第一篇:试论李清照词在不同时期的风格
试论李清照词在不同时期的风格
作者:山菊花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李清照在不同时期的词风的论析,如少女时期的词清新鲜丽、明快活泼;新婚时的词婉媚秀逸,真挚缠绵;乱世中的词孤独寂寞、感世伤怀;且倜傥有阳刚气的她,在词中所表现的俊爽开朗,超脱豪迈。说明了在特定的社会生活和个性心理的影响下,使李清照的词风呈现出风格迥异的率真美,柔情美,凄冷美和阳刚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的词博采众长,而不与流俗苟同,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且下开南宋婉约词风,人称“易安体”、“漱玉词”,以及她的词对人类感情反应的深度,所表现的鲜明个性与风神,和对艺术技巧的完美追求,都充分展示了一个旷世女词人超迈尘俗的才华.[关键词] 清新 率真 柔情 凄冷
俊朗
[层次]
一、无拘无束,活泼开朗的少女时代的词风
二、婉媚透逸,真挚缠绵,柔情似水的少妇情怀
三、孤独凄清,感世伤怀,颠沛流离的中年女性形象
四、俊爽开朗,超脱豪迈,倜傥有丈夫气的阳刚之美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生于名宦之家,官宦门第及政治环境的濡染,文学艺术的熏陶,她才高学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诗画,在灿如繁星的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催粲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见的,而且在世界文学长廊中也是罕见的。她既有一般女子的温柔,又有文化女性的多愁善感;从她诗词中所流露出的神韵,不仅表现在她作为一位女词人,所具有的卓越超群的才华和孤傲超旷的气质,还表现在她的不同时期的风格迥异的词中,她以女性词人特有的细腻纤巧写闺情词而有丈夫气,创立了独具一格的“易安体”,正是从这些“别是一家”的词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才华横溢、忠于爱情,在悲苦屈辱面前不低头的光彩动人的女性形象。
一、无拘无束,活泼开朗的少女时代的词风
李清照出生在宋神宗元丰七年,一个有名的学者仕宦家庭,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精谙经史,擅长诗文,和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文潜、陈师道、晁补之有密切的来往,在北宋文坛上颇有名声,与廖正一等并称为“后四学土”。母亲王氏,也是一个通文墨、懂诗书的大家闺秀。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文学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她所受到的教育并不是普通女子所能相比的。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阁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于山水。少年时的李清照,性格活泼开朗,加之天资聪慧,极富文学禀赋,又酷爱读书,博闻强记,形成了词人深厚的文学修养,终于成为“婉约以易安为宗”的一代女词人。李清照的闺情词,绰约轻倩,自然妩媚,最能表现出年青女性的活泼天真,都是写她的真实感受,以己之情,抒己之怀,率真坦荡,不必象男士们一样去揣摸女人的心理。如小令《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把一个天真活泼,而又有点娇羞的少女形象,写得如此活灵活现,却又耐人寻味无穷,非男作家以女子口吻作的闺情词可以企及的。又如《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是一首小令,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其词表露出的女性情感,既热烈又恬静,既微妙又直率,其婉媚秀逸之处,尤如天成。
如写于十七八岁的《如梦令》一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鸳。
词中描绘了一次结伴舟游,因为“沉醉忘路”而“误入藕花深处”这一误,却“误”出了一个美妙的艺术境界:“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沉寂的莲花池因为这一群误入者一下子沸腾起来,从姑娘们的惊呼声,划浆声和水鸟惊起拍翅声中,我们亲切地感受到了词人那种从心中迸发出的,不可名状的欢快之情。在这首小词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李清照在青年时代活泼开朗的性格,她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在她身上看不到封建规范,礼教枷锁的影子,而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绿水红莲,鸥鹭水鸟这些景物在她身上却留下了天然的朴素与自由的印迹。词中所表现的这种生活,虽然多少带有贵族少女的闲情逸致,但是作品中洋溢的蓬勃朝气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却跃然纸上,字里行间分明可以看到一个无拘无束,天真烂漫的少女形象。她这种少女形象既不同于古代贵族少女眷恋湖光山色,也不同于一般少女的游山玩水,而是寄情山水,托怀于自然。她虽然也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她的生活情趣不在声色犬马,生活理想也不是养尊处优,而是潜心于写作,钻研学术,把诗词创作作为自己献身的事业。且此词运用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其艺术技巧新颖巧妙,高超绝伦;而表现手法是移情于物,寄情于景,创造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优美意境,勾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荷湖日暮图,同时,我们又可看到一位活泼开郎、率真洒脱的少女。
二、婉媚秀逸,真挚缠绵,柔情似水的少妇情怀 宋徽宗靖国元年(1101年),心绪激荡,任性豪逸的少女时代过去了,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赵明诚结为伉俪,赵明城也出生于官宦之家,其父赵挺之官至微宗宰相之位,而他却自幼爱好金石书画,同是一个才华横溢、诗文俱佳的青年,夫妻二人志趣相投,文学修养颇多一至,经常一起唱和诗词,一起整理古籍,共同收集和研赏金石珍宝,陶醉于艺术境界里,真可谓“金石姻缘””,开始了人生旅途上最美好、最值得回味的一段岁月。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甜美的爱情使得新婚燕尔的李清照文思泉涌,一首首佳作纷至沓来,她在诗作中大胆表露自己的情感,表达了一个新婚女子特有的真挚缠绵的柔情。请看这首《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作者以活泼、清新、浅俗的话语表现了一个少妇娇羞动人的姿容,反映了新婚初期闲适、幸福的生活,既表现了她多愁善感,细腻多情的一面,以她独有的率真之笔,抒率真之情,没一丝扭捏造作,全出自于自然细腻的生活情景,从中也透出她艺术技巧的精深与娴熟,用词明白晓畅,灵动自然,她的词继承了二曼之高雅,秦观之妩媚,苏试之清雄,周邦彦之丽密,陶铸熔冶,取精用典,且以寻常语入音律,托深了词的内涵,成为“别是一家”的易安体。热爱文学艺术的李清照,新婚的幸福甜蜜自不毕说,但她毕竟是告别了无拘无束的少女时代,在庭院深深、显赫而又森严的赵府之内,只有与丈夫相知相携。可是,丈夫又经常要外出游学、为官,这就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极大的悲愁和苦闷。思恋之中,作为一个聪慧颖悟、才华过人的文化女性,她自然不免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诉于笔端。因而,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是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相思之情的感受;李清照以她特有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笔触去感悟人生,去抒发内心的情感,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女性的柔情美在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细腻的笔法加以组织,因而别有风致,如她新婚不久后写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此词用白描的手法,以浅俗之语入词,化俗为雅,发扬了柳词用语浅近的风格,以寻常语创造了不寻常的意境,这是“易安体”的一个显著特色,明白如话而清新工巧。使“浅俗之语”为婉约词生辉添彩。
这首词是李清照重阳佳节寄给丈夫的,词中描写了她孤寂凄清的处境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曲折地表达了词人闺中的寂寞和离愁,展示了词人的内心世界,流露出她对爱情的向往。全词委婉含蓄,温和优美,明以写景为主,暗写相思之意。从“红藕相残”的秋景中,隐约透露出作者愁闷的心情:送别了丈夫,不免有些失落感,举目所见,不管是白云、飞雁、明月,还是落花流水,时时处处,皆与离愁联系起来,这种感情既执著,又缠绵,摆脱不开,搁置不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把夫妻之间的相思之情描写得细腻委婉,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眉头的一颦一蹙、心头的一震一颤,离愁别恨跃然纸上,使相思之情,思念之意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挥之不去。它“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于消失;它刻骨铭心,象游丝一样萦绕于心。女词人一路写来,或融情于景,或景中寓情,意象或隐或现,时露时藏,于词中的结尾处突然出现,如群山的高峰,爆亮的灯蕊,令读者震动、深思。李清照对这种感情作了独特、深细的体察和把握,从中可见李清照既有一般女子温柔、善良、细腻的特点,也有作为文化女性多愁善感的一面。
又如《念奴娇·春情》: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在丈夫赵明诚出仕在外的一个春天,风雨连绵,阴晴不定,词人独守深闺,离情万种。她欲饮酒赋诗,又怕招来闲愁;欲寄万千心事,又恐传递无人;欲倚栏远,又觉娇慵无力;欲拥衾独卧,又感被冷香销。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留情话”。在女词人眼里中所有景物的描写都包含作者情思,“红藕”、“玉簟”、“兰舟”、“萧条”、“宠柳娇花”、“玉栏干”、都融进了作者的相思之情,离别之苦。用话熨贴细致,坦率深挚;表情热情、大方、毫无扭捏之态。在此我们可见一个少妇在真挚地剖白内心,纯真而又无计排遗的爱情,可知其爱之深,思之切,愁之苦,情之痴,真可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然而,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之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赵明诚接到了出任莱州太守的诏令。送走明诚后,李清照难以面对亲人远去的现实,与自己最爱的亲人离别,令李清照彻夜难眠,愁苦的滋味开始侵袭她的心绪。随着明诚离家日子的延长,李清照相思之情日甚一日。李清照是个多愁善感的人,此时此刻,花开花落,四季更迭,秋风春雨,都会引起她思想情感上的波动,女词人坦率地描绘了相思的苦楚和对丈夫的真挚情感,这类作品在她前期的作品中最为多见。
如抒发相思之情的名作《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此词一出,好评如潮,她的词称得上“无一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真参片玉之般,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形成了婉转而又疏隽的艺术风格。在封建社会,作为社会文化女性的李清照,能不受封建礼教的禁锢,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诉于笔端,以写诗写词作为自己的生活追求,她这种文化女性的特质,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草堂诗余集》也说:“写出一种离别心神,而新瘦新愁,真如秦女楼头,声声有和鸣之奏。” 又如《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词直抒爱情生活,表现更为真挚缠绵。“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时李清照夫妻暂时分离,思念之情绵绵不绝。„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脍炙人口,这三句采取自我反衬的笔法,用西风吹动卷帘,露出比黄花更为憔悴的少妇容颜,形象地抒写了相思之苦。上片述说由白昼到深夜一整天独处深闺的离愁,窗外阴沉暗淡,室内香烟缭绕,“永”、“销”二字透露出独处香闺、度日如年的心境。次日为九九重阳,又逢佳节倍思亲之际,离情转深,故香帐凭枕,夜深难寐。“凉初透”,兼写秋天的萧瑟与心境的凄冷。下片纪重阳赏菊情事。自古即有重九饮酒赏菊风俗,李清照以其自然细腻的文笔、婉约优美的文风、清新精巧的遣词,在词坛一枝独秀。轻下笔,将女性脉脉柔情点染到极致,浓蘸墨,将女性的纤纤柔弱刻画入微。柔润,润到称绝,凄美,美到无比。
三 孤独凄清, 感时伤怀,颠沛流离的中年女性形象
靖康之乱,使李清照生活发生了巨变,丧夫之痛,游离之苦,使她词风变为凄恻悲怆,往日曾写到的那种“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活泼消失了,“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里的那种逸兴不见了。后期的李清照由于生活环境的变迁,被迫从闺房和书斋中走出来,踏上了逃亡流徒的道路,由于国破、家亡、夫死的凄凉身世深刻地影响了她的思想,她的创作风格突变。“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等的作品不仅反映个人的不幸,而且带有深沉的家国之痛,她将个人的愁思愁绪与伤时伤乱的家国之痛触为一体,委婉凄戚,孤独、愁闷,读之让人凄怆欲绝,写出婉约词的忧伤绝唱。在《清平乐》这首词中,用”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来慨叹独自一人逃亡,流落他乡的苦闷心情。
纵观李清照这个时期的词作,一曲《声声慢》将词人南渡后,忧患余生、孤独无依的凄凉晚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全词以非常沉郁、凄婉的笔调,以及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写的愁情含蓄曲折,心中结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心酸,也更能感染人。此词描写了词人在一个秋日里,从清晨到黄昏一整天孤独寂寞,凄楚悲哀的心境,这实际也是作者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这首词曲折然而又典型地概括了词人南渡以后漂零的生活、凄苦的处境和充满悲哀的内心世界。词中所表现的这一深重的、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联系作者的生活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愁情,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背景环境下产生的,在反应了个人的不幸的同时,且带有深沉的家国之痛,国愁家恨交织在一起。这种“国愁家恨”与词人南渡前那种“离愁别恨”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包含着一定的时代色彩和社会内容,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家亡之恨,是苦难时代的灵魂绝唱,因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李清照南渡后正是在这种愁苦和悲愤中度过余生。
四、俊爽开朗,超脱豪迈,倜傥有丈夫气的阳刚之美 李清照既然是个女词人,她的词自然未能摆脱闺阁之气,但这决不能视同一般的“闺阁词”。沈曾植《菌阁琐谈》就说 “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 ①。这个评价指出了蕴藏在李清照闺阁风姿中的特殊气质,她的词既有女性的温柔灵慧,又有着一般女子所缺乏的俊爽和开朗特点,是温婉中有遒逸之气,旖旎中透出刚健、洒脱、俊爽。即便是一些感时伤怀的低回沉吟,追念往事的凄苦之词,其中也流动着一种爽逸之气,与一般流行的香软的词风异趣而别树一帜。她能把委婉的情思与超脱的襟怀融合起来,使词婉约而不绮糜,柔中带刚,于柔媚中蕴含激昂豪迈气势,倜傥而有丈夫气。《渔家傲》一词就充分展示了她精神境界雄奇阔大的一面: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渔家傲》它借助于梦境的描述,创造出一个幻想中的神话世界,充分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热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光明的追求。这首词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大胆而又丰富的想象。作者创造出虚无缥缈的梦境,把闪烁的星群想象成为挂满篷帆的航船,这样的神来之笔出自李清照这样一个封建社会的女子,确实是惊人的。
在词中,词人通过神奇瑰丽的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广袤无垠的太空,不顾“路长”“日暮”,在九万里风的推动下,神游太空。反应了李清照不满现状,要求打破沉闷狭小生活空间的愿望。虽然词中没有出现象《乌江》诗的直语豪言,但我们能感受到李易安不逊须眉的那份飒爽豪气,一个漂零无依的女词人竟渴望借助万里鹏风,把自己投入到入神仙般的奇异世界,这奇异的神仙世界,是词人理想与精神寄托之所在。这首词具有阔大而又豪迈的气度,既有李白的放浪姿肆,又具有杜甫的沉郁顿挫,这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终于使这首《渔家傲》成为《漱玉集》中独具特色的词篇。
李清照的词倜傥有丈夫气,从她的许多言行举止中就可以看出。她的《乌江》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忧国之念,辉宏之志,不下陆游《诗愤》,”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发自一个柔弱女子笔端的铮铮誓言和心灵的告白,令多少七尺男儿感奋不已。这是李清照为后人留下的万代悲歌,也是其本人坎坷经历及执著求索精神的概括和总结,从中我们不难窥视到旷代才女才艺的超群,动感的文思,心灵的高洁,还感受到正直文人忠贞温婉人格的魅力,而显示其性格刚烈一面。
总之,李清照文学作品的内容,大多是局限于个人的生活天地,她通过抒写个人的欢乐、痛苦、悲哀和理想,形象地展示她自己的内心世界,概括地反映她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有才华、有抱负、有理想的女子,怎样被禁锢在寂寞深闺和萧条庭院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活泼开朗的少女怎样变成一个郁郁寡欢、多愁善感的人;我们还可以看到,由于国家衰亡、中原沦丧,迫使她流离失所,最后在愁苦不堪中结束自己的一生。从总体说来,李清照的诗词艺术风格是精湛高妙的。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女性,能够冲破封建社会的重重枷锁,投奔自然,直面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在她心灵深处闪烁着爱国热情和关注国事的积极精神为后人所称道,其“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尚情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今天,重温李清照的文学作品,仍然觉得李清照人格魅力光彩照人,与众不同。参考文献:
周汝昌等 《唐宋词鉴赏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 吴熊和 《唐宋词通论》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3第二版
第二篇:论李清照词的分期及其风格的演变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的异同
论文作者:
作者单位:
内容提要
李清照的性格、思想、个性特征,作品的思想内容、社会意义和风格特色在其研究史上,都有一定的争议。她是我国南宋时期杰出的女作家,词诗文以及相应的理论都取得了公认的成就,其生平(1084-1151)经历了宋朝由统一到分裂的过程。国难导致家难,而两难又使敏感的她在意识范围内自觉不自觉的发出恢复故国、回归故土的身世之叹,词正是她的这种思想的外显。而这一历史政治的演变,很自然的就把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风分隔开来。前期的李清照由于家庭的原因,衣食无忧,这尤其表现在以少女时代的生活为题材的词上。而后期面临国家沦亡,家园被占,家庭的变故,词风及词的内容也由前期的生活题材转换成身世沧桑,家园之恋,亲人之思,基调也转变为悲壮苍凉。这也是本文想要论述的重点内容之一。同时,本文也将对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的一致性做一点分析。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 李清照 南渡前后 风格异同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的异同
引 言
在中国几千年灿烂的文学发展史上,宋代才华横溢的女词人李清照以独创的艺术风格,卓然自成一家,跻身于文学大家之中。她长于诗词,通晓音律,工散文,能书画,在诗、词、文、赋、文艺批评各方面都有杰作。但是更能代表她创作成就的,表现其艺术思想的,还要数她的词。
李清照历来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女词人,她的词不仅在女词人当中无人堪比,甚至与众多杰出男词人的词作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被称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婉约以易安为宗”)。
笔者分析了李清照的词作和生活经历,以及前人对李清照的研究成果,认为李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后期词风既有很大的差异性,在某些方面又有前后贯通的一致性。
一
李清照前期的词风格雅致,总结起来三个字:真、善、美——思想感情真,表现意境美,并把这种感情上的真通过卓越的表现手法上升为艺术上的美,达到真善美的统一。其前期最具有代表性的词作是《如梦令》和《一剪梅》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前期的李清照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感情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未来报有更多的理想主义态度。在词中可以看出家庭对于李清照的教育处于比较放任的状态。出游时的所见所闻,如“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都是其当时生活态度的生动写照。此间的“醉”,既可以理解为陶醉于自然界的景物,亦可以当作“醉酒”来讲,从她的性格脾气以及父亲家教方面的举措来推测,她醉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的。而“不知归路”之后丝毫没有半点惊慌,不曾有担心父母责怪的惧色,反而兴致勃勃的“惊起一滩欧鹭”,语调轻松欢快,语言清新,自然流畅。充分显示出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性格直率、大胆、无忧无虑和其对自然的喜爱。景物的陶冶成为李清照早期教育的一个方面,同时培养了李清照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敏感而独到的审美能力。在中国众多的诗人中,能将自己的真性情诉诸于纸上的“真诗人”,千百中不过三四人而已,李清照便是这最少数的真诗人中的一个。
相比之下,《一剪梅》所表达的心情就比写《如梦令》时要成熟了许多,少妇相思成了这一阶段的重要主题(“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虽然身在宽松的家庭环境中,和丈夫也相亲相爱,但也有其要忧虑的地方,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的思想历程发生了变化。内容上显现家境的慢慢变迁,语言上精练准确,虽经锤炼但看起来仍然出乎自然,形象生动的语言构造出感人至深的思与愁,以至于后世流传。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那是一种怎样轻盈?“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又是何等的缠绵!心的灵动,并不是普通的人所容易体验得到的。这里除了有她写作的天分外,更重要的是她感情上的真挚。这一阶段她的创作并不乏佳作名篇,除了《一剪梅》而外,还有《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等写来都不同凡响,耐人寻味,不仅表现了词人超群的艺术才华,而且反映了她对爱情、对生活的真挚执着的态度,不同于浮浅庸俗之作。
伴随相思之作,李清照前期词也不乏惜春悲秋的题材,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词人对自然界的细微变化,有细入毫芒的体会,表达了其对美好事物无比怜惜的思想感情。
纵向查看李清照的思想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少女时代无忧无虑,性格开朗活泼;少妇时期惆怅而压抑,家庭变故后,境况变得越来越艰难,直到南渡寄居金华,她的词中充满了过去从没有过的愁苦悲凉的情绪。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声声慢》(寻寻觅觅)、《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永遇乐》(落日熔金)等作品,都是一个备受折磨妇女的心灵倾诉。在靖康之乱前,李清照过的是高洁平静的学者生活,她与丈夫赵明诚“食去重肉,衣去重彩,(1)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把节省下来的钱购买书画名器,沉醉在金石文物的整理研究中。金人入侵的战火毁坏了李清照静谧的书斋,国破、家毁、夫亡,只身奔亡,颠沛流离。在民族沦亡的大灾难中,李清照受到了种种打击。在经历了一连串的变故之后,在她抒发个人身世感情的作品中,失去了曾经有过的欢乐明快的调子,有的是无边的痛苦和深刻的忧郁。
这里应该特别注意的是,李清照坎坷的遭遇是与国家的危亡、民族的苦难联系在一起的。靖康乱后,李清照“飘零遂与流人伍”,代表了在民族灾难中阶级地位下降的一部分士大夫阶层。他们与普通人民接近并有相似的命运与共同的愿望。正如十八世纪德国美学家莱辛所说:“那些处境和我们相近的人的不幸,必然能最深刻的打入我们(2)的灵魂深处”。李清照的后期抒发悲伤愁苦情感的词作,拨动了每一个不幸者的心弦。
李清照后期写的词,不仅抒发了个人身世之悲,而且寄寓了深沉的故国之思,表现了李清照的爱国主义情感。如《蝶恋花》上阕: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在这里,长安代指北宋故都汴京。通过梦长安,表现了词人对北方沦陷区的怀念。又如《永遇乐》(落日熔金)一词,曾深深的感动了南宋末年的爱国词人刘辰翁。他受李清照的启发,也填了一首《永遇乐》,序中说:“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以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不及,而悲苦过之。”在刘词中象这样标明效法前人的仅此一见,可见这首词的爱国思想感人至深了。从词史上看,用词的形式表现爱国思想,李清照是较早的一个。
由于心境的极大变化,李清照词在前后期所选取的题材是有许多不同的。前期词中多以少女闲游、少妇闲愁等作为题材,前引的《如梦令》、《醉花阴》、《点绛唇》等都是如此的。而后期词作题材明显有了变化,例如她的名作《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往,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在杨敏如先生看来是李清照早期作品,并且说是一首豪放(3)词,“有苏辛之风”。这个观点笔者不能苟同。这首词从意境上来看显然是一首后期词。陈祖美先生在《李清照评传》中指出《渔家傲》作于李清照47岁时,显然属于后期作品。作品中写“仿佛梦魂归帝所”,显然是怀念故人于地下。“殷勤问我归何处”,作者心情迷茫,不知何处可去。词人到了后期才会有这样的心境。词中“蓬舟吹取三山去”的做法,写出了词人消极思隐的心境,却有苏轼《西江月》中的结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心意。《渔家傲》这首词在题材上选用了自己走投无路、学无所用的心境,用“星河”、“帝所”、“天语”、“篷舟”、“三山”等意象,以惊人的想象力将它们融合在一起,写出了词人的心情,词人前期作品中并无此类。
李清照前后期词的差异还表现在她对意象选取的不同。李清照词中用了“酒”这个意象,但是前后期词中的“酒”并不相同。前期有“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沉醉不知归路”(《如梦令》)、“东篱把酒黄昏后”(《醉花阴》)、等等,其中酒意,不是欢愉的游兴诗意,就是无聊的散愁闲情。而后期词则大大不同,“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菩萨蛮》)、“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等等,其中酒意再无以前之欢快和兴致,而是充满了愁情悲苦,词人借酒浇愁,然而愁浓不可片刻止息。
“雪”在李词中也用得较多,前后期取向同样是截然不同的,前期有“雪消玉瘦,向人无限依依”,后期就有“莫恨香消雪减,须给道归迹情留”。前期“年年雪里”,后期却是“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可见词人是非常喜欢雪的。在北方,年年下雪,词人也年年踏雪赏雪,而住在南方后,雪比以前少了,难得下一次,词人却也难以再提起游兴,只任它“香消雪减”去了。词人非不爱雪,只为愁情满怀,什么事都难提起兴致来了。取向上的不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李前后期词情感上的差异。
二 在研究李清照词作的论文中,讲述李词前后期相异的很多,但对于其前后一致性则言之甚少。其实,虽然李清照前后期词在风格上、感情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其中有许多前后连贯的相同点。
首先,李清照前后期词都具有感情强烈奔放的特点,然而表达这种感情的方式又不是爆发似的呼喊,而是很讲究技巧和形式的。如前期词《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小词,描写少女好奇而羞涩的情怀,感情质朴真挚,作者用“溜”、“走”、“回首”、“嗅”四个动作,把一个芳华少女这种情怀活灵活现地描画出来。
后期词感情则更加奔放,如《蝶恋花》词中“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句,阳关本只有三叠,然而作者面对丈夫的冷落,为了挽留丈夫却唱出了四叠阳关,还要唱到千千遍,这种情感是多么强烈,而作者表达这种感情的形式又是如此巧妙。又如《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写出了作者愁浓似海,不可估测,却又没有正面写愁,而用有形的舟载不动无形的愁来反衬愁的无穷无尽。
其次,李清照的词作敢于创新,这在她前后期词中都有很鲜明的表现。例如,她的《如梦令·咏海棠》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前人评曰:“此词盖用其语点缀,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之意焉。可谓女流之蕴思者矣。‘知否’二字叠得有味,‘绿肥红瘦’创获自妇人,大奇。”此词是易安十七岁时所作,而作品中已敢创造新语。到后期词中,创新之语更多。如《永遇乐》中“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句,《武陵春》中的结句等等。另外,她的名作《声声慢》,开头用了七对叠字,并且她还大胆的把“将息”、“得黑”、“次第”、“了得”等被当时正统文人鄙视的新鲜活泼的口语词汇吸收进词里来,以浅俗之言,发清新之意,从而达到了翻陈出新,化俗为雅的目的。在李清照前,柳永善于运用俚俗的语言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但是提练不够。有些方言俚语过于俚俗,甚至使人费解。李清照运用民间俚语,则是经过精选的,她采用的是新鲜活泼、富有生命力的民间口语,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韵味无穷。
另外,李清照的词作中一直表达出一种归隐的愿望,词非常贴近自然,隐然一种孤傲、清新之气。她曾经说过,“便有饭蔬衣?穷避乡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4)又说“甘心老是乡矣。”前期词作中,多用“东篱”这个意象,如“人情多,何须更几,泽畔东篱”,“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东篱”显然出自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中的归隐之意非常明白。另外她的词中常用梅、菊自比,如“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手种红梅更好,又何必,凭水登楼”等等,更流露出李不与俗同的一面。后期词中,李清照遭受了国破家亡之痛,然而她最怀念的还是青州幽居的生活,如《永遇乐》中说道:“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她是多么怀念以前“闺门多暇”的清闲生活啊!现如今纵有宝马香车,诗侣酒朋,也难以再提起游兴。此刻她心中自然在念着她的霜菊雪梅,思念着青州时的闲散生活。
李词中还有许多一脉相承、前后相继的东西。例如她擅用修辞手法,拟人、比兴等在她的作品中屡屡出现。她的词基本上都谨守音律,用韵平整。
结 语
经过上文对李清照作品及其身世经历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风既有很大的变化,又一脉相承。李清照的词一向被人们看成婉约派的代表,与李白、李后主共称“三(5)李”评价还在秦观、周邦彦之上,因此准确把握李清照词对婉约词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注释(1)《金石录后序》。(2)《汉堡剧评》。(3)《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79年第5期。(4)《金石录后序》。(5)明杨慎《词品》。参考文献
《女词人李清照》,梁德石文,《新疆日报》1979年6月10日第4版。
《李清照词浅论》,杨敏如文,《北师大学报》1979年第5期第40-49页。
《从艺术性上看李清照的词》,黄海澄文,《光明日报》1980年2月27日第1期第4版。
《评李清照后期词》,韩楚森文,载《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1期第47-52页。
《李清照〈词论〉的达诂与确评》,张惠民文,《李清照集校注》,王汝礼校著,中华书局1994年5月第1版。《试论李清照所受魏晋人物及文学影响》,刘瑞莲文,《文学遗产》1993年1月第64-67页,又见《人大复印资料》1993年第2期第104-107页。《谈李清照词前后期的变化》,王汝礼文,《南通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2月第132-142页。
《李清照评传》,陈祖美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
《李清照诗文选译》,巴蜀书社 1990年6月第1版。
第三篇:李清照词前后期风格对比分析
李清照词前后期风格对比分析
我们在赏析诗词时,经常要提到“知人论世”,也就是说要结合诗人本身的遭遇以及具体的创作背景来理解有关诗词的内容。因为,诗词作为文艺创作的一种形式,它必定也是来源于现实的,它所表达的情感也必定是作者在现世界中的生活的具体投射。故而,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对于更好的理解诗人,理解作品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也正是想从这一角度,来对李清照的有关词作作进一步的赏析。关键词:李清照
词
知人论世
李清照是宋代词坛上的一颗明星,在古代诗歌史上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辉。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很明显地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南渡前,生活安逸幸福。其前期词的风格是细腻婉转的。而南渡后,国破家亡,丈夫离世更是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故而后期词的风格却是苍凉凄楚的。前期词的主要内容及风格
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文学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使她幼年即通文墨,加上聪慧颖悟,才华过人,这些都为她后来从事词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清照在二十岁左右与山东诸城的一个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俩有着共同的趣味和爱好,精神生活十分和谐,使她沉醉在一种无尚的幸福里。她这一时期除了偶尔因为丈夫外出而感到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寂寞外,生活是平静而美好的。这就是她前期作品创作的生活基础,也是她后期作品所时时追忆的实际内容。A.出嫁前 a.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此词写少女初次萌芽的爱情。词的上片写玩秋千的精神状态。时间是在春天的早晨,地点是在花园.整个上片都是写人的神态,唯此以雨写景.然而也同时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它以精湛的笔墨描绘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大明大白的去见的微妙心理.然而最后她还是利用“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看他几眼。b.如梦令
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在这首词中,表现出一位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形象。这里没有丝毫的造作和粉饰,作者捕捉了闺阁生活中一次荡舟的活动,形象地描绘出女主人公欣欣然生气勃勃,多情地爱惜芳华的性格。B.出嫁后
告别了无拘无束、欢快活泼的少女时代,婚后,由于丈夫要经常外出游学、做官,短暂的离别,也给多情的词人带来悲愁和苦闷。于是,她在作品中表现真挚的夫妇之情的爱情词也是这一时期的内容。醉花阴。九日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细致地描摹难描的相思:重阳佳节,怀念远人的心更甚。却自始至终并未直接说明这一点,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周围的客观景物。最后两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却突然地把主人公内心的秘密深刻的揭示出来,使读者理解到原来活动在这平淡环境里的人物,内心却隐藏着难以排遣的别离的苦闷。
二、后期词的主要内容及风格 A.孤苦及故土之思 a.《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此词写于作者晚年避难金华期间,时在绍兴四年(1134)金与伪齐合兵南犯以后.其时,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因而词情极为悲苦。
b.李清照南渡后的名篇《声声慢·秋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的一开首就用了十四个叠字,紧紧抓住了人们的心灵,使人对一个孤苦无依的老人的凄凉处境产生了无限的同情,而“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仿佛每点雨滴都如钢针钉在词人头上,击中心灵痛处,激起一层层涟漪。令人悲痛欲绝。B.盼望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和对南宋小朝廷偷安苟活的鞭挞和批判。《永遇乐·元宵》:“落日熔金,暮云和壁,人在何处!……”通过“元宵佳节”的今昔对比,对当年的“中州盛日”进行着亲切的,同时也是凄楚的回忆。C..孤雁儿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此词是悼念亡夫之作.通过日常生活中触景生情的描写,发抒悲凉凄苦的感情.香断炉寒与情怀如水,情景交融.梅花初放的景色,本应使人喜悦,但词人却用“惊破”,“多少春恨意”来发抒感情“惊破”.二字用得很妙,表面上是写惊破梅心,梅花初绽,实际上词人被轻快的笛声惊醒,笛声勾起她对往事的回忆.从以上的词作来看,前后不同的生活遭遇对李清照的词的创作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语言风格上。
其前期词的语言清新自然,欢快美满,偶尔有点闲愁点缀。如小词《如梦令》中绘了一幅夕阳、碧水、青草、藕花、鸥鹭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的美景。一群少女游玩归来,“争渡,争渡”,写出了少女的顽皮,将人物当时的心情写得活灵活现。而后期的词以悲凉凄苦为主。其中愁苦与前期相比强烈沉重了许多。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等句无不描绘出一个消瘦,苍老,愁绪满怀的女人形象。
(二)对意象的选取上。
李清照的词中用了“酒”这个意象,但是前后期词中的“酒”并不相同。前期有“浓睡不消残酒”、“东篱把酒黄昏后”等,其中的酒意,不是欢愉的游兴诗意,就是闲处的无聊和散愁闲情。而后期则大大不同。“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等,其中的酒意再无以前之欢快的兴致,而是充满了愁情和悲苦,词人借酒浇愁,然而由于愁浓的得不到片刻的止息。
(三)选取的题材上。
前期词中多以少女闲游、少妇闲愁等作为题材,如《如梦令》、《醉花阴?九日》等都是如此。而后期词作题材有了明显的变化,例如她的名作《渔家傲》,这首词在题材上选用了自己走投无路、学无所用的心境,用“星河”、“帝所”、“天语”、“蓬舟”、“三山”等意象,以惊人的想象力把它们融合在一起,写出了词人的心情,词人前期作品中并无此类。
李清照的词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过积极的作用,在后世某些具体情况下,也有它的社会效果。就是在今天,她的大部分词作,也还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对她的词作里表现的那些比较感伤的情绪,我们应该综合其出身和时代环境来理解。至于她的艺术技巧,那就更应当为我们所继承。
第四篇:风格不同的开场串词
主题:似水柔情
亲爱的朋友们,中国人常说:“上善若水”,可以说我们对水是情有独钟。水的无形、柔美、纯净都给人以美和崇高的遐想,而水的品质当然可以用来形容爱情相处的最高境界和状态。今天,我们这对恋人S先生和Z女士就有着一段柔情似水的爱情。而这段感情是如何开始的,他们又有着怎样柔情似水的情怀,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并在今天的婚礼当中去寻找答案吧!
主题:真爱•宝贝
有一份让人羡慕的爱情,因为有了灵魂的参与,这段爱情插上了天使般的翅膀,而变的无比纯洁和高贵;有一段追逐梦想的爱情,因为有了共同的向往和追求而变的无比坚强,这就是属于L和J的一份真爱,这份爱除了拥有坚强和纯真之外,还有温情、浪漫的部分,那一句亲亲“宝贝”的称呼就是浪漫最好的诠释。
主题:知心爱人
知心相伴、牵手今生是每对爱人一生的夙求,从相识、相知、相恋走过的知心爱人才会更加懂得知心的难得和相爱的珍贵。今天,一对牵手走过5年相爱之路的恋人R和Z,相约人生新的交汇点,相约浪漫、神圣的婚礼殿堂,即将开始一段全新的生活旅程。主题:挚爱家园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寻找情感的归宿,能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家是许多人最大、最幸福的梦想。今天,我们的男女主人公W先生和Y女士他们就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并即将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然而在他们的心中,家应该是一个由强大亲情包围,并孕育着一份浪漫爱情的地方。他们共同相信:只要有爱的存在,家就会是永远的幸福港湾。主题:爱•时间
时间是记忆的坐标,在时间的坐标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寻找着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在现实中,我们不可能让时间停顿或倒流,但是在情感的世界里,时间却能因为某次事件或某个人停下它匆匆的脚步,定格为长久的记忆。今天,我们的婚礼和爱情故事就从画面上这个对时间视为生命的人开始。主题:守望幸福
幸福是什么?怎样才能得到幸福?这需要用一生去寻觅。相爱的人常将得到爱情与幸福划上等号,因为爱情就意味着浪漫和甜蜜,其实不然,爱情的美好只是短暂的记忆,而长久的爱情却需要一份耐心的守候。今天,这对知心爱人他们在长达6年的坚守和期望中感悟着爱的真谛,体验着幸福的味道,一路走到着婚礼的殿堂。
第五篇:不同风格的元夕词
不同风格的元夕词
在古代,以元夕为题材的诗作很多,但不同风格作者的作品体现的意境也是不同的。李清照和辛弃疾两位大词人的两首元夕词就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风格,但在不同风格中也会找到一些共同的因素。下面就以李清照的《永遇乐》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做对比,寻找两人在元夕词创作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两首词的创作背景不同,所带来的意境也不一样。
《永遇乐》是叙述作者晚年在临安的一段生活,此时宋金双方都已暂停交战,南宋临时首都出现一片升平景象,在过节的日子里,人们又可以热闹地玩乐了。但此时写的不是作者的什么不幸遭遇,而是在诉说元宵节日,作者不愿与來邀的朋友到外间游玩,宁肯呆在家里听人笑语。事情本来琐细,可是通过这样一些细微情节,却十分深沉地反映了作者在历经沧桑以后的晚年的悲凉心境。翻阅《李清照传》,我们可以发现李清照晚年同早年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原本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她与丈夫赵明诚过着文史切磋,指事赌茶的恩爱生活,谁知一场“靖康之乱”,中原沦陷,夫妻仓皇南奔,赵明诚又不幸在建康去世,她的生活从此发生殊绝的变化。因此,才有了她在元宵节中的悲凉感慨。
而辛弃疾在创作《青玉案》时,南宋朝廷主张对外屈辱投降的一派得势,而坚持抗战的一派是失意的。前一派人,忙的是“歌舞湖山”,怕的是“和盟”破坏,千方百计要排斥后一派人,这不能不引起作者的愤慨。因此他在词中铺张了元宵的繁华之后,忽然转过笔头,特意塑造了一个异于那群醉生梦死之徒的少女形象。这姑娘是美丽的,又是高洁的,正如屈原以美人香草作为寄托一样,作者也把微意寄托在人物身上。这是与李清照《永遇乐》注重表达自己身世之感不一样,《青玉案》注重表达作者的理想,即保家卫国。
二、两首词都有塑造鲜明的形象——“自我”,但在“自我”之中也有所区别。李清照和辛弃疾在他们的词作中,塑造了一系列“自我”形象”。这些形象都是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精神世界中,精选细节,并融入自己真挚情感于细节之中而创造出来的一个个具有个性化的、栩栩如生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永遇乐》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经历了社会**,家庭悲剧演变之后,对一切事物都敏感多疑而又自甘寂寞的老妇形象,她正是晚年李清照的自我再现。
《青玉案》里的“那人”也是作者辛弃疾的品格自喻。辛弃疾力主抗战屡受排挤,但他矢志不移,仍然坚持抗击金人,收复失地的主张,宁可过寂寞的闲居生活,也不肯趋炎附势,不肯与主和派人物同流合污。作者正是通过歌颂这个女子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表现自己的人格。
李清照与辛弃疾由于性别及生活经历的不同,尽管他们在词中都塑造了鲜明的自我形象,但李清照创造的则是封建社会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而辛弃疾由于有着不同于一般文人的特殊经历,他所创造的则是一个个动人心魄、蜚声词坛的英雄形象。
三、两首词虽写元宵节,但却流露出不一样的爱国情怀。《永遇乐》中作者对今日元宵之畏与昔日元宵之乐两种感受对照来写,融入了作者深沉的家国之恨、沦落之苦和暮年之悲,女人的那种独特细腻的感情在词中也表达得淋漓尽致。而辛弃疾在词中确是通过描写元宵节的盛况,自己置身于那种繁华热闹之外,不肯同苟安者同流合污的不同凡俗的一种豪情壮志。
总结:李清照与辛弃疾分别为南宋婉约和豪放派的代表作家,虽然两人在词作风格和精神上呈现出不同风貌,但他们在性格气质,思想境界,审美情趣等方面又呈现出异中存同的复杂现象,这就使得两人的词作在形象的塑造上,情感的抒发上,风格的形成上具有某些共同特征。这是我们在比较两位词人的元夕词时应该值得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