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巴金前后期作品的对比
巴金前后期作品的对比
你读过巴金的作品吗?当你品读完巴金的作品,你会发现巴金的作品充满热情,但这热情又是不相同的,他的独特风格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他的作品明显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两个时期的创作风格有很大的不同。
1928-1941年属于前期,这期间是作者情感爆发期。人们通常用“青春的赞歌”来形容巴金的前期的创作,作品是激情的作品,其特色是多以青年人的爱情、苦闷、理想与反抗为题材的,只求与青年读者情绪的沟通,倾向于单纯、热情、坦率,情感汪洋恣肆,特别能唤起青年人的共鸣,属于青春型创作。文字一气呵成,较少锤炼,整体上有一种强劲的冲击力,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却又不耐咀嚼,缺乏余味。代表作有《灭亡》《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
1942-1949年属于后期,这个时期巴金的作品风格基本稳定。对于巴金后期的作品,大家通常用“悲剧的艺术”来形容,与前期的作品风格对比,有青春浪漫转入中年人的沉稳,冷静的人世描写代替了奔放的抒情咏叹。代表作有《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憩园》、《寒夜》。——《语文学刊》2006年13期
下面我们通过几部巴金的作品来分析一下:
前期的代表作有:《灭亡》塑造了一个充满矛盾的、有着忧郁病态的性格的青年杜大心。在北洋军阀统治下沾满了“腥红的血”的上
海,杜大心渴望平等、博爱、公正,对专制暴政充满憎恨,忘我地投身于秘密团体活动,把泄愤、复仇当作革命和献身的正义行为。杜大心为“信仰”献身的结局反映了巴金本人的人道主义思想和无政府主义思想。《灭亡》将炽热的激情与酣畅的笔墨融合一处,使作品弥漫着浓郁的悲剧气氛和悲壮的进取精神,显示了巴金的艺术才华。
《新生》是《灭亡》的续篇,着重刻画了杜大心的好友李冷成长的道路,曲折的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由个人主义转向集体主义的心理变化过程。《灭亡》《新生》等小说无情地揭露了“人掠夺人、人压迫人、人吃人、人骑人、人杀人”的社会现实,赞颂了勇敢反抗的精神。
后期的代表作:《憩园》被认为是巴金小说风格“由热情奔放的抒情咏叹,转向深刻冷静的人生世相的揭示”的重要标志。这是巴金在重返故居,看到故居颓败时有感所作。这部作品中有归家寻梦的哀伤情调,又对人世变迁莫测的感慨,更有巴金对人们的生存命运的深切关注。巴金以一种超越历史、超越阶级的生命之爱,写出了那个时代最底层的平民百姓的生存之苦和精神之痛;以一种人类景仰已久的悲悯情怀和体恤之心,展示了作家内心深处圣洁的人道思想和良知愿望;以一种诚挚的叙事态度直面着沉重的时代,直面着不幸的命运,体现了现代知识分子明确的独立意志和自由的精神立场。从中我们可以深深地感觉到巴金心灵深处那种超越了阶级、超越了历史的忧患意识,那种想“揩干每只流泪的眼睛” 的人道主义追求,那种对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权利的真切召唤。
在《寒夜》中,作者继续着他的《家》等早期小说中揭露与批判的主题,但是拓展与深化了广度和深度。他的矛头不再局限于封建制度,而是整个旧社会、旧制度,是整个的黑暗的社会现实。巴金以汪文宣的家庭为中心,写出了知识分子的悲惨的命运以及他们的致命的弱点——懦弱。整个小说紧扣“寒夜”的命题,开始是汪文宣在寒夜中寻找树生,结尾是树生在寒夜中回到旧居。其中人物的活动,情节的展开也大都在寒夜,首尾贯串,意境悲凉,以点染烘托的手法,使平淡的故事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富有魅力。《寒夜》标志着作者现实主义创作的成熟。在取材上,写没有英雄色彩的凡人小事,同样写家庭,《寒夜》写的不再是生活上层的大家庭,而是生活底层的小家庭,写他们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更加尊重人物的客观真实性,不再对人物作简单的情感分析,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复杂。
第二篇:毕飞宇前后期作品读后感
毕飞宇前后期部分作品读书心得
08中师5班 何志珍 2008014144445
毕飞宇的小说创作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是一位默默耕耘却颇为广大读者喜爱的以为新生代青年作家。他虽然是新生代作家,但是他的作品又与90年代的新作家有所不同,90年代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充满虚无与解构色彩,而毕飞宇的作品却有明显的先锋色彩和诗意味道。毕飞宇的作品分为两个时期,前后期。以《青衣》为界,前期作品有《孤岛》、《祖宗》、《叙事》、《充满瓷器的时代》、《是谁在深夜说话》、《哺乳期的女人》等等,多以反应现实题材为主,也有历史体裁的小说。后期作品有《玉米》、《玉秀》、《玉秧》、《平原》等,多是现实主义内容的体裁。
一个出名的作家,必定有自己的写作风格,或是在体裁上,或是在语言艺术,或是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有所突出。毕飞宇前期的历史体裁的作品,经常会蕴含这一些哲理意味的话语,这些话语冷静、机智、敏锐而又客观,见解又准又狠。比如在《大热天》中有两句话:“生命也许就是这样,更换了空间就面目全非。空间错了之后就不够顺理成章,失去了演绎意义。”这里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空间是固定,生命是有形式的,生命中容不得我们的随意玩弄,我们要爱惜生命。另外,在他的前期作品中也可以看到一些看似普通却很有象征性意味的意象,这些意象要仔细品读才能体会出作者的意图。比如《雨中的棉花糖》中“二胡”是主人公红豆无助灵魂的象征,在文中二胡与红豆的生命合二为一了,二胡既是他生命的安慰也是生命恐怖的化身。看完小说使人仿佛置身于《二泉映月》的哀鸣之中。在《哺乳期的女人》中作者也用了很多的普通物体来表达的观点。比如,给那个村子的起名叫“断桥镇”,这个“断”字,说明了那个村子与外界是隔绝的,包括物质、思想、文化的隔绝;“水”是一种流动的东西,总会作者这里用它来象征着人们想走向外界的愿望,是两种文明的连接,是狭隘和开放的连接点;“不锈钢调羹”和“旺旺雪饼”在现代这是每家每户都有的餐具和每个小孩都吃过的饼干,作者在这里是当作物质的象征,旺旺的父母就是因为对物质的追求,在外辛苦劳作,一年才回一次家,回家也是只有5天,导致了旺旺虽有母亲,但是缺少母爱,而对惠嫂喂乳时的状态产生好奇。作者运用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意象,来反应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留守儿童”的“心里问题”,提醒人们关注这种异常的社会现象。
在毕飞宇的后期作品中,我觉得他在揭露批判金钱、物质的巨大刺激和腐蚀作用的同时,对城市人的生活处境和心灵世界作了较为深入的探求。在他的后期作品中,我只看了《玉米》《玉秀》《玉秧》《青衣》,从这几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在人物形象的刻画、批判精神的灌注,从日常化生活的描写来批判了现实的权势。就拿《玉米》来说吧。《玉米》写于文革期间,通过讲述父亲王连方作为村支书,在权利失去后对他们一家生活改变的对比。父亲作为一个村支书,利用手中的权利,把村里的所有女人都睡了,最后多行不义必自毙,村支书的头衔落地。父亲的荒唐,母亲的平庸无能,众姐妹的良莠不齐,使身为长女的玉米很快成为一家之主。在父亲垮台后,两个女儿(玉秀、玉叶)在看电影时遭到村民报复性的轮奸,自此玉米一家的生活走向大滑坡。玉米原本与前程看好的飞行员彭国梁相恋,但父亲的失势,妹妹的被辱,导致彭国梁釜底抽薪式的毁婚。玉米痛定思痛,毅然下嫁中年丧妻的公社革委会副主任郭家兴,把自身献于权力的祭坛。她想借助权利来洗去父亲给他们家带来的雪耻。玉米精明、沉着、冷静、工于心计、凡事处心积虑,每一步都藏着目的。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从日常化的生活出发,从平凡的生活本身出发,塑造人物,展开故事。其实我们可以想象得出,在文革时期,有权利就意味着有粮票、钱,全家人就可以不挨饿。而玉米是一个很依附权利的人,即使玉米在当时很讨厌甚至厌恶他的父亲,但是她还必须依附于他,没有他,就没有幸福。但是在父亲权力失去后,她的幸福没了,她必须重新寻找新的权力来依附。因此她唯有当机立断,嫁给了一个可以当他父亲的官员郭家兴。看完了《玉米》,让我觉得这是被剖开的现实。毕飞宇从现实出发,融入了自己对生活的深切体会,批判了像王连方这样的腐败贪官。在中国,在农村中,这种腐败官员并不少见,而像玉米这样依附权力的女人更不少见,玉米也是现代都市浮华女性的一个缩影,她们用自己的幸福,用自己的青春来打赌,为了房、为了车,她们可以出卖自己的青春。
毕飞宇后期的作品,始终没有离开过现实,是对现实滥用权势的批判。在叙述者和人物形象的背后, 总是有一双作者的眼睛在凝视世界, 一颗悲悯的心灵在感慨人生。
第三篇:李清照词前后期风格对比分析
李清照词前后期风格对比分析
我们在赏析诗词时,经常要提到“知人论世”,也就是说要结合诗人本身的遭遇以及具体的创作背景来理解有关诗词的内容。因为,诗词作为文艺创作的一种形式,它必定也是来源于现实的,它所表达的情感也必定是作者在现世界中的生活的具体投射。故而,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对于更好的理解诗人,理解作品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也正是想从这一角度,来对李清照的有关词作作进一步的赏析。关键词:李清照
词
知人论世
李清照是宋代词坛上的一颗明星,在古代诗歌史上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辉。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很明显地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南渡前,生活安逸幸福。其前期词的风格是细腻婉转的。而南渡后,国破家亡,丈夫离世更是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故而后期词的风格却是苍凉凄楚的。前期词的主要内容及风格
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文学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使她幼年即通文墨,加上聪慧颖悟,才华过人,这些都为她后来从事词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清照在二十岁左右与山东诸城的一个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俩有着共同的趣味和爱好,精神生活十分和谐,使她沉醉在一种无尚的幸福里。她这一时期除了偶尔因为丈夫外出而感到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寂寞外,生活是平静而美好的。这就是她前期作品创作的生活基础,也是她后期作品所时时追忆的实际内容。A.出嫁前 a.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此词写少女初次萌芽的爱情。词的上片写玩秋千的精神状态。时间是在春天的早晨,地点是在花园.整个上片都是写人的神态,唯此以雨写景.然而也同时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它以精湛的笔墨描绘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大明大白的去见的微妙心理.然而最后她还是利用“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看他几眼。b.如梦令
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在这首词中,表现出一位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形象。这里没有丝毫的造作和粉饰,作者捕捉了闺阁生活中一次荡舟的活动,形象地描绘出女主人公欣欣然生气勃勃,多情地爱惜芳华的性格。B.出嫁后
告别了无拘无束、欢快活泼的少女时代,婚后,由于丈夫要经常外出游学、做官,短暂的离别,也给多情的词人带来悲愁和苦闷。于是,她在作品中表现真挚的夫妇之情的爱情词也是这一时期的内容。醉花阴。九日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细致地描摹难描的相思:重阳佳节,怀念远人的心更甚。却自始至终并未直接说明这一点,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周围的客观景物。最后两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却突然地把主人公内心的秘密深刻的揭示出来,使读者理解到原来活动在这平淡环境里的人物,内心却隐藏着难以排遣的别离的苦闷。
二、后期词的主要内容及风格 A.孤苦及故土之思 a.《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此词写于作者晚年避难金华期间,时在绍兴四年(1134)金与伪齐合兵南犯以后.其时,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因而词情极为悲苦。
b.李清照南渡后的名篇《声声慢·秋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的一开首就用了十四个叠字,紧紧抓住了人们的心灵,使人对一个孤苦无依的老人的凄凉处境产生了无限的同情,而“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仿佛每点雨滴都如钢针钉在词人头上,击中心灵痛处,激起一层层涟漪。令人悲痛欲绝。B.盼望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和对南宋小朝廷偷安苟活的鞭挞和批判。《永遇乐·元宵》:“落日熔金,暮云和壁,人在何处!……”通过“元宵佳节”的今昔对比,对当年的“中州盛日”进行着亲切的,同时也是凄楚的回忆。C..孤雁儿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此词是悼念亡夫之作.通过日常生活中触景生情的描写,发抒悲凉凄苦的感情.香断炉寒与情怀如水,情景交融.梅花初放的景色,本应使人喜悦,但词人却用“惊破”,“多少春恨意”来发抒感情“惊破”.二字用得很妙,表面上是写惊破梅心,梅花初绽,实际上词人被轻快的笛声惊醒,笛声勾起她对往事的回忆.从以上的词作来看,前后不同的生活遭遇对李清照的词的创作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语言风格上。
其前期词的语言清新自然,欢快美满,偶尔有点闲愁点缀。如小词《如梦令》中绘了一幅夕阳、碧水、青草、藕花、鸥鹭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的美景。一群少女游玩归来,“争渡,争渡”,写出了少女的顽皮,将人物当时的心情写得活灵活现。而后期的词以悲凉凄苦为主。其中愁苦与前期相比强烈沉重了许多。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等句无不描绘出一个消瘦,苍老,愁绪满怀的女人形象。
(二)对意象的选取上。
李清照的词中用了“酒”这个意象,但是前后期词中的“酒”并不相同。前期有“浓睡不消残酒”、“东篱把酒黄昏后”等,其中的酒意,不是欢愉的游兴诗意,就是闲处的无聊和散愁闲情。而后期则大大不同。“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等,其中的酒意再无以前之欢快的兴致,而是充满了愁情和悲苦,词人借酒浇愁,然而由于愁浓的得不到片刻的止息。
(三)选取的题材上。
前期词中多以少女闲游、少妇闲愁等作为题材,如《如梦令》、《醉花阴?九日》等都是如此。而后期词作题材有了明显的变化,例如她的名作《渔家傲》,这首词在题材上选用了自己走投无路、学无所用的心境,用“星河”、“帝所”、“天语”、“蓬舟”、“三山”等意象,以惊人的想象力把它们融合在一起,写出了词人的心情,词人前期作品中并无此类。
李清照的词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过积极的作用,在后世某些具体情况下,也有它的社会效果。就是在今天,她的大部分词作,也还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对她的词作里表现的那些比较感伤的情绪,我们应该综合其出身和时代环境来理解。至于她的艺术技巧,那就更应当为我们所继承。
第四篇:巴金作品目录
作品目录 编辑
《家》
巴金小传 长篇小说 家
《寒夜》 长篇小说 寒夜
散文
一个车夫 木匠老陈 最初的回忆 家庭的环境 做大哥的人 忆
永远不能记忆的事情 死
生
悼鲁迅先生 爱尔克的灯光 虎
龙
伤害
撇充
死
废园外
灯
纪念友人世弥 悼范史
纪念憾翁 写给彦史
纪念一个善良的友好 纪念我的哥哥 忆施居甫 怀陆圣泉
巴金主要著译书目
第五篇:巴金作品读后感
《家》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佳作,它描写了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取材于巴金的老家,巴金作品读后感。《家》是一部思想相当深刻的现实主义力作,作品通过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与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腐朽势力的激烈斗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败与黑暗,控诉和揭示了大家族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以及吃人本质,并且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同时,作品还以极大的激情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以及他们与罪恶的封建家庭的决裂。巴金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大家庭,他从小就爱和下人在一起,这让他有可能从受欺压者的眼光来看自己的家。一旦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便可能比较坚决地背叛家庭,开始追求新的光明之路。
《家》在结构上也很有特色。一般说来,一部作品所描写的人物多、事件多,就需要作家有精心结构的能力。这部小说全书描写的人物多达70人左右;作品所写的事件也相当多,如闹**、梅与觉新的感情悲剧、鸣凤之死、觉民逃婚、瑞珏惨死等诸多事件。尽管作品表现的人多、事件多,但由于采用了单纯明快地讲故事的结构方式,以事件为线索,以场面串连故事,便巧妙地把高家内外的各种人物、各种矛盾纠葛,同祖孙两代矛盾冲突这条主线交织成一体,环绕作品的主题思想,有条不紊地分别展开,使作品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始终保持着庞大而紧凑、严密而不游离于主要情节的结构特点。
《家》在语言上也独具魅力。巴金的作品一向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奔放,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家》在语言上也同样体现着巴金作品的独特风格。在作品中,作者无论是写人,或是叙事,甚至剖析人物心理,都是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这就使读者在领略人物命运时,一同体味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使作品具有了格外感人的情感力量。
通过《家》,我可以详细的了解旧社会种种不尽人意的制度和不可磨灭的悲惨历史。看到小说人物的不同遭遇和命运,不禁让我又悲又喜。我深深感悟到今天幸福生活的过渡是怎样一个漫长的岁月。我要向那些为新生活而牺牲和付出的人们敬意。《家》中让我们看到了青春给予我们勇于改革和创新的动力,不管碰到什么坎坷和挫折,都要坚定信念冲下去,千万别像觉新那样一生充满遗憾和内疚。就像序言里所说,生活并不是悲剧,而是一场搏斗,我们为的是去征服它。
高家正是社会的一个缩影,而那些高家子弟正代表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小说中的人物不下于七十个,高家中专横、衰老、腐朽的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机构中腐败、贪婪的官员。那些官员仗着自己的官职,随意支配人,在无形中,人们对他产生了怨恨,对他也产生了无形的威胁。还有像狡猾贪婪的四老爷克安的贪官,他们运用自己的小聪明,毫无顾忌地从公家手中“榨钱”,行贿受贿是样样不缺。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冯乐山,腐化堕落的五老爷克定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又有敢于向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刚烈丫头鸣凤,温顺驯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长孙媳瑞钰等;以及受新潮思想、向往自由平等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
《家》描写了高家三代人,即高老太爷一辈、克字辈和觉字辈。这三代人和鸣凤等一批下人大多性格鲜明,面目清晰。这三代人的活动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醉生梦死,坐吃山空,腐烂透顶的,他们为了继续腐化享乐的生活就拼命维护封建宗法制度,这些封建阶级的孝子贤孙象蛀虫一样蛀空了这个阶级的机体,再也不能有什么别的作为了,读后感《巴金作品读后感》。第二类人接受些资本主义的影响,头脑略为清醒,看到了家庭的危机。但他们仍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只希望有些改良,使家适应新的环境,苟延残喘下去。第三类是受“五四”运动影响的觉慧觉民一类人,他们强烈要求个性解放,要求冲破封建家庭的牢笼,有较彻底的反封建思想。觉慧敢于与女仆鸣凤恋爱,最后离家出走,觉民也违背家庭意旨,实行抗婚。一些优秀分子抛弃了黑暗的家,走掉了。于是剩下克明、觉新当然无力回天。倒了一个高家也就是倒了封建统治的一根支柱。
作为大哥的觉新样貌清秀,品学兼优,本有着大好的前程与美满的梦,但在吃人的封建礼制面前他屈服了,接受了,忍受着别人难以明瞭的苦衷,博得长辈们表面上的暂时的友好对待,成了一个"无抵抗主义者".但他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他被迫与所爱的梅分离,娶了另一个少女,梅却被嫁到赵家受气,不满一年即守寡回娘家,最后含恨而终.他也热烈地爱着她的妻----一个善良贞静的女子,但他却不能保护她,让她任人摆布,听着她在为他生第二个孩子时的痛苦的呻吟声却不能进房看她,知道妻因难产而殒逝却不能与之见最后一面,却只能够忍受.他甚至还做过封建礼教的刽子手,逼二弟觉民完婚,但最后,他有了一点觉悟了,他终于帮助三弟成功地逃出了这个可怕的”家”!
觉新是那样的懦弱,那样的无能,他不去争取他所爱的梅,也不能保护他所爱的妻,他还是一个男人吗?他眼睁睁地看着这个他一直维系的家扼杀他最爱的两个女人的生命,是他的懦弱害了她们啊!他的顺从扼杀了他自己,也摧毁了她们.然而,他却是最值得人同情的,前途失去了,美景幻灭了,一切都在黑暗中挣扎,没有幸福可言,更没有希望所在!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个人物!这是怎样一个吃人的世界!我诅咒这个黑暗的世界,但对于觉新,我就能够憎恨他吗?他是最大的牺牲者啊!
二哥觉民,拥有进步思想,但不坚定,他是处在守旧与进步之间,然而,就是这样,他凭自己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帮助,赢得了琴——一个进步的充满自信的新女性,他可以说是<<家>>中最幸运的一个了!
三弟觉慧,不但拥有进步的思想,而且意坚定,他最初与俾女鸣凤相爱,但无情的长辈把鸣凤迫得投湖自尽,这成了觉慧心中一道永远的痛!在这一点上,我比较讨厌觉慧,因为他的自私,连鸣凤向他诉说一切的机会都给扼杀了,他还曾想过放弃鸣凤,让这样一个十七岁的纯结少女嫁给六十多岁的老头做姨太太,任人糟蹋,然而,鸣凤为他牺牲了,她为他留下了一具清白的湿淋淋的尸体,和一个苍白的吻.觉慧的反抗为他赢得了光明的前途,他终于摆脱了这个家,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为了事业失去了爱情,或许在那个时代,爱情的位置是何其次要的,但在今天,在我看来,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满的.家的另一个特点是满溢着纯洁浓厚的青春气息。这种单纯而自然的气息,如巴老所说:“永生在青春的原野”。即便文章有着一个沉重的主题,字里间仍表现了青年人所特有的活力、困惑和斗志。“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泉源。”
那个黑暗的年代永远地过去了,但<<家>>在批判那个时代的同时正昭示着青春的可爱,对啊!青春是多么的可爱,我们正处于美好的青春岁月中,我们充满了激情,我们的心里洋溢着爱!
《家》把高家的没落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前来表现,大大加强了它的现实主义的深刻性,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表现,高家的败落不仅因为道德的沦丧,而更重要的是时代之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