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英汉对比研究前两章
浅谈《英汉对比研究》前二章
大三这一学期,我们学完了那些基础课程,迎来了许多重要的课程。其中英汉对比研究就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尽管很多学长学姐包括一些老师都认为这是一门复杂难懂的课程,而事实也确是如此,但是我认为这是一门很有意义的课程。在不断向前推进的学习过程中,光靠我们自己是很难学习的,我们自己学习也许连皮毛都理解不了,更别谈去理解。所以老师就能够很好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而老师也确实如此在做。在学完绪论以及课文的前两章后,我们对英汉对比研究也有了更深一步的兴趣,我想写写自己的一些感悟。
在开始上课之前,老师先给我们谈到了如何做人。我想这是每个老师都应该谈到的话题。我们来到大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为人处世,也就是做人。我个人认为学习如何做人比学习课本知识更加重要。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也是个失败的人。做人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而为,那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弄明白该怎么样去做人。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光凭一身技艺是不行的,就算你工作经验丰富,如果你和同事相处不和谐,你还是无法在这个职位工作很久,那就更不可能谈升职等等。可以这么说,做人是一门涉及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学问,单从任何一个方面入手研究,都不可能窥其全貌。所以上课前老师给我们讲的有关做人方面的内容还是很有必要的。书本上能够告诉我们的只是一些理论知识,而我们从这些理论知识中学到的有用的部分更是微乎其微。
再来,老师谈到了思维方式。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这不是一个很好理解的词。通常来说,思维方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不同国籍、文化背景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不同,便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学术上的说法是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方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所以,思维方式与我们学习英汉对比研究这门课程有密切关系。一方面,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反过来又对文化心理诸要素产生制约作用。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英汉对比研究所要解读的很重要一部分就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几千年特有的文化密不可分。另外,西方英语民族重抽象思维,而中国汉民族重具象思维。西方英语民族擅长于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而汉民族恰恰相反,崇尚天人合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具象代表概念,喜欢进行类比推理的思维定式,更习惯于运用具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而不太重视纯粹意义的抽象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常常使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
到第二章的时候,老师先给我们讲了基本句型中的语序原理。从语言要素功能方面讲分为主谓宾定状补。从语言类别功能方面来讲分为名动形数量代冠。随后,老师给我们讲授了句子的扩展成分:英语是聚集型,扩展成分聚集在名词或动词中心的周围。英语中的关系词用的比较多,所以形成了这一特点。而汉语中则多是散句型,扩展成分可独立成句,这是因为汉语大部分是靠语序来表达关系。
然后进入到英汉对比的刚性与柔性上。英语的刚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点是语法概念的形成;第二点表现在语法结构上,英语的主谓结构严谨,英语中主谓语不可少并且有逻辑关系;第三点表现为句型单一,英语有五个固定基本句型。因此,英语的刚性总结为一下几点:1.英语刚性中的英语语法概念的屈折形态是强制性规定。2.英语句法结构的刚性包括英语的句法结构必须是主谓结构,即主谓语不可缺少,省略例外。英语主谓之间通常具有逻辑性。英语句法结构可以分为五个基本句型,其严格规定了基本构成要素。3.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是形合也意合,汉语是形散意不散。不论英语还是汉语,所有的语言要素都是靠关系联系在一起的。
从语言功能上划分句子,英汉都一样,并且这适用于所有语言,但是由于种类多,所以很难找出一个体系。另外,英语的句法结构和逻辑结构(也就是述谓结构)相一致,而汉语则不是。
以上都是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补充讲解的一些知识,虽然在听过老师讲述之后,我仍然有许多不懂的地方,但是我对英汉对比研究的了解又多了一点,这对以后的语言学学习也是有好处的。接下来我想讲讲书本上的内容。
然后就是课本,英汉对比语言学。绪论部分写的是语言与文化。语言是什么?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是由关系联系起来的共存要素所构成的系统,是由行异两级构成的象征系统。那么文化又是什么呢?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它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绪论分为四部分,分别为: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英汉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以及英汉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侧重于英汉的共时对比分析研究,旨在寻找、描述并解释英汉的异同,尤其不同之处和特殊之处,并将研究的结果应用于有关领域。然后课文分点讲述了研究对象和英汉对比分析的角度。课文中还写到人们在外语教学中逐渐认识到,要学好外语,必须了解其特点,要了解其特点,最有效的方法是与母语的特点作比较。
第一章写的是综合语与分析语。这一部分分为四块对英汉语言做了对比。综合语的特征是运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分析语的特征是不用形态变化而用词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汉语为典型的分析语,英语为综合分析语。形态变化,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三大手段。英语有形态变化,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构词形态。即:构词作用的词缀变化,包括大量的前缀和后缀。英语的词缀灵活多变,常常一缀多义,不仅规模大,数量多,而且种类齐全。汉语利用词缀构词仍处在发展中,不论规模、数量或种类,都不及英语。英语通过词性变化,改变词性,用这些词灵活组句,可以表达一个几乎相同的意思;汉语没有词性变化,就难以用这么多的句式来表达同样的意思。英汉互译时,往往要改变词性、转换词类,才能通顺地表达愿意。
第二章通过对比英语刚性的体现与汉语柔性的体现,来分析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性。英语表现出综合语的特征,受形态的约束,因此语法是法治的,没有弹性;而汉语拥有分析语的特征,不受形态的约束,因此语法是人治的,富于弹性。英语语法的刚性是指该有的不能少:形态上要求的,一般必须遵守;形态上要求有的东西,通常也不能少。另外英语的语词在形式上和长度上都比较固定,缺乏伸缩性。汉语语法的柔性首先是指汉语没有西方语言那种所谓的形态,几乎所有的汉语单词都有可能形成单双音节的等义词,缩略是现代汉语最具生命力的造词方法,另一方面汉语的词又常常可以扩展。总之,英语重形合,造句注重形式接应,要求结构完整,句子以形寓意,以法摄神,因而严密规范,采用的是焦点句法;汉语重意合,造句注重意念连贯,不求结构齐整,句子以意役形,以神统法,因而流泻铺排,采用的是散点句法。
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英汉对比研究这门课的过程中,我碰到了许多的疑惑,比如说汉语偏重意会,略于形式,因此脱离一定的语境容易产生语法歧义。但是我认为英语也是如此,在没有特定的语境中,英语也可能理解错误。还有我认为汉语也是有基本句型的,然后其他句子都是在基本句型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扩大。英汉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一样的。
总之,英汉对比研究是一本很有意义的书,学习英汉对比研究不仅会对我们以后学习语言学有所帮助,而且也会在我们以后的英语学习生涯中起到巨大的作用。这本书虽然深奥难懂,但是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
第二篇: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也显得愈发重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语言表现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英语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促进文化交际。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从细节之处去感受两种语言的微妙差别,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 语言与文化 综合语与分析语 刚性与柔性
形合与意合 英汉两种语言
内容
一、引言
二、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2.综合语与分析语
3.刚性与柔性
4.形合与意合
三、课堂篇
四、疑惑篇
五、结语
英汉对比研究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同时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汉语和英语则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中形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种,本质上都浸透着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交流中产生了碰撞。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而促进文化交际。
一、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必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文化的许多要素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趋势和必然。由于英语国家与中国有不同的风俗,信仰,道德价值观,历史,等文化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又通过语言表现出来。新的历史条件对英语教师和英语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文化交流全球化的背景下,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涌现。英语教师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对于英语专业的我来说,要学好英语,就要用对比分析的手段来找出中西语言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摆脱母语的思维方式和使用习惯来理解英语。同时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将语言与文化结合,才能更好的去学习这门语言,减少交流的障碍。
2.综合语与分析语
综合语的特征是运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分析语的特征是不用形态变化而用词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其中形态变化,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关系的三大手段。汉语为典型的分析语,英语为综合-分析语。
首先,英语有形态变化,而汉语则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形态变化主要体现在构词形态和构形形态上。在构词方面,英语的词缀灵活多变,有大量的前缀、后缀,而汉语则不多见。在构形方面,英语常常是将动词、助动词和情态动词结合起来表示时态、语态和语气的变化,而汉语同一个词就可以表示主格、宾格,单数、复数,或者现在、过去等行为。其次,英语词序较灵活,汉语则较固定。英语词序倒置的现象比较多,汉语 主要表现为功能性倒装。汉语的定语一般在名词前,英语定语位置较灵活。再次,虚词方面,英语经常使用定冠词、不定冠词、介词和连接词,汉语则没有冠词,表并列和从属关系的连接词的使用率也较低,较常使用的是丰富多彩的助词,如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等。最后,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语调和重音的变化是英语语音的主要表意手段,两者的密切配合可以表达意义的差别,而汉语的语音手段主要是声调。汉语语音音节匀称,具有均衡美和节奏美。
3.刚性与柔性
1)英语的刚性
英语句子有严谨的主谓结构,句子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多层递进,前呼后拥,严密规范,句型重形合,句式为“聚集型”。英语的主谓结构有五种基本句型,即 SV, SVP,SVO,SVoO,SVOC,而上述句型和变式可以通过增加修饰语,扩展基本句型的成分,基本句型的组合、省略、倒装等方式来扩展。英语注重句子结构完整,通过形态标志、连接词和填补词的使用来保持其完整性。此外,句子成分、词语之间必须在人称、数、性和意义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即:语法一致、意义一致、就近原则等,其也是英语句子呈“聚集型”的重要因素。英语受形态变化约束,有词性标记和关系词及连接词,语句关系结构比较清楚,因此语法歧义较少。
2)汉语的柔性
汉语不受形态的约束,没有主谓协调一致的关系,其主谓结构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句型重意合,句式呈“流散型”。汉语的主谓结构要比英语复杂的多。汉语的主语形式多样,可有可无,即:它可以表示施事、受事,也可以表示时间地点,可用名词、动词,也可用形容词、数量词,句子可以没有主语,也可以省略主语,还可以变换主语予以隐含;谓语也复杂的多,即:它可以是动词,名词和形容词,可以是一个动词,也可以是多个动词,可以是一个单词,也可以是多个词组,可以是连动式、兼语式、把字式、紧缩式和主谓式。按表意功能和表达形式,汉语句型可以分为话题句、施事句、关系句、祈使句、描写句、说明句等。此外,汉语句式有完全句也有大量的不完全句两者混合交错,组成流水句。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和词性标记,较少使用连接词,重意会,因此语法歧义较多。
总之,英语重形合,词有形态变化,造句注重形式接应,要求结构完整,句子以形寓意,以法摄神,语法呈现显性,刚性,因而严密规范,采用的是焦点句法,具有严谨的客体意识:汉语重意合,字词缺乏形态变化,造句注重意念连贯,不求结构齐整,句子以意役形,以神统法,语法呈现隐性、柔性,因而流泻铺排,采用的是散点句法,具有灵活的主体意识。
4.形合与意合
形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其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意合法。
1)英语的形合法
英语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接应、句子形式、结构完整,比较严谨;英语通常综合运用关系词、连接词、介词和其他连接手段、形式,把各种成分连接起来,构成长短句子来表达一定的语法关系和逻辑联系。意合法在英语里属于“变态”,主要是一些简练谚语、表达复合句内容的简单句,以及表达状语从句意义的定语从句。
2)汉语的意合法
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逻辑事理顺序,比较简洁。汉语的意合法的手段有语序、反复、排比、对偶、四字格等。汉语的许多主从复合句,虽然不用关联词,形式类似并列复句,但分句含义却有主次之分。紧缩句句式简明紧凑,分句之间的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往往是隐含的,四字格是汉语运用最广的语言形式。
二、课堂篇
1.对比
对比是比较的基础,其目的是求同与求异,寻找共性与个性。2.智慧
理想是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书是传播智慧的工具,因此要学会欣赏智慧。3.思维方式
我们要形成“归纳,分析”的思维方式,归纳出属性的共性,分析属性的异性 4.言语和语言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客观现象,对于使用某个语种的人来说是统一的,每种语言都是有发言、语法、句法方面的一整套确定的规则,这些 规则一经产生,就有着较大的稳定性。而言语则是一种心理现象,它表明的是一种心理交流的过程,它就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言语是语言现象,是预料和语言事实,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是由关系联系起来的共存要素构成的系统是由形式极和意义极两极构成的象征系统。(此处的系统是指把不同要素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并且整体具有它的功能)我们要用继承、批判和创新的眼光来看待语言。语言反映的是以人的方式所认识的东西,而语言的结构反映的是人以人的方式所认识的世界。世界是不可知的,但我们可以用我们的方式认识世界,这就是所谓的可知论。语言促进了科学和哲学的萌芽,它反映了物质所具有的属性。理解语言,理解句子,唯一可靠的是逻辑,语言的同一性是主谓一致。语言学的特征是设计特征。
5.语言的要素
语言的要素是词,任何语言,事物意义都是相对于其他事物来确定。陈述肯定事实是从已知信息到未知信息。例如:There is a school by the lake.其中there是已知信息,a school 是未知信息。There is a school 是新信息,by the lake 是旧信息。此外,否定词提前,构成已知信息。例如:I don’t like math, nor does he.前一部分是已知信息,后一部分是未知信息。关于状语,汉语中疑问助词放在句尾,而英语疑问词放在句头。6.英汉语的复杂句子结构特点
英语是复杂句,以两个中心聚集,是树型结构,汉语以散句居多,是竹节型结构。
1)英语句子是聚集型,因为有很多关系词,如连词、介词等,靠“关系词”来排列语序,聚集在中心树型词两边。英语注重主语的客观化,为避免头重脚轻,主语用形式主语代替,按“先果后因”的顺序来排列语序。英语的定语可放在被修饰词的左右两边,是左右分支。2)汉语句子靠语序来表达句子成分关系,按自然顺序来排列语序。汉语的定语只能放在被休是词的左边,是左分支。汉语句子具有口语的特点。7.翻译的步骤
1)关系分析 2)寻找基本句型 3)其他成分的扩展
8.如何研究句子?
词是句子的单位,句子则是语篇的单位。句子是由概念和关系组合的结构,也是形义两极的象征结构。所谓句法,从传统上讲,它是由词构成;从语义上讲,它是概念或理念的组合;从语义功能上讲,它是“述谓结构”,表达完整的关系;此处的“述谓”就是对对象进行阐述或描述。“述谓结构”分两种情况,因为语义是逻辑问题,全世界的语义逻辑是一样的,所以从逻辑学上讲是变元+谓词,所谓的变元是不定的变化的词,是描述的对象;二就是论元。从句法功能上讲,它是主谓结构或NP+VP结构,此处的VP可以是形容词性词语也可以是动词性词语;从传达的信息上讲,它的基本格式是“话题+说明”。9.分类层次原则:
1)标准的同一性 2)对象的穷尽性 3)归属的唯一性
根据这种分类层次原则,我们把英语主谓结构归为五种基本句型,即:
1)主语+动词 2)主语+动词+表语 3)主语+动词+宾语
4)主语+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5)主语+动词+宾语+宾语补足语。
把汉语按照表意功能及表达形式分为七大类,即:
1)话题句,其格式是“话题+说明”;
2)主谓句,包括“施事句”、“有无句”、“描写句”、“说明句”;
3)关系句,既表达各种关系的复句;
4)紧缩句,由复句紧缩而成,表达复句的并列、转折、假设、条件、因果、让步等关系;
5)存现句,即表示人或事物存在或消失的句子; 6)呼叹句,即交谈中互相呼唤、应对或感叹的句子; 7)祈使句,即表达要求、命令或请求的句子。10.认知方式 任何一个结果必然隐含着一个认知过程或一个认知方式。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而可以看出认知过程的不同,即:认知事物的远近高低的不同、相对认知标准的不同、局内局外认知的结果不同、参照物的不同,其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例如:介词over原意是通过;关于;遍及;翻越。但搭配不同,意思也就不同,如look over 眺望,fall over 跌倒,turn over 翻阅,throw over推翻。不同领域之间有共性,跨域共性,但认知方式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而以上over介词的意思就是来自于认知方式。11.总结英语的刚性:
1)英语表达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概念你的曲折变化是刚性的。
2)英语的句法结构有刚性,表现在一下四个方面:
英语的语法结构必须是严格的主谓结构,主谓不能少,省略例外。
英语的省略是刚性的及英语的省略条件也是刚性的。并列句中的省略,回答问题时的省略,祈使句中的省略,感叹句中的省略。
英语的主谓之间通常有逻辑关系
英语的主谓结构严格的分为5种基本句型,且所有的 句子必须是这五种句型的变化和扩展 3)英语的基本句型严格规定了它的基本要素。4)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5)英语形合意也合,汉语形散意也散。12.语言的歧义
每一种语言都有歧义,而汉语的歧义要比英语多。其原因是英语有形态变化,遵循主谓一致和逻辑对应,因此歧义较少,然而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和词性标记以及连接词,且重意会,略语形式,严重依赖语境,一次歧义较多。13.英语的最大特点是模具制造,严格按句型和逻辑来。14.词有活用,没有固定类别,词性的确定取决于它的位置和功能,即词无定类,词无定义。
三、疑惑篇
学完这本教材前三章以后我也有一些困惑,例如为什么语言学家把汉语归类为分析语,把英语归类为综合分析语?我在网上百度了一下,说汉语是一种逻辑性很强的语言,逻辑自然表示在语言形式之中。而英文的逻辑性十分混乱,所以,才产生了一种超越语法的逻辑学。汉语归类于《分析语》,英语归类于《综合——分析语》,含义就在于此。看了这个答案还是感觉模棱两可,抽象难懂。还有翻译课堂上老师讲过,英译汉要拆,汉译英要合,这也体现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但是我在汉译英时总是会遇到一些困难,我不知道通过这本书的学习,能不能帮我解决这些困难,提高我的翻译技能。此外,本书第二章说英语句式呈刚性,严格按句型和逻辑来,这应该是书面语的要求吧,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就没那么严格了,例如:遇到一些特殊场景时,句型、语法什么的都抛之脑后了。而汉语句式呈柔性,句子灵活多变,但是在书面语中,也是要求很严格的,否则句子就读不通,表意模糊。那么这种分类是不是也是相对而说的呢?
四、结语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文化的载体——汉字,更是贯穿古今风雨中的一件中国独有的国宝。汉语虽是我们的母语,但我们还得花更长的时间去学习,去钻研。带着根深蒂固的中式思维去学习英语是很不容易的事,不仅要学习他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文学历史,还要培养西方思维去学习去体会他的魅力。虽然我还有很多疑惑的地方,但是,学会用“归纳,分析”的思维方式去探索语言,深入去钻研,从英汉两种语言的细微差别中去领略中西思维的奥妙,我相信会有豁然开朗的一天。找到正确的方法,从而更好的去学习英语,学习西方的文化,提高自己的机能,更好的去交流,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第三篇:英汉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英汉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摘 要】衔接手段的恰当运用是文章连贯的重要因素。文章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以《阐述“中国梦”――习近平就职后第一次发言》和《重塑“美国梦”――奥巴马胜任演讲》两篇经典演讲为例,对比分析英汉衔接手段在实际运用中的异同。
【关键词】衔接手段 对比 英汉 相似性 差异性
一、引言
1976年,韩礼德和哈桑出版了Cohesion in English(《英语中的衔接》)一书,阐述了衔接是贯穿语篇的语义链条,是构成语篇中话语组织的纽带,是构成语篇连贯性的重要因素[1]。该书详细论述了指称、替代、省略、连接、重复、同义关系、上下义关系和词汇搭配八种衔接手段。
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发现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种类大致相同,但是由于英汉语言在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上的不同,导致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具体使用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以《阐述“中国梦”――习近平就职后第一次发言》和《重塑“美国梦”――奥巴马胜任演讲》两篇经典演讲为例,对比分析英汉衔接手段在实际运用中的异同。
二、英汉衔接手段对比
(一)相似性
1.指称
指称(Reference)是指语篇中的一个成分做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能够有效提示语篇中已经出现过或者尚未出现的内容[2]。在两篇演讲中,以人称指称为例,演讲者能够运用它帮助听众理解具体所指对象是谁。
例如,在奥巴马“美国梦”演讲词中,用“I”指代自己,“you”指代听众,“we”指代所有人。“we”在演讲中共出现了45次,例如:“...we gather because we have chosen hope over fear,unity of purpose over conflict and discord...”“we”这个词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表示奥巴马与听众站在同一立场,极大地拉近了与他们之间的情感距离。
同样的,在习近平主席“中国梦”的演讲中,“我们”一词出现20次。例如“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这一句多次使用“我们”,表达了习近平希望各族人民为了实现“中国梦”紧密联系、团结一心的愿望。
2.重复
重复是衔接手段中最直接的方式,指具有同样语义、同一形式的词汇或句子在篇章中反复出现[3]。重复在政治演讲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能够加强演讲者的语气,唤起听众共鸣。
在奥巴马的演讲中,在表达对先烈的感激之情时,他重复三次使用了“For us,they...”结构,如:“For us,they packed up their few worldly possessions and traveled across oceans in search of a new life...For us,they toiled in sweatshops and settled the West...For us,they fought and died...”奥巴马强调了先烈为后代所付出的努力,强烈表达了希望美国所有的年轻人能沿着先烈的脚步不断奋斗、开创新的事业的情感。
在习近平演讲中,也多次运用重复。例如:“各位代表,这次大会选举我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我对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表示衷心的感谢!”“各位代表!‘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位代表”在全文出现共8次,充分表达了习近平希望与全国人民携手共同实现中国梦的愿望,实现“中国梦”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也不是少数人的事,而需要在党的带领下和全国人民共同努力。
3.词汇搭配
词汇搭配即词汇同现,同现的词汇在语义上往往是有联系的,从而达到语篇的连贯[4]。在两篇演讲中,演讲者都恰当地使用了词汇搭配。这有助于听者掌握语篇中心,形成思维上的连贯性,使得整个演讲深入人心。
奥巴马在阐述国家所面对的危机时,多次运用了词汇搭配。如:“...our collective failure to make hard choices and prepare the nation for a new age.Homes have been lost; jobs shed; businesses shuttered...”“住房不再”“就业减少”“商业破产”,这些词汇的搭配,紧紧围绕着“失败”这一中心,体现了经济衰退之严重。走出危机,实现“美国梦”,需要美国人民坚定信念,共同奋斗。
在习近平的演讲中,词汇搭配出现的次数也较多。例如,“……以丰富的政治智慧、高超的领导才能、勤勉的工作精神,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了卓越的功勋……”“丰富的政治智慧”“高超的领导才能”“勤勉的工作精神”,都体现了一个优秀领导人必须具备的品质。只有在一代又一代这样优秀领导人的带领下,中国人民才有可能走向实现“中国梦”的道路。
(二)差异性
1.省略
英语是一种高度形式化、逻辑化的语言,句子中主谓结构完备,形式齐全,表意精确;而汉语是以语义为中心,并不是特别注重形式,不管句子是否完整,只要表达清楚,与意义无关的形式成分皆可省去[5]。
在奥巴马的演讲中,句子结构较为完整。而在习近平的演讲中,省略运用比较频繁。例如,“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以上几句话都省略了主语“中华民族或全国各族人民”,在意义表达清楚的情况下,避免了行文累赘。
2.连接
英语语篇多使用连接词语,并需要借助不同的连接词以明示其内涵逻辑。连接词语出现频率非常高,是一种形式连接。在奥巴马的演讲中,使用连接词较为频繁。例如:“We honor them not only because they are guardians of our liberty,but because they embody the spirit of service...”在这句话中,奥巴马阐述了后人崇敬先烈,不仅因为他们捍卫了自由,更是因为他们代表着献身精神。“not only”“but”的使用,表达了一种递进关系,使得整个句子语义流畅。
汉语中虽然也有些连接词,但常常表现出少用或不用连接词的趋势。语义间的逻辑关系并不呈现为具体的连接成分,而是内含的,主要依赖语义的贯通来行文,表现为零形式连接或意合连接。在习近平的演讲中,除了“和”这个表示并列关系的连接词之外,其他表转折、假设、因果、递进等关系的连接词均很少使用。
三、结语
基于以上两篇演讲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英汉衔接手段运用的相似性,如均频繁运用指称、重复、词汇搭配等衔接手段。同时,英汉衔接手段的运用也存在差异性。在奥马巴的演讲中,语言上注重形合,逻辑思维严谨,连接词运用频繁;而在习近平的演讲中,注重主客体统一,在语言上重意合,其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隐藏在语气和感情之中,多次运用了省略。通过衔接手段的研究,我们也可以更好地挖掘演讲者意图。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 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英语的衔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2]韩冬菊,陈颖.奥巴马获胜演讲词中的衔接与连贯性分析[J].青年文?W家,2013(2):188-189.[3]马立杰.奥巴马连任就职演讲的衔接手段分析[J].科技信息,2013(14):160.[4]路丹丹,张志敏.习近平“中国梦”讲稿的衔接手段分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5]李坤,贾德江.语篇翻译中的英汉衔接手段对比――布什9?11演讲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3):97-99,123.
第四篇:英汉对比研究期末论文
中 英 老 人 对 比
学号:1009224024 分组成员:李可可 姓名:李可可
班级:对外汉语二班
学院:文学院
联系方式:*** 英汉对比研究期末论文
摘要:中英老人如何对待年老方面,自从我们学习英语时候便知道,在英国,不能随便问年龄,如果问了,会被认为不礼貌。中国的老人很喜欢倚老卖老,他们乐意接受他们的年龄。中英老人的子女方面,在中国,儿孙满堂,四世同堂是老人们最愿意看到的了。在英国,在到18岁之后,父母就会像森林里的狼一样,把成年的小狼崽咬出家门,让他们学会独立生活中英老人的财产方面,在中国,自古到今都存在着一个家庭分家的问题,也就产生了当下的“富二代”。英国的老人大都很乐意做慈善事业,他们会把大部分的财产捐献给社会。中英老人生活状况方面,中国的老人晚年在儿女家帮儿女看孩子等,陪伴他们的是儿孙;英国的老人晚年在福利院,陪伴他们的是宠物。中国老人出门抱着儿孙散步,而英国老人出门牵着宠物„„
关键词:中国
英国
老年人
年龄
子女
财产
生活 我们中国尚处于发展中国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问题也渐渐突出。我认为学习英汉对比研究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公家的经验,取长补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达到知己知彼,从而在世界竞争的舞台中占据前列。中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正在加速“变老”,伴随着老人增多,老人问题也日益瞩目,而英国已经是发达国家,英国在1930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是世界上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之一。中英的对比有助于解决我们自身的问题。下面我对中英老人进行对比。中英老人如何对待年老方面。
自从我们学习英语时候便知道,在英国,不能随便问年龄,如果问了,会被认为不礼貌。他们很注重自己的个人价值,不希望自己是弱者。在公交车上,一般的老年人是不喜欢别人让座的,因为他们并不认为自己老了,他们永远都有着不向岁月服输的精神。在英国伦敦的街头,要是迎面走来一群老年人,你会发现,他们穿着时尚,打扮入流,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说起话来不紧不慢,神色中透露出一股骄傲和自信。英国老人就是这样,即便垂垂老矣,他们也要追求一种精彩的生活。把精彩留给自己,永远不会觉得美好的事情出现得太晚。英国很多英国老人兢兢业业地工作了几十年,退休后却没有坐在家中安享清闲,而是又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开餐馆、办咨询公司、写回忆录等,让英国老人的生活更加充实、精彩。英国50岁以上的老人中,大约有60%的人接触过电脑。他们面对年老,依旧衣着鲜艳,打扮整齐,用乐观的心态活出老年。
中国的老人很喜欢倚老卖老,他们乐意接受他们的年龄。“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多”这句话想必我们都听过,这句话老人们经常用来教育子女,明显的可以看出开年老是他们的资本。中国老人观念中认为来年之后就应该颐养天年。在公交上,别人让位也是正常现象。在中国,老年人总是认为自己老了,对新事物有着抵触的情绪。
中英老人的子女方面。
在中国,儿孙满堂,四世同堂是老人们最愿意看到的了。现在中国老人子女数量还是比较多的。当代七八十岁的中国老人子女一般家庭有三四个是很正常的,并且有重男轻女的倾向。有的家庭有了六七个女孩,但他们为了要男孩,往往还会再接着生养。五六十岁的老人与四十五岁左右老人子女数量则随着计划生育影响相对减少。甚至中国老人的子女会有“富二代”“官二代”之称,子女是老人们辛辛苦苦一辈子的奋斗动力。中国老人的子女一辈子都与父母紧密联系,老人抚养子女长大,上学,毕业了托亲朋好友或者花钱给儿女找工作,工作了再给儿女买房结婚,成家后帮儿女看小孩。子女就是老人们的寄托。
在英国没计划生育。1972年,18%的英国孩子是独生子女,现在已经增加到26%。据英国一项调查显示,在已经有一个孩子的英国父母中,差不多三分之二的人表示养不起第二胎,养大一个孩子的成本太高。英国子女16岁之前基本上是围绕在父母周围,法律规定父母有必须的监护权。没有父母的允许,孩子们几乎任何只有成人可以去做的事情也做不了。譬如,上酒吧去娱乐场所砸耳环纹身等等,18岁之前连去商店买酒和烟的权利也没有。父母在孩子16岁之前很愿意和孩子们呆在一起,16--18岁之间基本上不用太管理孩子,让孩子自己选择今后的道路。等到18岁之后,就会像森林里的狼一样,把成年的小狼崽咬出家门,让他们学会独立生活,他们很少管自己的孩子,他们生活的好坏和父母没有关系,如果他们在生活上有困难,他们需要找的是政府救济,而不是回家找父母。这种思想我们看来也许会感觉父母太无情。但英国孩子的独立能力比较强。中英老人的财产方面。
在中国,自古到今都存在着一个家庭分家的问题。所谓分家,也就是把老人们的财产分给儿子,让儿孙来继承,这个带有很强的封建思想。现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老人们的财产一般是不分给嫁出去的女儿。分家也就是分老人攒一辈子钱,所以,也就产生了当下的“富二代”,这些人似乎很为父母的前感到骄傲。
在英国,有着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险,退休金也是比较高的。他们根本不用为养老担心。政府会接受养老问题,清点老人财产,充当养老费用,当财产完全用光之后,余下的钱完全政府由支付,直到生命终结的那一天。这也是为什么英国的老人大都很乐意做慈善事业,他们会把大部分的财产捐献给社会。同时,子女也不愿意继承来源于父母的财产,他们要继承就要承担父母的余生的所有费用,直到没钱再申请政府救助。而且,在继承的过程中,还要交很多财产继承税款。于是,印象中晚年凄凉,孤独无子女围绕在身边的是英国老人余生的真实写照。他们挣钱很大程度上是为自己享受消费的。我们中国人也许会把这种做法看成不知道给自己留后路的资产阶级享乐主义。
中英老人生活状况方面。
用简单的话概括来说就是,中国的老人晚年在儿女家帮儿女看孩子等,陪伴他们的是儿孙;英国的老人晚年在福利院,陪伴他们的是宠物。中国老人出门抱着儿孙散步,而英国老人出门牵着宠物。这表面的一种现象则反映了其社会内在的不同。在中国,受中国传统社会农耕思想的影响,儿孙满堂是他们最大的追求与满足,他们喜欢与儿孙在一起。与我国国情不同,在英国,子女成年后会各自离开家,开始自己独立的生活。他们不仅仅是与父母分居,而且为了寻找自己理想的工作,常常还可能迁居异地。在英国几乎没有儿孙绕膝的老人,有老伴的还可以相互照顾,如果失去了配偶,则一切都得自己料理。在英国,子女们很少会有常回家看看的念头,老人们也没有这份奢求。但退休后的老人很少有人会患上退休综合征。因为他们不是在家种花养草,就是到处旅游,早晚还会牵着宠物悠闲地散步。英国老人就是这样,过着属于自己的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生活。
在中国,百善孝为先,我们世世代代受封建儒家思想的熏陶与影响,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在中国有着父让子死,子不得的不死之说。中国人认为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们养大,我们应该报答父母,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是父母的全部,我们长大了,有能力时候父母就应该享我们的福。如果不赡养老人,就会被别人被社会指责,老人也会很痛苦。
在英国,是一个工业文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思想深入大众,在辛苦了一辈子后,他们想过自己独立自在的生活,如果老人跟着孩子们住,会被别人认为是很失面子的,是没有能力的表现,在英国是很注重个人价值的。但我们说,英国人没有亲情,没有家庭观念,没有伦理道德。其实,这是一个错误谬论,这只是他们的价值观而已。但是在中国伴随社改革开放的近几十年,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空巢老人的现象。空巢”,原比喻小鸟离巢后的情景,现在已被引申为子女离家后的家庭空寂。子女离开家工作,家里只剩下孤独的老人。当子女离家,父母究竟有多么孤独?中央电视台的一则公益广告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桌子丰盛的饭菜,一阵突然响起的电话铃声,老人拿起电话,热热闹闹的电话那头,子女们以各种理由宣告“今天不回家”。老人脸上的表情慢慢从希望变为失望,放下电话,发出一声无奈的叹息:“都忙,忙。忙点好啊!”夜深人静时,电视已剩一片雪花,老人拉紧身上的毛毯御寒,宽大的沙发越发显出她身影的孤单与瘦小。这时,一个深沉的画外音提醒着天下儿女们:“别让你的父母感到孤独,常回家看看。”
在快速到来的老龄化社会中,不仅老人的生活、医疗需要保障,他们的精神状态同样需要受到重视。一项针对近1.4万名城市老人的调查发现,他们中四成人都有孤独、压抑、心事无处诉说之感。尽管今年6月26日,“常回家看看”作为精神慰藉条款,已经被写进《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然而,“别让父母感到孤独”需要来自社会与子女更多的亲情。同时,每个人都会变成老人,关爱老人也就是关爱我们自己的明天!
以上是我从中英老年人对待年龄问题上,子女方面,财产方面,生活状况方面进行了简单的对比。有不到之处还望老师予以批评指正。
第五篇:读书报告- -《英汉对比研究》
读书报告--《英汉对比研究》 第一章:综合语与分析语
本章主要是关于综合语与分析语,在文章开头作者就介绍了综合语和分析语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定义。此外,作者通过形态变化、词序、虚词和语调声调方面对英语和汉语进行了对比研究。
首先,英语有形态变化,而汉语则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形态变化主要体现在构词形态和构形形态上。在构词方面,英语的词缀灵活多变,有大量的前缀、后缀,而汉语则不多见。在构形方面,英语常常是将动词、助动词和情态动词结合起来表示时态、语态和语气的变化,而汉语同一个词就可以表示主格、宾格,单数、复数,或者现在、过去等行为。
其次,英语词序较灵活,汉语则较固定。英语词序倒置的现象比较多,汉语主要表现为功能性倒装。汉语的定语一般在名词前,英语定语位置较灵活。
再次,虚词方面,英语经常使用定冠词、不定冠词、介词和连接词,汉语则没有冠词,表并列和从属关系的连接词的使用率也较低,较常使用的是丰富多彩的助词,如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等。
最后,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语调和重音的变化是英语语音的主要表意手段,两者的密切配合可以表达意义的差别,而汉语的语音手段主要是声调。汉语语音音节匀称,具有均衡美和节奏美。
第二章 聚集与流散
本章主要是关于英汉句式句型的对比研究。英语句子主次分明,层次清楚,有严谨的主谓结构,句型重形合,句式为“聚集型”,而汉语则不受形态的约束,没有主谓协调一致的关系,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句型重意合,句式呈“流散型”。
英语的主谓结构有五种基本句型,即SV, SVP,SVO,SVoO,SVOC,而上述句型和变式可以通过增加修饰语,扩展基本句型的成分,基本句型的组合、省略、倒装等方式来扩展。英语注重句子结构完整,通过形态标志、连接词和填补词的使用来保持其完整性。此外,句子成分、词语之间必须在人称、数、性和意义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也是英语句子呈“聚集型”的重要因素。然而,汉语的主谓结构则要比英语复杂的多。汉语的主语形式多样,可有可无,谓语也复杂多样。按表意功能和表达形式,汉语句型可以分为话题句、施事句、关系句、祈使句、描写句、说明句等。此外,汉语句式有整句也有大量的零句。
第三章 形合与意合
本章从造句法方面展开研究。英语注重形合,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接应、句子形式、结构完整,比较严谨;汉语则注重意合,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逻辑事理顺序,比较简洁。
英语通常综合运用关系词、连接词、介词和其他连接手段、形式,把各种成分连接起来,构成长短句子来表达一定的语法关系和逻辑联系。汉语的意合法的手段有语序、反复、排比、对偶、四字格等。汉语的许多主从复合句,虽然不用关联词,形式类似并列复句,但分句含义却有主次之分。紧缩句句式简明紧凑,分句之间的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往往是隐含的,比如:一不做,二不休(Over shoes, over boots)。四字格是汉语运用最广的语言形式,比如:孤掌难鸣(One man, no man)、玩火自焚(Whoever plays with fire will perish by fire)等。
意合法在英语里属于“变态”,主要是一些简练谚语、表达复合句内容的简单句,以及表达状语从句意义的定语从句,如:Harm set, harm get(害人反害己)等。
第四章 繁复与简短
在这章中,作者基于前面几章所讨论的内容,对英语和汉语的句子长短进行了对比。总的来说,英语句子要比汉语长的多。
首先,汉语常用散句、紧缩句、省略句、流水句或并列形式的复句,以中短句较多。其次,正如前几章提到的,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很少用关联词,主要通过安排词序和使用助词来表达语法关系,并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来安排词序,大大限制了汉语单句的长度。再次,汉语定语修饰语一般要前置,一个词所能承受的修饰词语非常有限。最后,汉语少用虚词、附加成分或联合成分,句子舒缓。相反,英语句子长而复杂的原因有:英语常采用各种表关系和连接的手段,如介词、连词、词的形态变化等。另外,能充当英语句子成分的有长短几乎不加限制的短语和从句,还有各种并列、附加、修饰成分。英语还常用先行词“it”及其他预指性代词,把真正的主语或宾语移到后面,并根据需要不断扩充。
根据以上这些特点,作者建议在英译汉时要破句重组,化繁为简,而汉译英时则要采用分解、拆散和重组的变通手段进行灵活处理。
第五章 物称与人称
本章作者对英汉物称、人称的运用作了对比。其中,英语常用物称表达法,而汉语则较注重主体思维,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常用人称。
主要表现为:第一,英语常用非人称主语,汉语则多为人称主语。如:An idea suddenly struck me.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在英语句中主语为an idea,而翻译成汉语时,主语却成了“我”。英语用抽象或无生命的食物名称作主语,同时又使用表示人的动作或行为的动词作谓语,也就是作者所提到的“无灵主语”和“有灵谓语”,从而使句式带有拟人色彩。英语还常用非人称代词“it”作主语,而且“it”还被用作先行词、虚义词、强调词等。第二,英语常用被动式,采用物称表达法;汉语则常用主动式,采用人称、泛称或隐称表达法。英语的这种不提及行为者的被动式在文学作品、公文文体、科技文体及新闻文体中运用的较多。
第六章 被动与主动
本章就英汉主动被动语态的运用进行了对比,总的来说在英语里被动语态较为常见,而汉语则主动语态为多。
英语常用被动句主要受施事原因、句法、修辞、文体的影响。在施事方面,具体的原因有:施事未知而难以言明; 施事从上下文中可以不言而明;施事不如受事重要或受事需要强调;由于特殊的原因而不要指明施事。句法方面,由于英语重形合,注重句法结构和表达形式。当主动式不便于表达时,出于造句的需要或修辞的考虑,往往采用被动式。适当使用被动句可以使表达方法灵活多变,避免句型单调,达到一定的修辞效果。
英语的结构被动句要比意义被动句多,而汉语则常用意义被动式,少用结构被动式。这主要是因为:首先,汉语被动式的使用受到限制,按照汉语的习惯,如果句中无须指出施事,主动意义与被动意义又不致发生混淆,就多用意义被动式,比如:They have been neglected these several days.“已经有好几天没人管它们啦”。其次,使用受事主语导致大量的“当然被动句”,例如:The Harry Potter series of novels have already been translated into many languages.“哈里·波特系列小说已经译成了许多种语言。”再次,当不需要或不可能说出施事者的时候,汉语可以采用无主句或主语省略句来保持句子的主动形式。另外,当施事者难以指明时,汉语还可以采用通称或泛称(如“人”、“有人”、“人们”等)作主语,以保持句子的主动形式。最后,当不便使用被动式时,汉语可采用某些转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比如:处置式、“为……所”式等。
由于英语常用被动式,汉语常用主动式。英汉互译时,特别要注意句式的转换。
第七章 静态与动态
这一章作者就英汉叙述特点进行了对比。其中,英语呈现为静态倾向,汉语则为动态倾向。
英语的静态倾向主要表现为:
一、名词化现象。名词化主要指用名词来表达原来属于动词所表达的概念,如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动作、行为、变化情感等概念。虽然名词化可以使表达比较简洁,但也会使语言抽象,还会减少富有活力和的动词的使用,从而使英语的静态倾向更加明显。
二、英语还常用含有行为和动作意义的普通名词代替动词。大量由动词派生的名词既表示施事者,又保留原来动词的意义,这类名词常常与前置形容词构成静态结构。比如:a hard worker—someone who works hard工作勤奋的人。
三、报刊标题为了节约版面,通常用名词代替形容词,构成标题式短语。
四、介词优势与名词优势结合,使英语的静态倾向更为显著。英语常常用介词短语取代动词短语,如:He is at his books.(He is reading books)意思为“他正在读书”。英语里大量的弱式短语往往削弱或淡化了原来所要表达的动词、形容词和其他词语的意义,增强了静态感。例如:give rise to(arouse)。
五、动词的弱化与虚化。英语里最常用的动词正是动作意味最弱的动词be,它的各种形式(包括must be,may be,should have been等)都缺乏动态感。除了be之外,have,become,grow,等也是英语常用的弱式动词。
六、用形容词或副词表达动词的意义。
汉语的动态倾向主要表现在:
一、动词连用。汉语连动式和兼语式句子都包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连动式、把字式和被字式这四个句式还常常互相包孕套用,构成各式各样的多动词谓语句。
二、汉语动词及动词词组,包括连动式词组、兼语式词组,无需改变形式就可以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汉语动词可以充当助动词,置于主要动词的前后,形成动词连用。
三、汉语动词常常重复或重叠。汉语动词的重复或重叠,以及与此相关的句式排比或对偶,可以明显地加强汉语动态感的表现力。
总之,英语常常通过动词的派生、转化、弱化和虚化等手段,采用非动词的形式来表达动词的意义,呈静态。汉语则倾向于多用动词,呈动态。
第八章 抽象与具体
作者借第七章所提及的名词化,引出了对英汉抽象、具体的讨论。作者认为英语用词倾向于抽象,汉语则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
英语表达抽象化的原因有:首先,英语通常大量使用抽象名词,而名词化往往会导致表达的抽象化。其次,随着文明社会的进步,抽象思维被认为是一种高级思维。再次,抽象词语意义模糊,有利于掩饰作者含混或真实的思想。另外,英语丰富的词义虚化手段大大方便了抽象表达法的使用。这些手段主要有:用虚化词缀构词,比如前缀 “inter”可以表达“相互”的意思,后缀“ity”可以表示性质、程度等;用介词表达比较虚泛的意义。介词作为虚词,可以构成各式各样的短语或成语。最后,英语词义内涵广泛,词的用法比较灵活,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也是英语表达抽象化的重要原因。
对于汉语,由于缺乏象英语那样的词缀虚化手段,也没有形态变化,表达方式就显得较为具体。而且,现代汉语的一些抽象词尾(如“性”、“化”等)大多来自外语。例如,“性”译自英语的-ty,-ness,-ce等。因此,汉语只能采用一些手段来表达英语的抽象词义,比如:
一、用动词取代抽象名词。
二、范畴词可以用来表示行为、属性等概念所属的范畴,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如:complexity复杂性,relativity相对论等。
三、由于在汉语里难以找到相应的词来表达,这时常要借助具体的词语来解释其抽象的词义。
四、虽然汉语缺乏抽象词语,但形象性词语却很丰富,汉语可以借助这类生动具体的词语来表达英语抽象笼统的意义。比如:feed on fancies画饼充饥;with great eagerness如饥似渴等。
最后,作者建议在英译汉时,“化虚为实”从而通行文,增加译文的可读性;汉译英时,“化实为虚”来化症结,提高转换的可译性。
第九章 简接与直接
英语通常比汉语更多地使用委婉、含蓄和迂回的陈述方式,使得英语表达较为间接,汉语则比较直接、明快。
英语和汉语都有委婉语,就是用一种比较间接的方式来谈论不宜直言的人或事物,如表示“死亡”,英语有pass away,join the great majority,pay the debt of nature等,汉语则有“逝世”、“寿终”、“作古”等。英语委婉语不仅数量多,使用频繁,而且涉及的范围也相当广泛,带有浓厚的社会文化色彩。有官方委婉语(比如:用“collateral damage”来表示“平民伤亡”,用“police action”来表示“侵略”等)、职业委婉语(比如:用“administrative assistant”表示“秘书”,用“sanitation engineer”表示“垃圾工人”等)、学校委婉语(比如用“Shows difficulty in distinguishing between imaginary and factual material”来表示“撒谎”等)。
英语常用克制陈述、间接肯定、委婉否定和婉转暗示的表达方式。汉语也有含蓄表达法,但较常用作修辞手段。克制陈述是指以含蓄的语气故意把大事化小,用轻描淡写的言辞来加深对方的印象。间接肯定是指用反对语的否定来表示肯定,如用no small代替great等。委婉否定则是指把直接的否定变得含蓄、婉转,例如:I cannot consider the matter as in any way urgent.我觉得此事毫不紧急。婉转暗示指用含而不露的言辞留下余音,让对方去寻味。
在汉语里,人们常会用敬辞与谦辞来表达尊敬和自谦,比如:请教、过奖、愚见等等。总的说来,汉语比较注重直言、简明。委婉、含蓄的陈述方式在汉语里远远不如英语那样流行。
第十章 替换与重复
本章主要就重复现象对英汉进行了对比。总的说来,英语比较忌讳重复,常用替代、省略和变换的表达方法;汉语则比较习惯于重复,常用实称、还原和复说的表达方法。
具体来说,为了避免无意图的重复,英语常采用以下三种表达方法:
一、用替代的形式来代替句中或上文已出现过的词语或内容。替代的形式主要有:名词性替代,如:第三人称代词、关系代词、不定代词以及名词 the kind,the sort等;动词性替代,即用替代词来取代谓语动词,主要有:代动词do,复合代动词do it,do that,以及替代句型so+do+主语,so+主语+do等;分句性替代,即用替代词so或not来取代充当宾语的that从句,用if so或if not来取代条件从句等等。
二、省略也是避免重复的一种常用手段。英语省略的类型很多,有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等;有句法方面的省略,也有情景方面的省略。在并列结构中,英语常省略前面已出现过的词语;英语常承前省略相同的谓语动词或谓语动词词组的一部分,汉语则常承前省略相同的主语而重复相同的动词,而且为了保持语法的正确,汉语习惯于重复词语。例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三、英语还常用同义词替代、近义词复现和句式变化等方法来避免重复。
汉语的重复倾向与其语音文字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而且汉语讲究均衡美的特点往往促成用词造句的重复倾向。具体来看:
一、汉语单音节文字的特点便于字和词的重叠。重叠构词可以使词语音节匀称,而且赋予词语以新的意义和感情色彩。有名词重叠(如:天天、日日夜夜)、数量词重叠(如:一滴滴、一个个)、动词重叠(如:瞧瞧、试试)、形容词重叠(如:深深、干干净净)、附加式重叠(如:水汪汪、衣冠楚楚)、偏正并列式、动宾并列式、主谓并列式及其他形式的重叠(如:假情假义、有声有色)。此外,象声词也常常采用重叠的形式,如:哗哗、轰隆隆等等。而英语叠音词一般属谐音或拟声现象,有许多词来自儿语,通常用于口语、俚语或非正式文体。
二、重复,有意重复使用同一词、句、段来强调作者的意思,以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除了词语的重复之外,汉语还常用相似、相对或不同的词语来重复同一意义。汉语“意复”的现象尤其常见于四字成语和谚语,如:称心如意、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等,也常见于运用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根构成的合成词,如:观看、古老、树木等。此外,汉语一些连接词或副词的连用也常有意义的重复。
三、汉语讲究音节匀称和词句整齐的倾向集中地表现在修辞上的对偶和排比。对偶是把结构相似、意义相类、相对或相反的两个语句对称地排在一起,使之互相对照,以提高表达效果。它应用范围很广,在对联、诗词、成语、广告甚至公文都可见到这类形式。
总的看来,汉语表达讲究匀称,用词倾向于重复,这与汉语语音文字系统的特点有关,也与汉人的思维方式和美学心理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