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On the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从歧义和语用角度分析幽默
英语构词法对词汇习得的影响
美国牛仔形象演变和西部电影发展的研究
The Cultural Identity Dilemma of Colonized Afro-Americans: the Study of The Bluest Eye 浅析简奥斯丁小说中自由间接引语
《威尼斯商人》中的关键社会元素——莎士比亚心中的乌托邦社会 东西方恐怖电影的文化差异 《蝴蝶梦》中的女权主义
伍尔夫的《达罗卫夫人》中的意识流和象征主义手法分析 分析《玫瑰色茶杯》中的女性主义
《尤利西斯》与《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不同 The Growth Topic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论人性自私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新词的翻译
美国梦的开始与破灭—试析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温柔》 对跨文化交际中肢体语言的研究 中西酒店文化比较及探讨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红楼梦》两英译本文化不可译性之管窥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论色彩在《红字》中的运用与艺术效果
跨文化交际在英文电影赏析的应用
女权主义翻译理论关照下的《呼啸山庄》多个译本比较研究 浅析《格列佛游记》中的乌托邦主题 解读《拉帕希尼的女儿》中的父爱
中西方灾难新闻差异性研究-文化与传媒
Saussure’s Five Contributions to Linguistic Study and Its Modern Applications 浅析《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艺术特色 英语谚语重复修辞格的翻译
汽车广告中的双关研究:关联理论视角
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论劳伦斯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英语复合名词的认知语义研究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Marriage 隐喻视角下的政治新闻语篇分析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对《小妇人》的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
An Analysis of Vanity Fai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 从核辐射报道看英国报纸行文的语言特征 电影片名翻译商业化所引发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概念隐喻视角下的美剧《复仇》的语篇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On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in The Thorn Birds 《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原型
海明威的死亡哲学——海明威作品解读 《基督山伯爵》中等待和希望的哲学 谭恩美《灶神之妻》文化解读
合作性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英汉产品简介的对比分析
阿加莎•克里斯蒂探案小说《罗杰疑案》叙事独特性探究 简爱:魅力人格———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到灯塔去》的象征性隐喻分析 地理环境影响下的中英谚语差异 《药》的两个英译本中翻译技巧比较 信用证中英语语言特点及应用研究 英语习语陷阱及其学习策略 商标翻译的本土化研究
对《嘉莉妹妹》中摇椅意象的解读 初中学生听力理解障碍简析及应对策略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艺术特色分析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Oral English Class of Junior School 国际商务合同的用词特点及翻译 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的对比研究
浅析跨映射视角下的歇后语意义构建 金钱决定婚姻
用会话含义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白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美式幽默风格的翻译 从公示语的语言特色谈其翻译 论《红字》中的孤独因素
衔接理论在科技语篇英译汉中的应用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风声》的字幕翻译策略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叙事艺术 浅析父权体制下黛西的“他者”形象
从《远离尘嚣》和《无名的裘德》看托马斯•哈代的婚恋观 英文征婚广告和中文征婚广告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征 英语听力理解障碍及应对策略
论《呼啸山庄》中耐莉丁恩的作用
形成性评价在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自主性中的作用 中美幽默的比较
法律英语词汇特点及其翻译
从女性意识的角度解读《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 《印度之行》的象征主义分析 《宠儿》中塞丝的性格特征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词汇和背景知识对英语阅读理解的重要影响及应对策略 88 《了不起的盖茨比》——论美国梦的破灭 89 中国高校名的英译
Living in the Crack: A Study of the Grotesques in Winesburg, Ohio 91 从爱默生的《论自然》看超验主义 92 探索《小王子》中主人公的性格 93 从文化视角下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哥伦布和郑和航海的对比研究——两次航海所反映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95 论旅游广告的显影性
试析运动品牌口号语的中英译失误
思维对汉英句子结构的影响---以《飞蛾之死》及其译文为例 98 从《雾都孤儿》看查尔斯•狄更斯的善恶观
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奥巴马推定总统候选人演讲 100 《阿Q正传》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101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102 《雾都孤儿》中的善与恶
简析《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 104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研究 105 英语汉源借词研究
对《名利场》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
The Embodiment of Xu Yuanchong’s“Beauty in Three Aspects”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108 论现实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体现 109 从目的论角度看公司网页误译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其短篇小说的人物对话 111 《劝导》中安妮•艾略特的道德判断 112 “合作学习”策略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13 马尔福的嫉妒
英汉习语中价值观的差异
世纪年代鲁迅与梁实秋之间的翻译论战 116 科技英语中被动句的语篇功能探析
以《热血强人》为例分析美国黑白种族的融合 118 论《红字》中的清教主义思想 119 浅谈商务英语信函写作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 121 A Brief Study of British Women’s Rising Status 122 《简爱》的浪漫主义解读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应用 124 关于《飘》的中译本的翻译策略分析
哥伦布和郑和航海的对比研究——两次航海所反映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126 中西酒文化比较
浅析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模式和策略
论《傲骨贤妻》字幕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Dream--A Case Study of The Great Gatsby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商标翻译技巧
从美学角度分析英文电影《阿凡达》的汉语翻译 132 论《围城》中的语码转换
《名利场》中男性与女性形象解析 134 《飘》中郝思嘉性格特征透析
从《呼啸山庄》人物爱情看人性的特点 136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137 英汉味觉隐喻的对比研究
浅析《心是孤独的猎手》的精神隔绝主题
浅谈电影台词的翻译技巧--以《追求幸福》为例
走出迷茫,寻回丢失的信念——富兰克林给毕业者的条忠告 141 中英动物习语的跨文化分析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TV Talk Shows 143 身体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在现实与理想间挣扎——论巴比特的无助与无奈 145 浅析尤金•奥尼尔三部剧作中的女性形象 146 对《老人与海》中突显的生态意识的探讨
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生选择 148 爱恨共辉煌——浅析《呼啸山庄》中的男主人公 149 《红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混合体
官方语言中的中国英语分析--从目标人群接受性角度谈起 151 A Comparis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nimal Words 152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正迁移与负迁移 153 海明威的矛盾性格在其作品中的体现
154 Analyses of the Morels’Oedipus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 155 刘易斯小说《巴比特》中的都市景观和人物描写分析 156 从违反合作原则的角度解读会话含义
157 弗吉尼亚伍尔夫《墙上的斑点》的叙事技巧分析 158 A Comparative Study on Lin Daiyu and Xue Baochai 159 The Influences of Electronic Commerce on International Trade 160 游戏在学前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角色及作用 161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外贸函电翻译 162 论《老人与海》所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163 合作学习法对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对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个案研究 164 从伊登和盖茨比之死探析美国梦破灭的必然性
165 从《实习医生格蕾》浅析美剧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和趋势 166 论《双城记》中的现实主义风格
167 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Associative Meanings of Plant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168 成语翻译中的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 169 英语委婉语中的转喻现象分析
170 浅谈中西方非言语交际中身势语差异 171 语言迁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72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 173 论中西方交际方式的差异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74 以女性主义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 175 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 176 论《紫色》的社会意义
177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178 The Application of TBLT in English Reading Class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179 中西方传统习俗的对比研究——出生礼,婚礼,葬礼 180 动物习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181 英语课堂中的口语纠错策略 182 商标文化特色和翻译技巧
183 An Analysis of Humor in Frien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Viol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184 英文祝酒辞的功能文体分析
185 《洛丽塔》主题与艺术技巧之探析 186 从关联理论看《阿甘正传》的字幕翻译 187 从用词的角度分析商务英语信函的翻译 188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浅谈商标翻译
189 高中学生英语课堂口语交际活动的错误分析
190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Stuttering in The King’s Speech 191 浅析《简•爱》的主人公简•爱 192 论《野性的呼唤》的多重主题 193 英语委婉语的构成与应用
194 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195 书面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196 论苔丝悲剧的成因
197 《他们眼望上苍》中的女性主义 198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199 汉语喜剧小品中的模因现象研究
200 浅谈礼仪在商务谈判中的重要性及其相关策略
第二篇:英汉对比研究
中西方婚礼仪式对比研究
姓名:张圆圆 学号1109214060 六礼
说到中国传统婚姻礼仪,那一定要提到 “六礼”,即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 《礼记·昏义》。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这每一项礼仪都有严格的标准,是新人结亲时必须遵循的准则。
一、纳采: 六礼之首礼。男方欲与女方结亲,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 “采择之礼”。
二、问名: 六礼中第二礼。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
三、纳吉: 六礼中第三礼。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
四:纳征,亦称纳成、纳币。六礼中第四礼。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礼。
五、请期: 又称告期,俗称选日子。六礼中第五礼。是男家派人到女家去通知成亲迎娶的日期。
六、亲迎: 又称迎亲。六礼中第六礼。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西方人的订婚远比中国人的随意简单,但也不失庄重。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如果双方认可了彼此,这时男士要正式地向女士提出请求:“你愿意嫁给我吗?”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却是促成婚姻必不可少的步骤。如果女士接受了请求,他们就会办一个简单的订婚仪式,请一些亲密的人参加,规模不大,旨在向他人传递 “我们要结婚了”这样一个信息。
中式传统婚礼
传统中式婚礼流程和礼仪:
6:00
新娘开始化妆,新郎更衣;
8:00
新郎乘花车到达新娘家。
8:40
新娘蒙红盖头,在伴娘的伴随下,由新郎手持的大红绸牵着,慢慢地登上花车;
9:15
花车到达花轿地点。
9:20
新娘上花轿。开道锣在前,紧跟舞狮表演,后面是八位吹鼓手和八位手举冠盖的执事,最后是披红挂彩的八抬大轿;新郎手扶花轿、伴郎伴娘随轿向婚礼地点进发;
9:40
中途颠轿;
10:00
到达婚礼地点,新娘在女傧相的搀扶下,走下轿子;放鞭炮
10:10
迈火盆:寓意未来的生活红红火火;
10:15
进门:狮子封门,讨要红包(舞狮者拦路舞狮,要到红包方许进门);
10:30
射箭:射天,祈求上天的祝福,射地,代表天长地久,射向远方,祝愿未来的生活美满幸福;
10:35
拜天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
10:50
掀盖头:用秤杆挑下新娘的盖头;
11:00
喝交杯酒;
11:10
敬茶改口;
11:20
进入洞房(新人退场换服装,在此时最好吃点东西);
11:40
新人为来宾敬酒、点烟;
12:00
民俗表演;
13:30
婚宴结束
西式婚礼流程
西式婚礼分为仪式和宴会两部分,一般来说新人只邀请最重要的亲人和朋友见证婚礼仪式,而宴会相对于仪式的严谨与肃穆就显得比较随便、热闹,邀请的来宾也更为广泛。
仪式
17:00 仪式开始,换进场音乐,神父到位;伴娘、伴郎入场后,面对客人成八字排开站好;戒指童入场,将戒指交到神父手中。
17:03 奏响婚礼进行曲,新娘挽着父亲入场,新娘父亲将新娘交到新郎手中。
17:10 停止奏乐,新娘、新郎交换戒指并宣誓。
17:15 证婚人致辞。
17:20 仪式完毕,音乐响起后新人退场,宾客向新人抛洒花瓣。
17:30 新人与来宾拍照留念
宴会
17:40 客人们陆续进入餐厅按请柬上的桌号就座,乐队奏乐表示欢迎,各种提前准备好的饮料和餐前开胃小菜可以供客人们享用。
18:10 新郎新娘进入餐厅。上第一道菜,侍者们给客人斟上香槟,重要来宾演讲祝词。
19:40 开胃菜用完后,新郎新娘跳第一支舞。然后伴郎伴娘及其他客人进入舞池一起跳舞;
19:00 每人重新入座等待主食;
19:30 上甜点时,舞会继续;
20:00 新娘抛花束后,新人在客人们间穿梭为他们的光临表示感谢。提供咖啡及各种餐后饮品可供客人享用;
20:30 新郎新娘一起切蛋糕,供客人们跳舞空闲时享用;此时宾客可自由退场。
宗教信仰与价值观
1、婚姻与宗教
婚姻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因而无论是在东方的中国还是在西方,人们无一例外对婚姻问题慎重其事,力图将其建立在宗教的话语之上,以彰显其神圣性和重要性。这一点可以从具体的结婚礼仪上得到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婚姻的缔结有着一套繁琐的程序,很多仪式都体现了人们向往“天地人和谐”的宗教哲学以及人们祈福迎祥的文化心理。
例如拜天地习俗,新婚夫妇被迎进新家首要的大礼就是祭拜天地,并接受众人的祝福“天作之合”,“天赐良缘”,表明新人将自己的终身大事告之天地,祈求天地的认可。这一习俗蕴含着深厚的宗教意义。道教《易传》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也就是说天如父地如母。万物皆生于天地之间,人亦然。《易传》又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这就把男女两性放在了一个天地宇宙论的宗教图式里面,使男女两性具有了本原和神圣的意义,同时也使男女两性的结合具有了宗教的神圣性。又如世俗传统婚姻风俗中男女择偶,双方必须事先交换八字,依照“八字命相”说,寻求“才貌双全”,忌讳“三、六、九冲”、“龙虎斗”等。这种观念给婚姻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反映了道教“五行八字”学说对世俗婚姻的影响。“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八字”指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与天干地支相配,四项共得八个字。这八个字每字都分属五行之一项,以此推算一个人的命运。所以,人们在缔结婚姻大事时,非常重视双方的五行八字的配合,力求五行相生,八字和谐,建立宜室宜家的美满婚姻。这种以五行合八字来防范婚姻不幸的做法反映了人们无法回避现实,而又祈求婚后安宁幸福的一种心理平衡的追求,也是道家劝导人们顺从天命的“宿命论”思想的反映。
在西方社会,基督教中亚当和夏娃的婚姻故事是西方婚姻的起源。在马尔谷福音中,耶稣答复法利塞人有关婚姻的问题时说: “这是为了你们的心硬,他纔给你们写下了这条法令但是,从创造之初,天主造了他们男女。为此,人要离开他的父母,依附自己的妻子,二人成为一体,以致他们再不是两个,而是一体了。所以,天主所结合的,人不可拆散。”《福音书》中关于婚姻的描述,为我们揭开了西方婚姻制度的帷幕。教会在西方婚姻中的影响在中世纪达到巅峰,婚姻关系受宗教法律所支配,结婚必须在教堂举行婚礼,婚礼由神父主持或三人证婚,新郎新娘要在神父面前公开表示婚姻意愿,得到神父的祝福,婚姻才得以成立。虽然伴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思想启蒙,作为人类社会组织的基础之一———婚姻在这一时期无论从观念上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且逐渐摆脱了宗教的控制,但是宗教的仪式保留着。基督徒的婚礼一般是在教堂内由牧师主持,男女双方在上帝面前盟誓终生相爱。基督教认为,婚姻是上帝配给的,所以婚姻应该建立在敬畏上帝的基础上。当然今天在教会举行婚礼已不再是基督徒的专利了,但是在基督教和圣经的影响下,西方社会的婚礼已经深深烙上了宗教的痕迹。常见的婚礼中的程序如: 祷告、经文诵读、婚约问答、誓约、戒指交换、祝福等,每一个程序都被赋予了特定的神学意义。2. 婚姻关系中的男女地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绝对真理,并在传统道德价值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清初思想家唐甄的《潜书》有云: “盖地之下于天,妻之下于夫者,位也。天之下于地,夫之下于妻者,德也。”也就是说,男尊女卑,就像天尊地卑一样,是本来的位置使然,在传统的中国婚礼中,处处可见到这种思想的影子。然而尽管“男尊女卑”在传统社会里长期占据主流地位,这期间其他宗教如道教和佛教也从自己的世界观出发,阐述了与儒家不相同的看法。例如佛教,自汉唐以来逐渐成为唐代民众信仰谱系中一个主导信仰,家庭伦理关系也被带入佛事活动中,佛事活动成为一种世俗化了的社会活动,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尤其是女性的家庭婚姻观念。由于佛教主张“人人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鼓励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许多信佛的女性在婚恋中就比较注重自己的精神信仰。在佛教影响下一些妇女甚至违背儒家封建家庭伦理,选择死后夫妻分葬。这从侧面反映出佛教对传统婚姻中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女性的关注。另一大宗教道教对女性的尊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则显得得非常独特。根据道家的思想,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由阴阳、乾坤这些两种对立的东西组合而成。反映在夫妻关系上,自然要求两两相对;结婚被称作为“匹配”,就是这个意思。这种观念反映出人们在某种程度上要求男子在结婚时对女子至少要有表面的尊重,可从一些婚礼习俗中看出。至于缔结婚姻之后的夫妻关系,道教典籍《太平经》认为婚姻中“女之就夫,比若男子之就官也,当得衣食也。”,也就是说做妻子如同做官,应当享受“俸禄”。由此一旦婚姻关系成立,夫妻就应当共同努力劳作,创造美好生活。“女之就夫家,乃当相与并立同心治生,乃共传天地统,到死尚复骨肉同处,当相与并力,而因得衣食之。”不仅如此,这种共同的协力劳作,还是巩固婚姻关系的重要因素: “夫人各衣食其力,则令妇人无两心,则其意专作事,不复狐疑也。”(《太平经合校》卷三十五)这种强调在共同劳动基础上的夫妻平等观念,对传统的婚姻观无疑是极大的冲击。西方的婚礼则反映出男女双方的地位基本平等。从《创世记》第一章和第二章里的创造和亚当夏娃联合的情况中可看出上帝视婚姻为一个盟约关系,要藉此使夫妻合而为一。由这种盟约关系可见夫妻双方是平等的。虽然上帝给亚当造了个女人是作为他的帮手来帮助他,但这里的“帮助”是平行的互补的意思,绝没有卑贱或奴役之意。奥古斯丁曾说: 神早就设计男女地位平等,在他的心意中,他没有叫女人高于男人,否则他可以用亚当的头骨造夏娃;神没有叫男人压制女人,否则他可以用亚当的脚骨造夏娃。肋骨是最贴心之处,是最亲密的表征。所以,基督教认为夫妻关系是最亲密的人际关系,是灵魂体的合一。正如亚当唱给夏娃的第一首情歌所说的: “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在新的圣经中,耶稣明确指出,上帝造人时造的是一男一女,而且“二人成为一体”。因此基督教坚持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在这种制度里特别强调了婚姻中的双方男女平等,相互扶持,而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
(二)价值取向
中国人好面子,面子几乎是中国人的价值核心。他们希望被他人认可,保全自己在公众中的形象。中国人好面子的特点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时期,子路高呼孔子名言:“君子死,冠不免”而险在战争中丧命,鲁迅笔下疯癫的阿Q被县太爷打骂之后,也要高喊“儿子打老子”来挽回颜面。中国人将这种好面子的性格充分地发挥到婚礼中,传统的婚礼通常在中午举行,持续三天之久。而当代的婚礼,虽不需持续三天,但迎亲车队,婚宴酒席,高档名车,山珍海味,争相彰显自家孩子娶嫁的风光和自家的雄厚财力;更有甚者不惜借钱来撑场面。
美国人则更侧重于负面面子的维护,他们不希望自己的行动或想法受到他人过多的干涉,有违他人此种自由的行为,就是对他人负面面子的侵犯。美国人看重个人隐私,也积极维护他人隐私,所以美国的婚礼一般没有过大的排场,只宴请少数关系亲密的亲友。婚礼的场地形式,也全按个人喜好而不考虑规模是否足以争得颜面。
中西混合的婚礼
现在中国的年轻人也接受了西方的结婚仪式,可谓中西合并。仪式他们会选择中国传统的,或者西式婚礼,但喝改口茶,闹洞房这些却是一直都存在的。
第三篇:国内英汉隐喻比较研究论文
一、隐喻存在具有普遍性
不仅频繁出现在日常用语中,亦存在于专业领域语言中。从普通用途英语(EGP)和特殊用途英语(ESP)的角度,我们认为涉及的隐喻还可分为普通隐喻和专业领域隐喻。例如,针对英汉体育报道、英汉财经报道、英汉学术书评、英汉科技语言等领域内隐喻的对比研究,大大拓展了隐喻研究的范畴。综上分析,近年对英汉隐喻类型的对比研究仍相对缺乏。未来研究应进一步修正和完善已有的隐喻分类和标准,同时应更多关注英汉隐喻类型的对应和不对应关系。
二、研究层面为实现特定的研究目标
跨层面多维的隐喻研究已成为必要。早期的隐喻研究主要限于词汇层面,近年越来越多的国外研究扩展到了语法、语用、语篇、非语言等不同层面[4]。国内英汉隐喻对比研究主要涉及认知层面、文化层面、词汇层面、语法层面、语篇层面,基本跟上了国外隐喻研究的步伐。客观来说,不同的研究层面本质上并无优劣之分,均有其价值所在。隐喻研究层面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具体的研究目标、研究条件、研究方法、理论框架等因素。
三、隐喻理论与英汉隐喻异同的阐释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核心任务是揭示英汉隐喻异同的规律,并对造成异同的相关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解释。隐喻类型研究和跨层面研究为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英汉隐喻对比研究也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支撑。因此,有必要理顺近年研究中隐喻理论的应用,探讨其对英汉隐喻“异”和“同”的阐释力。
(一)隐喻理论的应用和探索
近年研究对英汉隐喻异同的阐释,主要涉及现代隐喻理论、语法隐喻理论及国内学者的理论探索。1.现代隐喻学理论。具体主要有Lakoff与Johnson(1980)的概念域映射理论,Lakoff(1987)的理想化认知模型[5],Johnson(1987)的意象图式理论[6],Fauconnier(1994)的心理空间理论[7],Fauconnier与Turner(1998[8];2002[9])的概念合成理论。概念域映射和意象图式理论是用来阐释隐喻语言的常规模式。由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是单一的,概念域映射和意象图式理论对隐喻的解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概念合成理论则从两个心理空间开始,建立跨空间映射,并借助背景框架知识、认知和文化模式、建立层创结构以实现认知运演,弥补了意象图式理论映射单一性的不足。此外,Talmy(2000)的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理论[10]在英汉隐喻运动表达的对比研究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2.语法隐喻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Halliday首次提出该理论,极大地扩展了隐喻研究的范围。他认为隐喻不仅出现在词汇层面,也发生在语法层面;当语法形式或语法范畴发生转换时,就产生了语法隐喻。1999年,Halliday和Mathiessen提出新的语法隐喻体系[11],详细地论述了语法隐喻的本质、种类、意义等。从本研究选取的论文看,语法隐喻理论在英汉隐喻对比研究中的应用还不多。因此,从语法隐喻角度进行英汉隐喻(类型)对比研究仍有极大的拓展空间。3.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理论探索——语言世界观。很多学者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认知作了对比研究,但对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哲学基础则很少被论及。陈家旭(2006)[12]认为语言世界观是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主要哲学基础:语言世界观揭示了语言的本质,反映了语言和思维的辩证关系,能从哲学的高度解释语言研究和语言学习的许多根本性问题。语言世界观的问题是由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普通语言学的创始人威廉洪堡特提出来的。概括地讲,语言世界观的主要观点是:思维影响并决定语言;语言影响思维和思维方式,不同语言认识世界的图像和方式不同;语言世界观与语言的民族性是一致的。语言世界观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语言是各个民族的世界观,语言间的对比就意味着世界观的对比。因此,应更加注重从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的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认知进行对比研究。第二,语言世界观不仅承认语言的共性,更强调语言的个性和民族性。由此可见,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研究不仅要注重共性的对比,更要注重个性差异的对比。本研究选取的论文中,约79%采用了现代隐喻学理论,从词汇、语法、语篇、认知,文化等层面探讨了英汉隐喻的构建与作用机制,并阐释了造成异同的动因;约15%的论文采用了语法隐喻理论,主要对英汉情态隐喻、英汉语气隐喻、英汉科技语篇中的名词化隐喻,以及英汉科技语篇中的语法隐喻类型进行了对比研究;理论探索方面的论文则仅占6%,可见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理论构建方面略显薄弱。
(二)英汉隐喻异同的阐释
综合上述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相关理论,近年研究对英汉隐喻异同的阐释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语言方面的共性和差异,导致英汉隐喻存在“同”和“异”。例如,汉语中能够被隐喻为名词的动词总数明显低于英语,英语具有“名词优势”,而汉语有“动词中心”的特征,因而英汉学术书评中的语法隐喻存在差异。2.在文化方面,不同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大环境不同。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心理状态、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文化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存在差异,故英汉两族人民在进行隐喻认知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例如,汉语中对情感的概念隐喻化认知深受中国古典哲学、传统文化及中医理论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汉语中独特的人类基本情感的隐喻化认知。3.人类的生理构造、客观事物的属性和功能具有相似性,使人类在认识世界中获得类似的身体体验及物质经验。因此,不同民族会有一些相同的文化积累,从而产生共识文化,基于共识文化就产生了语言和认知上相似的隐喻。例如,许多与身体部位相关的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体现出相同的认知策略。4.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趋同倾向,势必造成更多的共识文化语义[13]。人类语言不是自我封闭的系统,而是处于开放的状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同地域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得以迅速发展,某种语言特有的隐喻映射会进入另一种语言,为他国人民所接受[14]。比如,中国人常说的“风水”已经融入英语词汇(fengshui);英语中的“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superhighway)、“软着陆”(softlanding)、“牛市”(abullmarket)、“熊市”(abearmarket)、“峰会”(summitmeeting)等隐喻已经在多种语言中体现。
四、跨学科视角及研究方法
在当今跨学科研究的大趋势下,英汉隐喻对比研究还应在跨学科视角和研究方法上寻求突破。虽然隐喻研究早已成为一门跨学科的学问[15],但是近年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基本属于语言学角度的研究,主要涉及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等分支。由此可见,跨学科视角的隐喻研究仍有提升的空间,有助于扩充和完善隐喻理论,可为英汉隐喻对比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例如,对隐喻的语用特性及其翻译的研究等。
五、结语
本研究仅从隐喻类型、研究层面、隐喻理论、英汉隐喻异同的阐释、跨学科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初步分析了近十年国内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现状,并论及一些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今后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加强对英汉隐喻现象及其类型的对应和不对应关系的研究;第二,兼顾普通隐喻和专业领域隐喻的研究;第三,从词汇、语法、语用、语篇、非语言等角度,开展多层面对比研究;第四,继续对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理论进行完善和探索;第五,重视跨学科视角的研究、实证研究及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同时,后续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应更加注重研究的应用价值。
第四篇:读书报告- -《英汉对比研究》
读书报告--《英汉对比研究》 第一章:综合语与分析语
本章主要是关于综合语与分析语,在文章开头作者就介绍了综合语和分析语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定义。此外,作者通过形态变化、词序、虚词和语调声调方面对英语和汉语进行了对比研究。
首先,英语有形态变化,而汉语则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形态变化主要体现在构词形态和构形形态上。在构词方面,英语的词缀灵活多变,有大量的前缀、后缀,而汉语则不多见。在构形方面,英语常常是将动词、助动词和情态动词结合起来表示时态、语态和语气的变化,而汉语同一个词就可以表示主格、宾格,单数、复数,或者现在、过去等行为。
其次,英语词序较灵活,汉语则较固定。英语词序倒置的现象比较多,汉语主要表现为功能性倒装。汉语的定语一般在名词前,英语定语位置较灵活。
再次,虚词方面,英语经常使用定冠词、不定冠词、介词和连接词,汉语则没有冠词,表并列和从属关系的连接词的使用率也较低,较常使用的是丰富多彩的助词,如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等。
最后,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语调和重音的变化是英语语音的主要表意手段,两者的密切配合可以表达意义的差别,而汉语的语音手段主要是声调。汉语语音音节匀称,具有均衡美和节奏美。
第二章 聚集与流散
本章主要是关于英汉句式句型的对比研究。英语句子主次分明,层次清楚,有严谨的主谓结构,句型重形合,句式为“聚集型”,而汉语则不受形态的约束,没有主谓协调一致的关系,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句型重意合,句式呈“流散型”。
英语的主谓结构有五种基本句型,即SV, SVP,SVO,SVoO,SVOC,而上述句型和变式可以通过增加修饰语,扩展基本句型的成分,基本句型的组合、省略、倒装等方式来扩展。英语注重句子结构完整,通过形态标志、连接词和填补词的使用来保持其完整性。此外,句子成分、词语之间必须在人称、数、性和意义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也是英语句子呈“聚集型”的重要因素。然而,汉语的主谓结构则要比英语复杂的多。汉语的主语形式多样,可有可无,谓语也复杂多样。按表意功能和表达形式,汉语句型可以分为话题句、施事句、关系句、祈使句、描写句、说明句等。此外,汉语句式有整句也有大量的零句。
第三章 形合与意合
本章从造句法方面展开研究。英语注重形合,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接应、句子形式、结构完整,比较严谨;汉语则注重意合,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逻辑事理顺序,比较简洁。
英语通常综合运用关系词、连接词、介词和其他连接手段、形式,把各种成分连接起来,构成长短句子来表达一定的语法关系和逻辑联系。汉语的意合法的手段有语序、反复、排比、对偶、四字格等。汉语的许多主从复合句,虽然不用关联词,形式类似并列复句,但分句含义却有主次之分。紧缩句句式简明紧凑,分句之间的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往往是隐含的,比如:一不做,二不休(Over shoes, over boots)。四字格是汉语运用最广的语言形式,比如:孤掌难鸣(One man, no man)、玩火自焚(Whoever plays with fire will perish by fire)等。
意合法在英语里属于“变态”,主要是一些简练谚语、表达复合句内容的简单句,以及表达状语从句意义的定语从句,如:Harm set, harm get(害人反害己)等。
第四章 繁复与简短
在这章中,作者基于前面几章所讨论的内容,对英语和汉语的句子长短进行了对比。总的来说,英语句子要比汉语长的多。
首先,汉语常用散句、紧缩句、省略句、流水句或并列形式的复句,以中短句较多。其次,正如前几章提到的,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很少用关联词,主要通过安排词序和使用助词来表达语法关系,并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来安排词序,大大限制了汉语单句的长度。再次,汉语定语修饰语一般要前置,一个词所能承受的修饰词语非常有限。最后,汉语少用虚词、附加成分或联合成分,句子舒缓。相反,英语句子长而复杂的原因有:英语常采用各种表关系和连接的手段,如介词、连词、词的形态变化等。另外,能充当英语句子成分的有长短几乎不加限制的短语和从句,还有各种并列、附加、修饰成分。英语还常用先行词“it”及其他预指性代词,把真正的主语或宾语移到后面,并根据需要不断扩充。
根据以上这些特点,作者建议在英译汉时要破句重组,化繁为简,而汉译英时则要采用分解、拆散和重组的变通手段进行灵活处理。
第五章 物称与人称
本章作者对英汉物称、人称的运用作了对比。其中,英语常用物称表达法,而汉语则较注重主体思维,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常用人称。
主要表现为:第一,英语常用非人称主语,汉语则多为人称主语。如:An idea suddenly struck me.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在英语句中主语为an idea,而翻译成汉语时,主语却成了“我”。英语用抽象或无生命的食物名称作主语,同时又使用表示人的动作或行为的动词作谓语,也就是作者所提到的“无灵主语”和“有灵谓语”,从而使句式带有拟人色彩。英语还常用非人称代词“it”作主语,而且“it”还被用作先行词、虚义词、强调词等。第二,英语常用被动式,采用物称表达法;汉语则常用主动式,采用人称、泛称或隐称表达法。英语的这种不提及行为者的被动式在文学作品、公文文体、科技文体及新闻文体中运用的较多。
第六章 被动与主动
本章就英汉主动被动语态的运用进行了对比,总的来说在英语里被动语态较为常见,而汉语则主动语态为多。
英语常用被动句主要受施事原因、句法、修辞、文体的影响。在施事方面,具体的原因有:施事未知而难以言明; 施事从上下文中可以不言而明;施事不如受事重要或受事需要强调;由于特殊的原因而不要指明施事。句法方面,由于英语重形合,注重句法结构和表达形式。当主动式不便于表达时,出于造句的需要或修辞的考虑,往往采用被动式。适当使用被动句可以使表达方法灵活多变,避免句型单调,达到一定的修辞效果。
英语的结构被动句要比意义被动句多,而汉语则常用意义被动式,少用结构被动式。这主要是因为:首先,汉语被动式的使用受到限制,按照汉语的习惯,如果句中无须指出施事,主动意义与被动意义又不致发生混淆,就多用意义被动式,比如:They have been neglected these several days.“已经有好几天没人管它们啦”。其次,使用受事主语导致大量的“当然被动句”,例如:The Harry Potter series of novels have already been translated into many languages.“哈里·波特系列小说已经译成了许多种语言。”再次,当不需要或不可能说出施事者的时候,汉语可以采用无主句或主语省略句来保持句子的主动形式。另外,当施事者难以指明时,汉语还可以采用通称或泛称(如“人”、“有人”、“人们”等)作主语,以保持句子的主动形式。最后,当不便使用被动式时,汉语可采用某些转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比如:处置式、“为……所”式等。
由于英语常用被动式,汉语常用主动式。英汉互译时,特别要注意句式的转换。
第七章 静态与动态
这一章作者就英汉叙述特点进行了对比。其中,英语呈现为静态倾向,汉语则为动态倾向。
英语的静态倾向主要表现为:
一、名词化现象。名词化主要指用名词来表达原来属于动词所表达的概念,如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动作、行为、变化情感等概念。虽然名词化可以使表达比较简洁,但也会使语言抽象,还会减少富有活力和的动词的使用,从而使英语的静态倾向更加明显。
二、英语还常用含有行为和动作意义的普通名词代替动词。大量由动词派生的名词既表示施事者,又保留原来动词的意义,这类名词常常与前置形容词构成静态结构。比如:a hard worker—someone who works hard工作勤奋的人。
三、报刊标题为了节约版面,通常用名词代替形容词,构成标题式短语。
四、介词优势与名词优势结合,使英语的静态倾向更为显著。英语常常用介词短语取代动词短语,如:He is at his books.(He is reading books)意思为“他正在读书”。英语里大量的弱式短语往往削弱或淡化了原来所要表达的动词、形容词和其他词语的意义,增强了静态感。例如:give rise to(arouse)。
五、动词的弱化与虚化。英语里最常用的动词正是动作意味最弱的动词be,它的各种形式(包括must be,may be,should have been等)都缺乏动态感。除了be之外,have,become,grow,等也是英语常用的弱式动词。
六、用形容词或副词表达动词的意义。
汉语的动态倾向主要表现在:
一、动词连用。汉语连动式和兼语式句子都包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连动式、把字式和被字式这四个句式还常常互相包孕套用,构成各式各样的多动词谓语句。
二、汉语动词及动词词组,包括连动式词组、兼语式词组,无需改变形式就可以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汉语动词可以充当助动词,置于主要动词的前后,形成动词连用。
三、汉语动词常常重复或重叠。汉语动词的重复或重叠,以及与此相关的句式排比或对偶,可以明显地加强汉语动态感的表现力。
总之,英语常常通过动词的派生、转化、弱化和虚化等手段,采用非动词的形式来表达动词的意义,呈静态。汉语则倾向于多用动词,呈动态。
第八章 抽象与具体
作者借第七章所提及的名词化,引出了对英汉抽象、具体的讨论。作者认为英语用词倾向于抽象,汉语则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
英语表达抽象化的原因有:首先,英语通常大量使用抽象名词,而名词化往往会导致表达的抽象化。其次,随着文明社会的进步,抽象思维被认为是一种高级思维。再次,抽象词语意义模糊,有利于掩饰作者含混或真实的思想。另外,英语丰富的词义虚化手段大大方便了抽象表达法的使用。这些手段主要有:用虚化词缀构词,比如前缀 “inter”可以表达“相互”的意思,后缀“ity”可以表示性质、程度等;用介词表达比较虚泛的意义。介词作为虚词,可以构成各式各样的短语或成语。最后,英语词义内涵广泛,词的用法比较灵活,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也是英语表达抽象化的重要原因。
对于汉语,由于缺乏象英语那样的词缀虚化手段,也没有形态变化,表达方式就显得较为具体。而且,现代汉语的一些抽象词尾(如“性”、“化”等)大多来自外语。例如,“性”译自英语的-ty,-ness,-ce等。因此,汉语只能采用一些手段来表达英语的抽象词义,比如:
一、用动词取代抽象名词。
二、范畴词可以用来表示行为、属性等概念所属的范畴,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如:complexity复杂性,relativity相对论等。
三、由于在汉语里难以找到相应的词来表达,这时常要借助具体的词语来解释其抽象的词义。
四、虽然汉语缺乏抽象词语,但形象性词语却很丰富,汉语可以借助这类生动具体的词语来表达英语抽象笼统的意义。比如:feed on fancies画饼充饥;with great eagerness如饥似渴等。
最后,作者建议在英译汉时,“化虚为实”从而通行文,增加译文的可读性;汉译英时,“化实为虚”来化症结,提高转换的可译性。
第九章 简接与直接
英语通常比汉语更多地使用委婉、含蓄和迂回的陈述方式,使得英语表达较为间接,汉语则比较直接、明快。
英语和汉语都有委婉语,就是用一种比较间接的方式来谈论不宜直言的人或事物,如表示“死亡”,英语有pass away,join the great majority,pay the debt of nature等,汉语则有“逝世”、“寿终”、“作古”等。英语委婉语不仅数量多,使用频繁,而且涉及的范围也相当广泛,带有浓厚的社会文化色彩。有官方委婉语(比如:用“collateral damage”来表示“平民伤亡”,用“police action”来表示“侵略”等)、职业委婉语(比如:用“administrative assistant”表示“秘书”,用“sanitation engineer”表示“垃圾工人”等)、学校委婉语(比如用“Shows difficulty in distinguishing between imaginary and factual material”来表示“撒谎”等)。
英语常用克制陈述、间接肯定、委婉否定和婉转暗示的表达方式。汉语也有含蓄表达法,但较常用作修辞手段。克制陈述是指以含蓄的语气故意把大事化小,用轻描淡写的言辞来加深对方的印象。间接肯定是指用反对语的否定来表示肯定,如用no small代替great等。委婉否定则是指把直接的否定变得含蓄、婉转,例如:I cannot consider the matter as in any way urgent.我觉得此事毫不紧急。婉转暗示指用含而不露的言辞留下余音,让对方去寻味。
在汉语里,人们常会用敬辞与谦辞来表达尊敬和自谦,比如:请教、过奖、愚见等等。总的说来,汉语比较注重直言、简明。委婉、含蓄的陈述方式在汉语里远远不如英语那样流行。
第十章 替换与重复
本章主要就重复现象对英汉进行了对比。总的说来,英语比较忌讳重复,常用替代、省略和变换的表达方法;汉语则比较习惯于重复,常用实称、还原和复说的表达方法。
具体来说,为了避免无意图的重复,英语常采用以下三种表达方法:
一、用替代的形式来代替句中或上文已出现过的词语或内容。替代的形式主要有:名词性替代,如:第三人称代词、关系代词、不定代词以及名词 the kind,the sort等;动词性替代,即用替代词来取代谓语动词,主要有:代动词do,复合代动词do it,do that,以及替代句型so+do+主语,so+主语+do等;分句性替代,即用替代词so或not来取代充当宾语的that从句,用if so或if not来取代条件从句等等。
二、省略也是避免重复的一种常用手段。英语省略的类型很多,有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等;有句法方面的省略,也有情景方面的省略。在并列结构中,英语常省略前面已出现过的词语;英语常承前省略相同的谓语动词或谓语动词词组的一部分,汉语则常承前省略相同的主语而重复相同的动词,而且为了保持语法的正确,汉语习惯于重复词语。例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三、英语还常用同义词替代、近义词复现和句式变化等方法来避免重复。
汉语的重复倾向与其语音文字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而且汉语讲究均衡美的特点往往促成用词造句的重复倾向。具体来看:
一、汉语单音节文字的特点便于字和词的重叠。重叠构词可以使词语音节匀称,而且赋予词语以新的意义和感情色彩。有名词重叠(如:天天、日日夜夜)、数量词重叠(如:一滴滴、一个个)、动词重叠(如:瞧瞧、试试)、形容词重叠(如:深深、干干净净)、附加式重叠(如:水汪汪、衣冠楚楚)、偏正并列式、动宾并列式、主谓并列式及其他形式的重叠(如:假情假义、有声有色)。此外,象声词也常常采用重叠的形式,如:哗哗、轰隆隆等等。而英语叠音词一般属谐音或拟声现象,有许多词来自儿语,通常用于口语、俚语或非正式文体。
二、重复,有意重复使用同一词、句、段来强调作者的意思,以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除了词语的重复之外,汉语还常用相似、相对或不同的词语来重复同一意义。汉语“意复”的现象尤其常见于四字成语和谚语,如:称心如意、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等,也常见于运用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根构成的合成词,如:观看、古老、树木等。此外,汉语一些连接词或副词的连用也常有意义的重复。
三、汉语讲究音节匀称和词句整齐的倾向集中地表现在修辞上的对偶和排比。对偶是把结构相似、意义相类、相对或相反的两个语句对称地排在一起,使之互相对照,以提高表达效果。它应用范围很广,在对联、诗词、成语、广告甚至公文都可见到这类形式。
总的看来,汉语表达讲究匀称,用词倾向于重复,这与汉语语音文字系统的特点有关,也与汉人的思维方式和美学心理有关。
第五篇:英汉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英汉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摘 要】衔接手段的恰当运用是文章连贯的重要因素。文章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以《阐述“中国梦”――习近平就职后第一次发言》和《重塑“美国梦”――奥巴马胜任演讲》两篇经典演讲为例,对比分析英汉衔接手段在实际运用中的异同。
【关键词】衔接手段 对比 英汉 相似性 差异性
一、引言
1976年,韩礼德和哈桑出版了Cohesion in English(《英语中的衔接》)一书,阐述了衔接是贯穿语篇的语义链条,是构成语篇中话语组织的纽带,是构成语篇连贯性的重要因素[1]。该书详细论述了指称、替代、省略、连接、重复、同义关系、上下义关系和词汇搭配八种衔接手段。
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发现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种类大致相同,但是由于英汉语言在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上的不同,导致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具体使用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以《阐述“中国梦”――习近平就职后第一次发言》和《重塑“美国梦”――奥巴马胜任演讲》两篇经典演讲为例,对比分析英汉衔接手段在实际运用中的异同。
二、英汉衔接手段对比
(一)相似性
1.指称
指称(Reference)是指语篇中的一个成分做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能够有效提示语篇中已经出现过或者尚未出现的内容[2]。在两篇演讲中,以人称指称为例,演讲者能够运用它帮助听众理解具体所指对象是谁。
例如,在奥巴马“美国梦”演讲词中,用“I”指代自己,“you”指代听众,“we”指代所有人。“we”在演讲中共出现了45次,例如:“...we gather because we have chosen hope over fear,unity of purpose over conflict and discord...”“we”这个词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表示奥巴马与听众站在同一立场,极大地拉近了与他们之间的情感距离。
同样的,在习近平主席“中国梦”的演讲中,“我们”一词出现20次。例如“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这一句多次使用“我们”,表达了习近平希望各族人民为了实现“中国梦”紧密联系、团结一心的愿望。
2.重复
重复是衔接手段中最直接的方式,指具有同样语义、同一形式的词汇或句子在篇章中反复出现[3]。重复在政治演讲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能够加强演讲者的语气,唤起听众共鸣。
在奥巴马的演讲中,在表达对先烈的感激之情时,他重复三次使用了“For us,they...”结构,如:“For us,they packed up their few worldly possessions and traveled across oceans in search of a new life...For us,they toiled in sweatshops and settled the West...For us,they fought and died...”奥巴马强调了先烈为后代所付出的努力,强烈表达了希望美国所有的年轻人能沿着先烈的脚步不断奋斗、开创新的事业的情感。
在习近平演讲中,也多次运用重复。例如:“各位代表,这次大会选举我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我对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表示衷心的感谢!”“各位代表!‘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位代表”在全文出现共8次,充分表达了习近平希望与全国人民携手共同实现中国梦的愿望,实现“中国梦”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也不是少数人的事,而需要在党的带领下和全国人民共同努力。
3.词汇搭配
词汇搭配即词汇同现,同现的词汇在语义上往往是有联系的,从而达到语篇的连贯[4]。在两篇演讲中,演讲者都恰当地使用了词汇搭配。这有助于听者掌握语篇中心,形成思维上的连贯性,使得整个演讲深入人心。
奥巴马在阐述国家所面对的危机时,多次运用了词汇搭配。如:“...our collective failure to make hard choices and prepare the nation for a new age.Homes have been lost; jobs shed; businesses shuttered...”“住房不再”“就业减少”“商业破产”,这些词汇的搭配,紧紧围绕着“失败”这一中心,体现了经济衰退之严重。走出危机,实现“美国梦”,需要美国人民坚定信念,共同奋斗。
在习近平的演讲中,词汇搭配出现的次数也较多。例如,“……以丰富的政治智慧、高超的领导才能、勤勉的工作精神,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了卓越的功勋……”“丰富的政治智慧”“高超的领导才能”“勤勉的工作精神”,都体现了一个优秀领导人必须具备的品质。只有在一代又一代这样优秀领导人的带领下,中国人民才有可能走向实现“中国梦”的道路。
(二)差异性
1.省略
英语是一种高度形式化、逻辑化的语言,句子中主谓结构完备,形式齐全,表意精确;而汉语是以语义为中心,并不是特别注重形式,不管句子是否完整,只要表达清楚,与意义无关的形式成分皆可省去[5]。
在奥巴马的演讲中,句子结构较为完整。而在习近平的演讲中,省略运用比较频繁。例如,“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以上几句话都省略了主语“中华民族或全国各族人民”,在意义表达清楚的情况下,避免了行文累赘。
2.连接
英语语篇多使用连接词语,并需要借助不同的连接词以明示其内涵逻辑。连接词语出现频率非常高,是一种形式连接。在奥巴马的演讲中,使用连接词较为频繁。例如:“We honor them not only because they are guardians of our liberty,but because they embody the spirit of service...”在这句话中,奥巴马阐述了后人崇敬先烈,不仅因为他们捍卫了自由,更是因为他们代表着献身精神。“not only”“but”的使用,表达了一种递进关系,使得整个句子语义流畅。
汉语中虽然也有些连接词,但常常表现出少用或不用连接词的趋势。语义间的逻辑关系并不呈现为具体的连接成分,而是内含的,主要依赖语义的贯通来行文,表现为零形式连接或意合连接。在习近平的演讲中,除了“和”这个表示并列关系的连接词之外,其他表转折、假设、因果、递进等关系的连接词均很少使用。
三、结语
基于以上两篇演讲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英汉衔接手段运用的相似性,如均频繁运用指称、重复、词汇搭配等衔接手段。同时,英汉衔接手段的运用也存在差异性。在奥马巴的演讲中,语言上注重形合,逻辑思维严谨,连接词运用频繁;而在习近平的演讲中,注重主客体统一,在语言上重意合,其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隐藏在语气和感情之中,多次运用了省略。通过衔接手段的研究,我们也可以更好地挖掘演讲者意图。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 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英语的衔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2]韩冬菊,陈颖.奥巴马获胜演讲词中的衔接与连贯性分析[J].青年文?W家,2013(2):188-189.[3]马立杰.奥巴马连任就职演讲的衔接手段分析[J].科技信息,2013(14):160.[4]路丹丹,张志敏.习近平“中国梦”讲稿的衔接手段分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5]李坤,贾德江.语篇翻译中的英汉衔接手段对比――布什9?11演讲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3):97-9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