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班级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班级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孙占占1106100121吴昊11061001
41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环境,使学校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大力开展日常校园文化活动。要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建设好校园文化,创造出具有凝聚力和约束力的区域性文化氛围,形成自己的文化意识和学校个性,通过它来影响和熏陶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然而,现实中我们学生从小接触到的班级文化几乎是千篇一律,千“班”一面,给学生严重造成的审美疲劳,无法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新课程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核心理念,要求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因此培育个性化的班级精神,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既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需求,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2、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所学校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这所学校全面的发展,它既包括群体的发展,也包括个体的发展。首先,单个班级的发展势必促成全校的发展。其次,单个学生个体的成长,也最终促成学校的长足发展。
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研究,有利于创设一种班级生态文化,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良好的班级文化,能促成良好的班风建设,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健康、向上的风气中接受持久而稳定的熏陶,最终共同成长。
3、学生人格塑造的要求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世界教育主题的直接反映。但是当前,我们一些学校还是只抓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培养。作为培养学生人格的一块阵地——班级文化,它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可能持续一生。
当前,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导致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不够深入。
基于上面的认识,我们提出了《个性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以期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从实践的层面积极探索班级个性化文化建设的内涵、特征、类型的本质内容,以及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构建新型的个性化班级管理模式,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张扬学生个性,创建一种充满人情味的个性班级文化,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的发展。
(二)课题设计的理论依据
1、班级社会学理论
现代学校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模式的。班级社会学将班级作为一个社会体系去考察研究的一门科学,班级作为一个社会,它具有促进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两大基本功能。故此可以断言,班级作为一个教育基本单位,乃是给学生进行预期社会化教育。班级作为一个微型教育社会,是一个社会文化传播媒体,是一个选择、传递和聚合社会文化的文化实体。班级作为一个社会,既是一种教育制度,又是一种文化模式,其要素包含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制度文化与素质文化、个体文化与群体文化等。班级社会学理论是指导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可以使本课题研究有一个明确目标与范围界限。
2、创新教育理论
现代社会发展呼唤一种全新的教育,其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素质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等良好的道德品质,而班级集体正是培养学生们素质的重要途径。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就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为核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在促进素质教育中有重要地位。
3、系统学习理论
系统论的观点说明,一个系统如果是封闭的,其信息只能在其内部交流,信息的容量和再生性是有限的;如果是开放的,能够和外界进行多渠道的信息交流,其信息容量将成倍增加,信息再生性非常巨大;而且开放性越大,交换越多,则效果越好。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及目标假设
(一)核心概念
1、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
2、班级文化:是指依托并通过班级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是精神(风气、氛围)、制度、关系和环境的综合存在,是团体的每日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共有规划。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它是所有成员或部分成员所共有的信息、价值观、态度的总称。简单地说,班级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以班级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班级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等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
2、班级文化建设:指班级成员利用和创设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关系等来熏陶和培育集体成员创造性人格的一系列影响活动,它是班级成员在多种文化相互作用、发展过程中,创造一种比较稳定的有利于发展的文化过程。
3、个性化的班级文化:是一所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该校特定校园文化笼罩下某个班集体所形成的富有个性张力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班级文化不能脱离校园文化而存在,校园文化统摄着班级文化的发展。
4、个性化班级文化与传统的班级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它是指在新课程背景下,打破传统的大而全的、几十年不变的班级文化模式,以个性化的班风、学风、班级目标,个性化的班规、班歌、班名,个性化的班级活动为载体,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彰显学生个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创设自我教育环境,激活学生的潜能,启动学生持久的教育内需,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思想道德修养和自主创新的精神的班级文化。
(二)课题的界定
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就是从哪些方面、哪些方式、哪些渠道进行班级个性化文化建设的研究。本课题将以现有的理论为指导,侧重于实践性的研究,即强调如何建设个性化的班级文化。
(三)目标假设
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开发和利用各种班级教育环境资源,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充分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形成以“创”为中心的、建设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班级文化。
1、通过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校内自然物质环境和人文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2、探索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和规律。
3、探索个性化班级文化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并构建班级文化的教育模式。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和课题研究的价值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全方位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已越来越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成为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育人环境的一项重要课题。长期以来,班级集体在德育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被忽视了,往往以知识传承为主要目的的教育价值取向,以单
一、陈旧的接受式的学习模式为教育手段,教育内容脱离实际,缺乏感召力,使班级德育工作存在千班一面的现象,缺乏个性、缺乏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缺乏时代性与自主性。
(一)对班级文化的认识
关于班级文化建设的课题研究在国内外早已出现。美国版《班级的群体化过程》在谈到如何促进学生交流、如何解决学生冲突及如何形成班级合身的规范等方面作了详细描述,并提出了改善各类气氛的行动观点;最终目标是形成一种具有较强协作精神、共同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的班级精神文化,但对班级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却很少涉及。
国内对班级文化的研究在课程改革以前,多体现在与学科相结合,比如在教室环境布置上比较注重精致与美观,传统的精神文化建设多以正面引导为主,注重榜样的作用。这种做法均以教师的主观意识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目前,个性化班级文化与新课程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不过也多注重特色班级建设。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班级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微观环境。新课程提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
学生成长的家园。”事实证明,班级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最为直接和深刻。
1、理论价值
本课题旨在形成班级个性化创建的一套管理模式,以创新教育为载体,突破了以往的传统的班集体管理模式;同时在创建个性化班集体的同时,把班级创新文化
有机地融入集体中,使两者有机地融入并以案例的方式呈现,这在以往的研究中,未曾出现过。
个性化的班级文化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唤醒学生的个性,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班级文化建设中来。每个班集体化都应是独一无二的,因为班集中的每个人是也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以学生发展为本,同群体互动,才能使创造教育呈现出新的生命力,在班集中的建设中,围绕教师、家长、学生、班级资源、网络技术、班级文化主题中的某一项进行班级建设,凸显个性。
2、实践价值
本课题能够使教师通过案例的方式,运用一定的方法、途径培养个性化的班集体,同时有效地把评价体系融入其中,使班级建设呈现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立体的效果,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此外,课题本身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参与课题的都是一线教师,他们有着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在当今德育的大环境中,本着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宗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四、课题研究目标、内容与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目标
1、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通过对班级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探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班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
2、通过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探索班级个性化文化建设的内涵、特征、类型的本质内容,探索班级工作创新实践活动的新途径,自下而上的推动我校班级集体建设,建成一个个有创新力、有凝聚力、有浓厚文化气息的班级集体,进而推进文化校园的形成。
3、通过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塑造学生的主体性文化人格。充分运用各种文化手段、文化活动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会合作、会创造,健康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4、通过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过程,提升班主任班级集体建设的创新能力,提高班主任的文化理念和科研水平,在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班级文化的现状研究。重点探究当前班级文化存在的问题。
2、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模式研究。
(1)个性化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研究
(2)个性化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研究
(3)个性化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研究
3、探究个性化班级文化的内涵、特征、类型。探寻班级文化的界定,所具有的特征以及班级文化的不同类型。
4、分析影响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因素。探寻大众文化、教育文化、教师文化、家庭文化等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影响,把握其中的核心因素。
5、探索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探求建立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目标、塑造班级精神、控制影响学生行为的“潜规则”、创造具有普遍满足感的文化氛围、创造合理的班级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具体操作模式。
(三)课题解决的主要问题
1、如何创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班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
2、研究班级个性化文化建设的内涵、特征、类型,探究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和规律。
3、如何通过对个性化班级文化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的研究,构建班级文化的教育模式。
4、如何通过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班级个性化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五、课题的预期创新点
1、本课题是结合本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实际而展开的,以促进本校教师在班级文化建设上的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本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积累班级文化建设经验为目的的行动研究,是属于实践性(操作性)的研究。
2、在研究过程中,本课题讲求针对性,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的个性化;讲求全面性,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的自能化。
3、课题所形成的经验或成果将涵盖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将为今后班级文化建设在实际操作层面提供较为系统而全面的方法与模式,将有效地促进班级文化个性化的建设。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综合运用调查法、文献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等,以一定的主题为核心,分层进行研究与调查,及时总结、及时反思、及时矫正、完善提高。
1、行动研究法。通过对“个性化班级文化”的分析与研究,结合新课程新理念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开展实践研究,并在实施计划中不断改进研究工作。
2、调查法。通过调查班级文化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在计划实施的再调查,又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了真实具体的材料,便于评估研究成果。
3、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资料,摸索新课程与班级文化建设的关系,并恰当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二)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及具体安排:
1、准备与反思阶段
2、调查研究阶段
3、总结与反思阶段
九、课题研究成果
1、建成文化气息浓郁、个性特征鲜明的班级集体。探索出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模式、新策略,建设成一个个具有积极向上独特精神风貌的班级,营造具有创新力、凝聚力、人文性浓厚的校园文化。
2、塑造具有主体性文化人格的学生。在班集体中树立起积极的舆论导向,在各种文化手段、文化活动中,学生树立起远大理想,具有向上的道德情操,会合作、会创造,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身心素质。
调研者:孙占占吴昊
第二篇:班级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环境,使中小学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大力开展日常校园文化活动。要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建设好校园文化,创造出具有凝聚力和约束力的区域性文化氛围,形成自己的文化意识和学校个性,通过它来影响和熏陶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然而,现实中我们学生从小接触到的班级文化几乎是千篇一律,千“班”一面,给学生严重造成的审美疲劳,无法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新课程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核心理念,要求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因此培育个性化的班级精神,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既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需求,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2、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所学校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这所学校全面的发展,它既包括群体的发展,也包括个体的发展。首先,单个班级的发展势必促成全校的发展。其次,单个学生个体的成长,也最终促成学校的长足发展。
我校地处在深圳东海岸线上,创建于1940年,属广东省一级学校。新校园以省一级学校的标准建成,因而校园文化创建、传承与创新方面的研究,对学校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建设性意义。多年来,我们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创建之路,先后开展了特色中队、“星级班”创建活动和“星级少年”激励性、发展性评价改革的实践,营造了独特浓郁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一步步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目前,打造“书香校园”读书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各班的“星级少年”评价园地、红领巾角、图书角和“红领巾种植园”评选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以“一队一品牌,队队有特色”为目标开展的特色中队如“一张纸中队”、“一滴水中队”、“电池环保中队”和“气象观测中队”等活跃在校园里。
但是我们清醒地意识到:由于我校地处深圳龙岗区,当地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农村转居民的家庭和外来民工家庭比较多,因此学生家庭呈现出吃低保家庭多、离异单亲家庭多、子女寄养家庭多等现象。学校无形之中就面临着许多难题,而其中最大的一个难题就是学校承担了许多“问题家庭”子女的教育工作,这些学习、思想、行为习惯都相对较差的学生,最大的共性就是患有“文化缺乏症”,表现出来的不懂规矩、我行我素、无视教育等行为,具有很强的劣根性。我们透过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通过广泛听取意见与外出取经等形式,制定了“以德育为核心,通过班级文化的建设,营造和谐生动的育人环境”的培养目标,形成了“一队一品牌,队队有特色”的校园氛围。
因此,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研究,有利于创设一种班级生态文化,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良好的班级文化,能促成良好的班风建设,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健康、向上的风气中接受持久而稳定的熏陶,最终共同成长。
3、学生人格塑造的要求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世界教育主题的直接反映。但是当前,我们一些学校还是只抓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培养。作为培养学生人格的一块阵地——班级文化,它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可能持续一生。
研究表明:在民主型或支持型的班风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关系和谐,班级成员情绪高昂,自信心、自尊感和成就欲较强,呈现出一种既相互竞争又团结协作的欢乐气氛,在这种气氛里,优秀的学生感到自豪,落后的学生奋起直追,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赞扬和保护,主体性得到充分弘扬;在专制型或防卫型的班风里,成员之间互不信任,关系紧张,学生之间由此而产生的是烦闷、恐惧、厌恶的情感态度与彼此攻击的行为模式,学生自信心、自尊感与上进心不强,个性得不到健康发展。因此,良好的个性班级文化能促进学生的人格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当前,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导致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不够深入。
基于上面的认识,我们提出了《个性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以期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从实践的层面积极探索班级个性化文化建设的内涵、特征、类型的本质内容,以及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构建新型的个性化班级管理模式,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张扬学生个性,创建一种充满人情味的个性班级文化,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的发展。
(二)课题设计的理论依据
1、班级社会学理论
现代学校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模式的。班级社会学将班级作为一个社会体系去考察研究的一门科学,班级作为一个社会,它具有促进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两大基本功能。故此可以断言,班级作为一个教育基本单位,乃是给学生进行预期社会化教育。班级作为一个微型教育社会,是一个社会文化传播媒体,是一个选择、传递和聚合社会文化的文化实体。班级作为一个社会,既是一种教育制度,又是一种文化模式,其要素包含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制度文化与素质文化、个体文化与群体文化等。班级社会学理论是指导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可以使本课题研究有一个明确目标与范围界限。
2、创新教育理论
现代社会发展呼唤一种全新的教育,其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素质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等良好的道德品质,而班级集体正是培养学生们素质的重要途径。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就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为核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在促进素质教育中有重要地位。
3、集体教育理论
学校班级集体是一种特殊的教育主体。集体具有促进学生同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功能,其基本原理是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班级文化是指作为班级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文化既是影响班级管理的环境因素,又是班级管理成果的物化标识。学生的品德、个性特征、思想意识、知识才能、情趣情操都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特征。现代集体建设着眼于以学生发展为本,让班级集体成为学生的精神乐园,成为学生素质发展的舞台。
4、文化涵育原理
学生总是生活在文化中,既接受文化的熏陶,又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创造自我。集体正是通过文化影响学生个体的。个体也正是通过参与班级文化的创新,发展自己的创造个性。通过班级文化环境、制度和各种文化活动的创新过程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5、系统学习理论
系统论的观点说明,一个系统如果是封闭的,其信息只能在其内部交流,信息的容量和再生性是有限的;如果是开放的,能够和外界进行多渠道的信息交流,其信息容量将成倍增加,信息再生性非常巨大;而且开放性越大,交换越多,则效果越好。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及目标假设
(一)核心概念
1、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
2、班级文化:是指依托并通过班级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是精神(风气、氛围)、制度、关系和环境的综合存在,是团体的每日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共有规划。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它是所有成员或部分成员所共有的信息、价值观、态度的总称。简单地说,班级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以班级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班级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等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
2、班级文化建设:指班级成员利用和创设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关系等来熏陶和培育集体成员创造性人格的一系列影响活动,它是班级成员在多种文化相互作用、发展过程中,创造一种比较稳定的有利于发展的文化过程。
3、个性化的班级文化:是一所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该校特定校园文化笼罩下某个班集体所形成的富有个性张力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班级文化不能脱离校园文化而存在,校园文化统摄着班级文化的发展。
4、个性化班级文化与传统的班级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它是指在新课程背景下,打破传统的大而全的、几十年不变的班级文化模式,以个性化的班风、学风、班级目标,个性化的班规、班歌、班名,个性化的班级活动为载体,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彰显学生个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创设自我教育环境,激活学生的潜能,启动学生持久的教育内需,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思想道德修养和自主创新的精神的班级文化。
(二)课题的界定
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就是从哪些方面、哪些方式、哪些渠道进行班级个性化文化建设的研究。本课题将以现有的理论为指导,侧重于实践性的研究,即强调如何建设个性化的班级文化。
(三)目标假设
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开发和利用各种班级教育环境资源,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充分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形成以“创”为中心的、建设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班级文化。
1、通过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校内自然物质环境和人文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2、探索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和规律。
3、探索个性化班级文化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并构建班级文化的教育模式。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和课题研究的价值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全方位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已越来越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成为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育人环境的一项重要课题。长期以来,班级集体在德育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被忽视了,往往以知识传承为主要目的的教育价值取向,以单
一、陈旧的接受式的学习模式为教育手段,教育内容脱离实际,缺乏感召力,使班级德育工作存在千班一面的现象,缺乏个性、缺乏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缺乏时代性与自主性。
(一)对班级文化的认识
马克思的文化哲学理论认为,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比如文学、艺术、教育等等。“实质上文化归根到底是一种终极关怀,包括人格、精神、道德准则等等。”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首先是作为一个人独立存在,既是生理上的人,也是心理上的人,文化的人,他的心理状态、道德准则等都受到集体文化氛围的影响和制约。
关于班级文化建设的课题研究在国内外早已出现。美国版《班级的群体化过程》在谈到如何促进学生交流、如何解决学生冲突及如何形成班级合身的规范等方面作了详细描述,并提出了改善各类气氛的行动观点;最终目标是形成一种具有较强协作精神、共同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的班级精神文化,但对班级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却很少涉及。
国内对班级文化的研究在课程改革以前,多体现在与学科相结合,比如在教室环境布置上比较注重精致与美观,传统的精神文化建设多以正面引导为主,注重榜样的作用。这种做法均以教师的主观意识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目前,个性化班级文化与新课程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不过也多注重特色班级建设。
1、辽宁魏书生老师的班级自动化管理,开创造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先河。苏州市教科所开展的《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让集体本身成为一种最有效的德育课程资源》提出的“在新课程时代的班级管理中,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集体本身可以成为一种最有效的德育课程资源,让集体的能量温馨地辐射每一个个体,最终走上教是为了不教的良性循环”。
2、最近,一本来自一线教师原创的新书《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成长》成为了教育类的畅销书。该书作者北京小学唐亮老师(北京市“紫禁杯”特等班主任)在书中对班级文化作了如下诠释:以往我们强调班级管理,一味地对学生说教,往往作用不大。现在我们强调用文化育人,寻求一种思想上的碰撞,改变学生的精神实质,再由精神上升到行动上来。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的生命力所在。它与班级成绩并不矛盾,班级文化培养的是孩子的情商,是非智力因素。而随着情商的提高,孩子的成绩也必然会得到提升。
3、上海市北郊高级中学是较早开始全面建设班级文化的学校,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班级文化为主体的德育陶冶模式,具体表现为:以文化的创造性活动为中心,形成了各具个性与风格的班级文化、年级文化和学校文化。班级、学年、学校文化的差异必然体现不同的活动特点。从班级文化来讲,班级文化是由班集体共同创造的体现本班个性风格的班风,班级文化决定了班组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和方法,而班级活动又凸显了班级文化的特征,促进了班级文化的形成与创新。
4、宁波市镇海学校开展的《新课程条件下创建个性化班级文化的探索》提出“通过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个性化管理制度的拟定,以及富有特色的班级活动的开展,形成具有创造精神的班风,使学生的个性与潜能在和谐的班级生态中获得充分发展。”
5、苏州市教科所开展的《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让集体本身成为一种最有效的德育课程资源》提出的“在新课程时代的班级管理中,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集体本身可以成为一种最有效的德育课程资源,让集体的能量温馨地辐射每一个个体,最终走上教是为了不教的良性循环”。
(二)班级文化建设相关理论的研究
国家教委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阵地”,各级中小学要“积极开展创建优秀班集体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对集体的负责感、荣誉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树立良好的班风,逐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1、班级是学生在校生活的主场所,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是指教室环境建设。营造健康、和谐、优雅的班级物质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
心理学家班图拉认为:人的行为和环境之间存在着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决定的过程,环境影响决定了那些潜在行为倾向可成为实际的行为。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途径。因此,建设一块文化阵地,营造浓厚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围,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手段。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整洁、明亮、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Freuid曾说:“我房子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作为整体存在的环境它同样能代表主体意识,以及影响身处其中的人的意识。班级文化环境也是如此。创造一个优美的班级环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培养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并以此自觉的维护美、创造美。从而在美的环境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树立崇高的道德美。
班级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必须围绕班集体的目标有意识地进行,使物质文化环境建设成为班集体目标达成的辅助手段。据调查,在有意识地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发动学生布置图书角之前,学生较喜爱阅读课外书的只有13%,非常喜爱阅读课外书的只占9.7%,而之后呢,这两项分别达到了25%和63%,学生爱看课外书的习惯得到逐步的养成。
2、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教育的“文化适应性”原则,他认为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必然受到民族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影响,因而教育要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要善于选用生活中的真、善、美,引导人的各种天赋能力的发展。现代教育学认为人的整体素质是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合金”,其中环境影响和制约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水平。因而,我们要加强校园、班级文化建设,构建、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校内及班级人文环境与自然物质环境,挖掘蕴涵在其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德育影响,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促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在促进素质教育中有重要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现代教育正在由单纯的学科教学向学科教学与人文熏陶相互渗透的综合化的方向发展;现代管理正在由过去的外显的行政管理向内隐的文化驱动方向转变。文化影响力的大小已成为一所学校、班级是否具有现代性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学校、班级管理的首要任务和最高境界。班级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存在和发展的动力与成功的关键,对于学生的教育和学习,成长和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个性化班级文化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作为学校,作为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塑造”。“塑造”作为一种比喻的说法,当然没有什么大错,但学生毕竟与泥团木块不同,它们无法随学校与教师的心愿成为理想的“泥塑木雕”。因此,这样的教育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又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不利于教育作为上层建筑以更好地发挥它在社会发展中能动作用。因此,“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创造个性化的班集体,培育班级创新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中,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认识到学生是活生生的成长中的人,是各不相同的独特的人,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在班集体活动中使他们放射出个性化熠熠的光华,学生才能成为具有独立个性的“人中人”。
1、蔡元培力倡“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方法上,他着力提倡自由主义的教育。他认为中国旧教育束缚儿童个性,违反人的自然发展规律,而新教育应该是发展儿童个性,尊重儿童自由发展的教育。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的性格特征。这种特征.只为他个人所具有。歌德说:“一棵树上很难找到两片叶子形状完全一样,一千个人中也很难找到两个人在情感上完全协调。”因此,个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价值。世界的丰富多彩,人类的千姿百态也正源于此。
2、苏霍姆林斯基在《全面发展个性的培养问题》中写道:“学校作为拥有高度教养和文化的基地,缺乏集体的多样的精神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个性缺乏丰富的精神生活也是不可思议的。”由此可见,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它对于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促进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以致学生的理想、世界观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课标》强调:“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无个性即无人才”。有价值的教育一定是高度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正如美国著名学者所言:“个性教育将个性教育是相对于划一性教育而言,旨在培养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实施个性教育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学校教育应实施有利于学生个性潜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教育,成为21世纪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注重个性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
4、沈黎明校长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中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曾经看过这样两幅连续的漫画:一幅是‘进校’:学生的头颅有的是正方形,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三角形,有的是椭圆形……每人神态各异,特色不同,另一幅是‘出校’(毕业):所有学生的头颅,都变成了滴溜溜的圆形。”
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学习”和“持续、和谐发展”等人本教育理念进一步得到人们的认同。由于教育培养的对象是有血有肉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大写的人。班级作为是学生彰显个性、实现发展的重要基地,是培育学生成长的一方沃土。他们参与班级建设的过程经历、体验感悟,将在生命发展的历程中留下鲜明的痕迹。
5、全国“九五”“十五”已经开展对班集体建设理论的研究,是对班集体建设理论的升华和发展。“个性化班级文化”的提出,是对班集体在学生素质发展作用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是对班级建设理论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是在“班级建设”、“班级文化”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班级文化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综上所述,文化是班级之根,是班级发展之源。先行者的成功经验将给我们的研究指明方面,打好理论基础,我们将借鉴他们的宝贵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在这一方面作必要的探索。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班级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微观环境。新课程提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事实证明,班级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最为直接和深刻。
1、理论价值
本课题旨在形成班级个性化创建的一套管理模式,以创新教育为载体,突破了以往的传统的班集体管理模式;同时在创建个性化班集体的同时,把班级创新文化有机地融入集体中,使两者有机地融入并以案例的方式呈现,这在以往的研究中,未曾出现过。
个性化的班级文化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唤醒学生的个性,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班级文化建设中来。每个班集体化都应是独一无二的,因为班集中的每个人是也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以学生发展为本,同群体互动,才能使创造教育呈现出新的生命力,在班集中的建设中,围绕教师、家长、学生、班级资源、网络技术、班级文化主题中的某一项进行班级建设,凸显个性。
2、实践价值
本课题能够使教师通过案例的方式,运用一定的方法、途径培养个性化的班集体,同时有效地把评价体系融入其中,使班级建设呈现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立体的效果,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此外,课题本身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参与课题的都是一线教师,他们有着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在当今德育的大环境中,本着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宗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四、课题研究目标、内容与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目标
1、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通过对班级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探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班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
2、通过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探索班级个性化文化建设的内涵、特征、类型的本质内容,探索班级工作创新实践活动的新途径,自下而上的推动我校班级集体建设,建成一个个有创新力、有凝聚力、有浓厚文化气息的班级集体,进而推进文化校园的形成。
3、通过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塑造学生的主体性文化人格。充分运用各种文化手段、文化活动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会合作、会创造,健康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4、通过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过程,提升班主任班级集体建设的创新能力,提高班主任的文化理念和科研水平,在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班级文化的现状研究。重点探究当前班级文化存在的问题。
2、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模式研究。
(1)个性化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研究
(2)个性化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研究
(3)个性化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研究
3、探究个性化班级文化的内涵、特征、类型。探寻班级文化的界定,所具有的特征以及班级文化的不同类型。
4、分析影响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因素。探寻大众文化、教育文化、教师文化、青少年文化、家庭文化等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影响,把握其中的核心因素。
5、探索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探求建立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目标、塑造班级精神、控制影响学生行为的“潜规则”、创造具有普遍满足感的文化氛围、创造合理的班级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具体操作模式。
(三)课题解决的主要问题
1、如何创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班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
2、研究班级个性化文化建设的内涵、特征、类型,探究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和规律。
3、如何通过对个性化班级文化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的研究,构建班级文化的教育模式。
4、如何通过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班级个性化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五、课题的预期创新点
1、本课题是结合本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实际而展开的,以促进本校教师在班级文化建设上的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本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积累班级文化建设经验为目的的行动研究,是属于实践性(操作性)的研究。
2、在研究过程中,本课题讲求针对性,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的个性化;讲求全面性,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的自能化。
3、课题所形成的经验或成果将涵盖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将为今后班级文化建设在实际操作层面提供较为系统而全面的方法与模式,将有效地促进班级文化个性化的建设。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综合运用调查法、文献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等,以一定的主题为核心,分层进行研究与调查,及时总结、及时反思、及时矫正、完善提高。
1、行动研究法。通过对“个性化班级文化”的分析与研究,结合新课程新理念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开展实践研究,并在实施计划中不断改进研究工作。
2、调查法。通过调查班级文化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在计划实施的再调查,又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了真实具体的材料,便于评估研究成果。
3、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资料,摸索新课程与班级文化建设的关系,并恰当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二)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及具体安排:
1、准备与反思阶段(2009年3月—4月)
主要是学习有关理论,成立课题组。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申报工作,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起草“课题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2、调查研究阶段(2009年4--6月)
组织教师通过多种方法对班级文化进行调查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3、深化研究阶段(2009年7月—2010年8月)
根据第一、二阶段的研究和探讨,结合我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改良方案,付诸实践以验证,并在其它班级扩大实验范围,课题组每月召开一次分析会,每学期写一次阶段性研究报告。
4、总结与推广阶段(2010年9月--10月)
根据第三阶段的实验结果,创立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模式,并使实验推进至全校,对行之有效的模式进行定格推广。
5、结题与验收阶段:(2010年11月--12月)
在继续进行实验的同时,总结实验成果,以论文汇编、总结、个案分析、实验报告或论著等形式公布实验成果,并组织专家鉴定。
七、课题研究对象的选择
对实验班级不作特殊的选择,以增强实验的可借鉴性、可模仿性和说服力。(选取具有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和教科研工作经验,且年富力强、富有工作热情的老师担当实验教师。)
八、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课题组由温校长亲自主持,由分管教育科研的周金宏副校长具体负责实施,成立课题组,具体组成如下:
组 长:温逸洪(校长)
副组长:魏国勇(科研处)
组 员:黄静宜、魏国勇、郑凛佳、张 玲
(二)制度保障。课题组有较健全的科研制度,将参与活动情况和科研成果纳入课题组成员的考核。
(三)师资保障。课题研究队伍年富力强,既有较丰富的科研经验,又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活力。
(四)理论保障。课题组聘请市、区专家为课题的专业引领团队,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持。
(五)经费保障。学校划出一定的资金作为课题组专项研究经费。
九、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建成文化气息浓郁、个性特征鲜明的班级集体。探索出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模式、新策略,建设成一个个具有积极向上独特精神风貌的班级,营造具有创新力、凝聚力、人文性浓厚的校园文化。
2、塑造具有主体性文化人格的学生。在班集体中树立起积极的舆论导向,在各种文化手段、文化活动中,学生树立起远大理想,具有向上的道德情操,会合作、会创造,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身心素质。
3、提升班主任班级集体建设水平。提高班主任的文化理念和科研水平,培养班主任班级建设的创新能力。培养一批专业化水平高的班主任队伍。
4、形成相应的文字、图片、音像集。
(1)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的调查报告、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
(2)班级文化建设案例集(主题班队活动方案和班级个性化布置方案等)。
(3)班级文化建设主题活动音像集。
十、主要参考书目
1、《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刘儒德等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面对专家听讲座》 高洪主编 新华出版社
3、《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张万祥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 陈桂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戴联荣、薛晓阳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班级社会学概论》 吴立德 四川大学出版社
7、《班主任工作心理学》 李健民 学苑出版社
8、《班主任100个怎么办?》 杨玉厚 知识出版社
9、《教育社会学》 鲁 杰 人民教育出版社
10《班级管理科学与艺术》 丁榕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组工文化不仅是组织工作精神内涵及价值观念的集中反映,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工作的灵魂和支撑。因此,既要突显时代特征,树形象、创品牌,又要最大化丰富组工干部自身文化内涵,是对新时期组工文化建设提出的重要历史性命题。
一、主要做法
1.坚持公道正派,推进价值文化建设。通过开展一系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引导组工干部大力弘扬“安、专、迷”精神,不断丰富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的文化内涵,使组工干部的价值追求与党和人民的要求吻合,与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同步,自觉做到公道正派、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一是加强党性修养。健全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及“三会一课”等制度,采取部长讲党课、专家讲座、老干部讲传统、优秀党员讲经验,开展“进组织部为了什么、到组织部干了什么、在组织部和人家比什么”大讨论,定期开展党性分析评议,不断加强组工干部党性修养,使组工干部切实做到党性坚强、政治过硬、忠诚可靠。二是塑造道德品行。充分发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四比一提高”“等载体作用,紧密联系实际,创新活动方式,深入开展以牢固树立群众观念为重点的宗旨教育,以强化公道正派理念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加强组工干部理想信念、宗旨观念、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干部形成积极向上、干事创业的精神追求。三是强化理论武装。坚持每周二、周五定为集中学习制度,开展“读书月”、“组工讲坛”等活动,采取专题辅导、专项测试和理论研讨等形式,深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等,全面了解党的历史和党建理论,提高组工干部的理论素养,引导组工干部牢固树立公道正派的核心价值观、团结奋进的部门精神、开拓创新的工作理念。
2.完善制度体系,推进制度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和长期性,我们致力于坚持常抓不懈,近年来先后修改完善《正镶白旗党委组织部精细化管理制度汇编》,建立组织工作调研“双带一自选”制度、“月初安排、月未总结”交流制度和《组工干部联系点制度》等工作机制,推出组织部长下访、约谈以及接待日制度,坚持开门评部,开展组织工作“金点子”征集活动,汇集“金点子”28个,设立干部监督信箱,出台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AB岗管理等多项制度,通过建立科学制度规范,完善组工文化建设与外部管理、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和促进的运行机制,教育引导组工干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使公道正派的要求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形式得以充分体现。
3.树立形象品牌,推进行为文化建设。近年来,我们按照“组工干部素质提升行动”要求,不断深化“四比一提高”活动,营造了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使形象建设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细化于行。一是规范组工干部工作行为。按照年初安排,将组织工作重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分管领导和责任科室,跟踪督办,定期通报,推动落实。认真落实“月初安排、月未总结”工作制度,充分发扬“白加黑”、“五加二”的岗位奉献精神,有计划、有节点地推进各项工作。继续深化“组工干部下基层”活动,建立拓展组工干部联系嘎查村、社区和“党员中心户”示范户、扶贫开发贫困户等联系点29个,不断提升组工干部服务基层工作水平。二是规范组工干部的生活行为。坚持从严治部、从严律己、从严带队伍,严格执行“十严禁”等各项纪律规定,加强组工干部管理监督,以铁的纪律保证组织部门风清气正。通过认真组织学习李林森、涂红刚、兰辉等优秀组工干部的先进事迹,教育组工干部对照先进找差距,立足本职岗位比学习、比工作、比奉献。
4.营造和谐氛围,推进环境文化建设。通过努力创造工作、学习的良好环境,营造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精神氛围,促进组织部门正气充盈、精神振奋、开拓进取、共同进步良好部风的形成。一是加强硬件设施和文化载体建设。通过栽植有氧植物,创作摄影、书法作品,组织卫生评比等活动,打造清洁卫生、庄重典雅、蕴藏文化的科室工作环境。在硬件投入方面,实现了人手一台办公电脑,并于今年完成了“大组工网”分级保护建设任务,基本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和无纸化目标。营造浓郁文化气息,充分利用部会议室有限空间资源,建设“组工文化陈列室”,集中展示近年来正镶白旗组织工作取得的成果及组工干部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激励大家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崭新的形象,扎实工作,再立新功。二是情感本位管理。牢固树立“大组织”理念,坚持谈心谈话制度,完善干部职工及家属生病住院慰问探望、生日关怀和逢年过节家属慰问团拜、家庭重大变故或经济困难救助等制度,真心帮助干部职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使组工干部内心充满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二、存在问题
组工文化建设深度不够,存在诸多问题:如组工干部对组工文化建设的概念把握还不够准确,容易与传统的文体活动相混淆;加强组工文化建设的具体方向和抓手还不明确,目前主要还落实在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各项措施中;组工文化建设的社会参与度不高,吸引力、渗透力不强;抓组工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还不够强,等等。
三、几点思考
1.坚定理想信念。政治上的清醒来源于理论上的坚定。作为管干部的干部、管人才的人才、管党员的党员,其使命决定了组工干部必须以党的政治理念作为自己的政治信仰,以党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自己的价值取向、支撑自己的理想信念。组工文化建设要与创建学习型机关紧密结合,既要系统、深入、全面地学习政治理论,准确把握精神实质,不断用以指导思想和行动;又要认真学习组工政策法规,努力成为熟悉党务的“政策通”,清楚人头的“活字典”,掌握各项工作的“多面手”;还要加强对市场经济、科技、金融、法律、现代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思想境界,打牢坚持公道正派的思想基础。
2.恪守职业道德。组织部门作为党的重要部门,具有自身特色的职业道德内容。清正律己是组工职业道德建设的关键。组工干部带头清正律己,必须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做到光明磊落、胸怀坦荡,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革命气节;必须恪守职业道德,遵守组织人事纪律,严格保守秘密,做到不该说的不说,不该问的不问,不该拿的不拿,始终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言、慎微、慎欲、慎独。
3.健全制度体系。从组织工作全局出发,对组工文化的构建和发展做出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组织专门力量,深入调研,形成一套适于组工文化建设长期发展规划。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作风建设不放松,坚持和完善学习、培训、锻炼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机制,使组工干部选调任用、学习培训、考核评价和退出等机制更加科学规范;坚持和完善征求意见制度、谈心谈话制度、满意度测评制度、开门评部制度、部风监督员制度、部务公开制度等,使组工干部的行为得到及时、有效的监督;坚持和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将德、能、勤、绩、廉等指标进行细化量化,以科学量化的方式为组工干部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提供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平台,形成组工干部竞争流动的良好机制。
4.注重人文关怀。坚持把促进组工干部自身发展作为加强组工文化建设的出发点,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各项文化建设活动,使组工文化真正体现组工干部的意愿。积极引导组工干部找准组工文化建设和自身工作的契合点,使文化建设能够融入到个人具体的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组工文化建设的实际作用。充分运用干部群众乐于参与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组工文化活动。如组织开展主题征文、书法摄影作品征集、>演讲比赛等活动,不断提高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参与组工文化建设的热情。同时,努力创作一些反映组织工作、展示组工干部风采的文化精品,提升组工文化知名度。)
第四篇:校园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学院 专业 年级 姓名
中文摘要: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活中的主旋律,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活学习。校园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在各种因素的合力下促成的人文氛围与人文环境。校园文化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学校的建设状况。建设积极、健康、活跃、严肃、认真的校园文化也是大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其高尚的的道德品质,提高其综合素质是极为重要的。关键词:
校园文化;大学生活;建设
一、调研背景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道路的看法,以及我校的校园文化。
二、调研目的
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特色的重要表征,是高校的生命所在,是催生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生命发展的深厚土壤,是高校人文传统和优良传统的根本之源。校园文化承载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意义十分重大。
三、调研方法
(1)走访重庆市内各个高校,进行调研。
(2)对本校学生进行抽样调研。
(3)根据网络资源,把问卷发到各个大学生群里,进行网上调研。
(4)电话调研,访问自己的朋友。
四、调查结果
大多数同学(约占56%)对于政治并不了解。但是,大多数同学(约占60%)关心校园文化的发展,同学们的课余时间主要用于学习,社会实践以及休闲娱乐。占近82%的同学注重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约占81%的同学对校园社团活动比较满意。
与以往相比,各界大学生出现的问题都不完全相同,以前问题的原因大多在素质上,现在出现的问题原因大多在个性上,现在的大学生重视自我修养的提高,但是在某一些问题上更加重视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激情与愿望找不到发泄的出口,往往是导致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所以如何为学生建设一个更好的表现的平台,将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重要一页。
五、调研分析
1、校园文化的畸形化
(1)课桌文化。当前,在大学生中有一个不良现象,就是在课桌上舞文弄墨,乱写滥画,直接的后果便是导致课桌上字迹斑斑,划痕累累,几乎很难找到一处“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此外,刻画现象也很严重。从反映的内容来看,格调高雅的“精品”不多,而平庸之作过滥。或以桌面为考试作弊之依托,或宣泄个人情感之体验。课桌的整洁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学生的公德修养,折射出大学生的心灵世界。随手在课桌上涂画,顺便把课桌当作稿纸挥洒,这便是大学生公德意识淡化的表现,反映了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下降、自律意识淡薄。
(2)宿舍文化。宿舍是大学生的“家”,是集体学习、休息、娱乐与交际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场所。学子们在这个自由天地里用自己的言行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时代特色的宿舍文化。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折射、家庭文化的变异、社会文化的缩影。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对于培养合格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宿舍文化中出现了许多恢色的潜流,一定程度上污染了宿舍的精神环境,也影响了大学生良好风貌的形成。宿舍装饰渐趋世俗化,各种明星风采、美人玉照把宿舍装扮得花里胡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个人内在精神素养的提高。宿舍语言渐趋庸俗化,一些粗野的词汇在宿舍中使用频率极高,宿舍里的污言秽语与公共场所的高谈阔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广告文化。在五花八门的校园文化中,还有一种“广告文化”。学校专设的广告栏、宿舍楼的黑板、食堂的墙面以及其他人流量大的地方都形成了广告文化的地盘。广告名目繁多,海报、通知当属家常便饭,其他家教信息、售货广告也是屡见不鲜,其中更混杂着诸多非主流广告。近来,代考广告也名目张胆地出现在高校的广告栏中。
2、校园文化现象的不良表现:
(1)平时的轻松,考试时的紧张——成绩作为积分体制中最重要的元素,使得曾经风靡校园的“59分自费、61分浪费”的口号悄然无声,取而代之的是对高分的狂热追求。但大多数同学在平常不原付出太多努力,仅愿在最后一个月中打拼。
(2)逃课现象——上课虽然重要,但一些“逃课者”总会为自己构建各种理由,使自己信服。
3、校园非主流文化形成原因的分析
校园非主流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同时也与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关系密切。它的形成主要受以下两方面的影响:(1)社会变革的影响。作为社会最为敏感、最为活跃而又富有文化知识的青年群体,大学生较之其他群体对社会变革有着更大的热情,这种激情使得他们容易成为接受、复制乃至创造新文化的先锋。总起来说,社会变革给校园文化注入了一股健康、清新和鲜活的血液。但同样不容忽视的是,就是激情与浮躁同存。成功期望目标与自身总体素质不相适应,许多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评价体系的青年学子一时很难适应,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思想困惑、行为无序等。校园非主流文化正是这一现象的折射与投影。(2)大学生自身心态因素。社会变革使青年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的影响。大学生脆弱的心理难以适应社会冲击所带来的困惑与阵痛,于是产生了许多的心理困惑与障碍,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浮躁化的言行,校园非主流文化即是其反映。
六、对策与建议
1.让学生随时了解,学习和贯彻党的新决策。加强这方面的宣传与讲解。能在党的领导下,发展和繁荣我国文化。
2.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以先进文化为指导,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内涵。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情操塑造人
3.确立面向现代化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形成开放的校园文化建设观念。在社会文化的整体发展中形成有助于青年学生社会化的文化氛围,形成青年发展、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推动校园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引导,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营造健康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设计和规划校园环境建设,从净化、绿化、美化入手整治校容校貌。同时要创设各种文化设施,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和熏陶;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5.以先进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各具特色、多层次、多格局发展的时代特点。
6.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通过舆论宣传,扩大教育效果,有意识地进行正面引导,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并最终成为制度的执行者和传播者。7.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8.完善各种咨询服务。大学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正确引导大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看法,培养他们判断事物的能力是重要的。
9.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是一种显性的校园文化,它往往会发挥规范与制约的育人作用。所以良好的物质文化建设,对校园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可小觑。
七、结论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广泛性、复杂性的特点。要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首先高校领导要给予充分的重视,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的一项核心工作。其次,高校不仅要重视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基础层面建设,而且要推进更深层次的文化发展。再次,要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的意识,上至学院领导,下至每个师生员工都要重视、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只有全体师生员工都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有的责任,在教学、管理中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才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第五篇:生态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生态文化建设调研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14级暑期“思政课”社会实践
调
查
报
告
专业:年级:班级:姓名:学号:
年
日
月
生态文化建设调研
婆石社区生态调研
社会实践时间:7月13日~7月24日 社会实践地点:香洲婆石社区港二路3号 调查对象及范围:社区居民 调查主题:社区生态环境 调查人员:50
生态文化建设调研
社会实践题目
(作者)
摘要:社区是构成城市人居环境的“细胞”单元,是城市生态建设的基础,也和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生态文明社区建设不仅包括绿化、美化和改善居住条件等内容,更是 一项复杂的工程。根据以上情况我小组针对婆石社区的人居环境开展调查。
关键词:调研;走访;生态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建议
正文
一、调查背景
社区是构成城市人居环境的“细胞”单元,是城市生态建设的基础,也和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生态文明社区建设不仅包括绿化、美化和改善居住条件等内容,更是 一项复杂的工程。根据以上情况是针对婆石社区的人居环境开展调查。
生态文化建设现已成为国家高度重视的项目。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十八大报告不仅在第一、第二、第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重要地位、重要目标,而且在第八部分用整整一部分的宏大篇幅,全面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社区概况
社区面积0.8048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37人,流动人口3450人。拥有东海、嘉海、中航、东信、蓝特五个工业区,有珠江食品厂、兄弟公司等知名企业较大型企业单位60多家。区内工厂多,外来人口密集,婆石社区党支部有党员25名,其中男党员19名,女党员6名,大学本科以上学历5名,大学专科学历4名,高中及中专学历9名,初中及以下学历7名。党员平均年龄44.8岁。婆
生态文化建设调研
石社区居委会现办公面积185平方米,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站式”开放服务平台窗口,方便社区居民办事。建立健全社区档案制度,社区档案达到省二级水平。社区内还活跃着一支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义工队伍,经常性地开展社区文体工作。居委会自成立之日起,以“服务社区,方便居民”为宗旨,发挥社区的各种资源优势,现有老年星光计划点、社区卫生服务站等,想方设法、多渠道地发展社区服务工作,是香洲区样榜社区居委会之一。
社区中有两个小区,小区内环境较好,有较好的物业管理。不过小区外是一个菜市场,菜市场环境较差,垃圾较多,社区居民普遍反映环境脏乱差问题。绿化方面,婆石社区绿化面积较大,并有花园等绿化场所。另外社区人流较为聚集,所以导致了脏乱的问题较为凸显
三、调查方式
1.问卷调查形式和实地调研形式相结合。
2.对问卷数据进行分类并汇总,并用EXCEL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四、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问卷调查结果
对小区居民共发放
60份问卷,有效问卷50份。
1.1公众对生态文化的意识,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您是否使用过珠海市公共自行车?
A.经常使用/18 B.偶尔使用/21 C.从未使用过/11 C.从未使用22%A.经常使用36%A.经常使用B.偶尔使用C.从未使用B.偶尔使用42%
生态文化建设调研
图1.您是否使用过珠海市公共自行车?
您如果要更换新能源或小排量汽车,最优先考虑的是
A.节能环保/19 B.使用成本/13 C.性价比/18 C.性价比36%A.节能环保38%A.节能环保B.使用成本C.性价比B.使用成本26%
图2.您如果要更换新能源或小排量汽车,最优先考虑的是
如果社区举办生态文化活动,您是否愿意参加?(根据1-5分评分,1分最低,5分最高)
□1/15 □2/19 □3/11 □4/2 □5/3
454%6%322%130%12345238%
1.2 公众对生态文化的满意度,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您对周围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满意吗?(根据1-5分评分,1分最低,5分最高)
□1/10
□2/23
□3/9
□4/1
□5/7
生态文化建设调研
5414%2%318%120%246%12345
香洲区能让你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吗?(根据1-5分评分,1分最低,5分最高)□1/5 □2/8 □3/13 □4/4 □5/20 110%540%216%48%326%12345
五、调查结果分析
由此问卷反映出了很多亟待解决的疑难杂症,主要是市民的生态意识不够清醒以及政府对生态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有62%的人在近十天的经常骑自行车,有38%的人购车会优先考虑节能减排。尽管从数据中可以反映人们的出行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有所改善,但是人们更多的是因为这些与自己自身的利益相关,对生态文化的了解程度有限,生态环境的问题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阶段。
在政府对生态文化的构建过程中,要充分继承和保护东阳传统文化精华,培育以“勤耕苦读、求实创新”为核心的现代文化,大力营造 “ 精致和谐、大气开放 ” 的人文精神。在规划建设中,要处理好保护好植被和公园建设的关系。遵循适度消费原则,在小区内大力倡导一种符合生态建设要求的、简朴的、实在
生态文化建设调研 的生活方式。、树立行业生态形象。以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绿色商场和绿色工地等为抓手,以生态景区、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户创建为主要载体,促进全民参与,保护环境,美化家园。在生态市建设工程中,要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有计划地安排如“保护母亲河活动”、“清洁我们的家园”、“绿化美化我们的社区村庄”、“爱护大自然”等一系列公众参与的环保公益性活动。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之本。无论我们从事什么样的活动,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生态环境,不去破坏她。尽量完善计划多与当地部门联系,尽量取得他们支持,得出相应的结论,争取做到实地实查,方案合理。争取为公园献出一份绵薄之力,使婆石小区恢复昔日的光景,从而使人们再一次享受它的美景。
六、主要对策建议及今后实施的意义:
1、贯彻循环经济思想,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促进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生态建设的重要经济实力保障。要大力发展生态种植业。推进园林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植被经济结构、品种结构。建设特色、优势垂钓生产基地,加快绿色无公害产品行动步伐。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之路,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推行清洁生产和绿色管理,逐步完善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的地方政策和技术支撑体系,全面推行社区的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建设生态人居。
按照“适居性”、“特色性”和“城乡一体”的要求,把社区设成为布局合理、绿视较高、舒适度较好、城乡生态功能显著的人居环境区。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来广营乡的地形特征,按照一主城两片区、以港二路为中心向发展的住宅旅游区的规划,把握好住宅形态和总体空间结构,处理好居住用地与生态用地之间的关系。要建设完善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
生态文化建设调研
无害化处置场,形成与这配套的污水收集系统和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网络。大力发展公园生态公厕,实施垃圾分散收集和集中处理。提倡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合理配置绿地,提高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科学搭配各类植物,形成乔灌草结构合理的绿地系统,打造 “ 绿色通道 ”。把停车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中大型生态型停车场,尽早解决机动车剧增带来的问题。要改善城市能源结构。大力提倡建设节能型生态住宅、发展太阳能路灯、太阳能广告牌等,从多方面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逐步改善公园能源结构。传承文明,积极培育生态文化。
在生态文化的构建过程中,要充分继承和保护东阳传统文化精华,培育以“勤耕苦读、求实创新”为核心的现代文化,大力营造 “ 精致和谐、大气开放 ” 的人文精神。在规划建设中,要处理好保护好植被和公园建设的关系。遵循适度消费原则,在社区内大力倡导一种符合生态建设要求的、简朴的、实在的生活方式。、树立行业生态形象。以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绿色商场和绿色工地等为抓手,以生态景区、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户创建为主要载体,促进全民参与,保护环境,美化家园。在生态市建设工程中,要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有计划地安排如“保护母亲河活动”、“清洁我们的家园”、“绿化美化我们的社区村庄”、“爱护大自然”等一系列公众参与的环保公益性活动。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之本。无论我们从事什么样的活动,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生态环境,不去破坏她。尽量完善计划多与当地部门联系,尽量取得他们支持,得出相应的结论,争取做到实地实查,方案合理。争取为公园献出一份绵薄之力,使婆石社区恢复昔日的光景,从而使人们再一次享受它的美景。
第三,强化规划,严格执法。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规划建设执法力度,对该镇区内建设行为进行全天候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制止,并组织集中执法行动对违法、违章建筑进行了清理整治。共制止违法用地20起,实施拆违5起,规范不符合规划建筑行为6起,为控制会址南侧建筑,在五龙村内新规划一处安置社区,提供给农户建房,引导群众迁离该片严控区。
第四,健全机制,保持长效。为杜绝此次整治效果出现前清后乱,屡禁不止的反弹现象,我们积极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推进常规化运作。一是加强宣传教育
生态文化建设调研
力度,增强广大群众的意识,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加强巡查、督察制度到位,确保区内的环境卫生管理及时到位,建立一种不断“刷新”和“滚动式”的长效管理机制。
经过一个暑假的调查使得我对婆石社区的生态环境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知道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知道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利对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劝阻和举报。
加强保护区域水利设施和清水工程建设,晚上河道管护机制,落实管护责任和措施保障河畅水清,防洪安全。并且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快和完善集镇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加强规划管理队伍建设,强化对规划实施的管理和监制。积极推行生态建筑。健全垃圾收集,清运和无害化处理制度,落实垃圾处理经费,推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建立健全环境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方式处理生活污水。根据经济很社会发展状况,逐步推行污水集中处理。
县人民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一领导组织,并分别确定一位领导分管保护和整治工作。及早安排,周密部署。县委确定了一名挂钩的领导专门负责该项目工作,牵头组织环保、城管、公路、该镇镇等相关部门人员,成立工作队,就环境卫生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勘察摸底,经过梳理明确了整治重点。制定了《工作任务分解表》,将责任落实到具体责任部门和人员,细化分解任务,明确工作责任和具体要求,并召开了由县文明办、交通局、环保局、公路局、交警大队等县直部门负责人、该镇镇全体机关干部及各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参加的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动员大会,进行专门的安排部署,确保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强力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