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读书笔记之读《班主任大全》有感(本站推荐)
管是为了不管
——读《班主任大全》有感
茶陵县舲舫中心小学谢飞平
最近有幸读了《班主任大全》,读后感同身受,受益匪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同时也是班级的主人,他们也应该是班级管理的主人。班主任管理班级时,他们在班级管理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就像教学一样,班主任不应该成为管理的主力,而应该是班级管理的引导者,监督者、服务者。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就要学会善于用人,懂得用人,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使每个学生做到既是被管理的对象,又是实施管理的主体,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这是最高境界。
这学期,我调到洮水小学任教,同时担任了四年级的班主任工作。如何搞好班主任工作,我认为应该把班级的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首先就是从培养学生管自己能力开始的。《班主任大全》一书中就指出: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对成人的依赖性很强。由于家长的溺爱,这些“小太阳”们在家庭中失去了培养独立性的机会,他们更多的依赖成人的帮助和照料。对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方面,利用晨会、班会、队会等,向学生正面宣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让学生从认识上加深对独立性的理解。第二方面,在班级中安排“人人岗位责任制”,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岗位,对自己的岗位负责。第三方面,联系学生的家长,取得家长的配合,培养学生在家的自我管理。
其次就是培养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利用管理班级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班级小干部是班主任的左右手。要认真选拔小干部,同时要精心培养小干部。第一,帮助小干部树立威信。对于学生自己选出来的班干部,要尊重他们的权利。每天的值日先由卫生委员负责评比,然后,由我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供他们参考。第二,鼓励小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第三,严格要求小干部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亦即以点带面”。第四,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级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以即“以面带面”。同时也要注意及时召开班干部会议,针对他们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教给他们工作方法,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指出他们的优缺点和今后努力工作的方向。同时,还要求他们注意班干部成员之间的合作,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尽力在同学之间树立他们的威信,创造机会,锻炼和培养他们的能力。这样培养的方法,所有采取的措施,其目的不在于人人都能管人,而在于人人都能管自己,培养学生对自己、班级、家庭的责任意识。
确实,《班主任大全》一书,在班级管理这个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对班级管理有了新的认识,对搞好把班级管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篇:教师读书笔记之读
教师读书笔记之读《简单语文不简单》有感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各种新的理念、方法成为教师的追求。在追逐的过程中很多人觉得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甚至有人感叹“语文教学像雾、像雨、又像风。”面对种种困惑和疑问,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伴随对新课标的深入解读。我觉得上简单的语文课是正确的选择。
一、简单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实施教学任务前必须有目标意识,目标就是要求,目标就是方向。因此,教学目标要简明。在一堂语文课上我究竟要让学生获得什么知识、提高什么能力、关注什么情感体验,教学目标中要明确体现。充分发挥目标在教学中的导向、调控、检测的功能,让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二、简洁明了的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要有一条线而不是一大片”。诚然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字、词、句、篇,积累运用千头万绪,“工具性”与“人文性”争论不休。但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就如同张庆老师讲的“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落实在教学设计上就是一个实字,让语文课上讲语文的东西,不要出现关于语文和非语文的东西。
三、简约明晰的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改革要求评价的方式多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评价结合,在语文教学中认识到教学评价不是一个纯技术性的问题是对被评价对象的价值或特点做出判断。应该有一个教学目标相对应的评价。
语文教学方法多样,形式各异。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不能脱离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语文应该姓“语”。在简单中看到复杂,于平淡中体现神奇。
第三篇: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有感(读书笔记)
做有方法的班主任
——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有感
作为一名在职教战场上摸爬滚打十余年的教育工作者,我深刻体会到,想做好一名职业中专班的班主任,有多难,有多累,又有多委屈。
如果说义务教育阶段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占少数,一个班上总有那么几个不服管的学生;那么中职教育中的优秀生则是占了少数,每个班上只有少的可怜的几个听话在学生。
于是乎人人避班主任而不及,人人怕做班主任。如果不是为了评职称,估计很少有人愿意主动请缨。已经在做的,也有不少是在糊,得过且过,甚至半路撂挑子。
偶然的一个机会,在当当网上淘到了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拜读后,让我感慨万分。魏老师的班级管理人性化,日常管理自主化,个案处理个性化,集体生活特色化,充分体现了他智慧管理班级的特点,也让我重新思考自己的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真实地体会到了当教师而不做班主任是人生一大憾事。确实,这犹如一个人没有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
做什么样的班主任,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在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感触最深的是他的科学、民主的管理班级的方法。
他说:班级工作应最大限度地依靠民主管理和制度管理,少一些人治,少一些无效劳动。但民主决不意味着无政府,更不意味着可以
为所欲为。而意味着人们更严格地按照科学的法律、制度去工作、学习和生活。
作为班主任,魏书生尊重学生的平等人格,关心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原谅学生的弱点和缺点,从不训斥,也从不挖苦,总是那么笑容可掬地商量商量,再商量商量。在这样民主与和睦的氛围中,师生共同得到了解脱。他从不以老师的威严来压人,强迫学生应该怎样做,他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信条,他认为应该把自己当成自己的 时,也能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还能组织学生上语文课,这尤其显现出了魏老师在学生培养尤其是班干部培养的功力。他能放开手脚,知人善任,抓好班委,以点带面,整个集体就会在这些“领头羊”的带领下大踏步前进。
班级中最令人头痛的是那些“问题学生”,他们自觉性差,隔三岔五就整出点事来,让你措手不及。平时老师的主要精力就花在这些学生身上,结果还是教育不好他们。面对他们犯的错,我们大多数老师的方法是发一顿火,大批一顿,要么写检查,罚值日等,这些都是以惩罚为主。学生大多心里不服,暂时的所谓服也是慑于班主任的权力,口服心不服。还有的当面就和你顶撞起来,把你的肺气炸,让你感觉自己作为老师的尊严全没有了。于是再加压,我就不信制服不了你,好像是师生之间的一场竞赛,非要分出个高低输赢,其结果也往往是两败俱伤。这样的教育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学生还容易反复。
魏书生先生在教育犯错误的学生时,也能够发掘学生自身的教育能力,用他们内心中的“善”去战胜“恶”。“犯错误,写说明书”,让学生从自己内心深处深入地剖析自己,找到纠正错误的有效方法;“犯错误,写心理病历”,针对病情较重反复较多的错误,分疗程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有利于使学生跳出自我保护的小圈子,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冷静地选择改正自己错误的方法;“犯错误,唱歌”,当学生不小心犯了一些小错,又没有深刻思想动机的情况下,唱歌这种独特的惩罚方式,不仅密切了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淡化了学生的逆反心理,调节了班级气氛;“犯错误,做好事”,不仅起到了增
强了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分散学生犯错误的精力,将其导向真善美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使学生发现一个新的更强大的自我的作用„„魏老师别具一格的批评教育的措施与手段,真正体现了用孩子心灵深处的能源,去照亮孩子的精神世界,切实做到了把学生当作有思想、有意志、有感情的主动发展的个体,让人拍案叫绝。这让我对魏书生先生的那句话“人是广阔的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成功管理的前提是尊重他们的意愿,尊重他们的人格,把他们当作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驯服物。”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应该少一些埋怨,多一些方法;少一些斥责,多一些沟通;少一些索取,少一份奉献,做一名让学生开心自己快乐的优秀班主任,让每一名中职生也能在属于他们的金色年华里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四篇:读书笔记——读《国富论》有感
国富之道—财富分配与资本积累
——《国富论》有感
书目简介
《国富论》,原名直译为《诸国民之富的性质及其原因之研究》,它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在书中,亚当·斯密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会由“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的理论,这也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
摘要
《国富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代表著作之一,通过阅读本书,笔者感受到古典经济学中经典理论的瑰丽,也见识到古典经济学家洞察经济社会的敏锐。笔者重点学习了亚当·斯密提出的资本积累理论,并在学习同时进行批判性思考,对于书中一些观点也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旨在阅读学习的同时,加强自我审思能力。
纵观本书,亚当·斯密从“何谓财富”出发,解释了他对财富的理解和定义,阐述了他的财富观和货币观,由此推翻了当时“重商主义”的错误前提,为自己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石。《国富论》开篇第一句即是“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而在亚当·斯密以前,重商主义认为财富就是金银,重农主义则认为金银不是财富,土地生产物才是财富。可以说,亚当·斯密第一个正确地认识到,人类生产性劳动创造的生产物,包括金银在内,都是财富,人类劳动则是财富的源泉。以这个概念作为开始,亚当·斯密衍生出了“如何创造财富”的研究,他提出生产力是由劳动分工和资本积累所组成的,并进而细化分析。最后,他回答了“如何维护财富”的问题以及提出了“如何分配财富”的原则,提出了市场机制的重要价值,并最后衍生出对正确政府职能的探讨。这个写作过程以“财富”为源头而顺序衍生的,讨论了财富从产生、扩大、流通、实现社会价值等一系列活动的过程,并在这些过程中提出了对财富活动的规律性认识。
关 键 词 财富分配 正义 劳动 资本积累
一、选题的意义
“怎样才能实现财富的增长”是经济学最为古老的问题,也是古往今来人们所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在书中,可以说斯密一直围绕着资本积累如何促进国民财富增长这一中心话题。相比交换和分工而言,资本积累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因此想要真正理解亚当·斯密的有关资本积累的思想,还得从最基础的开始。资本的积累必然引出财富的分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必然形成一种财富分配的原则,而对于如今的社会,我们必须要从亚当·斯密所认知的财富分配对现代社会的意义窥探出新时代财富分配的正义性的意义。
二、财富的分配原则
从第一篇第八章开始,到第十一章,斯密论证了财富的分配原则
对于劳动者,斯密指出,“凡依劳作而生活的人,其工资至少须足够维持其生活。在许多场合,工资还得多少超过此种限度,否则,他将无从赡养家室,无从延续劳动者族类至一代以上。”[1]指出了,劳动者的最低工资——“一个健康奴隶的劳动,约有倍于其生活费的价值;一个最低级劳动者的劳动所值,也不能在一个健康奴隶以下”[2]。而劳动工资的多寡,斯密认为,决定于对劳动的需要,以及其他必需品的相对价格。(在此,劳动工资指的是劳动的货币工资)接着,斯密指出工资增长是社会能够兴旺发达的必要条件,能够促使人们勤劳地劳动,有助于降低产品价格。
资本利润论——斯密认为“资本的增加虽然会提高工资,但同时却会减低利润。”[3]对于资本所有者,斯密认为,资本是用来组织并计划生产的,因此理应得到利润。通常,劳动者付出的劳动,只获得最低工资,因此,资本相应得到的利润就占多数。而实际上,“高利润率,比之高率工资,尤有抬高生产物价格的倾向”
资本的利润和劳动工资不相等,斯密认为取决于两个方面。
一是职业本身的性质。这一个原因,又有以下几个情况而定,第一,劳动工资,因业务有难易程度尊卑污洁的区分,劳动工资就不同。这里,斯密用了纺织行业的缝工与织工,以及铁匠与泥匠的工资差别论述,劳动技艺难的工种工资较劳动技艺简单的工种要多,易污行业比洁净行业的工资更胜一筹;第二,劳动工资因为劳动本身需要前期的投入不同而使得劳动工资有差异。这里,斯密讲了机械师,技工和农事从业者的工资差别,显然,机械师行业需要一定的门槛要求,就是进入这一行需要一定的成本,因此,这些成本理所应当地反映在所得工资上;第三,劳动的业务的安定程度也有区分。这里举列了木匠和泥匠之间的工资差别,木匠因为较为安定,所以日工资反而较少,泥匠的工作因为受顾客的临时要求以及自然天气的影响,所以安定程度稍差,所以其工资也就略高;第四,负责业务的大小不同,造成劳动工资有多寡之别。这里说了医师和律师的高工资的缘故;第五,因成功希望不同。就是说工作都需要投入一定的精力或者成本,往往工作并不一定轻易得到。在此,斯密举出了鞋匠和律师的从业成功希望的不同。
二是因欧洲政策不同而不同。第一,会限制某些职业的从业人数,一些欧洲政策实施严格的行会制度和长期徒弟制,这样就会对一些行业的进入门槛设置严格规限。第二,增加某些职业的竞争程度,一些政策通过设置奖励金、补助金和奖学金来吸引人们从事该行业,比如说牧师。一些候补牧师的工资甚至不如泥水散工的工资优厚。第三,对一些劳动 [1][2] 亚当·斯密.国富论(上)[M].郭大力,王亚南:译林出版社,2013.59 亚当·斯密.国富论(上)[M].郭大力,王亚南:译林出版社,2013.60 [3] 亚当·斯密.国富论(上)[M].郭大力,王亚南:译林出版社,2013.77
2 资本的自由流动加以限制。
土地地租论——地租作为为了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价格,自然是一种垄断价格,它完全不与地主为改良土地而可能投入的资本成比例,完全不与地主所能收取的成比例,而是与农民所能支付的成比例。同时,地租构成商品价格的方式与工资和利润不同,斯密认为:“工资及利润的高低,为价格高低的原因;地租的高低,则为价格高低的结果“随着国民财富的增进,地租部分将不断增加。
三、斯密的分配论对于现代的意义
第一,斯密在论证分配论中,在涉及到劳动的时候实际上是从劳动价值论延续到劳动力市场,其中涉及到劳动的自由流动,以及劳动者的最低保障工资等,这些对于加快市场改革的国家,尤其是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在市场化的改革中,我们尤其要注意劳动市场的建构,保证一个自由流动的劳动市场,这样对分配的公平上能起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作用。
第二,在论及劳动工资的不同的时候,斯密涉及到了人力资本的含义。在论述工资的差别构成,斯密的人力资本论述,包括对于从业人员的培训,进入成本,流动机制等都进行了论述。
第三。,斯密在论述工资差异和资本的利润差异的时候,涉及到了劳动和资本对生产的贡献的专题。他指出劳动的分配可能会比资本的分配少。这样财富的分配,尤其是初次分配,就与可能涉及到公平的问题。也就是财富分配不均或者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
第四,对于第三个问题,斯密有自己鲜明的主张。在《国富论》中,斯密指出,决不能把大多数人生活状况的改善,看做是对社会的不利,同时,如果一个社会有较高比例的成员生活在困厄中,那么这个社会就不能真正地繁荣幸福。
最后,需指出的是,在论及财富分配的理论时,斯密是从传统的微观意义上讲的,并没有进一步论证,财富分配对国民财富的进一步影响。
比如,资本所得,劳动所得,以及土地所得对增加国民财富的促进作用。就是财富增长的具体路径,以及在此路径上可能产生的各种可能性还有影响,都没有过多涉及,而这对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也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
四、分配正义的再理解
(一)初次分配:尊重劳动,鼓励创造
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历史也正是人类不断创造财富,不断分配着财富的历史。科技的不断进步,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带来的物质的极大丰富,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在蛋糕不断做大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如何切好这块蛋糕,也就是如何进行合理的财富分配。如何使财富的合理分配既可以做到与劳动者的劳动价值相匹配,又可以促进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从而不断的增加社会财富。
财富的分配应该体现人的劳动价值,更加应彰显出人的尊严。财富是劳动所创造,而劳
3 动是人的劳动,因而以人为本才应该是财富分配的应有之意,这恰恰也是体现了公平正义的要求。
“正义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意义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基本行为准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对正义的追寻过程就是人类社会由落后到发达、由不合理到合理的无限发展过程。”[4]
正义是财富分配所必须遵循的要求。然而正义内涵如何界定呢?通常来说“正义是一种道德规范、准则,通过对人的行为的限定,使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达至合理、均衡,这种合理、均衡既体现在利益相关方自身的价值目标,也符合一定社会的客观尺度。也就是说在生存、受教育、劳动等基本权利上追求绝对平等;在非基本权力上,追求比例平等。”[5]
财富分配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就是要寻求正义,“一切人,作为人来说,都有着某些共同点,在这些共同点所及的范围内,他们都是平等的。”[6]而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说,财富分配也正是建立在这种每个人可以享有社会财富的机会和权利的平等的道德要求上才可以实现分配的正义。这样的分配正义还需要社会的制度与规范加以保护,保护各阶层都可以通过这样的一种渠道获得自己应该分得的社会财富。而这种分配的正义更多的应该是体现在对社会救助的层面中,体现在多弱势群体的关注,对强势群体的约束,减少二者的收入差距,生活水平的差距。进而实现社会的正义。
“虽然他们只图自己方便,虽然他们雇佣了千百人为自己劳动,目的只是满足自己无聊而又贪婪的欲望,但是他们还是同穷人一样分享他们所作一切改良的成果。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们对生活必需品做几乎同土地在平均分配给全体居民的情况下所能做出的一样的分配,从而不知不觉地增进了社会利益,并为不断增多的人口提供生活资料。”[7]
这就是在阐述亚当斯密关于分配理论中最著名的是“看不见的手”的理论。而“看不见的手”就是斯密口中自由市场的机制。在斯密的观点中认为市场有着完善的调节机制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政府只是一个“守夜人”的作用。在收入分配的中也积极的主张政府要放权,主张政府与市场主体分开,让社会的市场机制进行充分的市场调节,在斯密的眼中每个人都具有自利性,可以在市场中为了自身的利益进行优化的资源分配。
斯密的这个观点也再次证明了其自身放任的自由资本主义分配正义观,主张尽量减少政府干预,强调市场主体意志的自由,个人权利的神圣不可侵犯。而在国民财富的分配过程中,初次分配是基础。整个国民财富的公平性也是建立在初次分配公平的基础上,社会的再次分配是建立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在初次分配中注重公平与正义,才能有效的保证社会整个财富分配的合理性与正义性。
初次分配中,为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积极主张运用市场调 [4][5] 何建华.正义分配论[M]:人民出版社,2007.31 张振超.财富分配正义研究[D]:苏州大学,2010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5.444 [7]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20
4 节的杠杆去进行分配的调节,让资本,技术等要素充分的参与收入分配,合理拉幵收入的差距。减少政府在第一次收入分配中干预功能,让市场自主调节。
(二)二次分配:保护劳动、调节差别
在之前我们谈到斯密是崇尚自由的市场机制,反对国家的过度干预。但是斯密也不是无政府主义者,一方面,斯密意识到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需要一些制度性的基础,如健全法律和秩序,产权保障等。这些制度性基础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政府的努力也是不可或缺。另一方面,市场机制也不是万能的,它不能提供充足的公共物品,需要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更好地去实现经济的繁荣。因而斯密认为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存在是必须的。而使政府可以进行有效的服务就必须有必要的经费。而必要的经费一大部分要来源于税收。
斯密对于税收的看法,认为其不仅可以为政府提供必要的运行费用,还可以通过税收调节消费和收入。斯密认为,“一切赋税归根到底都来自社会上的工资、利润和地租这种收入。依他之见,征收工资税,就必然得高货币工资,实际上由资本家支付,而资本家总是设法把它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如果资本家转嫁不出去,那他对劳动的需求就会减少,从而使国家的年总产品减少。征收利润税,若对利润中的利息部分征税,一是极难确定借货资本的数额,二是容易引起资金外流。若对利润其他部分征税,资本家无力负担,或者歇业不干,或者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而对地租征税不会影响财富的生产和大多数人的收入。”[8]通过以上对于斯密税赋观的分析,可以看出斯密把征收赋税不同类别中的关系梳理的十分清楚,在征收赋税时都努力把其的值放到最大。
斯密把这种税赋的征收当做是政府的强制手段,这种有政府采取的财政政策正是通过政府强制力保证实施,并通过把值的调大,努力提高再次分配的效率,很好的兼顾了公平。
“对奢侈品所课之税,除这商品本身外,其他任何商品价格,皆不会因此提高。对必需品所课之税,因其提高劳动工资,必然会提高一切制造品的价格,从而减少其贩卖与消费的范围。”[9]通过分析以上的两种比较。斯密主张对高附加值的奢侈品征收高税赋。因为高税赋所带来的奢侈品价格大幅度的提高,劳动者的工资也不会和其的大幅度提高存在直接的关系。
而“一种重税,有时会减少所税物品的消费,有时会奖励偷运,其结果,重税所提供政府的收入,往往不及轻税所提供的收入。当收入减少是由于消费减少时,唯一的救济方法,就是减低消费品的税率。”[10]斯密通过比较发现了消费与税赋之间的直接关系,因而主张用税率去调节消费,再用消费再调节收入。这已非常明白的说明斯密已清醒地认识到税率的高低对消费和收入产生的重要作用,而且已十分明确地主张用税率的高低调节消费和收入。
而政府的本身有着“经济调节,市场的监管,社会的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 [8][9] 张振超.财富分配正义研究[D]:苏州大学,2010 亚当·斯密.国富论(下)[M].郭大力,王亚南:译林出版社,2013.405 [10] 亚当·斯密.国富论(下)[M].郭大力,王亚南:译林出版社,2013.415
5 因而在国民财富的再次分配中政府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在这一财富再分配的过程中,政府主要依靠了其行政的强制力等手段,运用税收的杠杆,建立健全社会的保障机制体制,合理的财政政策不同地区的财富转移政策来调节高低收入者的贫富差距,进而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
我们看到了政府在市场调节以外的重要作用,然而政府的这种强制的调节的力度不易过大过激,否则就会损害市场调节机制在初次分配中的重要作用,进而影响到初次分配的公平性。因而在再分配中,政府需要起到重要的过程中,政府要更加注重调节的“度”,既要兼顾公平促进正义,又不能损害第一次的公平正义。为了第二次可以很好的进行分配注重公平,打破垄断行业,促进市场主体之间的公平竞争,就需要运用制度的保障,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保证权利使用的阳光化,促进正义公平。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更多应该把政策的杠杆倾向于真正贫困的继续帮助的弱势群体,进一步完善社会的保证机制,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关注人的价值、关心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社会的过度时期,贫富的差距的不断增大,是的社会矛盾仍然存在。以前的过度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为政府在进行二次的分配中还必须注意运用行政的手段进行矛盾干预,分配政策的倾斜减少矛盾,并注重环境方面的投入,加大环境的保护力度,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可持续绿色发展。在二次分配中,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保护劳动,调节差别,减少矛盾。
(三)节俭廉洁“小政府”
在斯密整个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对于“自由制度”的崇尚。而与自然的自由制度相匹配的国家机关就是“廉价政府”,或者说“小政府”。近年来许多的思想家基于国家设立有限目的和国家权力全面干涉私人活动的重商主义时代的惨痛经验,以及憎恶强制权力的优良文化传统,无一例外的认为:“国家”应该单单的拥有最小的权利,并且行使最小的职能。“廉价的政府、最小国家、或者如德国学者拉萨尔所宣扬的夜更人国家等概念都形象的表达了这个社会的通念。一句广为传颂的政治格言:“最好的统治就是最少的统治”
“廉价的政府论在政治上要求缩小、限制国家权力;在经济上则强调缩减并节约国家经费。质言之,廉价政府论要求尽可能低廉的费用来维护私人的财产。关于廉价政府学说,可以分为两种基本观点。即绝对廉价政府和相对廉价的政府。斯密所持的是相对廉价的政府观。”[11]
“文明国家的政府支出,一定比未开化国家政府的支出大得多。„„文明国家必须维持海陆军,必须把某些地方设防起来,必须建造公共建筑物,必须设置法官、收税人员等。如果不这样做,社会秩序就会发生问题。”这很明确的表明出斯密主张相对的廉价政府。
[11] 李非.富与德—亚当斯密研究[M]:广州人民出版社,2009.84
6 斯密认为,和平不会随着财富和道德的发展而自然出现,故需要幵支军费和司法经费以维持和平。相对廉价的政府致的是虽然政府的财政规模绝对额有所增加,但国民所得增加的更为迅速。从近代来看,以生产力的发展和国民所得的增加作为分母,而以国家税收的总额、经费为分子,则比率不断下降,即被视为廉价政府的实现。研究斯密财政学的日本学者中谷武雄认为:“斯密的廉价政府理论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斯密不关心现在政府支出的多寡,以及其占国民所得的比重大小,而是站在长期的立场上,关心起经费支出是否可以减少其他经费在将来增大支出的必要性。在斯密看来,通过整体的改革,应由国家提供的服务特点是可以通过节俭将来的费用支出。若有助于节欲未来支出,则现在的投资才有必要。”
斯密眼中的廉价政府我们可以认为是一个以低廉价格供养的政府,实施公平的税制,做到合理适度的征税,这样既不会伤及经济,侵蚀资本,也不损害国民的利益。国家本身要厉行节约,不铺张浪费,有效的利用财政资金尽到一个守夜人的责任,其他的让“无形的手”去引导。
五、资本的概念与意义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中说道:“他们所有的资财,若足供他数月数年之久,他自然希望在这资财中,有大部分可以提供收入;他仅保留适当一部分作为收入未曾取得以前的支费,以维持他自身。他的全部资财,于是分成了两部分。他希望可以提供收入的部分,称作资本。”[12]这里,我们可以大致抽象出亚当关于资本的基本定义:即人们资财中可用于获取利益的部分。
紧接着,书中又说明的资本的类型——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亚当·斯密认为,资本可用来生产、制造或购买物品,然后卖出去以取得利润。这样使用的资本,在留在所有者手中或保持原状时,对于投资者不能提供任何收入或利润。商人的资本不断以一个形态用出,以另一个形态收进;而且也只有依靠这种流通,依靠这种继续的交换,才有利润可图。这样的资本可称为流动资本。
资本又可用来改良土地,购买有用的机器和工具,或用来置备无须易主或无须进一步流通即可提供利润的东西。这样的资本可称为固定资本。
当然,这是亚当·斯密从个人角度出发而说明的资本的含义。那么对于国家或社会而言呢?“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总资财,即是住民全体的资财,所以,亦自然分作这三个部分,各有各的作用。”[13]这里说到的三个部分分别是留供目前消费的、不提供收入或利润资财、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因此,从作者的思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等式:
国家财富=留供目前消费资财+资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
而在这个等式之中,留供目前消费的资财需要通过资本来加以补充,因此,增加国家财富,无法依靠留供目前消费的资财,而是需要通过资本的积累。自然而然地,我们会产 [12][13] 亚当·斯密.国富论(上)[M].郭大力,王亚南:译林出版社,2013.241 亚当·斯密.国富论(上)[M].郭大力,王亚南:译林出版社,2013.243
7 生这样一个疑问,如何增加资本?
六、资本积累的途径(一)分工促进资本积累
从根本上而言,资本积累靠的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是毫无疑问的。而如何提高生产力水平,在前面一节业已提及,即劳动分工以及分工引起的机械的使用。这是亚当·斯密提出的具有伟大意义的观点。这一观点,“不仅合乎逻辑,而且符合厉史发展状况。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吸收了这一正确观点。”[14]
分工简化了劳动的动作,劳动者技艺大大增进,并节省了劳动转换的时间,在一定条件下还利于机械的创造和使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当分工日趋细密时,就会有更多人从事发明适合于各人各行劳动生产的机械,而这些机械也就更利于被发明和使用。当然,不论是劳动者劳动,还是机械生产,都需要一定的资本作为前提以用于支付劳动者的薪资和机械发明的费用。因此需要有预先的资本积累。亚当·斯密在书中也写道:“按照事物的本性,财之储蓄,必在分工以前。预蓄之财愈丰夥,分工亦能按比例愈细密。分工越是细密,每个工人所能制造的材料,定然越是增加。每个工人所担任的作业,既渐趋简单,便有各种新机械发明,使作业更为简便而迅速。”[15]所以,分工和资本积累并非是单向的作用关系,而是双向的促进。分工的细化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和机械,因此需要更多的资本;而反过来,分工细化后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也会进一步推动资本的积累。
既然劳动分工是资本积累的深层次的途径,那么必然也有较为明显或直接的资本积累的方式。
(二)财富分配促进资本积累
亚当·斯密认为,“固然,无论在哪一国,土地劳动年产物,到底都不过供国内消费,给国内居民以收入,但其收获,无论出自土地,或出自生产劳动者之手,都是一出来就自然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往往是最大的一部分)是用来换还资本,补充从资本取出了的食料、材料和熟货;别一部分,则以利润形式作为资本所有者的收入,或以地租形式作为地主的收入”[16]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亚当·斯密将国家生产的财富去向分为两部分,一是换还资本,二是作为利润和地租。
就土地生产物而言,在过去的欧洲,由于封建地主占有绝多数土地,因此几乎所有的土地生产物最后都归于地主所有,而在过去生产力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土地生产物中仅有极小部分用以补偿耕地所用的资本,绝大多数作为地主的利润或地租。而亚当·斯密生活的时代,已与过去发生巨大变化,在全部土地生产物中,地租所占的比例很少超过三分之一,有时还不到四分之一。但以数量计,改良的土地的地租,却大都已三倍或四倍于往日; [14][15] 李荣昌.亚当·斯密的资本积累理论评价[J]:上海经济研究,1986-05-01.19 亚当·斯密.国富论(上)[M].郭大力,王亚南:译林出版社,2013.239 [16] 亚当·斯密.国富论(上)[M].郭大力,王亚南:译林出版社,2013.287
8 但是在年生产物中取出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和往日年产物的全部比较,似乎就有三倍或四倍之多了。因此,在农业日益进步的时代,就数量说,地租虽是日增,但对土地生产物的比例,却是日减,也就是说,资本对于土地生产物的比例,大大增加。
就生产性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年产物而言,古代欧洲贸易很少(相对于17、18世纪而言),制造业简陋,所需资本极少。可是它们所提供利润却相当大。“古时利息率,罕有在百分之十以下的。这可证明他们的利润,至少也足够提供这么大的利息。现在呢,欧洲各进步国的利息率,已罕在百分之六以上;最进步国的利息率,且有时低至百分之
四、百分之三百分之二。”[17]而作者生活的时代,制造业迅速发展,涵盖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制造所需要的资本也越来越多,但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同一商品相对与过去所能提供的巨大收益在减少,制造业所能提供的利润也就相对减少。从利息率来看,也证明利润对于生产性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年产物的比例,是下降的,也就是说,资本对于生产性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年产物的比例在上升。
既然作为用以支付地租和利润的资财的比例下降了,那么上升的即是用以补充资本的部分的比例,也就达到了资本积累的目的。所以,在亚当·斯密看来,这种国家财富分配方式的变化是促进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
这也反映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下,传统的以土地生产物为财富来源,已越来越失去其号召力。而地主所占财富比例的下降,新兴资产阶级所占资本比例的上升,也反映出不同阶级实力的变化,也预示着在不久的将来,必有一场阶级利益斗争的较量。这也利于我们更好地去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三)节俭的美德促进资本积累
虽然亚当·斯密认识到了分工及机械的使用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原因,但对于资本积累的直接方式,亚当·斯密有着他独特的观点:“资本增加,由于节俭;资本减少,由于奢侈与妄为。节省了多少收入,就增加了多少资本。这个追加的资本,他可以亲自投下来雇用追加的生产工人,亦可以借给别人投下,而分其利润,得利息为酬。个人的资本,既然只能由节省每年收入或每年利得而增加,由个人构成的社会的资本,亦只能由这个方法增加。资本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节俭,不是勤劳。”[18]
斯密认为,节俭可增加维持生产性劳动者的基金,从而增加生产性劳动者的人数。他们的劳动既然可以增加工作对象的价值,所以节俭又有增加一国土地和劳动年产物的交换价值的趋势。所以节俭可以推动更大的劳动量,更大的劳动量则可增加年产物的价值。
而在现在看来,亚当·斯密的这个观点显然站不住脚。因为,无论怎样节俭,节省的作用是有限的。光靠节省不能省出足够用来雇佣他人劳动的资本,况且他们会用于其它消费或者交税。那么,大量的资本到底是怎么来的?允许这“工资-利润-地租”三位一体的社会经济制度是怎么来的?对此,忽略下层社会历史的斯密没有办法、或不愿意给出解 [17][18] 亚当·斯密.国富论(上)[M].郭大力,王亚南:译林出版社,2013.290 亚当·斯密.国富论(上)[M].郭大力,王亚南:译林出版社,2013.292
9 释,毕竟,在资本起源的说法上一个小小的矛盾,并不会妨碍他对于产生了经济大发展的商业社会的礼赞。这也足以显示出,作为一个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学家,难以突破其阶级瓶颈和时代局限而真正认识资本的本质。
七、结语
对于经典著作,我们应是心怀敬畏,虔诚地学习其中伟大精妙之处;也应心怀大气,宽容地看待作者的局限之处。虽然《国富论》在一些基本观点上已被证实是错误的,比如分工应是早于交换出现,而非亚当·斯密认为的交换早于分工,比如资本积累依靠节俭等等,但是更多的,是他提出的经济理论对后人的无限启发。
同时《国富论》对我们中国,仍有启迪意义。三十多年前,改革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认了市场在经济社会中的巨大作用,这无疑是向亚当·斯密的致敬;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日,中国改革该向何处去,如何调控流通中的货币,如何处理人口压力与资源问题,这些问题,虽不能从《国富论》中直接寻求答案,但我们可以寻求像亚当·斯密那样的思考。
经济1202班 1205060432
甘子君
10
第五篇:读书笔记——读围城有感
读《围城》有感
10传播一班LAA
因为时间紧迫,所以只能匆匆将钱老的《围城》看完,不过好在以前就有看过一些,所以还算幸运,能对这部小说也所理解。
在开篇的序里,钱老就有提到,他写的是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看了作品就知道写的是战争年代的一批留过洋的年轻人,述说了他们的爱情纠葛,他们的工作竞争,他们的生活压力。正是他们的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种种,构成了这一出《围城》,主人公方鸿渐,对于感情那座围城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憧憬与向往,当他成为城里一员之后,却觉得了无生趣,又开始向往城外的无限自由。也印证了作品中苏文纨的那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
读了整部作品之后,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方鸿渐的那些所谓的狡辩,侃侃而谈的方式和言语让剧中那些围绕在他身边的女人大加“讽刺”,不过说是讽刺,倒不如说是心动。有时候,女人就是如此的心口不一,嘴上是对他的那套言辞不予置评,说他故作奇论,其实心里倒是对他产生无限好感。不过,我倒是还没有到那种程度,无非是觉得他的答辩功力的确是不错,尤其是其中的那段关于女人参政的话,“要齐家而后能治国平天下。请问有多少男人会管理家务的?管家要仰仗女人,而自己吹牛说大丈夫要治国平天下,区区家务不屑理会,只好比造房子要先向半空里盖个屋顶。把国家社会全部交给女人有许多好处,至少可以减少战争。外交也许更复杂,秘密条款更多,可是女人因为身体关系,并不擅长打仗。女人对于机械的头脑比不上男人,战争起来或者使用简单的武器,甚至不过揪头发、抓头皮、拧肉这些本位武化,损害不大。无论如何,如今新式女人早不肯多生孩子了,到那时候她们忙着干国事,更没工夫生产,人口稀少,战事也许根本不会产生。”看这段话的时候,我是一口气读完的,中间都没有停顿,读完后真的有种被他说服的感觉,那句先齐家而后方能治国平天下让我深有感触,貌似很有道理啊。我把这段话放到了自己空间里分享了一下,很多好友都来留言,大部分人都说这种观念很新颖,值得借鉴。不过这些是后话了。
当然,最能引发深思的是那个关于爱情的围城。作者借小说人物之口解释“围城”的题义说:这是从法国的一句成语中引申而来的,即“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个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的城堡,的确是个很难理解的东西。主人公方鸿渐在几个女人之间徘徊这,对于唐小芙,我想他是爱的,不过他爱的太过懦弱,一直没有突破那些束缚,没有鼓起勇气与之携手。对于苏文纨,他很清楚不是自己所爱。但是也是一直没有勇气去拒绝,或许心里的虚荣心在作祟,觉得有这样的一个女朋友是十分光荣的。所以到头来两个都失去了。而对于后来的孙柔嘉,我想是有朋友的关系,也有爱人的关系,因为他大多数时候对她是耐心的,压住了那些不耐心来耐心地对待她,但凡一个男子不爱一个女子,断然不会有那般的耐心。毅然决定共同离开学校的那一刻,他们是相爱的;在香港的旅馆里负气之后甜蜜吃菠萝的那一刻,他们是相爱的;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着一起回到上海的那一刻,他们也是相爱的;不过那种爱不是坚定的,在生活的打磨下,那份爱不知不觉地溜走了,所以方鸿渐想逃离这个婚姻的城堡,他又迷茫了。对于这个深刻的话题,身边也是每天在上演着关于围城的各种戏码。我想,我是那个城外的人,有时候回想进去那个神奇的城堡,也想去体验一下爱情的滋味,不过,我无门可进,只好在外面徘徊,或是打算放弃这个进城的想法。可是我的一个朋友最近却是想着如何从那个爱情城堡里出来,或许她只是想出来,又或许她是想出来后再换一个城堡。不一样的人,在不同的情景下,是真的有很大的差别。一个想进去,一个想出来,两种想法,没有对与错,也说不出理性的理由。那种复杂的感受,只有经历过的人才可明白。小时候,我也有从姐姐哪里听到过关于这个进城或出城的问题,不过那时候的我还不懂的这里面的复杂,在我看来进与不进都是随
兴决定的,没有什么好烦恼的。现在我是有所了解了。不过到底是什么理由促使我想进去的呢?我没有想通,是我真的渴望爱情,还是我的好奇心在作祟,我不确定。对于我的那个想摆脱爱情的朋友来说,那个城,是个麻烦。她说她厌倦了,想必她也是带着好奇心进去的吧,可能在里面觉得太过束缚,时间久了,会产生厌烦心理,又或是那个城不是她想象中的那般美好吧,所以失望极了,奋力想向外冲。那座神秘的城,我们都会有渴望的时候,也会有想逃离的念头,想必这就是烦恼的最大根源吧。
爱情这座不夜的城,谁能说清道明,是进或退,只待各自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