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产物流管理
《生产物流管理》 第一单元 生产物流概
一、生产物流与供应、销售物流的联系与差异:生产物流一般是在企业的范围内完成,空间距离的变化不大,其主要目的是保障企业的生产活动顺利开展,它的关注点是生产本身,更多的服从于生产方式对它的制约与生产工艺和设备紧密联系。销售物流是对产成品,从企业到客户手中的管理,也可以叫做产成品物流;主要是对产成品在流通领域的管理和计划,包括对物料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管理,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的。供应物流一般是对所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从供应商处到企业仓库的物流管理,也可以叫做原材料物流。
二、生产物流管理的 目标 与其它物流管理的目标基本是相同的,生产物流管理目标与销售、供应一样:将正确的产品,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按照正确的数量,以正确的成本,送到正确的地方,交给正确的人。
三、生产要素:有劳动、土地、资本、技术。
四、定义:生产是一切社会组织将它的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
五、职能内容:确定物料需求的时间和数量,确定使需物料的来源,物料的运输管理,物料的接受以及仓储管理,物料的库存计划和控制,生产线的物料配送的时间、数量和地点。
《生产物流管理》 第二单元 生产管理演变
一、企业的管理发展阶段管理技术:每个阶段都产生了不同的企业管理理论,以及采用了不同的管理技术。
1、经济订购批量EOQ;
2、物料需求计划MRP;
3、闭环物料需求计划;
4、制造资源计划MRPⅡ;
5、企业资源管理计划ERP ;
6、后企业资源管理:高级计划排程系统APS;
7、供应链管理SCM。
二、生产方式种类与特征:企业所处发展时期不同,其管理方式和手段不同;生产方式和工艺的不同,其管理方式和手段不同。分为:
1、备货型生产:(简称MTS),在对市场需求量进行预测的基础上,有计划地进行生产,产品有库存。备货型生产按已有的标准产品或产品系列进行的生产,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补充库存。通过成品库存随时满足用户需求。
2、按订单装配:(简称ATO)在生产的最后阶段,用库存的通用零部件装配满足客户订单需求的产品。交货期短、库存水平低、基本没有成本库存,用较少的零部件库存来满足产品生产的需要,并且可以提供给客户多样性和定制化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3、按订单生产:(简称MTO)是指按用户订单进行的生产。
4、按订单设计:(简称ETO)是指最终产品在收到客户订单后才能确定。
三、生产工艺路线的种类与特征:分为:流水生产、离散制造、项目生产。不同的生产工艺的管理具有不同的关注点以及管理方法和技术。
1、流水生产:是指生产对象按照一定的工艺路线顺序地通过各个工作地,并按照统一地
生产速度完成工业作业地生产过程。
2、离散制造:产品往往由多个零件经过一系列并不连续的工序的加工最终装配而成。
3、项目生产:典型特征:
1、一次性是项目与日常运作的最大区别
2、项目有自己的特点
3、项目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
4、项目开始时需要建立临时性项目组织。
5、项目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生产物流管理》 第三单元 物流系统与主生产计划
一、主生产计划(MPS):主生产计划就是预先建立的一份计划,由主生产计划员负责维护,以确定在每一具体时间段内生产多少数量产品的计划。主生产物流计划的核心内容,是生产物流计划和管理的依据。
二、主生产计划编制过程中约束条件:要确定每一具体的最终产品在每一具体时间段内的生产数量。它所需要满足的约束条件是总量计划和批量计划。总量计划: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每个月某种产品各个型号的产量之和等于总体计划确定的该种产品的月生产总量;第二个方面是,总体计划所确定的某种产品在某时间段内的生产总量(也就是需求总量)应该以一种有效的方式分配在该段时间段内的不同时间生产。批量计划:由于生产系统调整准备时间的存在,在补充成品库存的生产中有一个一次生产多少最经济的问题,这就是经济生产批量EPQ, 经济生产批量的计算公式为:年总成本=年维持费+年补充订货费+年购买费D-年需求量、P-天生产率、d-天需求率、S-次生产成本、H-年存储平均费用
三、主生产计划编制原则:
1、用最少项目数进行主生产计划安排。
2、列出实际的、具体可构造项目,而不是一些项目组或计划清单项目。
3、列出对生产能力、财务指标有重大影响的项目。
4、计划的项目应尽可能全面代表企业的生产产品。
5、留有适当余地,并考虑预防性维修设备的时间。
6、在有效的期限内应保持适当稳定。
四、编制主生产计划步骤:
1、根据生产规划和计划清单确定对每个最终项目的生产预测。
2、根据生产预测、已收到的客户订单、配件预测以及该最终项目作为非独立需求项的需求数量,计算总需求。
3、根据总需求量和事先确定好的订货策略和批量,以及安全库存量和期初库存量,计算各时区的主生产计划接收量和预计可用量。在计算过程中,如预计可用量为正值,表示可以满足需求量,不必再安排主生产计划量;如预计库存量为负值,则在本时区计划一个批量作为主生产计划接收量。从而给出一份主生产计划的备选方案。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均衡生产的要求。
4、用粗能力计划评价主生产计划备选方案的可行性,模拟选优,给出主生产计划报告。
五、主生产计划”冻结”对生产物流管理意义:主生产计划是所有部件、零件等物料需求计划的基础。当主生产计划量要增加时,可能会由于物料短缺而引起交货期延迟或
作业分配变得复杂;当主生产计划量要减少时,可能会导致多余物料或零部件的产生,还会导致将宝贵的生产能力用于现在并不需要的产品。企业采取做法是,设定一个时间段,使主生产计划在该期间内不变或轻易不得变动,也就是说,有一个“冻结”期。它有两种“冻结”期:需求冻结期、计划冻结期,计划通常比需求时间要长。《生产物流管理》 第四单元 市场需求预测
一、预测重要意义:能够在自觉地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借助大量的信息资料和现代化的计算手段,比较准确地揭示出客观事物运行中的本质联系及发展趋势,勾画出未来事物发展的基本轮廓,提出各种可以互相替代的发展方案,这样就使人们具有了战略眼光,使得决策有了充分的科学依据。预测的特征:预测将是错的;预测附上对误差的估计是最有用的;对于较大的物品组合,预测更准确些;对于较短的时间,预测更准确些。预测分类:短期预测:3-12 个月。中期预测:3 个月到3年。长期预测。3年或以上。
二、预测的方法:定性预测、时间序列分析、因果联系法和模拟。
1、定性预测属于主观判断,包括情景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等两类。情景分析法:在推测的基础上,对可能的未来情景加以描述,同时将一些有关联的单独预测集形成一个总体的综合预测。德尔菲法:依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专家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通过多轮次调查专家对问卷所提问题的看法,经过反复征询、归纳、修改,最后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这种方法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较为可靠。
2、时间序列分析:是需求历史数据进行分析而对未来进行预测。有简单移动平均、加权移动平均、指数平滑等。加权平均通用公式:新预测= 权系数×销售量+(1-权系数)×老预测;
一阶平滑方程:新预测值=老预测值+权系数×(销售量-老预测)
三、预测的步骤:1.确定预测的用途。2.选择预测对象。3.决定预测的时间跨度。4.选择预测模型。5.收集预测所需的数据。6.验证预测模型。7.做出预测。8.将预测结果付诸实际应用。
《生产物流管理》 第五单元 采购与供应管理
一、采购管理的重要性:企业的直接采购总成本占其销售额比重达到了60%以上,对企业利润产生巨大的杠杆作用,采购节约的成本就会转换成企业利润。采购部门的地位极其重要,是企业创造利润的新的源泉。
二、采购的流程:组建部门建立政策→明确需求 供应市场 分析制定供应策略 供应商选择和评价→询价与报价→谈判→签署合同→供应商管理→合同管理、物流管理、库存管理→绩效考核。
三、集中采购优点:集中的数量优势;避免复制;更低的运输成本;减少企业内部的各部门及单位的竞争和冲突;形成供应基地。缺点:过程长、反馈不及时、库存高、下属责任心不强。分散采购优点:能适应不同地区市场环境变化,商品采购具有相当的弹性;对市场反映灵敏,补货及时,购销迅速;由于分部拥有采购权,可以,提高其士气;由于采购权和销售权合一,分部拥有较大权力,因而便于分部考核,要求其对整个经营业绩负责。缺点:部门各自为政,容易出现交叉采购、人员费用较大。由于采购权力下放,使采购控制较难,采购过程中容易出现舞弊现象;由于各部门或分店的采购数量有限,难以获得大量采购的价格优惠。
四、供应定位模型以及对采购工作影响:根据不同的采购类别制定恰当的采购策略,和确定与供应商的关系。供应定位模型把采购分为四类分别为:常规品、杠杆品、瓶颈品和关键品。定位模型对采购各项工作的影响:常规类:一个供应商、可以节省管理成本、签署长期合同、伴随着高库存。杠杆类:多个供应商、可以压低价格或成本、签署现货采购合同、伴随着低库存。瓶颈类:一个供应商、可以节省管理成本、签署长期合同、伴随着高库存。关键类:一个供应商、可以深层合作,长期合同、建立伙伴关系、伴随着低库存。
五、供应商关系的联系图谱:合同按照其与供应商关系的远近程度排列如下:现货合同→重复性的现货采购→无定额合同→定额合同→伙伴关系→合资企业。供应商评价模型:能力和积极性都高的定义为理想供应商,对那些还达不到理想供应商标准的在能力和积极性的某一方面有欠缺的供应商进行必要的培养。供应商评价要素:从质量、可获得性、服务于响应以及成本四个方面来进行评判,称为QASC 四大指标。
六、获取报价方法:在采购实务中,获取与选择报价有竞争性谈判和招标与投标两种法。竞争性谈判:是指采购人或者采购代理机构直接邀请三家以上供应商就采购事宜进行谈判的方式。基本程序:成立谈判小组、制定谈判文件、确定邀请参加谈判的供应商名单、谈判小组所有成员集中与单一供应商分别进行谈判、确定成交供应商。招标与投标:是指买方按事先发出通知或公布的交易条件,公开邀请卖方发盘的行为,是一种贸易方式的两个方面。招标的业务做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招标阶段、投标阶段、开标签约阶段。
七、供应管理目标:保障生产计划有效实施,将最终产品交付给客户。具体:快速响应;柔性化;成本节约;总资产回报率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生产物流管理》 第六单元 生产物流计划
一、物料需求计划(MRP):它是为了满足生产计划的数量要
求,在产品工艺约束下的计划内容。它决定于产品本身的技术和生产特点,一旦技术的工艺手段和生产资源确立之后,物料需求计划几乎是无法改变的,生产物流的计划与管理因此也只能围绕着物料需求计划来进行工作。所以说,物料需求计划MRP是生产物流管理的核心。
二、物料需求计划步骤:计算物料的毛需求量
2、净需求量计算;
3、批量计算;
4、安全库存量、废品率和损耗率等的计算
5、下达计划订单
6、再一次计算。
三、掌握产品结构树(物料清单、工序时标图)绘制,图见6-11;6-13;6-14。
四、倒序排产:将MRP确定的订单完成时间作为起点,然后安排各道工序,找出各工序的开工日期,进而得到MRP订单的最晚开工日期。即从订单交货期开始,减去传送、加工、准备和排队时间来确定工艺路线上各工序的开工日期。倒排工序步骤:1.信息汇总;2.计算对工作中心能力的需求;3.计算工序的交货日期和开工期。
五、物料编码:是计算机系统对物料的惟一识别代码。它用一组代码来代表一种物料。物料编码必须是惟一的,也就是,一种物料不能有多个物料编码,一个物料编码不能有多种物料。主要有:顺序编码、赋义编码。原则:通用性、可扩展性、效率性、兼容性、综合性。方法:阿拉伯数字法、英文字母法、暗示法、混合法。物料清单(BOM)《生产物流管理》 第七单元 能力计划与系统布置
一、粗能力计划:指在闭环MRP设定完毕主生产计划后,通过对关键工作中心生产能力和计划生产量的对比,判断主生产计划是否可行。步骤:第一步:建立关键中心资源清单;第二步:判定各时段能力负荷;第三步:生成粗能力计划;第四步:分析各时段负荷原因;第五步:调整生产能力和需求计划。细能力计划:指在闭环MRP 通过MRP 运算得出对各种物料的需求量后,计算各时段分配给工作中心工作量,判断是否超出该工作中心最大工作能力,并做出调整。细能力计划从产能的角度保证了市场需求的可执行性。粗能力计划与细能力计划区别:1.参与闭环MRP 计算的时间点不一致,粗能力计划在主生产计划确定后即参与运算,而细能力计划是在物料需求计划运算完毕后才参与运算。2.粗能力计划只计算关键工作中心的负荷,而细能力计划需要计算所有工作中心的负荷情况。3.粗能力计划计算时间较短,而细能力计划计算时间长,不宜频繁计算、更改。
二、传统的系统布置设计SLP 法:
1、P 一产品、Q 一产量、R 一工艺过程、S 一辅助部门、T 一时间5个基本要素。动线型SLP法:E-接受的订单、I-种类、Q-数量、R-流程、S-辅助部门和物流服务水平T-时间安排、C-建造预算等要素。
2、对各作业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出分析,经过综合得到作业单位相互关系表,根据相互关系表中作业单位之间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决定各作业单位之间距离的远近,安排各作业单位的位置。
3、绘制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将各作业单位实际占地面积与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圈结合起来,形成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圈;
4、通过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的修正和调整,得到数个可行的布置方案然后采用加权因素对各方案进行评价择优。《生产物流管理》 第八单元 生产作业控制
一、生产进度控制措施:库存缓冲、抢修设备、加班、培养多技能工。
二、生产作业主要控制技术:
1、优化生产技术OPT:是一种改善生产管理的技术,用于安排企业生产人力和物料调度的计划方法。是一套可提高产出、减少存货的分析性技术理论。OPT 系统将重点放在控制整体产出的瓶颈资源上,优先处理所有瓶颈作业,并以平衡物料流动为原则,使整个系统达到产出最大的目的。
2、约束理论TOC:是在优化生产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哲理,该理论提出了在制造业经营生产活动中定义和消除制约因素的一些规范化方法,以支持连续改进。同时TOC 也是对MRPII和JIT在观念和方法上的发展。约束理论目的是想找出各种条件下生产的内在规律,寻求一种分析经营生产问题的科学逻辑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可用一句话来表达TOC,即找出妨碍实现系统目标的约束条件,并对它进行消除的系统改善方法。
3、准时生产方式JIT:其实质是保持物料流和信息流在生产中的同步,实现以恰当数量的物料,在恰当的时候进入恰当的地方,生产出恰当质量的产品。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库存,缩短工时,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JIT哲理的核心是:消除一切无效的劳动与浪费。重点说明:各种控制技术的采用是与企业生产方式和工艺紧密相关的。明确没有哪一种管理技术是万能的,只有选用合适的技术才是正确的做法。
三、“鼓”、“缓冲器”和“绳子”简称DBR 法基本内涵: TOC 把主生产计划比喻成“鼓”,根据瓶颈资源和能力约束资源的可用能力来确定企业的最大物流量,作为约束全局的“鼓点”,鼓点相当于指挥生产的节拍;在所有瓶颈和总装工序前要保留物料储备缓冲,以保证充分利用瓶颈资源,实现最大的有效产出。必须按照瓶颈工序的物流量来控制瓶颈工序前道工序的物料投放量。换句话说,头道工序和其它需要控制的工作中心如同用一根传递信息的绳子牵住的队伍,按同一节拍,控制在制品流量,以保持在均衡的物料流动条件下进行生产。瓶颈工序前的非制约工序可以用倒排计划,瓶颈工序用顺排计划,后续工序按瓶颈工序的节拍组织生产。
四、JIT准时生产:其实质是保持物料流和信息流在生产
中的同步,实现以恰当数量的物料,在恰当的时候进入恰当的地方,生产出恰当质量的产品。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库存,缩短工时,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JIT的目标:是彻底消除无效劳动和浪费。
具体目标:
1、质量目标:废品量最低。
2、生产目标:库存量最低;搬运量低;机器损坏低;批量尽量小。
3、时间目标:准备时间最短;生产提前期最短。JIT 生产方式的三个手段:
1、生产同步化;
2、生产均衡化;
3、弹性配置作业人数。看板的功能:(1)生产以及运送的工作指令(2)防止过量生产和过量运送;(3)进行“目视管理”的工具(4)改善的工具。
五、PDCA循环:计划、做、检查、调整。图见104页。5S管理:整顿、整理、清洁、检查、素养。
六.准时生产与大批量生产优缺点:1.优化范围不同:大批量生产方式源于美国,是基于美国的企业间关系,强调市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每个企业以财务关系为界限,优化自身的内部管理。而相关企业,无论是供应商还是经销商,则以对手相对待。精益生产方式则以产品生产工序为线索,组织密切相关的供应链,一方面降低企业协作中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保证稳定需求与及时供应,以整个大生产系统为优化目标。2.对待库存的态度不同:大批量生产方式的库存管理强调“库存是必要的恶物”,精益生产方式的库存管理强调“库存是万恶之源”。精益生产方式将生产中的一切库存视为“浪费”,同时认为库存掩盖了生产系统中的缺陷与问题。它一方面强调供应对生产的保证,另一方面强调对零库存的要求,从而不断暴露出生产中基本环节的矛盾并加以改进,不断降低库存以消灭库存产生的“浪费”。基于此,精益生产提出了“消灭一切浪费的口号”。追求零浪费的目标。3.业务控制观不同: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方式的用人制度基于双方的“雇佣”关系,业务管理中强调达到个人工作高效的分工原则,并以严格的稽核来促进与保证,同时,稽核工作还防止个人工作对企业产生的负效应。精益生产源于日本,深受东方文化影响,在专业分工时强调相互协作及业务流程的精简——消灭业务中的“浪费”。4.质量观不同:传统的生产方式将一定量的次品看成生产中的必然结果。精益生产基于组织的分权与人的协作观点,认为让生产者自身保证产品质量的绝对可靠是可行的,且不牺牲生产的连续性。其核心思想是,导致这种概率性的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本身并非概率性的,通过消除产生质量问题的生产环节来“消除一切次品所带来的“浪费”,追求零不良。
5、对人的态度不同:大批量生产方式强调管理中的严格层次关系。对员工的要求在于严格完成上级下达的认为,人被看作附属于高位的“设备”。精益生产则强调个人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尽力发挥人的能动性,同时强调协调,对员工个人的评价也是基于长期的表现。这种方法更多地将员工视为企业团体的成员,而非机器。充分发挥基层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篇:生产物流管理3
企业物流管理论文
生产物流管理
--------以海尔公司为例
2011年6月2日
目录
一、概论
二、我国生产物流管理的现状
三、无库存生产物流管理
四、以海尔为例的案例分析
五、结束语
概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的繁荣,物流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物流业保持快速的增长,对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本学期对企业物流管理的学习,了解到现在企业物流已经在企业生产力中表现出应有的重要性,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并非简单的操作性或常规性的活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的发展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但发展较快,前景优越。
企业生产物流是企业物流的关键环节,认识并研究生产物流管理的基本原理,将有利于优化企业物流,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生产物流是指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等,按照工艺过程在企业内部的实体流动。这种物流活动是与整个生产工艺过程伴生的,实际上已经构成了生产工艺过程的一部分,因此,也有人将生产物流定义为在生产工艺中的物流活动。
无论是生产性企业还是流程性企业,生产物流是企业供应链管理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考虑的是在优化资源,能力的基础上,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生产出最好的产品,以满足用户对产品品种,质量,数量,交货期的要求,提高企业的快速反映能力和效率,减少不增殖的业务,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具体的说,生产物流是从企业接受定货开始,包括合同的处理,原材料的订购,生产计划的编排,制造命令的指定与下达,生产过程的控制与调整,生产实绩的收集与整理,直到组织产品发货为止的过程。
我国生产物流管理的现状
物流这一概念的形成和物流管理科学的建立不过几十年的历史,引入我国也仅十几年,而在我国物流发展的过程中,生产物流可以说是薄弱的一环,从普遍意义上讲,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现状存在很大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设施布局不合理:从工厂整体布局上来看,我过早期建立的工厂从生产工艺上来说就是不合理的,工序之间的衔接性差,厂内交叉物流现象比较严重,这样就在无形之中增加了生产的复杂性和生产物流成本,加大了产品的总成本。合理的厂区布置可以让企业从其提供的服务中获得最大的效益
2.从生产物流计划管理上来说,生产物流计划的制定缺乏基础数据和预测信息,计划制定的执行率偏低。企业生产计划是企业生产管理的依据,也是生产物流管理的核心内容。充分而准确的信息资料是编制生产计划的基础。
3.库存管理方面:大部分企业在在制品和产成品库存没有合理的定额依据,在制品和产成品库存较高。库存管理的目的是在满足服务和要求的条件下通过对企业库存水平进行控制,力求尽可能降低库存水平,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库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必要的库存是防止供应中断交货期延误保证生产稳定和连续的重要条件,它有利于提高供货柔性,适应需求的变动,减少产销矛盾。但库存同时也需要占用资金支出库存费用,过量的库存会掩盖生产中的各种问题,因此合理压缩库存已经引起各企
业的普遍重视。
4.在生产调度方面:调度机构比较臃肿,调度手段较为落后,信息反馈不实等。
5.工序能力匹配方面,大部分企业生产过程中各工序生产能力不匹配现象比较严重,要么能力不足,要么能力过剩。
6.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我国大部分企业信息系统整体上比较落后,企业内信息孤岛现象比较严重.物流和信息是密不可分的,物流是信息的载体,而信息流反映着物流的运行,因此,利用网络为依托的信息技术构建企业信息平台,实现物流领域及时透明的信息传递和数据交换,是企业生产和物流管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无库存生产物流管理
世界在迅速的发展,生产物流也在不断的发展。现在出现了一些先进的生产物流管理方法,生产物流正向着科学的方向发展。下面主要介绍无库存生产方式。无库存生产方式致力于消除库存,消除生产过程中各种浪费,通过降低库存而暴露并解决流程中的矛盾。实施无库存生产方式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无库存生产有几种方法:一,准时生产制:是20世纪50年代初,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开始推行的皆在消除生产过程中各种浪费现象的一种综合管理技术。通过消除浪费来降低成本,而最主要的浪费是由生产过剩即库存多引起的。因此,为了排除这些浪费,就相应地产生了适量生产、弹性配置作业人数以及保证质量这三个子目标。为了实现适时适量生产,首先需要致力于生产的同步化。生产的同步化通过
“后工序领取”这样的方法来实现,即“后工序只在需要的时间到前工序领取所需的加工品;前工序中按照被领取的数量和品种进行生产”。
二,看板生产方式:看板是一种传递信号的载体,它可以是用纸片做成的卡片,也可以是灯泡或者小旗子异类的信号,或者是一种告示牌。通常在生产制造型企业中,看板是一种告示牌,它被放置在生产线上,便于生产人员及管理人员运用。运用看板组织生产按照看板运行机制控制生产系统中物流的大小和速度,即看板系统。看板控制系统是将无库存生产及准时制生产付诸实施的支持工具。采用看板系统将准时制生产真正落实到实际生产流程中,消除了生产人员及管理人员的紧张心理,避免了大量由于零件积压而造成的浪费。
无库存生产是一种理想的生产方式,通过不断减少库存来暴露生产管理中的各种问题,以不断消除浪费,实现无休止的改进。无库存生产认为库存是切生产经营问题的万恶之源,库存掩盖了许多应该解决的实际问题。无库存生产可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的交货期水准,并大大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以海尔为例的案例分析
海尔创立于1984年,经过十九年的艰苦奋斗和卓越创新,从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壮大成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跨国企业。由于传统物流在企业里割裂为多个部门管理,涉及到企业的方
方面面,而现代物流则是一项系统管理工程,要进行现代物流管理,就必须对企业进行流程再造,整合物流所有环节。然而世界上的企业搞流程再造的,真正成功的只有20%,提出这一管理方法的哈默博士称其为企业的一场“革命”。为了打造海尔供应链的高效率,海尔人以卓越的胆识开始了极其艰巨的流程再造。在海尔经历了两年多实践流程再造的张瑞敏对此感触很深,“做物流必须搞业务流程再造。对企业来说,它虽然非常必要,但是非常非常痛苦和艰巨。”那为什么海尔还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呢?海尔为什么要急于物流改革呢?海尔进行物流革命,首先是为了要解决其“物流瓶颈”。例如海尔空调本部是海尔物流改革的试点部门,从1999年开始,该部门对其内部的物流管理进行了回顾与检查,对照国际先进企业的物流管理找差距。
1,工厂局部及总体规划布局中的物流格局不够清晰,未考虑到中心仓库,集中仓储与配送比较困难,生产节奏难于调整,车间的库存量比较大。
2,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结合不够紧密,主要表现在:销售及服务是整个集团运作较成功的部门,但物流成本比较高;库存控制尚未达到最佳状态,供方供货周期长,验货时间也较长,从而造成库存量比较大;各部门采用局部的计算机管理,尚未统一采用ERP系统,信息共享速较差。
3,物流专业功能管理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
1)外租仓库较多,功能单一,其他的分装、捡选、配送、信息管理等均不具备,各外租仓库分散于各处,不便于集中管理;
2)库位利用率不高,增加了仓库及运输的费用;
3)物流管理的最基本工作---容器的单元化、标准化、通用化没有完全达到。
海尔家电产品种类齐全,各产品都不同程度存在上述的物流操作,这些物流的瓶颈问题是海尔进行物流革命的出发点,因而海尔的物流改革显得很紧迫。
上述是传统的物流管理,这点和许多家电企业有些类似。除此之外,海尔对物流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正如张瑞敏所说,“在网络经济时代,一个现代企业,如果没有现代物流,就意味着没有物可流。这是被现代企业运作的驱动力所决定的。现代企业运作的驱动力就是两个字:定单。如果没有定单,现代企业就不可能运作。也就是说,它不可能有物可流。从企业外部来看,你没有现代物流,那么你就不可能和Internet相连接。如果不上网,就意味着只有死亡,也是无物可流。还有,整个世界上的企业,都在搞现代物流,你如果不搞,就没法同国际化的大企业对话,最后也只有停顿下来,也只有死亡。所以,我认为一个现代企业,在网络经济时代,必须要搞现代化物流。如果不搞现代物流,你就没有出路。”
那么海尔怎么进行物流改革? 建立管理组织,确保运作顺畅
海尔集团为适应新经济时代的需要,自1998年开始进行流程再造,改原来对上级负责任的职能管理为对市场负责任的流程管理,简称为SST(索酬、索赔、跳闸)管理。成立了物流推进本部、商流推进本部、海外推进本部与资金流推进本部。在各流程的内部实施了市场链咬合的管理模式,注重整个流程最优与同步工程,消除企业内部与外部环节的重复、无效的劳动,让资源在每一个过程中流动时都实现增值。这种改革是以使海尔实现了快速获取定单与满足定单的目标。
海尔物流推进本部下设三个事业部,分别为采购事业部(JIT采购)、配送事业部(JIT配送)和储运事业部(JIT分拨物流)。其中
采购事业部负责供应商资源的管理,采购成本的降低与战略采购物资的采购;配送事业部负责按定单将物资入库,并JIT配送至工位;储运事业部负责将成品分拨配送至最终用户。
海尔物流“一流三网”的同步模式运作介绍:
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所有人、所有部门的工作都是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没有订单的事不作。订单是从全球用户资源网络通过产品配送、制造支持、购买的获许,一直到供应商网络。海尔物流是以定单信息流为中心,以全球供应链资源网、全球用户资源网络、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三网同步流动,为定单信息流的增值提供支持。
1、为定单而采购,消灭库存
海尔物流每年的采购额达到数百亿元,所有的物资是按定单采购。在海尔,仓库不再是储存物资的水库,而是一条流动的河,河中流动的是按单采购来生产必须的物资,实现了用信息代替实物的虚拟库存,从根本上消除了呆滞物资、消灭了库存。
2、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的整合使海尔获得了快速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
海尔物流通过整合内部资源优化外部资源,先后引进了GE、爱默生、BASF、DOW等世界500强企业成为海尔的供应商,实施并行工程,使一批国际化大公司以其高科技和新技术参与到海尔产品的前端设计中,保证了海尔产品技术的领先性,加快开发速度。另外建成开发区和胶州国际化工业园,爱默生等国际化供应商在此投资建厂,不但将最先进的技术带给海尔,也加快了定单的响应速度。
3、JIT(just in time)速度实现同步流程
由于先进物流技术和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应用,海尔物流通过3个JIT(即JIT采购、JIT配送和JIT分拨物流)来实现同步流程。
4、计算机连接新经济
2000年10月份,海尔ERP上线,BBP电子商务平台的投入使用,在该平台上,供应商能够接收定单、查询库存与配额、招标竞价、网上支付、信息交流,与供应商真正实现了公平、互动与双赢。海尔CRM是连接全球用户资源的桥梁。
海尔物流的发展与未来目标:
海尔现代物流的实施,通过以时间消灭空间实现了零库存,配送实现了与客户的零距离,零资本运营。物流的标准化、模块化运作提高了运作效率,实现了零缺陷。与此同时,海尔物流的目标是成为世界一流的物流增值服务提供商。目前除集团内业务外,海尔物流已经开始为华普、长城电脑、郎酒、雀巢、APP、乐百氏等客户提供不同要求的高质量物流增值服务。海尔物流希望利用自己高品质的服务为所有企业建立起高效的供应链体系。
结束语
从优化生产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的高度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借鉴成功企业的物流模式确定自己物流竞争定位与战略目标,选择相应的竞争战略,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是目前中国企业成功发展物流的经验。中国的物流毕竟才刚刚起步,没有固定的模式可遵循,大家都还在摸索中,也就是因为这样,对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都大有机会。
第三篇:生产物流管理的重要性
生产物流管理的重要性
现代物流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集合整个采购、运输、包装、装卸、搬运、仓储、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而形成的综合性物流活动模式。通过一体化管理,来统筹安排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服务,通过组织设置的一体化,来实现供应链的统一控制。所以,企业加强物流管理,进行物流系统的规划和再造,对加强企业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有重要意义。
1、企业加强物流管理,实施物流系统再造,能够减少库存积压,降低总成本,提高利润。企业通过对内部物流系统进行改造,使物流管理水平提高,由此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和存货成本,提高库存的周转速度和资金的回笼率,使企业从物流这一巨大的利润获取收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海尔集团从1999年开始创新了一套现代物流管理模式,兴建了现代化的立体自动化仓库,构筑了将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一体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使呆滞物资降低73.8%,仓库面积减少50%,库存资金减少67%。
2、企业加强现代物流管理,无需占用流动资金,便可实现无本获利,能有效地提高竞争力。在现代物流管理模式下,企业可以根据消费者特定的需求进行商品生产。通过对产品交付期、质量及价格的预测,利用国际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获取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资源。由于是采用需求管理和柔性生产技术,以批量产品的价格完成生产过程,所以无需占用流动资金,便可实现无本获利。
3、企业加强现代物流管理,能有效地降低经营风险。现代物流管理使用信息技术实现了数据的快速、准确传递,提高了仓库管理、装卸运输、采购、订货、配送发运、订单处理的自动化水平,使分装、包装、保管、运输、流通加工实现一体化,生产厂家可以方便地使用信息技术与物流企业进行交流和协作,企业间的协调和合作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这样一来,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满足客
户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准时制生产。
二、目前我国工业企业物流运作现状
1、从宏观方面来看,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长期以来受“重商流”、“轻物流”理论和思想的影响,对物流在经济发展和企业中的作用和地位缺乏足够认识和重视;物流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学科建设严重滞后;物流的法律、法规建设相对落后;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对于支撑物流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络建设等缺乏统筹规划,各部门、各地区各自为政,闭门
造车,缺乏协作,尚没有形成统一、开放的物流市场;物流业的协调机制处于分散状态,近年来,虽然在我国流通领域内成立了一些物流协会或类似的行业组织,但效果不佳。由于行业管理既分散又薄弱,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物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2、从微观环境来说,企业物流管理与运作不容乐观。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物流活动主要由企业自身承担,造成物流资源分散,资金短缺、产品积压、库存资金占用多、设备利用率低、生产管理水平低下等。首先,企业内部物流各自为政,供、产、销相互脱节,物流系统协调性差。大多数企业将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将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纳入一个部门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运作与管理,使物流的专业化、网络化和社会化程度不高;有些物流业内拥有的物流设施、设备为数不少,但利用率却普遍偏低,很少能提供全国性或全球性的物流服务;由于物流活动跨职能、跨部门设置,且各部门各自为战,缺乏对物流成本的核算和物流财务分析,致使整个系统的运作效率非常低下。其次,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不完善,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工具落后,物流难以畅通无阻。在物流管理上,很多企业还停留在纸笔时代,有些企业虽然配备了电脑,但还没有形成系统,更没有形成网络。由于信息收集、处理、跟踪的低效性以及企业缺乏对各方物流信息全面、准确、动态的把握,使企业无法实现内、外部物流一体化,无法追求物流系统的最优化和合理化,参与供应链管理。很难满足消费者快速变化、日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再次,粗放型经营突出,缺乏对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多数企业都有自己的运输、仓储等部门,或有自己专门的运输公司、仓储公司等,进行物流自营。这些企业内部物流部门不去市场找生意,资源闲置和浪费现象严重。同时一些在国内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不顾企业物流管理能力是否具备,不惜斥巨资在国内建立自己的物流子公司,不把物流交由具有比较优势的第三方经营,仅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和粗
放型物流经营参与国内、国际竞争。
三、我国工业企业物流运作再造
1、政府要为企业物流运作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第一,政策环境。政府要加强和完善物流法律、法规建设,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促进生产性和流通性企业更多地使用社会化物流,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二,技术环境。政府要鼓励和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要扶持、引导物流企业、引进先进装备、改善物流设施,进而提高物流绩效和物流服务水平。第三,市场环境。政府要为物流企业在跨地区经营的工商登记、办理证照、统一纳税、交通管制、进出口货物查检通关等方面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要积极鼓励和扶持有一定基础的大型货运企业或储运企业完善服务功能,实现向物流服务企业的转变,推动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的形成。
2、企业内部要消除部门间利益冲突,确立适合企业自身条件的物流发展模式,构筑一体化物流。第一,企业间要建立起战略联盟,优化物流服务,创造新的物流价值。大型制造企业、商业企业要迅速从“大而全”的经营误区中解脱出来,与合适的供应商、储运商等结成战略联盟,并通过供应链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提高本企业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市场份额;对于那些物流活动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型企业,要成立物流服务部或物流子公司,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发展完善企业自我服务的物流系统,要从成本核算和作业环节的最小单元开始,以降低成本和系统优化为原则,对企业从采购到销售的全过程进行重新设计,从而确定物流活动内容和管理范畴,优化物流服务,创造新的物流价值。第二,企业要积极开展并购,对物流能力进行内部整合,确立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物流模式。中小企业的自办物流规模小,物流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只有通过并购,来整合各企业的物流能力,将各企业的物流特色能力集合在一起,增强企业竞争力,构筑起全球一体化的物流网络。所以中小型企业,应该将精力集中在自己的主业中,将物流服务功能从企业生产活动中剥离出去,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去经营。将自己的主要精力用在自己的核心义务上以提高自身的核心能力,从而以整合的核
心竞争力在竞争中取胜。
3、从战略的高度审视和发展物流,把物流纳入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首先,树立先进的物流理念,促进企业物流理性发展。企业要充分认识物流是制造商的产品工艺流程通过物料采购和实物分配这两个功能性活动分别向其供应商和客户两个方向的纵向延伸所构造的一体化供应链。企业在构筑内部物流体系时,要以产品的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为主线,以相关物流信息流来协调供应商和客户的关系,对物流系统的各要素,如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进行科学的分析,权衡利弊,使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处于一种合理的水平上。其次,企业要从战略高度审视物流发展问题,构筑企业的核心发展能力。企业要根据经营发展的需要,科学系统地分析和评价企业经营环境与资源,确立正确的物流发展战略。企业要根据不同的物流管理阶段的不同目标和自身管理经验的积累,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逐步地将物流功能独立出来,建立面向代理商或零售商的物流配送部门,集中负责需求预测、产品配送控制、用户服务调查监督等职能,以实现物流一体化管理。这样,企业就可以将精力放在核心产品的生产上,来提高自身的核心生产力。再次,积极引进JIT、MRP等管理技术,按供应链理论对企业内的生产管理进行整合。准时生产方式(JustInTime,JIT),是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实行的一种生产方式,JIT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也是一种通用管理模式在物流、电子商务等领域应用。准时生产方式基本思想可概括为“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也就是通过生产的计划和控制及库存的管理,追求一种无库存,或库存达到最小的生产系统。MRP是一种将库存管理和生产进度计划结合为一体的计算机辅助生产计划管理系统。它以减少库存量为目标,统筹地为制造业管理者提供满足生产计划需要的物资供应手段。最后,按物流管理思想对销售系统进行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配送能力,市场反应速度和售后服务水平。物流是市场营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用户能否接受企业的产品,关键在于用户能否保质保量、及时地得到企业的合格产品和服务。所以,企业要按物流管理思想对销售系统进行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配送能力,市场反应速度和售后服务水平。对于顾客来说,由于送货准时、保质保量,大大提高了顾客的满意程度,从而赢得了市场;对于企业来说,由于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还可以达到巩固和扩大市场的目的。
4、建立企业物流的信息管理和控制系统,提高企业的物流管理现代化水平。第一,企业要建立一个信息共享的集中式信息平台,通过信息系统统一企业的规范,实时采集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通过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力度,实现透明化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第二,企业要建立一个面向上下游客户的服务平台,降低客户服务成本,提高客户服务质量。企业可以通过建设电子商务网站或利用信息系统建立虚拟客户服务中心,通过自动发送电子邮件、传真、短信等通知模式,实现企业统一的、规范的客户服务要求,为客户提供快速的、准确的、主动的服务。第三,企业要建立高效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使不同业务部门之间、不同分支机构之间、与合作伙伴、与客户、与供应商都可以实现全面的协同工作和信息共享。通过协同工作,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不再通过简单的买卖关系或销售人员的销售能力来维系,更多的是依赖优质便捷、可增值的服务来维系;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可以获取最直接的、最快速的商业信息与服务,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的地位。第四,企业要将市场营销、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连接起来,使企业能够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和保持更多的现有客户。通过建立CRM客户关系管理平台,不论客户大小、所在地域以及业务发生的时间,客户都可以得到优质、满意的服务。总之,企业要从长远和战略的观点去思考物流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要将物流从企业日常管理系统水准升华到经营结构层面,建立起战略物流的理念,将物流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资源,进行物流系统的规划
和建设。
第四篇:物流管理
什么是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Logisticsmanagement)是为了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客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现代物流管理是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上的。主要有4个特点:
(1)、以实现客户满意为第一目标;(2)、以企业整体最优为目的;(3)、以信息为中心;(4)、重效率更重效果。
物流管理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致力于掌握现代物流基本理论,熟悉现代物流技术法规、政策,具有仓储管理、货物运输管理、物资计划、库存控制、物资营销等专业能力和相应的外语水平,能够从事现代物流业中的信息处理、配送、仓储、多式联运、采购、货代等具体业务及管理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主干课程:
现代物流概论、仓储与管理、配送与流通加工、国际贸易实务、采购实务、国际结算、物流客户服务、报关实务、经济地理、商贸法律与案例、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就业岗位: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工商企业物流管理部门、物流专业公司、物流中心和物流基地等从事物流分析员、分销员、采购员、运输调度员、理货员、物资配送、物流机械的使用维护、商品储存、商品养护等现场作业和管理工作。未来人才需求预测:
物流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根据国外和国内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态势和政府规划,对物流从业人员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据悉,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入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缺口达60余万人。但现在的从业人员中的大部分属“非正规军”。在今后的3至5年,需要培养和引进大量的现代物流专业人才,方能满足城市物流中心和物流服务贸易领域的需要。毋庸置疑,该专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物流基础知识
一、物流的定义
物流中的“物”是物质资料世界中同时具备物质实体特点和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移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流”是物理性运动,这种运动有其限定的含义,就是以地球为参照系,相对于地球而发生的物理性运动,称之为“位移”。流的范围可以是地理性的大范围,也可以是在同一地域、同一环境中的微观运动,小范围位移。“物”和“流”的组合,是一种建立在自然运动基础上的高级的运动形式。其互相联系是在经济目的和实物之间,在军事目的和实物之间,甚至在某种社会目的和实物之间,寻找运动的规律。因此,物流不仅是上述限定条件下的“物”与“流”的组合,而更重要在于,是限定于军事、经济、社会条件下的组合,是从军事、经济、社会角度来观察物的运输,达到某种军事、经济、社会的要求。
二、物流的划分
由于物流对象不同,物流目的的不同,物流范围、范畴不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物流。
(一)宏观物流。宏观物流是指社会再生产总体的物流活动,从社会再生产总体角度认识和研究的物流活动。宏观物流还可以从空间范畴来理解,在很大空间范畴的物流活动,往往带有宏观性,在很小空间范畴的物流活动则往往带有微观性。宏观物流研究的主要特点是综观性和全局性。宏观物流主要研究内容是,物流总体构成,物流与社会之关系在社会中之地位,物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社会物流系统和国际物流系统的建立和运作等。
(二)微观物流。消费者、生产者企业所从事的实际的、具体的物流活动属于微观物流。在整个物流活动中,之中的一个局部、一个环节的具体物流活动也属于微观物流。在一个小地域空间发生的具体的物流活动也属于微观物流。
(三)社会物流。社会物流指超越一家一户的以一个社会为范畴面向社会为目的的物流。
(四)企业物流。从企业角度上研究与之有关的物流活动,是具体的、微观的物流活动的典型领域。
(五)国际物流。国际物流是现代物流系统发展很快、规模很大的一个物流领域,国际物流是伴随和支撑国际间经济交往、贸易活动和其它国际交流所发生的物流活动。
(六)区域物流。相对于国际物流而言,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物流,一个城市的物流,一个经济区域的物流都处于同一法律、规章、制度之下,都受相同文化及社会因素影响,都处于基本相同的科技水平和装备水平之中。
(七)一般物流。一般物流是指物流活动的共同点和一般性,物流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涉及全社会、各企业,因此,物流系统的建立,物流活动的开展必须有普遍的适用性。
(八)特殊物流。专门范围、专门领域、特殊行业,在遵循一般物流规律基础上,带有特殊制约因素、特殊应用领域、特殊管理方式、特殊劳动对象、特殊机械装备特点的物流,皆属于特殊物流范围。
三、物流的系统及要素
物流系统概念 : 物流系统是由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要素之间存在有机联系并具有使物流总体合理化功能的综合体。物流系统是社会经济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或组成部分。物流系统和一般系统一样,具有输入、转换及输出三大功能,通过输入和输出使系统与社会环境进行交换,使系统和环境相依而存,而转换则是这个系统带有特点的系统功能。
物流系统特点: 物流系统本来说是客观存在,但一直未为人们所认识,从而未能能动地利用系统的优势。物流系统是一个大跨度系统,这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域跨度大,二是时间跨度大。物流系统稳定性较差而动态性较强。物流系统属于中间层次系统范围,本身具有可分性,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子系统。物流系统的复杂性使系统结构要素间有非常强的“背反”现象,常称之为“交替损益”或“效益背反”现象,处理时稍有不慎就会出现系统总体恶化的结果。
物流系统五大目标: 物流系统目标,也即建立的物流系统所要求具备的能力,一般有五个方面:
1、服务目标。
2、快速、及时目标。
3、节约目标。
4、规模优化目标。
5、库存调节目标。
四、物流的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的含义是从采购开始经过生产、分配、销售最后到达用户,这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一定流量的环环相扣的“链”,物流活动是受这一供应链决定的制约的,供应链管理实际上就是把物流和企业全部活动做为一个统一的过程来管理。供应链有四个要点:
第一,供应链是一个单向过程,链中各环节不是彼此分割的,而是通过链的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第二,供应链是全过程的战略管理,从总体来考虑,如果只依赖于部分环节信息,由于信息的局限或失真,可能导至计划失真。
第三,不同链节上的库存观不同,在物流的供应链管理中,不把库存当做维持生产和销售的措施,而将其看成是供应链的平衡机制。
第四,供应链管理采取新的管理方法,诸如用总体综合方法代替接口的方法,用解除最薄弱链寻求总平衡,用简化供应链方法防止信号的堆积放大,用经济控制论方法实现控制等等。
物流的供应链管理,虽然指明了企业战略要管全部供应链,但并不是说都要由企业去操作,部分环节在纳入管理前提下,利用社会力量操作也是正常的。
五、生产物流
生产物流一般是指:原材料、燃料、外构件投入生产后,经过下料、发料,运送到各加工点和存储点,以在制品的形态,从一个生产单位(仓库)流入另一个生产单位,按照规定的工艺过程进行加工、储存,借助一定的运输装置,在某个点内流转,又从某个点内流出,始终体现着物料实物形态的流转过程。这样就构成了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的全过程。所以,生产物流的边界起源于原材料、外构件的投入,止于成品仓库,贯穿生产全过程。
生产物流研究的核心是如何对生产过程的物料流和信息流进行科学的规划、管理与控制。
六、物流技术
物流技术是指流通技术或物资输送(含停止)技术。它和生产技术不同,生产技术是为社会生产某种产品,为社会提供由性物质的技术;而物流技术是把生产出的物资进行移送、储存,为社会提供无形服务的技术。也就是说,物流技术的作用是把各种物资从生产者一方转移给消费者。它包括硬技术和软技术两方面。
物流技术是与现实物流活动全过程紧密相关的,物流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物流活动功能的完善和有效的实现。
七、宏观物流与微观物流
从社会经济的角度看物流,它属于宏观物流;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看物流,它属于微观物流。
宏观,是指综合性全部,构成其全部的主体叫微观。比如,有句成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见森林叫宏观,见树木叫微观。经济学,有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从整体看国家的经济,而微观经济学是从构成国家经济的企业等构成要素看经济的。
物流也一样,在国家、地区等大范围内整体性地如何操作物流问题,叫宏观性物流。因此,宏观物流要讨论的问题是日本的流通构造如何、其中物流的路径是什么样的、通过什么样的运输机构进行物流中心的运输作业等。另一方面,微观物流要讨论的问题是流通的活动主体制造商和流通业者、运输企业各自是如何操作物流的等问题。或者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不同的商品是如何送到各自不同的家庭去的,这也属于微观。
但是,这样的分类太困难,流通路径问题和各种商品的问题既是宏观问题,也是微观问题,所以,有时用“半宏观”的说法。宏观的着眼点是国家的或地区性的整体物流,微观是从企业经营看物流,半宏观是从总体看商品和商业的物流。于是,宏观物流,考虑的问题是运输结构和作为产业布局的物流据点,还有物流行政等;微观物流处理的问题是企业的物流系统网络、流通中心等内容和计算物流成本等物流管理;半宏观物流,是指各种产品从生产到消费之间的物流路径及物流成本在其商品价格中所占比例等问题。
再让我们从物流成本的角度看一看上述观点。宏观物流,是要调查物流成本在整个国家的经济中占的比例。其实要算出国民生产总值中物流成分,是不可能的,因为运输产业的生产额并不是物流成本的全部,制造商和流通业的生产成本中物流的比例是不知道的。半宏观物流,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格中,有多少是属于物流成本?到流通的后期作业,就会有很多的商品同时流动,所以,要特意抽出特定商品的物流成本,是很困难的。微观物流,各家企业以其独自的方法计算物流成本,可以得出具体数字,但把它们各家的数字加起来,并不等于整体的物流成本,所以,准确计算物流成本,也是很难的。
八、物流在经济生活中的位置
经济中的流通、经济中的物流、经济中的运输,物流在社会经济中的位置是无法替代的。
“经济”一词来自“经世济民”,经济的目的是治国安邦,让人们过上富裕的生活。所谓经济,就是用“价值”观念看人类社会而言的,是指人们为了生活而从事必要的买卖、消费、生产等活动。但经济决不是只由买卖、消费、生活构成的。
企业要销售产品、获取收入,没有流通是不行的,我们消费才为了生活下去,需要购买必要的物品,物品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即流通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物流也是经济要素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
如上所述,经济是由三大领域构成的,即“生产”、“流通”和“消费”。高校的“政治经济”、大学的“经济学”、“经济原理”教的是:构成经济的是“生产和消费”或“供给与需求”。流通是包含在“供给(生产)”中的。
但是,流通与制造、栽培是有本质区别的。现代流通的规模日趋庞大,这是经济的规模、范围扩大的缘故。在日本,工业原材料、新鲜食品从全世界选购,而日本生产的商品销往世界各地。因此,有必要把“制造物品”与“运送物品”分开来考虑。
流通由两个功能--“商流(交易流通)”和“物流(物的流通)”--构成。不过,这两个功能并不像生产-流通-消费那样属于不同的领域,只是把同一个东西用不同的观点加以区别而已。
所谓商流,是对“财(商品)”的所有权的转移而言的,即所有权从厂家、农家、渔家转移到商家的手里,最终再转移到消费者手中,这就是指这样的流动。另一方面,物流是从物资的物理性活动来看其流动的。
除上述两个功能外,可以说流通中还有辅助性功能,那就是信息、金融及其他服务。物流从其活动面可分为“运输、配送”、“保管”、“装卸”、“包装”、“流通加工”、“在库管理”、“物流信息处理”等,这些活动还可以继续细分。
如上所述,经济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功能,流通是经济中的一个重要功能,物流是流通的重要功能„„..它们之间有着如此密切的关连。因此,物流变化,会给整个经济带来影响,经济发生变化,物流也不得不发生变化。总之,要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待物流。
九、后勤学
在经济界使用后勤(Logistics)一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美国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逐渐用Logistics一词不达意取代了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词,七十年代后勤一词引进日本,日本同样翻译成“物流”,但是却按新的解释来解释,也即赋与了物流一定新的含义。
后勤和实物分销的区别在于,前者在后者基础上有了延伸和扩展,但本质是相同的,当然,也不能小视这一延伸和扩展,这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对这一延伸扩展的控制的基础上,是建立在能管理和协调这么大的系统的基础上,所以本质虽同,水平却有时代的差别。
后勤的思想具有战略性而不着眼于既得之利益,是企业发展的战略举措而不是一时谋取利润的手段方法。因此它不是一项单纯性的职能活动,而企业制定经营战略的一项基本原则。更可以理性地讲:后勤是一种思维方式,按这观念可以建立起企业新的管理模式。
后勤网络的基本实体要素主要有原料产地、制造工厂、配送中心和客户。
后勤活动的具体内容包括14个方面:(1)客户服务;(2)订单处理;(3)配送联络;(4)存货控制;(5)需求预测 ;(6)交通和运输;(7)仓库和储存;(8)工厂和仓库布局选地;(9)物料搬运;(10)物料采购;(11)备件和维修服务保障;(12)工业包装;(13)退货处理;(14)废弃物处理。
十、第三利润源说
“第三个利润源”的说法主要出自日本。“第三个利润源”,是对物流潜力及效益的描述。第三个利润源的理论最初认识是基于两个前提条件:
第一、物流是可以完全从流通中分化出来,自成一个独立运行的,有本身目标,本身的管理,因而能对其进行独立的总体的判断;
第二、物流和其他独立的经营活动一样,它不是总体的成本构成因素,而是单独盈利因素,物流可以成为“利润中心”型的独立系统
物流基础知识
1.物流的定义 正式颁布于200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将物流(Logistics)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有机结合。”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于1998年对物流作的最新定义是:“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Logistics is that part of the supply chain process that plans, implements, and controls the efficient, effective forward and reverse flow and storage of goods, services, and related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point of origin and the point of consumption in order to meet customers' requirements)。它不仅把物流纳入了企业间互动协作关系的管理范畴,而且要求企业在更广阔的背景上来考虑自身的物流运作。即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客户,而且要考虑自己的供应商;不仅要考虑到客户的客户,而且要考虑到供应商的供应商;不仅要致力于降低某项具体物流作业的成本,而且要考虑使供应链运作的总成本最低。
物流五要素(Five Elements of Logistics)是指评价物流体系的五个主要要素,它们是:品质、数量、时间、地点和价格。品质是指物流过程中,物料的品质保持不变;数量是指符合经济性的数量要求和运输活动中往返运输载重尽可能满载等;时间是指以合理费用及时送达为原则做到的快速;地点是指选择合理的集运地及仓库,避免两次无效运输及多次转运;价格是指在保证质量及满足时间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物流费用。2.物流的基本职能
物流的基本职能是指物流活动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以及通过对物流活动最佳的有效组合,形成物流的总体功能,以达到物流的最终经济目的。一般认为,物流职能应该由包装、装卸搬运、运输、储存保管、流通加工、配送、废旧物的回收与处理,以及与上述职能相关的情报信息等所构成。也就是说,物流目的是通过实现上述职能来完成的。
(1)包装。包装具有保护物品、便利储存运输的基本功能。包装存在物流过程各环节,包括产品的出厂包装,生产过程中在制品、半成品的换装,物流过程中的包装、分装、再包装等。一般来讲,包装分为工业包装和商业包装。
(2)装卸搬运。装卸搬运是指在一定的区城内,以改变物品存放状态和位置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对装卸搬运的研究,主要是对装卸搬运方式的选择,装卸搬运机械的选择,以及通过对装卸搬运物品灵活性和可运性的研究,提高装卸搬运效率。
(3)运输。运输职能主要是实现物质资料的空间移动。运输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在物流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是物流的一个支柱。对运输问题进行研究的内容主要有:运输方式及其运输工具的选择,运输线路的确定,以及为了实现运输安全、迅速、准时、价廉的目的所施行的各种技术措施和合理化问题的研究等。
(4)储存保管。一般来讲,储存保管是通过仓库的功能来实现的。物质资料的储存,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现象,也是保证社会再生产连续不断运行的基本条件之一。有物质资料的储存,就必然产生如何保持储存物质资料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至于发生损害的问题,为此就需要对储存物品进行以保养、维护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技术活动和保管作业活动,以及为了进行有效的保管,需要对保管设施的配置、构造、用途及合理使用、保管方法和保养技术的选择等作适当处理。
(5)流通加工。在流通过程或生产过程中,为了向用户提供更有效的商品,或者为了弥补加工不足,或者为了合理利用资源,更有效地衔接产需,往往需要在物流过程中进行一些辅助的加工活动,这些加工活动,称之为流通加工。对流通加工的研究,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诸如流通过程中的装袋、单元小包装、配货、挑选、混装等,生产外延流通加工中的剪断、打孔、拉拔、组装、改装、配套等,以及因经济管理的需要所行的规模、品种、方式的选择和提高加工效率的研究等,所有这些都是物流的职能。
(6)配送。配送是物流的一种特殊的、综合的活动形式,它几乎包括了物流的所有职能,是物流的一个缩影或在某一范围内物流全部活动的体现。一般来讲,配送是集包装、装卸搬运、保管、运输于一体,并通过这些活动完成将物品送达的目的。配送问题的研究包括配送方式的合理选择,不同物品配送模式的研究,以及围绕配送中心建设相关的配送中心地址的确定、设施的构造、内部布置和配送作业及管理等问题的研究。
(7)废旧物的回收与处理。废旧物的回收与处理是物流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之所以把它视为物流的一种职能,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所产生的大量排泄物需要经过收集、分类、加工、处理等一系列活动,或使废旧物转化为新的生产要素,重新返回到生产过程或消费过程;或不能成为新的生产要素的,则需要经过销毁、填埋等方式予以处理。
(8)情报信息。物流整体职能的发挥,是通过物流各种职能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 依赖和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各种职能的作用不是孤立存在的,这就需要及时交换情报信息。情报信息的基本职能在于如何对情报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存储、检索、使用,包括其方式的研究,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等,目的在于保证情报信息的可靠性和及时性,以达到促进物流整体功能的发挥。3.物流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物流可作不同的分类,通常,物流可以按以下几种方式分类:
(1)、按物流的范畴分为社会物流和企业物流:
社会物流属于宏观范畴,包括设备制造、运输、仓储、装饰包装、配送、信息服务等,公共物流和第三方物流贯穿其中;企业物流属于微观物流的范畴,包括生产物流、供应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和废弃物流等。
(2)、根据作用领域的不同,物流分为生产领域的物流和流通领域的物流:
生产领域的物流贯穿生产的整个过程。生产的全过程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便要求有相应的供应物流活动,即采购生产所需的材料;在生产的各工艺流程之间,需要原材料、半成品的物流过程,即所谓的生产物流;部分余料、可重复利用的物资的回收,就是所谓的回收物流;废弃物的处理则需要废弃物物流。
流通领域的物流主要是指销售物流。在当今买方市场条件下,销售物流活动带有极强的服务性,以满足买方的需求,最终实现销售。在这种市场前提下,销售往往以送达用户并经过售后服务才算终止,因此企业销售物流的特点便是通过包装、送货、配送等一系列物流实现销售。
(3)、根据发展的历史进程,将物流分为传统物流、综合物流和现代物流:
传统物流的主要精力集中在仓储和库存的管理和派送上,而有时又把主要精力放在仓储和运输方面,以弥补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综合物流不仅提供运输服务,还包括许多协调工作,是对整个供应链的管理,如对陆运、仓储部门等一些分销商的管理,还包括订单处理、采购等内容。由于很多精力放在供应链管理上,责任更大,管理也更复杂,这是与传统物流的区别。
现代物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要而进行的从起点到终点的原材料、中间过程库存、最终产品和相关信息有效流动及储存计划、实现和控制管理的过程。它强调了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提高了物流的标准和要求,是各国物流的发展方向。国际上大型物流公司认为现代物流有两个重要功能:能够管理不同货物的流通质量;开发信息和通讯系统,通过网络建立商务联系,直接从客户处获得订单。
(4)、根据提供服务的主体不同,将物流分为代理物流和生产企业内部物流
代理物流也叫第三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3PL),是指由物流劳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运作模式。第三方就是提供物流交易双方的部分或全部物流功能的外部服务提供者。
企业内部物流是指一个生产企业从原材料进厂后,经过多道工序加工成零件,然后零件组装成部件,最后组装成成品出厂,这种企业内部物资的流动称为企业内部物流。
(5)、按物流的流向不同,还可以分为内向物流和外向物流
内向物流是企业从生产资料供应商进货所引发的产品流动,即企业从市场采购的过程;外向型物流是从企业到消费者之间的产品流动,即企业将产品送达市场并完成与消费者交换的过程。4.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是为了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客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现代物流管理是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上的。物流管理的内容包括:
(1)、对物流活动诸要素的管理,包括运输、储存等环节的管理;
(2)、对物流系统诸要素的管理,即对其中人、财、物、设备、方法和信息等六大要素的管理;
(3)、对物流活动中具体职能的管理,主要包括物流计划、质量、技术、经济等职能的管理等。物流管理主要有4个特点:
(1)、以实现客户满意为第一目标;(2)、以企业整体最优为目的;(3)、以信息为中心;(4)、重效率更重效果。5.物流系统
(1)、物流系统目标
①服务目标:物流系统是“桥梁、纽带”作用的流通系统的一部分,它具体地联结着生产与再生产、生产与消费,因此要求有很强的服务性。物流系统采取送货、配送等形式,就是其服务性的体现。在技术方面,近年来出 现的“准时供货方式”、“柔性供货方式”等,也是其服务性的表现。
②快速、及时目标:及时性不但是服务性的延伸,也是流通对物流提出的要求。快速、及时既是一个传统目标,更是一个现代目标。其原因是随社会大生产发展,这一要求更加强烈了。在物流领域采取的诸如直达物流、联 合一贯运输、高速公路、时间表系统等管理和技术,就是这一目标的体现。
③节约目标:节约是经济领域的重要规律,在物流领域中除流通时间的节约外,由于流通过程消耗大而又基本上不增加或提高商品使用价值,所以领先节约来降低投入,是提高相对产出的重要手段。
④规模化目标:以物流规模做为物流系统的目标,是以此来追求“规模效益”。生产领域的规模生产是早已为社会所承认的。由于物流系统比生产系统 的稳定性差,因而难于形成标准的规模化格式。在物流领域以分散或集中 等不同方式建立物流系统,研究物流集约化的程度,就是规模优化这一目标的体现。⑤库存调节目标:是服务性的延伸,也是宏观调控的要求,当然,也涉及到物流系统本身的效益。在物流领域中正确确定库存方式、库存数量、库存 结构、库存分布就是这一目标的体现。
(2)、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指的是物流系统所具有的基本能力,这些基本能力有效地组合、联结在一起,便成了物流的总功能,便能合理、有效地实现 物流系统的总目的。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一般认为运输、储存保管、包装; 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等。(3)、物流系统的支撑要素:以系统的建立需要有许多支撑手段,尤其是处于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中,要确定物流系统的地位,要协调与其它系统之间的关系,这些要素必不可少。主要包括:体制、制度;法律、规章;行政、命令和 标准化系统。
(4)、物流系统的物资基础要素:物流系统的建立和运行,需要有大量技术装备手段,这些手段的有机联系对物流系统的运行有决定意义。这些要素对实 现物流和某一方面的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主要有:
①物流设施;②物流装备;③物流工具;④信息技术及网络;⑤组织及管理。6.现代物流
如前所述,现代物流(Modern logistics)是相对于传统物流而言的。它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引入高科技手段,即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联网,并对物流信息进行科学管理,从而使物流速度加快,准确率提高,库存减少,成本降低,以此延伸和放大传统物流的功能。在中国许多专家学者认为:“现代物流是根据客户的需要,以最经济的费用,将物资从供给地向需求地转移的过程。它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加工、包装、装卸、配送和信息等活动。” 现代物流的应用标准分为:
① 自动识别与分拣跟踪技术标准
自动识别技术主要有:条码技术、扫描技术和射频技术。条码技术标准主要包括码制标准和条码标识标准。
② 电子数据交换标准
主要包括电子数据交换语法标准和电子数据交换报文标准。国际上电子数据交换的语法标准由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第四工作组制定。
在当前在信息时代,现代物流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系统化、信息化、社会化、标准化、一体化。“物流冰山说”的早稻田大学的西泽修教授对于现代企业关于物流的核算,曾提出很多方法解决,对于现代企业会计制度中单列“物流成本”,使隐藏在冰山下的70%的隐含成本计算出来,这样就可以利用社会的力量,以及企业自身的觉醒,唤醒企业物流。应该说这是中国企业物流向现代物流靠拢的根本解决办法
第五篇:物流管理
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
王晨辉
(西安翻译学院国关院8521602)
摘要:本文明确了电子商务中物流配送的内涵,分析了电子商务中物流配送的现状及主要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我国应从物流管理体制,人才队伍,物流配送方案,物流服务体系等方面着手解决电子商务中物流配送问题的对策。从阐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的相互关系出发,就如何建立与我国国情发展相适应的物流配送模式,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解决配送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电子商务 物流配送 问题与对策
Abstract:This paper defines the connotation of logistics distribution in the electronic commerce, an analysis of e-commerce logistics distribution status and the main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our country to answer from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system, personnel, logistics solutions, logistics service system and other aspects in electronic commerce logistics distribut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On electronic commerce and logistics from the 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w to build with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stics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reduce logistics cost, improve the distribution efficiency, solve the distribution problem.Keywords: Electronic commerceLogistics and distribution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一、绪论
电子商务是在Internet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 /服务器的应用方式,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企业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的一种新型的交易方式。它与传统商务活动相比,以减少中间环节、缩短周期、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提高服务质量,而受到商界青睐,使企业有效地参与竞争。而电子商务的优势只有物流网络跟上节奏时才能完全显现出来,所以电子商务与物流业也就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最大的增长点。
(一)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
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本质区别,就是它以数字化网络为基础进行商品、货币和服务交易,目的在于减少信息社会的商业中间环节,缩短周期,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提高服务质量,使企业有效地参与竞争。
电子商务中物流配送的内涵,可以用以下公式表述:电子商务中物流配送=网上信息传递+网上交易+网上结算+门到门的配送服务。一个完整的电子商务活动,必须通过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等四个流动过程有机构成。电子商务的特殊性就在于,信息流、商流、资金流是可以在互联网上实现,这就是人们所概括的“鼠标”;而物流是不可能在网上实现(最多可以用网络来优化),这就是人们所概括的“车轮”,特别指物流配送。换句话说,电子商务等于“鼠标”加“车轮”。电子商务时代的物流配送,必须具有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柔性化的特征。信息化是电子商务对物流配送的必然要求;自动化是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机电一体化;网络化是在信息的传递和物流配送的渠道方面,都应形成畅通的网络;智能化即采用科技手段和科学知识控制物流配送作业;柔性化是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建立起灵活的服务型的配送体系。
(二)我国电子商务中物流配送的发展现状
在电子商务B2C业务开展之初,国内没有一家物流公司具有电子商务的配送经验,各个电子商务公司只能求助于具有国内最大覆盖网络的中国邮政速递公司EMS,但是在磨合一段时间之后,EMS由于自身体制的僵化分割,管理无法协调、服务水平无法提高、费用居高不下,对很多问题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目前,我国物流配送服务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例如,相当多的实行连锁经营的零售企业建立了自己的配送中心,为企业内部的连锁网点提供物流配送服务,一些连锁企业配送商品比例已经超过企业经营品种的50%。在社会化物流配送方面,一些国有商业批发企业和大型零售企业正在积极探索和尝试开展社会化物流配送服务;外资在物流配送服务领域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如中国储运总公司与日本岗谷钢机株式会社合资组建了天津岗谷物流公司,是集配送、加工、仓储、寄售、租赁、修理、展销和技术咨询为一体的新型流通组织。但是,中国物流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我国电子商务中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
1.物流配送效率低,物流装备标准化程度低。目前,我国大多数物流配送企业是在传统的企业机制上发展起来的,物流服务内容还停留在仓储、运输层面上,能够提供综合性服务的物流配送企业还很少。同时运输、仓储的现代化水平比较低,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发展比较缓慢,专业化操作水平不高,导致了物流配送效率低下。此外,我国物流部门条块分割、自
成体系,使得物流配送环节中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增加了物流配送的无效作业环节,使物流配送速度降低、物流配送成本升高。
2.缺乏有效的物流配送网络,配送渠道不完善。现在电子商务企业对商品的配送渠道主要有:(1)自己建立配送网络,组建配送队伍,独立完成配送业务。但是建立一个社会化的配送网络投资相当巨大,如果每个公司都组织和管理自己的整个配送网络,不仅很困难,而且没有规模效应,可能得不偿失。如果企业规模不大,配送量过小,必然造成亏本。(2)电子商务企业与其他的配送公司签订配送协议,交给他人完成配送业务。如8848网站,与邮局、铁道、航空签约,与民间的速递公司、发行公司、有自己的配送渠道的销售连锁企业签约,让这些专门的配送公司去处理配送问题。不过,这种配送系统通俗地说,实在是“缝缝补补”,“凑合着来”。由于电子商务企业与这些独立的配送公司在信息沟通上、账务交易上、经营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形成配送操作系统与电子商务平台的脱节,出现配送不及时,给客户送错货,忘记送货或者无法送货等等让商家与客户皆不满意的现象。(3)采取网上购物,网下就近商店付款取货的形式。这种形式,增加了商店的店面成本,而且不能实现“送货到家”,由此降低了电子商务的服务质量和本质内涵,因而得不到推广。
(四)我国电子商务中物流配送发展的对策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电子商务将不可避免的成为21世纪商务发展的主流,而作为保证电子商务运作的物流配送将迎来新的商机与挑战。加快发展我国适应于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缩短与发达国家物流行业差距的一次机遇,具有良好的前景。
1.大力培养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方面的人才队伍。从国外物流配送的发展经验看,企业要求物流配送方面的从业人员应当具有一定物流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为此,国外物流配送的教育和培训非常发达,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物流配送人才的教育培训系统,一是在许多大学和学院中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并广泛地为工商管理各专业的学生开设物流课程;二是部分商业院校设置了物流方向的研究生课程和学位教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研究生教育系统;三是在各国物流行业协会的领导和倡导下,全面开展了物流配送的职业教育,强化物流技术与管理人员素质培训,建立优秀的物流人才队伍对确保现代物流的顺利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2.物流企业要投资于现代网络技术,加强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如条形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全球定位系统(GPS)、有效的顾客反应(ECR)等的应用,使物流配送朝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柔性化方向发展;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提高物流的服务质量,增强与电子商务的衔接,使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畅
通无阻。
3.电子商务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寻求最优的物流配送方案,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赢得客户的信赖。(1)建立良好的供应链关系。供应链连接着上、下游企业,其最终任务就是支持物流从原始供应商,经过多个生产、运输环节到达最终顾客。(2)电子商务企业共同投资,建立社会化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网络。如果每个电子商务企业都建立自己独立的物流配送网络,那么一方面会由于建设费用投入高和自身的物流量的不稳定因素使得物流配送经营管理成本偏高;另一方面,由于重复建设,造成无谓的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使物流配送迅速升温,国内市场对物流配送的需求十分旺盛,物流配送正在成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面对这一形势,物流配送企业应勇于迎接挑战,抓住发展契机,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积极组织和参与供应链管理过程的物流活动或者向独立的第三方物流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使物流业走向信息化、网络化、现代化和社会化。
参考文献:
[1]夏向阳:长江三角洲地区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研究[J].商业研究,2005(5)
[2]桂琴:现代物流配送的发展现状与对策问题的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6(12)
[3] 程凯媛.企业物流业务外包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物流科技,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