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生态农业建议2

时间:2019-05-14 08:49: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鄂尔多斯生态农业建议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鄂尔多斯生态农业建议2》。

第一篇:鄂尔多斯生态农业建议2

鄂尔多斯近郊万亩沙丘地

高原生态农业基地建设策划建议

我国西部高原地区土质沙漠化及缺水现象十分严重,鄂尔多斯地区经多年治理,土地沙质化荒漠化情况相应的得到了缓解,大量移动沙丘正在转为固定沙丘,使得在相对平整的地块上通过现代农业科技手段,创建高原生态农业基地将成为可能。

鄂尔多斯近郊的万亩沙丘地,(以下简称沙地)具有面积较大,地势高低变化不一落差较大,因缺水无法种植三大缺憾。为解决这块沙地的生态环境,使之能达到种植的标准并能产生经济效益,我们于2011年3月17日与贵公司陈永先生进行了接触,就陈永先生提出的要求将该地定位为“高原生态农业基地”并对这块地的前期策划开发建设提出如下概念性建议。

1、高起点的策划

由专业策划机构根据甲方提供的水文、地质、气候等资料对该地进行定位性、开发性策划,打造集农业生产、生态旅游、农产品深加工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态农业基地;

策划注重解决,高原生态农业具有前期投入高,项目定位难度大,回报期限长的特点,以提高产品附加值、采用丰富灵活的运营方式为基点,力争在建设期实现收益、逐步回笼资金,减轻投资方负担,显

现出更大的示范效应。

2、高水准的规划

由专业设计机构根据策划方案对该地块进行规划设计,明确区域功能便于分类开发。

3、新技术的应用

将已向甲方推荐的微灌技术在该地块应用并大面积的推广。让其产生高原生态种植的亮点,力争成为治理荒漠化的示范基地。

政府多年来为治理内蒙土地的沙质化、荒漠化,做出了巨大投入,但直到目前仍然没能够改善其恶化的困局,收效不明显的瓶颈在于,一直没能够解决水的问题,此次如能将微灌的核心技术同鄂尔多斯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必能探索出一条在自然条件恶劣、地形相对复杂的荒漠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新路,能够争取政府在政策、资金以及配套工程方面的大力扶助。

4、借助政策的力量得到政府的支持

在策划和规划方案完成后,由甲方组织向政府相关部门做一次汇报,争取该项目列为的政府重点工程,加大力度争取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

5、可持续性发展是该项目的生命力所在高原生态农业基地的建设,即是一个老任务同时也是一个新课

题,既要解决当前的问题又要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问题。

本地区地形多样,能模拟出我国大部分沙漠化的环境,为技术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场地,由此开发出的农业模式,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其科技转化率将有很强的操作性,我们在策划过程中将高度重视本项目的低资源耗费和可持续性发展性,给本项目以最大的发展空间。创造预期的效益。

以上意见,均为对鄂尔多斯万亩沙地高原生态农业基地建设的前期策划的简略建议,供贵方参考,若有幸合作待双方进一步接触,掌握到更翔实的资料后,再形成系统的策划报告书。

郑福林

2011/3/18

第二篇: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建议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建议

1、注重科学规划和科技培训,稳步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省、市、县都要加快制定相应的生态农业发展的具体规划,引导生态农业的健康、有序、稳步发展。要成立生态农业发展领导机构,明确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加强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指导和监督,部门要间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发展生态农业的合力。同时,要注重运用科技手段发展生态农业,处理好农业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搞好生态技术培训,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2、要进一步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主要是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和技术扶持力度。要针对地方优势产业,出台地方性的倾斜政策,加大对绿色生态农业产业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提升特色农产品的比较经济效益,确保生产不受影响。要进一步加大技术扶持力度。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市农业生产的全新课题,经验不足,农业主管部门及相关科研院所要派出专家到农民个人、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和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培训指导。

3、要进一步加大绿色生态农业品牌的创建力度。目前,虽然我们具有地域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及产品,但农业品牌建设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为此,要进一步加大农业品牌建设力度,按照“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和“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的要求,支持特色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积极鼓励标准化基地和示范区产品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申报国家名牌农产品、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等有利于绿色(有机)食品品牌化的行为。要以组织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为方向,扶大扶强,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

4、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和农田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力度。要全面推广种植绿肥、测土配方施肥、植保绿色防控等技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综合措施,改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大力推进生态农户、生态自然村的建设速度,尽快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全覆盖,切实做好工厂

污染源和城市生活废水、废物的处理,严禁工厂废气、废水、废弃物和农村垃圾外流污染农业生产环境。

第三篇:关于发展特色生态农业的建议

关于发展特色生态旅游农业的建议

特色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特色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目前,生态旅游农业在国内正蓬勃发展,它既是旅游业的纵深发展,又是现代农业中一项具有极大发展前途的特色产业。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有淮北平原农业区、江淮丘陵农业区、沿江平原农业区、皖南山地林茶粮区。这些区域特产丰富,如富硒之乡-石台、山核桃之乡-宁国、酥梨之乡-砀山、红茶之乡-祁门等。安徽有着丰富的戏曲文化,如黄梅戏、庐剧、凤阳花鼓等。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物产、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安徽的生态旅游农业提供了独特的资源。此外,我省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新品种新技术得到推广和应用,市场环境良好,为发展安徽省特色生态旅游农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先搞试点、逐步推广的方式,建立集自然资源、文化遗产、网络营销、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特色生态旅游农业。

一、安徽省特色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现状

我省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充分利用自然风光、文化遗产优势,并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特色生态旅游农业开发取得了一定的综合效益。近年来,我省各市县的农业综合开发和特色生态旅游农业转变观念,注重加强基础建设,添置休闲娱乐设施,开展旅游休闲服务,把单纯的农业开发转向特色生态旅游农业建设,特别是充满郁郁生机的各类“农家乐”和企业推出的基地认购及体验式旅游,给城市人们旅游、休闲、观光增添了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其中以石台县的富硒特色生态旅游农业成绩优越,政府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大力推动,涌现出沃丰农业“私定密制”一亩富硒农田和天方茶叶认购一亩富硒茶的新模式,将体验旅游与特色生态农业相结合,为我省特色生态旅游农业发展提供一条新思路。

二、安徽省特色生态旅游农业存在的问题

(一)科学规划重视不够。目前我省特色生态旅游农业基本是以单个企业、农民自主开发为主,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功能不配套,简单效仿、粗放经营,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存在着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各级政府对于大的格局规划不够清晰明确,统一区域品牌引导和宣传力度还不够。

(二)整体档次不高,品味偏低。从目前我省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状况看,起步较晚,开发类型较少,仍以观光浏览为主要活动内容,停留在休闲农业的基础层次上,内容不够丰富,度假、体验型项目建设较少,生态、文化内涵不高,缺少现代农业展示、教育、示范型旅游活动,社会影响力不大,知名度不高,缺乏吸引力。

(三)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存在着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各个部门在管理上还不够协调的问题。一些区域建设总体规划、行业标准和要求还没有统一建立起来,游客的餐饮、住宿、娱乐等安全、卫生等方面还不规范。

(四)服务人员缺少培训,素质还不高。现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工作人员,对旅游业缺乏管理经验,特别是对于体验式旅游农业的管理。旅游服务人员也大多不是正规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有的虽然进行了短期培训,但整体上看素质仍然偏低。

三、推动安徽省特色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对于特色生态旅游农业的认识,加大扶持力度。

1、把特色生态旅游农业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特色生态旅游农业是一项朝阳产业,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业链的延伸,特色生态旅游农业不仅融合了农村第二、三产业,拓展了旅游农业的内涵,形成了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了农业的经营范围,更重要的是农业旅游的发展在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繁荣农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部门应该切实把发展农业旅游作为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手段、一项重要的产业来对待,抓在手上、放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上。

2、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特色生态旅游农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朝阳产业,省委、省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整体推进,保证特色生态旅游农业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切实研究和制定旅游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在品牌支持的基础上,争取在信贷、税收、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特殊的支持和政策的倾斜。要加快建立“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加大对特色生态旅游农业投入力度;对特色生态旅游农业区内用于农业生产管理用房、配套设施用房等所需土地指标,予以优先安排,对特色生态旅游农业建设提供的信贷、金融等,予以优先支持,对特色生态旅游农业加大宣传、营销推介,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搞好交通、通讯、水电、环境治理、安全保障等公共服务,增强特色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活力。

(二)科学规划特色生态旅游农业区,采用试点示范推动。

1、合理布局,科学发展。一是搞好规划,实行理性开发。我省人口相对较多,资源丰富,城市旅游休闲消费需求大,要发展特色生态旅游农业,首先要制定科学发展规划,贯彻“开发与资源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二是在整体规划指导下,对近期、远期的主要任务、可开发的景点、农业品种品牌、旅游市场的细分,以及开发利用的成本、效益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邀请知名专家进行论证实施,努力把我省建成全国特色农业旅游名省。三是规范管理,促进科学发展、健康发展、持续发展。针对当地特色生态旅游农业存在的问题,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完善行业标准,落到实处,促其规范发展。

2、先搞试点示范,而后推广。目前,我省生态旅游农业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对特色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还缺少深入的研究,在制定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统一整合资源,促进各经营单位协调和有序发展。可采取“先试点,后推广,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先行支持和扶持一批农业旅游示范县区作为样板推出,通过抓示范、树立样板等形式,扩大示范辐射效应。

(三)发挥各地优势,彰显特色农业。

1、充分利用各地方优势条件。我省旅游资源类型齐全,内涵深,规模大。既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又有民俗、工业、农业和城市等旅游资源。

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日光充足,季风明显,四季分明。以淮河为分界线,淮河以北属暖湿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这为特色生态旅游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省内各地市特产丰富,如富硒之乡—石台、枇杷之乡-歙县、山核桃之乡-宁国、酥梨之乡-砀山、红茶之乡-祁门等。安徽有着丰富的戏曲文化:如黄梅戏、庐剧、凤阳花鼓等。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物产,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安徽的生态旅游农业提供了独特的资源。这些各地的独特资源都能够很好的与旅游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让特色生态旅游农业战略成为我省旅游的又一个“站点”,使特色生态旅游农业收入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2、突出地方特色,强化园区建设。突出特色是生态旅游农业生命力的精髓,是创造差异性的核心元素。我省资源丰富,条件优越,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古代遗迹、民俗风情相互融合,具备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把有条件的地方建成技术示范、成果转化、经济龙头、用户体验、旅游观光的多功能农业园区,牢固树立“特色品牌就是资源”的理念,在发展生态旅游农业中重视地方传统民风、民俗、历史风情,突出当地文化特点,精心设计生态旅游农业项目和游客参与性活动,如节庆活动、农庄休闲、农家美食、休闲渔业、主题公园、度假修养和采摘体验等活动。以创新的理念,求新的思维,结合实际,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打造特色品牌,以新取胜,以特色取胜,以品牌取胜,真正达到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民增收的目的。

我省要抓住时机,乘势而上,发挥资源、区位优势,明确思路,大力发展集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特色生态旅游农业,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

第四篇: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

一条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我市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生态农业是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以系统工程的方法,实现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生活质量和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消费正从时尚逐步成为主流,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解决长期以来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全省目前有6个国家级、35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我市的历城区被列为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最近,我们对全市生态农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与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座谈,实地考察一些生态示范基地,总的感到,我市生态农业有了一定基础并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但一些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还有待解决,需进一步完善措施,加快发展。

一、我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非常关注生态农业发展,多次强调要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并对秸秆禁烧问题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为农民的秸秆找出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这次调查了解到,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按照生态济南的建设要求,不断强化生态农业建设,在落实上下功夫,在发展上求突破,全市上下呈现出认识上逐步统一,治理上逐步科学,投入上逐步加大,速度上逐步加快的好局面。

1、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以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环境和农产品质量跟踪监测三个关键环节为重点,深入实施了 “ 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了综合治理,通过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推广平衡施肥技术,畜禽粪便实行无害化处理等一系列措施,化肥使用量年均降低10%,农药施用量降低20%,农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目前,全市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30多个,面积150万亩,有66个农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16个农产品被认定为绿色产品。

2、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平原绿化和绿色通道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到322.8万亩,有林地面积增至20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黄河标准化堤防防护林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绿化2515公顷,绿化率达到71%,成为省城北部的绿色风貌带。围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加强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发展到112万亩。实施了历城区仲宫、市中区十六里河等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完成治理面积93.7平方公里。制订实施了《济南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划定了禁采区,累计关停采矿企业113家,山石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3、畜牧业和农村沼气建设发展较快。以发展节粮型畜牧业为重点,畜牧业作为农民收入重要来源的主导产业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2004年实现畜牧总产值71.9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2%。畜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村沼气新能源建设,全市共建沼气池3.2万个,中型沼气工程57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示范村11个,秸秆气化示范村14个,重点区域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65%以上,农村生态环境、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改善、同步提高。

4、涌现出一批发展生态农业的成功典型。伴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引领生态农业发展方向的典型,形成了几种不同特色的发展模式。一是龙头带动型。一些规模大、实力强的农字号龙头企业开始涉足生态农业,走外向型发展路子。全市龙头企业基地采购值达31.9亿元,出口创汇3784万美元,带动66.7万户农民增收。如樱龙公司严格按照日本农产品标准组织生产,目前基地面积发展到5000多亩,2004年出口蔬菜1.2万吨,创汇330多万美元。二是股份合作型。平阴县尤寨山股份公司按照“股份制联合,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多元化经营”的方式开发荒山5000多亩,建设了集林果、畜牧、旅游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园区。三是集体推动型。长清区邢代庄在本村土地全部被征用的情况下,租用外村土地发展“草-畜-沼-果”循环经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市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容忽视,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破坏生态的现象依然严重。部分基层干部群众还存在“先发展起来,再改善生态和保护环境”的错误思想,对生态建设不够重视,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农民的生态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化肥、农药使用严重超标,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等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屡禁不止;南部山区一些农家乐项目建设无序,管理不严,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一些矿山企业进行掠夺式开采,裸露的山体再难长出青草绿树,远远望去就像一块块“鬼剃头”,使昔日秀丽蓊郁的山岭面目全非。

2、环境污染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发展需要有一个自然的无污染的良好外部环境。从目前情况看,我市地表灌溉水源质量堪忧,80%以上的河道被污染,且大部分为劣五类,有些地区农业生产不得不用污水灌溉,导致有害物质对农产品的污染,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农民不吃“自家粮”的怪现象;工业“三废”对生态农业的发展影响较重,特别是部分大、中型企业周围和乡镇企业聚集区附近的农田,根本无法达到无公害生产的环境要求。

3、体制不顺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由于部门之间工作上缺乏协调,职能上存在交叉,有利的多头执法,无利的推诿扯皮,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如在农产品市场监管上,农业、工商、技术监督、药监局等“多龙治水”却成效不大;农产品和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分别设立,不利于减少行政成本;群众搞“四荒”开发

需要多个部门审批办证,有的甚至只收费不服务,群众缺少稳定感和权属感,意见很大;农高区由于体制不顺,也一直难以更好地发挥龙头作用。

4、生态建设投入不足。生态农业建设投资大、见效慢,尤其在起步阶段。我市虽然在生态农业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先进地区比还有较大差距,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再加上投入比较分散,还不能发挥资金的整体效益和引导效应,多元化、社会化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5、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发展生态农业,农民需要优质种苗、肥料、技术和信贷等多方面的服务,但目前看还缺少为农民服务的软件环境。如荒山开发、退耕还林等项目往往要在实施几年后才能得到回报,但农民贷款难度还很大。有效的信息服务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但目前给农民提供科技信息的渠道还不够畅通。

三、对策与建议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农业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功能,在生态市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根据生态市建设要求和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制订规划,使生态农业进入规范化发展轨道。规划是龙头。由于我市还没有生态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部门在制订实施专项规划时还缺少科学性、存在随意性,难以做到整合资源、统筹安排。为此,建议尽快研究制订全市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引领全市生态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同时,成立生态农业建设领导机构,明确牵头部门,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搞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发展生态农业的强大合力。

2、拓宽融资渠道,保证生态农业投入的持续增长。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将生态农业建设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一县十三乡”扶贫开发、农业科技、龙头企业等政府扶持项目,都要向生态农业方面倾斜。县(市)区财政要拿出一定数量的专项配套经费,专门用于生态农业建设,并根据财政状况逐年增加。遵循市场规律,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农业,逐步形成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民与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生态农业投入新机制。

3、抓好示范,带动全市生态农业的大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点上求突破,在质上求提高,以点连线带面逐步推进。当前,特别要注意支持历城搞好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区试点,为其他县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提供经验;发挥农高区的科技龙头作用,使农高区成为展示生态农业建设成果的窗口;搞好白云湖、遥墙机场周边、高速公路两侧等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使其成为生态农业建设的样板;在“两区一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周边地域规划建设多种形式的观光农业园,使人造景点与自然景观互为补充,完善景区功能,减轻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和破坏。

4、做强畜牧业,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畜牧业涵盖一二三产业,是农业循环经济体系中的关键环节。要把畜牧业作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重点,通过实施畜禽良种补贴、“一大一小”(养殖大户、畜牧小区)奖励扶持等政策,大力引导发展以食草家畜为主的节粮型畜牧业。加快“草畜乳一体化”工程,发展优质牧草和饲用作物,推动“粮-经”二元种植结构逐步向“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转变。突出抓好国际机场周围、高速公路两侧等重点区域秸秆和牧草养畜示范带(区)建设,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养牛养羊、“畜-沼-果(菜)” 等生态循环模式,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让农民在生态链条中多次增收受益。

5、发展生态农业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与最贫困区往往是同一区域,这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我市情况也是如此,南部山区尚有52万亩荒山需要绿化,北部沿黄还有60万亩沙化土地需要治理,这些地区既是生态保护的重点,也是扶贫开发的重点。要按照 “ 南护水源、北治风沙 ” 的总体思路,在南部山区实施好荒山绿化工程,加大退耕还林还果力度,北部沿黄沙化地区要加快发展速生丰产林、林粮间作和牧草种植,扩大林草面积,建设省城的绿色屏障。对处于重点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内人口少、条件差的偏僻小村庄,借鉴外地经验,转换扶贫思路,遵循 “ 移得出、稳得住、逐步富 ” 的原则,开展生态移民试点,实现异地脱贫。

6、坚持科教兴农,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不断提高科技投入用于农业科研推广的比重,围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支持各类科研和开发机构从事生态和环境领域的科研工作。完善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流网络,重视人才培养,发挥农广校培养农村科技人才的阵地作用,搞好生态技术培训,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共识,营造发展生态农业的浓厚氛围。

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第2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五篇: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

一条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我市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生态农业是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以系统工程的方法,实现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生活质量和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消费正从时尚逐步成为主流,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解决长期以来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全省目前有6个国家级、35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我市的历城区被列为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最近,我们对全市生态农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与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座谈,实地考察一些生态示范基地,总的感到,我市生态农业有了一定基础并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但一些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还有待解决,需进一步完善措施,加快发展。

一、我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非常关注生态农业发展,多次强调要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并对秸秆禁烧问题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为农民的秸秆找出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这次调查了解到,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按照生态济南的建设要求,不断强化生态农业建设,在落实上下功夫,在发展上求突破,全市上下呈现出认识上逐步统一,治理上逐步科学,投入上逐步加大,速度上逐步加快的好局面。

1、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以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环境和农产品质量跟踪监测三个关键环节为重点,深入实施了 “ 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了综合治理,通过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推广平衡施肥技术,畜禽粪便实行无害化处理等一系列措施,化肥使用量年均降低10%,农药施用量降低20%,农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目前,全市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30多个,面积150万亩,有66个农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16个农产品被认定为绿色产品。

2、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平原绿化和绿色通道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到322.8万亩,有林地面积增至20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黄河标准化堤防防护林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绿化2515公顷,绿化率达到71%,成为省城北部的绿色风貌带。围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加强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发展到112万亩。实施了历城区仲宫、市中区十六里河等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完成治理面积93.7平方公里。制订实施了《济南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划定了禁采区,累计关停采矿企业113家,山石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3、畜牧业和农村沼气建设发展较快。以发展节粮型畜牧业为重点,畜牧业作为农民收入重要来源的主导产业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2004年实现畜牧总产值71.9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2%。畜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村沼气新能源建设,全市共建沼气池3.2万个,中型沼气工程57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示范村11个,秸秆气化示范村14个,重点区域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65%以上,农村生态环境、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改善、同步提高。

4、涌现出一批发展生态农业的成功典型。伴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引领生态农业发展方向的典型,形成了几种不同特色的发展模式。一是龙头带动型。一些规模大、实力强的农字号龙头企业开始涉足生态农业,走外向型发展路子。全市龙头企业基地采购值达31.9亿元,出口创汇3784万美元,带动66.7万户农民增收。如樱龙公司严格按照日本农产品标准组织生产,目前基地面积发展到5000多亩,2004年出口蔬菜1.2万吨,创汇330多万美元。二是股份合作型。平阴县尤寨山股份公司按照“股份制联合,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多元化经营”的方式开发荒山5000多亩,建设了集林果、畜牧、旅游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园区。三是集体推动型。长清区邢代庄在本村土地全部被征用的情况下,租用外村土地发展“草-畜-沼-果”循环经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市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容忽视,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破坏生态的现象依然严重。部分基层干部群众还存在“先发展起来,再改善生态和保护环境”的错误思想,对生态建设不够重视,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农民的生态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化肥、农药使用严重超标,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等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屡禁不止;南部山区一些农家乐项目建设无序,管理不严,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一些矿山企业进行掠夺式开采,裸露的山体再难长出青草绿树,远远望去就像一块块“鬼剃头”,使昔日秀丽蓊郁的山岭面目全非。

2、环境污染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发展需要有一个自然的无污染的良好外部环境。从目前情况看,我市地表灌溉水源质量堪忧,80%以上的河道被污染,且大部分为劣五类,有些地区农业生产不得不用污水灌溉,导致有害物质对农产品的污染,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农民不吃“自家粮”的怪现象;工业“三废”对生态农业的发展影响较重,特别是部分大、中型企业周围和乡镇企业聚集区附近的农田,根本无法达到无公害生产的环境要求。

3、体制不顺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由于部门之间工作上缺乏协调,职能上存在交叉,有利的多头执法,无利的推诿扯皮,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如在农产品市场监管上,农业、工商、技术监督、药监局等“多龙治水”却成效不大;农产品和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分别设立,不利于减少行政成本;群众搞“四荒”开发需要多个部门审批办证,有的甚至只收费不服务,群众缺少稳定感和权属感,意见很大;农高区由于体制不顺,也一直难以更好地发挥龙头作用。

4、生态建设投入不足。生态农业建设投资大、见效慢,尤其在起步阶段。我市虽然在生态农业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先进地区比还有较大差距,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再加上投入比较分散,还不能发挥资金的整体效益和引导效应,多元化、社会化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5、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发展生态农业,农民需要优质种苗、肥料、技术和信贷等多方面的服务,但目前看还缺少为农民服务的软件环境。如荒山开发、退耕还林等项目往往要在实施几年后才能得到回报,但农民贷款难度还很大。有效的信息服务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但目前给农民提供科技信息的渠道还不够畅通。

三、对策与建议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农业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功能,在生态市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根据生态市建设要求和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制订规划,使生态农业进入规范化发展轨道。规划是龙头。由于我市还没有生态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部门在制订实施专项规划时还缺少科学性、存在随意性,难以做到整合资源、统筹安排。为此,建议尽快研究制订全市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引领全市生态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同时,成立生态农业建设领导机构,明确牵头部门,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搞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发展生态农业的强大合力。

2、拓宽融资渠道,保证生态农业投入的持续增长。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将生态农业建设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一县十三乡”扶贫开发、农业科技、龙头企业等政府扶持项目,都要向生态农业方面倾斜。县(市)区财政要拿出一定数量的专项配套经费,专门用于生态农业建设,并根据财政状况逐年增加。遵循市场规律,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农业,逐步形成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民与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生态农业投入新机制。

3、抓好示范,带动全市生态农业的大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点上求突破,在质上求提高,以点连线带面逐步推进。当前,特别要注意支持历城搞好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区试点,为其他县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提供经验;发挥农高区的科技龙头作用,使农高区成为展示生态农业建设成果的窗口;搞好白云湖、遥墙机场周边、高速公路两侧等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使其成为生态农业建设的样板;在“两区一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周边地域规划建设多种形式的观光农业园,使人造景点与自然景观互为补充,完善景区功能,减轻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和破坏。

4、做强畜牧业,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畜牧业涵盖一二三产业,是农业循环经济体系中的关键环节。要把畜牧业作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重点,通过实施畜禽良种补贴、“一大一小”(养殖大户、畜牧小区)奖励扶持等政策,大力引导发展以食草家畜为主的节粮型畜牧业。加快“草畜乳一体化”工程,发展优质牧草和饲用作物,推动“粮-经”二元种植结构逐步向“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转变。突出抓好国际机场周围、高速公路两侧等重点区域秸秆和牧草养畜示范带(区)建设,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养牛养羊、“畜-沼-果(菜)” 等生态循环模式,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让农民在生态链条中多次增收受益。

5、发展生态农业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与最贫困区往往是同一区域,这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我市情况也是如此,南部山区尚有52万亩荒山需要绿化,北部沿黄还有60万亩沙化土地需要治理,这些地区既是生态保护的重点,也是扶贫开发的重点。要按照 “ 南护水源、北治风沙 ” 的总体思路,在南部山区实施好荒山绿化工程,加大退耕还林还果力度,北部沿黄沙化地区要加快发展速生丰产林、林粮间作和牧草种植,扩大林草面积,建设省城的绿色屏障。对处于重点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内人口少、条件差的偏僻小村庄,借鉴外地经验,转换扶贫思路,遵循 “ 移得出、稳得住、逐步富 ” 的原则,开展生态移民试点,实现异地脱贫。

6、坚持科教兴农,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不断提高科技投入用于农业科研推广的比重,围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支持各类科研和开发机构从事生态和环境领域的科研工作。完善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流网络,重视人才培养,发挥农广校培养农村科技人才的阵地作用,搞好生态技术培训,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共识,营造发展生态农业的浓厚氛围。

下载鄂尔多斯生态农业建议2word格式文档
下载鄂尔多斯生态农业建议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鄂尔多斯学习心得

    鄂尔多斯学习心得 谢莺 一睹名师风采,走进名师课堂,现场观摩学习,聆听大师教诲,是每个普通老师的心愿。非常有幸,在2017年九月十六号、十七号两日,赴鄂尔多斯进行为期两天的听课......

    鄂尔多斯广告语

    1. 鄂尔多斯时尚致臻之选。 2. 经典时尚,唯你独享——鄂尔多斯羊绒衫 3. 时尚、经典随你享——鄂尔多斯羊绒 4. 时尚经典新风向 5. 时尚经典之选 6. 选择鄂尔多斯羊绒衫,选择......

    鄂尔多斯笑话

    1、 一个四岁的男娃娃和一个三岁的女娃娃亲嘴嘴了。女孩认真地说:”你能负责吗?“,男孩说:”快不要麻求烦蓝,都不是一岁两岁的人蓝!赶紧!蹭蹭间,亲完了还要回去吃奶各了“。 2、 一......

    数字鄂尔多斯

    鄂尔多斯聘任专家为“数字城市”建设支招2010-01-04 近日,鄂尔多斯市政府在北京举行“数字鄂尔多斯”专家顾问聘请仪式,聘请13位国内信息界的知名人士担任“数字鄂尔多斯”建......

    生态农业

    浙江省农业厅关于实施浙江省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意见各市、县(市区)农业局、财政局(宁波不发): 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我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根据省“十一五”......

    鄂尔多斯人才战略

    以人为本,科学管理 --构筑鄂尔多斯集团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新机制 现代企业管理思想认为:"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优势,归根结底是人才的优势。"集团公司二十年来......

    鄂尔多斯2011政府工作报告

    鄂尔多斯市政府2011年工作报告 二、“十二五”时期主要任务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我市正处于发展态势上升期、结构转型关键期和跨越发展机遇期的阶段性特征,抓住......

    游鄂尔多斯心得体会

    心 得 体 会 --鄂尔多斯考察后的思考 为了开阔眼界,拓展思路。2011年9月23日至29日,我工业园区领导率发展部,服务部和办公室全体赴鄂尔多斯考察。我们一行九人从石泉出发,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