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兵入伍后的心理适应
谈新兵入伍后的心理适应
刘正斌陈伊生
新兵初入营,自然环境、人文条件的改变以及紧张艰苦的训练必然使他们感到有所不适应,造成心理紧张、苦闷。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紧张之中不能缓解,不但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和学习,还会引起生理机能的异常,如不及时发现加以引导,甚至会酿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带兵人要仔细观察、了解新兵情况,及时掌握新兵的心理变化,运用多种手段使他们勇敢地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确保新战友顺利地过好军营第一关,为走好军营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心理紧张是由于对紧张的生活不适应造成。通常情况下,新兵入营的一周到两个月之间,心理的不适应表现最为集中、最为明显。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对紧张不适应。军营生活节奏快,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熄灯,集合、站队、穿衣、吃饭、训练、学习等等,一切活动都要踩着钟点,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环扣一环,一步赶一步,稍不留神,动作慢了,就会出错,就会跟不上步。部队严格的时间要求、一丝不苟的军事训练、无时不在的日常养成,以及需要新战友掌握的基本政治教育内容等等,这些,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青年学生来说,必然使他们注意力过于集中,造成心理紧张。
二是对艰苦不适应。军营是个艰苦的地方,对此,每个准备跨入军营的青年都会从不同的渠道或多或少地有所了解。但是,当他们真的进入了军营,亲身体验到了部队所特有的艰苦,原先的心理准备还是显得不足。训练场上,或烈日当空,或北风呼啸,练军姿,拔正步,单双杠,越野跑,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夜深人静、人困马乏的时候,还要牺牲甜蜜的睡眠去站岗;连队的物质文化生活虽然在不断改善,但与入伍前随心所欲的小锅饭以及父母无微不致的关爱照顾相比,自不可同日而语;更有的来到驻守海岛和高山的海边防部队,或冰天雪地,空气稀薄,或烟波浩渺,人迹罕至,生活又多了一层孤寂与清苦。对于在蜜罐里泡大的年轻人,吃到了前所未有的苦,自然会有一段时间的不适应。
三是对严格的纪律不适应。纪律是军队的生命,既然当了兵,理所当然就要遵守军队铁的纪律。在军营里,纪律是无是时不在、无处不有的。纪律就是统一,训练操课统一,日常生活也要统一,连走路也要喊着“一二一”的口令,谁要是不合节拍,谁就违反了纪律。纪律就是规范,做什么事都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穿衣戴帽有规范,坐、卧、立、行有规范,称呼举止有规范,头发要剪短,帽墙下不得超过1.5厘米,被子要叠成“豆腐块”见棱见角„„。纪律就是约束,就是限制,就意味着每个人都要有所放弃有所接受,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意味着想做的事可能偏偏不让做而不想做的事偏偏必须去做。初入军营几乎每个人都有为自己不能如鱼得水地适应纪律的约束而苦恼过。
四是对远离亲人的不适应。有的心理学家把青年的长成自立称为人生的第二次断乳。第一断乳切断了对母体生理上的依赖,第二次断乳切断的是心理上的依赖。那些从小没有离开过父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家庭骄子们走进军营后,虽然在空间上远离了亲人,但心理上却难以摆脱对家庭的依赖和依恋。不离开家就不懂得想家,当欢送的锣鼓声渐渐远去,刚刚穿上新军装的兴奋渐渐淡漠的时候,对家的念也就渐渐涌上心头。特别是感受到了艰苦,遇到了挫折,受到了委屈时,想家的念头就愈发强烈。第二次断乳本身就带着苦涩,他们又恰在此时进入了一个远离家乡的艰苦环境,显得更加突出。
怎样帮助新战士适应新的生活呢?
第一,指导他们尽快学会有序的生活。部队生活虽然紧张,但却井然有序,有规律可循。经过较长时间训练与适应的老兵虽然也同样生活于紧张之中,却能够应付自如,驾轻就熟,并没有太多的紧张感,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学会了有序的生活。新兵由于还没有掌握集体生活的规律,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加之许多事情做起来不熟练,质量不高,因而往往手忙脚乱,总处于被动之中。如果再因此而受到批评,就会加倍紧张。特别是有些从小受到家庭骄惯的新兵,生活自理能力差,就更难适应。带兵人要手把手地教给他们军营生活的常识,使他们尽快地熟练掌握各种要领。了解一日生活的秩序和规律,增加预见性、主动性,做到忙而不乱,紧而有序,紧张心理就会消失。
第二,在训练和管理中严而有度,循序渐进。从老百姓到军人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中间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严格的训练和管理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必要条件。但是,训练和管理是以外部调节为特征的,倘若操之过急,要求过严过高,超过了新兵的生理和心理承受力,反而会产生负作用,使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受到伤害,怀疑自己能否适应部队生活。弄不好还会对管理者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在严格训练、严格管理中要把握好度,科学地分解目标,循序渐进,分步实施,使每一步小目标都能“跳一跳,够得着。”
第三,安排好物质文化生活。总体上说,目前部队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还不够理想,要充分利用好现有条件,合理安排,尽力改善。越是训练紧张,越要调剂好伙食,安排好休息,组织好文体活动,做到劳逸结合,张驰有致。这样做,可以使新兵对军营生活适应的难度大为减小。因为,人们从较好的生活去适应较差的生活比较困难,而从较差的生活去适应较好的生活则相对容易得多。多数新兵入伍的部队的生活条件不如在家时,如果通过精心的合理的安排与改善,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无疑会有利于他们对部队生活的适应。第四,积极疏导,及时化解矛盾。在适应的过程中新战士的心理必然会经常出现一些矛盾。这些矛盾,有的通过主观调节就可以解决,有的则需要经过他人的帮助才可能解决。带兵人要随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变化,发现矛盾,积极疏导,及时解决。要防止矛盾积压成堆,结成疙瘩,力争发现一个解决一个,为其心理适应排除障碍。
心理上的适应是新战友完成从老百姓到合格军人转变的基础。基础打得牢,新战友才能自觉地适应部队的艰苦生活,才能以高昂的士气、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军政训练中。带兵人要适时准确地掌握新兵的心理状况,采取各种方法及时有效地进行调节,使新战友顺利地走好军营第一步。
第二篇:116新兵入伍后的心理调节
健康教育
题目:入伍后的心理调节
目的:针对新同志对部队的不适应进行教育和心理调节,使其更好的适应部队生活。时间:2007.1.16
授课人:冯志强
内容:
新兵初入营,自然环境、人文条件的改变以及紧张艰苦的训练必然使他们感到有所不适应,造成心理紧张、苦闷。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紧张之中不能缓解,不但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和学习,还会引起生理机能的异常,如不及时发现加以引导,甚至会酿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带兵人要仔细观察、了解新兵情况,及时掌握新兵的心理变化,运用多种手段使他们勇敢地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确保新战友顺利地过好军营第一关,为走好军营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心理紧张是由于对紧张的生活不适应造成。通常情况下,新兵入营的一周到两个月之间,心理的不适应表现最为集中、最为明显。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对紧张不适应。
军营生活节奏快,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熄灯,集合、站队、穿衣、吃饭、训练、学习等等,一切活动都要踩着钟点,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环扣一环,一步赶一步,稍不留神,动作慢了,就会出错,就会跟不上步。部队严格的时间要求、一丝不苟的军事训练、无时不在的日常养成,以及需要新战友掌握的基本政治教育内容等等,这些,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青年学生来说,必然使他们注意力过于集中,造成心理紧张。二是对艰苦不适应。
军营是个艰苦的地方,对此,每个准备跨入军营的青年都会从不同的渠道或多或少地有所了解。但是,当他们真的进入了军营,亲身体验到了部队所特有的艰苦,原先的心理准备还是显得不足。训练场上,或烈日当空,或北风呼啸,练军姿,拔正步,单双杠,越野跑,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夜深人静、人困马乏的时候,还要牺牲甜蜜的睡眠去站岗;连队的物质文化生活虽然在不断改善,但与入伍前随心所欲的小锅饭以及父母无微不致的关爱照顾相比,自不可同日而语;更有的来到驻守海岛和高山的海边防部队,或冰天雪地,空气稀薄,或烟波浩渺,人迹罕至,生活又多了一层孤寂与清苦。对于在蜜罐里泡大的年轻人,吃到了前所未有的苦,自然会有一段时间的不适应。
三是对严格的纪律不适应。
纪律是军队的生命,既然当了兵,理所当然就要遵守军队铁的纪律。在军营里,纪律是无是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纪律就
是统一,训练操课统一,日常生活也要统一,连走路也要喊着“一二一”的口令,谁要是不合节拍,谁就违反了纪律。纪律就是规范,做什么事都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穿衣戴帽有规范,坐、卧、立、行有规范,称呼举止有规范,头发要剪短,帽墙下不得超过1.5厘米,被子要叠成“豆腐块”见棱见角„„。纪律就是约束,就是限制,就意味着每个人都要有所放弃有所接受,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意味着想做的事可能偏偏不让做而不想做的事偏偏必须去做。初入军营几乎每个人都有为自己不能如鱼得水地适应纪律的约束而苦恼过。
四是对远离亲人的不适应。
有的心理学家把青年的长成自立称为人生的第二次断乳。第一断乳切断了对母体生理上的依赖,第二次断乳切断的是心理上的依赖。那些从小没有离开过父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家庭骄子们走进军营后,虽然在空间上远离了亲人,但心理上却难以摆脱对家庭的依赖和依恋。不离开家就不懂得想家,当欢送的锣鼓声渐渐远去,刚刚穿上新军装的兴奋渐渐淡漠的时候,对家的念也就渐渐涌上心头。特别是感受到了艰苦,遇到了挫折,受到了委屈时,想家的念头就愈发强烈。第二次断乳本身就带着苦涩,他们又恰在此时进入了一个远离家乡的艰苦环境,显得更加突出。
怎样帮助新战士适应新的生活呢?
第一,指导他们尽快学会有序的生活。部队生活虽然紧张,但却井然有序,有规律可循。经过较长时间训练与适应的老兵虽然也同样生活于紧张之中,却能够应付自如,驾轻就熟,并没有太多的紧张感,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学会了有序的生活。新兵由于还没有掌握集体生活的规律,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加之许多事情做起来不熟练,质量不高,因而往往手忙脚乱,总处于被动之中。如果再因此而受到批评,就会加倍紧张。特别是有些从小受到家庭骄惯的新兵,生活自理能力差,就更难适应。带兵人要手把手地教给他们军营生活的常识,使他们尽快地熟练掌握各种要领。了解一日生活的秩序和规律,增加预见性、主动性,做到忙而不乱,紧而有序,紧张心理就会消失。
第二,在训练和管理中严而有度,循序渐进。从老百姓到军人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中间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严格的训练和管理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必要条件。但是,训练
和管理是以外部调节为特征的,倘若操之过急,要求过严过高,超过了新兵的生理和心理承受力,反而会产生负作用,使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受到伤害,怀疑自己能否适应部队生活。弄不好还会对管理者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在严格训练、严格管理中要把握好度,科学地分解目标,循序渐进,分步实施,使每一步小目标都能“跳一跳,够得着。”
第三,安排好物质文化生活。总体上说,目前部队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还不够理想,要充分利用好现有条件,合理安排,尽力改善。越是训练紧张,越要调剂好伙食,安排好休息,组织好文体活动,做到劳逸结合,张驰有致。这样做,可以使新兵对军营生活适应的难度大为减小。因为,人们从较好的生活去适应较差的生活比较困难,而从较差的生活去适应较好的生活则相对容易得多。多数新兵入伍的部队的生活条件不如在家时,如果通过精心的合理的安排与改善,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无疑会有利于他们对部队生活的适应。
第四,积极疏导,及时化解矛盾。在适应的过程中新战士的心理必然会经常出现一些矛盾。这些矛盾,有的通过主观调节就可以解决,有的则需要经过他人的帮助才可能解决。带兵人要随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变化,发现矛盾,积极疏导,及时解决。要防止矛盾积压成堆,结成疙瘩,力争发现一个解决一个,为其心理适应排除障碍。
心理上的适应是新战友完成从老百姓到合格军人转变的基础。基础打得牢,新战友才能自觉地适应部队的艰苦生活,才能以高昂的士气、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军政训练中。带兵人要适时准确地掌握新兵的心理状况,采取各种方法及时有效地进行调节,使新战友顺利地走好军营第一步。
思考题:如何更好的适应部队生活?
第三篇:教师的心理适应
教师的心理适应
适应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人们不仅要适应其所处的环境,而且要适应其所处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处于急剧变革的时代,新课程的实施,人们对优质教育的渴求,生源的日益减少等因素使广大的中小学教师都要面临各种竞争和挑战,心理不适应的人会越来越多。有的教师出于“本领恐慌”,害怕领导检查业务;有的老师“愤世嫉俗”,对现实总觉不满;有的老师“赢得起输不起”,一遇失败和打击便一落千丈,一蹶不振……在当前人们所说的“素质”里,有没有适应能力将使不同的人在若干年后的发展结果大相径庭。
早在一百年前达尔文就提出了“适者生存”的著名命题。适应首先表现为顺应环境。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教师的心理适应是教师与环境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场所,学校环境造就了每一位教师,刚接触一个新环境,教师必须让这个环境接纳你,你也要接纳这个环境。尚未融入环境,即产生排异反应,以自我为中心,远离集体去“奋斗”,这样的教师往往会只落得个“世人皆浊我独清”的无奈和感慨。其实,适应环境本身就是奋斗的组成部分,一名教师只有在此基础上开辟“战场”,对抗世俗流弊才算是明智的。有人拿泥巴、木楔封住树缝中的小洞,想把一群蚂蚁堵截于万劫不复之境地,但蚂蚁们总能从其他地方开辟洞口突围出来。它们深深理解自己的力量,没有与“厄运”对抗,而是选择了忍让与适应。事实证明了蚂蚁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它们“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也是蚂蚁种群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所在。比起目前生存情况岌岌可危,只善于拼搏厮杀的狮子老虎来说,蚂蚁算不算智慧的呢?我们是不是该学学蚂蚁的生存智慧?但人类毕竟不能与蚁国同日而语,除了顺应和生存下来,人类还要在此基础上去选择、抗争、追求,这才是积极的适应。一名教师如果习惯于长期在一个学校环境中生活,习惯于循规蹈矩,习惯于思维定势,这才是他最大的悲哀。失去了选择、抗争和追求,教师会心如止水,热情冷却,对一切都心满意足,得过且过,在心理上形成一个“舒服区”,害怕变化,抑制改革。这种消极适应,造就的是棋盘上被人操纵的“车、马、炮”,而不是运筹帷幄的对弈者。
教育要发展,只有积极适应、不断进取和发展的教师才能成为勇立潮头的卓越人才。教师要成为“对弈者”,与谁“弈”?与自身弈,力求战胜自己的弱点;与环境弈,尽力反思和革除人们一以贯之的落后做法和思想。弈功何来?要靠不断的学习。教师要积极参加课题研究,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师要及时获取教育改革的最新信息,了解教育发展的趋势。学习活动既扩大了教师的“内存”,又能看到新的差距,产生新的学习动力。当然,随着学习的深入、师心师性的成熟,教师还会产生新的不适应,而克服不适应仍然需要教师不断地思索和学习。从不适应到适应再到不适应,积极的学习习惯一直维持着这根可持续发展的链条,促进教师的终身发展。师范毕了业即一劳永逸的教师将不复存在。“我思故我在”,适应的关键在心。教师的适应决不是苦行僧式的破衣在身,“咸了说咸好,淡了说淡好”,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使自己的工作更具有实效性和创造性,这是一名教师实现心理调适、优化人格的必由之路。
魏书生老师曾经深有体会地说:“埋怨别人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环境恶劣,常常是我们自己没能力,主观努力不够;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少。”同时指出:“埋怨环境,天昏地暗;改变自我,天高地阔。”教师在工作中顺应环境,挑战环境,这是当今“教师难为”时代的首善选择。事实证明,教师只要在“育己”方面付出了辛苦的探索和实践,就必然会获得教师职业的尊严和欢乐,从而使自己的心理不适冰消雪融。让我们都来练练适应的功夫吧。
第四篇:心理与适应 教学设计
《心理与适应》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将在引导学生学习感觉、思维、情绪等功能的过程中,渗透神经系统在维持人体正常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一系列颇具趣味性的体验活动,激发学生探索心理活动的兴趣。指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逐步了解感觉器官的作用,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应,了解一些适应现象及对错觉的体验。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对游戏中出现的反应现象的原因提出自己的假设。2.能辨别出每一个刺激——反应中的刺激、接受刺激的感官、反应行为和参与反应的结构。
3.能用比较法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出“适应现象”。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产生“反应时”现象的原因。2.能举实例说明什么是“错觉”。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举出3个以上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适应现象的实例。2.能设法找出自己身边利用错觉现象的实例。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真实的体验活动感悟人的心理感觉、思维等功能。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木棒,小旗子,有关错觉现象的图片。课时建议: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人类不仅具备消化、呼吸、血液循环、身体运动等重要的生理功能,而且具有感觉、思维、情绪等重要的心理功能。这些心理功能主要是由人体内的神经系统实现的。神经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它们是如何实现人的心理功能的?
(二)新课教学
◆活动1:刺激—反应游戏 教师:介绍游戏方法。学生:分组开展游戏。
教师:为什么从刺激出现到做出反应,会间隔一段时间?在同一游戏中,不同的做出反应的快慢有差别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可借助科学在线的资料)。
教师:在各种刺激—反应游戏中,是什么刺激引起了反应?这些刺激是通过哪种感觉器官感受到的?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记录表。学生:汇报,交流。◆活动2:认识各种适应现象
教师: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我们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学生:观察看图片,认识各种适应现象。
教师:除感觉器官方面的适应外,还存在另一类适应现象。学生:体验另一类适应现象。
教师:从以上各种不同的适应现象中,能够发现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交流。★拓展:体验错觉
教师:在大多数条件下,我们对刺激的感觉与真实的情况是一致的。然而在某些特殊条件下,我们对刺激的感觉与真实情况并不相同,这就是错觉。
学生:体验错觉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过其他错觉现象吗?人们是怎样应用错觉现象的?
板书设计: 第八课 生理与适应 1.刺激——反应游戏。(1)逃避打手游戏。(2)快速抓棒游戏。(3)快速指认五官游戏。(4)旗语游戏。2.适应现象。
感觉的适应是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错觉。
人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第五篇:大学生心理适应讲座总结
大学生心理适应讲座总结
2011年11月13号晚七点,“大学生心理适应讲座”于山东工商学院二教209室举行。本次讲座由会计学院学生会秘书处主办,我校著名心理老师高秀丽老师主讲,大一新生每班10人前来听讲座。讲座主要围绕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培养良好人际关系,处理好学习与社团活动的关系及学习与恋爱的关系展开。高秀丽老师用饱含激情的演绎方式,深入浅出地从身边实例出发,解读了大学生如何适应全新的大学生活。
一、活动流程
1、主持人宣布讲座开始。
2、高秀丽老师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讲解:
(1)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失调时应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
(2)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而不是享乐的地方,只有精通学业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任何无关紧要的事都不能阻挡我们学习的进程。
(3)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乐观的情绪,积极向上的心态。因为任何灾难前面都可以再加一个“更”字
(4)宽容对方,帮助对方。宽容是一米阳光,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在惩罚自己。
(5)正确定位。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不好是对自己与他人的定位不正确,只有正确定位,才能获得好人缘。
在讲座过程中,高秀丽老师还与在场 大一新生分享了尼克·武依契尼的视频,告诉大家:It's a lie to think that you are not good enough.It's a lie to think that you are not worth anything.最大的欺骗莫过于以为自己不够好,以为自己毫无价值。并与大家交流了感受。
3、高秀丽老师与在场大一新生进行交流互动,回答了大一新生提出的问题并给与建议,得到学生们的普遍认可。
4、所有到场学生放飞心愿,将自己的梦想写在便利贴上,并有序的粘贴在宣传板上。
二、后期反响
讲座后,不少大一新生与高秀丽老师进行交流,表示本次讲座很有针对性,介绍的方法很实用,对大一新生的学习与生活很有帮助,并希望高秀丽老师经常来会计学院做客。
三、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举办过程中没有太大的失误,前期准备工作较仔细,中期反应能力较好,后期反馈工作较及时。但以后应有专门负责开关教室
前排灯光的工作人员,避免此次活动中关错电闸,导致教室内不必要的恐慌的事件。
本次活动为了帮助新生尽快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过度,适应全新而陌生的生活环境、人生角色、生活内容和方式上的巨大变化,给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定位;也为了帮助新生调试和排解心理上的疑惑,使其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倘若所有大一新生能具备以上素质,那么,一定有美好而辉煌的未来。
闫梦颖
资评11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