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奇异的琥珀》教学反思
《奇异的琥珀》教学反思
本周,我带领学生学习了第五单元的两篇课文,感觉《奇异的琥珀》那一课讲起来,比较顺手,教学效果也还不错。
《奇异的琥珀》是一篇奇思妙想、趣味盎然的科普小品文。在上课时,我采用了“逐层深入,引导推理”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阅资料,摘抄“琥珀”的有关知识,上课时进行交流;接着,根据学急于想见到这块奇异琥珀样子的心理,安排学生自学课文思考:这块琥珀到底是什么样?边读边画下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然后对照图片,了解琥珀的样子。在学生弄懂琥珀的样子后,问:“看到这块奇异的琥珀,你最想知道什么?”(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然后,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画一画这块琥珀到底是怎样形成的?使学生充分了解这一“奇物”在科学家想象里的形成过程,激发起学生热爱科学,积极大胆探究科学的兴趣,为后面揣摩科学家推想的依据做了铺垫。最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理解琥珀形成的经过,揣摩科学家推想的依据,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向文章挑战,向科学家挑战,大胆想象,还有哪种可能性?五分钟自由发言。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力求在本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理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不足之处: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钻研教材永远是课堂教学的硬功夫。这一点表现在我对学生的调控不到位上,比如个别学生认为,科学家的推理太过于巧合了,几乎没有这种可能性,我课前就没有考虑到,只好含糊其辞。此外,学生的朗读训练不足,前段时间的指导效果不明显,朗读基础差的学生,更是让人头疼。应多指导、范读,大可不必茫目的布置过多的朗读任务,宁可少而精。
第二篇:《奇异的琥珀》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奇异的琥珀》说课稿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琥、珀、脂、黏、稠”五个会认字;
会写“琥、珀、脂、渗、裹、澎、湃、黏、稠、详”10个会写字; 掌握“琥珀、松脂、包裹、渗出、澎湃、黏稠、详细”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3、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及琥珀的形成过程;体会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中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及琥珀的形成过程。
难点:体会作者推测琥珀形成过程语言的生动形象。教具:挂图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教学过程:
一、诱导试学
1、什么是琥珀?
师:同学们见过琥珀吗?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出示幻灯片)仔细观察,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总结:琥珀是古代松柏脂的化石。淡黄色、褐色或红褐色的固体。可以做装饰品,可以入药。
2、初读课文
师:琥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少见的一种东西,课文中是怎样介绍琥珀的呢?请大家快速朗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
二、引导探学
1、出示试学范围(课件)
师:这篇课文是说明文,但它只用了很少的文字介绍琥珀的特征,那么本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呢?
“试学范围:自由朗读课文,说说本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同时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特别注意以下几个词语:琥珀、松脂、包裹、渗出、澎湃、黏稠、详细。”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从琥珀的形成、发现、价值三个方面来总结。
3、检查朗读 同桌互相检查。教师抽查。
评价要求:正确流利
声音洪亮
字正腔圆
声音甜美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孩子们,你们知道这篇课文是谁写的吗?(柏吉尔)
师:柏字的读音为bó。柏拉图、柏林、张柏芝等,多用于人名地名。这篇文章多次入选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
5、试学范围:“作者在讲述琥珀形成的故事时,有很多生动形象的描写,请你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6、第3自然段。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他读的好不好?
好在哪了?怎样才能有感情呢?
首先要正确流利,其次注意停顿,最后要身临其境,想像画面。
我们可以想像这样的画面:一万年前的一个夏天,阳光明媚,空气清新,空中还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松脂的香味,一个小苍蝇――
读出小苍蝇快乐自由的语气。
7、第4自然段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你觉得这一段中哪几个词用得最巧妙?(掸 拂拭)
一边读你会想到怎样的画面?(小苍蝇可能是累了,也可能是在打扮自己呢)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是了解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下节课我们将具体地学习作者是怎样推测这块奇异的琥珀的形成过程。
2011.11.《奇异的琥珀》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琥珀》这篇课文需要两上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琥珀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形象。第二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琥珀的奇异之处,人们是根据什么推测一万年前故事的详细情形的。
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我在教学设计时,先让出示琥珀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总结琥珀的特点。接着顺势让学生浏览课文,看课文中是怎样介绍琥珀的。学生会发现书中仅有“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上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这两句话对琥珀的直接介绍。那么本文主要写的哪些内容呢?接着顺势让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后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美中不足的是在引导学生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个环节,创设情境的语言不够生动,学生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效果不是太好。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块,一直以来我都没有多大的提高。
2011.11.
第三篇:奇异的琥珀反思
《奇异的琥珀》教学反思
裴新灵
《奇异的琥珀》这篇说明文通过合理的想象,生动具体的记叙了人们根据一块奇异的琥珀推测出他的形成过程,以及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激发同学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增加同学们对化石的科学知识的了解。因此在讲授这节课时,我重点引导同学们理清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他的科学价值。为此,我这样安排:
一、从题目入手
当我开门见山的将课题写在黑板上的时候,紧跟着询问同学们,你有什么问题在脑海中闪现? “琥珀是什么?”
“奇异的琥珀是啥样子的?”
顺着这个思路,我引导同学们熟悉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自然而然的进入自主学习环节,要求同学们熟读课文,围绕着两个问题思考讨论,并在班内展示。所有同学积极投入,在短短五分钟内完成了任务,效果颇佳。
二、因势利导,精读课文
在同学们了解到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一般淡黄色、褐色或红褐色,固体、质脆,燃烧时有香气,摩擦时生电。继而引导同学们有价值的问题一一呈现: “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 “松脂球是怎样变成琥珀的?” “琥珀又是怎样被发现的?”
带着这些问题,同学们再次深入细致的朗读课文,理清了课文的思路。1至9自然段写松脂球的形成过程;10至13自然段写琥珀的形成过程;最后一部分记叙了琥珀被发现的过程。至此,孩子们也明白了作者在记叙本文时以事情的发展顺序来书写课文,思路清晰。而后,我请孩子们紧闭双眼,用心聆听我的朗读。从而弄清松脂球的形成必备的条件:
1.松树林。2.夏天,天气炎热到松树流出松脂。3.凑巧,蜘蛛和苍蝇在一起。4松脂不断往下滴。
最后,当孩子们睁开双眼时恰巧看到自己伸出的四个手指。会心的微笑洋溢在脸上。紧接着,我创设情境:孩子们,此时此刻,老师送你一件礼物——琥珀,请你看看他什么样子?琥珀的奇异之处,被同学们描绘的栩栩如生,奇妙无比。就在此时,不甘落后的第二组组员,蹭地站起:我不仅知道琥珀的奇异之处,还知道琥珀的形成过程。就这样,在我的期待下,他完整地将琥珀的形成过程讲解了出来,全班同学无不为之鼓掌。做为这节课的引导者,我走到了孩子们中间,用心聆听着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我知道了松脂球的形成过程,我知道了琥珀的形成过程……
三、拓展提升
在最后环节,我又抛出试金石——在生活中,怎样才能发现琥珀?琥珀对我们有哪些帮助?看着孩子们兴致盎然的学习,听着孩子们滔滔不绝的讲解,我的最后一个目标也圆满完成。总之,在这节课上,我让孩子们用心读,用心体会。课堂上孩子们轻松自在,思路活跃,将琥珀这一抽象事物收入自己的知识储备库。
第四篇:《奇异的琥珀》教学实录
《奇异的琥珀》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出示如下投影,检查自学情况。)
1.看拼音写字词:(略)
2.根据意思写词:
(1)大概、估计()
(2)形容身体前后晃动。()
(3)概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让学生质疑问难,学生主要提出如下问题:)
1.为什么琥珀里有蜘蛛和苍蝇就特别奇异?
2.为什么这篇文章要通过小故事的形式来写?
3.为什么把渗出的松脂比喻为黄色的泪珠?
„„„„„„„„
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么多问题主要靠谁解决?
生:靠我们自己。
【教者运用“看拼音写字词”和“根据意思写词”的方式来检查同学们对生字词的预习情况,这既能检查学生是否读准字音,又通过“写”检查学生是否掌握字形。让学生“质疑问难”,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能懂的就不讲,自读课文后仍感到困惑的才讲,而这些“讲”,主要还是教师引导学生“靠自己”去理解。这样可避免面面俱到的从内容到内容的繁琐多余的分析。】
师:为什么说这块琥珀是奇异的?(出示琥珀挂图)课文中哪一段是直接描写这块奇异的琥珀的?(生:最末一段。)
师:请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生: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面„„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师:在所读的句子中,哪一个分句不是作者看到的而是想象的?(生: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是怎样挣扎的。)根据是什么?(生: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这块琥珀是透明的?(生: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根据什么知道那时就有蜘蛛和苍蝇?(生:奇异的琥珀就是物证。)下面大家再齐读最末这一整段。
【上面的教学片断看似问答法,实为提问式的引读法,只要学生能根据老师的提问“读”出文中有关语句,教师则不再“繁琐多余”地分析,最后又通过齐读整段加深对“奇异的琥珀”的特点及价值的认识。】
(讲读末段后,教师对重点词“推测”作如下练习)
选词填空:推测猜测
1.气象台的工作人员根据卫星发回的气象云图,可以准确地()出天气的变化。
2.教室里的破桌椅修好了,我()是班里的活雷锋李明干的。
3.公安干警冲进匪巢,发现杯子里的水还是热的,于是()匪徒刚离开不久。
(在老师的启发下,同学们经过讨论找到了正确答案,并懂得了“根据是否充分”是“推测”与“猜测”的主要区别。)
【“推测”是本课的重点词,通过先前的“根据意思写词”已初步了解词义,又通过与“猜测”的比较性选词填空,既加深了对“推测”的理解,又旁延理解了“猜测”的词义。往下,又引导同学们看看科学家们根据这块“奇异的琥珀”作了哪些科学的“推测”,就把 “推测”放到更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这样,对“推测”一词的理解就非常深刻了。】
师:咱们的科学家、作家根据这块奇异的琥珀作了哪些科学的推测呢?我们读读1——12节,这一段写了琥珀形成经过的两个阶段:首先变成包含蜘蛛和苍蝇的松脂球,然后再变成化石。大家把这一段中描写太阳的句子找出来,想想作者写了几次太阳,为什么要这么多次的写太阳?
(学生分别找出三处直接描写太阳的句子,每找出一处便朗读一次。)
师:读了这三处描写太阳的语句,给你的感觉怎样?
生:太阳光照一次比一次热。
师: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地写这太阳光呢?
(学生经过讨论,懂得了琥珀的形成要有松脂球,松脂球的形成必须要有松脂不断地往下滴,而松脂不断往下滴就必须要有热辣辣的阳光,而这热辣辣的阳光不会是冬天的阳光,只能是“一个夏天”的阳光。通过讨论,大家还认识到作者的思维方式是非常严密的,“推测”是非常科学的。)
师:大家再默读课文,想想这个特殊的松脂球的形成要有哪些必要的条件?
(教师出示“形成过程”与“必要条件”的表格式板书,让同学们讨论并分别填写和说出“包有苍蝇和蜘蛛的松脂球”的四个必要条件。)
师:能不能把这四个条件连在一起说?
生:如果没有夏天的烈日,没有松树,没有松脂不断地往下滴,没有蜘蛛扑向苍蝇的一瞬间,就不会形成奇异的松脂球。
师:说得很好。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只有夏天的阳光火辣辣的照射,只有松树的松脂不断地往下滴,只有出现蜘蛛扑向苍蝇的一瞬间,才会形成这奇异的松脂球。
师:上面的同学是先说必要条件再说结果,还可以怎么说?
生:要有包含着蜘蛛和苍蝇的松脂球,就必须要有夏天阳光火辣辣的照射,有高大的松树,有松树脂不断地往下滴,有蜘蛛扑向苍蝇被粘住的一瞬间。
师:一句话的意思,表达时既可以从正面说(只有),也可以从反面说(没有);既可以先说条件,后说结果,也可以先说结果后说条件。可见,语言表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在上述的教学片断中,教师先让学生单项条件的说,然后又要求把四个条件连起来一块说;既让学生用充要条件和必要条件构成不同的复合判断,又可把条件与结果互换位置进行表述,如此多法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逻辑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是十分有利的。这样的语文课,其语文味的确是很浓的。】
第二课时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松脂球形成所必须的几个必要条件。我们学习过《黄河象的化石》一课,还记得化石的形成一般要有哪些条件吗?
生:两个条件。一是地壳变化,二是时间漫长。(教师板书:地壳变化时间漫长)
师:“地壳变化”书里是怎么写的?(生读:后来,陆地渐渐沉下去„„淹没在泥沙下面。)
师:“时间漫长”有多长?
生:有一万年左右。书里说“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一转眼就过去了”。下文又说“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所以说有一万年左右。
师:为什么又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而不写出怎么样呢?
生:因为后面写“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所以前面就必须要对海水的情 况作交待。
师:说得好。这样前面与后面就相互照应了。作者又是凭什么推测到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的呢?
生:因为这块奇异的琥珀是在海滩边发现的。
(教者让同学们齐读“海风猛烈地吹„„这是很少见的”这一段,然后要求同学们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干什么”简要地概说这一段内容,当学生普遍举手发言时,教者又要求“还没得发言过的同学把手举高一些”,最后老师和学生又分角色分别读了“爸爸”和“孩子”的对话。)
师: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有没有根据?(生:有)是不是“猜测”?(生:不是)哪是什么?(生:推测)
【再一次强化了对重点词“推测”的理解。】
师:拿出笔,根据化石形成的必要条件用下面的关联词语写一个句子。(打出投影)
如果没有„„就„„
只有„„才„„
师:(约两分钟后)写好后就自己读,要读出感情。请还没有发过言的同学读自己的句子。
生1:如果没有经过漫长的时间,没有地壳的变化,就不会有琥珀的形成。
师:有没有比她说得更好、更严密的?
生2:如果没有包含着蜘蛛和苍蝇的松脂球,没有地壳的变化和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就不会有琥珀的形成。
师:什么样的琥珀?(生:奇异的琥珀)
师:再修改,改得更好、更严密一些。(再动笔)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中“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现像是很严重的,教者在这里让学生先动笔写,再动口读,最后又动笔修改,把读与写、动口与动手较好的结合起来。】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知道本课主要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生:1.琥珀的形成;2.琥珀的发现;3.对琥珀的推测及其科学价值。
师:我们就可以按这几部分给课文分段。(学生分段)
【划分段落仍然是中高年级的学生应该掌握的,教者不落“分段——讲解”的窠臼,而是采用“讲读——分段”的方式。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后,分段也就水到渠成了。】
师:科学家的推测是非常严密的。这是科普说明文非常重要的特点。(板书:严密、准确)科普说明文还有什么特点呢?大家再默读琥珀形成这一部分,用笔划出描写生动、传情的词句,然后再好好地读一下,要读出感情来。(学生默读课文,勾划词句。)
师:没有发过言的同学优先请说。(请一生说)。
生:“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这一句写得好,因为作者用拟人的写法,把松脂比喻为泪珠,把松树写活了。
师:为什么说是“泪珠”而不说“汗珠”里?
生:老松树看到两个小虫子挣扎的情景心里是非常痛苦的,就很可怜它们,所以流下了泪珠。
师:说得好。下面大家读这一节,要把老松树对小昆虫可怜、同情的感情读出来。(生读)
生:“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这一句写得好。(品析、品读略)
生:这一段也写得好——“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挂在一棵老松树上。”
(在这一片断中,教师引导同学们讨论体会了时间的漫长及内含两只小虫的琥珀的奇异,然后老师范读,再让同学们感情朗读,要求读得慢些,要读出时间的漫长,读出对这两个小东西淡淡的同情,读出这块琥珀的珍贵。)
(学生再提出第6节、第7节中描写生动传情的句子,老师顺势打出投影片)
a.许多老松树渗(流)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彩。
b.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盖)在里头。
师:上面语句中的“渗”能不能换成“流”,“包”能不能换成“盖”?为什么?
生1:不能换。“渗”的速度比较慢,“流”则太快了。
生2:“盖”是从上往下,可能盖住头,脚还露出来呢。“包”就是把全身都包住了。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用词准确,描写生动、传情。这就是这篇科普说明文的第二个特点。(板书:生动、传情)
【在上面的教学片断中,教者引导同学们运用换词比较的方法进行“品词”,如“泪珠”与“汗珠”比,“渗”与“流”比,“包”与“盖”比等,通过换词比较,体味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在一般情况下,换词往往是为了证明不能换词,而这“换——不能换”的过程,就是语言的品味、感悟的过程。品词后,教者又让同学们进行品读,即把划出的生动传情的语句语段读出感情来。张老师的教学给我们以启示:品词与品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般应先品词,后品读。品词是否到位,理解是否深刻,又要通过品读来检验。】
师:课文学到这里,还有什么问题吗?
(让学生再次质疑问难。略)
师:你们能不能把今天学到的知识用到写作中去呢?(出示投影图片,图中桌上有一花猫,桌下的地板上鱼缸已破碎,两条金鱼平躺在地板上)大家根据这幅图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测,用五分钟的时间写成一百字左右的短文。
(五分钟后分别请两位同学念所写短文,其中一位学生写的短文如下:)
一只小花猫看见鱼缸里有两条小金鱼快活地游来游去,它馋涎欲滴,不管三七二十一用爪子就抓,可什么也没抓到,它恼火了,用头一顶,一个悲剧发生了,鱼缸被跌落在地板上破碎了,可怜的小金鱼也一命呜呼了。
(教师引导同学们适当点评。要求同学们回去后再修改短文。这次写作练习可以有两个档次,一是进行合理想象写一段话,一是可用《上学以后》为题,写小明上学后家里发生的事,要求想像要合理,推测要严密。)
【让同学们根据“小猫——鱼金——碎鱼缸”的内在联系进行想像和推理,把阅读教学与片断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总评】
综上所述,本课的主要特色是:
(1)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在这两节课中,教者除注意组织全员参与的说、读、写的训练外,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十分注意发言面的广泛,在多人举手发言的情况下,曾多次提出“请还没有发过言的同学说”,“请还没有发过言的同学把手举高一些”,“教师与优生对话,大部分学生当陪客”的现像在这两节课中荡然无存。在最后的想像推测作文中,注意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出两种不同要求、不同档次的作文,这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其最近发展区获得发展”。在课的前后两段均让学生质疑问难,充分地体现了教者“以学定教”、“以人为本”、“自主学习”的教育新理念。
(2)注重多式的变说训练。在品词品句的基础上,着重让同学们依据松脂球和琥珀所需的必要条件进行不同句型的变说,且“说”的训练是非常到位的。
(3)注重多式的品读,加强语感训练。阅读教学离不开读,这两节课中读的方式是多 种多样的,如默读、齐读、师生分角色读、教师动情范读、学生悟情仿读、品读等,真正地做到了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语感。
(4)注重运用性的训练。教者在讲读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时,让同学们进行多式的写句训练;学了本课后,又仿效本课的写法进行想像推理性的写短文训练,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真可谓“君子既动口又动手”。一篇常识性的科普说明文上得语文味如此之浓,真好啊!语文课就该是这样的!
第五篇:《奇异的琥珀》教学设计
《奇异的琥珀》教学设计
平罗县城关第五小学 马青
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根据一块包裹着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的奇异的琥珀,推测出琥珀是怎样形成,怎样发现的,以及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掌握课文中的词语。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琥珀的形成过程。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掌握课文中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琥珀的形成过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走进神奇的大自然,学习第21课《神奇的琥珀》(师板书课题)。1.交流讨论:什么是化石?什么是琥珀?两者的关系?
(化石:保存在地质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遗赅及其活动的遗迹、遗物的总称。琥珀: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透明或半透明。因为它的晶莹透明,往往可用来做装饰品如首饰等。
关系:整个植物或动物因陷进某种物质而与空气隔离,尸体不腐,从而产生活生生的化石。琥珀就是其中的一种。琥珀看起来很像透明的黄色塑料,实际上,它是树流出的粘稠的树脂长期与空气接触而变硬,最后与死树一道被埋进泥土里,几百万年之后变成的化石。)【设计意图】:从琥珀的理解入手扫除阅读中的潜在的理解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理解“奇异”。
(通常的琥珀中是不包有昆虫的,文中提到的“琥珀”是一种特例。那是昆虫等有生命的东西,爬过树干或在树枝上玩耍,对这种闪光的东西产生好奇,靠近它被树脂粘死。开始是作拼死的挣扎,然而树脂越滴越多,终因饥饿和疲劳而死,并被树脂裹起来。最后与死树一道被埋进泥土里,几百万年之后就变成奇异的琥珀。)
【设计意图】:从“奇异”入手,引出课文的学习突破口,以利于兴趣的激发。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小组交流生字新词学习情况。
琥 珀 脂 渗 裹 澎 湃 黏 稠 详 琥珀 飒飒 松脂 掸掸 拂拭 渗出 包裹 澎湃 黏稠 详细 2.分节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完成填空:想想课文是根据琥珀的______,琥珀的______,琥珀的______ 三个方面作了介绍,请你根据琥珀的三个方面来把课文分成三段。课文结构分析:第一部分:(第1—12自然段)讲了琥珀的形成过程。第二部分(第13——17自然段)讲了琥珀的发现过程。第三部分(第18自然段)讲了琥珀的样子和价值。
【设计意图】:通过对预习情况的检测扫除语言文字上的理解障碍。
四、学习课文,初步理解琥珀的“奇异”。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简单的概括)
2.自读课文最后一节,圈划有关句子学习: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的“琥珀”是什么样子的? 这块琥珀是透明的,一个苍蝇一个蜘蛛好好地躺在里面,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根毫毛。3.这块琥珀的特点是什么?(1)透明。
(2)里面有两个小东西(苍蝇、蜘蛛)。(3)在它们的腿周围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4.琥珀的形成过程有哪些?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进一步理解“琥珀”的同时学习课文语言,达到满足学习兴趣的同时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的目的。
三、当堂练习
(一)拼一拼,我会写。
hǔ pò yóu zhī shèn chū bāo guǒ péng pài niǎn chóu()()()()()()(二)正确搭配词语。
飒飒地
飞舞
高大的腿
快乐地
照射
长长的松树
嗡嗡地
响
透明的松脂
慢慢地
穿过
厚厚的波涛
热辣辣地
爬
澎湃的琥珀(三)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翻()怒()
前()后()灭()之灾
大()世界 成千上()
来()不易(四)缩写下列句子。
1.晌午的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2.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