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华文化概说》作业(四)答案
《中华文化概说》作业
(四)中华文化概说》作业
一、简答题(每题 15 分,共 30 分)
1、简述理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首先,理学重新构筑起“礼”的封建秩序。在礼治秩序的长期浸染下,中国国民 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主奴根性。个体非得牺牲自我(“灭人欲”)以适应礼法的要求(“存天 理”)。其次,理学家以个人的道德修养作为人生学问的根本,促成了儒学朝“内圣”的方向发 展的趋势。而专心内求的学术方法,又往往造成空疏的学风。外轻经济之事,空谈而鲜实用,一遇危难,即束手无策,给民族心理投下阴影。第三,理学家们强调的道德自觉,给我们的民族带了积极的因子。以“内圣”为根本的 立身原则,实际上也就是强调了儒生们在道德规范下的主体意识。而张载提出的“民胞物 与”命题,导致了中国知识阶层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庄严的历史使命感,并将个体人格的完 成,融入到大众群体人格的共同完成之中。理学家们强调的“浩然正气”也为熔铸自强不息 的民族精神奠定了理论基础。第四,在以“天理”为根本的理学本体论中,妇女丧失了一切权力,变为男性的附庸和 奴隶。一系列的封建礼教枷锁,至今仍给中国妇女的文化心理留下阴影。
2、为什么说《四库全书》是空前的文化建设又是空前的文化浩劫?
答:《四库全书》是空前的文化建设,首先是其规模宏大。整部《四库全书》共著录 三千四百七十部,共七万九千一十八卷。其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完成如此一部巨书,无异于是在文化上修建了一道“万里长城”。其次,《四库全书》是由 政府出面修订的,因此,其校订缮写之精良与清晰,不是一般刻本所能做到的。《四库全书》也是空前的文化浩劫。首先,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本来就带有禁毁书籍 的目的,因此在修纂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其目的,对一批书籍进行了大量挖改。其次,出于 维护其统治的考虑,清政府在修纂《四库全书》时,把不利于其统治以及有民族反抗意识和 思想的书籍大量销毁,共近3000 种,书籍总数在 10 万部以上。如此数量庞大且极富思想性 的图书被禁毁,对我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二、讨论题(70 分)
讨论主题: 讨论主题:“孝”
作业要求: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然后准备讨论材料,再围绕讨论主题展开讨论,并作记 录与评述。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个人观点与评述要求字数 800 字以上。
作业内容:
1、记录你准备的讨论材料与观点。请详细记录材料的来源,包括:作者、文章或书名、页码或网址;
2、记录讨论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和主持人姓名,每位发言人的主要观点摘要;
3、综合你所准备的材料、同学们的观点,得出自己最终的观点,并对自己的观点作论证,对你认为错误的观点作批驳。(个人观点与评述,可不限于下面所提示的范围)
讨论内容提示: 讨论内容提示:
1、儒家对于“孝”有哪些主要主张?你认同哪些?不认同哪些?为什么?
2、请例举二三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关于“孝”的事例,并加以评述。
3、举例说明中国的“孝”文化对当代国人的影响。
4、你认为现在是否还要“孝”?如何“孝”? 个人准备的材料: 个人准备的材料:(10 分)以下答案仅供参考,请自行组织拟写文章。
中国是个讲孝的国度,自古便出现进以孝治国的君王,也出现因举孝廉而与当官的子。再加上官方提倡民间赞扬,所以孝成了中国人世间一个十分重要的道德科目,所谓百行孝为 先嘛。“孝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最早在西周被提出。那时,人们讲“孝 道”,主要是指“尊祖敬宗”,主要的表现是在祭祀方面。
第二篇:中华文化概说多选及答案
《中华文化概说》需要掌握的多项选择题: 1.文化的实质含义是()。
(1)自然界的“人类化”
(2)哲学
(3)语言文字
(4)人类活动及其结果的人化性质(5)人类世界区别于自在世界的本质特征 2.文明与文化既有紧密联系,又有区别,主要区别是指()。
(1)先有文化,后有文明
(2)文化是社会进步的客观标志和尺度
(3)文明是文化的积极方面(4)文明是文化的结果和表现(5)文明的外延大于文化 3.构成文化基本形式结构的一些必要成分,称之为文化要素,它们是()。
(1)器物体系(2)认知体系(3)符号体系
(4)关系体系(5)规范体系 4.学者们对中国文化进行分类,一般依据的最主要因素是()。
(1)社会群体
(2)时空(3)要素结构
(4)功能(5)心态 5.按文化圈的特征分类,中国文化可划分为()。
(1)中国中原地域文化(2)中国周边地域的文化(3)中国大陆文化(4)中国民间文化(5)中国下层的历史文化 6.“中国”一词在古文献中不是一个专有名词,它的含义还有()。
(1)中原的诸侯国(2)中华(3)“居四方之中”
(4)国号
(5)天子的畿辅 7.中国文化又可称为()。
(1)中华文化
(2)华夏文化(3)炎黄文化
(4)中原文化(5)中州文化
8.中国传统文化实际是指()。
(1)中国历史文化
(2)与中国当代文化相对而言的文化(3)中国文化传统
(4)对中国文化不同时代的一种划分(5)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存在 9.下列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
(1)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含义有所不同
(2)文化传统不如传统文化广泛(3)文化传统贯穿于传统文化之中(4)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的核心(5)传统文化不如文化传统广泛
10.关于中华大地的整体地势,下列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
(1)西高东低
(2)分三级阶梯式逐级下降(3)盆地和平原约1/
3(4)大多的河流都由西往东流(5)大多的河流都由北往南流
11.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形成的主要特征有()。
(1)降雨量由东南往西北递减(2)农业与牧业的明显分野
(3)人口分布的总格局是东南稠密、西北稀疏(4)中国文化是一种大陆文化
(5)漫长的海岸线决定中国文化是一种海洋文化 12.中国万里长城在历史上所发挥的作用是()。
(1)以防游牧者的进攻
(2)保护农耕文明(3)阻止了文化交流
(4)激化了民族矛盾(5)从中华文化发展史来看是进步的 13.古代对自然环境利用的成就主要体现在()。
(1)逐水草而居
(2)兴修水利(3)开运河
(4)人口的迁徙(5)丘陵和山地的开荒造田 14.西周宗法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1)哥死弟及
(2)嫡长子继承制(3)分封制
(4)宗权与政权紧密结合(5)嫡庶均分财产
15.在世界历史发展中,下列的哪些文明古国文化是因外族入侵而中绝的()。
(1)古埃及
(2)古中国(3)古印度
(4)古希腊(5)古罗马
16.中国农业经济文化孕育出的古代政治思想有()。
(1)“重农”
(2)“重民”(3)“民主主义”
(4)“民本主义”(5)“新民主主义”
17.世界上出现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五彩缤纷,丰富多样,但是最基本的两种形态是((1)君主制
(2)共和制(3)君主立宪制
(4)民主共和制(5)民主集中制。)18.历史上出现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四世三公”等现象,证明了在以古代农业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社会里的()。
(1)任人唯亲原则
(2)以家族为本的宗法思想(3)考试选拔原则
(4)血缘观念原则(5)亲亲原则
19.中国“崇古敬宗”的伦理文化既是中国传统社会具有持久凝聚力的精神保障,也对中华文化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其主要的消极表现是()。
(1)迷恋守成,“厚古薄今”
(2)循规蹈矩、因袭保守(3)限制了创新与发展的力度(4)唯古、唯书
(5)循环往复和“故土难移”的文化心态 20.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特质是()。
(1)源远流长,绵延不绝
(2)博大精深,包罗万象(3)大放异彩,独具一格
(4)王朝更替,脉络断裂
(5)单一直线,多源多体
1.在中国思想史上,对宗教迷信、淫祀虚妄给予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的无神论思想家有((1)先秦时的荀子
(2)汉代的王充(3)东晋时的范缜
(4)宋代的谢应芳(5)明代的王廷相和清代的熊伯龙
2.中国传统精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其基本特征归纳为()。
(1)人文精神
(2)经世致用(3)中庸之道
(4)和谐精神(5)民主自由
3.历史上中华民族对待宗教所持的基本态度是()。
(1)无神论立场
(2)化神道为人道的立场(3)有神论立场
(4)宗教蒙昧主义(5)非理性主义态度
4.传统知识分子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深切地表现为()。
(1)出世精神
(2)入世精神(3)经世精神
(4)忧患意识
。)(5)救世意识
5.哲学是对宇宙人生知识的反思,是对宇宙人生的终极性问题的追寻,属于()。
(1)抽象性思维
(2)思辨性思维
(3)形下学理论
(4)“追求智慧”的精神活动(5)形上学理论
6.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身后,儒家先后分化为八个学派,其中最著名的是()。
(1)子张之儒
(2)颜氏之儒(3)孟子学派
(4)荀子学派(5)孙氏之儒
7.老子的道德哲学,不是追求自然哲学的真理,是要解决()。
(1)人生意义
(2)价值问题(3)伦理关系
(4)道德规范(5)宗法制度
8.墨家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就是主张()。
(1)爱天下所有的人
(2)平等地爱每一个人(3)互惠互利
(4)自爱自利(5)损人而利己
9.先秦法家代表人物的政治哲学各有自己的特点()。
(1)荀子重“礼”
(2)商鞅重“法”(3)申不害重“术”(4)慎到重“势”(5)韩非集大成
10.宋明时期兴盛不衰的理学,又被称为()。
(1)新儒学
(2)性理之学(3)心性之学
(4)程朱理学(5)陆王心学
11.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主要是()。
(1)意象思维
(2)逻辑思维(3)直觉思维
(4)抽象思维(5)辨证思维
12.直觉思维的本质和规律是知、情、意的高度统一,在思维和认知方式意义上,儒家所讲的直觉所具有的内涵为((1)反观
(2)静观(3)统观
(4)顺观。)(5)顿悟
13.在下列提法中哪些是辩证思维最有积极意义的成果()。
(1)“反者道之动”
(2)“得鱼忘筌”(3)“物极必反”
(4)“虚明照鉴”(5)“否极泰来”
14.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精神实质是道德至上主义,它的范畴主要包括()。
(1)善恶之辨
(2)义利之辨(3)理欲之辨
(4)公私之辨(5)群己之辨
15.围绕着人性问题中国古代哲学家给出的不同回答是()。
(1)性善论
(2)无性论(3)性恶论
(4)无善恶论(5)性善恶混论
16.儒家孟子提出“四德”作为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是指()。
(1)仁
(2)义(3)礼
(4)智(5)信
17.汉代儒学领袖董仲舒提出的“三纲”思想是指()。
(1)君为臣纲
(2)父为子纲(3)夫为妻纲
(4)兄为弟纲(5)男为女纲
18.作为道德范畴的智,它包括()。
(1)辨别是非
(2)知人与自知
(3)反映机敏
(4)对福祸安危的认识与判断能力(5)朋友有信
19.作为传统道德信条的“忠”包括哪些方面()。
(1)尽心竭力对待他人(2)处事公正,没有私心(3)待人真诚无欺、实心实意(4)表里如
一、始终如一、一心一意(5)以道事君
20.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积极因素主要可归结为()(1)仁爱精神
(2)道义追求(3)礼让风范
(4)诚信品格(5)追求个人幸福
1.中国历史文化传媒的发展大致经过的两个阶段是()。
(1)书写传播阶段(2)文字创立阶段(3)文字发展阶段(4)印刷传播阶段(5)文字更新阶段
2.在唐代文字印刷品出现前,汉字用于书刻的载体主要是()。(1)甲骨、青铜器(2)石料、纺织品(3)竹简、木牍(4)纸张(5)磁盘
3.唐代的印刷品值得注意的主要两类是()。
(1)上谕(2)广告(3)书籍
(4)报纸(5)新闻
4.中国古代的书籍刻印分为三大系统是()。
(1)私家刻书(2)坊间刻书
(3)官方刻书(4)雕版印刷系统和活字印刷系统(5)铅字印刷系统
5.清代出现了官方的和民间的报纸是()。
(1)《京报》(2)《宫门钞》(3)《塘报》(4)《辕门钞》(5)《开元杂报》
6.中国古代书面语的两大系统是()。
(1)口语(2)古白话(3)体态语(4)手语(5)古文言
7.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传递和保存重要信息使用最多的方式是((1)“结绳”(2)“契刻”)。(3)画图(4)打手语(5)喊和唱
8.世界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是()。
(1)楔形文字(2)圣书字(3)汉字(4)美洲字(5)日耳曼字
9.春秋战国时期,笔的多种名称为()。
(1)聿(2)不律(3)中书君(4)管城子(5)弗
10.字写得是否漂亮,与毛笔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毛笔的质量主要看((1)硬(2)尖(3)齐(4)圆(5)健
11.毛笔生产的历史悠久,曾出现的三大笔派是()。
(1)宣州笔派(2)湖州笔派(3)北京笔派(4)广州笔派(5)南京笔派
12.明代制墨形成的两大派别是()。
(1)歙县墨(2)易水墨(3)油烟墨(4)休宁墨(5)漆烟墨
13.清代被称作“四大墨王”的是()。
(1)程君房(2)曹素功(3)汪近圣(4)胡开文(5)汪节庵
14.从古至今,砚的种类繁多,著名的五大名砚是()。
(1)端砚(2)歙砚(3)红丝石砚(4)澄泥砚(5)洮河砚)。15.西晋荀勖《晋中经簿》所创的四部分类法以甲乙丙丁四部分别代表()。
(1)经(2)史(3)子(4)集(5)诗
16.古籍版本的名称很多,从制作方法上划分主要有()。
(1)手写本(2)刻本(3)活字本(4)影印本(5)元刻本
17.下列史学著作属于编年体史书是()。
(1)《通典》(2)《左传》
(3)《春秋》(4)《四库全书》(5)《资治通鉴》
18.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古代书籍收藏逐渐形成的四大系统是((1)军队藏书(2)寺观藏书(3)书院藏书(4)私人藏书(5)官府藏书
19.下列史学著作属于纪传体史书是()。
(1)《史记》(2)《后汉书》(3)《史通》(4)《清史稿》(5)《资治通鉴》
20.中国古代典章制度体史书系列的三通是()。
(1)《通典》(2)《续会要》(3)《会要》(4)《通志》(5)《文献通考》
1.隋唐五代时,下列哪三大技术快速发展()。
(1)采掘(2)纺织(3)陶瓷(4)建筑(5)铸造
2.古代称为显学的是()。
(1)儒家(2)墨家)。(3)道家(4)法家(5)名家
3.原始农业时期,农耕类的农具大体有()。
(1)铲(2)耒(3)耙(4)镰(5)锄
4.夏、商、周时期的青铜生产,多用于()。
(1)武器(2)农具(3)食器(4)礼器(5)祭祀器皿
5.都江堰工程具有下列哪些作用()。
(1)蓄水(2)防洪(3)灌溉(4)航运(5)泄洪
6.最早的农书是战国时期的()。
(1)《神农》(2)《野老》(3)《上农》(4)《任地》(5)《辩土》
7.东汉时期在炼钢时,根据加热锻打的次数分为()。
(1)二十炼(2)三十炼(3)五十炼(4)八十炼(5)百炼
8.商朝时期的铜矿开采已采用下列开采方式()。
(1)竖井(2)斜井(3)平巷(4)斜巷(5)坑采
9.《农政全书》共六十卷,包括哪些方面内容()。
(1)农本(2)田制(3)水利(4)栽培(5)牧养
10.中国古代四大科技名著是指()。
(1)《齐民要术》(2)《天工开物》(3)《农政全书》(4)《本草纲目》(5)《徐霞客游记》
11.我国古代的“四大名锦”是指()。
(1)蜀锦(2)宋锦(3)云锦(4)壮锦(5)苗锦
12.医学上的金元四大家是指()。
(1)唐慎微(2)刘完素(3)张从正(4)李东垣(5)朱震亨
13.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1)星象占卜(2)天象观察(3)仪器制作(4)编订历法(5)宇宙观描述
14.《梦溪笔谈》中记述了四种指南针的装置方法()。
(1)水浮(2)置钉尖上(3)置指甲上(4)置碗唇上(5)悬丝
15.中国是最早饲养下列哪些牲畜的国家之一()。
(1)猪(2)牛(3)鸡(4)鸭(5)马
16.中国古代炼丹所用方法大致有()。
(1)加热法(2)升华法(3)蒸馏法(4)沐浴法(5)溶液法
17.中国古代最早的学校称()。
(1)庠(2)序(3)校(4)辟庸(5)頖宫
18.北宋时期的四大书院是指()。
(1)石鼓书院(2)岳麓书院(3)白鹿洞书院(4)应天书院(5)嵩阳书院
19.宋朝进士、明经等科的考试,一般分为哪三级()。
(1)乡试(2)县试(3)州试(4)省试(5)殿试
20.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
(1)制艺(2)制义(3)时艺(4)时文(5)八比文
1.唐代诗歌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初唐四杰”是()。
(1)王勃(2)杨炯(3)陈师道(4)骆宾王(5)卢照邻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论著作非常多,倾心于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注重研究文学的审美特征,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理论概念、范畴和命题,主要有()。
(1)《文赋》(2)《诗品》(3)《文心雕龙》(4)《过秦论》(5)《六国论》
3.下列小说中,哪些属于清代的作品()。
(1)《儒林外史》(2)《金瓶梅》(3)《红楼梦》(4)《水浒传》(5)《西游记》
4.代表了先秦历史散文最高成就的是()。
(1)《左传》(2)《桃花源记》(3)《国语》(4)《战国策》(5)《狱中杂记》
5.下列作品中属于章回小说的有()。
(1)《三国演义》(2)《金瓶梅》(3)《儒林外史》(4)《聊斋志异》(5)《柳毅传》
6.下列作家中属于“元曲四大家”的有()。
(1)关汉卿(2)马致远(3)白朴(4)郑光祖(5)汤显祖
7.下列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中哪些属于“四书五经”()。
(1)《论语》(2)《春秋》(3)《大学》
(4)《中庸》(5)《周易》
8.下列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属于“四大名旦”的有()。
(1)高庆奎(2)梅兰芳(3)杨宝森(4)尚小云(5)程砚秋
9.元杂剧的特点有()。(1)基本结构形式是一本四折(2)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3)以唱为主,以说白为宾
(4)其角色可分为旦、末、净、外、杂五大类(5)采用南曲、北曲合套的形式 10.中国的人物画大体分为哪几类()。
(1)道释画(2)仕女画(3)肖像画(4)风俗画(5)历史故事画
11.下列书法作品中属于王羲之的有()。
(1)《乐毅论》(2)《快雪时晴帖》(3)《中秋帖》(4)《鸭头丸帖》(5)《黄庭经》
12.下列作品中属于顾恺之的有()。
(1)《女史箴图》(2)《历代帝王图》(3)《千里江山图》(4)《芙蓉锦鸡图》(5)《洛神赋图》
13.下列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哪些是唐代人()。
(1)柳公权(2)欧阳询(3)张旭(4)颜真卿(5)赵孟頫
14.下列画家中被称为“南宋四家”的有()。
(1)范宽(2)李唐(3)刘松年(4)马远(5)夏珪
15.下列画家中被称为明末“四大名僧”的有()。
(1)朱耷(2)石涛(3)尚弘仁(4)髠残(5)巨然
16.下列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哪些是唐代人()。
(1)柳公权(2)欧阳询(3)张旭(4)颜真卿(5)赵孟頫
17.下列碑刻中属于隶书的有()。
(1)《乙瑛碑》(2)《史晨碑》(3)《礼器碑》(4)《石门颂》(5)《龙藏寺碑》 18.唐代达到了狂草书法的高峰的两位书法家是()。
(1)史游(2)张芝
(3)陆机(4)张旭(5)怀素
19.标志明代文人篆刻兴起的代表性人物是()。
(1)文彭(2)何震(3)丁敬(4)邓石如(5)赵之谦
20.堪称汉代工艺雕塑的典范之作是()。
(1)长信宫灯(2)马踏飞燕(3)晋祠侍女像(4)三星堆铜像(5)龙门造像
1.中国历史文化遗迹包括()。
(1)古建筑、古遗址
(2)古墓葬、石窟寺(3)古长城
(4)古园林(5)古字画
2.汉朝先后修建的两大规模宏伟的都城是()。
(1)咸阳
(2)邺城(3)长安
(4)洛阳(5)镐京
3.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遗存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器物体系
(2)历史价值(3)艺术价值
(4)科学价值(5)规范体系
4.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帝王陵墓建筑有()。
(1)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2)南京明孝陵(3)北京明十三陵
(4)清陵(5)汉墓群
5.下列中国历史文化遗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中的有()。
(1)万里长城
(2)周口店“北京人”(3)孔府与孔庙
(4)布达拉宫及附属项目(5)武当山古建筑群 6.以下哪个城市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南京
(2)大同(3)唐山
(4)开封(5)安阳
7.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古村落是()(1)乔家大院
(2)西递村(3)乔家堡村
(4)宏村(5)王家大院
8.中国古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其木构架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是((1)井干
(2)十字脊(3)穿斗
(4)丁字脊(5)抬梁(附斗栱)9.使用木构架的优点是()。
(1)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
(2)隔热、防震作用(3)防腐作用
(4)透明作用(5)木构的弹性可减缓震动和防止断裂
10.下列说法中,哪些与“胡同”一词的来由有关()。
(1)“胡人大同”之意
(2)“浩特”,谐音“胡同”(3)胡服骑射
(4)蒙古语“井”的意思(5)胡汉同一
11.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至今保存完整的有()。
(1)东汉都城洛阳
(2)明清紫禁城(3)宋都开封城
(4)盛京(5)隋唐的长安城
12.中国古代园林按建设的占有者身份区分有()。
(1)皇家园林
(2)官员园林(3)私家园林
(4)将军园林(5)寺院园林
13.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特点有()。
(1)山水相依
(2)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3)气候凉爽宜人
(4)建筑美与自然美相融合(5)诗情画意般的情趣)
14.以下园林哪些属于皇家园林()。
(1)颐和园
(2)留园(3)避暑山庄
(4)罗布林卡(5)拙政园
15.以下遗址哪些属于五代宋元明清时期文化遗址()。
(1)元上都遗址
(2)金上京会宁府遗址(3)北宋东京城遗址
(4)邺城遗址(5)大明宫遗址
16.中国的三大石窟是()。
(1)云冈石窟
(2)龙门石窟(3)莫高窟
(4)大足石窟(5)伯孜克里克石窟
17.从墓葬发展史上可以看出,古帝王陵墓的封顶主要有哪几种方式()(1)“方上”
(2)“以山为陵”(3)“宝城宝顶”
(4)“石棚”(5)“不封不树”
18.中国的石窟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1)新疆地区
(2)中原北方地区(3)中国南方地区
(4)西藏地区(5)内蒙古地区
19.以下遗址哪些属于秦汉文化遗址()。
(1)秦兵马俑坑
(2)新疆楼兰古城遗址(3)殷墟遗址
(4)“阿房宫”遗址(5)周原遗址
20.陵园建筑的地上建筑部分由哪三部分组成()。
(1)神道
(2)祭祀用的殿堂(3)“黄肠题凑”
(4)护陵监(5)“石棚”
1.对历史文化遗物的分类,国家文物管理部门和学术界首先是根据其存在形态分为((1)可移动文物(2)质地分类(3)价值分类(4)器物排队
。)(5)不可移动文物
2.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物的基本特征是()。
(1)磨制石器(2)制陶(3)纺织(4)骨器(5)青铜
3.中国古代玉的产地很普遍,主要产地有()。
(1)新疆的“和田玉”(2)南阳的“独山玉”(3)广东的“佛山玉”(4)辽宁的“岫岩玉”(5)云南的“大丽玉”
4.乾隆时期精心雕琢的三大巨型玉器是()。
(1)“渎山大玉海”(2)“丹台春晓玉山”
(3)“云龙玉瓮”(4)“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5)“镂空寿字玉”
5.我国新石器时代陶器制作达到顶峰的代表性器物是()。
(1)贴金铠马骑俑(2)磨光黑陶(3)蛋壳黑陶(4)晕染彩陶(5)人头像彩陶壶
6.制陶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在用途上形成了不同的种类主要有((1)日用器皿(2)随葬明器(3)艺术制品(4)建筑材料(5)农具
7.魏晋南北朝时以越窑青瓷质量最高,同期还出现了()。
(1)早期白瓷(2)黑瓷(3)秘色瓷(4)白釉黑花瓷(5)白瓷
8.唐代新出现的瓷器品种有()。
(1)青花瓷(2)秘色瓷(3)绞胎瓷(4)黄釉瓷(5)白瓷
9.宋代烧造瓷器的主要窑系有()。
(1)定窑(2)钧窑(3)磁州窑(4)耀州窑(5)景德镇窑
10.明清时期,织造贡品技艺最高的地方是()。
(1)江宁(2)苏州(3)杭州(4)厦门(5)佛山
。)11.“金”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金属,制作的金器所具有的优点是()。
(1)质地柔软(2)延展性强(3)不易氧化(4)鲜艳夺目
(5)价格昂贵
12.金银制品多为统治阶级上层所占有,主要用于()。
(1)赏赐(2)贡奉(3)施舍寺观(4)穿戴(5)展销
13.中国青铜器时代所包含的时期有()。
(1)夏(2)商(3)西周(4)春秋(5)战国
14.下列哪些器物属于青铜礼器()。
(1)鼎(2)鬲(3)觚(4)钺(5)编钟
15.青铜器繁多,下列青铜器中哪些属于饪食器()。
(1)尊(2)觥(3)鼎(4)簋(5)豆
16.春秋晚期铸造的精美青铜器,得益于此时开始使用的先进工艺技术()。
(1)分铸法(2)失蜡法(3)压印法(4)轮制法(5)捏塑法
17.在战国时期,中国已经使用铁器的领域是()。
(1)军工生产(2)农业生产(3)机械制造(4)手工业生产(5)造船业
18.缂丝的编织方法不同于织棉和刺绣,缂是织纬的意思,“缂丝”又称()。
(1)克丝(2)刻丝(3)丝锦(4)妆花丝(5)纬丝
19.漆器是在胎骨上涂单层或多层漆并加绘、雕刻纹饰图案的器物,漆器技术主要有((1)“脱胎”(2)“剔红”(3)“雕红”(4)“戗金”(5)“浇铸”
20.明清时期著名的刺绣品类有()。
。)(1)苏绣(2)鲁绣(3)湘绣(4)粤绣(5)蜀绣
1.按照民俗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
(1)社会民俗(2)语言民俗(3)精神民俗(4)物态民俗(5)非物态民俗
2.传统民族服饰起着族徽的作用,与服饰民俗文化有一定联系的因素包括()。
(1)自然环境(2)地理环境(3)上层建筑(4)经济基础(5)民族习俗
3.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是汉朝时确立的,从而推动了服装装饰的变化,当时汉代发展较快的是()。
(1)纺织工艺(2)金属工艺(3)蜡染工艺(4)剌绣工艺(5)染织工艺
4.唐朝的男服综合历代及西北和南方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下摆长至膝或足,袍衫多为()。
(1)圆领(2)窄袖(3)半袖短襦(4)长裙(5)披帛
5.古代的五服制是指()。
(1)斩缞(2)小功(3)緦麻(4)大功(5)齐缞
6.头饰习俗是回族服饰习俗发展变化的重要特征,回族男子和妇女服饰中,最富有典型特征的有()。
(1)盖头(2)白帽(3)戴斯达尔(4)方帽(5)毡帽
7.地方菜系是在地方菜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每个菜系都融合了很多不同地方菜肴特色,其中公认的有四大菜系是()。
(1)粤菜(2)湘菜(3)苏菜(4)鲁菜(5)川菜
8.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古人的酒令有()。
(1)燕射(2)投壶(3)乡酒(4)笄礼(5)觞政
9.体现中国哲学思想的传统民居一般很讲究房屋的朝向与方位,它包括()。
(1)南北轴线(2)房屋围成院落(3)民房高度低于官府(4)城镇附近有长亭(5)聚族而居
10.干阑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采用这类住宅形式的民族主要有()。
(1)回族(2)壮族(3)哈萨克族(4)景颇族(5)傣族
11.最具人生阶段特征和象征性礼仪特征的民俗事象是()。
(1)诞生礼(2)成年礼(3)婚礼(4)寿礼(5)葬礼
12.渔民和船家把“帆”叫“蓬”,主要忌讳的字和词是()。
(1)“翻”(2)“沉”(3)“滞”(4)“搁浅”(5)“撞”
13.婴儿出生三天后的重要的礼仪,称之为()。
(1)三朝(2)洗三朝(3)洗三(4)三朝饭(5)弥月饭
14.中国古代男女成年要实行成年礼,称之为()。
(1)婚礼(2)成丁礼(3)笄礼(4)冠礼(5)丁礼
15.中国传统婚礼分为几个阶段,包括有()。
(1)婚前礼(2)婚中礼(3)婚后礼(4)正婚礼(5)订婚礼
16.中国传统端午节的标志性习俗主要有()。
(1)饮雄黄酒(2)吃五毒饼(3)猜灯谜(4)吃西瓜(5)包粽子
17.中国传统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主要有()。
(1)登高(2)吃月饼
(3)敬老(4)赏菊、饮菊花酒(5)插茱萸 18.下列民俗活动中,属于我国少数民族歌会节的是()。
(1)歌墟(2)那达慕(3)花儿会(4)三月街(5)开斋节
19.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龙头节”,又称“青龙节”,最主要的忌讳习俗有()。
(1)动针线(2)送东西(3)推磨(4)走亲戚(5)挑水
20.我国传统禁忌习俗中来自科学经验积累的有()。
(1)破五忌串门(2)产妇忌外出
(3)产房忌生人进入(4)忌给死者穿黑色寿衣(5)衣服忌反穿
1.宗教的四个构成要素是()。
(1)宗教意识(2)宗教情感(3)宗教行为(4)宗教制度(5)宗教经典
2.下面关于宗教正确的表述是()。
(1)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2)宗教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3)宗教是封建迷信(4)宗教终究会消亡的
(5)宗教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世界宗教与民族宗族相比较主要区别是()。
(1)有了较系统的神学思想观念(2)有了较规范的礼仪制度(3)崇拜神灵具有世界性(4)信仰者打破了民族性(5)世界宗教具有十分系统而完整的教义理论 4.宗教消亡的条件是()。
(1)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2)科学技术与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3)阶级和社会不平等现象彻底消灭(4)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5)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
5.原始宗教的崇拜形式主要有()。
(1)动植物崇拜(2)图腾崇拜(3)鬼魂崇拜(4)主神崇拜(5)灵物崇拜
6.道教的教义思想主要有()。
(1)道生万物
(2)人生皆苦(3)天堂地狱(4)长生久视(5)生死轮回 7.道教的典籍有()。
(1)《坛经》(2)《道德经》(3)《太平经》(4)《古兰经》(5)《圣经》
8.道教在发展演变中形成的派系主要有()。
(1)五斗米道(2)全真道(3)天台宗(4)正一道(5)华严宗
9.著名的道教雕塑艺术主要有()。
(1)山西晋祠圣母雕像(2)晋城玉皇庙泥塑(3)龙山道教石窟(4)四川大足摩崖造像(5)云冈石窟
10.“四谛”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基础教义,所谓“谛”即“真理”的意思,“四谛”是指((1)集谛(2)笑谛(3)灭谛(4)道谛(5)苦谛
11.古代印度佛教在发展中形成的最主要派别是()。
(1)全真派(2)逊尼派(3)大乘派(4)小乘派(5)什叶派
12.佛教经典浩繁,其《藏经》包括()。
(1)《经藏》(2)《道藏》(3)《律藏》(4)《圣训集》(5)《论藏》
13.以下属于佛教称谓的是()。
(1)阿訇(2)方丈(3)比丘尼(4)牧师(5)道士
14.在唐代发展形成的中国化佛教宗派主要有()。
(1)正一派(2)三论宗(3)律宗(4)禅宗(5)哈瓦利吉派)。15.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路线是()。
(1)陆上“丝绸之路”(2)波罗的海(3)海上“香料之路”(4)地中海(5)马六甲海峡
16.下列哪些属于佛教的主张?()
(1)道法自然(2)人生多苦(3)人生而有罪(4)因果报应(5)安拉能拯救人类 17.基督教的主要圣礼是()。
(1)斋戒(2)圣餐(3)朝功(4)洗礼(5)涅槃
18.伊斯兰教教义的主要内容有()。
(1)信“安拉独一”(2)信使者(3)信八正道(3)信末日(5)日月星宿
19.伊斯兰教的礼仪制度称之为“五功”,其内容主要有((1)坐功(2)念功(3)礼功(4)斋功(5)朝功
20.基督教的重要节日有()。
(1)宰牲节(2)复活节(3)肉孜节(4)圣诞节(5)开斋节
。)
第三篇:中华文化概说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中华文化概说”是吉林广播电视大学为开放本科层次学生设计的一门通识课,是非统设选修课。这门课程知识内容较多,它对于文学类课程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但同时它又需要大量的文学实践对其理论进行不断的丰富与和发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意在给大学生们提供一个了解祖国悠久、丰富、多元的文化遗产的一个入门途径,使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基本精神以及当代价值有较为深入了解,对于中国文化的特征有所把握,并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有所思考,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本学科是一门文史哲贯通的人文性学科,不仅仅是单一学科的组合,不是单一艺术门类的鉴赏,而是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路。
二、课程内容 绪论(1学时
一、“文化”界说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学时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学时
一、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二、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极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2学时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二、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2学时
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三、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四、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五、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六、隋唐:隆盛时代
七、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于市井文化勃兴
八、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击与融会
九、明清:沉暮与开新
第五章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2学时
一、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二、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
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学(2学时
一、汉语的历史与特点
二、汉字的历史与特点
三、汉语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2学时
一、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二、四大发明
三、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落后的原因 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2学时
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
二、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 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3学时
一、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二、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三、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2学时
一、辉煌的远古艺术
二、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 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2学时
一、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二、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
三、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2学时
一、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
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极其历史发展 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2学时
一、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三、佛教的中国化和中国化佛教 四、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性 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2学时
一、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二、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
三、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2学时
一、中国文化的类型
二、中国文化的特点
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2学时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
二、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三、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2学时
一、天人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
二、群己关系的定位
三、义利与理欲:价值观的深层展开
四、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
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2学时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二、中国文化走向近代的艰难历程
三、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
四、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2学时
一、中国文化发展的新阶段
二、80年代文化热的反思
三、90年代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
四、中国文化的综合与创新
三、教学环节
1、面授辅导
除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适量讲解与答疑外,主要为学生提供中华文化的各类知识。辅导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辅导主要围绕学生的活动来展开,可采取集体讨论、布置作业、作业评讲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以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提高中华文化的知识水平,弥补远距离学习过程中语言学。
同时要利用网上资源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完成网上测试,积极参加网上专题讨论及网上教学活动。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点评。
2、自主学习
学员要制定自主学习计划,通过阅读文字主教材、导学资料,浏览中央电大、吉林电大网上资源,以及参加BBS讨论来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3、小组学习
组织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参与面授课堂讨论与网上专题讨论,通过协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4、网上教学辅导
组织网上专题讨论及实时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5.考核
考核:本课程的测试是形成性考核的形式,四次形成性考核各占总成绩25%。
四、责任教师 姓名:王赫延 电话:0431-********
E-mail: wangheyan@jlrtvu.jl.cn
第四篇:中华文化概说课程说明
中华文化概说课程说明
课程性质
“中华文化概说”是吉林广播电视大学为开放本科层次学生设计的一门通识课,是非统设选修课。这门课程知识内容较多,它对于文学类课程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但同时它又需要大量的文学实践对其理论进行不断的丰富与和发展。
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中华文化的基本概况,对中华文化、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中国文化以来的社会政治结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文学等问题有较为全面的理解,能够在具有一定的知识、文学阅读积累的基础上,分析社会现象,提高文化素养、加强理论修养,从而扩展知识,培养能力。
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实事求是地、按照中国文化的基本规律和自身特征,对文化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增强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对我国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课程学时、学分
本课程课内学时36,共2学分,开设一学期。
课程内容
文字教材共分为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中国文化以来的社会政治结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等十九章内容,这十九章内容,是有机的整体。内容十分丰富,并且覆盖面很广。
教学环节
1、面授辅导 除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适量讲解与答疑外,主要为学生提供中华文化的各类知识。辅导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辅导主要围绕学生的活动来展开,可采取集体讨论、布置作业、作业评讲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以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提高中华文化的知识水平,弥补远距离学习过程中语言学。
同时要利用网上资源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完成网上测试,积极参加网上专题讨论及网上教学活动。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点评。
2、自主学习
学员要制定自主学习计划,通过阅读文字主教材、导学资料,浏览中央电大、吉林电大网上资源,以及参加BBS讨论来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3、小组学习
组织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参与面授课堂讨论与网上专题讨论,通过协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4、网上教学辅导
组织网上专题讨论及实时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媒体的使用
文本辅导
(一)文字教材的使用
本课程以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为《中国文化概论》主教材。教学大纲依据文字教材进行编写,它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也是组织教学和各种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教材的编写共分为上中下三编共计十九章。
(二)辅助教学资料的使用
中华文化概说涉及较多的历史典故、历史名人、重要概念,大量中国古代文论和古代思想教育等的经典内容,主教材难以包容。计划将这部分内容用文本辅导的方式,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传输,为教学提供相应的支持服务。
课程内容
绪论
一、“文化”界说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一、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二、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极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二、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三、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四、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五、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六、隋唐:隆盛时代
七、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于市井文化勃兴
八、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击与融会
九、明清:沉暮与开新
第五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一、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二、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 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学
一、汉语的历史与特点
二、汉字的历史与特点
三、汉语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一、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二、四大发明
三、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落后的原因 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
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
二、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 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
一、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二、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三、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
一、辉煌的远古艺术
二、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一、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二、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
三、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一、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
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极其历史发展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一、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三、佛教的中国化和中国化佛教 四、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性 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哲学
一、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二、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
三、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第十五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一、中国文化的类型
二、中国文化的特点
第十六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
二、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三、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一、天人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
二、群己关系的定位
三、义利与理欲:价值观的深层展开
四、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
第十八章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二、中国文化走向近代的艰难历程
三、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
四、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十九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一、中国文化发展的新阶段
二、80年代文化热的反思
三、90年代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
四、中国文化的综合与创新
第五篇:中华文化概说
中华文化概说 作业一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文化的含义主要指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2、“中华”之“华”乃是“ 光辉、文采、精粹”的意思。
3.中华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主要特征是强烈的时代性和顽强的再生性、鲜明的整体性和活跃的多元性、相当的稳定性和相对的开放性。、在众多的氏族、部落之中,主要有三大文化集团,一是 “华夏集团”;二是 “东夷集团”;三是“苗蛮集团”。
5、殷商时代的突出成就之一——青铜文化的主要特点是种类繁多、工艺复杂、粗犷狰狞的审美追求。6.中华饮食文化最主要的有三大方面 :酒文化、茶文化、食文化。
7、汉代的面食有发酵的,也有不发酵的,统称为“饼 ”。8.唐代陆羽著的《茶经》是中国最早的关于茶文化的著作。
9、古代的马车是有等级的,观车后之旌旗便可知乘车者的身份。10.我国的烹调技艺的四大菜系指的是苏和粤,川和鲁。
11、到了汉代,封建的选官制度才逐渐确立,其表现形式有两种:察举和征辟。12.明代官员的官服上有补子,文官为“飞禽 ”,武官为“走兽”。
13.清代的地方官制较之明代略有改变,总督,巡抚固定为“ 封疆大吏”。
14、明代的学校有两大类,其中中央级的学校称“ 国子监”。
15.中国传统节日不仅具有时代特征,而且还具有 地域性、民族 特色。16.端午节的活动主要有吃粽子和挂蒲艾,龙舟竞渡和饮雄黄酒。
17、目前所知保存礼仪文化最早的书籍是由儒家学者整理的《周礼 》、《 礼仪》 和《礼记 》。18.传统说唱艺术的源头,就是先民在劳动之余的讲“ 故事
19、《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诗歌总集。20、最能代表两汉散文成就的是历史著作《史记》和《 汉书》。
二、名词解释
1、文化---文化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中华文化的“文化”基本上以《辞海》中的定义为准:“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2、中华---“中华”一名,由来已久。所谓“中”,乃是居四方之中的意思。汉族古称华夏族,上古时居于黄河流域,自以为居天下之中央,故称“中国”。所谓“华”,乃是光辉、文采、精粹的意思。“中华”用作民族之称谓,乃是居天下之中而文明发达之意。
3、自然崇拜---是指对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的崇拜。
※
4、建安风骨---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5、果酒---指以各种果品为原料,经发酵而酿成的,是一种低度饮料酒。
6、《茶经 》---由唐代陆羽撰写的精彩的论茶著作,反映了时代的茶艺水平,也体现着茶文化的不断向前发展。
三、判断题
1、传说中的蚩尤、后羿属于华夏文化集团。(×)
2、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是第一部纪事本末体通史著作。(√)
3、明清小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可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
4、我国的白酒是世界上独有的一种蒸馏酒,它的问世是酿酒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5、世界上最古老的野生茶树生长于中国西北。(×)
6、现代烹饪最重要的方法“炒”是在唐宋时 1
期发明的。(×)
7、先秦时期已有“衣”、“裳”之分。上衣下裳,是当时男女通用的服装形式。(√)
8、科举制的雏形——开科取士试行于唐代。(×)
9、中秋节、春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近世三大传统节日。(√)
10、长期以来,古代中国文代多半是以华北为中心的。(√)
11、真正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正式形成的是大约编定于春秋时期的上古历史文献集《尚书》。(×)
12、英雄传奇小说是章回小说中最早出现的一类。(×)
四、论述题
1、中国酒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1)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历史悠久;
(2)中国有很长的酿酒历史,在大型祭祀和原始宗教中都用酒;(3)中国有很长的酿酒历史;
(4)酒使人迷狂,与文人有很大的关系,如李白斗酒诗百篇。(5)中国儒家文化对酒的主张是:发乎情止乎于礼;
2、简述中国茶文化的内容。
中国饮茶和制茶的历史很悠久,茶的功用由原来的药用发展成一种饮品,到一种文化——茶道。中国茶品种众多,如普洱、铁观音、碧螺春等
北酒南茶是中国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茶也深得文人的倾爱,先苦后甜,如同人生经历平稳而不失情趣,是文人人格高洁的象征。
茶是使人主动认知世界的清醒剂,酒是让人忘却现实的迷药。
3、简述中国传统建筑的总体特征。
答:
1、以木材构成的框架式建筑为主体,砖石结构的建筑为其补充;
2、以矩形的中轴线对称格局为主体,以强调自然灵活的布局方式为补充;
3、以实用为主体,以美观为其补充;
4、以等级制的标志为主体,以富于个性特色的创造为补充。
4、较之唐代科举,宋代科举有何变化?
答: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宋代的科考分为三级: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解试由各地方进行,通过的举人可以进京参加省试。省试在贡院内进行,连考三天。为了防止作弊,考官俱为临时委派,并由多人担任。考官获任后要即赴贡院,不得与外界往来,称为锁院。考生到达贡院后,要对号入座,同考官一样不得离场。试卷要糊名、誊录,并且由多人阅卷。而殿试则于宫内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及定出名次。自宋代起,凡于殿试中进士者皆即授官,不需要再经吏部选试。
5、简述中华传统文化的“俗”与“雅”。
答:俗文化一般比较粗糙、朴素,富于感情色彩,是一种具有自发性、传承性、非理性等特征的文化成果,而雅文化一般比较严整、精细,富于思辨色彩,是一种具有系统性、规定性、普遍性等特征的文化成果。俗文化更多的构成了它的多元特质,而雅文化则更多地体现了它的一体化程度。
俗文化和雅文化之间并不是一种绝对对立、相互排斥的关系,在更多的时候,它们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的关系。俗文化是雅文化的基础,雅文化则是在对俗文化进行不断总结、反复批判,直至扬弃、完善而后所形成的。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雅”也有可能回归于“俗”。国家的法律是一种严肃的事物,属于雅文化的范畴,但它却产生于俗文化的人们生活习惯之中。一部中国诗歌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俗、雅撞击史。俗文化和雅文化是永远并存的,也是永远斗争的,二者间是永不休止的相互渗透、融合的。
6、试述中国古代的“宗族制度”。
答:封建社会后期的宗族制度与西周以来的宗法制度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或者说就是宗法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变的产物。其宗旨是建立以宗族为范围的族权统治,其表现形式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亲亲之情相号召。所不同者,乃在于西周的宗法制度是政权、族权的高度合一,魏军南北朝的宗法豪强亦常常控制政权、干预政治、主宰国家大事,而宋代以后的宗族制度则与国家政权分离,但同时又维护和服务于国家政权。
盛行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宗族制度是一种以族长权力为核心,以家谱、族规、祠堂、族产等方面的规范或活动为手段,使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社会形态。其具体表现形式有家谱、祠堂、族产、族规、族长。
7、谈谈你对“茶禅一味”理解。
答:茶与道家以及佛教的禅宗也有密切关系,人们往往将茶理与禅理结合在一起,称之为“茶禅一味”。
8、龙凤文化是否还还具有现代意义?
答:1)从文化原型上进行溯源,龙凤都是远古初民部落的图腾,龙主要是中原各族图腾物的结合体,凤则为南方各族图腾物的结合体。后来炎黄二帝经过战争合并为一体,结成了炎黄部落联名为主体的华夏族,并形成了共同的图腾——龙。
(2)凤作为炎帝部落联盟的图腾,也是南方部落的图腾,为火鸟,行火德,龙飞于天,腾云驾雾,行水德,水火相克,可一旦交合,也就相生,标志着新纪元的开始。
(3)上古时代,中国人即形成了一阴一阳平等对立观念,以龙为阳,以凤为阴,龙凤相配,主要象征阴阳和合,因此,龙凤成了阴阳的象征。
(4)从天来讲,阴阳和合意味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从人类社会来讲,龙凤呈祥,也就标志着国运昌盛、人民安居乐业。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龙凤对中国人的影响是至为深刻的,在至高无上的后宫,皇帝是真龙天子,娘娘则是凤。
总而言之,龙凤文化在民间具有较皇室更为广泛的引申和象征意义。他们任何时候都象征着吉祥如意,表达着中国人对和平、团圆、幸福、美满生活的企盼和向往。
9、爱国传统的现代意义是什么?
答:
1、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与国家意识和民族观念的维护
在当今时代条件下以博大和谦逊的胸怀,认真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在立足于本国实际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和利用世界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来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加快祖国的繁荣和进步,无疑是新时期爱国主义重要的时代特征之一。经置身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必须以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必须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振兴民族经济,才能真正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我们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形势,面临着霸权与反霸权、渗透与反渗透的严峻形势,因此,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把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观念,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处理国内国际事务的最高准绳。这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又一重要特征。
2、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1),在法律层面上,“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在根本上是对于宪法精神的阐述。危害祖国不仅是一种羞耻,而且也是一种犯罪。因此,热爱祖国既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2),在道德层面上,“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所说的“荣耻”就是在召唤人们的良心,让良心知荣知耻,该荣的荣,该耻的耻;并让良心看守自己的言行,取荣去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不仅继承了传统道德。(3),在是信念层面上,人生活在世界上有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从而有一个精神支柱和寄托。一个人的信念和理想在根本上支配了他的道德和法律行为。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爱国体现在三个方面:热爱故土山河;热爱各族人民;热爱自己的国家。
3、和谐社会与爱国主义
(1)、保持国家的稳定局面 , 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更加和谐 , 社会更加公平正义、安定有序、诚信友爱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爱国主义所应具有的内涵。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爱国主义还必须做到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提高执政党能力,建设民主法治国家,协调好个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爱国主义还要做到汲取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实现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第四,铸造强大的民族精神,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这是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爱国主义的必然要求。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这些时代特征,反映了我国当前政治经济发展的整体面貌,折射了我国在社会的历史走向。以宏观的视野准确把握和透视爱国主义的这些特征,对于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爱国主义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0.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对自强不息的理解。
答:1.自强不息是民族精神之所在,是民族强盛的动力所在。
2、易经里有“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话,鼓励人们积极向上。
3、中国文人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统。
4、今天的年轻人应继承自强不息的精神,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人世沉浮如电光石火,盛衰起伏,变幻难测。如果你有天才,勤奋则使你如虎添翼;如果你没有天才,勤奋将使你赢得一切。命运掌握在那些勤勤恳恳工作的人手中。推动世界前进的人并不是那些严格意义上的天才,而是那些智力平平而又非常勤奋、埋头苦干的人;不是那些天资卓越、才华四射的天才,而是那些不论在哪一个行业都勤勤恳恳、劳作不息的人们。即使你身体有残缺,即使你没有过人的天资,即使别人看不起你。但是,只要你自强不息,就能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就能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天赋超常而没有毅力和恒心的人只会成为转瞬即逝的火花。许多意志坚强、持之以恒而智力平平乃至稍稍迟钝的人都会超过那些只有天赋而没有毅力的人。懒惰是一种毒药,它既毒害人们的肉体,也毒害人们的心灵。无论多么美好 的东西,人们只有付出相应的劳动和汗水,才能懂得这美好的东西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真正的智慧总是与谦虚相连,真正的哲人必然像大海一样宽厚。浅薄的嫉恨和无知的轻蔑都是真正不尊重劳动、不尊重勤劳的表现。人们常说:播下行为的种子,你就会收割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你就会收割性格;播下性格的种子,你就会收割一定的命运。“闻鸡起舞早耕耘,天道酬勤有志人。”让我们养成勤劳的习惯,培养勤奋的性格,收割丰收的果实!“天道酬勤,厚德载物”,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成正比,而增厚美德以容载万物应成为我们崇高不变的追求,自强不息,是一切成功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