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
2010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
一、考试性质
上海市语文科高考是为高等学校招生而进行的选拔考试。它的指导思想是有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和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考试对象为2010年全日制高中阶段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
二、考试目标
高考语文从识记与理解、分析与综合、鉴赏与评价、表达应用等方面测量考生能力。试题分别从阅读、写作两部分对学生进行测试。
三、考试内容
根据《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要求,结合现行的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确定以下为考试内容。
1.识记与理解
1.1识记课文中所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及与之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
1.2理解常用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1.3运用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理解文章内容。
1.4理解常见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5理解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
1.6理解常见的文言词法和句式特点。
1.7理解并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句子。
1.8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2.分析与综合2.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2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2.3分析作品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
2.4归纳作品要点,概括段落大意和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
2.5根据作品内容,通过合理推断和想象,作适当拓展。
3.鉴赏与评价
3.1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
3.2评价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4.表达应用
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常用的应用文。
4.1选材立意
4.1.1准确把握题意。
4.1.2思想健康、感情真实,力求有新意。
4.1.3选材恰当、内容充实、主旨明确。
4.2结构布局
4.2.1结构完整、严谨。
4.2.2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4.3语言表达
4.3.1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4.3.2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4.3.3语言通顺、准确、生动、得体。
四、考试细则
1.考试形式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试卷分为试题和答题纸两部分。考生答题必须将答案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2.试卷测量目标的比例
识记与理解、分析与综合、鉴赏与评价约为54%;表达应用约为46%。
3.试卷结构与分值
试卷分阅读和写作两部分:
阅读80分(现代文约占38分,文言诗文约占42分),写作70分。试卷总分为150分。
4.试题难易的比例
试题难易的比例约为3:7。
5.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6.题型
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写作题。
阅读、写作题型的样题与测量目标示例:(略)
五、附录
2010年上海市高考文言文300个常见实词表
高中文言文160个实词
哀爱安按案 拔白败拜报 暴备被倍悲 北背奔本彼 逼辟蔽毕便
遍表并伯薄 泊博步裁苍 操草策曾差 尝长超朝陈 称诚出除辞
驰冲传垂次 刺促错处达 殆怠旦独笃 度断夺发法 反放非分奉
服伏复盖苟 鼓固寡国过 恨厚患或疾 即既将解结 矜竟景就绝
堪克困怜弥 靡莫逆能内 迫期奇迁劝 却如若稍色 甚审识适是
书数疏率私 遂涕图徒王 望微闻恶悉 系相谢幸延 阳要宜狱再
造贼振直志 治置诸族左
初中文言文140个实词
昂傲包比鄙 兵病察彻乘 从当道得定 伐犯方负赋 更故顾观归
好号还会惠 及极济计加 假间简见节 竭尽进居举 具俱聚决类
临虑论漫灭 明名命谋难平戚启强请 穷求取去全 任入塞善少
舍涉生胜师 施实食使释 恃属说顺素 汤通痛退亡 为务徙狭鲜
向效信行形 兴修徐许寻 业遗贻夷异 易诣益阴引 盈余逾缘远
云责章知止 致质众专周 走足卒作坐
第二篇: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上海卷)
2007年高考试题历史试卷(上海卷)(附答案)
一、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8.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B.①②③
C.②④D.①②④
19.当代历史学家开始关注“忧愤”这一情感因素对于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如果你要选择“忧愤之死”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合适的人物是
A.邓世昌B.林肯
C.拿破仑D.屈原
20.2007年2月,印度天竺那烂陀举行了玄奘纪念堂落成典礼,中印两国领导人应邀出席。印度举行这一盛大庆典是因为
A.玄奘长期生活于天竺那烂陀B.天竺那烂陀是佛教的诞生地
C.唐代高僧玄奘曾去该地取经D.玄奘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
21.下列选项中符合《资治通鉴》的写作年代、编纂体例和选材原则的是
A.汉武帝生平集中于单篇B.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收人其中
C.唐太宗事迹按时间叙述D.成吉思汗西征路线详细记载
22.为了稳定边疆,完成国家统一,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是
A.收复台湾B.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
C.平定三藩之乱D.颁布《钦定西藏章程》
23.右侧是份售书广告,其中有可能在洋务运动中成为畅销书的是
A.①⑤
B.②④
C.③⑤
D.①③
24.《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25.20世纪初期,中国曾“以俄为师”。这里的“俄”通常是指
①沙俄②苏俄③苏联④独联体⑤俄罗斯
A.①②B.②⑤
C.②③D.③④
26.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正式播音。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
A.百团大战的最新战况B.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
C.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D.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港
27.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A.工商业改造B.统购统销
C.“一五”计划D.土地改革
28.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例如“革命”,最早界定为改朝换代,近代以来则多指政治体制变革。下列选项对应上述概念内涵的是
A.汤武革命/“光荣革命”B.“光荣革命”/工业革命
C.汤武革命/“文化大革命”D.工业革命/“文化大革命”
29.“《百科全书》的读者群并不是由资本家构成的,而是1789年中瓦解得最快的各个部门。他们来自于高等法院和大法官裁判所,来自波旁王朝的官僚机构、军队和教会。一种进步的意识形态竟然渗透了社会结构中最为陈旧和锈蚀的部分,这看起来似乎有些荒谬,但大革命正是从悖论中开始的。”这段话表明,作者认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
A.人民攻占巴士底狱B.特权阶级的自我崩溃
C.资产阶级要求革命D.国王召开了三级会议
30.1874年,日本人将“Science”翻译成为“科学”,后于1915年引人中国。与这一概念传播相关的事件是
A.洋务运动——明治维新B.明治维新——新文化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D.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31.列宁晚年在总结十月革命经验时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办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这一“不同的办法”是
A.进行全面的改革B.实行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D.建立苏维埃政权
32.右图为欧盟驻华使团设计的一张题为“祝欧盟生日快乐”的贺卡。这一设计的寓意是
A.今年正逢欧盟成立50周年大庆
B.招财进宝是民间祈福的一种习俗
C.用中国民俗表达对欧盟繁荣的期盼
D.欧盟的生日恰好是中国农历金猪年
二、简释与问答题(共45分)
33.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问题:(6分)
(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抄在答题纸上)(2分)
(2)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抄在答题纸上)(2分)
(3)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抄在答题纸上)(2分)
34.美国的边界经过两百多年的扩展,形成了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广阔版图。在扩展有形边疆的同时,美国还在全世界进行着政治、经济等无形边疆的扩展。对于美国这种有形与无形的扩展,历史学家常常会追问:美国的“边疆”到底在哪里?
问题:(12分)
(1)美国是如何扩展其“边疆”的?(9分)
(2)这种扩展的影响是什么?(3分)
35.观察下列图表,回答问题。
问题:(8分)
(1)英、德、日、中四国人均GDP呈现何种趋势?(2分)
(2)自1700年至1913年英、德、日三国人均GDP变化的主要原因
是什么?(3分)
(3)与1913年相比,1950年德国和日本的人均GDP为何增加不多?(1分)
(4)近代以来中国的人均GDP持续落后于英、德、日三国,原因是什么?(2分)
36.阅读下列反映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状况的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条:工人包括童工每天工作时间不能少于十二小时。
第二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
第三条: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运转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经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
第九条: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由织工赔偿。
第十一条:任何在厂里的工人一经发现和别人谈话、吹口哨、唱歌或缝补衣服者,罚款六便士……
问题:你认为当时工人阶级的状况如何?(9分)
37.最近,国外一位学者提出了
“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借用这句话设计了右侧这张主题演讲的图片。
问题:(10分)
(1)1978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1分)
(2)为什么中国的1978年会被视为21世纪开始的标志?(6分)
(3)你如何评价图片所体现的主题?(3分)
三、材料分析论证题(共30分)
38.“1860年代的诞生”
从中外历史的进程来看,19世纪60年代具有重要的地位。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资本主义”、“工人阶级”、“工程师”、“民族”、“自强”等词汇的出现和频繁使用就是最好的证明。面对那个时代,每个人都在思考,其中一位政治家这样写道:
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前,这些观念就会紧随并支持你们
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后,它们便会拉着你们向前
如果你们逆着时代观念而行,它们就将推翻你们
试以“1860年代的诞生”为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要求:
1.在撰写小论文之前,先简略叙述19世纪60年代所发生的重要史实。(6分)
2.以“1860年代的诞生”为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可选择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角度,也可围绕某一中心、某一事件等展开论述。(24分)
注意:
1.论文须围绕主题展开
2.论点应由材料支持
3.论述要层次分明
4.叙述要清晰连贯
5.文字要通顺流畅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A组
1C2D3A4C5B6D7D8C9D10B11B12A13B14C15A
B组
1D2B3C4B5A6C7D8A9C10B11D12A13C14B15D
共同部分
18B19D20D21C22B23C24D25C26A27A28A29B30B31D32C
二、简释与问答题(共60分)
以下试题旨在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和思维品质。因此,对学生答题的评分,只要意思与本答案要点相符即可,不要求文字表述与本答案相同。
16A.(1)一条鞭法。
(2)减轻农民负担,削弱人身依附关系,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等。
(3)材料一的“丁”指成年男子,材料二的“丁”是赋税单位。
16B.(1)负责司法。
(2)从“无为”到“有为”,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以礼入法、礼刑结合成为立法的指导思想。
(3)不会,中华法系至唐朝完全形成,触犯皇帝罪不可恕。或者,会,因为我国古代司法具有“人治”的特征,遇到开明君主或明智的司法官会维持原判。
17A.(1)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技术等高科技。
(2)原因、背景,如:20世纪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社会需要等;过程,如:20世纪40年代发端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现在正遍及全球并向纵深发展。
(3)正面影响,如: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经济全球化等。负面影响,如:扩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等。
17B.(1)对内独裁、对外侵略。
(2)战后民主化改革的一系列措施,如:成立欧洲国际军事法庭等。
(3)德国成为民主国家,在欧洲和世界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33.(1)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2)史料解释:民贵君轻。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
(3)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34.(1)经济扩展,如:成为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等。科技扩展,如: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在高科技领域占据全球的优势地位等。政治扩展,如:成为超级大国,称霸世界与独霸世界等。
(2)对美国的影响,对世界的影响。
注:标答仅供参考,答案不必全部符合标答。如考生答到有形的自然边疆、空间的拓展、文化的扩展等内容也给分。考生也可以围绕边疆的扩展,从个体的视角梳理、综合、分析后,进行回答。
35.(1)英、德、日的人均GDP快速上升,中国的人均GDP增长缓慢。
(2)英国工业革命,德意志统一,日本明治维新。
(3)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德、日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且战败。
(4)中国的人均GDP持续落后有诸多原因,如: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缓慢等。
36.本题采用分层评分法,按以下五个递进的层次评分:
第一层次:所给答案与所要回答的问题没有任何关联。
第二层次:仅给出结论,未利用任何材料进行论证。
第三层次:给出结论,并组织材料进行论证。
第四层次:利用材料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分别进行论证。
第五层次:利用材料综合不同角度进行充分论证。
37.(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可从三方面展开。从中国的视角来看,如:1978年后确立了对内改革的战略决策,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计划经济转移到市场经济等;从世界的视角来看,如:1978年后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中国融人世界,加入WTO等。从21世纪的视角来看,如:21世纪全球进入了急剧变化的新时代,中国成为21世纪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和影响国际格局变化以及推动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所有这一切都源于1978年的历史性转折等。
注:标答仅供参考,答案不必全部符合标答。考生也可从个体的视角梳理、综合、分析后,进行回答。
(3)本题答案开放。能提炼出与图片所提供的信息相关的主题,作出评价并言之有理即给分。
三、材料分析论证题(共30分)
本题旨在了解考生对历史过程的分析、评判能力,驾驭、运用史实和史料的能力以及历史叙述与论述的能力。本题可以选取一个视角:也可进行综合性的阐述。
38.本题每卷应至少由三人评阅,各人独立打分,以所得平均分为最终得分(有小数出现则4舍5入);如果任何两人给出的分值之差等于或大于阈值,应由中心组重新评阅。第一部分:
(1)史实:史实完整。
(2)叙述:清晰连贯。
第二部分:
(1)主题:能够依据材料和要求提炼鲜明主题。
(2)观点:观点突出。
(3)史实:所引史实典型而充分。
(4)论述:论据与论证充分。
(5)文字:文字通顺流畅。
第三篇: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上海卷)
浅谈公务员录用制度改革
全国行政机关公务员管理工作会议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今后中我国将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公务员队伍,同时组织开展公务员公开遴选试点,加大从农村、社区优秀基层干部中考录公务员的力度,探索从优秀工人、农民等生产一线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这是我国改变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最明显的信号。
自从实施《公务员法》以来,我国公务员考录工作一直坚持走“高端”路线,强调公务员必须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这使得绝大多数农村、社区优秀基层干部和工人、农民很难通过现行考试制度成为公务员。尽管一些地区放宽了考试条件,允许农民、工人报名参加公务员资格考试,但由于“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在考试录用条件中所占比重较大,公务员的大门实际上向工人、农民关闭。公务员具有较高的学历,但未必具有工作能力;而具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的人,又未必具有较高学历,从而没有机会成为公务员。如何在公务员考试录取环节有效克服这一矛盾呢? 其实,西方国家在公务员制度建设中早已解决了这一问题。对于那些必须面向大众的公务员,他们采用一套公开选拔的政务官考核录用标准体系;而对于那些负责国家机关内部事务的专业技术服务类的公务员,他们则采用另一套专业资格考试制度,并且根据公务员服务的年限,逐级晋升。在公务员队伍中区分事务官与政务官,既可有效保证公务员改革不偏离民主发展的方向,同时又可使许多从事专业技术服务类职务的公务员具有向上攀登的空间。那些有志于担任公务员的工人、农民完全可以通过公开竞选的方式,担任政务官。如果他们想要进入公务员团队担任事务官,则必须经过复杂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公务员考试录取制度不是劳动模范评审制度,也不是选拔技术精英制度。公务员考试录取制度是一种国家层面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确保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基础性法律制度。所以,公务员考试录取不能面向不同的行业和地区分配指标,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高等院校的专业技能考试制度。
公务员考试录取制度的改革应坚持以下原则: 首先,公平选拔原则。如果过分强调录取工人、农民的比例,就会在无形中破坏公务员公平选拔原则,在照顾工人、农民比例的同时,把优胜劣汰的公务员考试录取制度,变成一项纯粹政治意义上的权力分享制度。所谓公平选拔原则:一方面要求从制度上改变过去那种面向大城市、大专院校毕业生的考试录用标准;另一方面要求在法律规范面前人人平等,不能为了照顾某个特殊的群体而人为地放宽标准。其次,民主选拔原则。之所以强调公务员必须接受选民的检验,根本原因在于,公务员是为选民提供服务的特殊群体;其服务质量的高低应由选民考评。如果公务员选拔变成了考试选拔,那么,公务员改革就会回到古代社会那种“八股取士”的老路上去,就会出现方向性问题。通过考试选拔公务员,不是考试定终身,而是要在资格考试的基础上,建立一种面向选民的选拔机制。考试选拔制度只是一种准入制度,它不是公务员唯一的选拔制度。通过考试取得公务员资格之后,要想从事务官变为政务官,还必须接受选民的检验;第三,公开选拔原则。现在,我国一些地方在公务员选拔任用方面,形式上公开,实质上不公开。公务员考试流于形式,公务员的录用“任人唯亲”。个别一些地方的公务员选拔考试中,所有上榜考生均为当地领导干部的子女。这说明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边际效用正在递减,负面效应正在显现。要想改变这种暗箱操作盛行的状况,必须尽快建立公务员分类管理体制,把考试录用制度的负面效果降低到最低程度。今后所有专业技术类公务员都必须进行资格选拔考试,而要想担任政务官,必须辞去现有的公务员职务,通过公开竞选的方式,接受选民的检验。只有这样,才能把秘密考试与公开录用有机结合起来,防止一些人避开公务员公开选拔制度,依靠间接方式获得更高一级的职务。
第四篇:2018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评析
2018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评析
2018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⑴自拟题目;⑵不少于800字。
2018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评析 口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任佳怡
今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与往年的不同之处,在于跳出了二元对立的范式,引导考生对人生价值进行思考。虽然题目中有“需要”和“被需要”,但两者并非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且从审题角度看,核心当在对“被需要”的心态的论述上。因为题目中的“对此”指的是对“这种被需要的心态”,而“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指的是“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所以最后立论应围绕“被需要”和“价值”展开。而人生的价值又是多元的,也许“被需要”可以体现某些价值,但是有些更高的价值不能通过“被需要”的途径来体现,对于人生价值的终极思考,最能看出考生境界的高低和胸怀的广狭,可见上海卷的作文题,能够考察思想、底蕴,人文色彩较为浓郁。
不出二元对立的题目,可以避免考生套用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写出千篇一律的作文,从而开辟更为广阔的思辨空间。黑格尔在《逻辑学》一书中提出辩证法“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恰能在本题的写作中得到充分运用。乍看之下,人们渴望被他人需要,其意图是体现自己的价值,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的确有其合理性,因而值得肯定。但我们还是要追问一下,以体现自身价值为最终目的的“被需要”,有没有不合理之处呢?经过思考可以发现,这种“被需要”是以利己为出发点的,因而是一种境界并不太高的常态化表述,这样就完成了第一重否定。既然人们都有被他人需要的渴望,那么更高的境界应该是个体由自己的渴望推知他人的渴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借此成就他人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并没有将“被需要”的意图建立在利己主义的心理基础上,而是推己及人,超越了自己原始的心理需要,从而进入了冯友兰先生所说的“道德境界”。
但是到这里为止,我们的思考还没有结束,可以进一步追问,不追求被他人需要,就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读书人的胸怀决定了杜甫自己身为“寒士”,能够忘却一己之私,抛却自身价值是否体现的利益考量,心系天下“寒士”的喜与忧。虽然在当时他无法在社会层面很好地体现自己的价值,但是经过历史风霜雪雨的洗礼之后,今人眼中的他无愧“诗圣”美名,其价值非但不容置疑,且也已超越个体范畴,成就了一种不灭的人类精神,这种精神本身亦拥有了独立的价值。
如此进行反复追问和思考以后,就完成了第二重否定。整个思维的过程就是“否定之否定”,每一次否定,都不是简单的对之前结论的推翻,而是在保留原有结论合理性的基础上,不断补充、修正、深化自己的思考。由“肯定——否定之否定——重新肯定” 的逻辑循环完成思维的前进和发展。若推之极端,在重
/ 3
新肯定后又接以否定,如此以至无穷,就成为一种“苏格拉底式反诘”,这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思辨方式,在运用的过程中,个体通过不断的问与答进行与自己的“多元对话”,从而不断突破个体思维的局限。
再度审视这次的上海高考作文题,我们还可以发现材料给出的断言自有其合理之处,但也有其不完善之处,“前提…理由…根据…逻辑”皆或需补充或需建构。其过程就是运用“否定之否定”等原理进行具体而微的论证说理。这也正体现出上海卷的特点——重视 “说理”和“思辨”,不脱离它们来讲求“空洞的文釆和技法”,因此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严肃的思考态度、严谨的思维习惯,助力学生的“精神成长”。
另外,本题承继了这两年命题的另一个重要精神——“关注人生,贴近生活”。在写作过程中,不宜脱离现实环境,进行纯哲理思辨,而应使文章既能够“仰望星空”,又能够“脚踏实地”。我们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想到每个人都是社会架构中的一份子,尤其是中国传统社会向来重视宗法、伦理,人与人之间亲疏远近的关系编织起整张社会网络,所以个体“被需要”的心理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原因,而个体价值的实现也需要借助社会关系网。又如人际关系学大师卡耐基十分看重“赞美”的作用,这也跟社会交往中人们“被需要”的渴望密切相关。
我们还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思考,力图贴近每个人的心理现实,使文章更“接地气”。比如: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的中间层次被称为“爱与归属的需求”,是指在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情况下,人们就开始渴望爱和友谊,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能和别人建立起一定的交际关系,在周围的亲人、朋友、同事等群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恰当的位置。我们可以借此解释生活中人们渴望“被需要”的心理机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的最高层次被称为“自我实现需求”,就是说在人们心里有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追求,达到人生巅峰,体现自身价值的需求。按照马斯洛的理论,“渴望被需要”和“体现价值”并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前者可能仅仅是出于一种 “爱和归属”的情感需求,而后者主要通过“自我实现”,在超越突破中完成,与“被需要”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结合当下中国的现实,也许还可以关注到诸如以下材料:《北京折叠》中的底层民众、空巢老人和空巢青年等社会弱势群体,他们“被需要”的渴望相较于一般人可能更为迫切,而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读书人,应该能够关爱、包容这些群体,充分考虑他们的需要,成就他们的生活,自己则应该具备更高远的人生境界,从“被需要”的心理饥渴中超脱出来,通过“读书做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用家国情怀克服原始欲望,成为一个精神上“大写的人”。
总之,今年上海卷作文题“稳中有变”,我们可以看出命题人在思辨方式上的创新与突破——从“对立统一”走向“否定之否定”。要写好这篇作文,既需要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又需要具备深刻的文化自 觉和热切的生活关照。
最后,谈谈对命题的一些思考。首先,题目在关联词和标点符号的运用上不够严谨:“不仅……也……”的搭配不如“不仅……还……”的搭配准确,因为后者表示的是一种明晰的递进关系,句意的重点 落在“还”的后面,这就不会让人产生句子是并列关系,前后句意同样重要的误读;另外,应将“这种”两字前的句号改为逗号,再将“存在”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在“对此”后面添加逗号,因为这样就可以避免后文的“此”字指代不明,考生也就不会在“近指”“远指”“综合指”三者之间纠结不已。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可以将题目改为“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还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这样一来,题目重
/ 3
心就完全落在“被需要的心态——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上面,而“关注自身的需要”就不会成为审题时的干扰信息。
其次,题目将“关注自身的需要”和“渴望被他人需要’两者对举并不妥当。因为“被他人需要”本身作为一种心理需要,也属于“自身的需要”,考生读来就会产生困惑。建议将“关注自身需要”的话去掉,这样修改后,题目就显得目标明确,指向单一学生在审题时就能容易聚焦核心,把笔墨更多地落在“被需要”和“价值”关系的探讨上。
综上,个人以为,题目最终可以修改为:
生活中,人们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
供命题老师和专家学者参考、指正。参考构思:
(1)先对“被需要”的心态进行具体阐释。然后进一步论述这种心态的价值和意义,可以由“体现自己的价值”生发开来,从对于需要者和社会的意义角度来谈价值的实现。最后阐述这种心态可能产生的正面和负面作用。
(2)先揭示这种以“体现自己的价值”为核心的“被需要”的渴望,在本质上是利己的。然后指出超越的方式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充分考虑他人的需要,忘记实现价值的目的。再论述这种不追求价值的方式反而能更好地体现价值。
由社会学、心理学理论入手剖析“被需要”心态的成因,再阐释除了“被需要”以外,可以体现价值的其他途径。再结合现实生活的例子,区分不同的人 “被需要”的渴望程度不同,作为读书人应具备超脱的心态,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以此真正体现价值。
/ 3
第五篇:上海卷2014高考语文作文
上海卷2014高考语文作文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