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命的力量美
观《活着》有感
--生命的力量美
《活着》勾勒了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个普通老百姓的一生,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中国老百姓的生活面貌。姑且不谈那些在背后的指点江山的人对这一家人命运的影响。而仅从这些普通的人身上,我就感受到足够震撼人灵魂的东西—生命的韧性与淳朴的心。生命的可伸缩性有多大?不仅仅是韩信的一个胯下之辱就可以诠释的。影片的主人公福贵失去了家产,过上了清贫的生活,失去了自由,踏上了行军之旅,他的女儿失去了声音,后来他又失去了儿子,失去了女儿。他失去了几乎一切,除却自己的生命,然而他却不能做任何改变。我甚至能感受到那种痛彻心扉的无能为力,他只是个普通的老百姓,在社会面前,在命运脚下,不能去只身反抗什么,只能服从命运,只能在那一句句“如果”的假设里,忏悔,只能在从鸡到鹅到牛到社会主义的愿景中,期待。然尔最后在经历了不切实际的岁月,处在那段蔑视文化的时代,他仿佛也觉悟了似的,牛长大以后也许就是小外孙馒头长大了,社会主义还会更遥远些。
生活如此多的无可奈何与无能为力,他并没有倒下去,依然活着。失去了家产,可以凭自己的技艺吃饭,被抓丁,被俘虏,可以给部队唱皮影留下吃饭的家当,回到家乡,为了留下他那箱皮影,他也开动了脑筋,尽管最后在“革命”的潮里,他没能留住那伴了他一生的东西,但他还是用生命本能的力量倾尽全力好好地活着,在自己可以达到的范围里好好活着。高处有高处的活法,低处有地处的活法,这也许就是生命的韧性。
至于淳朴的心,我不能确定这是多单纯的感情,也不能描述是怎样的力量,或许用许多个短语叠加,爱与承担,爱与真诚,爱与信任,爱与谅解,爱与扶持……却发现无论用多少的形容词都不能描述尽兴的。就像家珍最后对春生说“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你得好好活着”的时候,那是关乎谅解的,一场无意的车祸,一个鲜活的生命陨落,一家希望的凋零。家珍半生的怨,春生半生的愧。然而在春生的生命陷入绝境的时候,这个善良的女人还是给了他精神的解脱。那一刻,我们的眼泪是先于理智行动的,这怎么能用语言来描述呢。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这部电影很美,并非凄美,而是一种绵长的像江南小桥流水一样的美,一种炊烟袅袅烟火气的美,一种折不断的柔软力量的美,这或许就是中国老百姓的美吧。
除却这样的美,许多人觉着这部电影的年代太过敏感,看了之后心里总有些小别扭,对那个时代,对那些人。然而任何伟大的思想家都受制于他所处的时代,他的思想、理论都会被个人的人生阅历所影响,都会为其时代打上深深的烙印。后继者的任务不是以当今的标准去苛求和指责前人,而是从他们的思想中汲取营养和教训,这样,在前人开拓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的时候就能更快捷,更少走弯路。我想对与《活着》这部电影里看到的悲喜情仇所相关的那些背后的人的认识也应该如此。
生命科学学院生命基地102班王丽君
联系方式:***
第二篇:生命.力量听后感
《生命·力量》听后感
今天下午,我们学校特地从西安请来了号称“无臂天使”的李智华老师为我们开展《生命·力量》演讲活动。
李智华老师讲到,在她出生100天时,因为父母亲不在家,她的双手就被一场大火夺去了,听到这儿,我被她的凄惨人生所感动,但李智华老师并没有被不幸的人生开端所打倒。
在她还不到5岁时,就学会了用脚叠军被,在这过程中,她付出了很多。为了叠好被子,她曾经对自己立下誓言: “不叠好被子就不吃饭,不叠好被子就不去上学”。从凌晨不到5点就起来了,一只脚站在地上,另一只脚专心的叠被子,一直叠到8点,终于叠好了一个方方正正,像豆腐块一样的被子,她的脸上也露出满意的笑容。听到这,我感触很深,像我这样双手健全的人,平时都懒得叠被子,而她一个残疾人却学会了用脚叠被子,我感到愧疚,也对李智华老师那种坚忍不拔、顽强的精神所感动。
在李智华老师6岁时,自己还学会了用脚写字。现场李智华老师还认真演示了写毛笔字,写得是那么的工整,那么的漂亮,我从心底里佩服。心想;“用脚写这么漂亮的字,平时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我们应该好好向她学习”。
李智华老师因为残疾,不能上学,一、二年级时就从教室后面的窗户看,太矮就拿两块砖头踩在脚下,到了三年级的一天,教室里的老师看见她,把她领进教师,还用课余时间和放假期间给她补习功课,这个老师就是陶老师。她说:“如果没有我的陶老师,就不会有我的今天”。她这种感恩的行为感动了我,同时也让我体会到,社会需要多一些关爱,我们要像陶老师一样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特别是要帮助那些有残疾或有缺陷的人。
李智华老师的经历很凄惨,但她那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却值得我们学习。她的事迹让我体会到自己是一个很幸福的人,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学会感恩、学会关心别人、学会帮助别人,让我们的社会充满爱。
第三篇:生命的力量
生命的力量
——读《黄河东流去》有感
双柿树小学 赵玮
以前也写过许多篇读后感,但是,为一本书读后感,这还是第一次。并不是因为这本书很厚故事很长——虽说七百多页也的确称得上是宏篇创作。不过,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故事本身的厚重和深沉,震撼了我的心灵,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于是,提起笔来,述说我心中的感触,灵魂的呐喊。
《黄河东流去》是 李準老先生写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的一部巨著。用老先生的话来说,“本书的名字虽叫《黄河东流去》,但她不是为逝去的岁月唱挽歌,她是想在时代的天平上,重新估量一下我们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的力量。故事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扒开黄河,淹没四十四个县造成空前浩劫的事件。在这个大灾难、大迁徙的过程中,我主要写了七户农民的命运。写了他们每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写了这次大流浪中,在他们身上闪发出来的黄金一样的品质和纯朴的感情……”
当我第一次翻开厚厚的书页,看到作者的这段话,我就知道,眼前摊开的,并不仅仅是一本书籍,她同时也是一部凝聚的历史,一份意义深远的记忆。于是,带着谦逊的心,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同回溯时光,走进那年那月,走进主人公们的生活。
一切还要从“中央军扒黄河啦——”讲起。当年的中华大地,烽烟四起,生灵涂炭,老百姓整日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进一步阻
挡日军的进攻,国民政府决定“以水代兵”,扒开黄河,希望以此挡住敌人的铁蹄。而我们的主人公们,就是一群世世代代生活在黄河沿岸的朴实的农民。如果没有战争,他们本可以遵循着祖祖辈辈的足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那片土地上辛勤地劳作,欣喜地收获;如果没有“黄河开口”,他们就不会被迫为了生计而背井离乡,到处流浪,在逃荒的路上吃尽苦头,妻离子散;如果没有……
但历史的悖论就在这里,生活中从来不存在什么“如果”,一切的一切,发生了,就面临着选择,要么坚持,要么放弃。坚持,或许不一定能够真正走出困境,但一旦放弃,那等待在前面的,就只有灭亡。我们的主人公们,在眼看着自己的家乡被咆哮而来的黄河水淹没后,满心悲愤地,恋恋不舍地,开始了向着“新家园”的迁徙。故土难离啊。生活了一辈子的家,竟然在转瞬之间就化为乌有了。这不能不算是人生的一大痛啊。
于是,跟随着浩浩荡荡的逃荒大军,赤杨岗的七户农家也开始了他们的漂泊流浪。都说,“美不美,泉中水;亲不亲,是乡邻。”的确如此。在这充满荆棘与坎坷的迁徙路上,乡亲之间互相扶持攻读难关的场景,常令我感动。那是种朴实无华的患难与共,不求回报的出手相助,温暖人心的相濡以沫。虽然故事中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尔虞我诈、倾轧算计,但这些人世中不可避免的黑暗并不能就此抹杀人性中善良、美好的一面,更无法遮挡住后者那耀眼的光辉。
由此,我不禁想到了本书的作者——李準先生。很可惜,这位老先生早在2000年便与世长辞了。我常想,老先生在他生命弥留之际,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吗?他还有什么话,想要对生长在新社会的我们说吗?记得老先生曾回忆说,自己在文化大革命这场十年浩劫中经历了很多,被指为“中间人物”的他,“不知挨了多少批判,挨了多少拳打脚踢”,以致到最后,在“整天的眼泪和长吁短叹”中,老先生固有的幽默感也被消磨殆尽了……但就是这样,在经历了那许多折磨后,老先生还是坚持了下来,凭借着内心的力量,“苏醒”过来,为我们留下了一部部深厚而宝贵的文字遗产。不禁对老先生肃然起敬,发自灵魂深处。
而在这次规模浩大的迁徙中,也涌现出许多值得敬佩的人物。他们或许是农民,是工人,是士兵,是路人……没错,他们当中,没有一个是叱咤风云的人物,没有一个可以呼风唤雨,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成为“英雄”,不影响他们成为“非凡的人”——因为在他们身上,显现出一种力量,一份勇气,如此振奋人心。也正是他们身上的这种力量和勇气,幻化成一种指引人心的精神,而恰恰是这种精神,支持着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延续和发展。故事中的劳动人民,他们身上的道德、品质、伦理、爱情、智慧和创造力,并没有因为饱经磨难而泯灭无存,正相反,在浩劫的打磨下,这些高贵的质素,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越发光辉灿烂。正如作者所言,“这是五千年文化的结晶,是我们古老祖国的生命活力,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而我,也再一次被这些可亲可敬的人们所打动,为他们面对残酷命运时那份不屈不挠,更为他们那份自始而终未曾减弱的生命的力
量。
第四篇:生命的力量
生命的力量
生命就像一团炽烈的火,如果它熄灭了,那就失去了它的力量。有时候,生命很脆弱,有时候却很坚强。如果我们能珍惜生命,有限生命便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这就是生命的力量。
一粒小种子掉进了岩石的缝隙里,没过几天,种子竟然不可思议地发芽了。在那么冰冷的石缝里,没有阳光,没有土壤,它竟然还能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它的生命竟然会如此顽强,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生命的强度和韧度。有一次,我看到一只蚂蚁掉到水里,奋力挣扎。它在死亡线上永不屈服的精神感动了我,我把它救了上来。过了一会,它又和平常一样爬来爬去。
生命是短暂的,让我们去热爱生命,用短暂的生命力量,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人生画卷。
第五篇:生命的力量
生命的力量
晚上,我在灯光下算着一道计算题。我正算着,忽然一只小虫“侵略”了我的领土――它落在了我的计算题上,而且还到处乱转。我很生气,因为它扰乱了我的思路。于是,我放下笔,用那个对它而言是个“庞然大物”的手掌“啪”地拍了下去。我本以为,那弱不禁风的小虫肯定经受不起我的“降龙掌”,早就一命呜呼了。谁知,它只是挣扎了一番,又重新爬了起来。我有点气愤,想再打它一下结束它的生命。就在这时,电视剧里常说的那一句话浮现在拉我的脑海里:“我要让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嘿嘿!”我笑了一下,跑到厨房拿来了一个玻璃杯,趁小虫不注意,轻轻地倒扣在了它身上。小虫似乎很惊慌,不停地去碰、撞玻璃杯,好像想逃出来似的。“哼,你就慢慢地撞你的去吧!”想着,我就安心的继续算我的题去了。终于,我把计算题算出来了,我很高兴,一抬头,却看见了那只已被我遗忘的小虫。它,依旧在跳着、撞着„„我楞住了,手也慢慢地伸了过去,把玻璃杯拿开了。因为我突然感觉到:拼搏中的生命有着不可遏止的力量!
广东惠州龙城镇第三小学六年级:邵一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