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琵琶国际化之路探析
中国琵琶国际化之路探析
内容摘要:本文拟从中国琵琶的历史发展说起,在对中国琵琶与西洋乐器的比较基础上,继而分析享有“中华民族弹拨乐之王”美誉的中国琵琶在当今国际乐坛上的形势,最后笔者将对其国际化发展之路提出一点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中国琵琶历史发展 国际形势 国际化之路
正文:
一 对中国琵琶历史发展简要论述
据记载,琵琶自东晋起从西域传入我国,有关琵琶的记载最早出现在2000年前。东汉年(公元前25--220年)学者刘熙在《释名》一书中写到: “枇杷,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像其鼓时,因此为名”。1 据说它实际上就是今天我国民乐器中阮的前身。
琵琶的发展在唐代达到了顶峰。在唐高祖李渊和唐玄宗的影响下,当时上至宫廷乐队, 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 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 而且在乐队处于领奏地位。这种盛况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的记载。例如,唐代著名诗人 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非常形象地对琵琶演奏及其音响效果这样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 玉盘"。2
到了公元十五世纪左右,琵琶已拥有一批以《十面埋伏》和 《霸王卸甲》为代表的武曲以及以《月儿高》《思春》和《昭君怨》 为代表的文曲。3这些乐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琵琶艺术的珍品。
作为中华民族乐器重要代表之一的琵琶,经过岁月的沧桑和各朝各代无数琵琶演奏者的不断改良与创新,到了清代无论是形制还是演奏技法都已接近于现代琵琶。琵琶那优美感性的音乐表现力,丰富多变的指法一直以来备受推崇,享有“中华民族弹拨乐之王”的美誉。从中国琵琶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出,中国琵琶在中国音乐历史上享有盛誉,作为中国民乐的代表之一,与古琴、古筝并列为中国三大民族乐器。
二、中国琵琶与西洋乐器的比较及其国际形势
中国的琵琶与西方民族乐器因其不同的地域观念和文化底蕴,自然各有其风格与特色所在,但是西洋乐器的观念对本土民乐的同化很明显,二者不同之处体现在:
其一,如前述中国琵琶的历史发展,可以发现,中国琵琶的发展,建立于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积淀,依托于那高古典雅的诗词歌赋,才体现出其独特的魅力,相比之下,外国的文化起源则大多是歌剧、交响乐,依托于此,西洋乐器如小提琴、大提琴、长笛、萨克斯等,由于其音域广阔、音色优美,表现力较强,很好地展现了那些乐曲的内在韵味和磅礴气势;
其二,从人们的心理角度看4,钢琴、小提琴、萨克斯等西洋乐器演奏的名曲以及与其有关的大音乐家对大众的影响大,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受生活水平的限制,学习西洋乐器成为许多中国人可望不可及的事。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西洋乐器进入普通市民的视线,以致逐渐形成争相学习西洋乐器的热潮。这种音乐文化的“和平演变”,并未引起国民的注意,反而扎堆似的崇拜,引起部分民乐界人士的不平:难道中国的乐器对于国民真的已经失去了吸引力吗?参见《论琵琶的产生及其发展》;张静远,西华大学学报,2006年02期引注同上
3见《浅谈传统琵琶中的文曲武曲的艺术表现形式》;陈燕摘自《艺术经纬》2008年06期 4同上
中国琵琶如何能够在国际乐坛上开展自己的广阔空间,不得不说是其面临的首要困境。也许有人会反驳说目前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民族音乐会或者演奏会,出现了与各种乐器的重奏以及与小乐队和交响乐队的琵琶协奏曲,这不就是中国琵琶已开始走向国际乐坛,被中外听众所认可的标志吗?5不可否认这点,琵琶与西洋乐器的结合,一方面可以使得外国听众对于中国的民族乐器有较好的了解,另一方面也使中国琵琶逐渐走出国门,走向国际乐坛,发掘自己的一片天空。但我们就可以因此而就沾沾自喜吗?西洋乐器与中国民乐的结合,表明西洋乐器已然在悄悄地“入侵”中国民乐本摇摇欲坠的大楼,若因此而忘乎所以,自认为中国琵琶就此可以在国际乐坛上独树一帜,无异于“拿鸡蛋往石头上碰”。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只是笔者对于社会上多数人对吉他、小提琴追风热潮的反思。
三、中国琵琶的国际化之路
有人说,中国琵琶是比较没有性格的,它有些像钢琴,没有太明显的性格因素,却能演奏各路曲子,不论是欢快的、悲伤的。这就让它显出一种大度,就像是一个大气派的演员,什么都能演奏。6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琵琶在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上体现了某种优势?
笔者对于中国琵琶国际化之路的前景并不看好,原因有如下两点:
第一,缺乏古代文化的底蕴熏陶。民乐,是离不开孕育它的深厚的古代文化背景的,否则,每一种特有的民族乐器,都不再能以意与型相结合的方式产生经典乐曲与发展。就像古琴,没有了深厚的文化与历史环境,使得这一中华民族的灵魂乐器,逐渐走向没落。虽然琵琶可以演奏古曲之外的曲子,但不可否认,其韵味已经弱了很多。近来华夏民族意识越来越强的确值得欣慰,但一味追求高古和典雅恐怕难以带领民乐走出桎梏。无论是琵琶曲还是古筝古琴曲,客观的说,这些曲子的表现力是很弱的,冗长而意味寡淡,从历史角度来说只是符合了士大夫闲适高雅的趣味。而在这个时代,连如今那些古琴界内的人士也承认,古琴适合作为“博物馆藏”来欣赏,或有少数爱好者继承,绝不可能在民众中普及推广的。琵琶也是同理,“乐”的功能除了儒家的实用主义教化作用,艺术就是为了人类的审美需要,如果强加太多功用和目的,会让艺术不堪重负。7儒家的“乐“,在儒家看来有教化作用的是为“礼”而制的古“乐”,但古乐实际上非常冗长乏味,因此现在中古以前的华夏音乐基本上失传了,因为缺乏艺术最基本的审美需求。
第二,在现今推崇娱乐至上(甚至是娱乐至死)的时代,琵琶爱好者已经愈来愈少,对孕育琵琶的古典文化感兴趣的人也已经逐渐被娱乐的风烟所遮蔽。笔者在此想不禁想问,现今多少学习者学琵琶是出于对乐器本身的热爱?她们,或是出于考试需要,或是出于家长强迫,而多少隐藏的琵琶演奏者为了在某某活动能够胜出而增加筹码在附庸风雅?如果这样,那么在演奏古曲时,不能否认其技术水平,但是否可以达到进一步意与形的结合,就值得质疑了。譬如,《十面埋伏》 《霸王卸甲》,很多人都会弹,而且在技术层面上弹的很不错,但在这些人当中,有多少人知道曲中所描述的楚汉争霸的这段历史,刘邦、项羽是怎样的人,为什么曲子描述的场景异常的激烈与悲壮,为什么要将这场战争中失败的一方描写成这样的气势雄浑与悲伤,等等。如果演奏者对于曲子所寄予的思想和内容都无法体会,我们如何期许中国琵琶有多大的发展呢?
因而,今后中国琵琶要走向国际化发展,或许当务之急是如何解决琵琶离魂而重形的趋势,找到新的特色所在,获得大众对中国琵琶的重新认可,而不是沉浸在自我的满足之中止步不前。见《外来文化交汇下的琵琶音乐》;王承植,选自《戏曲艺术》2003年03期参见《诗一样的琵琶》;姚雅莹;选自《戏剧时代》2003年第四期 7 《琵琶与中国文化》张静波选自《民族艺术》2005年第五期
生为炎黄子孙中的一员,骨子里都会有一种对于中华民族之魂的追寻与向往,那是一种精神,是一面旗帜,正是因为他的存在,我们的先辈克服了一次又一次的艰难与困苦走到了今天,我们民族的存在也正是因为他的存在。也正因为如此,琵琶,这个已经在我们的历史中沉淀了近两千年的“民乐之王”,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摆脱古代古曲的束缚,寻求与当代艺术品位的结合,才是弘扬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精神、发展中国琵琶民族特色的治本之道。
第二篇:【大所之路】金杜:中国律所的国际化(推荐)
【大所之路】金杜:中国律所的国际化
采访&撰稿 | 吴剑霞
来源 | 智合法律新媒体
金杜,这家成立于1993年,中国司法部最早批准设立的合伙制律师事务所,如今已在全球拥有超过31个办公室,业务覆盖中国、澳洲、欧洲、中东、北美等众多国家和地区,连续多年被国际知名法律媒体和评级机构评为业界领先的律师事务所。
近年来,金杜及其合伙人获得国际权威媒体的数百项大奖。在著名评级机构钱伯斯(Chambers and Partners)2016年的榜单中,金杜有25个业务领域(其中14个领域名列第一等)获得重点推荐,45名律师上榜。在汤森路透旗下的《亚洲法律杂志》(ALB)2016年的提名中,金杜共获得了21项提名,并最终获得了6项大奖,其中包括2016年的“最佳中国律师事务所大奖”。上周,在《金融时报》最新颁发的2016亚太地区创新大奖中,金杜同时获得了“最具创新力中国律所奖”和“法律商务创新奖”两项大奖,金杜全球主席王俊峰律师本人还获得“最具创新律师个人奖”。
从中国最先从事涉外法律业务、最早的合伙制律师事务所之一,到中国律所国际化的领航者、亚太地区最具创新力律师事务所,这些光环背后,怎样才是真实的金杜?通过本文,我们一同去探究金杜的传奇故事。
初创:瞄准高端律所发展路线
金杜在创业之初就明确目标,要依照律师行业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及国际法律服务的方向,为客户提供优良的法律服务产品,创建一流的法律服务组织。金杜的主要业务包括外商投资和一般性涉外业务及涉外仲裁等,此外还包括证券业务。这些业务主要是基于当时的经济发展形势和相对集中的法律市场业务领域形成的。在当时的中国法律市场条件下,与金杜同类的律所并不是很多;尤其是具备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服务能力和高水平外语能力的律师团队,也相对较少。
可以说,金杜具备了“天时”。在金杜创立之初,中国经济正处于全面改革开放的开始阶段,国家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国家制定和公布了一大批投资优惠政策和法律法规,以鼓励外商投资。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更确定了深圳等一些经济开发区,并给予开发区更为优惠的政策,鼓励特区招商引资、优先发展。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在华投资,形成了持续的投资热,各种类型的外商投资企业,包括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驻京代表处等相继成立。这也带来了对法律服务市场的巨大需求,在这个阶段,尤为缺乏具备代理涉外法律服务的律师。与此同时,司法部确立了成立“合伙制”律师事务所的政策,加强法制建设也被作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
金杜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成立的。在创立事务所的最初十年,金杜根据市场需求,在当时东南沿海一带经济最发达的主要城市建立分所,包括上海、深圳、广州等,由这些城市辐射到周边地区,为越来越多的客户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当然,在创业和不断发展过程中,金杜也遇到过很多挑战和困难,比如市场经济环境等外部变动对业务带来的影响,或者在提升法律业务能力的同时,对更好的管理和运营机制的探索等。在这些过程中,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出现。金杜中国管理合伙人王玲律师在接受我们采访时向我们解读说,“金杜之所以能够稳健、快速的发展起来,得益于我们的宝贵人员财富和文化,我们的合伙人和员工都有共同面对挑战,在必要时候舍小为大的奉献精神和勇于开拓创新的追求,让我们可以为共同的目标而一起奋斗,并能够齐心面对和解决问题。” 金杜全球主席王俊峰律师曾经说过,要为中国律师赢得国际尊重。金杜也确实做到了。律所的发展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市场定位,二是发展机遇。市场定位跟律所所处的具体阶段有关,根据该阶段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发展的战略和目标;同时,也要有把律所的相关业务与市场发展机遇联通的能力。自创立以来,金杜一贯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学习国际专业法律文化并创造性引入国际同行经验。回顾23年的发展史,可以发现,金杜走向国际的步伐从未停歇:
2001年,金杜在美国旧金山设立第一个海外分所;2005年,金杜东京分所开业;2008年,纽约分所成立,搭建起链接中国境内与北美市场的桥梁。在架设海外分所的同时,金杜在方方面面均适应着国际化进程,并迎接其挑战:包括国际业务的不断突破,国际交流与专业研讨活动大幅增加,吸纳海外精英人才的形式愈发广泛。
2012年3月1日,金杜同具有180年历史的澳大利亚万盛国际律师事务所结成紧密联盟(King & Wood Mallesons),率先迈出了中国本土律师事务所国际化的实质性步伐。2013年,欧洲领先律师事务所SJ Berwin加入金杜。金杜联盟成为首家,也是当时世界上唯一一家在中国、香港、澳大利亚、英国、美国和欧洲等重要法域拥有执业能力的律师事务所。金杜联盟的成立代表着金杜在律所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道路上实现了里程碑式的突破。业务布局与拓展
近几年随着法律服务市场的不断发展,“大所趋势”这个词应运而生。大所在市场上确实有它独具优势的地方,特别是其提供综合性的法律服务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规模化律所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契合综合性需要强的公司客户的需求,在具体项目上,客户虽然面对的是某个律师团队,但背后实际上是一个律所的资源在后面作支持,规模性大所往往有可能给客户带来增值服务。有个说法,金杜从2000年以后就开始向规模化发展。对此,王玲律师的回应是,律所的发展到某个阶段,会有一个具体定位或者战略目标。我们并没有刻意把规模作为金杜的目标。这个说法,可能是因为2000年以后金杜所呈现出的外部形态让大家有规模化发展的感觉。金杜主要的分所,比如上海、深圳、成都等分所,其实在2000年之前就设立了。2009年到2012年这几年,金杜的重点就放在了提升自己的内功上,专注于提升律所各方面的能力,包括业务质量的提升和人员的培养等。
到目前为止,金杜所有分所建立之后都从总部会派团队过去运营和发展,同时也会招募当地的优秀的律师,而不是采取兼并当地律所方式实现设立新的分所的目标。
律师事务所的发展与经济和市场息息相关。如今,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正处于大变革、大进步时代,全球互联互通,线上线下交融,都在不断考验着企业的运营模式和发展理念。创新精神始终贯穿于金杜发展中,金杜认为变革进步必然带来转折与新的契机。因此在2015年,金杜把握以客户为中心,以行业为导向的核心原则,做出业务部门架构的调整,将客户的管理和行业的纵深拓展视为工作重点。根据这样的原则,金杜将业务按公司运营模式分为交易与投融资、日常合规与争议解决等上游、中游和下游三大主要部分进行业务部门的调整,将原来的6大业务部门调整为公司证券、金融资本、商务合规、争议解决和知识产权5大部门。
公司证券部再以传统制造业、房地产、能源和基础设施、互联网、高科技等行业进行团队组合;金融资本部则更侧重在金融行业和金融机构涉及到的法律服务领域;商务合规部取“大合规”概念,围绕着公司的日常运营当中所需要的法律服务的支持,涵盖了反垄断、税务、劳动法、环境法、海关及贸易合规和国际贸易等。另外两大部门是传统的争议解决和知识产权业务。
中国经济正在由过去的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阶段过渡,并在发展方式上由过去的粗放型发展向“精耕细作”阶段转型。因而对于法律服务来说,律师事务所亟需调整。在今天的市场竞争中,简单的、粗放的发展模式已逐渐走到终点,而思维创新、技术创新才符合行业进步的要求。
国际化发展
作为一家业务范围覆盖全球的律师事务所,金杜全球31个办公室所形成的全球化网络,能够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商业解决方案,并改变着传统的法律服务模式。根据“AcritasSharplegal”全球精英律所品牌索引显示,金杜不仅是亚洲地区排名领先的律师事务所,同时也是过去五年中,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法律品牌。
今年的5月26日,是金杜新加坡办公室成立一周年。正式运营以来,金杜迅速在新加坡立足,成为在国际基金、并购、能源与资源以及与中国相关的跨境投资业务方面的领先律所。新加坡办公室人员规模也不断扩大,目前有十二名律师——4名合伙人、1名特别顾问和7名律师。预计未来几个月合伙人和律师人数将进一步增加。
对于海外办公室的拓展,王玲律师表示:“过去六七年,随着中国‘走出去’投资的快速增长,海外办公室在追随中国客户走出去,衔接一些当地各方面的支持,这个作用就发挥得更多一些。比如我们当时在硅谷(2001年)和纽约(2008年)设立分所,其实更多也是希望保持与这两个市场上一些客户的衔接,希望离境外的客户更近一点。”
2004年,美国的Baker & McKenzie 律师事务所在全球首次采用了“瑞士结构”(Swiss Verein Structure)。自2009年以来发生的多起跨国律师事务所合并均采用了这一结构模式。据报道,截至2014年,全球共有7家大型国际律师事务所采用了Swiss Verein结构,其中包括金杜和Mallesons的联盟。金杜采用这个结构,主要是考虑到中国的市场特定性,无论是整体的商业、经济市场及法律服务市场与发达国家还有比较大的差异。“瑞士结构”能够为来自于不同市场的律所的联合或者合并提供一个比较宽松的结构,相对比较容易融入不同地域的法律市场,达到彼此的共同预期。
国际联盟在迅速扩大律所规模和市场影响力的同时也会带来相应的管理和运营风险。对此,王玲律师认为这是每家律所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无论是做国际化还是在本土发展。
管理与分配体制
在金杜,合伙人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管理委员会为律所的日常决策和管理机构,管理委员会下设七个专业委员会:合伙人发展和考评委员会、财务委员会、业务工作委员会、风险控制和防止利益冲突委员会、人力资源委员会、国际事务委员会和公益委员会。律所还设置了执行委员会,将重点计划项目推进实施。除此之外,律所在管理方面还专门设立合伙人理事会,就律所各方面的运营,对管委会和执行委员会的决策和工作提供支持并给出意见。
目前大多数中国律师事务所采用提成制,但金杜在合伙人分配上实行“记点制”,将创收、年资、业务开发、律所管理、团队培养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金杜设有专门负责考评工作的考评委员会,对律所的合伙人的业绩进行考评。整体来看,金杜在分配体制方面,不仅考察创收和年资这两个基础性要素,还参考其他个人为律所做的非业务工作,比如公益、对年轻人的培养以及对律所发展的贡献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
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金杜有系统的管理体系、员工考评机制和招聘计划,每年金杜都会从国内外高校法学院中招收80-100人。早期,金杜对于新进的年轻律师,或者是法学毕业生,会采用“律师池”制度。在新人入所后都会进行系统性的培训。在全所层面,新加入的律师会接受入职培训和基础的律师职业技巧培训。在业务部门层面,结合业务和相关行业热点,针对新的法律法规变动,会邀请内部或外部专业人员演讲并进行案例分析及讨论,帮助律师在实践中学习成长。对于每一个年级的律师,对于他们的一些职业方向,包括应该具备的能力、达到的业务水平,金杜会有一个参考体系,帮助他们确定执业目标。从1998年开始,金杜派遣中国合伙人去海外进修,这样的考量是因为1998年跨境交易占了当时业务量的很大比例,需要更多了解国外法律市场,对客户所在的法律体系多了解一些。同时,中国律师也可以多了解国外法律服务市场的变化。近几年,除了合伙人之外,每年金杜也会派遣一些资助律师去海外工作学习。
2014年初,金杜制定了联盟全球各办公室间员工短期互派的政策。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金杜中国、澳洲、欧洲各办公室互相借调了多名优秀律师前往其他办公室进行交流、学习和工作。按照预期目标,通过5-8年的时间,金杜联盟中将拥有一批真正了解欧洲、澳洲市场和当地法律体系的中国律师,他们有多元背景、丰富的法律经验,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中国客户走向世界,还能将外国客户引入中国。
纵观金杜 23年的发展历程,所取得的成绩、创造的价值以及在中国乃至国际法律服务市场缔造的每一个记录,都离不开金杜人脚踏实地、锐意进取的奉献和努力。多年来,正是由于许许多多律政精英们的不断加盟,才使金杜事业持续蒸蒸日上,稳健成长。今天,金杜在全球拥有超过560名合伙人,2700余位律师。
我们有理由期待,这家拥有大量精英法律人才的律师事务所,业务网络遍布全球的律师事务所,他们已从容步入国际法律服务行业,并成为其中举足轻重的力量。能继续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保持已有的国际化优势,开拓新的市场。
第三篇:建筑企业国际化经营之路
建筑企业国际化经营之路
随着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发展,20多年间,建筑企业的跨国经营国际化发展也日益发达,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繁荣,国际承包工程市场也在不时扩大。国际工程投资的途径也日益多样化,不只有政府投资,还有私人投资、混合投资和联合投资等。世界市场的准入和多边磋商机制等平等贸易条件,将进一步改善我国对外经贸发展的国际环境,为建筑国际化发展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市场前景。
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外承包工程是我国参与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方式,中国建筑市场将对外进一步开放,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外国的工程市场也相应对中国更多的开放,一些国家消除市场准入方面的障碍。如韩国、日本建筑业市场相对比较封闭,过去,中国企业要进入这些市场非常困难,现在,可以根据市场互换原则,向这些国家提出市场开放要求,从而获得发展机会。
同时我国政府出于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战略考虑,鼓励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走出去,开展资源合作开发和境外投资,也将给我国的对外工程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国内有实力的工程公司获得对外经营权,进入国际建筑工程市场,从而也将促进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总体规模的扩大。
经济全球化的表示是经济资源跨国界在世界范围自由、全面的流动。由于西方发达大国家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占据主导地位。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样的经济全球化即带来了加快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可能被“边缘化”进一步拉大同发达国家之间贫富差异,或成为发达国家转嫁经济危机的牺牲品的尖锐挑战。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目前,各国工程建设投资的来源更加多样,国际金融机构的投资增长缓慢,国际直接投资继续增长,私人资本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明显增加。投资来源的多样化,使全球化建筑承包工程市场更趋多元。BOT或BOOT等运作方式已成为当今国际承包工程市场上重大招标工程中主要内容,这无疑为资金实力雄厚,综合经营能力强的国际知名承包商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中的资金匮乏的承包商欲突破原有的经营方式,广泛进入国际市场设置了障碍。
建筑企业的跨国经营要有内涵。因为中国的工程建设和施工管理方式与国外不同,难以得到西方监理公司的认可;设计水平相对落后制约了对外工程项目的档次。国际市场上技术要求新技术、新建材、新型建筑方式、新型管理模式和施工方法。价格竞争已不再是中标的主要因素,采用的技术、设备、资质、业绩、施工方式、管理方式等非价格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雄厚的资金、高素质人才、高水平管理、先进技术等优势占据很大的权重。而这是我国所缺乏的。必需由施工逐步发展为设计、咨询等多元化领域的经营,这样才有利于降低综合利息和提高中标率。
对外承包工程市场地域分布广、项目类型复杂、涉及环节多、要求严、竞争十分激烈、风险大,掌握国际市场的状况和动态就显得优为重要。国际市场的宏观信息,包括各国、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法律、关税、货币汇率、自然资源、风土人情、社会治安、语言环境等等。这些是选择、确定目标市场和营销策略的客观依据。国际建筑市场的中宏观信息。包括各国、各地区基本建设资料价格、建筑劳务价格、施工机械租赁价格、其他施工资源(如施工水电、通讯、场外辅助用地等等)以及交通运输和生活消费的价格等。这类信息是对某一地区工程投标报价的依据。国际工程项目的微观信息,包括某一具体工程项目的所在地、工程类型、工程规模、投资渠道、业主资信、中介人背景、可能的招标时间、招标方式、招标范围等。这类信息是选择、确定拟投标工程项目以及进行项目前期商务筹划的依据。
各国政府谈判,维护企业在项目所在国的合法权益;推动建立对外承包工程的金融和平安服务体系;提高我国企业的融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建立健全对外承包工程法规,完善保证工程质量的监管手段和措施;通过法律手段整顿经营秩序,建议公平竞争等。行业中介组织也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做好协调、指导、咨询和服务工作,协助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健康发展。国家有关部门要积极鼓励承包工程企业广泛开发和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有关部门应按其使用比例相应制定分档次,有差别的鼓励政策;税收、资金等方面也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以多种形式与专业院所联合,项目设计、咨询与施工等方面共同开发市场,提高企业的整合经营能力,经营方式上与国际快速接轨。
以原有老市场和对新技术、新资料应用水平要求较低的非洲,俄罗斯及中东国家,局部拉美国家为重点。积极尝试以工程,劳务,贸易与境外来料加工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借以提高经营水平、技术水平和资本实力。为进一步提高竞争能力,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挺进作好准备。承包工程企业要积极与石化、交通、电力、水资源工程、环保及工业制造等多种类型的科研院所实行多种形式与内容的联合,积极尝试设计、咨询与施工的一体化经营,不时提高企业的整合经营能力和承包工程的科技含量,降低综合经营本钱。科研院所与承包工程企业联袂参与国际市场又是一个学习与提高的过程,有助于加速拉近我国企业与知名承包商之间的距离。
企业要利用境外机构和互联网等渠道,广泛搜集信息,及时跟踪国际承包市场的变化特点和走势,加快对新技术、新材料的学习、研究与应用,有条件的企业要设立企业技术研究机构和企业战略研究机构。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对企业的经营结构、市场结构、人才结构和技术结构进行动态战略调整。
战术上,应先确定立足点,以点带面,横向发展。以“少赚、不赚甚至微亏”原则,打入当地承包市场;再以此为立足点,建立当地办事处,进一步承揽当地承包工程,以弥补损失,实现效益;并带动机电入口、劳务输出和贸易往来。
发展对外承包工程事业上,目前我国海外工程公司不能回避的劣势:资金短缺。大型的境外承包工程,必需解决筹集资金问题,或联合资金雄厚的建筑企业组成集团,共同承建境外工程。但是联合的建筑企业绝对不能是挂靠企业。因为总利润并不高,层层分包往往导致施工队伍赚不到钱,从而引起的偷工减料、贻误工期将对我信誉和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假如承揽到中小型的境外工程,可以籍此建立一支自己的队伍,这样才干真正拥有管理和技术的实力,才干真正实现效益和持续发展。
随着建筑技术不时发展和市场化水平不时提高,国际工程承包不再仅仅局限于工程施工和管理,已经延伸到投资筹划、项目设计、工程咨询、国际融资、设备推销、技术贸易、劳务入口、项目运营、人员培训、后期维修等诸多领域,成为国际投资和贸易的综合载体和附加值较高的一种国际商务方式。国际工程承包正从争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建筑市场,逐步转移到争夺能够带动外国或本公司技术与管理资源、建材或是机电产品入口的领域。
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具有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综合载体的特性,发展的前景广阔、潜力很大,且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建筑企业的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是走出去”先头部队,虽然它主业是工程承包和劳务技术,但它视角和业务覆盖面是广泛的国际技术合作,通过中外合作的重要桥梁、信息渠道和具体组织者,对国内其他行业走出国门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经营管家专业服务做建筑行业的经营销售类工作,还有许多建筑行业发展历史。我们会持续关注国际建筑行业的动态,敬请期待!
第四篇:浅论众创空间国际化之路-李强
浅论众创空间国际化发展之路
摘要: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自1986年在武汉东湖创业服务中心开业在中国已有40年的发展史,2014年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举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双创口号,至2016年全国众创空间已经达到8000多家,市场严重饱和,出现同质竞争场面,此情况下众创空间未来发展方向迫在眉睫,国外众创空间也纷纷落户中国,国内的优质众创空间进入国际也是势在必行,面对众创空间国际化的相关参考和面对问题下文进行对比论证和发展方向的探讨。
创客空间:
创客空间是从国外引入的概念,跟国内众创空间强调的创业略有不同,它更强调人们在一个集中的空间内动手创造东西,包括电子设备、机械设备和手工艺品等,它的概念界定为:由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社群共同运营的工作坊,他们多关注计算机、机械、技术、科学、数字艺术或电子艺术等领域,他们能够在其中见面、社会化互动和合作。也有资料认为:创空空间指的是人人皆可用来设计和工作的地方。所以创客空间有两个侧重点:一是人们在其中动手制作东西,二是参与其中的人们共同构成一个兴趣社群。实际上,李克强总理曾经去过的深圳柴火创客空间,其实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创业为主题,而是电子设备制造兴趣爱好者的集聚和交流空间。柴火空间是一家由硬件设备企业负责人因为兴趣爱好设立的一家创客空间,60平米左右的空间,角落里摆放着一些电子和机械设备,他们为会员提供定期的硬件设计制造培训和交流活动,主要依靠会员费来支付场地租金。这家创客空间运营的初衷是通过线下实体空间,汇聚一些对硬件设计制造真正感兴趣的人,相互交流碰撞火花。而孵化出有潜力的创业团队,只能算是兴趣社群之外的回报了。联合办公空间:
联合办公空间是众创空间的第二类,它的概念为:提供共同工作的空间,也是共同工作者的社群平台。与常规办公空间的差异在于,这些共同工作者多来自不同公司或组织,大部分是SHOHO族、旅行出差者或者小型工作团队。联合办公空间更加侧重于为有共同工作需求的团队或者个人提供办公场所和相关设施,通过收取场地租金或会员费来获得盈利。目前国外的Wework、国内的优客工场都是联合办公空间的典型代表,与其他几类众创空间相比,它有两个侧重点:一是源于共享经济的理念,打破了企业长期租用独立办公空间的模式,将办公空间的租用时段分散化,将大家有共同需求的公共空间(如会议室、茶水间等)和设施(如打印机。传真机等)进行共享,从而降低创业团队、小型企业、长期出差的团队或个人的办公成本;二是通过共同工作社区的营造,让共同工作者能够与不同团队或个人进行互动,得到思想的碰撞和灵感的激发,找到可以彼此支撑共同成长的伙伴。
新型孵化器:
一种为初创型小企业提供所需的基础设施和一系列支持性综合服务,使其成长为成熟企业的一种新型经济组织。所谓新型孵化器是与传统孵化器相对而言的,我国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很多孵化器只是提供了办公场地,缺乏对初创企业的指导和投资,成为单纯的房屋出租方。而新型孵化器更强调针对创业企业的成长需求,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孵化和培育企业,针对不同孵化器运营方的资源优势,体现为多种类型,如投资促进型、培训辅导型、媒体延伸型、专业服务型、创客孵化型等。新型孵化器作为众创空间的侧重点在于:一是以孵化企业为核心业务,通过为创业团队提供创业指导、资金融资、专业服务和技术对接等服务,增加创业企业的成功概率;二是通过对创业团队的股权投资回报获得收益,一般天使投资方会根据创业团队的实力和所匹配的资源,占取3%-10%的股权份额。随着背景各异的孵化机构进入创业孵化市场,新型孵化器的特色差异显著,如从媒体服务切入创业孵化市场的氪空间,从创业者教育培训切入创业孵化市场的清华X-lab、清华经管创业者加速器和北大创业孵化训练营,从投资人资源经验人脉圈切入的创新工场,以及现有大型科技企业成立的孵化器如微软创投加速器、联想之星孵化器等。
创业咖啡馆:
创业咖啡馆是以咖啡馆的业态为基础,围绕创业主题集聚资源和对接资源,为早期创业者提供共享办公、人才交流、技术分享、市场拓展和项目对接等服务的一种众创空间。其服务包括:临时办公场所、不定期的经验分享与交流和投资人对接。创业咖啡馆最著名的口号是:创业者以一杯咖啡的成本,得到一天的免费开放式办公环境,及其他创业服务。与其他类型的众创空间相比,创业咖啡馆的侧重点在于:一是公共属性和开放性强,通过举办创业主题活动,营造创业氛围,吸引、集聚和对接创业资源,参与者包括创业者、投资人、服务者和对创业感兴趣的市民等;二是盈利方式除了部分参与对创业团队的股权投资以外,还可以通过日常经营收入、会员服务收入和活动场地租金收入覆盖一部分运营成本支出。严格来说,创业咖啡馆也可以算是新型孵化器的一种类型,但由于其空间业态和公共属性有自身特点,所以单独作为一类众创空间列出。
创业社区: 第五类众创空间是创业社区,其概念为:以创业办公为核心,为创业者提供集工作、社交、居住和娱乐为一体的社区。创业社区采取了集成式的发展思路,围绕创业者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创业、工作、居住、社交、消费等需求,在一个社区空间中,通过完整的社区功能配置,如联合办公、创业咖啡、创业公寓、运动健身、餐饮娱乐、教育科普等,为创业者提供一体化的创业和生活服务。与其他众创空间相比,创业社区的侧重点在于:一是集成化的创业生态营造,集聚创业相关的各类资源与要素,服务于创业者的工作、生活、学习和消费,创业投资的短期回报缺乏可以用社区服务的收入来弥补,让创业、生产、生活和消费形成一个可以营收平衡的闭环;二是将创业作为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来吸引服务对象,所以说创业社区的服务对象并不完全是创业者,而是有意愿创业,或认可创业生活理念的年轻人。由清控科创和世联行共同打造的小样社区,即按照以上概念,采用了开放、合作和管理输出的理念,来整合了创业服务生态系统,满足年轻创业者的办公、居住、社交和消费需求。
总体来看,中国的众创空间在国家政策的带动下,出现了多样化发展的局面,主体繁多、类型多样,大学、政府、科技企业、投资机构、媒体机构和地产企业,都在根据自身的优势资源,探索众创空间发展的差异化路径,服务于创新创业时代所释放出的大量创业需求。
由于政府的鼓励与扶持,众创空间数量增长迅速,但水平参差,针对创业者需求提供专业服务的质量亟待提升。需要通过市场机制的筛选,留下更加专业的创业服务平台,能够持续地高质量地服务于创业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在国内众创空间严重饱和的情况下,应该考虑换个思路解决问题,对有明确清晰发展目标的众创空间以国内拓展为主国际拓展为辅。在打造自身独特的服务体系和盈利能力的时候,着重开拓国外市场,如太库创业者国度依托华夏幸福地产为基础,以全球创业聚集地为依托,打造以国内总部辐射全球的孵化网络,实现国际信息、技术、人才、项目、资金的综合运用,覆盖了全球的几个主要创业聚集区硅谷、柏林、特拉维夫、首尔等高度发达地区。
国内众创空间开拓国外市场面临更高的技术壁垒、资金链延长、地区文化融入、当地创业政策、跨国管理经验和人才、知识产权的保护等差异化问题。这就要求在走出去的众创空间要有更雄厚的资金基础、垂直专业化的孵化服务、国际选址和战略规划的人才等必备条件。
在国际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国内众创空间走出去成为必然,在独自外出的道路上或与同行结伴而行或与国际孵化器搭帮结派都是很不错的选择,跟随国家一带一路发展规划进行拓展和前进也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众创空间国际化的路程还很长,遇到的问题也很多,但这也更加凸显走出的必要性,在稳固总体基础上结伴稳步迈向国际化,让中国的双创影响全球。
国际化人才实训班第十
期 李强
2016年10月30日
第五篇:中国琵琶音乐赏析有感
中国琵琶音乐赏析有感
这学期我选修了中国琵琶音乐赏析,目前课程已经进入了尾声,感觉老师每天就像一位艺术家在给我们上课。上中国琵琶音乐赏析这门选修课后让我了解到琵琶是一种令人震撼的艺术。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有提升了对祖国的爱。
音乐,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伴随我们,音乐已经不知不觉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很难想象没有音乐的日子是什么样的。绝大多数人偏爱于流行音乐,它时尚,动感,充满现代的活力与气息。但是提到古典音乐,大多数人认为离我的时代好遥远。以前我只关注流行音乐,偶尔在电视上看到交响音乐会,只是觉得气势磅礴,场面壮观而已,对古典音乐只是些感性认识,比较肤浅。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生活的调和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乐的意义所在。在情绪低落时适合听激情澎湃的音乐如交响曲与进行曲,在心情烦躁的时轻音乐是不错的选择能让人平静下来,认真的思索。通过选修音乐鉴赏,我开始真正接触到古典音乐。我发现古典音乐是完美,优秀,经典的。要真正听懂古典,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西方历史背景知识,这样才能更理性,更深刻的认识。组织和美化同时还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听力上的艺术。别看它只是几根琴弦的变化,可谓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看着弹奏者拨动着的琴弦,是那么的陶醉,仿佛自己都身临其境了,自己也真想去学一学琵琶,想自身也能够亲身弹奏一下那神圣的乐器。但看到能成功演奏琵琶的艺术家,要求是多么的严格,是背后需要付出极大努力的。所以我只有欣赏琵琶的份了,不过欣赏琵琶也是一门学问,琵琶演奏者不只是在弹琵琶,更多的时候还表达了一种情感,其中的情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音乐是人类灵魂的艺术表现,从古典音乐中寻找精神寄托。我一直觉得音乐的世界是一种虚拟中的征服,它用不同的方式征服着不同种类的人的心情。再普通的人,不管他的知识层面如何,不管他的地域文化所带来的差异如何,他都具有一样与生俱来的能力,那就是音乐鉴赏的能力。音乐对于喜欢他的人来说只限于欣赏的品位和能力。对他的了解并不仅仅限于听上,要从各方全面了解。具有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情感的培养和素养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所谓“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分辨出来的。音乐鉴赏是我们在听觉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创造性思维等心理活动融为一体的音乐审美实践活动。我们的审美能力就是在这种独特的艺术活动过程中培养和熏陶出来的。我对音乐没有很深入的了解,只是喜欢而已。以前我一直在追求能够听懂音乐。直到有一天,从音乐鉴赏这门课中明白到,音乐是没有人可以听懂的,听的只是一种感受。音乐的最大功能是从精神上让我们超越有限的生命的围墙,把视野投向另一个关于美的音乐。世界。她最奇妙的力量在于让我们日益漂泊的灵魂有回家的感觉,扩充我们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寻找到生命的精神支柱,找到灵魂的归属。近年来,我国大学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其实是在追求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艺术教育的平衡。素质教育建立在和谐教育对素质的全面理解上。因此,素质教育本质上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应该从各方面全面的提升自己,而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途径,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其中一个要义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于是,我国的各个大学正逐步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同时,尤其注意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在大学课程里,艺术不再只是艺术系学生的学习内容,也纳入了普系的教程,艺术成为公共必修课程。当代大学教育中强调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而艺术教育的关注正是人类感情的关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感情重要的存储和表达方式,艺术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种教育形式.课上,老师不仅给我们观看了《十面埋伏》琵琶赏析片段,而且老师还亲自在课堂上给我们进行了演奏,同时老师还让她的学生给我们大家进行了演奏,让我们对琵琶一窍不通的我见识到了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以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而现代,这往往需要大乐队式的交响曲体裁方能得以完成,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名作。《十面埋伏》在反映古代重大历史题材时,抓住了典型时间、典型环境,在描写楚汉相争这一历史特定背景时,选择了最有代表意义的垓下决战的场面,在表现垓下大战中又突出了呐喊,形成全曲高潮,完成了对汉军这一进攻者、追击者、胜利者生龙活虎的形象塑造,成功地展现出古代战场上激烈壮观的场景。总体而言,乐曲内容壮丽辉煌,风格雄伟奇特,全曲可歌可泣,起承转合,跌宕起伏。在琵琶弹奏的同时,聆听者的心境随着曲声的变化而变化,从激昂宏伟到紧张急促再到悲壮自刎,最后的哀怨断尾,我们的心跳也随之起伏。只有听过才能感悟到其中的气势,才会觉得它是对得起中国十大古曲之一的称号。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刘德海大师。他的演奏发音纯净,音色优美,技巧娴熟,精致委婉。他在“浦东派”演奏技艺的基础上广采博纳,采各家之长,兼收并蓄,大大发展了琵琶演奏的基本功,并具备了深厚的传统音乐修养。艺术处理也有独特之处,其演奏的文曲细腻动人,武曲则激情四溢,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听众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经过上音乐鉴赏选修课,多多少少使我了解了一些音乐乐理的知识,也使我领略了中外闻名的音乐乐曲,我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在还没有上课之前,因为对音乐没有太多的了解,思想中总以为上音乐鉴赏的选修课是一种比较枯燥无味的过程。也许是我不太了解音乐的缘故在还没有开始之前,就已经这样惧怕,而且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选修课程都是一些诸如音乐美术影视等等一类的课程。在我记忆中,从高中开始就没有音乐美术等课程,久而久之也就将它们淡忘了。而如今,感觉又回到小时候上音乐课,因为唱歌的时候总跑调,我因此一度对音乐灰心丧气。但是在看电视搜台的时候听到有好听的歌曲总要停下来去听,也许是对音乐的“另类”喜欢,我选择了音乐鉴赏作为我的选修科目。在学习乐理知识的同时,也非常荣幸能够听到各种各样乐器演奏的中外名曲。这也使得我在课程结束以后觉得受益匪浅。下面就让我来谈一下这学期所听音乐给我的一点感受。
通过上的这几节中国琵琶音乐赏析这门选修课,让我学习到了许多有关于琵琶音乐方面的知识,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选上这门选修课,能让自己在大学期间除了上自己的专业课外后,还能够欣赏到这么有中国色彩的乐器,品味到这么优雅令人震撼的乐曲。音乐鉴赏这门课程带给我们的不只是音乐本身,更加包括如何以一个绅士的姿态面对音乐、面对艺术,真正的静下心来感知和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激情与安慰。古典音乐艺术领域中有着无数的伟大作家,他们同样用他们的思想与精神为我们诠释艺术的真谛同样的旋律,演唱者的身份发生的变化、调式调性的转换,力度的对比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音乐的魅力,需要用心去体会。,每一部作品都是作家的心血集成,都是他们在挖掘内心,挖掘社会,挖掘时代后的结晶。听古典音乐,它的每一个音符都好像是在你的心头跳动,每一个旋律都像是能踏入我们的内心深处,让我们的心境与思绪也随着音乐的起伏而变化,我想这就是古典音乐永远能带给我们奇妙的感受,也是古典音乐亘古不衰的道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