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时间:2019-05-14 12:02: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第一篇: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经济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当经济全球化已成为现实与必然后,教育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大势所趋。中国高等教育如何在国际化大趋势下走向强大,从四点来看

一、制定科学发展的战略和规划

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争取和扩大话语权。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引进与输出以及短期应对与长期发展的关系。从本质上讲,高等教育国际化应当是一种各国文化平等、双向的融合过程,而不应是某一个国家的一种文化的泛世界化过程。只要我们把握和利用好这一国际化发展趋势,一种各国文化教育既相互独立、各具特色,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局面必将到来。

二、构建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努力培养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国际化理念指导下,调整优化现有课程结构,淘汰陈旧落后的课程,增加具有国际化内容的课程。

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双向、多向互动

以开放的胸怀和立体化的手段开展国际合作。在国际科研合作、技术援助合作、发展留学生教育、汉文化国际推广等方面,我们都大有可为。

四、明确教育定位,实现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

中国的教育开放势必为高等教育带来激烈的竞争,促使高等教育机构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明确自身定位。以教育服务提供者的身份参与国际、国内教育市场的竞争。在具体课程上强调市场化、实用化,教学计划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加以调整。并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融合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学院在教育市场竞争力。

面对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也变的越来越重要。努力激发学生兴趣、推行研究性学习、突破传统师生互动模式。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更应该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多接触一些国际化教育的课程,在网上收看一些国际名牌大学的开放课程,以丰富我们的视野,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做好充分准备,也为我们的人生未来的发展做好充分准备。将自己培养成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

第二篇:IAUP暨AUAP高等教育国际化论坛隆重举行

IAUP暨AUAP高等教育国际化论坛隆重举行

杨利娟 宋新亚 葛俊杉

9月24日上午,由世界大学校长联合会(IAUP)与亚太大学联合会(AUAP)联合主办、河南大学承办的“IAUP暨AUAP高等教育国际化论坛”在开封开元名都大酒店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外17个国家和地区的四十余所知名大学校长、专家学者等七十余人汇聚一堂,围绕“协同创新、共享未来”这一主题对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展开讨论。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徐济超、IAUP主席Neal King、AUAP主席Prasart Suebka、我校校长娄源功、国家外专局教科文卫专家司司长夏兵、IAUP侯任主席 Toyoshi Satow、AUAP秘书长 Ruben C.Umaly、国家外专局科教文卫司副司长雷风云、我校副校长宋纯鹏在主席台就座。开幕式由宋纯鹏主持。

开幕式前,徐济超在娄源功、宋纯鹏陪同下会见了世界大学校长联合会主席Neal King和亚太联盟主席Prasart Suebka一行。

娄源功在开幕式上致辞,他代表学校向各位来宾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我校的发展现状。他说,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依靠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迫切要求,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也是高等教育对人类文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本次会议的召开,对促进协同创新、加快河南大学国际化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也期待着与世界各大学建立友好、长期、稳定、有效的合作关系,共享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美好明天。

Neal King在致辞中向我校百年校庆表示祝贺。他说,当今复杂的国际社会要求我们具有强大的领导力和远见卓识,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建立起跨文化和地理的沟通交流的桥梁,为所有世界公民带来更好的生活。

Prasart Suebka对河南大学百年校庆表示祝贺。他说,河南大学近年来在国际舞台上所展现出的灵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希望所有成员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加强合作,把各自最具优势的方面用于合作,进而更好地解决各自的社会问题、满足社会的需要。

夏兵在讲话中说,本次论坛云集了国内外高等教育领域的顶级专家和学者,希望大家借此机会对中国以及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共同探索教育体系改革和海外博士引进等学科建设中的热门话题,期待与会者为中国改革开放及高等教育创新提供宝贵的意见。

徐济超代表河南省人民政府对各位来宾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我省的发展现状和河南大学的历史。他说,教育的对外开放是我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加快了我省经济发展。利用国外的教育资源、借鉴先进的办学和管理经验对于我们研究教育体系、办学格局和管理方式的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我省教育要实现快速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同世界其他各国互相交流、互相了解、互相借鉴并共同探讨未来的发展战略和思路,努力做到共同进步、共同繁荣。本次论坛的召开对于河南大学新的百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提高我省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中原经济区建设乃至全面的发展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接下来的三场主题发言中,我校校长娄源功、格鲁吉亚高加索大学校长Kakha Shengelia、马来西亚卡班萨安大学副校长Datuk Noor Azlan、澳洲维多利亚大学校董会主席George Pappas、美国国际大学孟加拉大学分校校长Garmen Lamagna、AUAP前主席Wibisono Hardjopranoto、苏州大学党委书记王卓君、墨西哥CETYS大学联盟校长Fernando León García、美国加利福尼亚长滩州立大学校长F.King Alexander、国家外专局教科文卫专家司副司长雷风云围绕大会主题,分别就协同合作、人才培养、学校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就大家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换意见与看法。

当天下午,在由宋纯鹏主持的闭幕式上,亚太大学联合会秘书长Ruben C.Umaly向河南大学在亚太大学联合会发展过程中所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恭祝河南大学百年华诞。世界大学联合会候任主席Toyoshi Satow充分肯定了本次会议在促进协同创新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等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

宋纯鹏在闭幕辞中代表河南大学向本届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表示祝贺,向热心参与本此论坛并作出积极贡献的各方人士表示感谢。他说,本次论坛取得的丰硕成果和提出的协同创新的相关措施,必将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发挥重要的作用。他诚邀来宾参加学校百年校庆活动,共襄盛典。

闭幕式结束后,宋纯鹏代表学校接受了AUAP主席Prasart Suebka等与会代表赠送的礼物。

据悉,23日晚,我校在开元名都大酒店举办欢迎酒会,全体在校领导与会。校党委书记关爱和,校长娄源功代表学校接受了与会来宾对我校百年校庆的祝贺及赠礼。

【作者系河南大学教师】

第三篇:论中国文化产业国际化

要健康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就必须加快其外向国际化进程,提升中国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文化产业的外向国际化,是指通过扩大出口、增加对外投资等途径,扩大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将中国文...要健康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就必须加快其外向国际化进程,提升中国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文化产业的外向国际化,是指通过扩大出口、增加对外投资等途径,扩大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将中国文化产业建立在内需基础上、小规模的发展模式,变为内需和外需平衡且大规模发展的模式。实施文化产业外向国际化战略,实行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的方针,这应该是也必须是今后一段时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文化产业外向国际化对于我国的意义在于:第一,平衡文化产业对外贸易。第二,提升文化的经济功能,加快积累国民财富。第三,传播我国的文化理念,促进世界对我国的了解,宣传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树立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第四,开发、增加普通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扩大中国其他产业的外贸出口,改善普通商品出口结构。

改革开放、特别是自加入WTO以来,中国文化产业加快了引进的步伐,也即内向国际化的发展一直在加速。但是,内向国际化的步伐大大快于外向国际化的步伐,却造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严重失衡。如文化产品方面,境外资本大举进入中国的报业、图书、期刊等行业;文化服务方面,仅每年进口的英语教育,就高达80亿美元,这两个领域逆差严重。在文化元素方面,西方的节日、餐饮、服饰等基本元素大量地进入到中国的日常生活中,使中国的文化元素有褪色之虞。

一、中国文化产业外向国际化的现状

(一)文化产业外向国际化逐渐起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文化产业内向国际化的发展加快,中国的文化产业也逐步走向世界。

据商务部统计,2007年中国文化产品实现出口129.2亿美元,较上一年同比增长26.6%,是2001年的3.7倍。我国文化产品出口整体呈现多个特点:电子游戏类软件产品上升较快,占全部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文化产品出口以加工贸易为主;外资企业仍然是出口主体,民营企业出口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文化服务出口以杂技、武术、戏剧、动漫及电影出口为主。

文化产业外向国际化中,文化服务的比重逐渐增大。2004年原生态歌舞剧《云南映像》走向全球巡演。2004年底,中国东方歌舞团在日本47个都道府县演出《华彩唱风流》138场。天创国际演艺制作交流有限公司投资制作的武术剧《功夫传奇》,2005年8月已赴美国、加拿大巡演,演出近200场。2005年,美国蓝马克娱乐集团与郑州歌舞剧院签约,以800万美元“买断”该剧院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自2006年7月起两年内演出800场。中国的大型杂技、武术综艺舞台剧《太极时空》仅在德国就演出了149场,在德国上演进行到一半时,就收回了全部投资。湖南烟花公司为欧洲贵族宫廷提供全套礼花燃放的文化服务。东方歌舞团以其《蔚蓝色的浪漫》等台节目签约东亚的系列商演。我国文化服务产业的外向国际化显现出强劲的势头。

(二)总体规模小,缺少实力雄厚的企业

由于起步晚、起点低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的文化产业总体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小,企业的实力业相对较弱。截止2002年6月,我国先后组建了国有或控股的文化企业集团45家,其中最大的中国广播影视集团的固定资产超过200亿元人民币,而美国的时代华纳拥有1500亿美元的固定资产。1999年中国电视剧出口约1000万美元,只相当于美国一部大片《泰坦尼克号》发行收入的1200。2000年底,我国16家报业集团的资产总额为178亿美元,广告总收入为61.5亿元,而美国《纽约时报》在1998年时一天的广告额就将近1亿元人民币,几乎等于我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一年的广告额。总之,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距发达国家

还有一段距离,远远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三)文化贸易处于逆差状态

从整体上看,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贸易逆差高达10~15倍。以图书出版权的进出口为例,1997年中国的图书版权引进3224项,输出353项,逆差为2871项,到了2006年引进达到了10950项,输出增加到2050项,逆差扩大到8900项。近十年来,我国图书版权引进与输出的比例平均约为10:1,呈现出较为严重的贸易逆差。具体情况见表1及图1。

表1 1997~2006年我国图书版权引进和输出数量比较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合计

引进(项)3224 5469 6459 7343 8250 10235 12516 10040 9382 10950 83868

输出(项)353 588 418 638 653 1297 811 1314 1434 2050 9556

引进输出 9.13 9.30 15.5 11.5 12.6 7.89 15.43 7.64 6.54 5.34 ——

逆差 2871 4881 6041 6705 7597 8938 11705 8726 7948 8900 74312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2006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及国家版权局公布的数据整理

图1 版权引进和输出比例

在电影、音像制品方面也是如此。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在2001年的进口额为出口额的14倍,2003年,音像制品的进出口之比为9:1。据统计,1997~1998年间,我国共向海外销售影片269部,销售金额4848.66万元,而同期日本影片出口总额达9556.2万美元,我国影片的出口收入只及日本出口额的16。此外,2003年,我国游戏业总产值为4.7亿美元,只有美国的120。

(四)出口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

从中国文化贸易的主要对象来看,2006 年,美国依然是我国文化产品最大买家,对其出口额达到17.8亿美元,增长8.2%,占全国文化产品出口总额的36.2%;此外,对欧盟、香港分别出口11.7亿美元和7.6亿美元,分别增长16.5%和10%,以上国家(地区)位列出口前3位,合计占到出口总额的77.5%。中国的文化产品出口地主要是美国、英国、日本和韩国以及香港、台湾地区,进口地则包括了亚洲、欧洲、北美洲在内的诸多国家。

以图书版权的出口为例,在引进地和输入地方面,都呈现出了单一化的倾向,这与美英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和日本、韩国文化在中国的流行是分不开的。在国内,港澳台地区是整个版权贸易的主要对象,香港及台湾地区的版权贸易在内地的版权贸易中所占份额一直较大。在版权输出方面,港澳台地区尤其是台湾地区依然还是版权的主要输出地,2006年向港澳台地区输出版权为874种,远远超出其他国家和地区。这表明,台湾、香港依然是内地图书版权的主要利用者。从统计数据来看,除了主要往中国香港、澳门以及台湾地区输出版权之外,内地版权输出的辐射面有所扩大,开始往欧美及日韩等国家输出版权,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是与版权的引进相比,版权的输出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劣势,逆差状况一直存在。具体数据参见表2。

表2 2006年中国与主要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图书版权贸易情况

数据

国家或地区 引进(项)输出(项)引进输出

美国 2957 147 20.12

英国 1296 66 19.64

德国 303 104 2.91

法国 253 14 18.07

俄罗斯 38 66 0.58

加拿大 40 25 1.6

新加坡 156 47 3.32

日本 484 116 4.17

韩国 315 363 0.87

中国香港 144 119 1.21

中国澳门 2 53 0.04

中国台湾 749 702 1.07

其他 4213 228 18.48

合计 10950 2050

资料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之家:http://

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2006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整理

二、中国文化产业外向国际化的劣势

文化产业外向国际化中的劣势,实际上也是中国文化产业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只不过这些问题在文化产业外向国际化中所起到的影响更大。

(一)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整体较弱

表3给出了世界上15个国家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从整体上综合反映各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状况,其数值的高低表明其竞争力的强弱。

表3 15个国家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排序

第一集团 第二集团 第三集团 第四集团

国家 竞争力 位次

指数 国家 竞争力 位次

指数 国家 竞争力 位次

指数 国家 竞争力 位次

指数

美国 0.87 1

英国 0.70 2

法国 0.69 3

德国 0.64 4

加拿大 0.60 5

澳大利亚 0.59 6

意大利 0.56 7

日本 0.55 8

新加坡 0.52 9

韩国 0.49 10

巴西 0.32 11

俄罗斯 0.30 12

南非 0.24 13

印度 0.23 14

中国 0.22 15

资料来源:《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中国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在15个国家中居末位,竞争力指数数值仅为美国的24%,英国 的29%,日本的38%,与印度和南非接近。说明目前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较弱。整体较弱的原因很复杂,这些原因往往也是中国文化产业外向国际化的劣势。

(二)重文化的“宣教”功能而轻文化的娱乐功能

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众多的文化资源等方面的因素固然重要,但文化产业要想健康、快速发展就要有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念作为基础。然而,我国的文化发展观念却比较保守,没有重大突破。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内蕴着一种非经济性,重文化本身的纯文学性或纯思想性而轻文化的经济性和娱乐性,将文化作为一种高雅的象征,与经济的铜臭隔若水火。同时,中国历来重视文化的“教化”功能,文化产业被赋予了过重的宣传教育责任,相对来说,这削弱了文化产业与生俱来的娱乐功能,也就极大地削弱了文化产业的市场性和商品性。官方和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没有深刻意识到文化艺术产品具有的经济效益,尤其许多学者还没有认识到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混为一谈,造成文化产业发展缓慢。在学术领域,搞经济研究的学者,很少去研究文化,即使是“文化产业”、“文化贸易”,也不去研究。还有,由于强调文化产业的宣传教育功能,又使文化产业带上了意识形态内容,使其与境外文化产业的交往受到了严重的意识形态的阻碍,无法在与境外文化产业的交往中共同发展。

(三)国内文化市场的分割

文化市场条块分割严重,导致文化资源分散。文化企业特别是传媒企业不是在全国统一的市场中开展竞争,而是被局限在特定的区域和层次内。这种不充分竞争的市场很难使文化资源和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更难于形成规模发展效应,从而影响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而国内市场的不统一,使企业难于从国内市场获得合理的收入,壮大力量,快速发展。在这方面,国际贸易的纯理论仍然适用: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品,首先在国内市场上就是最具竞争力的。

(四)对国外市场不了解

文化产品不是以价格决定销售的,消费者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国外市场上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更复杂、更挑剔,特别是对于中国的文化产业来说,由于存在着文化上、意识形态上、语言等各方面的巨大差异,满足国外消费者的需求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国内的众多文化企业却对国外市场了解不够,特别是主动了解不多,被动地了解居多。这就导致许多文化产品不被国外市场接受,形成不了固定的细分市场。

(五)法律法规建设不健全

非法出版、侵犯知识产权的活动屡禁不止,不仅背离了文化产业的正确方向,制约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而且抑制了文化原创精神,影响了我国文化产品在国际上的声誉。当然也就不利于中国文化产业在国际上获得公正的待遇。

(六)文化产业发展资金不足

当前,资金的短缺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国外一些大型的文化经济实体,凭借其压倒性的资本优势,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生产制作出很多风靡世界的文化产品。例如,美国每部电影的平均成本2004年是6240万美元,2005年为6000万美元,其平均推广费2004年为3440万美元,2005年为3620万美元。在中国,文化方面的投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大量的文化企业资金不足。据统计,中国电影平均规模还不及美国电影的1%。

(七)技术力量薄弱

科技运用程度低是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发达国家十分重视高新技术成果在文化产业中的运用,并将科学技术作为进一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助力。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图书出版公司、音像出版公司开始将网络技术应用于销售,极大地方便了消费者的选购,从而推动了图书和音像出版业的发展。迪斯尼把高新技术应用于文化娱乐业,1993年的销售额为85亿美元,到1997年达到了225亿美元。百老汇音乐剧生产中的科技含量之高,是许多传统表演艺术无法比拟的,其表演场景美轮美奂,辅之以高品质的灯光、音响效果,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相比之下,中国的电影业和演出业在制作、加工方面还停留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技术水平的差距,形成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并参与国际竞争的瓶颈。

(八)文化产业缺乏创新

在国际竞争中,我国文化产业之所以处于弱势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文化原创力,从内容到形式,创新能力都不足。据有关部门统计,2004年我国电视剧海外销售总额是1亿元人民币,销售的剧目主要是《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也就是说,这些已经拍摄了将近20年的电视剧,现在仍承担着中国电视剧海外出口的重任。目前,京剧和杂技是中国在海外最受欢迎的演出产品,这两种古老而传统的演出产品代表了我国在海外的大部分文化形象。但反观其他国家的出口文化产品,像我们这样“吃老本”的并不多,其出口的文化产品更多的是电影、电视剧、音乐、媒体等现代文化产品,即使演出产品也多是以一个完整产品的形式出现,原创性很强。显然,在我国这样一种文化生态状况下所生产的文化产品,难以在国际文化市场上拥有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三、中国文化产业外向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实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劣势,结合自身的实际,实施中国文化产业外向国际化战略,可以有不同的途径和方式,概括起来,实践证明已经比较成功的方式和途径有以下几类。

(一)直接出口

直接出口战略是指直接的文化产品出口,即直接向境外出口具有独立物化形态的文化商品,如图书、报刊、音像制品、艺术品、软件、多媒体等。直接出口是中国文化企业外向国际化的主要渠道。目前状态下,中国应该选择投入不大、技术要求不高的文化产品进行出口攻关,如图书、报刊等。其中,以版权转让为最佳途径。

直接出口对于文化产品在形式和内容、表现手法上都有特定的要求。如天津神界漫画公司创作的四大名著系列漫画在韩国、日本、法国这三个动漫强国的版权转让收入超过1000万元。该公司创作的漫画《寻找自我的世界》于2006年初实现了全球多语种跨媒介同步出版。就是因为其内容的超越性而得到东道国的肯定。

三辰卡通集团的《蓝猫淘气三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之家:http://千问》系列节目,已输出到美、英等36个国家和地区,成交总额达1136万美元。深圳怡景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的中国动画片《水果部落》入选美国迪斯尼电视频道,并向全球发行。2007年暑假,《中华小子》在法国电视三台播放,在青少年类节目中夺得收视率排名第一。这些产品一方面由于其内容的或科学、或独特,另一方面由于其表现手法的通俗性而受到肯定。

电影的直接出口一直并不看好。这主要是因为国内对于与国外合作拍摄的影片存在疑虑,也由于对以张艺谋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在表现中国的历史、以让外国人能够“看懂”的角度和手法上存在争议。能够出口到国外的,都是此类电影产品。1980—2005年在美国市场上发行的外语片票房排行榜中,《卧虎藏龙》排名第一,《英雄》排名第三,《功夫》排名第八,《铁猴子》排名第十,《十面埋伏》排名第十六。到了2006年,电影《夜宴》打入国际周末票房榜,列位第三,收获票房838万美元。《霍元甲》连续两周进入北美周末票房榜,累计票房1260万美元。《宝贝计划》也进入国际周末票房榜,放映两周累计票房1370万美元。从总销售额上来看,《夜宴》在英国、美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销售额都在100万美元以上,在日本的销售额为500万美元,《墨攻》在日本的销售额也达到了350万美元。这些电影产品基本上都是以合作的形式,或者以“张氏”手法表现中国内容。但是,让中国电影

进入国际主流电影市场并开始产生影响。

图书报刊业的直接出口更难一些,因为其表达方式是语言。语言不同于其他文化产品的表达方式,具有超国家、超民族的共享性。因此,图书报刊的出口可以重点考虑两种渠道。一是翻译成进口国的官方语言,二是重点出口到华人圈。如2005年9月北京国际图书展览会期间,《狼图腾》一书的英文版权以10%的版税、预付1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企鹅出版集团,创下我国中文原版图书首次被一次性买断全球英文版权、版权输出贸易中版税税率最高、预付金额最高等多项记录。中国虽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跨国报业集团,但中国的报业可以向海外发行,如《新民晚报》已在加拿大、西班牙、菲律宾、日本、荷兰、匈牙利、巴拿马、韩国等地发行。《广州日报》也已销往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等世界各地。

(二)大力拓展文化服务贸易的空间

发展服务贸易也是文化产业外向国际化的一种有效途径,即在文化产业领域,把非制成品形态的服务如设计、会议服务、展览、表演、演出、培训等,向其他国家销售,从而创造经济价值。这方面,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转变观念:文化服务固然是很重要的沟通交流方式,但是,如果不以市场化的方式运作,而只是以交流的方式向外提供免费的服务,则显然不利于中国的文化服务走向世界。

拓展文化服务贸易的有效途径是通过外方的相应机构或中介签约,以商业演出的方式提供有偿服务。特别是在文艺演出领域,这种作法最为适用。如2005年,郑州歌舞剧院耗资近2000万元精心打造的大型原创民族舞剧《风中少林》,被美国蓝马克娱乐集团以800万美元的价格一举“买断”800场美国巡演权。《风中少林》签下的海外演出市场协议,开国内单项舞台艺术出口项目演期与场次最大效益之先河。《功夫传奇》剧组2005年8月19日应邀赴加拿大连演20场,在与蜚声国际艺坛的加拿大太阳马戏团唱对台戏的情况下,保持了在当地很少见的八成上座率。富有民族特色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印象》于2005年11月,在杨丽萍的率领下赴美国辛辛那提市进行了16场商业演出,总票房收入突破200万美元。目前,在全美最大三家推广商的共同运作下,《云南印象》已确定了未来三年将在美国进行500场以上的商业演出,估计将带来至少超过1亿美元的票房收入。

(三)开展国际合作借渠道出海

国际合作,即中国文化企业与外国公司共同开发新产品、新的服务项目,以共享国际市场或是不同国家相互合作从而扩大文化产业和服务的出口和销售。

当前,文化产业国际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国际合作,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如动漫行业中,跨国公司往往将玩具、服装等各种衍生品生产外包给发展中国家企业,利用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成本优势来获取更大的利润。但是在这种国际合作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同的分工地位,发达国家处于产业链高端环节,掌握着产业关键技术和核心创意,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产业链低端,主要以加工生产以及提供人力支持为主,大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中国文化企业在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国际竞争力不强的情况下,通过与经济实力、管理水平、运作经验和相关资源占有均在全球文化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的境外文化公司合作,将有助于自己借渠道出海,较迅速地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及产业和市场的国际化。

比如,派格公司作为中国内地最大的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和大型演出承包公司之一,主动与韩国导演姜帝圭合作,凭一部电影就赚下7亿元人民币的票房,其中有5个亿的纯利润。派格公司的策略是:制作一部2000万投资的影片,派格和韩国各出1000万元,在各自国家放映,这样对派格来说,成本降低了50%,但利润可能是翻倍的,还可从韩国进入更广阔的亚洲市场,获得1+1=4的结果。正如派格公司的总裁孙建君所说: “立足亚洲,用亚洲的人,拍亚洲的电影,给亚洲人看,本土的品牌做强大了,自然就会引起国际的注意,自然就国际化了。”

2004年以来,CCTV—9正式通过美国在线--时代华纳集团和新闻集团在美国纽约、华盛顿

等8个大城市拥有或关联的有线网和卫星直播平台播出,有效用户170.5万户。2003年4月,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与CNBC亚太宣布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文广新闻传媒集团通过CNBC全球的电视网络,及时把中国重要的商业金融信息传递给亚洲、欧洲以及美国的观众。与此同时,CNBC通过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旗下的上海电视台财经频道,及时地把全球商业金融资讯传递给中国的观众。

另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文化中国”丛书通过外国渠道在海外热销。“文化中国”是上海新闻出版局策划推出的一套丛书。它面向西方大众市场,以世界眼光讲述中国文化。丛书从2000年开始策划组织,2004年推出第一批5种图书。这批图书得到了美国读者文摘出版公司的帮助,顺利进入美国主流销售渠道——拥有4000多家书店的邦诺和博德斯两家大型连锁书店以及一些独立书店和亚马逊网上书店。2005年11月在德国法兰克福书展期间,上海新闻出版发展公司与亚马逊公司签署了协议,美国读者文摘出版公司也决定与其联合出版大型画册《长城》,向全球发行,《长城》由此进入国外主流传播和销售渠道。

(四)对外直接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是指文化企业直接在境外投资设立分公司或者分支机构,进行本土化经营。使用这种战略方式进行外向国际化的公司需要对资金投向的国家或地区的市场进行深入的了解,并且适应该国或地区的法律、法规、风俗习惯、经营规则和竞争条件。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包括下面两种方式。

1.直接建立新公司

这种战略方式已经被境外的大型文化企业广泛运用。如牛津大学出版社为了进军美国的图书市场和以使用美式英语为主的南美市场,它就在美国直接投资设立了牛津大学纽约分部,出版以美式英语为主的图书。另外,著名的多林•肯德斯利出版公司为了树立为国际市场出版图文书的理念,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先后在美国、法国、德国和澳洲直接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之家:http://l

第四篇: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后国勤高等 管教理育分学会 会 关于举办“2008年全国高校节能工作高峰论坛”的通知

中高后会(2008)2号

各有关单位: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要完善和建立节能减排指标体系、考核体系和目标责任制,推进建筑节能、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的先进适用技术,动员全社会更加积极地投身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也将于今年4月1日施行。

为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精神,教育部和有关部委对高校的节能工作极为重视,已着手研究制定全国高等学校节能规划和指导意见,着力推进全国高校“十一五”期间节能工作。为了帮助高校及时了解最新的政策动态、工作部署,推广节能示范项目、新技术应用和先进管理方法,及时总结交流节能工作的经验,研讨节能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促进高校节能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决定于2008年5月10日—14日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2008年全国高校节能工作高峰论坛”。届时将邀请教育部、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节能协会等单位的专家对最新节能政策进行解读;邀请部分节能先进单位进行经验交流,同期还将举行节能示范项目介绍、重点推广节能技术发布、展示交流和洽谈活动。请各有关单位选派人员参加。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

二〇〇八年四月三日

一、论坛时间及地点:

2008年5月10日报到,河南省郑州市。

二、论坛主题:

宣传最新政策,交流成功经验,推广先进技术,促进合作共赢。

三、论坛内容: 1.政策解读

○2008年国家节能减排的相关政策与举措

主讲人: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司专家 ○2008年教育部关于建设节约型高校的指导意见和工作要点

主讲人: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节能工作相关负责人 2.“节约型高校”建设工作交流

○高校建设和管理中的节能规划编制与实施主讲人:知名节能规划专家

○“节约型高校”建设工作典型经验交流○高校节能优秀示范项目介绍

主讲人:部分高校相关主管领导和节能技术专家 3.节能融资专场

○“合同能源管理”中的世行贷款担保项目及成功案例主讲人:中国投资担保总公司世行项目部专家○中国节能项目进展与ESCO成功案融资例

主讲人:国际金融公司中国能效项目发展官员○关于银行“绿色信贷”的实施

主讲人:华夏银行总行营业部负责人○高校节能投融资项目洽谈 4.节能技术专场

○节能新技术发展与高校节能技术解决方案介绍主讲人:中国节能协会专家

○高校“十一五”期间重点推广节能技术和示范节能项目发 布

主讲人: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负责人和技术专家 ○最新节能技术展示,洽谈(能效管理、高效照明、节电技术、燃气节能、中央空调节能、锅炉节能改造、管道清洗等新技术)

四、参会对象: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高校有关主管领导和节能办、后勤处、基建处、后勤实体、水电管理、饮食服务、物业管理等部门的负责人。

五、报名及联系方式:

1.报名者尽快填写回执,通过电话、传真或电子邮件发回。由于会议人数较多,大会筹备处将根据报名先后发出报到通知书。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省、市高校后勤研究会如统一组织报名,请提前电话预报人数,以便安排。

2.会议注册费680元,报到日交付。会议食宿参观统一安排,费用各单位自理。

3.报名电话:010-***9(后勤管理分会网站)

传真:010-62***179

E-mail:cnhqxx@sina.com联系人:任薇何珊 4.后勤管理分会咨询电话:0571—88206888(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内)

附件一:

《2008年全国高校节能工作高峰论坛》报名回执

(请各单位用正楷字认真填写,并传真至010—62130151或62130179)

附件二:

《2008年全国高校节能工作高峰论坛》日程安排

第五篇: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风险研究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风险研究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ization risk of China securities market

学 院:经济学院 专 业:财政学 姓 名:于红濮

教学号:21090526

摘 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以及金融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已融入了世界经济之中,与全球证券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然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建立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基础上不成熟的年轻市场来说,全方位开放却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如何在世界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规避风险,维持国内证券市场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阐述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涵义和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理论基础,揭示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风险成因和风险表现,并提出防范风险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证券市场 国际化 风险

Abstract

With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pening up the growing as well as the deepening of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China has been integrated into the world economy continues to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with the global stock market.However, for China,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lanned system to a market system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immature young market, the all-round opening is a serious challenge.How to avoid risks in the context of the world financial integration is important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the domestic securities market.This paper first describ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meaning of the securities market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ecurities markets, to reveal the causes of international risk securities market and the risk of performance, and to guard against the risk of coping strategies.Keywords: securities market

internationalization

risk

目 录

引 言.....................................................................................................1

一、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相关理论概述..................................................1

(一)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涵义及基本特征........................................................1

(二)证券市场国际化与金融风险关联的理论基础........................................2

二、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与现状分析...............................3

(一)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发展过程............................................................3

(二)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发展现状............................................................3

三、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风险的成因及其表现..................................4

(一)国际金融生态对国内金融环境的影响加大............................................4

(二)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加剧............................................................................4

(三)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削弱....................................................................4

(四)可能导致大规模资本流出........................................................................5

(五)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资本流动中的不利地位......................................5

四、防范证券市场国际化风险的对策..................................................6

(一)制定证券市场开放的长期规划..............................................................6

(二)中国证券市场开放要始终保持绝对的控制权........................................6

(三)培育和发展国内证券市场........................................................................7

(四)证券市场国际化与宏观经济相协调........................................................9

(五)完善金融监管建设....................................................................................9

结 论...................................................................................................10 参考文献...............................................................................................11

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其带来的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新兴市场国家(地区)先后展开了以金融深化或金融发展为旗帜的金融体制改革。新兴证券市场的开放吸引了大规模外国资金流入,推动了东道国金融市场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同时经常发生的金融危机,尤其是1997-1998年东亚金融市场的崩溃使学术界以及新兴市场国家政府重新考虑证券市场开放的后果,分析短期资本流动自由化的收益和成本。证券市场国际化是个动态的过程,在美国金融危机仍然影响全球经济的情况下,结合新的国内、国际环境,进一步研究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风险很有意义。

一、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涵义及基本特征

1.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涵义

证券市场是股票、债券、投资基金份额等有价证券发行和交易的场所。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是指一国国内证券市场在国际范围内的延伸,也就是消除证券市场交易双方(投资者和筹资者)的国籍界限,在本国或国际证券市场自由参与各种上市证券的交易活动。①

具体而言,证券市场国际化包括以下几层涵义:一是证券投资者的国际化。一国投资者不仅可以在本国证券市场进行投资,也可以在国际证券市场寻找投资机会,同样,外国投资者也可以在该国证券市场进行证券投资;二是证券筹资者的国际化。证券市场上的筹资者不仅来自本国,也来自外国市场,而且本国筹资者的筹资渠道不仅是本国证券市场,也可以利用外国证券市场进行筹资;三是证券经营机构(及其业务)的国际化。本国证券市场为外国证券经营机构及专业服务机构提供机会,使其在该国证券市场进行证券经营及服务活动,同时,本国证券经营机构也可参与外国证券市场的经营服务活动;四是证券运行规则国际化。它要求一国证券市场的运行规则符合国际惯例,从而有利于从事证券活动的经济主体在国际间自由活动。① 曹凤岐.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规范与国际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348 2.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基本特征

证券市场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相互融合过程,它具体表现为以下基本特征:(1)证券市场国际化是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国际化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是在不断推进的,没有终极状态。

(2)证券市场国际化使一国证券市场受国际因素影响加大。(3)证券市场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

(二)证券市场国际化与金融风险关联的理论基础

1.资产组合理论

1952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哈理·马柯威茨(Markowitz·Harry)发表了一篇题为《资产组合选择》的论文,在研究中可以发现,投资者进行决策的原则是“预期收益最大化”和“收益的不确定性最小”。马柯威茨建立均值方差模型来阐述如何全盘考虑上述两个目标,从而进行决策。推导出的结果是,投资者应该通过同时购买多种证券而不是一种证券进行分散化投资。继马柯威茨之后,他的学生威廉·夏普(W·F·Share)提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史蒂夫·罗斯(S·Ross)进一步发展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提出“套利定价理论”(APT),这都是对资产组合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2.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

“三元悖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Krugman)在他的著作《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提出的,阐述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问题。其含义是:一个国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资本自由流动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只能选择其中的两项,也就是说在证券市场国际化条件下一国不能同时控制利率和汇率。企图控制两者的尝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成功的案例,更多的是失败的教训。

3.金融深化理论

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根源在于金融抑制,主张实现金融自由化,让市场机制特别是利率机制自由运行,从而有利于将社会闲置资金转化为投资,增加国民收入,促进经济增长。

尽管金融深化能够促进金融业的发展,但如果在推行金融深化过程中过早、过急地放宽对国际资本流动的限制,将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诱因。所以 ②

② 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投资基金[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235-236 各国一定要注意金融深化的有序推进。

二、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与现状分析

(一)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发展过程

1.在国际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1982年1月是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起点。当时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日本债券市场发行了100亿日元的私募债券,这是我国国内机构首次在境外发行外币债券。1984年11月,中国银行在东京公开发行200亿日元债券,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国际债券市场。1993年9月,财政部首次在日本发行了300亿日元债券,标志着我国主权外债发行的正式起步。从 1984 年以来,国内机构陆续在境外发行外币债券,发行涵盖了欧洲、美国、日本、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市场。

2.开放国内资本市场

在利用股票和债券在国际资本市场筹资的同时,我国也逐步放开了国内资本市场。中国证监会自1992年10月成立以来,一直重视与境外监管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截至 2008年3月,已相继与36个国家的证券监管机构签署了39个监管合作备忘录。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了WTO,我国的证券业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2002 年一系列涉外的重大法规和办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出现了质的飞跃,进入了一个全面对外开放的新阶段。2002年11月7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QFII)出台,该法自2002 年 12 月 1 日起施行。

3.有条件地开放境内企业和个人投资境外资本市场

2006年6月,中国证监会印发《关于商业银行开展代客境外理财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支持和鼓励了商业银行开展代客境外理财业务(QDII),对该项业务进行了有效的规范和指导。2006 年 8 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基金管理公司境外证券投资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启动了基金管理公司代客境外理财试点。

(二)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证券市场逐步发展起来了,市场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很大的拓展。随着《证券法》的颁布实施,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监管体制日趋严密。2009年3月,我国政府首次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明确提出到 2020年将上海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此外,在“2011 陆家嘴金融论坛”上,国际板成为该论坛的重要议题之一。我国监管层也在该论坛上表示,我国推出国际板的条件日趋成熟。综上所述,全面开放我国金融业的核心之一证券市场,又一次被我国政府提上议程。这也表明,我国全面推进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的时代的到临。

三、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风险的成因及其表现

(一)国际金融生态对国内金融环境的影响加大

现有的国际金融体制是为国际金融资本所服务的,并且其资源由其控制,国际金融市场的各种制度和规则也是由发达国家的金融集团利益者所制定。因为多数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并不完善,在证券市场开放中与这些金融寡头的竞争几乎是不可能胜利的,如果过快完全开放,将面临诸多危险。此外,相当多的国际证券交易是不在政府控制和监督之下的。对资本尤其是短期资本突然进出,还没有相应的完善的约束。因此,资本流动的巨大波动可能会导致一国金融机构严重亏损和破产,甚至爆发金融危机。

(二)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加剧

1.我国的金融机构在与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的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 主要原因:一是在资产总额上面实力明显处于弱势,不能在全球配置其资产;二是缺乏足够的金融创新能力来满足投资者多层次金融服务的要求;三是由于中国的现代金融制度的建立比较晚而且是低层次的,从而没有相应的国际型人才,导致证券行业缺乏相应的国际管理能力。

2.金融监管的难度大大增加

(三)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削弱

根据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资本的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只有两个目标可能同时实现。就我国来说,当证券市场国际化后,必然牺牲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即使随着汇率制度的改革,我国实行有较高弹性的汇率制度,汇率有一定的波动区间,随着资本流动自由度的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也会被削弱。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削弱或丧失,都会增加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从而增加了我国经济、金融的风险。

(四)可能导致大规模资本流出

证券市场开放后国际证券资本既有可能大量流入,也有可能大量流出。如果国际证券资本在市场交易额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大规模的资本流出会造成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危机,进而引发上市公司危机,并间接地对银行的资产状况造成不利的影响,也有可能诱发银行危机。证券资本的大量流出还可能对本币汇率形成冲击,因为资本流出改变了本币与外币之间的供求关系。如果国内有大量以外币计值的外债,货币的贬值还会导致国内偿还外债的压力加大,如果债权人对该国偿债能力失去信心,可能会引发债务危机爆发。

(五)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资本流动中的不利地位③

资本流动所带来的冲击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地区)之间并不是均匀分配的,由于证券市场体系的成熟程度不同,证券监管调控经验有着巨大的差距,对市场动荡的熟悉程度和心理承受能力也存在差别,证券市场开放的不利后果在新兴市场国家(地区)表现得更为充分,影响也更大。

证券市场开放效应的不对称性首先表现在政策约束方面。在资本自由流动条件下,用浮动汇率替代固定汇率,可以获得货币政策的自主性。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就己先后实行了浮动汇率,而新兴市场国家(地区)则仍然采取各种弹性有限的有管理的汇率制度,这主要是由于经济规模、贸易开放度、进出口地区结构、商品多样化程度以及国内经济结构等因素的制约,使得新兴市场国家(地区)更倾向于使用固定汇率。这强化了新兴证券市场开放的货币政策约束,加剧了内外均衡的矛盾和调整难度。从理论上看,在资本自由流动时财政政策更有效,但是新兴市场国家(地区)的财政赤字往往导致不可持续的贸易逆差累积,从而限制了财政政策的操作空间和实施力度。

其次,由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远大于新兴市场国家(地区),这些国家的金融机构凭借本身庞大的资金规模,实际上控制和主宰了国际资本的流向,并不断造成对新兴市场国家(地区)的冲击。90 年代突然出现的资本流向新兴市场国家(地区)的浪潮,不仅是由于这些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和良好表现,更是由于主要发 ③汪君.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风险[D]:[硕士学位论文].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8.达国家经济进入衰退期和世界利率下降,这种由外部因素主导的资本流动从一开始就蕴含着逆转的必然。1994 年由于美国经济恢复增长、利率上升,外商从墨西哥抽走了约 180 亿美元的资金,从而引发了“全球化时代第一次金融危机”。新兴市场国家(地区)在资本流动全球化中处于不利地位,即使是西方经济学家也承认。斯蒂格利兹(1998)把发展中国家比喻为汪洋大海里的一只小船,庞大的国际游资和无序的国际金融市场如同变化无常的大海,在这瞬时万变的大海里,经济实力弱小的发展中国家就像一只漂泊不定的小船。如果气候恶化,海浪过大,小船常常会有翻船的可能。小船之所以翻船,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因为船体不够结实,也不是因为船手的经验不够丰富,而是因为小船过于弱小,根本无法抵挡大海的力量。这反映了证券市场开放的“奢侈品”特性:经济越发达,人均国民收入越高,证券市场开放的收益在抵补成本后的剩余越大,开放证券市场的要求也就越强烈。

四、防范证券市场国际化风险的对策

鉴于中国证券市场目前存在的市场发育不健全、严重的制度性缺陷,加上宏观经济政策搭配对证券市场不协调性和金融改革的步履维艰,本文认为当前中国应当放慢证券市场开放进程,把重点放到通过证券市场发展和完善为开放程度提高做准备上,并伴随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条件成熟时再稳妥向前推进证券市场开放进程。为此,本文对现阶段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制定证券市场开放的长期规划

虽然我国进行证券市场开放的实践已经长达 12 年,但是至今没有形成一个长期计划。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都曾制定资本市场国际化的长期计划,并逐步付诸实施。中国制定证券市场开放的长期计划还有特殊的意义。在证券资产价格严重扭曲的情况下,开放意味着在“一价定律”的机制作用下价格与国际市场趋同。长期计划制定给市场一个正常的预期,可以避免因开放措施的出台市场出现非理性的波动。

(二)中国证券市场开放要始终保持绝对的控制权

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和部分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是在来自国际的强大压力下开放的。在强大的压力面前,中国应当始终保持绝对的控制权,特别是在开放进程的关键环节上和具体的步骤上。保持控制权也就掌握了证券市场开放的主动权。在条件成熟时,逐步渐进地推进。在中国证券市场开放进程中,特殊股本结构问题的解决、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的阶段性推进、放松资本流出和流入程度的把握等都是一些关键环节。在推进证券市场开放进程中,我们始终要保持清醒。在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下中国对国际条件的利用是非常有限的。

(三)培育和发展国内证券市场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浪潮中,新兴国家开放本国证券市场是必然的选择,而开放又必然要面对一些由资本流动所带来的冲击。作为应对策略之一,发展本地证券市场是最重要的。

1.加快构建多层次化的市场体系

一国证券市场结构的层次化水平和丰富程度,是衡量这个国家市场成熟和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为了有效参与国际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应加快构建多层次化的市场体系,具体如下:在纵向层次上,继续发展上海证券交易所使它成为全国性的主板市场,同时,改变深圳交易所的功能,使它成为全国性的中小企业板市场;在横向层次上,在继续发展股票市场的同时,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特别是企业债券市场,让企业债券融资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另外,加快金融改革步伐,引进金融衍生工具,规范化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让投资者既有投资的途径,又有规避风险的工具;在交易所层面上,在规范发展场内交易市场的同时,积极引导场外交易市场的发展,使那些发展前景较好,但又不能在场内交易市场上市的公司可通过场外市场融资;在地域层面上,除继续保持上海、深圳全国性市场外,还应在全国其它几个中心城市建立区域性市场,使它们与全国性市场协调发展。

2.完善证券市场的微观主体

(1)改变交易所治理制度

我国沪深证券交易所的治理结构是有中国特色的政府直接领导的会员制,它是一种明显不同于国际典型会员制交易所的模式,我国证券交易所的会员制只是交易发生的机制,而非组织或出资形式。而目前,世界著名的交易所的治理结构正由会员制向公司制转变,即交易所进行公司化改革并上市。这种变革有利于解决会员制中的委托代理问题,提高交易所应对外部竞争的能力,满足交易所在发展过程中对资金的大量需求。因此,为了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提升我国交易所的竞争力,我国交易所也应进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由中国特色的会员制向公司制转变并上市,最终实现所有权社会化。

(2)调整投资主体结构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上投资者结构中,个人投资者占了绝大部分,而机构投资者占极少部分,与国际成熟的证券市场形成鲜明的反差。这种投资者结构对证券市场的平稳发展十分不利,使证券市场蕴含着巨大的风险。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积极鼓励和扶持机构投资者的发展;鼓励各种社保基金、养老基金入市,规范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培养理性的机构投资者,合理地调整投资主体结构,使理性的机构投资者在我国证券市场占有绝对优势,成为稳定市场和抵御证券市场国际化风险的重要力量。

(3)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基石,上市公司行为规范、效益良好是市场国际化的前提。而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绝大部分是国有企业经过公司制改造后包装上市的,由于改革的不彻底,使我国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严重间题。首先,改革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彻底改变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现状,使投资主体多元化;其次,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使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都能充分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再次,实行全流通,使股东能充分享受“用脚投票”的权利;最后,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杜绝信息不透明与信息造假。

(4)提高证券公司的整体素质

①扩大证券公司规模。选择有实力的证券公司进行兼并、重组,以组建实力强大的大型证券公司。同时,选择国内规模大、实力雄厚的证券公司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参与国际证券中介服务,学习国外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培养一支懂国际证券业务,素质良好的专业队伍。另外,规范证券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律师事务所、证券投资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的行为,鼓励它们发展壮大,积极引导它们参与国际竞争

②推动业务创新、拓宽业务空间。目前我国证券公司主要从事经纪、承销等传统业务,业务单一,国际竞争力薄弱。所以我国的证券公司可以慢慢涉足资产证券化、企业并购、资产管理等新型业务,使收入来源多样化,这样可以在降低经营风险的同时,提高国际竞争力。

③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鼓励股权结构多元化、分散化、社会化。

(四)证券市场国际化与宏观经济相协调

保持我国国内宏观经济和金融的稳定有助于防范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中的风险。一国金融改革达到一定的阶段是证券市场国际化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尤其是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是最为重要的金融改革条件。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制度的市场化改革,但是作为证券市场国际化前提的市场化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为了给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我国应有步骤地实现利率市场化,形成在社会资金供求关系中,以基准利率为中心,市场利率为主体,既有国家宏观调控功能,又具有市场自我调节功能的一种利率管理系统。循序渐进地放松外汇管制,尽早实现人民币资本与金融项目下的可兑换,把握好放松证券资本流出管制的时机。

(五)完善金融监管建设

1.调整金融监管组织体系 2.调整金融监管行为

(1)建立一个政府当局、金融机构、债权人、债务人等各方当事人广泛参与的金融监管体系。在这个监管体系中,政府监管与市场监管、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采用激励相容的监管方式。在金融监管中更多地引入市场化机制,利用市场力量引导金融机构实现自我利益的同时,有效地实现了监管目标。

(3)在金融安全与金融效率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3.调整和完善金融监管法律框架 4.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

(1)实行国际通用的会计准则,确保财务信息的通用性,以便于统一监管。(2)外国的证券公司在进入我国证券市场之前,除了要经过我国政府的审批外,还要征求外国监管者的意见。

(3)建立中外信息共享机制及在涉及跨国欺诈行为时的调查协助机制。(4)国际监管组织之间签订谅解备忘录,加强各国在监管设施、专业技术中各自的经验交流和合作,减少各国之间的监管摩擦。

结 论

证券市场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扩大筹资渠道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现代经济制度、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具有客观必然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证券市场逐步发展起来,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有了很大的拓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中国的证券市场毕竟发展历史较短,早期制度设计和结构安排方面存在很多不够规范的地方,与国际证券市场存在较大的差距。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也随着国际化的不断推进,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严重制约了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当前,美国金融危机又使中国的证券市场面临严峻的考验。从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转轨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过程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学习经验、防止错误、避免弯路。不能因为证券市场的一点波动就放缓甚至停下国际化的脚步,可以从金融危机中总结出经验教训,获得启示。加强证券市场的有效监管,从宏、微观两方面进行努力。

参考文献

[1]曹凤岐.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规范与国际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348 [2]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投资基金[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235-236 [3]罗江林.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风险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湘潭:湘潭大学商学院,2006.[4] 汪君.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风险[D]:[硕士学位论文].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8.[5] 马玉明.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6]严委强.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浅析[J].金融领域,2006(1):86.[7]方琼,周昂.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浅析[J].法制与社会,2008(4):75-76.

下载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子政务的必然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移动通信的发达,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的持续增长,各国政府面对的是高度复杂和瞬息万变的国内和国际环境。如何有效应对突如......

    浅谈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浅谈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2010秋小教专科 刘小琴 摘 要: 素质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学校教育中的角色化而非社会化、竞争而非合作的......

    高等教育国际化视域下大学软环境建设[5篇模版]

    高等教育国际化视域下大学软环境建设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对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样也不例外。面对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创新教学模式的探讨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创新教学模式的探讨 摘 要 目前国际化教学理念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作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轴心机构―高等院校,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国际......

    中国品牌国际化的策略探析

    中国品牌国际化的策略探析要:随着世界信息时代步伐的加快,品牌国际化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但品牌国际化是个系统工程,加上我国是一个家,在品牌国际化建设过程中,必将遇到许多障碍......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化扩张研究

    学号*** 密级 武汉大学 科毕业论文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化扩张研究 院(系)名 称: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 业 名 称: 工商管理 学 生 姓 名: 卞方杰指 导 教 师: 李梅 二○......

    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合时代:银行业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地、分阶段逐步推进。 规划并实施合理的区位布局。成熟市场竞争相对激烈但监管制度健全,可避免......

    跨境电子商务是必然趋势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由国家发改委、海关总署共同开展的国家跨境贸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