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弊病(共五篇)

时间:2019-05-12 00:58: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高等教育弊病》,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高等教育弊病》。

第一篇:中国高等教育弊病

中国高等教育太过于失败

中国教育体制一日不改,“创新型社会”就只是空中楼阁。

前言:

中国的大学教育,我看只能用八个字来形容,就是劳民伤财,滥竽充数。眼下,又是高校毕业生找工作的高峰期。一年年的扩招,大学生也一年年的贬值。经常听到这样的评价:现在的大学生,眼高手低,不学无术,学习能力又差。无论是社会,还是政府,对当前的大学生大量失业,半失业状态,都抱着一种“身在世外”的冷淡态度,矛头都指向了曾经是“天之骄子”,现在是“十年寒窗无人问”的学子本身。

难道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么?大学生沦落到今天这般地步,谁之过?做为“过来人”,我觉得有必要说几句公道话。

正文: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高考“区分度”的谎言

------------------

中国的科举制,做为选拔人才的手段,曾经领先世界。中国目前的高考制度,形式类似于科举,而实质远逊于科举。因为科举能够选拔出封建统治需要的人才;而高考的所谓“区分度”则完全是个谎言。(很简单的例子,中国这几十年有哪些拿的出手的自主科研成果?拿成果奖的都是7,80岁的老头子)

首先是地区分数差异。北京上海两地学生,同等学力考上北大清华的几率比很多省份高出几十倍。无需我多言。

分数本身也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举例,这些年的所谓“高考状元”,无论文理,女生占多数。并非本人有性别歧视,综观中外,女性在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方面的能力普遍不及男性。看看诺贝尔奖获得者就可。中国的高考,却十分的青睐女性,因为女生肯“学”,肯作题;同时,有些人天生是乐意接受此种“题海战术”的,高考实际上选拔的是这些人;而有的人比如本人,天生的厌恶此种方法。最后在父亲的棍棒和母亲的苦口婆心之下,还是屈服了。我曾经发现高中物理电磁学法拉第公式有一个不能解释的现象:后来知道叫做涡流。当时向老师提问,老太太很惊讶于我的好问;想想那些状元们就是这样不求甚解囫囵吞枣过来的,使我有个可笑的想法:高考的区分度,只是一个貌似公平的幌子;和按鼻子大小选拔学生没有本质的区别。

“高考是万恶之源”----中国大学的先天不足

--------------

为什么说高考是万恶之源?不仅仅是他扼杀了中国学生最宝贵的时光,个性成长的黄金阶段;也不仅仅是那些堆积成山的题海和憔悴的面孔;也不仅仅是在棍棒和社会舆论重压之下过早衰老的儿童;更要命的是,大多数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对自己将来的道路一无所知,对个人的特长和爱好完全不了解;学习完全是一种被迫的过程,也就逐渐习惯于被迫。

造成了怎样的现状:大学成了对少年时期压抑欲望的补偿,大学生疯狂玩游戏,玩BT这些事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可笑的是,很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仅仅有字面上的理解;他们选择这个专业的原因,仅仅是“这专业吃香”,“好听”,或者“父母之命”。如同强迫的婚姻一样,这样的选择最后要么惨淡而终,要么一分两散。

“中国最大的失误在教育”----教育思想的严重落伍

----------------

老姐在美国读教育学博士,她对中国的教育有切身之痛。美国的大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思考,敢于质疑;鼓励自由式讨论和头脑风暴;所以她到美国也似乎变了一个人,从“乖孩子”变为一个经常有自己独到见解的人。而中国的教育却似乎在努力培养“好孩子”,一个标准答案,一个思路,师道尊严;最后,也造就了一个个没有自己观点,缺乏思考能力的“顺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教学方法的横暴

-----------------

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简直是无以复加。大学令人惊讶的承袭着高中那种“记公式,题海,考试抓人”的传统。我曾经问一个老师,在计算机大行其道的时代,有什么必要去记忆7,8个参数,一堆根号的公式?答曰:教案里就这么要求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如何有自我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最多只能做先贤们的传声筒罢了。

更糟糕的是,在此种高压学习环境下,学一门扔一门忘一门,没有兴趣和实际需要做支撑,这样强灌的东西在大脑中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最后似乎仅仅是为拿文凭在读书,悲哀!

“只有大门口的石狮子是干净的”----学术风气的败坏

--------------------

中国的高级知识分子正在以自由落体的速度堕落下去。看看最近一连串的造假案,学术腐败案;还有那些“非官非学”,“亦官亦学”的“教授,专家”们放出的惊人弱智的言论。经典语录:中国股市早晚上3000点 ;自行车比汽车污染大。

大学就是个衙门。国企有哪些弊端,大学就一个不少。学术上舞弊,造假,骗取国家研究经费;近亲繁殖,搞学术垄断;“教的好不如混的好”,“关系学”盛行,弄个一官半职,比当穷教书先生强百倍;剽窃西方学说,走捷径,不愿花工夫做研究;如此种种,使很多大学的教工人员热中于骗吃骗喝,既不教书又不育人,误人子弟,消耗着国家的教育资源,也浪费着莘莘学子的宝贵青春。“其上不正,其下也歪”,教师不能为人师表,也怨不得学生们沾染读书无用的思想,荒废学业了。

“教育改革是成功的?”----系科,专业设置的盲目与混乱

-----------------------

中国的大学不知是出于利益驱动还是攀比心理,你有“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我也要有,什么流行上什么;每所大学必备“机械系”,“计算机系”,“管理系”,然后大肆招生,不管自己有无这方面的实力,社会对这类人才实际需求如何;招生和就业完全脱节,完全是计划经济的那一套,书读完把你往“市场”上一推,才不管你死活。美国没有教育部,很多大学就象个企业,一切按市场规划,学校毕业生就业率高,名人多,这个学校就有充足的资金来源。学生说白了就是学校的“产品”,生产什么产品,怎么推销产品都是企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在中国大学,前者是“教育部”的事,后者成了学生的事。怎么教育改革了这么多年,只是钱要多花很多,而实质却无半点改变?

“祖宗之法不可变?”----教材的极度陈旧

-----------------

中国的教材十分可笑。基本就是“前苏联”七十年代的东东粉刷上一层现代科学的外衣。以我一个朋友所学自动化专业而言,后来大量碰到的计算机控制,PLC,伺服马达,气动控制等,在大学教材里最多是一笔带过;而极少使用的齿轮(因为大量高级设备的高速化,精密化控制这东东根本玩不转),却占了大量的学时。很多科目的教材都严重存在本末倒置,和当代计算机技术脱轨的现象。大概也是那些“教授”们年事已高,没有本事消化新技术,就拿自己一文不值的老本来吓唬人吧。

另外,市面上的中国教科书,充斥着抄袭来的公式和陈词滥调,逻辑不清,结构混乱,叙述晦涩,实例奇缺,还TMD特别贵。建议大家要学东西,不要买中国的教材,最好是欧美原版,内容丰富,描述生动,实例多多:)。“不可逾越的鸿沟”-----中国大学之间的天地差距

-------------------

中国的“重点大学”和“非重点”之间永远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而重点大学之间也泾渭分明。差一点的大学,必然无法得到足够的资金和良好的师资,也就无法发展壮大;好点的大学,就自恃兵强马壮,不思进取,吃老本过日子;最后是两败俱伤。国家的培养目标,也是贯穿着类似印度种姓制度的概念:名牌大学学生就是婆罗门,靠嘴(当领导)吃饭;重点大学学生就是刹帝力,靠手(技术)吃饭;一般大学学生就是吠舍,靠腿(卖命)吃饭;没上大学就是首陀螺,靠脚(就是做苦力)吃饭。在社会上,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这些人的水平之低有时超乎人的想象)也想当然的用这一思路指导招聘工作,压制了很多真正的人才。

“世界是混沌的”-----线性教育思维之害

---------------------

我们的世界是混沌的世界。到处存在着非线性。历史也总是跳跃的发展,而非一条直线。而我们的教育却十分执着的强调着这个“线性”。强调着“敌人的敌人是朋友”这样的直线思维。强调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原始思路。强调着“一成不变”的死道理,排斥万物是变化的,发展的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本人就是一个直线思维的受害者:我父亲的思维中,“学习不好就是不努力,不努力就是想一辈子呆家里吃父母,所以要多加一棍棒”这样一条主线贯穿,从来不多问个为什么。使我怀疑很多人脑子里只有一根筋。这也是我们长期教育的结果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工科教育指导思想的谬误-----------------------

理论上不能深入,实践又严重缺乏--这是中国大学普遍的问题。这样造成一种结果:学生既缺乏理论去指导实践,又无法从实践上升到理论;永远处于一种半吊子状态。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还是“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经院式大学的末路

-------------------------

记忆是在反复背诵中产生,还是在实践中产生?历来的教育,我只听说过前者。此种填鸭式的学习模式扼杀着学生们活跃的思维。为什么中国极少自主研发的科学成果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中国人在近代几乎未对世界科学做出和13亿人口相称的贡献?很多专家归咎于“西方反华势力的阻挠”。这基本是放P。中国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早就在这“书读百遍”之中被扼杀殆尽。

大学四年,到底使学生得到了多少有用的知识,培养了多少技能?如果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为什么要读那么多年书,而不把重点放在实践环节上?我学的自动化专业,从头到尾基本都是充斥着公式和框框的一门门可怕的课程;而实习加起来不到半年时间。下面谈谈我的亲身体会。

大学说白了,只是个敲门砖。但是四年的宝贵时间浪费了可惜。目前的状态是,大学学好了也没用,不如打游戏,泡MM:)但如果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偶提几点建议:

书少看,害人。多动手,别怕不会。老八路指挥千军万马难道是书本上学来的?有时间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理工科任何东西,不管多复杂,理论上无非就是这样一个概念:流。如电流,气流,液流,甚至车流,物流;流一般都是矢量,有流量,流速等核心参数;所有的控制,都是对“流”的控制。流有分支,有节点;有源头有终端。如精密机械上的部件,有的是逻辑部件(开关,阀门)有的是控制矢量(如换向阀),有的是控制模拟量;有些精密的控制,需要传感器传递流的各重要参数做为反馈。这样思路就清晰了。

有了基本思路,剩下的就是反复实践。很多人理论上头头是道,实践上一窍不通,就是在脱离实践的情况下,对问题没有感性的认识,所谓右半脑没有开发;只有死的概念,对实际中大量活的问题没有感觉。而即便没有高深的理论基础,可以在实践中自己领悟,多问几个为什么,还可以提高自学,思考的能力,自我总结出理论。以后不管多复杂的东西都能信手拈来。

“敢问路在何方?”----对未来大学模式的展望

----------------------------

现在国家提出“创新型社会”。而中国的教育模式压制的就是创新,所以必须改,从现在就改起。首先就是废除高考。代之以类似西方的综合选拔模式。

其次,应适应当代计算机大发展的时机,淘汰大量陈旧观念,压缩学时,把很多不该人去记忆的东西交给计算机(简单的例子:很多课程可以完全淘汰,讲个大概思路,现在软件功能强着呢);以后用到什么学什么,按本人观点,再复杂的东西一两个月实践下来也差不多了。何必面面俱到,最后丢的一干二净。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如果增加实践环节,增强感性认识,培养自学能力,随着认识的深入,自信心大增,学习兴趣必然浓厚。摆脱过去对公式化教学的厌恶感。

鼓励质疑,鼓励提问,变教师在讲台上念经的“单向信息输入”为学生互相脑力激荡,在讨论中不断提高的“双向”模式,培养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正是中国学生严重缺乏的)

大学走向市场化。招生与就业,应关系到一个学校的生死存亡,而这样才能促使学校端正学风,更加科学的设置专业与课程,也使大学的排行不再仅仅是靠几个“百年老店”撑门面,真正的把这个“局”给盘活。

最后,大学没必要四年。浪费时间浪费钱。在我看,工作半年学到的比大学四年多的多。有三年足够了:两年理论,一年实践。以后的修行都在个人。有了好的思维方法,没什么学不会的东西。

-----------------------------

我很赞成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差劲的老师。大学生现在这个局面,国家和社会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一个国家的希望在大学生身上,如果中国不想再做“世界民工”,就是那些教育寡头们好好反省自己的时候了。转载自蓝陵笑啸生空间

第二篇:中国企业管理十弊病

WTO前总干事穆尔先生说,中国企业的管理相当于30年前的日本,相当于100年前的英国。导致中国企业的管理落后最要命的弊病有哪些呢?

1.人性化致命

一直以来我们宣扬的人性化,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害了中国企业。每个人意识的真空,成为中国企业的致命伤。香港爱朋集团董事长尹德川回忆说,曾经有个日本人对他讲,一个中国人可以打败一个日本人,甚至是三个日本人,但是三个中国人一定打不过一个日本人,因为我们的职业道德不够。

在日本的新干线里,尹德川躺在一节车厢角落里,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每个服务员进来,毕躬毕敬敬个礼,然后说:“欢迎你顾客”。当时她看不到车厢里有任何人,而且每一个进来的服务员都是一样的,完全没有顾及到车厢里有没有人。这是他们的程序,每个人的头脑里有这个意识,一定要这样做。

中国企业里面的员工往往认为管理是少数人的事情,而与组织的其他人员无关。而实际上,管理是包括组织、决策、控制、领导、激励等基本职能和预测、调研、计划、策划、咨询、协调、沟通、指导、执行、制度、监督、考评、培训、任用、选拔及竞争、公关、广告、营销等主要功能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有机体系和过程,制订并执行规章制度只是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管理也不是组织中某几个人的事,而是组织中全体人员的事。管理者是管理的主体,被管理者是管理的客体,只有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才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2.聪明导致缺陷

《细节决定成败》的作者汪中求认为,全世界最难管的就是中国人,因为中国人都很聪明。有四个词很关键,也容易模糊:聪明、精明、高明、英明。聪明就是能正确感知世界;精明就是急于表现自己的聪明,现代社会大多数人精明;善于掩饰自己的聪明叫高明;能够左右高明的人叫英明。而中国企业里面往往是精明的人太多,高明的人太少,英名的人基本上没有。

中国企业的员工,往往是聪明的员工,把精力放在分析规则上,去寻找规则的漏洞,去违反规则。这样的员工一多起来,企业往往管不下去了。

3.挥刀自宫的神功

很多的中国企业认为管理主要靠经验和实践,管理是“无师自通”或“存乎一心”的事,轻视先进管理工具和方法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既不注重学习新知,也不注意及时将经验升华为理论,造成管理粗放、经营短视,多凭主观决策、靠运气行事。往往导致企业管理效率不高、绩效不佳。

中国的企业非常缺少管理的工具和方法,我们企业的制度建设、管理规则,非常抽象笼统。很多企业员工手册的第一条是“热爱××公司”,剩下的也都是些口号和空话。这是一本没有用的手册,连最基本的做事原则和方法都没有。而企业中这样的薄弱环节不胜枚举。

4.领导三拍

有人形容中国企业的领导三拍搞垮企业:拍脑袋决策,拍大腿后悔,拍屁股走人!

中国企业只有十来年的历史,还没有真正掌握企业管理。中国企业的管理还处于幼稚的管理阶段,往往是抓到一条大腿当大象。中国企业管理中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是,把必要条件当充分条件,比如认为营销就是做广告。当中小型企业在销售过程中碰到困难,有的企业把广告看成是一根救命的稻草,往往想通过广告来挽救销售。广告对短期产品销售确实有拉动力,但是企业的发展是长期稳步的,频繁的广告是中小企业绝对做不到的。

中国企业管理过程中,领导太多的点子思维、拍脑袋决策。但是点子思维、雕虫小技都不能使战略得到有效实现。策略是方法的整合,是系统化的工作。很多企业策略很多,但成效甚微,是缺乏大智慧、缺少系统化的结果。

5.不会蹲马步

基础管理好比是蹲马步。中国企业的管理的基础还没有做好,甚至连经理人自身的岗位职责,要做什么事都说不清楚。企业在制定很多决策时,没有科学的依据,没有真实的市场信息,有的是靠一两个人坐在办公室里,凭借想象力来的。这样的决策,会在今后的工作中造成问题重重,难以解决。一时一个政策,计划没有变化快,企业朝令夕改。这样的企业很难做长久。

一个企业的供应商拖了一车原材料,一车硫酸输到仓库里面。输了一半,仓管员就签字让车开走了,车到附近的一个小镇住了一晚,第二天拉过来再把另一半输进去,结果就算两车。这种基础管理的薄弱在中国企业许多环节都是存在的。

我们的管理规则往往不完善。海尔初期把禁止随地大小便都写进企业文化是非常有道理的。

管理规则对中国企业最为迫切。规则有两层含义,一个是程序,一个是制度。程序就是教员工作正确的事,而制度是防止员工做错事。形象地讲,程序是假设员工是傻瓜,制度假设员工是坏蛋。中国企业现在程序的东西太少了。

程序要多加以训练,制度作为惩戒的标准暂时不需要。程序就是企业工作的路线图。马上就行动当然会提高企业效率,但也会带来执行面上的盲目。我们的企业缺乏一种素质,即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把路线图上的各个环节制约因素都想得很透彻。预测未来虽然很难,但对于管理者而言,却十分必要。

7.质量胆小鬼

日本企业的质量管理是全公司一起的,QCC从下到上,从安装工人开始,从一线工人做起。质量作不好是对个人的一种羞辱,这和日本战败以后努力要向上的忧患意识有很大关系。日本在质量管理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在餐厅、家庭等场合搞全民质量管理。可是中国的企业在质量管理面前却是胆小鬼。

尹德川上个月在东北参观大连重型机械厂,大重在十大重中已经超越一重、二重、上重等传统龙头企业。大重的厂房设备非常好,位置也选择在大连良港,成本比日本著名的IHI便宜40%,但是没有出口。就是因为质量不好,追究下来是因为员工没有心态、没有意愿搞好质量管理。

8.不懂12

3在日本乘火车买票、看电影买票,都会很有秩序的排队。在工厂、买东西的窗口很自觉的排队。自行车的摆放,汽车停车都整整齐齐。日本非常重视秩序,日本的工厂里不需要管工,做了很严重的错误,以前要切腹自杀,现在不自杀了,但是精神还在,我们只要管工不在,就开溜了。

中国企业的销售员没拿单子回来,会找很多理由,讲“非战之罪也”。日本人要的是结果,中国人喜欢找理由。每天日本人都会写报告,相互研讨报告。我们中国人很大一部分都是阳奉阴违,领导告诉这样干,底下干自己的。中国人很聪明,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日本执行之前也会争论,但是争论之后就会很认真的执行。

9.国企命系MBO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彭烨认为,国有企业的最大问题是体制问题。一年做到盈利3个亿,企业家的动力是靠什么呢?这个收益不是个人的,是国家的。企业家可以按最低标准增长,只要保证企业的盈利,保证企业的增长,保证上级领导的认可就可以了。但是国企的老总努力在做,能得到什么呢?企业老总靠个人觉悟和对事业的追求,拿的是一个比较低的基本工资,奖金也比较少,而象专机等很多福利待遇退休就没有了。这样的企业家奋斗是有后顾之忧的。

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要看国家政策。现在MBO叫停,郎咸平把海尔、TCL作为反面教材,导致很多人不敢做了。现在很多国有企业在观望,等待政府出台新的政策。

10.创业短命!

彭烨认为民营企业的问题是领导人的素质问题。国有企业过分民主,民营企业过分专制。最开始的民营企业家,是因为在国有企业做不下去,或者是个性问题出去做的。青岛最大的木地板企业家,具有天才一样的市场敏锐感觉。但是本身在管理上有很大缺陷,总的素质不如国有企业家。企业发展经过创业阶段之后,都遇到人才发展的瓶颈。

作为民营企业应当建立适合自己企业的才成长阶梯,让员工有长远的人生目标,看到美好的未来,培训员工。使企业员工与企业一块成长。多提拔企业内部有上进心的、有能力的员工,这样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会越来越高,这就是企业凝聚力。强大的凝聚力是企业的希望,企业不是靠一两个人来指点迷津就能搞好,它需要的是一支优秀的团队,是一群有责任、有能力、有知识、有上进心的对企业忠心耿耿的优秀人才。

第三篇: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病思考

中国现代教育体制利弊实践思考

中国现代教育体制利弊实践思考

前言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教育制度变成了高考制,高考决定终生。在新中国初期,中国的教育为中国培养出了许许多多的人才,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为中国的崛起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当中国的教育走向大众,走向普及的时候,却带来了许多问题,值得人们去思考!

中国现代教育体制是优是劣?中国现代教育路在何方?

首先让我们看看中国教育的现状:

一.中国教育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是现在的学校有哪个教室真正的在进行素质教育?我看是微乎极微,并不是说国家并没有进行监督和检查,只是在学校的饭局,和学生配合老师的表演中进行的,难道只是教育局管理的力度问题吗?其实,我国自动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后,一直在不断加大力度对教育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但是在那么大的力度下,为什么教育制度和体制还是不能改变呢?真正的原因在那里?

在教师本身,对于近年来国家加大对教育人员的考核,和检查工作的解释是“有关人员意识到了,真正的问题出现在教师本身上”我们现在的教师有一些是有教育资格而无育人资格的教师,根本上是思想观念的改变和社会时代的枢纽关系问题,即使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大纲改变了,但是要落实就得从教育者开始,因为教给学生们知识的人是教育者,是教师,而不是方针„„

二.中国传统教育适应中国传统社会,一向缺乏创新机制和精神。中国的教育囿于已知,限于自身,是封闭的圆圈,原地踏步看自己会越看越觉得自己完善美满千古不易一经一理,永远不能超越和创新。只允许自己存在而不允许别的东西存在和试验永远都会证明自己的“正确”。封闭的教育一方面使得创新者难以生存而陷于平庸,另一方面又把平庸者推向前台把平庸视为能事,这对社会的危害是很大的。关起门来自吹自擂,在封闭体系中才有至高无上人们必须对之顶礼膜拜的“家”和“王”(最大的“家”最大的老师就是孔子。中国人认老师为真理为权威,最大的真理总是在最高统治者手里);西方的education走出圆圈超出自身放眼未知,是开放的,越往外看越觉得自己不足无知,永远处于不断的超越和追求之中,创新不断永不满足。只有开放的体系才会看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永远有新的更好的在前头,没有什么(或者说有无数的)“家”和“王”。

三.师生关系的歪曲。中国的师生关系是父子(“天地君亲师”相提并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把教师抬到了吓人的高度。其实反过来想这也是对师生关系的歪曲,因为这就必须把师生关系当作父子关系才行,真这样哪里谈得上自由平等民主)、尊卑、上下、官民、猫鼠的关系,西方则是朋友、平等的关系。中国的好学生只长耳朵不长嘴巴,学生谁敢对老师的话说半个不字?学生即使有道理也是对老师不“尊重”(但中国的老师有多少有尊重学生的观念,而中国的学生也不是真正地尊重老师而更多地是畏惧和服从),态度有问题。老师辛辛苦苦地教你怎能为难他?中国的好学生是符合标准答案的乖孩子,稍越雷池半步就要受到惩罚。这在幼儿园里就开始了。孩子一个个正襟危坐,手背后面,呆若木鸡。这样喂出来的鸭子如何能自己寻食吃?这样胆怯的鸭子如何能同人家竞争?戴着枷锁的人如何跳舞?在这种方法、观念、传统、体制下,保守是必然的,创新是偶然的;出个大师是偶然的,生产和甘于平庸是必然的!我们现在的教育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也在向朋友转变,向平等转变,在课上或者课下学生可以自由提问。虽然还没有完全平等,但是,随着人们思想的开放和转变,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也会越来越平等了。

四.灌输式的教育。中国教育那真是教育,教者苦教,学者死学,死教死学死知识。这是最勤奋也是最懒惰,最聪明也是最愚笨的做法。我们都对应试教育很反感,都想改变它。但是仔细想想,教育就是教死知识的,必然以考试为目的和手段。教育与应试有着必然的联系,只要有教教教在前,就必然有考考考于后,二者如影随形,互为因果。教育必为应试,应试才是教育,才能促进教育。死教别人一些死知识不考又有什么办法来显示自己促进别人?如果没有定论,怎么会有考试?如果学习是通向求知为了探索为了实践,鼓励百家争鸣,那又如何要得了那么多的考试?已知的东西才要考,管人的人才要考别人,无能的人才要考别人!中国的考试只是将书本上的知识变为在考卷上淘汰所谓“差”的学生,将一种思维方式变为唯一的思维方式,这样的考试极为害人。无问状态下成长的学生,并没有吃透书本精神,学习的知识看似懂了其实未必真正懂得,知其然都不一定达到,更不用说知其所以然了。不问不思死记硬背,最多只能达到知识层次,知道老师知道的那些而已!

五.计划经济下的教育还只是学习上“暴政”,出面的主要是教师,痛苦的主要是学生;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力市场化则又加上了经济上的“暴利”,出面的主要是权力,痛苦的又加上了所有的家长。本来,“博见为馈贫之粮”,求学是穷人(穷国)脱贫致富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之一,但现在的求学则使穷人未必脱贫却先要“致贫”。如今“义务教育”几近崩溃,高中和大学的高额学费重利盘剥不知演绎出了多少人间悲剧,它加剧了城乡差距扩大了贫富差别,极大地危害着人才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金钱比成绩更重要,这种现象仅仅是开始正在愈演愈烈,“教育”成了中国人的一个黑洞,谁也不知要受多少罪,要花多少钱。中国“教育”有意无意地用最繁琐的方法最昂贵的代价最专制的方法让学生学着许多最无用的东西。我们见惯了多少赞扬父母兄姐为子女弟妹求学而奉献牺牲的撼人心魄的故事,每一个平民求学者几乎都有一本包括全家人在内的奋斗史,中国人如此重视学习令人感动钦佩但更让人心酸和深思,不能用好方法低成本学点更有用的东西吗?向他们开刀于心何忍?醒醒吧,“教育者”们!“教育”部门掌管着文化,但未必是先进文化,未必代表、允许和促进先进文化的发

展。暴政之中寓暴利。“教育者”几百几千年的光环顷刻之间土崩瓦解,这证明了其内在的软弱和虚伪。“教育”是一个挂着金字招牌的腐败之地,同社会其他地方一样明目张胆地充斥着不义不公。应该剥夺其特权,克服其弊端,还公民以学习权。

七.扩招是教育方针上的败笔!中国为什么不切实际的扩招,就算你要普及教育也不能不顾你的硬件设施吧!我倒觉得现在我们在学校就是被招进来然后就自生自灭的。进来的不知道自已知道什么,出去的也不知道自已知道了些什么。不管国家要怎么发展我想教育始终都是要最先考虑的,可是当今中国又有多少人关注孩子们的发展,又有多少人关注我们的学习环境,学习质量以素质的发展?扩招只是数量的扩大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10万人做不到的事情,100万人怕也做不到。扩招只不过是多培养一些熟练工而已,创新精神是扩不出来的。扩招只不过是把就业压力上移,而只有创新才能把就业压力外移甚至消除。一个比尔·盖茨就赚了全世界人的钱,不知道给多少人创造了就业机会。中国的科研人员绝对数已经是世界第二,很快就是世界第一了,可还是缺乏创新能力,有人思考过这个问题吗?那些想当世界一流的大学知道自己和人家的差距在哪里吗?

小结

中国的教育体制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是需要时间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解决人的问题,关键是要培养人的健全的人格、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方式和掌握创新的手段。因此,必须大力转变高等教育的观念,进一步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规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观念性问题的理论性研究,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

在这里甚至有没有人才都不是最主要的,创新的气氛、环境、条件、制度、方法才是更主要最主要的。提倡什么就有什么!人才、才能是求出来带出来的而不是预成的。创新人才是在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这些方面,现在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了,并不断出台各种各样的奖励措施,鼓励学生创新,学生对于创新精神也越来越重视了,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努力挖掘自身潜力!憧憬未来:

创新那将是对我们中国教育中华民族中国文化中国社会最深刻的触动和变革。革教育的命扬弃教育而代之以学习,对教育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中国的学校就将成为世界一流的学校!中国的学者不笨不懒底子不薄,早就具有了拿到诺贝尔奖的许多条件,变教育革命为学习革命,在未来不长的时间里,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必将大量涌现。中国不仅能是世界的工厂,更能成为世界科技发展的领跑者!那时中国不仅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占领其最高点占据最大份额。十几亿人的创新能力将把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远远地甩在后面,中国也将成为世界强过,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第四篇: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后国勤高等 管教理育分学会 会 关于举办“2008年全国高校节能工作高峰论坛”的通知

中高后会(2008)2号

各有关单位: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要完善和建立节能减排指标体系、考核体系和目标责任制,推进建筑节能、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的先进适用技术,动员全社会更加积极地投身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也将于今年4月1日施行。

为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精神,教育部和有关部委对高校的节能工作极为重视,已着手研究制定全国高等学校节能规划和指导意见,着力推进全国高校“十一五”期间节能工作。为了帮助高校及时了解最新的政策动态、工作部署,推广节能示范项目、新技术应用和先进管理方法,及时总结交流节能工作的经验,研讨节能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促进高校节能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决定于2008年5月10日—14日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2008年全国高校节能工作高峰论坛”。届时将邀请教育部、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节能协会等单位的专家对最新节能政策进行解读;邀请部分节能先进单位进行经验交流,同期还将举行节能示范项目介绍、重点推广节能技术发布、展示交流和洽谈活动。请各有关单位选派人员参加。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

二〇〇八年四月三日

一、论坛时间及地点:

2008年5月10日报到,河南省郑州市。

二、论坛主题:

宣传最新政策,交流成功经验,推广先进技术,促进合作共赢。

三、论坛内容: 1.政策解读

○2008年国家节能减排的相关政策与举措

主讲人: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司专家 ○2008年教育部关于建设节约型高校的指导意见和工作要点

主讲人: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节能工作相关负责人 2.“节约型高校”建设工作交流

○高校建设和管理中的节能规划编制与实施主讲人:知名节能规划专家

○“节约型高校”建设工作典型经验交流○高校节能优秀示范项目介绍

主讲人:部分高校相关主管领导和节能技术专家 3.节能融资专场

○“合同能源管理”中的世行贷款担保项目及成功案例主讲人:中国投资担保总公司世行项目部专家○中国节能项目进展与ESCO成功案融资例

主讲人:国际金融公司中国能效项目发展官员○关于银行“绿色信贷”的实施

主讲人:华夏银行总行营业部负责人○高校节能投融资项目洽谈 4.节能技术专场

○节能新技术发展与高校节能技术解决方案介绍主讲人:中国节能协会专家

○高校“十一五”期间重点推广节能技术和示范节能项目发 布

主讲人: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负责人和技术专家 ○最新节能技术展示,洽谈(能效管理、高效照明、节电技术、燃气节能、中央空调节能、锅炉节能改造、管道清洗等新技术)

四、参会对象: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高校有关主管领导和节能办、后勤处、基建处、后勤实体、水电管理、饮食服务、物业管理等部门的负责人。

五、报名及联系方式:

1.报名者尽快填写回执,通过电话、传真或电子邮件发回。由于会议人数较多,大会筹备处将根据报名先后发出报到通知书。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省、市高校后勤研究会如统一组织报名,请提前电话预报人数,以便安排。

2.会议注册费680元,报到日交付。会议食宿参观统一安排,费用各单位自理。

3.报名电话:010-***9(后勤管理分会网站)

传真:010-62***179

E-mail:cnhqxx@sina.com联系人:任薇何珊 4.后勤管理分会咨询电话:0571—88206888(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内)

附件一:

《2008年全国高校节能工作高峰论坛》报名回执

(请各单位用正楷字认真填写,并传真至010—62130151或62130179)

附件二:

《2008年全国高校节能工作高峰论坛》日程安排

第五篇:中国高等教育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值得研究的广泛性

2006年09月12日 11:09:28来源:中国教育报

【字号 大 中 小】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Email

推荐:】

■宏观管理与区域统筹应更加注重区域均衡;

■高教多样化发展需要一定程度的广泛性;

■应兼顾已有高等学校功能提升与新设高等学校功能实现两方面。

二十世纪末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到快速发展的轨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升迅猛。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来看,这一阶段既有机构的多样性问题,又有布局的广泛性问题,需要二者相互协调补充发展。但是,一些地方在统筹发展高等教育的时候认识到了前者的重要性却还未认识到后者。近年来,教育部领导多次提出要进一步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支持欠发达地区的高教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和广泛性的支撑和保证。

一、高等教育的多样性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广泛性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已经并将继续促进其多样化进程。目前,那些已经进入大众化或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的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形成了一套由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机构组成的高等教育体系,并呈现出以下几个共同的趋势:第一,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制度及院校类型趋于多样化;第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模式与特色;第三,各类学校之间呈现互补关系,彼此不可替代。

在高等教育机构多样化过程中,传统大学将不能再承担高等教育的所有职能,在传统大学之外派生出了新的办学形式。而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多样性的重要实现路径,高等学校在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的重要意义也体现了出来。

美国在经济发展和实现大众化的过程中,州立大学和社区学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社区学院几乎遍及全美各社区,按人口密度分布设立。随着赠地学院、州立大学和社区学院的兴起,美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办学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上世纪六十年代,英国高等教育发展很快,各地相继成立了十余所新大学和三十多所多科技术学院。新建大学全都设在中小城市的郊区。德国《基

本法》规定,各个地区的居民具有享受相同生活条件的权利,主张教育机会均等,因此各州高等学校的发展比较均衡,甚至对新建筑物以及一定额度以上的设备投资都由联邦和州各承担50%的费用;法国高等教育实行中央集权制,管辖范围按学区划分,1968年以前一个学区只准设一所大学,之后开始改变和扩充;二战后,日本在“一县一大学”的名义下,在没有帝国大学的39个县重新组建了新的国立大学。

二、经济历史环境的原因导致了我国高教广泛性的缺失

我国高等学校传统上是面向大区设置的,存在着按省分布不均的状况。在建国后至1992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时期,华北地区高校以北京居多,东北地区高校以辽宁居多,华东地区高校以江苏居多,中南地区高校以湖北居多,西南地区高校以四川居多,西北地区高校以陕西居多。此时期可称为高等学校布局的“计划配置期”。

在1993年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后,特别是从1999年高校扩招后大部分省市的普通高校数量都有了明显的增长,其中广东、山东、浙江、河北、河南、湖南、安徽、四川的高校增量较多。但总体上东部地区高校多、西部地区高校少的不平衡格局没有彻底转变。

1993年后的高等学校布局调整总体上可称之为“市场扩张期”,产生和发展了一些新的办学形式,如职业技术学院、民办高校、独立学院、高等学校分校和大学城等。但这些新的办学形式,或依附于已有大学、或瞄向于好的区域、或建立于大的城市,对学校布局的广泛性缺乏有针对性的措施。虽然其结果是促进了全国大部分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全国高等学校布局不平衡有一定的改进,但却没有根本改变部分西部地区与全国的不平衡状况。为此,国家实行了教育对口支持策略,向西部每省重点支持一所高等学校的发展,并在过去的5年内使用了十多亿元的国债专项资金支持西部高校建设。

高职高专校、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相关。普通高职高专学校数前几位的省是江苏、湖南、广东、山东、河北,后几位的省区是西藏、青海、宁夏、海南;民办普通高校前几位的省市是广东、山东、江苏、上海、陕西,后几位的省市区是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贵州、天津;独立学院前几位的省是湖北、江苏、辽宁、浙江、河北、广东、湖南,后几位的省市区是内蒙古、西藏、海南、宁夏、青海。大学城的建设,一般也是选择东部环境好(如珠海)或原本大学就相对集中的周边地区(如北京、上海、杭州);高等学校分校一般也选择建设在东部环境好的地区(如广东、山东);大部分独立学院依规定按属地化原则办理,即与母体大学同地。

此外,还有高等学校在中心城市的集中。据笔者2005年的统计,在全国近700所普通本科院校中,北京市集中了8%、四个直辖市共集中了18%、高校数量较多的前十个城市共集中了35%、高校数量较多的前二十个城市共集中了51%、三十一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共集中了60%的学校。而另据统计,2003年我国共有城市660座,其中地级市300余个,由此可对照出高等学校在城市间也是不很平衡的。这种不平衡现象在西部地区更为明显,如青海、宁夏的普通本科高校全部集中在省会城市。高等学校在中心城市的集中设置使毕业生的就业流向集中加剧。

三、高等教育广泛性有利于高教的均衡发展

高等教育的统筹发展应兼顾已有高等学校功能的提升与新设高等学校功能的实现两方面的考虑。

第一,以现实高校布局为基础合理规划学校定位。在北京、上海等高校密集地发展面向全国的,以一流研究型大学为龙头的科技创新“高原”,关键是上层次、求创新;在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地区各选一个高校集中城市,继续发展以面向区域服务为主的,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龙头的高校创新基地,关键是上水平、创特色;在各省省会城市及其重要中心城市积极发展为全省服务的,以教学科研型大学为龙头的科技辐射中心,关键是多学科、重质量;其他高等学校关键是要突出教学特色和为地方服务。

第二,新设高校要严格标准,注意完善布局结构。在没有普通本科院校的地级市及人口超过一定数量的其他城市设立以本科教学型学院为龙头的知识服务站(或建立省级多校园高等学校联盟)时,要与地方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城市的服务和辐射功能。高校密集城市原则上不再新设高校,而主要是提升已有高校的办学水平和优化办学结构。

第三,放弃高等学校规模经济的发展模式。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需要重新审视学校的规模经济模式。因为效益不能仅仅体现在规模大,大有时不容易创特色,小有时更“有效”。对很多大学来说,通过学校引来、留住和培养了人才,针对地方特色办学促进了地方的发展,这就是最大的效益。

【观点回眸】

大学战略管理要突出质量核心

近几年来,各个高校都开始重视和制定战略规划,也取得了初步成效。原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刘献君教授在2006年第6期《高等教育研究》的《大学校长与战略——我国大学战略管理中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提出,除应继续重视学校定位、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和校园建设等关键问题外,我国大学战略管理还应突出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将战略实施作为战略管理的主体;将提高教育质

量作为核心战略;将经费筹措放在战略管理的突出地位;树立多样化的战略规划理念;注重将校长的信仰和理念合理地转化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战略构想。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协同式创新

中科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年第6期撰文:研究生、导师和培养环境这三个要素在研究生教育中均具有双重性,研究生教育的协同式创新,旨在通过和谐理念、激发理念、多赢理念的贯彻,大力营造研究生教育的创新环境,实现兼顾研究生、导师和培养环境三者和谐发展的研究生教育创新。作者将研究生的创新活动梳理为八个环节:进入学术前沿、掌握研究方法、形成创新意识、建设激励环境、处于高激发态、进入专注思维、演绎推广交流、总结凝聚升华,实现从培育式创新到自由创新的转变;同时指出把握研究生教育在需求、规模和质量关系的主要原则,提出研究生教育机制(包括培养机制、投入机制、招生机制、评价机制)改革和营造立体型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思路。切实加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

荣辱观反映了社会的价值导向,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范明在《江苏高教》2006年第4期撰文指出,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基本途径是: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以社会实践为桥梁,以先进人物为示范,以人文素质为抓手,以网络媒介为平台。作者认为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处理好传承与创新、超越与现实、认知与情感、自律与他律的几个关系,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马陆亭)

下载中国高等教育弊病(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高等教育弊病(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简报常见弊病

    简报写作常见的几种弊病 在简报写作中,较普遍、较突出的有四个方面的毛病,概括起来是八个字:不真、不实、不简、不通。 (一)不真,就是内容不真实。这种情况大体可分为作假和失真......

    混凝土工程外观弊病

    混凝土工程外观弊病一、蜂窝(1)配合比计量不准,砂石级配不好;(2)搅拌不匀;(3)模板漏浆;(4)振捣不够或漏振;(5)一次浇捣混土太厚,分层不清,混凝土交接不清,振捣质量无法掌握;(6)自由倾落高度超过规......

    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申请表

    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申请表申请人姓名或申请单位名称:手机:(必填)E-mail:回邮地址:收件人姓名:邮政编码:5、认证时限:一般从收到申请表、查询材料及认证咨询费20个工作日内将学历......

    论1919-1937年中国高等教育

    论1919-1937年中国高等教育 自1912年辛亥革命以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便获得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没有了持续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的禁锢,教育发展的模式也进入了多元化的时期。......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经济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当经济全球化已成为现实与必然后,教育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大势所趋。 中国高等教......

    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五篇模版)

    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 办公地址:湖北省教育厅政务大厅一楼(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洪山路8号) 邮政编码:430071 咨询电话:027--87328205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8:00—12:00,下午14:30—......

    东大批判--中国高等教育有病

    东大批判--中国高等教育有病 前言:今天看过之后,感觉内容好散写的,没有整体连贯的感觉,真有马原孙说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架势。也难怪,每看完一章,就写点,然后整体拼起来的,不是看完......

    《中国高等教育启思录》

    《中国高等教育启思录》书 名: 中国高等教育启思录作 者:中国高教育学会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9年05月ISBN: 9787564022693开本: 16开 定价: 70.00 元内容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