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导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1.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即表现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的研究任务 类各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某些共同性质 经济规律的类型 2.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即表现几个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某些共同性质 3.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即表现某一个社会发展过程的特殊性质 2014年考研备考大全哲学类经济学类管理学类教育学类文学类第三章 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以及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剩余价值的资本不便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 主义生产过程 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资本主义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关系的实质 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聚和集中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资本资本合剩余价值借贷资本和利息主义的具体实现形式 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生产股份资本和股息 关系土地所有权和地租,土地价格 的实质及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 其发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 展阶垄断和竞争的关系段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征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是实质和双重作用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第五章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和建立的的客观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公有制经济的涵义和多种实现形式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的实质与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社会主义个人收入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分配制度加大收入分配力度,理顺分配关系,效率 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公平辩证统一的关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
首先,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物质条件。当时,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在欧洲已得到广泛应用,资本主义大工业迅速发展,这种客观物质经济条件的成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重要基础。
其次,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剥削的加深使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代表先进生产方式要求的无产阶级需要有自己的政治经济学,从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运而生。
再次,自然科学的一系列重大的新发现、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诞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一方面,科学技术对推动生产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动力和要求;另一方面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进一步说明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自然科学论据。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为什么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
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1.人类要生存就需要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任何社会都不能停止生产,否则这个社会就不能继续存在下去。
2.只有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了,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活动才能得到发展,从而人类社会才能发展。
2、劳动过程三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3、(论述)为什么说生产关系一定要是和生产力的状况,或者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最普遍的经济规律?
1.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2.生产关系也称经济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3.(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两者的有机结合同意,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4.经济规律的具体表现:①生产力经常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它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②评判生产关系先进和落后的根本标准,归根到底是看其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4、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
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这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5、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同一过程的表现形式)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6、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劳动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越多,则生产单位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
7、商品的价值表现四个阶段
简单价值形式(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8、货币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
9、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作用及实现形式(考论述的题的话,基本作用要做阐述)
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同商品的交换按照等价原则来进行。价值规律既是价值决定的规律,又是价值实现的规律。
2.作用:一是择优汰劣,激励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二是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
3.实现形式:市场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在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发挥分配社会劳动作用的惟一机制。直到当代,市场机制仍然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基础性机制。
10、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1、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①.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②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
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支出的剩余劳动的凝结。
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这种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剩余价值计算方法。
12、利润: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但在现象上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利润率p'=m/C
影响利润率因素:①剩余价值率 ②基本的有机构成 ③资本周转速度 ④不变资本的节省状况
13、级差地租反应农业资本大和大土地所有者共同博学农业雇佣工人的3个关系
1.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形式就是级差地租,它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2.土地的有限性所引起的土地经营的资本主义垄断是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
3.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是级差地租的圆圈。
14、从产业资本的运动全过程来看,它具有购买、生产、销售等三个不同的环节或阶段。产业资本运动的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资本职能表现为货币资本。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了物质条件。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资本职能表现为生产资本,生产出包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第三个阶段是销售阶段,资本职能表现为商品资本。销售商品,实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
(商品资本:商品执行着收回投资并实现剩余价值的职能)
15、按照生产资本的各个部分在价值流通和周转方式上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的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是指体现为原料、辅助材料、燃料等生产资料形式以及劳动力形式上的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包括全部生产资料,可变资本则只是指劳动力,而固定资本只包括不变资本中的全部劳动资料部分,流动资本则既包括不变资本中的原料、辅助材料、燃料等,也包括可变资本部分即劳动力。(劳动力既是可变资本,又是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是指由于生产性使用或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固定资本在物质上和价值上的损耗,又叫物质损耗。
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引起的价值损失,又叫精神损耗。
15、加快资本周转的意义:一方面会影响投资中所需要的预付货币资本量的大小,另一方面它会影响一定数量的资本在一年中生产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
16、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可变资本的周转对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
17、社会总产品是价值的实现、物质补偿
从社会总产品出发来考察社会资本运动,核心问题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18、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或者使用价值上来看,可分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从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上来看,包含了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不变资本价值是旧价值的转移,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新价值。
19、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的原因: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是消除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3 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
20、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特征:1产权清晰 2权责明确 3政企分开 4管理科学
21、政府宏观调节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2、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涉及的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和基本生活 2 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要求 3 是应对新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迫切需要 4 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的迫切需要
23、我国原有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保障水平较低,社会保障面窄、保障内容不健全、资金渠道单
一、社会保障依附于企事业单位。
24、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调整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推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 3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4 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强化社会保障自己的筹措、管理和监督,推进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
26、经济全球化的表现:1 贸易全球化 投资全球化(生产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 《牡丹亭》
在“临川四梦”中,《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汤氏曾自称:“一生‘四梦’,得意处[3]惟在《牡丹》。”确确实实,《牡丹亭》完全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古代戏曲中最伟大的作品,流行歌场,“家传户诵,几令元王实甫《西厢记》减价”。
《牡丹亭》主要写南宋南安府太守杜宝的千金小姐杜丽娘杜丽娘慕色还魂的故事。全剧共五十五出。
《牡丹亭》的戏剧结构是经典的“生旦双线”,即以杜丽娘为主线,柳梦梅的戏为副线,通过二人的“梦中情”、“人鬼情”、“世间情”三段超越时空的爱情故事描写,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追求“情至”的美好爱情故事。杜丽娘是一个既深受封建性理熏陶和封建礼教束缚、压抑的千金小姐,又是一个执著于“情至”、热烈追求自由生活的新女性形象。杜丽娘的出身和地位决定了她要跨出反封建礼教这一步是很艰难的。
《牡丹亭》更感人的力量,在于它强烈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浪漫主义的理想。这个理想,在汤显祖笔是以杜丽娘为“情”而死的代价,在不受封建性理束缚的鬼魂世界里去实现的。当杜丽娘不在现实世界里时,人的善《牡丹亭》在题材上虽不脱一般才子佳人戏悲欢离合的窠臼,但它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一方面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性,另一方面又表现和歌颂了青年男女要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主的不屈斗争,从而表达了当时王学左派所倡导的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的思想。汤显祖早年就从罗汝芳学习,初步接受了王学左派思想的影响,后来在南京任职期间,又钦佩被封建统治者视为异端之尤的杰出思想家李贽和从禅宗出发反对程朱理学的紫柏和尚。在这些进步思想家的影响下,汤显祖也具有了王学左派思想,推崇人之真情,从人情出发,反对程朱理学对人性的束缚和摧残。他把“情”与“理”看成是两种截然对立的东西,认为“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寄达观》,《汤显祖文集》四十五)。他把自己所信奉的王学左派思想寄寓在《牡丹亭》的故事情节中。如他在剧前的《题词》中表明:他在这部戏里所表现的就是人之真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这便是真情;若“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而他在《牡丹亭》中所表现的就是“一往而深”的至情。他把“理”与“情”的矛盾冲突贯穿全剧的始终,如他在《题词》中指出:“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因此,他既写了“理”对“情”的压制与扼杀,又写了“情”对“理”的反抗与斗争。而这一“情”与“理”的矛盾。在剧中主要是通过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来体现的。封建礼教的束缚与封建家长的管制,只能摧残杜丽娘的肉体,并不能扼杀和阻止她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的追求。游园、惊梦、寻梦使杜丽娘的思想行为与封建礼教之间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面对现实中封建势力的压迫,杜丽娘决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直至为情而死。在阴间这个幻想的世界里,她摆脱了现实世界的种种束缚,为爱而生。《牡丹亭》所表现这一反封建礼教束缚、要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主的主题,是一般才子佳人戏远不及的。
47、《长生殿》
洪昇的一生是令人悲叹、慨愤的,使我们看到那些不善阿谀奉迎的知识分子陷于困顿、潦倒,在压抑和孤寂中死去的黑暗,也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洪昇对《长生殿》倾注的人生沉思和探索,悲情与愤慨。
清人焦循说:“(《长生殿》)荟萃唐人诸说部中事及李、杜、元、白、温、李数家诗句,又刺取古今剧部中繁丽色段以润色之,遂为近代曲家第一。”[⑥]《长生殿》不是凭空而出,它是在前人相关创作的基础上,熔铸了洪昇对于时代的认识不断地再创造而写成的。这一过程费了十余年的时间,最后一稿写定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
《长生殿》描写的是唐明皇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共有五十出。全剧除第一出《传概》外,共有四十九出,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是全剧的中心线索,贯穿于全剧始终。按剧情自然分为两个部分,前二十四出写李、杨爱情由合到离的过程,后二十五出则写二人爱情的由离到合。虽然洪昇没有跳出才子佳人生旦之间悲欢离合的传奇俗套,但洪昇把描写的笔触伸到了帝王宫廷,上半部,笔触纤毫入微地描写了身为天子、贵为妃子的李隆基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过程,特别是将杨玉环写成了具有平民风格的妇女,渴望爱情,渴望对爱情的专一,并且,皇帝李隆基也接受了这一专宠的要求,二人双双在长生殿面对天上的牛郎织女星互订了“愿世世生生,共为夫妇,永不相离”的心灵密约。这种专一喻示着作者对于男女平权的现代观念的一种认识与艺术化的体现,乃是当事人双方互相爱慕在爱情上成熟的一种标志。而下半部则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描写李、杨二人生死离别之后,他们的爱情不但没有被割断,反而向着更加热烈的方向发展。
当然,《长生殿》虽专写钗盒情缘,其实并不只是抒写、歌颂、赞美人世间爱情的美好,从创作方式上来看,洪昇完全继承了由《浣纱记》开始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传奇创作传统,把李、杨爱情悲剧与社会历史变迁并轨,抒发了自己对于历史兴亡的感慨,含蕴着作者对几千年中华帝国前途命运的幽怨愁烦,对封建末世沉重氛围的悲伤感叹。这种兴亡之感的真正动源也许正是道德理想和历史现实的剧烈冲突所引发的,因此,在爱情背后我们还读到了更多的危机感、困惑感、沮丧感和破灭感。《长生殿》通过较大篇幅的描写,活画出一批忠臣义士的光辉形象。如郭子仪、雷海青、郭从瑾、李龟年、李暮等人。他们或有“扫除群寇、收复两京、再造唐家社稷、重睹汉官威仪”的英雄抱负,或有“唱不尽的兴亡变幻,弹不尽的悲伤感叹”,这无非都出于他们对社会所具有的责任、正义和情感,洪昇的“泛情”观也就自然地把它们包括进了“情”的范畴。洪昇所说的“感金石,回天地。昭自日,垂青史.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正好与此相对应。同样写情,《长生殿》与《牡丹亭》比较时,可以看出在“情”的处理上,二者都具有对生死至情的宣扬,所歌颂的至情不受空间的束缚,都能超越生死的界限,可以感动金石,挽回天地,如白日不朽,如青史长存,但《长生殿》在情感的规模、内容、复杂性上比《牡丹亭》更“热闹”。洪昇如此明确地标举至情旗帜,无疑含有为汤显祖的至情观招魂的主观意图,这在清初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禁锢人心的时代里,无疑具有不可低估的文化思想意义。另外,同汤显祖《牡丹亭》传奇所体现的至情观迥然不同,洪昇的至情观秉承的孔子不删《郑》、《卫》之“义”,涵盖着深沉的道德理性精神,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儒家传统人性观是一脉相承的,他所讴歌的至情,是“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的夫妻伦理之情.这样一来,洪昇的至情理想在性质上缺乏内在的完满性,形态上又呈现为畸形变态,因此他只能为李、杨情缘谱写一曲深沉的挽歌。洪昇几乎被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压的喘不过气来,他不得不把厚重的历史理性精神输入飘逸的浪漫至情理想之中,在朦胧缥缈的理想底色上涂上极为浓厚的感伤色彩,在貌似执着的追求中包含着无可奈何的悲哀情绪。
《长生殿》传奇一出,便意味着中国昆曲传奇到达了最后的顶峰,艺术上成为传奇集大成者。从它的曲辞音律来看,艺术成就独步一时。
【六转】吓哈恰,恰正好喜孜孜霓裳歌舞,不提防扑扑突突渔阳战鼓。刬地里慌慌忙忙,纷纷乱乱奏边书,送得个九重内心惶惧。早则是惊惊恐恐、仓仓卒卒、挨挨挤挤、抢抢攘攘出延秋西路,携着个娇娇滴滴贵妃同去。又则见密密匝匝的兵,重重叠叠的卒,闹闹炒炒、轰轰剨剨四下喧呼,生逼散恩恩爱爱、疼疼热热帝王夫妇。霎时间画就了这一幅惨惨凄凄绝代佳人绝命图 全曲运用十七个叠字,单用或连用,富于变化。又用了元代杂剧和散曲中特有五个衬字俗语,“恰正好”、“不提防”、“刬地里”、“早则是”、“生逼散”等巧妙灵活、出神入化地点缀、运用到曲牌中,从而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既古香古色,又亲切动人的,与李玉、李渔等人融化明清俗语的曲辞具有迥然不同的审美韵味。吴梅对于《长生殿》的音乐极为赞赏:“《长生殿》则集古今耐唱耐做之曲于一传中,不独生旦诸曲,出出可听,即净丑过脉各小曲,亦丝丝入扣,恰如分际。[⑦]据说,洪昇曾经向当时苏州著名曲家徐麟请教此传奇的音韵,这也是《长生殿》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音乐成就的原因。洪昇特别注意舞台演出的排场,人称无懈可击,王季烈在《螾庐曲谈》卷二《论作曲》中评价《长生殿》时说:“其选择宫调,分配角色,布置剧情,务令离合悲欢,错综参伍,搬演者无劳逸不均之虑,观听者觉层出不穷之妙,自来传奇排场之胜,无过于此。”他选宫择调时符合用韵要求,音乐谐美,用律精审,兼有南曲北调,大场、正场、过场、短场皆安排妥当,《长生殿》中主要角色生、旦、副净、丑、末、外、贴等出场频次安排有序,极适合于传奇搬演。生旦并重的交互演唱,与其他角色所唱比例也颇相称,安排之工稳为当时传奇所罕见。也难怪吴舒凫在《长生殿序》中指出:“爱文者喜其词,知音者赏其律。这样一部文辞曲律俱佳的作品,如何不能流传于世呢?那句“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正是《长生殿》极受人们欢迎的写照吧。台湾大学教授曾永义曾说:“四百五十余年来,昆曲曲剧的作品浩如烟海,如果要举一部集艺术、文学之大成而无懈可击者,那么恐怕只有清康熙间洪昇的《长生殿》可以当之无愧。”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
1、社会生产方式包括两个方面
(1)生产力: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构成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2)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构成的社会关系或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力反作用于生产关系。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
五种类型的经济制度:原始社会经济制度、奴隶社会经济制度、封建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二、商品与货币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种属性。价值是其本质属性。使用价值是其自然属性。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条件: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劳动者。
3、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4、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5、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因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衡量的。)
6、货币的功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黄金、白银)。
7、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8、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价值量进行交换,即实行等价交换。
三、资本与剩余价值
1、剩余价值的最终源泉是工人的剩余劳动。
2、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
3、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4、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四、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物质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
3、把生产资本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可变资本的依据是其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产生剩余价值的是:可变资本。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剩余价值学说
三、科学社会主义
1、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3、实现共产主义必经阶段: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4、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
5、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应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
6、马列主义关于物产阶级政党学说的核心内容是: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7、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
8、关于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步著作:英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
9、物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基本形式:经济斗争、思想斗争、政治斗争。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刘诗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刘诗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政治经济学》逢锦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二版
《西方经济学》第三版(上、下册)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微观经济学》吴开超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宏观经济学》曾志远、刘书祥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微观金融学及其数学基础》(复试)邵宇清华大学出版社
《投资学精要》(复试)兹维¡博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证券期货学院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考试全部的参考书目都在这了,英语、高数、政治这些公共课是全国统一的,这些教材我们基本都有的。
数学复习:
《高等数学》上下:同济大学编写的高等数学第6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绿色)《线性代数》:同济大学编写的线性代数第4版或第5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紫色)或清华大学居于马编写的线性代数第2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黄色)。线代你水平高的话选同济的4、5版都一样,水平一般的话就选清华的。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浙江大学盛骤编写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4版 浙江大学出版社(蓝色)。
数学主要还是以课本为主的,个人建议其实你就看你当初上高数线代概率时用的课本就可以的,吃透了课本,买本李永乐或者陈文灯的复习全书认真复习,完全不用担心的,因为大家手上的复习资料都差不多。
政治的教材:每个大学都会学的四本书,无非就是马毛邓,都会考。政治一般建议报个班。不报班就先在网上下上一年的大纲和课间看看。
英语的教材:这个你应该懂得,教材派不上用场的,和四六级一样。找一份真题看看各种题型,按模块专项复习了。如果真想要教材,有精力的话建议可以选择看看《新概念英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刘诗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刘诗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西方经济学》第三版(上、下册)高鸿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微观经济学》 吴开超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宏观经济学》 曾志远、刘书祥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但是据说,初试主要复习前四本书就行。
《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硕士招生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命题学院: 经济学院
考试科目代码: 802 考试科目名称:经济学
(二)一、考核目标
经济学
(二)的考试涵盖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专业课考试内容,要求考生:
1.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原理和规律。
2.系统地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运用有关理论辨析、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
3.理解和把握国家相关政策和方针,结合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政治经济学部分:(75分)
(一)导论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经济规律。
(二)商品与货币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及其关系,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规律;
价值规律的内容、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以及价值规律的作用。
(三)资本与剩余价值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以及三者的相互关系,现代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工资的本质。
(四)资本积累与再生产
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实质;
资本价值构成和技术构成的关系、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原因,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五)资本循环与周转
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基本条件;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把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和意义,生产资本两种划分的区别;
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和途径。
(六)社会总资本在生产与经济危机
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和核心问题;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经济含义;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经济含义;
经济危机的实质与根源,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存在的物质条件。
(七)剩余价值的分配
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平均利润的决定因素;
股份资本和股票价格;
虚拟资本及其与实际资本的关系、虚拟资本的作用;
地租的本质,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与原因、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土地价格及其变动趋势。
(八)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演变与经济全球化
垄断的形成、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垄断条件下竞争存在的原因及其特点,垄断价格; 经济全球化性质的二重性。
(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和计划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DIM特征,经济体制的含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经济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及其特征;
健全社会主义现代市场体系。
(十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微观基础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形成条件:明确的产权界定;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中国农户经营的利弊,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户经营的关系。
(十二)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政府进行再分配的原因以及再分配的功能,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基本含义和要求;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及分配制度改革和分配关系的调整,当前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重点和政策取向;
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建立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
(十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
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优化开放结构。
(十四)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
通货膨胀的类型和危害、对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认识;
宏观调控的目标;
宏观调控政策及其运用(财政政策的手段及其运用、货币政策的手段及其运用)。
(十五)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联系和区别;“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趋势和重点;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其特征。
《微观经济学》部分
(一)消费者行为
1、掌握效用最大化的模型,理解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和原则,推导收入提供曲线和价格提供曲线,推导需求函数和曲线。
2、理解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能计算和画出正常品、一般低档品和吉芬商品希克斯分解。
3、应用:能解释为什么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能理解税收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二)生产者行为
1、长期和短期的生产的概念、图形、基本规律和相互关系。
2、长期和短期的成本的概念、图形、基本规律和相互关系
3、理解成本最小化和产量最大化的基本原则和条件。
4、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利润最大化行为和原则,长期和短期的供给曲线,能理解完全竞争厂商的效率特性。
(三)完全竞争市场均衡与福利
1、理解完全竞争市场的局部均衡,掌握均衡价格、产量的概念和计算、能理解均衡的变动,能掌握弹性的概念和计算。
2、理解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总剩余的概念,能计算各种剩余和进行相应的分析。
3、理解完全竞争市场一般均衡的概念,掌握帕累托最优的基本含义,掌握基本的埃奇沃思图的分析方法,理解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的关系。
4、能运用上述概念和方法分析税收、补贴、关税等实际经济现象对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的影响。
(四)不完全竞争
1、掌握垄断厂商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自然垄断的特点;垄断厂商的均衡原则和图形;垄断厂商的效率评价和福利损失;自然垄断厂商的管制;价格歧视行为
2、垄断竞争厂商的特点,长期和短期的均衡、效率评价。
3、寡头厂商的含义和特点;掌握卡特尔模型、古诺模型、伯特兰模型的经济学含义和计算。
4、理解博弈论的概念和基本要素,掌握占优策略和占优策略均衡,掌握纳什均衡,理解囚徒困境等经典博弈模型。
(五)外部性和公共物品
1、掌握外部性的含义和表现,理解外部性的效率,掌握外部性的治理方法、理解科斯定理。
2、理解排他性(非排他性)、竞争性(非竞争性)的含义,掌握物品的分类,并能举出实际例子。
3、理解公共物品的概念及产生的问题,理解共有资源概念及产生的问题
(六)不对称信息
1、理解什么是信息和信息不对称,举出不同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的例子。
2、掌握逆向选择的基本概念、问题和表现;理解什么是信号发送和信号甄别。
3、掌握道德的基本概念、问题和表现;理解解决道德风险的基本方法。
(七)要素市场
1、掌握要素需求的概念、特点,要素需求曲线的形成。
2、掌握要素需求的概念、特点,要素供给曲线的形成。
3、掌握竞争性要素市场的均衡,理解垄断性要素市场的均衡。
《宏观经济学》部分
(一)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1、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指标的定义; GDP指标的各种相关指标定义;GDP的三种核算方法。
2、消费者价格指数CPI:CPI指标的定义;PPI、GDP求实指数与CPI的关系;CPI、实际GDP、名义GDP、通货膨胀率的计算。
(二)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式
1、简单模型的理论基础:凯恩斯的“三大心理规律”。
2、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凯恩斯主义的消费需求函数;投资需求函数。
3、两部门经济体系的宏观均衡和乘数原理:两部门经济体系的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条件;乘数原理。
4、三部门经济体系和宏观均衡和平衡预算原理:三部门经济体系的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条件;平衡预算原理。
(三)扩大的凯恩斯主义模型
1、IS曲线的推导: IS曲线的几何推导过程;IS曲线的经济含义。
2、LM曲线的推导:LM曲线的几何推导过程;LM曲线的经济含义。
3、IS-LM模型:IS-LM模型的经济含义;运用IS-LM模型解释财政政策变动效果;运用IS-LM模型解释货币政策变动效果。
(四)一般的凯恩斯主义模型
1、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推导的数学条件;总需求曲线的几何推导过程;总需求曲线的经济含义。
2、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推导的数学条件;总供给曲线的几何推导过程;总供给曲线的经济含义。
3、一般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AD-AS模型的经济含义;运用AD-AS模型解释总需求政策变动效果;运用AD-AS模型解释总供给政策变动效果。
(五)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收支变动原理的含义;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2、财政政策工具:公债原理;公债募集资金的基本过程。
3、财政政策的效力分析:政策时滞;利益集团的阻挠;预期因素的影响;挤占效应。
六)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市场利率的形成机制。
2、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准备率的含义和功能;公开市场业务的含义和功能;再贴现率的含
义和功能。
3、货币政策的效力分析:利率对货币供给变动的弹性;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弹性;投资乘数;萧条时期的货币政策效力分析。
(七)短期宏观经济问题
1、失业:失业的含义;失业的类型;“奥肯定律”。
2、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含义;通货膨胀的类型;通货膨胀效应。
3、失业和通货膨胀的治理政策:菲利普斯曲线;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和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安全区域;反失业和反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
(八)长期宏观经济问题
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比较;经济增长的核算方程。
2、经济周期:经济周期的定义;乘数-加速数模型。
三、其他相关内容
1. 本试卷全卷总分150分,其中政治经济学部分共75分;
2. 政治经济学部分的主要题型有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三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