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设计中生态修复理念的引入[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4 08:46: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园林设计中生态修复理念的引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园林设计中生态修复理念的引入》。

第一篇:园林设计中生态修复理念的引入

园林设计中生态修复理念的引入

高 雪1,胡传伟2

(1.城际(中国)国际建筑师联合事务所,广东广州 510655;2.广州华苑园艺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600)Introd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landscape design

HU Chuan-wei1,GAO Xue2

(1 Guangzhou Huayuan Landscaping Co., Ltd., Guangzhou, 510600;2 Citynet(China)International Architects & Association)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ly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 and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inally points ou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restoration.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ecological garden;ecological restoration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生态修复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在此基础上引入园林设计和施工中,分析了二者的关系,最后提出园林生态修复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园林景观;生态园林;生态修复

简单的园林绿化不能算生态修复,但以生态学理论和生态修复技术为指导的绿化可使受损城市生态系统向着良性化的方向发展,达到最终修复城市子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目的,因此该类园林绿化则属于生态修复的范畴。在方案设计阶段,设计师需要重点考虑生态修复的可行性,使设计出的方案在符合美学原理的前提下力争达到生态修复的目标。生态修复的内涵与外延

生态修复是指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原貌或向良性方向发展的技术集成。其目标是实现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和合理结构的构建,内容包括:实现生态系统的地表基底稳定性,保证生态系统的进展演替与发展;恢复植被和土壤,保证一定的植被覆盖率和土壤肥力;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自我维持能力;减少或控制环境污染;增加视觉和美学享受等(百度百科“生态修复”)。生态修复属于恢复生态学应用技术的范畴,该范畴内容包括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化配置与重构及其调控;物种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维持;生态工程设计与实施;环境规划与景观 1

生态规划;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优化等(彭少麟,2007)。涉及的相关概念如生态恢复、生态重建、生态改建、生态改良等,虽然在命名上有所区别,但都具有“恢复和发展”的内涵,即让受到干扰或者损害的系统恢复后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

园林绿化人工再建了第二自然,需要用生态恢复的理念做设计,用生态学修复的技术去实施。恢复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限制因子原理、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论、生态适宜性原理、生态位理论、群落演替理论、生物多样性原理和斑块-廊道-基底理论等(任海等,2001),它们对园林设计及施工具有指导作用。限制因子原理要求在设计中需要找出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因子;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论要求设计的物种结构能充分利用时空资源,并具备自我维持能力或降低人工维护频度;生态适宜性原理表明多使用乡土植物,并在充分了解植物生态学特性的前提下做种植设计;生态位理论指导植物的搭配,合理安排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与尺度;群落演替理论表明园林绿化可缩短生态恢复时间,但对极端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时,演替理论不适用,只具有指导意义;生物多样性原理要求适当增大物种多样性可使恢复的生态系统稳定更高;斑块-廊道-基底理论指导景观层次的规划,考虑在生境破碎化的场地中,合理利用空间。生态修复与风景园林

城市生态系统是个规模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它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城市绿地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保持水土、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乔灌木藤草植物合理的配置在一个群落中,形成复合层次和优美季相景观,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构成一个稳定的群落。由于城市建设造成的人工弃土、裸露土地,改变了地表径流,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大量泥沙及生活垃圾淤积河道,阻塞排水管道,使水土资源遭到破坏。因此,生态修复集成技术可以在方案设计时重点考虑并在园林工程中实施,最终使得城市生态系统向良性方向发展。

3.1 园林种植设计

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应将保持水土、抗污吸尘,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根系发达等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植物的合理配置不但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更能减轻暴雨冲蚀和水土流失,从而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应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位特征,利用不同植物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种群稳定的复层群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

3.2 园林工程与生态修复

在土方工程、给排水工程、水景工程、园路工程中应结合种植工程,利用园林植物的防护作用实现生态修复。园林排水:园林绿地的排水,一般主要靠地面及明渠排水,结合道路、地形可做成浅沟式排水渠,沟内生长植物,起到减缓径流速度及防止水流冲刷的作用。解决由地表冲蚀措施有:(1)从竖向设计角度考虑。种植设计考虑采用铺地植物护坡;(2)使用工程措施。设置谷坊和挡水石,并与植物搭配消减冲刷力(孟兆祯,2003)。

水景护坡:园林中开辟水面要求有稳定的湖岸,在水体边缘必须建造驳岸和护坡,其中植物护坡措施包括防护林、植草和生物-工程综合措施,通常采用深根性和浅根性树种结合的乔灌木混交林。坡面植草可提高坡面抗蚀能力,减少径流速度,增加入渗,防止面蚀和细沟侵蚀,也有助于防止块体运动。生物-工程综合措施,即在工程措施间隙或表面种植植被,以增强其强度,如混凝土构件间隙空格种草,与土工材料配合植草及绿色混凝土模块等。

园路铺装:园路按路面材料不同分为:整体路面、块料路面、碎料路面、简易路面等。园路的设计在满足造园艺术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利用原地形,以保证路基的稳定,减少土方量及水土流失量;路面应有3%~8%的纵坡和1.5%~3%的横坡。采用生态铺装路面可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常见种类有透水沥青、透水水泥混凝土、生态透水砖和其他特殊透水材料。新建的居住区中,使用最多的铺装材料是石材,占使用频率的44%,砾石及砖的比例分别占使用频率的18%、20%(黄玲,2009)。园林生态修复发展趋势

城市的扩张与人口的激增致使城市居住环境面临很大压力,建设宜居城市、宜居社区势在必行。城市园林绿化属于植被恢复的范畴,而植被恢复又是生态修复的常用技术,因此,依据生态修复的理念和生态学的理论指导建设城市园林成为当下宜居城市环境建设的首选之路。国内外的生态修复多针对土壤修复、污染水体修复、防护边坡绿化、小流域水土保持修复等方面的研究,针对园林绿化的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园林生态工程设计研究等相对薄弱。以生态修复的理念和基本原理指引设计方案的形成,并以修复城市生态系统要素为导向园林施工必将成为增加园林企业技术含量的重要砝码。未来园林生态修复技术重点发展方向有:特殊生境条件下的园林植物景观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功能性景观的营造、植物景观设计的中远期预测与养护细则和住区小环境的尺度化营造方法等。

参考文献

黄玲.城市居住区铺装艺术调查与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09(4):67~69

彭少麟.恢复生态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10

任海,彭少麟.恢复生态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4

孟兆祯.园林工程[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第二篇:园林设计理念.

园林设计理念

[ 08-10-28 09:07:00 ]

作者:未知

编辑:studa20

一、园林设计“设”者,陈设、设置,筹划之意;

1、“计”者,计谋,策略之意。

园林设计就是园林的筹划策略。

具体地讲:园林设计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经,创作而建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

园林设计是一门研究如何应用艺术和技术手段处理自然、建筑和人类活动之间复杂关系,达到和谐完美、生态良好、景色如画之境界的一门学科。

园林发展的趋势:以生态学的原理和实践为依据,将是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

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依赖自然——利用自然——破坏自然——保护自然——人工摹仿自然如何学好园林艺术理论和园林设计的创作方法

1、首先要总结我国古代园林设计优秀传统,吸取世界各国园林设计之精华,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提高园林创作水平,为人类服务;

2、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成功的实践积累将反过来促进园林艺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3、提高艺术观、审美观,并借鉴姊妹艺术的成就,扩大视野,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动手、动脑;多看、多问,做到勇于实践、敢于创新。

二、园林设计的依据与原则

(一)依据园林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创造出景色如画,环境舒适,健康文明的游憩境遇。一方面,园林是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的空间艺术,园林要满足人们精神文明的需要;另一方面,园林又是社会的福利事业,是现实生活的实境,所以,还要满足人们良好休息、娱乐的物质文明的需要。

1、科学依据任何园林艺术创造的过程中,要依据有关工程项目的科学原理和技术要求进行。

2、社会需要园林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要反应社会的意识形态。

3、功能要求园林设计者要根据广大群众的审美要求、活动规律、功能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创造出景色优美、环境卫生、情趣健康、舒适方便的园林空间,满足游人的游览、休息和开展健身娱乐活动的功能要求。

4、经济条件任何一项园林工程,都和经济是紧密联系的,因此经济条件是园林设计的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一项优秀的园林作品,要想从理想变成现实,必须做到科学性、艺术性、经济条件和社会需要紧密结合,相互协调、全面运筹,争取达到最佳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原则适用、经济、美观是园林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园林形式尽管世界造园艺术具有世界文化的一般内容与特征,有着园林艺术的统一性,但由于世界各民族之间存在着自然隔离、社会隔离和历史心理隔离等,因此,各民族的园林艺术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即园林形式。

传统形式

1)、规则式(整形式、几何式、对称式、建筑式)

西方园林在18世纪英国风景式园林产生之前以规则式为主,其中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台地园和法国“勒诺特”平面几何图案式园林为代表。

规则式园林的基本特征地形、地貌

(1)、在平原地区,由不同标高的平地和缓坡组成;

(2)、在山地、丘陵地区,由阶梯台地、倾斜地面与石级组成。

其剖面线呈直线组合2、中轴线全园在平面规划上有明显的中轴线,并大体依据中轴线的前后左右对称或拟对称布置,园地的划分大多为几何形体。

3、水体(水景)

其外形轮廓均为几何形,主要是圆形和长方形。水体的驳岸多整形、垂直,有时加以雕塑;水景的类型有整形水池、整形瀑布、喷泉、壁泉及水渠运河等。

4、建筑强调建筑控制轴线。主体建筑组群和单体建筑多采用中轴对称均衡设计,多以主体建筑群和次要建筑群形成与广场、道路相组合的主轴、副轴系统,形成控制全园的总格局。

5、道路广场广场多呈规则对称的几何形,主轴和副轴上的广场形成主次分明的空间;道路均为直线形、折线形或几何曲线形。广场与道路构成方格形式、环状放射形,中轴对称或不对称的几何布局,它的曲线部分有圆心,是一段圆弧。建筑主轴线和广场轴线常常合二为一。

第三篇:园林设计理念

基于生态理念的设计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是沟通人与自然的具体途径和手段。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景观的首要任务。受此影响的生态学景观设计思想是我们厂改造的主导思想。

以人为本,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的生态规划设计成为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而生态园林又将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西蒙兹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谐共处。”久居高楼如林、车声嘈杂、空气污染的城市之后,人们又企盼着亲近自然和返回自然,于是返朴归真成为时尚。我们的项目是对棕色地带的改造,棕色的地带本来就是被废弃的地区,我们更应该注重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让久居城市的人们享受大自然,亲近大自然。

随着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人们不得不站在科学的视角上重新审视园林景观行业,我们也开始将自己的理念与生态联系起来。对场地生态发展过程的尊重、对物质能源的循环利用、对场地自我维持和可持续处理技术的倡导,具体到每个设计,都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理念。在设计中对生态的追求已经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后两者,占据首要位置。生态主义已成为景观设计师内在和本质的考虑,其创造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景观。

各类生态学,包括植物生态学、水文生态学、环境生态学、污染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等,都在景观设计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生态学中的整体论、系统论和协调机制更是指导景观设计的根本理论。随着生态学的发展,景观生态学理论逐渐完善并且对大范围景观规划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景观设计中,我们应注重将生态科学技术和景观美学原则相结合,创造出完美的景观作品。

作为生态景观设计,不应单纯地把重点放在设计上面,也不能完全放在自然本身上面,而是应该把重点放在“结合”上面,这其中包含着人类的合作和其他生物的伙伴关系的意思。我们寻求的不应是武断的硬性的设计,而是去充分地利用自然提供的潜力,当然这还必须要根据自然本身的限制条件来设计。例如,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本厂传统的一些文化特点。

在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这些原则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体到每个设计,可能只体现了一个或几个方面。通常,只要一个设计或多或少地应用于这些原则,都有可能被称作“生态设计”。充分利用场地上原有的建筑和设施,赋予新的使用功能。高效率地用水,减少水资源消耗是生态原则的重要体现。一些景观设计项目,能够通过雨水利用,解决大部分的景观用水,有的甚至能够完全自给自足,从而实现对水资源的零消耗。在这些设计中,回收的雨水不仅用于水景的营造、绿地的灌溉,还用作周边建筑的内部清洁。

尽管从外在表象来看,大多数的景观或多或少地体现了绿色,但绿色的不一定是生态的,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形成和保持效果的景观,并不是生态意义上的“绿色”的。设计中应该多运用乡土植物,尊重场地上的自然再生植被。自然有它的演变和更新的规律,从生态的角度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健康,更有生命力。一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基址上原有的自然植被,或者建立一个框架,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条件,这也是发挥自然系统能动性的一种体现。从大的尺度来看,一片森林作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一片水域作为一个水域生态系统;从小的尺度上看,景观内的一个池塘、一小片树林、一条溪流同样可以被视为生态系统。在对某一尺度上的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所要考虑和实现的目标,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使各个生态系统内部的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尽可能达到动态平衡,同时与相邻生态系统保持有机的联系。任何尺度意义上的景观,与其关系最紧密的是人类自身。

人类的活动和影响自始至终全方位的贯穿于整个景观系统。无论是在时间和物质空间上,还是在精神空间上,均对不同尺度的景观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本厂风景区土地整体规划布局,调整土地资源结构,建立适合风景区的土地类型体系与模式,并且突出风景区的特点,逐步把具有游赏价值的土地资源化为风景游赏用地,与水系形成统一的风格,拆除或搬迁不符合要求的建筑,结合本厂风格改造林地、园地作为风景游赏用地,增加休闲娱乐场地,用地尽可能集中发展,避免土地浪费占用游赏用地。

生态园林强调植物的健康生长是发挥生态效益的前提,主张运用植物相生厢克、生态原理营造园林植物群落,强调植物群落功能和景观的统一性,从而形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植物群落,最大程度地实现生物多样性。风景区的种植规生态保护林景观区、风景林景观区。通过植物群落整体季相、小块面的节奏变化、色彩变化,产生引人入胜的景观效果。在生态效益的基础上更要有较高的游赏价值。

第四篇:引入企业文化理念

引入企业文化理念 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浙江省安吉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方勤舟

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服务生产一线的中初级技能人才。但很多学生在就业或在实习期间,学生角色不能很快转变为企业员工角色,面对全新的与校园氛围差异很大的企业氛围,心理准备明显不足,显得无所适从,不能适应一线的工作岗位,感觉到所学知识与工作实践相脱节,不习惯企业的管理方式方法;企业也普遍为学生缺乏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而感到失望。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或者没能很好地引入企业文化理念,没有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与对接。

要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近距离或零距离对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学生顺利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使培养的人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符合企业的需要,学校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整个学校教育规划,营造富有企业气息的校园氛围。

在精神文化上,要吸取先进企业文化的理念,把企业所推崇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质量观念、效率观念、服务至上理念和创业、敬业精神渗透到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办学理念中去,把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产生共鸣,使中职学校精神富有企业文化的内涵与特色。譬如海尔公司“创新”的核心价值观、“敬业爱国,追求卓越”的精神,“快速反应,马上行动”的作风;又如“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认真做事,诚信做人”的企业文化等,都可以渗透到学校精神文化中来。

在制度文化上,学校要吸取企业文化中所倡导的优秀职业道德、严明职业纪律等制度和规范,把企业生产、管理的各环节规章制度融入到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之中。譬如,可以把海尔的“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和“每天的工作每天完成,每天工作要清理,并要每天有所提高”的严明制度渗透到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中去,建立“目标→日清→激励”三级管理体系。同时,在制度执行中我们也向现代优秀企业学习,规范管理,注重激励,奖惩分明,严字当头,雷厉风行,对出色完成任务的及时予以奖励,对没有完成任务或完成任务打折扣的进行批评和相应处罚。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才能使他们练就优良的职业作风、较强的组织纪律观念,以适应现代化企业的要求。

在物质文化上,要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说“行业话”,说“企业话”,体现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信息、行业与专业的发展趋势;把企业成功人士的照片、资料、企业用人的最新要求等与职业息息相关的内容,张贴公布在校园的显眼位置,以便能让学生感受到行业的日新月异,增强自身学习的紧迫感和学习动力。在实训工场、教室、寝室的布置方面要凸显企业特色,在教室布置上可以把一些知名企业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等内容上墙,如会计专业班级可以将算盘、铜钱挂上墙头,汽修专业可以把各种汽车标志挂上墙。把学校的实训教室包装成企业“车间”,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把学生包装成企业“工人”,统一穿上实训服、带上工具包、凭胸卡进车间上岗。同时加强对“准员工”的组织纪律性教育,严明时间观念,不得迟到早退,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营造一种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

在活动文化上,围绕“高技能”、“高素质”开展一系列职业实践活动、科技作品制作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等。定期举办专业技能大赛、模拟岗位练兵、艺术作品展示;在学校运动会上增设技能趣味项目。譬如,汽修专业的滚轮胎比赛、餐饮专业的持托盘(内放盛满水的酒瓶和酒杯)竞走比赛,在文艺比赛中增设歌颂工人阶级伟大的大合唱节目等。让这些具有专业特色的、能促进学生技艺和技能提高的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

在班级文化上,有一部分班级以企业的名称命名,以企业的组织模式竞选班干部职位,以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总经理负责制”管理,按照企业的制度制定班级制度和公约,以项目招标的方式组织班级活动,借鉴先进的企业文化,设计富有特色的班会,让学生在虚拟的企业环境中体会到企业的存在,感受企业文化的气息,加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以及良好纪律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教学内容上,开设相关课程展现企业文化内容,感受到企业和社会需求的气息,使企业文化成为学生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及时吸纳企业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将最新的职业道德、职业文化等纳入教学内容的整个体系之中。改革教学方法,引进模块教学、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先进教学法,以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训练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规范和职业习惯,使学生在课堂中就能感受到浓厚的企业文化的熏陶,接受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领悟到企业的严格管理和文化内涵,在平时的学习之中就能按企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第二,“请进来”、“走出去”双管齐下,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企业文化

举办“职业素养”讲座。学校每月都邀请行业、企业的领导、专家、业务骨干和优秀毕业生进学校,为在校学生作讲座,让学生在校园内就可以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触摸到市场的脉搏。讲座的内容涉及行业的发展趋势前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管理理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和毕业生的工作感受与反思等,让学生亲耳听到行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初步认识并了解到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等,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有针对性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

安排教师下企业。为了让教师的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更能贴合企业与社会的实际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安排专业文化课和专业技能课教师到企业中进行生产实践锻炼。教师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在教学中,就能把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课堂,更好地按照企业的综合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有时,我们还从一线生产单位直接调入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学校实训教学,帮助教师和学生尽快适应。

安排学生走进企业进行课程实习。职业素养、实用技能、创新能力只有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才能得到巩固和提高。安排在校学生到企业一线进行多次课程实习,将课堂所学知识融入到生产和社会实践,同时把工作体验融入到课堂学习之中,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使之更能切合企业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进入企业一线,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人才标准,什么是竞争,什么是管理,什么是吃苦耐劳,什么是一丝不苟和团结协作;通过解决生产中发生的实际问题,处理与企业领导、职工交往过程中发生的误会与矛盾,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找准就业定位,看到自己的差距,激发学习热情,形成以学习促进工作、以工作推进学习的良性循环。通过实践与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受挫、抗挫品格得到了发展,组织纪律观念得以加强。

总之,通过感知企业文化理念,亲身参与企业实践,学生就能充分认识企业的道德规范和准则,也才能自觉地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形成相应的职业道德习惯,在日后的工作中站稳脚跟,稳步发展。

高职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问题

[编者按] 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主办的“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十五周年纪念大会”日前在北京召开,校党委书记、校长刘洪一应邀出席大会并以《误区与路径——高职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问题》为题作了主题报告。在报告中,刘洪一从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误区入手,分析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在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高职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路径方法。本文为作者在大会上的报告摘要。

近年来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增幅超过了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但高职毕业生就业存在“高就业率”和“高离职率”并存的现象。显然,离职率较高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在企业人力资源发展中的长远竞争力不够强。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是什么?就深层原因来看,高职院校毕业生虽然拥有“双证书”,解决了眼前的就业上岗问题,但是他们在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欠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出来,“文化素质”底蕴的缺乏对其从业的影响乃至一生的影响都将是深远的。

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特别在一些先行的高职院校,通过院校领导和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作了非常有益的探讨,取得很好的成效。但就整体而言,此项工作开展的还很不够,如何从高职教育规律和学生的需求及其特点出发,卓有成效地开展文化素质教育,仍有大量问题亟待深入探索。深入分析我国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主要存在着四个方面的误区。

技能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对立冲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些高职教育工作者把技能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对立起来,认为技能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应用能力强的人才,如果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再搞文化素质教育,必然会削弱技能教育,这种线性的二元对立的简单化思维,实际上走入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认识的误区。

片面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思想。一直以来,高职教育所确立的评价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应该说,这是符合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对促进高职教育整体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某些片面的理解,也导致了一些高职院校和教育工作者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忽视。

将企业文化与高校教育文化混为一谈。这些年高职院校大力推进校企合作,高职教育的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必须重视将企业文化融入进来。可以说,没有企业元素,高职文化就不完全。但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特征必须是“教育性”,而不是“企业性”;企业文化渗入高职教育活动,并不等于要替代其“高等教育文化”,将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混为一谈是一种严重的误区。

忽略高职教育特点,把文化素质教育等同于人文课程。一些院校和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时候,对文化素质教育做了片面的理解:有的开设了几门人文课程,就认为是实施了文化素质教育;有的只是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点缀,用一些运动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来代替文化素质教育。

与上述“四个误区”相对应,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有三个方面的缺乏:一是缺乏对于高职院校核心文化的锻造;二是缺乏正确的高职院校学生观;三是缺乏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规划和指导。由于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存在着上述各种问题,从而导致了从根本上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制约。

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文化素质包含了人在语言、文学、历史、哲学、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素养,是人类诸多素质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也是学习并有效运用其他专业技能所必不可少的基础。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并促进其专业技能的提高无疑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实现科学发展、适应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现实要求。作为占中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必须在落实科学发展、适应社会转型上做出积极的行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就是高职教育落实“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从全社会的角度而言,如果优良的文化价值体系遭到了破坏,就会导致社会诚信缺乏;从教育系统来说,如果过于急功近利,文化素质教育必然弱化,人才培养就会出现“畸形”。另一方面,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也是发挥高职教育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需要。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转型的时代,处在一个从投资推动向创新推动迈进的时代。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但要以创新的意识将来自上游岗位的创新设想加以实现,而且要充分发挥创新的精神对待自己所在的工作岗位和工程工艺。高职教育只有通过大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主体意识。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在当代发展的逻辑要求。我国高职教育主要是从中职教育发展起来的,从中职教育到高职的发展反映的不但是对生产者技能提高的要求,还蕴含着对人才培养目标更全面的要求,尤其是对文化素质应该有更高的要求。而且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经验来看,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概念不断地扩大,从而突破单纯实际技能培训的狭窄范围,在重视对学生实际技能培养的同时,必须强化对学生全面工作能力的培养,可以说,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当代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的逻辑要求。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先进国家高职教育的共同实践。目前,美国以社区学院为主体的高职院校开设的历史、艺术、心理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到基础课学分的50%以上,但更多的是采取正规课程计划之外的各种职业活动、劳动文化宣传及人际关系等隐性方式,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作风等产生教育影响。从欧洲来看,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实践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而且要求学生了解本行业及本专业所涉及到的社会关系、运作方式和企业文化等。从亚洲来看,韩国的高职教育虽然以技能教育为主,但根据其教育人力资源部法律规定,各大专院校的学习应包括文科教育课程,其中有国文、文化史等基本科目。

高职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路径

我国高职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当前要在正确认识和深入理解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质和内涵的基础上,从育人理念入手,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探索有效路径和方法,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高职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之路。

1、重塑高职教育的育“人”理念,培养“三并”人才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必须确立“育人”为先的理念,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为重心和目标。也就是说,高职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会操作机器的“工具”,而是要培育既具有实践技能,又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掌握和运用人文、艺术和科学知识的“全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年探索,提出了“三并人才”的育人理念,即培养“德业并进、学思并举、脑手并用”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中,“德业并进”就是讲政治、品德要过硬,技能、专业也要过硬,两者要相辅相成、相互促动;“学思并举”是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教育思想的精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并举,才可以举一反三,才能培养创新能力;“脑手并用”强调了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而要培养出真正能适应实际需要的应用性人才,就要求不仅能动手,同时更要能动脑,所谓“心灵才能手巧”。这一“三并人才”理念,是我们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指导方针。

2、契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突出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特色

如何在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同时,有效地契合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特征去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这里,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除了要强化传统的人文素养、科技素养和艺术审美素养的培育外,要特别将“做人”的问题与职业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以人文、科技、审美素质的培养为基础,以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培养为特色,以此作为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使得专业技能培养与文化素质教育得以有效、有机地联接和融合,并能实现相互促进。在强化培养学生的职业和职场素养的同时,团队精神、协作意识、使命意识等也都是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3、契合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构建开放性的文化素质教育平台

高职教育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具有鲜明的多样化和开放性特征。由于政府、学校、企业、行业之间的联动机制,使得我国的高职教育形成了既有别于国外高职院校,又有别于国内一般学科型大学的具有独特内涵的多元化和开放性特征,这就为构建开放性的文化素质教育平台提供了条件。“政府主导”是这个开放性文化素质教育平台的基础,政府为文化素质教育提供政策制定、宏观指导和规划、经费投入等;学校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主体,发挥着整合和具体实施的作用;企业的参与是重要的支持力量,不仅为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场所,更重要的是为人才培养提出了文化素质乃至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并在合作培养人才中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职业素养作出重要的检验;行业协会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定,明晰职业和职场素养的要求,适度参与文化素质教育方案和课程计划的制定等。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四方,在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中的功能、定位、作用不一,但可以合作推进,共同构建高职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开放平台。

4、融通校企文化,打造专业文化,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院校文化

院校文化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和载体。在高职院校文化的建构中,应努力实现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特别是企业文化之间的合理融合与有效对接。合理融合,是指学校要坚持以育人为根本,吸纳企业文化的优质要素,如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务实诚信、效率意识等。当然不能简单照搬移植,更不能将院校文化庸俗化、功利化。有效对接,是指要多方面创设条件,使“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为学校营造多样化的企业文化情景。

5、适应文化素质教育需求,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文化素质教育具有弥散性特征,文化素质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复合过程。因此首先必须树立整体化推进的意识,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不是把它作为一项孤立、个别的单项工作来进行。其次,要构建富有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传统的人文课程要嵌入一定的专业技术、区域文化特点,不仅实施了文化素质教育,也与专业教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融通。再者,要根据高职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特点,把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和书本上;学生的实训中心不仅是一个真实的工作平台,还应是一个充塞着相应的职场文化的情景,包括职场规范、职场的制度文化等。

6、加强探索指导,建立示范基地,提升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水平

高职教育规模宏大,目前院校数达1215所,在校生900多万,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任,而且在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宏伟事业中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鉴于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相对薄弱的现状,因此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有必要加大探索,加大专家指导的力度。也可借鉴本科院校建立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经验,选择若干有条件、做得好的院校建立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和示范基地,以推动和辐射我国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企业文化的基石—职业素养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一个企业有企业文化未必会成功,一个企业没有企业文化一定不会成功,一个企业有非常优秀的企业文化就一定会成功。

对于企业文化的基石这一定义,有人认为是核心价值观,有人认为是基本意识,有人认为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其实对于这个概念我认为是见仁见智的,就我而言我认为企业文化的基石是职业素养。下面我想谈一下华锡集团的企业文化的职业素养的五大内容。

一、爱岗敬业

所谓“做一行,爱一行”就是说要爱岗敬业,假如员工对自己的工作不感兴趣,他能为企业做贡献、去奋斗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样的员工只会是企业的蛀虫。企业要培养职工的爱岗敬业精神、增强职工的企业荣辱观,这样企业文化才能在生生不息。

二、高效执行

一个再好的理念,如果没有人去执行,那也只是个空想,或者没有有效的去执行,那也会变成一个失败的决策。执行就是按质按量、不折不扣的完成工作任务。高效的执行力度可以让企业发展的更强大,反之,企业将走向低迷,甚至被市场所淘汰。也许我们不知道,电脑在刚刚出世的时候,并不像我们现在所用的那么简捷方便,我们要打开一个文档往往要输入一大堆的程序命令才能打开,有一家公司在1981年就设计出来了电脑图形界面、图标、菜单程序和鼠标,但是因为缺乏执行力而没有推向市场,被苹果公司利用参观的机会山寨优化使用在自己的电脑中,并高效执行推向市场,使苹果大获其利。可见有效的执行力对于一个企业是至关重要的。

三、团队至上

世界上一些一流公司的企业文化同普通公司的企业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他们十分注重团队协作精神,推崇团队至上的理念。因此我认为,要创建一种好的企业文化,并让其被广大员工接受,那就需要建立一支极富凝聚战斗力的职工队伍,而这支队伍的团队精神很大程度上有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实现状况。激发员工团队精神,铸企业文化之魂。

四、廉洁节俭

廉洁使企业健康,节约使企业灵活。在一个廉洁节约的环境中,某些人会因为私用公司的几张纸、浪费几滴水而感到忏愧;在这样一个廉洁节约的企业文化氛围中,企业才能屹立不倒。

五、持续上升

企业的发展依赖于每位员工的持续学习和提高,如果员工不思进取、安于现状,那企业的发展也就止步于此。俗语说“集体是力量的源泉、众人是智慧的摇篮”,对于企业而言,如果能把员工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提高,那将使企业上升到更高一层次的空间。

《一生成就看职商》的作者吴甘霖回首自己从职场惨败者到走上成功之道的过程,再总结比尔•盖茨、李嘉诚、牛根生等著名人物的成功历史,并进一步分析所看到的众多职场人士的成功与失败,得到了一个宝贵的理念:一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职场要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而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总而言之,员工的职业素养不仅是员工自身成败的关键,更是企业文化得以深入人心强有力的保障。

第五篇:生态修复总结

生态修复总结

一、概述

1生态学及生态修复概念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当前生态学主要由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个部分组成。生态修复是指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广义的生物修复(包括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和酶学修复)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工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和技术再造,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综合的修复污染环境的方法。

2生态修复概述

生态修复所需要修复的是关键种(key species)、功能群(functional group)和生态过程(Ecological process)三个类型,而生态修复所需要的是植物、微生物和原生动物。

进行生态修复首先要进行诊断(Diagnose),对生态系统进行调查诊断,判断生态系统的破坏状况,然后构建和修复生态系统结构(Build and restoration),最后调整和强化生态功能,提高稳定性和自净能力(Repairing、strengthening、improving)。

生态修复的原则:

1地理学原则:要考虑生态修复地域性差异 2生态学原则:受限制性因子的影响 3系统学原则:整体和单一相互连接 4社会经济学原则 5美学原则

环境问题生态学根源主要包括:代谢失衡(metabolic imbalance)、系统无序(system disorder)、管理失调(managerial dissonance)

二、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

水环境生态修复部分主要介绍了富营养浅水湖泊生态修复、河道污染治理技术、生态浮床技术以及人工湿地等。

在富营养浅水湖泊生态中,主要探讨了三种修复思路。第一种是进行杀藻除藻。可通过投加化学药剂进行杀藻除藻,虽然可以快速杀除藻类,但是化学药剂的投加会对水环境产生污染。第二种是进行营养盐的控制。可以通过截污对外源营养盐及污染进行控制,通过清淤挖泥对内源营养盐进行控制,还可以钝化营养盐。第三种是进行生物控制。包括以浮游动物、鱼类控制浮游植物的生物调控和以水生高等植物控制水体营养盐及浮游植物的生物调控。

水生态修复中常用的植物有三种:沉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挺水植物。

在河道污染治理中,用的方法较多,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以及生态方法。常用的物理方法有截流分污、引水冲污、底泥疏浚和曝气复氧。化学方法主要包括化学除藻和重金属的化学固定。生物方法则是进行生物接触氧化,投加微生物,而生态方法就是建设生态工程修复。城市河流治理及修复是个复杂的工程,涉及到水利、环境、生态等多个学科,修复过程受到河流流量、污染物成分及含量、环境条件等多因素影响,且治理、修复工艺均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在实际工程中需统筹考虑、合理配置以实现城市河流的治理及修复。对于污染严重的城市河流,需结合物理法、化学法对其水质进行改善,然后以生物法进行水质净化,恢复其中的生态系统,最终实现对该河流的治理及修复。

生态浮床技术是以水生植物为主体,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以高分子材料等为载体和基质,应用物种间共生关系和充分利用水体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的原则,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以削减水体中的污染负荷。即:把特制的轻型生物载体按不同的设计要求,拼接、组合、搭建成所需要的面积或几何形状,放入受损水体中,将经过筛选、驯化的吸收水中有机污染物功能较强的水生植物,植入预制好的漂浮载体种植槽内,让植物在类似无土栽培的环境下生长,植物根系自然延伸并悬浮于水体中,吸附、吸收水中的氨、氮、磷等有机污染物质,为水体中的鱼虾、昆虫和微生物提供生存和附着的条件,同时释放出抑制藻类生长的化合物。在植物、动物、昆虫以及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使环境水质得以净化,达到修复和重建水体生态系统的目的。生态浮床需考虑以下几种因素:物理结构、科学引种、时空配置、净化机制和植物管理。

人工湿地由天然湿地发展而来,通过模拟天然湿地的功能与组成,根据条选择合适的地形位置建造的人工生态系统,简言之就是人工建造和监工控制的、工程化的沼泽地。随着人工湿地的发展,人工湿地不仅仅局限于污水处理,还是具有园林绿化以及景观效果的作用,存在着很大的应用价值。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其本身还具有基建费用低、运行费用少、耐冲击负荷强等特点,但是在其应用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人工湿地是一个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绝大数的湿地由四部分组成:水体、基质、植物和微生物。当前人工湿地处理的对象水体十分广泛,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矿渣废水等。我们一般根据污水在人工湿地中流动的方式可以将人工湿地分为三种:表面流人工湿地、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流人工湿地。如今对于生态工程的设计、建设、运行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生态工程的后期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生态工程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后期管理不善,不仅对污水的处理产生效果,甚至可能会产生新的环境污染。

三、污染物土壤生态修复技术

土壤污染主要分为无机物污染和有机物污染。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酸、碱、重金属,盐类、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农药、酚类、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涤剂、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带来的有害微生物等。对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主要有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两种。

植物修复的原理包括植物转化、根滤作用、植物萃取和根际土壤化学等。植物转化指通过植物体内的新陈代谢作用将吸收的污染物进行分解,或者通过植物分泌出的化合物的作用对植物外部的污染物进行分解。根滤作用通过植物根的强烈吸持作用,从土壤中吸收重金属和有机物。植物萃取是通过种植一些特殊植物,利用其根系吸收污染土壤新能源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并运移至植物地上部,通过收割地上部物质带走土壤中污染物的一种方法。

微生物修复是指利用天然存在的或所培养的功能微生物群,在适宜环境条件下,促进或强化微生物代谢功能,从而达到降低有毒污染物活性或降解成无毒物质的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的实质是生物降解,即微生物对物质的分解作用。

污染物土壤修复要进行现场调查和评价。通过现场调查,制定调查方案并组织实施。根据前期的调查,可经过必要的室内试验等对方案进行优选。修复方案一般分为原为修复、异位修复和综合修复。原位修复,即直接在污染物残留部位进行修复处理。其工艺相对简单,成本较低,但受环境影响大,处理时间较长,易使污染物扩散。原位修复适用于污染情况较为稳定或者需要长期治理及不易进行异位修复的污染区域。异位修复,即将污染土壤运至专门场地进行处理,可以防止污染物向地下水或更广大地域扩散。异位修复处置时间短、效果较好、易于控制,但成本相对较高。综合修复,即针对不同情况选取几种方法联合处理。其最大特点是各种修复方法的合理组织、取长补短、适用范围广、综合效果好,是较为实用的处理方案。

四、固体废弃物生态修复技术

固体废弃物按其来源可以分为矿业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城市垃圾、农业废弃物和放射性固体废弃物。对于废弃物的处理通过物理的手段(如粉碎、压缩、干燥、蒸发、焚烧等)或生物化学作用(如氧化、消化分解、吸收等)和热解气化等化学作用以缩小其体积、加速其自然净化的过程。对于有机废弃物可以通过堆肥和生物方法进行处理,但是针对矿业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就有了很大的局限性,但有研究表明可以对固体废弃物在生态工程中再利用。

在生态修复中,可以将固体废弃物作为构筑物和土壤改良材料,利用废弃物修复受损景观环境。利用废弃物减少风蚀和水蚀,构筑植物生长微环境,加固土体为植物生长创造条件。利用废弃物进行土壤生态修复,废弃物作为调节剂改良表层土壤,作为化学固定剂生态修复土壤,利用生物与生物化学功能把废弃物用于土壤生态修复等。该技术尚未成熟,有待发展。

下载园林设计中生态修复理念的引入[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园林设计中生态修复理念的引入[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论文[范文模版]

    [摘要]结合实际,以生态园林实例为研究对象,分析生态园林设计过程中植物配置的方法,首先详细论述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原则,其次详细分析生态园林设计过程中植物配置的重点......

    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要点论文范文大全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的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恶化。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务之急。生态园林的建设,符合社会当前的现状,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生态园......

    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论文五篇

    生态园林是将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以及园林等环境学科的综合具体实践,主要是以植物原料为主体,其他造景要素为辅佐,简称既有园林外貌又有科学内涵、具有多功能以及效益,不仅景观非......

    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探讨论文(合集5篇)

    摘要:生态园林是国家应用生物生态学的原理和科学技术对城市环境进行园林化处理,对生态园林中的山水、楼阁、植物等进行设计理念的探讨和建设。根据设计理念要求园林的生态效益......

    园林设计的一些基本理念

    一、园林设计 “设”者,陈设、设置,筹划之意; “计”者,计谋,策略之意。 园林设计就是园林的筹划策略。 具体地讲: 园林设计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

    生态园林设计配置论文(范文大全)

    1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原则1.1调和原则在生态园林设计中,选择的植物要遵循调和原则。要使植物与人们生活的外在环境,如建筑物等物质有着相互协调、相互撑托的作用,让人们对......

    关于生态园林设计论文[5篇范文]

    一、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原则1.1调和原则在生态园林设计中,选择的植物要遵循调和原则。要使植物与人们生活的外在环境,如建筑物等物质有着相互协调、相互撑托的作用,让人......

    《河道生态修复》新闻稿

    时逢浙江大地上掀起五水共治的浪潮,为丰富河道整治理念,学习生态修复技术理论及工程经验,我院特邀省上海海洋大学王丽卿教授于5月21日来我院做了关于“河道生态修复技术”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