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产力促进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最终版)
关于印发生产力促进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国科发高[2011]24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加快推动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我部组织编制了《生产力促进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做好落实工作。
特此通知。
附件:生产力促进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科学技术部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九日
生产力促进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1992年以来,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逐渐发展壮大,特别是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加速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有力促进了中小企业创新成长、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一面旗帜。为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科学指导“十二五”期间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又好又快发展,制定本纲要。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1.发展现状
2006年以来,在各级政府及其科技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生产力促进中心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
总体规模稳步扩大、体系建设进展顺利。生产力促进中心已经遍布全国所有的省级行政区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产力促进工作体系。截至2010年,生产力促进中心数量达到2032家,从业人员2.3万人,总资产155.6亿元,服务收入69.9亿元。2008年起实施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重点省行动,在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试点,有力推动了省地市良性互动、行业区域有机结合、县 1
市中心健康发展良好局面的形成。国际工业分包中国联盟、中国生产力工业设计服务联盟建设进展顺利,50多家中心参与联盟,初步探索了业务联盟建设的机制和模式。
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业务开拓初见成效。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服务领域涉及决策咨询、信息服务、技术推广、技术支持,人才培训、企业诊断等方面。2010年底,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企业总数24.4万家,为社会增加就业165.4万人,培训人员254.1万人次。成功引进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工业分包与合作交流服务模式,累计帮助
6.1万家企业进入国际工业分包网络,匹配国内外订单261单,合同金额折合人民币27.6亿元。积极参与清洁发展机制实施、创新方法理论研究、科技信用体系建设、技术转移和成果交易等科技专项工作,不断探索服务模式,丰富服务手段,拓宽服务领域。
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创新支撑发展模式。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生产力促进中心利用自身优势,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在支撑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生产力促进中心进入园区、服务产业集群、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等工作深入开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农业专家大院、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民技术职称评定等工作扎实推进,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服务软件、动漫、创意等新兴领域的企业,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外交流合作水平不断提升,开展中欧知识产权保护培训5次,累计培训700人次。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与台湾中国生产力中心共同创办的“两岸生产力经管论坛”已成功举办四届,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台资企业转型升级行动成为惠台十项政策之一。2010年,开展国际交流4.1万人次,引进项目2266项。
管理考核日趋规范、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制定出台了《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认定和管理办法》,加强了对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动态管理,新认定了四批、共148家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颁布了《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绩效评价工作细则》,继续做好年度绩效评价,并从2008年起公布当年考核获得优秀的中心名单。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辐射带动作用明显,242家国家级示范中心已成为我国生产力促进事业的重要支撑力量。
2.面临形势
党的十七大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也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五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生产力促进中心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使命更重要、任务更艰巨。
当前,科技直接面向经济主战场、服务经济发展对生产力促进中心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培育创新型企业、搭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构建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引领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已经成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责任。
科技服务业专业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必须加强核心业务培育,提高服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占领国内科技服务业的龙头位置。同时,必须认真研究数量发展与质量提升、业务相似和差异化需求等新问题,有效整合资源,科学合理分工,增强生产力促进体系的公信力和综合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为依据,高举中国特色自主创新旗帜,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目标,深化改革,不断创新,着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促进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升竞争力,着力构建引领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推动我国生产力促进事业科学发展迈上新台阶。
2.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生产力促进中心坚持“各具特色、各专所长、分类指导、分别推进”的思路,稳步扩大规模和实力,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科技创新服务的体制机制,建立与产业和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力促进体系。行业类中心要依托行业主管部门和院所高校的创新优势,着力增强研究开发、技术支撑、标准服务的能力,重点提高“全程式、差异化”服务的能力;综合类中心要发挥科技部门资源,针对区域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需求,重点提高“一站式、全方位”服务的能力;专业类中心要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的实际,依托生产力促进体系,充分利用各类创新资源,重点提高“集聚式、专业化”服务的能力。
3.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生产力促进中心应发展成为服务产业、支持企业、促进创业就业的载体,发展成为促进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载体,发展成为密切产学研用、衔接创新体系各主体、加快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载体,促进提高全社会创新效率,促进知识成果传播、转化、应用。
2015年,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总数保持在2000家以上,从业人员总数3万人。服务企业总数50万家,服务收入年均增长10%。每年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服务6000项次,向企业导入技术8000项,提供产品检测服务2万次,技术推广服务3万项次。
三、重点任务
“十二五”时期,生产力促进中心的重点任务是以下五方面。
1.服务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动力
重点任务:面向高新区、产业化基地、特色产业基地等产业集群,建设公共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构建政产学研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二次开发”,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协助政府研究制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发展规划和产业技术政策。积极参与现代服务业科技专项行动,探索研发设计、创新创业服务、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服务等科技服务业的新模式。加强涉农中心能力建设。
主要举措:开展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产业集群、服务基层科技专项行动,引导生产力促进中心采取多种形式进入园区和产业集群开展服务,大力培育科技服务业的新业态。
2.支撑企业成长,提升竞争实力
重点任务:开展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建立现代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经营能力。开展工业设计、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共性技术研发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继续做好国际工业分包工作,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提高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促进企业信息化进程,提供咨询、监理服务,引导企业在产品开发、设计、制造和管理过程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科技型企业投融资项目的咨询与服务,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参与主板、创业板、股份转让系统、风险投资、担保、技术产权交易等服务工作。
主要举措:培育技术研发能力强、成长态势好、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创新型企业。扩大工业分包行动试点,培育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科技型企业,加快国内分包业务的拓展。
3.密切产学研用,激发创新活力
重点任务:开展行业和专业的共性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关键技术推广应用和技术服务的培训。开展行业科技活动信息的采集和基础数据的积累工作,促进行业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率。开展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宣贯活动,使中小企业了解标准,用好标准。帮助中小企业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企业标准化体系。推动企业参与国家和国际标准制、修订,推进企业的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积极探索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究的模式,促进行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移。
主要举措:积极参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促进创新源头和产业需求的有效衔接。围绕产业振兴和转型升级的需求,开展行业专业技术培训服务。探索支撑就业创业的新机制。
4.强化体系联盟,形成资源合力
重点任务:深入做好生产力促进资源的整合和互动,加强区域生产力促进体系的建设和培育,缩小地区间发展水平的差距,积极探索大中城市生产力促进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继续推进工业分包和工业设计联盟建设,围绕咨询诊断、科技金融、新农村建设、技术转移等领域,组建业务联盟。研究跨区域生产力促进中心之间、行业中心与区域中心之间的长效合作机制,建立交流平台。加快国际化进程,积极参与国际科技服务业的交流合作,促进有特色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与国际知名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机构开展合作。继续做好与台港澳地区同类机构的交流合作。
主要举措:推动业务联盟建设,完善体制机制和业务规范。开展生产力促进中心业务互动展望计划,促进东西部地区中心的交流合作。办好两岸生产力经管论坛。
5.深化自身建设,夯实服务内力
重点任务:加强制度建设,运用绩效考核、奖励评比等激励机制,推进分类指导,提升整体发展水平,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理论探索和战略研究,明确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重点培养中心负责人和业务骨干,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机制,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从事生产力促进事业。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品牌形象,提高社会认知度。
主要举措:修订《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认定和管理办法》、《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绩效评价工作细则》和行业服务标准。做好年度绩效评价。定期组织生产力促进奖评比。
四、支撑条件和保障措施
1.法律保障。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细则的制订,参与《科技进步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进一步确立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法律地位。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中小企业法实施细则的制定工作。
2.科技部加大对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支持力度。进一步落实扶持政策;优先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承担现代服务业的重大任务;结合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火炬计划,加大支持力度。
3.地方科技行政部门要根据本规划,制定本地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计划,加强对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支持和管理,鼓励设立生产力促进中心专项资金。地方科技部门要将行政管理改革中能够赋予科技中介机构的职能,优先委托生产力促进中心。
4.充分发挥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和各地方协会的作用,完善业务规范,加强行业自律。推动业务联盟建设,解决好服务质量、信息沟通等问题。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完善国际合作与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二篇:生产力促进中心“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生产力促进中心“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于印发《生产力促进中心
“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科委、科技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有关单位: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要求,全面推动“十一五”时期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快速健康发展,科技部组织编制了《生产力促进中心“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做好落实工作。
附件:生产力促进中心“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科学技术部
二○○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附件:
生产力促进中心“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科学技术部
生产力促进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十五”期间,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快速发展,初步实现了《生产力促进中心“十五”发展计划纲要》确定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发展目标,成为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技术创新服务机构。
“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为适应新形势下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按照《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进一步推进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特制定本纲要。
一、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各级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积极推动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在政策、人才和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加强资源集成,组织信息交流、国际合作等活动,促进各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共同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科技中介机构的代表第一次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确立了法律地
位,成为我国生产力促进事业发展的里程碑。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蓬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成为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一面旗帜。
生产力促进中心规模迅速扩大。截止2005年底,数量由“十五”初期的580家增加至1270家,居世界同类机构第一。从业人员达16000余人,其中学士学位以上的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超过50%,博士、教授和专家的比例大幅度提高,生产力促进中心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不断完善。积极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模式,有力支撑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开展“西部生产力促进行动”,帮助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大力发展以大学为依托的生产力促进中心,鼓励生产力促进中心进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效推动了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机制创新。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生产力促进中心,促进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体制创新。逐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和机构性质多元化的格局,构建并完善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生产力促进体系。
生产力促进中心管理日趋规范。“十五”期间,科技部修订了《生产力促进中心管理办法》,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的意见》,实施了《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绩效评价工作细则(试行)》,实现了对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动态管理。制定和贯彻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标准,完善了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业务规范。全面推行生产力促进中心参加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规范了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管理。
生产力促进中心已成为技术创新服务的中坚力量。截止2005年底,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实现服务收入92.3亿元,服务企业总数达9.68万家,共为企业增加销售额1078亿元、增加利税112亿元,为社会增加就业285万人。开展国际间的人员交流22391人次,引进项目1528项,引进资金29亿元。
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薄弱、人才队伍建设滞后、运行机制不够灵活等问题,制约了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整体发展。
二、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面临着新的使命和责任。
随着中介服务机构的不断增多和壮大,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经历着冲击。特别是我国已经进入WTO后过渡期,国外中介机构陆续进入我国的科技服务市场,使生产力促进中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从生产力促进中心本身的发展态势看,1200余家中心如何避免产生
同业竞争、突破“做实、做强、做大”的瓶颈、探索长期稳定的发展模式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今后五年,要充分认识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途径,切实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加快我国生产力促进体系建
三、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1.指导方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为依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坚持质量提高与数量增长相结合,坚持重点扶持与全局带动相结合,坚持加大投入与营造环境相结合,鼓励多种模式的实践,探索分类管理和指导的途径和办法,全面推动我国生产力促进事业的发展跃上新台阶。
2.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生产力促进中心应发展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推动力量,发展成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兴旺的支撑力量,发展成为孵育中小企业成长壮大的中坚力量,发展成为引领科技中介机构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
在继续扩大生产力促进中心规模的同时,着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培育若干具有较强核心竞争能力、能跻身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生产力促进中心;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组织、开拓能力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带头人;形成若干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核心、联合其它中介机构及产学研组织共同参与的生产力促进联盟;形成服务规范、特色鲜明、开放协作的生产力促进服务体系,把生产力促进中心逐步建设成全国科技中介机构的骨干力量。
2010年,生产力促进中心总数达到2000家,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数量达到200家。扩大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服务面,服务企业数量超过20万家,为企业增加销售额1000亿元、增加利税100亿元,培训人员300万人次。生产力促进中心从业人员总数达到3万人,其中具有学士学位以上的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80%。推进国际合作工作,人员交流3万人次,引进项目2000项,引进资金100亿元。
四、主要任务
1.发展行业、专业和县(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推动行业、专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促进行业科技进步的有生力量。县(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达到1000家,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共同给予支持,形成“建设一个中心,扶持一个产业,壮大一域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新局面。
2.进一步推进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在加快现有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的同时,“十一五”期间再建设100家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按照《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绩效评价工作细则(试行)》中规定的指标,科学、客观、公正、公开和定期地进行绩效评价,实行动态管理,使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更具活力和竞争力。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工作。
3.推进生产力促进联盟建设。围绕中小企业国际工业分包、工业设计共性技术推广等能力建设项目,进一步提高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服务能力。本着自愿、协同的原则,建立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核心、其他中介机构参与、产学研相结合的服务联盟,探索发展途径和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4.推动生产力促进工作与有关科技计划相结合。继续加强生产力促进工作与星火计划紧密结合,推动面向“三农”的生产力促进服务;继续加强生产力促进工作与火炬计划紧密结合,配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引导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产业集群创新和产业升级服务;充分利用大学的人才、成果和实验设备等优势资源,加大在国家大学科技园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力度。面对我国进入WTO后过渡期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加大为第三产业提供服务的力度。
5.加强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加强与境内外同类机构,特别是港澳台地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交流。选择有代表性的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为其创造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选派中心的领导到国外先进的中介服务机构学习考察,促进相互间的信息往来。加快国内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标准与国际接轨,增强其活力和竞争力,促进服务领域国际化。
6.加强自律,诚信服务。严格按照《生产力促进中心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的意见》等管理和考核各类生产力促进中心,规范服务,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开展创名牌、创精品服务,增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整体服务能力。通过调整评价导向,加强对不同所有制和不同类型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分类管理和指导,推动生产力促进中心由他律管理向自律管理的转变。
7.加强自身人才队伍建设。创造环境,吸引、凝聚国内外优秀人才加入生产力促进中心队伍;鼓励留学回国人员创办或领办生产力促进中心,改善从业人员结构;加速形成广
纳人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机制和尊重人才、凝聚人才的激励机制;形成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工作人员的培训机制;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从业人员资质认定办法,逐步做到持证上岗。
五、支撑条件与保障措施
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本着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在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或修订过程中,进一步明确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法律地位;深入研究非营利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政策与法律问题,开展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非营利机构的试点工作,为生产力促进中心营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
2.科技部将加大对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支持力度,推动生产力促进联盟体系建设,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能力建设,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生产力促进中心,鼓励生产力促进中心提供公益共性服务,增强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能力和水平。
3.协调出台优惠的财税政策。积极与财政、税务等部门协调,争取对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有关服务给予税收优惠。
4.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工作集成,建设技术创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有效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区域交流与合作。
5.充分发挥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的作用。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和地方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要有效集成各种资源,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之间的合作交流,推动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
6.各地方在转变政府职能过程中,对生产力促进中心能够承担的工作,特别是面向中小企业的先进技术推广、产学研联合等方面,要积极委托生产力促进中心组织实施,为生产力促进中心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三篇:生产力促进中心工作总结
2010工作总结及2011年打算
***区生产力促进中心
2011年1月20日
过去的一年,我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在上级科技部门和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面向企业和业主积极开展项目申报、技术咨询、信息提供等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回顾过去的一年,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2010年的经营工作
(一)公司的主要经营成果
(二)积极开展业务,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今年,我区生产力促进中心联合各镇、开发区企业服务中心,对全区有发展前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了走访摸底,对企业生产的主导产品、新产品、在研产品以及企业对人才、项目、信息和产品销售的需求进行全面了解,确定了一批储备项目。并根据
1国家、省、市各级部门对所属项目的不同要求,随时为企业提供最佳服务,将以前企业找我们变成了我们主动去找企业服务。全年共为企业服务各类项目**项,其中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项,省级各类科技项目**项,省农业科技企业和农业研发中心各**家,其他项目验收和技术服务4项。
(三)创新工作,拓展经营空间
为了不断适应科技进步发展的新形势,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在主营业务经营空间上,我们积极拓宽服务领域。将以前只服务科技系统的各类计划项目,逐步拓展发改委、经贸委等系统的项目服务。同时,我们还积极与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交流沟通,为企业搭建合作平台。
(四)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项目服务涉及面广、要求高、时效性强、内容更新快,对我们的员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求员工不断提高个人的知识水平和对国家、省、市有关政策的了解程度,熟悉各类服务项目的要求和流程。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的业务培训班,特别是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的申报培训。由于我中心人员较少,平时多采取集中讨论的学习方法来加强业务水平。
二、存在不足
1、中心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目前我中心的能力建设还处起步状态,特别是在网络建设方面,信息体系不完善,信息交流与传递滞后,利用率低,影响力不够。
2、生产力促进中心对全区中小企业联系不够,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未能很好的提供全方位服务。
3、中心工作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和加强。
三、2011年工作打算
1、加强中心服务能力建设,扩大中心服务领域。围绕广大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提供咨询、中介、项目对接、人才培训等系列服务,进一步推进资源整合,完善协调服务机制,突出服务效果,更广泛地开展科技中介服务。
2、抓好各类项目申报工作。按照项目分类,积极为企业提供国家、省、市、区计划项目的申报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本地区工农业的经济发展。
3、树立品牌,构筑特色服务。进一步加强服务质量,不断充实和完善各类数据、信息,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排忧解难,为当地企业科技创新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科技信息服务。
4、积极完成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下达的中心工作和主管部门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2011年,是全新的一年,也是自我挑战的一年,我们将努力改正过去一年工作中的不足,把新一年的工作努力做好。
第四篇: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x医院创建于1950年,历经半个世纪的变革与发展,现已成为集医疗、预防、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xxx等医院,是xx县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技术力量最雄厚的综合医院,是xx县急救中心、xx县事故司法鉴定中心、xx县医保定点单位、xxx实习医院、xxxxxx医院的网络医院。曾荣获xxx市“文明单位”、“物价信得过单位”、“药品抽检无假药单位”、“先入党总支”“xxx市抗击非典先进单位”“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光荣称号。“十二五”期间是医院建设发展的关键阶段和重要机遇期,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抢抓机遇,科学谋划,求真务实,加快发展,现结合医院实际,对“十一五”期间工作做以回顾并制订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期间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我院全面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各项工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医院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床位规模进一步扩大,门诊量、出院人次和业务收入明显增加;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得到加强;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有所突破;对外交流和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医院知名度和品牌形象获得提升。
(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005年我院有职工xxxx人,副高职称xxx人,中级职称xxx人,初级xxx人,本科xxx人,大专xx,专1xxx人,医院占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开设病床xxx张,设有有内一科(以神经内科、心血管为主)、内二(呼吸、消化、肿瘤)、外科(普外、胸外、脑外、烧伤、泌尿等专业)、妇产科(分妇科、产科专业)、儿科、骨一科、骨二科、急诊科、五官科、眼科、皮肤科、中医科、手术室等临床科室和放射、CT、检验、输血、功能科(心电、超声、脑电图、胃镜、脑超)、病理科、药剂科、供应室等医技科室。十一五期间医院传染病区、新外科大楼等工程先后竣工,新增建筑面积共计1.5万平方米;医院科室设置逐步完善,新建层流净化手术室、标准化消毒供应室、现代化产房,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截止2009年底医院实现实际开放床位xx0张,二级临床学科xx个,病区xx个,医技科室xx个,神经内科科为市级重点专科。医院在职人员381人,聘用人员60人;拥有高级职称xxx人其中正高xxx人、副高xx人、中级职称xx人、执业医师xx人,助理医师xx人,执业护士xx人。
(二)医疗技术发展情况
2005年医院拥有日本东芝螺旋CT、日本产500mA数字X光机,日本潘太克斯电子胃镜,美国产彩超、数字B超、自动生化分析仪、脑电图仪、全自动血球分析仪、血流变分析仪、乳腺检查治疗仪、体外震波碎石机、床旁监护系统等现代化诊断治疗设备,十一五期间先后添加了核磁共振、血液透析机、直线加速器、动态心电图机、进口血液分析仪、尿液分析仪和多功能显微图象分析系统,平均每年投入xxxx万元用于设备的更新和配置。五年来多次组织临床科主任,护士长到上级医院学习观摩,学习管理经验,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五年来共学习引进xxx项新技术如骨科的转子间粉碎骨折锁定板内固定术,外科的甲状腺瘤切除术,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为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扩大了医疗服务范围。
(三)医院各种标准
2009年与2005年相比,医院固定资产由xxxx万元发展到xxxx万元,增章率为124%;2005年业务总收入为xxxx万元,2009年达到xxxx万元,增加了104%;年平均增长率为20%以上;各项医疗效益指标节节攀升,床位使用率由58%上升为71%;出院人数由xxx人上升为xxxx人,增加了22.5%;门急诊总人数由xxxx人次年增至xxxxx人次年,增长率为4%;;平均住院日由xx天降低为xx天;年手术例数由xxxx人次增至xxxx人次,增长率为89%;药占比由xxx%下降至xxx%。
(四)医院管理情况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革新,全面开展干部竞争上岗,实行了以岗位绩效考核为主的分配制度改革;积极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医疗质量安全、门诊服务流程、医疗服务行为和费用等各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改观。
积极开展了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等各种学习活动,狠抓了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建设,强化党风廉政建设;顺利召开医院四次职表代会,全面总结医院工作,明确今后工作任务;完成医院工会换届;加强党组织建设,召开四次党员大会和团代会,完成党支部、团委换届改选。
借鉴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先进经验,按照所辖范围成立了医疗、护理、行管、院感等五个考核小组,制定了新的标准,进行检查考核、评价并制定实施相关的奖惩措施,加大了工作力度,使医护质量得以全面提高。下一页五年来,医院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累计投入xxx万元,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全院实行网络化管理,主要完成了医院信息系统(HIS)的软硬件升级,护士工作站、医院管理系统部分投入使用,数字化医院建设初具规模。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增强。2006年“120”紧急救援中心和xx县中心血站在我院的启用和运转切实增强了我县院前救助和治疗能力,2009年全年我院急救中心出动急救车xxx台次,其中接诊xxx人次,转送诊xxx人次,急诊抢救成功率达到96%以上,成功地为全县xxx万人民群众提供了院前急救服务。
医疗保障体系完善。06年年底,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启动实施,在原有职工医疗保险的基础上,我县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09年,我院收治合作医疗住院病人xxx例,农合办反馈直补6xxx万元,减轻农民负担人均xxxx7元。
沉着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手足口病疫情、三聚氰胺污染奶粉事件、甲型H1N1流感防控,我院均能全力以赴,积极应对,圆满完成了患者的救治工作,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医院在取得以上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困难、问题和不足。主要有办院的空间有限,基础设施不完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有待加强;特色专科的优势不够凸显,学术影响不够大,诊疗范围较为局限,新技术、新项目开展较少,临床疗效和技术水平不突出;门急诊量不高,应急能力不强,科室之间发展不平衡,学术队伍中高层次、影响力大的学术和学科带头人较为缺乏,临床教学和科研水平有待提高,管理机构不够健全,制度贯彻执行力有待加强,管理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这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分析和研究,逐步加以解决和改进。
二、“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抢抓机遇,科学谋划,求真务实,加快发展,把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二)坚持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办院宗旨,坚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完善基础功能为支撑、以扩大对外交流为延伸、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强化管理服务为保障的办院思路。
(三)主要任务
床位设置:五年内由现有的xxx张增加到xxx张;
人员编制:五年内由现有的xxx人增加到xxx人;
科室设置:五年内临床科室达到xxx个、医技科室达到xx个;病区由xx个病区增加到xx个病区;
一项重点工程:完成建设项目医院内科综合病房大楼及其配套设施工程建设。
两项主要指标: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使开放住院床位达到xxx张;医院年业务收入突破xxx0万。(其它医疗、检查、护理任务指标按“二级”甲等医院要求完成)
三项人才计划:遴选一批医院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遴选一批医院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培养和引进一批中青年业务技术骨干。
四项综合支撑能力建设:重症医学科建设;医技检测科室建设;重点专科建设;医院门诊建设。
五项民生相关工程:职工活动中心建设;营养食堂建设;院内停车场建设;两路供电改造;医院文化建设。
六种大型设备投入:GE64排CT、大型C臂、DR、1.5核磁共振、腹腔镜系统、X-刀上一页下一页
(四)、具体办法和措施
1、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完善基础设施,适度扩大规模
根据医院发展需要,已规划立项筹建的地下一层,地上十二层,约1.5万㎡的内科病房综合大楼,内设CT室、磁共振、放射科、彩超、检验科、供血库、内科系统(含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肿瘤内科、肾病、内分泌、消化内科)儿科和新生儿科、ICU、CCU等科室,该项目是医院建院以来投入最大的一项重点工程。此项重点工程建成后,医院规模扩大,床位总数达到400张,力争在2010年5月启动,二年内完成工期,施工中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招标采购,严把工程质量关,做好单体设计,力求理念超前,布局合理,经济实用,功能先进,条件舒适,设施完善,质量优秀,为医院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十二五期间将对现有门诊和病房楼进行统一规划改造,增加现有门诊空间,改善门诊就诊环境,扩大教学、科研和药剂用房,使有限的空间得到最为合理有效的利用。
2、加强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注重人才培养提高整体素质
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是医院内涵建设的主体,大力推行以名科支撑名院,以名院提升名科。细化专科设置组建胸外、肾病内科、ICU、CCU等重点专科。注重发挥专家的传、帮、带作用,遴选一批医院学科带头人为医院名医,加强名医工作建设;聘请一批院外知名专家作为医院特聘专家,帮助和指导医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遴选一批科主任作为医院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带头人的作用,提升业务水平和学术地位;遴选一批优秀专业技术骨干作为医院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制定培养计划和目标;加强青年医务人员“三基”、“三严”培训及考核,开展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制管理,努力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至“十二五”期末,要达到高级职称xxx人,中级职称xxx人。
3、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强化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增强综合能力,提供优质服务
加强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强化医疗核心制度落实,完善医疗质量考核体系,健全三级质量控制网络,适时引进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病房工作在保持较高床位使用率的基础上,要加快床位周转次数,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出院人次和病床利用率。鼓励开展一批新技术、新项目;加强急诊和重症医学科建设,建立高标准的ICU、CCU;医技科室、手术室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充实技术力量,与临床相关科室有机整合和协作,分期更新添置部分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逐步完善基本功能和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加强门诊管理,制定有利于提高门诊量的考核激励办法和奖惩措施,充实专家门诊力量,改善就诊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义诊、咨询、健康教育、社区和农村医疗服务,扩大门诊宣传,增加门诊工作量。改进服务流程,完善服务措施,加强专科护士培养,开展优质服务活动,提高病人满意度。力争年门诊和出院人次增加10%以上,至“十二五”期末,年门诊量超过xxx万人次,年出院超过xxx万人次。
4、坚持以科学管理为保障,强化制度规范化,凝练医院文化
坚持依法管理、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依规管院,以法治院。以2009年第二周期医院评审评价标准为依据,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细化分解任务,力争在十二五期间达标“二级甲等”医院。健全和完善医院二级职能机构设置,实行中层干部及科主任、护士长的任期综合目标责任制管理,建立管理岗位津贴和考核制度,调动从事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修订和完善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充实调整医院各管理委员会,进一步发挥其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注重管理队伍建设,充实管理人员,有计划选拔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深造,提高管理素质和能力;完善医院财务预决算制度,强化成本核算和资产管理,深化内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人事聘用和职称评聘办法,坚持效益领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完善院务公开,发挥工会和职代会民主管理作用,加强审计、监察和监督;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现有医院信息系统和医院网站,建设数字化医院,主动适应新一轮医改政策,加强医保和新农合管理;加强职工职业道德教育和行风建设,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凝练医院精神;关心职工生活,维护职工权益,努力解决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和利益问题;筹建医院职工和患者营养食堂,为医院职工和病人提高良好的饮食服务。抓好安全生产,加强停放车辆管理,保证安全平稳、有序运转的良好环境,创建平安医院;在保证医院业务收入和效益增长的同时,职工收入和福利待遇得到稳步提高,共同构建和谐医院。
第五篇:学习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学习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教育相关”内容的感受
财务管理学院徐迎磊
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对此,我深感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工作,特别是21世纪以来,对教育的重视已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既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既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方式,也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毕业生总数达3798万人,企业职工培训规模年均超过9000万人次,面向农村的农民中专和农民技校培训总规模超过11亿人次。继续教育已成为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综合国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推动终身学习,促进教育公平,不断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能力与素质。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各地区、各部门、各学校要进一步明确继续教育发展战略意义、任务和保障措施,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特别是职业导向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加强政府统筹,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搭建灵活开放的终身学习“立交桥”,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正处在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科学分析继续教育的新特点,主动适应新形势,积极应对新挑战,推进教育改革实现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