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专用型甘薯新品种选育”项目工作与技术总结

时间:2019-05-14 08:21: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优质专用型甘薯新品种选育”项目工作与技术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优质专用型甘薯新品种选育”项目工作与技术总结》。

第一篇:“优质专用型甘薯新品种选育”项目工作与技术总结

“加工型甘薯新品种的筛选研究”项目技术总结

龙岩市农科所

“加工型甘薯新品种的筛选研究”是2009年市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2004LY13),由龙岩市农科所组织实施。本项目的目标任务是:(1)筛选出适宜加工连城地瓜干的甘薯新品种1个,加工品质与龙岩7-3相当,鲜薯产量均比龙岩7-3增产10%以上。(2)、筛选出适宜加工甘薯全粉的甘薯新品种1个,加工甘薯全粉品质优于龙岩7-

3、100克鲜薯中胡萝卜素含量超过5mg、鲜薯产量均比龙岩7-3增产10%以上。项目经过二年的实施,基本达到合同的要求,现将三年项目的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研究措施

在短期内完成上述的育种任务是艰巨的。因此,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采取了下列技术措施进行加速育种。

1、良种选育应在最新科研成果上力求新突破、不断前进。育种目标确定以后,我们从各地科研单位引进一批优质、新育成的优良品种、中间材料进行鉴定,研究利用本所筛选的中间材料岩粉1号为母本,福建农林大学作物学院筛选的优良品种金山57为父本,杂交选育成高淀粉品种龙薯10号,以岩粉1号为母本放任集团杂交选育出适宜加工连城红心地瓜干的优良品系j52-7。利用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筛选的浙薯60-2为母本,广东省农科院作物所筛选的广薯88-70为父本,杂交选育成高淀粉新品系龙薯14号,以广薯88-70为父本,龙薯9号为父本,杂交选育出优质红心新品系龙薯13号。

2、开展多点试验,以空间换取时间。根据甘薯有性杂交F1产生复杂分

离而无性繁殖系又没有明显的生理熟期的特点,我们提出“多点试验,以空间换取时间”加速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年限的技术规程,对有苗头的实 1

生系,采用茎蔓加速繁殖,提高繁殖系数。其做法是:实生苗世代即异地多点,分期的生态适应性、稳产性、生产力、抗病虫害的鉴定同步进行,并选出符合育种目标要求的拔尖品系,加速繁育种苗。一方面继续进行异地多点,分期试验、对重点品系同步扩大中间试验、促进品系定型化;一方面严格按国家育种试验程序进行试验,为实现良种标准化和区域化提供科学依据。

3、选好试验基地。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使F1实生苗遗传型得以充分

表达。外界条件与实生苗的交感作用直接影响到F1代实生系的选择效果。

因此,我们种植实生苗F1一般选择在中等肥力的田块种植秋薯,以使实生

苗正常生长,充分表现其早熟性、生产力和遗传特性,以便于准确有效地选拔优良新品系。

4、确定F1实生系的选拔指标。在大群体的实生苗中应及早拔除细弱劣

苗及白化、畸形、病毒、早花等生长不正常的苗,实生苗定植试验前拔除生长缓慢茎蔓细长,茎粗叶大的品系。实生苗定植后进行丰产性状考测,地上部要求株型好,生长稳健、分枝早而多,叶片大小适中,叶层分布层次分明,短蔓,后期不早衰;地下部要求结薯习性好,薯块纺锤形,条数适中,大小均匀,薯蒂与尾根细小弯曲。薯形美观,皮光滑,无条沟、无龟裂、无根眼。实生苗生产力的选择,由于环境变异和实生苗个体间竞争导致实生苗产量稳定性较差,宜适当放宽尺度,一般按邻近对照区产量水平和总体对照水平提高15-20%,并依据各实生系小区株间结薯习性好,薯形美观,无病虫害的可以列入初选对象。再经室内考种、品质鉴定及薯块贮藏、育苗表现等综合评定后,进行复选一次,入选率掌握在5%左右。

5、对实生苗系选拔鉴定采取综合鉴定评价体系。实践表明真正选到一个好的基因型,就必须经过选系的多点试验,即品系比较、抗病、抗逆和品质鉴定,区域试验,中间试验和生产示范等一系列工作,才能作出准确评价,证实实生品系确具有增产效果,即可应用于生产,成为新品种。

6、利用高代优良品系,推荐参加福建省及国家甘薯新品种区域,使优

良品种尽快通过审(鉴)定,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二、选育结果

1、高淀粉型品系

(1)龙薯10号

①省区域试验2002年参加省甘薯区试,8个点平均鲜薯亩产2772公斤,比对照金山57增产0.97%,增产不显著,居第5位,3个点增产,5个点减产;平均薯干亩产824公斤,比对照增产15.84%,居第二位,6个点增产,2个点减产。2003年续试,9个点平均鲜薯亩产2457.5公斤,比对照减产2.0%,减产不显著,居第4位,4个点增产,5个点减产;平均薯干亩产696.9公斤,比对照增产14.2%,居第1位,8个点增产,1个点减产。两年平均鲜薯亩产2615.1公斤,比对照减产0.4%,薯干亩产760.5公斤,比对照增产15.1%。该品种短蔓半直立,单株分枝6-8条,顶叶绿色,叶片心脏形,叶脉、叶柄、蔓均为绿色,蔓较细,单株结薯数5条左右,薯块下纺锤形,薯皮红色,薯肉淡黄色。省区试两年平均晒干率28.5%,出粉率17.2%,2002年食味评份77.1分(以对照品种75分为参照)、2003年食味评分82.4分(以对照品种80分为参照)。经省区试两年抗病性鉴定,综合评价为抗蔓割病,高感甘薯瘟病Ⅰ群、中抗Ⅱ群。

②龙岩市龙薯10号多点试验2003年4个试点平均鲜薯亩产2771.8公斤,比对照金山57增产7%;平均薯干亩产801.8公斤,比对照增产21%;2004年续试,4个试点平均鲜薯亩产2578.0公斤,比对照金山57增产9%;平均薯干亩产746.9公斤,比对照金山57增产22.7%。两年平均鲜薯亩产2674.9%,比对照金山57增产8%,平均薯干亩产774.4公斤,比对照增产21.9%。龙岩市多点试验两年平均晒干率为29.0%,出粉率18.6%。2003年食味评分86分(以对照80分为参照),2004年食味评分84分(以对照80分为参照)。熟食品质为较面、香、较甜。

③国家南方甘薯区试2004年参加国家(南方)甘薯新品种区试,在八个试验中,鲜薯平均亩产2476公斤,比对照金山57增产8.1%,达极显

著水平,排名第1(有75.0%试点增产);薯干亩产746.4公斤,比对照增产23.75%,达极显著水平,也排第1位(全部试点都增产)。烘干率平均为30.0%,食味分平均为3.4分(以对照3.1分为参照),淀粉率19.26%,维生素C含量24.50mg/100g鲜薯。大田薯瘟抗性鉴定为高感,室内抗性鉴定为高感I群薯瘟病菌株、中抗Ⅱ群菌株、抗蔓割病。该品种株型半直立,顶叶色绿紫,叶心形带齿,叶脉浅紫色,茎为绿带紫色,薯形下膨,薯皮红色,薯肉淡黄色,薯块大且均匀,但部分薯块有水裂。

龙薯10号2005年分别推荐参加福建省及国家甘薯新品种生产试验,可望2006年通过省品种审定及国家品种鉴定。

(2)龙薯14号(原代号M22-3)

2002年以浙薯60-2为母本,广薯88-70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顶叶绿,叶形为以脏形。叶脉、脉基、柄基色均为绿色,叶色为淡绿。短蔓,茎粗中等,分枝性较强。单株结薯数5条左右。大中薯率较高,结薯集中,薯块大小均匀、美观。薯形长纺,薯皮红色,肉色淡黄。

2004年品系比较结果,鲜薯亩产2920公斤,比对照金山57增产12%,薯干折亩产885公斤,比对照增产25%。薯块晒干率32%左右,食味面、香、中甜。高抗蔓割病(病指17.1)、中抗甘薯瘟病I群(病指6.7)、抗甘薯瘟病Ⅱ群(病指6.3)。

该品种2006年推荐参加福建省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

2、优质红心型甘薯新品系

(1)龙薯13号(原代号M3-4)

2002年以广薯88-70为母本,龙薯9号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顶叶绿带褐,叶形为心脏形。叶脉绿、脉基淡紫,柄基色绿,叶色绿。短蔓,茎粗中等,分枝性较强,单株结薯数3条左右,大中薯率高,结薯集中,薯块大小均匀整齐,薯形下纺锤,薯皮红色,薯肉红色。

2004年品系比较结果,鲜薯折亩产4240公斤,比对照金山57增产34.2%,薯干折亩产924.3公斤,比对照增产14.7%。薯块晒干率23%左右,食味软甜。高抗蔓割病(病指8.6)、高抗甘薯瘟病I群(病指0)。

2005年已推荐参加福建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

(2)j52-7

2000年以岩粉1号为母本放任集团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顶叶绿,叶形为心脏形。叶脉紫色,叶色绿。短蔓,茎粗中等,分枝性较强,单株结薯数3条左右,大薯率高,结薯集中,薯块大均匀与整齐,薯形纺锤,红皮,淡黄心。2004年品系比较结果,鲜薯亩产2850公斤,比对照7-3增产15%,薯干亩产713公斤,比对照增产19.8%。薯块晒干率25%,食软、甜、优于龙岩7-3,高抗甘薯瘟病。

三、结论与讨论

甘薯品质实质上都是遗传、分离基础十分丰富的杂合体。新育成的优良品种由于优良性状起点高、遗传基础丰富,用作杂交亲本,具备了性状优良,可供变异选择范围广的优点。育种达到一定水平后,要进一步取得突破比较困难。根据育种实践,我们认为只要积极参与科技协作,引进各地科研机构的最新育成良种及中间材料作杂交亲本,就有可能再度攻关难关把优质甘薯育种不断推进。

四、存在问题

1、甘薯育种经费不足。甘薯是无性繁殖作物,育成的新品种无法进行品种保护,对育种单位或育种者个人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甘薯的科研经费完全靠政府投入。

2、难以建立甘薯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由于农技推广部门和种子部门经营种薯种苗几乎无利润,所以都不愿意承担良种繁育推广任务,从而影响了甘薯良种的推广速度。

第二篇: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藁优2018的选育及应用

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藁优2018的选育及应用

李萍、杨海川、李泽芳

(河北省藁城市农科所,052160)

摘要:藁优2018是藁城市农科所以创新超强筋材料9411为母本、98172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系谱法选择,采用分步定标品质分析法选育而成的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于2008年通过河北省品种审定。适宜在河北省中南部高水肥条件下种植。经国家级专家鉴定,研究水平达国际先进,已申报国家新品种保护权。

关键词优质专用新品种分步定标选育应用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食品工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习惯逐步从传统向现代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因而各种优质高档、食用方便的精制食品如面包、蛋糕、饼干、方便面等需求量增长很快,国内粮食和食品加工企业对优质专用小麦原料的需求十分迫切,缺口很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优质专用小麦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藁优2018是藁城市农科所以品质专用与高产相结合为育种目标,运用先进的品质检测技术和创新育种方法,育成的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它具有高产、稳产,品质突出,综合抗性好等特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推广价值。现将其选育结果报导如下。

1、亲本来源。藁优2018母本为9411(8901/安农8455),其株高70cm,方型穗,褐壳短灰芒,半冬性,成熟较早。主要特点是筋力强,粉质图稳定时间大于30分钟,强筋性状遗传力好。父本为98172(9411-4/小冰33),其株高70cm,长纺型穗,白壳,长芒,半冬性,苗期叶细窄,分蘖性较强,中期叶片上冲,多白蜡质,根系活力好,白粒硬质,面筋含量高,筋力强,拉伸性能好,品质遗传力好。

2、选育经过。针对我所以前育成的优质麦品种在生产上存在抗旱性差,产量不突出等问题,我们确立了“优质强筋×优质强筋” 育种目标,目的是聚合广泛的优质基因,互补和累加,进而选育强筋、高筋类型,同时,在农艺性状上

也得到互补,选育出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的品种。1998年我们选用优×优的杂交模式,组配9411×98172杂交组合,杂交聚合普通硬质麦、硬粒小麦、波兰小麦和野生冰草优质基因,以丰富种质来源。决选依据:株高70厘米,株型紧凑,透光性好,越冬耐寒性好,低温年能安全越冬,能在冀中北种植,且抗病性好、较早熟;品质性状突出:湿面筋含量>36%(36.6-43%),面筋指数80-87,粉质图稳定时间>20分钟(26-28分钟)。1999年该组合F1代表现杂种优势强,株高较矮,分蘖力强,抗寒性好,成穗率高,抗逆性好;2000年F2代在田间进行了重点选择,田间选择40个单株,通过室内考种和品质检测,入选多个籽粒饱满、千粒重较高单株。2001-2003年把种子一分为二分别在北京和藁城种植,交叉进行异地选择,选择出多个越冬性好、早熟、丰产株系,并列为重点株系进行综合鉴定。2003年对4个稳定株系进行品质综合分析后决选出1号株系进行稀播快繁,该品系湿面筋含量>36%,粉质图稳定时间>26分钟。

3、产量表现。

3.1、产比试验。

2003年参加本所小区品比试验,藁优2018平均亩产530.4公斤,比对照8901增产11.7%,居参试品种第一位;2004年藁优2018在大区示范中平均亩产585公斤,比对照8901增产12.7%;2005年藁优2018高产繁种示范方成熟前测产平均亩产575公斤,最后实收亩产平均562.5公斤,比对照8901增产14.3%。经连续三年试验,该品种表现出优质强筋、高产稳产、抗倒性强等特点。适宜群体结构为:亩穗数45-50万穗,穗粒数30-32粒,千粒重45克左右。

3.2、区域试验。

2005~2007参加河北省冀中南优质组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1.89公斤,比藁8901品种增产6.58%。2007~2008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5.43公斤,比藁8901品种增产5.36%。

4、品种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半冬性。幼苗半匍匐,叶片深绿色,分蘖力较强。株型紧凑,株高73厘米左右。亩穗数48万左右,穗层较整齐。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硬质,籽粒较饱满。穗粒数31.9个,千粒重38.6克,容重789.9克/升。生育期240天左右,与藁8901品种相当。抗倒性强。2005~2006抗寒性与藁8901品种相当,2006~2007抗寒性优于藁8901品种。

品质: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品质检测中心测定结果:2006年籽粒粗蛋白14.98%,沉降值44.2毫升,湿面筋31.9%,吸水率58.1%,形成时间6.8分钟,稳定时间28.0分钟;2007年籽粒粗蛋白15.48%,沉降值45.8毫升,湿面筋31.8%,吸水率57.4%,形成时间6.0分钟,稳定时间24.0分钟。

抗病性: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鉴定结果:2005~2006中抗条锈病,高抗叶锈病,中感白粉病;2006~2007中感条锈病、高抗叶锈病,中抗白粉病。

5、栽培要点。

5.1、提倡增施氮肥、磷肥、补钾肥,配微肥进行平衡施肥。

平衡施肥不仅能改善面包品质,而且可增加蛋白质含量,提高沉降值,以此达到保优的目的。

5.2、适期播种,培育冬前壮苗。

在石家庄地区种植,播期在10月1-15日。播种量为基本苗18~24万/亩,适当晚播,以播期调播量,以达到高产、超高产。

5.3、合理密植,优化群体结构,是高产前提。

该品种株高在73厘米左右,株型紧凑,矮杆、抗倒性强且分蘖成穗较高,据密度试验表明,播种行距不宜过大,适宜4寸或4.5小垄密植,以协调个体与群体间的矛盾,播种深度为3-5厘米,要求播量精确,行距一致,下种均匀,深浅一致,不漏播,不重播,播后必须镇压。减少水分蒸发,可起到良好的保墒

效果。

5.4、加强肥水管理,保证小麦高产优质。

肥水是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手段,也是节水的关键。管理要根据苗情分类管理亩群体小、个体弱,墒情不足的麦田,春一水在3月中旬管理。麦田亩群体较大,墒情好的前提下,推迟春一水管理到3月底4月初,群体大有旺长趋势麦田,春一水管理推迟到拔节期(4月上旬),保水能力差的沙薄漏地,可根据土壤含水情况,适当提前浇水,施肥。这样可以加速两极分化,促大蘖成穗。随春一水亩施尿素10—15公斤,抽穗扬花期浇第二水,后期有脱肥现象可在浇第二水时补施尿素5公斤或进行叶面喷肥。后期不再浇水。

5.5、搞好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

返青后及时进行化学除草,采用除草剂﹢杀菌剂混合喷施,达到除草防病的目的。扬花前后及时喷施杀菌剂、杀虫剂,进行一喷综合防治各种病虫害。不能喷施含有2.4-D成份的除草剂,使穗子变畸形,造成品质下降和减产。在喷施杀菌剂、杀虫剂时可加入2%磷酸二氢钾进行喷施,有利于后期防病、促进灌浆、改善品质、增产效果显著。

5.6、适时收获,确保优质高产。

在腊熟末期及时收获,这时千粒重最高,品质最好。收获前去杂去异,收获时严防机械混杂,做到单收、单储,收获后要及时晾晒,利于储藏。

2011年4月10日

第三篇:《优质彩椒新品种申椒一号示范推广与高产栽培、繁育技术的应用》项目总结

《优质彩椒新品种申椒一号示范推广与高产栽培、繁育技术的应用》

项目实施工作总结

彩椒因富含vc,味甜、质脆、适口性好,具有大果、肉厚、亮丽等特点,因而不仅商品经济价值极高,而且用途广泛。常常是制作高档菜肴以及高档蔬菜色拉的重要原料,而为欧美等西方国家所青睐,是欧美等国一种传统的十分重要的高档蔬菜作物。近年因畅销香港等东南亚地区,风靡日本、俄罗斯等世界各地,而倍收国内市场的注目,并成为近年我国出口蔬菜生产上的一个亮点。而由于国产品种的缺乏,目前生产上栽培的彩椒品种几乎都是国外引进品种,价格昂贵,成本较高,给本市彩椒的生产发展增加了障碍,为了促进国内彩椒的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品种特色,提高农民收入,在上海市农科院园艺所主持下,我区蔬菜技术推广站会同上海松亭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园艺场、上海绿秾蔬菜专业合作社等多家蔬菜生产基地共同参与了编号为沪农科推字(2006)第 号的《优质彩椒新品种申椒一号示范推广与高产栽培、繁育技术的应用》项目实施工作,实施时间为2006年12月至2008年11月。根据项目规定的具体实施内容、计划进度、考核指标等各项要求,通过两年的努力工作,基本完成项目考核内容,现将松江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项目实施示范基地和辐射基地面积及生产情况 根据项目要求,松江区要在上海市现代农业先行区建立蔬菜生产基地,完成项目示范面积40亩,实际示范种植面积43.2亩;要求辐射种植面积150亩,实际完成辐射种植面积121.2亩;项目实施期间实际完成彩椒种植面积164.4亩,由于2008年头雪灾严重,彩椒秧苗冻死,导致可种植面积减少达30亩以上。2007年项目实施示范基地种植面积10.2亩,生产商品彩椒总产量16344.9公斤,总产值61036.8 1 元,平均亩产量1602.4公斤,平均亩产值5984元;2008年项目实施示范基地和辐射基地种植彩椒面积154.2亩,生产商品彩椒总产量233679.2公斤,总产值393999元,平均亩产量1515.4公斤,平均亩产值2555.1元;两年合计生产商品彩椒总产量250024.1公斤,总产值455035.8元,平均亩产量1520.8公斤,比2006年平均亩产量1300公斤增加220.8公斤,增加了16.98%,超过项目考核指标近7个百分点。平均亩产值2767.9元,平均单果重153.6克,平均单果重130克以上的彩椒商品率达到93.3%,比2006年提高了13.3%。

二、落实项目实施基地、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依据主持单位项目实施方案和课题合同书要求,成立了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并在上海市现代农业先行区建立示范基地和辐射基地,2007年在上海松亭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蔬菜园艺场和上海绿和园艺有限公司建立了核心示范基地,实施面积分别为6.6亩和3.6亩;2008年核心示范基地种植面积分别扩大到24亩和9亩;同时辐射周边蔬菜基地四个,辐射基地分别为新浜许家草标准化蔬菜基地,实施面积48.2亩;泖港黄桥标准化蔬菜基地,实施面积31亩;上海双海有限公司蔬菜基地,实施面积33.6亩;上海龙腾园艺有限公司蔬菜园艺场,实施面积8.4亩。

三、完善彩椒操作规程、加强现场技术指导

1、申椒1号彩椒品种的育苗技术

根据申椒1号彩椒品种特性,适时播种是关键,保证肥料是重点,我们采用保护地地加温营养土育苗,播种期一般在11月中旬为宜,出苗率可以达到90%以上,苗龄控制在 2 60-65天,可以延长采收期,提高彩椒产量,提前上市,增加收入。

2、科学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

增施有机肥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减轻土壤盐渍化程度,促进彩椒根系的生长,提高彩椒的抗病能力,减轻病虫害的发生,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项目实施核心示范基地平均每亩施用“利江”牌商品有机肥900公斤,两年中所有实施基地施用商品有机肥139吨,平均施用量845.5公斤/亩,实施基地推广蔬菜(彩椒)配方施肥技术,通过基肥和全程2-3次的追肥方式,推广施用BB肥12吨,平均施用量73公斤/亩,提高彩椒商品率和产量起到积极作用。

3、彩椒植株调整技术的应用

植株采用吊线牵引或插竹固定方式,根据申椒1号品种生长实际情况,选留2-3个健壮的枝条作为主蔓,其余侧枝及时打掉,每蔓留2-3个果实后及时摘芯,注意摘除畸形果,生长后期及时摘除植株下部的黄叶、老叶、病叶。

4、彩椒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

(1)以松江区蔬菜病虫测报中心为主,在彩椒种植基地都设立了观测点,及时收集和分析彩椒病虫害发生情况数据,由松江区蔬菜技术推广站汇总分析,把病虫情报发布给彩椒种植基地,对症下药,及时防治,特别注意开花结果期棉铃虫和后期炭疽病的防治,有效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

(2)项目实施基地70%以上使用了裙边覆盖方式的防虫网,有效阻隔了害虫进入大棚,实施基地还安装使用杀虫灯,大大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确保彩椒达到质量标准。

(3)彩椒种植基地重点推广使用了上海市重点推荐的 3 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主要有海正三令、辛硫磷、艾美乐、阿米西达、菌克毒克、施佳乐、世高等农药品种,还采取政府财政补贴发放,减轻种植户生产成本。

(4)在大棚彩椒生长过程中蚜虫、烟粉虱等小型害虫危害比较严重,以上几种防治措施还无法彻底解决,所以在使用防虫网、杀虫灯和化学农药防治的同时采用棚内悬挂黄板粘杀的方法,起到了一定的防效。

四、建立了彩椒生产质量管理控制体系

1、建立彩椒生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制度:项目实施基地全部制定了彩椒安全生产工作制度,根据各项制度要求严格执行,并对基地管理和生产人员进行了培训,2007年培训2次,培训人员36人次,2008年培训2次,培训人员57人次,其中12人取得了蔬菜园艺工职业资格。发放上海市蔬菜农药安全使用指南,彩椒高产栽培技术、彩椒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等资料135份,对提高基地技术人员彩椒种植水平,为基地提升产品质量,保障产品食用安全起到积极作用。

2、建立田间档案记录制度:通过我区开发的农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把实施基地彩椒生产全过程基本情况全部记录在案,再及时向主管部门上传,发现问题及时追查、整改,未联网基地通过田间档案记录本记录生产过程,特别对农药、肥料使用情况必须严格记录,项目组经常到现场指导检查情况。

3、建立蔬菜产品农残检测管理制度:项目实施基地都配备了农残检测仪,并有检测上岗证的检测员专门负责采样检测,对每批上市的彩椒进行检测,实施基地两年内检测样本合计136只,合格率100%。

五、项目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经济效益明显:通过项目两年的实施,实施基地及辐射基地都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2007年建立项目核心示范基地面积10.2 亩,全年生产彩椒总产量达到16344.9公斤,总产值61036.8元,实现利润35700元;2008年扩大辐射面积121.2亩,总计实施面积达154.2亩,全年生产彩椒总产量233679.2公斤,总产值393999元,年利润92520元;项目实施两年累计面积达164.4亩,生产商品彩椒总产量250024.1公斤,总产值455035.8元,总利润128220元。

2、社会效益显著:通过项目实施,加大了项目实施基地技术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了技术人员管理水平和开发引进新品种意识,把新品种、新技术集成推广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同时积极制定蔬菜(彩椒)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并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树立了农产品品牌意识,增添了蔬菜花色品种,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

3、生态效益显现:由于项目实施都围绕新品种结合新技术、保护环境开发设计方案,主要通过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的使用等技术,保护土壤环境;通过覆盖防虫网、安装杀虫灯、悬挂黄板等防虫新技术,可以减少使用化学农药,降低农药残留,减少环境污染。

上海市松江区蔬菜技术推广站

2008年10月19日

第四篇:工作(总结)技术报告(评职称专用)

工作(总结)技术报告

本人**,是**县**镇中心小学的一名英语教师。自2016年9月入职以来,由于有各位领导和老师的热心帮助和谆谆教导,以及自身奋发向上的努力,使我从中获益匪浅。现将任职以来的工作情况做如下简要总结汇报。

一、思想方面:

1、工作以来,我一直坚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形成自身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2、爱岗敬业,遵守纪律,认真学习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和文件,坚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学习和交流活动。

3、态度端正,积极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团结同事,服从教研室的活动和安排。关心学生,为人师表,争取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教学工作方面:

1、坚持听课,做好听课记录。无论是本科目还是其他科目老师的课,都很大程度的开阔了我的思维和眼界,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从中学到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并且一直在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思路与模式。

2、认真备课,设计课堂环节。仔细研读教材,参考相关权威文献书籍,联系以后学生面临的资格考试,力求准确把握考点、弱化难点、强调重点。根据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形式与方法,保质保量编写教案。

3、虚心求教,深入学习,夯实专业知识。遇到自己知识的薄弱点或者疑惑点,及时向前辈请教,查漏补缺。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反复钻研教材,网上查找资料,学习精品课程,实现以教促学、以学助教的良性循环。

4、重视课堂,营造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精神饱满,自然大方,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语言生动活泼,让自己和学生都处在一种愉悦亲切的课堂氛围。熟记课程设计,保证课堂连贯性充实性,同时注重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课后归纳总结,在实践中提高教学水平。

5、听取意见,加强师生交流。课下注意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教学效果,听取学生意见,耐心地对同学进行辅导,并且关心学生日常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

三、今后努力方向:

初涉教育岗位的我,无论是在教学水平上,还是专业知识上,都存在着诸多不足,很多地方都有待进一步完善。我会以更加积极向上的姿态,向老教师学习,不仅是向其学习教学理念、授课方法,更要学习他们对教育行业深深的热爱,和他们身上那种科学严谨进取的精神品质。

最后,我一定再接再厉,努力工作,坚持理论学习、教学技能实践、提升教学水平,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第五篇:苦瓜新品种及配套无公害生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技术总结

《苦瓜新品种及配套无公害生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

技 术 总 结

松溪县植保植检站

新翠苦瓜新品种经过2007~2010年推广和栽培技术示范,在我省的西北部和东南部目前已成为主栽品种之一。新翠苦瓜是“翠玉”苦瓜的改良品种,从育种和种子生产上解决了苦瓜发芽率低的问题,根据福建农科农业良种开发有限公司种子检验,四年来多次的室内种子发芽测定,新翠苦瓜种子的发芽比翠玉快1~2天,新种(种子采收之后半年内)的发芽率98%以上,种子放置1年左右,发芽率几乎不下降,可保持95%左右。而翠玉苦瓜种子的新籽(种子采收之后6个月内)发芽率为85~90%,种子放置1年左右的发芽率为80~85%。该品种是杂交一代新品种,长势相对较旺,要求适度稀植。现把栽培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播种育苗:

苦瓜喜温,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是28~32℃,植株生长的适宜温度是20~30℃,15℃以下生长缓慢,10℃以下植株生长受到抑制,甚至受到冻害,因此苦瓜播种不宜过早。由于苦瓜种皮坚硬,发芽较慢,播种前一般需要浸种催芽,可将种子用50~55℃温水浸泡并不断搅拌,使种子受热均匀,保持50℃以上10~15分钟,之后加冷水至30℃左右,继续浸种8~10小时,之后将种子搓洗干净,放入28~32℃的恒温环境下催芽,当种子露白芽长3毫米左右时播种较好,用营养袋(钵)育苗,(秋季)也可直接在苗地上育苗。营养土可以是专用的育苗土,也可以用干净的菜园土,加1.0~1.5%的钙镁磷和适量的草木灰混合均匀后作为育苗土,播种后淋透营养袋(钵),待水下渗后覆盖1厘米干湿适中的营养土,盖上地膜保温保湿,苗出土后应及时翻开或改用小拱棚,定植前一周左右要进行炼苗,使幼苗逐渐适应早春较低的环境,增强幼苗的抗寒抗逆能力。

2.栽培方式

可根据各地架材的丰缺和栽培习惯有篱笆式,大人字架,平架式,拱架式。篱笆式:春种提早上市为了提高前期产量可采用篱笆式密植栽培方式,深沟龟背式整畦,畦宽(含沟)1.3~1.5m,苦瓜苗应定植在畦正中,整齐划一,定植株距为0.9~1.0m,苗种植450株左右,采摘期一般在2个月左右。

大人字架:适合于采收期长的越夏高产栽培,沟宽0.8~1.0m,畦宽2.2~2.0m,1

植2列,即株行距1.5×3.0(2列),每亩300余株,架材以竹竿为主,长3.5m左右,藤蔓生长空间大,东西走向定植搭架,采光好,通风透气,深沟40㎝以上,夏季高温时沟里保持一定的水层,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温度,以利苦瓜的生长,初采收后复合肥可直接撤在水沟的两旁,有利于根系的伸长和肥料的充分利用。

平架式:春末至夏播的冷凉地为了追求总产量,其采收期长,栽培上可采用平架式栽培。而我省南部早春栽培和海拔较高的冷凉地的苦瓜栽培多以平架式为主,株行距多以1.5×1.5m,每亩300株左右,优点是架材用量较少,架高1.6~

1.8m,棚架平顶上可用网眼为0.25×0.25m的尼龙网,规格为30×2.0m,或根据需要订制,引蔓也可用尼龙绳,春植时采收期能与我省的气候特点相吻合。

拱架式:方法同平架式,做法为用两片5.4m长的竹片对接成拱宽3.0~3.5m,拱高1.6m左右,根据苦瓜定植密度1.0~1.5m拱一架,架上可用网眼为0.25×0.25m的尼龙网,规格为宽度4.0m,长度不限,可根据拱架长短剪取。近年在闽侯县的桃田等地被普遍采用,优点是拱架牢固,抗台风,不拆架,重复利用两年,省工。

3.定植管理

苦瓜喜湿怕涝,所以种植苦瓜要选择地势较高,土层疏松,保水保肥,排灌方便的土壤,前茬忌瓜类,深耕晒白后整地起垅。根据不同的地块、架材和种植习惯,选择适宜的栽培方式。春季苦瓜幼苗长到3~4片真叶,夏秋长到2~3片真叶时就可定植。一般选择晴天的下午进行,每穴1株,定植后,浇足定根水。

4.摘心与整枝

苦瓜为蔓性植物,摘心整蔓对提高产量、延长采收期、减少病虫害等作用非常重要,特别是在较高密度的栽培时,在苦瓜生长的中后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新翠苦瓜一般主蔓雌花分化比侧蔓快且多,所以苦瓜主蔓1.0~1.2m以内,一般不留侧蔓或稀植时留2~3条粗壮的侧枝,以集中营养确保主蔓生长粗壮,叶片肥大,并为主蔓上部萌发新枝和开花结果积累更多的养分,上棚架后一般以放任为主,藤蔓均匀分布,叶片间的重叠率应控制低于50%。为提高座果率,根据植株的载果量在部分侧枝雌花后2~3节摘心,并适当摘除一些弱小侧枝,以利通风采光,提高光合效率,生长后期应适时摘除病、老叶片。

5.肥水管理

苦瓜耐肥不耐瘠,喜湿不耐渍。整个生长期要保持畦面湿润,结果期水肥不足时果实易畸形。施足基肥,勤施追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一般每亩深施腐熟的鸡、鸭粪1000~1500㎏、50㎏钙镁磷、35㎏复合肥。在第一批商品瓜采摘后

结合中耕除草施一次肥(每亩25~35㎏进口三元复合肥),以后根据采收及生长情况及时追施肥(一般每7~10天追施一次,每亩15~20㎏进口三元复合肥,并根据植株长势决定氮肥追施的数量)。

6.采收

苦瓜连续采收期长,适时采收商品果有利于苦瓜延续结果,提高产量。新翠苦瓜开花后14~16天,单瓜重400~500g即可采收。

7.病虫防治

苦瓜的主要病害有枯萎病、炭疽病、霜霉病和白粉病等,主要虫害有瓜绢螟和瓜实蝇等。

7.1枯萎病是土传病害,可选用20%抗枯宁、50%多菌灵或甲基硫多灵500倍液、恶霉灵、敌克松、适乐时等。按各农药的说明书要求配制浓渡,进行灌根。整个生产季灌3~5次,第一次在伸蔓期进行,各农药要交替使用(药剂使用方法下同)

7.2炭疽病:病菌借雨水、地面流水、某些昆虫及人畜活动而传播。病菌生长适温为24℃,8℃以下或30℃以上即停止生长。10℃~30℃均可发病,其中24℃左右发病严重,湿度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空气相对湿度越大,发病越重,湿度低于54%时则不能发病。气温30℃、相对湿度低于60%时,病势发展缓慢。

药剂防治:可选用百菌清、50%甲基硫菌灵、80%炭疽福美、2%农抗120等。

7.3霜霉病:其发病规律是温度在15~25℃,湿度大于80%时,苦瓜叶片均可受到侵染,且湿度越高发病越重。田间气温低于15℃或高于30℃时发病受抑制。该病主要侵害功能叶片,幼嫩叶片和老叶受害少。

药剂防治:可选用75%百菌清、72.2%普力克、安泰生、甲霜灵锰锌、乙磷铝锰锌、安克、安克锰锌,丙森锌等。

7.4白粉病:其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主要靠气流传播,气温16~24℃,湿度40~90%之间,湿度越大发病越重。

防治药剂:可选用10%世高水、仙生、20%三唑酮、15%粉锈宁、70%甲基托布津,75%百菌清、可杀得、腈菌唑、翠贝、戊唑醇(立克秀)、十三吗啉等。

7.5瓜绢螟:可用5%锐劲特乳油、除尽、Bt乳剂、20%氰戊菊酯、50%马拉硫磷等。在瓜绢螟的危害期7~10天喷一次。

7.6瓜实蝇:双翅目实蝇科。别名针蜂、瓜咀等。成虫体形似蜂,黄褐色在杂草、蕉树越冬,翌年4月份开始活动,福建以6~11月为害严重。成虫白天活动,夏日中午高温烈日时,静伏于瓜棚或叶背,对糖、酒、醋及芳香物质有趋性,雌虫产卵于瓜内,幼虫孵化后即在瓜内取食,受害瓜先局部变黄,而后全瓜腐烂变臭,大量落瓜,即使不腐烂,刺伤处凝结着流胶,畸形下陷,果皮硬实,瓜味苦涩,品质下降。

防治方法:

毒饵诱杀成虫:通过对比试验,我们选出以下3种配方,可就地取材,配制简单, 诱杀实蝇效果好。

毒饵-1:用熟透的香蕉去皮40份,90%的敌百虫晶体0.5份,加少量的水调成浓糊状。

毒饵-2:用去皮香蕉(占总毒饵配制量的5%)、糖(占总毒饵配制量的2%)、陈醋(占总毒饵配制量的3%)、90%敌百虫晶体(占总毒饵配制量的1.0%)和适量的面粉、水调成稀糊状,搅拌均匀。

项基本原则

毒饵-4:用糖(占总毒饵配制量的2%)、陈醋(占总毒饵配制量的3%)、90%敌百虫晶体(占总毒饵配制量的1.0%)和水配成糖醋诱杀液。

使用方法: 就地取料,配制三种毒饵的一种,装入上半部带有4~6个1.0~

1.5㎝小洞的矿泉瓶中,每瓶30~50ml,盖好瓶盖,挂于瓜架下或离地1.0~1.5米高的阴凉处,可引诱蝇类进入吸食,而毒死在瓶中。如果果蝇密度大时应尽量增加挂瓶密度,当瓶中的糊状物被蝇类盖满时及时换下清洗,重新装入毒饵,一般7~10天换一次,防治效果非常理想,有效率可达90~95%。建议在整个瓜果开花至采收期间持续使用方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物理诱粘成虫:

用台湾嘉农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黄色稳粘直接喷在矿泉水瓶的外侧或内侧,可迅速把瓜实蝇引诱过来并粘住,达到诱杀的目的,方法简单有效,可以诱杀绝大多数的实蝇。

化学防治:在虫口密度较高时,由于物理防治见效较慢,建议用低毒高效的化学药剂加以辅助防治。目前生产上使用的高效低毒农药有甲微盐,阿维菌毒,豆赢,功夫,黑光灯(丙溴灵+灭多威),辛硫磷,等,浓度要严格按照农药说明进行,安全采收间隔期至少5~7天。

二〇一〇年十月二十六日

下载“优质专用型甘薯新品种选育”项目工作与技术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优质专用型甘薯新品种选育”项目工作与技术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