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与生命相伴同行
与生命相伴同行
摘要: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因为父母赋予了我们宝贵的生命,而生活在这个社会上,我们时刻都在分享他人的爱,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善待自己,关爱他人。本文从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如何爱护自己,关爱他人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让我们与生命同行,焕发出生命的异彩。
关键字:珍爱生命;善待自己;关爱他人
生命是珍贵的,要学会珍惜;生命是美丽的,要学会欣赏;生命是善良的,要学会感恩;生命是和谐的,要学会相处。如此,我们要善待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让生命更加精彩。
随着一声清脆的啼哭声,就标志着一个生命降落人间,生命的存在意味着什么?每当旭日东升的刹那间,太阳将金黄撒遍每一个角落,大地万物苏醒------那是因为有生命的存在;娇嫩的花朵在绿丛中起舞,萤火虫在黑暗中眨眼歌唱,活泼的孩子在草地上翻滚----这些都是因为有生命的存在。生命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生命又是何其珍贵!有了生命,才有了竞争和拼搏,有了生命,才有快乐与悲伤,有了生命,才有希望与理想,有了生命才有了对生命的珍爱。
生命是渺小的,就像沙漠中的一粒沙石,一点都不起眼;同时生命又是伟大的,就像一颗璀璨的珍珠,是无价之宝。
曾经有人说,一个人的生命就像数字1,如此他所拥有的身外之物就是1后面的一串0,0越多,数字就越大,拥有的东西就会越多,但试想:假如这个1没有了,那后面的一串0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们一定要有热爱生命的意识,除了珍惜,爱护自己的生命之外,还要关爱尊重,他人的生命。
贝多芬曾被认为是我们的英雄偶像。这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一个生活在无声世界中却又给人类带来歌声的强者。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谱写出这一曲曲脍炙人口的乐章,他之所以创造这些奇迹,不正是他珍爱生命,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的结果吗?
珍爱生命,我们要怎样在生活中践行呢?富兰克林曾说过:“你热爱生命吗?那么请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是的,我们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充分利用时间。这是珍爱生命的前提。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年轻时体质较差,加上工作紧张,用脑过度,身体十分虚弱,多方求治也不见效。后来,一位名医给他进行了检查。医生并没有给他开药,只送了一句话:“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名医。”法拉第细细品味这句谚语,悟出了其中的奥妙。从此,他经常抽空去看马戏和喜剧。精彩的表演,总是令他开怀大笑。他还到野外和海边渡假,调剂生活,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久而久之,法拉第的身体逐渐地康复了。
其实,直面生活就是敞开心扉,用生命全部的触角去感受生活,去承受生活中所有击打、挫折、辛劳,惟有如此我们才能变得自明而富有智慧,外表平静内心坚强,能够辨别善恶,却不轻言放弃。直面生活,使我们勇于担待。直面生活,也使我们拥有了真正的生活——我们成了朴素、有尊严、有自己声音的人。
当然,珍爱生命,我们还要学会使生命变的有意义,就像石块下的一棵小草,它向往阳光,为达到它生的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沉重,石块与石块之间的缝隙多么狭小,它总要曲曲折折的,顽强不屈的透到地面上来。生命就像小草一样,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奋发向上,永不低头,这样的生命才是最精彩,最有意义的。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小女孩拿着母亲给她的一元钱下楼买零食,碰到一个老态龙钟的乞丐。她犹豫了老半天,最后对老乞丐说:“婆婆,我给你一元钱,你找我五毛钱,好吗?”老乞丐愉快的答应了。小女孩用那五毛钱买了一串冰糖葫芦,吃的很甜……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我不得而知,但这个小女孩无疑有一颗纯真的心,她关爱他人,同时又不委屈自己,一举两得,这个世界可能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但在今天这个以人为本的社会里,小女孩的做法又何尝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呢?
其实,在当今社会,更需要倡导的是是一种博爱。既爱别人,也爱自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博爱”。“博爱”的辐射里面也应该包括一个自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你只有善待了自己,才能长久的去关爱他人。
为此,当遇到有人落水时,你如果是一个不会游泳的人,那么请不要贸然下水,我们完全可以扔给他一根绳,一块木头,或者求助他人。面对非典,我们的白衣天使也是先戴上口罩和手套,才去抢救病人,救治结束后还要经过严格的消毒。
也许,“盲人提灯”我们都是如此的熟悉,盲人此举既是为了给月行的人照亮前行的路,也是为了避免在漆黑的夜晚撞上自己,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生命的智慧呢!
是的,每个生命都需要关爱,得到他人的关爱是一种幸福,关爱他人更是一种幸福。而关爱他人就是从小事做起,一个淡淡的微笑,一句小小的问候,一个轻轻的搀扶,一个真心的祈祷……关爱他人,其实,就是这么简单。抱着一颗真心、爱心、诚心去关爱每一个人,这个世界才会充满阳光。
关爱是一种付出,是一种奉献,更是一种美德,真正的助人者,是通过帮助别人,来提升自我人格境界的真英雄。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知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道理很简单,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做到。比尔在一次意外事故中眼睛受了伤,视力不断下降,几个月后将完全失明。妻子为了给他能见到光明的日子里留下点什么,决定把家具和墙壁粉刷一遍。油漆匠工作很认真。他虽是断了半只胳膊的残疾人,但他很快乐,一边干活一边吹着口哨。一个星期后他完成了粉刷工作,其间也知道了比尔的情况。比尔对油漆匠说:“你天天那么开心,也让我感到高兴。”算工钱时,油漆匠少算了100美元。比尔不解:“你少算了工钱。” 油漆匠说:“我已经多拿了,一个即将失明的人还这么平静,你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勇气。” 比尔却坚持要再给油漆匠100美元,他说:“我知道了残疾人也可以自食其力,活得很快乐。”
是的,只有自爱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知道自己生命的珍贵,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人的一生总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有顺境和逆境,会有得有失,就要看我们如何去对待失败,如何去接受世界上的不公平,如何去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
我们是生命的过客,在辽阔的天空天上,也许留不下任何飞过的痕迹,带走的也许仅是些微的记忆。
追寻自己的梦想,做一个脚踏实地的人,因为生命只有一次,也只有一次机会去做你所想做的事。从现在做起,珍惜时间,使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珍爱生命,善待自己,关爱他人,做一个与生命相伴同行的人。
爱人是帆,爱己是船,只有彼此的推动和支撑,才能使爱心长存,爱意永驻!
参考文献:
[1]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 刘环.让生死不再两茫茫[J].思想 理论 教育,2003,(7~8).[3] 选择,让生命更有意义[J].青年科学.2009(04).[4] 谭玉兰.珍惜生命:当代生存观的觉醒[J].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
报.2005(02).
第二篇:与书相伴、与爱同行
与书相伴,与爱同行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为大家分享的故事是《与书相伴,与爱同行》。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镇,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离开了这个家,爸爸长期在外工作,我在爷爷奶奶的呵护下慢慢长大。在我渐渐懂事后,我看到其他的小朋友都有爸爸妈妈的陪伴,而我始终不见妈妈的身影。我不禁问奶奶:“妈妈去哪儿了?”奶奶告诉我,妈妈已离开了这个家。后来,我经常遭到同学们的嘲笑,一度陷入了迷茫,恐惧和不安。我不敢去幼儿园,不愿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我没有朋友,像一只离群的孤雁,躲在墙角独自抹眼泪。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本童话书,书中丑小鸭的命运和我是多么的相似,我渐渐喜欢上这个主人公,喜欢它倔强的性格,喜欢它不懈的精神,感动于它完美绽放的瞬间。从此,我读了许多童话故事,我为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的命运而黯然神伤,为灰姑娘的真诚和善良而心生感慨,为快乐王子高贵的同情心而感动不已······回想自己,我不禁羞愧难当,我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生活,不去坦然面对这个多姿多彩而充满爱意的世界?
于是,我渐渐喜欢上书——这个无声的朋友。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外国。内容涉及广泛,历史、地理、散文、小说、我无书不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它让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能陶冶我们高尚的情操,更能激起我们不屈的斗志。在书中,我读出了李白的潇洒俊逸、读出了苏轼的洒脱豪放、读出了鲁迅的冷峻深邃、读出了冰心的意切深长、读出了保尔柯察金赤诚的报国之心、读出了海伦凯勒对命运的不屈不挠、读出了贝多芬对艺术真挚的热爱、读出了张海迪对生命的执着与顽强······
历经磨难的高尔基说:书籍使我变成一个幸福的人。而我又何尝不是呢?读书带给我们最隽永的乐趣,最恒久的动力,读书带给我们心灵的和平,精神的慰藉,书籍是我们精神的食粮。
朋友可能离去,书籍却是我们最忠诚的伙伴。“走遍天下书为侣”,时光它会流逝,而读书让我们永葆青春。无论是空气清新的早晨,或是阳光暖暖的午后,还是夕阳西下的黄昏,带上一本好书,徜徉在山水之间,尽情汲取书中的精华,感受知识醉人的芳香,这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呢?因为有书,我找到了乐趣;因为有书,我从此不再迷惘;因为有书,我的生命不再孤单。
第三篇:和爱心相伴,与阳光同行
和爱心相伴,与阳光同行
------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2014年春期
刘经凤
留守儿童渴望亲情,需要关爱。为了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对留守儿童开展学习辅导、思想教育、生活服务、等服务,使留守儿童能在家或在校安心生活和学习,父母在外能安心务工,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现在我将这个学期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建立了留守儿童成长记录卡。
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对这些学生倾注了更多的关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他们情感上的缺失,使之得到母爱或父爱,并且做到定期家访,指导学习,关心生活。学习之余,每周二还和他们交心谈心,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
二、开展“手拉手、一帮一”活动。
在每个班级的学生中开展“手拉手、一帮一”活动,使留守学生在享受到大家庭的亲情与温暖的同时,与同学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三、父母、孩子间通信——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
为了让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温暖,减少亲情缺失,我们经常组织留守儿童给远在他乡的父母写信,通过写信来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表达对父母的理解与问候。信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父母的思念之情,我的一件高兴的事,我的进步等。活动前,由班主任向学生讲解他们父母在外务工的艰辛,让他们懂得现在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使他们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在父母背井离乡、艰辛劳动的条件下努力学习,照顾和关心好在家的爷爷奶奶,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农活,发扬中华民族勤劳的传统美德。
四、举办留守儿童生日聚会。
在本学期的留守儿童生日会上,我们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节目,孩子们在生日会上尽情地游戏,还大胆地说出了对父母的思念和祝福,这样,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关爱,更感受到了父母的那一份沉重的爱,从而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用意。
五、存在的问题:家庭教育几乎一片空白。
监护人是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其本身教育程度有限,还要参加生产劳动,有的要同时监管几个家庭的孩子,可谓身心疲惫,力不从心,或是俳徊于隔代教育溺爱的误区。监护人是其他亲属的,往往“深不是,浅不是”,无从下手,因而只顾吃、穿,而不管学习与思想教育。
总之,留守学生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留守学生,关注留守学生问题,学校更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学生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对他们要严慈相济,使留守学生享受到同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和关爱,利用“留守”这一资源,教育留守学生学会自理、自立、自强,自律,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的茁壮的成长。让我们携手留守儿童再次出发,和爱心相伴,与阳光同行!
第四篇:和爱心相伴 与阳光同行
和爱心相伴 与阳光同行
——颍东区幸福路小学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留守儿童渴望亲情,需要关爱。为了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我校结合教育部门相关文件精神及工作部署,大力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对留守儿童开展学习辅导、思想教育、生活指导等进行教育,使留守儿童能在家或在校安心生活和学习,父母在外能安心务工,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打造温馨家园,为孩子们提供快乐的活动场所。
1、建设留守儿童之家,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我校位于城乡结合部,现有60名留守学生,一部分学生家长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就形成了我校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为了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学校这个大集体的温暖,学校特建设“留守之家”,并在全校举行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启动仪式。一些社会爱心人士也相继来到我校,为“留守之家”送来温暖和爱心“大礼包”。为了全面了解每一个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和成长需求,我们分班进行细致地调查,详细记录每个儿童的出生年月、家庭住址、生活状况、其父母的姓名、电话及打工地址、其监护人的姓名及联系方式。建立留守儿童个人信息卡,并汇编入册,存入档案。现在,“留守之家”存放着我校留守儿童的个人资料档案。学校利用校园广播网,为当天过生日的留守儿童点播生日快乐歌,送去我们美好的祝愿。留守儿童既是“留守之家”的成员,也是“留守之家”的主人。因此,我们鼓励孩子们自己当家作主,并制定“今天我当家”管理值日表,聘请有责任心,有组织能力的儿童担任管理员,负责“留守之家”的卫生、设施的管理、活动的纪律、图书的借阅与登记等。温馨家园里,孩子们互帮互爱,团结协作,亲如一家人。
2、丰富课余生活,定期开展活动。
为了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每天下午放学后一个小时,是“留守之家”开放的时间。孩子们可以在活动室里尽情地看书、下棋,一起在操场上打球、跳绳、踢毽子。我们还根据每个儿童的不同的兴趣爱好,特别成立了书法、绘画、手工、篮球、电子琴等兴趣小组。每周二、周四下午,由各指派专业教师进行辅导训练,孩子们可以自由地报名参加喜爱的兴趣活动。
二、春风化雨,以耐心和爱心为学生保驾护航。
成立“3+2”模式关爱小组,组织师生结对互助帮扶活动。“3+2”模式关爱小组,即:一名教师和一名爱心家长共同关爱三名普通生和两名留守生。学校每一位教师选择三名普通生和两名留守生进行重点帮扶,弄清每个孩子的学习、生活及家庭情况并登记入册,积极动员社会爱心人士担任留守儿童的爱心家长。老师们利用课余时间,为帮扶儿童补习没有掌握的学习内容;学习之余,和帮扶儿童交心谈心,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课下,老师们教育他们怎样克服生活上的困难,学会生活自理;每年的“生日派对”当天,老师们纷纷向帮扶儿童献爱心,为孩子们赠送所需的学习、生活、文体用品,争做“爱心爸爸妈妈”。假日里,老师们和爱心家长将帮扶儿童接到家中,让他们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对待他们,让他们感受到“不是亲情胜似亲情”的关爱。
三、亲情互动交流,为孩子们架起一座“爱”的桥梁。
1、开通热线电话和QQ视频,拉近孩子与父母的距离。
留守儿童父母长年在外打工,为了弥补孩子缺失的亲情,留守之家特别开通亲情热线电话和QQ视频,并利用发短信或打电话的方式与其家长取得联系,告知对方可以与孩子通电话和视频的具体时间。这样,让孩子们在想念父母的时候,能够听听父母的声音,和父母见见面,让他们在与父母的交流中,找回亲情,感受到父母的爱。
2、开展“五个一”活动,增进孩子与父母的情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的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双方结合,共同教育。为此,我们给每个留守守儿童在外打工的父母寄去“致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封信”,呼吁各位家长配合学校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每周一个电话,每月一封信,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一次,每月与科任教师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其父母每月与科任教师联系后,了解孩子最近的表现情况,再通过给孩子打电话或写信的方式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排除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确立学习目标,鼓励孩子勇敢面对、充满自信。让远在异地的父母用亲情去感化孩子,用真爱去引导孩子,让孩子始终保持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
四、丰富的集体活动,使孩子们锻炼能力,健康成长。
1、举办留守儿童生日聚会
每一学期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一次生日聚会。多才多艺的同学们为过生日的留守儿童表演精彩的节目,学校特意为留守儿童订购了多层生日蛋糕。孩子们围坐在蛋糕周围,一起唱生日快乐歌,一起许愿,一起吹生日蜡烛,一起吃生日蛋糕,一起分享生日祝福,开心和幸福洋溢在他们的笑脸上。
2、组织一年一度的自主管理能力展示竞赛。
每一年的下半年,学校都要组织一次留守儿童自主管理能力展示竞赛。根据留守儿童年龄的大小,规定不同的竞赛项目,如:低、中年级学生穿衣服、收拾书包、系红领巾,高年级学生叠被子等,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3、成功举办“幸福路上,成长相伴”暨安徽小民政厅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人项目工作站揭牌成立活动。活动中,人和义工和孩子们一起度过了难忘的集体生日会,把自己的心愿、心里话制成心愿卡张贴在心愿墙上,同时他们用彩笔描绘出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此次活动的成功的举办,是真情流露的一次告白,让老师和家长们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了解其所需求,改变育人方式,促使健康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我们一直在努力!我们的脚步不会停下,我们将携手留守儿童再次出发,和爱心相伴,与阳光同行!
颍东区幸福路小学 岳小燕
二0一六年六月
颍东区幸福路小学 留 守 儿 童 工 作
颍东区幸福路小学
2016年1月
总 结
第五篇:文明相伴,与美同行(精选)
文明相伴,美德同行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文明相伴,美德同行”。文明既是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文明是一种美德。当我看到公共汽车上有人为残疾人士让座时,我看到了文明;当我看到有人扶着盲人小心翼翼地过马路时,我看到了文明;当我看到有心人拾起地上的果皮扔进垃圾桶里的时候,我也看到了文明……同样,在我们的校园里,这样的现象也很多。有的同学笑意盈盈地向老师们问好;有的同学爱护花草树木和一切设施,认真做好值日;也有同学待人礼貌,温文尔雅的言谈中总是带着礼貌的文明用语。
文明,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良好素质。
有一次,美国总统林肯驱车上街,遇到一列军队在街上通过。林肯随口问一位路人:“这是什么?”林肯原想问是哪个州的兵团,但没有说清楚。那人以为他不认识军队,便粗鲁地回答:“这是联邦军队,你真他妈的是个大笨蛋。”
林肯面对着一个普通路人对自己的斥责,只说了声“谢谢”,毫无怒容。就是这样的一件小事,却体现出了美国一代传奇领袖宽容坦荡,文明有礼的优秀品质,这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可是我们身边的有些同学,却忽略了文明。在他们家庭中,长辈们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忽略了对孩子文明礼仪的教育,导致他们对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家长的辛苦,不珍惜家长的钱财,一味索取不知奉献;在学校里,说一些不堪入耳的脏话,穿一些奇特的衣服,留着怪异的发型;在校园内大声喧哗,乱扔垃圾。这些行为直接影响同学们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了学校的形象。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叫人痛心疾首啊!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另一件事。几周前的一个中午我放学回家,就在我走到篮球场门口时,几个男女生说说笑笑地迎面走来。我光低着头往家赶,不料却正正撞上了一个女生的肩膀上。啪的一声,她怀里的书散落一地。“啊,对不起!”我见状,立刻弯下腰慌慌张张地将书本全部捡起,带着歉意递给了她。那女生看我一眼,夺过我手中的书,不满地嘀咕了一句:“‚你没长眼睛啊!”“真的很对不起!”毕竟是我有错在先,所以我又道了一次歉。“哼。”那女生轻哼一声,抱着书高傲的走了。凝视着她的背影,我心想:我们生活在文明的时代,但是,谁把文明弄丢了?
我们出生在二十一世纪,文明素质和自身的修养都要提高。程门立雪、孔融让梨的故事更是让我们体会到了文明是一种美德。其实,想要成为一名‚讲文明、树新风‛的时代好少年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只要我们在生活中讲文明懂礼貌,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能体现出新世纪学生蓬勃向上的风采!
亲爱的老师们,可爱的同学们,在这个秋风送爽的十月,让我们一齐携手,与文明相伴,让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洋溢在你我之间。
我的演讲到此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