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论文

时间:2019-05-14 08:48: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然辨证法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然辨证法论文》。

第一篇:自然辨证法论文

生态消费模式建设研究

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马盼盼

摘 要: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世界范围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得以提升。“病态式消费”模式,这使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遭到了严重破坏,甚至生态系统也面临着崩溃的危险。只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克制消费欲望、调整消费行为,才能建立生态消费模式,才能符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生态消费;生态文明;人与自然

0 引 言

工业革命在加快人类社会进步步伐的同时,却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日益缺乏,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的破坏,这些环境问题将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1]。当今人类已普遍开始反省自己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消费方式所内在包含的消费理念。人们已普遍意识到:当今,倡导一种更加符合环保要求的消费方式,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转变消费方式,提倡绿色消费方式已成为摆脱生态危机、实现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我们将在本文中探讨生态消费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以及如何实现生态消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问题。1生态消费模式及其特征

生态消费模式是指“绿色的”、“生态化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消费模式,是指符合物质生产发展需要的,适应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又不对环境产生危害的一种消费行为[2]。它指出,人类的消费也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人类的消费要服从生态系统对其的约束,达到二者的协调统一。与传统消费模式相比,生态消费模式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生态消费模式具有适度性的特点。生态消费模式是以有限的环境资源为约束条件来从事的最优消费活动,目的是建立一种与环境相协调的、低资源消耗的、高质量的消费体系。其次,生态消费模式具有可持续性的特点。不同代际人的消费需求都可以通过生态消费模式得以满足。它认为,当代人所享有的生存与发展权利同样适用于后代人。所以,当代人在消费时就要充分考虑后代人的需要,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尽可能地为后代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再次,生态消费模式具有无害性的特点。生态消费将维护生态平衡、保持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新的生态伦理价值观来代替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克制自身的欲望,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效率。最后,生态消费模式还是一种精神

消费模式。人的精神需要是生态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的学习相比物质需要来讲更具有价值性意义,越来越多高素质的公民就充分体现了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和水平[2,3,4]。

2生态消费模式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既需要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也需要消费模式的变迁。生态消费模式是人类对自身消费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后的理性选择和重新定位,这种全新的生活价值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5]。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有力支撑。构建生态消费模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造成当今环境恶化与全球生态危机表面上直接的原因,是建立在工业革命基础上的经济活动和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类自身,但真正深层次的原因是人类消费需求增长引起对自然的过度开发造成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活方式是造成环境恶化的主要根源。传统工业文明消费模式无论是在代内还是代际,都无法表现出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公正、平等、合理、协调的性质,能体现的只是一种发展的不可持续性[6]。传统工业文明消费模式过分强调物欲满足,忽视经济与环境、社会、文化诸方面协调发展.对物质消费的过度追求导致了消费的异化。甚至人性的扭曲。造成人类精神家园的空虚和失落。生态消费模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压力。它作为一种公平消费和可持续消费,以追求当代人与后代人共同消费需要的满足为立足点,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要。生态消费模式提倡遵循生态规律。调节消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是一种从生态伦理角度对消费进行理性审视,维护人类生存发展的消费模式。因此,推进消费方式的转变。构建生态消费模式是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生存基础,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推进消费模式转变和生态消费的建议

生态消费模式所提倡的生态式的新节俭主义是合理性与合道德性的统一体,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以下给出由普通消费向生态消费转变的几点建议。

塑造“生态公民”。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当他们意识到仅仅依靠自身转变消费方式尚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时,他们自觉地实现另外一种转变,即由单纯的消费者而变成自觉维护和捍卫自身生态权利的现代新公民——“生态公民”[7]。所谓生态公民是指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其核心理念与基本目标,依法享有生态环境权利和承担生态环境义务,具有参与生态环境管理事务并担任公职资格的人。生态公民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基础,同时也是和谐社会体系建立和运转的前提,培养生态公民是基于现实的需要。“培育一种具有环境责任感的环境公民或居民,使之能够认识并关注环境及其相关问题,并在个体和群体层

次上具备面向解决当前环境问题或预防新问题的知识、技能、态度、动机、承诺”,加强公民生态意识培育有利于自下而上地贯彻和实现国家既定的生态文明价值、战略、计划。近年来,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水平虽然有了明显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人们对环境生态问题的认识还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仍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不断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体制机制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建立和完善职能有机统一、运转协调高效的生态环保综合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综合运用财税、价格等经济杠杆,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资源环境经济配套政策。抓紧制定实施生态文明目标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绩效考核。要加强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促进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普通消费者不仅要作为消费者捍卫自己的消费权益(如购买某种产品必须货真价实),而且还要作为具有生态权利的主体,来捍卫自己的生态权利和义务。他们和企业家、政府官员一样,有权利占有和使用公共的生态资源,如空气、水等,有权利要求所使用的商品有利于环境保护。当他们发现自己生活所依赖的生态资源被侵占、环境被污染,所使用的商品使环境遭受破坏,从而影响到广大公众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时,他们应该自觉站出来抵制这些政策和活动。首先,强化生态公民意识。生态环境的保护有赖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有赖于全体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根本转变。因此,要通过大力推进公民意识教育,强化公民的参与意识,树立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人意识。其次,充当企业和政府的生态责任的监督者。对企业和政府的生态责任进行有效的监督,一方面要求公民树立环境污染的监督意识,促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政府在行政决策时,进一步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加强新闻舆论监督,这是公众监督行之有效的土壤与根基。最后,每个公民作为普通消费者有责任自觉地转变消费方式,把适度的、理性的绿色消费方式,贯彻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商场购物自带购物袋,拒绝使用塑料袋,尽量少使用塑料制品多使用布制品和纸制品;尽可能买有机蔬菜,减少化肥及农药的摄入;尽量用散装的茶叶,少泡茶包,节省资源,减少污染;尽量用蓄电池或可充电的电池,少用普通电池;离开房间时关掉电灯和空调;节省用纸,必要时才影印或电脑打印;喷雾剂会破坏臭氧层,尽量用其他替代品;尽量坐公交车,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在旅游过程中,不乱丢垃圾污染自然景观等。结语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传统的消费观念盛行,这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不仅绝对数量十分巨大,而且铺张、浪费等现象十分严重。因此,要缓解人口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就应该坚持适度消费、减少浪费、生态消费的模式,这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树立生态消费意识,使社会成员在观念认识上自觉地摒弃高消费的愿望和行为,为实践生态消费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满足当代人及后代人的利益;通过不断完善相应的社会机制,如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引导人们的消费行为的转变,使人们从制度层面落实生态消费的价值理念。可以说,生态消费模式不仅是出于当前对全球生态危机的应激性反应,而且也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参考文献

[1]祝黄河,吴瑾青.生态文明建设:十七大以来科学发展观新发展的重要内容[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2).[2]牛文浩.生态消费模式: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J].生态经济,2012(8).[3]廖福霖.再谈生态文明及其消费观的几个问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4]李慧明,刘倩,左晓丽.困境与期待:基于生态文明的消费模式转型研究评述与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4).[5]胥树凡.绿色采购和消费与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J].环境经济,2010(1).[6]李瑞芳.生态文明建设视阈下的和谐消费模式构建[J].商业时代,2010(25).[7]刘艳.从普通消费者到生态公民: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主体性策略[J].湖南示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6).

第二篇:自然辨证法论文

论文题目

科学技术是怎样改变人类精神生活的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

研08

2班

学号:

850229

姓名:

薄纯磊

科学技术是这样改变人类精神生活的

科学技术是怎样改变人类精神生活的

爱因斯坦说:“科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尽可能完备的理解全部感觉的经验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最小个数的原始概念和原始关系的使用来达到目的”。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对改变人类社会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标志着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的改变标志着社会的进步,所以科技能推动社会进步,从而改变人类的物质生活,当人类的物质生活达到一定得水平,人们才能考虑精神文化生活,进而改变人类的精神生活,那么科学技术是怎样改变人类精神生活的呢?

第一,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

马克思指出:“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人类为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在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科学技术知识,是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认识能力,提高了自己的智力水平。自然科学和技术,都具有强大的认识功能。它们既是人类以往认识和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果,又为人类继续扩展和深化自己的认识——既包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包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起点和新的手段。自然科学的进步不仅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起步,而且也为社会科学对社会的认识,思维科学对思维的认识提供了知识的基础和科学的方法。现代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正在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自然科学以外的各门科学

科学技术是这样改变人类精神生活的

中,并在这些科学领域获得了日益重要和卓有成效的应用。技术的进步不仅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工具,而且也为一切科学认识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强大的研究手段。正是这些技术手段以其日益增强的信息获取,传递和处理功能,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使人类的感官和大脑得以延长,使人类的认识能力终于突破自身生理条件的局限得以不断提高和扩大,从而推进了整个人类认识的发展。

第二,科学技术推动着哲学观念的变革和思维方式的进步。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必然把当代的自然科学成就荟萃于其中,每个时代的哲学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有那个时代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恩格斯说过:“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历史上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发展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17—18世纪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以及19世纪中叶诞生的辩证唯物主义,都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现代自然科学的一系列新发现和新突破,一方面更加深刻地揭示出自然界的物质本性和辩证性质,为辩证唯物主义确证提供了一系列新的哲学问题和新的科学材料,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和更加牢固的科学基石。宗教迷信和唯心主义哲学也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有关,它们是人们对自然界认识不足的一种反面表现,是基于这种认识不足而发生的惶恐和迷乱。自然科学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上造就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并给整个时代的人类认识打上深刻的烙印。在现代科

科学技术是这样改变人类精神生活的

学技术发展中形成的系统思维方式就已成为当代人类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为人们对各种问题的认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模式。

第三,科学技术使人们的思想和智力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自然科学不仅是一种解释世界的理论,而且也是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和智力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一方面,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运用可以使人们学会以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去研究各种自然问题,去发现新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另一方面,自然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也可以运用于各种社会问题的理解和研究之中,从而提高人们对社会问题认识的科学性,找到更好的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第四,科学技术推动着社会民主的扩大,教育的普及,道德水准的提高以及整个人类精神生活的现代化。

科学和民主是近代文明的一对双生子,也是支撑近代文明的两大基石。二者就其本性来说都是人类自我意识的一种觉醒。科学的进步使人类越来越认识到自身的力量和价值。科学知识,尤其是科学精神,向政治思想领域的渗透,终将唤起民主意识的增强和活跃。科学的昌盛,学术的繁荣,在客观上也需要社会为之提供一个政治民主的环境。所以在近代以来的世界文明史中,科学的发展和民主的扩大总是相伴共生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以教育的发展为前提,又必将有力地推进教育的发展。这样,科学技术的发展,就不仅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

科学技术是这样改变人类精神生活的

更高的要求,而且也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依赖于科学家们的科学劳动。科学劳动培养了人们追求真理,崇尚实践,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不畏艰险,不怕挫折,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勤于思考,乐于献身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科学家们在长期的科学劳动中还形成了一套与科学技术本身要求相一致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这种科学精神,科学态度,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不仅构成了科学家们所共同遵守的科学道德准则,而且也深刻地影响到社会其他成员的精神面貌和道德观念,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全方位地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促进了技术开发与转移、科技信息与中介、科学出版与网络服务、新医学等等社会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将不得不面对科技伦理、科技道德等方面的严峻挑战,等等。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的研究,将不断充实科学技术发展的领域,并从而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和技术的成果还越来越广泛的吸收和应用到文学,艺术,体育等各个领域中去。这样,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改善人类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有力的推进着整个人类生活方式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杨玉辉.《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吴国盛.追思自然:从自然辩证法到自然哲学[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3.罗素.西方哲学史[M]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4

第三篇:自然辨证法论文

科技革命对食品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摘要:食品工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销售额居各行业之首。而食品工业与农业、自然联系密切。随着人们对食品要求的提高,科学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食品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动力是科技革命,加强产学研合作,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食品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现代科技革命对传统的食品加工产业的加工方法、检测标准、检测手段、质量控制预警体系乃至食品科学技术的理论框架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提供了新颖的技术研究平台,为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食品科学技术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也促进科技革命的进程。关键词:科技革命;食品科学;重要性 The importan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Food Science

Abstract: :Closely connected with agriculture and the nature, the food industry has become the largest industry at the first rank of the industry sales in the world.As the rise of food requiremen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food industry are applied in a more extensive area.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a revol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rengthen cooperation, to achiev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the basis of practice.Processing method,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olution on the traditional food processing industry testing standards, detection means, quality control and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arly warning system framework produces a great impact, and provides a novel technology research platform,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continuous innovation at the same time, but also promo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olution.Key word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Food science;Importance

1前言

自20世纪以来出现的科学与新技术革命实例统属于当代科技革命范畴,其主要包括以化学、物理学、分子生物学、天文学等基础学科为重点的科学革命,以及以现代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工程技术、电子计算机与微电子信息技术、激光光纤超导技术等应用技术学科为重点的新技术革命[1]。在当代科技革命不断推动人类经济与精神面貌日益改善的进程中,人类-科技-自然协调发展模式将成为新时代亟待展现的主题,科学技术与人类及生态环境关系的问题将成为当代科技革命关注的热点。毋庸置疑,当代食品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食品工业的迅猛发展,与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相悖的伪应用技术不断在科技革命的浪潮中被淘汰。在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食品及副产物精深加工技术、天然食品添加剂加工技术、功能活性因子活力保护与保持技术等方面,可以深刻体现出科技革命和科技新思潮演变对食品科学技术良性循环发展的支撑作用[2]。食品科学是在农学、园艺学及生物化学等多种学科方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叉复杂、应用性强的工科专业,多学科知识的积淀与创新造就了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及研究平台,食品科学领域的发展时刻展现着当代科技革命的历史推演成果。

2当代科技革命是推动食品科学发展的原动力

2.1百年来食品科学发展的历史思考

我国食品学科发展历史悠久,自1902中央大学创办农产与制造学科开始,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期间经历了萌芽期(1902—1952)、发展初期(1952—1978)、发展期(1978—90

年代中期)及快速发展期(90年代中—)四个阶段,可以说我国食品学科的发展受到过战争因素的洗礼,经历过“文革”的停滞不前,而今在当代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下,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食品科学技术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3]。目前我国的食品学科本着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已发展成科技含量较高,学科方向系统性强的朝阳学科,如果没有当代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与推动力,就不会有今天食品科学技术长足、完善的发展,因此科技革命是食品科学发展的原动力。

2.2当代科技革命与人们对食品科学认识程度的提高

人们对食品科学认识程度的提高和当代科技革命的兴起紧密相连。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种植与养殖、规模化加工,并通过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农药、兽药、激素及初级食品添加剂等以促进农畜产品生产与加工的增值,在提高食品数量安全,满足国民温饱的同时,严重忽视了食品质量安全对消费者造成的潜在危害以及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破坏。随着食品科学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诸如农药残留超标、重金属污染、微生物繁殖及各类添加剂肆意使用等问题已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安全、营养、便捷、风味”的饮食理念成为食品科学领域改革与完善的主要目标。与此同时,食品科学专业通过充实完善及科学发展,引领食品加工企业良性循环发展。作为任何一名食品专业技术人员及操作人员必须牢记“每一份良心创就每一块食品”。

3发展食品科学技术的对策思路

当代科技革命使整个科学方法和科学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食品加工模式上,由单纯的传统加工模式转变为“方便-安全-营养”的现代加工模式。现代食品加工的创新理论与高新技术在新科技革命的形势下越来越显示出其勃勃生机。但是由于科技条件及科技成果应用的局限性,目前对于某些食品加工过程中品质劣变的机理与控制技术的研究欠缺,相关现象的追溯与解释过于模糊,食品加工产业所涉及的各类标准与规程尚待优化集成。这些都给食品生产者在处理具体的质量问题时带来模棱两可、无所适从的困惑。但这些并不能否定我国食品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正确性。正因为食品科学领域存在着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抓住当代科技革命所赋予科技发展的机遇。由此,我们可以提出发展食品科学技术的对策思路是:坚持以食品加工开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立足绿色食品的主体地位,积极引进现代产业化高新科学技术(包括食品加工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弥补特色食品、功能性食品开发及安全检测等方面的不足。在当代科技革命的条件下,加强产学研合作,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食品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4]。食品科学发展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学术繁荣都是通过吸收当时最新的科学文化成果进行创新实现的,要实施食品技术科研成果与食品加工企业的示范和推广的有机结合,坚决反对食品加工企业、食品科学技术研究机构两张皮的局面。

3.1完善政府职能部门对食品加工企业的监管体系及扶持办法

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与揭露不断提醒建立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重要性。首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需针对本区域食品加工企业产品生产类型进行细致统计与分析,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及现代分析技术建立品质控制的检测方法及感官鉴评方法,做到监管方法的科学性与时效性,尽可能避免采用非特殊现象实施评价而造成的食品监管的盲目性,如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粮油食品的可燃问题等;其次,依据区域资源优势,建立特色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副产物精深加工等问题,完善政府职能部门对区域龙头企业的扶持办法,如抓住本区域食品加工技术的瓶颈问题,扶持建立特色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介服务机构及产学研创新联盟体系,实现现代食品加工技术与现代食品加工企业的有效对接,高效发展区域优势食品加工产业。

3.2依靠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确立食品科学发展的重点

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发生将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该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的成果,可为确立我国食品科学技术发展重点提供科学性的依据。能源危机、气候环境污染及

食品资源短缺问题日渐突出,创新型食品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是节能减排,提高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程度,并明确提出加快把食品生物技术培育成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基于对生物产业发展前景以及新世纪新科技革命战略机遇的判断,也是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5]。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原有食品加工方法、检测手段、质量控制预警体系乃至食品科学技术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完善,符合当代科技革命阶段性发展目标。

4科技革命为食品科学提供了创新发展平台

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已明确科学理论的发展与革命往往会引领应用技术的革命,从而导致应用技术的创新变革,最终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整体发展[6]。食品学科的发展史同样表明,虽然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着食品学科发展的进程,但是科学技术进步仍然是其直接动力来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进步是食品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食品检测技术是食品安全科学发展的核心标志,也是一个国家食品质量监管与控制能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针对食品安全检测领域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攻关研究,在精密检测仪器设计、食品安全预警模型构建及不安全因子协同评估等方面成果显著,并基于单元技术成果集成,初步建立了食品安全预警系统。突破检测技术壁垒将成为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生产的关键,新科技革命已经带动了智能芯片技术及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持续发展,通过自主研发与引进改造相结合的创新模式,研究制定了系列适应现代食品工业发展的高新检测方法与标准,提升与完善了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检测技术体系及食品质量监控体系,产品国际市场接受力度大大提高,如通过技术创新与集成,我国制定并实施了新的浓缩苹果汁生产及质量控制标准(GB/T18963-2012),有效推动了我国果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再者,酶联免疫及蛋白质组学等分析技术的发展亦显著提升了食品不安全因子检测和食品毒理学评估的水平。由此可见,食品安全标准检测技术的进步及科学性革命是食品科学发展的直接动力来源之一。

4.2生物技术对食品科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当代生物技术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遗传学等领域发展迅速,在推动并促进生物技术从传统技术研究领域转化为高新技术领域的同时,对食品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利用分子克隆、DNA重组、细胞融合及活力保持等技术可以对食品加工过程和食品品质进行改良,并且通过分子标记等技术,可实现危害或功效作用机制的有效评价,更为准确地实现构效关系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利用宏基因组学技术可获得优质传统发酵制品中的特征性表达基因,有力克服了传统培养与分离方法对不可培养微生物的失效性。由此可见,生物技术的进步对食品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食品科学的变革与发展。5当代科技革命赋予食品科学技术研究的思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由于食品经济的长足发展带给了国民富足且多彩的饮食享受,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其中食品加工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健康问题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如何将当今科技革命带来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理念嫁接于我国食品加工业,不断提高加工型食品的市场接受力度,是每位食品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人员值得思考的问题。

5.1努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加工技术与方法

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即是科技与知识频繁更新的时代,努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加工技术和方法是食品科技人员,尤其是一线工作人员的首要任务,食品研发人员与食品加工具体操作人员知识层面严重脱节是目前食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食品加工操作人员自行对加工工序简化与调整的现象屡见不鲜,致使产品生产有章不遵、品质难以保障。同时众多食品企

业研发机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较为滞后,单凭嗜好性为评价指标的勾兑或调配方式成了某些食品企业研发部门开发产品的主要形式,涉及食品营养协调、质量安全评估及食品重组性能的研究较少。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学术讲座及学术交流可成为食品加工企业技术人员及操作人员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加工技术和方法的主要方式。

5.2通过创新开启食品加工业新纪元

创新意识是科学研究的源泉,依据“安全、营养、健康、便捷”的创新原则,实施产品升级是食品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食品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是,重复性跟踪研究较多,产业化应用技术成果较少,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如在人工合成抗氧化剂和防腐剂的安全性受到普遍质疑的今天,通过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开发天然的具有抗氧化及防腐性能的食品添加剂或应用产品,将开启食品加工业的新纪元。总之,从意识形态及创新体制等多方面对食品加工业进行彻底变革,才能真正营造食品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

5.2开展校企联合攻关,加强科研团队意识

一方面,目前食品科技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主要原因在于实验室科研数据与企业生产放大的差距较大,个别科研人员缺乏团队精神,科学研究不够严谨,研究结果可信度与可靠性较低;另一方面,我国一些食品企业产品开发与科技更新意识淡薄,忽略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附加值,甚至形成了企业与科研机构独立行事、互不信任的局面。以企业为技术示范基地进行科学技术成果实践验证,或开展校企联合攻关,是食品科学技术长足发展的必由之路。

遵循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积极总结食品科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及新挑战,时刻围绕特定时期的重大科学问题及技术瓶颈进行不断创新,才能有效应对新时期科技革命的更大挑战,正确处理各时期人们饮食、营养及健康之间的关系是当代科技革命赋予食品科学发展的根本使命。

参考文献:

[1]赵建军.世界新科技革命与自主创新[J].理论视野,2006,(6):30-31.[2]夏道宗,王慧铭,等.现代科技革命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其伦理学思考[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6):710-711.[3]章海风,路新国,等.现代科技革命对餐桌安全的影响[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12):12-13.[4]曹孝斌,张建.现代科技革命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J].中国西部科技,2009,8(2):23-25.[5]李会平.餐桌上的科技[J].创新科技,2008,(2):8-13.[6]孙长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477-484.

第四篇:自然辨证法 论文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

环境保护,这个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一个问题,而这在几十年前却是仅仅是一些生物学家脑子里的想象,而真正使环保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直接导致后来将环保列入政策法规中的却是一本大家似曾相识又不太熟悉的书——《寂静的春天》。不得不说,读这本书的是一个心灵不断受到冲击的过程。

这本书围绕着杀虫剂、除草剂和其它一些杀害人们不中意的化学药品,包括介绍了DDT、氯丹、狄氏剂、艾氏剂、安德萘、烷基和有机磷酸盐等巨毒化学药物。通过一段段既专业又通俗的解释和一个个鲜为人知的事例来说明化学药品对杀害有害生物虽在开始阶段有一定效果,但由于那些有害动植物的天敌也被毒死了,而那些有害动植物慢慢地产生了抗药性,终归会适得其反。而在全书中,尤其是最后一章告诉用“生物杀虫法”才是消灭有害东西的最好办法。

1948年美国多谎拉烟雾事件,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55年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68年日本爱知米糠油事件,哪一件不是震惊世界的环境污染事件?一场海湾战争,将碧波万里的地中海几乎变成了死亡之海。原油覆盖着人类生命的摇篮,扼断了海鸟们的生存之路。一次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泄漏给人类留下难以医治的后遗症,震惊世界的日本“水俣病”正是由于人们喝了大量含汞的河水。中国的本溪市曾为浓烟所笼罩,被世人称为“从卫星上观察不到的城市”。这样的教训举不胜举。环境污染以每周一种的速度在灭绝着生物!

细细地读完这本书,有很多感触和启发。分析一下,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者以其严谨、全面、深入的研究和理性、细致的思考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世界充斥了化学有害物质的画面。各种杀虫剂对人体的危害,在自然界的扩散,生物富集作用,直至对人体产生危害及对人类染色体产生不可逆的精密的影响。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分析使我对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有了一个全面立体深切的感知。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有害的化学物质是因我们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有我们自己引入环境的。

其次,大自然有它自己神奇的力量。本文开篇的一段话,是给我冲击最大的一部分。看到它时,我似乎突然间感受到了自己的愚蠢,感到了人类的蒙昧。真的,似乎自己以前也从没有像相信地球引力一样得相信大自然的宏观调控力,尽管自以为相信。由此推之,大众的潜意识里可能都没有做到真正地相信自然的调控力。

可是,人类的错误破坏了自然的平衡,并且有他的原因。

第一,人类的自我优越感及自满情绪使然。

人们热衷于简化自然,征服自然。对大自然,甚至已习惯了用“抗争”一词。化学药物的制造与应用便是人类彰显自己征服自然的象征。人类以主人公的姿态

自居是愚蠢的,为了取得眼前暂时的抗争自然的胜利这一冠冕堂皇的理由,明明知道有危险而偏要冒着危险把环境浸透于有害物质中中。我们会被迫付出代价。

第二,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这篇文章中,我第一次清楚地认识到环境问题绝非单纯地是环境问题,而是跟政治有脱不清的关系。

当人们的生活因为杀虫剂而受到影响时,就像文章中写的那样,州和联邦的农业官员以其特有的耸肩来摆脱那些被他们认为是无足轻重的抱怨。还有农业部,根本不对所用药物的既有知识进行最起码的调查,而盲目地去执行它的计划;即使进行了调查,它也将所发现的事实置之不顾。政府还让药品制造商使用容许值,这将意味着允许供给公众的食物受到有毒化学物质污染。这些显示出征服自然的眼花缭乱的力量,但是长远的、不太明显的效果就很容易被当做是悲观主义者的无根据想象而被漠视。这些可悲地都是政府的决定。更加让人不能理解的是,当有效地生物控制方法被提出的时候,政府竟然提供很少的基金。

第三、媒体宣传不到位。

普通公民很少察觉到他们正在用这些剧毒物质把他们自己包围起来,他们确实可能根本没意识到他们正在使用这样的物质。我们被动地生活在充满有害化学物质的环境里,却又被剥夺了知道真相的权利。

宣传部门应该像民众客观传达进入到生活环境中的化学物质的各种信息,忍耐的义务必须给我们知道的权利。

分析了这些,保护环境是当前至关重要的。环境保护可以说是一个看似普通却十分严重的问题,而保护环境也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十分难彻底做到的问题。如论如何,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我们的家园,有许多人因为钱而忽视甚至放弃了环保,还有许多人表面上口口声声地要进行环保,却很难落实到生活当中;但环境保护做起来其实也十分简单:不乱扔垃圾;不滥砍滥伐树木,滥杀野生动物;做事谈话时不要发出噪音等等,这样看似平凡的事却的确是在保护环境。假如想让我们及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看见我们今天可以看见的蓝天白云、花草树木和清澈的河流的话,我们就不应贪图眼前利益,因为这往往会引起许多的环境问题。毕竟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失去了就不会再拥有,就算你有再多的金钱,有再大的势力,也无法买到另外一个地球。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保护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

第五篇:自然辨证法论文

改革开放才是复兴之路

摘要:本文通过历史经验以及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来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并从理论上说明改革开放是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的。

关键词:改革开放、社会主义 这已是被无数事实所证明的真理。

纵观古今中外,没有一个国家是在墨守陈规、闭关锁国中发展壮大的。英国通过资本主义革命、工业革命和海外商品倾销,建立了强大的日不落帝国;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从贫穷落后,任人宰割的海外岛国,一跃成为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世界性大国;美国通过技术革新和开拓全球贸易市场,成为世界上的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在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由于墨守成规,终至国力衰微,饱受凌辱,而同为诸侯国的齐国却通过齐相管仲改革弊政,迅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近代的中国,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国家积弱,已经沦为人为刀徂、我为鱼肉的境地。一代代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奋斗。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无一不是在为中国的出路而探索,但却都以失败而告终,因为它们都没有使中国步入一个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道路,反而把中国带入到了一个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正当人们为中国的命运充满阴霾的时候,远在西方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让茫然无措的中国志士看到了希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革命的道路指明了方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无产阶级迅速团结起来,通过长达28年的艰苦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崭新的中国,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独立。

新中国成立后,放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的担子就从如何带领全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转变为如何领导全国人民走向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道路。1956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道路,步入社会主义道路后的中国,严格实行计划经济,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事实证明,社会主义是中国正确的选择,是符合中国发展的要求的。

但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计划经济的弊端就逐渐展露出来,政企不分、大炼钢铁、大跃进、浮夸风等状况严重的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之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国的战略重心错误地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移到了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道路上,在这段时期,我国的经济遭受了严重的打击,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没有得到提高。

1976年,“四人帮”的粉碎标志着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但一个新的历史性问题迅速地摆在了中国人民的面前,究竟是继续走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道路?还是要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道路?在这个时候,以华国锋为首的一批共产党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即:“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就是要把中国继续拖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深渊。“两个凡是”的方针提出后,随即遭到了邓小平、陈云等人的坚决反对,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当日,新华社转发了这篇文章,12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转载,矛头直指“两个凡是”,并获得了党内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和拥护,这一论点,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准备了思想条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进行了一次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批评了“两个凡是”的方针,肯定了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路线;同时决定把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做出了改革开放的新决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做出的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创了中国发展的新局面,使得社会主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也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感召力,更使得社会主义的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创造力,可以说,是改革开放,改变了国家,改变了党,改变了中国人命的命运,是中国历史一个新的转折点。通过37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如果说,是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那么,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了。

第一,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飞跃。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最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农业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基本上得以解决。在对外贸易上,在开设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后,我国又开放了沿海、沿江和内陆地区,在此之后,我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从1978年的3624.1亿元,到1997年为74462.6亿元,再到2007年246619亿元,30年间增加了67倍,到2010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397983元,首次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同时,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也不断增强,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21737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对外投资大幅增长,实际使用外资额累计近10000亿美元,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也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获得了显著的提高。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就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但中国并不是以强国的姿态,而是仅以大国的姿态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我们知道,一个大国是不足以赢得世界的尊重的,只有作为一个真正的强国,才足以使得全世界对你刮目相看,才能真正的钦佩你。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在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格局中越来越发挥出至关重要的影响力。在政治上,中国加强了和第三世界多个国家的合作并扩大了国际影响力,美国、欧盟、俄罗斯等世界性强国和组织越来越不能忽视中国的意志,同时,改革开放为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在经济上,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影响力已毋庸置疑;在军事上,自主技术创新为中国的军事力量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中国的军事力量已不再像从前那样仅有量的优势,而是有了质的飞跃,同时,中国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核国家,这也是难以让世界忽视的力量;在文化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热衷于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在美国等许多西方国家都开设有孔子学院,并且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愿意来中国留学。所有的一切显示,中国已经不容被世界所忽视,中国正在逐步以一个强国的姿态来面对整个世界。

第三,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普遍的改善。进入历史新时期的时候,我国大约九亿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竟有2.5亿之多。现在,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广大人民的生活普遍得到明显改善,这是大家都可以感受得到的事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全体国民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与此同时,全体居民共享改革成果,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家庭财产由无到有,由少到多,跨越了温饱、小康两个生活阶段,逐步向富裕迈进。改革开放37年,生活上的巨大变化,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能深刻地感受到的。2007年和1978年比,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7元提高到137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7元提高到4140元,扣除物价因素以后,二者平均每年都增长7%。而同时,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从57.5%下降到36.3%,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67.7%下降到43%,这都充分说明了我们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和消费水平的显著提高。2006年1月1日起,党和国家为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又取消了在中国有着2600多年历史的农业税,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事件,也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

37年发展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同时,坚持改革开放也是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已经证明,坚持改革开放是符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的,也是有助于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共同富裕的。但也有人指出,当今,改革开放加重了中国的两极分化,不符合社会主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根本制度。在这里,我认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剥削,出现两极分化,如果我们只顾一味的追求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不搞经济建设,不搞改革开放,那我们实现的就不再是共同富裕,而是共同贫穷,我想,这显然是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的。因而,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才能发展社会主义中国,才能使社会主义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参考文献:

[1]《改革开放三十年--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重大抉择》, 《改革开放三十年》编写组,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2]《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辽宁人民出版,2011 [3]《改革开放三十年见证与回顾》,魏礼群,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

下载自然辨证法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然辨证法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研究生自然辨证法论文

    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现状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已成为其国际地位和在国际竞争中成败的决定性因素。面向21世纪的中国,如......

    自然辨证法

    《自然辨证法》导言读后感《自然辩证法》导言读后感最近,对恩格斯自然辨证法略读了一番,一开始无非抱着完成作业的心态去的,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不自觉的被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思想......

    自然辨证法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主要研究内容? 答: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

    《自然辨证法》-

    《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 完善政协监督 = 共建和谐社会 《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 完善政协监督 共建和谐社会 文章摘要: 民主监督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全面构建和谐......

    自然辨证法

    转基因农作物 一、定义 转基因农作物是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和基因重组技术引入其它生物或物种的基因而培育出来的,这种农作物也叫基因改性农作物或基因重组农作物。 二、发展现......

    自然辨证法结课论文

    环境问题与人类未来 摘要: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源的大量采伐利用,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人类对环境的依赖越来越严重,脱离了特定的生存环境人......

    自然辨证法小论文2(大全)

    对于现代社会来讲,科学是一种新型的宗教吗?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宗教,什么是科学,它们是怎么产生的? 《宗教百科全书》中,宗教的定义是这样的:总的来说,每个已知的......

    自然辨证法题目及参考

    1. 结合课堂讲授,谈谈你对自然辩证法的认识或体会。P1-P13 2. 试述马克思恩格思自然观的产生和主要内容。P32-P43 3. 试述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P58-P66 4. 结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