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2019版)
1.什么是“系统”?并阐述系统的基本类型和基本特征。
简述系统的含义以及特征
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元素(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1)任何系统必须有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
2)
系统诸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
3)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性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4)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
系统的特征:
1.整体性2层次性3.自组织性5.开放性6动态性
类型:
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
从系统内发生的实际过程分:物理系统、化学系统、生命系统。
从人对自然物的参与程度分:天然系统、人工系统、复合系统。
从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特点分: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
从人对自然物的认识程度分:黑系统、白系统、灰系
从系统所处的状态分:处于平衡态的系统,处于近平衡态的系统,远离平衡态的系统。
2.试述全息关系的内容及其启示意义。
指部分包含整体的全部信息。不仅古代文化中有丰富的全息思想,而且现代的分形理论、生物全息论等也越来越揭示大自然的全息奥秘。
1.分形理论中的全息思想
因分形论认为,分形内部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称作分形元),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整体的再现和缩影。回分形论揭示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了从部分过渡到整体的媒介与桥梁,说明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信息“准同构”(部分只是构成整体的单位,内含整体的信息,与整体相似,但并不简单的等同于整体,整体的复杂性远远大于分形元)。
2.中医理论中的全息思想
中医理论的诊疗原理和方法,在许多方面都是根据人体部分与整体全息的关系而建立的。
人的眼部五轮与脏腑全息:
肉轮:即眼睑,属脾主肉;
血轮:即两眦,属心主血;
气轮:即白睛,属肺主气;
风轮:即黑晴,属肝主筋;
水轮:即瞳神,属神主骨。
3.掌纹医学中的全息思想
手掌与人体全息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医学家对掌纹的变化和病人临床症状的对比分析,已经发现了人体百种以上的疾病在掌纹_上的变化规律,特别是手掌部位及掌纹与人的五脏六腑的对应关系。古老手相术中合理成份已得到吸收和科学发展。
4.生物全息胚学说
全息胚(元)
:指生物体.上处于某个发育阶段的特化的胚胎。作为部分,全息胎蕴含了整体的信息。
单个细胞是发育程度最低的胚胎,而整体本身是发育程度最高的全息胚。实际上,有机体的各个彼此不同的组成部分或器官本身都是全息胚,同时又是全息胚的集合体。
5.易经八卦的全息性
6.汉字的全息性
人:
撇捺互撑,站立为人。
伏羲姓妊,女娲造人。
人音通仁,仁义为本。.不行仁义,非是真人。
3.试述非加和性关系及其启示意义。
四、非加和性关系及其启示意义
非加和关系是指对于整体的某些属性和量度来说,整体不等与部分之和,系统的本质特征在于非加和性。
由于非加和性关系的存在我们得到的启示意义
1.部分在整体中的性质和行为将不同于孤立状态下的性质和行为。
2.整体将出现部分所没有的新性质、新属性、新规律。
指对于整体的某些属性和量度来说,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由于非加和性关系的存在,(1)部分在整体中的性质和行为将不同于孤立状态下的性质和行为。(2)整体将出现部分所没有的新性质、新属性、新规律。
产生非加和关系的根本原因在于:整体与部分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存在着相干性相互作用。相干性相互作用是指整体与部分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经过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而彼此约束和选择,协同和放大。
启示:
1.生物进化增加一项微小的机体能力就能生存或达到食物链的上层。
2现代竞争与战争突出某项独到的功能即能出奇制胜或处于强者的地位。
3现代科技发展注重自然、科技、人类的平衡,科技作用将大大加强。
4.何谓“自组织”?并阐述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和基本条件。
阐释自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基本条件。P65)
答: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能够形成有序的结构,或从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①开放性,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就能从原来混乱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结构。②远离平衡态,因为在近乎平衡态的情况下,即使系统开放,它也会返回平衡态的。“非平衡态是有序之源”,只是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③非线性相互作用,系统内部的作用关系不再是各种作用的简单线性叠加,而是各多种作用相互制药、耦合而成的全新整体效应,这意味着系统内要素独立性的丧失,各要素按一定方式在大范围内协调运动,从而导致系统新质的出现。④张落是由组成系统的大量微观元素的无规则运动及外部环境不可控制的微观变动引起的,是一种随机的、不可预言的事件。
试述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答:自组织是在开放背景下,系统自发形成内部有序结构的过程。理解自组织概念的关键在于:模式是内部自发产生的,而不是由系统外部输入的。事实上,任何新的有序结构模式的生成都是通过自组织实现的。自组织就是新模式创生的一般机制。其基本特征:动态性或微观可变性;适宜的开放性或非平衡约束;长程相干或非线性;内随机性或自主不确定性;内反馈、信息网络与全息建构性;复杂性。自组织行为的一般过程和机制:系统的创生和演化,大体需要经历分化、汇聚、成核、发育、复制、扩散、变异、选择、进化与毁灭等几个环节,通过对这些环节发生的内在机理的讨论可以揭示出自组织行为的一般过程和机制。
5.如何理解自然界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
如何理解进化与退化的统一性?
txt.txt真正的好朋友并不是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题,而是在一起就算不说话也不会觉得尴尬。你在看别人的同时,你也是别人眼中的风景。要走好明天的路,必须记住昨天走过的路,思索今天正在走着的路。进化与退化是自然界演化过程中两个相反的方面。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不可逆性。二者之间又有统一-性。
这种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进化与退化相互包含。在自然界的演化中,以进化为主的的过程往往内在地包含着退化,反之亦然。例如,从猿到人,无疑是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件最伟大的事情。但从局部功能来看,像攀越能力、消化能力、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都有一些退化的趋势。
因为,很难看到纯粹的进化和退化现象。
(2)进化和退化共存共生。进化和退化常常是同时存在和同步发生的。它们往往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例如,工业化推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但是,工业化消耗了地球的几十年来的大量资源储备,向自然界排放了难以计数的废气、废物和废水,带来了生态环境恶化。
(3)进化与退化相互交替。进化和退化往往是交替进行、相互转化的。在一定条件下,进化过程会转入退化;退化过程也可以转入进化。按自组织理论观点,一个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通过引进负熵和正反馈循环,经涨落和起伏,会从无序趋向有序,从而形成耗散结构。然而,时空有序结构会在一定的外部控制参量条件下进入混沌状态。
总之,进化和退化是自然界中两种相反趋势,二者密切结合,不可分割,每一方是对方发生的条件,二者的结合,形成了自然界演化的循环螺旋式推进方式,使自然界演化过程呈现出周期性。
6.试述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及其重要意义。
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简单性和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和随机性辩证统-“的物质系统,它以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的形式演化着;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它既与其所在的环境发生联系,又与其他系统发生关联,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点;系统的演化是不可逆的,分叉和突现是其演化的基本方式,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等构成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进化是系统以对称性破缺为路径和基础的有序化过程;时间具有不可逆性,时间和物质系统相互关联;自然界经历着“混沌一有序”不断交替的过程,是无限循环和发展的;人、人类以及社会也都以系统的方式存在并和自然界系统发展关联。
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7.关于人在世界上的地位,目前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自然界的普通成员”。你同意那种观点,为什么?
关于人在世界的地位存在两种相反的结论“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自然界的普通成员,你同意那种观念为什么?
我同意人是自然界的普通成员
“人是万物的尺度”,文明发展了几千年后的今天,这句古希腊智者的名言竟然有了如此来势汹汹的复活,几乎成了立在我们时代上空的唯一-信条。
那么亚里士多德指出的这句话给自身带来的困境是如何被解决的呢?一-如果人是
万物的尺度,那么人也是这句话本身的尺度,也就是说你相信它就对,你不相信它就不对,那么这句话到底对不对呢?奇怪的是,在我们的时代这种逻辑矛盾不存在了。因为我们接受-一个漂流的世界、-个完全个人化的世界,我们不相信有什么绝对的真理,也不需要什么普遍的真理。真理只是-种共识,人并不总是需要共识,只有在共同面临某种必要时才如此,比如当全人类面临宗教冲突带来的灾难时,便需要关于宗教多元论的共识。
人是自然界的普通成员
(1)人是自然界的普通成员,人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
传统的观念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主人,人类要征服自然。
人不是大自然的统治者,人只是大自然的普通一一员。由于人是普通一员,人类就应尊重这个生态共同体及生态共同体中的每-
-个成员。因为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其他成员是同属于一个共同体的,生态系统及其成员应该成为人类道德关怀的对象。
(2)大自然不但具有工具价值,还具有内在价值。
传统观念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是唯一的价值主体。大自然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独立于人,而存在的价值,人类对大自然负有义务与责任。
(3)以整体主义思想看待自然和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系统是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元素组成的统一整体,而人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人类是生物圈这个生态大系统中的子系统。系统整体的利益大于其部分的利益。
8.人类中心主义是否必然导致对环境的破坏?能否在承认人类中心主义的前提下有效地保护环境?
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类发展和需要的利益为出发点,具有双重效应,积极和消极影响并存。人类中心主义为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可避免的对自然环境有所破坏。但是不是必然的。我们需要在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的同时,尊重自然规律。人类中心主义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不否认保持自然环境的需要。同时保护自然环境符合全人类整体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人类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类利益和价值与生态系统的内在目的性协调起来。并且我们可以通过反思,似我们的人类中心主义更加合理。因此,我们可以在承认人类中心主义的前提下保护好自然环境。
人类中心主义认为,非人类中心主义决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灵丹妙药。因为在非人类中心主义看来,所有的自然存在物都有价值,都值得人类关爱,保护环境不是为了人本身,而是为了自然,这样,当人的权益和自然或动物的权益发生冲突时,将陷入尴尬的境地。在解决生存悖论时更是如此。一方面,他们要承认消费自然,另一方面又要放弃对自然的改造。消费自然会产生环境危机,放弃对自然的改造又会导致资源危机,二种结果都会危及人的存在。看似善意的为保护环境产生的非人类中心主义,不可能解决环境问题,在人的生存问题面前也显得苍白无力,它最终只能使人返回到以神秘的自然为中心的原始世界。
9.自然界具有内在价值吗?
自然界具有内在价值。“我们不仅要承认人的价值,而且也要承认自然的价值。在这里,价值主体不是唯一的,不仅仅人是价值主体,其他生命形式也是价值主体。”自然之物的内在价值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客观性是由自然事物的性质决定的,不管人是否评价它,也不管人是否体验它。它不依赖于评价者的认识、评价或经验判断,而是自然史必然地产生的,因而是客观的。尊重生命、敬畏自然。人不是万物的尺度,人类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种类一样,都是组成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要素,或自然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整个自然界是深奥复杂的动态系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永远是不完备的,更无法一次完成。自然的权利。它是指生命---自然界的其他物种和人类一样有权按照生态规律持续生存。尊重生命,承认自然界的权利,对生命和自然界给予道德关注。是否只有人才能具有“价值”?价值,自然界的价值是自然的性质,它是由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物质的性质与结构所决定的。我们认为自然界具有价值,并且自然界的价值是多样的。在生物学层面上,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它的这种内在价值表现在自然以它自身为尺度,表示生命和自然界的生存:①自然界具有固有价值。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界就已经存在了,所以自然事物具有不依赖人类评价和存在的价值。②自然界具有内在价值。指人类从自然界的每一种事物本身评价的价值,它并不仅仅从自然事物的用途,功能方面来评价。③生态系统的价值。生态系统整和的效果与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相加的效果是不相同的,生态系统整体的性质是不能被它的其他组成部分性质所取代的,比如自然选择的价值,刺激并支持生存的价值等。
10.道德关怀的对象是否可以扩展到自然界?
人类中心主义者总是把理性作为获得道德关怀的充要条件,因而伦理道德只能适用于人际关系,如果说人对自然有什么伦理可言,那最多只是一种间接责任或隐喻。但非人类中心主义者认为,从道德发展的历史来看,现有的那种否认人对自然存在道德关系观点也同样会被证明是错误的虽然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长期以来是环境伦理学的主旋律,但这种争论也并没有立,即给环境危机带来出路,相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自然中心主义:认为并非只有人类才具有内在价值,动物、植物、物种,甚至河流、岩石、生态系统及自然本身都具有内在价值,它们也是道德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和成员,是否具有理性和具有某些生物学特征并不能成为“有资格获得道德关怀”的必要条件。生物、物种在道德地位上是平等的,人类中心主义表现出人类这一.物种的偏见,是物种歧视主义和人类沙文主义。生态中心主义主张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也纳入伦理调整的范围,人类的伦理规范应扩展到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即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为一种由伦理原则来调节和制约的关系,把道德关怀的对象扩展至所有存在物,人类由自然的主人变为自然的普通成员和普通公民。
以自然为中心;承认客观事实。
以人为一本;
因为,自然界为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所有物种提供了竞争发展的舞台,每一种生物都要为自己在自然界的生存而抗争。任何-
-种生物,如果不是考虑自身的生存,而首先是为了其他物种的生存的话,那么它就无疑会被自然界淘汰。源于生存的本能。人是已知具有道德与理性的物种,对自然的消耗也较大,应承担更多对于自然的责任。同时将其理性和道德的对象扩展至所有存在物。
以自然为二本;
人出于自然,自然提供给了人类生存的条件,使我们得以生存、发展。当然,这里也有人类自己的不断努力的很大原因,但我们仍应怀着感恩与敬重的心态来面对自然。毕竟,自然创造了我们。我们也应该用自己的理性、道德来反馈于自然。
隐藏在本能中的某种东西加以理性的修饰便成为某种道德。
当来自本能的欲望大于来自本能的约束,我们便需要道德来辖制自己。
结论:在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所努力的同时,我们应对自己做于某种限制,避免造成对人类自己有利而对自然无利的巨大破坏。我们并不能够靠本能来约束自己,因而我们需要用人类理性道德去衡量人与自然的关系。但一切为了保护自然、改造自然的行为的真正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改善人类自己的生存状况,从道德的意义上讲,另外一个目的是为了以行动实现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来自人类本能的一种感恩的道德。
11.试述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观点并做简要评论。
人类中心主义总是作为一种价值和价值尺度而被采用的,它是要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的依据,有且只有人类才是价值判断的主体。
核心观点:
1、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只有拥有意识的人类才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价值评价的尺度必须掌握和始终掌握在人类的手中,任何时候说到“价值”都是指“对于人的意义”2、在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中,应当贯彻人是目的的思想,最早提出“人是目的”这一命题的是康德,这被认为是人类中心主义在理论上完成的标志。3、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果不能达到这一目的的活动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一切应当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就是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目标的思想,它要求人的一切活动都应该遵循这一价值目标。马克思特别强调人的主体性,他指出,人类主体性表现于精神生活中,就在于意识到了思维与存在的对立;人类主体性表现于现实生活中,则是以人对自然的全面控制与利用为标志的现代生活方式,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与发展。
并简评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心义的观点。
评价: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观念来自传统的机械世界观。人们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以个人或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来无节制地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生态中心主义则尊重自然自身发展,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这种观念超出了传统的机械论世界观的狭隘境界,是人类在认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一种崭新的观念。
12.试述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观点并做简要评论。
什么是非人类中心主义?
非人类中心主义是与人类中心主义相对的一种理论诉求,它将人类中心主义看作是目前各种环境问题的根源,力图跳出人类中心主义,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认为,人不是万物的尺度,相反,“万物是人的尺度”。这就把人从生物共同体的中心位置拉了下来,赋予其它生物与人类同等的权利。非人类中心主义主要有动物权利论、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三种形式。
简短的评论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的伦理发展轨迹表明,道德共同体和权利主体的范围不断扩大。生态中心主义所主张的“道德应包括人和大自然之间的关系",把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视为一种由伦理原则来调节和制约的关系,认为大自然拥有权利,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这是一次革命,是从人际伦理学到生态伦理学的革命。这场革命把人类由大自然的主宰变为大自然的普通公民,摒弃了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和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二元论的陈旧观念,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思想资源。
13.试述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议的焦点。
这两种思想的理论斗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当前生态危机的根源是人类中心主义吗?非人类中心主义者认为人类中心主义应当为当前的生态危机负责。而人类中心主义者认为,当前的生态危机并不能归咎于人中心主义。墨迪认为,人和其他物种一样,不可能脱离自身的利益而存在,人理所当然是以人为中心,当前出现的生态问题产生于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超过了正确运用这些知识的知识以及人口迅速而无节制的增长。诺顿把人类的需要心理偏好分为两类:感性偏好与理性偏好,并认为,那种主张人的感性偏好都应得到满足的理论是强式人类中心主义,而那种认为只应满足理性偏好的理论是弱式人类中心主义,当代生态危机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强式人类中心主义,它只以人的直接需要、当前利益为导向,从根本上放弃了人的长远利益和整体益。真正的人类中主义是弱式人类中心主义,它并不必然导致生态危机。
第二,自然界具有内在价值吗?绝大多数人类中心主义者都把价值理解为客体对主体的效用,是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或某种评价标准对客观对象所做的评判,因此,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只有在它们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时才有价值,内在价值只属于人类。非人类中心主义者认为,并非只有人类才具有内在价值,自然界也同样具有内在价值。利奥波德将价值赋予整个大地,而不是只属于作为其中一个子系统的人类,共同体的利益才是确定其构成部分的相对价值的标准。罗尔斯顿提倡“自然价值论”,强调自然价值的两个特征:客观性与创造性。
第三,道德关怀的对象是否可以扩展到自然界?人类中心主义者总是把理性作为获得道德关怀的充要条件,因而伦理道德只能适用于人际关系,如果说人对自然有什么伦理可言,那最多只是一种间接责任或隐喻。但非人类中心主义者认为,从道德发展的历史来看,现有的那种否认人对自然存在道德关系观点也同样会被证明是错误的虽然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长期以来是环境伦理学的主旋律,但这种争论也并没有立,即给环境危机带来出路,相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14.试述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特征。
2.评论生态中心心义的主要观点。
答:生态中心主义(ecocentrism)
又称生态中心论,是一种把道德关怀的范围从人类扩展到生态系统的伦理学说。其主要观点包括:
1、人是自然界的普通成员,人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要把人类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造成大地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它不仅暗含着对每一成员的尊重,还暗含着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重。”--利奥波德。2、大自然不但具有工具价值,还具有内在价值。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传统的观念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是惟以的价值主体。某-事物是否有价值,看它对人类是否有用,是否符合人的利益,能否满足人类的需要。大自然之所以具有价值,是因为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用。3、以整体主义思想看待自然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整体主义思想看待自然指的是把自然界及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都看作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构成的整体,认为生态系统中的任何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整体主义思想是环境伦理学中生态中心主义的重要思想特征。
3.简述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思想。.答:
1、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生态系统是由其组成要素(包括生物和非生物)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生物圈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自然界又可划分成大小不同的各种生态系统。无论是大的生态系统还是小的生态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2、人是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人不是处于生态系统之外,而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中,是与生态系统的其他成员息息相关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不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不是生态系统的征服者和统治者,而是生态系统中普通一员,人与其他生物在生态上是平等的。3、生态系统的利益包含并高于人类的利益。人类只是生态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系统整体的利益高于部分的利益,从长远来看,只有在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人类这个子系统的利益才有保证。4、维护生态系统的繁荣稳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伦理原则。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一切破坏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的行为都是错误的。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完整与繁荣,因此,人类必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人类对大自然负有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
1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1)生态文明是指通过不断完善社会制度、改善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统--的新的社会文明,它有助于实现生态自然观,有助于持续、健康地搞好现代化建设,它“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2生态自然观强调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理论基础。
(3)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进程中”。
16.试述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生态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一生非常关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深入认真地研究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类是自然界发展运行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类来源于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人类的武器库和藏所。自然界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人类应该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开展生产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有过相对的和谐。如果无视或者违背自然规律,人类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确立,使得人类影响利用自然界的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也产生了许多反面影响,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污染和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和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影响,成为异化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人类和自然界的相对平衡被打破,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认真学习并按照自然规律进行活动,革新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教育,开展科技创新,合理利用科学技术,节约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使人类的活动结果在自然环境的承受范围内,才能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
17.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
主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生态自然观
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2.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