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复习总结答案(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5 09:41: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然辨证法复习总结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然辨证法复习总结答案》。

第一篇:自然辨证法复习总结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

小欣

整理编辑

一、名词解释:(很懒的人可以考虑不背括号里的文字)

1.系统: 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P52 2.拉普拉斯决定论: 是与机器的自然图景相联系的、关于宇宙的过程可以在一个简单的数学方程式中表现出来的理论。

(P32)

3.系统思维方式: 是把对象当作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P50)

4.自组织: 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P65)5.生态危机: 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P76)

6.技术: 可定义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P184)

7.知识密集型技术: 指生产这种产品所投入的活劳动不只是简单劳动,而更多的则是复杂劳动,因而该产品凝聚着更多的知识量,资源、能源耗费少,研究与开发的投资额大,其产品有少品种、大批量转向多品种、小批量、更新换代快等。(P194)

8.技术体系: 是各种技术之间根据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社会条件,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结而组成的系统(,也就是说,技术体系是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各项技术组成的)。(P195)

9.技术结构: 指技术内部各种构成要素的组织形态和彼此之间的联结方式。(P197)10.技术价值: 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P219)11.高技术: 界定为建立在科学技术研究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前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能够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技术或技术群。(P245)

12.社会建制: 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一般而言,社会建制主要指社会组织制度,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物质支撑四大要素)。(P255)

13.科学技术体制: 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P256)

14.范式: 就是科学共同体全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包括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标准、共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公认的科学成就和范例等等。(P267)

15.无形学院: 是迅捷的、非正式的学术交流系统,常常出现于学科的前沿和几个学科的边缘,为了尽快获得新的信息,研究人员大多通过直接交谈、通讯等个人联系的方式进行非正式的交流。(P268)

To the world you may be one person, but to one person you may be the world.@_@ 1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

小欣

整理编辑

16.创新者网络: 这个概念原出自技术创新经济学,意指一种特殊的创新者组织形态,即网络组织,它介于市场和企业组织之间,是两者互相渗透的产物。(P268)17.技术共同体: 是以共同的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体。(P268)

18.科学事实: 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个别的事物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P97)

19.科学观察: 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P115)

20.科学实验: 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P115)21.类比方法: 根据两个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一个对象具有其他的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P138)

22.科学共同体: 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P176 23.理想实验方法: 是在科学研究中为了排除各种次要的和非本质因素的干扰,在纯粹状态下对自然过程进行研究,而在思想中把实验对象与实验过程理想化的方法。(P137)一. 填空:

1.1543年哥白尼的 《天体运行论》 一书的出版,揭开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序幕,引发了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

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具有

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 的基本特点。3.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以牛顿的巨著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的出版为标志。

4.系统自然观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阐发了自然界是 存在到演化,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 的辩证统一的思想。

5.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6. 恩格斯论证了劳动在人类起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了 劳动创造了人 和 整个人类社会的观点。(P2)

7. 技术要素是技术本质的具体表现形态,这些要素可概括为 经验形态 的技术要素、实体形态 的技术要素和 知识形态 的技术要素。(P188)

8.技术结构的历史发展经历了 单相技术结构、双相技术结构、三相技术结构 三种结构模式。(P197-198)

9.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的区别在于 认识目的不同、认识对象不同、认识过程不同、解决的问题不同。(P203-204)

10.技术方法的特点为 目的性与客观性、功利性与折中性、多样性与专用性、社会性与综合性。

11. 技术价值具有 客观性、实践性、历史性、相对性 的特点。(P220-221)12. 知识的四种类型: 事实性知识、原理性知识、技能性知识、人力资源知To the world you may be one person, but to one person you may be the world.@_@ 2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

小欣

整理编辑

识。(P295)二. 选择题

1. 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科学家组织是什么?(A)(P257)A.英国皇家学会 B.巴黎科学院 C.灵赛学会 D.美国科学院

2.哪一个国家在近代科学家的社会角色的形成过程中迈出了第一步?(A)(P258)

A.英国 B.法国 C.意大利 D.德国

3.1834年,(A)首先提出“科学家”(scientist)一词,以区别于传统的“哲学家”(philosopher)。(P258)

A.惠威尔 B.牛顿 C.伽利略 D.法拉第

4.科技人员学术声望大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ABC)(P262)

A.所在学术机构的声望; B.所获奖励的声望; C.论文被引证的次数; D.社会地位和声望;

5.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顺序。(C)(P279)

A.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 B.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 C.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 D.英国意大利法国德国;

6. 美国的第一个工业实验室是什么?(B)

(P276)

A.贝尔电话实验室 B.爱迪生实验室 C.IBM实验室 D.沃森研究中心 7. 1951年,第一个科学技术园区在哪一个大学附近?(D)(P277)

A.哈佛大学 B.麻省理工学院 C.芝加哥大学 D.斯坦福大学 8.

最早的科学社团是什么?(A)(P264)

A.自然秘密协会 B.英国皇家学会 C.柏林学会 D.圣彼得堡学会 9. 以下几项发现中,(C)不属于十九世纪末的物理学三大发现。(P8)

A.放射性现象; B.X射线 C.电磁波; D.电子 10. 以下不属于高技术特点的是:(C)(P248)

A.高投入; B.高效益

C.低风险; D.扩散强

11. 专家制国论是属于(A)的观点。(P232)

A.技术统治论; B.技术悲观主义

C.社会决定论; D.马克思的技术论

12. 决定技术结构转变的是(A)矛盾。(P199)

A.技术活动要素与技术结构; B.技术结构与主体技术 C.技术结构与经济基础; D.技术结构与物质技术 1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科学与技术没本质的区别 B.社会将毁灭与技术之中 C.技术万能论属于技术乐观主义 D.技术没有社会属性

To the world you may be one person, but to one person you may be the world.@_@ 3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

小欣

整理编辑

14. C 恩格斯 指出:“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

A.黑格尔 B.马克思 C.恩格斯 D.康德

15.恩格斯指出:“最初把理性带进地质学的是 B赖尔,因为他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些渐进的作用,取代了由于造物主的一时兴起而引起的突然变革。”

A.居维叶 B.赖尔 C.布丰 D.拉马克

16.自然系统具有物质、能量、信息“三要素”。自然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系统的,能量、信息是物质系统的属性。而在自然系统中,C 整体性 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A.开放性 B.动态性 C.整体性 D.层次性 17.20世纪40年代末兴起的 A 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是系统科学研究的第一批成果。它们以“系统”的观点看自然界,提出了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新的范畴,揭示了自然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

A. 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 B.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 C.系统论、突变论、协同学 D.超循环理论、混沌理论、控制论 18.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布伦特兰主席的领导下,出版了 B 《我们共同的未来》,该报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A. 《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B.《我们共同的未来》 C.《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D.《21世纪议程》

19.科学理论的主要特征有(A)(P102)A.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科学预见性 B.怀疑与批判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科学预见性 C.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开拓创新性 D.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结构严密性、科学预见性

20.下列不属于科学假说的主要特点是(D)(P100)A.科学性与猜测性的统一 B.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 C.多样性与易变性的统一 D.解释性与预见性的统一

21.科学的本质属性是(A)(P95)A.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系统性和主体际性 B.客观真理性、逻辑性、系统性和主体际性 C.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系统性和预见性 D.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系统性和相对性

22.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不包括(D)(P149)A.相容性评价 B.自洽性评价

To the world you may be one person, but to one person you may be the world.@_@ 4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

小欣

整理编辑

C.简单性评价 D.系统性评价

23.形成假说的基本条件是(B)(P121)A.假定性、可检验性、系统性 B.一致对应性、可解释性、可预见性 C.客观真理性、可解释性、可预见性 D.客观真理性、可预见性、系统性 四.问答题: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什么?P27-28 答:基本特点是: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2、为什么说牛顿力学是机械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P30-31 答:牛顿力学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是机械论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第一,惯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物质自身没有改变状态的能力,物质要改变状态,只有依靠外力。第二,“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力去论证其他的现象。”第三,物体的运动只能改变物体的速度与位置,而不能改变其质量。第四,存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第五,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来表示机械因果性公式,人们根据它可以精确预言运动的结果。第六,物质微粒“可以无限地分割,而且是可以无限地把它分离开来的”。

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自然科学前提。P35-38 答:1.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1)“星云说”;(2)地质“渐变论”;(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4)尿素的人工合成;(5)细胞学说;(6)生物进化论;(7)电磁场理论;(8)元素周期律

4、何谓演化与进化?怎样理解自然界的进化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P5961-62)

答:所谓进化,是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演化除包括进化的含义外,还包括了事物的下降的、从有序到无序、从高序到低序的过程即“退化”和从宏观有序态到远离平衡的“混沌态”以及不同远离平衡态的“混沌态”之间的更替。自然界的系统进化即有序化,大体上由宇宙、地球、生命、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所构成。与自然系统有序化相联系、相对应的是对称性破缺。自然界的有序化是对称性破缺的结果,正是由于对称性破缺才使系统向有序化、组织化和复杂化演化。宇宙的演化到形成地球、地球上的生命以至人类,就是一个从完全对称到对称性逐步丧失、非对称性逐步形成的过程。由此可见,自然界的进化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

5、阐述系统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P49-50 答:首先,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指出整体性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属性。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其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指出自然界的任何客体都是动态的开放系统。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再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提出了“内部时间”的概念。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最后,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发展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关于运动、To the world you may be one person, but to one person you may be the world.@_@ 5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

小欣

整理编辑

发展的大循环思想。

6、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P67-69 答:① 恩格斯提出宇宙演化的永恒循环的深刻思想。他指出,宇宙的演化是“物质赖以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② 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与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③ 现代宇宙学的研究表明,宇宙未来演化的趋势取决于宇宙的质量密度。

7、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P80-82 答:现代生态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具体而生动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一,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上。第二,人还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

8、简要阐述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P82-83 答: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其三,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其五,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9、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P9-10)

答:一方面,现代科学必须依靠一定的技术手段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现代技术的发展又必须以现代科学为基础;在内容上,技术要应用科学研究的成果,在形式上,技术要应用科学研究的方法。

10、技术的特征。(P186-188)

答:技术的特征显现出独特的辩证性质:1.自然性和社会性;2.物质性和精神性;3.中立性与价值性; 4.主体性和客观性;5.跃迁性和累积性

11、技术体系的特征。(P195-196)

答: 1,功能的整体性。2,目的的社会性。3,构成的层次性。4,环境的制约性。

12、工程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P202-203)

答:工程与技术同属于改造自然的实践范畴,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工程一般强调的是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尤其指有较大规模且有着复杂的组织系统的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而技术虽然也指技术活动,但对技术活动的规模没有要求,而且往往强调的是技术活动中的手段和方法。任何一项工程都包含了若干数量的技术活动。技术与工程是不可分离的,没有不依托于工程的技术,也没有不运用技术的工程。

13、从科学理论到技术开发可简单分为几个阶段?(P203)

答:第一阶段,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技术理论,即形成人工自然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阶段,根据技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设计制造出产品与工艺,即通过技术理论的实施制造出人工自然;第三阶段,把新产品或新工艺应用于社会经济,即技术理论的运用。

14、技术的二重属性。(P219—220)

答:技术的属性是二重的,可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属性是二者的对立统一体:一To the world you may be one person, but to one person you may be the world.@_@ 6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

小欣

整理编辑

方面技术作为实现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手段、方法和活动,具有自然属性,并且是自然过程。另一方面,技术作为社会的人所创造、所应用,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目的并满足其需要的手段、方法和活动,它具有社会属性,并且是社会过程。

15、熊比特提出的创新的五种表现形式。(P235-236)

答:1.生产新的产品; 2.引入新的生产方法和新的工艺过程;3.开辟新的市场 4.开拓和利用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供给来源;5.采用新的组织方法

16、技术创新具有哪几方面的特点。(P239-240)

答:第一.创造性; 第二.效益性; 第三.风险性; 第四.周期性;第五.集群性;第六.系统性

17、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P244)

答:第一.产权激励; 第二.市场激励; 第三.政府激励; 第四.企业激励

18、科学事实的特点及作用(P98-99)

答:特点:其一.科学事实具有可重复性;其二.科学事实渗透理论;其三.科学事实应该是比较系统的;其四.科学事实具有相对独立性。作用:首先,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其次,科学事实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是推进科学进步的动力之一。

19、科学定律的作用(P100)

答:科学定律在科学知识构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一,科学定律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或规律。其二,科学定律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其三,科学定律是科学解释和预测的有效工具。

20、科学假说的作用(P101)

答:其一,科学假说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其二,假说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式。其三,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21、科学理论的特征有哪些(P102—103)

答:第一,客观真理性; 第二,全面系统性;第三,逻辑完备性;第四,科学预见性

22、科学选题的基本原则有哪些(P111-112)

答:(1).创新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社会需求原则

23、科学实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P116)

答:第一,可以简化复杂的现象;第二,可以使实验对象处于强化的条件;第三,运用实验方法发现自然规律和寻求新的技术方法、技术手段是可靠的和经济的。

24、简述科学的否证发展模式(P171-173)

答:可以把理论不断经受否证检验而发展的过程简略地表示为:P1TTEEP2。其中P1代表问题,TT代表试探性理论,EE代表排除错误,P2代表新的问题。科学就这样循环往复的进行。

To the world you may be one person, but to one person you may be the world.@_@ 7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

小欣

整理编辑

25、假说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P120-121)

答:(1).一致对应性;(2).可解释性;(3).可预测性

26、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有哪些(P115)

答:第一,坚持观察的客观性; 第二,坚持观察对象的全面性

27、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有哪些(P114)答: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28、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P119)

答:第一,在标准条件下,观察者所得到的感觉图像是能够重演的,当然要排除观察者主观意愿的歪曲。第二,观察中渗透的理论要经受过实践的检验。第三,观察中使用的仪器设备和方法手段,是符合科学理论原理的。

29、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主要区别有哪些(P142)

答:1.概念思维的基本要素是抽象的概念,而意象思维的基本要素是形象的意象。2.抽象思维的推理过程是在概念及其判断的基础上完成的,而形象思维的推理过程是在意象及其联想和典型化的基础上完成的。

30、科学理论必备两个基本条件是(P148)答:第一,逻辑条件。第二,经验条件。

31、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其重要性(P107-108)

答: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求真务实的精神;其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其三,开拓创新精神。科学精神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坚持科学精神,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此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这将对熔铸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有着无法估量的意义。

32、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P109-110)

答: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研究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问题在科学认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地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

33、科学的评价和检验的复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P162-163)

答:首先,这种复杂性是由于观察的易谬性。其次,这种复杂性来自科学理论的复杂结构。再次,这种复杂性还在于评价和检验受制于评价者和检验者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最后,这种复杂性还在于科学共同体从表达方式及其社会形象方面对科学理论的确认。

34、科学理论的否证模式如何看待科学理论的竞争(P174)

答:科学的进步有两方面的标志。一方面的标志是理论的可否证度。另一方面的标志是确证度的增加。否正模式更加强调科学的成长,在其看来,确证的意义更在于它提供了证据表明被确证的理论有理由否证并且取代旧理论。

To the world you may be one person, but to one person you may be the world.@_@ 8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

小欣

整理编辑

35、如何正确地理解直觉灵感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P143-145)

答:直觉和灵感都是顿悟的心理现象,都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和深刻性的特征,突然产生于某一随机过程,是对事物规律的掌握。它们的全部内容都是涉及对事实的理解问题,是对客 观规律性的一种把握,是瞬间达到对事实本质的心领神会。在创新过程中,前者着重强调的是未经渐进的精细的演绎推理而对规律性的快捷洞察,后者着重强调的是在百思不得其解时顿悟现象间的规律性的奇效。

36、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社会角色的演变的主要过程(P255-258,三个阶段)

答:1.古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前史。该时期无法形成独立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社会角色,但自然哲学家和工匠却是后来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雏形。2.近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肇始。这一时期出现了近代科学家角色和近代技术专家角色。3.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确立。这个时期现代科学家角色和现代技术专家角色确定。

37、对现代科学家社会角色确立具有重要意义的三个方面的因素。(P258)

答:一是大学教学和科研体制的改革。二是企业中工业实验室的大量涌现。三是国家直属科研机构的兴起。

38、正式和非正式的学术交流。(P263)

答:正式交流主要指在正式出版物和会议上发表、报告学术成果,它体现为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受群体研究范式的制约比较大,因此频率较低且缺乏弹性。非正式交流是科学家通过个人通信和非正式讨论交流信息,具有专门、迅速、双向反馈等正式交流不可替代的优点,还会导致科学家中非正式群体“无形学院”的出现。

39、科学家互动中的学术和非学术的冲突。(P264)

答:科学家互动中的冲突形式可以分为学术性和非学术性两类,不掺入个人社会属性偏见的学术性冲突即学术论战,能够促进对学术问题更为全面的考察,是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但科学家是现实社会中活生生的人,各种社会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他们,由此产生的非学术性冲突负功能居多。

40、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P267)

答:马太效应是科学研究中的优势积累效应,它表现为某些科学家一旦具有一定优势后,因为荣誉背景放大的作用,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进一步获得成果和承认,反之则变得更加默默无闻。

41、科学的社会规范(P270)

答:科学的社会规范以公有主义、普遍主义、无私利性、独创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为标准。

42、技术的社会规范(P272)

答:技术社会规范具有所有者的、局部的、权威的、定向的和专门的特征。

43、国家创新系统(P278)

答:国家创新系统是国家层次上对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过程,即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交流、传播与应用过程的体制化,它是在国家的总体规划下,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中各有关部门相To the world you may be one person, but to one person you may be the world.@_@ 9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

小欣

整理编辑

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

44、带头学科交替理论的主要内容。(P282)

答:带头学科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上走在其他学科前头,并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带头学科可以是单一学科或一组学科,它们交替领先且具有周期性。

45、后工业社会的五个特征。(P293)

答:1.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2.职业分布上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3.“中轴原理”,理论知识成为社会的核心,是社会革新的基础和社会决策的根据。4.未来的技术发展是有计划的,也是有节制的,技术评估占有重要地位。5.“智能技术”非常重要,制订各种政策都必须通过“智能技术”。

46、知识资源的特点。(P296)

答:1.不可替代性;2.不可加和性;3.不可逆性;4.非磨损性;5.不可分性;6.可共享性 7.无限增值性

47、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含义。(P302)

答: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从根本上来看,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它是指各国的商品、服务、资本、技术和人员的流动高速度大容量地跨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相互开放、相互融合,并不断向纵深发展的趋势。

48、建立我国的知识创新系统的主要内容。(P319)

答:主要包括:1.知识创新系统;2.技术创新系统;3.知识应用系统;4.知识传播系统 三. 论述题:

1.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竞争力的新变化。(P306)(问答)

答:关于国家竞争力的研究成果表明,面向知识经济时代,以物品为基础的生产明显地转向以高性能、高技术和以服务为基础的生产;人们的经营观念也从高产量向高价值转化,转向更高层次的专门化的产品和服务;丰富的自然资源在竞争力提高中的作用已大为下降,甚至不起主要作用。与此相反,各国科学技术、知识经济的发展程度则成为其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中坚力量,成为该国经济能否获得长足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而且,当代国际竞争力的发展,已经从注重比较优势,进一步发展到注重全系统竞争力,即建设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发和培育国家竞争优势。

2.信息技术革命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化。(P313-314)(问答)

答:信息技术革命引起了产业结构发生了以下深刻的变化:第一,产业结构由工业为主导转变为信息业为主导。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的劳动力、资本,以及其他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状况以及互相制约的方式。新产业革命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力,在劳动发展史上形成了三大生产力,即农业生产力、工业生产力、信息生产力。第二,产业类型从劳动力密集转变为知识密集。信息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信息化,使生产要素的投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诸多的生产要素中,知识、技术、信息占据头等重要的地位,“科学技术To the world you may be one person, but to one person you may be the world.@_@ 10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

小欣

整理编辑

是第一生产力”成为信息时代社会生产的一个主要特征。第三,消费结构从硬化转向软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穿、住等基本生活费用的硬性开支在居民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对精神生活和服务方面的软性开支所占比重逐渐增大。第四,就业结构的改变。原来的就业结构是三大类:第一类广义的农业;第二类工业;第三类服务业。信息业的出现改变了就业结构,信息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大大超过其他三类产业,专门以知识、信息为劳动对象的智力劳动者越来越多。现在发达国家已经从传统的工业化转向以信息化为主导,以工业化为基础的道路,并据此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3.研究型大学体制的基本特点。(P265)(问答,可以出成联系实际的问题)

答:研究型大学体制主要是系的建立,研究生院制度的形成和以课题为中心的研究组织的产生。系的建立扩大了教授的容量,从而使新的学科和新的人才得以迅速成长;研究生院制度的形成,训练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人才,为科学技术研究活动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以课题为中心的研究组织克服了把全部学术权力集中于教授一人的弊端,提高了科研活动的灵活性。(若出成联系实际的问题,比如:如何把我校建成一所研究型大学,可参考下面的内容回答)

一、聚集一流学术人才,吸引高质量的生源,投入充足科研经费并完善教学和研究设施。

二、给研究以较高优先地位,开展研究性教学,拥有一流学科和学科成长能力,并具有卓越的校长和良好组织氛围。

三、要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高层次社会精英,促成高科技转移,促进高科技园区繁荣,构成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很高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承担起培养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领袖的重任。

4.在人类历史上,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

答: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方,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世纪、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和恩 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个历史形态。5. 评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及其重大意义。

答:基本思想: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无论是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天然”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基本特征:

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2、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To the world you may be one person, but to one person you may be the world.@_@ 11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

小欣

整理编辑

一;

3、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4、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重大意义: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6.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观点提出哪些重要的思想观点?(P6-8)答: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观点提出了以下重要的思想:1.劳动工具是区分人和动物的根本标志。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发生物质变换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通过劳动工具来进行。一旦人类开始生产自身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2、劳动工具的不同划分了不同的历史时代。劳动工具不同,对生产劳动者的要求也不同。

3、先进的劳动工具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市场竞争力、经济发展动力之所在。

7. 马克思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类自然的能动作用和改造作用,其深刻的原因是什么?(P184-186)

答:马克思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类自然的能动作用和改造作用,这个观点是十分深刻的,因为:第一,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即人利用和改造自然,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而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第二,人能动地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实现主观的目的。第三,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推动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演化,并改变着人自身的自然。第四,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一种能动关系,不仅存在于物质生产过程中,还表现在社会生活条件方面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与过程中。8. 试论述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P199-200)

答:技术结构的演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其中交织着各种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形成了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

1、技术活动要素与技术结构的矛盾,决定了技术结构的转变。在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的个体生产方式中,经验型技术结构与其要素是互相匹配的,它们之间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近代工业技术革命中出现的新型的实体技术要素打破了原来的和谐局面,导致了技术结构由经验型向实体性的演化,奠定了近代社会的技术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新出现的技术要素——机器起了主导作用。

2、技术结构与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主体技术结构的异位。在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过程中,新的技术结构与原有的社会技术基础的矛盾起着制约作用,同孕育它的技术基础之间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原有的技术基础不能满足新型技术结构的需要,从而要求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以保证自身的生存。

3、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影响到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时机和速度。首先,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影响到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时机。其次,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还影响到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速度。

To the world you may be one person, but to one person you may be the world.@_@ 12

第二篇:研究生自然辨证法复习总结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

一. 名词解释:

1.系统: 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P52 2.拉普拉斯决定论: 是与机器的自然图景相联系的、关于宇宙的过程可以在一个简单的数学方程式中表现出来的理论。

(P32)

3.系统思维方式: 是把对象当作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P50)

4.自组织: 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P65)

5.生态危机: 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P76)

6.技术: 可定义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P184)

7.知识密集型技术: 指生产这种产品所投入的活劳动不只是简单劳动,而更多的则是复杂劳动,因而该产品凝聚着更多的知识量,资源、能源耗费少,研究与开发的投资额大,其产品有少品种、大批量转向多品种、小批量、更新换代快等。(P194)

8.技术体系: 是各种技术之间根据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社会条件,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结而组成的系统(,也就是说,技术体系是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各项技术组成的)。(P195)

9.技术结构: 指技术内部各种构成要素的组织形态和彼此之间的联结方式。(P197)

10.技术价值: 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P219)

11.高技术: 界定为建立在科学技术研究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前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能够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技术或技术群。(P245)12.社会建制: 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一般而言,社会建制主要指社会组织制度,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物质支撑四大要素)。(P255)

13.科学技术体制: 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P256)

14.范式: 就是科学共同体全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包括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标准、共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公认的科学成就和范例等等。(P267)

15.无形学院: 是迅捷的、非正式的学术交流系统,常常出现于学科的前沿和几个学科的边缘,为了尽快获得新的信息,研究人员大多通过直接交谈、通讯等个人联系的方式进行非正式的交流。(P268)

16.创新者网络: 这个概念原出自技术创新经济学,意指一种特殊的创新者组织形态,即网络组织,它介于市场和企业组织之间,是两者互相渗透的产物。(P268)

17.技术共同体: 是以共同的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体。(P268)

18.科学事实: 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个别的事物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19.科学观察: 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

(P115)(第18题P97)

20.科学实验: 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P115)

21.类比方法: 根据两个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一个对象具有其他的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P138)

22.科学共同体: 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P176

23.理想实验方法: 是在科学研究中为了排除各种次要的和非本质因素的干扰,在纯粹状态下对自然过程进行研究,而在思想中把实验对象与实验过程理想化的方法。(P137)

二. 填空:

1.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一书的出版,揭开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序幕,引发了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具有

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 的基本特点。

3.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以牛顿的巨著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的出版为标志。4.系统自然观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阐发了自然界是 存在到演化、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 的辩证统一的思想。

5.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6. 恩格斯论证了劳动在人类起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了 劳动创造了人 和 整个人类社会的观点。(P2)7. 技术要素是技术本质的具体表现形态,这些要素可概括为 经验形态 的技术要素、实体形态 的技术要素和 知识形态 的技术要素。(P188)(第8题P197-198)

8.技术结构的历史发展经历了 单相技术结构、双相技术结构、三相技术结构 三种结构模式。9.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的区别在于 认识目的不同、认识对象不同、认识过程不同、解决的问题不同。(P203-204)

10.技术方法的特点为 目的性与客观性、功利性与折中性、多样性与专用性、社会性与综合性。11. 技术价值具有 客观性、实践性、历史性、相对性 的特点。(P220-221)12. 知识的四种类型: 事实性知识、原理性知识、技能性知识、人力资源知识。(P295)

三. 选择题

1. 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科学家组织是什么?(A)(P257)A.英国皇家学会 B.巴黎科学院 C.灵赛学会 D.美国科学院

2.哪一个国家在近代科学家的社会角色的形成过程中迈出了第一步?(A)(P258)

A.英国 B.法国 C.意大利 D.德国 3.1834年,(A)首先提出“科学家”(scientist)一词,以区别于传统的“哲学家”(philosopher)。(P258)

A.惠威尔 B.牛顿 C.伽利略 D.法拉第

4.科技人员学术声望大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ABC)(P262)

A.所在学术机构的声望; B.所获奖励的声望; C.论文被引证的次数; D.社会地位和声望;

5.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顺序。(C)(P279)

A.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 B.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 C.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 D.英国意大利法国德国;

6. 美国的第一个工业实验室是什么?(B)

(P276)

A.贝尔电话实验室 B.爱迪生实验室 C.IBM实验室 D.沃森研究中心 7. 1951年,第一个科学技术园区在哪一个大学附近?(D)(P277)

A.哈佛大学 B.麻省理工学院 C.芝加哥大学 D.斯坦福大学 8.

最早的科学社团是什么?(A)(P264)

A.自然秘密协会 B.英国皇家学会 C.柏林学会 D.圣彼得堡学会 9. 以下几项发现中,(C)不属于十九世纪末的物理学三大发现。(P8)

A.放射性现象; B.X射线 C.电磁波; D.电子

10. 以下不属于高技术特点的是:(C)(P248)

A.高投入; B.高效益

C.低风险; D.扩散强

11. 专家制国论是属于(A)的观点。(P232)

A.技术统治论; B.技术悲观主义

C.社会决定论; D.马克思的技术论

12. 决定技术结构转变的是(A)矛盾。(P199)

A.技术活动要素与技术结构; B.技术结构与主体技术

C.技术结构与经济基础; D.技术结构与物质技术 1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科学与技术没本质的区别 B.社会将毁灭与技术之中 C.技术万能论属于技术乐观主义 D.技术没有社会属性 14. C 恩格斯 指出:“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

A.黑格尔 B.马克思 C.恩格斯 D.康德 15.恩格斯指出:“最初把理性带进地质学的是 B赖尔,因为他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些渐进的作用,取代了由于造物主的一时兴起而引起的突然变革。”

A.居维叶 B.赖尔 C.布丰 D.拉马克 16.自然系统具有物质、能量、信息“三要素”。自然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系统的,能量、信息是物质系统的属性。而在自然系统中,C 整体性 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

A.开放性 B.动态性 C.整体性 D.层次性

17.20世纪40年代末兴起的 A 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是系统科学研究的第一批成果。它们以“系统”的观点看自然界,提出了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新的范畴,揭示了自然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A. 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 B.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 C.系统论、突变论、协同学 D.超循环理论、混沌理论、控制论

18.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布伦特兰主席的领导下,出版了 B《我们共同的未来》,该报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A. 《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B.《我们共同的未来》 C.《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D.《21世纪议程》

19.科学理论的主要特征有(A)(P102)A.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科学预见性 B.怀疑与批判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科学预见性 C.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开拓创新性 D.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结构严密性、科学预见性

20.下列不属于科学假说的主要特点是(D)(P100)A.科学性与猜测性的统一 B.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 C.多样性与易变性的统一 D.解释性与预见性的统一

21.科学的本质属性是(A)(P95)A.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系统性和主体际性 B.客观真理性、逻辑性、系统性和主体际性 C.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系统性和预见性 D.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系统性和相对性

22.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不包括(D)(P149)A.相容性评价 B.自洽性评价 C.简单性评价 D.系统性评价

23.形成假说的基本条件是(B)(P121)A.假定性、可检验性、系统性 B.一致对应性、可解释性、可预见性 C.客观真理性、可解释性、可预见性 D.客观真理性、可预见性、系统性

四、问答题: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什么?P27-28 答:基本特点是: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自然科学前提。P35-38

答:1.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1)“星云说”;(2)地质“渐变论”;(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4)尿素的人工合成;(5)细胞学说;(6)生物进化论;(7)电磁场理论;(8)元素周期律

2、为什么说牛顿力学是机械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P30-31 答:牛顿力学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是机械论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第一,惯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物质自身没有改变状态的能力,物质要改变状态,只有依靠外力。第二,“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力去论证其他的现象。”

第三,物体的运动只能改变物体的速度与位置,而不能改变其质量。第四,存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

第五,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来表示机械因果性公式,人们根据它可以精确预言运动的结果。第六,物质微粒“可以无限地分割,而且是可以无限地把它分离开来的”。

4、何谓演化与进化?怎样理解自然界的进化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P5961-62)

答: 所谓进化,是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演化除包括进化的含义外,还包括了事物的下降的、从有序到无序、从高序到低序的过程即“退化”和从宏观有序态到远离平衡的“混沌态”以及不同远离平衡态的“混沌态”之间的更替。

自然界的系统进化即有序化,大体上由宇宙、地球、生命、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所构成。与自然系统有序化相联系、相对应的是对称性破缺。自然界的有序化是对称性破缺的结果,正是由于对称性破缺才使系统向有序化、组织化和复杂化演化。宇宙的演化到形成地球、地球上的生命以至人类,就是一个从完全对称到对称性逐步丧失、非对称性逐步形成的过程。由此可见,自然界的进化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

5、阐述系统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P49-50 答:首先,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指出整体性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属性。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其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指出自然界的任何客体都是动态的开放系统。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再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提出了“内部时间”的概念。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最后,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发展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环思想。

6、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P67-69 答:① 恩格斯提出宇宙演化的永恒循环的深刻思想。他指出,宇宙的演化是“物质赖以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

② 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与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③ 现代宇宙学的研究表明,宇宙未来演化的趋势取决于宇宙的质量密度。

7、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P80-82 答:现代生态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具体而生动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一,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上。第二,人还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

8、简要阐述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P82-83 答: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其三,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其五,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9、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P9-10)

答:一方面,现代科学必须依靠一定的技术手段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现代技术的发展又必须以现代科学为基础;在内容上,技术要应用科学研究的成果,在形式上,技术要应用科学研究的方法。

10、技术的特征。(P186-188)

答:技术的特征显现出独特的辩证性质:1.自然性和社会性;2.物质性和精神性;3.中立性与价值性; 4.主体性和客观性;5.跃迁性和累积性

11、技术体系的特征。(P195-196)

答: 1,功能的整体性。2,目的的社会性。3,构成的层次性。4,环境的制约性。

12、工程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P202-203)

答:工程与技术同属于改造自然的实践范畴,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工程一般强调的是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尤其指有较大规模且有着复杂的组织系统的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而技术虽然也指技术活动,但对技术活动的规模没有要求,而且往往强调的是技术活动中的手段和方法。任何一项工程都包含了若干数量的技术活动。技术与工程是不可分离的,没有不依托于工程的技术,也没有不运用技术的工程。

13、从科学理论到技术开发可简单分为几个阶段?(P203)

答:第一阶段,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技术理论,即形成人工自然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阶段,根据技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设计制造出产品与工艺,即通过技术理论的实施制造出人工自然; 第三阶段,把新产品或新工艺应用于社会经济,即技术理论的运用。

14、技术的二重属性。(P219—220)

答:技术的属性是二重的,可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属性是二者的对立统一体:一方面技术作为实现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手段、方法和活动,具有自然属性,并且是自然过程。另一方面,技术作为社会的人所创造、所应用,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目的并满足其需要的手段、方法和活动,它具有社会属性,并且是社会过程。

15、熊比特提出的创新的五种表现形式。(P235-236)

答:1.生产新的产品; 2.引入新的生产方法和新的工艺过程;3.开辟新的市场 4.开拓和利用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供给来源;5.采用新的组织方法

16、技术创新具有哪几方面的特点。(P239-240)

答:第一.创造性; 第二.效益性; 第三.风险性; 第四.周期性;第五.集群性;第六.系统性

17、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P244)

答:第一.产权激励; 第二.市场激励; 第三.政府激励; 第四.企业激励

18、科学事实的特点及作用(P98-99)

答:特点:其一.科学事实具有可重复性;其二.科学事实渗透理论;其三.科学事实应该是比较系统的;其四.科学事实具有相对独立性

作用:首先,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其次,科学事实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是推进科学进步的动力之一。

19、科学定律的作用(P100)

答:科学定律在科学知识构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一,科学定律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或规律。其二,科学定律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其三,科学定律是科学解释和预测的有效工具。

20、科学假说的作用(P101)

答:其一,科学假说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其二,假说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式。其三,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21、科学理论的特征有哪些(P102—103)

答:第一,客观真理性; 第二,全面系统性;第三,逻辑完备性;第四,科学预见性

22、科学选题的基本原则有哪些(P111-112)答:(1).创新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社会需求原则

23、科学实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P116)

答:第一,可以简化复杂的现象;第二,可以使实验对象处于强化的条件;第三,运用实验方法发现自然规律和寻求新的技术方法、技术手段是可靠的和经济的。

24、简述科学的否证发展模式(P171-173)

答:可以把理论不断经受否证检验而发展的过程简略地表示为:代表试探性理论,EE代表排除错误,PP1TTEEP2。其中1代表问题,TTP2代表新的问题。科学就这样循环往复的进行。

25、假说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P120-121)答:(1).一致对应性;(2).可解释性;(3).可预测性

26、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有哪些(P115)

答:第一,坚持观察的客观性; 第二,坚持观察对象的全面性

27、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有哪些(P114)答: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28、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P119)

答:第一,在标准条件下,观察者所得到的感觉图像是能够重演的,当然要排除观察者主观意愿的歪曲。第二,观察中渗透的理论要经受过实践的检验。第三,观察中使用的仪器设备和方法手段,是符合科学理论原理的。

29、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主要区别有哪些(P142)

答:1.概念思维的基本要素是抽象的概念,而意象思维的基本要素是形象的意象。

2.抽象思维的推理过程是在概念及其判断的基础上完成的,而形象思维的推理过程是在意象及其联想和典型化的基础上完成的。

30、科学理论必备两个基本条件是(P148)答:第一,逻辑条件。第二,经验条件。

31、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其重要性(P107-108)

答: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

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求真务实的精神;其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其三,开拓创新精神。

科学精神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坚持科学精神,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此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这将对熔铸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有着无法估量的意义。

32、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P109-110)

答: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研究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问题在科学认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地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

33、科学的评价和检验的复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P162-163)

答:首先,这种复杂性是由于观察的易谬性。其次,这种复杂性来自科学理论的复杂结构。

再次,这种复杂性还在于评价和检验受制于评价者和检验者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最后,这种复杂性还在于科学共同体从表达方式及其社会形象方面对科学理论的确认。

34、科学理论的否证模式如何看待科学理论的竞争(P174)

答:科学的进步有两方面的标志。一方面的标志是理论的可否证度。另一方面的标志是确证度的增加。否正模式更加强调科学的成长,在其看来,确证的意义更在于它提供了证据表明被确证的理论有理由否证并且取代旧理论。

35、如何正确地理解直觉灵感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P143-145)

答:直觉和灵感都是顿悟的心理现象,都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和深刻性的特征,突然产生于某一随机过程,是对事物规律的掌握。它们的全部内容都是涉及对事实的理解问题,是对客

观规律性的一种把握,是瞬间达到对事实本质的心领神会。在创新过程中,前者着重强调的是未经渐进的精细的演绎推理而对规律性的快捷洞察,后者着重强调的是在百思不得其解时顿悟现象间的规律性的奇效。

36、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社会角色的演变的主要过程(P255-258,三个阶段)

答:1.古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前史。该时期无法形成独立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社会角色,但自然哲学家和工匠却是后来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雏形。

2.近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肇始。这一时期出现了近代科学家角色和近代技术专家角色。3.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确立。这个时期现代科学家角色和现代技术专家角色确定。

37、对现代科学家社会角色确立具有重要意义的三个方面的因素。(P258)

答:一是大学教学和科研体制的改革。二是企业中工业实验室的大量涌现。三是国家直属科研机构的兴起。

38、正式和非正式的学术交流。(P263)

答:正式交流主要指在正式出版物和会议上发表、报告学术成果,它体现为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受群体研究范式的制约比较大,因此频率较低且缺乏弹性。非正式交流是科学家通过个人通信和非正式讨论交流信息,具有专门、迅速、双向反馈等正式交流不可替代的优点,还会导致科学家中非正式群体“无形学院”的出现。

39、科学家互动中的学术和非学术的冲突。(P264)

答:科学家互动中的冲突形式可以分为学术性和非学术性两类,不掺入个人社会属性偏见的学术性冲突即学术论战,能够促进对学术问题更为全面的考察,是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但科学家是现实社会中活生生的人,各种社会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他们,由此产生的非学术性冲突负功能居多。

40、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P267)

答:马太效应是科学研究中的优势积累效应,它表现为某些科学家一旦具有一定优势后,因为荣誉背景放大的作用,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进一步获得成果和承认,反之则变得更加默默无闻。

41、科学的社会规范(P270)

答:科学的社会规范以公有主义、普遍主义、无私利性、独创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为标准。

42、技术的社会规范(P272)

答:技术社会规范具有所有者的、局部的、权威的、定向的和专门的特征。

43、国家创新系统(P278)

答:国家创新系统是国家层次上对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过程,即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交流、传播与应用过程的体制化,它是在国家的总体规划下,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中各有关部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

44、带头学科交替理论的主要内容。(P282)

答:带头学科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上走在其他学科前头,并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带头学科可以是单一学科或一组学科,它们交替领先且具有周期性。

45、后工业社会的五个特征。(P293)

答:1.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2.职业分布上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3.“中轴原理”,理论知识成为社会的核心,是社会革新的基础和社会决策的根据。4.未来的技术发展是有计划的,也是有节制的,技术评估占有重要地位。5.“智能技术”非常重要,制订各种政策都必须通过“智能技术”。

46、知识资源的特点。(P296)

答:1.不可替代性;2.不可加和性;3.不可逆性;4.非磨损性;5.不可分性;6.可共享性 7.无限增值性

47、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含义。(P302)

答: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从根本上来看,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它是指各国的商品、服务、资本、技术和人员的流动高速度大容量地跨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相互开放、相互融合,并不断向纵深发展的趋势。

48、建立我国的知识创新系统的主要内容。(P319)

答:主要包括:1.知识创新系统;2.技术创新系统;3.知识应用系统;4.知识传播系统

五、论述题:

1.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竞争力的新变化。(P306)(问答)

答:关于国家竞争力的研究成果表明,面向知识经济时代,以物品为基础的生产明显地转向以高性能、高技术和以服务为基础的生产;人们的经营观念也从高产量向高价值转化,转向更高层次的专门化的产品和服务;丰富的自然资源在竞争力提高中的作用已大为下降,甚至不起主要作用。与此相反,各国科学技术、知识经济的发展程度则成为其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中坚力量,成为该国经济能否获得长足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而且,当代国际竞争力的发展,已经从注重比较优势,进一步发展到注重全系统竞争力,即建设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发和培育国家竞争优势。

2.信息技术革命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化。(P313-314)(问答)答:信息技术革命引起了产业结构发生了以下深刻的变化:

第一,产业结构由工业为主导转变为信息业为主导。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的劳动力、资本,以及其他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状况以及互相制约的方式。新产业革命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力,在劳动发展史上形成了三大生产力,即农业生产力、工业生产力、信息生产力。

第二,产业类型从劳动力密集转变为知识密集。信息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信息化,使生产要素的投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诸多的生产要素中,知识、技术、信息占据头等重要的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信息时代社会生产的一个主要特征。

第三,消费结构从硬化转向软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穿、住等基本生活费用的硬性开支在居民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对精神生活和服务方面的软性开支所占比重逐渐增大。

第四,就业结构的改变。原来的就业结构是三大类:第一类广义的农业;第二类工业;第三类服务业。信息业的出现改变了就业结构,信息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大大超过其他三类产业,专门以知识、信息为劳动对象的智力劳动者越来越多。

现在发达国家已经从传统的工业化转向以信息化为主导,以工业化为基础的道路,并据此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3.研究型大学体制的基本特点。(P265)(问答,可以出成联系实际的问题)

答:研究型大学体制主要是系的建立,研究生院制度的形成和以课题为中心的研究组织的产生。系的建立扩大了教授的容量,从而使新的学科和新的人才得以迅速成长;研究生院制度的形成,训练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人才,为科学技术研究活动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以课题为中心的研究组织克服了把全部学术权力集中于教授一人的弊端,提高了科研活动的灵活性。

(若出成联系实际的问题,比如:如何把我校建成一所研究型大学,可参考下面的内容回答)

一、聚集一流学术人才,吸引高质量的生源,投入充足科研经费并完善教学和研究设施。

二、给研究以较高优先地位,开展研究性教学,拥有一流学科和学科成长能力,并具有卓越的校长和良好组织氛围。

三、要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高层次社会精英,促成高科技转移,促进高科技园区繁荣,构成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很高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承担起培养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领袖的重任。

4.在人类历史上,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

答: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方,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世纪、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和恩

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个历史形态。5. 评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及其重大意义。

答:基本思想: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无论是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天然”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基本特征:

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2、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3、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4、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

重大意义: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6.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观点提出哪些重要的思想观点?(P6-8)答: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观点提出了以下重要的思想:

1.劳动工具是区分人和动物的根本标志。

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发生物质变换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通过劳动工具来进行。一旦人类开始生产自身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2、劳动工具的不同划分了不同的历史时代。劳动工具不同,对生产劳动者的要求也不同。

3、先进的劳动工具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市场竞争力、经济发展动力之所在。

7. 马克思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类自然的能动作用和改造作用,其深刻的原因是什么?(P184-186)

答:马克思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类自然的能动作用和改造作用,这个观点是十分深刻的,因为:第一,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即人利用和改造自然,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而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第二,人能动地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实现主观的目的。第三,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推动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演化,并改变着人自身的自然。第四,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一种能动关系,不仅存在于物质生产过程中,还表现在社会生活条件方面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与过程中。

8. 试论述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P199-200)

答:技术结构的演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其中交织着各种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形成了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

1、技术活动要素与技术结构的矛盾,决定了技术结构的转变。在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的个体生产方式中,经验型技术结构与其要素是互相匹配的,它们之间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近代工业技术革命中出现的新型的实体技术要素打破了原来的和谐局面,导致了技术结构由经验型向实体性的演化,奠定了近代社会的技术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新出现的技术要素——机器起了主导作用。

2、技术结构与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主体技术结构的异位。在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过程中,新的技术结构与原有的社会技术基础的矛盾起着制约作用,同孕育它的技术基础之间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原有的技术基础不能满足新型技术结构的需要,从而要求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以保证自身的生存。

3、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影响到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时机和速度。首先,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影响到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时机。其次,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还影响到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速度。

第三篇:自然辨证法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主要研究内容?

答: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二、自然观的分类及特征

答:

1、古希腊的自然观:坚持从物质世界本身去说明世界,把自然界的现象理解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整体,注意从事物内部去探索事物发展的原因。

2、中世纪神学自然观:一切科学文化活动都要以天主教教条教义为准则,都要为神学服务。

3、近代机械论自然观:以机械力学的观点说明一切,当遇到无法解释的问题时,就只能求助于造物主的智慧,使得并未摆脱神学的束缚。

4、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继承了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一切研究成果以科学实验为依据。

三、天然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的关系

答:天然自然是大自然中已经存在的并且未经人类利用的自然。人工自然是人利用或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天然自然中所不存在的人类文明,可分为两类:①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态系统;②人工自然物。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天然自然是“第一性客体”,人工自然属“第二性客体”;天然自然中存在的是“自发性作用”的规律,在人工自然过程中,则有“应用性作用”的规律;天然自然只有自然属性,而人工自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天然自然的演化节奏是缓慢的,人工自然的演化是快节奏的。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四、科学观察与实验方法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作用及局限性 答:

一、科学观察

(1)基本概念:在科学研究中,认知主体运用感觉和知觉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对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考察和描述,并由此形成对整个客体的体验和认知。

(2)分类:一般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根据观察者是否借助科学仪器,又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3)特点:1.是一种感性的认识活动;2.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3.不主动干预自然事物和现象。

(4)作用:1.是科学认识的基础;2.是检验科学真理性的标准;3.当人们尚不能干预和控制研究对象时,观察就比实验成为更加主要的方法。(5)局限性:1.在感觉范围、观察精度、观察速度等方面有局限性;2.不主动干扰和控制研究对象,观察对象的许多属性和特征不会显示出来。

二、科学实验

(1)基本概念:通过人为地重复控制自然事物和现象以探索其属性和规律或检验某一假说和理论的方法。

(2)分类:按目的和作用分为1.探索实验;2.检验实验;3.混合实验(3)特点:理论性;控制性;重复性

(4)作用:是科学认识的基础,还是科学得以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结果。

(5)局限性:实验不但被实验仪器控制着,而且从根本上还被理论控制着,它不但控制着实验的进行,还控制着对实验结果的解释。

五.科学观察、实验中的认识论问题

(一)科学观察中的认识论问题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

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

(1)观察与理论

观察与理论的关系通常被认为是观察中最重要的认识论问题

之一,观察和理论不可截然分离,观察总是渗透着理论。

A.指导观察的理论(观察目的渗透理论):观察不可能是完全

无偏见的,而是渗透着理论的指导。

B.表述观察的理论(观察语言渗透理论):独立于任何理论之

外的中立的观察语言是不存在的。

C.解释观察的理论(观察解释渗透理论):人们对观察结果的表述往往不是陈述最初的、直接的感觉印象,而是载入了对这种感觉印象的解释,这使观察不可避免的渗透着理论。

观察总是渗透着理论:在几乎一无所知的理论层次上,任何观

察陈述都包含理论内容。

(2)观察与实在观察具有客观实在性,但并不意味着观察总是可靠的A.由于生理原因,感觉和知觉只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是精确的,具有时空局限性。

B.由于心理原因,在观察中无法避免错觉。

C.由于观察渗透着理论,而理论总是可错的,因而观察也是

可错的。

(二)科学实验中的认识论问题

科学实验基本概念:科学实验是通过人为地重复控制自然事物和现象以探索其属性和规律或检验某一假说和理论的方法,分为探索实验、检验实验和混合实验,其特点包括:理论性、控制性和重复性。科学实验的主客体结构:主观方面——认识论主体——实验者——研究的主体。客观方面——认识客体——实验手段(研究的手段)和实验对象(研究的客体)。科学实验与理论的关系实验中重要的认识论问题是实验与理论的关系问题实验是实践的一种,而实践是一切理论认识的来源,实验与理论相比更具基础性和决定性,但具体到现实实际,则需要对其进行深化和拓展。一是实验与理论实际上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并没有孰先孰后、孰轻孰重的关系。二是实验的优越性在于其控制性而非实践性。三是实验不但被实验仪器控制着,也被理论控制着。

四是理论不但控制着实验的进行,还控制着对实验结果的解

释。实验和理论两者实际上是平等而互补的关系。

六.科学认识的层次和规律。

答:科学认识活动存在着两个层面:一个是与经验或感官直接联系的可在观察水平上的认识活动,另一个是用抽象的或形式化语言表述的其对象与过程一般不可直接观察的认识活动。相应的,可做出经验规律与理论规律的区分,并用可观察性与不可观察性来反映它们的基本特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人们的认识活动时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认识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过程。认识的真理性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如此循环反复,这是认识前进运动的螺旋形式。

感性认识只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的局限性在于只是对事物的表面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而认识的任务却要求把握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能停留于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

识。

理性认识以抽象和概括的形式反映客观事物。从形式上看,它远离了客观对象,似乎是不可靠的。但从本质上看,只要是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就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更深层次上、更深刻、更完全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科学认识中的经验层次和理论层次之间的对立和区别并没有固定的和绝对的意义,只有相对意义。在一个十分复杂的科学认识过程中,经验认识和理论认识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在科学认识的感性阶段中,一般来说,以经验认识方法为主,但是,也往往使用理论的认识方法。在科学认识的理性阶段中,一般来说,以理论认识方法为主,但是,在建立一个理论时,也需要用观察和实验方法来检验、修正理论。

七.科学问题的概念地位、作用、提出、评价与选择

概念: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家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问题。

地位:科学研究是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的,科学认识是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活动,它从提出问题开始,问题在科学认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确定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的目标,预设了求解范围和方法。问题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

作用:(1)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2)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

(3)从某一个理论内部的矛盾(非自洽性)中发现问题。(4)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

(5)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

提出:(1)要尝试从多个角度,以多种方式提出同一问题(2)要尽可能把问题明确化

评价:一方面许多问题被科学家忽视了 另一方面许多科学家在研究相同的问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在于不同科学问题在科学家心中的地位和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在确定对一个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前,科学家会对之进行某种评价。

对问题的选择可大致遵循以下基本概念:课本p103

(1)主动性原则(2)新颖性原则(3)适应性原则(4)开放性原则 八.科学假说的概念、性质、作用、选择及转化

概念:科学假说作为科学理论发展的思维形式,是人们根据已经掌握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经过一系列的思维过程,预先在自己头脑中做出的假定性解释。

性质:科学假说是科学性和假定性的辩证统一。第一,假说具有科学性。第二,假说具有假定性。

作用:首先,假说使科学研究带有自觉性。其次,假说是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的桥梁。第三,不同假说的“争鸣”有利于学术繁荣。

假说的这些作用,使它成为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所以,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历史上的科学理论最初都是以假说的形式提出来的。

选择:第一,科学假说应当符合科学世界观。

第二,科学假说不应当与科学中普遍的、久经考验的规律和理论相矛盾。

第三,科学假说不应当同已知的经过检验的事实相矛盾。第四,科学假说应当是可检验的。

转化:由于科学假说带有猜测性的成分,它最终能否被接受,即转化为科学共同体所广泛认同的科学理论,必须取决于实践。科学假说转化为科学理论一般应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假说转化为理论,应接受实践的检验。第二,假说转化为理论,还必须有预见性条件。

综上所述,假说一旦经受实践检验,具备解释性和预见性,就可以转化为科学理论。

九、逻辑思维方法的分类、作用、相互关系。答:

1、分类: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类比

2、作用:逻辑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它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两种形态。

3、相互关系:形式逻辑思维把思维的内容和形式结构相对地分割开,仅从形式结构上研究概念、判断、推理以及联系的规律,基本规律有同一律、不矛盾和排中率;辩证逻辑思维从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上去研究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基本规律是对立同一律。

十、非逻辑思维方法的分类、特点及作用答:

1、分类: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

2、特点:形象思维是可学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它是在形象地反映客体具体形状或形态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意象、联想和想象来揭示对象本质及其规律的思维形式。直觉思维:a,非逻辑性; b,过程的突变性;c,认识过程的突变性;d,认识成果的突破性。

3、作用:形象思维:a,可以直观形象地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b,能突破现实的局限,抓住主要矛盾;c,在技术领域有着更为突出的意义。直觉思维:a,导向功能; b,选择功能;c,创新功能。

十一、科学发展的基本模式。

答:科学发展模式的构建是以对科学知识整体结构、科学活动结构和科学理论结构的定量分析或逻辑分析为基本前提的。一般来说,科学发展的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科学发展的指数——逻辑曲线增长模式、科学进步的空间转移模式、带头学科更替模式和科学理论演进的内在模式。

1、指数——逻辑曲线增长模式。这种模式又可以分为恩格斯的科学发展加速度模式、普赖斯的指数增长和逻辑增长模式。他们都是对科学知识积累在时间序列上的纵向发展规律的研究和描述。

2、空间转移模式。科学的发展具有地域上的不平衡性,表现为科学中心的长周期转移和短周期转移。

3、带头学科更替模式。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各学科的发展并不是齐头并进的,而是总有一门或一组作为先导走在学科的前面,我们可以称之为学科地位的不平衡性。在一定时期内担当整个科学发展主导的学科,处于领先地位的学科就是带头学科。

4、科学理论演进的内在逻辑模式。(1)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2)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3)库恩的科学革命结构模式;(4)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

十二、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工程创新

答:

1、科技创新:是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关键,科技创新就是要不断提高科技实力,增强科教兴国的能力和水平,根据我国的国情,科技创新的目标是在科学研究与开发,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德贡献率显著提高。

2、技术创新:改进现有或创造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重大的技术创新会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根本性转变。

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的组合包括①引进新产品;②引用新技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③开辟新的市场(以前不曾进入); ④控制原材料新的来源技术创新,不管这种来源是否已经存在,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⑤实现任何一种工业新的组织.技术创新的特征分为创造性,风险性,资产性,高效性,社会性。技术创新分为独立创新、合作创新、引进再创新三模式。

技术创新的内容,产品技术创新,工艺技术创新,生产技术创新,管理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动力,科技推力模式,市场需求拉力模式,科技推力模式市场需求拉力综合模式,行政计划推进模式。

技术创新的战略,领先创新战略,跟随创新战略,技术模仿战略。

3、工程创新:工程是直接生产力,工程创新是创新活动和建设国家创新系统的主战场。工程创新的过程是不断突破壁垒和躲避陷阱的过程。工程中不但包括技术要素而且包括非技术要素,必须从“全要素”和“全过程”的观点认识和把握工程活动。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活动以“可重复性”为基本特征,其社会评价规范是只承认“首创性”,而工程活动却以“唯一性”和“当时当地性”为基本特征,这就使创新必然成为工程活动的内在要求。

十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答:技术和科学的区别

1、技术和科学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科学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技术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直接生产力。

2、技术和科学的目的不同。科学属于认识范畴,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技术 属于实践范畴,主要解决做什么、如何做。

3、技术和科学的可预见性程度不同。科学的具体发展途径和结果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技术的具体发展途径和结果一般来说是可以预见的。

4、对技术和科学的评价标准不同。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推动科学理论的发展;技术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生产出更新和更好的产品。5、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6、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7、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

区别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不是将它们分开,而是要更好的统一考虑。注重技术时要想到科学,注重科学时要想到技术。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是技术的升华。

十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P204)

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自然科学发展中呈现的第一个主要趋势为:一方面物质科学继续揭示自然界更深、更广、更久远的层次和各种极限状态下的物质运动规律,另一方面系统科学与生命科学正逐步阐明与人类关系更密切的各类复杂系统的行为规律。当代科学发展中的第二个主要趋势:当代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产生了高度的综合,综合表现为多层次、多难度的学科交叉于渗透,更表现为横断学科和综合性的学科群不断涌现。

现代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基础自然科学新成果为先导的高新技术成为现代技术体系中的带头技术;各门类技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并在某些技术领域围绕一个大问题或大目标的解决与实现形成庞大的综合性技术群;综合应用多种门类技术的复杂大系统的研制开发成为技术发展的主要途径;以软科学为理论基础的多种社会技术成为现代技术体系的新门类;大多数技术创新出现于新产品的研制过程。

十五、科技与军事的关系

(一)科学技术是军事的基础,但是,科学技术先进并不意味着军力的强大,军力的强大与否与领导阶层的取向有很大关系,对军事发展的需求又会促进科技的进步,历史上大多先进的技术都首先运用到军事上就说明这一点,同时,军事的发展也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为发展科技作出保障

(二)军事是科技的一部分,军事涵盖了当今最先进的科技,尖端科技仍然在军事领域应用最多。科技促进军事的发展,军事反过来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个从 一、二战可以看出来,那个时期的科技可以说是 突飞猛进;然后二战后生活水平也发生了质的飞跃,这是因为军事科技转为民用,促进了经济等的发展。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引领军事的进步,而军事的快速进步则推动科学技术更上一层楼.因此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十六、科技应用的社会效应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将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科学技术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系统,而是整个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的需求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是在社会中产生的,而科学技术进步的成果也将为社会所吸纳,并表现在各种社会现象的发展过程中。

1、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经济功能,又称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影响或作用,是科技与经济互动关系的一个方面。从理论层面分析,它是指科技进步对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行环境、经济系统的要素及其结构、经济系统运行机制等方面发生作用的总称;从更高层面上看,这仅是科技社会功能的表现类型之一,是其全部价值体系当中的一种价值形态。

2、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在于为整个社会大系统的运行和发展服务,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推进人类物质文明的昌盛,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建设,增进人类社会制度文明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具革命性的有力杠杆”

3、科学技术对文化进步的作用

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生存方式等构成的观念形态的复合体。文化是实践的产物,是历史过程的沉淀。科学技术本身就是社会文化,技术属于物质文化,科学属于精神文化;同时,科学技术又对其他的社会文化有重要的影响

第四篇:自然辨证法

《自然辨证法》导言读后感

《自然辩证法》导言读后感

最近,对恩格斯自然辨证法略读了一番,一开始无非抱着完成作业的心态去的,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不自觉的被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思想高度所折服。虽然我的理解仅限于一些很浅层的认识,但已足以让我学到很多以前不曾涉及的方面。恩格斯作为一个无产阶级哲学家,在自然辩证法导言部分,精辟地阐述了自然科学从产生到当时的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艰难而曲折进程,并预言了未来科学发展的方向。在今天,纵观人类历史的长河,不得不让我们发现,恩格思的预言与现实的科学发展是如此的吻合。不禁感叹他的智慧和伟大以及对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的指导作用。特让我从中一知半解的了解到了许多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以及自然辩证法在科学技术与哲学中的作用。通过这次阅读导言,使我深刻的体会到我的阅读与理解都这么吃力,那么恩格斯的研究工作将是多么的艰难,但他仍旧孜孜不倦的为人类事业奋斗终生。我相信这对我以后的学习也会有很大的帮助,他的精神将带领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下面对我感受颇深的几点进行探讨论述。

对于自然的研究,从哲学思想的渊源上说,它是依据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对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是一种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发展。恩格斯的观点和思想都是值得我们这些年轻人学习的。他在这本导言里,很好的解释了自然科学从产生到当时的发展过程,并预言了未来科学发展的方向。恩格斯认为,事情不在于把辩证法的规律从外部注入自然界,而在于从自然界中找出这些规律并从自然界里加以阐发。当前我们要推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就必须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就必须将科学技术置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中。我们在学习中也要有这种孜孜不倦,循环加以运用的学习态度。

恩格斯通过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历程并非一帆风顺。他认为人类认识自然大体上可以分为古希腊哲学家为代表的朴素唯物主义,16世纪、17世纪自然科学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自然科学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提出三个阶段。

在希腊哲学家看来,世界在本质上是某种从浑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是某种发展起来的东西、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古代自然观坚持从自然界本身去寻求对自然界的解释,坚持从自然界的总体联系和运动、发展、变化中认识自然界。它一方面在哲学上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在以后得到发展和证实的天才预见,正如恩格思指出的:“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从十五世纪下半叶开始的时代,欧洲各国在经历了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等认知革命后,促使人们真正发现了地球。教会的精神独裁被摧毁,自由思想愈来愈根深蒂固,自然科学当时也在普遍的革命中发展着,而且许多人为之献身.而后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让自然科学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然而,因为依然受到神学的限制,这个时代的特征是一个特殊的总观点的形成,是一些规律的描绘和对周围世界一种静态的分析与研究。这个总观点的中心是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这样一个见解。对于起因,这个时代的科学家们只是简单的解释为由于神秘的“第一推动”而运动起来,并永恒的如此运动下去,而且直到世界末日或万古永世,一切都将和一开始的时候一样。看来能独立于所处的社会之外,不被这个社会的固化思想侵蚀,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是很难的。这也正是我们研究生需要引以重视的地方。研究生最基本的任务就是研究以有的先进科学理论、技术并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做出新的成绩。我们往往很容易受他人思想的影响,很难提出自己新的想法,新的见解,势必会影响以后的科学研究,论文发表。也就是说没有科学问题的提出,科学假说的形成,哪会有科学理论的创立。而要想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是说可以一蹴而就的。我们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有所发现,必须要先学习该专业的基本知识,了解该专业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过程,方向,前景。这些专业课程的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培养我们的思维,提高使用合理的科学方法的能力,开阔我们的视野,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矗学习就是这样一个需要不断地积累,循序渐进,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文中又提到是1755年出现了哲学家康德的《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才在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之后,又产生了自然科学的一系列重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以及这些物质运动形式的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消融了有机界和无机界的鸿沟,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可见,哲学并不仅仅是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所被灌输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哲学更多的是在思考人类面临的感到最困惑无解的问题。而思考这些艰深问题的人便是哲学家。正如苏格拉底对他的弟-子们所说:哲学家要做社会的医生。所以说我们要对某一专业更广更深的理解是离不开正确的科学方法和广阔的科学视野的。我觉得这种更一般性的科学方法训练、能力培养以及视野的开阔是由研究自然科学的自然辩证法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知识所能提供的,因为所有的学科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加强自己的学习与锻炼。西欧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那时,差不多没有一个叱咤风云的大师不曾作过长途旅行,不会说四五种语言,不在几个专业上放射出光芒,不以多才多艺之“杂”闻名于世。没有学术上的纵贯和横通,没有一批学识渊博的巨人,就突破不了神权一统天下的局面,文艺复兴不起来。杂与专不是对立的,杂就广度言,专就深度而言。杂可以寓于专,专完全可以体现于杂。杂家要具备学、识、才。仅仅这样要求,还嫌缺乏个性。因为任何一个有识之士,都是才多学广的。杂家之所以为杂家,在这些方面还应体现为学不避杂,见识非凡,是达练之才。所以我们应该博览群书,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自然的研究,从哲学思想的渊源上说,它是依据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对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是一种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发展。恩格斯的观点和思想都是值得我们这些年轻人学习的。他在这本导言里,很好的解释了自然科学从产生到当时的发展过程,并预言了未来科学发展的方向。恩格斯认为,事情不在于把辩证法的规律从外部注入自然界,而在于从自然界中找出这些规律并从自然界里加以阐发。当前我们要推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就必须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就必须将科学技术置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中。我们在学习中也要有这种孜孜不倦,循环加以运用的学习态度。

古代东方和西方的自然科学,同自然科学的萌芽状态相适应,其中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具有朴素的、直观的性质。恩格斯通过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历程并非一帆风顺。这正顺应了我们人类的生活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通过研究自然科学的发展历史,恩格斯总结出了自然界是运动的、变化的、能量不灭等科学的观点。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通过对自然科学的历史考察,阐述了自然科学发展的规律;同时,恩格斯还以大量的科学史实为依据,说明由于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代替形而上学自然观已成为历史的必然。由此恩格斯带领我们回顾人类社会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程,让我们认识到现代自然研究同以前任何辉煌的研究不同,它唯一达到了科学的、系统的和全面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帮助和促进我们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进而改造自然,造福人类。文中提到:“一切产生出来的东西,都一定要灭亡”。而现在面临的生态危机恰恰加速了这个发展过程我,比如大气污染导致的全球变暖使得海平面上升,物种消失,还影响人们的健康等一系列的危害。我们人类与天斗,与地斗,在制造了各种各样的敌人后,却发现最危险的敌人竟是我们自己——人类,我们人类对自然无限的索取,征服,人类妄自尊大,最终却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生态的问题,有赖于人类文明的转变。即人类应当改变自我中心主义,要从战胜大自然转变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从天人相分、天人对抗转变为天人合一、天人为友,从农业时代的黄色文明、工业时代的黑色文明转变为后工业时代的绿色文明。人类需要一场深刻的变革,一场绿色革命。人类必须学会尊重自然,不再把自然当作永无止境的盘剥的对象,将其看作是人类存在的根基,看作人类自己的身体一样去爱护。为了我们的地球,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来指导实践,以促进可持续发展,最终造福全人类,造福全社会。

正如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所揭示的,自然辩证法所研究和揭示的内容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总之,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辩证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自然辩证法能够使我们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提高整体素质,更加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我们创新意识的树立和能力的培养,并指导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另外,我们要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也必须以科学的辩证法来指导。学习辩证法,也是我们探索自然界奥秘,以指导我们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所以我们应该博览群书,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同样要意识到自然辩证法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知识所提供的科学的方法训练、能力培养以及视野的开阔,因为所有的学科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学习中除了专业课的学习,哲学,历史,文学都有我们可以汲取的营养。关键是我们要从这些专门知识中提取出对我们认识自然,进行科学研究有益的观点。没有学术上的纵贯和横通,没有广泛的积累,人就不能充分发展自己,提升自己。从而使我明白自然辩证法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要促进科学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就必须要正确、科学、全面的去学习认识自然界。

总之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辩证法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自然辩证法能够使我们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提高整体素质,更加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我们创新意识的树立和能力的培养,并指导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另外,我们要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也必须以科学的辩证法来指导。学习辩证法,也是我们探索自然界奥秘,以指导我们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同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并非单纯的谁指导谁,谁规定谁的关系,但是相辅相成确也略显不当,因为毕竟自然科学偏向去实证,而哲学偏向于纯意识的思考,自然科学需要自己去探索发现自然的规律并对其加以总结,而哲学则观测已有事实的总结和分析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意识走向的某种推测。你可以简易的说哲学帮助自然科学的研究不偏离自己的初衷,以及帮助科学家们维持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而自然科学则反馈哲学以实证和在某一阶段的可称之为真理的严谨的科学定义来帮助哲学来完善其自身。

整体读完这篇文章,更是让我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考和发现精神竖然起敬,他们为人类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我们远远所不及,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有理由继续沿着这条路勇敢的走下去,万物都是相通的,在老师的讲解下,我也彻底的明白了这个道理,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其实一个人不可能孤立的学习,我们需要广泛的涉及与学习,各个社会领域内都同样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并灵活加以运用的地方,只有我们深刻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我们才有可能在自己的学术生涯中越走越远,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中越走越宽。同时,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研究中要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辨证的看待事情,能动的解决问题,创造性的完成工作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只有好好地领悟恩格斯自然辨证法的真谛才会使我们的前途一片辉煌。

第五篇:自然辨证法

转基因农作物

一、定义

转基因农作物是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和基因重组技术引入其它生物或物种的基因而培育出来的,这种农作物也叫基因改性农作物或基因重组农作物。

二、发展现状

目前全球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前四名分别是美国、阿根廷、加拿大和中国。这四个国家种植了全世界99% 的转基因作物。美国居于世界领跑地位。其种植种类主要有玉米、大豆、油菜、土豆和棉花。我国是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并拥有抗虫转基因技术专利的国家。在此项成果带动下,转基因水稻、玉米、小麦,棉花等多种作物以及林木的研究进展迅速。中国的转基因植物有22种,其中转基因大豆、马铃薯、烟草、玉米、花生、菠菜、甜椒、小麦等进行了田间试验,转基因棉花已经大规模应用。目前,可商业化生产的有:棉花、水稻、西红柿、甜椒和矮牵牛花。同时,在中国的进口转基因作物中,大约每年有1400万吨转基因大豆来自美国和阿根廷,总数量相当于中国全部的大豆产量。

我国已初步建成主要农作物转基因技术体系。传统的育种技术是通过植物种内或近缘种间的杂交将优良性状组合到一起,从而创造产量更高或品质更佳的新品种。传统的育种技术对本世纪农业生产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其基因交流范围有限,很难满足未来农业持续高速发展的要求。转基因植物是利用重组DNA 技术将克隆的优良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或组织,并在其中进行表达,从而使植物获得新的性状。这一技术克服了植物有性杂交的限制,基因交流的范围无限扩大,可将从细菌、病毒、动物、人类、远缘植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基因导入植物,所以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我国植物转基因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已初步建立了棉花、水稻、油菜、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和林草、花卉、果树的高效、安全转基因技术体系,大大缩短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转基因农作物具有多种全新的优良品质,它不但可以改良农作物的品种,而且还可以改进农作物的品质。美国现在还成功研制出抗除草剂农作物、生物改良新饲料、含天然杀虫剂的农作物、抗疾病的农作物、特种转基因棉花和玉米等转基因作物。

三、安全性隐患

转基因农作物被培育成功以来,科学家们通过实验检验其安全性的工作就从未停止。然而,由于研究中存在的各种缺陷或失误,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并进而引发公众对转基因农作物安全性的疑虑,以下就简单回顾几个转基因农作物安全性隐患方面较有代表性的事件。

1.巴西坚果事件

巴西坚果(B e r t h o l l e t i aexcelsa)中有一种富含甲硫氨酸和半胱氨酸的蛋白质2S albumin。为提高大豆的营养品质,1994年1月,美国先锋(Pioneer)种子公司的科研人员尝试了将巴西坚果中编码蛋白质2S albumin的基因转入大豆中(文章摘要发表于《细胞生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ry, 1994,Suppl 18A: 78)。

但是,他们意识到一些人对巴西坚果有过敏反应,随即对转入编码蛋白质2S albumin的基因的大豆进行了测试,发现对巴西坚果过敏的人同样会对这种大豆过敏,蛋白质2S albumin可能正是巴西坚果中的主要过敏原(研究结果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1996, 334:688-692)。

于是先锋种子公司取消了这项研究计划。此事却被说成是“转基因大豆引起食物过敏”。“巴西坚果事件”也是迄今所发现的唯一因过敏而未被商业化的转基因食品案例。

其实,国际上已有关于产生过敏反应的食品及其有关基因的清单。在研究转基因作物时,研究人员首先不能采用这些过敏性食品的基因;对转基因作物制造的新蛋白质,需对其化学成分和结构与已知500多种过敏原作对比,如果具有相似性,也将会被放弃;另外,对外源基因形成的新蛋白要进行消化速度检测,如果不能快速地被消化,也不能供食用。

2.普斯泰(Pusztai)事件

“ 普斯泰(P u s z t a i)” 事件,被认为是引爆转基因农作物安全性激辩的舆论转折点。

1998年秋天,苏格兰Rowett研究所的科学家阿帕得•普斯泰(Arpad Pusztai)通过电视台发表讲话,称他在实验中用转雪花莲凝集素基因的马铃薯喂食大鼠,随后,大鼠“体重和器官重量严重减轻,免疫系统受到破坏”。此言一出,即引起国际轰动,在绿色和平等环保NGO的推动下,欧洲掀起反转基因食物热潮。

然而时隔不久,普斯泰的实验遭到了质疑。据称,他是在尚未完成实验,并且没有发表数据的情况下,就贸然通过媒体向公众传播其结论的。他研究的转基因土豆是由他自己构建的,在当时根本没有上市的可能,不存在宣传实验的任何紧迫性。

英国皇家学会对“普斯泰事件”高度重视,组织专家对该实验展开同行评审。1999年5月,评审报告指出普斯泰的实验包含6方面的失误和缺陷:不能确定转基因与非转基因马铃薯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对食用转基因马铃薯的大鼠,未补充蛋白质以防止饥饿;供实验用的动物数量少,饲喂几种不同的食物,且都不是大鼠的标准食物,欠缺统计学意义;实验设计差,未作双盲测定;统计方法不当;实验结果无一致性。不久之后,Rowett研究所宣布普斯泰提前退休,并不再对其言论负责。

3.帝王蝶(Monarch butterfly)事件

1999年5月,康奈尔大学昆虫学教授洛希(Losey)在Nature杂志发表文章,称其用拌有转基因抗虫玉米花粉的马利筋杂草叶片饲喂帝王蝶幼虫,发现这些幼虫生长缓慢,并且死亡率高达44%。洛希认为这一结果表明抗虫转基因作物同样对非目标昆虫产生威胁。

然而,洛希的实验受到了同行多方面质疑。最重要的反对意见认为,这一实验是在实验室完成的,并不反映田间情况,且没有提供花粉量数据。不久之后,美国环境保护局(EPA)组织昆虫专家对帝王蝶问题展开专题研究。结论认为转基因抗虫玉米花粉在田间对帝王蝶并无威胁,原因是:(1)玉米花粉大而重,因此扩散不远。在田间,距玉米田5米远的马利筋杂草上,每平方厘米草叶上只发现有一粒玉米花粉。(2)帝王蝶通常不吃玉米花粉,它们在玉米散粉之后才会大量产卵。(3)在所调查的美国中西部田间,转抗虫基因玉米地占总玉米地面积的25%,但田间帝王蝶数量却很大。

另外,美国环保局在一项报告中指出,评价转基因作物对非靶标昆虫的影响,应以野外实验为准,而不能仅仅依靠实验室数据。4.墨西哥玉米事件

2001年11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微生物生态学家David Chapela 和David Quist在Nature杂志发表文章,指出在墨西哥南部Oaxaca地区采集的6个玉米品种样本中,发现了一段可启动基因转录的DNA序列——花椰菜花叶病毒(CaMV)“35S启动子”,同时发现与诺华(Novartis)种子公司代号为“Bt11”的转基因抗虫玉米所含“adh1基因”相似的基因序列。

墨西哥作为世界玉米的起源中心和多样性中心,当时明文禁止种植转基因玉米,只是进口转基因玉米用作饲料。此消息一出,便引起了国际间的广泛关注,绿色和平组织甚至称墨西哥玉米已经受到了“基因污染”。

然而,D a v i d C h a p e l a 和David Quist的文章发表后受到了很多科学家的批评,指其实验在方法学上有很多错误。经反复查证,文中所言测出的“CaMV35S启动子”为假阳性,并不能启动基因转录。另外经比较发现,二人在墨西哥地方玉米品种中测出的“adh1基因”是玉米中本来就存在的“adh1-F基因”,与转入“Bt玉米”中的“adh1-S基因”序列并不相同。

对此,Nature杂志于2002年4月11日刊文两篇,批评该论文结论是“对不可靠实验结果的错误解释”,并在同期申明“该文所提供的证据不足以发表”。另外,墨西哥小麦玉米改良中心也发表声明指出,通过对其种质资源库和新近从田间收集的152份材料进行检测,并未在墨西哥任何地区发现“35S启动子”。

四、优势明显

虽然转基因农作物具有安全不确定性的隐忧,但是其明显的优势却是不容忽视的。

1.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有助于解决资源

纵观整个农业史,农民们一直渴求通过杂交育种提高作物产量。然而,杂交育种犹如赌博,其结果难以逆料。而通过育种获得改良的作物的最有效的标准方法之一,是用伽玛射线轰击种子和植物,制造基因突变来改变它们的DNA,然后将其中一些达到要求的给挑选出来。

顺便提及的是,欲图避免任何人工化学的有机农,对放射制造出来的作物变种的依赖,比传统农民更甚。放射以随机的方式,改变作物的染色体结构和基因组序列。而且,没有任何法律要求对这种发射性产品对人体健康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进行检测。相反,转基因作物是经过实验室制造出来的既成基因生长出来的,它对基因所作的修改与作物育种一直以来对基因所作的修改别无二致,而且比后者更快速更精确。反对者经常声称,转基因技术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它能够在物种之间转变基因。但同样地,这并非什么新事物,它一如在植物演化时代基因在物种间的自然转移,这正是我们有物种多样性的原由所在。

2.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

世界范围内转基因作物的种植经验强有力地证明,转基因作物实际上有益于环境。它们减少了对农业化学喷洒的依赖,节约了能源,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更少的化石燃料,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提升产量,它们使稀缺的农耕土地得到更好的利用。

3.有助于解决资源短缺

转基因作物的另外一个作用可能是最重要的,即下半个世纪,世界将使粮食产量翻番,以供养超过8亿多如今正在忍饥挨饿的人口以及到2050年新增的30亿人口,还有上亿的人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将获得更接近西方的生活方式,吃到更多的肉食。

与此同时,世界适耕土地和水资源正在枯竭。用小麦、玉米和其他农作物制造生物燃料进一步缩小了用于种植粮食的土地面积,因此推动粮价上涨。用转基因技术提高产量有助于更好地利用耕地,阻止森林的毁灭。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如果像环保主义者詹姆斯•罗夫洛克所估计的那样,所有耕作都变成有机的,那么我们只能供养当前世界1/3的人口。

五、前景展望

人们信赖常规育种的安全性,但是转基因育种技术却受到人们的质疑。其主要理由是常规育种是模拟自然现象进行的,仅限于种内或近缘种间。并且,在长期的育种实践中并未发现什么灾难性的结果。而转基因技术则可以把任何生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基因转入植物。因为这种事件在自然界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人们对其后果存在着疑虑。事实上,通过科学家多年来的研究和试验结果表明,转基因植物不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也不会打破原有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转基因农作物是安全的。

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已制定了各自对转基因生物的管理法规,负责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和监控。我国早在1993 年就发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农业部设立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公室,并成立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委员会,负责全国农业生物遗传工程体及其产品的中间试验、环境释放和商品化生产的安全性评价。截至去年,农业部共受理了8 批200 多项申请,批准转Bt 基因抗虫棉,反义RNA 技术延熟番茄、改变花色的矮牵牛、抗病毒的甜椒和番茄的商品化生产。

转基因技术自出现以来就受到世界各国的欢迎,很多国家纷纷致力于转基因物种的研究,转基因农作物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品质,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国内外应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了抗虫性强的棉花、玉米、水稻等。抗虫棉花在国内外已大面积种植,抗虫玉米在国外已有很大的种植面积,它们的推广大幅度地降低了农药的用量。抗虫水稻为我国独有,而且还具备了产业化的条件。不仅如此,国外已培育出氮肥高效利用的转基因小麦,磷肥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的转基因烟草,耐储藏保鲜番茄。瑞士科学家培育出富含维生素A 的“金米”,我国培育出直链淀粉含量明显降低、蒸煮和食味品质明显改善的水稻。不久的将来,科学家们还将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耐旱农作物新品种和耐盐碱、耐铝毒的作物新品种。总之,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大幅度地提高作物的生产力,改进产量潜力,对农业、畜牧业、渔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均会起到保障作用。

转基因技术应用于农业, 在给人们带来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烦恼, 相信只要通过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和各国对转基因技术的规范管理, 保证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的健康而有序,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健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管理, 使转基因技术能够真正的造福人类。

下载自然辨证法复习总结答案(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然辨证法复习总结答案(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然辨证法》-

    《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 完善政协监督 = 共建和谐社会 《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 完善政协监督 共建和谐社会 文章摘要: 民主监督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全面构建和谐......

    研究生自然辨证法考试答案

    一、 请大家阅读自然辩证法课程的相关内容,并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以及龚育之、孙小礼写的《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和主要内容》中,来讨论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恩格斯......

    自然辨证法 试题及答案

    自然辨证法(2019版)1.什么是“系统”?并阐述系统的基本类型和基本特征。简述系统的含义以及特征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元素(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自然辨证法论文

    科技革命对食品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摘要:食品工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销售额居各行业之首。而食品工业与农业、自然联系密切。随着人们对食品要求的提高,科学技术在食品工业中......

    自然辨证法论文

    改革开放才是复兴之路 摘要:本文通过历史经验以及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来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并从理论上说明改革开放是符合社会主义......

    自然辨证法心得体会

    自然辨证法的心得体会与建议 姓名:郭斌 班级:自动化控制科学与工程1班 学号:S160301027 这学期我学习了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收获了很多。自然辨证法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帮助我......

    自然辨证法 论文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 环境保护,这个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一个问题,而这在几十年前却是仅仅是一些生物学家脑子里的想象,而真正使环保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直接导致后来将环保列......

    自然辨证法读后感

    读《科学文化的传播普及与国民素质》有感 一.论文基本信息 题目:《科学文化的传播普及与国民素质》 刊名:《自然辩证法研究》 年份期数:2005年第12期 作者:徐善衍(中国科学技术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