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生物的态度与方法调查与分析
忻州田家炳中学148班研究性学习调查报告学习生物的态度与方法调查与分析指导老师:学生:
一、调查目的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了了解中学生物教学能否适应新课程标准,学生学习生物的态度如何,方法是否得当。我们对高中生学习生物的态度与方法进行了调查研究。其目的:一是了解当前在课程标准下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态度。
二是为广大中学生提供得当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效率。
二、调查研究的方法
问卷调查法:
高中生学习生物课程态度与方法调查问卷
各位亲爱的同学,大家好!为了了解中学生物教学能否适应新课程标准,同学们学习生物的态度如何,方法是否得当。特在此做一个调查问卷,此问卷仅作为教育实习调查报告,谢谢大家的支持。
姓名(自愿填写)学校班级
(1)你喜不喜欢生物这门学科?
A、喜欢B、一般C、不喜欢
(2)就兴趣而言,把生物科排在所有学科的什么位置?
A、1至4位B、5至8位C、9至12位
(3)就重视程度而言,把生物科排在所有学科的什么位置?
A、1至4位B、5至8位C、9至12位
(4)在所有的功课中,你认为你的生物这一学科学得怎样?
A、很好B、普通C、差
(5)你平时每周用于学习生物的课外时间大约是多少?
A、2小时内B、3至5小时C、5小时以上
(6)你认为每周安排几节生物课比较合理?
A、2节B、3节 C、4节
(7)如果生物考试成绩不理想,你会觉得难过吗?
A、会B、不会C、无所谓
(8)生物课中你最想了解哪方面的内容?
A、卫生健康B、环境保护C、生物技术
(9)生物课你最喜欢哪种教学方式?
A、教师讲解 B、实验实习C、多媒体教学
(10)如果将来让你从事生物学方面的工作,你愿意吗?
A、愿意B、不愿意C、无所谓
(11)你学习生物的方法与心得
(12)你对目前生物教学的个人看法或建议?
三、调查结果
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大部分没有系统的学习方法。个别对生物学习的态度不积极,认为生物并不重要并且很简单,只要上课认真学便会学会。以至于太多的学生在高一便已落下,基础不扎实。从而影响到以后的生物学习。
四、调查结果分析
4.1 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方面
此调查包括中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及相关问题,涉及到学生选择生物学的表面现象和深层原因。而较之外在的动机来讲对科目本身的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机。根据回收回来的调查表可以看出,有68.6%的学生表示喜欢生物学,30.4%的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一般,只有1.0%的学生表示不喜欢生物学。
4.2 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重视程度方面
就兴趣而言,59.3%的学生把生物科排在所有学科的1到4位,而就重视程度而言,只有
9.6%的学生将生物排在所有学科的1到4位,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生物是一门简单的学科,92.2%的学生每周用于学习生物的时间在2小时之内,日均不足20分钟,对生物学科不够重视,56.6%的学生认为每周2节生物课比较合适,表明大部分学生对生物学习不够重视,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从而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情况都一般。因此,只有19.8%生物成绩比较理想。
4.3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三维度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世界观,具有完整人格和高尚情操,具有优良的人文精神的必然要求。高中对一切事物都有好奇心,易接受新鲜事物。具有独立意识,开始有自己的观点和判断。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在生物课中19.3%的学生想了解卫生健康方面的知识,39.8%想了解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40.9%想要了解生物技术方面的问题,生物教学就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4.4 教师教学方式方面
生物课上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教师讲解占8.6%,实验实习占48.1%,多媒体教学占43.3%,由此数据可以看出,对生物的教学要为学生创设情境,让他们自己亲自体验,带他们到野外考察,多做实验,多开展一些专题讨论课和探究性学习。通过观察、实验、实习、参观、采集制作标本和搜集整理资料等实践活动来发现和认识事物和学习生物学知识,避免单纯的向学生灌输知识。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合理利用利用身边的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校园网等,务必使生物课堂生动有趣。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以人为本,变苦学为乐学。
4.5学生自身学习方法方面 1.构建知识网络。我们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抓住生命基本特征这根主线,理清每个章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把所学内容有机地与人类的生产实践、日常生活相结合,此外,还要密切关注生物科技的最新发展动态。(把握主线)
2.完善理论体系。生物学的理论是大量的,它们贯穿在各个章节之中在学习生物学时,除了专用名词概念以外,一些基本理论也是学生必须牢固掌握的内容。(完善概念及理论)
3.把握各理论间的联系。理论要把握,但是一定要记住各自的区别,不可混淆理论。以至于乱用理论。乱联系理论。造成麻烦。所以,学生物必须要记住概念及个大理论,从而把握联系,更好的学习生物。(记住概念及理论)
4.提高解题技巧。题型不同,要求也不同。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注意审题,搞清每一道题命题教师的考核意图。要具有分析归纳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解题技巧)
5.有适当的参考书。参考书是我们的第二任老师,我们要仔细研读它,学习书上的各种学习方法,努力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在此我想大家推荐一本书-----《教材知识全解》王后雄著。很有帮助的。
课前也要自己预习将要学到的知识。(一本参考书)
五、总结
中学生学习生物要有自己学习方法,在老师的带领下认认真真的学习生物。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联系当今社会。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汲取知识。了解当今社会的最新生物科技知识。时刻更新知识,做二十一世纪的新青年。
老师要把握教学大纲,贯彻新课标精神。以学生为本,稳抓素质教育。培养高分高能的新一代。让学生具有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同时老师也要随时充电,告别一时充电,终生放电的时代。要把握当今社会的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成长,成才。参考文献:百度文库—《高中生学习生物的态度与方法调查》 作者xingruyubb
第二篇:学习与态度
高一七“学习与态度”
从让同学们认识到对待学习的积极态度与方法,增强同学们的使命感,提高学习积极性
生活,就是写不完 的作业。最高的需要是自我实现 最大的快乐是实现自我 我们只有坚强。就像一句台词:“挺 住,一定要挺住!”也许,真正要 “挺住”的生活才刚刚开始。高中的生活把责任放大,把快乐浓缩,让理想更坚定,让快乐更快乐。生活 这杯苦咖啡,只有细细品味才能有滋 有味!“生活,是永远写不完的作业。”我 依旧赞同,因为在感受充实的同时才 能收获更珍贵的东西。我想:也许这,就是生活。做我能做!我能想!我能 我能!最 好 的 自 己 成功的学习1 学习方法交流会 自信是成功的基础 2 充分利用书本和资料 3 惜时+兴趣 惜时 兴趣 4 抓好“ 课后” 抓好“课前 课堂 课后”三环节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交流会 科学的学习方法 预习听课 作业 复习要努力强化学习的目标 学习方法交流会 看到自己学习成果而受 鼓励,鼓励,从而增强自信 经受挫折,经受挫折,要有不甘失 败和屈辱的精神。败和屈辱的精神。挑战强者,挑战强者,激起学习欲望 树立学习的目标 学习上不要有“蜗牛行为 学习上不要有 蜗牛行为” 蜗牛行为 学习方法交流会 没有计划 的行进。的行进。蜗牛行为 没有拼搏 的意识。的意识。速度慢得惊人。速度慢得惊人。218.56.172.*2楼 快乐只是一种心灵感应,无固定模式,只是一种感觉!2004-4-21 19:55 回复 219.154.70.*3楼快乐是放风筝,线断了,就不快乐了;快 乐也是星期天,可是间隔六天才一次;人生是一碗饭,那 快乐就是味精,单独吃味精就不快乐了 ; 2004-6-3 20:44 回复 221.202.76.*4楼快乐无处不在 要用心的去体会 不一定高兴的时候就是快乐的 有的悲伤和痛苦也会快乐 得分在怎样的情况下 2005-6-27 09:13 回复 〖宇〗 3位粉丝 5楼什麽是快乐? 没有告诉我,我也不知道 但是我会一直默默的寻找 属於我的快乐 2009-4-6 00:16 回复 ′﹏朔雪↘ 1位粉丝 6楼我来告诉你们把 快乐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 快乐出发,用笑脸播种生活吧 快乐出发,用笑脸播种生活吧 你开心,让他人也幸福。你开心,让他人也幸福。也许我们还并不能让他人 幸福,幸福,那就先让自己开心 地活着。地活着。不管以后我们走哪一条路,不管以后我们走哪一条路,希望那条路都是开心的。希望那条路都是开心的。唱 自 己 的 歌 写 自 己 的 故 事,脚 踏 实 地 仰 望 空,星 每个人都是主角,生活每天 每个人都是主角,都是现场直播。都是现场直播。凭借《哈利波特》系列红遍 全球;拥有古典优雅气质与 现代时尚美感;年仅十九岁 便成为二十一世纪最卖座女 星;深受时尚巨头老佛爷与 女魔头的宠爱;却在事业顶 峰期以straight A的成绩踏 入美国常春藤盟校布朗的校 园;同时致力于平等,热衷 环保与公益。美貌与智慧并 存,就是她——艾玛沃特 森。曾就读过的学校:Pittsford Elementary School,Pittsford Sutherland Middle School,Pittsford Sutherland High School(美国排名前100中学),美国马萨诸 塞州威廉姆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文理学院排名第一)音乐科(爵士钢 琴),Berklee College of Music美国 伯克利音乐学院。专精的乐器:小提琴、钢琴、键盘、吉 他、贝斯、爵士鼓、颤音琴、二胡、琵 琶、中阮、长笛、埙、口琴、艾杰克等 其他中华民族乐器,曾被香港管弦乐团 邀请(亚洲数一数二的乐团)并担任指 挥家。在《心中的日月》专辑创作采风 过程中学会呼麦。语言:英语(母语)、普通话、法语、日语、粤语,略通客家话和闽南语 正如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森林一样,我 们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也许你的天 空不是最蓝、最高、最无垠,然而,这却 是你的。就像鱼儿在水中才可以畅游,你 在你的天空才会微笑。别人的那片地,与自己的这一片天,永远 无法替代,也许他们是格格不入的,正如 莲花只有在温暖的河塘中才会盛开,梅花 只有在刺骨的寒风中才会微笑…… 只有在刺骨的寒风中才会微
笑…… 我不必像你,你用不着模仿我,你大可以放纵的笑,我甘于自 己的天空,我满足于自己的微 笑。什么都不用解释,用胜利说明一切。什么都不用解释,用胜利说明一切。——邓亚萍 邓亚萍
第三篇:调查与分析
消费者行为学 第一章 绪论
1.消费者行为 2.消费者 3.经济人理论 4.信息的搜寻 5.购买 险 25.物理风险
1.2.简述感觉义和意义。简述决定知觉选择性的机制。1.消费者需要 2.消费者动机 3.动机冲突 4.消费者卷入
1.消费者需要是如何划分的? 4.5.者是如何利用这些学习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试述态度改变难易的影响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一般来说,购买行为与态度是一致的,也存在许多情况,购买行为与态度不一致,导 1.简述个人消费者行为具有哪些特点?
2.消费者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简述消费者决策过程?
4.简述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的一般内容和学科特点? 5.简述消费者行为研究的起源与发展?
1.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因素,企业应如何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 2.消费者购买行为理性观点和非理性观点? 3.消费者行为研究在我国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4.消费者行为具有显著跨学科的特点,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哪些,这些学科从哪些方面研究消费者行为以及对消费者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有何影响?
第二章 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1.开放式问卷 2.投射法 3.等距量表 4.实验法
1.观察法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2.设计和制作调查问卷时应注意什么? 3.实验室实验场实验的特点各是什么? 4.心理量表有哪三种?
访谈法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1)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消费者行为学研究方法?(2)分析这种方法的含义、运用范围及其优缺点。
第三章 消费者的感受和知觉
1.感觉 2.感受性 3.感觉阈限 4.绝对感觉阈限 5.绝对感受性 6.差别感觉阈限 7.差别感受性 8.感觉到适应性 9.联觉 10.知觉 11.时间知觉 12.空间知觉 13.运动知觉 14.错觉 15.知觉的选择性 16.知觉的超负荷 17.选择的感受性 18.知觉防御 19.知觉的组织 20.风险 21.功能风险 22.经济风险 23.社会风险 24.心理风
3.简述知觉组织的主要原则。
1.论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2.论述知觉组织中的图形-背景原则。
3.消费者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哪几种类型,请分别说明。4.产生知觉风险的原因有哪些? 5.试述减少知觉风险的方法。
1.消费者产生知觉风险的原因。2.消费者减少知觉风险的方法。
3.企业应如何降低消费者知觉到的风险水平。
第四章 消费者的学习和记忆
1.学习2.机械学习3.意义学习4.加强型学习5.消弱型学习6.重复型学习7.动机 8.强化 9.泛化 10.分化 11.记忆 12.识记 13.保持 14.再认 15.感觉记忆 16.短时记忆 17.长时记忆 18.遗忘
1.简述学习的基本要素。2.简述引起动机的条件。3.简述刺激化和分化的联系。4.记忆包括哪几个基本环节? 5.简述对遗忘的原因的解释。
1.试述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试述认知学习过程。3.试述社会学习理论。4.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有哪些?
5.如何利用学习和记忆原理有针对地开展营销活动?
松下启动单一品牌战略„„
第五章 消费者的需要与动机
2.简述消费者动机系统的特性。3.消费者卷入有哪些特性。
4.动机冲突有哪些类型?举例说明每种类型。5.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试述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2.试述两种不同强度的消费者卷入及针对不同的卷入所采取的营销策略。
1.卡迪拉克 2.营销者往往会制定 3.有一则舒肤佳香皂
第六章 消费者态度
1.态度 2.消费者态度 3.态度的差异性 4.态度的调整性 5.态度学习的经典条件化作用 6.态度学习的工具条化作用 7.态度的改变 8.直接说服、间接说服 9.知识功能 10.认知功能 11.价值表现功能 12.自我防卫的功能
1.什么是态度的效用性?商品对消费者效用大小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2.什么是消费者态度的相对稳定性?消费者态度的稳定性会给消费者购买行为带来什么影响? 3.什么是态度的知识性?它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有哪些影响? 4.简述传递者对消费者态度改变的影响。5.简述消费者态度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6.态度先于行为倾向,并对消费者最终所作的选择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而营销者非常注重消费者态度,简述营销者态度的市场策略。
1.试述态度有哪些结构,态度结构各构成因素对购买行为有哪些影响? 2.消费者态度一般通过什么方式形成的?
3.消费者一般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习得态度,营销致购买行为与态度不一致的因素有哪些?
1.企业在为自己的产品做广告宣传的时候 2.国外企业非常注重售后服务
3.在当代营销中 许多企业在新产品刚上市 4.我国现在出现了一批爱车族
第七章 消费者个性
1.个性 2.个性倾向性 3.个性心理特征 4.本我 5.自我6.超我 7.特质 8.意识自我 9.个人无意识 10.集体无意识 11.传统指向性 12.内在指向性 13.他人指向性14.自我观念 15.实际自我 16.理想自我 17.社会自我18.理想社会自我 19.情境自我 20.期望自我1.简述消费者个性的基本特征。2.简述个性的构成。
3.简述测定消费者个性的两种主要方法。4.简述革新消费者的个性特征。5.简述广义的自我观念的构成。
1.试述精神分析个性理论及它对营销活动的影响。2.试述特质理论的主要内容。
3.试述荣格的个性理论对营销活动的影响。4.试述社会比较理论对市场营销战略的作用。5.试述革新消费者的个性特点对市场策略的影响。6.试述自我观念与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
1.瑞士钟表 2.雀巢公司
第八章 消费者决策
1.消费者决策 2.认知问题 3.信息的内部来源 4.补偿性决策规则 5.非补偿性规则 6.重复购买 7.冲动购买8.单纯性冲动购买 9.提醒性冲动购买 10.暗示性冲动购买 11.计划性冲动购买 12.总效用 13.边际效用 1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15.消费者偏好 16.无差异曲线
1.2.3.4.5.6.7.简述决策活动在消费者行为中重要的作用。简述消费者决策的特点。简述常规的问题解决模型。简述有限的问题解决模型。简述扩展的问题解决模型。简述消费者获得信息的来源。
简述消费者在实际的购买决策中如何运用决策规则。8.述消费者为了摆脱购买后失调所引起的不满意状第十章 社会阶层
1.社会阶层 2.社会阶层的声望测量法 2.霍林舍的两因素指数分层法
1.2.3.1.2.试述中国社会阶层的划分?
试述社会阶层会对消费者行为产生什么影响。社会阶层的特征有哪些? 社会阶层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社会阶层方面一般存在哪几种消费心理?
3.4.5.6.消费者对商品价格高与低的判断有哪些途径? 消费者对商品价格选择的倾向性有哪几种? 简述消费者价格阈限的变动对企业的影响。非整数定价主要适应哪些心理?它具有哪些优点?
4.5.6.7.8.9.简述连锁商店的主要特点。简述货仓式商店的主要特点。简述常见的商店品牌命名的具体做法。简述商店标志设计应体现的基本要求。简述方便面、选购物和特殊牌陈列各自的要求。简述商品陈列的一般要求。
1.2.3.试述商品价格四个心理功能的主要特点。论述价格变动对消费者心理行为的影响。商品价格调整的心理策略有哪些?
1.2.3.试述零售业态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试述开放式陈列与封闭式陈列的差异。
试述购买冲突产生的原因。作为销售人员,如何才态,通常会采取哪些办法减少失调。9.简述补偿性决策规则的两种决策规则。
10.简述非补偿性规则的具体决策规则。
1.试述消费者决策的内容。
2.试述消费者决策的模型。企业针对决策过程中的各阶段,可采取什么措施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3.试述引起消费问题或者购买愿望形成的原因。4.试述消费者在作出购买决策时,如何对商店和品牌进行选择。
5.试述影响消费者决定是否投诉的因素。
1.某消费者想购买一台数码摄像机
2.中国消费者协会信息网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 3.XX公司的老王是市场营销部的职员
第九章 社会文化
1.文化 2.文化的发展性 3.亚文化 4.职业亚文化 5.年龄亚文化
1.文化具有哪些特征? 2.我国传统文化特征有哪些?
3.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亚文化因素有哪些?
1.试述我国传统文化对居民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影响。
2.试述我国亚文化群的类及其消费特征。
我国出口的白象牌电池
欧米茄公司在中国的市场营销战略
第十一章 社会群体与消费者行为
1.社会群体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3.主要群体和次要群体 4.隶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5.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6.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 7.消费者群体 8.群体规范 9.群体内聚力 10.从众 11.参照群体 12.接触群体、渴望群体、拒绝群体、回避群体
1.在消费者行为学中,为什么要研究消费者群体? 2.在消费者行为学中,如何利用心理因素对消费者群体进行划分,这种划分有什么实际意义?
1.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群体有哪些,这些群体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有什么样的影响? 2.参照群体为什么会对消费者行为产生影响以及它是如何对消费者产生影响的? 3.为什么选择名人专家作为参照群体,名人专家作为参照群体,一般通过什么方式对消费者施加影响?
在某商场里,一家企业为收回部分资金
第十三章 家庭与消费者行为
1.均衡价格 2.价格阈限 3.价格倾向性心理 4.价格弹性 5.撇脂定价法 6.渗透定价法
1.商品价格具有哪些心理功能?
2.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敏感性是由哪些因素引起的?
伟大公司是隶属北京市某局的一个中型企业
第十四章 产品与消费者行为
1.新产品 2.革新消费者 3.商品名称 4.品牌 5.商标 6.品牌定位
1.影响消费者新产品购买意向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2.简述消费者购买新产品过程的三个方面。3.简述商品命名心理策略。4.简述商标与品牌的联系与区别。5.简述商品包装过程的三个方面。6.影响品牌形象的因素有哪些。
1.试述新产品设计的心理策略。2.试述品牌的心理功能。
3.论述消费者对品牌的心理接受过程。4.如何进行品牌形象的教育和提升?
有一种报纸,版面少,发行量小,市场占有率低
第十五章 营销方式与消费者行为
1.零售业态 2.专卖店 3.超级市场 4.连锁商店 5.货仓式商店 6.商店内部环境 7.开放式陈列 8.封闭式柜台 9.岛屿式柜台 10.直线式柜台 11.功能特点陈列法 12.重点陈列法 13.裸露陈列法 14.季节陈列法 15.艺术陈列法 16.商品量感
1.简述大型百货公司的特点。2.简述消费者选择专卖店购物的原因。3.简述超级市场的主要特点。能有效地避免和消除购买冲突?
1.在美国一些大型城市里 2.1936年„„
抽样技术
(二)名词解释 第一章 预备知识
测量法则:即进行测量时用数字和符号与客体各种属性或特征内容之间的对应规则,是用来区分客体不同属性或特征的操作程序和操作规范。
直接测量:把测量对象与作为测量标准的量直接进行比对,或用预先按标准校准的测量仪器预先确定的对应法便利抽样:是调查人员根据自己的方便,自行确定入样的单元。
滚雪球抽样:使利用样本点(构成样本的单元)寻找样本点,即由目前的受访者去寻找新的具有某一特征的受访者。
第四章 分层随机抽样
分层随机抽样:如果每层中的抽样都是独立地按照简单随机抽样进行的,那么这样的分层抽样称为分层随机抽直线等距抽样:假设总体单元数为N,样本容量为n,N=nk,且总体中的N个单元已按某种确定顺序编号为1,2,„,N。如抽样程序时先从头k个单元编号中随机抽出一个单元编号,然后每隔k个单元编号抽出一个单元编号,直到抽出n个单元编号为止,则这种等距抽样称为直线等距抽样。
圆形等距抽样:假设总体单元数为N,样本容量为n,N≠nk,且总体中的N个单元已按某种确定顺序编号为1,2,„,N。如将这些编号看成首尾相接的一个环,并答:抽样的实施步骤:(1)调查目标确定。(2)抽样框选择。(3)抽样设计。(4)问卷设计。(5)数据收集。(6)数据编号和录入。(7)审核与插补。(8)参数估计。(9)数据分析和调查结果的表述。(10)数据发布。(11)文档。
2.试说明绝对误差限、置信区间与置信水平(置信度)之间的关系。见书p26
3.请列举出四种基本的概率抽样方法,并简要说明各种则对测量对象进行测量,并能直接得到测量对象数量大小的测量结果。
测量客体:是调查主体要用数字或符号来进行表达、解释和说明的属性或特征的载体。
测量对象:又称测量内容,即测量客体的某种或某些特征或属性。
间接测量:受测量不能通过直接测量的方法得到,必须通过一个或多个另外的直接测量值,利用一定的函数关系运算才能得到,此种测量称为间接测量。
调查:调查活动就是调查主体针对调查对象,依据调查法则使用调查工具向调查客体发送信号,获得数字或符号表达的信息的过程。
信度: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多次测量时,所得结果之间的符合程度。
效度: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多次测量时,所得结果平均值与真实值之间的符合程度。
第二章 基本概念
抽样调查:从构成主体的所有单元中按一定程序选择一部分单元,并根据这部分单元的特征估计或推断总体特征的调查。
抽样误差:由于用样本数据对总体特征进行估计所引起的代表性误差。
非抽样误差:非抽样误差的来源比较复杂,主要有抽样框未能不重不漏地包含所有抽样单元导致的抽样框误差,调查测量不准确引致的测量误差,此外还有无回答误差、粗大误差等。
判断抽样,也称为立意抽样,指的是由抽样者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抽取样本。
自愿“抽样”:是指样本由自愿参加的受访者所构成的抽样。
样。
自加权:若总体总量(或总体均值)的一个无偏估计量可以表示成样本基本单元的变量值总量(或均值)的一个常数倍,则称这种估计量为自加权的或等加权。最优分配:在分层随机抽样中,对于给定的费用,使估计量的方差达到最小,或者对于给定的估计量方差,使得总费用达到最小的各层样本量的分配称为最优分配。
第五章 不等概率抽样
不等概率抽样:如果总体中每个单元进入样本的可能性是不想等的,则这种随机抽样方式就成为不等概率随机抽样,简称不等概率抽样。
多项抽样、PPS抽样、∏PS抽样见书P98
第七章 整群抽样
群内相关系数:表示同一群内不同次级或基本单元的变量值对总体均值的离差乘积的期望值与总体中所有次级或基本单元变量值对总体均值离差平方的的期望值之比。
第八章 系统抽样
系统抽样:设总体中的N个单元按某种顺序(通常是按某种规律排列,但也可以是随机排列的)编号为1,2,„,N。如抽样程序是首先抽取一个或一组起始单元的编号,然后按某种确定的规则选取其他单元的编号,直到满n个为止,则这种抽样称为系统随机抽样,简称系统抽样。等距抽样:设总体中的N个单元按某种顺序(通常是按某种规律排列,但也可以是随机排列的)编号为1,2,„,N。如抽样程序是首先抽取一个或一组起始单元的编号,然后按照固定的间隔k选取其它单元的编号,直到满n个为止,则这种抽样称为等距系统抽样,简称等距抽样。
从1到N中按简单随机抽样方式抽取一个单元编号为随机起点r,然后每隔k抽取一个单元编号,直到抽满n个单元为止。则这种等距抽样称为圆形等距抽样。
第九章 非概率抽样
便利抽样:又称就近抽样、偶遇抽样、自然抽样、方便抽样。具体来说,它是根据调查者的方便与否来抽取样本的一种非概率抽样。
判断抽样:又称目的抽样、主观抽样、立意抽样、专家抽样。它是一种凭研究人员的主观意愿、经验和知识,从总体中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样本点构成样本作为调查客体的一种非概率抽样方法。
配额抽样:又称定额抽样。它是按照总体的特征予以配置样本的一种非概率抽样方法,首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单元按一定的标志分为若干类(组),然后在每个类(组)中按照事先规定的比例或数量(即配额)用便利抽样或判断抽样方法选取样本点。
雪球抽样:又称链式抽样、网络抽样、辐射抽样、连带抽样。它是以“滚雪球”的方式抽取样本,即通过一些“种子”样本点以获取更多样本点的信息,样本逐渐庞大。
第十章 其他专题
敏感性问题:是指所调查的内容涉及私人机密,受访者不愿或不便于公开表态或陈述的问题。
简答题
第二章 基本概念
1.简述调查的主要步骤,并思考抽样设计在其中的作用。
抽样方法的思想。
答:基本的概率抽样方法,如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系统抽样。
(1)简单随机抽样的思想:从一个单元数为N的总体中逐个抽取单元且无放回,每次都在所有尚未进入样本的单元中等概率的抽取,直到n个单元抽完。
(2)分层抽样的思想:先按照某种规则把总体划分为不同的层,然后在层内再进行抽样,各层的抽样之间独立进行。
(3)整群抽样思想:抽样仅对初级抽样单元进行,对于抽样中的初级单元调查其全部的次级抽样单元,对于没有抽中的初级单元则不进行调查。
(4)系统抽样思想:先将总体中的抽样单元按照某种次序排列,在规定范围内随机抽取一个初始单元,然后按事先规定的规则抽取其他样本单元。
4.误差主要包括哪两类?引起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抽样调查中的误差有两类,一类称为抽样误差,另一类称为非抽样误差。
抽样误差是由于用样本数据对总体特征进行估计所引起的代表性误差。由于每次只是抽取一个样本,而这个样本中包含哪些单元是随机的。不同的样本由于包含的但愿不同,得到的估计值自然不同。各个估计值与总体特征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差距,由此产生了抽样误差。非抽样误差的来源比较复杂,主要由抽样框未能不重不漏地包含所有抽样单元导致的抽样框误差,调查测量不准确引致的测量误差,此外还有无回答误差、粗大误差等。非抽样误差不仅在抽样调查中,在全面调查中也是存在的。减小非抽样误差的方法主要是严格调查程序、规范调查步骤、加强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合理地设计问题和答卷,改进测量方法和工具。第三章 简单随机抽样
1.请简述样本容量n的确定步骤。
(1)确定估计的精度水平。(2)按照保守(即让样本容量宁大勿小)原则,对总体方差S进行预估。(3)计算简单随机抽样在回答率为100%的条件下所需的初始样本量n0。(4)确定抽样方式,并根据不同抽样方式的设计效应deff对样本容量进行调整。(5)判定回答有效率,并根据有效回答率对样本容量进行再调整。(6)在需要得到分组数据并对这些分组数据的精度有事先约定或要求时,应分别计算各组所需样本量,然后经各组累计加
2见书p99
第六章 多阶段抽样
什么是多阶段抽样?多阶段抽样有哪些特点? 答:假设总体由N个初级单元组成,每个初级单元又由若干个二级(次级)单元组成,若在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取n个初级单元,对每个被抽中的初级单元再抽取若干耳机单元进行调查,这种抽样被称为二阶段抽样。如果每个二级单元又由更小的三级单元组成,那么在第二阶段抽样后,若对每个被抽中的二级单元中的三级单类型区域或地段中的所有地块进行取样。一般来说,如总体主要变异来源明显来自类型区间,则采用分层抽样;倘若主要变异来源来自地段内各单元之间,或来自各地段间,则采用整群抽样。
第八章 系统抽样
对线性趋势总体的系统抽样的改进方法有哪些? 对线性趋势总体的系统抽样的改进沿两个方向进行:一是改进抽样方法,如采用中心位置抽样法,对称系统抽样法等;二是改进估计方法,如使用首尾校正法等。理,通过几个“种子”单元牵一发而动全身,逐步获取所需的各个样本点,最终实现抽取研究样本的目的。这一抽取的过程与逆抽样方法很是类似。二者的区别在于问题研究目的设定。一般来讲,逆抽样方法多用于估计具有稀有时间特征的单元稀少无法快速获得样本进行研究,主要目的是获得足够的样本进行相关特征的研究。3.在确定样本容量方面,非概率抽样和概率抽样考虑的思路有什么不同?
答:概率抽样中,我们可以在总体规模、允许误差的要求、总体方差和置信水平以及费用限制等条件下计算样总得到总体所需样本量。(7)仔细权衡费用、时间、调查机构拥有或可动用的各种资源方面的限制,进而确定最终的样本量。
2.请简述预估S2的几种方法。
(1)利用先前的调查结果和经验。(2)利用预调查或是调查的结果。(3)利用同类或相似或有关的二手数据的结果。(4)利用某些理论上的结论。(5)利用富有经验的专家之判断。
第四章 分层随机抽样
1.简述分层随机抽样相对于简单随机抽样的优点。答:(1)可同时对子总体进行参数估计。(2)便于依托行政管理机构进行组织和实施,同时还可以根据各层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抽样方式。(3)可使样本在总体中分布更加均匀,从而具有更好的代表性。这样就避免了样本分布不平衡现象。(4)可以提高参数估计的精度。事实上分层抽样的精度一般要高于其他抽样方式。2.请列举出样本量在各层的三种分配方法,并说明各种方法的主要思想。
比例分配、一般最优分配、奈曼分配。
比例分配的思想:每层的样本量nh都与层的大小Nh成比例。特点是估计量具有简单的形式。
一般最优分配的思想:对于给定的费用,使估计量的方差达到最小,或者对于给定的估计量方差,使得总费用达到最小。
奈曼分配的思想:各层的单位抽样费用相等时的最优分配。
第五章 不等概率抽样
请分别说明代码法和拉希里法的实施过程。
元再进行抽样,则是三阶段抽样。如此类推,则可定义更高阶的多阶段抽样。
优点:保持了一阶整群抽样样本单元相对集中的特点;能够充分发挥抽样的效率,节省了人力和物力;抽样框可以分级混呗;各个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抽样方法,比较灵活。
第七章 整群抽样
1.什么是整群抽样,整群抽样有哪几个步骤? 答:单纯随机抽样法是把调查单位当作抽取单位。整群抽样法,乃是把若干调查单位集合在一起的整群作为抽取单位的抽取方法。整群抽样时将总体划分为若干群,然后以群为抽样单元,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群,对选群中的所有基本单元进行调查。2.整群抽样有哪些优点?
整群抽样法,可以说是为解决单纯随机抽样法中编制调查表和实地调查的困难而产生的方法,构造群的抽样框要比构造包括所有总体基本单元的抽样框容易一些。所以整群抽样能够简化抽样框的编制,使实施调查变得顺利,故而节省费用。但不足之处是抽样误差较大。3.整群抽样与多阶段抽样及分层抽样的区别? 答:(1)多阶段抽样与整群抽样的差别在于:多阶段抽样是在第一阶段从所有群众抽取若干群,在每个抽取的群中,再抽取若干单元进行调查。它与分层抽样的区别在于第一层是抽取部分,与整群抽样的区别在于第二阶段是抽取部分。这在实际实施中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抽样方式。同时它的抽样精度比整群抽样高,操作性更强。(2)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的区别在于:分层抽样是先分层,然后对每个层内的单元进行随机抽样。而整群抽样是先随机抽取整群(类型区或地段),然后对每一个被抽取的第九章 非概率抽样
1.模型抽样与非概率抽样的关系。
答:模型抽样是基于对调查总体中变量分布的广泛假设而采取的一种抽样方法。对变量分布的这种广泛假设与概率抽样的严格假定形成鲜明对照,通常称为超总体假设。非概率抽样的各种具体方法就是基于这种广泛假设的,所以非概率抽样应归入模型抽样的范畴。2.非概率抽样的具体抽样方法与概率抽样方法是怎样对应的,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答:(1)便利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便利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都排除了主观因素的影响,纯粹依靠客观机遇来抽取对象。但便利抽样中各总体单元的入样概率是未知的,也很可能是不相等的,有的还有可能为零。但多数情况下,尽管未知总体单元入样概率,但与随机选取的结果同样有效。
(2)判断抽样与不等概率抽样。判断抽样中总体单元的入样可能性与专家的主观判断有关,不同的专家会对不同类型的单位赋予不同的重要性,如果这个权重能够由专家自己给出,并且是慎重的,那么不考虑专家犯错概率,就可以用加权的方式对调查目标量进行估计。这里的权就是专家对不同类型总体单元的重要性的考虑。这种处理方式与不等概率抽样是非常类似的。
(3)配额抽样与分层抽样。在实践中,常有相当多的有关总体的信息存在,可以用于分层的目的,这就为如何分层提供了较大的选择余地。一项配额样本的前面个阶段抽样,通常是按照分层抽样完全相同的概率方法实施,这两种类型的样本仅在抽选个人进行访谈的最终阶段出现差别。
(4)雪球抽样与逆抽样。雪球抽样体现“物以类聚”的原
本容量,对于非概率抽样,通常仅依靠可能的预算、抽选规则来确定样本量。
4.确定配额抽样设计的样本容量有哪些步骤? 答:(1)控制特性的选取:通常研究的背景与目的、总体内部差异的程度以及与研究变量的相关程度,是选择控制特征时要考虑的因素。
(2)确定总体中各控制特征所占的比例,列出独立控制分配比例表。
(3)设计交叉控制的配额计算模型。
(4)修正和调整总的样本量。对样本容量及配额的非整数进行调整和处理,处理原则不能是简单的四舍五入,而应考虑各控制特征的重要性、样本代表性、以及调查可能性等因素。
第十章 其它专题
1.敏感性问题的处理方法有哪些?应注意哪些问题? 见书p208
2.调查中的无回答是怎样产生的,你认为各种类型的无回答对古籍会产生什么影响,有没有比较好的预防及补救措施。P210
3.直接抽样与逆抽样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别? 4.什么情形下要考虑样本轮换问题?样本轮换应注意哪些问题? P210
调查数据分析目录 第一章 调查数据分析的基本问题
1.调查数据分析 2.定性分析方法 3.定量分析方法 4.描述统计分析方法 5.推断分析方法
1.调查数据分析有何特点? 2.调查数据分析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3.简述调查数据分析的方法体系。
4.在调查数据法纳西中如何正确选择统计分析方法? 5.简述调查数据分析的程序。
试述调查数据分析的要求。
第二章 调查数据的整理 1.数据整理 2.组距分组 3.直方图 4.频数分布 5.数据编码 6.统计表
1.整理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2.简述组距分组的主要步骤。
3.什么是组距分组?等距组距分组与异距组距分组的频数分布有什么特点? 4.试比较茎叶图与直方图。5.编制统计表应注意哪些问题?
试述数据编码基本环节与操作方法
第三章 调查数据的描述分析 1.相对指标 2.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3.算术平均值 4.中位数 5.标准差 6.变异指标 7.众数 8.离散系数
1.运用相对指标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2.什么是权数?
3.评价均值代表时,什么情况下必须要用离散系数?
1.如何评价均值的代表性?
2.试述调查数据分析中常用的相对指标。
第四章 调查数据的推断分析 1.统计量 2.抽样分布 3.小概率原理 4.第一类错误 5.x^2检验法 6.自由度
1.试述单侧检验与双侧检验的区别。2.试述方差分析的统计思想。
第五章
调查数据的相关分析
1.相关关系 2.相关分析 3.交互列表分析法 4.品质相关系数 5.等级相关系数 6.简单相关系数 7.负相关系数 8.偏相关系数
1.简述相关关系的种类。2.简述相关分析的主要内容。3.如何选择相关分析的方法。4.如何选择交互列表分析的变量。5.简述三变量交互列表分析法的主要作用。
第六章
调查数据的回归分析 1.回归分析 2.判定系数 3.回归标准差 4.异方差 5.多重共线性 6.自相关
1.在直线回归方程y=a+bx中,参数a和b的几何意义和经济意义是什么? 2.因变量y的总变差、回归变差和剩余变差分别反映什么问题? 3.简述回归分析的内容和步骤。
4.在回归分析过程中,对回归模型中的随机误差项有哪些假设?
第七章
调查数据的多元统计分析
1.聚类分析 2.判别分析 3.主成分分析 4.因子分析
1.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的区别? 2.简述聚类分析的步骤。
3.简述两总体情况下攀比分析的基本步骤。4.简述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想。
试述因子分析在市场调查中的作用
第八章
调查数据的预测分析
1.经济预测 2.德尔菲预测法 3.惯性原理 4.主观概率
预测法 5.长期趋势 6.长期趋势 7.时间序列预测法 8.移动平均预测法 9.一次指数平滑预测法 10.最小二乘 法 11.趋势线模型预测法 12.数量特征法
1.为什么说经济预测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2.简述经济预测的基本步骤。
3.简述PERT预测法的主要过程。
4.简述德尔菲预测法的概念、主要过程和特点。
5.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的基本假定有哪些?
6.简述指数平滑预测法的优点有哪些?
7.简述平滑系数α的作用及其确定的方法。
8.简述二次指数平滑法的特点。
1.如何根据时间序列资料选择恰当的趋势线模型进 行预测?
2.论述经济预测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对预测误差的的 利用。
第九章
调查数据的理论分析
1.理论分析 2.比较法 3.分类法 4.归纳法 5.演绎法 6.综合法 7.逻辑论证法 8.因果分析法 9.结构与功能分 析法
1.简述理论分析的主要作用
2.简述理论分析的要求
3.简述比较法的应用原则
4.简述分类法的应用原则
5.简述结构功能分析的作用
试述理论分析的意义。
第十章
调查分析报告
1.调查报告 2.摘要 3.口头报告 4.附录
1.调查报告的作用有哪些。
2.简述调查报告标题的内容及表现形式。
3.简述学术研究报告的写作步骤。
4.撰写调查报告应注意什么事项。
试述调查报告的结构内容
调查报告写作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记叙文 2.议论文 3.应用文 4.说明文 5.调查报告
1.什么是文章?它有何作用? 2.调查报告有哪些主要特点? 3.调查报告有哪些主要作用? 4.写作调查报告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第二章 选择课题
1.调查对象 2.调查单位 3.报告单位 4.调查项目 5.调查表
1.什么是调查方案?
2.设计方案是为什么必须首先确定调查目的? 3.选择调查课题应遵循哪些原则? 4.选择调查课题应防止哪些倾向?
第三章 搜集资料 1.普查 2.随机抽样 3.纯随机抽样 4.等距抽样 5.类型抽样 6.整群抽样 7.非随机抽样 8.重点抽样 9.典型抽样 10.任意抽样
1.随机抽样在社会经济调查中有何用? 2.随意(任意)抽样与随机抽样有何不同? 3.直接观察法与采访法有何不同? 4.报告法与通讯法有何不同? 5.网上调查法有何优缺点? 6.怎样审核调查资料的正确性?
第四章 分析研究
1.流量指标 2.平均指标 3.倒数平均数 4.众数 5.中位数 6.长期趋势 7.季节变动 8.循环变动 9.最小平方法10.回归预测分析法
1.什么叫统计分组?它有何作用?
2.什么叫分组标志?选择分组标志应遵循什么原则? 3.计算和运用相对指标应注意哪些问题? 4.平均指标有何作用?
5.计算和运用平均数应注意哪些问题? 6.回归分析预测应注意哪些问题?
7.什么是广布(扩散)指数?它有何作用?应注意什么问题?
第五章
写作报告
1.主题 2.标题 3.层次 4.段落 5.过渡 6.照应
1.标题与主题有何联系与区别? 2.文章层次安排的一半原则是什么? 3.文章在哪些情况下不需要过渡? 4.文章中常用的照应有几种? 5.过渡和照应有什么不同?
第六章
统计新闻
1.新闻 2.典型消息 3.述评性消息 4.特写 5.新闻采访 6.倒金字塔式 7.金字塔式 8.统计新闻
1.新闻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2.记者写作消息为什么多用倒金字塔式? 3.统计新闻写作要注意哪些问题? 4.写好消息的主体要注意哪些问题?
第四篇:产品使用与态度调查
产品使用与态度研究,简称U&A研究。这是市场研究公司用得最普遍的一种研究方法,也是最复杂的一种研究方法。(时下一些研究人员认为U&A研究是比较平常的方法,无非就是包括品牌的认知、产品使用与态度、产品购买与态度、品牌态度、生活形态、媒体接触习惯等。)
一般情况下,产品使用与态度研究的目的是在客户进入新的市场之前,帮助客户了解目前的市场状况,包括市场总量以及用户的各种比率指标、品牌占有与用户对品牌的态度指标、产品的使用以及用户对产品的态度指标、购买与对购买的态度指标、用户的生活形态指标、用户媒介接触习惯等状况。
其实,研究产品使用与态度的目的远非这么简单,研究目标越是具体,研究结果就越是具有应用价值。因此在正式做研究设计之前,充分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目的时非常重要的。产品使用与态度研究可以帮助客户达成如下目的:
1.如果客户已经进入这个领域,譬如茶饮料市场,且在市场上有产品在销售,譬如A品牌的若干种包装的茶饮品,那么客户应该至少一年做一次U&A研究(俗称市场基本数据分析,Fundamental Research),目的在于监控市场相关数据的变化,譬如用户饮茶习惯、品牌选择习惯、购买习惯等。
这种市场基础数据的研究,一方面是帮助客户了解现有市场变化状况,另一方面通过对用户的资料分析,可以帮助客户发现现有产品的新的市场机会,譬如提高使用量的机会、增大购买量的机会、产品的新卖点等。因此在设计这种目的的U&A研究时,对于品牌评价、产品评价、购买渠道评价的功能句子/特性描述句子的定义要尤其注意,一旦设计不完善,研究结果可能就完全没有用。因此,设计人员的经验与技术水平显得非常重要。
华通现代十几年来帮助客户完成的类似研究较多,并在相关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开发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版权的设计方案模型与。
2.如果客户已经进入这个领域,譬如茶饮料市场,且在市场上有产品在销售,譬如A品牌的若干种包装的茶饮品。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基础上,客户会需要寻找一些新的市场机会,或者是在现有产品基础上做产品延伸、或者开发新产品,此时客户也应该做产品使用与态度研究,研究目的的重点在于关注用户unmet needs,或者needs gap。因此服务于此目的的研究不能仅仅是产品使用与态度研究,而应该加上其它的研究方法,譬如深访,座谈会等定性研究用于深挖为满足需求者的需求特征等指标。
3.客户进入全新的市场,进入以前不熟悉的市场时,客户需求一个非常详细的市场状况研究报告,包括品牌、产品、销售的各项指标,目的在于帮助客户了解市场,同时客户还会需要市场细分研究指标,帮助客户明确进入策略。表面看来,此项研究目的与前一项相同,其实有较大差别,因为同时市场细分,前者需考虑自己现有产品定位,后者的细分会更富于挑战性。
如果客户关注的是了解现状而不是进入策略,一向U&A的研究已经足够,如果客户还关注进入策略,必须有其它定性研究方法相辅导。
4.有些客户已经开发出产品(或者第一次进入该市场或者已经是该市场的老手),需要数据支持决定市场进入策略,譬如潜在目标用户、接受的价格、推广的策略等,此研究应该是市场细分与定位研究,研究目的是市场细分,通过重新细分市场,找到新产品的niche市场。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一个使用与态度研究也是不够的,必须辅以其它的研究方法,而且此研究的核心内容也略有不同,其中可能增加一些有关价格等方面的研究技术。
总而言之,一个优秀的、销售好的产品不仅仅是产品的功能或是产品的利益/卖点好,还应该将消费者对于该种产品的功能或利益的期望考虑进来。这就是消费者的产品使用态度调查的功能所在。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的是品牌认知与态度,产品使用与态度,购买的行为与态度,用户消费形态与媒体接触习惯几个
方面。这种研究由于比较关注市场量的推估,譬如市场总量、品牌占有量、渠道比率等,因此其抽样方法最好是随机抽样,因此数据采集方法最好是入户访问或者电话访问,如果是街头定点拦截访问,那么研究人员应该提出合理的加权方案才能对总体进行推估,否则,研究结果的作用有限。
第五篇:对地方官员政治态度的调查与分析
从政治体制的内外因素来探讨政治改革和发展,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视角。很多人会问,体制内的干部队伍究竟能否成为政治改革和发展的推进力量?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许多地方官员对政治现状和政治改革等问题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他们对政治改革的期望越来越迫切,但同时他们仍然认同现行的基本政治框架,希望政治改革走渐进理性的道路。笔者认为,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现行体制中欢迎政治改革的体制内资源与动力呈现出强化趋势,这正是各地会不时冒出一些政治改革动作的重要原因,也表明政治改革在体制内其实得到许多地方干部的支持。
一、体制资源与干部代谢
2003年8月,在深圳召开的一个学术研讨会上部分学者提出,要关注政治改革的体制资源与基础问题。有学者表示:“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在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和文本制度中,本来就有许多民主政治的基因”,深圳区级人大代表的竞选“激活了”它[5]。笔者在以“民主选举、政治改革在体制内的动力与基础问题”为主题的发言中提出:“我们不能把体制内官员看作铁板一块,已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民主发展和政治改革有要求[6]。”2004年6月,在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主办的“政治文明与中国政治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美国的华裔学者洪朝辉指出:自1980年代末以来,西方理论家对中国政治发展的解释与预测无不失败[7],其中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其“线性思维”;这种思维的一个特点是将中国现行政治体制当作被否定的对象,对其自我转型的空间和中共政治创新的能力持怀疑乃至否定态度。
实际上,近年来中国政治发展的若干实践中,从村民自治的深化,到乡镇长直选、乡镇党委书记竞选和县(区)长“公推公选”的实验,从基层人大代表选举中“自由候选人”的参选,到《党内监督条例》的出台,均显示出“体制资源”与动力的作用。那么,能否从这些个案的出现来推论其全局性意义呢?显然,个案本身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换一个角度,从分析地方官员的政治态度入手,看看目前地方官员对政治改革的认识究竟是怎样的,他们当中可能成为中国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推进力量的比例到底有多大?
境外学者的研究虽然注意到了官僚队伍的受教育水平和专业背景的变迁,也提出了相应的理论解说[16],但对官员们政治意识和政治态度的判断却由于缺乏必要的量化资料而带有更多的推论色彩。正如徐湘林指出的,境外及西方“一些经验性的研究也最多是提供了老精英和新精英之间的个人背景资料的比较,其中包括对中央、省和市三级政府官员的年龄、教育程度、工作经历和社会背景的比较分析。这种对不同代群(generational cluster)、教育和职业资格以及事业成功模式的比较确实是有助于描述不同党政精英群体的不同特点。跨时期的比较也可以用来刻画政治系统不同发展时期精英的不同特征和属性。然而,这一切却很少能够说明80年代党政精英构成与技术专家治国论之间的密切联系。[17]。”
近年来,北京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每年出版的《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一书中连续数年发表了“中国党政领导干部对社会形势的基本看法”,这似乎是国内目前仅能见到的对干部态度的调查分析。这一调查的对象是在中央党校学习的司局级干部,问卷回收量达一百多份,它提供了一个窗口,以了解干部们对社会形势的基本看法,但这一调查基本上属于“舆情调查”的范畴,并不以系统地分析官员们的政治态度为目的。
但也有学者发表了不同看法。例如,针对干部的意识形态和信仰问题,邵道生在分析“高官腐败”现象时认为,“一些高级干部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禁不起考验,其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巨大的畸变,产生了严重的信仰危机”是其重要原因[23]。事实上,近年来中共中央对腐败分子“腐化、堕落”现象的一种解释,就是强调信仰危机的存在。杨光在谈到官员的政治改革意向时认为,中国政改的困境是只能“以权力改革权力”;权势阶层是政改的最大延宕力量,不能指望他们成为政治改革的推动力量,除非有足够大的民间压力和国际压力,除非迫不得已[24]。
以上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回顾表明,究竟中国干部群体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和政治观念如何,并没有专门的调查来回答这个重要问题。因此,通过认真的问卷设计并实施调查,搜集大量数据来作系统分析,以判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的条件,是十分必要的。
为了定量地研究地方干部对政治改革的意向,笔者设计并实施了一项问卷调查。其目的是通过对干部政治态度与政治素质的调查,评估在地方领导干部层中政治改革与发展的空间、基础与动力,借以研判中国未来政治发展的前景。问卷的设计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领导干部对自身经济社会地位的认知,对政治现状的认同,政治信仰,民主意识,政治改革的意识与取向,政治功效感,以及政治行为方式。限于本文讨论的主题,下面主要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
第一,对政治现状的评价与满意度,从干部们对这类问题的回答可以推断他们认为政治改革是否需要的基本态度。对政治现状的评价与满意度通过以下问题来测量:任用干部的风气问题,对国内民主现状的满意度,对目前政治改革快慢的评价,对党代会和人代会中选举的评价。
第二,政治信仰与政治意识,这是影响干部们在政治改革中作不同选择的重要因素。政治信仰与政治意识主要通过以下问题来测量:对待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态度,对中共和各级政府威信的认同,对国家发展的预期,对反腐败形势的预期。从回答中可以看出官员意识中传统理念与现代理念的比重,其信仰的真诚成分等。
第三,对政治改革目标、方向和路径的选择与预期。主要通过以下问题来测量:民主在中国的适应度,民主与专制、经济发展的比较,竞选在中国的适应度,对政治改革与政治稳定的选择,对多党制与权力分立的态度,对政府权力强化或弱化的选择,对政治改革拟重点解决问题的选择等。
笔者采用按以上框架设计的问卷,于2003年至2004年上半年,对N省省委党校6个领导干部培训班次(市厅级领导干部班、县处级领导干部班、中青年领导干部班、公务员班、高校县处级政工班和乡镇党委书记班[25])的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这些班次的培训期限,除了“中青年班”为4个月外,其他各班均为1个半月。参加这些班次培训的学员全部来自N省内,以党政部门为主,也有来自高校和企业的县处级以上干部;除了“市厅班”和“乡镇班”的学员分别为司局级和正科级外,其他各班次均为县处级。
问卷填写采用匿名填写方法,发放问卷时以班级为单位集中发放,学员填写后再集中回收。问卷调查的时间是,除了2004年上半年向“市厅班”的一个班次作过调查外,其他的问卷调查均于2003年内完成。问卷调查的对象包括,“市厅班”4个班次,“县处班”3个班次,“中青班”2个班次,“公务员班”3个班次,“高校班”1个班次,“乡镇书记班”3个班次。共发出问卷680份,回收有效问卷571份。由于这一调查不属于抽样调查,所以其数据不适合作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分析或统计推论。
在这次问卷调查中,571位有效问卷回答者的基本情况如下(以下每一组数据的和若小于100%,其差额是“未回答者”所占比例):
性别:男性占86.3%,女性占12.6%;
政治身份:中共党员占97.2%,民主党派占0.7%,无党派占1.1%;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地方领导干部的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在答卷者当中,具有大专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达98.8%,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占七成多;同时,地方领导干部的专业教育背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答卷者中此类专业背景的干部占八成左右,而具数学、地理、工程技术和其他理工类专业背景的仅为一成。这一观察与前引郑永年所述──新的技术官僚的“专业背景偏重工程学及其它的科学与技术领域”──并不相符。笔者注意到,郑的判断仅以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中央委员的专业背景为依据,他分类计算时将工程学单独列出,而将经济类各专业列为“其他的科学与技术领域”,这样两者在“十五大”中央委员中合计达54.3%[26]。若按照郑的分类方法计算,则笔者的问卷调查答卷人中非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比重也只有36.4%。郑的判断与笔者问卷调查结果的差异表明,在领导干部专业背景问题上,中央层次与地方层次的情况可能不同,如果将地方干部考虑在内,则技术官僚这个群体当中理工科专业背景的人可能比例并不大。
本文的目的只是利用问卷调查结果对地方官员的政治态度作一个初步分析。在有限的篇幅内,将主要是作一系列描述性分析,而且是将地方官员作为一个整体来描述,不可能对不同类型的被调查者进一步作比较分析了。有关不同地方官员群体之间的比较,如在不同的职务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背景、单位性质、出生地、工作经历的地方官员之间,其政治态度和观念有无差异,以及他们的看法与其他社会阶层如农民、工人、私营业主看法之间的比较,将是另文的主题。
三、地方官员对政治现状的满意度
1.对干部任用风气的评价
“用人风气”是观测政治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也是多年来中共中央十分强调的问题之一,早就有“用人上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之说。被调查者既是被任用的干部,本人往往又直接任用下属,对“用人风气”他们的感受自然十分深刻。那么,他们对此是如何评价的呢?
问题1:任用干部的风气怎样?
答卷者当中,居然没有一人选择“任用干部风气很正”,选择“风气比较正”与“还过得去”的合计为52.6%(前者占18.6%,后者占34.0%),45%的人认为“不太正”或“很不正”(前者占31.5%,后者占13.5%)。
问题2:如您觉得现在任用干部的风气不正,那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多项选)?
答卷者中,74.8%的人选择了“拉关系、跑官”,55.3%的人选择了“任人唯亲、分派分线”,28.4%的人选择了“买官卖官”,46.8%的人选择了(干部任用的)“考察不实”,43.1%的人认为在干部任用方面“决策不民主、个人说了算”。
问题3:您觉得,现在提升职务,关键要靠什么(多项选)?
官方的说法是,任用干部的正式标准为“实际才干”(才干与实绩)、“年龄优势”(年轻化)与“群众基础”。但答卷显示,干部要提升职务,在多数情况下取决于“与领导的关系”,因此“拉关系、跑官”就相当普遍了。由此可见,在这些体制内官员看来,任用干部中的“潜规则”实际上压倒了文件上正式颁布的标准。
2.对政治现状的评价
地方官员对“用人风气”的不满,是否导致他们对政治改革抱有期望呢?
问题1:您对民主在我国实施的情形满意不满意?
高达62.8%的被调查者对此表示“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仅占3成。
问题2:您认为我国近年来政治改革的速度是太快、太慢,还是正好?
63%的人明确表示它“太慢”了,只有21.7%的人认为“正好”,还有1.1的答卷者认为“太快”了。
问题3:您认为我国近年来社会变化的速度是太快、太慢,还是正好?
对这个问题的反应与对上一个问题的反应有明显不同,只有23.8%的人认为“社会变化的速度太慢了”,倒是有46.1%的人认为“社会变化的速度正好”。
问题4:有人认为,不仅要进行经济改革,而且应加速政治改革;也有人认为,政治改革会带来不稳定,目前不宜进行。您的意见是什么?
令人惊讶的是,答卷者中竟有高达85.1%的人认为“应该加速政治改革”。这表明,在对“国内民主情形” 满意和认为“政治改革速度正好”的人当中,也有相当部分的人主张“应该加速政治改革”。认为“目前不宜进行政治改革”的人仅占答卷者的5.8%。由此可见,在地方官员中,推进政治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已具有较为厚实的“民意基础”。需要进一步分析的是,他们对政治改革的目标、方向与路径的选择究竟为何。
四、地方官员的政治信仰与政治意识
人们对政治改革目标、方向与路径的选择在较大程度上受其政治理想以及对现实制度认同状况的影响。为了解这一点,问卷调查设计了以下3组问题,以测量地方官员的政治理想与政治意识状况。
1.政治信仰状况
问题1:您觉得,共产主义能否最终实现?
42.9%的人选择了“一定能实现”,24.0%的人选择了“有可能实现”,24.2%的回答是“说不清”,也有3.2%的人明确表示“不可能实现”。
问题2:您觉得我们国家现在搞的是社会主义吗?
问题3:您希望我们国家始终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吗?
2.对党和政府的威信和信任度之评价
对当今中国政治权力的执掌者──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被调查者又持有怎样的评价呢?
问题1:您觉得现在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权威如何?
46.9%的回答是“在弱化”,29.2的回答是“比较高”,8.4%的回答是“不太高”,4.2%的人认为“比较低”或“很低”,回答“仍然很高”的占8.2%。
问题2:如果我们用1代表完全不可信任,6代表完全可信任,您对于下面这些机构(中央政府、省政府、县政府、乡政府、村组织)的信任程度怎么样?
在这些地方官员中,86.3%的人表示对中央政府“相当相信”或“完全相信”,但对省政府“相当相信”或“完全相信”的比例就下降到76.2%,对市政府“相当相信”或“完全相信”的比例进一步下降到46.9%,对县政府就只剩33.2%的人“相当相信”或“完全相信”,而对乡政府这一比例竟低到21.4%,对村组织则这一比例只有15.8%。很明显,他们对各级政府(和村组织)的信任程度呈自上而下的递降序列(见表1):对中央和省级政府基本上是“相当相信”与“完全相信”;对市政府是“有点相信”或“相当相信”;而对县政府的态度则变成了“有点不相信”、“有点相信”,还有部分人仍然“相当相信”;至于对乡村两级组织,其信任度则分散在从“相当不相信”到“有点不相信”、“有点相信”与“相当相信”之间。这表明,各级政府在地方官员中呈现出“切割性”评价,他们对国家宏观层面权力组织的信任度依然较高。
3.对国家经济发展形势的判断
地方官员们对国家经济发展形势的判断、特别是对其未来发展的信心,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被调查者对现实政治结构的看法。
问题1:您认为我国目前整体经济情况怎么样?
回答“还算好”的占79.9%,“非常好”的占6.0%,认为“不好不坏”的占6.7%,“不太好”的占5.1%。
问题2:过去5年我国经济变化的情况怎么样?
回答“好一些”的占63.4%,“好很多”的占32.9%,“跟以前/目前一样”的占1.9%,有0.5%的人认为“差一些”。
问题3:5年后我国经济情况会怎样?
回答“好一些”的占65.7%,“好很多”的占26.3%,“跟以前/目前一样”的占1.6%,有5.8%的人认为“说不清”。
从以上3个问题的回答来看,地方官员们对经济现状、过去5年的评价以及未来5年的预期普遍乐观,有九成左右的好评(“非常好”、“还算好”或“好很多”、“好一些”)。从这些态度出发,再加上前述对基本社会制度和宏观国家权力的较高认同,或许可以认为,这些领导干部中的多数人对政治改革走向的预期与选择基本上未越出现行制度的框架,他们并无意于变革[27]。
表1:您对于下面这些机构的信任程度怎么样? 中央政府 省政府 市政府 县政府 乡政府 村组织
说不准 0.7 0.4 0.4 2.3 3.2 4.7
完全不相信 0.2 0.2 0.9 0.7 1.6 5.6
完全相信 62.3 30.3 14.9 8.9 5.6 3.7
未答 5.6 5.8 7.2 7.7 8.6 8.6
合计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五、对政治改革走向的选择
1.地方官员对民主政治的认知
为了解受访者对民主政治的看法,问卷调查中设计了一组问题,询问他们对民主政治的基本态度和取向。
问题1:民主对中国的适合程度如何(1表示完全不适合,10表示完全适合,在程度上,分数越小表示越不适合,分数越大表示越适合)?
进一步来看,地方官员们认知中的“民主”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政治制度呢?调查者设计了几组问题作比较深入的询问。
问题2:民主与专制哪个更好?
问题3:在民主与经济发展之间哪一项比较重要?
2.地方官员对政治改革以及政府与民众关系的认识
为了更进一步地深入考察地方官员对民主问题的认识,调查者从政府权力和民众权利两个视角提出了以下一组问题。
问题1:有人说,要加强反腐败的力度,就应当实行政治权力的适当分立、并相互制约。您同意这种看法吗?
78.3%的答卷者“同意”这一看法,11.7%的人“不同意”,6.3%的人回答“不清楚”。
问题2:为了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人主张强化政府的权力,有人则主张弱化政府的权力。您的看法怎样?
“同意弱化政府权力”的占63.9%,“同意强化政府权力”的占24.0%,5.6%的人回答“不清楚”。
从对这2个问题的回答来看,被调查者中的多数对政治权力的分立与制衡以及弱化政府权力并无异议。
问题3:您同意“不能让不正确的思想上学校讲台或出版”这一说法吗?
8.2%的答卷者“非常同意”这一看法,45.5%的答卷者表示“同意”,30.3%的人“不同意”,3.0%的人“非常不同意”,3.2%的人回答“说不清”。
问题4:您同意“一种意见能否在社会上流传应由政府决定”这一说法吗?
问题5:您同意“不要随便议论政治问题,以免被人抓小辫子”这一说法吗?
只有1.4%的答卷者“非常同意”这一看法,17.0%的答卷者表示“同意”,59.9%的人“不同意”,7.5%的人“非常不同意”,4.4%的人回答“说不清”。
对问题3、4、5的回答显示,尽管过半数的人不主张“让不正确的思想上学校讲台或出版”,但大部分人并不认同对思想、言论的严格管制(如不同意“由政府来决定一种意见是否能在社会上流传”,不赞成“对议论政治问题的人用抓小辫子的办法对待”)。
调查者设计的以下问题是为了从公民权利的视角测量领导干部们的公民权利意识,以及他们对处理民众与政府关系的态度。
问题6:您同意“应当相信和服从政府,因为政府最终是为我们好”这一说法吗?
问题7:您同意“在我们这种政治体制下, 无论谁当政, 老百姓对管理国家都有最终的发言权”这一说法吗?
问题8:您同意“说到底,我们国家的领导还得听老百姓的意见”这一说法吗?
问题9:您同意“老百姓对政府的决定应该不计个人得失,全力支持”这一说法吗?
2.6%的答卷者“非常同意”这一看法,17.5%的答卷者表示“同意”,60.6%的人“不同意”,6.0%的人“非常不同意”,3.3%的人回答“说不清”。
问题10:您同意“对政府有意见也不应当采取拒交税费、游行、冲击政府机关等过激行为”这一说法吗?
16.5%的答卷者“非常同意”这一看法,58.0%的答卷者表示“同意”,9.8%的人“不同意”,2.1%的人“非常不同意”,3.0%的人回答“说不清”。
问题11:您认为“给政府写信反映情况、提意见”是不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
89.0%的答卷者回答“是”,0.9%的人回答“不是”,0.5%的人回答“不清楚”。
问题12:您认为“到上级有关部门上访”是不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
问题13:您认为“到新闻媒体反映意见”是不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
问题14:您认为“越级上访”是不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
27.1%的答卷者回答“是”,51.8%的人回答“不是”,3.9%的人回答“不清楚”。
问题15:您认为“集体上访”是不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
13.5%的答卷者回答“是”,64.3%的人回答“不是”,4.4%的人回答“不清楚”。
问题16:您认为“不服从违反中央精神的土政策”是不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
问题17:您认为“控告不依法行政的地方政府”是不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
82.1%的答卷者回答“是”,4.4%的人回答“不是”,1.8%的人回答“不清楚”。
问题18:您认为“不服从违反政策和法律的干部”是不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
62.2%的答卷者回答“是”,17.5%的人回答“不是”,4.6%的人回答“不清楚”。
问题19:您认为“给违法乱纪的干部贴大字报”是不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
3.9%的答卷者回答“是”,70.9%的人回答“不是”,2.5%的人回答“不清楚”。
问题20:有人说,对残暴的罪犯应立即处罚,不必等法院的复杂审判程序。您同意吗?
3.9%的答卷者回答“非常同意”,11.9%的答卷者回答“同意”,60.6%的人回答“不同意”,11.7%的人回答“非常不同意”,1.6%的人回答“不清楚”。
对问题6到问题20的回答显示,对公民在一般性信访、“抵制土政策”、“行政诉讼”和“不服从违反政策和法律的干部”等方面的权利,多数地方领导干部抱持接受、理解乃至宽容的心态;他们不主张“老百姓对政府的决定应该不计个人得失,全力支持”,同时希望民众能够“相信和服从政府”;但是,对民众的一些“过激行为”,如“拒交税费、游行、冲击政府机关”,“越级上访”,“集体上访”和“给违法乱纪的干部贴大字报”,多数官员持否定性意见。
3.地方官员对政治稳定的理解
稳定问题是人们讨论改革进程时十分重视乃至顾虑的一个因素。那么,地方领导干部们对此的看法是什么呢?调查者主要设计了政党和组织发展、言论自由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问题1:您同意“一个国家政党太多,会导致混乱”这一说法吗?
问题2:您同意“团体太多,会影响安定与和谐”这一说法吗?
问题3:您同意“各种团体向政府提出要求,会伤害所有人的利益”这一说法吗?
4.2%的答卷者回答“非常同意”,31.9%的答卷者回答“同意”,39.1%的人回答“不同意”,4.4%的人回答“非常不同意”,8.1%的人回答“说不清”。
问题4:有些人认为,为了改善我国的状况,人们应该有更多的发言权,即使这样会出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另一些人认为保持稳定是头等大事,不利于稳定的话应该少说或不说。您自己倾向于哪种说法?
53.4%的答卷者持前一种看法,39.8%的人持后一种看法。
问题5:就问题4列举的两种看法,您认为政府是怎样做的?
24.2%的答卷者认为政府是按前一种看法做的,66.5%的人认为政府是按后一种看法做的。
对这一组问题的回答表明,半数左右的地方官员并不同意“政党或团体太多会影响稳定”的说法,他们中的多数似乎对政党和政治团体的发展并不坚持严厉的压制立场。这种相对宽容的态度,也反映在他们对“人们发言权”的理解上。很有趣的是,尽管大多数地方官员认为政府的立场是“保稳定”,但半数多一些的官员其个人却倾向于不同的选择。
4.政治改革应当重点解决什么问题?
表2:您认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应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多选项)?
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排在前三位的问题(频率)
频次 频率 第一位 第二位 第三位
提升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 202 35.4 7.0 6.3 13.8
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 53 9.3 0.2 0.9 1.1
严格推行干部任期制 208 36.4 2.5 5.4 6.8
精简党政机构 3.4 53.2 8.2 9.8 6.5
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 292 51.1 10.3 8.9 7.4
理顺党政关系 205 35.9 5.1 7.0 3.9
进一步转换政府职能 394 69.0 16.8 11.6 10.0
强化舆论监督 175 30.6 0 0 0
未答 37.7 37.5 40.0
合计 100.0 100.0 100.0
上表反映了被调查者对政治改革路径的具体选择。他们最集中选择的“应重点解决的问题”之前4项依次为:“进一步转换政府职能”(69.0%),“精简党政机构”(53.2%),“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51.1%),“扩大党内民主”(41.0%)。当要求他们按第一、第二和第三位的顺序将“应重点解决的问题”排序时,在第一、第二位的选择中,“进一步转换政府职能”、“精简党政机构”、“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和“扩大党内民主”依然是被选最多的4项。
5.地方官员如何看待竞争性选举?
在调查中,我们设计了一组有关竞选的问题。
问题1:我国应该不应该开展竞选活动?
问题2:您认为这些职务(国家主席、省长、县市长、乡镇长、村主任)应当进行直接选举产生吗?
表3的交叉对比还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情况:在身居县处级职位的干部中,虽然认为“县长目前就可以实行直选”的人仅占27.6%,但认为这一职位“应该实行直选”的人却多一倍,达到56.1%;在乡镇级干部中也存在类似情形。
表3:不同级别的地方干部对各级直选的态度
应该实行直选 目前就可以实行直选
村直选 乡镇长直选 县长直选 省长直选 村直选 乡镇长直选 县长直选 省长直选
正科级 52.6 54.3 47.3 39.8 38.8 19.8 19.6 15.9
六、结论
总结以上描述和分析,可以说,这次调查揭示了以下现象:许多地方官员对政治改革的期望越来越高,政治改革在体制内其实得到许多地方干部的支持。一方面他们仍然认同现行的基本政治框架,希望政治改革走渐进理性的道路;另一方面,民主作为一种理想、目标(及口号),在平均教育程度接近大学本科水准的地方官员中已被广泛接收,大多数人认为,民主政治基本上是适合中国的,并明确肯定“民主体制比其他体制好”,但民主的价值观在多数地方官员心中的内化程度并不够深。
如果从地方官员的视角看“政治改革的体制资源”,则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目前地方官员们对政治改革的认识及理性程度,已明显强于1980年代,他们的看法似乎摆脱了“激进”、“保守”之类的非此即彼之争。他们对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的看法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出明显的分化,许多人有越来越强的独立思考。
第二,地方官员中对政治改革“过缓”的形势、对政治发展的现状并不满意,要求政治改革的期望与压力日益强烈。由此来看,各地之所以会不时“冒出”一些政治改革动作,就不难理解了。可以说,在地方层面,政治改革的体制资源与动力基础已越来越强,这对推进政治改革是有力的支持。
第三,尽管地方官员中主张加快政治改革的人数众多,支持包括乡镇长直选在内的竞争性选举的人数有明显上升,但他们的政治改革主张仍然限于现行的基本政治框架。多数官员对现行的制度框架,如共产主义信念、社会主义道路与基本政治架构,持认同态度。
当然,以上结论本身隐含着这样的假设,即政治人物的行动选择受其文化与心态的牵引。但事实上地方官员们在作政治选择(如选择推动或阻碍改革的行动)时,还可能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对政治气候的判断、对自身利益的评估以及对社会压力的认知等。因此,即便通过问卷调查能够了解到地方官员们的政治态度,并不能据此简单地直接推论他们在政治改革问题上的行动可能。中国政治的研究者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在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中,政治理念、社会压力与理性选择等要素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
【注释】
[2] 俞可平主编,《政治学通论》。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196-198页。
[3] 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08-411页。
[4] 王浦劬,前引书,第408-411页。
[5] 黄卫平、唐娟与邹树彬,“2003年深圳市区级人大代表竞选现象的政治解读”,载唐娟、邹树彬主编的《2003年深圳竞选实录》,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2页。
[6] 肖唐镖,“民主选举、政治改革在体制内的动力与基础”,载唐娟、邹树彬主编的《2003年深圳竞选实录》,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86-388页。
[7] 美国前驻华大使、现在基辛格事务所从事中国和亚洲事务咨询工作的芮效俭也曾指出:“专家们对中国未来进行预测的记录之糟糕,是人们想象不到的。”转自何清涟的“威权统治下的中国现状与前景”,《当代中国研究》(美国)2004年第2期,第6页。
[8] 高旺,《晚清中国的政治转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9] 参阅唐元松、黄卫平的“试论现行政治体制下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空间”,载黄卫平主编的《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1] 史天健,“资源、态度和政治参与的差别:中国不同年龄组的分析”,载吴国光编《九七效应:香港、中国与太平洋》。香港:太平洋世纪研究所1997年7月版,第171页。
[17] 徐湘林,前引文。
[20] 张明澍,《政治人:中国公民素质调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21] 徐湘林,前引文。
[22] 萧功秦,“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中的自由派与保守派──两极冲突及其历史后果”。香港:《中国研究服务中心》论文库,
[23] 邵道生,“高官腐败与信仰危机”,《人民网》,
[24] 杨光,“政治改革:‘中国模式’的难题”,《当代中国研究》(美国),2004年第2期,第49页。
[25] 在乡镇党委书记班中有少量来自城区街道办事处的党委书记。
[26] 郑永年,前引书,第47、49页。
[27] 就此而言,地方官员的心态与笔者调查的农民心态是一致的。有关农民心态的详细分析,请参阅笔者提交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转型中的中国政治与政治学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2002.7.北京)的论文──《中国农村基层权威基础的变迁与延续──对农村政治稳定状况的一项分析》,其修改稿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28] 更详细的情况,可参肖唐镖前引文,同注10。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