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笔记之《生活在别处》读后感
创造美好的精神世界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
《生活在别处》,米兰昆德拉用这样的一本书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种另类的生存方式,怎样生活在现实之中,却又游离在生活之外。
小说主要讲述一位天才的年轻诗人充满激情而又短暂的悲剧的一生。主人公雅罗米尔可以说是他母亲与父亲错误的相逢与错误的结合的产物。这错误已经预示了雅罗米尔的未来:他的出生不过是偶然,而终其一生也被他的母亲控制。他的母亲把儿子的诞生当作与另一个情人的相逢。她要抓牢这一切,因为丈夫已经叛离了。儿子是她的,她的世界。她把他的第一句话记下来,母亲如此的欢欣暗示他以后必须不断重复那些原始的重叠词或无意中的押韵的短句。未来的诗人由此定格。作者有意安排雅罗米尔从小有强烈的自省意识,而他的命运只是对母亲的迎合。后来雅罗米尔开始写诗,他的母亲一直是第一读者,画家为指导。母亲一直控制着儿子的一切,她因自己的身体自卑,却从与儿子的亲密中找到安慰和自信。儿子的生活就是梦,“他从一个梦渡到另一个梦,仿佛从一种生活渡到另一种生活。”他想逃避,去只是从一个梦逃到另一个梦。恋爱中的儿子成了真正的诗人,但老年人与死亡是经常的意象,虽然他一无所知。敏感的天才已经被证实,而母亲的畸形的爱是最大的绊脚石。之后就投身革命了,反抗现实,憧憬战斗,渴望荣誉,他浪漫而充满激情,认为“要么一切,要么全无”。与女人纠缠,与生活纠缠,诗是生活的载体。而他的死亡也缘于普希金式的决斗,卑微的自尊由此得到保护。母亲终于抓不住他了,而他逃避了一生,最终还是在她的怀抱睡着。
全书语言如诗,也引用了大量的诗歌。而诗句向来都是给人一种超然和缥渺的感觉。作者通过这样一种似乎是幻想的方式来真实地反映了人的内心世界。作者意欲表现出我们对生活的奢望——我们永远以为生活并不是自己所投入的那种,逃避永远没有终点,期望也永远没有终点。所以我们一直都“生活在别处”。这个“别处”可能是我们幻想出来的一个世界,在那里我们看到希望,这是我们对现实不如意时所期望的;也可能是我们过去的回忆,在那里我们也没有当前现实世界中的痛苦,这是我们在现实不如意时我想逃往的。诗人不仅仅是诗人,读《生活在别处》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好像小说里说的那个人就是自己,但又不全是,我想如果抽离了小说的背景,把现实的背景套上,那就应该是了。作者是暗暗在讽刺着的,讽刺生活,讽刺政治,讽刺诗人和诗本身,甚至颠覆了所有。这就是我们的痛苦所在。
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直生活在“别处”。他生命的激情从来没有停歇。他一直都是充满了激情地生活,即使现实残酷,他也能够游离在现实之外,为自己的思想找到一处落脚处。在描述雅罗米尔的心理成长特别是在《诗人在逃跑》这一章中,作者穿插描写了诗人雪莱、兰波、来蒙托夫、马雅可夫斯基、沃尔克、哈拉斯的故事或诗歌。历史的与虚构的诗人在本质上表现出令人惊异的一致。“我必须死吗?那就让我死于烈火吧。”他的一生都在不断地渴望激情。也正是这种激情让他在现实生活不如意的时候能够为自己的精神找一种寄托。
但是这种激情却慢慢地耗尽了他的理性。米兰昆德拉讲过,那种没有灵魂的人。走在这个世界上,就是带着肉体和灵魂,以及肉体和灵魂割裂开来的伤口。那个伤口就一直在流淌着鲜
血,鲜血里是诗人的睿智和理性。直到有一天那个灵魂已经不堪世界的重负而黯然倒下。
可以说诗人最后的离去就是因为他一直以来的超于现实世界的幻想。但是我们又不能没有激情没有幻想。诗人在母爱世界中意识不到现实世界的对立,而在诗的幻想中则又逃避着这种对立。那么,人的位置究竟在哪里?我们是应该在幻想中过生活,还是在现实中过生活?我想,应该是在现实与幻想结合的世界里生活。人类不可能不面对现实,但是如果丧失幻想,也同样是很可怕的。现实世界不可能尽如人意。而幻想在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算作是一种理想。人所幻想的世界总是自己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是理想可能是人们由现实往前进的动力,而幻想可能是人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正如昆德拉在一次授奖会上援引过一句犹太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人类以为的生活的真谛只是对某种状态任性的否定和另一种状态毫无缘由的向往。但是无论如何,幻想都是能给人精神上的鼓励的,人们只有相信理想世界的存在,才会拥有对于生活的热情,这种热情是我们不至于如行尸走肉般生活的必需品。而我们需要做的并不是沉溺于这种虚无的幻想,这样或许最后会落得如同书中诗人一样的下场。我们要做的是,让我们所幻想出来的世界带给我们无穷的力量,可以在现实世界中受到伤害时去到幻想出来的世界寻求心灵上的安慰,自己疗伤,重燃对于生活的希望。这样人才不至于因为挫折和打击而永远沉沦。
作者说,书名原为《抒情时代》,是对一个特定时代某种生活态度和青春的描写。全书语言如诗,却在轻松中向我们发问:而处在这样一种特定的青春时代的我们,看完后再思考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或许就能找到答案,生活,就是它 现实的样子,掺杂着幻想,成为我们小憩的花园,但幻想永远是虚无的,生活还是现实。也即,生活在别处,也生活在现实。因为我们站在时光面前,无能为力。不管采取何种态度,时光不曾驻足,生活并不留步,但是我们可以为自己创造美丽的精神世界。
第二篇:《生活在别处》读书笔记
《生活在别处》是米兰-昆德拉的其中一部代表作,相对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来说,可能影响力要差一些。但是,整部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却是非常发人深省。就像米兰昆达拉的一贯的写作风格一样,整篇作品的阅读其实并没有很多的难点,但是想要真正读懂总是觉得少了一些什么。
生活在别处,这句话仔细回味,总是能够引起很大的感慨。因为不论是怎样的生活,我们总是觉得自己的人生体验是不完整的。就好像彼岸花一样,最美的永远是在那个看起来很近但是又很远的地方。那样的美丽是最动人的,同时也是最难得到的。因为这份美丽永远都是停留在那个触手可及但又永远得不到的地方。
生活在别处其实也是一种人生追求的感悟。正是因为生活还在别的地方,所以我们的人生应该是不能够永远停留在这样的一个地方。想要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完整,对于别处的人生也是应该有一个体验的过程。这份体验不是对于自己人生的消极躲避,而是一种积极面对。
只有拥有了不同的人生感悟,在不同的地点留下了自己存在的足迹,整个的人生才能够得到最适当的解说词。而且,别处的人生其实有的时候就是别人的人生,在自己的人生当中加入更多的一些作料,自己的人生才会更加的精彩。这样的人生阅历的丰富也是一种荷尔蒙旺盛时期的冲动,让自己的生命能够学会承受更多。
生活还是要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延续着。人总是在挫折中学着长大,思想也会伴随着忧伤潜滋暗长、慢慢成熟。尽管过去的都已成了永久的回忆,但是,记忆中的点点滴滴又何曾远去!茫然、无助、黯然神伤正悄悄得趁虚而入,有时,太多太多的感伤纠结在一起,让人始终无法逃离,连每一次的呼吸都显得异常的无力,就这样沉浸在悲伤中,犹如迷失了方向的羔羊找不到归途。突然感悟到了一些人生的真谛:生命是帆,它带领着人们在穿越险滩的同时,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痛苦和无助;生命是桨,让人们在摇摆中感受到人生的起起落落;生命是船,承载者人们乘风破浪,在浪尖上领略着人间的悲欢离合;生命是歌,唱响了生活中所有的喜怒哀乐。
但是,回首过往,一切都成了过眼的云烟,也无所谓痛,也无所谓伤,也无所谓喜,也无所谓忧。所有的所有也都成了我们人生的财富。人生如风,悲欢离合,岁月如风,浮浮沉沉,往事如风,起起落落。时间的演变,承载着记忆的画卷,如冰冻的水晶,轻轻的一碰,碎成了一地的晶莹。行走在红尘,回首已是淡定;笑立在风中,看尽风景。伸出手,想握住眼前的一切,殊不知,手握得越紧,得到的却是满手空;放开手掌,眼前的一切却是那么真实,我们可以和虚空同在,心纳须弥,量周沙界。笑看人间的千年故事,采撷一缕清晨的幽香,给自己一季的芬芳,放下所有的过往,以零状态的心情迎接那即将升起的朝阳。
第三篇:生活在别处读后感
战火硝烟的年代,到处是被法律所迫害的人们,生活在别处读后感。残破的躯体,残破的灵魂,在那些战火里灼烧,焚化。而文人作为那个时代的精神力量,也已经被涂抹了很重的时代墨彩,诗人在短暂的一生中,浓妆艳抹的扮演了各种角色,完全沦为了历史的工具。虽然诗人在努力的挖掘自己的精神价值,燃烧着自己的激情,却并不能掩饰浓重的政治色彩和大背景下的时代气息。诗人的母亲也同样在战火中激情、疯狂、沉默、而后渐渐的麻木、失落,在悲剧中衰老,伴随她的仅仅只有她不愿被人看到的“褶皱的肚皮”和那垂死的激情。诗人的父亲在战火中死亡,而他和母亲却依然遭受着社会的精神压迫,这种压迫让人疯狂,让人窒息,比那些刀枪子弹更让人难以忍受。
尽管诗人成功的让画家和周围的人刮目相看,却已经失去了原本作为诗人的自由抒情,仅仅是在这个疯狂的文学时期留下点不一样的东西,而那是什么,一点也不重要。
是么?不重要?那诗人又为什么想留下东西呢?终究是条不过那文化的长河,在河水中肿胀、腐烂、而后消失。
政治依然在继续,那么留下的东西有什么用?没用,但依然要留下,至少那些曾经令他发狂、出众的东西。或者是一些没有头的女体画像,或者是一些类似“石头的腿,穿上了沙的长袜”的诗句。那些残留着他疯狂思想的东西,遗留。只有这些,才能让他觉得自己有所为了,安心的倒在历史的黄土里。
那些如“在手术台上邂逅一把雨伞和一台缝纫机就是美。”以及“睡着了,一只眼里有月亮,一只眼里有太阳。”的晦涩语言,伴随诗人深埋在黄土下,酝酿着更深的文化。
而我们一样,在这个政治的背景下疯狂,死亡,然后在黄土下酝酿着更深的文化。仅此而已。
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只不过没有人能够解答。人类从远古的洪荒走来,在茹毛饮血的年代里,一切问题都围绕着生存展开,怎样追捕猎物使自己免遭饥饿,怎样采集火种使野兽不敢侵袭。第一问题是生存,而不是生活。但是人类的所谓高出一般动物的智慧使我们自己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在现在这个越来越复杂的时代里,人类的悲剧就是永远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生活在别处”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兰波的一句名言。这是一句非常玄妙的诗句,就像海子的那句“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一样令人捉摸不透,你可以把它看作一个永远的期待,也同样可以认为是一声绝望而无奈的叹息。
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人都有过渴望抑或至少是幻想过“生活在别处”,就像小说主人公雅罗米尔一样,创造了一个叫泽维尔的人物,作为他在幻想世界中的替身。泽雅尔的生命是一个梦,他睡着了,做了个梦,在梦中他又睡着了,又做了个梦,从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在前一个梦里,梦的边沿模糊了,他从一个梦过渡到另一个梦,从一种生活过渡到另一种生活,不存在任何障碍。唯一不同的是,雅罗米尔在泽维尔身上否定了梦与现实的分界,而麻木的人们只能固守在现实的围城中不敢动弹。
每个人对于生活都有属于自己的期待,期待的生活往往像彼岸之花,美艳而朦胧,正是因为朦胧的不真切感产生了空间上的扭曲,人们往往憧憬于花的美感而忽略了那些尖锐的刺,读后感《生活在别处读后感》。距离模糊了现实,花不是作为现实中的形象出现,而是成为一种形而上的理想概念存在于人的视线中。生活永远在别处,就像隔着一层毛玻璃的未来,当你被对面朦胧的美好而吸引,进而打碎玻璃的时候,生活残酷的一面也许就在你准备靠近的时候瞬间赤裸裸地呈现在你面前。不断地期待,不断地面对,理想与现实,巨大的矛盾被统一在生活的过渡之中,无论怎样追寻,生活依然在别处。
那么,到底哪里才是生活的真正出路?
小说的主人公雅罗米尔无疑是一个悲剧人物。雅罗米尔的一生就是逃离与背叛的一生。在他发现母爱变成限制现实行动的枷锁时,他对母亲说:我不得不背叛你。然而他已经一辈子都无法逃脱母爱世界所施加给他的束缚。他的一生就在理想与现实的裂谷深渊中挣扎,他渴望进入现实生活,但诗人的特性使他无法舍弃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他渴望的爱情是柏拉图式的精神爱情,他向往的生活是理想世界的生活。理想与现实的永恒分裂是现代人无法逃脱的厄运。诗人成了这种厄运的象征和化身。雅罗米尔究其一生辗转于两个世界的边沿。
诚然,雅罗米尔的一生是一幕悲剧。但他的人生给予了我们对生活的深刻反思:我们是应该在理想中过生活,还是在现实中过生活?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才能绽放出生命最为美好的一面?
我的回答依然是诗人兰波的这一句话:生活在别处!
寄居在繁华城市中的人们有着同样对生活的困惑。难道钢筋水泥森林里的生活就是每天面对不断重复的单调,每天沿着既定的冰冷轨道匍匐行进,每天在物欲的混水中拼命捞取所谓的幸福,最后忘记自己。所有人叫嚣着人类工业革命的伟大,对物质顶礼膜拜,所有的家长都用同一种姿态教育孩子:读书!挣钱!然后幸福。的确,无可否认,这是一个物质至上的时代,然而,又有多少人在物欲横流的漩涡中迷失了自我?
翻开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真正杰出的人物生前都贫困不堪,有些甚至甘愿自己放弃富裕的生活。这种情况并非完全出于偶然。我始终相信,物质当然是必要的基础,但若是把物质当作生活的最高追求,难免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物质的奢华是没有尽头的,不断膨胀的欲望是人性中难以驾驭的劣根性。因此,自古以来圣贤之人就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他们洞悉了生活的真相,也为世人指出了一条相对明确的生活道路。就像孔子所说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注重精神的智者必然无意物质生活的奢华。同样的,用淡定的态度面对奢华的人终将找到精神的归属。精神上的简朴不是一种刻意为之的造作,而是一种追求更高境界的生活态度。
所以,现代人生活所需的可能只是一种突围——精神上的突围。带着像雅罗米尔一样决然逃离的勇气,带领精神从物质的围城里突围,保持灵魂的自由,然后去往一个更高的地方审视远处的生活,你将收获一个和以往截然不同的美丽世界。这可能才是“生活在别处”的积极意义,也是简朴生活的真正意义。
pS:其实这是这次寒假征文的作业,一开始写的时候言语比较偏激,写到后来发现和征文主题相差十万八千里,好在地球是圆的,所以绕着赤道狂奔一圈终于绕了回来,不过感觉忒虚伪……悲哀啊……
第四篇:生活在别处读后感
看完《生活在别处》,我突然的不想去思考任何的问题,只是放松的去回忆书中的只言片语,回忆那些片段带给我的惊奇,生活在别处读后感。那些毫无掩饰的文字,带给我的仅仅是单纯的思想,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战火硝烟的年代,到处是被法律所迫害的人们。残破的躯体,残破的灵魂,在那些战火里灼烧,焚化。而文人作为那个时代的精神力量,也已经被涂抹了很重的时代墨彩,诗人在短暂的一生中,浓妆艳抹的扮演了各种角色,完全沦为了历史的工具。虽然诗人在努力的挖掘自己的精神价值,燃烧着自己的激情,却并不能掩饰浓重的政治色彩和大背景下的时代气息。诗人的母亲也同样在战火中激情、疯狂、沉默、而后渐渐的麻木、失落,在悲剧中衰老,伴随她的仅仅只有她不愿被人看到的“褶皱的肚皮”和那垂死的激情。诗人的父亲在战火中死亡,而他和母亲却依然遭受着社会的精神压迫,这种压迫让人疯狂,让人窒息,比那些刀枪子弹更让人难以忍受。
尽管诗人成功的让画家和周围的人刮目相看,却已经失去了原本作为诗人的自由抒情,仅仅是在这个疯狂的文学时期留下点不一样的东西,而那是什么,一点也不重要。
是么?不重要?那诗人又为什么想留下东西呢?终究是条不过那文化的长河,在河水中肿胀、腐烂、而后消失。
政治依然在继续,那么留下的东西有什么用?没用,但依然要留下,至少那些曾经令他发狂、出众的东西。或者是一些没有头的女体画像,或者是一些类似“石头的腿,穿上了沙的长袜”的诗句。那些残留着他疯狂思想的东西,遗留。只有这些,才能让他觉得自己有所为了,安心的倒在历史的黄土里。
那些如“在手术台上邂逅一把雨伞和一台缝纫机就是美。”以及“睡着了,一只眼里有月亮,一只眼里有太阳。”的晦涩语言,伴随诗人深埋在黄土下,酝酿着更深的文化。
而我们一样,在这个政治的背景下疯狂,死亡,然后在黄土下酝酿着更深的文化。仅此而已。
-------------------
为什么生命不能有多种可能?让我有充分的选择,并一一实践他们从而挑出比较好的?昆德拉让想象变为现实,读后感《生活在别处读后感》。人在小说里可以有不同的生活,做不同的人,扮演不同的角色。他创造不同的世界,体会他们,分析他们,感悟。他的思想在跳跃不定,像是交响乐有不同的主题,按照一定的节奏或调子在不同章节之间行走。这有时让我迷路。
《生活在别处》是人寻找伟大的自己的历程。主人公在逃离。从现实中。因为现实的自己是母亲的、父亲的,不是自己的自己。于是挣脱,挣脱别人期望的围城,寻找内心期望的自我。但自己期望的自己需要舞台,需要别人眼光的赞美,期望认同。别人毕竟是别人。不一样的。别人就像一面哈哈镜,在这个镜子里他找不到自己真实的影象。但是“他的视野无法穿越镜墙,他总是处在镜子的包围当中。”
也许生活当中有的人期望在空间上逃离以达到心灵逃离的目的。但是无论走到哪里,人如昆德拉所说的都是一条栓着皮带的狗,即使你走的很远,你依然能够感受到这条皮带。这条皮带让我想起一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有的皮带是临行密密缝过的,是自己想要的关心和爱护,这束缚是剪不断,理还乱的。
真实的生活在别处,永远在他不在的地方。梦想是现实,现实是梦想。
但是也许有时我们经过实验会痛苦的发现自己所寻找和摹仿的理想人物也许根本与自己格格不入。于是贝多芬的《英雄》只能给一个死去的人,一个永远不存在的人。嘲笑别人的时候也许我们就是在嘲笑自己,但我们没有意识到。因为我们思想里的自己不是真实的自己-------被自己嘲笑的家伙----我们认为自己是想象中的自己,高贵的家伙。
我该去哪里生活?最后一位老诗人的感悟也许揭示了真谛:只有一个人上了年纪,他才可能对身边的人,对公众,对未来无所顾忌。他只和死神朝夕相处,而死神是既没有眼睛也没有耳朵的,他用不着讨好死神,他可以说他喜欢的话,做他喜欢的事。
第五篇:诗性幻灭—《生活在别处》读书笔记
摘录作业开头和结尾
理论多很枯燥
题目:
欲望匮乏状态下的诗性幻灭
——以拉康精理论分析亚罗米尔的悲剧及困境形成过程
米兰·昆德拉几乎所有小说文本中都出现“镜子”这一意象,借此为人物情节提供契机。《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特雷莎经常独自面对镜子观察自己。《生活在别处》中,母亲对着镜子审视自己担心工程师的看法而在自信和怀疑间徘徊,《不朽》中,昆德拉正面提到了拉康的“镜像理论”。可见镜子在解读拉康精神分析学的重要性,以文学理论与作品解读为切入点和视角,注重拉康学说的文化心理及对文学的影响,继而涉及其对人性的关照,以及对20世纪人的困境的解决。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中,人物的灵魂与肉体时常处于冲突状态,这一矛盾是理想,自我与现实的矛盾,灵魂与肉体一直在发生着的一切都在巨大的镜子里一目了然。《生活在别处》中亚罗米尔面对镜子时“只有真正的诗人才知道他自己是多么不愿意做一个诗人,他是多么想逃离这个四面是镜的房间……”镜子是作者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一个重要意象。本文以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主要以镜像理论去分析《生活在别处》主人公亚罗米尔的主体的困境,悲剧的形成原因及过程。拉康建立镜像理论的用意不仅仅在于分析镜像的形成原因和过程,更在于指出自我意识和自我形象的虚幻性。这种镜像的实质是一种主体和现实的误认关系。这样的自我认同带有象征性,总是忽视镜子形象与真实自我之间的本质性差异,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无动于衷必然造成自我的异化,当进入由固有文化规定的现实环境时,必然会重复的经历不可挽回的挫败。米兰昆德拉的自我虽然与精神分析中的自我有差异,但是他们的一致性在于,都带有强烈的想象和虚构成分。在主体尚未以一个自足的人的身份进入社会之前,异化的悲剧结局就已经昭然若揭了。由于镜像阶段母亲的摧毁性影响,亚罗米尔未能认清他所追求认同的那个自我是象征界的自我,是他者的欲望,即母亲的欲望的化身,并非真实原初的自我。革命也罢,女友也罢,不论和平或战争,不论是否有拥有爱情,他对自身的错误定位必然会导致悲剧。
正如作者所说,这部小说是“对我所称之为抒情态度的一个分析”,原初题名为《抒情时代》。作者所要表现和所要探究的是人的心灵所具有的激情,它的产生和它的结果。和兰波相似,诗人同样是在母亲压迫及周围平庸生活的压抑下选择诗歌。他们短暂而富有激情的一生是强盛情感迸发的过程。与兰波不同的是,亚罗米尔只能在文字符号中寄托自我,兰波不但选择精神放逐而且选择躯体流浪。兰波最终病死,可以说是自己选择的结果,诗人虽然也是病死,但源于一场无谓的打斗,并非自己选择……兰波一直自信甚至自大,是主动的,而诗人却一直在自我认同的漩涡中挣扎,是被动的。相比之下诗人更痛苦。书中关于时代的全貌和他人的活动都迟到了远处,一切观察的焦点都集中在主人公身上,并且与他的内心活动有关,客观意识流的形式使我们更能切近诗人的内心活动,感触到诗人的激情是怎样产生和燃烧的,其他外在的战争,革命等只是为其激情迸发提供依托。依据拉康精神分析学,他们的激情来源于母亲的压迫控制,最终一个死于自我认同的极致,一个死于极度缺乏认同。雅罗米尔的死是主体在成长过程中主体被扭曲,欲望被搁浅的后果。他甚至连自己需要什么都不确定,只是面对周遭一个个“镜子”将虚幻的形象误认为自我,在虚幻的文字诗歌艺术中宣泄满足病态的自我,终究在虚妄无谓的激情中幻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