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导引五步法尝试
初中作文序列训练的设想与尝试
河北承德师院附中王小利
作文教学,到底要怎样训练才能行之有效?尽管语文教育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但是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以及中考阅卷者,还是会不禁感叹:学生的作文,缺少对生活的认识与感悟仍是一个主要问题。作文的考察、训练、评价缺少梯度,很大程度上仍处于无序与随意状态。
那么,怎样引导学生提高对生活的认识与感悟能力,让学生形成稳定牢固的作文素养呢?我以为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认识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有多宽,作文就有多广。
其实,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草长莺飞是语文,春华秋实是语文,悲欢离合是语文,成败得失是语文,历史的兴衰变迁也是语文。孔明的忠诚智慧,曹操的奸雄骁勇,在《三国演义》的语言文字中,得到了再现,得到了重塑,得到了演绎与发挥。
抬眼是春,俯首是秋。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意识到: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人情世故、历史变迁和点滴琐事,甚至一个人的一颦一笑,一喜 一悲,都是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的。也就是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全部,生活的一切都是语文表现的对象。语文就在身边,就象生活每天都在上演。浸润在生活中,就象浸润在语文世界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我们写作的素材,生活的况味和智慧是我们表现的主题和思想。如果学生能够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寻找到语言文字所要表现的内容,那么,自然就具备了对生活的感悟与认识。如果再加以具体充分、循序渐进的训练与引导,学生就能写出生动鲜活、感受真切、认识独到的文章来。
在学生明确“生活的一切都可以是语文”的观念后,再用“五步法”来加以引导训练,具体操作如下:
一、关注并描述
学生作文言之无物,并不是缺少生活,而是缺少一双关注生活、发现生活的眼睛。在我们每天看似相同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几乎都以对身边的一切熟视无睹。其实,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生活的每一天都不会是昨天的重复。每天与你擦肩而过的路人,相同的又有几个?学会关注身边的一切并把它描述下来,这就是认识与感受生活的第一步。所以我的引导设计第一步为“我来看,我来听,我来说”----学会观察生活、关注生活。告诉学生,不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要“叫醒耳朵”打开窗,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思考,用心感悟。并以“上学(放学)路上”、“五一见闻”等为题,要求学生眼、耳、口、脑并用,列举并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例如《路过幸福》
你看,小男孩不安分的站在爸爸的车架上,两手撑着爸爸的肩膀,做着鬼脸。他们的身边,一个卖菜的妇人-----大概是孩子的妈妈,一边爱怜的笑着,一边仍不忘提醒着“小心点儿”。孩子顽皮的眨眨眼,奶声奶气的说了一声:“基(知道了)”。
骄阳下,一位老大爷踩着特制的三轮车,车座后面扎着一把花伞,花伞下坐着他的老太婆。她正说笑着,没牙的嘴巴一直合不拢。他们没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有的只是无限的喜悦与欣慰。
傍晚的凉风里,一位将为人母的少妇,挽着爱人的手,在田边散步,满脸写着快乐和憧憬。在他们的眼里,仿佛叶儿在招手,草儿在点头,花儿在微笑。
再比如,一天早晨去上班。一出家门,就看见那对“傻父子”推着垃圾车慢慢走来。他们仍然是边笑边说边走,一脸的祥和与满足。
再向前,卖油条的摊子前,油烟滚滚,黑脸的小伙子正忙着捞油条;旁边,是一个蹬三轮车的四十多岁的男子,一脸茫然的看着远方。拐过弯,一位中年女子正悠闲的溜狗------也许你会感觉到,贫富、欢忧、忙闲等生活的种种滋味蕴涵其中,这就是生活,这里有生活的本质。这一步的训练要充分而具体,象达-芬奇画蛋一样,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让学生形成这样一种习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这样就找开掘出了作文的源头。
二、描述并思考
在学生形成时时观察、事事关注的习惯后,要让学生学会对生活现象进行思考。每一种生活现象之中,或能表现一种情感,或表现出一种态度,或折射出一种品德,或反映出一种生存状态。它要求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现象后面情感层面、认识层面的东西。
例如:那个暖暖的夏日的午后,我拉着儿子去体育场玩蹦蹦床。一出家门,两个年青、时尚的美丽背景便摇曳在我的视野中:那飘逸的长发,婀娜的身材使我进入了审美的境界。突然,“啪”的一声,吓了我一跳。定睛一看,是其中一个美丽女郎把一个KFC的可乐瓶扔到了地止,剩余的冰块掷地有声,剩余的可乐迅速流了一地。她扔得那样果断,那样毫不犹豫,瞟也没瞟那不到十步之遥的垃圾桶一眼。我一下子觉得那原本美丽的背影忽然变得丑隔不堪。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无德”,我看到了一个公民最基本的道德素质的缺失,我看到了再美丽的外表也无法弥补内心的丑陋与素质的低下。
关注生活,描述生活现象后,对现象的思考有些是自然而发的,有些要有意为之,也就是对这现象所传达的情感或表现的生活本质要有一种认识,再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概括评价。这样,就是在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有自己的感悟和认识,并能细化观察的过程。
三、感受并求异
生活五彩缤纷,人的感情也丰富多彩。相同的人和事,也许因为时间、地点、情境的不同,会引发我们不同的情感与认识。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也会也会有不同的认识角度。所以,学生具备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后,要引导他们能多角度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例如:街头拐角处,一个老年乞丐正端着碗伸手向路人要钱。破旧的衣衫,花白的头发,我看到了无奈。
路人匆匆而过,没有人看他一眼,施舍一分钱,我看到了他的无助,人们的无情。
报纸上说,“丐帮”的人用讨来的钱,住高级宾馆,抽中华烟,从他依然健康的脸上,我看到了欺骗。
一个小孩子蹦蹦跳跳的走来,“当”的一声,碗中投进了一元钱,我看到了童心的纯真------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滴水也能藏海。这种引导,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感受生活。这样,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的素材就是立体的,多方位的,在作文时,就能灵活运用,得心应手。
四、认识并求同
在前三个环节的基础上,在学生对生活形成足够的认识与感知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进行认识并求同的训练。也就是说,生活中的哪一些事物有共同的本质特征,要 求同归类,可以采用词语诠释的方法进行。
例如:真情是什么?是你晚上学习时,妈妈送来的一杯牛奶;是你考试失败时,朋友的一句安慰的话语;是你灰心失望时,老师的一个鼓励的眼神。
真情是小乌鸦对老乌鸦反哺的回报,是报得三春晖的悠悠寸草心。------
这种求同训练,要求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有足够的广度和深度,并能够在众多的生活现象中,发现事物相同的本质特征,并进行归类和整理。这种求同训练,也就是对作文中某个话题的诠释
五、联想、分析、综合与新的认识
在前四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关注生活与阅读思考相结合,也可以说,是把前人对生活的认识、感悟与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感悟相结合。在比较、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识,然后再在作文中表现出来,作文将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初中作文序列训练的设想也许还不够成熟,它将在尝试与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改进,力求日臻完善。
第二篇:材料作文结构五步法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材料作文结构五步法
作者:秦振峰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5年第08期
古人云:“文无定法。”但我认为,对于初学材料作文写作者来说,有比没有好。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材料作文结构的基本框架,即“材料作文结构五步法”,我认为这不失为材料作文的最佳构建。
一步“摘”,就是摘引原材料。在根据原材料进行构思、立意之后,就要依据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进行梳理、筛选、归类、理出行文思路。摘引的过程,是去粗取精的过程。“摘”要详略得宜,以能引出话题或中心论点为目的。摘是摆出论点的前提和准备。
二步“摆”,即摆出中心论点。就是在对所摘材料进行定向分析的基础上摆出中心论点。对原材料的分析可以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进行。既可以抓住一点生发开去立意成文;也可以从总体上分析把握而确定论点或议论话题;还可以逆向思维、出奇制胜,不落俗套。我曾给学生布置过这样一道材料作文题:
路旁有一个哑人卖菜刀。他将铁丝放在钢板上,拿起菜刀象切韭菜一样,将铁丝嚓嚓切断。然后扬起刀让顾客看,刀却完好无损。在惊叹声中,围观者你买一把,我买一把,不一会儿,刀卖完了。
仔细阅读这则材料,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大多数同学从正面立论,可也有少数同学标新立异,确立的题目是“哑人·菜刀·骗局”。显然这些同学是从虚假广告招摇撞骗的角度立意,但与正面立论相比,亦显得新颖奇特。
三步“联”,即联系实际。实质上这是选取论据论证论点的过程。学生阅历深,见识广,“联”就越自由、越丰富。例如,古今中外名人言行可以联,社会人生的轶事趣闻可以联,作者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得失感悟、经验教训也可以联。不管从何角度选取实例论证论点,都要选得典型、充分、中肯,不能重复和泛泛罗列。
四步“析”,即分析议论。这是“联”的深化。这一步非常重要,中学生议论文写不好,原因就在于缺乏深刻的入情入理的分析议论。正确的做法是,在联的过程中要挖掘,挖掘越深,分析越透,文章才越能服人。特别是大部分事实论据,其思想内蕴非常丰富,往往是多层次的,立体感的。惟有深入挖掘论据所包含的深刻含义,才能真正起到证明中心论点的作用。
五步“结”,即归结照应,收束全文。这一部分要做到水到渠成,自然贴切;最忌画蛇添足或虎头蛇尾。结尾要短促有力;或要言不烦,照应材料或题目;或提出希望感召读者;或深化论点画龙点睛。
第三篇:材料议论文五步法
材料议论文结构五步法
引——析——例——联——结
第一步:“引”——引用所供材料,提出观点。第二步:“析”——根据所提供材料分析论述,具体阐述自己的观点。第三步:“例”——例举事例,并加以分析,进一步论证观点。第四步:“联”——联系社会现实论证观点,使文章具有现实针对性。第四步:“结”——照应开头,重申论点,提出希望。
材料1:
春秋时期,孙叔敖曾任楚国令尹,颇有美誉。据说,孙叔敖少年时,在出游的路上看见一条双头蛇,他听说看见双头蛇的人会死去,为了不使别人看见,便追上去杀了这条蛇,还把它深深的埋掉。回家后,他向母亲说了这件事,还为自己看见双头蛇而即将死去向母亲诀别。母亲告诉他:“做善事的人会得到善报,你不会死的!”后来,孙叔熬果真以仁义之名,享誉乡里。
例文
从孙叔敖打蛇说起
孙叔敖,楚国令尹,少时路遇一条双头蛇,他听说见双头蛇的人会死去,为了不让别的人再看见,便追上去杀了那条蛇。孙叔敖这种关心他人,勇于自我牺牲的高尚情操,令人肃然起敬。(引)
我们今天自然知道,看见双头蛇并不会丧命,但我们不能指责几千年前的孙叔敖太过迷信。在他看来,看见双头蛇就会遭灭顶之灾,然而他不顾自己的生死安危,毅然杀死了双头蛇。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他这样做?这种力量决不仅仅来源于孙叔敖的勇敢,而是升华到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那就是舍己为人的精神。倘若换了一个自私的人,恐怕早就被双头蛇吓得魂不附体,或为自己的不幸呼天抢地,甚至巴不得全世界的人都和自己一起死去,哪里还能做出这样的壮举!
(析——因果、假设、对比)
一位诗人说过: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衡量一个人品质的高低,取决于他是否具有牺牲自我幸福他人的精神。亘古至今,曾经涌现出一大批孙叔敖一样的人物:大禹为大众的生存而献身,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谈;谭嗣同为理想信念而献身,吟出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样悲壮的诗句;鲁迅为拯救国民精神而献身,树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雄心壮志。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我们的国家之所以能够摆脱奴役,洗刷耻辱,能够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蓬勃发展,日益走上繁荣富强之路,能够深深根植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有了在不同时期具有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精神的人物。(例——引证、例证+分析)
如今社会上流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腐朽人生观,有些人甚至把“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当作处世哲学,奉为圭臬。这种扭曲、颓废、腐朽的思想散发着自私自利的恶臭。面对这些情况,一大批品质高尚的人率先发扬了自我牺牲的精神:有时时命悬一线也毫无怨言的王百姓,有用尽心血、值得患者“托付生命的人”——华益慰,更有青岛市民组成的 “微尘”爱心群体……是他们,净化心灵,美化社会,让我们的社会充满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春天般的气息。(联——对比)
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舍己为人的精神显得日益重要,它将成为衡量一个人品质高低的准则。让我们立刻行动起来,做一个中国新时代的“孙叔敖”,让精神文明之花处处开放。(结——提出希望,照应前文)
材料2:
清末封疆大使左宗棠告老还乡,在长沙大兴土木,为子孙后代留下豪华府第,他总怕工匠偷工减料,亲自拄着拐杖到工地督工,这儿摸摸,那儿敲敲。有位老工匠看他如此不放心,就说:大人,放心吧。我活了这么大一把年纪,在长沙城造了不知多少府第,从来没有倒塌过,但屋主易人却是经常的事。左宗棠听了,不觉满面羞愧,叹息而去。
例文 “造屋”不如“树人”
清末封疆大使左宗棠告老还乡之后,为子孙建造豪华府第,他怕工匠偷工减料,府第造得不坚固。一位老工匠对他说:“在我手上造的府第,从来没有倒塌过,但屋主易人却是常有的事。”这段话使我们领悟到一个深刻的哲理:“造屋”不如“树人”。引——恰当概括原材料,引出观点
左宗棠满腹经纶,雄才大略,但在给子孙留下什么遗产的问题上却显得老愚昏聩,远不如一介布衣老工匠的世事洞明。从秦始皇到清末,有多少封建帝王、达官贵人、富商豪绅为子孙造屋,又有几个子孙守住了?秦始皇平定六国,大兴土木,修建连绵三百里的阿房宫,指望传给子孙万代,结果二世而亡,成为千古笑柄。盐商巨贾在扬州营造的徐园、个园、何园,想遗泽子孙,结果园主多易,已成梦幻。
析———对分析材料,阐述观点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现代许许多多的人在教育后代上远比左宗棠高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不为儿女“造屋”,而是身教言传,赋诗叮咛,教导儿女严于律己,学习马列,精通业务,努力工作,为国效力。现在的山西省委书记胡国富,教育儿子不图享受,深入基层,埋头苦干,建功立业。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为子孙“造屋”,着力“树人”,为广大人民群众作出了榜样,受到了大家的称赞。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教儿孙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学习,勤勤恳恳工作,让儿孙早日成为国家有用之才。教儿女自立成材,已成为时代的主流。
例——列举事例,分析论述,印证观点
当前,仍然有一些人思想糊涂,继续步左宗棠的后尘。有些领导干部为子孙寻求舒适豪华的居室,谋求轻松愉快的工作,选择丰厚实惠的单位;有些刚富起来的人为儿女建造高楼大厦,购臵高档物品,准备大量钱财。但是,他们的子孙,有的好吃懒做,随意挥霍,成了败家子;有的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变成社会渣滓;有的凶狠蛮横,欺压百姓,成为地方恶少。做父母的,只顾“造屋”,不知“树人”,结果祸及子孙,贻害无穷!联—由此及彼,联系现实,深化主题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牛马。”这是至理名言。在为儿孙留下什么的问题上,明智之举是“树人”不“造屋”,多留精神财富,少留物质财富,教育子孙明辨是非,识别真伪,积善养德,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益 于社会的人。结—呼应前文,强调观点,提出希望
如何引“材料”
“早”——一般在文章开头即要引述材料,自然地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让读者很快知道作者要讲什么道理。这就做到了切题快,扣题紧。“精”——篇幅不能太长紧扣观点突出材料中某一方面的内容,这样才能使材料得到精当的运用。
“活”——灵活,不能照抄照搬,要根据自己所提炼的观点,有所侧重,有所取舍,要把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相结合。“引”与“议”结合。
以《伤仲永》为例,叙述材料,引出观点
观点1:成才离不开后天的努力
说起成才,很自然地想到了方仲永的悲剧。他天资聪颖,五岁便能作诗,被视为神童。但因其父“不使学”,使幼慧的仲永后来未能得到应有的学习,以致到成年时,“泯然众人矣。”方仲永的结局从反面启示人们:人的成才固然与先天有关,但后天的努力更必不可少的。
文章要论述的观点是“成才要有后天的努力”,复述时着意揭示材料在这方面的因素,突出“不使学”所带来的后果。
观点2:不要把天才捧死
五岁就能“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后来竟“泯然众人”,这是谁之过?他自己有责任,他父亲有责任,这自不必说;那些旁观捧场的“邑人”难道就没有责任吗?当方仲永在众人面前“作诗”的时候,当其父“曰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的时候,有哪位“邑人”曾提醒过他们要注意后天的学习啊!“邑人”们在欣赏神童诗的时候,只是一味称颂,“或以钱币乞之”,使方氏父子陶醉飘然。可见,方仲永后来之所以成为平庸之辈,与“邑人”的捧场是密切相关的。
扣住材料中含有的“捧场害人”的消极因素,通过分析,指出“邑人”“只是一味称颂,”的错误做法,从而提出“捧场害人,害才”的观点,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观点3:切莫贻误子女前途
五岁儿童作诗能一挥而就,实在令人羡慕,但最后仍“泯然众人”,不免令人惋惜,尤其是仲永之父把儿子当作摇钱树,“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而未能让儿子继续学习,活生生贻误其前程。作父母的切不可断送后代的前程啊!
抓住“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的举动来复述,从而得出“不可贻误子女前途”观点,从另一个角度精当地运用了所给材料。
第四篇:民主决策五步法
完善民主决策五步法推动农村党风
廉政建设示范点工作上台阶
镇村现有人口542人、227户,党员12名。村民分别散居在,村民主要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运输业、服务业。全村村民的土地均已被征用,目前村民耕种的是2008年市政府在杜拉尔拔给村民租种的人均10亩土地。我村在镇党委、政府、镇纪委的正确领导下,根据市纪委创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点方案工作安排,结合我镇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围绕我村实际,开展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点创建工作,做到标本兼治、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为我村新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建立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为民主决策提供了制度保障
我村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点工作,建立健全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制度、民主生活会议制度、党员廉政承诺制度、村民代表议事制度、“三重一大”等制度,公布了村民自治条例和村民公约,制定党风廉政建设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做到村干部和党员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廉洁自律规定,不搞特殊化。通过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强力执行,初步形成了按制度办事、按章办事的良好氛围,为民主决策的实施提供 了制度保障。
(二)发挥村民监督委员会作用,提高了民主决策的执行力
村民监督委员会重点围绕参与权、建议权、审核权、监督权四项权利发挥职能作用,在工作中自觉做到参与不干预、帮忙不添乱、审核不审批、履职不对立,切实当好村民的贴心人,村两委会的好帮手,扎实推进了基层民主建设。
(三)推行“阳光三公开”,为民主决策提供监督平台 我村在三公开工作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一是将党务、村务、财务等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公开,对村级财务报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审批、劳动保障各项工作的办事程序、计划生育办事程序等各项工作的办事程序、依据、时限、结果、投诉渠道等,全面公开接受村民的监督。
(四)开展“勤廉双述”工作,现场解答群众质询 我村结合实际定期召开由村干部和党员、村民代表参加的村干部“勤廉双述”报告会。在报告会上,村“两委”班子成员先后述职、述廉。一是,汇报一段时间来的思想、学习情况。二是,重点汇报参与的民主决策的有关事项情况,包括提议、决策情况及决策后的执行情况,避免了决策人为操作、个人说了算。三是村干部当面接受村民质询,解答村民疑问,反馈村民反映问题的办理情况。四是现场对村干部进行无记名民主测评,测评结果与村干部年底评比、考核挂钩,进一步激发了干 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第五篇:五步法调研
把握“五个环节”
专题调研是工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方式,也是开展工作、推动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途径。多年来,各部门科室创新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科学把握专题调研的“五个环节”。
一、科学选题是前提
选题是否科学,将直接反映着专题调研质量的高低。科学选题主要是回答好“选什么”、“怎么选”两个基本问题。
选题首先应准确把握“需要做、可以做、做得到”三要素的结合。“需要做”考虑的主要问题是上级党委宣传部门以及本级党委政府要求我们做什么,希望做什么,群众期盼做什么。这样做既体现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又体现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一致性原则。“可以做”是指客观条件是否具备,人力、物力、财力、群众心理承受力是否允许。客观条件不具备的事情,就是不可以做的事情。“做得到”是宣传思想战线能力所及。做到量力而行,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那些经过努力能够做、做得好的题目。
这次的选题是上级部署与自我申报相结合的。
二、组建队伍是关键
调研要达到预期效果,关键是组建一支智能结构合理的调研队伍。针对调研课题的不同,调研队伍的构成应分别具备以下特点:
精干、高效、协调。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要发挥大家的智慧。
三、深入调查是基础
调查情况真实丰富直接关系到报告的质量。为此专题调查的基础性主要取决于两个基本点:一是通过调查使占有材料具有丰富性。深入基层实际,深度考察调查,广泛收集材料,梳理、归纳、分析事物的内在联系。二是通过调查使占有材料具有真实性。调查的情况真实可靠,才能作为认识事物的依据,否则,只能导致不确切的结论。
在当前假情况、假数字、假政绩屡禁不止的情况下,必须改进宣传文化部门的调研工作,通过多种调查方法的交叉运用,充分听取不同意见(包括反面意见),收集到丰富而真实的材料。
四、创新研究是主线
创新研究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个人准备。课题组每个成员都应当将调查中得到的大量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分析综合、梳理提炼,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实现个人潜在智能的跃升。二是集体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虚实结合,既注意深层次的理性分析,又重视提出创新型的实际措施;远近结合,既注意从发展趋势上分析问题,又重视近期实际问题的对策;点面结合,既注意从面上判断情况,又重视从点上剖析问题,使意见、建议具有较高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三是评估研究。对调研结论要组织有关人员和经验丰富的人士,反复评估论证,力求准确无误,拿出调研成果精品。
五、成果转化是目的宣传文化部门专题调研所形成的成果只有转化为党政决策,或变成有关职能部门工作行为和社会实践,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