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需要转型改革

时间:2019-05-14 08:48: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设生态文明需要转型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设生态文明需要转型改革》。

第一篇:建设生态文明需要转型改革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转型改革

齐建国 梁晶晶

2013-06-03 09:46:00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06月01日

历史实践表明,每一次文明转型都会引起人类经济社会体制和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革命。

我国在1978年以前处于农业文明主导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后开始逐步向工业文明转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里程碑。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需要再进行一次深入的改革。

生态文明转型改革难度更大

首先,建设生态文明将意味着对创造财富的生产活动施加更严格的生态环境约束,如果没有革命性的技术体系创新,使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效率实现革命性的突破,生态文明建设将会使创造财富的生产成本因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增加而增大,经济增长的速度将会降低,财政收入增长能力将会下降,从而降低政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投入支出能力。

然而,生态文明建设却需要政府增加对生态恢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公共支出,这将与政府在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低收入群体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增长形成矛盾。

其次,无论是通过增加资源税的途径激励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是通过增加生态环境税的改革提高企业排污代价,都会增加企业成本,企业必将逐步通过价格变动向消费者转移这些成本。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可避免地会提高物价

总体水平,引起结构性物价上升。物价往往是社会中低收入群体最重要的利益关注,他们的生活水平对物价上升弹性最为敏感,这将会加大中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压力。

第三,解决前两个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不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负担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成本,采取对高收入者征收生态环境税的方法获得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社会投入来源。但这同样会遇到巨大阻力。

1978年开启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顺应每个社会成员追求物质利益的期望,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制度创新激发了所有人致富的积极性。除了生态环境代价以外,几乎没有人从改革中失去什么,只是有人得到了更多,有人得到的少一些,随着时间的积累,人们的物质利益差距扩大了。

而生态文明转型改革的目的不再只是要加快创造财富,而是要更加“公平”地分配财富,缩小收入差距,恢复被消耗掉的良好生态环境,这将会使一部分人在改革中失去一些既得利益。而这部分人正是居主导地位、具有话语权的社会群体,如果他们没有在思想上建立维护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保护社会正义、承担保护生态环境责任的自觉,失去既得利益意味着他们也将会成为生态文明转型改革的阻力。

上述问题仅仅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的这一场改革会遇到的诸多困难的一部分。

必须克服改革面临的基本矛盾,消除阻力

生态文明转型改革要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必须克服改革面临的基本矛盾,消除阻力。

第一,在全党和全社会范围内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这场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让“不管黑猫白猫,破坏生态环境就不是好猫”的观念深入人心,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全社会的意识自觉和行为自觉,这是这场改革的思想理论基础。

第二,实施制度创新,建立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体系。传统经济制度的核心之一是产权的确立和基于产权的利益分配制度体系。由于这一制度体系没有把生态环境作为生产要素植入其中,从而导致作为“社会共有自然资产”的生态环境“产权”缺位,造成生产者“公然盗用”“社会共有自然资产”——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自己谋取经济利益,“社会共有自然资产”损失不能得到补偿。因此,生态文明转型改革必须建立起生态环境产权维护机制,把生态环境纳入社会经济制度体系之中,建立生态环境管理与利用的公民参与决策制度,确立“社会共有自然资产”“产权”和利益补偿规则;改变和完善目前的征收排污费、开矿资源使用费和生态恢复保障金制度,实施污染物排放税和生态使用税“全税”制度、排污型消费产品环境消费税制度,形成完善的资源与生态环境税收制度体系。

第三,全面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循环型技术经济范式,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传统工业文明下的技术经济范式是线性的,即“资源开采—生产加工—消费—废弃物排放”。生态文明下的生产者责任要延伸到对生态环境保护负责。资源开发者要对生态恢复负责,产品生产者要对产品全寿命周期的生态环境后果负责。生产者对产品生产要从设计开始考虑全寿命周期内的生态环境影响,在生产过程中实施清洁生产,对消费后的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和再资源化利用。使国民经济转变成基于绿色低碳技术支撑的“资源高效清洁开采—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废弃物回收再生资源化”循环型技术经济范式。

第四,大力培育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产业。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国家生态功能区规划,实施国家生态恢复与优化保护战略,大力培育和发展生态建设产业,全面提升生态利用的经济效率。大力培育和发展环境保护产业,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产业实施长期税收优惠政策。

此外,还要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核算统计与评价体系。(作者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社科院博士生)

第二篇:生态文明建设改革事项

生态文明建设改革事项

(环资科)

(一)改革以GDP指标为核心的评价指标,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全州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之中,将绿色GDP纳入地方各级政府政绩评价指标体系之中。深入探索包括绿色GDP的综合化指标体系,并且逐步提高资源、环境和社会指标的权重,制定黔东南州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实施办法。

(二)制定用水总量控制管理条例,实现水资源有偿使用;出台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让水资源管理的成效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政绩考核之中的重要一票,从而探索符合州情的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三)制定《黔东南州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把建设生态文明实践中好的经验做法上升为法规规章,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法规体系。

(四)建立企业环保诚信补偿机制,将污染责任与补偿资金挂钩,州、县两级政府设立环境保护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展污染治理和实行清洁生产。

(五)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行为准则,探索全面节约制度、社会监督举报制度建设,及时公布生态环境质量,污染整治,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曝光典型环境违法行为等。

(六)发展专业性、公益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成-1-

立黔东南州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会,并建立相应网站,团结和带领各行各业有志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精英,更好服从服务全州大局,为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献计献策,加油鼓劲。

(七)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黔东南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州管理办法,保障和促进生态文明示范州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八)制定黔东南州生态文明建设项目建设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管理条例,并制定相应的资金管理办法。

(九)制定黔东南州“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管理办法和考核管理办法,加强建设指导,进一步推进我州美丽乡村建设。

(十)积极与联合国环境署合作,创办雷公山“绿色经济、消除贫困、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在国际舞台展示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加强与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合作,争取把黔东南作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分会场,推动黔东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探路子、作表率。

第三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创造了全国闻名的‚江南模式‛。但在经济获得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一定的环境代价。近年来,我市把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一手抓经济优化转型,一手抓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市的转型发展还仅仅是开端和初期,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也正处在历史的节点。如何更好地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并努力践行的历史使命。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 正确协调和处理转型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转型发展和生态保护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经济得不到发展,自然环境的恶化状况就无力得到有效治理,最终也会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阶段,我市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需求非常旺盛和紧迫,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转型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眼点 工业化道路给无锡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在无锡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可以说,实现工业化目标仍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市面临的主要任务。然而,在工业化历史任务尚未全面完成的情况下,如何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能否实现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协调发展?正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现实问题。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阶段,是建立在先进生产力基础之上的文明形态,离开了工业化的强有力的支撑,生态文明也就城了‚空中楼阁‛。而粗放式的经济高速增长是依赖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是不可持续的。也将会使经济社会陷入困境,而且所带来的生态后果将是灾难性的。2007年我市发生的供水危机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推动工业化进程中,必须以生态文明作为经济发展的着眼点,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选择发展工业结构和形式,切实转变发展方式,通过科技创新,解决工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协调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它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既是无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又是检验无锡转型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新的历史时,实现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必须突破传统工业发展路径的桎梏,实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实现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共存。

(二)促进发展方式转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必须适合我国国情和我市的实际。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我们要用有限的资源环境条件,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就必须持续提高生态效率。其根本出路在于推动发展方式生态化的转型。通过资源节约、生活俭朴、行为自觉、公众参与和系统和谐,展现全新的天人合一的生态风尚。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具有丰富科学内涵和鲜明时代特征的‚科学发展观‛。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型优化,既是实现科学发展观,提高竞争力的内在需要和重要机遇,也是推动经济社会朝着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和谐境界快步迈进的必要手段。转型发展方式的内涵十分丰富,具体而言,发展方式的转型应该包括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环境和经济政策、现代科技、政府管理等各个方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只是发展方式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生态保护与转型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联系。必须坚持‚环境立市‛、‚生态兴市‛理念,以创建‚生态市‛为载体,落实环保优先,严格环境准入,坚持铁腕治污,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切实改善和优化城乡生态环境,以环保倒逼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中优化发展,谋求环保与经济发展‚双赢‛,努力实现以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转变,使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呈现良性互动、健康发展的态势。

二、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努力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打好环境基础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以治理太湖为重点,坚持以资源环境保护倒逼,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在优化生态环境、实施生态经济、促进转型发展等方便做了有益的实践,为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先驱城市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抓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生态经济腾出空间。

坚持以环境保护倒逼产业调整,节省资源,降低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2007年以来,实施从严控制市区快速内环50平方公里的工业项目,已有87家重点企业完成整体搬迁或关停整合,腾出主城区空间面积达7平方公里。建成区内不再审批新建、改建、扩建化工、印染、冶金等污染企业项目,全市否决或劝退总投资近50亿元的960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拟建项目。全市新建的工业项目全部进入城市总体规划圈定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对传统产业,加快实施升级改造,设立节能与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并从企业排污费中提取10%专门用于支持企业清洁生产。全市9个工业园区、57家工业企业开展了省、市级循环经济试点,实施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85个,77家企业通过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900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600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同时,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全市累计关停‚五小‛及‚三高两低‛生产企业1607家,整改达标企业567家。关停并转迁沿湖企业53家。

(二)抓创新产业的发展,抢占新型经济制高点。面对金融危机的压力,我市以尊重科技,尊重人才为抓手,全面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质量与知识产权立市‛主战略。大力实施以引进海外留学归国领军型人才为重点的‚530‛计划和引进外籍科技领军型创业人才的‚泛530‛计划。至今年一季度,累计注册落户‚530‛计划项目876个,注册资金22亿元,集聚各类人才6000多人。全市建成‚三创‛载体750多万平方米,集聚科技型企业2500多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8家。全市新传感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现代旅游、生产性服务等九大新兴产业取得了长足进展。去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在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成立‚低碳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江阴市率先建设首个千亿元低碳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已经达到43.5%,居全省首位;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和能力跃升全国第一,产业规模占全国16%;太阳能光伏产业位居世界前列,产出分别占全国、全球的50%和10%左右;风电产业具备占领国内技术创新制高点的能力。全球服务外包100强企业中已有11家落户无锡,国内服务外包50强企业中也有11家落户无锡。服务外包产业各项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全省第一,离岸服务外包产业跃居全国城市第二。在发展创新产业的同时,我们十分注重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全市累计建成现代高效农业面积105.0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50.6%;建成规模现代农业园区118个,总面积36.5万亩;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00个,无公害农产品264个,绿色食品216个,有机食品108个。全市现有国家级名牌产品2个,省级名牌产品27个,市级名牌产品71个。

(三)抓环境法治建设,为生态环境改善保驾护航。依法治理环境在整个生态环境保护执行体制中具有引导、促进和制约作用。生态环境保护不仅限于行政管理,更在于建立健全地方性环境保护的法律规章制度,在于加强环境执法监管、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政府行政推进机制。

一是加强地方环境立法。修订了《无锡市水环境保护条例》、《无锡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办法》等一批地方性环保法规。市委、市人大、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举全市之力开展治理太湖保护水源‘6699’行动》、《全社会动员全民动手开展环保优先‘八大’行动》、《关于全面加快生态市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太湖水污染治理的决定》等25个治理太湖的决定以及相关的实施方案和责任制度、考核体系。同时,实行‚大督查‛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太湖治理、生态市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制和组织保障。

二、严格落实总量减排。至2009年底,我市COD和SO2排放量分别在2005年基础上累计削减30%,提前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目标任务。今年,为完成市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累计削减32%的目标任务,我市共下达减排项目159个,其中COD项目131个、SO2项目28个。截止目前,全市131个COD减排项目已完成114个,在建17个,工程完成率87%;28个SO2减排项目已全部完成,工程完成率100%。

三、大力实施太湖治理。狠抓应急监测预警、饮用水源保护、沿湖排污口封堵、水质断面考核、重点单位执法监管等工作。使太湖水质总体上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太湖藻类情况较为稳定,藻类密度较往年同比大幅下降。今年1-6月份,太湖无锡水域藻类密度平均为234万个/升,较2009年同期下降了35%;密度最大为700万个/升,较2009年同期最高下降了64%。

四、积极开展生态创建。去年,宜兴市、锡山区、惠山区、滨湖区创建成国家生态市(县)区。新区创建成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无锡市、江阴市同时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我市生态创建工作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今年4月,无锡创建国家生态市顺利通过了省级考核验收。目前,我市正在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争取顺利通过环保部于近期对我市的技术评估和将于年底前的考核验收。

五是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成立全省首个环保法庭,升格了市环境监察局,在乡镇(街道)设立环保分局,在乡村设立环保办公室,形成‚市、县、片、镇、村‛五级环境执法网络。在全市339家重点污染源安装在线监控设施360台(套),全部与环保部门联网,全市COD和SO2排放总量95%以上的重点污染源实现在线监控。建成8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在太湖布设21个蓝藻巡视点,沿岸建设13个蓝藻分布视屏监视系统,配备太湖水环境应急监测船和应急监测车,利用环境卫星加强遥感监测,利用飞行机器人进行太湖蓝藻监测,建立了‚水、陆、空、天‛四位一体监测监控体系。

六是加强现场执法监管。全面推进环境执法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落实飞行检查、交叉检查、联合检查等制度,保持严查重处的高压态势。2007年以来,共出动现场执法人员30多万人次,检查企业近18万厂次,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4800多件,处罚到帐1.7亿多元,收缴排污费8.4亿多元,封堵沿湖地区排污口376个,停产整顿近1000家,责成90多家违法企业自费登报作出公开道歉和承诺,对2310家企业实行环境行为信息公开评级。在铁腕治污同时,实行执法服务。集中开展以‚服务企业助推经济转型,提升能力保障环境安全‛为主题的‚百日环境安全宣传服务活动‛,推出了上门宣传、开展巡诊、风险排查等一系列环境安全宣传服务活动。

经过持续多年的高强度、系统性的城乡建设和综合整治,我市的环境面貌显著改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升,管理运行机制日趋优化,城乡生态环境有了大幅度提升,为我市经济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当前,我市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内在发展需求和外界倒逼因素,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增强可持续能力。

(一)要大力弘扬生态文明意识,实现全民生态意识的集体觉醒。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每个市民、每个单位、每个企业、每个地区、每届政府的共同努力。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全民意识的形成。因此,要把提升全民生态意识放在重要位置,提到应有高度。一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要以‚5.29‛饮用水安全日和6月环境宣传月为契机,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全民生态意识。使每一个人都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既是环境保护的监督者,更是环境保护的参与者、践行者,尤其要对青少年从小就加强环境保护知识和理念的教育培养。二是要开展系列生态创建活动。要结合生态市的创建,积极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绿色宾馆等绿色创建活动。通过创建确立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倡导绿色生活,实现人们生活方式的革命。三是要增强企业责任意识。企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要通过规划的导向、典型的宣传、严格的执法、政策的扶持,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促进污染治理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推广,加快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机制。四是要加强部门协调。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离不开各方的配合和支持。既要明确分工,又要加强沟通、团结协作,形成合力。五是要形成公众参与机制。建立环保志愿者、监督员制度,推行环保有奖举报,鼓励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管理、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形成人人关心环境、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社会氛围。

(二)要以生态环境倒逼产业调整,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坚持调高调优调强的基本取向,促进新兴产业跨越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传统产业优化发展。一是要优先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传感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现代旅游、生产性服务等九大新兴产业,以规模化和高新化为核心,优化政策环境,加强产学研合作,抓好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性强的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建设一批创新能力强、机制灵活的研发平台,培育一批产业链条完整、产业集聚优势突出的产业基地,使其成为无锡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二是加快发展低碳服务业。以高端化、生态化为导向,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生态旅游业等低碳型生产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推动服务业发展实现新的突破。三要大力改造传统产业。大规模改造提升冶金、纺织、轻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区域品牌,推动传统产业从数量规模型向品牌效益型转变,实现传统产业生态化、绿色化。

(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福祉。

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生态建设成果是人们群众最期盼的发展成果。无锡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太湖治理为重点,不断优化城乡生态环境。一是要狠抓太湖治理。虽然近年来太湖治理工作取得初步成效,藻类聚集的时间延后、频次和面积大幅减少,圆满完成了安全度夏和‚两个确保、三个下降‛的目标,但形势仍不容乐观。太湖富营养化程度、氮磷污染负荷仍偏高,在未来3-5年,甚至更长的时期内,大规模发生蓝藻集聚的隐患依然存在。因此,我们要常存忧患意识,保持高度警惕,严格按照国家治太总体方案和省、市部署要求,把太湖治理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试金石‛,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落实环保优先的有效载体,做到决心不动摇、力度不减弱、工作不松劲、标准不降低。二是要防控新型污染。近几年,我们集中精力狠抓水环境综合整治,取得良好的阶段性成效。但要清醒地看到,以城市建筑扬尘和机动车尾气为主的大气污染、固体危险废物、土壤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新型环境污染正日益成为市民投诉的热点。在推进以治太为重点的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同时,要编制并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加强危险废物和放射源管理,开展土壤修复试点,改善声环境质量。三是要打造和谐宜居环境。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排水达标区建设和垃圾处理体系建设。建立长效机制,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绿色无锡‛建设,全面推进植树造林,提升城乡绿化水平。加强生态功能区建设和保护,开展生态修复,建设生态廊道,保护生物多样性。

(四)完善生态制度体系,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机制体制。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严格的生态监管体系和生态考核体系,努力形成民主科学、制度完善、法制健全、监管有序的资源环境制度体系。一是要创新绿色行政管理体制。建立绿色政绩考核制度,进一步转变GDP唯上的政绩观;建立符合科学发展、符合无锡实际的生态建设政策法规体系,加强以‚引导‛和‚预防‛为主的政府生态管理模式;建立重大决策听证和评议制度,完善政府决策问责制度,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建立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区域限批、企业限排、关停搬迁等措施实施总量控制。二是创新资源环境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区域环境资源补偿、绿色责任保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等实施意见和操作细则,使这些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有效运行。同时,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绿色信贷、绿色采购、绿色贸易等制度。完善投融资体制,确保每年财政新增财力的20%专项用于太湖治理和环境保护。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经营环保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多元化的环保投入机制。建立环境保护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机制,加大对环境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探索建立环境治理代理人制度,特许代表政府履行环境治理代理人职责。三是创新环境执法监管体制。进一步完善太湖治理和环境保护大督查、后督查工作机制,定期开展联合执法,形成综合治理、整体推进的格局。积极推广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监控领域的应用,加快 ‚无锡市环境监控中心‛建设,形成遍布‚水、陆、空‛、覆盖‚水、气、声、渣‛的监测监控网络。全面推进环境监察‚网格化‛管理,实现环境执法监管全覆盖。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监督机制,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管理。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全面开展‚百日环境安全宣传服务活动‛活动,不断增强执法效能,提升执法水平。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产方式转型,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对我市的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将继续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环保优先方针,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先驱城市建设,充分发挥环保部门在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推动环保工作历史性转变,努力实现改善环境与转型发展的正向同步,为实现‚十二五‛由‚环境污染趋势根本扭转‛向‚环境质量根本好转‛奠定坚实基础,为我市的经济转型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四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中国经济转型考试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中国经济转型_作业a198

1、自()年起,海淀区生活垃圾才实现完全收运,转运至六里屯填埋场。(单选题,本题2分)A:2001 B:2002 C:2003 D:2004 D

2、下列能源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单选题,本题2分)A:天然气 B:太阳能 C:潮汐能 D:风能 A

3、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单选题,本题2分)

A:五位一体 B:六位一体 C:四位一体 D:三位一体 A

4、我国地下水污染问题严重,有()的地下水不达标。(单选题,本题2分)A:40.00% B:57.30% C:60.00% D:70.00% C

5、()大学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认为,在动态的竞争条件下,严格的环境保护从长期来看能够引发创新、抵销成本。(单选题,本题2分)A:耶鲁 B:剑桥 C:牛津 D:哈佛 D

6、在24种垃圾处理技术的效率排名中,焚烧技术列第()位。(单选题,本题2分)A:1 B:19 C:10D:20 B

7、()年以来,中国陆续发布了一系列鼓励垃圾焚烧产业发展的政策(单选题,本题2分)A:2000 B:2005 C:2010 D:2012 A 8、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湖泊总面积减少近2万平方公里,减少了()(单选题,本题2分)A:五分之一 B:四分之一 C:三分之一 D:二分之一 A 9、2011年全球碳排放最多的国家依次是:()。(单选题,本题2分)

A:中国、美国、欧盟和印度 B:美国、中国、欧盟和印度 C:中国、美国、印度和欧盟 D:印度、中国、美国和欧盟 A

10、臭氧层是人类的保护伞,由于人类活动的破坏,出现了臭氧层空洞,大多在()。(单选题,本题2分)

A:赤道附近B:北回归线附近C:南回归线附近D:两极之上 D

11、农耕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第()个阶段。(单选题,本题2分)A:二 B:三 C:四 D:五 A

12、目前我国黄河、淮河用水已超过()(单选题,本题2分)A:40% B:50% C:60% D:70% B

13、十八大报告中出现()处“生态”一词。(单选题,本题2分)A:36 B:37 C:38 D:39 D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单选题,本题2分)

A: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C:两个文明,两手抓 D:基本理论,基本实践 A

15、关于工业文明时期解决环境问题的态度,说法正确的是()。(单选题,本题2分)A:环境保护 B:听天由命 C:可持续发展 D:牧童经济 A

16、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于()年1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单选题,本题2分)A:2015 B:2016 C:2017 D:2018 B

17、目前我国有()万城镇人口的饮用水源地水质不合格(单选题,本题2分)A:2000 B:3000 C:4000 D:5966 D

18、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发布以后,已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共()个城市开始监测。(单选题,本题2分)A:50 B:65 C:74 D:80 C

19、目前我国海河用水已经超过()(单选题,本题2分)A:85% B:90% C:95% D:98% C

20、世界上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绿道诞生于()(单选题,本题2分)A:中国 B:德国 C:美国 D:日本 C 21、1985年,()取消兴建垃圾焚烧炉137座计划。(单选题,本题2分)A:美国 B:中国 C:新加坡 D:日本 A 22、2011年,我国石油生产量为2.03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单选题,本题2分)A:45.00% B:56.50%C:65.00% D:75.00% B

23、资源环境约束与经济转型的关系是()。(单选题,本题2分)A:对立 B:统一 C:对立统一 D:以上均不对 C

24、对工业文明的态度说法正确的是()(单选题,本题2分)A:全盘肯定 B:扬弃 C:全盘否定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B

25、我国山区面积占()(单选题,本题2分)

A:三分之二 B:二分之一 C:四分之一 D:四分之三 A

26、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特征包括()等(多选题,本题3分)

A:在价值观念上,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B:在指导方针上,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C:在实现路径上,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D:在目标追求上,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ABCD

27、如果不做垃圾分类处理,随意堆放或简单填埋,会有以下危害()。(多选题,本题3分)A: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B:污染大气 C:传染疾病 D:侵占土地 ABCD

2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多选题,本题3分)

A:酸奶塑料杯需要先洗净后才可投放入可回收物垃圾箱 B:瓜子皮可直接投放进其他垃圾桶内 C:话梅核、坚果核等可投入餐厨垃圾桶内 D:绘画用的颜料可投放入有毒有害垃圾桶内 ACD

29、以下属于常规能源的是()(多选题,本题3分)A:煤炭 B:石油 C:天然气 D:水能 ABCD

30、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需要实现政策突破,其中技术政策的实施手段有()。(多选题,本题3分)

A:专项资金 B:科研计划 C:示范项目 D:产品推广 BCD

31、土壤污染源包括()。(多选题,本题3分)

A:工业(城市)废水和固体废物 B:农药和化肥 C:牲畜排出物和生物残体 D:大气沉降物 ABD

32、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实现政策突破的激励政策有()。(多选题,本题3分)A:财税政策 B:产业政策 C:金融政策 D:技术政策 ABCD

33、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需要实现政策突破,其中财税政策的实施手段有()。(多选题,本题3分)

A:财政补贴 B:政府采购 C:环境税 D:税收减免 ABCD

34、可回收物是指适宜回收和资源利用的垃圾,下列属于可回收物的有()。(多选题,本题3分)A:报纸 B:塑料玩具 C:废旧电池 D:平板玻璃 ABD

35、当前,我们要大力实施()等战略,既做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又能够在“人不敌天—人定胜天—天人合一”的螺旋式上升的进程中实现新的飞跃。(多选题,本题3分)A:产业生态化 B:消费绿色化 C:生态经济化 D:资源循环化 ABC

36、塑料器皿底部箭头组成的三角形是“循环再生”标志。(判断题,本题2分)是

37、国家应该禁止过度包装,但对月饼等传统食品除外。(判断题,本题2分)否

38、自然环境是经济产品的回收站,即使中间过程有产品的循环使用和再造,其最终归宿仍是自然界,而目前这个回收站几乎是免费运行的。(判断题,本题2分)是

39、我国SO2排放量世界第二。(判断题,本题2分)否 40、2011年,我国煤炭生产量为35.16亿吨,进口量为1.82亿吨,已成为净出口国。(判断题,本题2分)否

41、城市生活垃圾的治理,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全部由国家负责的原则。(判断题,本题2分)否

42、环境和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成本,是一切生产和交换的前提,如果资源彻底耗竭、环境彻底毁坏,那么人类的一切经济行为将成为空中楼阁。(判断题,本题2分)是

43、我国酸雨面积世界第一。(判断题,本题2分)是

44、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相悖的。(判断题,本题2分)否

45、环境保护措施能够引发创新,提升竞争力。(判断题,本题2分)是

单选题:

1、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于()年1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

2016年 2、2011年,我国石油生产量为2.03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达()

56.5%

3、2013年1月份我国从东北、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出现大范围、长时间严重雾霾,影响面积130多万平方公里,受影响人口达()亿。

6亿

4、目前我国黄河、淮河用水已超过()。

40%

5、2011年,我国()产量达1025.3亿立方米,进口量达313.9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为21.56%。

天然气

6、目前我国有()亿农村人口喝不上安全的饮用水。

2.98 7、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湖泊总面积减少近2万平方公里,减少了()。

五分之一

8、()年国家发布了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2012

9、目前我国有()万城镇人口的饮用水源地水质不合格。

5966

10、我国山区面积占()。

三分之二

11、在24种垃圾处理技术的效率排名中,焚烧技术列第()位。

12、1985年,()取消兴建垃圾焚烧炉137座计划。

美国

13、分类投放的生活垃圾应当分类收集。禁止将已分类投放的生活垃圾()收集。

混合

14、垃圾分类是指按照垃圾的不同()、属性、利用价值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并根据不同处置方式的要求,分成属性不同的若干种类。

成分15、2011年全球碳排放最多的国家依次是:()。

中国、美国、欧盟和印度

16、良好的()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又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物质源泉。

生态环境

17、可回收物进一步细化分类为纸类、塑料、玻璃、金属、()等。

织物

18、资源环境约束与经济转型的关系是()

对立统一19、1998年,()永久关闭了2000多座工业废物焚烧炉。

日本

20、六里屯填埋场地处海淀区西北旺镇境内,已进入堆山作业阶段,可能提前于()年封闭。

2015

21、()年以来,中国陆续发布了一系列鼓励垃圾焚烧产业发展的政策。

2000

22、六里屯填埋场地下渗滤液积累存量约为()万吨。

23、党的()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十七大

24、自()年起,海淀区生活垃圾才实现完全收运,转运至六里屯填埋场。

2004

25、北京市海淀区平均每人每天垃圾产量达()kg,并以每年约8%—10%的速度增长。

1——1.4 判断题:

1、辩证看待缺水和洪水,一定意义上是“水盆”少了、小了。

标准答案:true 2、2011年,我国煤炭生产量为35.16亿吨,进口量为1.82亿吨,已成为净出口国。

标准答案:false

3、从1996年以来,我国耕地面积迅速减少。

标准答案:true4、2001~2011年,我国农药施用强度逐年减弱。

标准答案:false

5、我国地形种类单一。

标准答案:false

6、我国COD(化学需氧量)排放世界第一。

标准答案:true

7、我国酸雨面积世界第一。

标准答案:true

8、环境保护措施能够引发创新,提升竞争力。

标准答案:true

9、自然环境是经济产品的回收站,即使中间过程有产品的循环使用和再造,其最终归宿仍是自然界,而目前这个回收站几乎是免费运行的。

标准答案:true

10、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相悖的。

标准答案:false 多选题:

1、土壤污染的特性包括()。A.潜伏性

B.不可逆性和长期性 C.后果严重性 D.短暂性

标准答案:ABC

2、以下属于新能源的是()。A.太阳能 B.地热能 C.风能 D.海洋能

标准答案:AC

3、土壤污染源包括()。

A.工业(城市)废水和固体废物

B.农药和化肥

C.牲畜排出物和生物残体 D.大气沉降物

标准答案:ABCD

4、土壤污染物包括()。A.有机污染物 B.重金属 C.放射性元素 D.病原微生物 标准答案:ABCD

5、中国的核电厂有()。A.秦山核电站

B.广东大亚湾核电站 C.田湾核电站 D.岭澳核电站

标准答案:ABCD

6、可回收物是指适宜回收和资源利用的垃圾,下列属于可回收物的有()。A.报纸 B.塑料玩具 C.废旧电池 D.平板玻璃 标准答案:ABD

7、原生垃圾未经分类直接填埋,产生()污染物。A.一氧化碳 B.渗滤液 C.恶臭气体 D.沼气

标准答案:BCD

8、目前,国际上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方式主要有()。A.简单堆放 B.焚烧 C.卫生填埋 D.生化处理

标准答案:BCD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酸奶塑料杯需要先洗净后才可投放入可回收物垃圾箱 B.瓜子皮可直接投放进其他垃圾桶内 C.话梅核、坚果核等可投入餐厨垃圾桶内 D.绘画用的颜料可投放入有毒有害垃圾桶内

标准答案:ACD

10、北京市海淀区的垃圾处于()状态。A.混合收集 B.混合运输 C.混合处理 D.分类回收

标准答案:ABC

第五篇:生态文明呼唤经济转型

生态文明呼唤经济转型

编辑:admin 时间:2013-2-24 22:17:00

世界经济在转型,中国经济也要转型。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必然与经济转型同步。从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从重视增长的数量转向重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已经成为专家和管理者的共识。绿色低碳转型是一个国际趋势。在2012年6月联合国“里约+20”会议上,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被确定为议题之一,可以认为是世界经济转型的标志和方向。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是世界潮流,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是世界潮流,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最近覆盖我国东部地区的雾霾天气,为传统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我国不能再走以资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了。如果再以资源廉价出口换GDP,把GDP作为发展的全部,造成人们口袋里的钱多了但空气变脏了、河水变黑了,就与发展本意背离了;这样的发展结果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小康社会和生态文明的时代特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这一点十八大报告已经明确。与此相对应,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应成为我国加快发展的重点。

从起源看,绿色经济(Green Economy)源自1989年经济学家皮尔斯等人出版的《绿色经济蓝图》(Blueprint For AGreen Economy)一书。该书对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认为一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不应耗竭自然资源导致经济发展难以为继,也不应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导致生态危机和社会动荡。与绿色经济内涵类似的生态经济在我国得到大力发展,黄河三角洲和江西鄱阳湖已被批准为生态经济示范区。可以认为,发展生态经济的目的,是追求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这一点十八大报告已经明确。与此相对应,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应成为我国加快发展的重点。

循环经济的内涵我国已有法定表述。《循环经济促进法》将之界定为: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减量化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再利用是将废物直接作为产品或者经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作为产品使用,也可以将废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为其他产品的组件和部件使用。资源化是对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进行再生利用。“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纲要对发展循环经济进行了整体部署,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共同推进的试点区域也取得明显进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理念是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目的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统计指标是资源生产率。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发端于能源战略调整,核心是提高化石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不利影响。国际社会关注的气候变化不仅是环境问题,更重要的是发展问题。气候变化深刻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在讨论绿色和低碳时应当明白,低碳的不一定是绿色的,绿色的也不一定是低碳的。如太阳能发电原材料多晶硅的生产,属于高能耗、重污染的范围;又如电厂脱硫虽然是绿色的,却增加了能源消耗,因而并不低碳。严格地说,设计过多的环节或建设多余的研制过程,势必要增加耗能和排放。因此,减量化应注重减少多余环节和过程。

国内外对“绿色”内涵的理解并不相同。发达国家强调的绿色是温室气体减排,我国的绿色侧重于二氧化硫、化学耗氧量、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减排。应该明白,发达国家是在解决了局部性环境问题(如扬尘、噪声等)和区域性环境问题(如河湖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等)之后,才将二氧化碳减排摆到优先位置,毕竟“春江水暖鸭先知”。基于“全球思考、地方行动”原则,污染治理是我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应优先解决的问题;解决了我国的环境污染,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全球环境,因为中国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绿色经济从环境友好角度评价,循环经济

从资源产出率角度测度,低碳经济从碳生产力角度考量;提高了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也就减少了废物(包括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可以说,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并行不悖,均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实践。

经济转型,或者说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按照吴敬琏老师的说法,这个问题提出已有30多年时间,即使按“九五”规划提出这一要求算起也有16年了,然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所决定。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生态环境脆弱,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还有不少贫困人口,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农村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发展依然是第一要务;能源特别是一次能源以煤为主,经济发展付出的资源环境成本压力巨大。扭转这种不协调、难循环、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有人认为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太超前了,有人认为我国发展绿色低碳经济还不到时候,有人担心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设计的“陷阱”,此类担心其实是多余的:因为挑战也是机遇,压力也是动力。难道只能跟着别人走而不探索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吗?显然不能!因此,应当用发展的思路而不是停止的办法解决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环境约束问题,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尽可能“弯道超车”,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理念。绿色低碳转型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带来极大机遇,对于缓解资源环境矛盾、转变增长方式、提升产业结构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经济转型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两个方面。绿色低碳转型,不是要淘汰钢铁、建材等高耗能产业,而是使这些产业的发展更加节能和环保。应该承认,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低污染的服务业比重偏低;在工业结构中,重化工业占工业比重明显偏高。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大规模的城镇、新农村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消耗钢材、水泥、电力等。钢材、水泥、电力这些产业既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也是无法从国际市场获得足够产品的产业,即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其合理性。但如果以此为理由,千方百计地推进重化工业发展,那么我国的资源就会支撑不了,环境也会容纳不下。通过生态设计、清洁生产和环境的全过程管理,将单位钢、水泥等产品生产的能耗降下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效益,降低单位经济活动的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

经济转型可以产生新的增长动力,形成新的增长点。近阶段国内外发展较快且有很大潜力的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产业,大多数是低碳产业。如果以碳排放强度划分,农业特别是传统农业是低碳的,但人类不应也不能回到农耕社会,而应改变浪费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服务业是低碳的,但服务业发展需要有一个过程,产业结构升级不可能一蹴而就。2009年以来,我国的光伏产业、风能产业发展非常快,在遭受西方国家的“双反”调查和国内产能严重过剩的“双向”挤压下,企业困难重重。从投入产出角度看,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具有投资回报周期长、成本高等特点,但却是投资未来、为子孙后代发展奠定基础的产业。因为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即使煤炭等化石能源也是在地球形成过程中植物吸收太阳能并储存在地下的能量。因此,高效利用太阳能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近年来,国家通过调整政策支持相关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也上了一个台阶,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也提升了服务业比重,优化了产业结构。

迫切需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科学制定城市规划,控制人口规模,优化功能分区,推动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以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卫星城的协调发展。

中国的城市化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这一点已成为国际共识。加快推进城镇建设仍将是我国未来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我国每年增加1000多万城市人口,这样的城市化规模在世界上尚无先例。城市可以使人民以较低的成本分享发展成果,但城市化过快也会出现不协调问题。我国每年因城市化减少土地数十万公顷,一些地方见不到粮田,基本被水泥或沥青覆盖了。我国历来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通过开发抛荒地、沙滩地等,即使在数量上能做到“占一补一”,在质量上也难以达到粮田要求;粮田减少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不容忽视。一些地方地卖了、楼建了,但车间不多,大楼里住的人不多,这种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现象,实质是预支甚至透支发展成果。一些地方的小区还没有住人就推倒重建,“今天建明天拆”,“拆迁队”跟着“建筑队”不仅导致耕地被大量占用,也浪费了资源和资金。房价居高不下,一些

地方低收入人群住房困难与楼房空置率偏高并存;一些城市雾霾天气多发,一些城市“潮汐式”交通堵车现象突出。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和一些企业不合理甚至不合法地、过多地侵害进城农民和被拆迁群众的利益,这些“城市病”如果不能有效治理,可能会诱发其他社会矛盾。因此,迫切需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科学制定城市规划,控制人口规模,优化功能分区,推动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以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卫星城的协调发展。尽量少建高层、超高层大楼,发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设施。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改善农民工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就学等基本生活条件,并逐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加强农村饮水工程、公路、沼气建设、电网和危房改造;建立包括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的公共财政保障基本制度框架,推动城镇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进入农村,形成以工带农、以城带乡的协调发展格局。

经济转型、绿色低碳转型是人类社会的一次重大创新机遇,我们应当有所作为。虽然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享有全球化、制度安排、产业结构、技术革命等后发优势,但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规则,不得不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利润微笑曲线”低端,不得不在资本和技术上处于依附地位,甚至被发达国家转移的资源密集型、污染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锁定”。因此,应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发绿色低碳技术,参与新的“游戏规则”制定,为我国可持续发展获得必要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权利。应以提高资源产出率为核心,构建激励和约束机制,引导技术、资金和其他资源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只要有了适合的战略、政策和机制,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可以跨越发展阶段,而且还能拓展技术和经济发展空间,占领道德制高点,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

作者:周宏春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下载建设生态文明需要转型改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设生态文明需要转型改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阳城县生态文明建设与转型发展

    学习阳城县生态文明建设与转型发展 心得体会 于空军 如今,“绿色”成为时尚,绿色食品、绿色发展…。我们须意识到,全球恶化的生态环境形势已不是单纯的科学技术就可挽救的,要靠......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 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班级:土木1102班学号:11101140228 姓名: 余叙 系列问题。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为此,党的十五......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工程。保护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环保工作者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做好......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3、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如何建设两型社会?如何过“低碳生活”?国家怎么办? ①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战略。②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科技创新。③实施依法治国方......

    专题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定稿)

    专题六建设生态文明 共享蓝天碧水 命题角度一巴黎气候大会 1.为什么世界各国要携手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国气候大会受到世界广泛关注,说明了什么?) (1)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

    生态文明建设

    昨日下午,2012年“深圳市民环保奖”颁奖仪式举行,来自深圳大学的90后大学生张意全等10位市民代表捧走了这一被誉为“绿色奥斯卡”的环保大奖。他们中有为率先开展PM2.5数据民......

    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而取得的所有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球经济发展减速的情况下,建设生态文明是维持我国经济增速的必然选择。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人口增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