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阳城县生态文明建设与转型发展
学习阳城县生态文明建设与转型发展
心得体会
于空军 如今,“绿色”成为时尚,绿色食品、绿色发展…。我们须意识到,全球恶化的生态环境形势已不是单纯的科学技术就可挽救的,要靠政策、靠政治,更要靠全社会觉悟的生态道德文化观。否则,如何拯救“濒临失衡的地球”。通过对阳城县生态文明建设与转型发展培训专题的深入学习,结合我的工作实际,就生态文明中的生态道德教育谈点体会。
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我认为要以“绿色通道”中特殊先行的“绿”来为生态道德教育开道。
一、是生态道德教育意识的“绿”
人类对社会的依赖性与其对自然的依赖性,构成了自己生存与发展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沙尘暴、雾霾天气、经济发展中的透支等现象,并非主要出自科学上的无知或技术上的缺失,而是与人们的道德水平直接相关。确立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生态道德这一触及人类的道德规范的必然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教育特别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集体、社会、国家的关系而展开,相对忽略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包括人类与其他生命之间关系的教育,没有把生态道德教育作为其中的重点来进行。针对目前我国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提高全民对生态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很是必要。
二是生态道德教育制度的“绿”
学校在“生态教育”的统领下,用生态教育思想关注每一位孩子,关注孩子的每一个方面。学校通过建立并完善相关的制度将生态道德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及管理结为一体,利用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形成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从外部环境促进学生把接受的生态教育内化为自己所认可的价值观,再外化为学生的生态行为。
三是生态道德教育目标的“绿”
生态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使其目标得以实现,就必须选择和运用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方法和途径。生态道德意识教育的目的,在于使生态道德思想转化为人们的生态道德实践,并且使其真正成为公民的一种素质,其中,开展自然价值和生态美意识的教育,进行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意识的教育,以及实施生态保护和生态创造意识的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几个方面。从生态道德规范教育的作用来看,主要在于使人们尊重生命、尊重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正确处理控制人口与合理消费、适度发展与维护生态平衡、消除贫困与反对奢侈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持续、有效地提高人的生态道德素质,才能使人拥有保护自然和生命的道德意识、道德能力与道德习惯,才能自觉遵循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四是生态教育行动的“绿”
生态道德教育最根本的是帮助人们树立绿色的消费理念,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学校要让同学们从利用身边的废物做起,从而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在手工制作中,要引导利用废弃物制作精致的小作品。
五是生态道德教育心灵的“绿”
在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时,要通过继承传统美德教育的合理内核,通过创设情景、诱发道德体验、引导反思等方式,以心理体验的形式促进德行的生成和发展,比单纯的说教或灌输要更有效。学校的“环境爱护,从我做起”活动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感悟大自然,欣赏大自然,培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感与欣赏之情,来消除人与自然对抗的情绪,从而积极地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努力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环境,培养起人与自然积极健康的生态道德情感。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如环保讲座、知识竞赛、征文等来传授生态和环保知识,并注重校园的绿色环境和绿色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接受绿色环保教育的氛围。还要通过组织学生野外实地参观考察及在“地球日”“爱鸟周”“世界环境日”等特殊日子里参加校内外环保宣传和环保行动等方式开展环境教育。
六是国家生态安全教育中的“绿”
要把国家生态安全作为生态道德教育的重点。全球环境的变化,国民生产、生活方式的状况,跨越国境的污染,生物的入侵以及军事冲突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国家的生态安全。如今我国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严峻的生态安全问题,如果对国家生态安全不及时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严厉措施,就会给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难以预料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建立国家生态安全预警与防范体系,改变经济增长和资源利用方式,开展国家生态安全的国际合作,形成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环境战略影响的评价等;另一方面,要把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相关举措作为全民生态道德教育的重点,并且通过各种现代传媒对有关案例适时加以披露,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对一切导致生态恶化现象的危害性引起高度警觉,进而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化为全体国民的自觉行动。
我们应充分发挥作用,以镇里宣传为主阵地;积极有效地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引导人们运用科学理性和道德规范来指导、约束自己的需要,提升公民的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
第二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创造了全国闻名的‚江南模式‛。但在经济获得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一定的环境代价。近年来,我市把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一手抓经济优化转型,一手抓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市的转型发展还仅仅是开端和初期,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也正处在历史的节点。如何更好地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并努力践行的历史使命。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 正确协调和处理转型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转型发展和生态保护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经济得不到发展,自然环境的恶化状况就无力得到有效治理,最终也会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阶段,我市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需求非常旺盛和紧迫,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转型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眼点 工业化道路给无锡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在无锡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可以说,实现工业化目标仍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市面临的主要任务。然而,在工业化历史任务尚未全面完成的情况下,如何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能否实现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协调发展?正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现实问题。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阶段,是建立在先进生产力基础之上的文明形态,离开了工业化的强有力的支撑,生态文明也就城了‚空中楼阁‛。而粗放式的经济高速增长是依赖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是不可持续的。也将会使经济社会陷入困境,而且所带来的生态后果将是灾难性的。2007年我市发生的供水危机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推动工业化进程中,必须以生态文明作为经济发展的着眼点,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选择发展工业结构和形式,切实转变发展方式,通过科技创新,解决工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协调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它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既是无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又是检验无锡转型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新的历史时,实现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必须突破传统工业发展路径的桎梏,实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实现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共存。
(二)促进发展方式转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必须适合我国国情和我市的实际。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我们要用有限的资源环境条件,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就必须持续提高生态效率。其根本出路在于推动发展方式生态化的转型。通过资源节约、生活俭朴、行为自觉、公众参与和系统和谐,展现全新的天人合一的生态风尚。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具有丰富科学内涵和鲜明时代特征的‚科学发展观‛。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型优化,既是实现科学发展观,提高竞争力的内在需要和重要机遇,也是推动经济社会朝着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和谐境界快步迈进的必要手段。转型发展方式的内涵十分丰富,具体而言,发展方式的转型应该包括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环境和经济政策、现代科技、政府管理等各个方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只是发展方式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生态保护与转型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联系。必须坚持‚环境立市‛、‚生态兴市‛理念,以创建‚生态市‛为载体,落实环保优先,严格环境准入,坚持铁腕治污,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切实改善和优化城乡生态环境,以环保倒逼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中优化发展,谋求环保与经济发展‚双赢‛,努力实现以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转变,使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呈现良性互动、健康发展的态势。
二、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努力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打好环境基础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以治理太湖为重点,坚持以资源环境保护倒逼,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在优化生态环境、实施生态经济、促进转型发展等方便做了有益的实践,为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先驱城市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抓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生态经济腾出空间。
坚持以环境保护倒逼产业调整,节省资源,降低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2007年以来,实施从严控制市区快速内环50平方公里的工业项目,已有87家重点企业完成整体搬迁或关停整合,腾出主城区空间面积达7平方公里。建成区内不再审批新建、改建、扩建化工、印染、冶金等污染企业项目,全市否决或劝退总投资近50亿元的960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拟建项目。全市新建的工业项目全部进入城市总体规划圈定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对传统产业,加快实施升级改造,设立节能与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并从企业排污费中提取10%专门用于支持企业清洁生产。全市9个工业园区、57家工业企业开展了省、市级循环经济试点,实施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85个,77家企业通过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900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600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同时,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全市累计关停‚五小‛及‚三高两低‛生产企业1607家,整改达标企业567家。关停并转迁沿湖企业53家。
(二)抓创新产业的发展,抢占新型经济制高点。面对金融危机的压力,我市以尊重科技,尊重人才为抓手,全面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质量与知识产权立市‛主战略。大力实施以引进海外留学归国领军型人才为重点的‚530‛计划和引进外籍科技领军型创业人才的‚泛530‛计划。至今年一季度,累计注册落户‚530‛计划项目876个,注册资金22亿元,集聚各类人才6000多人。全市建成‚三创‛载体750多万平方米,集聚科技型企业2500多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8家。全市新传感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现代旅游、生产性服务等九大新兴产业取得了长足进展。去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在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成立‚低碳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江阴市率先建设首个千亿元低碳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已经达到43.5%,居全省首位;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和能力跃升全国第一,产业规模占全国16%;太阳能光伏产业位居世界前列,产出分别占全国、全球的50%和10%左右;风电产业具备占领国内技术创新制高点的能力。全球服务外包100强企业中已有11家落户无锡,国内服务外包50强企业中也有11家落户无锡。服务外包产业各项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全省第一,离岸服务外包产业跃居全国城市第二。在发展创新产业的同时,我们十分注重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全市累计建成现代高效农业面积105.0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50.6%;建成规模现代农业园区118个,总面积36.5万亩;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00个,无公害农产品264个,绿色食品216个,有机食品108个。全市现有国家级名牌产品2个,省级名牌产品27个,市级名牌产品71个。
(三)抓环境法治建设,为生态环境改善保驾护航。依法治理环境在整个生态环境保护执行体制中具有引导、促进和制约作用。生态环境保护不仅限于行政管理,更在于建立健全地方性环境保护的法律规章制度,在于加强环境执法监管、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政府行政推进机制。
一是加强地方环境立法。修订了《无锡市水环境保护条例》、《无锡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办法》等一批地方性环保法规。市委、市人大、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举全市之力开展治理太湖保护水源‘6699’行动》、《全社会动员全民动手开展环保优先‘八大’行动》、《关于全面加快生态市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太湖水污染治理的决定》等25个治理太湖的决定以及相关的实施方案和责任制度、考核体系。同时,实行‚大督查‛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太湖治理、生态市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制和组织保障。
二、严格落实总量减排。至2009年底,我市COD和SO2排放量分别在2005年基础上累计削减30%,提前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目标任务。今年,为完成市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累计削减32%的目标任务,我市共下达减排项目159个,其中COD项目131个、SO2项目28个。截止目前,全市131个COD减排项目已完成114个,在建17个,工程完成率87%;28个SO2减排项目已全部完成,工程完成率100%。
三、大力实施太湖治理。狠抓应急监测预警、饮用水源保护、沿湖排污口封堵、水质断面考核、重点单位执法监管等工作。使太湖水质总体上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太湖藻类情况较为稳定,藻类密度较往年同比大幅下降。今年1-6月份,太湖无锡水域藻类密度平均为234万个/升,较2009年同期下降了35%;密度最大为700万个/升,较2009年同期最高下降了64%。
四、积极开展生态创建。去年,宜兴市、锡山区、惠山区、滨湖区创建成国家生态市(县)区。新区创建成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无锡市、江阴市同时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我市生态创建工作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今年4月,无锡创建国家生态市顺利通过了省级考核验收。目前,我市正在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争取顺利通过环保部于近期对我市的技术评估和将于年底前的考核验收。
五是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成立全省首个环保法庭,升格了市环境监察局,在乡镇(街道)设立环保分局,在乡村设立环保办公室,形成‚市、县、片、镇、村‛五级环境执法网络。在全市339家重点污染源安装在线监控设施360台(套),全部与环保部门联网,全市COD和SO2排放总量95%以上的重点污染源实现在线监控。建成8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在太湖布设21个蓝藻巡视点,沿岸建设13个蓝藻分布视屏监视系统,配备太湖水环境应急监测船和应急监测车,利用环境卫星加强遥感监测,利用飞行机器人进行太湖蓝藻监测,建立了‚水、陆、空、天‛四位一体监测监控体系。
六是加强现场执法监管。全面推进环境执法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落实飞行检查、交叉检查、联合检查等制度,保持严查重处的高压态势。2007年以来,共出动现场执法人员30多万人次,检查企业近18万厂次,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4800多件,处罚到帐1.7亿多元,收缴排污费8.4亿多元,封堵沿湖地区排污口376个,停产整顿近1000家,责成90多家违法企业自费登报作出公开道歉和承诺,对2310家企业实行环境行为信息公开评级。在铁腕治污同时,实行执法服务。集中开展以‚服务企业助推经济转型,提升能力保障环境安全‛为主题的‚百日环境安全宣传服务活动‛,推出了上门宣传、开展巡诊、风险排查等一系列环境安全宣传服务活动。
经过持续多年的高强度、系统性的城乡建设和综合整治,我市的环境面貌显著改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升,管理运行机制日趋优化,城乡生态环境有了大幅度提升,为我市经济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当前,我市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内在发展需求和外界倒逼因素,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增强可持续能力。
(一)要大力弘扬生态文明意识,实现全民生态意识的集体觉醒。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每个市民、每个单位、每个企业、每个地区、每届政府的共同努力。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全民意识的形成。因此,要把提升全民生态意识放在重要位置,提到应有高度。一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要以‚5.29‛饮用水安全日和6月环境宣传月为契机,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全民生态意识。使每一个人都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既是环境保护的监督者,更是环境保护的参与者、践行者,尤其要对青少年从小就加强环境保护知识和理念的教育培养。二是要开展系列生态创建活动。要结合生态市的创建,积极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绿色宾馆等绿色创建活动。通过创建确立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倡导绿色生活,实现人们生活方式的革命。三是要增强企业责任意识。企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要通过规划的导向、典型的宣传、严格的执法、政策的扶持,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促进污染治理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推广,加快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机制。四是要加强部门协调。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离不开各方的配合和支持。既要明确分工,又要加强沟通、团结协作,形成合力。五是要形成公众参与机制。建立环保志愿者、监督员制度,推行环保有奖举报,鼓励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管理、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形成人人关心环境、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社会氛围。
(二)要以生态环境倒逼产业调整,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坚持调高调优调强的基本取向,促进新兴产业跨越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传统产业优化发展。一是要优先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传感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现代旅游、生产性服务等九大新兴产业,以规模化和高新化为核心,优化政策环境,加强产学研合作,抓好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性强的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建设一批创新能力强、机制灵活的研发平台,培育一批产业链条完整、产业集聚优势突出的产业基地,使其成为无锡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二是加快发展低碳服务业。以高端化、生态化为导向,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生态旅游业等低碳型生产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推动服务业发展实现新的突破。三要大力改造传统产业。大规模改造提升冶金、纺织、轻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区域品牌,推动传统产业从数量规模型向品牌效益型转变,实现传统产业生态化、绿色化。
(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福祉。
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生态建设成果是人们群众最期盼的发展成果。无锡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太湖治理为重点,不断优化城乡生态环境。一是要狠抓太湖治理。虽然近年来太湖治理工作取得初步成效,藻类聚集的时间延后、频次和面积大幅减少,圆满完成了安全度夏和‚两个确保、三个下降‛的目标,但形势仍不容乐观。太湖富营养化程度、氮磷污染负荷仍偏高,在未来3-5年,甚至更长的时期内,大规模发生蓝藻集聚的隐患依然存在。因此,我们要常存忧患意识,保持高度警惕,严格按照国家治太总体方案和省、市部署要求,把太湖治理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试金石‛,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落实环保优先的有效载体,做到决心不动摇、力度不减弱、工作不松劲、标准不降低。二是要防控新型污染。近几年,我们集中精力狠抓水环境综合整治,取得良好的阶段性成效。但要清醒地看到,以城市建筑扬尘和机动车尾气为主的大气污染、固体危险废物、土壤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新型环境污染正日益成为市民投诉的热点。在推进以治太为重点的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同时,要编制并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加强危险废物和放射源管理,开展土壤修复试点,改善声环境质量。三是要打造和谐宜居环境。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排水达标区建设和垃圾处理体系建设。建立长效机制,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绿色无锡‛建设,全面推进植树造林,提升城乡绿化水平。加强生态功能区建设和保护,开展生态修复,建设生态廊道,保护生物多样性。
(四)完善生态制度体系,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机制体制。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严格的生态监管体系和生态考核体系,努力形成民主科学、制度完善、法制健全、监管有序的资源环境制度体系。一是要创新绿色行政管理体制。建立绿色政绩考核制度,进一步转变GDP唯上的政绩观;建立符合科学发展、符合无锡实际的生态建设政策法规体系,加强以‚引导‛和‚预防‛为主的政府生态管理模式;建立重大决策听证和评议制度,完善政府决策问责制度,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建立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区域限批、企业限排、关停搬迁等措施实施总量控制。二是创新资源环境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区域环境资源补偿、绿色责任保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等实施意见和操作细则,使这些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有效运行。同时,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绿色信贷、绿色采购、绿色贸易等制度。完善投融资体制,确保每年财政新增财力的20%专项用于太湖治理和环境保护。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经营环保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多元化的环保投入机制。建立环境保护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机制,加大对环境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探索建立环境治理代理人制度,特许代表政府履行环境治理代理人职责。三是创新环境执法监管体制。进一步完善太湖治理和环境保护大督查、后督查工作机制,定期开展联合执法,形成综合治理、整体推进的格局。积极推广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监控领域的应用,加快 ‚无锡市环境监控中心‛建设,形成遍布‚水、陆、空‛、覆盖‚水、气、声、渣‛的监测监控网络。全面推进环境监察‚网格化‛管理,实现环境执法监管全覆盖。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监督机制,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管理。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全面开展‚百日环境安全宣传服务活动‛活动,不断增强执法效能,提升执法水平。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产方式转型,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对我市的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将继续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环保优先方针,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先驱城市建设,充分发挥环保部门在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推动环保工作历史性转变,努力实现改善环境与转型发展的正向同步,为实现‚十二五‛由‚环境污染趋势根本扭转‛向‚环境质量根本好转‛奠定坚实基础,为我市的经济转型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三篇:建设生态文明需要转型改革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转型改革
齐建国 梁晶晶
2013-06-03 09:46:00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06月01日
历史实践表明,每一次文明转型都会引起人类经济社会体制和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革命。
我国在1978年以前处于农业文明主导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后开始逐步向工业文明转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里程碑。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需要再进行一次深入的改革。
生态文明转型改革难度更大
首先,建设生态文明将意味着对创造财富的生产活动施加更严格的生态环境约束,如果没有革命性的技术体系创新,使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效率实现革命性的突破,生态文明建设将会使创造财富的生产成本因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增加而增大,经济增长的速度将会降低,财政收入增长能力将会下降,从而降低政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投入支出能力。
然而,生态文明建设却需要政府增加对生态恢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公共支出,这将与政府在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低收入群体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增长形成矛盾。
其次,无论是通过增加资源税的途径激励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是通过增加生态环境税的改革提高企业排污代价,都会增加企业成本,企业必将逐步通过价格变动向消费者转移这些成本。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可避免地会提高物价
总体水平,引起结构性物价上升。物价往往是社会中低收入群体最重要的利益关注,他们的生活水平对物价上升弹性最为敏感,这将会加大中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压力。
第三,解决前两个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不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负担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成本,采取对高收入者征收生态环境税的方法获得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社会投入来源。但这同样会遇到巨大阻力。
1978年开启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顺应每个社会成员追求物质利益的期望,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制度创新激发了所有人致富的积极性。除了生态环境代价以外,几乎没有人从改革中失去什么,只是有人得到了更多,有人得到的少一些,随着时间的积累,人们的物质利益差距扩大了。
而生态文明转型改革的目的不再只是要加快创造财富,而是要更加“公平”地分配财富,缩小收入差距,恢复被消耗掉的良好生态环境,这将会使一部分人在改革中失去一些既得利益。而这部分人正是居主导地位、具有话语权的社会群体,如果他们没有在思想上建立维护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保护社会正义、承担保护生态环境责任的自觉,失去既得利益意味着他们也将会成为生态文明转型改革的阻力。
上述问题仅仅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的这一场改革会遇到的诸多困难的一部分。
必须克服改革面临的基本矛盾,消除阻力
生态文明转型改革要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必须克服改革面临的基本矛盾,消除阻力。
第一,在全党和全社会范围内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这场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让“不管黑猫白猫,破坏生态环境就不是好猫”的观念深入人心,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全社会的意识自觉和行为自觉,这是这场改革的思想理论基础。
第二,实施制度创新,建立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体系。传统经济制度的核心之一是产权的确立和基于产权的利益分配制度体系。由于这一制度体系没有把生态环境作为生产要素植入其中,从而导致作为“社会共有自然资产”的生态环境“产权”缺位,造成生产者“公然盗用”“社会共有自然资产”——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自己谋取经济利益,“社会共有自然资产”损失不能得到补偿。因此,生态文明转型改革必须建立起生态环境产权维护机制,把生态环境纳入社会经济制度体系之中,建立生态环境管理与利用的公民参与决策制度,确立“社会共有自然资产”“产权”和利益补偿规则;改变和完善目前的征收排污费、开矿资源使用费和生态恢复保障金制度,实施污染物排放税和生态使用税“全税”制度、排污型消费产品环境消费税制度,形成完善的资源与生态环境税收制度体系。
第三,全面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循环型技术经济范式,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传统工业文明下的技术经济范式是线性的,即“资源开采—生产加工—消费—废弃物排放”。生态文明下的生产者责任要延伸到对生态环境保护负责。资源开发者要对生态恢复负责,产品生产者要对产品全寿命周期的生态环境后果负责。生产者对产品生产要从设计开始考虑全寿命周期内的生态环境影响,在生产过程中实施清洁生产,对消费后的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和再资源化利用。使国民经济转变成基于绿色低碳技术支撑的“资源高效清洁开采—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废弃物回收再生资源化”循环型技术经济范式。
第四,大力培育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产业。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国家生态功能区规划,实施国家生态恢复与优化保护战略,大力培育和发展生态建设产业,全面提升生态利用的经济效率。大力培育和发展环境保护产业,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产业实施长期税收优惠政策。
此外,还要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核算统计与评价体系。(作者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社科院博士生)
第四篇:论文: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是指科学向上的生态发展意识, 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 和谐的生态发展环境, 全面、协调、绿色发展的态势, 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发展, 以及由此保障的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是绿色发展战略向人们展示出的一种崭新的价值取向。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思想战略:(1)生态文明揭示了绿色发展战略的深刻内涵;(2)绿色发展战略拓展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领域;(3)探索促进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生态文明揭示了绿色发展战略的深刻内涵 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 不仅需要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精神文明为指导, 更需要以生态文明为支撑。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绿色发展战略的本质特征。长期以来,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是以物质文明为中心的, 这本来无可厚非, 但当物质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阶段后, 人类文明出现了片面、畸形发展的态势。近二百年来工业社会的发展, 工业废弃物无情地排放、倾泄,改变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 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类生产活动与社会交往的规模和手段每一次质的飞跃, 都将伴随着这种危机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全球环境问题的产生、恶化和尖锐化表明, 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繁荣”, 只能是短暂、表面的现象, 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
由此可见, 绿色发展观念是人类在遭到“大自然报复”后长期反思的产物,是人类走出困境、摆脱危机、求得永续生存和发展的科学战略, 也是当今可供人类选择的唯一途径。
二、绿色发展战略拓展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领域 绿色发展战略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以科学技术为内核、以社会文明为基础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这一发展模式客观上为生态文明及其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涵,从而拓展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领域。
首先, 绿色发展战略强调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表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从而赋予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历史重任。“绿色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发展, 发展取决于人的素质。人是发展的主体和动力, 也是最终的目标。在生态环境问题上, 人是最大的污染源和破坏者, 同时又是治理污染和恢复生态环境的最终决定力量。在全球面临生态危机, 人类又要追求生存和发展权利的时候, 人类一方面不能凭借手中的技术和力量去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 而另一方面又必须去深入挖掘和利用人类自身智慧, 去开拓新的资源。以人的智力资源开发利用为发展基础的时代, 就是人类社会文明素质极大提高的时代, 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提高全民的思想文化科技素质。
其次, 绿色发展战略强调要以科学技术为内核, 表明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来促进社会与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 才是高质量的和绿色的发展, 从而拓展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
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现代文明的基石, 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杠杆。科学技术不仅可以改变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且可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今天我们要积极保护资源、合理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资源, 实现“向自然索取速度”与“自然界恢复速度”的绿色平衡, 确保生态价值的增殖, 建立科学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观,开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必须借助于科学技术的巨大力量。
第三, 绿色发展战略强调要以社会文明为基础, 表明生态文明建设也要注重整体发展效应, 与整个社会文明同步发展、协调推进, 从而开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视野。目前, 我国的经济建设基本上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传统模式, 国民素养和生态意识仍比较差, 因而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危机在我国都存在。长期以来, 由于我们重数量轻质量, 忽视了资源效益、生态效益和人文效益,许多“发展”是在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基础上取得的,这样的发展必然缺乏文明与和谐的完美统一。由此可见,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时期,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从政治、经济、科技方面着眼, 而且要从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着手, 要在更高层次上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广延性。生态文明是生态生产发展水平及其积极成果的体现, 是社会文明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领域的扩展和延伸, 是社会文明的生态化表现, 也是整个人类文明成果的综合体现。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的结合与统一: 在物质方面要通过对生产
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生态化的改造以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促进生态系统自身的生产能力, 自净能力, 自组能力和稳态反应能力的提高, 从而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一个可永续利用的资源环境;在精神方面要求人们思维方式的绿化、生态意识的觉醒和一系列生态学化的大学科例如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美学以及生态工程技术等的崛起, 从而确立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人文生态价值取向。
三、建设生态文明, 探索社会经济绿色发展的新途径
(一)完善生态教育机制, 提高全民生态意识 生态文明作为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基础的文明形态, 正在逐渐取代人类中心主义, 成为人类发展的主导性、前瞻性的文明形式,也是现代以及未来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但是, 如果没有普及性的环境保护观念和生态意识, 没有全民生活、消费等行为模式的生态化转型, 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就会受到严重制约。所以, 我们必须加强生态教育, 促进环境保护观念的普及和全民生态意识的提高。建立完善的生态教育机制, 运用各种新闻媒体, 广泛宣传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 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层面和千家万户, 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倡勤俭节约, 反对挥霍浪费, 选择科学合理、文明健康的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 以利于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与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提倡“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 树立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
过度享受, 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这种公平和共享的道德, 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规范。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全面推进生态工程健康发展 生态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实施生态工程, 发展生态产业, 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同时, 创建节约型社会, 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少污染型的国民经济体系。要坚决制止和杜绝掠夺性开发资源的行为,实施“最小损害”甚至“零排放”、“零损害”方略,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方式, 努力维系生产、生态和生活的和谐与协调。加强城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加强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生态处理, 抓好重点流域、区域、海域的污染防治工作。加大重点江河流域污染防治力度, 改善流域环境质量。加强水资源保护, 保障城乡饮水安全。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和植树造林工程, 特别是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和沿海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建设, 加快推进森林防火、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防治大中城市空气污染、危险废物污染, 防止生态破坏。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 要大力加强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多渠道筹集资金, 强化大气和污水治理, 增强污水、垃圾处理能力, 努力提高工业“三废”治理水平和处理能力, 建立高效、节水、防污的城镇体系。
(三)实施生态经济, 力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 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 形成生态
化的产业体系, 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经济建设要体现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必须发展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是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相一致的经济, 它是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三者紧密结合的经济。生态经济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经济。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人类的幸福生存、全面发展作为一切社会活动的根本目的, 生态经济以人和生物作为生态系统的主体, 把人类的经济发展和自然的生态平衡统筹考虑, 力求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和谐, 追求经济发展的经济、社会的进步和生态的平衡等完美结合。生态经济不仅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目标, 它还力求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生态经济一方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使人和自然都得到全面进步, 另一方面, 生态经济既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还追求生态效益, 使经济、社会、生态三者都得到和谐的发展。生态经济以全新的理念和思维, 找到了人与自然共存互利的途径。
(四)建立政策和法律体系, 创新生态文明建设运行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设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最根本的是对政府的制度设计。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和绿色发展的要求, 积极创设有利于生态环境发展的为民亲民的政府, 积极培育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市民社会。政府对生态环境资源的掌握和控制权力不是无限的和完全垄断的, 而是有限的, 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和建设负有不可推诿的责任;在治理和建设生态环境等一系列决策问题
上, 必须遵循民主化和科学化的顺序,纳入法治的轨道;政府对生态环境资源的配置力求信息对称和公开;治理和建设生态环境注重实效, 强调投入和产出, 力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成效。大力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建立综合决策制度, 用政府的权威保证生态环境免遭破坏。特别是在制定规划、计划及重大经济行为的拟议过程中, 充分发挥政府综合决策的作用, 把生态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考虑, 从源头上解决危害生态的问题。
四、总结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它的产生基于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自然资料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物质财富的有限性, 人类必须从追求物质财富的单一性中解脱出来, 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 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这无疑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人口素质状况、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社会政治条件, 吸取发达国家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要特别注重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 最大限度地降低发展的自然生态代价, 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 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 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实现良性循环,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
第五篇: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大局 全面服务转型跨越发展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大局 全面服务转型跨越发展
努力实现“十二五”环境保护良好开局
—王用新局长在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2月18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和全省环保工作会议、市委三届十次全会、2011年市政府全会等重要会议精神,回顾我市2010年及“十一五”环保工作,确定“十二五”环保总体思路,部署2011年重点环保任务,动员全市环保系统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做好环保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抓住重点,克难攻坚,全面改善提升环境质量,实现环境保护的新跨越。下面,我讲三方面意见:
一、认真总结经验,坚定做好新时期环保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环保厅的指导监督下,全市环保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以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和节能减排工作为重点,积极创建国家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全力促进市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争取党委政府重视,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委政府重视、部门齐抓共管和社会广泛参与是环保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2010年,全市环保系统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关心和支持环保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咸宁环保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环境保护纳入重要议事日程。2010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长办公会研究部署环保工作。市委、市政府多位领导分别来我局指导支持市环境监控中心项目建设、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重要事项;市人大、市政协也多次调研督办淦河流域治理、城市环境管理等环保工作,积极促进各项环保目标的落实。市政府要求各地各级坚持生态兴市,大力推进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全面实施淦河生态整治、潜山森林公园三期、低碳经济示范区、金桂湖未来人居工程、咸宁垃圾焚烧发电厂、县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等 “ 六大生态环境建设计划 ”。并强调要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管理,确保节能减排 “ 十一五 ” 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环境保护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一是正式启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黄楚平书记为主任的生态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下发了《中共咸宁市委 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为进一步实施“绿色咸宁,生态咸宁”战略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有序开展创建环保模范城市活动。市政府将创建环保模范城市活动作为多项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以任振鹤市长为组长的创模领导小组,制定并印发了《咸宁市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实施方案》,将创模工作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执行,统筹推进“蓝天、碧水、绿地、宁静、清洁、节能减排”等六大工程。三是出台了加强环保工作的相关文件。市政府下发了《咸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咸政办发〔2010〕156号)、《咸宁市陆水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市创模办制定了《咸宁市饮食服务业油烟、噪声污染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通山县出台了《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等等。这些文件和方案都是推动农村环境保护、污染物总量减排、环保专项行动、流域污染防治、环境综合整治等环保重点工作的重要保证。
环保能力建设逐步加强。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市委、市政府将环保部门列为政府工作部门,并在编制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专门为环保系统增加了领导职数、行政编制和内设机构;将市环境监察支队升格为副县级单位,市环境保护研究所更名为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并正在研究理顺局属二级单位的机构编制。各地环保局也统一被列为政府工作部门。通城环保局增加了行政和事业编制,环境监察大队和环境监测站升格为副科级单位。通山县新设立了辐射环境管理站。市环境监控中心和通城、嘉鱼业务用房已开工建设。全市环保机构改革成效明显,自身能力建设得到了极大提高。
(二)强化环境监督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服务与监管都是环保部门的基本职能。全市环保系统坚决服从大局、服务大局,寓服务于监管之中,严格建设项目管理,强化环境综合整治,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全面完成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根据省政府下达的2010年我市COD、SO2分别削减2.6%(需削减4205吨)、0.5%(需削减619吨)的工作目标,全市各地、各级在源头控制上,禁止建设与产业政策不符和含磷氮排放的项目;在结构优化上,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转移或关停;在工程进度上,促使减排工程早实施、早完工、早见效;在项目管理上,切实加强工作台帐建设和减排项目现场管理。据省厅目前认定数据,全市COD减排5000吨、SO2减排1490吨,超额完成减排任务,圆满完成了“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
积极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一是强化服务意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规范环评审批程序,健全完善“绿色通道”制度,提前介入,跟踪服务,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更好服务项目建设。2010年,共审批267个项目,涉及总投资72.3亿元,其中环保投资2.96亿元,约占总投资的4.08%。同时,按照“产业集聚”与“集约用地”的原则,大力推进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工作;依法否决了一批污染严重以及无总量指标的项目,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强化协同配合,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通城、咸安、赤壁环保局协助经信委等部门,淘汰了通城金凯隆铁合金、咸宁恒宇、温泉电石以及湖北源鑫蒲纺等企业落后生产设备,通过了省政府组织的考核验收。
深入推进环保专项治理。一是建立督查机制,全面深入排查。市政府组织六个专项检查组,对全市2010年环保专项行动开展情况进行全面排查,重点整治涉重金属企业、国控和省控企业的在线监控和环境违法问题,加强危化品企业排查工作。并向各县市区政府下发督办通知,在新闻媒体上公布有关违法企业限期治理时限和举报制度,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二是加大查处力度,狠抓工作落实。全市共排查企业200多家,依法关闭企业9家(其中小造纸4家、蓄电池厂1家、小酒精厂1家、小柠檬酸厂1家、电石厂1家),督促赤壁晨鸣纸业、嘉鱼盛宇染织、崇阳昌华实业、湖北巨宁森工等超标排污企业按要求完成限期整改任务。嘉鱼县切实规范高强锰业危废及尾矿库管理,成为全省电解锰行业示范企业,获得华南督查中心和省环保厅的表扬。通山县督促46家石英砂企业配套建设了环保治理设施。三是健全监测体系,严格考核标准。督促葛洲坝水泥、嘉鱼稳健、瑞邦电子、富民酿造按标准和进度安装了在线监控设施并通过验收。同时积极开展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比对监测工作,及时更新重点污染源监测数据库,确保了我市重点污染源监测数据的全面、系统、完善。在全省监督性监测质控考核工作中,市环境监测站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四是加强信访工作,妥善处理纠纷。市局认真办理各级人大、政协议提案和环境信访,得到了市人大、市政协领导和社会各界充分肯定。崇阳县将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2010年环境信访量下降45%,结案率达到100%。
持续改善全市环境质量。一是加强流域污染防治工作。配合市人大开展了主题为“保护淦河”的环保世纪行活动,促进了淦河生态环境保护和水环境修复。市政府召开了第四次陆水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并印发了《咸宁市陆水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对下一步陆水流域水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详细部署和分工。崇阳县将《关于加强青山水库主流域环境治理与保护》作为两会的1号提案,由县政府投资700万元建设青山污水处理厂,保证了青山水库水源地水环境安全。二是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以创建环保模范城市为载体,加大部门协调力度,积极推广使用管道天燃气,集中整治餐饮业油烟、施工噪声和扬尘污染,深入开展机动车尾气检测工作。三是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我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被财政部、环保部列为全国示范项目。我们科学编制了咸宁高桥河流域和九宫山生态旅游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域的规划方案,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具体的综合治理措施,共争取中央和省级农村环保专项资金达1亿余元。咸安区积极开展农药、化肥“两减”试点工作,综合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2010年,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省控断面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城区大气和噪声环境质量达到或优于功能区划要求。
(三)加强环保文化建设,打造适应科学发展环保铁军
为更好地推进生态咸宁建设,全市环保系统进一步创新环境宣传教育方式,努力营造快乐和谐的环保文化,以加强基层基础能力建设为突破口,切实夯实环保工作基础,努力打造一支适应科学发展的环保铁军。
营造快乐和谐的环保文化。市局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环保文化建设的意见》,组建了自行车队、篮球队等兴趣小组;组织了户外拓展训练、以“团结进取”和“理想与现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与现场辩论赛等活动;还开展了宣传信息、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保技术推广等五大能手竞赛活动,倡导大家在快乐工作中争创佳绩,在快乐学习中增长才干,在快乐生活中促进和谐,培育了全体干部职工共同遵循的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文化理念,促使精神文明建设与业务工作相得益彰、相互促进。赤壁市环保局在省内率先创办了县级环保专刊《赤壁环保》,累计编发7期20000余册,深受社会各界和有关部门好评。
加强干部职工学习培训。坚持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形势多样的学教活动,全面提升环保队伍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一是组织专家讲座。邀请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来我局讲座,学习内容既有文化知识讲授,也有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第三次鄂南经济强市建设座谈会精神、《廉政准则》等专题辅导报告。二是开设学习论坛。组织局党组成员和有关科室与二级单位负责人辅导学习当前环境保护形势和咸宁市“十二五”环保规划等,形成了人人参加学习、人人提高认识、人人争当先进的良好风貌。2010年,市局在全市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大竞赛活动中荣获第三名;市环境监测站在全省首届监测技术大比武活动中与武汉市环境监测站并列团体二等奖;在全市组织开展的民主评议活动中,市局名列市直68个被评议单位的第一;通城、崇阳、咸安环保局被评为优秀单位。
广泛开展环保宣传活动。一是寓教于展。联合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市教育局等单位,下发了《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实施方案》,制作并巡回展出了图文并茂的环保专题展板二十块,开展了环境教育进市委和县市区委学习中心组、进党校、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二是寓教于演。举办了咸宁市纪念“6•5”世界环境日“绿色呼唤”广场文艺晚会。咸安区局自编自演的“12369”节目荣获全省环保系统文艺汇演一等奖;三是寓教于行。开展了以“环保出行•低碳生活”为主题的万人骑自行车城区巡游活动,倡导我骑行、我环保、我健康、我快乐的环保理念,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响应。
积极开展绿色创建活动。为配合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文明创建工作,开展了生态文明绿色创建环保典型评选活动,即绿色企业、绿色机关、绿色金融、绿色医院、绿色商场、绿色宾馆、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生态环境教育基地、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等。完成了全省第六批省级绿色学校4所创建指标,表彰了市级首批绿色幼儿园8个、第四批绿色学校6个、创建先进集体4个、先进个人6名。赤壁沧湖普安村和咸安区桂花镇刘家桥村通过省级生态村验收并已申报国家生态村。
加强环保工作新闻报道力度。采取每月信息采用通报制,及时采编并向咸宁环保网、省环保厅报送全市环保大事新事要事图文;邀请中央电视台等记者团来我市就“两型社会建设与湖北环保创新”进行专题采访报道,扩大了咸宁生态资源优势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市局被省环保厅评为全省环保宣教工作先进集体,赤壁、嘉鱼、咸安、崇阳环保局被省环保厅表彰为中国环境报宣传工作先进集体。
此外,全市环保工作在环保规划、环保新技术推广、固废管理、环境应急、核与辐射监管、党风廉政和精神文明建设、档案管理等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多项工作获得市委、市政府和上级环保部门的表彰;特别是在全省环保系统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中,市局与荆门局并列一等奖,嘉鱼、通山环保局被评为优胜单位。对此,市委黄楚平书记作出专门批示:“我市环保工作荣获全省环保系统目标责任制考核一等奖,成绩来之不易,可喜可贺,值得充分肯定!望再接再厉,进一步强化措施,扎实工作,早日建成环保模范城市!”
2010年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也标志着我市“十一五”环保目标全面完成。回顾过去的2010年和“十一五”,全市环保系统坚持保护环境与促发展相协调,污染减排与调结构相促进,环境治理与惠民生相结合,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团结拼搏、砥砺奋进,最生动的实践是: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建设生态咸宁作为战略目标,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良好机制,为新时期全面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强保障。市“四大家” 每年主持召开有关生态环保工作的会议,研究重大事项,部署重点任务;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着力于把生态环境保护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大力开展生态项目建设和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形成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强大合力。最根本的成效是:在保持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全市环境质量继续保持稳定,局部区域有所改善,更加坚定了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的信心和决心。“十一五”期间,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连续保持“双下降”,圆满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减排任务。SO2排放量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减排任务,为我市重大项目建设腾出了环境空间,对全省实现SO2总量减排目标也作出了积极贡献。最鲜明的特征是: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宏观调控功能,积极探索了环保优化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各地各部门把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作为规划和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用环评制度严控“两高一资”项目。全市环保系统更加注重监管与服务的协调统一,稳步提升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以环境影响评价引导结构调整,以环境污染整治倒逼结构调整,以环保服务助推结构调整,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最突出的亮点是:始终坚持环保体制机制创新,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上,环境监管工作得以不断强化。市政府创新实施诫勉谈话、一票否决、区域限批、行政问责等约束性机制;并不断调整和优化责任考核体系,把环境保护指标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有力地推进了污染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赤壁市设置乡镇环保站和咸安区13个乡镇均配备环保助理员等举措,得到了国家环保部和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认可。最重要的收获是:环境监管能力和物质技术支撑大大提升,铸就了一支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环保队伍,为环保事业的长远发展夯实了基础。“十一五”期间,全市共争取中央和省级环保专项资金2亿余元,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机构基本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和市环保实用技术推广中心资质得到大幅度提升。全市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建设了一批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和国控、省控企业在线监控设施,各地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之中,各项重点污染治理工程顺利实施。全市环保系统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以环保文化建设为抓手,切实加强廉政建设、作风建设、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环保部门形象和地位得到有效提升,践行科学发展和服务大局能力进一步增强。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我们各项工作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更得益于全市环保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真抓实干和团结拼搏。在此,我代表市环保局党组,向所有关心支持全市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工作在全市环保战线的干部职工表示崇高的敬意!
二、充分认清形势,明确做好新时期环保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十二五”时期,是环保事业乘势而上、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一是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下来,将其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为解决我国人与自然的突出矛盾、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二是市委、市政府将“生态保持”作为咸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五大战略之一,环境保护成为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重要抓手和内容。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列为“十大惠民实事建设工程”之一,在工作重点方面要求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环保产业,为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三是保护好生态资源优势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绿色生态是咸宁的金字招牌,特别难得,极其珍贵。黄楚平书记多次强调,多留遗产,少留遗憾。王国生省长第一次深入咸宁调研指导时,就意味深长地说,不到咸宁不知道湖北有多美。指明了必须坚持经济增长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在生态建设中推动经济转型的工作思路。四是我市是“两型社会”建设综改试验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并正在争取低碳经济示范区、重点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和全国、全省机动车排污费征收试点,这些试点的实施,将为我市探索解决生态环境欠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跨越发展提供新路子、新途径、新机制、新举措。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环境状况依然是局部有所改善,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一是全市环保工作整体水平不高。我们的工作纵向比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横向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中心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结构不甚合理,依然存在高排放、低产值行业;部分行业清洁生产水平不高,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城考”工作在全省排名靠后等。二是污染减排压力加大。“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因子增加为4项,减排比例不低于“十一五”,而我市减排空间日趋减少,环境容量又十分有限;且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污染物排放量将刚性增加,加上工程减排后续潜力不足,结构减排过程较为缓慢,监管减排形成的有效削减量余地有限,新增两项指标减排措施需大量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容量不足的矛盾将更加突出。三是农村环保形势不容乐观。工业污染、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剧,成为农村新的污染源;绝大多数乡镇环保基础设施匮乏,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不能得到有效处置;农村环保监管能力薄弱,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尚未覆盖农村地区。四是维护群众环境权益责任增大。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更加关注,对环境权益更加重视,也对环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而我市近年来突发环境公共事件呈上升趋势,因环境污染纠纷引发的越级、群体、重复访现象时有发生,环境问题正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从总体上来看,全市环保工作机遇与挑战同在,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共存。我们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认真调查研究,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推动全市环境保护事业加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全市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加大节能减排、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保护力度,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能有效控制;重点地区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和农村饮水水质、全市地表水水质持续好转;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重点区域流域村庄环境连片整治取得实效;危险废物与核与辐射安全得到保障;环境监管能力进一步得到加强,环保科技与环保产业得到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重点任务是:突出污染防治、生态建设与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三领域,抓好水污染治理、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业污染防治、循环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建设、农村环境保护、“三大体系”建设、环境科技、环保产业等十二项重点任务。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是把我市环境保护全面推向新阶段的重要一年。全市环保系统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谋划“十二五”环保规划,重点实施好“123456”:
(一)形成一个大格局。要充分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进全民参与,调动各方环保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环境保护不断地深入民心、官心。要进一步完善环保目标责任考核评价体系,使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主要负责人成为环保工作的“主角”;不断加强部门协调与配合,打破原有的部门界限与地区界限、条块分割和部门分割的环保工作小格局,逐步建立和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全面负责、部门相互配合、全民广泛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环保工作大格局,促进环保事业整体推进。
(二)舞活“两大龙头”。建设生态文明、创建环保模范城市是事关我市“生态保持”发展目标、提升综合竞争力的“两大龙头”。一是要按照《中共咸宁市委 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落实生态文明建设领导责任制。启动实施一批重大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项目,构建生态文明产业体系,助推环保产业的发展。二是按照《咸宁市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创模的目标任务、重点工程、投资方案和保障措施,细化量化考核指标,分解落实责任,确保2012年创建成功省级环保模范城市。
(三)完善三个机制和建设三大体系。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委员会、创建环保模范城市领导小组、生态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三个领导机构的作用,加强三大机制对生态环境保护、环保模范城市创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作用。同时要建立科学、完整、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三大体系,定期通报三大体系建设与运行情况,落实相关部门工作责任,使三大体系成为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基础和制度保障。
(四)执行四项制度和发挥环保四大职能作用。要进一步完善和执行“一票否决、诫勉谈话、区域限批、行政问责”四项制度,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的重要依据。要强化环评审批、环境监测、环境执法、环境宣教的“四轮驱动”功能:一是加大建设项目环境监管力度。积极发挥环评审批的污染源头控制作用,增强项目审批透明度,实行环评审批、验收网上公示制度和重点项目、敏感项目集体审批制度。二是加大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力度。进一步发挥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展监测领域,提高监测技术水平和应急监测能力,力争市环境监测站对水气声渣的检测能力达到或超过省内平均水平,县市区环境监测站胜任区域性特征污染物监测任务,尽快形成“十二五”总量减排新增两项污染因子的监测能力。继续做好环境质量监测、国控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饮用水源监测等工作。三是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加强对基层环保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和程序,确保依法行政、规范执法。继续加强“12369”环境投诉热线管理,畅通环境投诉渠道。继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加强对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运行情况的监察,重点整治造纸、化工、冶金、重金属等行业污染,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四是加大环保宣传教育力度。树立大环保意识、大宣传理念,积极落实 “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项目”实施工作,打造“数字环保”。不断完善市局网站内容,扩展网站网上服务和公众互动功能,及时发布各类环保信息。策划好“六•五” 世界环境日、环保世纪行等活动,增强宣传活动的艺术性,体现时代性,为构建大环保工作格局营造良好氛围。
(五)以“五抓”和“五学”加强自身建设。“五抓”:一是抓人才引进。不仅要能引进高素质的大学本科生、硕士生,还要努力引进环保专家,充实环保队伍力量。二是抓学习培训。要“走出去”,定期派员参加部、厅各类培训;要“请进来”,请环保专家、教授开展环保讲座;要“相互学”,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三是抓文化建设。在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中不断积累和丰富环保文化,为打造环保铁军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四是抓岗位能手竞赛。通过开展五大岗位能手竞赛活动,发挥个人特长、激发个人潜力,不断增强环保队伍的创造力和战斗力。五是抓表彰奖励。建立表彰奖励机制,在环保系统营造尊重创新、尊重技能、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打下基础。“五学:”学美术、学音乐、学文学、学依法行政、学廉政。通过学美术、学音乐、学文学来陶冶情操,开拓视野,培养人文关怀,并提高环保人的文化和艺术修养;通过学依法行政、学廉政帮助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六)实施“六大”工程。一是实施蓝天工程。加大扬尘、机动车尾气污染和城区油烟、煤烟治理力度,推广应用天燃气等清洁能源;建设规范的汽车尾气检测与治理中心;规范建筑施工封闭作业;加强和完善空气自动化检测系统建设工程。二是实施碧水工程。组织开展乡镇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审核工作,确保饮用水安全。建立健全完善“河长”、“湖长”制,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水污染防治工作责任,大力推进“一江”、“两湖”、“三河”、“十库”等重点水域污染防治工作。开展跨界断面水质考核试点工作,公布全市重点河流湖库水质达标情况,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实施绿色工程。大力推进绿色创建,积极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等绿色创建工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开展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工作。四是实施宁静工程。集中开展工业企业、社区生活、交通噪声污染综合整治。加强城区噪声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进一步规范夜间建筑施工管理等。五是实施清洁工程。加强垃圾处理厂的建设,促成湖北省危险废物集中处理处置中心早日投产运行,使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国家有关标准要求,医疗废物和其他危险废物得到安全处理处置。积极探索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减量化、回收利用资源化、焚烧处理无害化”的处理新途径。六是实施节能减排工程。落实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快县市污水处理厂等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关闭一批污染重、能耗高、效益差、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生产线),杜绝“十五小”、“新五小”企业死灰复燃。加强对挂牌督办、限期治理项目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重点污染源环保设施稳定达标运行。
三、全面提振精神,增强做好新时期环保工作的活力和动力
2011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之年,对巩固和扩大“十一五”环保工作成果,实现“十二五”环保工作目标至关重要。我们要振奋精神,锐意进取,确保开局之年起好步、开好头。
要树立创新理念。创新的本质是一种精神,是事业进步的最基本要求和原动力。没有创新的意识,就不可能有创新的行动。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要求,积极探索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真正让环境保护在推进经济发展中发挥“先导、优化、助推、扩容、增值”的作用,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一是在环保优先和前置审批方面。力争市政府出台《咸宁市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实施办法》,切实把环保优先方针贯穿于决策的各个环节,落实到发展的全过程。对新上的投资项目严格环境准入门槛,将环评作为前置审批环节,避免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出现破坏性的决策失误。并在创优评先等方面实行环保“一票否决”,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在环保目标考核方面。力争市政府出台《咸宁市环境保护问责制实施办法》,将生态文明建设和节能减排任务纳入全市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对工作不力或不到位、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事件的责任人,实行行政问责,维护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三是在生态文明建设表彰奖励方面。力争市政府出台《咸宁市生态文明创建命名、表彰、奖励办法》,建立稳定可靠的激励机制,对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给予适当物资奖励,调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促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四是在排污费核定征收改革方面。要按照省环保厅要求,积极开展排污收费改革以及机动车排污费征收试点工作,力争市政府出台《咸宁市贯彻执行〈湖北省排污费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实施办法》,进一步规范排污费征收工作,统一征收标准和尺度, 依法全面足额核定征收排污费,为即将开展的环境税试点工作做好前期准备。五是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要探索斧头湖、西凉湖和陆水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力争成为全省生态补偿试点区,加大对生态补偿的投入。要研究建立“环保下乡、干部下乡”制度,加强农村环保机构和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培训,建设市直部门和县驻乡镇与村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队、乡村环保“明白人”队伍。在全市开展“清洁种植和清洁养殖”试点示范,推进咸安畜禽、嘉鱼蔬菜、赤壁水产、通山水果、通城油茶、崇阳鸭业等清洁种植和清洁养殖,促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与控制,促进农业产业产品优化升级。
要增强责任意识。环境保护事关国计民生,责任重大。我们环保工作者心中要明责,肩上要担责,把负责任作为一种品格来培养,作为一种能力来提高,作为一种准则来遵守,不断强化服务和责任意识,做到视责如山、守责如城、履责如冰,确保完成2011各项重点工作目标和任务。一是服务经济发展大局。要切实贯彻落实任振鹤市长在2011年市政府全体(扩大)会议上强调的五个“一律”:“凡是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允许新上,凡是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生产能力和产品一律淘汰,凡是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治理,凡是未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的县市区一律实行‘区域限批’,凡是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律严惩不贷。”对“两高一资”、产能过剩行业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从严把关;对未批先建项目进行严肃查处;对政策支持和符合环保准入要求的重大项目建设,继续开启“绿色通道”,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积极服务于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是深化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要继续按照“硬标准、硬约束、硬检验”的要求,强化总量减排监督考核,形成“政府牵头、部门分工负责、排污单位具体实施”的减排工作格局。要明确计划,实施好咸安桂花电石厂关闭、苎麻脱胶废水治理中心,赤壁华润电力脱硝、晨鸣纸业和源鑫印染污水深度处理,嘉鱼风华化工关停和祥盛畜牧养殖污染治理,通城福人药业污水和富康牧业综合治理,通山黄沙野荞酒业和瑞逢电子污水治理,崇阳金昌纸业、精武农业和景虹生猪屠宰污水治理等项目;并促进各县市区落后产能淘汰、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等重点减排项目按期实施并稳定运行,确保完成2011总量减排任务。三是积极创建环保模范城市。2011年是我市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的攻坚年。要争取市政府组织召开创模工作再动员再督办会议,按照省环保厅评审通过的创模规划,严格落实各县市区和相关部门工作责任,确保全面完成创模各项工作任务,力争2012年前创建成功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积极做好2010年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督促各县市区和相关部门落实《咸宁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整改工作方案》,切实提高城市环境管理水平,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城考”位次。四是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咸安、通山两地要按照省政府与市政府签订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责任状》要求,按期完成好示范项目建设,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技术成果的试点与推广,出亮点,出成果,出经验,增强项目的示范效应。全市各地要积极开展陆水流域周边重点乡镇、村组试点工作,组织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力争完成其它6个乡镇、30个村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任务。
要大兴务实之风。没有实干的精神,没有务实的态度,没有严谨的作风,是干不好任何工作的,是完成不了各项任务的。我们要敢于打胜硬仗,勇于面对困难,善于解决矛盾,一步一个脚印,把心思和精力放到干事业上来,抓紧落实不放松,扎实工作求实效。一是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和环保文化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奖作为政府最高奖项,组织和会同各县市区、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开展生态文明绿色创建环保典型评选活动。2011年“6•5”世界环境日期间,举行首次生态文明建设颁奖大会,对先进单位和个人,分别授予生态文明奖状、生态文明奖章等荣誉称号;并争取国家环保部、省环保厅、市政府联合在我市举办全国首届生态文明建设暨环保文化论坛,更好地推动咸宁生态文明建设。二是不断改进环保规划实施工作。要抓住“十二五”期间的重点环境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环境问题,进一步完善全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做好与全省“十二五”环保规划的对接与协调,力争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重点流域综合治理、重金属污染防治、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及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相关环保规划之中。建立完善全市环保储备项目库,以项目为支撑,加大环保规划落实力度,做到责任有主体、投入有渠道、任务有保障。三是着力抓好环保干部人事工作。做好科级干部的公开选拨和公务员招录工作。进一步加强局属二级单位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完善“三定”规定。按照人事部门的有关要求,加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管理,做好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统一招录、公开招聘和职称申报及评聘工作。积极推动县市区环保干部双重管理,推进环保系统机构规范化建设和环境监察机构参公及乡镇环保机构设置。四是全面提升环境监管能力。安全高效应对环境信访和突发环境事件,完善涉危企业环境信息和排污数据库、应急专家库,加强环境应急演练。加强重金属、核与辐射、固废及危废监管,确保环境安全。加强12369环保热线管理,确保信访件回复率100%,结案率100%,群众满意率95%以上。
要发扬团队精神。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只有加强团结,才能兴事业、出人才。我们要上下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步、风雨同舟,集中全系统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群策群力,努力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围绕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认真开展“党性教育”、“弘扬正气教育”、“岗位奉献教育”、“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大讨论活动,进一步加强全系统干部职工的作风、思想、组织、业务、制度“五大建设”,进一步做好党风廉政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努力增强干部职工大局意识、公仆意识,促进工作作风转变、精神面貌改观、服务意识提高,确保2011各项工作任务全面、高质量完成。二是丰富环保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好以“五个好、五带头”为主要内容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评选活动、以“三优两满意”为标准的环保服务标兵评选活动、以“鄂南环保论坛”为平台的学习型环保干部评选活动、以“岗位练兵大比武”为目的的五大岗位能手评选活动、以“展风采、促和谐”为主题的兴趣小组竞赛活动,进一步提高队伍素质,激发工作热情,展示环保风采。三是加强干部职工学习培训。要切实加强干部队伍、人才队伍的培训和教育,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进一步增强环保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造就一支勤于学习、精于业务、忠于职守、敢于执法、善于服务、勇于创新、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高素质环保队伍。
同志们,辛勤耕耘、硕果累累的2010年及“十一五”已经过去,我们又迎来了充满希望、大有可为的2011年和“十二五”。凝心聚力绘蓝图,众志成城开新篇。“环境保护工作,要着眼于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这是对环保事业的形象总结,也是对我们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要求。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省环保厅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以生态文明建设位主线,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作风,全面完成2011各项环保目标任务,努力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为建设鄂南经济强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