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新农村发展生态旅游区5篇

时间:2019-05-14 08:5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设社会新农村发展生态旅游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设社会新农村发展生态旅游区》。

第一篇:建设社会新农村发展生态旅游区

建设社会新农村发展生态旅游区

——仙岛湖生态旅游有风景区建设研究

摘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仙岛湖在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持与当地人民强烈环保意识的努力下,定位为生态旅游风景区,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两者结合。仙岛湖在发展当地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下,运用其优美迷人、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景区加快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仙岛湖的建设要在平衡协调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加对生态旅游的投入、加强生态保护、鼓励生态旅游,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 生态旅游 景区建设 环境保护

一、仙岛湖概况

仙岛湖景区地处幕阜山北麓、鄂东南百湖之县阳新西南部,实为1971年王英水库修建成功后,各小山头在4.6万亩的水库水面上形成了1002个小岛,恰似银河星座,不是仙境胜似仙境,便享有“荆楚第一奇湖”之美誉,是省级生态旅游风景区。仙岛湖位于庐山与九宫山旅游黄金线中心,距武汉140公里、庐山130公里。而居城市50千米~300千米的乡村地域是城市居民出游意愿最强烈的区域[1]。这个距离范围也使得仙岛湖风景区的旅游开发具备了地域优势。仙岛湖水质优良,属国家二级水质,是发展名特优水产品的良好场所,可直接作为矿泉水开发。自然风景秀丽壮观,现有险奇幽胜的大小溶洞38个。人文景观资源也十分丰富,青山绿水之间的骆家寨,寨旁的千年古刹泗洲寺,莽莽山林之中的白马寺等。目前已开发了王平将军纪念园、鹿鸣岛、野人岛、观音洞、揽胜亭等多个景点,建成了交通培训中心、财政培训中心、民福山庄、九龙山庄等宾馆设施。仙岛湖九峰林场脚下的伍家祠,粉墙黛瓦,雕梁画栋,古朴优雅,极具江南风韵。

仙岛湖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仙岛湖所处地区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在湖北省规划中属鄂东志丘陵青风、栲类植被区,以针叶林占地面积最大,在全镇范围达到4489.6公顷,其次是阔叶林、灌木林、竹林、农林间作林、无林地、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疏林地等。在仙岛湖发现各类主要野生动物48种,其中国家级保护动物1种,二级保护动物4种;土特品种多;矿藏丰富。

作为华中生态旅游重地,境内交通四通八达。仙岛湖南临106国道,北靠107国道,沿横省道和正在修建的“大(庆)广(州)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高速公路通车后距武汉仅1小时左右的车程,还有一条宽阔的公路从阳新直达王英,连接阳新火车站。水上交通船只众多,安全可靠,极为便利。

仙岛湖是一个生态旅游风景区,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特别仙岛湖水体属国家二类水质,它也是阳新县富河流域80万群众饮用水源,为了更好的保护它不被与日俱增的游客和景区内的游览项目造成污染,阳新县政府于2008年4月批准成立风景区环保分局和规划分局,负责仙岛湖的环境保护和严格执行项目规划管理。

二、新农村的“新”的意义“新农村”应该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小康社会“新农村”的范畴。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息息相关。

1、生产发展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2、生活宽裕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3、乡风文明 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

4、村容整洁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5、管理民主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在全国农村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

三、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旅游兴起的时代背景是人类处于工业文明的后期,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机使人类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人类社会在过去的数百年的发展中一直表现为对经济

高速增长的追求,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人类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森林资源减少、海洋资源的破坏、能源的急剧消耗、自然灾害频仍、化学物质的滥用、人口与经济的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面临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与矛盾,人类不得不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发展模式和重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之间作出选择。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一是生态旅游首先要保护旅游资源,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二是在生态旅游过程中身心得以解脱,并促进生态意识的提高。加拿大生态旅游学专家戴维·A.芬内尔(David A.Fennell)在其著作《生态旅游》一书论述:“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可持续旅游形式,主要强调的是对自然的体验和学习,这种旅游经过有道德的管理,是一种低影响,非消费性和注重当地影响的旅游。它一般发生在自然区域,并能对这些区域的保护和维护作出贡献。”[1]

十几年来,生态旅游的发展无疑是成功的,平均年增长率为20%,是旅游产品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出现了一些生态旅游的热点地区,其中加勒比海地区和非洲野生动物园成为生态旅游热点区域。中国自1993年提出生态旅游的概念,到中国国家旅游局把1999年定为“生态旅游年”,短短的几年时间,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以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正在全球兴起。

四、仙岛湖的景区建设

阳新仙岛湖风景区于2003年成立,隶属阳新县人民政府管理。这些年来,在省、市、县领导及相关部门的鼎力关心扶持下,在风景区及王英镇全体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政策,景区建设日趋雏形,景点规模日益壮大,游客与日俱增,效益明显凸现。

武汉国测集团承包了仙岛湖的项目开发,但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国测集团没有按照原定的规划进行正常投资建设风景区。目前只开发了王平将军纪念园、鹿鸣岛、野人岛、观音洞等很少的一部分岛屿,其他岛屿处于开发停滞状态。景点的建设没有达到预期的规模,大大制约了当地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针对此情况,政府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旅游为龙头,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山水资源保护,积极发展田园风光旅游,推动经济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尽快与武汉国测集团沟通,加快仙岛湖的建设速度,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打造当地生态旅游。

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发展旅游业的先锋,所以在景区建设过程中要投入更大的资金。主要包括街道布局、改扩建公路、供水供电设备、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

场、生态停车场、生态公厕、垃圾桶等。

在调研中发现,街道的绿化不够整齐,居民房前的物种杂乱,极不美观。因此,应对街道两旁的绿化物种进行统一规划,在创造美感的同时减少道路对居民的噪声影响,还将更进一步增添王英镇生态资源。绿化树种选择应考虑当地生物多样性。因此,我觉得在建设的过程中,王英镇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在这方面的建设,坚持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建设生态风景区

同时,也要进一步深化、丰富景区的文化底蕴,突出旅游文化的特色性。特色是景区开发的制胜法宝,特色主要体现在文化的异质性,而文化的异质性往往导致游客流向呈现出回归性。即:回归自然,回归原始,回归古朴。现代都市人住惯了高楼大厦,想体验“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和情趣;看惯了车水马龙的喧嚣,想领略大自然的安闲与静谧;吃惯了山珍海味,想品尝农(渔)家饭。仙岛湖风景区在景区文化建设中首先抓住现代都市人的这种回归心里,突出王英地区的民俗文化特点,通过开发野人岛、鹿鸣岛、桃花岛等项目,使游客在参观、参与这些似曾相识的景观过程中“重拾野趣,反璞归真”,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特色。我认为仙岛湖风景区内还可以根据季节举办旅游节,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带动当地的经济的发展。比如:金秋十月,仙岛湖风景区可以与王英镇政府举办银鱼捕捞节。到时仙岛湖畔,万家灯火,渔歌唱晚,金色的夜晚可与香港维多利亚湾相互媲美,游客真正领略捕鱼夜光,体验捕捞快乐。游客还可以亲自参加捕鱼,体验一下渔家生活,还可以尝到新鲜的银鱼,还可以为亲朋好友带回自己捕到银鱼作为礼品,意义非凡;寒冬腊月,可以由王英镇政府举办的桔橙节,这不仅有效的解决了仙岛湖6000余亩桔橙的滞销问题,到时全国各地客商必定会蜂拥而至,桔橙必会畅销,景区桔农真正得到了实惠,同时也给仙岛湖风景区起到宣传的作用。

可以说,只要王英镇政府在建设仙岛湖风景区时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科学的理念来指导整体规划,科学的管理体制作保障,以保护生态资源为工作重点,以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光来做决策,大力做好宣传工作。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仙岛湖风景区必定会名扬天下,景区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都会取得很好的反响,受到社会的关注。

王英镇应以旅游开发为龙头,全面提高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认真把握仙岛湖旅游开发的机遇;以生态养殖为载体,突出打造生态品牌,以圈养的方式开展生态养鸡;以森林资源为依托,重点建设育林基地,充分利用山场优势资源,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方式扩大森

林资源,建设育林、育苗基地,逐步建设森林公园,既保护生态环境,又为旅游开发提供资源。政府充分发挥优势的原生态旅游资源,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加强基层的组织建设,打造“生态名村、旅游强村”。一排排风格各异的楼房,一条条宽敞的道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的王英镇不仅会让仙岛湖的开发环境更好,村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也将会得到逐步提高。

随着城市人口迅速增加、能源消耗量增长等因素,生态环境将会遭到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当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我国一项紧迫的任务。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人类生存影响很大。它的主要形式有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类型。从全国来看,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北沙漠地区的荒漠化、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化,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当前局部区域的环境污染有所控制,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从总体来看,环境污染与破坏仍呈发展趋势。

王英镇正在申请国家3A级风景区,主要以仙岛湖的原生态旅游资源为核心,独特的生态环境,使仙岛湖在千娇百媚之中,更多了一分清鲜淳朴;万顷湖水晶莹剔透,属国家二级水质。王英镇以生态旅游为经济重心,更加应该注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王英镇政府近年来的规划都是围绕生态旅游而制定的。近年来,政府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仙岛湖中的很多岛屿已经开发,码头也在建设之中,基础设施在逐步完善,当地居民近年来积极响应政府的各项改造政策,如果王英镇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该镇的旅游产业将无法发展,这么多年来的努力将会付诸东流,严重影响当地的发展,也违背 “生态名村、旅游强村”的发展趋势;因此,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仙岛湖旅游风景区建设的需要。

五、仙岛湖开展生态旅游的对策研究

第二篇:建设社会新农村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新农村建设》

调查时间:2013年5月8日

调查人员:调研组所有成员

指导教师:余明

一、调查简介

(一)、调查主题:新农村建设

(二)、调查对象:全校师生

(三)、调查形式:问卷调查与提问回答

(四)、调查目的:

1、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青年学生开创的“走向社会,深入民众”光荣传统的延续,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将自我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必由之路。我们通过大学阶段的理论学习后,要想尽快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学习期间,就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摆正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各种困难和挫折的磨练,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定的准备。

2、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时间,了解新农村建设对国家的意义,引导当代大学生深入社会,认识国情和民情。开展了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调查。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整体生活水平提高所必须实践的一步。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主动去关心新农村建设。那么建设怎么样的新农村,怎么样建设好新农村是我们大家必须思考的问题。而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便成了一项从根本上改变“三农”落后状况的系统性、综合性极强的宏大工程。而当前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总结经验、增添措施、创新机制、激发各方活力。而进行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有助于累积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从而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

(五)、调查背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是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时代课题,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而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新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提出了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新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我们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打破城乡二元格局,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建立起城市和农村互补互促、共同进步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党的十八报告中也强调“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二、调查内容

(一)、调查步骤:同学们分工合作,通过查阅书籍、报刊以及上网查询、询问老师等渠道来收集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整理,做成问卷形式。问卷分为两种:一是看看同学们是否了解农村目前的情况;二是对于新农村建设,同学们希望在哪些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是针对学

生,对于老师,我们采取的是提问回答的形式。(问卷见附件)

(二)、调查过程:通过利用课余时间,我们对学校的同学们进行了问卷调查。例外,也对老师进行了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提问。杨红霞老师说:新农村的建设是必须的,肯定的,党和国家也在这方面加大力度进行着。但是执行时,地方官员与政府却只注重形式,在工作上并未做到位。尽管建立了小区房,农民都集中在一起了,而把分散的农民集中到一起的优点是对环境卫生的改善起了一定的帮助:垃圾不在分散而是集中分类处理。就如习主席最近提出“中国梦”时,各大高校也都分别做出了各种形式来表达自己为实现中国梦而做出的努力,可大多数却只是在形式上。“中国梦”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努力的结果。新农村的建设同样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也决定了新农村建设是需要长期进行的,而政府却注重效率,注重表面工作,并未深入带基层工作当中去,就如现在大学生去当村官,只是为了以后考公务员后者其它政治上能加分。他们并没有深入到农民中去,或者说政府并没有给他们一个归属感。从某种程度上,他们就如同虚设。

而对于目前农村的情况,杨红霞老师谈到村民集中居住在一起,导致农民与耕种土地远离。因此远处的土地被荒废,而大量的有力青年涌入城市,不仅导致城市人口拥挤,更重要的是农村土地的荒废。那么,面对目前的情况,政府又应该如何做呢?既然农民可以集中化,那么土地也可以,引进外资,开设本村的特色农业,有了外资外商的引进,就需要有人来管理。那么这些人从哪里来?村里的青年就可以在家工作,从而城市拥挤的现状就能过该善,荒废的土地也被利用了。杨老师还说道其实新农村建设还有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村民官员的素质问题。就如此次的雅安地震必定会有人并没有受伤受灾,但却谎报灾情。当然这中间也有人会趁机“捞油”,就如国家关于低保补助的政策,某些政府官员会做手脚,导致该需要帮助的弱势村民并没有得到帮助。因此,国人素质的提高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必须基本因素。

三、调查结论

调查结束后,我们小组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与理论分析。发现就目前情况来看,同学们对于新农村建设并不是很了解,对于国家关于这方面的政策也不是很清楚。可以看出同学们对民生、国情的关注并不是很积极,而身为当代大学生,关注民生、国情是我们应当的责任与义务。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的是目前许多农村都已开始进行了建设,比如村里修了水泥路,村民开始饮用自来水,村民用上了沼气、太阳能等。但也有部分农村还未实行新农村建设。那么从这里可以知道的是,国家关于新农村建设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当地政府却没有积极施行相关政策,积极施行的地方却是表面工作做的极好,并没有深入到群众中去。这是值得我们大家去思考,是不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了问题?而这类问题,我们该如何去解决。

对于此次调查,老师的谈话是收获的最多。就如老师说的一样新农村建设必须长期坚持,不能急于一时的生成,就如“中国梦”一样是持久战。新农村建设是中国梦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主义阶段是相联系的。如果急于求成,只会是结果适得其反,并不会达到期望的结果,如豆腐渣工程等一系列的问题的出现。不仅浪费了国力人力,更重要的是伤了民众的心。新农村建设本是为农民服务的,而结果却是给农民带来了伤痛而不是幸福。“水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因此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实行,政府应当用心去做,要深入到群众中去,这与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相结合的,脱离了群众,如何来谈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从周围我们就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小组成员都谈到国家政策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像社保、医疗保险、粮食补差、家电下乡等一系列的优越政策。从农民的脸上也看出了他们正沉浸在幸福之中。但对于新农村建设,同学们也有自己的担心,政府的以权谋

私、豆腐渣工程,成为政绩或豆腐渣工程,农民的生活并没有得到改善等。我们想这应该是国人的道德素质问题。因此,从根本上讲,进行新农村建设还是要从最根本做起。国人的思想道德观的提升,“为人民服务”不只是一个光荣的口号,更是一个光荣神圣的历史使命,应该把“为人民服务”的这种思想植入到每个人的脑海,体现在每个人的行动当中去,而要提高国人的道德素质是长期日积月累的结果,并不是一时就能完成的。从这里讲新农村建设必须是长期坚持的。那么身为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国家未来繁荣神圣责任,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做呢?仅仅是表面的关注民生国情,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提升自身道德素质修养。始终把“为人民服务”牢记于心,并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中。本次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调查,其收获的不仅仅是新农村建设是怎样的一个概念,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自身的能力,进一步的认识民生与国情,也可以看出自身的不足,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于民生国情的一个关注力度是多么的不够,那么我们自身就应该从此刻改变,为新农村建设实现中国梦奉献自己的力量,使祖国更加的繁荣富强。

附件:

新农村建设问卷调查

(一)1、您是来自农村还是城镇?您对新农村建设了解吗?()

A、农村;了解B、农村;不了解C、城镇;了解D、城镇;不了解

2、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这一措施,您是()

A、已知道,非常关心B、听说过,不太清楚C、还不知道

3、您所在的家庭能够承受新农村建设自筹资金负担吗?()

A、可以B、勉强可以C、不可以

4、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您尽义务出力时怎么办?()

A、乐意参加B、不愿意参见C、给一定补贴才参加

5、您们村用上自来水了吗?()

A、是B、没有

6、您们村看病方便吗?()

A、方便B、不方便

7、您们家加入农村医疗保险了吗?()

A、加入B、没有加入

8、您所在乡镇有敬老院吗?()

A、有B、没有

9、您家用上太阳能、沼气等新型能源了吗?()

A、没有B、已用上了

10、您村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吗?()

A、不丰富B、丰富

11、您对农村状况最不满的地方在哪里?()

A、村镇规划不合理B、卫生条件差C、饮用水不达标D、治安状况不理想

12、您认为现在农民的税费负担()

A、还比较重 B、一般 C、比较低

13、您认为现在农村的社会风气()

A、很好 B、一般 C、不好

14、您村获取各类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是()

A、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 B、与人交谈C、阅读公告、通知、广告等

15、您家的田地现在是()

A、自己耕种 B、承包给别人耕种C、自己种了一部分,租给别人一部分

16、您的居住意向是()

A、不会搬走 B、搬到集镇 C、搬到城市

新农村建设问卷调查

(二)1、您认为新农村建设重要吗?()

A、重要B、不重要C、无所谓

2、您认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突出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A、乡风民俗的改善B、资金的保证C、规划的制定

3、您认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哪里?()

A、培育新型产业B、农民素质的提高C、优化居住环境D、增加资金投入

4、您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新”在哪里?()

A、新的村容村貌B、新的思想观念C、新的生活习俗D、完善的生产设施

5、在新农村建设中您最担心出现哪些问题?()

A、自筹资金比例过高B、有人从中以权谋私C、豆腐渣工程

D、生活没有得到改善E、成为政绩或形象工程

6、您最希望对农村进行哪方面改造?()

A、进村和村内的道路B、自来水C、卫生设施D、农田标准化改造E、校舍

7、您认为当前扶贫开发最先做的是什么?()

A、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 B、加大资金和项目

C、加强和改善农村基础教育和医疗条件D、加大农村道路、农田、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

8、您认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当务之急是什么?()

A、选好村党支部班和村委会B、推进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

C、积极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D、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9、您认为一部分村民先富起来,最主要靠的是()

A、胆识和气魄B、机遇和关系C、技术和勤劳

10、您认为以村为单位筹资修建敬老院()

A、非常有必要B、时机还不成熟C、没有必要

11、您认为以村为单位开办幼儿园(托儿所)()

A、非常有必要B、时机还不成熟C、没有必要

12、您认为以乡镇为单位,在城里设立办事处(提供政府引导、招标设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中介和接待服务兼营其它商业服务)()

A、非常有必要B、时机还不成熟C、没有必要

13、您认为以村为单位组织农业生产资料和家用大件商品集体团购招标。()

A、可行B、很难说可行与否C、不可行

14、您认为政府对农村的资金扶持重点应该放在哪方面()

A、扶持企业和种养大户,解决大众就业 B、补贴慰问贫困户 C、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15、您认为现在农村搞哪种模式最好()

A、搞集体B、搞单干C、既有集体经济的积累,又有单干的自由

16、您认为以下城市支持农村的最主要也是最可行措施是()

A、取消城市中各项对农民身份限制的政策,便于农民进城发展。

B、城市大规模组织送资金、送科技、送文化下乡等活动

C、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精神,农村(含乡镇企业)上缴的税费能返回地方,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篇: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关于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影响,也是中国面对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做出的积极回应。农村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生态文明。因此,积极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基层党委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体现。

一、农村生态文明内涵及当前农村生态环境分析

农村生态文明的内涵应包括实现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特别是人的思维观念的生态化转变,创造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有机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文明农村,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农村生态文明是一个综合性的文明成果,它指的是农民在进行社会生产与生活时,主动、积极地改善和优化农村内部结构,以及建设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农村面貌所取得的一系列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农村生态文明的最终实现在于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的生态化。而从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的原生态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破坏,而新的生态秩序却没有建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化城镇化迅猛发展带来的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一是工业化带来的农村工业污染不容忽视。农村工业面广量大,而且普遍存在低、小、散的特点,技术相对落后,自身治污能力差。特别是农村相比于城市,环境容量相对较大,群众环保意识相对较淡,环境监察力度相对较弱,使得一些城市淘汰产业转移到农村,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的工业污染。二是城镇化带来的农村环境压力不容忽视。城镇化带来的人口转移和人口集聚,使农村人口的布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偏远农村成了空壳村,集镇流动人口大量增加,而眼前大多数乡镇的集镇基础配套严重不足,由此带来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等问题成了乡镇环境建设的焦点问题。三是农村环保设施严重匮乏。集镇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和工业的污染渐逐转移到了农村,城乡二元体制使有限的环境保护投资及资源主要被配置在城市及工业地带,造成环境保护和治理上的城乡二元结构。从城乡的环境基础设施来看,城市的环境基础设施由于投资到位,在集中用水、垃圾、污水和粪便处理等基本面上都能够满足城市需求且每年呈增强的形势,而农村的环境基础设施匮乏,供水和垃圾处理等基本需求都难以得到保证,大部分垃圾由于没有相应的设施,不经任何处理就直接随意乱扔、乱倒、乱堆,严重影响环境卫生,破坏农村景观。绝大部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渗入地下或直接排入沟渠、水塘,污染水源,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现象愈演愈烈。

2.农村生产生活习惯转变带来的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一是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农药化肥造成的生态破坏不容忽视。众所周知,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破坏农业伴随型生态系统,对鱼类、两栖类、水禽、兽类的生存造成巨大威胁。农村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的现象极为普遍,导致地力下降,引起水体污染、耕地污染、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农产品品质下降以及通过食物链给人畜带来危害。二是规模种养殖业带来的面源污染不容忽视。规模养殖由于缺少相应的治理设施,动物排泄物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成为近年来农村环境投诉的一大热门。另外,由于传统种养模式的改变,大棚技术的普遍应用,污水、粪便、作物秸秆以及残留农膜等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大量增加,且综合利用率低,导致农村面源污染严重。三是农村白色污染不容忽视。随着化合制品的增加,例如竹篮、木桶、畚箕等传统道具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少,塑料袋、塑料薄膜、塑料制品等难降解的道具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由此带来的白色污染十分严重。3.农村社会自治转变对农村生态建设的影响日益突出。我国村民自治从1998 年正式实行,在村民自治条件下,农村社会治理已经从原来自上而下的高度控制转化为农村基层的普遍自治。由于农村居民民主、法制等意识淡薄,村民自治在运行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行之有效的农村民主自治并没有真正运转起来。一是基层组织稳定性差难以安心办事。三年一次的村级组织换届使很多村干部头尾两年要顾虑换届因素,不敢或者不愿做事情。而且在一些村每一届中都存在反对派,增加了村两委办事的阻力。二是经济基础薄弱无钱办事。多数农村身陷“发展慢,收入来源少”的恶性循环中。以新昌为例,多数农村的集体生产资料统少分多,导致基层自治组织无收入来源,甚至负债累累,根本无法对农村环保和生态建设进行资金投入。三是思想偏差导致破坏性开发的现象。城乡二元结构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就使得农村要求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由此引发的思想偏差往往导致经济主导论,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才有能力来治理污染,建设生态。导致一些地方掠夺性利用、开发土地、矿产资源,由此衍生的生态问题不在少数。

二、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思考

乡镇党委政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直接推动者,对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有更清醒的认识,必须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努力使农村向着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具体工作中要坚持以下几点:

1.必须始终坚持生态立镇战略。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既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又按照经济规律搞好建设;既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又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资源的有序高效利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而不是把经济和环境孤立起来片面地看问题,谈发展。要树立长期的创业观。生态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抓。在具体工作中,必须坚持规划为龙头,增强规划实施的严肃性,根据生态镇创建规划,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要有长计划,短安排,每年每届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而不是一年一个调,一届一个腔。要坚持生态立镇,把生态建设贯穿经济社会发展主线。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式地开展生态创建工作。

2.必须坚定不移发展生态经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积极培育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推动经济发展向生态亲和型转变,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约、生态环保型转变。

发展生态农业一是要加快生态产业基地建设,以大市聚为例,要按照“结构更合理、布局更优化、效益更明显”的要求,充分发挥不同农业区域的比较优势,形成“四个中心、四大区块”为格局的生态农业基地。四大生态效益农业示范中心,即:国家级茶叶良种场、部级名优水果引繁中心、花卉林木繁育中心、小京生提纯复种示范中心。四大区块,即:以大市聚片为代表的利用红泥地建成名茶、小京生、牛心柿生产区块;以严丹赤、东宅等村为代表的利用荒山坡地建成板栗生产区块;以沃洲、黄坛等村为代表的库区村利用湖旁小气候优势建成柑桔、桃子、大青梅等水果生产区块;以姚卜丁、寨岭等村为代表的利用低洼、土质肥沃的地区建成花卉苗木生产区块。二是要转换经营模式。农村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方式在技术水平、生产规模、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诸多方面都已很难达到目前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已经到了需要变革的时候,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清洁农业体系(即无公害农业体系、绿色生态农业体系、有机农业体系)。三是要推广农村环保适用技术,加强农民环保教育,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积极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农药、生物农药和有机肥,努力减少农业农村面源污染。

发展生态工业一是要提升产业结构。通过技术、体制创新,通过引进和研发先进技术,通过招商引资等政策措施和手段,加快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大市聚为例,一方面要通过技术改造,全力提升轴承产业;另一方面要依托园区平台,大力引进精密机械、光电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项目。二是要引导产业集聚。要全面实施园区生态化改造计划,完善园区产业规划和基础设施配套。对无法进入园区发展的企业,也要规划相对集中的工业集聚区,便于资源共享,集中治理,减少工业污染对环境影响。就大市聚而言,由于地理位置生态敏感度高,要更加注重环保基础设施的投入。当务之急是要尽快接通县城污水处理中心管网,最终实现整个片区纳管处理。三是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并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控制源头污染。

发展生态旅游业,以大市聚为例,要充分发挥沃洲湖、真君殿、天姥山等山水风光,结合生态农业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休闲观光产业带,规划建设环沃洲湖和钦寸水库休闲农业观光带,走出一条“以生态引客源,以客源创收入,以收入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必须持之以恒打造生态环境。着重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拓宽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机制。为了实现环境公平,政府应该通过制定有利于农村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推进农村的环境建设。当前设立农村环境保护专项基金和农村环境资源的生态补偿机制显得尤为必要。要加强项目实施的环保三同时制度,把环境保护的义务真正落实到市场经营主体。同时要积极开展公益宣传,吸引更多的慈善人士和有识之士资助和赞助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投入机制。二是要解决农村环境的突出问题。从当前农村普遍情况来看,重点是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农村种养殖业的面源污染问题。要因地制宜、有计划地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池建设和雨污分离工作。当前,在大力推进中心镇建设人口快速集聚的情况下,要特别注重环境配套。以大市聚为例,要规划实施集镇截污管网建设,最终要借助于园区平台,将管网纳入县城排污总管。农村生活垃圾在普及当前“村集、镇运、县处理”的保洁机制前提下,要有计划地推进垃圾源头分类处理和有机垃圾就地消化的工作,想方设法的实施垃圾减量化工程。要科学规划规模种养殖业,完善配套,逐步减少面源污染。三是要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在第一轮村庄环境整治成果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村制宜,进一步美化农村环境。4.必须不折不扣落实保障机制。一是要强化组织保障机制。在政府层面,要建立生态建设领导责任制、任期目标制和责任追究制,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形成完善的生态建设组织体系。要特别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位置。农村生态最后的落脚点在农村。因此,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不断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巩固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选好配强农村班子,帮助农村干部转变观念、理清思路,是农村生态建设落到实处的核心。二是要强化文化保障机制。要用文化的理念做好生态县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精心设计载体,加大宣传力度,倡导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化。要深入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的创建活动,通过绿色细胞工程,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公众参与机制,引导人们生产、生活、消费意识的转变。三是要强化法制保障机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保证生态建设的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

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的实践与思考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目标,是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们长江镇以创建全国文明村镇为契机,全面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全力组织实施造林绿化、污水治理、垃圾处理、村庄整治等重点工作,大力推进生态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中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本文结合我镇实际,对加快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作一些思考。

一、要突出“美”字,建设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外在表现。建设生态环境,要加大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突出科学规划,建设现代新农村;要大力整治村容村貌,从农民反映强烈的具体环境问题入手,大力推进村路硬化、改水改厕改厨与沼气池建设,全力治理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禽畜乱放、私搭乱建等问题,加强农村环卫设施建设和管理,做好道路、居住区、公共场所、水域等区域和乡村的环境保洁以及垃圾污水、粪便等生活废弃物的收集、清除、运输、中转、处理、处置和综合利用等工作。在创建全国文明村镇中,我们以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先后争取国家项目资金2700多万元,加强荆陂河流域各村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硬化支干渠,加固湘江大堤;按照“生态、文化、现代、宜居”要求,完成了小城镇建设规划,规划设计和建设了居民小区,启动了长江竹木制品市场、石子佳和大市场一期建设;大力开展“绿色长江”行动,在公路两旁栽种香樟21000多株。

二、要注重“富”字,发展生态经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有生态经济作保障。首先要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积极发展包括农户庭院经济和绿色种养基地在内的绿色农业,以及与农村户用沼气相联系的产业,形成“养猪+沼气+经济作物”的“小庭院大产业”、“文明生态村+科技村”和“经济作物种植基地”等模式,培植一大批科技致富村、养殖村、瓜菜村。其次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近年来,我们建立了严格的项目审批制度,对新引进的经济项目进行严格审查,凡不符环保要求,对生态环境和居民身体有危害的,坚决拒之门外;所有项目实施前都必须进行环保评估,环保指标完全达标,方可投资立项;对已开工建设,但环保严重超标的项目,要立即关停。近年来,我们已关停1家化工企业,炸毁了石子村3个乱采滥挖黄金矿,关闭了部分违规开采的石矿和砖厂,保护了生态环境。

三、要立足“活”字,培育生态文化。要大力推进农村道德实践活动。围绕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组织开展“道德模范评选”、“道德模范进万家”、“讲文明、讲科学、树新风”、“携手文明,共创和谐”等系列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要积极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和节日文化活动。每年组织举办大型民间游艺表演比赛、农民运动会、书画义写、送春联、戏曲、棋类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活跃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农民群众提供展示才艺和自娱自乐的平台。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重点建设好乡镇宣传文化站、村文化室和“农家书屋”。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摘 要:我国的生态农业还存在一些问题,要想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必须把农业环境做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来对待,只有通

过加强法制宣传和基础建设投入,强化科学的组织领导,发挥区域优势,促进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最终才能实现经济、社

会、生态效益的统一,从而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生态农业;现状;对策

农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是国民经济 发展的基础.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但在现代农业发展 中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挑战.如何解决农业的污染,既 促进农业发展又保护广大农村的生态环境,是实现 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关键性问题,而实施符合中 国国情的生态农业是最为实际的应对策略[1].1 我国生态农业的现状

我国的生态农业,从20世纪70年代的试点示

范、直到90年代作为政府行为,以县级为基本试点 单元进一步扩大示范推广规模.经过多年的发展,我 国已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形式各异的生态农业示 范区2 000多个,其中有300多个国家和省级生态农 业示范县,现有9个省份正在开展生态省建设.1.1 基本特点

我国的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

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 经济的系统工程,可形成生态与经济两个良性循环, 并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效益的统一,它具有如 下特点:(1)多样性

我国地域辽阔,各种生态条件复杂多样,而生态

农业又是建立在合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基础上的一 种农业生产体系,因此具有形势多样性的特点.(2)综合性

生态农业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的生产体系,它

涉及了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注重到农、工、商、贸的综合经营.它要求人们应遵循整体性原则, 树立系统观、全局观全面分析各种关系,采取综合性 措施,从而使生态农业系统得到协调发展.(3)高效性

生态农业系统能高效利用农业资源,通过改善 各种结构,在不增加其它投入的情况下能提高农业 综合效益,不断发展的各种生态农业技术又使生态 农业系统获得了较高的生产率.(4)稳定性

生态农业系统是优化了的良性循环系统,对外 界不良影响有较强的适应性,在遇到外界干扰情况 下能够保持稳定的发展.(5 持续性

由于生态农业重视其内部各组分的相互协调, 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与增殖,因此具有较高的 自我调节能力,能保持农业发展的持续性.(6)优美性

生态农业始终强调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 的能源和资源,减少对外来投入物质的依赖,保护人 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减轻了农用化学物 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最终实现了经济与生态 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样就保护和创造了优美的生态 环境.1.2 当前存在的问题

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虽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生态发展规划 截止目前,我国仍没有一部法律、法规对发展生 态农业、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明确要求,与此同 时,大多数生态农业建设都是在开始建设时仅有工 作大纲或工作计划,没有一个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 上编制的生态规划,最后无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2)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不力 我国目前人口与耕地之间的矛盾仍十分突出, 同时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更 形成了土地后备资源的缺乏,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 开发利用,施肥结构的不合理,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 等现象在一定程度内仍没有明显改变.(3)科技人员缺乏、资金投入不足

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农业,需要

一大批科技工作者来指导农业生态建设和具备一定 文化素质的农民来从事农业生产;生态农业的发展 需要对农业基础建设进行一定的投入,这两方面都 需要当地政府提供较稳定的政策与资金的扶持.(4)生产规模偏小、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我国因地域广,大多数乡镇村分散,农业生产资 料尤其是土地分布本身就较零散,缺乏统一的合理 布局,形不成规模或规模不大,影响集约化、产业化 进程,这就形成了农业生产结构年年调整,但调整的 实效不太理想,农产品结构性过剩仍较严重.2 生态农业系统建设的基本原则

生态农业建设为农村经济与环境的持续协调发

展提供了一条具有长远意义的、有效的途经.为改善 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 能力,中国生态农业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统筹规划、分类指导、软硬结合的原则 就是要把生态农业建设做为一个大系统来整体 考虑,搞好中国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在规划指导下, 结合不同类型区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 导[2].优先抓好示范项目的建设,在加强基本农田、水利设施等硬件建设和水土流失治理的同时,着力 抓好科研、技术推广和生态农业保护法规等软件建 设,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法规对生态农业建设与保 护的作用.2.2 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种持久发展战略,它的根本

目标与广大农民的利益是一致的,但在短时间内、在 局部利益上存在一定矛盾性.因此要按照产业化发 展思路,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有广阔市场 前景的主导产业和产品,同时不断增加集体和农民 的经济收入和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充分调动农 民的积极性,形成生态农业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循 环的运行体制.2.3 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原则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加

强管理,要推进农业投资体制改革,对农业生产要加 强管理,适应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实行集约经 营,提高土地、水资源利用率,确保在退耕还林、退耕 还草、退田还湖的情况下,农业生产能力稳定提高.2.4 生产和生态同时兼顾的原则

生态农业的建设不仅要做到生产发展、经济兼 顾,而且要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为目标,这就要求 科学的处理建设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必须坚持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为主的原则.3 生态农业发展对策探讨

根据生态农业的发展规律,针对农业发展中存 在的问题,为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建议以下措施: 3.1 加强法制、宣传,增强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 生态农业建设尽管已有二十年的时间, 1993年

颁布, 2002年修订的《农业法》没有明确实施、发展 生态农业的相关内容,对包含循环经济思想的农业 发展只作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有必要通过立法予 以解决.还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生态农业 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知水平,激 发发展生态经济理念和热情,自觉开展生态环境保 护和无公害农产品产业的开发和经营.3.2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生态农业发展创造良好 的物质基础

积极引进农业综合开发、扶贫项目、农业现代园 区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改善农业水利、农机 具等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农田和高产稳产良田,实 施旱地改造.采取水土保护措施,防止水土流失.改 变传统种值观念全面推行各种生态农业实用技术, 引进养殖场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推广“猪(禽)-沼-果(菜、鱼)”模式,降低环境污染[3].3.3 抓好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发展生态农业,要正确处理开发与发展的关系,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增加科技投入,从当地实际 出发,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深入开展农业结构调 整,农业区域化布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大力 推广生态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发展生态效益农业,实 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3.4 发挥环境优势,大力培育绿色、有机农产品,提 升生态农产品品位

在水质状况、空气质量十分优越,农业资源丰富 的区域,大力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 品,积极组织农产品质量认证,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认证,创建生态绿色品牌,以提升 产品品位,增强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也是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发展生态经济的一个 最佳途径.3.5 依靠科学的生产组织方式,推进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经营

要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生

态效益为中心,依靠科学的生产组织方式,按照农业 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 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使生产、加工、销售一体 化,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3.6强化组织领导,制定生态农业建设投入政策 生态农业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统一领 导,分工负责的管理原则,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 科学规划,制定目标任务和措施,同时建立多元化投 入机制,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业主和农户投入为主 体,落实生态农业建设的规划及农业执法、农业面源 污染防治、技术攻关和推广网络建设等必要的投入 政策.3.7 坚持可持续发展,做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 统一

无论是深化传统产业,还是开发新兴产业,都要 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到首要位置,绝不能以牺牲环境 来谋求发展.决策部门要高瞻远瞩,开发立项要慎 重,不至被短期利益和经济效益所迷惑,树立农业可 持续发展观念,注重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 结合,以达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参考文献: [1] 宋谦.农业环境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3: 29.[2] 孙鸿良.生态农业原理与方法[M].济南:山东科学技 术出版社, 1988: 37.[3] 孔繁德.生态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4: 114.台州市政协: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一、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在源头上控制污染

污染控制的核心问题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只有在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发展模式,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融入经济发展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才能从源头上遏制污染,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紧紧围绕省委“两创”总战略,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大人才引进和投资力度,营造创新环境,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依靠科技创新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力。台州市的主要做法是积极搭建各种平台,如建立台州(上海)科技园,实现异地借脑,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推动全市自主创新工作。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关键是要立足当前实际,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以台州为例,我们在西北部山区发展生态农业和以生态观光为主的旅游业,将该区域作为全市的水源涵养区和天然绿色屏障;在中东部地区发展生态城镇和生态型经济发展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在沿海地区建设高规格的循环工业园区,如:化学原料药基地和金属再生园区。这几大区域目前正在加紧建设,有些区域已发挥作用。同时,积极推动全社会开展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行动,积极扶持资源再生利用企业。

(三)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由于历史的原因,沿江、沿路一直是各地区主要产业的集中区域,这造成企业与居民区混杂、区域功能定位模糊、发展导向不明等问题。因此,合理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清晰各区块功能定位、发展目标是关键。台州针对布局中不合理的问题,在城区内积极实施“退二进三”计划,同时,在编制沿海产业带总体规划中充分考虑了功能定位、产业空间布局等现实问题。

二、完善制度创新体系,大力构建生态治理结构

机制体制是生态文明建设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制度体系的设置是否合理,需要结合实际不断地进行有针对性、有创造性的丰富和完善。

(一)建立健全各项激励政策。一是价格政策。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治理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产品价格中应体现污染治理成本。二是税收政策。对发展循环经跻、推行清洁生产、治理环境污染等成绩显著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等政策。台州从2005年开始在先进制造业专项资金中拨出100万元用于清洁生产的补贴和奖励,从目前情况看,清洁生产的投入与产出比是1:2,也就是说企业在进行清洁生产的同时,不仅收到了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也有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此外,要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中生态补偿的力度。三是引入市场机制。比如推进排污权交易制度,在这方面,台州的尝试是将企业与西部欠发达乡镇排污权进行交易,通过交易,让企业为村庄建设环保基础设施,而企业获得一定的排污指标。

(二)重视生态指标运用。正确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增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近年来,台州在“两个社会”考核指标中增加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相关指标及分值权重。市政协以提案的形式、建议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和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完善生态监管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充分发挥各级人大、政协、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强化法律监督、民主监督。要保证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实行环垸质量公告制度,定期发布城市空气质量、噪声、饮用水水源水质和生态状况评价等环境信息,为公众参与创造条件。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应充分运用民主恳谈、民主听证、民主讨论等方法,通过公众的利益诉求和民意的公开、自由、充分表达,强化社会监督,以影响或修正政府决策,使政府的决策更能体现民意、更符合生态建设的要求,并充分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

三、倡导生态文化理念,提升城市生态及文化品位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灵魂,也是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

(一)将区域人文精神融入生态文化建设。文化与人文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区域文化,一旦脱离了该区域的人文精神,将缺乏创造力和认知度。生态文化亦是如此。以台州为例,“和合文化”是台州的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的“天人和谐”保护自然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如何利用好这一特有的人文精神,是台州市在建设生态市之初就考虑的问题。因此,多年来,我们一直将“和合文化”的精神实质注入城市的建设中。比如:在城市建设问题上,我们提出的发挥中心城市组合式形态和城市绿心的生态优势,以“反规划”理论指导城市建设,不搞大拆大建,在保证原有生态的基础上,搞城市群构建。

(二)利用载体实现多元互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是政府单方面的事,应该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其主体应该是多元的。因此,要利用各种载体,比如:组织“环境日”、“地球日”等群众性活动,提高群众坏保意识。同时,建设一批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和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让群众切实感受到自然的可贵。此外,要加大创建生态县(市、区)、乡镇、村(居)力度,让企业、村居、普通群众均参与其中。

(三)更新宣传理念。当前,我们的宣传基本上停留在说教层面,起到的效果很有限,有时甚至是反作用。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一定要克服说教,要坚持贴近大众的实际、贴近大众的利益、贴近大众的生活。台州黄岩长潭水库库区保护就有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在库区保护初期,政府主要以说教性宣传为主,当地居民不以为然,甚至存在抵触情绪。近几年,通过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开发,当地农民得到了收益,享受到了生态环境带来的好处,就自觉地接受了生态保护相关理念。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其他领域延伸,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而是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

(一)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稳控联系起来。当前,有相当一部分群体性事件、群众上访事件是由环境污染问题引发的。因此,要在化解社会矛盾中,充分考虑生态因素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和作用,要建立经常性的生态建设矛盾排查制度,认真解决环境问题,纠正损害群众生态利益的行为。

(二)将生态文明建设与人口良性发展联系起来。资源、环境问题都与人口有着紧密的驮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口问题是其他一切问题的根源。要将坚持计划生育政策与生态文明建设联系起来,在制定人口相关政策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因素,如:本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生态承受能力等。同时,要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制定区域性人口发展规划,提高人口素质,为产业带建设和城市群构建提供智力支持。

(三)将生态观念引入大众消费习惯。在引导公众崇尚节约消费、绿色消费的同时,要提升政策对消费的导向作用,鼓励大众消费节能产品、使用节能技术。

论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1]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影响,也是中国面对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做出的积极回应。十七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和升华。农村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生态文明。因此,积极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就是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让生态文明的观念落实到农村的企业、家庭和个人。

一、对生态文明及农村生态文明的理解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农村生态文明的内涵应包括实现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特别是人的思维观念的生态化转变,创造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有机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文明农村,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农村生态文明是一个综合性的文明成果,它指的是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与生活时,主动、积极地改善和优化农村内部结构,以及建设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农村面貌所取得的一系列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二、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一)我国环境保护资源分配不均衡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经济的大国,有9亿多农民生活在农村,绝大多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发生在农村。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和工业的污染渐逐转移到了农村;城乡二元体制使有限的环境保护投资及资源主要被配置在城市及工业地带,造成环境保护和治理上的城乡二元结构。全国的绝大多数乡镇没有有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60多万个行政村绝大多数没有条件治理环境污染。城市作为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和人口的高度集中地带,占据了绝大多数的环境保护资源,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来防止城市的环境污染以及治理污染,但对广大农村的投入却少之又少。从城乡的环境基础设施来看,城市的环境基础设施由于投资到位,在集中用水、垃圾、污水和粪便处理等基本面上都能够满足城市需求且每年呈增强的形势,而农村的环境基础设施匮乏,供水和垃圾处理等基本事项都难以得到保证,大部分垃圾由于没有相应的设施,不经任何处理就直接随意乱扔、乱倒、乱堆,严重影响环境卫生,破坏农村景观。绝大部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渗人地下或直接排入沟渠、水塘,污染水源,致使农村饮水型地方病多发。[3]正是由于法律的空缺及环境保护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现象愈演愈烈。

(二)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承担着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资料及社会保障的双重职能,对农村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乃至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现有耕地面积已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0%,约相当于美国的1/

8、印度的1/2。尽管如此,很多地方滥用、浪费耕地的现象屡禁不止。为了追求片面的经济发展而断绝子孙后路的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做法屡见不鲜。而且,国家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国家为了各种基础性建设还会占用或将会占用大量的耕地;快速的城市化扩张急剧向周边农村拓展占用耕地;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也会不可避免的出现非农单位或设施占用耕地的情况,这些都会使农村的耕地越来越少,甚至会出现更加严重的后果。到2020年,我国要坚守住18亿亩耕地及其中l 5亿亩基本农田的红线,任务艰巨,形势严峻。

(三)工业污染对农村生态破环严重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已经不仅仅在城市发展,工业污染逐渐侵入广大的农村地区,城市的扩张也导致大量的污染转移到了农村,对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破坏,给农民生活带来巨大影响。

1.城市污染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向农村扩散,例如将固体垃圾拉到到农村堆放或填埋、有毒气体或烟尘飘落到农村、城市排出的污水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农村等。

2.破坏性利用耕地。迫于地方财政收入压力,近几年来不少农村地方政府大力招商引资,但由于受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资金短缺、信息匮乏以及基础设施不健全等不利因素的制约,招商引资引进来的大部分是一些环境破坏严重,资源消耗巨大的低附加值企业,比如矿山的开采及其矿渣就不仅污染周边农村环境,而且占用大量耕地,污染耕地,破坏生态系统

3.随着城市居民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一些大城市为改造城市的新形象,把一些高耗能,重污染的企业搬迁到农村去。而农村的乡、镇政府出于加速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减轻就业压力等因素的考虑,对于这些企业的到来是相当欢迎的。但是这些企业带去的除了经济效益,更多的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环。仅污水危害农村一项就十分严重,据水利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70%的河流湖泊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工业污染物污染水体,更为严重的是流域污染引起癌症高发的问题。我们经常看到有关癌症村的报道,几乎遍及全国,都存在一些村庄癌症高发的现象。凡是癌症高发的村庄,那里的生态环境要么遭受严重破坏,或饮用水质量得不到保证,要么空气质量相当恶劣。目前,我国河流湖泊的水污染或水质恶化已威胁到用水安全,卫生部门和水利部门的调查也显示,目前全国农村无法得到或负担不起安全用水的人口有3亿多人,其中饮用水氟砷含量超标的约有6500万人。长期饮用砷超标的水,易引起疾病流行,造成砷中毒,导致皮肤癌和多种内脏器官癌变,个别地区癌症发病率居高不下。

(四)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地少人多,特别是近年来耕地面积急剧减少,为了弥补土地资源的不足,提高经济效益,我国的农药、化肥使用量已经远远超出了合理的范围。众所周知,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破坏农业伴随型生态系统,对鱼类、两栖类、水禽、兽类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农村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的现象极为普遍,导致地力下降,引起水体污染、耕地污染、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农产品品质下降以及通过食物链给人畜带来危害。化肥和农药已经使我国东部地区的水环境污染从常规的点源污染转向面源与点源结合的复合污染。另外,由于农业生产中大棚的普及,对土地的污染也在日益加剧,污水、粪便、作物秸秆以及残留农膜等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大量增加,且综合利用率低,导致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土地的污染是系关农业、农村、农民的大问题。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农村经济增长中相当部分是建立在能源消耗较高、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基础之上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五)农村社会自治现状不容乐观

我国村民自治从1988 年开始试行,于1998 年正式实行,到今天已经二十年了。在村民自治条件下,农村社会治理已经从原来的自上而下的高度控制转化为农村基层的普遍自治。由于农村居民的民主、法制等意识的淡薄,村民自治在运行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行之有效的农村民主自治并没有真正运转起来,有些农村地区集体经济已经成为空壳。不少偏远山区,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收入微薄,导致基层自治组织无收入来源,甚至负债累累,根本无法对农村环保和生态建设进行资金投入。[4]相反地,它们更有可能成为掠夺性利用、开发土地、矿产资源的主力,依靠它们进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更无从谈起。基层组织经济力量薄弱,农民家庭自主经营,使得基层组织的组织能力大为削弱。而想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生态文明的建设、新农村的建设是不可能的。

三、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议及对策

(一)法律上明确农民的环境权

首先在宪法层面上,将公民,当然包括农民的环境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确定下来,并注重政府对公民环境权益的保障义务。其次,在《环境保护法》、《农业法》等法律中确认环境权,并明确环境权的基本内容,包括环境知情权、参与权、请求权和使用权等。再次,通过制定相关的单行法,确认农民的参与权。[5]比如在单行法中,具体确立农民环境参与的权利主体、权利的内容、权利行使的程序、参与的义务主体及其义务、参与救济等。只有将农民的环境权用法律确认下来,才能做到有法可依,将保护农民环境权益落到实处。

为了更好的为农民提供环境权益的救济,在《环境保护法》中设立环境法律援助制度,将环境法律援助建设成一项基本的环境权益保障制度。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在其部门管理权限内设立专业对口的法律援助机构,为农民提供法律帮助。此外,还可以考虑在《环境保护法》中增设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规定检察机关、任何环境公益团体都可以在农民的环境权益受到侵害但却因自身原因不能起诉的情况下代表他们向法院提起诉讼,以此应对农民在环境诉讼中因为举证能力不足、负担不起诉讼费用而打不起官司、打不赢官司的情况。只有建立起完善而有效的环境法律援助制度,农民的环境权益才能得到切实保障。

(二)政府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

政府应当采取经济手段,通过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推进城乡之间的环境公平,以此来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一方面,当前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纠纷和群体事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因此,在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加大生态环境和资源的补偿赔偿力度,并从制度上加以保证,显得尤其重要。通过梳理、健全和完善现有相关法律法规,使相关各类问题的解决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基础上,还必须通过运用和强化农村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中的补偿赔偿手段,提升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震慑和执行力度,以便把农村环境资源保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结合当前贯彻落实《物权法》的时机,把农村生态环境以及资源保护落到实处,必须明确各主体和客体的责任人,加大监督和问责的力度,保证补偿赔偿到位,是当前加强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6]另一方面,政府应建立保障农村环境保护的专项资金,加强对农村的环境保护投入。由于过去几十年中的城市经济发展都是以牺牲农村环境作为代价换取的,为了实现环境公平,政府应该通过制定有利于农村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推进农村的环境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保障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三)引导广大农民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探索农村价值观念的转变模式,是农民树立生态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其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实现农民从传统单纯追求农业的经济产值向追求农业生态价值观念转变,从而树立农村新的生态价值观念;实现农民知识结构的转型和农村教育方式的更新,对农民形成生态文明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7]农民自身生态意识的强弱对整个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通过教育、宣传等多种方式,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首要的位置,使村民生态、环保意识普遍提高并成为自觉行动,摒弃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从传统“征服自然”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转变;倡导生态消费模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价值观;使生态文明理念在生产、科学、社会活动中深入人心,人人参与生态家园建设。加强农村环境教育,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特点,因地制宜,实施不同的教育。

此外,民间环境保护组织一直在推动环境保护进化方面起着非常突出的作用。在我国,根植于农村的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还非常少见,因此,大力培育农村民间环境保护组织,并积极推动城市环境保护组织向广大农村延伸,将对农村环保工作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

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是十分微妙的,那么,是牺牲生态环境以换取经济增长,还是放慢经济发展速度谋求生态平衡呢?在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下,这两种做法都不可取,惟一的出路就是在于平衡两者的关系,使它们走上协调的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们转变和创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将生态环境概念纳人农村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中,控制污染,保护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农村经济增长过程具有 “无污染、无公害、无损于子孙后代”的三无标准,达到有利于人类、生态和自然平衡,有利于资源永续利用和有利于生产和消费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有利于”的长远目标。目前我国农村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方式在技术水平、生产规模、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诸多方面都已很难达到目前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已经到了需要变革的时候了。[8]这就要创新农业生产方式。一些地方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行“生态家园”的复合经营模式,以及建立健全清洁农业体系(即无公害农业体系、绿色生态农业体系、有机农业体系)等都取得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双赢效果。

(五)建立农村环保实用技术研发和推广体系

积极推动农村环保科技创新、重点研究、开发和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实用技术。建立农村环保适用技术发布制度。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基础科学研究,设置一批国家科研攻关项目,解决农村污染治理关键技术难题,包括连片村庄污染治理技术、村镇地下水源污染防控技术、水土复合污染治理技术等。加强农村环境监管和教育培训尽快建立全国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人口稠密地区和基本农田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监测。积极推动环保机构向县以下延伸,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定期开展农民环境教育培训,重点是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农药、提高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开展有机农产品生产等,使农村环保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结语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今天,我们应当积极采取对策,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努力使农村向着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建设杜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提升农村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结构、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生态安全的总体目标,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道路。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与所面临的困境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和谐发展,农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健康、幸福的重要保障与措施,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最终出路。因此,抓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利国利民的大事。但由于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不平衡性发展以及制度的缺陷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使得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在快速运转的经济中被逐渐拉大。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巨大的阻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境。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现状与困境问题,既有内因,又有外因;既有意识层面的原因,又有物质层面的原因。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境有:农民自身生态观念与生态建设生态保护意识的薄弱,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不足和设施建设投入不够,农村村舍建设的不合理性,农村散放式养殖产生的危害,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工业产品大量进入农村引发的环境危害,不当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的危害,不文明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和不良的农村风俗导致的危害等等。

农民自身生态观念与生态建设生态保护意识的薄弱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精神障碍。农民生态保护意识的薄弱是农民肆意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精神原因;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不足和设施建设投入不够,是引发农民生态保护意识不强的重要物质因素,良好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有利于培养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农村村舍建设的不合理性,严重损害了农村的村容村貌,浪费了很多农村生态资源,也增加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本;农村散放式养殖加快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治理难度;农村水土流失不仅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加大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难度,其对农村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城市工业向农村的转移,使得工业污染更加深入到农村,特别是一些具有高污染性的企业在农村扎根驻营,使得很多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甚至对农民的生命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一些很少进入农村的消费品也开始大量进入,由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不健全,大量的农村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时或有效的处理,特别是大量无机垃圾在农村得不到有效处理而导致农村的环境污染出现新的特点,即由以前的单纯由工业生产导致的污染向多种污染形式并存转变,如农村由于自身消费导致的“白色污染”;农村一些不当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危害,如农业生产过度依靠化肥导致的土壤酸化、硬化,大量使用农药对农村生态系统的破坏等;农村很多不文明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以及一些不良的农村风俗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构成了严重的非物质危害,特别是对农民农村生态文明观念和生态文明价值观树立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如农村的赌博风气、丧葬风俗、迷信观念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困难与现状,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因此,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农村现状的科学合理有效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成为解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困难的重要课题。

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探索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和农村生态文明保护模式。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所针对的是农村生态文明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注重对现有农村生态特别是跟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设施的改造与新建,既包括物质层面的,也包括精神层面的。农村生态文明保护是指对农村已有的良好生态文明形式进行保护和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所要取得的成果进行保护与维持,其同样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内容。

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切实有效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必须立足于农村,服务于农民,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这样的实践模式必须是科学的、实效的、因地制宜的。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不能一刀切,因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实践模式。城市郊区与城市远郊、远郊与边远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应有所不同,发达地区的农村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更不能走相同的道路。各个地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与模式可以不同,但无论走哪种模式与道路,在实践效果上都应有统一的衡量标准,不可在标准上存在差异。因此,本文将从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情况来探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一般性实践模式。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是一个系统的模式,它包括农村价值观念的转变模式、农民知识结构的转型和农村教育方式的更新模式、农业生产方式的改进与创新模式、农村环境治理模式、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模式、新农民精神面貌的塑造模式、政府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模式等多方面的内容。

探索农村价值观念的转变模式,是农民树立生态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其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实现农民从传统单纯追求农业的经济产值向追求农业生态价值观念转变,从而树立农村新的生态价值观念;实现农民知识结构的转型和农村教育方式的更新,对农民形成生态文明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民知识结构的转变,就是通过对农民进行现代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生态理论的教育来改变农民的知识结构从而形成现代农民意识。农民知识结构的转变既包括对现有农民知识结构的升级,也包括实现农民知识结构的多样化和科学化。要转变农民知识结构,必须要更新农村的教育方式,加大对农民科技知识和生态文明知识的培训力度,如选拔农村优秀青年到职业学校或高等学校进行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对农民进行培训,把农村中小学校建设成一个既可以对农村小孩进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场所,又可以成为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的好地方,从而让农民在不影响农业生产、不用离开家门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农业生产方式的改进与创新,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与方法,也就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业的转变。农村环境治理模式,即探索怎样对农村现有存在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已对农村环境构成的危害进行治理,并制定出解决的方法与途径。它包括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污染与危害的处理、对农民生活与健康有危害的环境问题的治理、工业生产对农村造成的环境危害的处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农村环境治理主要是指对农村环境已构成危害的问题进行治理,而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来说,则主要指的是对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问题上存在的硬件与软件方面的不足加大资金与人力的投入和对已有的农村生态文明成果进行保护,如对农村公共产品、公共设施的建设与保护,对农村村舍建设的合理规划,农村能源的综合利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与保护等多方面的内容;农村精神面貌的塑造模式,就是要探索怎样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怎样培养农民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怎样树立农民的崇高人生理想以及农村生态文明理念的实践模式,另外,还有怎样消除农村落后的生活习俗、封建迷信思想等方面的内容;政府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模式,指的就是怎样能够利用政府现有的资源来更好地建设农村的生态文明的实践模式。它包括政府怎样利用自身的资源对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进行有效的技术帮助与指导、建立或进一步完善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保护投入机制、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投入机制等方面的内容。

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优化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是加快农村环境保护、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先导工程”、创造竞争优势和确立发展强势的“基础工程”、以人为本、提升幸福指数的“民生工程”,同时也是国家级生态县创建的基础,是国家级生态县创建的基本条件之一。

对山区县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这不仅将对保护环境起到积极作用,还将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山区县,应该如何贯彻十七大精神,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带着这一问题,最近,笔者对典型的山区县和“中国生态旅游大县”、“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县”——江西省上犹县进行了一番思考。在调查中笔者了解到:山区县的一大特色就是山清水秀,拥有其它地区无可比拟的生态资源。笔者认为,充分利用好生态资源这笔财富,做活“生态经济”文章,既是山区县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山区县扬长避短、谋求后发优势的战略选择。

一、山区县具备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

山区县发展生态经济的潜力很大,优势明显。以上犹县为例,突出表现为以下三大方面:

第一,山区县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这是发展生态经济的前提。如,上犹县地处江西省西南边陲,境内群山连绵,层峦叠嶂,山地面积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83.6%;有水域面积13.6万亩,其中有效水域面积9万多亩。全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8.8摄氏度,无霜期268天;年平均降雨量1497毫米;年平均太阳辐射量107.1千卡/平方厘米。境内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水充沛,素有“风雨适时,四季宜人”之美誉,自然条件优越,适宜生态生态作物生长。第二,山区县生物资源十分丰富,这是发展生态经济的基础。就拿上犹县来说,共有林地面积174万亩,其中经济林31万亩,毛竹林20万亩;有草地草坡40万亩,其中寺下、双溪、紫阳三个乡集中连片的优质草山坡10万亩,五指峰、平富集中连片草山草坡5万亩;已开发茶园面积3万亩,已成为赣南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广阔的林地,构成了上犹生态产业开发的巨大潜力和发展生态经济的强大优势,2005年,该县的陡水湖、五指峰先后被国家林业部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07年,该县荣获“中国生态旅游大县”的称号;今年,又荣获“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县”的称号。

第三,山区县往往更容易形成良好的生态环保理念,这是发展生态经济的保证。一般而言,山区县的生态资源相对丰富,山区人的绿色情节也相对浓厚。比方说上犹县,近几年来,该县的党政班子生态环境的意识越来越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碧水青山”的生态环保理念已在执政者心中扎下了根,正是凭着这种理念,上犹县在搞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处处把生态环保放在工作的首位,就连在招商引资这一中心工作中,也是坚持“凡是破坏生态环保的项目,都坚决不引不上”的原则加以甑别引进。据了解,仅2007年,上犹县就拒绝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12家,清理不符合环保指标的企业8家。

二、发展生态经济对山区县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其一,有利于与外界经济接轨。纵观当前国际国内,“生态革命”方兴未艾,生态经济将成为人类最佳经济归宿,尤其是党的十七大更是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号召。在这样的大气候下,发展生态经济,不仅能使山区县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而且能使山区县经济尽快与国内国外接轨,实现山区县经济适应市场、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其二,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强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都在加大“生态文明”的建设力度,而发展生态经济,走的就是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子,它将在“洁净生产”,谋求基本无废型物的循环生产方式中使生态环境得到复兴,从而获得一本万利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其三,有利于造福子孙后代。发展生态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仅关系到目前上犹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而且还是造福上犹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只有着力抓好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提高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山区县才能真正实现山川秀美,江河清净,山区人民的子孙后代才能真正过上幸福、富裕、美好的生活。

三、对山区县发展生态经济的对策思考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山区县不仅有发展生态经济的优越条件,而且有发展生态经济的迫切需要,应该采取怎的措施才能打好“生态”这张牌,真正做强生态经济?笔者认为,关键要更加牢固地树立“生态立县”的理念,实施如下“四大战略”:

(一)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实施生态农业战略 作为山区县,“山多水丰田少”是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比如说上犹县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一方面,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耕地资源十分有限,但另一方面却使上犹具备了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广阔的山场、水面发展空间。结合实际,笔者认为,要加快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希望在山在水,优势在山在水。因此,山区县应积极克服传统农业观念制约,坚持把山水当作耕地来使用,把“生态”当作“资产”来经营,着力在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产业上下功夫。

1、调整结构,发展生态产业。按照区域布局和产业分工的原则,走出“别人种什么就跟着种什么”、“短期市场需求什么就生产什么”的被动性和适应性调整老路,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大力发展具有生态和经济双重效益的种植、养殖产业。如上犹县,就应结合目前已形成茶叶、优质水果、特种水产、绿色大米、无公害蔬菜、油茶等农业优势产业的实际,在着力建设油石、梅水和五指峰万亩茶叶观光带,集中建设紫阳、社溪、水岩、双溪、寺下五个高标准万亩油茶基地的同时,按照“一乡一业”的发展模式,积极引导农户发展优质水果、特种水产、绿色大米、无公害畜牧、无公害蔬菜,以形成黄埠--东山--油石--社溪脐橙和无公害蔬菜产业带,五指峰--陡水--平富--寺下--梅水东魁杨梅产业带,营前--东山--社溪--黄埠绿色大米产业带,双溪--紫阳--五指峰高山畜牧业产业带,东山--社溪--营前--油石四元杂交猪产业带和五大湖区特种水产产业带。从而形成“特色明显、规模发展、结构多元”的生态产业发展格局。

2、推广技术,开发生态农产品。作为山区县,在生态生产品开发方面,要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进标准化施肥、标准化使用农药和有机茶生产、绿色蔬菜种植、绿色畜禽养殖等生态农业生产技术进村入户、下田入地,积极推广猪—沼—果(茶、菜)的生态农业模式;要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整顿,严格控制违禁农药、化肥、饲料等农业生产资料流入生产环节,确保农副产品的“生态”品质,比如上犹县,就应该结合县情,着力打造“梅岭”有机茶、“四元杂交猪”、“陶氏云片”、“绿月大米”等生态农产品品牌,依靠品牌提升生态产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保护水源,建设生态屏障。保护水资源是山区县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点工作,因此,应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积极组织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如上犹县,就要加大油石河、梅水河治理力度,保护好境内水资源,力争将上犹建设成为赣州市自来水供应基地;综合治理境内各交通路道沿线的“秃头山”等山地资源,推进农业再生产与生态再生产相互协调发展,力争到2012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5%,水土保持率达到90%,从而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保障。

(二)以科技环保为抓手,实施生态工业战略 工业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撑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作为山区县,要发展壮大工业经济,必须以科技环保为抓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少山区县的“工业短腿”现象都较为突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链条短、工业与农业和其他产业的关联度低。面对这一现实,山区县必需坚持以产业资源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重点,始终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和“发动机”来抓,大力发展无污染、低耗能、高效益的生态环保工业。

一是要突出特色兴工业。作为山区县,应该结合自身资源特点,以特色产业和丰富的竹木等山林资源为依托,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生态食品加工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推进生态农副产品系列化开发。二是要强化招商引资兴工业。山区县应立足丰富的生态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招商选资,坚决做到“四个不引”,即:国家明令禁止的项目不引,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项目不引,设备淘汰、工艺落后的项目不引,影响公共安全、损害群众利益的项目不引。同时要严格做到企业申报和开工必须落实环保制度、配备专门环保人员、严格环保审批手续、配套生态恢复措施。

三是要狠抓改革兴工业。在推进企业改革振兴的过程中,山区县应坚持以“妥善安置职工”为目标,以“盘活企业资产”为重点,在推进国有、集体工业企业的民营化改制的同时,大力引进实力型、节能型、环保型高新技术,改造嫁节传统工业,使企业实现降耗、降污的目标,达到环保标准。对市场前景途窄、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企业,要坚决予以整顿乃至关停。

(三)以碧水青山为取向,实施生态旅游战略 山区县往往山秀水美,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景较为广阔。如上犹县,2007年除成功入选“全国生态旅游大县”外,还荣获全国“最具魅力的旅游大县”和“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大县”两个单项奖,2010年荣获“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县”,这就是该县具有生态旅游发展潜力的最好证明。因此,科学整合山水、文化、历史等旅游资源,建好景区景点,发展壮大旅游经济,推进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是加快山区发展、扩大对外开放的有效途径。结合实际,山区县发展生态旅游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快旅游景区建设。如上犹县就应该结合实际,以深圳安远集团投资15亿元整体开发境内旅游资源为契机,以陡水湖、五指峰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为重点,加快旅游景区建设步伐,当前,要重点抓好陡水湖京明度假村、五指峰温泉漂流、沿湖生态农庄、南河湖城市公园等项目的建设。要抓好总体规划的实施,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要抓好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要高起点规划好道路、水电、通讯等公益性设施建设工作和宾馆、山庄、餐饮、环卫等服务性设施建设工作,着力提升“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功能设施的能力。

2、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一般而言,山区县的旅游开发往往起步晚,无法与那些起步早的大中城市地区在景点方面比大比强,只有发挥自身的山水资源优势,将旅游景点做精做特。如上犹县,就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要在五指峰、陡水湖被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基础上,抓紧做好陡水湖景区申报创建国家4A级景区工作。二是要结合五指峰列为世界候鸟观察站、国家级森林公园的优势,全力打造五指峰“候鸟游”、“探险猎奇游”品牌。三是要充分发掘陡水湖生态资源,全力打造陡水湖“度假休闲游”品牌,将陡水湖建设成为集休闲、娱乐、观光、疗养等功能为一体的旅游景区。四是要结合南河湖面开阔、水质优良、邻近县城的优势,将其办成国家青年滑水表演队训练基地和赣南龙舟大赛训练基地,打造“滑水游”、“龙舟游”品牌。四是要结合赣南树木园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优势,全力打造赣南树木园“科普游”品牌。五是以安远集团投资建设的温泉宾馆、漂流为依托,全力打造“健康游”。

3、做精旅游线路。按照境内旅游资源分布和境内交通布局情况来打造旅游线路,是山区县整合旅游资源,盘活旅游景点的一大取向。就拿上犹县来说,当前尤其要重点打造两条旅游线路:一是要充分结合赣州至陡水湖这条江南唯一保存完整的“夹皮沟”式森林小火车线路资源,将其打造成“赣州——陡水湖”浪漫风情游精品线路;二是要结合上江线贯通江西、湖南,途径上犹多个乡镇和多处旅游景点的优势,着力打造突出“乡村农家乐”、“乡村民俗”等特色的“梅水——龙门——营前——五指峰”精品旅游线路。通过打造上述两条精品旅游线路,对境内闲置、无序、分散的旅游景点进行有机链接,丰富旅游内涵。

(四)以做精做靓为重点,实施生态城市战略 山区县的县城往往具有较为厚重的绿色底蕴,因此,当地政府应该按照建设生态城市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城市建设、管理的力度,将县城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的园林城市,以此提升县城环境和市民生活质量,就上犹而言,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要高质量完成城市规划。当前,上犹县正在进行县城第三轮总体规划,在开展这项工作的过程中,要树立规划可以出生产力的观念,以规划来优化配置城市综合资源,尤其要进一步做好城镇绿地系统规划修编,完善城市“绿线”制度。通过规划,把更多的城市空间留给市民,把最好的视觉资源留给群众,把最适宜休闲旅游的区域留给游客,真正营造“宜居、宜赏、宜乐”的城市环境。

2、要完善公用设施。结合实际,上犹县在完善公用设施方面要按照“以人为本”的思路,着重做好以下方面工作:一是要扩大公共绿地的面积,同时做好供水、供电、通讯管网的改造、铺设;二是加快垃圾中转站、垃圾填埋厂的改建、扩建;三是对县城内小街、小巷进行改造;四是增建县城公厕和县城污水处理厂。在公用设施建设的投入来源方面,要敞开投资大门,推行对项目投资主体的公开招投标制度,努力形成公用事业社会办公格局,以解决政府对公用设施建设缺乏资金难题。

3、要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双拥城市为契机,下功夫整治城市脏、乱、差,抓好城市容貌整治,从根本上解决占道经营等问题,切实保障城市道路干净、畅通,市政设施完好无损;要加大对城市广告的管理力度,对主要街道、主要建筑的户外广告要精心设计;要以背街小巷、居民小区、城乡结合部为重点,抓好道路养护和排水管网维护,消灭道路坑洼不平和污水乱流,垃圾杂物乱堆乱放的现象,确保城市卫生、整洁

以创新思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创新理念和思路,以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目标,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建设生态文明进行了认真探索与实践,成功创建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编制全面规划,理清建设思路。在深入调查研究和进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花溪区对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一是编制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将全区行政区域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明确了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范围。二是完善城市建设规划。突出“生态、旅游、文化、宜居”四大主题,确立了“山水园林城、低碳示范区”的发展定位。三是编制和完善行业规划和专项规划。围绕优化产业布局,规划了一批产业带和工业聚集区,编制了生态农业、旅游商贸、道路交通等规划,完善了乡镇村寨建设发展规划。

抓好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步伐。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需要有一批经济效益好、发展后劲足、投资回报高、带动作用大的项目来支撑。为此,花溪区把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抓手,实施项目带动,初步实现了优质生态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与高端产业项目的相互匹配。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打破交通、水利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制约,加快改善发展生态经济的条件。集中精力抓好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引进一批投资拉动型、产业聚集型、资本密集型的重大产业项目。

发展特色产业,建立产业体系。面对环保准入要求高、产业选择难度大、优势资源利用难的实际情况,花溪区积极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利用信息化改造现有化工、机械、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初步实现了以最小的环境代价支撑更高水平的发展。二是突出发展旅游商贸业。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和商贸物流,把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打造成为壮大区域经济、增强经济活力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地走绿色化、产业化发展道路,培育一批特色农业品牌,建设一批特色生态养殖、种植基地,推动了观光农业发展。

整治生态环境,拓展建设内涵。环境友好、生态良好,是生态文明示范区的重要特征。花溪区牢固树立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理念,把水资源作为第一生态资源,把发展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第一战略任务,拓展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实施了全流域治理工程、生态绿化治理工程、节能减排治污工程。森林覆盖率已近42%,基本实现了南环线经济带及中心城区无严重污染企业。

创新体制机制,夯实建设基础。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新事业,需要创新体制机制。花溪区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是创新投入机制。建立健全适应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乡镇(街道)财政体制,推行“乡财县管乡用”。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和奖励机制,抓好信贷投资,加快实施一批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二是调整完善考核体系。将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目标纳入目标管理,引入公众评价机制,并加大生态、效益指标的考核权重。三是积极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开展绿色乡镇、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创建,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推进我县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课题,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纳入“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今年以来,省市也在着重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精神,紧密结合宁海实际,加快推进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新的战略任务。从宁海实际情况看,历届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生态建设,较早认识到了生态建设的重要性,较早树立起了生态发展的理念并进行了积极探索,较鲜明地提出了生态县建设的目标要求,较有力地采取了推进生态县建设的种种举措。通过全县上下不懈的努力,生态县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许多工作走在全市、全省前列,成功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和省级生态县,宁海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自然生态环境在宁波市各县(市)区中排名首位。但我们也应看到,新形势下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它不仅包括过去的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更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高,这对我们的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工作机制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要把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任务来抓,从我县的特点和禀赋出发,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放大生态效应,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特别是要在“六个互促共进”上下功夫:

一、联动推进生态建设与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互促共进

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与生态经济建设的目标取向、路径选择具有一致性。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工业经济仍然是我县的主体经济、强县经济,而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工业经济工作的主线,必须不失时机地建立环境约束倒逼机制,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一是推进产业布局集聚化。重点是实现“两个转变”:即实现由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向搭建统一的发展平台转变,把分散的工业企业集中到园区;实现工业园区由“百货公司”向“专卖店”的转变,就是由综合性园区向专业化园区转变,这有利于推动产业配套协作,也有利于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培育相关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综合竞争力。要加快推进“二区八园”产业基地建设,把“6+6”产业发展规划与空间布局规划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二是推进产业层次高端化。一方面是抓招商选资促进增量的高端化,按照高技术、高成长性、高税收和低污染、低耗能、低成本“三高三低”的项目选择路径,主攻“大、好、高”项目;另一方面是抓结构调整促进存量的高端化,提升文具、模具、汽车零部件等传统特色产业,推进产品研发设计、现代营销模式、企业组织结构等创新发展,扶持企业上市和开展资本运作,实施兼并重组,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三是推进资源利用最大化。进一步加快以国华宁海电厂为龙头的宁海湾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延伸循环产业链,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工业园区和企业生态化改造,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等节能减排措施,推进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循环综合利用。统筹利用县内、县外资源,大力引进各类人才,鼓励企业返乡创业,发展区域总部经济,努力将“宁海人经济”转化为“宁海经济”。

二、联动推进生态建设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互促共进

城镇化有利于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也是推动生态建设、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载体。要坚持走特色发展、综合开发、内涵提升、宜居宜业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宁海的城市特色是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山连着水、城靠着海,要按照打造生态型宜居宜业城市的定位,实施“三改三联三突破”的城市发展战略,推进城市六大功能区块建设、城市六大节点改造和城市六大提升工程,进一步舒展城市空间,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公共服务。在城市建设中融入生态理念,充分利用城市的自然生态资源,把山、水、海、城结合起来,统筹规划、精心设计,深入开展园林城市创建。城镇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龙头抓手,要顺应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新趋势,积极谋划和实施新一轮城镇开发建设,通过规划引导、综合开发、文化传承,推动资源要素向城镇配置,产业人口向城镇集聚,增强城镇承载集聚功能,使之成为承接城市辐射、带动农村发展的战略节点,促进城乡生态经济联动发展。要注重从各乡镇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出发,加强分类指导,在发展方向上明确定位,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加快打造特色鲜明的工业重镇、农业强镇、旅游名镇和生态美镇。

三、联动推进生态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互促共进

新农村建设最突出的是以改善生态、生产、生活环境为主的农村发展。我县广大农村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优美,要立足这一优势,把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与发展生态产业、农民增收致富结合起来,因地制宜走强村富民之路。一是做好生态富民文章。充分发挥农村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一批生态旅游特色村,编制和实施西部山区生态旅游、东部山海生态旅游一体化规划。按照优质、高效、生态的要求,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加快有机、绿色、无公害和名特优农产品基地建设,并积极构建销售网络,通过农超、农餐、农旅、农展对接,真正使优质生态的农产品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商品。二是做好生态优居文章。深化“净化大地、美化家园”活动,大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整治系列工程,使农村环境干净整洁、生机盎然,更具吸引力和可居性。加快推进农村住房“两改”,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模式建设农村住宅小区,提升农村居住品质,并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通过3年努力,新建改建农村住房240万平方米,安置农户13700户,节余土地460亩。三是做好生态育民文章。人可以改变环境,但环境也能改变人。要通过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和文明乡风建设。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基层生态创建活动,确保到2011年80%的乡镇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60%以上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并引导群众牢固树立卫生意识、生态意识、文明意识。

四、联动推进生态建设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互促共进

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具有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等特点,能有效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因此,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手段,大力实施服务业提升发展倍增计划,争取到2013年使服务业增加值在2008年的基础上增加一倍,达到150亿元。从我县比较优势出发,以打造长三角最佳生态休闲旅游中心和宁波南部区域现代物流中心、现代商贸中心“三大中心”和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商务会议健身基地、生态人居福地“三大基地”为重点,加快培育发展休闲旅游、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等“十大产业”。通过生态、文化等与旅游嫁接,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全面推进滨海休闲、温泉度假、森林养生等六大旅游基地建设,进一步打响宁海湾、宁海温泉、前童古镇、浙东大峡谷、伍山石窟国家矿山公园等旅游品牌;综合发挥我县自然资源、交通区位等优势,大力发展商务会议、运动休闲产业,建设长三角一流的商务会议基地和国家级户外运动基地;着力打造最佳生态人居环境,建设以山清水秀、滨海风光为特色的生态居住区,依托景区景点,发展休闲、度假、养老、养生等旅游地产。同时,要加快发展金融服务、现代商务、会展节庆等具有高增值性和带动性的“无烟”产业。

五、联动推进生态建设与民生改善的互促共进

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因此,加强生态建设要注重从水污染、大气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看得见、摸得着、触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入手,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着力提高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人居环境。近年来,我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的水务网、保洁网、交通网、就业网、保障网建设,使城区和70%的农村人口喝上了网供优质水,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超过70%,全县95%以上的行政村实现垃圾集中处理,等等,极大地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下一步,要在继续推进“老五网”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实施城乡统筹的教育网、就业网、医疗网、养老网、安居网等“新五网”建设,努力解决群众在就学、就业、就医、养老、住房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启动实施城区交通“排堵保畅”3年行动计划,努力实现“近期缓解、远期畅通”目标。要加强环境支撑工程建设,重点完善好污水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处理网络,以整治突出环境问题为抓手,大力建设生态城镇、绿色农村、蓝色海洋和森林宁海,全面改善城乡和区域生态环境。

六、联动推进生态建设与文化发展的互促共进

生态建设要靠生态文化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来支撑。要注重挖掘和发扬宁海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着力展现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生态文化交相辉映的独特魅力。一是社会化发展文化。坚持建文化、送文化和种文化并重,着力抓好基层文化建设和生态创建,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成为社会风尚,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二是品牌化提升文化。围绕生态文明主线,链接以潘天寿、方孝孺、柔石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古镇、古村、古戏台为代表的古建文化,以“十里红妆”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宁海平调(耍牙)为代表的地方特色文化,以中国徐霞客开游节为代表的节庆文化,进一步打响品牌,不断扩大地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产业化助推文化。以潘天寿设计艺术奖大赛为平台,以创意产业园为载体,积极发展创意设计产业。加快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旅游、文化与城镇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融合发展,把更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并在开发中实现更好地保护与传承。

生态文明是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尊重自然规律和保护自然为前提,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为主要内容,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的文明发展形态。

摘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份。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建设新农村就是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来统一考虑,将资源的接续能力和生态环境的容量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依据,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相互推动、相互协调。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状况却不容乐观,污染十分严重。为此,必须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建设良好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提升农村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保证生态安全为总体目标,努力实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

本文就我国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从四个部分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研究。最后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诸如完善农村环境宣传教育体系、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管理体制、加强对乡镇企业的污染控制、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等。关键词:农村;生态文明;环境保护

一 研究目的、意义 1 研究目的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即“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此前,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可见,两重要会议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规划了宏伟蓝图,这就是:新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而农村也恰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根据地。广大农村是淡水、耕地、林地、草原、生物等资源的最大腹地,是承载人口的主要场所,是实现科学发展的主要环境依托。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那种农业文明时代“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的浪漫早已悄然逝去。而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又与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要求,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严峻的农村生态形势,不仅仅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发展,更为严重的是它直接威胁到农民的健康、生命和财产安全。没有农村的生态文明,就没有中国的生态文明。本文是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研究我国新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力图通过对我国新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较深层次的剖析,考察其特殊性及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而提出加强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对策,谋求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的现实途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一些参考。2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研究我国新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首次写入党的政治报告,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的理论成果。研究我国新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崭新课题。因此,在目前农村环境污染情况进一步恶化而国内外针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的措施很少有全面而系统地解读与研究的情况下,加强对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具有全新的理论意义。本文根据当前农村存在的实际情况,力图从深层次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努力将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机制建立、科技应用、法律健全和社会参与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科学地提出可以有效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手段,为进一步研究新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些许较有价值的参考,为新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些理论上的依据。实践意义:研究我国新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 亿人口有 9 亿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农村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无农不稳,无生态文明的农村一样不会稳定,情况甚至会更加糟糕。人与自然环境发生联系的主要区域分布在农村和农业两个领域,而广大农村地区自古以来又是我们中华文明立足和发展的大本营。一方面我国农村地区是地大、人多,农村的环境状况势必会通过多种渠道渗透到全国整体的环境状况中去,这是我们须臾不能忽视的。另一方面,“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不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最终受伤害的不仅是农民,更是全社会所有的成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针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实践的途径进行科学地分析和考察,系统性地提出可以有效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手段,对于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将具有直接的借鉴和参考价值。总而言之,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最关键的是在于农村环境问题的治理。农村环境问题不仅与广大农民的利益紧紧相关,还与全国人民的利益相关,上升到国家层面,就是事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顺利实施。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事无巨细,着力完善农村环境宣传教育体系,着力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管理体制,着力加强对乡镇企业的污染控制,各级政府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切实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放到它应有的地位上来。这也是本文写作的初衷和主旨。二 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污染种类繁多、产生量大、分布面广、治理难度较大。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包括农村垃圾、人畜粪便、作物秸秆等固体废弃物及生活污水、生产废水的处理,化肥的减量合理使用,农药和有机物的控制,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等方面。农村环境污染,已不是农民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如不及早重视和防范,将会造成比现在城市环境污染更复杂、更有害、更难治理和恢复的被动局面。农村环境污染,各种有害物质残留进入食物链,既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又危害了人体健康,尤其容易滋生各种有害病菌,引发各种流行疾病,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安全隐患。1 农用化学物质不合理使用

合理科学地使用农用化学物质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过量使用或使用不当甚至滥用,则会对人类生活和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甚或严重破坏。由于长期不合理施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生长调节剂等化学合成物质,造成我国农业污染不断积累、生态环境不断退化,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 乡镇企业污染严重

中国的乡镇企业创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的“社队企业”,是在农村手工业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广大农民为了脱贫致富,安置农业剩余劳动力,改革农村单一经济结构,发展商品经济而开办了一大批这样的企业。乡镇企业的产值已占到我国工业总产值的一半,正所谓半壁江山。以乡镇工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乡镇企业在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3 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污染

近10 年来,畜禽养殖业成为农村新的污染源,在河网密布地区这种污染甚至已经超过工业污染。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大中型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约 80%分布在人口比较集中、水系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诸多大城市周围。这些地区可资利用的环境容量小,没有足够的耕地消纳禽畜粪便,生产地点离人的聚居点近或者同一个水资源循环体系中,加之其规模和布局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没有注意避开人口聚居区和生态功能区,造成禽畜粪便还田的比例低、危害直接。同时,大多数养殖场粪便、污水的贮运和处理能力不足,粪便和污水的处理率仅为 5.0%和 2.8%,90%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没有污染防治设施,大量粪便、污水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加速了我国水体富营养化趋势,以及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禽畜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4 农村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的污染

在我国广大农村,生活垃圾除了小部分用作肥料,大多乱堆乱倒。除少数乡镇设有简单的垃圾填埋场进行统一填埋外,绝大多数乡镇村庄的垃圾随意堆放在公路旁、江河小溪边,道路、河流、农田成了天然垃圾场。少数乡镇即使有垃圾填埋场,但大多选址不当,把垃圾场建在公路边、河流旁,且不能及时覆盖,造成二次污染,影响下游卫生。许多村虽然建了垃圾箱,但不能及时清运,垃圾长期露天对方产生大量氨、硫化物等有害气体,严重污染了大气;在堆放腐败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并会将垃圾中的重金属溶解出来,重金属和病原微生物会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三 完善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1 完善农村环境宣传教育体系

通过宣传与普及环境知识,让公众认识到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及其严重的危害,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心。在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更需要提倡生态文明。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如利用杂志、广播、电视、文艺表演等,向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宣传生态环保知识,从而树立强烈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自觉投身到保护农村环境卫生的行列中。另外,要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宣传教育,特别是加强农民等生产者的宣传和教育,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系列标准和生产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基本知识作为农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的重要内容。必须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要因地制宜地设计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对农民进行环境知识的宣传与教育,特别要重视青年一代的环保教育,要将环境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生中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使生活在农村的人们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方面变被动为主动。例如,农民过多地使用化肥或农药,或者使用方法不当,2 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管理体制

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1989 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限于当时的立法背景,已显得力不从心,尤其是对于今日的农村来说,其缺陷也日益暴露出来。在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有必要制定环境基本法,使生态文明成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并增加自然生态保护方面的内容,弥补现行环境保护法对自然资源保护的失衡。①在立法过程中注意提高立法质量,切实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对环境立法的适用对象进行调整,在侧重大中城市环境的同时利益,能够考虑将小城镇、乡村及乡镇企业、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环境利益更多纳入我国环境与资源立法的范畴。对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生态环境问题重新立法,尤其是对环境污染转移、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和完善,为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提供更多与当地实际因素联系紧密、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坚持现实性与超前性相结合原则,以本地事实为依据,坚持国家立法的原则性与本地实际的灵活性结合,并且地方环境立法应在科学预见基础上超前立法,以弥补国家立法的滞后性;强化污染责任制原则,进一步明确和加强污染者的法律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例如,浙江省已于 2009 年1 月 1 日施行的《浙江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就是针对本省水污染的特点,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污染防治法》,为有效解决超标排放,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3 加强对乡镇企业的污染控制

企业的发展,需要能源、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体系的支持,要求相对集中、连片发展,这样才能体现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我国乡镇企业点多面广、分布散乱,基本处于“处处点火,村村冒烟”的局面,这种分散化、无序化状况不但阻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而且给污染控制和环境管理带来困难。小城镇的建设给控制乡镇企业环境污染带来良机。小城镇建设引导居住区向集镇集中。不难理解,当居住群落十分分散且规模又不大而乡镇企业又大多分布于自然村落附近时,污染防治设施上马很难,进行集中控制就更不可能。居民向集镇集中以发展小城镇,才可能规划统一的工业园区,这样原本分散的乡镇企业才有可能向工业小区迁移。在农村和城镇设置乡镇企业工业小区,并设计和推行一套能使其有效运转的宏观调控政策和长效运行机制,是消除乡镇工业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必不可少的工作。乡镇工业企业发展区需要具备外延发展所需的空间和内涵发展所需的条件。由于各地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乡镇企业工业小区在区位选择上不宜采用同一个标准。一般来说,较为发达的地区应以县为单位设置乡镇企业工业小区,不发达地区应以地区为单位设置乡镇企业工业小区。鉴于乡镇工业企业自身具有追求内部和外部规模经济、避免内部规模不经济的动力,政府在确定乡镇企业工业小区时要以规避外部规模不经济为主旨。设置乡镇企业工业小区可以从更大范围内的劳动力转移入手加速工业化进程,从提高非农产业发展的空间集聚度入手加速城市化进程,同时可更好、更快地为乡镇工业企业获取外部规模经济、避免外部规模不经济创造条件,以降低乡镇工业企业空间集聚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等所需付出的代价,尤其是环境代价。4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目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普遍较差,污染严重。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农村经济与改善人居环境的关系,政府帮扶与农民自主参与的关系,集中整治与长效机制的关系,发展小城镇与村庄整治的关系,集约节约用地与统筹城乡用地的关系等五个关系。①适当参照《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确定的规划原则,以及《村镇规划标准》、《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等其中的有关技术规定,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搞好村庄规划和治理。基本思路①完善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要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供依据,重点是明确村庄整治选点、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时序、严格保护的自然生态空间;各地应依据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统筹协调面向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为“村村通”工程合理布局提供技术支持。

②合理确定村庄整治内容。各村庄要因地制宜,主要从村庄道路建设、供水排水设施、垃圾集中堆放点、宅基地等方面展开整治,对于国家支持整治的项目,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确保项目的实施。③制定村庄整治规划。村庄整治规划是指导和规范村庄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的专项规划,是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编制村庄整治规划应当在现状评估的基础上,以解决当前村庄的重点问题为基本思路,突出乡村特色、传统文化和可持续发展为长远目标,合理确定村庄整治的具体项目和整治要求,并提出实施计划和措施。④加强农房建设的指导和管理。落实“一户一宅基地”政策,节约集约村庄用地,尽量少占用耕地。鼓励建设联排式、公寓式住宅,严禁城镇居民以租用、借用等形式占用农村宅基地。防止任何单位以新农村建设为名,盲目拆迁农民房屋,损害农民利益。四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渐认识到了生态问题的重要性,尤其是农村的生态问题。农村的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进步,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更是离不开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因为,没有农村的生态文明,就没有中国的生态文明。为此,我国相继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战略、科学发展观等,党的十七大报告也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把其作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生态文明被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面对当前农村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各级政府应带领广大群众迎难而上,不惧困难,共同谱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和谐篇章。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N].人民日报.2007-10-19.[2] 佟庆远等.新农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设计[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3] 席北斗等.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8. [4] 柯珍堂.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关系探讨[J].企业经济,2008(11).

[5] 郑少尉.生态文明与环境立法的完善.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2006(02)

新农村建设现状: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2-05-18 11:48:00 ] 作者:田雪梅 编辑:studa090420 摘 要: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关键词: 生态农业 现代科学技术成果 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业生产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在这种背景下,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目前,虽然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一、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方面。这种研究应当建立在对现有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需要多种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需要建立生态农业自身的理论体系。

二、技术体系不够完善 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这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三、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 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民不能对土地、水等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

四、农产品价格限制生态农业发展

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的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

五、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 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例如,信贷服务对于许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盈利可能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之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另外,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需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建立比较有效的能力建设机制,对于更为重要的基层农民来说,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

六、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

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地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目前生态农业的实际情况还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因为在一些地方,仅仅依靠种植业的发展,难以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益。中国加入WTO,既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之面临着新的挑战。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生态农业的发展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其中,农业的产业化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

七、组织建设存在着不足 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组织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独立而片面,与某些狭隘决策过程密切相关。中国当前的生态农业,也同样存在这种组织建设的不足。

八、推广力度不够

虽然生态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政府也较为重视,但仍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101个国家级生态农业县与全国相比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从总体而言,沉重的人口压力,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农业的面源污染在许多地方还十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态功能退化等,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的生态农业试点,还只不过是“星星之火”。

但我们相信,只要大家不断努力,生态农业这一“星火”,一定能在中华大地形成“燎原”之势,成为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生态文明建设: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经验,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并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思考,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思想。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时代课题,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提出了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新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我们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打破城乡二元格局,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建立起城市和农村互补互促、共同进步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思想,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充分表明了我们党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坚定决心,深刻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集中代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愿望和根本利益。实践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业得到了加强、农村得到了发展、农民得到了实惠。这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发展道路,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党的十八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报告还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此外,报告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对生态文明建设指出了四个方向: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许 震

2012年11月02日04:4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经验,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并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思考,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思想。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时代课题,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提出了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新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我们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打破城乡二元格局,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建立起城市和农村互补互促、共同进步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思想,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充分表明了我们党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坚定决心,深刻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集中代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愿望和根本利益。实践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业得到了加强、农村得到了发展、农民得到了实惠。这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发展道路,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创建生态文明村 建设和谐新农村

去年以来,**县积极探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从**农村实际、农村生活、农民需要出发,在全县农村广泛开展了创建生态文明村镇活动。活动开展一年多来,取得了较好效果,农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经济快步发展,群众文明素质显著提升,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创建活动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

一、立足实际,精心策划,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

**县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总面积1443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86%,经过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不懈的山区建设,治水整地、植树造林,形成了“山顶青松戴帽、山腰花果梨桃、山脚绿水缠绕”的立体生态环境,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9.2%,呈现出“春天一山花、夏天一山绿、秋天一山果、四季有景观”的生态效果,成为全县人民的一笔宝贵财富,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立足这一实际,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生态建县战略,进一步加大了造林绿化、环境保护力度,生态环境成为**的一个品牌和优势,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国家生态旅游实验示范基地,农民也在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400多元。

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座座新瓦房盖起来,一批批小康楼建起来,但与之不相称的是,农村的整体环境却不尽人意,陈规陋习积重难返。有的村庄规划建起了新房,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有的村内柴草乱垛,垃圾乱堆,禽畜乱跑,污水乱倒;红白事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在温饱问题已总体解决、开始向小康社会迈进的这个“临界点”上,农民对改变陈旧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如何在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不断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实现农村的和谐发展,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新课题。在深入调研、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县决定把创建生态文明村镇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以“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精神充实、环境良好、生态优化”为目标,通过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群众生活质量;通过改变农民生活方式,提高农村文明程度;通过发展农村生态经济,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生态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一经提出就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一场以全面建设绿色、文明、富裕、和谐新农村的运动在全县农村广泛展开。

二、科学规划,典型示范,稳步推进创建工作

生态文明村镇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全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人文地理条件、工作基础的不平衡,和创建工作本身所涉及内容的多样性,决定着创建工作必须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对此,我们坚持抓规划、抓示范、抓投入,推动创建工作顺利进行。原创:www.xiexiebang.com

一是抓好规划实施。县文明委出台了《关于开展生态文明村镇建设的意见》,制定了详细的生态文明村镇建设“八化”标准和实施方案,按照因地制宜,分阶段实施、分层次推进和注重实效的原则,针对农村的群众基础、经济实力、干部素质状况确立了示范、普及和过渡三类标准,按试点、全面建设和重点提高三步实施。确定,力争到2006年底在每个乡镇抓出12个达到示范标准的村;2010年使全县80%以上的村建成示范标准的生态文明村,使全县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1年开始逐步使全县农村基本实现现代化。

为加强对生态文明村镇建设的领导,县里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文明委主任任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文明委各主任实行了包乡镇、包村责任制,各成员单位落实了工作分工,定期组织有关单位和创建村召开调度会,对创建工作进行指导、督促。各乡镇、村也普遍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摸底子,搞规划,定方案,本着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方针,组织创建活动。每个乡镇先抓出3-5个试点村,再逐步推开。到目前,全县已经完成60个生态文明村的创建试点,取得了良好成效,为全面建设积累了经验。

二是搞好示范引导。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是一件新生事物,由于地理环境、基础条件不同,各村的创建重点也有很大的差异,为了扎实推进生态文明村镇的创建工作,县文明委重点抓了示范引导。选取了一部分经济基础比较好的近城区、镇驻地和沿国道、省道、县道的村镇以及规模较大的中心村,按示范标准建设,通过建设“文明长廊”和“文明片区”,逐步辐射带动其他村庄。去年以来按照示范标准先后建成了许家庄、大尧、梁家庄子、林泉等10余处高标准的生态文明村,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洪凝镇大尧居是一个临近县城的村居,虽然村民过上了富裕生活,但“院内现代化、院外脏乱差”。开展创建活动后,村“两委”带领村民硬化道路,整修河道,清理垃圾,植花种草,美化街道,使村庄由乱到治、由脏到洁,许多居住在县城的村民又搬回了村里。潮河镇林泉村针对村庄实际,开展“搞规划、建新村”运动,加大旧村改造步伐,去年活动开展一个月就拆迁了50户旧房,按照统一标准进行了新建,农民尝到甜头,今年一开春又有170户农民自发拆迁旧房,重建新房,村里及时出台优惠政策,加强规划设计,使新村建设与改水、改厕、改圈、改灶,绿化、美化、亮化同步进行,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示范点出现的新气象,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点燃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群众中蕴藏的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20个示范村初步实现了“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绿中”的目标,参与创建村基本消除了柴草乱垛、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粪土乱堆、禽畜乱跑的“五乱”现象。

三是确保资金投入。针对创建工作投入大,而村级经济又比较薄弱的实际,县里采取了“几个一点”的投入模式,即“政府投一点、社会筹一点、集体出一点、农民拿一点、共建帮一点”。全县以农、林、水等部门为主,积极争引资金项目,向创建村倾斜。组织开展城乡文明共建活动,协调城区文明单位、文明机关与创建村结成共建对子,发挥资金、信息等优势进行扶持,两年来投入资金320多万元。同时,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进行支持。民营企业永昌建筑公司一次投资20余万元,为莫家庄子居修建了一条硬化、绿化、亮化的文明街。两年来,全县生态文明村创建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已形成了以沿222省道的街头、洪凝、高泽的11个村居和沿334省道的潮河、户部、叩官、松柏、中至、于里的9个村庄为重点的两条“文明长廊”,辐射带动起了80个生态文明村,建成了8个文明片区,1100多条文明街,在全县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文明村镇创建网络。

三、突出特色,创新内容,不断提升创建水平

在创建过程中,全县立足以生态促环境改善、以环境促进素质提高,积极实施了环境卫生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文明生活创建、生态环境优化和生态经济发展“五大工程”。

一是实施环境卫生整治工程。把清理农村“三大堆”、治理村庄“脏乱差”作为首要任务,修垃圾池、建排水沟、拆违章建筑,成立卫生清洁队,净化村庄环境。潮河镇将驻地周围的12个村庄全部纳入小城镇管理,成立了镇容监察中队,对辖区内每条街道都拿出专人进行管理。街头镇设立了小城镇管理办公室,成立了由41名队员组成的镇容监察大队,加强对镇区各类市场、环境卫生的管理。在各村成立了卫生保洁队,在镇区农户落实了“门前三包”责任制。今年以来,全县硬化街道120余条,清理街道1000余条,设置垃圾箱2000多个。8个乡镇建立了环卫大队,130多个村成立了卫生清扫队,垃圾全部实行定点填埋处理。人改善了环境,环境也改造了人。前旋子村过去垃圾粪便都堆在路旁,排水沟7年未清理,臭气熏天,现在治理了街道,净化了环境,村民的卫生意识也提高了,今年麦收时节,没有一户村民在村内的街道上打场晒粮。

二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农村基础设施的薄弱是造成城乡差别大,农民生活质量差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把通自来水、通硬化路、通有线电视、通程控电话,改善村庄基础设施,作为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加大了投入。先后实施了农村自来水、硬化路、有线电视、程控电话“村村通”工程。全县投资7000多万元,硬化道路500公里,今年全县12处乡镇将全部完成硬化道路村村通。投资2000多万元使173个村吃上了自来水。有线电视用户实现大幅度增长,全县343个山区村、5.4万农户看上有线电视。全县电话户均占有率增加到55%以上。街头镇仅今年就新增有线电视用户4000户,全镇达到1万户,成为全市第一镇。在改善农民生活设施的同时,我们特别注重精神文化设施的建设。根据农民求知、求美、求乐、求健康的需求修建了健身小广场(路径)、农民小公园,篮球场、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建立了阅报栏、宣传栏和文明学校,村村建起了文化大院,为农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开展文明教育提供了场所。

三是实施生态环境优化工程。围绕建设“山清水秀、绿树成荫”的新农村,县里组织创建村科学地绿化、美化街道,建设环村绿化带,打造村庄绿化圈,改善村庄生态环境。松柏乡窦家台子村去年投资20万元进行街道硬化,今年又聘请县园林处专业人员对街道进行了规划,投资3.5万元对文明街进行了高标准的绿化,在街路两侧栽植绿化观赏树木1400余株。叩官镇翰林沟村投资10万元建设了20米宽的环村绿化带。仅今年全县就栽植环村和街道绿化树木20余万株,营造了良好的生态小环境。同时,县里还注重大环境的生态建设,坚持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护林、管林护林一起抓,成立了封山护林领导小组、执法大队,乡镇成立了护林巡逻队,村级配备了吃“皇粮”护林员,县内所有山场都得到了有效保护,营造了良好的县域生态环境。

为了把生态文明村建设成环保型、节约型村居,我们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改水、改厕、改圈、改灶,加大技术扶持力度,推广沼气池、太阳能热水器、节能灶等生态节能技术。松柏乡后长城岭村建起部分沼气池示范户后,原来许多没有列入建设的农户看到后,纷纷要求列入建设名单,仅一个月全村就有80多户建起了沼气池,有的户觉得一个不够用,一次建设了两个池子。沼气池的建设,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为农民带来了实惠,每户年可节省化肥、农药、燃气开支800元。仅今年以来,全县就改水、改厕、改圈、改灶、建起沼气池2600个、太阳能灶3000个,在节约柴草、保护山林的同时,还与养殖业、种植业实现了有机结合。

四是实施农民文明生活创建工程。结合环境的改善广泛开展了“先进文化、党的政策、文明习惯、致富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文明进农家”活动。在村里设立了“四进农家”宣传栏,及时进行“四进”内容的宣传。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网和村民文明学校对农民进行培训,使农民的文明素质和生态文明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有的村还建起了民间杂耍队、业余戏剧团,吸引农民参与活动。街头镇代吉子村经常聘请电影放映队和小剧团进村演出,利用演出前对农民进行形势任务教育,既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又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为了解决农民外出打工,家庭生活不便的问题,生态文明村的创建把建立义务帮工队、科技服务队、农机服务队等服务组织作为重要内容,把创建活动和办实事结合起来,增强了创建活动的吸引力。为了改变农民生活方式,倡导道德新风,还建立了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老年协会等村级服务组织。许家庄居自从建立了道德评议会后,村

第四篇:社会调查报告——新农村发展

新农村发展调查报告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再次,我们还要知道新农村发展的内容:关于新农村建设,十六届五中全会已给出了明确的要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二十字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本次社会实践,我通过各种不同途径对本村经济社会风貌调查,发现了不少变化,不少他问题,下面就是我的调查途径、发现及解决办法:

⒈ 对本村的过去展开调查,我发现本村在过去非常贫困,农民文化素质低下,政治参与率极低,社会不开化,人民生活单调乏味,这曾经是本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直接影响了以后乡村各方面的发展。导致村集体经济主导产业单一,农业产业化薄弱;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人才、资金和信息匮乏;村级集体经济增长方式和管理方式落后;缺乏强有力的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办法:

① 因地制宜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② 强化村级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要积极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在完善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登记的同时,推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积累机制,防止分光吃光,积蓄集体经济发展的后劲。

③ 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

④ 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

⑤ 加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

⒉ 走访村民、村委会干部,了解到现在村子存在思想习俗过于死板,经济发展过于滞后,村民收入水平不高,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以致老弱妇孺数量多,影响村民生活。例如一些村民环境卫生意识淡薄,“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污水靠蒸发,垃圾随风刮;窝棚随处搭,摊位随便拉,”已成部分农村发展现状。村道两侧乱搭建、乱堆放、乱倾倒的情况比较严重;部分基础设施不到位;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被随意倾倒,河道、池塘的垃圾成堆。办法: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建设要求,不断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升公民保护农村环境意识。购买发放《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挂图》、《农村环保实用技术》和《新农村环境保护读本》,普及农村环保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环保意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工作,落实专人负责,建立长效保洁队伍,及时清理路面垃圾,河道清理保洁日常化、制度化。

⒊ 上网、去村长家查阅资料,详细了解农村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知道了当今正值经济的转型期和矛盾的凸显期,贫富分化严重、物价高涨等社会问题已在一定意义上或多或少的制约着全社会各项事业的更好更快发展。在农村,一些靠挖掘资源发展经济的村子,没有将有限的经济所得最大限度的运用到自身集体经济的发展上去,而是将有限的经济所得分发到村民手里,这就很容易造成“大富不济、小富则安”的惰性思想,更为严重的是,在被一些图谋不轨、别有用心的人发挥到民主选举村干部上,于是出现将集体经济所得全部分红做自己当村干部的选票,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埋下了矛盾的隐患。出现了“麻将村、扑克村”,严重影响整个村子的发展,错失发展机遇。办法:

① 要集中力量重点整治,在打击上做到“严”“准”“狠”,注重效果。

② 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切实抓好警民联防、联治网络,建立赌博防治责任制。③ 要下大力气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做到人人有事做,户户无闲人。

调查知,农村经济发展迫在眉睫,新农村经济建设要尽快落实。而农村在有一些陋俗时,还是有一些新面貌的,这为新农村发展奠定了基础。具体来说是:

1.异地婚姻多了,之前是农村青年基本是与本村或邻村的人结婚,嫁出镇、出县的都不多。异地、异域通婚,打破了身份、区域、文化等界限,说明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深深触及到了中国最基层的山区农村,新一代农民通过外出打工,打开了一片新天地,真正走进了城市,与外面世界融为一体。据我对历史的了解,这是自盛唐以来,中国通婚范围最大的时期,必将对国人的思想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

2.农民买小车多了。这虽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没想到来得这么快、这么明显。普通农民对4—6万元的小面包车很钟情,说“既可带人,也可带货,又很省油,国家还有补贴,很实用”。“村村通”基本完成了,加上国家及时出台汽车下乡政策,最关键的是农民有了“万”字头的积蓄,大大激发了农民购车的热情。

3.建别墅的多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农村第一次建房高潮,那时农民追求的是“土墙变砖墙、瓦房变楼房”,不大讲究时尚、美观。现在富起来的农民要求高了,进入了新一轮建房热潮,而且大多建的是别墅。建一栋别墅投资在20万至40万之间,面积在200至400平米左右,外表是别墅式样,内部装修基本是现代化。异地、异域通婚,打破了身份、区域、文化等界限,说明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深深触及到了中国最基层的山区农村,新一代农民通过外出打工,打开了一片新天地,真正走进了城市,与外面世界融为一体。

4.想当农民的多了。近年来,政府对农民的优惠政策、各项补贴越来越多,农民得到了城里人都没有的实惠,一些人又想方设法返回农民身份,觉得当农民有优越感。还一些县城的居民到农村去搞种植、养殖业、食品加工业等。农民朋友发自内心地拥护共产党,感谢政府。尤其是许多农民从电视上看到美国发生了金融危机,而中国经济仍然很好,自己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一种民族自豪感由然而生。

5.在城里买房的多了。一些打工青年热衷于在城里买房。调查发现一个大体规律:40岁以上农民打工攒钱是为了回到农村,原地发展;而70后、80后的新生代打工仔是为了不回农村,到城里发展,追求是相反的。后者的这种追求来源于自身素质的提高,他们深刻认识到“文凭敲开大门、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提高收入”,基本是读完职业高中、技校后,才出去闯世界的,摆脱了父辈们那种靠干苦力谋生的老路。

6.农民的观念时尚了。“仓廪实而知礼节”,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民,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也在转变,主要表现在:(1)春节期间,农民不再像以前那样重视吃肉、酗酒、穿新衣了,不再像以往那样讲究“面子式”的礼节了,他们也在寻思着怎样过一个有新意的春节。(2)对新生事物接受的程度增加了。农民说“子女嫁到外国都想得通,还有什么接受不了的事情”;很多农民爱看《新闻联播》等时事性节目,视野比以前宽多了;许多农民还把春节走亲访友当作了解形势,交流信息、教育子女等的好机会;村民的行为习惯文明多了,封建迷信大大减少,治安也好了。(3)特别重视子女教育。有的农民为了给子女创造好的就学环境,不惜到离学校近的地

方买房子,假期花钱请家教,对下一代寄予了重望。(4)消费观念理性了。从春节消费可以看出,农民不再像前几年那样一味比阔气了,一时用不上、用不了的东西不再急于购买了。

“窥一斑而见全豹”,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新变化、好苗头是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缩影,是这个伟大时代带来的巨变,我们为之高兴。新农村发展势在必行,止日可待,前景可喜啊。

村子里的风貌变好了,对新农村发展我也有一些建议和意见:

一是在经济上,发展村级经济是关键之举。我了解,绝大多数村是没有产业、没有企业、没有积累的“三无”村。从某个角度讲,近年来农村发生的变化“一靠中央好政策、二靠农民打工攒钱”,农村集体经济严重短腿,更谈不上组织化程度。这个问题不解决,新农村就缺乏内生动力,无法持久发展。其实我市绝大多数农村有条件发展特色经济、“一村一品”,关键是缺乏挖掘、引导和组织。一些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并不是条件最好的村,之所以搞得好,关键是有支柱产业。

二是在政治上,建好村班子是要害之举。县、镇两级党委政府应把培养、选拔、考核村干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新农村建设的“主角”是农民,“主心骨”却是村干部,“核心人”是村书记。一个村庄的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村干部、村书记,有了好的村书记,就不怕没有大变化。

三是在文化上,做好农村文化建设是长远之举。重视文化建设是我党的优势,当前农村正值转型时期,富起来的农民更需要先进文化引导教育,不能出现“文化空档”。“三下乡”要注重实效,长抓不懈,“农家书屋”要向前延伸;村、镇、县三级组织要在春节等传统节日期间,开展一些乡土气息浓厚、农民自娱自乐、广泛参与的文化体育、健康民俗等活动;要建设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农村中小学校的文体设施在假期应对村民开放;要引导村民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培育宣扬一批文化村、文明村、新型农民等。

我相信,通过党、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新农村发展会日新月异,前途越来越光明。

这次为期十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使我在许多能力上都有所提高。我真的感到很高兴。

第五篇:大别山生态旅游区简介

大别山生态旅游区简介

大别山生态旅游区位于黄冈北部的罗田、英山县境内,包括天堂寨、薄刀峰、吴家山、青苔关、桃花冲五大风景区。大别山风光崎丽,山势雄伟,峰峦叠嶂,峡谷幽长,潭瀑串珠,石怪松奇。天堂睡佛、哲人峰、大别神龟视为“天堂三绝”;薄刀峰峰险、石怪、松奇;龙潭河原草原木原生态,野滋野味野风情。区内生态保护良好,植被覆盖率达83%,动植物物种丰富。“一山分南北,两水入江滩”――大别山是我国地理南北分水岭和气候分界线,其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孕育出的三个植被带构成大别山亚热植被垂直带谱:山顶矮林丛生,山腰针阔混交,山谷阔叶成林。春可踏青赏花,夏宜观瀑避暑,秋赏红叶怪石,冬浴温泉白雪。登天堂绝顶,足履云海,飘然若仙。忽儿一席轻风,雾走山峦,拥楚山水尽收眼底,极目楚天舒。

大别山气候适宜,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12.5℃,夏均温22℃,宜游宜居,是华中地区近年开发的著名旅游观光避暑胜地。

大别山生态旅游区交通便利,京九线麻城站到旅游区50公里,旅游区距武汉国际天河机场180㎞,距沪蓉高速公路80公里。

大别山生态旅游区 ⑴范围 包括英山县、罗田北部、麻城东部及浠水东北部 ⑵功能

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景色迷人,是旅游和避暑、度假佳地。以生态观光游览、康复度假以及探险、科学考察等为主。主要面向国内外的游客。⑶结构与景区

①天堂寨景区。主要包括罗田县天堂寨景区,是天堂寨景区的精华所在,景色体现了山雄、水秀、壑幽的物质。山、水、林皆备,天、地、物具灵。主要景点有:九道箍、天堂大佛、蓬莱石壁、群仙聚会、哲人崖、无字神碑、仙人洞、观音洞、老虎洞、云崖瀑布、天池、神仙谷、石棺、摘星崖等。主要面向国内外的游客,以观光、登山和科学考察为主。②薄刀峰景区。罗田县的薄刀峰风景区,以薄刀峰主峰大孤坪与卧龙岗为中心,峰险、石怪、松奇。主要景点:景区门楼、游仙岗、劲松岩、天女散花、鹤皋水库、飞瀑、鹤皋宝塔、鹤高寨、笑天蛙与铜钱石、卧龙岗、锡锅顶、飞凌瀑、骏马石、铜罗关、独尊古寺、孔雀开屏、迎客松、森林娱乐场等。面向国内外的游客,以观光游览、探险为主。③青苔关景区。境内群峰兀立,林深岩险,高关名寨,山清水秀,物种资源丰富。主要景点:青苔关、歧岭关、水东湾、陷马丘、船行石、桃园、广化寺、月亮寨和狮子脑、笔架山、黄花塘。主要面向当地及周边游客,以观光旅游为主。④吴家山森林公园。险峻雄奇的吴家山被誉为“林海明珠”,境内崇山峻岭,绵延起伏,险峡幽谷,峭崖陡壁。主要景点有:登天门、挂天瀑、蓑衣石塔、五龙古松、望仙亭、登天梯、高台望月、青松岗、神兵路、练兵场、亿万湖、武松打店遗址、朱凉亭、斋公庙遗址、青蛙石、军民湾草坪、金顶、炮台、南天门、龙井、啸天狮、跑马岗、观日台、黄鹤楼洞、雷达站遗址等。主要面向国内外游客,以游览观光、攀岩探险为主。

⑤龙潭河谷――张家咀水库风景区。河谷两侧岩石壁立仔仍,山高坡陡、峡窄谷幽、瀑布成群、碧潭串珠,两岸绿树成荫,是生态观光旅游的理想去处;张家咀水库水面宽广,大坝是湖北最大的土坝,主要景点:天然水溪、云梯、落天瀑、龙门峡、绿荫潭、千年古藤国、小险峡、仙女浣纱槌、龙眼、龙池、铁索桥、藤园、化香潭、日潭、月潭、天潭。主要面向国内外的游客,以观光旅游与度假旅游为主。⑥英山县的桃花冲风景区。景区内的自然旅游景观具有幽、深、秀、美等特点,景点一般以河谷或沟谷为主线串接。景点有“一门、两坎、三岭、四石、五尖、六潭、八亭、九松、十景”等近百个。主要面向国内游客,以休闲观光度假为主。⑦英山县城及周边风景区。包括毕升森林公园、毕升纪念馆、乌云山茶叶公园、长冲高效农业示范园、伽蓝寺露天大佛、温泉疗养院、温泉山庄、温泉游泳馆等。主要面向国内外的游客,以休闲观光、农家乐、保健娱乐为主。

⑧龟山风景区。山峰形如巨龟,昂首翘尾,直冲霄汉。山上多虬松怪石,修篁蔽日,古木参天,风景优美,是天然的避暑胜地。董必武曾写诗赞誉龟峰山为“第二庐山”。山上有白龙井、黑龙井、仙人迹、百丈瀑、娘娘坟、二松亭、喷雪崖、观音崖、人迹石、棋盘石、合掌石、冲担石、险八脚、如意泉等景点以及化主庙、无梁殿等古建筑。山中产龟山云雾茶,久负声名,更有“龟涎泡龟茶,天下第一家”之说。⑨三角山风景区。形若笔架,因此又称笔架山。山势峻峭挺拔,风光秀丽,胜迹甚多,主要有三角寺、老龙洞、碧仙洞、桃花洞、摘星台、鸡公寨、龙船石、梅花洞、会龙池、笔架飞瀑等景点以及“观颐视履”、“摘星”、“呼吸通天”、“若登天然”、“仰天俯察”等多处古代摩崖石刻和苏轼、郑板桥等名人题诗题字刻石。山上还有地光、地声、地香等神异自然现象和锦鸡、红毛狗、水狗、玉兔等珍稀动物。

⑩斗方山与白莲河风景区。其形方如斗,故名,山上有崇归古寺,附近有罗汉洞、八卦洞、飞云洞、百合洞、观音洞、醒酒石、撑腰石、灯笼石、莲花石、三生石等。山东侧建有北宋时期的舍利宝塔和残存的古寨墙,山脚有著名的白莲河水库。

⑷主要项目创意

①天堂寨景区。以峰、峦、崖、岩、壑、水、植物等自然旅游资源为主调,建设徐寿辉、马朝柱等人文景观;景区植物配置以秋色树种为基调,从低到高构造不同层次,四季有景的植被景观。建筑物形式统一为明清式,尽量依山就势,掩映布局,以构成山寨特色;建设古寨建筑群,包括寨墙、寨门、正殿、点将台、了望塔、“中原第一峰”标志碑等;在天堂古道上开展跑马活动,游人可领略古道风情,想象当年徐寿辉扎寨的景象,还可定期开展登山比赛等活动;神仙谷沿河东岸修石级小道,险处设护栏,便于游客沿岸走或踩水行,尽情饱览峡谷风光,结合河谷的地形地貌,建造一个接近天然的游泳池。

②薄刀峰景区。利用良好的森林资源,开展森林浴、森林疗养、森林度假、森林健身等生态健身活动;开展探险、攀岩、野外生存训练等特种旅游活动;恢复过去寺庙的规模,重建独尊古寺的宗教信仰地位,营造“唯我独尊”的宗教氛围;建立山门,在观日台上修建观日亭,使得山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辉映,在平缓处修建亭台楼阁供游人驻足休憩。③青苔关景区。恢复保护青苔关、歧岭关、翁门关、崇义西关、广华寺等古遗址、遗迹;建立森林野营基地,在基地中修建龙盘山庄、木屋别墅、帐篷、烤炉、木桌椅等;建设狩猎场,放养野兔、山鸡、鹿、狍子等;建设万密斋药用植物园,建造万密斋雕塑,介绍其生平贡献,栽培各种药材,介绍中药知识,为游人提供游览、科教场所。④吴家山森林公园。开展生态观光旅游,以保护吴家山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避免旅游开发带来的污染,举办攀岩探险活动;在景区内打通三条登山路线:东路、西路和中路。分别从三条不同道路上登顶,可以欣赏不同的景色,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要,在山顶建立鄂皖阁、世纪钟亭和迎接新世纪活动图片展览。

⑤龙潭河谷――张家咀水库风景区。下段烈马河开发观赏、漂流项目,中段龙潭河开发以观赏、探险项目为主,上段香草河开发生态游览、山居乐和乡土食宿项目;投资美化河谷两侧的植被景观,提高植被的覆盖率;开发天然石床游泳池,建设观瀑亭。

⑥英山县的桃花冲风景区。在黑龙潭下方较为平坦的地方开发度假村,以度假村所在的河谷为基地开辟多种康体休闲活动;修复建设和尚石庙、红二十五军遗址以及其它革命遗迹;建立桃花园和香菇培育基地,开展赏桃花、红叶,采香菇、采茶、摘桃等农业观光活动;修复那家明朝民居,开展民谷观光旅游。

⑦英山县城及周边旅游区。加强毕升森林公园和毕升纪念馆的建设,建设印刷发展历史展览馆;办好茶叶节,弘扬茶文化,使游客在英山可以观茶、采茶、制茶、品茶、购茶、听采茶歌、观茶道表演、建设茶文化大观园;建设高标准大规模的温泉疗养院和度假村,发掘温泉的保健功能和温泉文化,使英山成为著名的温泉疗养胜地。

⑧龟山风景区。本区应以长寿健身为主题,利用山上独特的自然资源建设疗养院、度假村、在山顶建设――巨龟雕塑,开辟新的景点,利用龟山云雾茶,开展茶文化旅游,让游客采茶、制茶、品茶、购茶。

⑨三角山风景区。修建“翠竹山庄”,供康复医疗之用;建一个打靶场或者是狩猎场;给奇石怪树命名挂牌比如“同根生”、“石船/方舟”、“迎客松”、“石蘑”等;在一峰、二峰、三峰处建四通亭,整理棋盘后,修旋梯供游人爬上石头,下面的平地,可供游人下棋、喝茶、并在此种植一些观赏性的树木、花草、建棋园;在白云庵建疗养院。

⑩白莲河、斗方山风景区。在白莲河上建情人岛,岛上建小木屋,种一些观赏林和经济林;在相对封闭的地方建设狩猎场;建设水上人家,供游人参观、住宿和就餐;在龟山背面建天然浴场,深水处人工垫高,利用黄沙建一个黄金海岸;扩建庙宇(此处悬崖峭壁,庙宇不用太大,但应该再高一些,显得更加气宇宣扬;三角山在快到山顶处修建听松涛亭、山顶处(最高处)恢复四望亭、因该修一条道路通向分金石,在分金石前的平地上建茶亭、望远镜、棋亭,从斗方山顶到停车场建成步行街;在中斗方――三叉街处另修一个停车场。

下载建设社会新农村发展生态旅游区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设社会新农村发展生态旅游区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敖汉旗生态旅游区导游词

    朋友们,我们要去的下一个旅游目的地是敖汉旗生态旅游区。根据世界保护联盟生态旅游专家定义,“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的旅游活动。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环境危......

    生态旅游区项目总体规划

    青龙湾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项目负责人:.9目录第一章规划总论一、规划区地理位置及范围二、规划原则三、规划依据四、规划期限第二章风景旅游资源及评价一、区域概况二、风景......

    社会调查报告---新农村建设

    社会实践报告 ——XXXXXXX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示,我们这里在开始了建设的步伐。在建设的初期,村上带头人首先进行的是村里的公路建设。只有建立......

    关于历下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及前景的社会调查报告

    历下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及前景社会调查报告一、调查对象调查对象是年龄在15岁以上的人群,有老年人也有少部分学生,大多数人为初中,高中的文化程度,少数为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二......

    新农村建设发展工作总结

    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七坊村位于**县城东北部,是**县城"北扩、南拓、西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北扩"的重要的地理位置,全村24个村民小组,1601户5492人。全村有七个自然村,面......

    新农村建设就是发展农村经济

    新农村建设就是发展农村经济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千头万绪,任重道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

    最新美林谷生态旅游区导游词-精品

    美林谷生态旅游区导游词美林谷位于赤峰喀喇沁旗锦山镇西南部。从赤茅一级公路可直达景区。西距北京地299公里,承德87公里,东距锦山46公里。距赤峰91公里。紧靠赤(峰)承(德)一......

    大汗行宫生态旅游区导游词(最终定稿)

    亲爱的朋友,当你乘坐的汽车告别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进入鄂尔多斯草原,大汗行宫生态旅游区就会展现在你的眼前。大汗行宫生态旅游区位于蒙、宁交界处的西鄂尔多斯草原,距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