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社会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4 08:34: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社会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社会调查报告》。

第一篇:关于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社会调查报告

前言:

今年来,大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自杀和杀人的事件常有发生,并不断地见之于媒体。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基本状况并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笔者于2010年5月10—15日对**大学中文系中的50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0份,回收45份,回收率为90%。

一.对问卷基本情况的分析

大学生是否有明确的生命意识及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关系到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和未来。从对自杀和杀人的新闻关注度来看,80%的大学生是“如果看到就看一下,没不到就不看”,11%的同学是经常浏览相关的新闻,可见大学生大部分都有一定的生命意识,对生命价值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但对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生命意识缺乏关注的自主性。大学生已经成年,随着阅历及知识的增加,对生命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大部分有积极的生活态度,热爱珍惜生命。而经济和社会地迅猛发展是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顺息万变的社会使大学生情绪变化比较大,遇到压力和挫折时,容易气馁和颓废,有的甚至会走上不归路。调查显示:16%的同学偶尔有自杀的念头,3%的同学经常有自杀的念头,仅有八成的同学从来没有这个念头,说明大学生的生命意识

和心理素质还有待提高。关于大学生的抗压和抗挫折能力,21.8%人能坦然面对压力和挫折,53.3%的同学是对有些大的压力和挫折难以面对,而有相当部分的同学抗压力和抗挫折能力是比较弱的。说明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参差不齐,整体还需加强。

二.大学生子自杀和杀人现象时有发生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是处于成熟与不成熟,独立于不独立之间的特殊群体,特别的时代造就了独具个性的新型大学生。然而大学生背负着国家及父母的期望,自觉本身的社会责任和家庭压力大,心理压力比较大。而且他们在当代飞速发展的社会,面临的挑战增加。他们深知必须努力完成学业,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术,加强自身修养,增强创新意识,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取得优势。

进入大学各种人际关系的处理也变得日益重要,对自己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容易阻碍前进的步伐。另一方面,已经是青年的大学生,又面临着爱情问题,并且成为一些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业等各方面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以上问题,任何一个处理不好,就很能令大学生产生挫败感,对前途感到渺茫,有自卑心理,过低地的评价自己,抑郁难平就可能走上自杀道路。有的同学会因为一些不和谐因素,迁怒他人,与人为敌,报复心理极强,做出不理智的举动,如打架甚至杀人。正如调查显示:

在大学生自杀杀人现象时发的原因中,就业压力占24.6%,学习压力占20.7%,恋爱烦恼占21.5%,人际关系占11.3%,家庭因素占11.2%,这很能说明问题。

三.提高大学生命意识的对策

首先大学生应该主动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虽然大部分大学生对生命现象已形成基本认识,但对于死亡现象存在一定的偏差。虽然对生命价值有所体验和感悟,单层次较浅。视野较窄,缺乏自觉主动意识。虽然具备了承受生活压力,经受挫折的能力,但整体心理素质有待提高。所以大学生应该多学习科学知识哲学理论,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要有正确的排解方法,他人请教,坦然面对挫折,正如拿破仑·希尔所说:“暂时性的挫折实际上是一种幸运,因为它会使我们振作起来,调整我们的方向,是我们向着不同的却是正确的或者是更美好的方向前进。”要有正确的爱情观,不可把爱情当作人生的全部,要明白生命的价值大于一切,为爱情轻生,怎能对得起自己,怎能对的起辛苦养育我们的父母,怎能对的起国家的大力培养?遇事冷静不冲动,学会宽容,与人为善,恰当的处理与他人的矛盾。

调高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父母也有重大责任。调查显示,在很民主家庭中的学生自杀杀人的比率要比在不民主家庭

中的学生自杀杀人的比率低得多。因此父母不仅要关注子女的生活,更要关注子女的心理变化。当孩子心理情绪变化较大时,父母能及时的加以引导。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在孩子生活和精神上都得到保障。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对子女期望值过高,往往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施加了心理压力,再加上子女学习等其他方面的压力,有缺乏足够的交流,使子女压力过大,抑郁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地低,易产生自杀杀人念头。因此父母不可对子女施加过多压力,常倾听孩子的的心声,培养孩子的兴趣,根据子女本身的优势条件,正确引导其发展。

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现代教育无疑承担最重要的责任。重视轻易的培养,教育学生尊重生命,体悟生命的可贵,从而有珍惜生命转向追求生命意义,提升生命的质量,创造生命的价值。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为主渠道,创建生命化课堂,激发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在生命教育课程中应以大学生个体生命价值为出发点,以培养健全的生命意识为核心,以养成良好的珍惜生命行为为目标,让大学生心珍惜自己的生命价值,懂得如何最大下限度的发掘这种价值,进而珍爱他人生命,以爱待人,追求智慧与道德,回报社会,达到生命的最高境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让大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存,提高生命意识。

在个人,父母,教育的共同努力下,相信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将显著提高,彰显生命的魅力!

第二篇:大学生社会公共道德意识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生社会公共道德意识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人:陈竹羚

当今社会,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方向,而且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就强调: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可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并找出对策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及特点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人生理想、社会理想等内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渴望成才,责任心、使命感明显增强。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观念上、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使得青年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其

一、思想道德心态逆转,理想追求淡化。

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大学生寄予厚望,而一些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却令人担忧。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社会、集体次之;在物质和精神关系上,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忽视远大理想和目标,其

二、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但是由于他们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因此,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不能正确掌握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界限,进而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在个人文明举止方面,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随意、庸俗被少数学生看作是一种“潇洒”,而对道德、纪律的蔑视与叛逆却被看作是有个性。

在男女交往中,只注重感情体验、生理要求,面忽视男女双方爱情的义务和道德责任,甚至有个别学生对学校严令禁止的婚前性行为的做法漠然臵之,认为这是个人的自由。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不少学生对这一体现大学生责任感与文明程度的规范未加重视,甚至行为失范:考试作弊、损坏公物、随地吐痰、买饭加塞等现象时有发生。其

三、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高档化,在现代生活消费意识熏陶下,青年学生也纷纷追求生活的新潮化和高档化。在生活方面,推崇及时行乐,吃讲排场、穿讲高档、玩讲多样、相互攀比、超前消费。生日及节假日往往成为他们物质消费的庆典,狂欢宴饮、挥洒人生,甚至一些来自边老山区的学生出现不惜“借钱过好日子”。

而对提倡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粮嗤之以“小农意识”;在学习方面,贪图安逸,缺乏积极进取向上精神,声称“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的所谓“治学原则”;在爱护保护他人成果方面,表现出道义上的缺失,随意破坏、剽窃事情时有发生。如上种种现象表明了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仍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这与党和国家对于青年学生高素质的思想要求相差甚远,与肩负未来的历史使命所需格格不入。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市场经济体制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竞争体制有利于促使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促使进取观念、平等观念、价值观念、竞争观念等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强化,从这一方面来说,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趋于务实,即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个人意识的觉醒,值得肯定。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其消极因素也是非常明显的。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腐朽丑恶的现象沉渣泛起,并很快成为一些人衡量价值的标准,而社会又未能适时确立更完善的价值标准,导致部分大学生过于关注自身生存状况和发展条件而削弱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大学生注重实惠的目标和追求,无不体现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另一方面,党风、社会风气不正,少数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崇尚奢糜等腐败之风也极易造成大学生对社会消费产生不平衡心理,荣辱观发生倒臵性变化。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在这社会负面现象的影响下使部分青年学生走上了躬行践履的道路。

(二)、学校道德教育和管理的不足。

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管理未能很好地结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而过高要求,缺乏可操作性的道德教育体系,也因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失去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行为引导和约束。由于较少把大学生健全人格和道德选择能力同具体规范协调起来,不少学生受同乡、好友感情的驱使,无视学校纪律,参与打架,搞同乡会,甚至代人考试。校园中大学生重人情、轻法度的现象也从另一方面加剧了道德文明的偏离。

(三)、家庭教育欠缺和过分溺爱。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也是基础文明教育的起点,要教育子女成为一名有高尚道德的人,就必须从家庭教育开始。然而现实表明,家庭的基础文明教育是不容乐观的,一方面由于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文化教育的普及面还不够,家长文化程度的偏低,决定了学生接受家庭基础文明教育是低层次的、不全面的。另一方面,七十年代后期出生的独生子女已开始进入大学,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往往受到过分溺爱。不少学生已习惯以我为中心,“人人为我”视其为理所当然,至于“我为人人”既不去想,也不愿去做,久而久之,尊敬师长、敬老爱幼观念淡薄了,冷漠、自私、怕苦、怕累的坏习气养成了。一些家长宁愿自己吃苦受累,节衣缩食,也要让自己的孩子舒舒服服、体体面面上学,对他们有求必应,很少甚至不去过问他们的花费去向,这无疑变相地鼓励了孩子的高消费,滋生了摆阔气、讲排场的恶习。(四)责任意识淡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个性独立化程度越来越高,加之不良的社会风气使社会失去了过去那种强大的凝聚力,权力金钱化现象也使人们对社会的离心力逐渐增大,个人只要权利,不要责任、义务,这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必然的也是严重的。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89.3%的学生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是“为自己”,在人生奋斗目标上表现出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逐步取代了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社会责任感淡漠已渐成必然,突出表现为“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三无’现象。第一、“无兴趣”。即有些大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什么都没有劲,表现在行动中就是情绪冷漠、消极,情感萎顿、空虚,整天无精打采、懒洋洋的。第二、“无所谓”。就是学习无所谓,工作无所谓,成功无所谓,失败无所谓,赞扬无所谓,批评无所谓。一切都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虚无主义态度。第三、“无意义”。有些学生似乎看破了红尘,将社会发生的一切都看成是“演戏”,将人们的活动都看成争名夺利,因而对他人、对社会都看得很黑、很阴暗,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毫无意义,心态渐渐变得冷漠起来,严重者则走上出家乃至轻生的道路。

(五)人生价值错位

人生的价值取向是贯穿于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个人价值评价和选择的倾向性,主要取决于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关系。由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调整和变革,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价值主体日益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化,从注重理想到更多地注重现实和功利、从无私奉献或奉献与索取并重到更多地注重金钱的价值、感官的享受,淡化了社会责任和集体观念。具体表现在:一是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目前,有一部分大学生只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忽视社会需要,更有甚者以牺牲集体利益来获取个人利益。更多的大学生表现为关注自身发展和现时利益,如获得奖学金、困难补助、评先评优、入党、担任主要学生干部等等,而很少关心他人、集体和社会,且对别人的要求十分苛刻。二是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大学生中对物质生活和个人需要过分看重,对精神生活和集体事业普遍冷淡,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学习目标短浅,缺乏远大志向,学习目的功利化,在就业选择时,以单位所在地、经济待遇、工作环境等作为重要条件。三是重索取,轻奉献。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过分强调权利强调所得,而忽视责任忽视奉献,他们不再赞赏只讲耕耘、不问收获的观念,而把工作的付出和取得视为等价。捞党票,是为了今后更好的就业;当学生干部,是为了给自己积聚资本;获得奖学金,只认为是自己努力所得。只愿从社会、集体中索取,只要求他人、群体、社会对自己负责,奉行利己主义;而不讲奉献、不愿为他人、群体、社会负责,没有履行自己责任、义务的自觉意识。四是感情冷漠、极端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大约有占大学生总人数6.5%的学生暴露出的首先是个体的感情冷漠、极端自私,责任意识淡漠。

(六)道德缺失

在公共生活中,文明礼貌、说话和气、待人热情、自觉维护公共秩序等道德行为和伦理规范,会令人满意并受到赞扬。但有少数大学生连起码的社会公德都没有。一是表现在伦理道德方面的某些缺陷。比如,在校内反映在:教室垃圾视而不见、墙上脚印无故出现、桌上涂写、图书撕页、购饭插队、水电浪费等缺乏文明的倾向;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乘车无序、待人无礼、随心所欲、自私自利等社会公德的缺失行为。也有的大学生明哲保身,面对他人不文明的行为往往不闻不问、熟视无睹、甚至见怪不怪。二是表现在法纪规范方面的意识不够。譬如大学生刘海洋公园硫酸泼熊事件,曾一度引起社会轰动和高校反思。三是在道德信仰上,一些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迷失了自我,信奉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人生信条,为谋求金钱和私利不择手段,损害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甚至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四是心理耐受力、意志力、抗挫折能力较低,不能正视人生矛盾,无力排除人生困境。自杀和伤人事件并不罕见,缺乏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七)行为失范

大学生的行为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日常行为失范。不遵守公共秩序、不爱护公物、出言不逊、恶语伤人、失礼不道歉、与异性交往缺乏分寸等等。二是学术行为失范。有的大学生混文凭、信奉“60分万岁”,把许多宝贵的时间消磨在吃喝玩乐之中;考试舞弊、科研造假、抄袭论文等现象已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声誉和发展。三是就业行为失范。有的大学生一切以个人的得失为出发点:如少数大学毕业生毁约现象,在职业选择上不愿意从事收入较低、条件艰苦的工作:甚至为了博得用人单位的好感,昧着良心制造假证书、编造成绩单。四是网络行为失范。部分学生沉溺网络之中,废寝忘食,甚至忘记上课、考试,导致学业荒废。五是竞争行为失范。有些大学生缺少良好的竞争风范甚至无视校纪校规。

总之,由于大学生自身责任感的缺失,对社会义务和责任存在一种淡漠态度,一方面导致自我评价降低,缺乏信心、勇气,学习自觉性差,不要求上进;另一方面导致社会信任度

降低,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人才质量纷纷提出质疑,纷纷批评大学毕业生在高校没有学会做人,如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不会合作,欠缺团队精神;缺少学习的动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等等。

二、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对策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对当代大学生来说,爱国主义就是要以国家利益为重,民族利益为先,具有神圣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应当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大力宣传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他们成长为一名真正的爱国者。二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许多优良的道德传统值得继承发扬,大学生要深入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明确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将传统优良品质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三是要注重历史教育,引导大学生了解中国的国情。只有铭记历史,记住封闭、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把改革开放视为己任,树立赶超意识,振奋民族精神,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二)坚持养成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道德习惯养成教育,也就是要逐渐培养大学生守规矩的良好习惯,是对大学生开展责任教育的重要环节。一旦养成了良好行为习惯、责任习惯,大学生就能够做好本职工作,产生一种积极的进取精神。目前,一些大学校园里的不文明行为,虽不成气候,但却严重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整体形象,因此,大学生应加强道德行为习惯训练,提高文明素养,树立大学生的良好形象。第一,大学生必须以公民道德建设为己任,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既对自己也对别人负责,犯错时不推诿、不找借口,要敢于承担责任:要讲诚信、重承诺,不能说话不算数;要尊师崇道和关爱身边的人与事物;对人要有礼貌,要文明修身,谦虚谨慎,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积极参与和管理校园的各级各类活动,在承担责任中锻炼自己,养成大处着眼、小事着手的思维方法,“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第三,树立节约意识,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做起——节约一张纸、节约一度电、节约一滴水、节约一滴油、节约一粒米、节约一块煤,要养成“饭菜不剩、钱不乱花”的好习惯,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切不可舍“小”求“大”。

(三)深化实践教育

在大学教育中,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也不仅仅要具有承担责任、奉献社会的意识和品质,还应采取措施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力所能及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大学生承担责任的落脚点就是要运用所学所知,即学以致用。社会实践活动是在校大学生承担责任、奉献社会的途径,也是磨炼意志、砥砺品格的重要条件,团中央16号文件明确提出,社会实践对于增强大学生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使大学生了解国情、社情、民意,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体会,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服务群众,锤炼出敬业、奉献、爱民、亲民的优良品格;也使大学生能进一步树立孝敬、友善、勤劳的传统美德。大学生通过实践教育,还可校正价值观,找到社会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结合点,在实践中校正就业、服务理念。

(四)强化榜样示范作用

榜样是人们模仿的对象,榜样教育的效果是通过向榜样学习而实现的,这种学习主要是靠大学生个人对榜样行为的模仿,从而转化为自觉、自愿、自发的自我行为。第一,“感动中国”的人物、道德楷模、抗冰抗洪英雄等等,是青年大学生最崇敬的榜样,先进典型的道德力量和伦理精神,使大学生不仅学到了优良的精神品质,更重要的是可以由人及己,体会

人生真义,发掘自身的道德潜能,自强自立,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第二,家长和教师,是青年大学生最接近的榜样。勤劳善良的家长是青年学生最先模仿的对象,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不仅在于养,更在于育;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教师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对青年学生起着感化、熏陶和示范的作用。第三,青年学子中的优秀典型,如“三好学生”、“自强之星”等,都是青年学生最熟悉的榜样。这些榜样跟青年大学生生活在一起,年龄相近,经历相同,有共同的语言,具有强烈的可比性,容易激发大学生的上进心。

(五)突出艰苦奋斗教育

邓小平同志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今天提倡艰苦奋斗,并不是要我们再去爬雪山、过草地、吃野菜、穿草鞋。艰苦奋斗首先是指在思想上、工作上和学习上要有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自觉抵制各种奢靡之风,增强艰苦创业的意识。其次,当代大学生要有正确的消费观念,抑奢少费,崇俭守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提倡艰苦奋斗,大兴勤劳节俭之风,人人奋发努力,个个勇于负责,才能生生不息,蓬勃发展。据调查,湖南某高校学生月消费一般在400---600元之间,月消费在iooo元以上的约占18.2%,消费在3000元左右的竟达4.1%,大学生还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主要经济来源还是来自父母的供给,要培养他们的节俭观念,教育他们消费要恰到好处,不能攀比、更不能挥霍、浪费。艰苦奋斗是当代大学生成才的必由之路,当代大学生要真正担负起振兴中华的责任,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勇气是不行的。

三、大学生的责任

责任是对承担一定角色的人所应当担负的任务、职责、使命等方面的规定。人所承担的角色不同,责任也就不同,责任总是与人的角色紧密相连。大学生的责任就是从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责任主体出发,分析他们行为的价值取向,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起自己所应尽的责任、从而形成自觉的责任意识的一种理论形式。大学生尚未走向社会,许多方面尚未定型,所以大学生的责任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责任或者说是向未来敞开的责任,因而大学生的责任更多地所表达的就是国家、社会对大学生一种社会使命或历史任务的期许和引导。

青年大学生只有牢记使命高于生命,责任重于泰山,具备良好的责任意识和伦理品质,培养德性,把个性的发展与社会要求联系起来,使自己的成才目标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把振兴祖国、强国富民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提高个人修养,使学业、德业得到不断更新,“德”才不会苍白,“育”才不会显得乏力,“以德治国”才能深入人心。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状况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状况调查

报告

[摘要]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状况并寻找有效的教育对策,我们对上海市100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生命意识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生命现象已形成基本认识,但对于死亡现象存在一定程度的认识偏差;大学生大部分对自己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具有比较明晰的学习动机,对生命价值有所体验与感知,但层次较浅,视野较窄,缺乏自觉和主动意识;大学生基本具备了承受生活压力、经受挫折的能力和耐力,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但生命质量有待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 生命意识 生命教育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

[1]主张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的确,教育以育人为根本,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这是教育的初衷,也是其最本质和最高的价值与目标。大学生是否有明确的生命意识和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关系到他们一生的命运,也关系到无数家庭的幸福和谐,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未来。所谓生命意识,就是让个体意识到自己生命的存在,意识到他人生命的存在,意识到世界上一切生命的存在,以及生命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和关系。生命意识是生命认识、生命情感和生命行为的统一。当人们具有生命意识时,他们才会理解生命的价值,从而珍惜生命、保护生命。因此,培养、发展、提升生命意识乃是生命教育的目的。上海政法学院宣传部连淑芳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魏传成一、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本研究属于基于定量研究基础上的解释性和探索性相结合的研究。研究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文献分析的定量方法来实现客观描述与宏观预测;同时,考虑到研究事实的丰富灵活性,辅之自由访谈,以实现对于社会事实的深入细致理解。

2.样本的抽取与资料的收集处理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05年10月进行的“上海市高校大学生生命意识状况调查”。该调查的问卷发放、回收及访谈在上海市10所高校进行。调查的抽样方式是先选取10所比较有代表性的大学,然后再在这10所高校内随机抽取学生。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由被调查人员自行填写,然后再由工作人员收回。

本次调查在10所大学等量发放问卷110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1008份,有效回收率为91.6%。全部问卷资料经过核实编码后,输入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逻辑纠错处理,并加以统计分析。

3.样本的基本情况

调查样本中,男女性别比例适当,涵盖大

一、大

二、大

三、大四和研究生各年级段学生,文科和理工科学生比例比较合理。其中男生占54.4%,女生占45.6%;文科学生占38.5%,理工科学生占61.5%;大一学生占15.0%,大二学生占15.2%,大三学生占31.9%,大四学生占24.1%,研究生占13.8%。

二、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状况描述

1.对生命现象的理解

人总是要认识到某种对象,并具有一定的知识时才有意识,生命意识的核心是生命认识。人对某一生命对象的意识,总是将其纳入到客观事物中去感知、观察,从而认识到这一生命对象的意义。但凡生命都是有始有终,对生命现象的基本认知就是对生与死的认知。

对于死亡现象,调查显示,有69.30%的大学生认为“人死了,生命就结束了,不会再活过来”,有25.10%的大学生认为死亡是“在这个世界消失,去了另一个世界”,甚至还有5.60%的大学生认为“人能死而复生”。大学生由于阅历的增加、各种宗教思想的影响,对此问题的思索更为复杂,更易产生困惑。大学生不再像中小学生那样对死亡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仅仅停留于机械记忆水平。而这从另一方面也反映我们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的薄弱与缺失。

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有了一定的生存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较未成年人成熟、自我意识强。然而,当今世界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使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使他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困境。甚至有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和珍惜,一旦遇到挫折和委屈,就会做出极端行为,甚至走上人生的不归路。调查显示,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6.80%的大学生“经常有”自杀念头,“偶尔有”的占25.40%,“没有”的仅为67.80%,不到七成;当遭到别人严重冒犯时,7.40%的大学生“经常有”杀死别人的念头,“偶尔有”的占27.20%,“没有”的为71.10%。

性别差异和自杀念头产生频率交互统计及检验表明,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有7.7%的男生“经常有”自杀念头,女生为5.9%,略低于男生。由此可以看出,性别差异和产生自杀念头频率并没有显著相关。

性别差异和杀死别人念头产生频率交互统计及检验表明,当遭到别人严重冒犯时,10%的男生“经常有”杀死别人的念头,“偶尔有”的占25.9%,“没有”的为64.1%。在女生中,“经常有”杀死别人念头的占4.6%,“偶尔有”的占16.3%,“没有”的为79.1%。由此可以看出,性别差异和杀死别人念头产生频率有显著相关。

调查显示,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居首位的是“生活压力大”(27.2%),接下来依次为“看不到前途”(26.6%)、“学业压力大”(20.6%)、“失恋”(15.4%)、“其他”(10.2%)。大学生是处于成熟与不成熟、独立与不独立之间的特殊群体,特定的时代背景使他们承受着更加尖锐的挑战:他们必须努力完成学业,同时还要关心所学知识能否适应未来需要;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信息时代获取新知识的基本素质;必须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必须塑造能够融入和谐社会的健全人格。诸如此类的高期望值,必然给他们带来心理的紧张和压力。

2.对生命价值的感知

生命价值,简言之,就是活得有意义。霍普金斯大学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曾经对48所学院的7948名学生作过一次调查,当问及他们目前最重要的是什么时,78%的学生回答他们的[2]首要目标是寻找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本研究对“生命价值”的操作定义首先是肯定自身存

在的价值,其次是肯定自己从事的活动的价值,再次是肯定自己之于他人的价值。调查问卷涉及生命价值的项目有:是否自信、对学习生活的评价、朋友关系、生活的主体性等。

(1)“你喜欢自己吗?”

是否喜欢自己,是自信的基础。调查显示,67.1%的大学生喜欢自己,23.1%的大学生不置可否,还有9.8%的大学生称“不喜欢自己”。交叉分析发现,在这个问题上男女生存在性别差异,其中喜欢自己的女生占68.8%,男生占65.6%,相比较而言,女生更为“自恋”,高出男生近3个百分点。

(2)“当你把一件事情做得很糟糕时,你会如何?”

是否自信,还体现在遭遇挫折时,是否仍能相信自己并愿意努力克服困难。调查结果显示,64.60%的大学生的态度较为积极,认为“没关系,下次会努力做好”,其中男生占65.90%,女生占63.30%;27.80%的大学生因此否定自己,觉得自己“无用”,其中男生占28.40%,女生占27.20%,性别差异不显著。年级比较来看,76.90%的大学一、二年级学生态度较为积极,大学三年级以上对待挫折的态度较为积极的学生为52.30%,年级差异明显,低年级态度更为积极,高年级则趋向消极对待挫折和采取无所谓的态度。

(3)“你有几个好朋友?”

人际交往,尤其是同龄人之间的交往,也是体现自身存在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大学生都有好朋友,并且好朋友的数量较多,拥有超过10个好朋友的人数百分比最高,占34.80%,其次是有3~6位好朋友的,占34.40%。

交叉分析表明,具有较多好朋友的大学生经常产生自杀念头的比率为1.80%,而没有好朋友的学生经常产生自杀念头的比率却高达26.10%。因此,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的性格,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压力,减少大学生自杀几率。

(4)“你自己能做主吗?”

生活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也是体现自身生命价值的重要方面,“自主”指的是自己有决定权,而“主动”则反映积极的生活态度。大学生身心已基本发育成熟,有60.10%的大学生认为“有自己的主见”,但同时也有28.60%的大学生“容易被别人的看法左右”,甚至还有2.80%的大学生“一切听父母的”。

3.对生活质量的体验

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 QOL)又称生存质量、生命质量,它是在WHO提倡的健康新概念的基础上构建的,是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体现。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是指大学生现时生活经历的客观状态及其主观感受。为全面了解大学生的生活质量状况,本次调查作为衡量大学生生活质量的指标有基本心境、对生活的满意度、日常生活的充实程度等。

快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生活质量。美国心理学家威斯曼用“个人感受”量表测量得出:快乐被感受为生活是充实的体验。快乐能激励人前进,积极向上;快乐能使人精神振奋,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快乐能激励人努力完成任务;快乐能使人承受生活的压力和负担,提高经受挫折、克服痛苦的能力和耐力。快乐的人善于适应困境,能在黑暗中寻求光明、等待光明。但在我们的调查中,只有34.7%的大学生表示“经常很快乐”,58.10%的大学生“有时快乐有时不”,7.20%的大学生则“经常不快乐”。

关于“今天有没有让你开心的事”,36.50%的大学生能在平常的一天中感受到快乐的情绪。那些“有开心的事”的大学生,他们的开心大多来自日常的生活,比如“吃了一顿热乎乎的早饭”、“和朋友一起玩”、“看了炫目的绘画,令人倾心”、“和男/女朋友散步”、“购物”等。但29.20%的学生直言当天“没有快乐的事”,还有34.30%的学生不置可否。一个人快乐与否,取决于他的心态是否积极。生活中并不缺乏快乐,而是缺乏发现的眼睛和

感受快乐的心。快乐和生活的满意度是直接联系的,是否拥有快乐积极的心态会对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

根据被访者所填内容进行归类,发现大学生的烦恼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其中最大的烦恼是“对自己的某些方面感到不满意”,占45.10%。首先是对自己的外貌不满意,比如个子矮、太胖、鼻子塌等;其次是粗心马虎;再次是身体或个性方面的某些欠缺,如性格孤僻不爱说话、太笨、结巴等。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不满意都是大学生的主观感受,与他们的客观实际情况并无绝对关联。

第二大烦恼与学习有关,占21.50%。学习是大学生群体最基本的任务,尽管这一压力的强度有张有弛,并非永恒不变,但由于持续时间很长,其影响之大不可低估。尤其是大学生为了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创造条件,作出进一步努力。他们或是拼搏于考研,或是参加各种技能的培训班,为的是努力获取各种“证书”。过多的学习头绪、过重的学习任务都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第三大烦恼来自人际交往,占15.60%,主要包括和同学闹矛盾、被人冤枉或嘲笑、受委屈、被人欺负、没人玩、没有朋友、怕孤独等。

第四大烦恼是家庭,占9.00%,主要包括父母处处干涉自己、和父母交流困难、父母不了解自己、父母关系不好等。

三、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研究结论

1.大学生对生命现象已形成基本认识,但对于死亡现象存在一定程度的认识偏差。

2.大学生大部分对自己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具有比较明晰的学习动机,对生命价值有所体验与感知,但层次较浅,视野较窄,缺乏自觉和主动意识。

3.大学生基本具备了承受生活压力、经受挫折的能力和耐力,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但生活质量有待提高。

(二)对策

现代教育应该很好地承担起生命教育这一重任,重视情意的培养,教育学生尊重生命,体悟生命的可贵可爱,从而由珍惜生命转向追求生命意义,提升生命质量,创造生命价值。

1.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生命的意蕴,升华生命价值

“‘生命’本身就意味着人的感觉、享受、激情以及甜酸苦辣、悲喜爱恨、束缚舒展、自在自由。生命的受动中有能动、衰败中有新生、释放中有实现,一切都在矛盾中、在张力

[3]中展开。这就是生命之‘生’,同时也是生命之‘命’。”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从而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建立起乐观、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

著名哲学家蒂里希指出:“作为精神而完成的生命,既包容着真理,又包容着激情;既包容着屈服,又包容着里比多;既包容着正义,又包容着强力意志。假如这些两方之中的[4]一方被其相关者所吸收,那么剩下的要么是抽象的法则,要么便是混沌的运动了。”实际

上,人的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追求更加广阔的生命理想和人生境界,以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从而为人类的全部思想和行为提供最高的支撑点,即人类的安身立命之本。生命是生活世界的生命。以学校为空间范围的教育世界,也与生活世界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高等教育就要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世界、热爱生活世界,成为生活世界中的人。帮助受教育者由自然生物生命转化为社会意义生命,由低层次的意义生命转化为高层次的意义生命,逐步促使个体社会化、形成健康的生命个性是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使命。

2.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渠道,构建生命化的课堂,开发课堂潜能,激发大学生的生命价值

台湾辅仁大学早已将“人生哲学”课程列为共同必修课程,并成立专业伦理委员会在各系推动专业伦理课程,将人生哲学、大学入门与专业伦理三门课作为“全人教育”的基础课程,希望学生们经过这样的学习后,能更加珍惜生命。我们应借鉴这些开展生命教育的经验,把生命教育课程纳入大学教育计划之中。在我国大陆的德育课堂中,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都没有把生命教育专列一章内容,详细地加以阐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很少关注这方面的内容。应该增加有关生命教育的章节,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在生命教育课程中应以大学生个体生命价值为出发点,以培养健全的生命意识为核心,以养成良好的珍惜生命的行为为目标。让学生珍惜自己的生命价值,懂得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掘这种价值,进而珍爱他人的生命,以爱待人,追求智慧与道德,积极地献身于自己的劳动和创造,回报世界,奉献他人,达到超越生命的最高境界。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存,培养生命情感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让个体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生命所需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个体有丰富的生命涵养,能够与他人、社会和自然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课外活动,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生命意识。所以,高校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科学生命观,为学生的不良情绪提供健康合理的情绪宣泄渠道,以免破坏性的爆发;给大学生的社会行为创造成功的机会,避免长期遭受挫折和内心冲突;培养大学生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帮助他们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负面状态所蕴含的积极意义,譬如引导大学生学会苦中寻乐,善于把人生痛苦置于更强烈的痛苦背景中来对待,帮助其在痛苦中努力寻求独特的生命意义与价值,使其重新发现和体会生命的美好,坚强地生活下去。

4.积极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作用,建立积极有效的预警干预机制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三同”(同吃、同住、同学),朝夕相处,是最了解学生个体实际情况的群体。可以充分发挥辅导员的这一优势,建立积极有效的预警干预机制。辅导员要经常和学生谈心交流,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学业、人际关系、经济和就业等各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和矛盾,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将自杀等念头消灭于萌芽状态。通过为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形成一个集普查、咨询、跟踪、干预调节为一体的心理健康预警干预机制,时刻掌握学生心理上的变化,以便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5.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教育职能的整合,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生命价值教育环境

生命是整体的、完整的,生命教育的实施不能只限于学校内,整个社会环境才是学生学习的大环境,也是最好的生命教育教材。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处处蕴含着生命教育的因素。为了给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生命价值教育情境,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应该整合教育职能。生命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取得满意的效果需要有良好的学校教育、融洽的家庭关系、和睦的邻里交往和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等,只有多方面支持、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在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给生命以理性的终极关怀,是世界发展的潮流。高校肩负着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我们必须从根本上反思高校生命教育价值凸显和生命教育缺失的矛盾,努力探寻生命教育开展的有效途径,促进高校生命教育的蓬勃发展。

第四篇: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摘要: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人们就已经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人类无节制的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是全球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目前,全球大气污染水污染的问题异常严峻。除此之外,野生动物灭绝、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森林的破坏、垃圾的增加等各种环境问题也都迫切需要解决。当今社会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全球生态问题,面临冰川融化,全球变暖,地球四处地震的现象,以及哥本哈根会议的展开,2012的舆论说法,身为新一代有思想的知识青年,我们必须回以严肃,认真的关注。身为一个大学生,我们更该以保护环境为己任,努力认真的贯彻这个精神。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于是,我们展开了在全校范围内广泛调查大学生环保意识的活动。关键字:大学生 环保意识 环保行动

(一)调查目的:

根据近年来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焦点话题,环境状况每况愈下,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责任了解一下现代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状况,让更多的大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了解日常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方法,增强大学生的环保意识。为此我们选择了调查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问题是世界性问题,环境的改善需要每个人的那份力量。而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是义不容辞的参加到这项关系到所有人的世界级拯救工程中去。为了广泛的动员大学生参与到保护环境的活动中来,使更多的人关注环境,更深入的了解环境,培养增强环保意识,我们专门组织了一个6人调查小组,对当代大学生关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做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过程:

对于本次调查,我们从调查方案的设计到具体网上发放问卷,回收问卷,统计数据,分析结果,小组讨论再到撰写调查报告一共历时15天;调查问卷一共发放了280份,回收了280份,回收率为100%;调查对象覆盖了各大高校各个年级的在校大学生。5月20日进行问卷网上发放工作,5月24-5月28日进行问卷的收回以及统计工作。网上查阅问卷,通过对问卷的筛选与评估,其中有280份为有效问卷,再对有效问卷进行分类整理,包括被调查者基本信息的分类,被调查者填写内容模块分类,根据环保意识,环保行为分类,被调查者模块内各选项的分类,定性资料的分类归类。统计完成以后再进行资料的分析,包括在校大学生的环保意识的分析,在校大学生的环保行为分析以及对于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建议分析。5月29-5月31日完成调查报告的撰写工作。

(三)调查结果分析:

经过筛选评定,280份问卷中有效问卷为280份,在有效的调查问卷中,男生份数为146份,女生为134份,男生占比例的52%,女生占比例的48%。女生人数较少,但基本持衡,这样有利于男女生的对比分析。

“是否有印象看过一篇环保方面的电视报道或文章”问题中,大约88%的同学选择了“看过”,令有12%的同学表示没有印象看过。说明大部分的同学都有通过媒体及书报方式接触环保,对环保问题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

在“有没有注意到政府的环保宣传广告?”调查中,我们欣喜地发现80%的同

学的答案是肯定的,这说明我们政府对环保宣传的力度较好,政府重视环保问题,对环保知识进行积极宣传。

“你经常与别人讨论环保问题吗?”这一问题调查中,选择经常讨论的同学占11%,选择偶尔讨论的同学占83%,而选择从来没有讨论的同学占6%。说明同学们的环保意识还不够强烈,对环保问题的态度比较随意。

在世界环境日的提问中,只有65.3%的同学做出了正确的答案,这其中也不排除蒙对的现象,也就是说,将近一半的同学不知道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这一现象反应了学生的环保常识欠缺,学生对世界环境日并不关注。这与我们的教育和环保宣传有关,我们国家并没有把世界环境日进行大力宣传,在我们的教育阶段,并没有人教授我们世界环境日的知识。当然这也与学生的没有积极主动的去了解有关环保的知识有关。

在“是否有参加过某些环保组织?”问题中,仅有10.71% 的同学选择“有,并积极参加其举办的活动 ”,28.57% 的同学选择“有,但很少参加其举办的活动 ”,27.14%的同学选择“无参加任何环保组织”,33.57%的同学选择“无,但是有意愿参加环保组织”。说明大部分同学都没有加入环保组织或是很少参与各种环保活动。很多同学对环保组织只略知一二,极少数同学了解并且关注。而在“如果有环保活动,你是否愿意参加?”调查中,27.14%表示非常愿意,66.79%的同学表示愿意,但是要看情况而定。3.57%的同学表示如果不好玩就不参加。剩下2.5%的同学表示从不参加。说明极大部分同学们还是愿意参与到环保活动中去的,如果环保活动的形式新颖有趣足够吸引人的话,我相信同学们都会有极大的兴趣参与其中的。

在“您认为身边的环境问题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多选)这一调查中,71.07%的同学认为是经济发展,82.49%的同学认为是人为破环,60%的同学认为是人口众多,45.71%的同学认为是技术落后,还有75%的同学认为是政府整治力度不足。在“你去饭堂吃饭时,若打包时会使用一次性餐具吗?”调查中,7.14%选择了从不使用。9.29%同学选择几乎不使用。43.93%选择偶尔使用。39.64%选择经常使用。以上证明在实际中一次性餐具的使用仍然比较频繁,环境的污染问题并没能限制他们对一次性餐具的拒绝使用,因此在环境问题看,有一定的环境意识,但是行为能力较差,不能从身边的事情做起来保护环境。性别的不同也影响着环境的行为,从使用次数较多的人中看,男生所占的比重明显高于女生,并且使用频率多于女生很多,也证明了男生环境意识与女生相比较差,对于环境意识的教育方面更需要强调男生的环境意识。

在“你一般会怎样处理家里或者宿舍里的垃圾?”调查中,61.43%的同学表示不管什么垃圾都一起倒掉。4.29%同学表示会分装垃圾之后再倒掉。剩下34.29%同学表示把能回收的就回收,不能回收的就倒掉。但是在“对垃圾分类态度”调查中,近九成的同学表示赞成,而仅一成的同学认为无所谓。这不仅仅说明学生的环保观念不强,也可能源于校内基础设施的不完善。

在“你认为,什么途径推行环保教育最有效?”(多选)问题中,73.39%同学认为应该在学校中推行环保教育,76.69%认为应该在家庭、社区中推行环保教育,67.5%认为应该利用媒体宣传推行环保教育,68.93%认为应该通过具体活动(例如植树)推行环保教育。

总之,通过这次大学生环境意识的调查我们得出了如下几个结果,并对其展开了分析。大学生环境意识淡薄,有待提高;而且,男生的环境意识相对女生来说环境意识更差;并对我校环境问题进行了一定的调查,得出了一定的结论来促进

环境的保护和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提高。

(四)调查总体结论:

通过调查我们得出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总体不强,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环保素养不高,有关环保的基础知识匮乏。在调查中发现有将近七成的同学对环境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例如,对“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这样的问题,在被访者中只有65.3%的同学知道,可见,大学生的环保知识还需加强。

其次,环保行为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当我们漫步在大学校园的时候,除了被浓郁的知识氛围,幽雅的环境所包围外,也经常会看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很多人形容大学校园里的垃圾桶是以垃圾桶为圆心所形成的地带,很多同学虽然能把垃圾扔进垃圾桶,却忽视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问题。种种迹象表明,当代大学生的环保行为和习惯还有待养成。(五)调查建议与对策:

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受到社会、家庭和学校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是环保意识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学校教育是环保意识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社会则对人的环保意识起到调整和定型的作用。只有社会、家庭、学校密切配合,互相促进,才能营造出一个重视环保、积极保护环境的氛围,才能使大学生们有较强的环保意识。

1)重视社会环境的作用。首先,要大力发展经济,为环保意识教育创造雄

厚的物质基础。应该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舆论工具在全社会开展积极有效的环保宣传。既要宣传环境保护法,使人们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有法律依据的,同时也要积极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环保意识在每个公民的思想意识中生根发芽。其次,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体公民的文化素质。只有国民素质有了整体的提高,才能使全体公民更深刻的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营造出一个人人都注重环保的大环境。这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时期的大学生来说,无疑会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2)重视家庭环保意识教育。家庭教育的影响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起着

极其重要的作用。家庭是人最先接触的环境,也是最早对人实施教育和影响的地方。家庭环境的熏陶不仅影响子女个性的发展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而且对子女的环保意识的形成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当代中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们往往只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而往往忽视孩子的非智力品质,如环保意识。要想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家长就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的素质,要以身作则,言教与身教相结合,从小培养子女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孩子从小认识到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增强孩子对社会的责任感。为了更好的利用家庭教育,应该对家长进行专门有效的教育培训,同时,作为家长也要及时有效地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

3)加强学校环保意识教育。大学生是社会中最具活力的一部分,是中国未

来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环保意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未来的环境状况。而大学校园是大学生获得知识,完善自我的地方,学校教育会对在校大学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还有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环保意识教育具有特殊的性质, 是综合素质的培养, 同时也是综合能力的展现, 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着力提高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环境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行动参与意识,动员并整合全校的力量,形成“环境伦理

教育合力”,环境教育工作者既要拥有广博的环境知识, 而且具备较高水平的素质和技能,才可能胜任环境教育与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既要强调基本的原理和方法, 又要拓宽知识面注重启发性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要经常开展热点问题讨论、促进教学互动,这样才能培养出“基础厚、专业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

(六)调查收获:

根据本次问卷调查,我们得出了当前大学生环境意识还很淡薄,对于日常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待养成。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详细的结果分析,并提出了针对大学生环境意识淡薄这一问题相应的解决办法,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在保护环境方面,对环境知识的宣传教育,已经让大多数的同学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但对于具体的环境的保护,我们做得还不够。在宣传方面,应该在全校都开设环境方面的课程,让更多的同学了解环境知识;在保护环境的具体方面,要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保护环境的一些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学习,让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于脑,让同学们真正做到环保。这样才能改变现状,改善生活环境,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满足后代人发展的需要。

总之,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主动参与机会,养成正确的有利于环境的行为习惯,对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这也是当今时代的需要,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环保是一个需要付诸于行动的问题,改善人与自然的处境,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环境保护,还需要你、我与大家共同的努力。决大多数大学生都有环保的意识,但光有意识是远远不够的,世界要的不是有浅层意识的人,中国要的不仅是有环保理论知识的大学生,要的是能够承担义务的人,要的是能担起责任的大学生!希望我们的大学生在拥有环保意识的基础上,附诸行动,让大自然永远的微笑下去,从此不会再愤怒。

第五篇: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环境保护成为普通人关心的热门话题,也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众所周知,我国在这一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自从加入WTO后,环境保护事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作为当代青年佼佼者的大学生们对国家的环保事业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他们的环保意识的强弱也成为人们关注并给予重视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小组对在校大学生做了一个环保意识的调查报告。通过此次调查我发现了大学生中间存在的关于环保意识的很多问题。

为了了解大学生的环保意识的概况,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们的环保意识,使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环保建设行列当中去,我们组成了一个五人小组,对一百名在校大学生做了调查。调查目的:创建“绿色校园”,宣传环保知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

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

调查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来调查学生,共调查的人数为100人。

调查地点:南京工业大学,南京财经学院和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校园内

调查时间:2011年11月

调查结果:

长时间离开宿舍时,只有百分之三十的同学表示不会忘记关灯和电脑;有一半的同学非常担心后代人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差,并且积极想为环保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另外一半的则表示担心,但无能为力;大部分同学去超市时有时会或者会准备袋子,少部分不会准备袋子;近百分之九十的同学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可能兼顾但难以实现;关于异常天气的出现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关系上,大家一致认为是有关联的;当在生活中发现有人破坏环境时,三成的同学表示不会制止;六成的同学表示不会主动分类把垃圾丢进垃圾桶;在认为如何才能提高大学生的环保、节能意识的多选题中,大部分同学都勾选了“在学校增加环保方面的课程”和“通过专业人士做讲座”这两项。

结果分析:

调查结束后,我们小组对调查的一百份问卷做了系统的分析。在塑料袋是使用问题上,大部分同学已经开始使用环保袋,逐渐减少了塑料袋的使用。在这个问题上我想说,政府出台的“禁塑令”功不可没。与其一遍遍所谓的环保宣传,不如直接出台政策,从源头上遏制住塑料袋的生产,自然减少了塑料袋的使用数量。无论是出于“省钱”还是环保,都达到了其最终目的:减少白色垃圾。虽然塑料袋的使用数量减少了,但是同为白色垃圾的一次性餐具的使用量并没有减少。大部分的食堂窗口还是在提供一次性饭盒和筷子。同学们为了“外带”方便就餐,表示对这些饭盒的收费不在乎。好在还是部分同学自带饭盒打饭的。关于用电的问题,虽然同学知道要随手关灯,但对于宿舍这种“公工资源”,绝大部分同学的观念就有所转变了,表示无所谓关不关了。关于垃圾分类问题,大学生的反应就更加茫然了。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但是很少去关注。政府很少出台这样的政策,广告媒体也很少宣传有关垃圾分类的环保知识。很多同学表示想去做,但是社会大背景“不给力”,他们甚至对垃圾分类的界限还很模糊,只听说过废旧电池回收这么一回事。

在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这个问题上,学校明显做的还不够多。因为是大学生,所以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中生活,环保知识就更应该由学校的方方面面去渗透。可以召开这方面的讲座,开设环保方面的课程并计入学分,对于一次性餐具减少购入使用,对于水电资源适度采取收费政策,收取的费用可以用于校园绿化„„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环保永远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爱护地球,爱护我们的家,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下载关于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社会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社会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爱国意识调查报告

    大学生爱国意识调查报告 报告名称:大学生爱国意识 参与人员:全组 调查的目:了解大学生爱国意识的情况 调查对象:南阳理工学院的名大学生 调查方式:问卷式调查 调查时间:2009年10......

    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 ——10级文学与新闻学院广告二班 朱玲玲 2010073234 一、 调查目的: 了解当代大学生环保意识,知道大学生目前对环境的认识,对环境知识获取的渠道及吸收程度......

    大学生国防意识调查报告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大学生们还是有许多不能明白理解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国防不仅仅是军队的事情,而是全中国人民的事情。对于当代大学生,这即将走入社会,面向生活的人来说,国防......

    大学生创业意识调查报告

    大学生创业意识调查报告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当今大学生毕业了做什么?这是每一个大学生关注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 在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里,在这个知识......

    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报告范文

    大 学 生 环 境 意 识 调 查 报 告调查小组:*******一、调查目的:为了创建“绿色校园”,进一步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宣传环保知识,共建绿色家园,特此开展这项调查。 二、 调查对象:我......

    关于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前言: 一、调查目的:为了提高环保意识,宣传环保知识,共建绿色家园。 二、调查对象:我校所有的学生。 三、调查的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来调查,共发问卷......

    大学生感恩意识调查报告

    大学生感恩意识调查报告 —BX1111第一小组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和品质操守。在社会转型时期,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也在冲击着象牙塔内......

    大学生节约意识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节约意识调查报告 放眼看世界,目前环境问题和资源短缺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归根结底,人类是环境和资源的主体,人类要在地球上继续好好的生存下去,其受意识支配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