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是指一方当事人违反劳动合同给对方造成损失时,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主要有支付违约金、赔偿损失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一、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的违约责任
包括两部分:
(一)、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责任(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责任)
1、经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12个月,工作时间不满一年的按一年的标准发给补偿金
2、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而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按其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同时还应发给不低于六个月工资的医疗补助费。患重病和绝症的,还应增加医疗补助费。患重病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50%,患绝症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100%
3、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按其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工作时间表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12个月
4、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工作时间、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5、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必须裁减人员的,由用人单位按被裁减人员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支付经济补偿金,在本单位工作的时间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6、经济补偿金的工资计算标准是按企业正常生产情况下,劳动者解除合同前12个月的月平均工资;劳动者的月工资月平均工资低于企业月平均工资的,按企业月平均工资标准支付。除双方协商、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之外。
(二)、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的赔偿责任
1、用人单位因违反劳动合同,造成劳动者工资收入损失的,按劳动者本人应得工资收入支付给劳动者,并加付应得工资收入的25%的赔偿费用
2、因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造成劳动者劳动保护待遇损失的,应按国家规定补足劳动者的劳动保护津贴和用品
3、因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造成劳动者工伤,除按国家规定为劳动者提供工伤、医疗待遇外,还应支付劳动者相当于医疗费用25%的赔偿费用
4、因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造成女职工和未成年工身体健康损害的,除按国家规定提供治疗期间的医疗待遇外,还应支付相当于其医疗费用25%的赔偿费用
5、劳动合同约定的其他赔偿费用,如违约金等。劳动合同法第52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第24条内容之规定(第24条规定:订立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收取抵押金、抵押物、保证金、订金以及其他费用,也不得扣押劳动者的身份证及其他证明),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以处以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责任
1、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的约定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必须承担用人单位招收录用其所支付的费用
2、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的约定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必须承担用人单位为其支付的培训费用。双方另有约定按约定办理
3、劳动者违反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解除劳动合同,对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劳动者必须承担赔偿责任
4、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事项,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按《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0条的规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赔偿费用
5、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其他赔偿费用
三、第三人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所谓第三人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是指劳动者在尚未与原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前提下,又能与第三人签订劳动合同,以致给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该第三人应当向原用人单位依法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一种法
律责任形式。
1、对原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2、因获取原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且给原用人单位造成了经济损失,按《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0条的规定执行
3、又据《赔偿法》第6条的规定,用人单位(第三人)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除该劳动者承担直接赔偿责任外,该用人单位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连带赔偿责任份定员不低于原用人单位造成的经济损失总额的70%
第二篇:医务人员违反法律责任规定
医务人员违反法律责任规定
来源:中顾网 作者: 日期:10-01-26
医务人员违反法律责任规定
本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对临床用血必须进行核查,不得将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血液用于临床。”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直接面对临床需要输血的患者,为了保证临床用血的安全,避免患者因输血而感染疾病,他们必须严格执行用血登记制度,履行用血报批手续,不得使用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血液。在用血时,严把用血核查关,严格执行输血前的检验、核对制度,不得将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血液用于患者。同时,当临床输血出现不良反应时,应详细记录
和及时调查处理,并逐级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对于医务人员违反献血法的规定,将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血液用于患者的,应视情节和危害后果,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一)行政责任。本条规定了行政处分这一行政责任。
(二)民事责任。因为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违反献血法的规定,将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血液用于患者而给患者造成损害的,如患者因输了带有病毒的血液而感染了肝炎等血源性疾病的应当依法赔偿患者医疗费、生活补助费、误工工资等费用;患者因输血而死亡的,还应承担死者的丧葬费、遗属抚恤金等。
(三)刑事责任。医务人员违反本法的规定,将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血液用于患者,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修订后的刑法第335条规定:“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医务人员违反法律责任规定
第三篇:第五章 违反保密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第五章 违反保密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2010年4月29日经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已于2010年10月1日起施行。这次修订后的保密法与原法相比,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完善了对违反保密法行为的法律责任追究制度,将追究保密法律责任的模式从原来的“结果论”改为现在的“行为论”。也就是说,原保密法规定,只有在违反保密法的行为造成了泄露国家秘密的后果时,才予追究法律责任;修订后的保密法第四十八条改变了这种追究模式,规定只要行为人做出违反保密法规定的十二种行为之一的,无论是否实际造成泄密后果,均应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果该违法行为导致了泄密事件发生,则把泄密结果视为违法行为的一个加重情节,在追究法律责任时予以考虑。因此,修订后的保密法降低了追究保密法律责任的门槛,提高了对国家秘密的法律保护力度,为依法追究各类保密违法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有望解决以往长期存在的保密法律责任追究难的问题。
第一节 泄露国家秘密的构成要件
根据原保密法实施办法第三十五条,“泄露国家秘密”是指违反保密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下列行为之一:
一、使国家秘密被不应知悉者知悉的;
二、使国家秘密超出了限定的接触范围,而不能证明未被不应知悉者知悉的。从该定义中可见泄露国家秘密由下列几个要件构成:
1、泄露国家秘密的主体,应该是可以合法接触、知悉国家秘密的人员,主要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其他涉密单位的涉密人员。
2、行为人主观上故意或者过失的过错形式,都不影响泄露国家秘密行为的成立。故意是指主观追求或者希望泄密后果的发生,或者虽然不追求泄密后果的发生,但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泄露后果的发生,却对泄露后果的发生采取漠不关心或者放任不管的态度。过失是指行为人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泄密后果,或者虽然预见到,但却过于自信地认为能够避免这种后果的发生。故意和过失都是行为人主观上的一种过错。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没有过错,既不存在故意,也没有过失,国家秘密被扩大知悉范围的结果完全是由个人无法预测的不可抗力原因造成的,那么他就不应承担泄露国家秘密的法律责任。
3、泄露国家秘密的客观方面之一是行为人实施了违反了保密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行为,即行为本身具有保密违法性。比如,保密法第二十四条第(三)项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使用非涉密计算机、非涉密存储设备存储、处理国家秘密信息”。某甲在一台新买的非涉密个人计算机上处理、存储国家秘密信息,此行为已经违反的上述保密规定,但如果这台个人计算机没有用来上互联网,当时存储的国家秘密信息还不会泄露;过后不久,某乙在不知其中存储国家秘密的情况下,使用这台非涉密个人计算机上互联网,被感染特种木马,导致其中的国家秘密信息被窃取,造成泄密事件。在此情况下,某乙的行为没有违反保密规定,某乙不应承担泄密的法律责任;相反,由于某甲的行为违 反了保密规定,将国家秘密存储在允许上网的非涉密计算机中,致使国家秘密处于危险之中,虽然不是他上网泄密的,但他仍应因自己的保密违法行为而对此次泄密事件负责。假设另一种情况,某甲在单位内的贴上密级标志的涉密计算机上处理、存储国家秘密信息。过后某乙将这台涉密计算机接入互联网使用导致泄密,这时某甲因没有违反保密规定而不需要承担责任,而某乙将涉密计算机接入互联网,违反了保密法第二十四条第(一)项规定,无论他是否事先确切知道其中存有国家秘密信息,他都应该对这起泄密事件负责。由此可见,没有违反保密法的行为,就没有法律意义上的泄露国家秘密。公务员时时处处自觉遵守各项保密制度规定,既可以防止发生泄密事件损害国家安全和利益,也是确保自己不受泄露国家秘密法律责任追究的有效办法。
违反保密规定的行为可以是积极的作为方式,也可以是消极的不作为方式,因为保密义务就包括积极的义务和消极的义务两种,对应于“令行禁止”。比如保密法规定绝密级国家秘密载体应当在符合国家保密标准的设施、设备中保存,这就是一条作为性的义务,如果没有将绝密级载体存放在符合标准的设备中保存,就是以一种不作为的行为方式,违反这条保密规定;保密法规定不得将涉密计算机接入互联网,这是一条禁止性的义务,属于一种不作为义务,某人如果将涉密计算机接入互联网,那就是以积极作为的方式,违反了法律规定的不作为义务。
4、泄密行为的客观要件之二是行为人的保密违法行为导致了国家秘密被不应知悉者知悉的后果。“不应知悉者”是指不在被泄露国家秘密合法知悉范围之内的人员。被不应知悉者知悉可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可以直接证明国家秘密被不应知悉者知悉的;二是通过证明已经扩大了接触范围这一事实,即使无法直接证明国家秘密已被不应知悉者知悉,但只要同时也无法证明未被不应知悉者知悉的,就可以推定国家秘密已被不应知悉者知悉了,即被泄露了。在这里,“接触”和“知悉”的联系和区别可看得很清楚,是否泄露国家秘密是以外人是否“知悉”其内容来界定;接触国家秘密并不自然等于知悉国家秘密,扩大接触范围后,如果能够证明未被外人知悉的,仍不算泄密。比如一个密封件失而复得,如果经查验在失控期间该密封始终完好如初,就可以证明未被外人知悉其中的信息。
5、泄露国家秘密行为侵害的客体。根据有关刑法理论,任何违法行为,都会侵害国家法律保护的某种社会关系,对其造成损害,这种受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就是违法犯罪行为所侵害的客体。一般泄露国家秘密行为侵害的客体是国家的保密制度;为境外非法获取或提供国家秘密侵害的客体是国家安全;其他的非法获取或非法持有国家秘密的行为,侵害的客体是正常的社会管理秩序。
第二节 违反保密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保密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任何危害国家秘密安全的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追究。
危害国家秘密的行为包括三大类,一是可以合法接触、知悉国家秘密的人员,以各种方式泄露国家秘密的;二是任何人以各种方式非法获取国家秘密或者破坏依法采取的保密防护措施、设备或降低其效能的;三是各种违反保密制度,使国家秘密处于可能被泄露的危险状态的行为。
受到法律追究是指,保密违法行为人必须承担与其违法行为相对应的法律责任,受到法律制裁。保密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包括经济处罚在内的其他处理。保密违法行为人如果是党员的,还必须同时承担党纪责任。
一、行政责任或其他处理
1、违反保密法规定,有保密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的行为之一,尚未造成泄露国家秘密或者泄露国家秘密未达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处分;对不适用处分的人员,由所在机关、单位给予经济处罚或者解除劳动合同的处理。
2、机关、单位违反保密法规定,发生重大泄密案件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处分。
3、机关、单位违反保密法规定,对应当定密的事项不定密,或者对不应当定密的事项定密,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二、刑事责任
1、违反保密法,故意或者过失泄露国家秘密,情节严重的,依据刑法第三百九十八条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故意或者过失泄露国家军事秘密,情节严重的,依据刑法第四百三十二条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2、以窃取、刺探、收买方法,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的,或者非法持有属于国家绝密、机密的文件、资料或者其他物品,拒不说明来源与用途的,依据刑法第二百八十二条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如果非法获取的是军事秘密,按照刑法第四百三十一条第一款追究刑事责任。
3、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者情报的,依据刑法第一百一十一条和一百一十三条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如果非法获取、提供的是军事秘密,按照刑法第四百三十一条第二款追究刑事责任。
4、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按照刑法第一百零九条第一款规定从重处罚。
三、党纪责任
党员及党员领导干部丢失秘密文件资料或者泄露党和国家秘密,或者在保密工作方面不负责任,致使发生重大失密泄密事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较大损失的,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三十八条规定处分。
四、相关法律责任规定的条文
1、新修订的保密法有关规定条文
第四十八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非法获取、持有国家秘密载体的;
(二)买卖、转送或者私自销毁国家秘密载体的;
(三)通过普通邮政、快递等无保密措施的渠道传递国家秘密载体的;
(四)邮寄、托运国家秘密载体出境,或者未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携带、传递国家秘密载体出境的;
(五)非法复制、记录、存储国家秘密的;
(六)在私人交往和通信中涉及国家秘密的;
(七)在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或者未采取保密措施的有线和无线通信中传递国家秘密的;
(八)将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设备接入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的;
(九)在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在涉密信息系统与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
(十)使用非涉密计算机、非涉密存储设备存储、处理国家秘密信息的;
(十一)擅自卸载、修改涉密信息系统的安全技术程序、管理程序的;
(十二)将未经安全技术处理的退出使用的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设备赠送、出售、丢弃或者改作其他用途的。
有前款行为尚不构成犯罪,且不适用处分的人员,由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督促其所在机关、单位予以处理。
第四十九条机关、单位违反本法规定,发生重大泄密案件的,由有关机关、单位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不适用处分的人员,由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督促其主管部门予以处理。
机关、单位违反本法规定,对应当定密的事项不定密,或者对不应当定密的事项定密,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有关机关、单位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第五十一条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履行保密管理职责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有关规定
第二十六条泄露国家秘密、工作秘密,或者泄露因履行职责掌握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造成不良后果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3、《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有关规定
第一百三十八条(中国共产党党员)丢失秘密文件资料或者泄露党和国家秘密,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在保密工作方面不负责任,致使发生重大失密泄密事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较大损失的,对负有主要领导责任者,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对负有主要领导责任者,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
4、刑法有关规定条文
第一百零九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第一百一十一条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者情报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第一百一十三条本章上述危害国家安全罪行中,除第一百零三条第二款、第一百零五条、第一百零七条、第一百零九条外,对国家和人民危害特别严重、情节特别恶劣的,可以判处死刑。
第二百八十二条以窃取、刺探、收买方法,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非法持有属于国家绝密、机密的文件、资料或者其他物品,拒不说明来源与用途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第三百九十八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故意或者过失泄露国家秘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非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依照前款的规定酌情处罚。
第四百三十一条(军人)以窃取、刺探、收买方法,非法获取军事秘密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军事秘密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第四百三十二条(军人)违反保守国家秘密法规,故意或者过失泄露军事秘密,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战时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第三节 违反保密法行为的法律责任追究方式
对违反保密法、危害国家秘密的行为应当追究法律责任,而不同形式的法律责任,依法应当由不同的主体按照不同的程序予以追究。
一、行政责任的追究
公务员违反保密法需要追究行政责任的,应由公务员的任免机关或行政监察机关进行处分,一般由公务员所在的机关、单位进行处分。
任免机关或所在机关、单位对违反保密规定的人员不依法给予处分的,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议纠正,对拒不纠正的,提请其上一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对该机关、单位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予以处理。
不依法处分包括三种情形:一是应当给予处分而不处分的;二是应当追究领导责任而不追究的;三是对责任人的处理明显偏轻或者偏重的。
二、对不适用处分的人员的责任追究
对违反保密法尚未构成犯罪,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但又不适用处分的人员,由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 督促其所在的机关、单位给予处理。处理方式包括:给予经济处罚或者解除劳动合同。
三、刑事责任的追究
1、涉嫌过失或者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的案件,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因泄露国家秘密罪属于渎职罪范畴,所以应由检察机关根据泄密罪立案标准负责立案侦查,侦查终结认为构成犯罪的,向同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由法院依法审理、判决。
2、涉嫌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者情报罪的案件,由国家安全机关负责侦查,由检察院提起公诉,由人民法院依法审理、判决。
3、涉嫌以窃取、刺探、收买方法,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或者非法持有属于国家绝密、机密的文件、资料或者其他物品罪的案件,由公安机关负责侦查,由检察院提起公诉,由人民法院依法审理、判决。
4、涉嫌上述与国家秘密有关的犯罪的主体是现役军人的,由军队保卫部门负责侦查,军事检察院负责起诉,由军事法院审理、判决。
5、有关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或有关机关、单位在查处泄密事件过程中,如果发现行为人的行为涉嫌上述几类犯罪,应当及时向有关法定的侦查机关移送案件。
四、党纪责任的追究
对违反保密规定的党员需要给予纪律处分的,应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处理。《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对党员的违纪问题,实行分级立案。
党员干部违犯党纪的问题,均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相应的纪委或纪工委、纪检组决定立案,在决定立案前应征求同级党委或党工委、党组的意见。未设立纪委或纪工委、纪检组的,由相应的党委或党工委、党组决定立案。
不是干部的党员违犯党纪的问题,由基层纪委决定立案。未设立纪委的,由基层党委决定立案。《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四十条规定,对党员的纪律处分,必须经过支部大会讨论决定,报党的基层委员会批准;如果涉及的问题比较重要或复杂,或给党员以开除党籍的处分,应分别不同情况,报县级或县级以上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县级和县级以上各级党的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有权直接决定给党员以纪律处分。
第四篇:违反劳动合同法的法律责任)
第七节违反劳动合同法的法律责任
一、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P72-73)
1、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违法的法律责任
(1)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合同文本未载明劳动合同必备条款或者用人单位未将劳动合同文本交付劳动者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2)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1个月不满1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2倍的工资。
(3)用人单位违反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2倍的工资。
(4)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规定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的,由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试用期满月工资为标准,按已经履行的超过法定试用期的期间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注:课件中提到例题指的是教材中第64页的例题)
(5)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规定,扣押劳动者居民身份证等证件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给予处罚。
(6)用人单位违反规定,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以每人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2、用人单位“履行劳动合同”违法的法律责任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金;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支付金额50%以上100%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1)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
(2)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3)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
(4)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按照法律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
3、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1)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2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2)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未向劳动者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书面证明,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3)劳动者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扣押劳动者档案或者其他物品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以每人500元以上2000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4、其他法律责任
(1)用人单位招用与其他用人单位尚未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给其他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2)个人承包经营者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招用劳动者,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发包的组织与个人承包经营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二、劳动者的法律责任(★★)(P73-74)
1、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劳动者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承担赔偿责任。
2、劳动者违反培训协议,未满服务期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或者因劳动者严重违纪,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约定服务期的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3、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本章完
第五篇:违反诚实信用也应承担法律责任
违反诚实信用也应承担法律责任
〖案情介绍〗
林某与曾某系朋友,林某为喻寺镇一砖厂老板。2003年1月22日,林某和曾某在经协商后以“2003年1月23日”的日期签订了一份砖厂转让协议书。协议书中约定:林某于同年1月23日将砖厂整体一次性转让给曾某,曾某在同月25日前给付价款10.6万元。同时约定,任何一方违约后,违约金为2万元。1月23日,双方就砖厂进行了移交。1月24日,曾某在支付9.5万转让款后,以林某曾于1月22日下午和晚上偷运走厂内价值6000余元的成品砖和部分维修设备为由,要求进行抵扣。林某以砖厂在2003年1月23日前应归其所有和曾某接收砖厂未提异议为由,拒绝抵扣。
2003年4月7日,林某提起诉讼,要求曾某结清余款并给付违约金2万元。而曾某则以林某拉走厂内财物构成违约为由,提起反诉,要求林某赔偿其6000元财物损失并支付违约金2万元。〖不同观点〗
对于本案林某的行为是否构成违约,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由于林、曾二人约定的交厂时间为2003年1月23日,故砖厂在2003年1月22日仍然属于林某。同时,由于林、曾二人未在协议中明确将协议履行前擅自搬运财物的行为规定为违约,所以,林某的搬运行为不构成违约。
第二种观点认为,由于双方签订协议的日期为2003年1月22日,加之协议中已明确约定“林某将砖厂整体一次性转让给曾某”,故林某在协议签订后,便应当知道自己负有“将砖厂所有资产整体一次性转让给曾某”的义务。因此,林某作为一个商人,其行为已经违反了诚实信用的商业道德,属于违约。〖评析〗
《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守诚实信用原则。这一原则成为指导民事主体参与所有民事活动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成为了一项行为规范。除了《民法通则》在这么显赫的位置强调这一原则之外,民法的其他法律也强调了这一原则,如我国的《合同法》也对此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确认诚信原则为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对于规范民事活动、弘扬道德观念、维护交易秩序,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诚实信用原则呢?一般意义上理解,诚实信用原则就是指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应诚实守信,以善意的方式履行其义务,不得滥用权利以及规避法律或合同规定的义务。同时,诚信原则要求维持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以及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诚实信用原则,是市场经济交易当事人应严格遵循的道德准则,也是每一个公民在社会生活中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所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是基本的商业道德,也是信用经济的基础。任何一部法律的执行都要求执法者、守法者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诚信观念。应该说,尽管诚信观念实际上是道德和伦理的观念,但在法律上确认诚信原则也表明了法律对这一伦理价值的珍视;也说明了违反了诚信原则并不仅仅是只承担道德上的谴责或者其他道德责任,而且还需要承担法律上的责任。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诚信原则作为民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属于强行性规范,当事人不得通过约定的方式排除和规避该规则的适用。
结合本案来看,尽管在当事人双方之间的约定中,并没有很明确约定将协议履行前擅自搬运财物的行为视为违约,但这并不意味着双方就可以任意为之,侵犯合同相对方的合法权益。从该案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砖厂转让协议书签订日期为“2003年1月23日”,但该协议实际的签署日期是2003年1月22日。林某和曾某经协商后约定于“2003年1月23日”林某将砖厂整体一次性转让给曾某,此约定所谓的“整体一次性”应该是指以合同签订当时的砖厂的全部资产为转让标的物。然而林某于合同签订当日(1月22日)下午和晚上就偷运走厂内价值6000余元的成品砖和部分维修设备,显然违背了合同中“整体一次性”转让这一义务。尽管林某以砖厂在2003年1月23日前应归其所有为由,表明其在正式转让之前可以任意处分其所有的标的物,但是其行使其所有权的行为不能是以侵犯他人的权利为代价。其必须在正式转让之前对曾某履行一定的告知义务,说明转让时的砖厂的实际资产与签订合同时的砖厂的实际资产有所出入,双方可以再次协商是按照原价格继续进行交易,还是通过折价抵扣的方式再行交易。这种告知义务尽管不是合同中明确约定的义务,但是属于由诚实信用原则延伸出来的附随义务,而林某没有履行这一义务,显然是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应该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综上,林某拉走厂内财物,并未履行告知义务,构成违约,应该赔偿曾某6000元财物损失,并支付约定的违约金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