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建议意见
关于加强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建议 今年10月14日,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剑辉、副主任蔡跃明带领区人大办公室、农工委负责人,并由“两河”治理办、区财政局、区畜牧水产局、区农业局、区环保分局、区农村办、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陪同,到新市镇就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调研,实地考察了四家规模养猪场生猪污染防治情况,组织召开了专题座谈会,区畜牧水产局和新市渡镇主要负责人对此项工作进行了汇报,部分养猪大户、区、镇人大代表和以上区直部门单位负责人就如何做好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发表了各自的建议。根据调研情况,我们认为全区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亟需进一步加强。
一、生猪养殖污染及防治基本现状
(一)、生猪生产规模及排泄量。近年来,我区生猪养殖业发展迅速,据统计,从1994年的年出栏生猪50万头【规模养猪场(300头以上)不到10家】,到2012年的年出栏生猪103.8万头,至目前为止规模养猪场已达到166家,沿资江、湘江及其支流、新河和兰溪河1公里范围内50头以上至299头的养猪场已达625家。据测算,2012年全区生猪排泄粪尿量约75万吨。
(二)生猪养殖污染所造成的危害。一是对水体的污染。养猪场未经处理的污水氮、磷含量很高,集中排入水塘、河流等水体后,导致水质恶化,甚至水体发黑、变臭,使水生生物大量死亡,造成持久性的有机污染,进入地下水中,使地下水溶解氧含量减少,有毒成分增多,水质降低。如我区志溪河、兰溪河和新河水质污染与生猪养殖粪污直接排放密切相关。二是对空气的污染。生猪粪便在微生物作用下,发酵时产生大量的氨气、二氧化 1
硫、粪臭素、甲垸等有害气体,严重影响养猪场周围空气质量,危害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三是促进病菌的传播。生猪养殖场污染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等,极易滋生蚊蝇,促使病菌和寄生虫大量繁殖,使环境中病原种类增多,造成人畜共患传染病的蔓延。四是影响粮食生产。大量的猪粪尿流入稻田后,导致水稻植株徒长,影响粮食产量和品质。由于生猪养殖污染造成以上四大危害并日益增大,引起一些地方群众怨声载道,经常上访,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生猪养殖污染防治情况。目前我区对于生猪粪尿的处理主要是末端治理模式,仅有一家规模养猪场地使用了干湿分离机处理,80%的规模养猪场建有沼气池、化粪池等设施,但处理能力无法与生猪产生的粪尿量相匹配,致使大量的生猪粪污及冲洗混合物直接乱排。同时,由于大部分养猪场在建设初期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目前有环保手续的只有11家,并且缺乏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猪舍建设和治污设施简单,加之近几年我区生猪调出大户奖励资金绝大部分用于猪舍建设,对排污处理设施投入较少,生猪养殖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现象较为普遍,导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二、生猪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
(一)、猪场选址缺乏合理布局。全区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和污染治理缺乏全局性规划和布局;规模猪场的建设发展尚未纳入统一的审批管理;养猪专业村及大型养猪场的建设没有充分考虑与周围土地消纳能力相匹配,导致猪场养殖污染的排放过度集中,这些都使治理难度加大。
(二)、部分养猪户环保意识不强。有的养猪户只注重经
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为省工省力,多采用水冲式清粪,致使污水横流,有的甚至不采用最简单的沉降发酵处理方式就让污染物直接排放到周边的水体、土壤中。
(三)、治污设施资金投入不足。生猪养殖业是弱质产业,而养殖污染治理工程投资大、运转费用高,单靠生猪养殖户自身投资建设治污设施困难较大,而多年来区乡各级政府在治污配套资金方面的支持力度很小,去年开始从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中安排220万元仅用于了9家规模猪场污染治理项目,但治污效果仍不尽理想,多数散养户和小型规模户不愿也无能力投入治污设备。
(四)、养殖污染处理工艺和设施不够完善。虽然我国在畜禽养殖污染处理技术装备方面有一定的研究与创新,但对畜禽养殖污染仍缺乏经济有效的收集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相关配套技术与设施也跟不上,有广泛推广价值的技术装备则更少。近年来,生猪养殖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养殖污染处理模式及设施与现在规模化养殖的排污量难以匹配,难以因地制宜优化和改进治理工艺,制定治理模式,也是养殖污染治理项目难以正常运作的重要因素。
三、几点建议
为防治生猪养殖污染,推进生猪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我区生猪养殖污染的严重性、治理的紧迫性,要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把生猪养殖污
染防治、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作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紧紧围绕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建设绿色益阳的目标,广泛深入宣传《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和《畜禽养殖污染排放标准》等法律法规和环保意义,重点宣传生猪养殖污染物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的相关政策和知识,科学地引导养猪专业户走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的发展道路。
(二)、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制定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奖扶政策及实施细则,以“政策优惠,资金扶持”为引导,努力改善治污基础设施,采取“区级财政预算一点,上级奖励资金安排一点,养猪户自筹一点”的方式,坚持“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的原则,加大对生猪粪尿排泄物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的扶持力度,逐年改善生猪养殖污染处理基础设施。
(三)、采取过硬措施,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要以“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的方式,按照“统筹兼顾、疏堵结合、标本兼治、防重于治”原则,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切实有效解决生猪养殖污染问题。即按照养猪场地位臵、规模大小及周边环境特点,以“设施成本少,治污效果好”为标准,因地制宜建立有效的防治污染措施。要努力发展猪--沼--鱼、猪--沼--稻、猪--沼--菜、猪--沼--林、猪--沼--果等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促进能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要统筹兼顾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和生猪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对禁养区、限养区内畜禽养殖场,选址不合理、污染严重的养殖场,以及治污不到位、污染饮用水源、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养殖场要进行搬迁或关闭。
(四)、加强部门联动,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国土部门要按照《土地管理法》等有关规定,对各乡镇、村生猪养殖
场、养殖小区用地进行总体布局和规划,优先安排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用地,养殖场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兴办规模场养殖场。环保部门要加强生猪养殖污染的治理和执法力度,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要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督促配套建设污染治理设施,对环保评估不符合规定的养殖场要责令限期整改。能源部门要积极建设沼气工程,改善农村环境状况。畜牧部门要加强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条件的审核,加强《畜牧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执法检查力度,对于粪污处理设施不到位的养殖场,采取有力措施进行监管整改。农业部门要为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指导服务,倡导农民施用猪粪发酵有机肥。
赫山区人大常委会农村经济工作委员会2013年11月4日
第二篇:关于加强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建议意见
关于加强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建议
今年10月14日,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剑辉、副主任蔡跃明带领区人大办公室、农工委负责人,并由“两河”治理办、区财政局、区畜牧水产局、区农业局、区环保分局、区农村办、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陪同,到新市镇就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调研,实地考察了四家规模养猪场生猪污染防治情况,组织召开了专题座谈会,区畜牧水产局和新市渡镇主要负责人对此项工作进行了汇报,部分养猪大户、区、镇人大代表和以上区直部门单位负责人就如何做好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发表了各自的建议。根据调研情况,我们认为全区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亟需进一步加强。
一、生猪养殖污染及防治基本现状
(一)、生猪生产规模及排泄量。近年来,我区生猪养殖业发展迅速,据统计,从1994年的年出栏生猪50万头【规模养猪场(300头以上)不到10家】,到2012年的年出栏生猪103.8万头,至目前为止规模养猪场已达到166家,沿资江、湘江及其支流、新河和兰溪河1公里范围内50头以上至299头的养猪场已达625家。据测算,2012年全区生猪排泄粪尿量约75万吨。
(二)生猪养殖污染所造成的危害。一是对水体的污染。养猪场未经处理的污水氮、磷含量很高,集中排入水塘、河流等水体后,导致水质恶化,甚至水体发黑、变臭,使水生生物大量死亡,造成持久性的有机污染,进入地下水中,使地下水溶解氧含量减少,有毒成分增多,水质降低。如我区志溪河、兰溪河和新河水质污染与生猪养殖粪污直接排放密切相关。二是对空气的污
染。生猪粪便在微生物作用下,发酵时产生大量的氨气、二氧化硫、粪臭素、甲垸等有害气体,严重影响养猪场周围空气质量,危害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三是促进病菌的传播。生猪养殖场污染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等,极易滋生蚊蝇,促使病菌和寄生虫大量繁殖,使环境中病原种类增多,造成人畜共患传染病的蔓延。四是影响粮食生产。大量的猪粪尿流入稻田后,导致水稻植株徒长,影响粮食产量和品质。由于生猪养殖污染造成以上四大危害并日益增大,引起一些地方群众怨声载道,经常上访,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生猪养殖污染防治情况。目前我区对于生猪粪尿的处理主要是末端治理模式,仅有一家规模养猪场地使用了干湿分离机处理,80%的规模养猪场建有沼气池、化粪池等设施,但处理能力无法与生猪产生的粪尿量相匹配,致使大量的生猪粪污及冲洗混合物直接乱排。同时,由于大部分养猪场在建设初期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目前有环保手续的只有11家,并且缺乏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猪舍建设和治污设施简单,加之近几年我区生猪调出大户奖励资金绝大部分用于猪舍建设,对排污处理设施投入较少,生猪养殖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现象较为普遍,导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二、生猪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
(一)、猪场选址缺乏合理布局。全区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和污染治理缺乏全局性规划和布局;规模猪场的建设发展尚未纳入统一的审批管理;养猪专业村及大型养猪场的建设没有充分考虑与周围土地消纳能力相匹配,导致猪场养殖污染的排放过度集中,这些都使治理难度加大。
(二)、部分养猪户环保意识不强。有的养猪户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为省工省力,多采用水冲式清粪,致使污水横流,有的甚至不采用最简单的沉降发酵处理方式就让污染物直接排放到周边的水体、土壤中。
(三)、治污设施资金投入不足。生猪养殖业是弱质产业,而养殖污染治理工程投资大、运转费用高,单靠生猪养殖户自身投资建设治污设施困难较大,而多年来区乡各级政府在治污配套资金方面的支持力度很小,去年开始从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中安排220万元仅用于了9家规模猪场污染治理项目,但治污效果仍不尽理想,多数散养户和小型规模户不愿也无能力投入治污设备。
(四)、养殖污染处理工艺和设施不够完善。虽然我国在畜禽养殖污染处理技术装备方面有一定的研究与创新,但对畜禽养殖污染仍缺乏经济有效的收集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相关配套技术与设施也跟不上,有广泛推广价值的技术装备则更少。近年来,生猪养殖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养殖污染处理模式及设施与现在规模化养殖的排污量难以匹配,难以因地制宜优化和改进治理工艺,制定治理模式,也是养殖污染治理项目难以正常运作的重要因素。
三、几点建议
为防治生猪养殖污染,推进生猪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我区生猪养殖污染的严重性、治理的紧迫性,要
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把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作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紧紧围绕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建设绿色益阳的目标,广泛深入宣传《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和《畜禽养殖污染排放标准》等法律法规和环保意义,重点宣传生猪养殖污染物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的相关政策和知识,科学地引导养猪专业户走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的发展道路。
(二)、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制定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奖扶政策及实施细则,以“政策优惠,资金扶持”为引导,努力改善治污基础设施,采取“区级财政预算一点,上级奖励资金安排一点,养猪户自筹一点”的方式,坚持“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的原则,加大对生猪粪尿排泄物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的扶持力度,逐年改善生猪养殖污染处理基础设施。
(三)、采取过硬措施,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要以“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的方式,按照“统筹兼顾、疏堵结合、标本兼治、防重于治”原则,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切实有效解决生猪养殖污染问题。即按照养猪场地位置、规模大小及周边环境特点,以“设施成本少,治污效果好”为标准,因地制宜建立有效的防治污染措施。要努力发展猪--沼--鱼、猪--沼--稻、猪--沼--菜、猪--沼--林、猪--沼--果等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促进能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要统筹兼顾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和生猪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对禁养区、限养区内畜禽养殖场,选址不合理、污染严重的养殖场,以及治污不到位、污染饮用水源、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养殖场要进行搬迁或关闭。
(四)、加强部门联动,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国土部门要按照《土地管理法》等有关规定,对各乡镇、村生猪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进行总体布局和规划,优先安排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用地,养殖场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兴办规模场养殖场。环保部门要加强生猪养殖污染的治理和执法力度,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要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督促配套建设污染治理设施,对环保评估不符合规定的养殖场要责令限期整改。能源部门要积极建设沼气工程,改善农村环境状况。畜牧部门要加强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条件的审核,加强《畜牧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执法检查力度,对于粪污处理设施不到位的养殖场,采取有力措施进行监管整改。农业部门要为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指导服务,倡导农民施用猪粪发酵有机肥。
xx区人大常委会农村经济工作委员会
2013年11月4日
第三篇:关于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建议
关于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建议
XX县地域面积XXX平方公里,人口XX万,是XX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近年来,XX县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为农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但同时也带来了对环境的污染。为此,我们进行了长时间的走访调研,现就相关情况建议如下。
一、污染现状及危害
(一)养殖业发展现状。2012年,XX县蛋鸡养殖场(户)达到2177户,其中千羽以上的1093户;生猪养殖户达到396户,其中百头以上的302户。全年出栏生猪116.75万头、存栏59.05万头,出栏牛4.53万头、存栏13.95万头,出栏羊82.72万只、存栏54.56万只,出笼家禽2905.6万羽、存笼1375.7万羽。全年实现养殖业产值68.16亿元,同比增加31.82%。畜禽粪、尿排放量每日按每头猪5.67kg、牛30.0kg、羊3kg、家禽(羽)0.15kg计算,年产生200多万吨养殖粪污,其中有75万吨粪污由生猪、蛋鸡规模养殖场(户)产生。规模养殖场粪污经处理的仅占10%,综合利用的占10%,被外运走的占30%,50%的都是自由排放,直接排入沟港、河流、农田,造成了空气恶臭、水质劣化、土壤腐蚀。
(二)养殖业污染危害。一是污染水体。养猪场未经处理的污水氮、磷含量很高,集中排入水塘、河流等水体后,导致水质恶化,甚至水体发黑、变臭,使水生生物大量死亡,造成持久性的有机污染,进入地下水中,使地下水溶解氧含量减少,有毒成分增多,水质降低。如我县深水港乡由于养殖业污染,其地表水及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目前乡镇饮用水需从外乡引入。二是污染空气。畜禽养殖粪便在微生物作用下,发酵时产生大量的氨气、二氧化硫、粪臭素、甲垸等有害气体,严重影响养猪场周围空气质量,危害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三是病菌传播。养殖场污染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等,极易滋生蚊蝇,促使病菌和寄生虫大量繁殖,使环境中病原种类增多,造成人畜共患传染病的蔓延。四是社会不稳。由于养殖污染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极大的影响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引得群众怨声载道,经常出现上访、越级访的情况,对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二、所做的工作
(一)建全工作机制。一是成立了专门的机构。XX县专门成立了县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XX任组长,XX、XX、XX任副组长,县环保局等19个单位为成员,下设治污办,具体负责整治工作的开展。二是强化了工作考核。我县将畜禽养殖法治防治工作纳入了县委1号文件对全县所有乡镇进行考核,将工作开展情况与乡镇领导的任用、财政资金的拨付实行双挂钩,并出台了《XX县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由县治污染办负责具体实施。
三是指导乡镇开展三区划定。指导乡镇按照《XX县畜禽养殖区域划分方案》(桃政办发〔2012〕1号)的要求,对乡镇辖区进行了养殖“三区”的划定,并通过乡镇人大审议进行实施。四是加强新建项目准入审查。对乡镇辖区内的新建畜禽养殖项目,选址要符合环评法的要求,县、乡(镇)、村三级及周边农户全体签字,审批过程实行多部门联合审批制度,由环保、畜牧、国土、规划等相关部门共同签字审核通过后,方可开工建设,使畜禽养殖业有序发展。五是强化养殖污染防治宣传。编印了规模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方面的宣传手册3000册,收录了《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XX县畜禽养殖管理暂行办法》、《XX县畜禽养殖区域划分方案》等法规、规章,呈送给各县级领导、县直单位及乡镇政府及分管领导,并发放给全县畜禽养殖规模户、专职动物防疫人员及部分群众。
(二)加强综合整治。一是开展养殖场集中整治执法。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集中整治,严格按照“禁养区逐步退养、非禁养区逐步规范、集中养殖区粪污逐步综合利用”的思路,对全县畜禽养殖污染进行集中整治。2012年全县共完成达标排放251户、规范处理167户、退养搬迁156户,全年共查处畜禽养殖污染环境违法行为12起,其中下达《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9份,并对3家责改到期企业下达预处罚通知书,对2起环境违法行为作出了《责令停产整治决定》,在全县养殖户中引起较大反响,起到了明显的震慑效应。二是加强大型养殖污染治理项目建设。引进社会资金和先进技术,兴建了3家有机肥厂与2家鸡粪发电厂,其中XX有机肥厂年设计生产生物有机肥20万吨,目前项目已正式投产,正常生产后每年可以消化鸡粪80万吨左右。XX沼气发电厂项目预计投资1亿元,设计能力为4兆瓦,目前项目正在积极建设当中,正式投产后,每年可消化鸡粪30万吨左右。通过重点项目的引进,可使全县鸡粪污染得到有效缓解。三是开展养殖污染治理新技术推广。对养殖户进行 “猪—沼—林(果、茶)”、“猪—沼—菜”,XX生物有机床,XX生态所主持的绿狐尾沼生物净化池等生态种养模式的推广,既减少污染的产生,又实现了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循环利用,如XXX厂,进行生态种养,将猪粪进入沼气池,供应周边农户,沼液进入果园。XX厂进行技术改造,实行鸡粪干湿分离技术,实现鸡粪不落地,直接将鸡粪装袋后进行有机肥生产。XX等乡镇养殖场采取的生物有机床处理鸡粪,即减少了养殖污染,又可将有机床垫料制作有机肥施用和外卖。XX养殖场等引进中科学生态所主持的绿狐尾沼生物净化池技术,进行生态种养模式的推广,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监管缺位。目前全县小型养殖场数量多,分布广,由于达不到法定的规模化标准,在行政执法时无法律
条文可以依照,根据目前法定标准,鸡为3万羽,猪为500头,90%的养殖场所不在法律监管之列。
(二)治理资金不足。养殖业是弱质产业,而养殖污染治理工程投资大、运转费用高,单靠养殖户自身投资建设治污设施困难较大,近年来上级政府在治污配套资金方面的支持力度很小,每年用于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专项资金可以说是杯水车薪,养殖污染问题无法得到有效治理。
(三)上级扶持偏弱。由于国家、省、市对养殖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技术在推广上给予的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力度很少,没有很好的促进项目的引进和发展,导致目前畜禽养殖污染仍缺乏有效的收集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相关配套技术与设施也跟不上,有广泛推广价值的技术装备则更少。
四、几点建议
(一)加快人大立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订版第七十二条规定:“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建议市人大根据法律授权,对我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立法。
1、出台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类别的管理目录。国
务院《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已颁布实施,为我们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但其中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管理目录还未出台,使基层在相关行政审批、执法过程中难以把握规模类别,只能延用老的规模(鸡3万羽、猪500头),而目前全县有90%的养殖场不能纳入到此范围内,导致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难度加大。建议:通过市人大立法,尽早出台适宜我市的养殖场管理目录,明确畜禽养殖场的具体审批流程、处罚标准及监管责任,促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
2、对畜禽养殖粪污运输环节及车辆进行规范和补贴。目前畜禽养殖粪污的运输没有制定标准,在运输过程中的渗漏、掉落问题相当严重,对运输线路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但职能部门苦于没有可以依据的法律法规进行有效处置。建议:通过市人大立法,对畜禽养殖粪污运输车辆制定统一标准,并对运输过程中的防护要求进行明确界定。同时将标准化的粪污运输车辆纳入到农机购置补贴目录,使标准化粪污运输车辆得以有效推广使用。
(二)加强政策支持
1、建立禁养区退养(搬迁)补偿机制。我县的生猪产业在1995年左右、蛋鸡产业在2005-2008年间迅猛发展,而相应的养殖产业规划没有跟上,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于去年才正式划定,导致人口居住区、城建规划区、畜禽养殖
区相互混合,生态环境难以平衡。禁养区退养(搬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成本也较小,但这个代价全部由养殖户埋单有些不合理。建议:市政府应在全市建立禁养区退养(搬迁)补偿机制,既能促进地方经济均衡发展,又能保障养殖户的相关权益。
2、扶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处理好畜禽粪污并“变废为宝”,是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我县综合利用粪污的主要方式为生产有机肥,目前最大的是XX有机肥厂,年处理鸡粪能力可达40万吨。生产有机肥的直接成本约700元/吨,而销售价仅在750元/吨左右,生产成本高利润空间小,所以去年有机肥厂仅处理鸡粪10万余吨。建议:市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从有机肥生产环节予以补贴,确保其生存、发展、壮大。
第四篇:宜春市生猪养殖污染防治管理暂行办法
宜春市生猪养殖污染防治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生猪养殖污染防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生猪养殖的污染防治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生猪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坚持综合利用优先和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的原则。第四条 生猪养殖业发展及污染防治必须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做到统筹安排,合理布局,促进生猪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五条 大力推进标准化示范生猪养殖场建设,对污染防治设施完备并正常运行,能实现达标排放的生猪养殖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并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第二章 机构和职责
第六条 市政府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环保、农业、城乡规划、发改、财政、物价、林业、水利、国土、工商、公安、供电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生猪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市环保局。各县(市、区)应成立相应机构。
第七条 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齐抓共管,协同配合,切实做好生猪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工作。环保部门:负责生猪养殖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督管理;严把生猪养殖场环境影响评价关;对生猪养殖场粪污排放不达标行为依法处罚;负责对生猪养殖场附近区域水质、土壤的监测。农业(畜牧)部门:合理规划生猪养殖业的产业布局;严把生猪养殖场准入关;定期对生猪养殖场的管理情况进行检查考核;负责生猪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和管理。城乡规划部门:与农业(畜牧)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共同做好生猪养殖产业布局。
发改部门:对生猪养殖场申请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等相关项目给予大力支持;对不具备清洁生产条件的生猪养殖项目不予备案;对已批复项目但建设未达到要求的,责令整改到位。财政部门:对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提供资金支持,并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对排污费征收、使用的管理,提高排污费使用效益。
物价部门:加强对排污费征收标准执行的指导、管理和监督。林业部门:对违规建设生猪养殖场的,不得办理采伐许可证和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同意书。
水利部门:对大中型水库和小
(二)型以上水库及作为饮用水源地的山塘水库养殖情况进行监督,查处违规使用猪粪养殖行为。
国土部门:根据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规定,负责办理生猪养殖场用地备案手续,对违规新建、改建、扩建的不予办理。
工商部门:对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生猪养殖场,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法处罚。
公安部门:对相关部门在整治违规生猪养殖场时出现的治安、经济和刑事案件进行处置;积极协同做好因生猪养殖污染环境造成的突发性群体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供电部门:依法对违规新建、改建、扩建的生猪养殖场停止供电,对限期退出未退出、限期整改而未整改到位的生猪养殖场停止供电。
第八条 各地应加强对生猪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资金投入,推进污染防治设施建设,鼓励、扶持生猪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生猪养殖污染防治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实施监督管理。市人民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重点负责大型生猪养殖场的监管;县(市、区)人民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重点负责中型生猪养殖场的监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重点负责小型生猪养殖场的监管;村(居)委会重点负责生猪养殖户的监管。
第三章 污染防治措施 第九条 县(市、区)应根据城乡总体规划,结合区域环境容量,合理调整、优化生猪养殖业结构、布局和规模,根据相关规定并结合水源保护的需要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可养区。
县(市、区)人民政府要督促禁养区内现有的生猪养殖场限期关闭、停业、转产或搬迁,并依法给予补偿;对限养区、可养区内现有的生猪养殖场要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污染防治,实现达标排放。
禁养区、限养区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生猪养殖场;可养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生猪养殖场,应当符合生猪养殖总体规划,先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同意,后经畜牧部门审核,并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及环保审批手续,由所在县(市、区)生猪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备案后才能实施建设。
新建、改建、扩建的生猪养殖场不能实现达标排放的,严格按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征收排污费,并由环保部门责令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由所在县(市、区)人民政府督促限期关闭、停业。
第十条 生猪养殖场的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配套建设的污染治理设施未经环保部门和畜牧部门验收合格,主体工程不得投入生产、使用。生猪养殖场应确保建成的污染治理设施稳定运行,并建立完整、详实的生产运行和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台账,接受环保部门依法检查。
第十一条 生猪养殖场排放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经处理排放达标废水的,只能设置一个排污口,排污口的设置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制定的技术规范。生猪养殖场粪污治理相关模式要求如下:
(一)干清粪模式。该模式为主要推广模式,应当采取雨污分流、固液分离、干清粪、建设厌氧发酵池和好氧处理池等设施,实施清洁养殖。其中厌氧发酵池不少于0.1m3/头,好氧处理池不少于0.01 m3/头。
(二)发酵床模式。该模式无粪污外流,但其使用后的发酵床垫料必须全部用于农业生产,不得随意堆放,污染环境。
(三)水泡粪模式。实行高浓度中温厌氧发酵技术(不少于0.05m3/头)+低浓度厌氧发酵技术(不少于0.1m3/头)+好氧处理池(不少于0.01m3/头)。
(四)水冲粪模式。该模式为限制模式,其粪污处理模式与水泡粪模式相同。
生猪养殖户必须建设沼气池(不少于0.1m3/头),好氧处理池可不建设,但其沼液沼渣必须全部用于农业生产。第十二条 生猪养殖场应当建设防渗处理工艺的生猪养殖废弃物储存场所和设施,防止因恶臭和废弃物渗漏、溢流、雨水淋失等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第十三条 运输生猪养殖废弃物过程中必须采取防渗漏、防流失、防遗撒等措施;清洗生猪养殖废弃物运输工具产生的废水,应当妥善处置,不得污染环境。
第十四条 生猪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病死猪必须采取化尸池处置等方式作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丢弃。推广使用化尸池处理模式。化尸池建设标准为:年出栏小于500头的生猪养殖场必须建设5m3以上的病死猪化尸池;年出栏500—999头的生猪养殖场必须建设10m3以上的病死猪化尸池;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每增加年出栏100头必须增加1m3病死猪化尸池。
第四章 污染防治资金来源及使用规定 第十五条 生猪养殖场污染防治资金来源:
(一)国家和省、市生猪养殖污染专项治理资金;
(二)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用于粪污处理的部分;
(三)征收的生猪养殖排污费和超标排污费中地方可支配部分;
(四)生猪养殖场自筹。
第十六条 排污费征收标准(针对存栏规模大于500头的生猪养殖场)根据《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确定:
(一)按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建设厌氧发酵池+好氧处理池,且污染防治设施正常稳定运行,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该生猪养殖场应缴的排污费全部用于其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运行及维护。
(二)采用发酵床模式的生猪养殖场,其使用后的发酵床垫料全部用于农业生产,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该生猪养殖场应缴的排污费全部用于其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运行及维护;但发酵床垫料未用于农业生产,随意堆放的,按3.5元/头的标准征收。
(三)按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仅建设厌氧发酵池,且沼液沼渣完全农业利用的,按3.5元/头的标准征收,沼液沼渣没完全农业利用的,按7元/头的标准征收。
(四)未按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建设厌氧发酵池+好氧处理池,或只建设氧化塘、简易沉淀池的,按7元/头的标准征收。第十七条 生猪养殖排污费使用严格按《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有关规定执行,地方可支配部分全部用于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运行及维护,重点支持能够达标排放的生猪养殖场。排污费列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由环保部门会同财政、畜牧等部门提出使用意见,并加强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生猪养殖环境监测和排污费征收等有关环境保护执法工作所需经费列入部门预算,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第五章 罚 则
第十八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对辖区内超标排污的生猪养殖场进行专项整治,制定限期治理计划并予实施。对限期治理仍不能达标的,应责令关闭、停业。
第十九条 故意不正常使用污染治理设施,或者未经环保部门批准,擅自拆除、闲置污染治理设施的,由环保部门责令恢复正常使用或者限期重新安装使用,并处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未建立完整、详实的生产运行和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台账的,由环保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不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处置病死猪及其排泄物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无害化处理,所需处理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可以处3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条 环保、农业(畜牧)、城乡规划、发改、财政、物价、林业、水利、国土、工商、公安、供电等有关单位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履行相关职责,对在工作中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工作人员,依法依纪追究有关部门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涉嫌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中的生猪养殖场,是指年出栏规模5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其中,年出栏规模10000头以上的为大型生猪养殖场,年出栏规模3000-9999头的为中型生猪养殖场,年出栏规模500-2999头的为小型生猪养殖场,年出栏规模小于500头的为生猪养殖户。第二十二条 年出栏规模大于等于50头牛、5000羽鸡、鸭等的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管理参照本办法有关规定执行;年出栏规模小于50头牛、500头猪、5000羽鸡、鸭等的畜禽养殖户也应依照国家、省及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加强污染防治,实现达标排放。
第二十三条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依据本办法,按照加强污染防治与促进畜禽养殖业健康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实施细则。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市环保局、市农业局负责解释。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3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我镇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新坡”总体目标,以“城乡统筹、环境同治”为抓手,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推进我镇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实现畜禽养殖生态环境良好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一)加强政策引导、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按照市、区政府关于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的要求,重点开展新《环保法》和《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的宣传,加强对养殖污染治理技术的指导,营造政府引导、业主自律、群众监督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监督检查,落实畜禽养殖污染减排。对大规模畜禽养殖场(户)制定监管台账,定期检查,并按要求上报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对小规模畜禽养殖场(户)实行严格监管、监督,督促养殖场(户)加强对排污设施设备的日常运营维护、保养,确保达标排放。对于群众反映意见大、治污措施不到位,仍拒不整改的养殖户,镇环保办将会同城管、国土所等部门依法予以严厉打击,情节严重符合新《环保法》行政拘留情形的,将依法移交公安部门处理。
(三)加强技术指导,推广生态养殖。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等基本原则,引导养殖场根据自身养殖规模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切实可行的治污措施。
三、组织机构与职责
(一)组织机构
(二)职责分工
1、环保办:为牵头组织单位,负责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任务的部署,监督、检查责任单位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履职情况;将限期治理责任任务下达到各行政村和养殖业主,确保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和效果。
2、畜牧站:负责指导督促畜禽养殖场应用标准化养殖技术;督促开展畜禽养殖场的清理、关停工作。加大对乱扔病死畜禽行为的打击力度,并负责处理病死畜禽尸体。
3、各行政村:对本村辖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负总责,负责本辖区内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宣传工作以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监督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部门、各行政村要把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作为城乡统筹环境同治的重要内容,把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落实工作责任,突出工作重点,精心组织,有序推进,确保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实效。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要大力宣传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宣传报道,推介先进典型和经验,为全镇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三)突出重点,明确责任。全镇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要按照分类防治的原则,突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重点,明确任务进度,细化工作措施,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各行政村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本辖区内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监督力度,对严重污染环境、排放不达标的养殖场依法实行限期治理,严查向水体倾倒粪污和丢弃病害畜禽的行为,养殖户负责人是污染治理的责任主体,相关部门要按各自的职责统一安排认真履行职责。
(四)强化指导,做好服务。各有关部门、各行政村要因地制宜推广各类适合本镇(村)产业发展规划、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养殖污染防治技术和生态养殖模式。
(五)强化督查,严格考核。镇委、政府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城乡统筹环境同治的考核内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成效,与各村环境整治季度考核挂钩、与村干部目标考核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