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楚雄州旅游项目用地情况调研报告
楚雄州旅游项目用地情况调研报告
楚雄州旅游项目用地专题调研组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省旅游用地调研的通知精神和州人民政府的安排部署,7月中旬至8月初,我们对全州旅游项目用地进行了实地专项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楚雄州旅游用地状况
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我国人均土地面积只有世界人均的1/3。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逐年减少,土地供需矛盾日渐突出。
(一)楚雄州旅游用地现状
楚雄州和全省、全国的情况基本一致,存在着人多地少的状况。全州有土地总面积4388.7万亩,其中耕地386.63万亩,林业用地2802万亩。人口密度为113人/平方公里,是滇中地区各州市当中最低的;人均耕地1.4亩,高于滇中其他州市。因此,楚雄州与旅游业发展相关的土地、环境等方面的矛盾目前尚不突出。
全州重点旅游资源用地的具体情况如下:楚雄紫溪山风景区是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占地面积1700公顷;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是一个以十月太阳历为主要标志而兴建的集民族文化研究、民族艺术交流、民族风情展演、大众休闲娱乐、商业营销服务为一体的具有鲜明彝族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占地35公顷;牟定化佛山是历史佛教圣地,滇中名山之一,景区占地面积3000公顷;南华“咪依噜风情谷”是近年来开发出来的一个乡村旅游景点,旅游用地面积2.36公顷;姚安县光禄古镇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古镇历史悠久,文物古迹甚多,景区用地面积为113.9公顷;大姚县石羊古镇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旅游用地面积为6.8公顷;大姚县三潭瀑布大峡谷景区用地面积1148公顷;大姚县昙华山风景区位于大姚县境中部,距县城45公里,系百草岭群峰之一,面积1450公顷;永仁方山风景区早在1982年被列为州级自然保护区,景区用地面积9.25公顷;元谋土林风景区有土林13座,整个风景区占地面积为4290公顷,其中物茂虎跳滩土林景区占地面积为678公顷;武定狮山素有“西南第一山”之称,景区占地面积为1360公顷;禄丰县黑井古镇历史悠久,至今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传统城镇格局及民居、庙宇、牌坊等建筑,2005年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建成区面积120公顷;禄丰世界恐龙谷一期建设项目用地总面积145.74公顷,其中耕地111.4699公顷,林地0.7885公顷,生态景观用地18公顷,基础设施
用地17公顷,旅游景区建设用地65公顷,配套设施用地15.9647公顷;楚雄彝人古镇1-2期建设项目用地总面积16公顷,其中耕地16公顷,生态景观用地2公顷,基础设施用地4公顷,旅游景区建设用地4公顷,配套设施用地1公顷,其他用地5公顷。
目前楚雄州旅游项目总投资562304.42万元,项目建成前原土地用地面积12948.14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10108.66公顷(耕地687.8199公顷,林地10813.8385公顷),未利用地1512.97公顷;按项目各功能来分,生态景观用地11249.8公顷,基础设施用地196.87公顷,旅游景区建设用地458.4公顷,配套设施用地1192.87公顷,其他用地30.09公顷。
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全州重大重点旅游项目的开工建设,旅游项目建设用地需求激增,加之旅游服务管理需求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设施(如游客服务中心、休息站、旅游厕所等)规模增大,旅游项目用地呈现上升趋势。
(二)楚雄州在保障旅游项目用地方面的成功经验
近年来,楚雄州多渠道解决旅游项目用地问题,保障了旅游项目顺利推进。一是强化领导,健全机构。州委、州政府成立了州旅游产业领导小组,落实责任,认真研究和解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制约产业发展的包括土地利用等方面的难题,促进了全州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二是重视规划,夯实基础。州政府成立了规划领导小组,制定了楚雄州旅游业发展规划及若干个重点旅游项目开发总体规划,为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及确保旅游项目建设落地施工提供了坚强的保证。三是依法用地,合理占补。对每一个旅游项目的建设用地,均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严格审核把关,按照有关程序依法依规上报审批,认真组织实施,并做好征地补偿及安置工作。坚决杜绝先用后批、只占不补现象的发生,确保土地资源的依法合理使用,保证土地资源的安全。同时,将旅游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确保旅游项目用地需要。四是区分项目轻重缓急、成熟度、资金到位情况等,对项目进行合理梳理、筛选和排队,实行区别保障。五是进一步规范、完善旅游用地的各种审批手续。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用地,以及环保不达标、征地补偿标准不合理、安置途径不可行、土地供应和利用不符合有关规定以及未缴纳相关费用的,坚决不予供地。严格审核投资强度、产业导向、容积率等,进一步提高资源的节约利用水平。六是区分不同产业类别、实施工期、开工时段,对报批条件成熟、符合《划拨供地目录》的基础设施项目用地,以单独选址的报批方式上报审批。在具体项目建设上对土地利用效率、土地改变用途、投资强度、工业项目落位等进行严格控制。鼓励利用城市规划以外的集体土地兴办生态旅游项目。在旅游景区建设中注重利用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进行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七是对经营性旅游项目用地严格执行招标拍卖挂牌制度。八是加大执法监管力度,推动问责制的实施。加强对旅游项目用地的动态巡查和执法监管,建立健全执法监察信息平台、动态巡查和四级监控网络,完善并认真实施国土与公检法、纪检监察联合办案机制,落实纪检监察行政问责制,对违反土地法
律政策的,依法实施问责。九是认真开展农村居民点资源调查,建立建设用地置换拟置换地块信息库。
(三)楚雄州未来几年旅游产业发展改革用地需求
楚雄州未来几年的旅游用地项目共71个,拟用地总面积71680.81公顷(平均每年17920公顷),涉及农用地37778.554公顷,其中耕地7300.664公顷、林地33341.24公顷,未利用地8650.65公顷。按类别分,旅游景区用地23217.01公顷,旅游小镇用地868.03公顷,旅游度假区用地21988.85公顷,旅游试验区用地7000公顷,其它旅游项目用地18606.92公顷。其中,生态景观用地35576.62公顷,基础设施建设用地1669.364公顷,旅游景区建设用地2673.794公顷,配套设施用地2442.746公顷,其它用地2988.86公顷。按项目分,禄丰世界恐龙谷(二期)用地716.58公顷,占用农用地133.4公顷,其中耕地133.4公顷;东方人类祭祖坛项目规划用地753.9公顷,占用农用地287.98公顷,其中耕地197.14公顷、林地90.84公顷,未利用地465.92公顷;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项目规划用地1037公顷,涉及农用地691.59公顷,其中耕地312.09公顷、林地309.5公顷,未利用地450公顷;云南旅游产业城项目规划用地3000公顷,占用农用地2400公顷,其中耕地2400公顷;世界和平园项目规划用地7305.68公顷,占用农用地4387.76公顷,其中耕地1252.94公顷、林地3134.82公顷,未利用地306.14公顷。
二、楚雄州旅游用地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一是旅游项目用地指标不足。近几年,每年上报审批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较少,农用地指标和耕地指标更少。审批的用地指标远远跟不上旅游用地需求,上级下达用地指标严重不足,矛盾十分突出。二是报批难度大。一些项目用地多数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需要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修改。许多项目用地量大,只能采取征收、租用或只征不转等方式办理用地手续。有些项目用地详细规划迟迟未审定,规划调整、林地占用审批、用地报批及征地补偿方案无法制定,工作无法开展;而一旦规划审定,用地单位急需用地,规划调整、林地占用审批、用地报批及征地补偿工作又难以在短期内完成。三是耕地、林地占补平衡压力较大。按照国土资源政策,占用耕地必须实现“占补平衡”,在预测期(2009-2012年),全州旅游项目需占用耕地91680.81公顷。特别是近两年,全州耕地占补平衡指标非常紧张。林地占用植被恢复补偿费用高,征地成本大。土地占用征地矛盾突出,失地农民安置补偿困难,利益协调难度加大。四是土地性质、用途变更难。旅游项目用地大多都涉及耕地、林地,而国家对耕地使用管理控制比较严格,特别是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后,林地权属、性质更加规范具体,使用地权属、性质、用途难以变更。五是在自然保护区进行旅游开发难度大。在自然保护区进行旅游开发建设,受到自然保护区相关管理规定的严格限制,开发难度较大。
三、做好旅游用地保障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配套政策,落实保障措施
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加强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研究。要进一步加强对旅游建设项目用地工作的组织领导,发挥好各级旅游产业领导小组的领导和协调作用,强化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加大旅游项目用地及周边违法违规建设用地的查处力度,确保旅游项目建设科学合理用地,保护旅游资源,充分发挥旅游资源效益,保证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切实推动旅游发展改革工作的开展。努力完善旅游开发建设中的财政、金融、生态和资源管理、土地利用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区别对待旅游项目建设用地,对旅游产业欠发达地区旅游项目建设用地建议在政策扶持上予以适当倾斜。
(二)统筹土地规划与旅游规划
把旅游产业建设纳入到项目用地的总体规划中,统筹处理好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关系,按照规划做好旅游建设用地储备工作。要尽快编制《旅游产业土地规划》,充分整合部门资源,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信息通报机制,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自然保护区规划方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修编、控制性规划等工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旅游资源所在地及其周边地区的旅游建设项目的用地需要,留够、留足旅游建设项目用地。在旅游建设用地提供方面,在规划阶段,可以适度放宽,但在审批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厉行节约,够用即可。属于城区范围内的旅游项目建设用地,周边尚未开发的,在规划建设时一并纳入开发控制性规划;周边暂时无法拓展的,项目建设规划同样要高起点、高标准进行,待时机成熟时一并统筹建设。
(三)改进用地报批方式
建议在规划调整和用地报批时,先不确定具体的范围,以指标的方式报批,国土部门在用地单位项目详细规划审定前,先审批规划调整面积和用地面积指标,到项目规划审定后,落到实地,再报指标使用情况等相关资料到省国土厅备案。这样就可以改变前期国土部门催用地单位提供规划,后期用地单位催国土部门审批土地、提供土地的不利局面。
(四)探索旅游“一地多用”方式
针对旅游项目的设施占地一般较少、通常与其他产业存在资源共享的特点,充分利用现行土地审批、林权制度改革和生态建设、农田保护整治机会,探索旅游“一地多用”方式。如开发未利用地,大力整理与复垦荒地山地,引导旅游企业参与土地整理,实现旅游发展、土地利用的双优化。开发后用于旅游项目建设的土地,保证相当比例的面积用于生态建设。
(五)充分发挥旅游等部门在旅游用地规划管理等方面的职能作用
涉及旅游景区、景点及旅游项目的建设和用地规划工作要有旅游部门参与。对在旅游区范围内的一些国有资产拍卖、出让等工作,要事先征求旅游部门的意见。主要风景区的管理权属问题,应尽量优先考虑方便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工作的需要。
协调林业、农业、国土等部门成立旅游用地工作领导机构,负责旅游用地的协调和相关调处工作;在旅游资源调查以及旅游规划中,请林业、国土等相关部门参与,做好相关政策的咨询衔接,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六)在旅游项目建设各环节落实好相关措施,合理和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以合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为抓手,正确处理好旅游项目建设与土地资源限制的关系问题,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核心,科学规划、精心设计、规范施工、严格管理,进一步完善旅游项目建设管理评价体系。
(七)加强对荒滩、荒坡、荒山的开发利用
充分利用荒滩、荒坡、荒山等未开发利用土地是有效解决土地需求的一条有效途径。建议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开发未利用地,在将来涉及到征、占用地时,用新开发土地进行有条件的置换。
(八)积极盘活闲置存量建设用地,支持旅游发展大局
为盘活闲置存量土地资产,有关部门应制定招商预案,鼓励存量土地资产通过租赁、兼并、改建、嫁接等形式吸引客商投资,使闲置土地资产充分发挥作用,这样既缩短建设周期、减少投入,又盘活了闲置土地资产,实现“多赢”。
第二篇:关于榆林市项目用地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榆林市项目用地情况的调研报告
-----------------------
来源:作者:日期:2009-12-24 10:42:1
5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们组织专人就全市项目用地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召集市国土局、发改委、环保局、城建局、榆林经济开发区、神府经济开发区、榆阳区政府、横山县政府等部门和县区进行座谈,深入神木、府谷、靖边县调查了解近年来项目用地管理情况,外出学习考察了鄂尔多斯市的先进经验。掌握了不少资料,学到了不少经验,初步形成了一些共识。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榆林市项目用地的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实施了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对于加快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争取我市在西部大开发中率先突破、率先开发、率先实现资源大市向经济强市转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为了强化对重大产业项目的重点支持,从2002年以来,市政府先后制定了促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今年,市委、市政府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项目推进和扩大消费工作的通知》(榆办字[2009]58号),市政府办公室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榆政办发[2009]51号),对于加强项目管理,加快项目建设,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8全市项目用地分布情况如下:
榆林市2008项目用地使用情况统计表(单位:亩)
据调查了解,2008年全市项目用地数量比2007年翻了一番,预计2009年项目用地数量要比2007年翻两番。市、县区各有关部门在项目用地管理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项目带动战略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当前在项目用地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由此引发的纠纷和矛盾不断增多,直接影响了经济建设的进展。因此,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
二、项目用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全市项目用地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供需矛盾突出,项目用地指标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从2003年起,土地管理成为国家参与宏观经济调控的一项基本制度。国家对用地计划实行指令性管理,从国务院逐级层层分解下达指标。从最近两年情况看,去年,国家下达我省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约为11万亩,省上分配我市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为1.3万亩,今年国家下达省上用地指标7万亩,省上分配我市指标1.5万亩,约占我市实际需要的1/5,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建设的需求。据我们调查,就府谷一个县今年预计需要项目用地1.7万亩,神木、靖边县平均每年都需要建设项目用地在一万亩左右。因此,建设用地严重短缺,已经成为我市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是项目用地审批手续繁杂、周期长、进度慢。按照建设用地报批的要求,项目征地报批前,必须要有发改委的项目可行性审批(核准、备案)、规划部门的项目选址意见、环保部门的项目环境评价、林业部门的林地审核手续、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的社保意见,各个前置手续齐全后,才能开始受理征地报批。审批制度的设置,无形中增加了审批的周期,延缓了报批的进度,一般来说,一个项目的用地等省上审批下来都在一年以上,这样往往使一些企业项目失掉了良好的商机,同时也导致了不少项目未经批准,违法用地行为的发生。
三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重滞后,影响项目建设。我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1997年编制的,至今已有12年的时间,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不能与当前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
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速度相适应。由于当时没有对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留有足够的预留用地,致使大多项目不符合总体规划,造成项目建设前要对土地利用规划进行局部调整,增加了土地报批周期。同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地类与实际地类相差甚远,把大量的荒沙地规划成疏林地或宜林地,自己束缚住了自己的手脚,增加了审批难度,且用地规模、布局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利用的需求。
四是征地难度大,权属纠纷多。过去,我市土地沙化严重,加之经济相对落后,有很大一部分土地权属不清。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较快,土地不断增值,很多土地出现多头做主的现象,权属纠纷较多,在重大项目征地过程中,补偿难以兑付,纠纷调解压力很大,给项目征地工作带来了困难。另外,一些涉地群众漫天要价,政府出面也难以调解,使一些企业叫苦不迭。
五是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难以实施。2006年8月3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要求“工业用地必须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这对于解决工业用地低价恶性竞争的问题,提高工业用地利用率,发挥土地资源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土地审批手续严重滞后,项目在未取得用地手续之前,就开始征地建设,致使工业用地招拍挂无法落实,并且形成了违法用地的现象。六是个别用地企业存在批而不建、占多用少、转移用途的现象。当前,在项目用地中,一方面,因指标有限不能满足用地需求;另一方面,存在占而不建、批多用少。特别是近年来假立项目、炒买炒卖、暗箱操作、转移用途的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榆横工业园区周围农村土地倒买倒卖现象比较突出。
三、加强项目用地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尽快修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切实加强建设用地工作的领导。加强项目用地管理,加快项目建设步伐,是实现“两基地一中心”目标,推动榆林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建议市、县区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统一认识,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项目用地管理工作的领导。
1、要尽快修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利用这次修订规划和土地普查的机会,向省上有关部门争取,调整土地类别,将过去错报的疏林地、宜林地恢复为荒地和未利用地。靖边县就这样将50多万亩林地变更为未利用的荒地。鄂尔多斯市将60%的土地变更为未利用荒地,这些经验值得借鉴。
2、建立土地报批中心组织机构。市国土局和重点县区国土局都应该成立土地报批中心,定机构、定编制、定人员,配备事业性强、业务精通的人员,专门从事项目用地报批工作。报批中心工作人员要提前介入,全程服务,象跑项目一样跑项目用地的审批。报批中心的主要职责是,研究吃透中央、省、市政策,紧密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着力解决项目用地审批工作滞后的问题。
(二)积极争取省政府的政策支持,简化程序,加快审批进度。省委省政府为了推动榆林经济跨越式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榆林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是,在项目用地审批上,还是沿用过去的老办法、老程序,土地预审、报批,前置条件多,审批周期长,快则半年,慢则一年以上才能拿到批件,严重制约着项目建设的进度。建议市政府应组织班子,把建设用地审批中的困难情况,向省政府专题汇报,争取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指标上给予优惠,程序上给予简化,为项目建设用地“开绿灯”。我们应向省政府建议并且争取达到以下四条:
1、下放审批权限。占用基本农田由省上审批,一般耕地由市上审批,荒地由县(区)审批。如果这条达不到,建议省上年初一次性给各县下达建设用地总指标,具体项目用地则由县政府审批。
2、用地指标向我市倾斜。鉴于我市是国家能源化工基地,项目多,用地量大,所以用地指标应向我市倾斜。或者,用地指标可按各市土地总量分配。我市总土地面积为43578
平方公里,人均占地约19亩,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1/5。
3、中省重点项目用地指标省上应单列下达,不应占我市的用地指标。
4、借鉴鄂尔多斯市的经验,建议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城市建设用地实行增减挂钩、土地置换。如果将原有的建设用地修建为公园、草坪、水体的,可以把同等数量的土地置换到其他地方搞建设,不再覆行审批手续,只实行备案制度。另外,把煤矿用地按临时用地对待,用后令其恢复原貌。
如果实现以上四条,项目用地的供需矛盾和审批周期过长的问题可大大缓解。
(三)简化内部审查程序,加快报批进度。近年来,我市项目较多,为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很多项目在取得用地手续前已获得土地,并已动工建设。因报批周期长、费用大,用地单位报批积极性不高,这也是致使报批工作进展缓慢的一个原因。如府谷清水川电厂、庙沟门电厂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用地均未报批。建议政府在与用地单位签订项目用地意向书时,就要求用地单位主动申请项目用地审批。国土部门也要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具体指导,大力支持建设项目用地的报批工作,帮助用地单位梳理报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供项目单位参考。同时,要加强内部审查制度的改革,对重大建设项目,特别是关系全市发展的支柱产业、能源化工基地建设项目,在内部审查中,采取特事特办的原则,简化内审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林业、环保等相关部门,都要贯彻市委、市政府项目带动战略,互相配合,为项目用地提供方便,不得故意设卡。只要在严格的用地定额管理下使用土地,建议此类用地不再召开相关部门参加的专题会议,由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向市政府分管领导汇报签字后,直接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审批,这样可以缩短内部审核环节周期,保障按时开工建设。
(四)坚持节约用地原则,切实加强对项目用地工作的管理。为了防止一些用地企业批而不建、批多建少、圈占土地、转移用途等问题的发生,我们一定要加强对项目用地的管理。对于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未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同意,超过规定期限未动工的或者国土部门建设用地批准书颁发之日起满1年未动工建设的,以及已动工开发建设但开发建设的面积占应动工开发建设总面积不足三分之一的,或者投资额占总投资额不足25%且未经批准中止开发建设连续满1年的,必须按照《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国土资源部第5号令)规定依法处置;对于取得核准、备案批复满两年未开工建设的项目,必须按照相关规定重新履行报批程序,在未取得新的审批文件前,项目不得擅自开工建设。
(五)经营性项目用地,实行招拍挂制度,公共事业性项目要给予适当优惠。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必须严格管理,不能为了吸引企业落户,盲目优惠。要区别不同情况,掌握好松严度,该严格则严格、该优惠则优惠。凡是商业性、经营性、政策上强制性要求招拍挂的项目,一律实行招拍挂供地;凡是公益性事业,包括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事业等项目,可以采取划拨方式供地。例如榆林市传染病医院,就因为项目用地没有落实,迟迟不能开工建设,这个项目政府完全可以采取划拨方式供地,以加快传染病医院的建设。
第三篇:项目用地情况报告
篇一:关于榆林市项目用地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榆林市项目用地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 作者: 日期:2009-12-24 10:42:15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们组织专人就全市项目用地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召集市国土局、发改委、环保局、城建局、榆林经济开发区、神府经济开发区、榆阳区政府、横山县政府等部门和县区进行座谈,深入神木、府谷、靖边县调查了解近年来项目用地管理情况,外出学习考察了鄂尔多斯市的先进经验。掌握了不少资料,学到了不少经验,初步形成了一些共识。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榆林市项目用地的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实施了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对于加快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争取我市在西部大开发中率先突破、率先开发、率先实现资源大市向经济强市转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为了强化对重大产业项目的重点支持,从2002年以来,市政府先后制定了促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今年,市委、市政府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项目推进和扩大消费工作的通知》(榆办字[2009]58号),市政府办公室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榆政办发[2009]51号),对于加强项目管理,加快项目建设,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8全市项目用地分布情况如下: 榆林市2008项目用地使用情况统计表(单位:亩)
据调查了解,2008年全市项目用地数量比2007年翻了一番,预计2009年项目用地数量要比2007年翻两番。市、县区各有关部门在项目用地管理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项目带动战略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当前在项目用地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由此引发的纠纷和矛盾不断增多,直接影响了经济建设的进展。因此,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
二、项目用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全市项目用地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供需矛盾突出,项目用地指标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从2003年起,土地管理成为国家参与宏观经济调控的一项基本制度。国家对用地计划实行指令性管理,从国务院逐级层层分解下达指标。从最近两年情况看,去年,国家下达我省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约为11万亩,省上分配我市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为1.3万亩,今年国家下达省上用地指标7万亩,省上分配我市指标1.5万亩,约占我市实际需要的1/5,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建设的需求。据我们调查,就府谷一个县今年预计需要项目用地1.7万亩,神木、靖边县平均每年都需要建设项目用地在一万亩左右。因此,建设用地严重短缺,已经成为我市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是项目用地审批手续繁杂、周期长、进度慢。按照建设用地报批的要求,项目征地报批前,必须要有发改委的项目可行性审批(核准、备案)、规划部门的项目选址意见、环保部门的项目环境评价、林业部门的林地审核手续、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的社保意见,各个前置手续齐全后,才能开始受理征地报批。审批制度的设置,无形中增加了审批的周期,延缓了报批的进度,一般来说,一个项目的用地等省上审批下来都在一年以上,这样往往使一些企业项目失掉了良好的商机,同时也导致了不少项目未经批准,违法用地行为的发生。
三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重滞后,影响项目建设。我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1997年编制的,至今已有12年的时间,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不能与当前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速度相适应。由于当时没有对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留有足够的预留用地,致使大多项目不符合总体规划,造成项目建设前要对土地利用规划进行局部调整,增加了土地报批周期。同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地类与实际地类相差甚远,把大量的荒沙地规划成疏林地或宜林地,自己束缚住了自己的手脚,增加了审批难度,且用地规模、布局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利用的需求。
四是征地难度大,权属纠纷多。过去,我市土地沙化严重,加之经济相对落后,有很大一部分土地权属不清。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较快,土地不断增值,很多土地出现多头做主的现象,权属纠纷较多,在重大项目征地过程中,补偿难以兑付,纠纷调解压力很大,给项目征地工作带来了困难。另外,一些涉地群众漫天要价,政府出面也难以调解,使一些企业叫苦不迭。
五是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难以实施。2006年8月3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要求“工业用地必须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这对于解决工业用地低价恶性竞争的问题,提高工业用地利用率,发挥土地资源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土地审批手续严重滞后,项目在未取得用地手续之前,就开始征地建设,致使工业用地招拍挂无法落实,并且形成了违法用地的现象。六是个别用地企业存在批而不建、占多用少、转移用途的现象。当前,在项目用地中,一方面,因指标有限不能满足用地需求;另一方面,存在占而不建、批多用少。特别是近年来假立项目、炒买炒卖、暗箱操作、转移用途的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榆横工业园区周围农村土地倒买倒卖现象比较突出。
三、加强项目用地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尽快修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切实加强建设用地工作的领导。加强项目用地管理,加快项目建设步伐,是实现“两基地一中心”目标,推动榆林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建议市、县区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统一认识,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项目用地管理工作的领导。
1、要尽快修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利用这次修订规划和土地普查的机会,向省上有关部门争取,调整土地类别,将过去错报的疏林地、宜林地恢复为荒地和未利用地。靖边县就这样将50多万亩林地变更为未利用的荒地。鄂尔多斯市将60%的土地变更为未利用荒地,这些经验值得借鉴。
2、建立土地报批中心组织机构。市国土局和重点县区国土局都应该成立土地报批中心,定机构、定编制、定人员,配备事业性强、业务精通的人员,专门从事项目用地报批工作。报批中心工作人员要提前介入,全程服务,象跑项目一样跑项目用地的审批。报批中心的主要职责是,研究吃透中央、省、市政策,紧密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着力解决项目用地审批工作滞后的问题。
(二)积极争取省政府的政策支持,简化程序,加快审批进度。省委省政府为了推动榆林经济跨越式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榆林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是,在项目用地审批上,还是沿用过去的老办法、老程序,土地预审、报批,前置条件多,审批周期长,快则半年,慢则一年以上才能拿到批件,严重制约着项目建设的进度。建议市政府应组织班子,把建设用地审批中的困难情况,向省政府专题汇报,争取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指标上给予优惠,程序上给予简化,为项目建设用地“开绿灯”。我们应向省政府建议并且争取达到以下四条:
1、下放审批权限。占用基本农田由省上审批,一般耕地由市上审批,荒地由县(区)审批。如果这条达不到,建议省上年初一次性给各县下达建设用地总指标,具体项目用地则由县政府审批。
2、用地指标向我市倾斜。鉴于我市是国家能源化工基地,项目多,用地量大,所以用地指标应向我市倾斜。或者,用地指标可按各市土地总量分配。我市总土地面积为43578平方公里,人均占地约19亩,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1/5。
3、中省重点项目用地指标省上应单列下达,不应占我市的用地指标。
4、借鉴鄂尔多斯市的经验,建议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城市建设用地实行增减挂钩、土地置换。如果将原有的建设用地修建为公园、草坪、水体的,可以把同等数量的土地置换到其他地方搞建设,不再覆行审批手续,只实行备案制度。另外,把煤矿用地按临时用地对待,用后令其恢复原貌。
如果实现以上四条,项目用地的供需矛盾和审批周期过长的问题可大大缓解。
(三)简化内部审查程序,加快报批进度。近年来,我市项目较多,为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很多项目在取得用地手续前已获得土地,并已动工建设。因报批周期长、费用大,用地单位报批积极性不高,这也是致使报批工作进展缓慢的一个原因。如府谷清水川电厂、庙沟门电厂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用地均未报批。建议政府在与用地单位签订项目用地意向书时,就要求用地单位主动申请项目用地审批。国土部门也要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具体指导,大力支持建设项目用地的报批工作,帮助用地单位梳理报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供项目单位参考。同时,要加强内部审查制度的改革,对重大建设项目,特别是关系全市发展的支柱产业、能源化工基地建设项目,在内部审查中,采取特事特办的原则,简化内审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林业、环保等相关部门,都要贯彻市委、市政府项目带动战略,互相配合,为项目用地提供方便,不得故意设卡。只要在严格的用地定额管理下使用土地,建议此类用地不再召开相关部门参加的专题会议,由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向市政府分管领导汇报签字后,直接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审批,这样可以缩短内部审核环节周期,保障按时开工建设。
(四)坚持节约用地原则,切实加强对项目用地工作的管理。为了防止一些用地企业批而不建、批多建少、圈占土地、转移用途等问题的发生,我们一定要加强对项目用地的管理。对于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未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同意,超过规定期限未动工的或者国土部门建设用地批准书颁发之日起满1年未动工建设的,以及已动工开发建设但开发建设的面积占应动工开发建设总面积不足三分之一的,或者投资额占总投资额不足25%且未经批准中止开发建设连续满1年的,必须按照《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国土资源部第5号令)规定依法处置;对于取得核准、备案批复满两年未开工建设的项目,必须按照相关规定重新履行报批程序,在未取得新的审批文件前,项目不得擅自开工建设。
(五)经营性项目用地,实行招拍挂制度,公共事业性项目要给予适当优惠。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必须严格管理,不能为了吸引企业落户,盲目优惠。要区别不同情况,掌握好松严度,该严格则严格、该优惠则优惠。凡是商业性、经营性、政策上强制性要求招拍挂的项目,一律实行招拍挂供地;凡是公益性事业,包括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事业等项目,可以采取划拨方式供地。例如榆林市传染病医院,就因为项目用地没有落实,迟迟不能开工建设,这个项目政府完全可以采取划拨方式供地,以加快传染病医院的建设。篇二:关于创新园项目用地有关情况的汇报
关于创新园项目用地有关情况的汇报 综合管理部
2015年4月23日
根据集团于2014年10月10日与市政府签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初步确定的国际创新园项目开发方案,具体分为三个主要功能区域:研发区(位于海西园)约153亩,产业区(位于生物医药机电园)约300亩,综合配套商住区(位于海西园)约47.7亩,据此测算,综合配套商住区用地面积占比不到10%。至目前,困扰该项目无法落地的核心问题(配套商业用地比例及与市政府协商的地价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一、现有土地政策
二、土地获取流程
三、综合管理部意见
1、捆绑与否
2、土地单价、面积
3、定向设定条件
4、拆迁 进展 根据开发节奏、招商引资、总体评估实施调整篇三: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的申请报告
关于苏坑中心幼儿园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的申请报告 永春县国土资源局: 苏坑中心幼儿园建设项目已经完成相关前期工作,特申报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现就该项目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苏坑中心幼儿园建设项目项目建设拟定投入资金为750万元。拟选址情况:苏坑中心幼儿园建设项目位于永春县苏坑镇嵩山村,符合苏坑镇整体规划要求,建设项目选址已通过县规划建设局批准。
拟建项目用地情况:该项目规划用地面积4779平方米,拟建建筑面积2826.77平方米,拟用地类为未利用地,东西四至:东至民屋,西至田地,南至民屋,北至中心小学,不占用农用耕地。特此报告。
永春县苏坑中心小学2013年5月13日
第四篇:项目建设用地报告
湖 北 华 中 联 盟 医 药 物 流 股 份 公 司 文 件
华中联盟2011第008号
关于华中国际医药中央商务区(CBD)项目建设用地报告 东湖开发区光谷生物城领导:
为落实国家“十二五”医药流通规划,利用武汉极优越的医药企业资源、地理中心的交通优势和辐射效果,及武汉光谷 “备受国际关注的环境氛围”,为抢占先机,湖北华中联盟医药股份公司联合广大医药中小企业一起,共同打造吸引国內、外药企入驻的商务平台─华中国际医药CBD,促进药企集群共聚,走规模化、集团化、现代化的股份化上市道路,在“十二五”内,冲击达到千亿级医药商业集团企业。
一、华中国际医药CBD的时代背景、运营模式与建设选址、格局
1)华中国际医药CBD的时代背景
今年5月6日,国家商务部出台《十二五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中的发展目标明确指出,到2015年:形成1-3家年销售额过千亿的全国性大型医药商业集团,20家年销售额过百亿的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药品批发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药品批发总额85%以上,药品零售连锁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药品零售企业销售总额60%。如此下来,五年内,药品批发企业不做到一百亿以上,那就仅有药品批发总额15%的残羹冷宴方可来争讨,大大压缩了中小企业的生存时间与空间。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绝大多数企业大都知觉或不知觉地处在,国内、外的医药巨头收购、重组、兼并等被动的、无奈的弱态或消失中;“为中小企业所想,急中小企业所急,为大家找寻企业冲出围城之道”是摆在我们六家医药公司发起人,创建湖北华中联盟医药物流股份公司之目的。
2)华中国际医药CBD的运营模式
在借鉴、参考国中医药收购、重组医药企业上市、浙江几家医药公司组建的联盟公司—杭州汇药通公司操作“浙江社区医药服务共同体”的商业运作、安徽华源医药公司整合的历史等多起案例,结合湖北医药企业“散小杂多”
现状和“甘为鸡头不为凤尾”的心态,与数十家同行和其他行业的人,进行不计其数的交流和磋商后,我们提出了多阶段、多重整合运营方案如下:
1.第一阶段:组建项目运营公司(即湖北华中联盟医药物流股份公司已成立)征地300亩建设医药CBD筑巢引凤。为中小企业提供性价比高的楼盘,为大家提供8万平方米的办公楼和15万平方米具有物联网和视频系统的现代化仓库,釆用分期付款形式、低价出让、租赁等引入企业,集整合批发、零售、展示、配送、电子商务、为一体的批发商业CBD,资源共享,降低企业发展负担。
2.第二阶段:购买医药CBD房产的企业我们为其办理银行信贷、税务、法律、药品GSP、新产品展示等服务,让购房企业放心、安心办理入园手续。
3.第三阶段:入园企业办理集团化改造,提供采购、招商、代理、配送等利好商务平台,提供第三方物流配送平台,适时适机引入国内外知名的风投企业进行包装拟上市。
4.第四阶段:在全国各地用华中国际医药CBD的成功案例进行分公司运作,其目的是做的更强更大,进军中国医药行业的前列。
3)华国际医药CBD的建设选址
1)华中国际医药CBD的建设选址
据国内外建设贯例,CBD将建在最能吸引外界目光、最能长久凝聚人气、最具交通便利的干道旁边,以凸显人气、商气、财气等繁华景象。而作为华中地区最具发展特色的“华中国际医药CBD“新业态项目,在参考国内外成功的CBD:如唐山曹妃甸国际生态城;东京的副中心池袋、涩谷;首尔的副中心东区、瑞草等建没经验,并通过同政府和多家企业接触与交流后,毅然决定将“华中国际医药CBD”建在交通便利通畅的光谷生物城。
4华中国际医药CBD的建设格局与模式
CBD的建设从上世纪20年发展演变至今,商务中心区呈现三大功能的特征:公司总部、金融中心和专业化服务。我们华中国际医药CBD建设包括:集约药企总部办公、国内外药厂办事机构、会展中心、新药展示中心、电子商务及物联网中心、健康娱乐中心、药品检测与监督管理平台、金融、法律、税务衍生服务平台、酒店与配套公寓等,体现现代产业链新业态的基本格局。CBD的建设模式一般有两种:一是气势恢宏,错落有致,高楼林立的格局;再就是国际通常的生态型CBD。而华中国际医药CBD无疑釆用生态型CBD的建设方法,规划建设上立足生态优先,对接光谷生物城的绿色盎然,实现
现代商务与自然生态的良好结合,打造的生态绿色国际医药CBD。
二、华中国际医药CBD的建设具备四大优良资源
1、湖北省有医药企业数量较多、产值较大的整合资源
武汉有376家中小医药批发企业,全省共有640家,生产企业286家、医疗器械批发企业1865家,生产企业364家,整个营销额1176亿。从武汉历年医药流通的实际现状发现:武汉周边二横三纵经济地带,以及周边的河南、江西、湖南、陕西、安徽都在武汉进药进货,并在武汉建流通配送采购基站以供流通。
现阶段,我们因时因地倡导的“不为独大、不求独强、不弃弱小、求平等互助、求合作共赢”的集团化、股份化的为人理念和处事原则,只待我们企业之都的医药CBD建设硬环境成熟,加上有开发区各方支持的软环境,无理由不相信,大家能集群共赢!
2、华中国际医药CBD占具交通资源优势、极具辐射效应
武汉九省通衢、九州通衢。不仅有四通八达的高铁路桥,更有水、陆、空俱全的全方位交通网络资源。武汉辐射效应不仅贯彻华中地区,在全国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的中心、重心都名副其实的刊注在武汉。因此,武汉具有最佳的华中国际医药CBD的交通资源和辐射效应。
3、光谷生物城营造“华中国际医药CBD”具有良好的品牌形象
光谷是国家级开发区,起点高、服务好、政策优。不仅能方便企业的短期提升,又助企业深度、广度、长足的发展。在联姻国际医药巨头美国的卡的纳健康集团中,其知美国辉瑞等世界百強企业已入驻园区,而我们项目是为更多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入园便利和服务的情形后,他们也深表关注!
4、华中国际医药CBD项目有各级政府、学者的支持
华中国际医药CBD项目伊始,即获得省市各级领导部门、专家学者高度的评价和认可。湖北省药监局医药市场总负责人朱与杰评价:华中联盟企业集群,是中国医药流通业由“散小杂乱”的传统模式,走向现代流通模式的“转折点”!
湖北省商务厅、武汉市商务局对联盟整合发展,在商务部全国电视电话会上向全国推荐。高度评述企业联盟整合,不仅高度稳合我市两型社会的建设,更重要符合现代医药经济必须“集约整合”、做强做大的发展规律。
“华中国际医药CBD”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专家武汉理工大刘明菲教授(澳大客座教授、武汉市规划组成员)由衷感慨:这是她继接手西安袁纯清
书记(现任山西省省委书记)的“西安无水港项目”之后,又一个最具政策导向、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项目。
三、建“华中国际医药CBD”所存在的风险与规避。
1、建“华中国际医药CBD”存在集约入驻的风险及规避
企业入驻需要吸引力、凝聚力、向心力和优秀的管理能力及抗风险能力。这对我们运营模式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提出了挑战,风险规避就是需要我们在项目各环节上精心路演,并不断完善和改进以至达到完美。
2、建“华中国际医药CBD”所存在系统上管理操作的风险
华中国际医药CBD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有整合和协调管理好各类企业、人员和诸多硬、软件管理的系统。风险规避就是要我们在项目设计规划期就要引入成功的商业管理团队进行全程监督、指导、预警和协调,使流程设计更合理和准确。理运营机制。
3、华中国际医药CBD在建设运营中存在的资金风险。
在华中国际医药CBD筹建规划中,我们一直把资金保障当做工作重中之重,为此我们先后同九家财团、投资公司联系、论证。最后我们确定了一家大的投资公司来入股,以5亿的保障资金来维护建设项目资金,加上有我们自有的1.5亿资金,项目建设不成问提,另外也有多家风投承偌就项目进展后为我们进行注资上市。风险规避就是要我们紧跟政府的思路修炼好内功,协调好各种关系和人员,营造出放心、安心的品牌形象。
4、华中国际医药CBD”存在国家政策风险
虽然国家提出了医药行业的规划,但从哪里走、如何走这本身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和模式,需要我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索和前进,其中可能存在许多不可预测的、不可力因数,相信用学习态度群策群力、紧跟时代是可以规避风险的。
5、华中国际医药CBD”存在政府政策支持上的风险。
任何一个地区的CBD产业,CBD的建设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在“华中国际医药CBD”的规划建设上,政府开发区若不能出让给出微缩型CBD≥0.5平方公里的建设地,会因供地不够,使CBD彰显不了足够的人气、商气和财气,还有若政府不能及时地提供灵活、有效、实在的支持,就算企业有资金、有资源、有机遇、有干劲,也无法将项目建成建好,甚至该CBD会旁落他省或移至华中周边其他省市。
此风险企业不可控、而政府开发区可控!
综上所诉,保障华中国际医药CBD的建设如期顺利地进行,实现和完成这宏大的计划和蓝图,我们现阶段的首要任务是:请求光谷生物城领导,在高铁旁、高新大道边、规划出让≥0.5平方公里的建设“华中国际医药CBD”用地,并支持帮助企业尽快启动。
我们准备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建成、建好该项目,三年左右完成海外上市,让医药CBD为光谷再添亮点!
此致!
敬礼!
二○一一年八月十日 湖北华中医药联盟股份有限公司
第五篇:浅析旅游项目规划的用地问题
浅析旅游项目规划的用地问题 ——以农业观光旅游开发为例
针对目前旅游项目规划开发的用地问题,明确的政策要求,紧跟政策导向进行开发建设才能少走弯路,创造旅游开发的最大价值。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是专业的旅游规划设计机构,在对农村的土地发展旅游方面,专家们有自己的妙招。专家以农业观光旅游开发为例说明该如何使用土地政策达到旅游项目规划用地的合理性。首先明确用地概念,服务休闲型设施农业指依托农产品型设施农业建立起来的,主要供外来游客进行观光、采摘、休闲度假等为主的示范农业。
此类项目开发用地涉及的设施农业用地是指发展设施农业使用的土地,根据用途分为农业生产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农业生产用地指直接用于种植、养殖,提供初级农副产品的土地。附属设施用地是指为了保证设施农业项目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为农业生产用地服务配备的一定比例的附属设施配套用地,分为附属设施农用地和附属设施建设用地。附属设施农用地指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田间道路、地面未固化的建筑(构筑)物等附属设施用地。附属设施建设用地指用于农产品加工、交易、研发及餐饮、住宿、会议等配套设施用地。在以农业为依托的休闲观光项目以及各类农业园区,涉及建设永久性餐饮、住宿、会议、大型停车场、工厂化农产品加工、中高档展销等的用地,不属于设施农用地范围,按非农建设用地管理。确需建设的,必须符合土地利用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附属设施建设用地禁止单独出租、转让等,不能随意改变用途,禁止进行房地产项目开发。
明确了项目开发占地的属性后,就要针对以上属性关注国土部门颁发的相应法规,批文,随时掌握国家在政策上的新导向,同时也要关注地方在开发用地上的新政策,在服从政策法规的同时抓住政策法规上的惠民政策,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2009年国土资源部又出台了《国土资源部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09]27号),对设施农用地及其附属用地的归类、适用政策和审批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和简化。按照该文件规定,除了设施农业附属的管理和生活用房等永久性建筑物的用地,须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按照建设用地管理外,凡未使用建筑材料硬化地面、或虽使用建筑材料但未破坏土地并易于复垦的畜禽舍、温室大棚和附属绿化隔离等用地,以及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用地,均可作为设施农用地办理用地手续。(未再强调不得占用基本农田),不纳入农用地转用范围,不占建设用地指标。
国家的政策明确了,就要研究地方的政策,《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55号)上明确的指出“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应严格控制,省级国土资源和农业部门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不高于《通知》规定限额的具体标准”。以天津农业设施用地政策为例,农业生产用地占设施农业用地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85%,其中宽度小于2米的田间道路、沟渠、田坎等用地的比例原则上不高于8%;附属设施农用地占设施农业用地的比例原则上不高于12%,附属设施农用地内功能用途相同的建筑(构筑)物原则上不超过1处;原则上说,附属设施建设用地占设施农业用地的比例上不高于3%。不难看出地方性的政策针对地方实际情况与国家政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也是符合国家法规要求的,所以在项目规划上存在着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不少地方也有已经实施的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