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局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
我局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
1、加强日常巡查和宣传工作。日常巡查工作是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的重要方式,提高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自身形象。更多的了解个个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更好的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我们通过自身努力,日常巡视检查用人单位168户次。同时在规模以上企业和工业园区以及农民工相对集中的的小企业、街道社区,集中开展劳动法律法规宣传工作,率先在规模以上企业和赤港高新区开展劳动合同制度示范活动创建工作,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与职工签订、履行、变更、终止、解除劳动合同。企业实施劳动合同制度覆盖率80%、与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84%,其中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83%。
2、认真做好投诉举报案件处理工作。对劳动者投诉举报案件认真审查处理,帮助劳动者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受理举报投诉案件54起,结案54起,结案率达100%,追回工资金额91.36万元,涉及员工315名;其中处理集体停工事件3件,涉及员工203人,处理工资金额67.68万元;发出询问通知书32份,劳动监察整改通知书11份;通过对投诉举报案件的查处,帮助劳动者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企业和员工的法律意识,创建文明和谐的用工环境。
3、积极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我局根据省、市劳动保障部门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共开展了“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情况专项检查”“禁止使用童工专项行动”等多次专项检查。共检查各类企业240余家,涉及员工2.02万人,其中农民工1.67万人,补签、续签劳动合同7570人,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4、加强劳动用工管理工作。按照《福建省劳动用工备案管理办法》的要求,我局采取上门服务,跟踪催办和监督检查等办法督促用人单位及时办理用工备案。在书面报备基础上,逐步推进了网格化管理,我区累计有278家用人单位进行了劳动用工网上备案,登记备案人数18266人,辖区内企业劳动用工报备覆盖率达75%,职工报备率达75%,规模以上企业用工备案率达90%以上。建立起劳动关系基础台账,形成省、市、区企业初级联网。
5、认真做好来访来信接待工作。对来访来信者本着“接待热情,服务周到,答复及时”的原则,细心听取来访者的陈述,耐心解答疑问,及时按规定受理处理。
第二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程序
劳动保障执法监察程序
1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由两名以上劳动监察员共同进行,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监察证件,说明身份。
2告知用人单位检查的目的、内容、要求、方法,了解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情况,并巡视劳动场所,制作调查笔录。
3发现用人单位有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行为,并经过审查由劳动监察机构确认有违法事实的,应当登记立案。登记立案应当填写立案审批表,报劳动监察机构负责人审查批准。
4登记立案后,劳动监察机构应当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有关证据。
5承办人员完成调查取证后,应向劳动监察机构提出处理意见,并填写案件处理报批表。
6对违法案件做出处罚决定之前,要告知当事人做出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根据及依法享有的权利。
7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劳动监察处罚决定,并制作劳动监察处罚决定书。
8劳动行政部门在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七日内,应当将劳动监察处罚决定书送达被处罚单位。
9劳动监察处罚决定送达后,用人单位必须在法定期限内履行。对处罚决定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的,劳动行政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篇:劳动保障监察工作
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业务知识简介
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情况错综复杂,特别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监管范围、监管对象、监管方式、监管环境出现新的变化,使劳动保障监察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对劳动监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劳动保障监察的定义
劳动保障监察,是指法定的专门机关代表国家对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的检查、处理、处罚等一系列监督活动。
二、劳动保障监察的目的为了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 劳动秩序,保障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劳动保障监察的职责
(一)、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督促用人单位贯彻执行;
(二)、检查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
(三)、受理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规章行为的举报、投诉;
(四)、依法纠正和查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
四、劳动保障监察的内容
(一)、用人单位制定内部劳动保障规章制度的情况;
(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情况;
(三)、用人单位遵守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的情况;
(四)、用人单位遵守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规定的情况;-1-
(五)、用人单位遵守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规定的情况;
(六)、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工资和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况;
(七)、用人单位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
(八)、职业介绍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遵守国家有关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的规定的情况。
五、劳动保障监察的形式
(一)、日常巡视检查;
(二)、审查用人单位按照要求报送的书面材料;
(三)、接受举报投诉;
(四)、专项检查。
六、劳动保障监察的权利
(一)、进入用人单位的劳动场所进行检查;
(二)、就调查、检查事项有权询问有关人员;
(三)、要求用人单位提供与调查、检查事项相关的文件资料,并作出解释和说明,必要时可以发出调查询问通知书;
(四)、采取记录、录音、录像、照相和复制等方式收集有关的情况和资料;
(五)、委托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对用人单位工资支付,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进行审计;
(六)、法律、法规规定可以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采取的其他调查、检查措施。
七、劳动保障监察的程序
宝应县劳动保障监察行政处罚(处理)流程图
八、举报投诉须知
(一)任何组织或个人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的行为,有权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举报。劳动者对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 法律、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为,有权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投诉。
(二)投诉应当由投诉人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递交投诉文书。书写投诉书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投诉,由劳动监察员进行笔录,并由投诉人签字。
(三)投诉文书应当载明投诉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住所和联系方式、被投诉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 或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劳动保障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事实和投诉请求事项。
(四)应当通过劳动争议 处理程序解决的,已按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申请调解和仲裁的或已提起劳动争议诉讼的投诉,投诉人应当依照劳动争议处理或诉讼程序办理。
(五)违反劳动保障 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在两年内未被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发现,也未被举报、投诉的,劳动部门保障行政部门不再查处。
九、劳动保障行政处罚的种类
根据《行政处罚法》所规定的处罚种类,以及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规定,劳动保障行政处罚的种类包括:警告、处罚、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等。
(一)、警告;
(二)、罚款;
(三)、没收违法所得;
(四)、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
十、劳动监察和劳动仲裁处理程序的区别
劳动保障监察与劳动争议处理都是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方式,但又是解决劳动保障问题的两种不同的法律制度。其区别:
(一)性质不同;
(二)基本原则不同;
(三)程序不同;
(四)处理不同。
十一、采集证据应注意的问题
1、取证的方式要合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423号)明确了劳动保障部门在实施劳动保障监察时有权采取的各项措施有:进入用人单位的劳动场所进行检查;就调查、检查事项相关的文件资料,并作出解释和说明,必要时可以发出调查询问书;采取记录、录音、录像、照相或者复制等方式收集有关情况和资料;委托会计事务所队用人单位工资支付、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 进行审计。在处理案件时应根据具体 情况,按照行政法律法规所授权的证据采集方式。
2、提取复印件的要求。收集有关资料的原始载体,如取得原始载体确有困难的,可以提取复制件。对查办案件中需要提取的账目、凭证、报表及其他证书和证物,能提取原件的尽量提取原件。不能提取原件的,有关书证材料可以复印、复制。为便于日后全面了解案情,复制材料时应注意全面真实反映原件的原貌,载明复印、复制的时间、地点、制作方法,证明对象,原件保管人、证据提取人、制作人的签名或盖章。
3、制作录音资料的要求。对于行政执法过程,不能提取复制又不易管理的书证或证物,可以采用摄影、录音或录像等视听资料形式固定证据,并对提取证据的过程制作笔录,由当事人签字盖章,声音资料应当附有该声音内容的文字记录。
4、电子数据、邮件证据制作的要求。以有形载体固定的或者显示的电子数据交换(传真)、电子邮件或者其他数据资料,其制作情况和真实性经当事人确认,或以公证等其他有效方式证明。对于上述证据的复制和制作,一定要严格按照以上方式进行操作,不可以图省事而忽略以上的环节,否则在行政应诉中很容易成为无效证据。
5、制作询问笔录证据的要求。制作询问笔录时,应有两名以上调查人
员在场,笔录注明制作的时间、地点、记录人员、调查人员、在场人的姓名,被询问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民族、籍贯、工作单位、职务、住址等)。在开头时应载明:“我们是xxx劳动保障监察人员xxx和xxx,现向你出示证件。请你如实回答我们的提问,作虚假陈诉是要负法律责任的。”笔录采取一问一答形式,笔录中有关人员的陈述应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口述方式记录,尽量保证记录的原汁原味。笔录应经当事人阅读无误写上“以上内容看过,与我所讲的一致”,之后签字或盖章,不会书写的当事人也可按上手印,并附上如居民身份证复印件等证明身份的文件,调查人员和记录人也应当在笔录后签名。
6、制作现场笔录的要求。制作现场笔录时,应当载明时间、地点、事件等内容,并由执法人员和当事人签名。当事人拒绝签名或者不能签名的,应当注明原因,有其他人员在现场的,应当由无厉害关系的在场人员签名。
7、制作鉴定结论证据的要求。做出具体行政行为 采用的鉴定结论,应当载明委托人和委托鉴定的事项,向鉴定部门提交的相关材料,鉴定的依据和使用的科学技术手段,鉴定部门和鉴定人鉴定资格的说明,并应有鉴定人的签名和鉴定部门的盖章。通过分析获得的鉴定结论,应当说明分析过程。
在实际操作中,收集证据要具有合法性、关联性和真实性,将证据之间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环环相扣完整的证据链,足以运用逻辑推理方式排除其他可能性,从而证明待证事实的真实性。
第四篇:如何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
一、充分认识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劳动保障监察是保证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促进劳动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有力武器。近年来,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实施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不断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及时查处了一批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案件,为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有的地方把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与改善投资环境对立起来,对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实行种种限制,致使一些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纠正;有的地方对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支持不够,执法力量不足、工作经费短缺、办案装备落后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监察执法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有的地方把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定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影响了行政执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随着市场主体多元化、用工形式多样化和劳动关系复杂化,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比较普遍,在一些地方和行业甚至呈上升趋势,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显得日益迫切。各地、各有关部门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强化措施,落实责任,优化环境,改进工作,充分运用劳动保障监察行政执法手段,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二、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劳动保障监察的重要作用,首先必须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队伍的建设。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都必须建立具有独立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并根据劳动保障监察工作需要配备专职劳动保障监察员。具体机构、人员配备
由省劳动保障厅、省财政厅、省编办提出意见,报省人民政府审定。
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作为行政执法机构,具体负责劳动保障监察管理工作。各地要在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建设的基础上,解决好监察工作经费和改善监察执法条件的问题。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所需的办公费、办案费、专项检查费、装备使用维护费以及人员经费、业务培训费应全额纳入财政预算。要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装备建设,逐步配备监察执法专用车辆,配备办案所必需的办公设施,不断提高劳动保障监察办案质量和效率,提高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的快速反应能力。
各地要高度重视劳动保障监察员的配备,选派政治素质好、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作风正派、坚持原则、勤政廉洁的同志充实劳动保障监察队伍。要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员的培训、考察、监督和管理。劳动保障监察员一般通过考试录用,经省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资格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无证人员不得从事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要坚持定期培训,学习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和劳动保障政策法规,不断提高劳动保障监察员的政策业务水平和监察执法能力。要加强监察队伍勤政廉政建设,严守监察执法工作纪律,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努力为群众办实事,树立依法执法、规范执法、文明执法的形象。
三、建立健全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机制
(一)明确劳动保障监察管辖权限。对用人单位和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的劳动保障监察,分别由用人单位用工所在地和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登记注册地的市、州、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辖。对中央在鄂单位、部队企业及省直管企业的劳动保障监察,由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辖。对省内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劳动保障监察,由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辖;外地派出机构和外来用工单位的劳动保障监察,分别由所在市、州、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辖。对非法用工主体的劳动保障监察,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市、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辖。
上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调查处理下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辖的案件,也可将属于本级管辖范围内的监察对象指定由下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辖。
(二)规范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程序。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充分整合行政执法资源,杜绝多头执法和重复检查。实施劳动保障监察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程序,遵循合法、公正、公开以及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广泛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及时、准确地查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要严格实行案件调查、审核、处理“三分离”制度和行政处罚集体研究决定制度、重大处罚决定听证制度,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依法保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陈述权、申辩权和获得救济权,尊重、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三)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监督制约机制。各地要建立和实行劳动保障监察政务公开和服务承诺制,公开执法依据、程序、期限和职责;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评议考核制度,严格落实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追究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要切实加强监察执法人员的管理,强化责任意识,对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案件要认真受理、及时介入、依法处理,杜绝以权谋私、越权执法和行政不作为。对因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监督检查不到位发生严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事件的,要追究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行政责任;对投诉举报不及时依法处理或违规执法的,要追究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负责人和相关执法人员的行政责任;对监察人员因故意和重
大过失造成错案的,要依法追究相应的行政责任或法律责任。
(四)建立举报奖励、依法审计和诚信等级评价制度。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设立举报、投诉信箱,公开举报、投诉电话,及时受理举报和投诉反映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对举报属实、为查处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重大案件提供主要线索和证据的举报人实施奖励,奖励资金在办案费中列支。对用人单位工资支付、缴纳社会保险费等情况,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认为必要进行审计的,可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所需经费在专项检查费中列支。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要进行综合考核,建立诚信档案,评定诚信等级,并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布,促使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维护广大劳动者合法权益。
四、加强组织领导,共同做好劳动保障监察工作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创造必要的条件。对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典型案件,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督促依法处理。因国家机关不当干预,导致严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和查处的,要依法追究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调沟通,支持和配合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执法工作,必要时可开展联合执法,发挥整体执法效能。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加强与人民法院和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组织的联系,主动接受监督,积极争取支持。新闻媒体要广泛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对严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和现象要公开曝光。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形成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劳动保障事业健康发展。
第五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部分案由汇总
劳动保障监察执法部分案由汇总
一、招用人员类
1.违反招用人员规定
(1)扣押劳动者合法证件
(2)强迫劳动者集资入股
(3)提供虚假用人信息
(4)招用无合法身份证件的人员
(5)招用人员从事违法活动
(6)以招用人员为名进行欺诈活动
(7)违反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
2.收取劳动者抵押金(或抵押物、保证金、定金等)
3.违反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
4.违反禁止使用童工规定
(1)使用童工
(2)未按规定将童工送交其监护人
(3)介绍童工就业
(4)未按规定保存(伪造)录用登记材料
二、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类
5.违反劳动合同订立规定
(1)未依法订立劳动合同
(2)扣押劳动者应持有的劳动合同文本
(3)未建立录用劳动者登记核查制度
(4)违反试用期有关规定使用劳动者
6.违反劳动合同解除(或劳动关系终止)规定
(1)违反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2)未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
(3)未在规定时间内办理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相关手续
7.违反劳动合同书面报告规定
8.违反平等协商、集体合同规定
(1)拒绝或者拖延答复平等协商要求
(2)拒绝(或不按时、不如实)提供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所需情况和资料
(3)协商一致后拒绝签订集体合同
(4)阻挠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
(5)不按照规定报送集体合同审查
(6)未按规定保障协商代表权利
三、工作时间类
9.违反工作时间规定
四、工资类
10.违反工资支付规定
(1)克扣劳动者工资报酬
(2)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报酬
(3)未以货币形式支付劳动者工资
(4)指定劳动者消费地点、场合或限制消费方式
11.违反最低工资规定
12.违反加班加点工资支付规定
13.违反工资分配、工资支付管理规定
(1)未制定、公布工资分配、工资支付规章制度
(2)制定工资分配、工资支付规章制度未听取本单位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或者工会组织的意见
(3)未记录、提供劳动者工资清单
(4)未记录劳动者出勤情况
(5)考勤记录未经劳动者本人签字
(6)出勤记录保存期限少于二年
(7)降低劳动者工资标准未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协商一致
(8)不能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未按规定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书面报告
五、女职工、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类
14.违反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规定
15.违反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规定
六.社会保险类
16.未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注:指未参加某一个或某几个法定险种)
17.违反社会保险登记管理规定
(1)未按规定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或变更登记、注销登记)
(2)伪造(或变造)社会保险登记证
18.违反社会保险费申报(或缴纳)管理规定
(1)申报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数额时瞒报工资总额(或职工人数)
(2)因违法行为造成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无法确定
(3)不提供(或不如实提供)与缴纳社会保险费有关的材料
(4)未按规定向职工公布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
19、违反社会保险待遇(或基金支出)管理规定
(1)骗取社会保险待遇
(2)骗取社会保险基金支出
(3)拒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
七.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类
20.违反职业介绍管理规定
(1)未经许可设立职业介绍机构(或从事职业介绍活动)
(2)违反职业介绍行为规定
21.违反职业技能培训管理规定
(1)擅自举办民办职业学校(或未经许可从事职业技能培训)
(2)违反民办职业学校行为规定(或职业技能培训行为规定)
22.违反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管理规定
(1)未经许可从事职业技能考核鉴定
(2)违反职业技能考核鉴定行为规定
八、其他类
23.拒不接受(或配合)劳动保障监察
(1)无理抗拒、阻挠劳动保障监察
(2)未按要求报送书面材料(拒不接受劳动保障书面审查)
(3)隐瞒事实真相
(4)出具伪证(或隐匿、毁灭证据)
(5)拒不执行限期改正指令
(6)拒不执行行政处理决定
(7)打击报复举报人、投诉人
24.违反制定内部劳动保障规章制度规定
25.违反工会法规定
(1)阻挠劳动者参加工会
(2)阻挠劳动者组织工会
(3)阻挠上级工会帮助、指导劳动者筹建工会
(4)无正当理由调动工会工作人员的工作岗位
(5)劳动者因参加工会活动被解除劳动合同
(6)工会工作人员因依法履行职责被解除劳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