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医院合理用血评价制度
xxxx医院关于下发
临床合理用血评价、公示与用血权限管理制度的通知 临床各科室、急诊科、检验科(输血科):
输血工作无小事。为进一步规范医院临床用血的管理,促进更加科学、安全、合理、有效用血,避免因输血造成不良医疗(安全)事件发生,现将医院“临床合理用血评价、公示与用血权限管理制度”和“临床用血评价表”发给你们,望各科主任认真组织科室成员学习,按照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对临床用血评价六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科室评价,对合理用血及输血后的疗效逐一评价;检验输血科要对血库工作及每月临床医师合理用血抢救进行评价、总结、分析,并将评价结果报医务科;医务科根据报送的材料,每季度对临床科室及医师合理用血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分析,将评价结果用于科室质量管理评定和医师用血权限的认定工作,并进行全院公示。
xxxx医院
二零一四年一月二十日
第二篇:科学合理用血
科学合理用血
输血是一重要的治疗手段, 但不少医护人员对输血适应症、对实行成分输血的科学内涵至今认识不足。有些医护人员仍抱着“全血比较全”的旧观念,把成分输血这一科学合理有效的输血原则当作行政命令,勉强执行。有些医护人员对输血治疗风险认识不足,认为输血仅是一种辅助的治疗手段,多输一点或少输一点都没有关系,其表现之一是①只要患者有贫血表现就常规输血1-2单位(红细胞)、②手术出血量不多亦在术中或术后常规给患者输血、③久病体弱的患者经家属要求也给予输血、④肿瘤患者经化疗后常规输入1-2单位血,等等。
一.全血输注的弊端,为什么提倡成分输血?
目前,不少医务人员在输血及血制品方面还存在两大误区:
误区一,认为全血比较“全”,全血可以顺便补充白细胞和免疫球蛋白以提高抵抗力,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以增补止血功能,甚至把全血当作补充蛋白的营养品。
其实, 全血虽然含有血液的全部成分, 但一旦离开了循环就发生变化。因为采血后通常用针对红细胞保存条件配制的ACD 或CPD-A 保养液在4 ±2 ℃条件下保存, 用ACD液保存的全血保存期为21天,用CPD-A液保存的全血保存期为35天。在此条件下, 全血中的粒细胞1 d 后即丧失功能;血小板在12 h 后丧失大部分活性, 保存1 d 后丧失全部活性;凝血因子Ⅷ在全血内保存24 h , 活性下降50 % ;因子Ⅴ保存3~5 d 后也损失50 %。比较稳定的是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故而全血中有效成分主要是红细胞, 其它如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等含量远不足一个治疗量, 因此输全血达不到补充蛋白和/或凝血因子的目的。广州血液中心提供的血液均用CPD-A保养液保存。
人血白蛋白也不宜作补充营养用,因其半存活期太长(20天),所含氨基酸释放缓慢,而所含必需氨基酸中主要的氨基酸如色氨酸含量较少。如给白蛋白正常者输注时可反馈性抑制体内蛋白的合成,加速其分解,使循环负荷过重,所以从理论上和实际上看,血清白蛋白正常者不宜补充白蛋白。
有些医生现在仍习惯用血浆扩容,现代输血学不支持这一方法。由于血浆既能传播疾病,又能引起过敏反应和循环超负荷,故现在临床不主张用血浆扩容,可以采用更安全的替代治疗,如晶体液、人造胶体液(如右旋醣酐、羟乙基淀粉)以及白蛋白或血浆蛋白溶液(PPF)进行扩容。
误区二,认为血越新鲜越好。
现代输血学否定了这一陈旧观念。新鲜血至今无明确定义, 目前认为用ACD 保存5 d 或用CPD-A 保存10 d 的血可以视为新鲜血。
1.过于新鲜的“热”血中含有大量免疫活性淋巴细胞,对新生儿、有严重疾病及严重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人,可以增加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发生率,这是一种致命的输血后并发症,一旦发生,死亡率高。2.输当天血传染疾病的风险更大,因为未经冷冻库存的血中致病微生物活力更强,且当天鲜血未对肝炎、艾滋病等进行第2 次和第3 次复检,漏检率相对较高。而且1~2 d 的血由于未经过低温储存,不利于病毒的灭活,可能易导致疾病的传播。
3.人类的血型抗原系统相当复杂,估计全血抗原表型达1017种, 输注全血可导致人体不需要的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等抗原致患者产生同种免疫, 产生相应的抗体, 下次输注时可能会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危害患者的健康。
全血的成分复杂,将无明确适应症的成分输给患者,从同种免疫和传播疾病的角度考虑,对患者有害无益。因此与成分血比较,输全血不是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法。
二.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
在正常人群中,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占0.5-3%,虽然采供血机构对每一个献血者的血都要进行严格检测(HIV、HCV、HBV等),但由于存在以下因素,目前尚不能保证所有检测合格的血液(包括红细胞、血浆、冷沉淀等)百分之百没有病毒。
1.献血者献血时处于病毒感染的“窗口期”,目前最先进的检测方法亦无法检出;
2.机体感染后无免疫应答;
3.检测方法灵敏度不够;
4.检测人员操作误差。
因此,输血仍有传播疾病的风险。
三、输血适应症、成分输血
成分输血,就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 将血液中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 分别制成高浓度、高纯度的制品,根据患者的病情, 需要什么成分就输什么成分的输血方法。
(一)常用的成分血制剂:
品名 特点
保存方式及
保存期
作用及适应证 备注
红细胞悬液
(CRCs)
400ml或200ml全血离心后除去血浆,加入适量红细胞添加剂后制成(2或1个单位)。
4±2ºC
CPDA:35天 作用:增强运氧能力
适用:
1.各种急性失血的输血;
2.各种慢性贫血;
3.高钾血症、肝、肾、心功能障碍者输血;
4.小儿、老年人输血。需做交叉配合试验
洗涤红细胞
(WRC)
全血经离心去除血浆和白细胞,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3~4次,最后加150ml生理盐水悬浮。白细胞去除率>80%,浆去除率>90%,红细胞回收率>70%。
规格:由400ml或200ml
制备(2或1个单位)4±2ºC
24小时
作用:增强运氧能力。
适用:
1.对血浆蛋白有过敏反应的贫血患者;
2.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
3.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4.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需要输血者。需做主侧配血试验
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
(PC-2)
用细胞分离机单采技术,从单个供血者循环血液中采集,每袋内含血小板≥2.5×1011个,红细胞含量<0.4ml。
规格:150~250ml/袋
22±2ºC
(轻振荡)
24小时(普通袋)或5天(专用袋制备)作用:止血。
适用:
1.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
2.血小板功能障碍所致的出血。
ABO血型相同
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
(PC-1)
用400ml或200ml全血制备。
400ml制备:血小板含量为≥4.0×1010/袋
规格40~50ml/袋
200ml制备:血小板含量为≥2.0×1010/袋 规格 20~25ml/袋(同PC-2)(同PC-2)需做交叉配合试验,要求ABO相合,一次足量输注。
新鲜冰冻血浆
(FFP)
自采血后6~8小时分离并速冻成块,含有全部凝血因子。
血浆蛋白为6~8克%;纤维蛋白原0.2~0.4克%;其他凝血因子0.7-1单位/ml
规格:50ml,100ml,200ml-20ºC以下
一年
作用:扩充血容量,补充凝血因子。
适用:
1.补充凝血因子;
2.大面积创伤、烧伤。
要求与受血者ABO血型相同或相容
37ºC摆动水浴融化
普通冰冻血浆
(FP)
FFP保存一年后即为普通冰冻血浆
规格:50ml,100ml,200ml-20ºC以下
五年
作用: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和血浆蛋白。
适用:1.主要用于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缺乏,如Ⅱ、Ⅶ、Ⅸ、Ⅹ因子缺乏;
2.手术、外伤、烧伤、肠梗阻等大出血或血浆大量丢失。
要求与受血者ABO血型相同或相容
冷沉淀
(Cryo)
每袋由200ml血浆制成。
含有:Ⅷ因子80-100单位;纤维蛋白原约250mg;血浆20ml
规格:20ml-20º以下
一年
适用:
1.甲型血友病;
2.血管性血友病(vWD)
3.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要求与受血者ABO血型相同或相容
(二)输血治疗的指征
注意:无论输红细胞、全血、血浆、冷沉淀、血小板等,输前必须征得病人和/或家属的知情同意。
1.红细胞输注的适应症
(1)出血及休克:最重要的是维持血容量, 出血量大时, 应输入红细胞。输入浓缩红细胞及晶体液或白蛋白与输全血一样有效。可以输任何未超过贮存期的库存血。
(2)手术或创伤
成人出血量在总血容量1/3以下时 , 可补充晶体液及人造胶体液,不一定要输血,由具体情况而定。由于输血的危害性, 应采取各种措施尽量避免用输血来补充血容量。
(3)贫血
病情稳定的贫血病人血红蛋白在60 g/L以上时, 一般不应输血, 但老年病人、合并心肺疾患的病人对贫血耐受性差, 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输血。
特殊情况输血:
自体输血可避免许多输血反应, 如经输血传播的疾病、同种免疫等。手术病人自体输血有三种方式:贮存式自体输血、稀释式自体输血、术中自体血回收。稀有血型者可贮存自体血以备急需时用, 血中有不规则抗体无法进行配血的患者, 也可贮存自体血备用。自身输血没有异体输血的复杂免疫问题, 无传染他人疾病的风险, 也为社会节约了血源, 避免了血源紧张的问题, 值得大力提倡。自身输血有稀释式、贮存式和回收式三种, 可根据病人情况酌情选用。
全血
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可能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 或患者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 估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30%。但一般可用红细胞悬液加胶体液代替。回输自体全血不受上述指征限制,根据患者血容量决定。2.血小板输注
(1)血小板输注的指征
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指征是:①血小板计数< 20 ×109/ L,并伴有导致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加的因素存在, 如发热、感染、败血症、凝血机制紊乱(如DIC)、脾肿大等;②对于病情稳定、无发热、出血、血管异常者,当血小板计数< 10 ×109/ L时应预防性血小板输注;③当血小板计数< 5 ×109/ L时,无论有无其他伴随症状或情况,应立即输注血小板。
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引起的出血,及时输注浓缩血小板,以达到迅速止血的目的,称为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考虑到血小板减少使病人生命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出血,特别是颅内出血致死,而非传染病,因此,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应放在更主要的位置。
(2)血小板输注的剂量
目前主要用机采单个供者血小板应用为主。我国卫生部规定1个单位机采血小板(即1袋或1个治疗剂量)血小板含量应≥2.5X1011个。
成人每次输注1袋(≥2.5X1011个),严重出血或已产生同种免疫者应加大剂量,如一次输注2个治疗剂量。儿童病人应根据患儿年龄和病情将1袋血小板分2-4次输注[(5-10)X 1010/Kg]。对于新生儿,一次可输入成人剂量的1/5-1/10,体积控制在20-30ml。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输入血小板数1.0X1011个约可提高血小板(5-10)X 109/L。
血小板输注尚无其他方法替代, 因此目前血小板输注的主要策略就是预防输注无效的发生,首先是防止同种免疫,特别是HLA同种免疫。3.血浆输注
(1)适应证
①单纯凝血因子缺乏的补充,②肝病病人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③大量输血伴发的凝血功能障碍
大量输血是指在24小时之内输注相当于病人总血容量或更多的血液。大量输血的病人病理性出血常见原因为:稀释性血小板减少、稀释性凝血因子减少。虽然大量输血导致凝血因子稀释是客观存在的,但凝血因子水平只要达到正常的25%时,即可止血。一般认为,输血量大于2个自身血容量时才有可能出现稀释性凝血病。④口服抗凝剂过量引起的出血,⑤抗凝血酶Ⅲ(AT-Ⅲ)缺乏,⑥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⑦血浆置换时作为置换液,⑧ 其它
如DIC。(2)血浆的不合理应用
①血浆用于扩容
由于血浆既能传播疾病,又能引起过敏反应和循环超负荷,故临床不主张用FFP扩容,而可以采用更安全的替代治疗,如晶体液、人造胶体液以及白蛋白或血浆蛋白溶液(PPF,已经病毒灭活。)进行扩容。②血浆用于补充营养。
③血浆用于免疫缺陷的治疗
过去FFP曾用作治疗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现有浓缩纯化的免疫球蛋白制剂供临床应用,已不再使用FFP治疗有免疫缺陷的病人。④血浆用于增强免疫力
过去认为血浆中含有免疫球蛋白,输注血浆可以增强抵抗力;但对于免疫球蛋白水平、血容量均正常的病人来说,输注血浆以增强抵抗力是不合适的。⑤血浆用于全血的再构成(3)血浆输注的注意事项
①输注前要用肉眼检查
输注前肉眼检查应为黄色、半透明的液体,如发现凝块或异常,不能输注,②融化的血浆不宜再冰冻,③输注前不必作ABO交叉配合试验
血浆的输注最好为ABO同型,若无同型的血浆,必须确保供受者的ABO血型相容。RH(D)阴性的血浆应留给RH(D)阴性的病人。对IgA缺乏的病人应输注不含IgA的血浆。
4.冷沉淀的应用
制备:它是从献血者的全血获得的血浆制备的。血液采集后第Ⅷ因子的活性迅速下降,因此一般要在6-8小时内分出血浆,并立刻在-30℃的条件下冰冻保存,将冰冻血浆放在低于30℃的水浴中摇动融化,但融化后血浆的温度不得超过4℃。此时Ⅷ因子与少量其它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沉淀下来。离心所得白色絮状物即为冷沉淀。国内通常以400ml全血分离的血浆制备出的冷沉淀作为一个单位,容量为20~30ml。其中主要成分为:凝血因子Ⅷ和XIII各约100IU、纤维蛋白原200-300mg、vonWillebrand因子、纤维结合蛋白(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
适应证:冷沉淀用来治疗甲型血友病、von Willebrand病和XIII因子缺乏病。此外,它还可以作为纤维蛋白原的来源治疗低纤维蛋白血症和无纤维蛋白血症引起的出血。
用法
冷沉淀在37℃水浴中融化, 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 融化后必须在4小时之内输注。可以逐一由静脉推注, 也可将数袋汇总, 通过冷沉淀袋的出口部位加入少量生理盐水
(10-15ml)稀释后用输血器静脉输注, 输注速度可以病人最大的耐受速度为宜。
注意事项
冷沉淀在制备过程中未作病毒灭活处理, 使用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不可滥用。
注意:红细胞出库后在室温下放置不要超过30分钟,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在10℃中放置不要超过120分钟。冰冻血浆融化后不得再放回冰箱冷冻。
第三篇: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
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
一、为了进一步加强医院临床用血的管理,促进更加科学、安全、合理用血,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三十条、第二十八条要求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所指输血指输注各种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血浆、冷沉淀血小板等。
三、临床用血评价主要包括对科室用血合理性评价和医生合理用血评价。
四、科室用血合理性评价由医务科组织成立临床用血专项检查小组每季度检查一次,抽取输血病历至少10份,检查内容包括:
(1)科质控小组对本科临床用血质量的管理及月评价;
(2)是否有临床输血指征;
(3)输血申请是否符合规定;
(4)是否有输血前感染性筛查;
(5)输血前患者是否签署《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6)《输血申请单》的填写是否规范;
(7)是否有患者输血适应症和输血后疗效评估;
(8)输血医疗、护理医疗文书是否记录规范;
五、医生合理用血评价主要为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估:
(1)医务人员应当认真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患者是否需要接受输血进行输血前评估。评估必须由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进行,并由评估医师在评估表上签名。
(2)输血后评估包块输血后疗效评价和输血不良反应评估。输血治疗患者的主管医师在输血治疗后第二天应根据输血治疗目的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或出凝血相应的实验室检测,并观察患者病情有无好转、临床表现是否改善等,做出输血治疗疗效评价,在评估表中记录。输血不良反应评估在《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中记录。
(3)医生合理用血评价不适用于临床急诊抢救患者用血、择期手术术中大出血抢救用血、自体输血、稀有血型输血和新生儿输血,除了上述情况外,其他住院患者临床用血和择期手术患者术中用血必须执行。
(4)《临床用血评估表》一式两份,科室质控小组留存一份,报送血库一份。
六、医院对科室用血合理性评价检查结果实行公示,通报有关各科室输血质量内容,提出整改措施,考核结果纳入临床科室和医师个人工作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考核。
七、各科室主任作为科室临床合理用血主要责任人要加强临床合理用血的管理,充分发挥科室质控小组作用,在日常工作中落实好整改措施,确保临床合理用血质量的不断提高。
第四篇:临床用血评价公示制度
临床用血评价公示制度
一、目的
对医院临床用血进行监管、总结评价,并对评价结果公示,保障科学合理用血、用血质量和安全。
二、范围
医院科室/部门、医护人员。
三、定义 无。
四、内容
(一)监管内容:
1、是否有对患者输血适应症的评估、输血过程记录和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
2、《临床输血申请单》的填写是否齐全规范。
3、输血前是否有相关实验室检查。
4、输血前患者是否签署《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5、大量用血是否审批。
6、医疗、护理输血记录是否规范。
(二)监管评价人员:
1、临床用血科室每季度对医师合理用血情况进行自评,加强合理用血管理。
2、输血科每季度对医师合理用血情况进行抽查、评价并公示,存档。
3、医务科每季度对各临床科室及医师合理用血情况进行抽查、评价,并用于科室质量管理评定和医师个人用血权限的认定,并存档。
(三)评价:
1、用血前评价:
(1)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患者是否需要接受输血进行输血前评估。(2)评估必须由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进行主要评价。(3)医务人员是否严格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症。
2、输血过程评价:
(1)输血治疗病程记录必须完整、详细,至少包括:本次输血原因,输注成分、血型和数量,输注过程观察情况,有无输血不良反应、输注疗效等内容。
(2)若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在积极处理的同时应填写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并上报输血科、医务科,并在病历中记录。
3、输血后疗效评价:
(1)主要评价在输血后是否有输血治疗的疗效,有无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和记录。
(2)输血治疗患者的主管医师在输血治疗后应观察患者病情有无好转、临床表现是否改善等,做出输血治疗疗效评价,并记入病历。
(四)奖惩措施:
1、科室及个人安全、合理用血情况与考核评先选优挂钩。
2、输血科及其它职能科室应加强日常工作检查,及时将用血不合理或未按照用血规定用血,违反用血技术操作规范的医师报医务科。
3、对用血不合理或未按照用血规定用血,违反用血技术操作规范的医师,由医务科暂时取消其用血资格,组织其学习相关知识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再恢复其用血权限。
(五)质量持续改进:
对输血质量安全检查发现的问题,医务科、输血科、医院感染管理科等检查科室应填写检查反馈表,反馈至责任科室,责任科室认真梳理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向医务科及检查科室反馈科室讨论及整改意见,检查科室要进一步追踪整改效果。
(六)公示:
1、内容 :医务科将每月对(医务科抽查、输血科日常检查及其他科室检查)输血质量与安全检查发现问题进行汇总评价,并对检查评价及奖惩结果在全院公示。
2、方式:医院OA网、微信工作群、医疗质量月刊、行政业务查房简报等。
第五篇:科室用血评价制度
临床医师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三十条指出: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科室和医师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将临床用血情况纳入科室和医务人员个人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为了进一步加强医院临床用血的管理,促进更加科学、安全、合理的临床用血,特制订本制度。
一、临床用血评价制度:
临床用血的评价主要包括用血合理性的评价和输血后疗效的评价。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二十八条明确提出: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医师应当将患者输血适应症的评估、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记入病历;《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记录单》随病历保存。
1、用血合理性的评价:主要是看是否严格按照输血适应证进行输血。输血适应证应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
2、输血后疗效的评价:主要是指在输血后,医师要给予输血治疗后疗效评价,看患者输血后较输血前有无疗效或有无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如有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应严格按照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程序进行。
二、临床用血公示制度:
制定临床用血专项检查制度,将检查结果在全院通报,并由医院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以严格加强临床用血的管理、促进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的用血。
1、检查人员:
由医务科组织成立临床用血专项检查小组;
2、检查方法:每季度检查一次,抽取输血病历至少30份;
3、检查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临床输血申请单》的填写是否规范;
2)、输血前是否有免疫学检查;
3)、输血前患者是否签写《输血治疗同意书》;
4)、是否有相关实验室检查,是否有临床输血指征; 5)、大量用血是否有审批;
6)、是否有患者输血适应症的评估、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