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追星案例调查报告
寒假生活如白驹过隙般流逝,从我校放假开始到开学前夕,我用了将近两个多月时间来调查我们大学生追星事件,毕竟在我周围也存在这种案例,在我寒假实践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于追星的几个主要内容,是我这个寒假重点所调查的。接下来我也会用许多篇幅来详细讲讲在这个实践中我对于追星的看法以及了解,对其中的调查也会做一些汇总。
首先我先讲一下我的调查方式,为了显示这次调查结果的权威性,我联系了我们学校四川传媒学院的一些记者专业的朋友来协助我们一块进行调查并进行综合整理,我们主要是在中心大学城中在网络与图书馆查找资料并在校园及网络上发放调查问卷,进行随机访谈。并了解大学生追星得原因及现状,客观分析明星效应利弊,思考如何理智追星。
接下来时间我们结合调查问卷的结果以及在采访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思考并查阅资料整理了一些关于大学生追星现象的背景,我简要概括了一下,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追星现象逐渐在我国产生,到1992年《追星族》以小品形式登上春晚舞台,追星现象得规模及其影响力也在不断凸显,明星成为一种认知与情感符号,逐渐成为能够带动舆论与行为得群体。尤其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得深入与我国经济得不断发展,大众媒介上群星闪耀,在大学生中有着巨大得消费市场,追星热浪一波伴随一波,致使某些偏激化事件及其消极后果常常出现引起社会关注与人们得极大忧虑。如今要求对追星现象给予重视并且提供正确引导就是社会得一致呼声,为此,我们组织了问卷调查,首先对追星现象做出科学认识,成为进行一切建设性导向工作得前提。
在我们重点调查的大学生追星案例上我们也分为了两个板块,第一个就是积极追星,第二个则是消极追星。我们分别在两个板块上选出相对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以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
第一个积极追星板块中,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当年身为大学生的刘谦,我想,或许追星最高的境界应该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你不仅找到了自己,还变成了你可以成为的,最好的样子,1988年,学生时代的刘谦从大卫科波菲尔手上接过了“台湾青少年魔术大赛“的冠军奖杯。他开始相信自己是一个有魔术天赋的人。2015年,27年后,刘谦以最成功的华人魔术师的身份,再次站到了大卫身边。刘谦曾说,真正的追星,是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成为像自己偶像那样那样,杰出而伟大的人。
当然凡事有利也有弊,在第二板块中,我们所看到的就是血淋淋追星的代价。大家是否还记得早年间“追星女”杨丽娟追星事件,杨丽娟对于偶像刘德华疯狂追星13年,在此期间花光家里所有财产,耗尽青春,家中父母为此几欲卖肾,对于此事件,能看出当代青年大学生对追星的疯狂。
我们不可否认,在追星这件事情上,给很多人带来了很多的鼓励,也给社会传播了很多的正能量。但纵观我们现处的追星热潮,我们是否又真的让这自己的信仰在追星上得到的是种升华,而不是逐渐失去了自我。据重庆某新闻媒体报道一名女大学生为见柯震东竟主动自首吸毒被警方抓获,疯狂追星行为让人震惊。当时这个消息犹让我感叹,我们追的到底是面孔还是精神?
追星本无罪,这原本是很单纯的情感寄托,欣赏一个人,并且希望自己也能像此人一样地优秀。这对明星也是一种鼓励,无可厚非。然而追星一定要保持必要的理性,不能为此失去理智。如果把追星当成惟一的人生,不分好恶,不分好坏,一味地追随所有的行为,那就是一种病态的顽固,愚不可及。生活中也是有许多这样的例证,其结果是非常可悲的。人生有很多的信仰,但如果我们追星的情绪太膨胀,我们就很容易失去自我,也会丢失我们所固有的价值观。这对于整个社会而已,其实是种恶性的循环。记得乐嘉有段话说得在理:“很多追星的人,崇拜和敬仰自己的偶像。如果你追的人和追的过程,能让你成长,让你自己得到启迪和营养,让你能朝着你心中想成为的人那样越来越近,你要用心去追;如果你追的人和追的过程,只是让你迷恋,你只是为了追而追,那是你的悲哀。”对于如今的追星狂潮,众多的粉丝们是不是该静下心来理智思考一下呢?好好想想自己追星追的到底是“面孔”还是“精神”呢?
在我们调查问卷上追星现象的内容成为一个大的版图,为此我们汇总了我们所调查总结 的内容,简而言之就是关于追星现象的普查。第一就是追星现象十分普遍,在面向校园与网络得大大学生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只有约三分之一得人就是在追星得,但有41、86%得人会在业余时间瞧明星相关新闻及动态等。同时,百分之九十以上得同学选择了周围有在追星得人,甚至有近21%得同学认为周围有很多追星得人。这说明年龄在18至25周岁追星现象并非偶然现象,在调查中虽然仍占小部分,但大学生追星现象广泛存在。第二个就是追星仍以娱乐明星为主,在这次调查报告中显示,虽然大学生喜欢得明星涉及各行各业,但仍以娱乐明星为主,占调查总人数得74、42%,数量非常庞大。而位居第二得就是电竞明星,仅占全部调查得9、3%,其余体育明星、健身明星与商业明星等均有涉及,但比例相对极少。第三个则相对来说就些许欣慰,追星行为理智在问卷设置得有关程度得问题中,有62、79%得被调查者选择了普通水平,27、91%选择了不追星,仅有9、3%选择了超级狂热这一选项。就就是否经常关注明星这一问题上,被选择最多得就是在空闲时间偶尔关注,占48、84%,其次就是不怎么关注只就是随便瞧瞧,占30、23%,只有18、6%得被调查者选择了时刻关注各种动态,说明超过百分之八十得人都就是有选择性得关注明星动态。同样,在对就是否会因明星新闻而情绪变化得调查中超过百分之六十得被调查者选择了不会。
在最后的调查结果上,我想到了几个措施来规范追星的大学生们:首先在大学生本身方面,大学生自身必须提高对离职追星得认识,应该要清醒地分析追星带来得好处与坏处,比如有得到前进动力得正能量或者娱乐休闲得好处得同时也要付出精力与金钱。追星要适度,不仅就是时间金钱不能超出自己得承受范围,心理也要适度,要明白明星与自己之间得距离。作为明星由于职业需要必须出现在聚光灯下,而作为普通粉丝必须要学会快速回归现实。大学生在选择喜欢得明星方面应当尽量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正面影响得,不应盲从或一味显示自己得独特。这样追星不仅不能给自己带来正能量,反而会浪费时间与金钱,影响学习与生活,甚至影响身心健康,毁坏三观。第二是在家庭方面,追星有很大一部分理由就是满足情感需求寻找精神寄托,就是亲情、友情、爱情得转移,因此家人在大学生追星得态度上不应强硬反对,而就是适当给予关怀,加强对话与沟通,建立良好得亲子关系,了解追星得原因,深入孩子得想法,更多了解孩子。第三在大学方面,学校应通过榜样教育引导学生理智追星,树立具有真实性得榜样,更让人易于接受。榜样得树立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与时代进步得特点,应体现多元化与层次化要求,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政治或体育,注意力转移到那些同样为社会做出贡献,注重培养学生得批判性思维。第四则是在大众传媒方面,大众传媒就是影响学生追星得重要因素,负有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得社会责任。媒体得价值取向、报道事件得真实性等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要求实事求就是,但尊重明星隐私与人权,负起引导理智追星得社会责任。
以上是我寒假实践对于大学生追星案例的分析进而引发对社会以及对于这种现象的思考,同时我自身也希望积极在明星方面汲取力量,而不是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