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少年法教调查报告
1
青少年法教调查报告 3 篇
青少年法教调查报告第 1 篇
市东村共有 215 户,1028人。其中,青少年 300 人。近几天,我们对该村青少年普法教育的题目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在青少年中,法制观念普遍薄弱,法制意识较为淡薄,对农村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因素,因此,有必要今后在青少年中大力进行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为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贡献。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看。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维护未成年人的正当权益,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兴衰。通过不中断的宣传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题目。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存在的主要题目有一定的感慨。
一、在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题目
(一)学校的法制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青少年都要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有的还要升进高中、大学进行学习。所以青少年的成长主要是在学校受全面的素质教育,这就决定了学校是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然而,目前有的学校法制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一是
重智育,轻德育,政治敏锐性不强,对当前抓好青少年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熟悉不足。有的学校固然开设了法制课,但有名无实,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重视法制教育课,只是被动配合有关单位,象征性地开展法制教育活动;二是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方式、方法简单化,生硬灌输,学生难于接受,教育效果不大;三是对当前青少年学生思想动态把握不准,分析不够,未能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心理障碍,消除心理疾病,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待进一步进步。
(二)缺陷的家庭环境制约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效果
目前,青少年犯罪率偏高,面对犯罪比例不断攀升,一些家长往往把责任推给社会和学校。缺陷的家庭环境是一个关键的题目。不良家庭环境,往往是引发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是家庭破碎,青少年缺乏父爱和母爱。目前离婚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父母离异对孩子造成不可避免的心理伤害,使他们孤独、自卑、怨恨,这些不良情绪导致有些孩子形成难以矫治的人格障碍,这就很轻易被坏人引诱、教唆犯罪。
二是家教方式错误。一些家长在生活上给孩子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庇护,过分溺爱,不管是否公道,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想法予以满足。这种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往往使孩子养成贪图享受、自私自利、跋扈霸道的恶习。一些家长看子成龙、看女成凤心切,对孩子期看值很高,只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教
育,而忽视对其德育的培养,一旦预期得不到满足,孩子就可能从此走上歧途。有的父母忙于自己的工作,而未履行法定监护教育子女的义务,不关心孩子的道德培养、心理健康和精神需要。三是家长有不良行为,有的父母不学法,不懂法,不遵法,行为不检点乃至违法犯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涉世不深的未成年子女识别能力差、模仿能力强、意志薄弱,不难想象,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染有某种恶习的父母,是不可能做好子女的法制教育的。
(三)青少年景长转型期出现法制教育盲区
小学四、五年级至初中三年级间,高中毕业后暂时不上学这些时期,是青少年景长的转型期,也是孩子的危险期,在此期间,随着家长对孩子自立能力的逐步认可,对孩子的治理逐渐放松。摆脱了家长束缚的孩子们顿感轻松无比,放学多玩一会儿再回家的事时有发生,有的干脆就向家长们撒谎。特别是上了初三后,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的家长也放弃了对其的学习教育,而此时的孩子们正处在青春发育期,不仅与家长老师沟通少,而且好奇心大,自我约束能力差,便成了网吧、游戏厅等游乐场所的常客。使不良习惯逐渐增长。
(四)不良的社会环境淡化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效果
歌舞厅、游戏厅、网吧充斥着青少年生活的环境,这些众多的不适合青少年的娱乐场所,迎合了青少年追求新鲜、寻求刺激的需要,尤其是校园四周出现的黄、赌、毒题目,严重
腐蚀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而法制橱窗、板报等法制教育阵地形同虚设,难以对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正确的影响。
(五)对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因陈守旧
当前的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自小在家人的庇护下长大,导致他们性格上的脆弱、敏感、依靠性强、承受力差,而目前法制教育在方式和内容上过于成人化,没有因人施教,既忽视了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又忽视了青少年的承受能力。时间久了,青少年对这种教育方式产生了厌倦情绪和逆反心理,出现了青少年学法而不懂法,学法而不用法的怪现象,致使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效果事倍功半。
二、改进和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针对青少年法制教育存在的题目,需要全社会动员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是青少年在法制教育的轨道上健康成长。
(一)加强学校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阵地,捉住了这个主阵地,也就捉住了青少年接受法制教育的重要环节,实现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育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学校的特点,可以采取以下途径和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法制教育进课堂,这也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班会课、早会课、5 聘请法制校长等方法引导学生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做到讲解通俗、具体生动,以激发学生的学法积极性。
2.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恰到好处的渗透点拨教育,既不增加课时,又可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是任何形式的教育所不能替换的。可结合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和音乐、美术等课程,挖掘学科教学的普法因素,找准切进点,寓普法教育于日常教学之中。
3.寓教于少先队、共青团活动中。少先队、共青团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深受少年儿童和青年朋友的喜爱。在团队活动中融进法律知识,寓教于乐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生动活泼的主题队会、载歌载舞的文艺演出、拓宽视野的辅导报告、布满竞争的知识竞赛、丰富知识的读书读报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得到具体、生动、形象的教育,并愉快、主动地接受教育。
4.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是所大学校,生活是本活教材,参加社会实践,是接受法制教育的又一良好途径。如:组织学生参观劳教戒毒场所、听取失足青少年的现身说法等方法教育孩子。
(二)重视家庭的法制教育作用
1.家长留意进步素质。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主导,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因此,父母自身思想文化素质、道德品质修养和法律素质的高低,对子女直接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留意
建立父母、子女互相学习的家庭环境。在孩子眼前,家长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权威,家长需要学习,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长。
2.家长要把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家长不仅要有疼爱子女的性情、看子成龙的愿看,也应当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子女既要有注重成绩的心理倾向,也应当留意防止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对子女的侵袭,应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教育,包括法律素质的教育。
3.家长应增强对子女的法律保护意识,进步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责任感。不少案例表明,未成年人被伤害,或者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在一定程度上与父母的保护、防范意识不强有关。
(三)组织、协调有关部分及社会气力齐抓共管,营造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
法制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参与,发挥各自的上风,努力营造一个学法、遵法、的社会环境。
1.强化社区依法治理,帮教社会闲散青少年。社区居(村)委会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帮教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积极协助有关部分落实对刑满开释、解除劳教青少年的安置帮教工作,尽快形成严密有效的安置帮教网络系统,预防和减少青少年重新犯罪。对已完成义务教育的青少年,劳动保障、税务等部分和职业教育机构应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对
大学毕业生、初高中毕业生以及踏上社会的青少年的职业培训,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和扶持,为其参与市场竞争、就业上岗创造条件。
2.加强文化娱乐场所治理,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打击危害学校秩序、侵害在校青少年学生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清理学校周边所存在着的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丑恶现象,使其成为对在校青少年法制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动员和依靠社会气力,公安、文化、工商行政治理等部分,彻底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努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学校、相关部分都要积极组织青少年开展离别网吧、不让毒品进我家等活动,增强青少年对社会不良现象的免疫力。
3.及时妥善办理涉及未成年人权益的案件。公安、、法院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要坚持教育、感化、拯救的方针,设立专门机构或指定专人办理,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正当权益。有关部分、要结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研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特点及对策,以便有的放矢地做好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从而有效地预防青少年学生的犯罪。
青少年法教调查报告第 2 篇
为了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同时结合上级主管部门关于认真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的通知,我校结合青少年心理
和年龄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法制宣传活动,引导教育学生牢固树立爱国意识、守法意识和公民-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现将本次活动的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专人负责,责任到人。
学校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为此,成立了以王校长为核心的领导小组,校团委具体办公,负责活动的落实、监督。各班、各部门积极配合。按阶段对学生进行普法知识宣传。
一、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1、每天早、晚利用校园广播对学生进行《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学习。
2、各班定时定期召开法制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各班根据本班情况自选形式,自定内容。如:普法知识抢答赛、自编自演法制文艺节目等。并要求学生把所学的法律知识,向家长宣传。使法律知识从学校走进家庭,从家庭走向社会,人人做到知法懂法。活动效果好。
3、聘请了棣花派出所所长为法治副校长。对学生进行了法律法规知识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受教育。
4、校团委牵头开展了精彩人生路,法律伴我行为主题的
征文比赛。并评选出一些优秀的作品,在校内展览。
5、每班办一期以 普法知识为主题的黑板报。通过评比检查,本次板报质量较高。
丹凤县茶房中学
2012 年 9 月 28 日
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情况汇报 2017-03-24 11:06 | #2楼
我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宣传贯彻与青少年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一、加强宣传教育。一是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同时对该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与检查,对工作不到位的要求及时整改,迅速落实。二是整体部署规划。我们一直把加强青少年法制法制宣传教育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并将该项工作纳入四五、五五普法规划,对全县中小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进行了整体部署和安排。三是宣传教育到位。为了提高全社会对教育、保护青少年相关法律法规的知晓率,我局在每年五月的农村法制宣传月、九月的青少年法制宣传周,组织全县相关单位认真宣传保护青少年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要求全县各乡镇在主要路段、学校悬挂宣传横幅、张贴标语,利用黑板报、宣传橱窗宣讲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
以及案例。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全县上下进一步树立了保护青少年的法律意识,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法制氛围。
二、开展现场说法。一是送法进课堂。全县各中小学都 1
配备了法制副校长。为进一步规范全县中小学法制副校长的聘任、管理工作,我县制定并下发了《桃江县中小学校法制副校长管理办法》,明确了中小学法制副校长选聘条件和任期,该办法对法制课的计划、课时、教材以及法制副校长的培训、考核都作出了具体要求。法制副校长每学期必须到学校上 12 堂法制课。每年,我局根据当前新颁布的法律法规以及与中小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统一编写青少年法制讲座,下发到各学校,由学校法制辅导员或法制副校长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法制讲座。武潭、马迹塘等司法所,深入各中小学调查走访,摸排出学生中存在的 13种不良现象,有针对性的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学生的不良行为得到矫正,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二是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活动。近五年来,全县共组织法律知识竞赛 43 次。2004 年,县一中派出两名学生参加全省禁毒法律知识竞赛获一等奖。全县围绕增强法制观念、预防违法犯罪、学法、知法、守法、维护合法权益、培养学法意识,净化法制环境、青春与法相伴,共创美好未来等主题开展了法制征文活动,共收到征文作品 1637 件,评出优秀作
品 276 件,其中有 5 件作品分别获省一、二、三等奖。以县教育信息网为平台,开辟了青少年法制专栏、法律大本营等专题网站,举办法育未来青少年学生法制文艺网络创作大赛,收集学生原创的宣传法律法规知识、讲述学法用法故事的小小说、诗歌、散文、小品、漫画、2
动漫等作品在网上发布,并接受社会各界评议,收到了良好的法制宣传教育效果。三是以案说法。为了增强教育实效,每遇到典型案例,组织学生现场观摩调解或庭审,让青少年现场接受深刻的法制教育。经常组织学生观看青少年违法犯罪警示录像,以典型案例、活生生的事例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起到警示人、教育人、启迪人的积极作用。同时,开展带法回家活动,学生将在学校学习的法律知识带回家向家长宣讲,这样,使普法由学生向家长延伸,由学校向社会延伸。在禁赌禁毒活动中,学校向学生宣传赌博、吸毒的危害性,然后学生回家向家长宣传,使部分参赌、吸毒的家长迷途知返,为了家庭幸福、子女健康成长,自觉远离赌博、吸毒,学生带法回家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依法提供援助。青少年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此,县司法局及法律援助中心,组织广大律师、公证员、法律工作者及时提供法律援助,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近五年来,共计办理青少年法律援助案件 300 多
起,为未成年人追索抚养费、医疗费以及残疾赔偿金等共计160 多万元。为未成年犯罪辩护 158 起。2017 年 12 月 25 日,县法援中心接待了一位眼泪汪汪的母亲,诉说着儿子的不幸遭遇,一再请求给予救助。儿子吴某是桃江县浮邱山乡中心学校所属水口山中学的学生。4 月 11 日下午在上第八节自习课时,同学张某与习某用书打闹过程中,吴某的左眼不幸被碰伤,导致左眼泪小管断裂,该眼视力下降,经法医鉴定构
成九级伤残。吴某经住院治疗已花去 6000 余元,还需继续治疗费用,而这对于一个经济十分困难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事后,她们只好找校方及致害者家长赔偿,而他们竟相互推诿责任,逐向法院提起诉讼。听了这位母亲的诉说,县法援中心迅速指定了一名法律工作者担任吴某的诉讼代理人,深入至学校调查了解情况,收集整理相关的证据,最终为吴某争取到医疗费、伤残补助等费用 17000 余元、另有精神抚慰金 2500 元,较好地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们还依托社区,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帮教,成立了 2 所法制帮教学校,聘请懂法律知识、表达能力较好、社会影响较大的离退休同志为教员,并在社区设立了帮教小组,结成帮教对子。去年以来,桃花江社区法制帮教学校确定了 6 名帮教对象,开展帮教活动 20 余次。既帮助他们解开思想疙瘩,又为其解决实际困难,使这 6 名辍学学生重返校园。
四、强化基地建设。从 2004 年以来,我县将学生相对集
中的县一中、县七中作为全县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基地,由县司法局两名副局长担任法制副校长,定期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并及时为青少年学生提供法律服务,解答法律困惑。法制教育基地每年要组织两次法律知识竞赛,开展一次法制文艺汇演。我县还对有不良行为的在校青少年和刑释解教青少年每年开展一次摸底,建立台帐,和他们开展谈心交朋友活动,提高其法律意识,遏制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苗头。近年来,我县各中小学校积极开展创建无毒校园示范基地
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了珍爱生命、拒绝毒品大游-行活动,并在学校开设了一堂以远离毒品为主题的法制课,使全县青少年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二 OO 七年三月六日 青少年法教调查报告第 3 篇
一份关于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调查报告 5 月 28 日在京发布。这份由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和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在小、初、高的不同阶段中,青少年学生运用法律的意愿并没有随年龄增长而呈现上升趋势,反而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执法不公影响青少年用法积极性
据该报告课题组负责人、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环德教授介绍,2013年7月至11月间,课题组成员先后赴广西、湖北、湖南、广东、重庆、上海、安徽、浙江、河北等 9 个
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实地调研,选取了其中 22 个地级市、8 个直辖市区县的 340 余所中小学的师生及部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参与调查的小学生在法律常识测试中的平均正确率为 63.8%;所有参与调查的初中生在法律常识测试中的平均正确率为 55.8%;所有参与调查的高中生在法律常识测试中的平均正确率为 53%。
据此,报告指出,从能力层面上讲,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普遍提高,初步具备运用法律的能力和积极性。但整体而言,在小、初、高的不同阶段中,青少年学生运用法律的意愿,并没有像法律情感一样随年龄增长而呈现上升趋势,反而有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
对此,报告分析认为,这与我国法治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立法与执法存在落差的现象如执法不严、执法不公、执法效率低下等有关。青少年随着年龄增长会对此类社会问题有愈发真切的感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运用法律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须加大公法教育力度
报告发现,从法律常识的认知层面上讲,青少年学生普遍形成了对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基础法律知识的整体认知,但在掌握程度上存在结构上的不完整。例如,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对宪法、行政法和程序法方面的知识整
体掌握得较差,而对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方面的知识则掌握得相对较好。
究其原因,报告认为,可能是因为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知识与青少年日常生活的紧密度较高,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机会也较多,因而掌握起来也更容易达至熟能生巧的境界。
此外,因为《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是目前学校法制教育的重点,可见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也会影响学生对某方面知识的掌握。
以初中生测试结果为例,涉及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知识的题目共 3 道,分别涉及未成年人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未成年人饮酒问题,三道题的正确率分别为 81.2%、84%和 66.7%。数据表明,初中生对于上述两部法律的知识掌握情况良好,这与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对此方面知识的重视不无关系。
但同样的调查对象在行政法部分的答题结果就相差较大。相关题目共计两道,分别涉及行政处罚、中学生对行政法的基本认知,两道题的正确率分别为 36.8%和 34.5%。该数据表明,初中生尚未对行政法形成基本的认知。
报告认为,鉴于宪法、行政法等公法常识教育在培育公民意识、树立权利观念方面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法制教育中,学校确实有必要通过更为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加大对
宪法、行政法、诉讼法等公法知识的教学力度,促使学生在知识结构方面更加完善。
不能单以法律课成绩作评价标准
2011 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 20112015 年》,明确提出要将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作为普法工作的核心目标,要求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重点推进和保障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据此,报告建议,建立一套兼具导向、激励、监督和考核作用的青少年法制教育评价机制,对各地方、各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机制应包括,对学校法制教育管理水平的综合评估,包括学校法制教育的目标定位、法制教育领导班子组成、师资配备、课程设置、教育活动实施情况等。对法制课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评价,包括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态度、教育方法和教学效果等。
报告建议,要对学生的法治理念进行评价。评价不能单以法律课成绩作为标准,还要综合考查学生的法律素质,看学生能否知行合一,即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守法并正确用法。
报告还建议,对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合作、联动进行评估。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保障措施进行评估,考核评估
的情况宜纳入地方行政部门业绩考核的范围,确保青少年法制教育师资、经费、教材的全面落实。
第二篇:青少年上网调查报告
青少年上网调查报告
高亚平
一、调查背景:
互联网快速发展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还在逐步增多。“我的孩子认为离开网络比离开我更糟糕。”05年9月10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出现在杭州举办的“西湖论剑”上,与中国IT精英纵论互联网经济,他说,自己在女儿心里的重要性远比不上互联网。据调查,目前网民中,18~35岁的青年占60.6%,18岁以下的占20.4%。“你e了没有”成为青少年的口头禅,上网“冲浪”是他们的“新宠”,面对不可阻挡的青少年上网热潮,如何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已经成为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调查方法:上网、看书、读报纸
三、研究结果
(一)、上网的好处:
1、可以开阔视野。因特网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青少年在网上可以随意获得自己的需求,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青少年在网上交流、交友的自由化,使青少年交往的领域空前地宽广,极大地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给青少年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
2、可以加强对外交流。网络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每一名成员可以超越时空的制约,十分方便地与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进
行联系和交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由于网络交流的“虚拟”性,避免了人们直面交流时的摩擦与伤害,从而为人们情感需求的满足和信息获取提供了崭新的交流场所。青少年上网可以进一步扩展青少年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实现交流、交友的自由化。
3、可以促进青少年个性化发展。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的发展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因特网就是一个提供无限多样的发展机会的环境。青少年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发展方向,也可以得到发展的资源和动力。他利用因特网就可以学习、研究乃至创新,这样的学习是最有效率的学习。
4、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学业。因特网上的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材料,甚至是合适的学校和教师,这一点已经开始成为现实。这里值得提出的是,有许多学习困难的学生,学电脑和做网页却一点也不叫苦,可见,他们的落后主要是由于其个性类型和能力倾向不适从某种教学模式。可以说,因特网为这些“差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
5、拓展了当今青少年教育的空间。因特网的信息量大、交流速度快,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吸引更多的青少年。也成为青少年寻求知识的主要手段,因此,加强网络对青少年的教育已成为当前关工委工作的必要。
6、互联网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获取信息是青少年上网的第一目的。当前青少年的关注点十分广泛,传统媒体已无法及时满足青少年这么多的兴趣点,互联网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最大程度地满足了青少年的需求,为青少年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信息资源。现在,互联网正在成为青少年获取种种信息的最佳来源。
(二)、青少年上网的弊端:
1、是上瘾问题。众多青少年学生长期沉缅于网络之中,有的已出现了网络病症。导致青少年学生出现了精神和躯体的病症,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是部分不健康网点问题。因特网上有一些宣传黄色、暴力等内容的网站,还有一些政治上反动的网站。家长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容易受到他们的影响。
3、是荒废学业问题。青少年自控能力比较差,又不善于取舍,沉湎于网上浏览而荒废学业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对这个问题不可忽视。与现实的社会生活不同,青少年在网上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尽早尽快占有各种信息的需要,也给人际交往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责任。虚拟世界的这些特点,使得不少青少年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而无限制地泡在网上将对日常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荒废学业。
4、是诱发青少年犯罪问题。网上的内容良莠不齐,尤其是一些反动迷信、网站网页的不健康内容,使已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成形期的青少年,分不清真善、好恶,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从而导致青少年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当前,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主要集中到两点,一是某些人实施诸如诈骗或性侵害之类的犯罪;另一方面就是黄色垃圾对青少年的危害。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网络使色情内容更容易传播。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虽然是在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但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而进一步
寻找类似信息,从而深陷其中。调查还显示,在接触过网络上色情内容的青少年中,有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
5、是网上交友的问题。网上交友聊天是当前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目的。通过问卷分析,青少年与网友见面的占11.5%,从不见面的占56.3%,偶尔联系的32.2%。网上交友都是在“背靠背”的情况下进行,易使青少年产生说谎、虚拟的心理反映,与网友见面潜在着极大的危险性。因此,网上交友不慎极易使青少年的自身利益受到侵害。
6、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构成潜在威胁。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虽丰富却庞杂,良莠不齐,青少年在互联网上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这使得他们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倾斜,甚至盲从西方。长此以往,对于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必将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国家的政治安定显然是一种潜在的巨大威胁。
四、对策:
(一)、加强思想教育 网络带给了少年儿童巨大而无行的积极因素,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多严重的消极影响。小学生由于年龄少,辨别能力差,自制力、意志力都有待于进一步增强。作为教育者,应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进行意志力、控制力、责任心的培养,加强自律与他律,使他们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辨别能力
(二)、把电脑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工具 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除了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还要以活动训练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对人物采访、辩论会、资料查询等活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他们在活动中说说、看看、查查、写写,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三)在学校的网站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书,倡议全体少先队员:①不进网吧玩游戏;②进网吧上网必须征得家长同意;③上网要上健康网。
(四)、家长也应积极于学生沟通,帮助孩子早日告别网络
第三篇:青少年犯罪心理调查报告
青少年犯罪心理调查报告
前言:自1978年国内全面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国家经济实力得到了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社会形态也进入了一个高速变化的新局面。这是由于:一方面,社会经济制度的改进使得旧有的价值观念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整个社会处于价值失范状态。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过程中,西方的金钱观念、个人主义等一些意识糟粕的渗入和不断强化也是导致社会整体意识形态失序的重要原因之一。新旧价值观念交替碰撞导致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层出不穷,青少年犯罪就是其中非常突出的一个。它不仅在青少年群体中发展迅速,而且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本文试图从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对青少年犯罪(或称青少年行为失范)现象进行剖析。
定义: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青少年犯罪。所谓青少年,在犯罪学研究中的概念,一般是指已满14周岁而不满25周岁的人。这个概念跨越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界限,是比较宽限度的一个定义。
青少年犯罪在我国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而是犯罪学研究中及现实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概念。青少年犯罪,泛指青少年这一特殊主体实施的犯罪,亦指主体由儿童向成年过渡这个特定阶段(一般指进入青春期至青春期结束),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实施的各种犯罪的通称。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已满14岁至25周岁的人实施了危害社会、触犯法律、依法应受刑事惩罚的行为,叫做青少年犯罪。
原因分析:从青少年犯罪的历史记录来看,20世纪50-60年代,青少年犯罪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0-30%;到80年代增至70%。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仅2004年,慈溪市人民法院共审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就高达102件,其中涉及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153名。单单从国际社会将青少年犯罪列为继环境污染、毒品传播之后的“社会第三大公害”可见其近年发展速度之快、覆盖人群之广、危害之重。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相似,中国正处于一个经济,社会科学欣欣向荣的发展的年代。但是社会转型期往往也是最容易发生社会问题的时期。很多中国社会今天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过去也曾在美国社会出现过,虽然中美社会有很大的差异,但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给人们所带来的影响,在很多方面却是相似的。笔者借用以下三种美国社会学者的理论的视角对青少年犯罪问题原因进行解剖: 方向一:社会控制论(Social Control Theory)
社会控制理论是西方学者在研究青少年犯罪方面运用最多的一个理论派系,与其它众多的理论相反,社会控制理论不问人们为什么会犯罪,而是问人们为什么要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为什么不违反规章制度和法律。
社会控制理论认为,人们之所以不违反社会的规章制度和法律,主要是因为他们受到了社会的有效控制,如果这种社会控制一旦失效,人们就会违规犯法。
人们这种违规犯法的倾向在社会上是普遍存在的,必须受到社会有效的控制,如果一个人犯了法而又不会受到惩罚的话,那么,每个人都有可能犯法。社会控制理论认为,青少年行为失范的主要原因是青少年同家庭关系的弱化,父母不妥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子女对其他家庭成员关系的疏远,青少年对家庭的依赖程度直接影响社会对青少年的控制能力。
方向二:心理分析理论(Psychoanalysis)
心理分析理论主要由弗洛伊德所开创,由很多犯罪学家采用来分析青少年的犯罪行为。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Akers,1997;Siegel and Senna,1998),人的个性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本我,二是自我,三是超我。本我(它)与生俱来,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最原始的生理需要:包括性的要求和对食物和其它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品的需求,这些需要遵循追求快乐的原则。自我(我)是一个人的个性中有意识的、理智的部分;一个人的自我的发展,使其生理上的自然需求与社会行为规范之间形成一种有意识的平衡。超我(高于我)的发展是一个人接受了父母、社区、以及周围其他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水准的结果,是一个人的个性中道德品质部分,个人用它去检验其行;超我是社会文化在个人个性上的体现,也是个人个性中内在化以后的社会文化。
人的个性是在本我与超我的矛盾中形成,如果这两者间有一个比重过大,这个人的个性就不正常;如果本我在一个人的个性中占了主导地位,他就可能会不惜犯法去满足本我的要求;如果超我在一个人的个性中占了主导地位,而本我的要求受到过分压抑,这个人就会精神焦虑,并出现行为失范。正常的社会化过程有利于健康的个性发展。但是,如果社会化的主体(如父母亲)使用惩罚性的、反复无常的、或是专横的教育方法,那么孩子的个性发展可能失去平衡。因此,青少年的违法行为可能是个性深层矛盾的反映。就人的本性而言都是反社会的,人只有经过一个妥当的、平衡的社会化过程,才会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方向三:差异交往理论(Differertial Association Theory)。
差异交往理论的最早创始人是萨瑟兰(Sutherlard,1947)。根据这一理论,一个人的行为主要是由他的社会交往所决定的,一个人犯罪行为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同有犯罪行为的人交往的结果。根据萨瑟兰的这一理论,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如其它行为一样,是从其他人那里学来的。这种学习的过程完成于关系密切的群体中,再加上群体具有的环境影响力,当一个人学习犯罪行为时,也学到了犯罪的技能,同时还学到了犯罪的动机、理由和态度。
一个青少年在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中,虽然受到违规犯法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受到遵纪守法思想的影响,同样,一个青少年在与行为不良的青少年接触时,也在与其他行为正常的青少年交往。然而,由于所他接受的违规犯法的思想超过了遵纪守法的思想,也由于他接触不良青少年和不良行为的程度超过了他接触正常青少年和正常社会行为的程度,所以才走上犯罪的道路,这就是差异交往理论的基本原则。
人们的社会交往由于频繁程度不一样、持续的时间不同、关系的重要性不同、以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不同而有差异;如果一个人首先同罪犯交往,而且同罪犯交往的频繁程度、关系的密切程度和持续的时间都超过同一般人的交往,那么这个人就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一个人学习犯罪行为,通常是在兼有犯罪行为和反对犯罪行为的环境中学会的,犯罪行为的学习过程相似于其它行为的学习过程。
举例说明,青少年攻击型行为主要是从三个地方学来的;第一是从家庭成员那里学来的;第二是从周围的社会环境学来的;第三是从媒体那里学来的,电影和电视上的暴力行为往往更加生动具体(Akers,1997)。
青少年犯罪的浅层小结:
无论是社会控制理论(Social Control Theory)、心理分析理论(Psychoanalysis)、还是差异交往理论(Differertial Association Theory)。最后分析的结果均不约而同的归结到了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上。毫无疑问,家庭在青少年的教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照这次调查中有效回收的129份问卷中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的反馈;分别有81人选择“父母因工作繁忙导致青少年疏于管教”(占总有效问卷中的63%),74份选择了“父母的溺爱”,68份选择“父母的管教方式过于偏激”为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当代青少年所处的家庭环境的稳定性已经大不如前。90年代以来,我国的离婚率呈直线上升,“婚变型”家庭逐年增多,大量的单亲家庭使大量的青少年失去父母双方刚柔相济的教育中的某一个方面,这将直接导致这些青少年世界观的失衡和犯罪可能性的提高。
家庭教育中方法不当也是造成青少年行为失范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为:
(1)“溺爱型”。容易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的恶习,一旦个人欲望达不到满足,就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高压型”。奉行棍棒政策,造成孩子的人格自卑和逆反心理,形成以暴力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这样的孩子一旦犯罪,便会凶恶地报复社会,危害极大。
(3)“放任型”。易使孩子失去家庭温暖和监护,造成性格孤僻冷漠,经不起诱惑,一遇坏人引诱,容易沾染不良习气,走上歪路。
在了解了犯罪青少年产生的类型并走访了一些家庭和慈溪市政府相关部门后,我们总结了几点针对青少年犯罪的建议:
家庭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几点建议:
1.与正常青少年相比较,行为失范的青少年往往缺乏父母的支持,缺乏对父母的感情与父母的关系疏远,常常觉得得不到父母的爱、父母的重视和接纳,子女对父亲的疏远则更容易导致行为失范。
2.虽然有些青少年同不良的青少年交往密切,但只要他们同父母保持密切的关系,就不至于走上犯罪的道路,反之,有些青少年虽然很少与不良的青少年交往,但是,如果他们同父母关系疏远,走上犯罪的可能性依旧很大。
3.虽然朋友对青少年行为影响很大(特别是在吸毒问题上),但青少年对于朋友的选择常取决于同父母的关系,如果家庭成员之间能保持正常的沟通和密切的往来,青少年犯罪的可能性将则很小。
4.父母对青少年的管教和要求缺乏一致性会导致他们行为失范,父母对子女的控制应适中,过严或放纵都会造成青少年行为失范。
5.如果父母能有效地监督子女的行为,参与他们的课外活动或娱乐活动,对子女在学校的学习抱有较高的期望,那么,子女犯罪的可能性将会大幅度降低。
6.如果一个家庭充满矛盾,家庭成员之间缺乏和谐的关系,子女就有可能犯罪。
7.家庭结构的不健全会对子女的发展产生副作用,这种影响对年纪较轻的孩子或女孩子更大。然而,家庭结构对子女的影响也可能因家庭成员的关系改善而减少,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往往比家庭结构更重要,当然,双亲家庭比单亲家庭更容易给子女恰当的指导(Bahr and Wang,1992)。
应对:和谐的家庭氛围、完整社会结构,良好的社会秩序,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和谐而交融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人们遵纪守法。反之,**的社会环境和充满矛盾的人际关系会使人行为失范或犯罪。
相较于美国八十年代的青少年,我国现代青少年的失范行为无论在表现形式还是程度上都有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吸毒、未婚怀孕、团伙犯罪等犯罪的比例进一步增大;另一方面,以权力控制理论(Power Control Theory)为代表的社会控制理论为解决青少年行为失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调查表明,父母对子女的支持与青少年的失范行为,有密切的关系;行为正常的青少年比那些行为失范的青少年更多地受到父母的监督,也更容易同父母讨论自己碰到的问题。行为正常的青少年所受到父母亲的管教通常是适度而有益的。与之相反,行为失范的青少年却很少能得到父母亲妥当的管教,父母对他们的管教不是过严就是过松,在家中受到虐待的子女,遇事易于使用暴力。此外,父母缺乏一致性的管教同样会导致青少年的失范行为。在家中,如果父母参与一些孩子们的娱乐活动,重视他们学习上的成就。那么,孩子行为失范的现象将会相应减少。
有些研究还表明,如果父母的管教得当,子女同父母的关系良好,父母对子女有足够的监督;那么,即使家庭结构不健全,住房条件差,父母酗酒,甚至父母有犯罪行为,都不至于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然而,也有证据显示,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对一些关键问题作出决定的时候,得到来自父亲或母亲的指导常少于那些生活在双亲家庭的孩子,那些同继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或没有与亲生父母在一起的孩子,行为失范的可能性则很大,从性别差异来看,无论是男孩或女孩,其失范行为都与他们同父母关系密疏有关,就差别而言,常取决于家中父母是否平等,如果父亲在家庭起支配作用,男孩行为失范的可能性就大于女孩,而父母地位平等,二者差异就不明显。
在问卷中,大多数(75/129)被调查对象都认为,应该从改变犯罪青少年的周边环境入手来引导他们远离或者防止他们再度进入原来的不良环境。这不仅是每个家庭的责任,也是学校和社会群体应建立的公德机制。
在学校的责任方面,普遍认同的看法则是加强法制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两项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55%和30%。
笔者对问卷结果的解释类同控制论。认为适度的控制和法规有利于青少年进行自我约束。除了家庭以外,青少年呆在学校的时间是最长的。所以学校特别是住宿制学校应特别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注重培养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在有比要的情况下也应适当使用控制机制来协调和限制青少年的行为和心理。
结尾:在即将完成这篇报告的时候,笔者又在网上看到了本省有关的青少年犯罪的信息。想象我们的父辈一定不象我们需要面对如此多的信息和选择。21世纪是一个知本家的时代,而把握好青少年犯罪的问题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最有效地删除了明天信息危机。
法律与传媒分院
慈溪实践小分队
2005年8月
第四篇:青少年违法犯罪调查报告
青少年违法犯罪调查报告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较为突出,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为了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挽救和感化工作,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国家相继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但是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利益多元和观念复杂时期,青少年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致使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仍居高不下。为此笔者利用署假在我县进行社会调查,通过走访学校、政法机关等部门,收集整理了相关资料。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特点的分析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以采取切实措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一、基本情况
近两年来,我县发生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29件78人。其中14-16岁38人,16-18岁40人,在校生5人。提请检察机关批准逮捕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性质:抢劫23人、盗窃15人、寻衅滋事10人、聚众斗殴7人、故意伤害7人、强奸4人、贩卖毒品4人、抢夺2人、非法拘禁2人、敲诈勒索2人、诈骗1人、破坏广电设施1人。法院已判决21件55人。其中免于刑事处罚1人,拘役1人,缓刑21人,判处有期徒刑32人。
二、特点
1、犯罪低龄化。犯罪年龄低龄化是当前青少年犯罪比较突出的特点,据调查资料显示,16岁以下青少年违法犯罪38人,占青少年违法犯罪的49%,14岁以下违法少年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2、作案手法成人化。调查中发现,青少年犯罪呈现成人化倾向,不仅预谋性强,作案手法成熟,而且手段十分残忍,危害之大令人触目惊心。如:15岁的段某为与邻居女生发生两性关系,携带菜刀、尼龙绳、护腕等作案工具深夜翻墙进入14岁的女学生周某家,因被周某的奶奶发现,段某当即用菜刀猛砍周某的奶奶十余刀,致其无法动弹,生命垂危,后抢救无效死亡。然后用尼龙绳将周某的双手反捆,用护腕堵住周的嘴,想强行将周某带到其家实施奸淫,由于周某反抗,段又用菜刀砍、割被害人的上身数刀,直到见周某没动静后才逃离现场。
13、侵财性、暴力性犯罪突出。抢劫、抢夺、盗窃侵犯财产的违法犯罪40人,占51%,排列首位。其次为寻衅滋事、聚众斗殴、故意伤害、强奸等侵犯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30人,占38%,以此反映出青少年犯罪中侵财性和暴力性犯罪占很大的比例。
4、结伙作案明显。结伙作案35人,占45%;青少年作案的结伙性,应引起社会高度重视。如王某某14人盗抢团伙中,青少年占50%,一月内,结伙在县城及周边乡镇盗、抢作案40余起,涉案金额10余万元,严重危害社会。
三、原因
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既有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校、社会、地域特性等多个方面的原因。从调查资料分析,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1、自身原因。青少年处于身心发育阶段,心智尚不完全成熟。一是逆反心理强。抗拒社会道德和法律,往往与成人的要求、学校纪律对着干;二是盲目模仿心理强。模仿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学习过程,暴力网络游戏、武侠小说、言情影视片都有可能成为青少年模仿的对象;三是报复心理强。利己心理作祟,这也是青少年犯罪中较常见的一种心态。尤其是独生子女占有欲十分强烈,如果不能得到满足,就会采用犯罪的手段来获得所需之物。四是讲“义气”,“为朋友赴汤蹈火,为哥们两肋插刀”的心态促使其做事不计后果。;五是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理性认识薄弱,逞强好胜,偏激任性,加之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有的不学法,不懂法,在各种因素的“夹击”下,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导致青少年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2、家庭因素。家庭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理所当然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在青少年违法犯罪中,有很大部分原因是父母外出打工或父母离异,因而缺乏关爱及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等因素,使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身心发育阶段的青少年缺乏应有的辨别是非能力,在心理、生理方面发育尚不成熟,社会经验少,缺乏对事物正确的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尤其在心理和情绪上极不稳定,缺乏理智,容易感情用事。如以上例举的15岁少年段某杀人案,就是因为父母均到外省打工,缺乏关爱及家庭教
育方法不当引起的。另案中的杨某因修房打茅坑与爷爷发生争执,而产生用毒鼠强毒死爷爷的念头,便将一包毒鼠强倒在爷爷的白菜盆里,后误将放学回家的妹妹毒死。这反映出青少年认识问题片面,不健康的心理和不计后果的心态。
3、学校教育。有的学校一味追求排名数和升学率,忽视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再加上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和外界因素影响,也成为犯罪的主要原因。如:上面提及的在校生段某杀人动机,就是因为3调考试,从排名60名下降到120名,心里难过,认为喜欢优秀生周某更没希望,要“发泄一下”,欲强行将周某带到自己家发生两性关系,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4、社会影响。社会上不良风气和不良文化,特别是黄、赌、毒和暴力文化的影响,以及网吧、录像、歌舞厅、滑冰场等管理疏漏的公共场所,使辨别是非能力弱、抵抗力差的青少年深受其害,客观上助长了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和蔓延。有些青少年对银幕上、荧光屏中、新闻、画刊内的优秀人物及健康、使人上进的东西不学,反而对其糟粕毫无选择、不加思索地加以吸收,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灵魂。为追求不劳而获,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为捞取财物甘愿冒各种风险。如:在校学生16岁的周某、14岁的罗某、15岁的宋某,因迷恋网吧,没钱上网就寻找“刺激”,深夜在城区内采用暴力抢夺妇女的提包或挎包2次,而触犯刑律。可见不健康的娱乐文化对青少年的侵蚀有多深。
四、建议
1、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强化管理,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对学校附近的游戏厅,录像室,网吧等不健康场所,要坚决关闭,其它青少年娱乐场所要从严管理,规范运作。家庭作为整个社会的细胞,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家长应当尽到做父母的责任,教育管理好自己的子女,从小培养子女自尊、自爱、自强、自卫的能力,使青少年能够掌握依法维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的方法和技能。学校应当将预防犯罪的教育作为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这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础。
2、重视对失足回归青少年的帮教和安置工作。对那些已经触犯刑法并受到处罚的青少年犯,应该在执行刑罚的同时注重教育感化和挽救,使他们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犯罪行为,并改过自新。从青少年犯罪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初犯和
偶犯较多,加之青少年本身的可塑性大,说明青少年罪犯具有很大的教育感化和挽救的可能。将一个犯罪人校正为一个守法的正常的社会人,需要公安、司法机关及基层组织、社区、学校从不同的角度伸出援助之手,提供应有的帮助,而不能互相推诿,敷衍了事。特别是要防止他们对社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再次走上犯罪的道路。
上述数据表明,每个青少年犯罪案件都是个人、家庭、学校或者社会等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的综合体现。减少和遏制青少年犯罪,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明显效果。预防青少年犯罪与预防其他犯罪具有相似性,最根本的措施还在于防范于未然,针对其犯罪原因,实行综合治理,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环境,才能收到治本的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将会是各种矛盾、各种热点问题的集散地,青少年犯罪问题也将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预防青少年犯罪越来越重要。首先,应加强对青少年政治素质的教育培养,增强其公德意识,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社会,使其有正确的追求目标,其次,要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增强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自觉性。第三,司法机关对青少年犯罪应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法律效果为基础,以政治效果为原则,以社会效果为目的,采取人性化的帮教手段,挽救这些失足青年,使他们能够重新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对罪行并不严重的且有悔改之意的,应采取微罪不诉或建议法院单处罚金的方法,给他们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对此应该充分理解,积极支持,密切配合司法机关共同做好此项工作。
第五篇:青少年犯罪调查报告
青少年犯罪调查报告
一、调查时间
二、调查地点 成都市及其周边地区
三、调查单位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 成都市监狱 成都市内部分中学
四、调查内容
问:调查报告的出发点和主要切入点是什么?
答:有人把青少年比喻成祖国的“花朵”,也有人把它比喻成“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在十几二十几岁这个令人羡慕的黄金年龄段,本应是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展现自身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阶段。然而,有的青少年却由于种种原因,却陷入了犯罪的泥潭,在人生的履历表上写下了挥之不去的污点,有的身陷囹圄,有的甚至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人们在对犯罪行为感到深恶痛绝的同时,又不能不对“花儿”的过早凋零扼腕叹惜。所以对于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分析对我们在整体预防犯罪、减少犯罪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五、调查过程
笔者通过走访成都市人民法院、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和成都市的几所中学,对近些年来青少年犯罪的状况加以统计,通过对历年来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初步作出数据统计表。在此同时,又对部分青少年犯进行走访、访谈和交流。从而完成此次的调查报告。
六、调查结果
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类型以侵财型犯罪为主,此类占批捕青少年犯罪嫌疑人总数的65%,以抢劫和盗窃最突出,其次是以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犯罪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较常见,三年共批捕杀人、故意伤害、强奸、抢劫、绑架等五类暴力犯罪的青少年犯罪嫌疑人920人。赖某某等3人(年龄在14-17岁不等)为抢摩托车,以雇车为名将载客司机谢某某骗到偏僻路段,用西瓜刀将谢某某砍死后,骑着抢来的摩托车逃离现场,荒唐的是,作案前3人还模仿电影里的镜头,特地
到城里买了一块手表,看杀一个人要花多长时间。黄某某仅仅因其父不肯给他200元“出门打工费”,便当场用水果刀将其父刺伤致死。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类型向多样化发展,出现一些新的类型,如绑架、投毒、妨害公务、非法拘禁、破坏生产经营等犯罪,特别是与网络有关的犯罪明显增加,如利用网络进行诈骗等。姜某某通过玩网络游戏认识浙江的网友楼某某后,多次以做生意急需资金为由向楼某某“借”(实为诈骗)了70多万元用于挥霍。
青少年犯罪的手段向成人化、智能化发展。一些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反侦查意识明显增强,利用从报刊、影视上学到的反侦查手段实施犯罪。黄某某、刘某某、罗某某(均为17岁)等人疯狂盗窃作案14起,案值达5万余元,他们分工明确,事先踩点,选好作案目标,戴手套作案,作案不留痕迹,加大了侦查机关的破案难度。在作案时,有的青少年往往不计后果,采取残忍手段。陈某某、黄某(两人均为18岁,已于今年10月被执行死刑)伙同郭某某、林某某、林某某经多次密谋,事先便踩点好埋尸地点,绑架了小学六年级学生连某,采取先“撕票”后勒索30万元现金的手法,用尼龙绳残忍地将连某活活勒死。周某某等九人受色情影片、书刊的影响,经预谋,在一周末晚上,由犯罪嫌疑人李某某将其初中女同学江某某等3人骗出喝酒,九犯罪嫌疑人对三少女轮番敬酒,后不顾江某某的苦苦哀求和反抗,对江某某实施了轮奸。
青少年犯罪的方式以结伙或共同犯罪为主,出现了帮派苗头。主要表现在抢劫、抢夺、绑架、故意伤害、寻衅滋事等犯罪中,基本上都是2个人以上共同作案,在批捕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共同犯罪占了62%。从结伙类型来看,社会青年易与有前科的人结伙,在校生易与辍学生结伙,他们之间相互影响、感染,互相提供信息、技术,作案的动因、能力、频度大大提高。17岁的胡某某和16岁的赖某某因不服其同伙被人欺负,邀集一伙人,携带马刀等凶器,对中学生谢某等十人恣意砍、打,致使谢某等7名学生不同程度被砍、打伤(其中一名重伤者达六级伤残)。
青少年犯罪的主体呈现男性化、低素质化,无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犯罪突出。青少年犯罪嫌疑人中90%以上为男性。因近年来开展青少年犯罪预防和维权活动主要是以学校为依托,在校生犯罪率较低,仅占青少年犯罪嫌疑人总数的1.2%。青少年犯罪嫌疑人中一大部分为无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三年共批捕无业青少年犯罪嫌疑人323人、外来务工青少年犯罪嫌疑人256人。他们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法制意识差,基本属于学校的流失生、辍学生或社会上的“问题青年”,为了满足私欲或追求剌激,走上了犯罪道路。青少年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有社会、家庭、学校及自身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影响。
社会不良文化影响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一些地方“黑网吧”有抬头之势,超时营业、接纳未成年人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网吧经营者以电脑学校、职业技术培训班等为名,“挂羊头卖狗肉”,极具隐蔽性。走私、盗版音像制品活动猖獗,其内容往往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以青少年学生为读者对象的有害卡通画册和淫秽“口袋本”图书屡禁不止,违规经营歌舞厅、录像厅和淫秽色情表演在一些地方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青少年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模仿欲望,难以抵制不良诱惑,容易走向犯罪。
不良家庭环境也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师长,良好的家庭环境,会促进子女的健康成长,反之,则会造成子女的心理障碍,以致诱发违法犯罪。放任型家庭使青少年缺乏家庭必要的管束,容易受到不良诱惑。
七、调查体会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认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也必须从多方面下手,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总体规划,进行立体的多方位治理,治标和治本相结合,以教育为本,预防为主,才能有效减少青少年犯罪。
第一,要从家庭入手,家长对子女必须真正承担起法定义务和社会道德义务。应恩威有节,循循善诱,使子女懂世事,有礼节,且坚强务实,会处理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会理智地对待生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同时,家长要特别注意子女的不良倾向,及时加以诱导和释疑,使其明白发展下去的后果,教会子女正确思考和面对人生。
第二,要从社会入手,给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应该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对于当前文化市场存在的“黄”、“赌”、“毒”泛滥之状况,应坚持不懈地进行整顿,加强监督检查。对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应加大打击力度,不断净化我们的社会环境。
第三,要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和控制教育。学校和家长应加强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使他们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时刻把握住他们的思想脉搏,经常性地进行法制教育,以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还要有意识地磨炼他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进行健康有益的活动来充实自己。
第四,要加强对失足青少年的帮教工作。青少年犯罪后,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不能弃之不理,应结合他们具有的可塑性强、易改造的特点,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把着眼点放在对他们的感化、挽救上,使他们早日回归家庭,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一员。
第五,社会各部门应加强联系,建立起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体系。对青少年犯罪的控制与预防,单凭某一个部门的努力是难以奏效的。这个社会性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形成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工作网络,使“花儿”不再过早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