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问题调查报告
《一 》社会问题调查报告的格式
1.内容:调查的目的、调查的方法、调查的时间、样本的情况、调查的内容、调查表的分析、分析结果、提出自己的看法等等。
2。调查报告写法
调查报告的写法,包括标题、署名、正文。
1、标 题: 三种写法。
① 标题是文章标题的写法(如:《西部企业生态立旗“一石三鸟”》,《某某市蔬菜的品种结构问题》,《兴“母亲水窖”工程 摆脱缺水窘境》)。
② 标题是类似于公文标题的写法(如:《某钢厂技术供应处实行经济责任制调查》,《关于农村信用社业绩的调查报告》,《对内蒙古生态移民面临问题的调查》)。③ 正副标题写法,一般是正题揭示主题,副题写出调查的事件或范围。(如:《 振兴经济要靠科学技术——包头市依靠科技人员发展工业的调查》。)
2、署 名: 标题下面要署名,即写姓名、年级、班级。正 文: 由两个部分构成,即前言、调查报告的主体。
前 言:扼要说明 调查的目的、时间、地点;对象或范围;做了哪些调查;本文所要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部分,主要是介绍基本情况和提出问题,写法可灵活多样。
调查报告的主体:主要是对事实的叙述和议论。一般把调查的主要情况、经验或问题归纳为几个问题,分为几个小部分来写。每个小部分有一个中心,加上序码来表明,或加上小标题来提示、概括这部分的内容,使之眉目清楚。
①根据逻辑关系安排材料的框架有: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式结构。这三种结构,以纵横式结构常为人们采用。②按照内容表达的层次组成的框架有:“情况--成果--问题--建议”式结构,多用于反映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成果--具体做法--经验”式结构,多用于介绍经验的调查报告;“问题--原因--意见或建议”式结构,多用于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事件过程--事件性质结论--处理意见”式结构,多用于揭示案件是非的调查报告。
4.结尾:结尾的内容大多是调查者对问题的看法和建议,这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必然结果。调查报告的结尾方式主要有补充式、深化式、建议式、激发式等
5.落款
调查报告的落款要写明调查者单位名称和个人姓名,以及完稿时间。如果标题下面已注明调查者,则落款时可省略。
(二)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写作程序
一般来说,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写作要经过以下五个程序:
1.确定主题
主题是调查报告的灵魂,对调查报告写作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确定主题要注意:
报告的主题应与调查主题一致;
要根据调查和分析的结果,重新确定主题;
主题宜小,且宜集中;与标题协调一致,避免文题不副。
2.取舍材料
对经过统计分析与理论分析所得到的系统的完整的“调查资料”,在组织调查报告时仍需精心选择,不可能也不必都写上报告,要注意取舍。如何选择材料呢? ①选取与主题有关的材料,去掉无关的,关系不大的,次要的,非本质的材料,使主题集中、鲜明、突出; ②注意材料点与面的结合,材料不仅要支持报告中某个观点,而且要相互支持,形成面上的“大气”; 3.在现有有用的材料中,要比较、鉴别、精选材料,选择最好的材料来支持作者的意见,使每一材料以一当十。
3.布局和拟定提纲
这是调查报告构思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布局就是指调查报告的表现形式,它反映在提纲上就是文章的“骨架”。拟定提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调查材料进一步分类,构架的过程。构架的原则是:“围绕主题,层层进逼,环环相扣”。提纲或骨架的特点是它的内在的逻辑性,要求必须纲目分明,层次分明。
调查报告的提纲有两种,一种是观点式提纲,即将调查者在调查研究中形成的观点按逻辑关系一一地列写出来。另一种是条目式提纲,即按层次意义表达上的章、节、目,逐一地一条条地写成提纲。也可以将这两种提纲结合起来制作提纲。
4.起草社会实践报告
这是调查报告写作的行文阶段。要根据已经确定的主题、选好的材料和写作提纲,有条不紊地行文。写作过程中,要从实际需要出发选用语言,灵活地划分段落。
在行文时要注意:①结构合理(标题、导语、正文、结尾、落款);②报告文字规范,具有审美性与可读性,如:“制定优惠政策,引进急需人才”,“运用竞争机制,盘活现有人才”,(文章段落的条目观点);③通读易懂。注意对数字、图表、专业名词术语的使用,做到深入浅出,语言具有表现力,准确、鲜明、生动、朴实。
5.修改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起草好以后,要认真修改。主要是对报告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进行检查,加以增、删、改、调。在完成这些工作之后,才能定稿向上报送或发表。
调查报告的标准格式:
1.题目
应以简炼,概括,明确的语句反映所要调查的对象,领域,方向等问题.题目应能概括全篇,引人注目.2.前言(背景和目的)
主要包括研究背景和目的.背景介绍应简明,扼要,切题,背景介绍一般包括一部分重要的文献小结.调查目的:阐述调查的必要性和针对性,使读者了解概况,初步掌握报告主旨,引起关注.3.方法
详细描述研究中采用的方法,使读者能评价资料收集方法是否恰当.这部分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地点
时间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的选择(抽样方法),样本量的估计
调查方法:定性,定量
质量控制
4.结果与讨论
结果与讨论可以放在一起写,也可以分开写.结果和讨论分几节来完成.一般采用描述,分析,讨论来写.描述:
描述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调查人群的人口社会学特征,描述调查事物的特征
对比:
历史对比
他人研究对比
本调查中不同特征人群对比
推断:
在对比的基础上进行统计推断
(前提条件:调查样本具有代表性)
讨论:反映作者学术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要紧紧围绕结果,以及可能有争议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讨论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把调查结果上升到理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揭示内在联系.与他人结果相矛盾的地方,讨论发生的原因和理论依据.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论点明确.5.结论与建议
结论
用扼要的文句把论文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切忌重复文章内容.文字结构应该准确,完整,精练,高度概括文章的主要目的和结果.建议
为政府决策提出科学建议
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建议
6.参考文献
列出主要理论依据和方法,以及有争议的论据.具体格式见文献综述中讲述的参考文献的格式.7.附录
在论文中只有局部使用或完全没有使用,但又与论文有关的具有科学价值的重要原始资料,数据,如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复杂的公式推导,计算程序,各类统计表,统计图等都可以放在附录中,有利于说明和理解调查报告,又可提供有用的科学信息.
第二篇:无偿献血引起的社会问题调查报告
无偿献血引起的社会问题调查报告
前言
调查目的:为了了解无偿鲜血所引起的社会问题
调查人员:是迎霞20081329040
赵丽萍41
徐敏44
徐亚枫46
调查时间:2009.12.5~~2009.12.6
调查方式:随机访谈调查
调查对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校大学生
正文
我们进行会发现校园的食堂门口或者是校园小东门外面会定期停着流动献血车,等着我们去无偿献血。而且,我们在校园内,偶尔也会收到像“血库告急”这样的宣传单,鼓励大家积极献血。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献血车里鲜血的大学生还是寥寥无几的。针对这一现象,我们A604小组针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访谈的主要内容如下:
1.您是否在学校的流动献血车中献过血?
2.您这么做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3.您对无偿献血有什么看法?
调查结果:
1.在我们访问的30名来自各个专业的大学生中,有67%的同学说他们没有献过血。剩下的33%的同学曾经献过。
2.在没有献过血的这些同学中有一小部分(10%)说他们没有献血是因为怕疼,以及体质不过关。20%的同学说他们有打算献血,但是一直没有机会献。剩下的70%的同学对学校周边的这种无偿献血的行为持反对意见。在这些同学中近80%的同学说他们不太信任这样的流动献血车,他们感觉这样的流动献血车没有很齐全的设施,不能完全保证抽血的安全性,其中,很多同学说他们担心因此而感染上艾滋病毒。还有一部分的同学反映,他们不愿意献血除了对卫生安全的不信任之外,还困惑献血究竟对身体有没有害处。在此之中,近40%的同学说,他们很怀疑他们献出血后他们的血的去向。
在献过血的这些同学中,50%的同学说他们献血是因为他们很支持这样的活动。无偿献血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自己的身体健康,还可以为国家的医疗事业尽些许的绵薄之力,甚至也许可以救上几个人的性命。30%的同学说他们这么做是因为听说定期无偿献血可以为自己带来优惠:比如当自己或者自己的直系亲属需要用血时可以免费。剩下的20%的同学说他们当时献血的时候就是陪着同学一起献的,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
3.当被问及对学校附近的这种无偿献血的活动有什么看法时,尽100%的同学都要求要改善或者增车内的献血措施,以保证献血的安全性。很多人说,他们对这样的流动献血车并不信任,如果每个人都必须献血的话他们宁愿去正规的献血的地方去献血。30%的同学要求医院应该出示一些更科学的资料来让他们了解献血对身体究竟有没有好处,或者是究竟有哪些好处。因为他们对“献血有益身体健康”还持有怀疑态度。33%的同学说他们并不十分支持这样的活动,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献出的血的去向。有同学说,每年医院都会倒掉很多不符合要求的血样,而且他们把学无偿捐献出去,并不能解决什么基本的问题。因为这些献血机构牟取暴利,把我们无偿献出去的血又以高价卖给医院,卖给需要用血的人,但是那些贫困的,本来需要血但是没有能力购血的人依旧没有能力得到血,这有悖他们献血的初衷。当然还有近60%的同学支持这样的活动,他们认为既可以有利于自己又可以帮助他人,一箭双
雕,何乐而不为呢?
讨论并分析:
从本次的调查来看,我们社会的无偿献血活动仍存在很多弊端。
1.献血的相关器械卫生安全仍待加强。
2.加强对献血的好处的科学而有效地传播。
3.我国对先出去的血的流动
第三篇:房价过高的社会问题调查报告
房地产开发与利用问题
黄帅然
持续升温的房地产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越来越强劲的影响。上自政府决策者下至普通老百姓,对房地产业的走向趋势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本文对房地产所关联的一些产业和相关政策的分析,认为房价将仍然会上涨。
一、调查者基本情况
(一)我国人口数量和人口政策是推动房地产业不断发展的基本动力
虽然国家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但多数省市已经放开了二胎生育及其间隔规定,像吉林、上海、海南等地取消了生育间隔。各地方新出台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也进一步维护了公民实行计划生育合法权益的思想,普遍修订了一些行政审批制度,取消了各种不符合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收费和罚款项目。这种人口政策宽松化的变化使得我国在未来十几年,人口数量将持续增长,预计年均净增1000万人以上,而这些新增人口主要来自农村。近年来,国家为加快农民奔小康的步伐,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农村掀起了新一轮的建设高潮。农村经济建议中解决农民最基本的问题是住房问题,从而推动房地产业的不断发展。随着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从资金和政策上给予的扶持逐步落实到位,农村经济和众多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提高,随之而来农村出现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从而又迫
使政府推进城市化进程来解决农民问题。
二、本次调查涉及的主要内容
(一)城市化进程是房地产热的根本动力
城市化进程的核心问题是农民出路。合理安排农民生产生活是稳定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首要任务。城市化实际上是劳动力的城市化或者劳动力的非农化,但目前城市化的内在机制十分薄弱,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并未使城市化按其本身固有的规律正常健康发展,为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国家已把推进城市化建设作为一个重点。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城市化的进程,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大兴土木,城市不断地向外拓展。根据经济界的估计,在大概20年之内我国城市要转移进来的人口有4亿到5亿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城市基础设施也随之成熟,这种经济增长不仅带来人口流动和汇集,也带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促进了城市对房地产量的需求。按照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国外在我国相应生产水平下达到的城市化水平,我国将会有一个非常巨量的房地产需求。因此,可以说城市化进程是房地产热的根本动力。
(二)建筑原材料价格的普遍上涨、市场需求以及住房档次的提升是推
动房价上升的重要原因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当全国的经济高增量发展时,煤炭、石油、钢铁、电力、等供给的严重不足,造成相关产业成本的上升。值得注目的是当今世界原油
价格持续攀高,铁矿砂价格上涨71.5%等等,这些都直接带动后续产业成本的上升,相应的建筑原材料在不断上涨,其价格普遍上涨20%-40%,它直接拉动开发总成本增长7%。当今推动房价不断上升还有其它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强大的市场需求。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房地产市场住房需求旺盛会拉动房屋价格上涨;消费者越来越注重生活方式,商品房的品质不断提高也促使了房价上涨。二是建材涨价、建筑工人工资水平增加,国家对民工工资清欠力度的加强等带来的成本加大,使得房地产企业资金运作成本增加。三是住房档次、品质的提升,品牌和品质的较量,新型建材的大量采用以及智能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小区环境的改善等,一些楼盘片面追求景观装扮,都加大了开发成本。四是一些城市供需矛盾加剧了房价上涨。种种事实表明,房地产成本在不断上升,推动房价在不断上涨。(一)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从业人员多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我国房地产及建筑业增加值约9000亿元,约占GDP的9%。房地产业的增速明显高于GDP的增速,鉴于我国经济高增长的大趋势短期不会改变,可以预见房地产业的总体发展趋势良好。1998年以来,房地产业每年直接和间接拉动经济增长约2个百分点。但由于经济局部过热,国家加强了宏观调控,提高房地产行业的资本金比例,严格控制房地产业贷款规模,对房地产业造成很大冲击。由于房地产业的产业链较长,涉及数十个产业。因此各地各级政府为了本地区社会经济的稳定,财政收入的提高以及同期比GDP贡献率的增大,对这
一影响既深又广的支柱型产业在执行中央房地产政策时,总不会心甘情愿的在自己身上开刀,因此会造成部分房地产政策在实施中打折扣,因为都不愿意让代表自己政绩的各种数据同比下滑,进而使得房地产价格继续上涨的可能性得到进一步的保证。
(二)房贷利率难抑楼市购买力
国家为了控制房价的过快增长,也从房贷利率上来遏制房价。央行能否抑制火热的购房需求?能否达到调节房价的作用?从近期的行情中本人了解到:利率上调,不仅没有起到抑制京城目前已经越来越火热的购房需求,相反,在房价上涨的今天,这种房贷将趋严重,以后向银行“借钱买房”会越来越难的心理暗示,反而会刺激一批购房人抓紧时间。已有过半市民对央行房贷利率的调整表示不改购房计划。其他省市也都有相同的热潮,据有关人士称,与钢材、水泥等原材料的上涨幅度相比,与招标拍卖带来的土地价格的上扬幅度相比,房贷利率上调对房价的影响简直微不足道。可见,房贷利率上调难抑楼市购买力。但在房地产政策组合拳的压力下,其价格走势不言而喻会放缓,但仍然会向上走。
(三)外资进军我国房地产市场。
纵观我国房地产业所处的发展时期,横比产业关系,不难得出目前我国的房地产业仍然是一块大蛋糕,就连外资都想从中分享一块。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仅流入上海房地产市场的境外逐利资金总量就超过222亿元。其中,用于房地产开发的约150亿元;用于购房的约70亿元。随着外资进入房地产领域政策限制的基本消除,房地产价
格的持续攀升及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吸引了境外逐利资金流入上海市房地产市场。有关人士表示,进入内地房地产业的海外资金数量虽不算很大,但对于原本已处于高位运行的大都市的热点区域楼市影响巨大。主要是因为它会抬高房地产市场价格。海外资金在房地产市场上具有明显的“标杆效应”,很多民间资金在其影响下,纷纷跟风入市,房价会越炒越高。另外是带动投资性、特别是投机性购房。去年的上海房市中,境外购房总套数的13%是被购买5套以上房屋的境外单位和个人买走,其中境外单位最多累计购买房屋127套,境外个人最多累计购买房屋115套。去年年内,就有近20%的境外购房已经转让,投机性购房情况日趋明显。已经购买了房产的海外人士多认为人民币升值的可能性极大。人民币升值一般意味着国内经济整体向好,投资机会多,而且收益水平相对可观,或者投资者预期货币将持续升值,则将有大量的外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国内市场,股市和房地产等市场,由于流通性较好将成为这些资金集中的场所,最终导致股市上涨,房地产价格上扬。伴随着国外对人民币升值呼声的高涨,以及海外热钱不断进入国内房地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也抬高了房价。
正值2003年以来中央政府将房地产业列入投资过热行业进行重点监控的时候,海外资本巨头在国家宏观调控当口挺进中国房地产业。高盛、洛克菲勒、罗斯福基金、ING集团、摩根士旦利等一长串国际资本巨头悄悄进驻外滩房地产业,这足以说明我国房地产业前景仍十分看好。
四、收集整理的建议与意见
(一)严格的土地政策控制房地产用地,成本增大,房价相应要上涨。增长过猛的势头,采用严格的土地政策控制房地产业用地。政府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节约和合理用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着力盘活土地存量,新上建设项目首先要利用存量土地,制定和实施新的土地使用标准,完善相关税制,促进土地利用集约化。这对制止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产生了釜底抽薪的效应。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国土资源部适时调整供地政策,对禁止性项目,停止供地;对限制性项目,提高供地标准和条件。对房地产项目坚持适度从紧的供地政策,使其开发用地供需基本平衡。积极调整土地供应结构,限制高档公寓等高档商品房用地的土地供应,停止别墅类土地供应。可见,压缩土地供应的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调控措施的相继出台落实,使土地价格逐年上升,势必增大了房地产开发商的成本,推动房价持续走高就很难避免了。
五、总结
作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房地产业,在政策驱使和众多利益集团的影响下,政府是希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稳定发展,对房地产实施的组合拳也是为了防止其出现泡沫而对经济产生危害,是为了稳定房价并非是打压房价,所以,从这一点出发,根据以上分析,有理由相信房价将仍然保持上涨势头。
2011年5月4日
第四篇:社会问题
1.生态环境问题的概念:是指由于自然或人类的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现象。特征:
1、从其存在状态来看,它具有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2、从生态环境问题的社会原因上看,它具有局部性和整体性统一的特征
3、从其产生过程来看他是事实性与建构性的统一
4、从环境的影响来看它具有地区性和全球性的统一。
趋势:
1、从常规点源污染向点源与面源相结合的符合污染转换。
2、由单纯的工业污染向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并存过渡
3、新的污染源不断出现
4、长距离跨界污染日趋严重
5、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和扩大
危害:
1、经济损失巨大
2、严重损害人体健康
3、造成不可逆转的环境影响
4、影响社会的稳定
5、损害了中国的环境形象。
产生的社会原因:
1、超大个规模的人口压力是影响中国环境问题的一个长时期因素
2、以能源消耗和生态破坏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模式是环境问题的结构性因素
3、已经极为中心的发展趋势,是环境问题难以解决的政治基础
4、消费主义是环境问题家家具的推动剂
5、环境观念的缺失是环境恶化的心理基础
6、不平衡的区域发展格局是某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
解决社会环境问题的对策:
(一)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不断完善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
2、绿色经营理念融入企业文化
3、最大限度的节省资源和实现零污染
4、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园
(二)重视运用市场机制,以此作为环境法规政策的有利补充
1、征收环境税
2、征收环境费
3、补贴
4、押金制度
(三)加强环境管理机构建设,强化执法力度
1、加强环境管理,设立专门的执法机构
2、对违法行为制定惩罚标准
(四)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1、鼓励民众的参与
2、中视传媒的作用
3、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
4、重视环保教育
2.腐败的概念:个人或团体为谋取个人的、家庭的或团体的私利而滥用公众所赋予的权力的现象。分类:
1、政府权腐败和代理权腐败征服权腐败:与政府官员相关的违规行为。代理权腐败:与被赋予共有资源所有权的国有企业代理人的道德风险相关的违规行为。
2、腐败的三阶段、三层次一阶段是开始阶段,范围较小,危害不大;二阶段扩散与繁衍阶段;三是自我毁灭阶段。三层次是个人腐败、整体腐败、制度性腐败。
中国腐败的特点:腐败渗透到各个领域;腐败的形式趋于多样化;高层腐败引人关注;集体腐败盛行;腐败的规模不断扩大;腐败的潜伏期更长。
中国腐败的形式:两搞、桂冠现象、59现象、26现象、陷阱现象、串案现象、窝案现象、卖官现象、傍大现象、穷庙富方丈现象
腐败的严重后果
1、腐败可以形成巨大的既得利益集团
2、导致社会规范的混乱
3、严重影响市场秩序
4、腐败导致政府的合法性危机
5、腐败严重影响了收入分配的格局
6、腐败导致腐败的恶性循环 腐败成因的社会学研究:
(一)腐败的社会学视角 1亚文化;2理性选择视角
(二)中国腐败问题的社会学判断1权利引发腐败2现代化引发腐败价值标准的现代化导致许多行为呗认定为腐败现代化开辟了新的财富和权力来源引发了腐败现代化通过他在政治体制方面的变革来加剧腐败抑制腐败的政策《一》减少腐败机会1.改革政府机构,缩小政府规模2.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1保证国家权力之间的制衡2鼓励群众监督3舆论监督4审计监督)
3、建立严格的财产申报制度《二》严惩腐败行为
1、要改进独立反腐败机构的运作方式1》反腐败要有独立的运作机构2》机构运作的方式要合理
2、要推动社会公众反腐败的支持 3.犯罪的测评:实际犯罪率现行犯罪率隐形犯罪率
趋势:
1、侵财性犯罪发案率上升
2、犯罪的组织化程度加强
3、流动人口犯罪增多
4、暴力犯罪影响恶劣
5、青少年犯罪现象严重
4.收入差距的含义:就是平时说的贫富差距,财产差距,其评价指标有:收入五等分法基尼系数收入十等分法④绝对收入法
收入差距的表现:马太效应、倒U曲线假说原因:
1、市场经济本身会扩大初始收入差距
2、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竞争也扩大了收入差距
3、嫉妒性偏好函数对其影响。风险表现:
1、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2、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3、危机执政地位
中国收入差距的现状:
1、中国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增长总是低于经济增长
2、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仍处在倒U曲线的上升期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呈上升趋势
4、较高的地区收入差距与较低的个人收入差距并存
收入差距问题的成因:
1、地域差异造成2、收入分配政策
3、体制改革不完善
4、权力寻租
5、收入调解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 解决收入差距的政策:
(一)宏观经济政策应体现公平与效率的原则
(二)切实发挥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
1、严惩偷税漏税
2、应当尽快选择开征社会保险税、遗产税、赠与税
3、对权力和慈善捐款的个人要予以税收优惠。
(三)调整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四)继续向落后地区实施政策倾斜,鼓励多规模发展
(五)广开就业渠道,通过就业增加低收入者收入
5.贫困的含义:个人或家庭因缺乏必要的资源而不能达到一个社会的基本生活水准的状态。它的主体可以是个人、家庭、群体、民族或国家。类型:
(一)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测定方法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恩格尔系数法
3、市场菜篮子法相对贫困测量方法
1、实际生活质量指数法
2、基尼系数法
3、五等分法、4、收入比例法
(二)侠义广义贫困
(三)制度性、区域性、阶层性贫困
(四)客观贫困与主管贫困
(五)长期贫困与暂时贫困
贫困的治理:理念与政策创新
(一)理念与实践
1、关于责任的理念
2、关于救助的理念
3、关于贫困之力主体的理念
4、贫困治理的目标与性质
5、贫困治理的手段发生了变化
6、重视国际合作
(二)贫困治理的政策与制度建设
1、重视社会保障建设
2、社会抚持建设
5.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
三农问题的表现: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拉大
2、农民的负担比较沉重
3、农村贫困人口多,返贫现象存在4、农业生产维持在简单再生产状态,农业失去在发展的活力。
5、农民文化素质低,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6、农村干群关系紧张,群体性事件增多
7、农村城镇化速度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三农问题成因
1、“人地”关系
2、工业化倾斜战略是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
3、城乡二元体制加剧了三农问题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应该采取哪些措施:1应该高度重视大力扶持农业发展,坚持农业保障自主
2、提高农业生产率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3、保护农业自然与生态环境,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社会的 基础
4、为国内外的消费者提供环保绿色食品,同时建立技术保障和法律保护机制。
5、努力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 人口问题:指的是人口的数量质量以及人口结构等要素与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及发展的不和谐不相称的现象。6.当前中国的人口问题:
(一)人口数量问题特点
1、人口过多
2、低增长率高增长量关系长期并存影响:
1、人口过多导致资源供给紧张
2、人口过快增长抵消了经济发展的成果
3、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加大了社会发展的压力
4、人口规模超过了环境承载力
(二)人口质量问题人口质量问题特点:
1、身体素质问题突出
2、文化素质低,高学历人才缺
3、人口现代化和社会化程度低。人口质量问题的影响:
1、人口总体素质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2、人的素质低创新能力差。
7.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老年人口数量庞大,绝对数实际
2、发展速度快
3、未富先老
4、农村超过城镇
5、高龄化趋势明显影响:
1、人口总体素质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2、人的文化素质,创新能力差。8.出生性别比:指某一时期内每一百名初生婴儿所对应的出生男婴数表现: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攀升。影响:
1、造成婚配压力,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2、引发人口年龄结构失衡,加重人口老龄化程度
3、挤压女性就业,妨碍妇女地位的提高
4、削弱消费需求,影响经济增长
9.失业的类型
1、根据失业的表现形式分为现行事业和隐性失业
2、按失业的性质分为摩擦性事业、周期性事业、结构性事业 技术性失业、季节性失业
失业的正负面效应 失业的正面效应
1、有利于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
2、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3、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4.有利于企业实行科学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5、有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完善。失业的负效应:
1、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影响社会的稳定
3、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4、给政府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失业的社会危害:失业导致贫困加剧和贫富差距拉大;是也导致犯罪和反社会行为;对政府的冲击
10.政策的特点:规范性、强制性、统一性、普遍性、明确性、灵活性社会政策的特征:内容的广泛性;复杂性;目标的多重性;利益的相关性 社会政策的功能:
(一)社会功能
1、保障和实现人的生存权及其他人权
2、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
3、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
(二)规范功能
1、引导功能
2、协调功能
3、预测功能
4、评价功能
5、控制功能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社会政策的主体,社会政策的客体,社会政策的内容。社会政策制定过程:
(一)制定(二)实施(三)遵守
(四)监督
(五)评价
(六)调整与终结
11.社会问题的概念:广义:与社会相关的问题。
侠义:
1、影响社会成员或部门成员的共同生活
2、破坏社会的正常运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需要采取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的失调现象。
社会问题的本质:公共麻烦。社会问题的内容:
(一)结构性社会问题:主要不是个人原因造成的而是某些政策制度因素或社会发展中不可逾越的阶段引起的是社会结构本身的缺陷或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功能障碍,关系失调造成的(二)变迁性社会问题:发展中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伴生现象
(三)越轨性社会问题:超越违背了法规或规范,主要是有个人行为偏差引起的。
(五)病态性社会问题:有悖于社会道德规范的那些极其丑恶的社会现象。
(六)心理性社会问题:由于社会急剧转型引起的,心理负荷加重和心理震荡或由于个人遭受挫折、创伤、身心患病无法调适。
当前中国社会问题增多的原因——社会转型 社会问题的界定过程:利益受损集团的强烈不满和呼吁;社会敏感集团的和有识之士的呼唤;社会舆论集团及大众传播媒介的宣扬和推动;公众普遍的认识和接受;解决社会问题;社会权利集团的认可和支持。
社会热点和社会问题的区别:受关注的时间长度不同;性质不同;表现形式不同;涉及的范围不同;推动因素不同;
社会问题的特征:1.普遍性:①绝对性:社会问题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存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存在相同的社会问题。②客观性 ③复杂性 2.特殊性.只由于时代的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和阶段及的不同、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性质认定会产生不痛的认识、态度、处理方法。
第五篇:社会问题
一社会问题:是影响社会成员健康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引起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一种社会失调现象。社会问题界定的条件1客观性的事实依据。社会问题具有客观意义,社会问题的客观性其一是指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不可否认,他都是客观存在。2影响相当数量人的公共麻烦。社会问题具有意义,引起社会问题的现象通常是一种”公共问题“而不是”个人问题“3违背社会的主导价值原则和社会规范。具有主观方面的意义,这里指社会成员的直觉判断对界定社会问题起着重要问题4社会问题的产生与人的道德抉择有关。人在现实生活中,行为具有社会目的性,行为是有主观意志支配的5社会问题具有可改变性。社会问题的热宁被认为与社会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有关,社会问题的发生由社会结构性因素造成的,它所造成的后果是社会性的,涉及整个社会生活。
二、社会问题界定的环节或过程.1、利益受损集团的强烈不满和呼吁。利益受损集团是指直接受到某类社会问题伤害的对象。他们对某种社会问题感受最深,往往最早发出呼吁。
2、社会敏感集团及社会上某些有识之士的呼唤。对社会问题敏感度较高的社会群体通常包括:记者、社会学家、伦理学家、政治学家等
3、社会舆论集团及大众传播媒介的宣扬和推动。某些社会现象能否别界定为社会问题,或能否被当做社会问题来看待,关键在于广大社会成员对这一问题的反应和看法。
4、公众普遍的认识和接受。当某一社会现象呗相当多数社会成员看做社会问题,在心理上形成压力和不安全感,形成解决问题的共识
5、社会权力集团的认可与支持。最后将某一社会现象界定为社会问题=题是在所难免的c许多社会问题并不与社会制度有着直接的关联
六.社会结构:指社会体系各成分之间,由阶级和其他社会集团的相互关系、劳动分工以及社会利益的性质决定的,稳定的、有条理的关系网络转型期社会结构的变迁1.从社会结构主体的角度来理解(1)原有的阶级基础上分化出新的阶层。(2)新生的阶层发展较快。(3)不同阶层、利益群体间的社会差异将有所扩大。2.从组织结构主体的存在方式老理解。组织的性质和作用开始变化,组织自主性开始增强,组织开放度增加,体制外资源丰富3.从社会结构主体的存在的空房间形式理解。二元城乡结构在地理上区域边界模糊4.从社会解雇主题的互动关系的秩序来理解。转换中的制度结构矛盾突出:制度冲突、软弱、滞后。在转型期出现制度松散状况,使群体、个体的活动具有更大的空间,在发挥自主性和更具活力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无序现象及越轨行为与犯罪行为,使社会问题更加突出。5.意识形态结构转变。转型期价值观念由单一取向到多元取向;社会成员独立思考、自我抉择的自由度增加;第三,新旧观念冲突剧烈。转型期社会问题的特点 :1.交错性。在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传统要素和现代要素之间的位置与关系远没有顺利和整合,带有转型时期特有的新旧要素的矛盾冲突的特征。2.伴生幸。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某些社会问题是无法避免的,是现代的半生现象,具有共性。3.复杂性。社会问题产生与时间和空间两个要素有关,发展的不平衡使矛盾更加错综复杂。七.失范行为的总体特征与趋势表现1失范的数量增6)吸毒形式半公开化7)吸毒地区扩大化8)城乡具有差异性9)对毒品认识程度有空白10)复吸率较高。
一、吸毒的社会原因1.好奇与被诱惑是吸毒的主要原因,这与吸毒者个人文化因素有密切关系2.贫困与吸毒是相依相存的怪胎3.心理压力促使人吸毒4.吸毒的外部诱惑因素是强大的2、吸毒的危害(1).吸毒是对自我身体的摧残吸毒眼中一直身体的正常功能,免疫系统水平大大降低,抵抗力十分薄弱;吸毒过量会引起急性死亡,不洁净诸社会传播肝炎,梅毒,艾滋病等。(2).吸毒是对自我心理的扭曲他们感兴趣和关心的只是毒品-陶醉-毒品-陶醉这一过程,吸毒者以单上瘾意味着精神支柱的倒塌,就变成了一个行尸走肉,成为家庭的负担和社会的隐患。(3).吸毒会引发大量社会犯罪当前系度问题是诱发其他刑事犯罪和社会治安问题的温床,吸毒人员以贩养吸,以盗养吸,以抢养吸,以骗养吸,以娼养吸的现象严重。
十一1.青少年犯罪:指青少年的行为已经触犯法律,行为后果严重危害社会秩序,损害了其他人的正当权益,一招法律应当受到制裁的行为。2.不良青少年问题:指青少年在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不良社会亚文化的影响,产生了不为社会主文化所认可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是一种道德行为及社会责任感的失范。3.不良青少年思想与行为特征:1)道德法制观念模糊,缺乏判断能力2)畸形的需要结构,错误的人生观3)好逸恶劳,学习上怕辛苦。4)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5)思维的片面性,情感的情绪化 2.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1)闲散青少年成为犯罪主体劳动力。4.失业群体的特征1)个体特征:下岗职工的文虎程度较低,职业技能不高2)经济状况3)思想状态大多数下岗职工处于一种茫然无奈 情绪低落的状态 在心理上感到自己低人一等,对现实不满,埋怨领导无能,政府不关心。4)职业期望失业下岗人员大多数迫切需要就业
5、原因 a、劳动力供给状况
1、新增劳动年龄人口。
2、城镇企业富余人员的释放。b、劳动力的需求状况
1、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
2、产业结构变动因素。
7.解决失业问题的对策 政府:1 解决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经济的增长 2 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3 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是解决失业问题的当务之急,为劳动力合理流动提供保障,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和基础 4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5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全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全面提高我国劳动力的就业能力。社区 :1 改变失业管理措施 2 组建劳动服务公司 3 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个人 :1 只有靠实力不断提高素质和转变观念才能应付挑战,抓住机遇,因此每个就业员必须学会储备知识 2 转变就业观念也是实现就业的关键,一是破除等、靠、要思想,自主就业,二是破除等级和爱面子思想实行反串就业,三是避免因循守旧,要创造就业。
十四.1.反贫困至少包括三层含义1)从制度、规范的角度,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水平,使其能够生存下去,在中国就是建立和完善一个规范运作的贫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只是反贫困的起码底线。2)从体制和政策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减少贫困人口在转型期遭遇的社会剥夺性,谋求并付诸行动准备解决的,通常是有组织的权力者群体。
6、解决社会问题开始。当某一问题被界定为社会问题出现,得到全社会首肯,这是解决社会问题的议事日程便提出。
三、社会热点与社会问题的区别社会热点问题:是社会成员所关注的某种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能够引起他们的好奇、关心、评论,一段时期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社会热点问题的特征1)它是社会利益的聚焦点 2)它是社会成员的疑虑点3)具有多样性和周期性4)具有社会评价的多义性 3.社会问题与社会热点问题的区别1)受关注的时间长度不同,一直存在,时效性2)性质不同(社会问题一般都是对社会有一定危害性的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可以是对社会发展积极作用的新鲜事物,也可以是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丑恶现象)3)表现形式不同(前者是显性,隐形,即客观存在,但没有引起社会重视;后者是显性)4)涉及范围不同(前者关注公共麻烦,后者可以是个人,新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5)研究者不同(前者是社会学者凭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凭专业兴趣选择研究,作出解释;后者是新闻工作者凭敏锐新闻嗅觉,感觉到某种社会现象重要性,大量报道引起关注形成社会热点)
四 1社会问题的基本特征1)社会问题是普遍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几乎与人类社会同事存在(2)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特有的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在时间上的特殊性,它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3)形成社会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4)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某些社会问题的界定是不同的2.对社会问题认识的相对性1)时间差异性:人们评价社会问题的标准是变化的2)国情差异性: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社会问题的界定是有差别的3)群体性差异:不同社会群体(阶层,利益群体,职业群体等准群体)在对社会问题的认定上是有所不同的3.社会问题的分类(1)结构型社会问题,这类社会问题主要不是有个人的原因造成的,而是由某些制度性、政策性因素引起的。这类社会问题是各个国家都会遇到的,具有普遍的意义。正是社会转型为这些社会问题的出现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2)变迁型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社会发展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性现象,在发展中国家比较普遍,与本国的政治经济问题纽结在一起。(二元社会结构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进城,环境污染,家庭解体)3)越轨性社会问题(属于个人行为偏差,诱发原因是个人因素a一般性的越轨问题b严重的越轨性社会问题如社会犯罪)
五、解决社会问题的指导方针
1、坚持国家、社会和群众力量相结合的方针。(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力量、发动社会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有效解决问题、基本力量)
2、坚持物质帮助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方针。解决问题一部分主要依靠物质帮助,但也需要适当的精神支持和思想教育
3、坚持整体协调,综合治理的方针。很多社会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有些社会问题的起因比较简单,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牵涉到许多方面,需要统一协调,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解决社会问题的原则
1、社会规律性原则。社会问题必须负荷和遵循社会的规律性。首先,规律是事物的内在的属性,是事物之间固定的联系。其次解决社会问题将会涉及社会问题自身的规律性,解决条件中的规律性及对策措施中俄的规律性,需要正确把我和运用着三个方面的规律来确定对策
2、社会规范性原则。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确定和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坚持这一原则必须:
一、分析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与现存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
二、确定解决问题的社会规范
三、分析解决问题的规范和其他现存的规范之间的关系
3、社会公众性原则。之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有利于维护和谋求社会公众的利益
4、社会效益性原则。
5、社会进步性原则。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谋求人们改造世界活动的最大或最高社会利益。坚持社会效益原则,第一是注重社会效率即谋求在问题解决中所投入的一定能量的最大效果。第二,注重整体社会效益,即谋求解决问题活动中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平衡和发展,及公众利益的实现。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1政府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政策调控。通过宏观的政策,来调节政法各部门的管理行为,调动社会的力量调动政法控制的人、财、物、信息等个资源,创造有利于瓦解社会问题的条件,创造有利与社会问题解决的环境2第二种常用方法法规调控当某社会问题经常地、重复地出此案时,就有用一种制度化、程序化的方法解决3第三种方法传播媒介的抨击。传播媒介起着引起社会重视、、调动社会舆论对社会问题形成的社会压力的作用4第四种方法社区基层力量的化解。社区是我国化解社会问题的具体操作层面的承担着5专业机构的介入。社会工作机构是通过汲取社会的资源来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新的力量如何看待社会问题1.(1)社会问题是客观存在的2)认识社会问题的理论难点a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社会事实,不管我们是否承认,他是不我们的意志为转移而存在着的b本身就是一种发展中的制度或还是不成熟的,不完善的制度,因而有矛盾或问长比强度增长速度快,失范强度增长比释放烈度增长速度快2失范行为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与经济利益有关3失范行为总量在较高的平台上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有所减慢我国失范行为的总体特征与趋势表现失范的数量增长比失范强度增长速度快,失范强度增长比失范烈度增长快失范行为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与经济利益有关失范行为总量在较高的平台上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已经有所减慢
八.精神疾病含义:精神疾病是肌体在内外环境不利因素影响下,导致认识情感一直等精神活动以及行为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影响:1对患者本人【感觉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注意记忆障碍;情感障碍;意志行动障碍;意识障碍;智能欲望性格障碍】2给家庭带来诸多压力影响【经济;社会;心理;工作】3对社会影响【社会要承受精神疾病患者一定的危害结果;精神病不承担刑事责任;社会承担一定经济负担】2.对社会的影响a社会要承受精神病患者一定的危害结果b由于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因精神疾病而丧失或不具有民事能力的人做出犯罪行为时,不负刑事责任。因此这些案件的受害者及其家属感到委屈和不公c社会要承担一定的经济负担精神疾病的治疗 一。精神治疗【1支持疗法2行为疗法3精神分析法4生物反馈治疗5催眠疗法】支持疗法(通过对病人的指导、保证、劝解、疏导,培养兴趣,调整环境等方法,来加强病人心理活动的防御能力,以恢复对环境的适应平衡,达到治疗目的)行为治疗(运用巴普洛夫条件反射学说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强化学说,对某些疾病的不良行为与异常生理功能矫正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脱敏法、厌恶疗法、消退性实践法和强化法)精神分析疗法 又称心理分析,以弗洛伊德学说为理论基础,以心理分析技术为治疗方法。主要手段是系统地采用联想、梦的分析、移情、解释,是病人能够意识到被压抑到无意识中的未能实现的欲望,进而了解患者变态行为的真实意义和原因,最终达到症状消失生物反馈治疗是指人们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内脏反应催眠疗法利用催眠方法对病人进行暗示,言语暗示和药物暗示是两种常用方法。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后,可以启发、了解他们压抑的痛苦情绪冲突,进行暗示治疗二。工娱治疗精神疾病的致病因素:1精神刺激2躯体因素3遗传因素 素质4社会环境因素5年龄和性别
九.1.我国自杀的特征1)从发展趋势看,城市自杀死亡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农村则呈现显著的波动状态,居高不下2)农村自杀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3)在性别方面,女性自杀的死亡率显著高于男性,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是如此4)自杀死亡率的年龄分布具有相对稳定的规律2.自杀的原因 A社会结构视角【1自杀的一般情况。自杀倾向在知识界很轻累的根源是传统新年的削弱及精神上的个人主义状况2自杀类型 利己,自杀是由于个人与社会联系脱节,缺乏集体的支持和温暖以致滋生孤独感、空虚感和生存的悲剧感而造成的;利他自杀是个人呢为某种主义或团体竭尽忠诚而舍身的结果;失范自杀的产生是由于个人缺乏社会约束的调节。3自杀的原因要到社会结构中去找自杀者的行为从属于一种社会条件,是该社会条件的外在表现,每一个社会集团对自杀行为有独特的集体倾向,这种倾向是个人倾向的根源而不是结果。4群体的整合对自杀的化解作用自杀与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团体的融合程度成反比。5个人主义是利己型自杀的主要原因。6利他型自杀的原因7失范型自杀的原因8自杀是有规律的9文明社会是反对自杀的二个人因素的视角1从个人遭遇的困难中找原因自杀是自杀者意志和行为的统一,是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2从个人精神角度寻找原因真正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人的心理因素,包括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 3.预防自杀的措施(1).注重健康人的培养一个人的健康是生理肌体健康和心理机制将康德统一,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应当具有健康的心态和人格。(2).建立自杀劝阻中心建立自杀劝阻中心,配有热线电话和个别的给想自杀额的人解答问题的专职咨询辅导员,24小时服务。(3).采取形象教育将危险性制作成影片,录像资料,让青少年认知自杀的丑恶与后果。(4).减少渲染自杀情绪、自杀气氛在大众传播媒介中,加强正确的引导,对自杀事件大肆报道,以减少青少年的模仿。(5).开启干预自杀的组织工作在我国应建立以社会工作者为主导的预防自杀的救助体系,将各种救助系统建立起来。(6).培养预防自杀的专门人才我国的医学院精神科要培养预防自杀的专业人才,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也可以设立预防自杀的相关课题。(7).加强职业团体的凝聚力职业团体有机会也有能力发现自杀者的异常现象,及时帮助当事人摆脱困境。
十1.当前吸毒状况的特点1)短时间内吸食者快速增长2)青少年成为吸食者的主力军3)吸毒者以低文化群体为主4)吸毒活动有小群化的趋势5)吸毒者身份复杂化2)犯罪类型多样化3)智能化犯罪开始增多4)团伙犯罪是主要形式5)女青少年犯罪人数激增6)突发性犯罪多
3.青少年犯罪的轨迹:1)问题少年2)不良同龄伙伴群体3)向劣迹群体转化4)向越轨群体转化第5)向犯罪群体转化6)有组织犯罪 4.越轨青少年问题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偏差1)家庭过分溺爱2)家庭教育放任自流3)家庭破裂创伤4)冷漠家庭氛围
二、社区交友偏差 越轨青少年在互动中传递的是不良的文化信息:哥们义气和趣事2.玩弄异性3.吃喝玩乐4.社会不正之风的传闻5.街头巷尾轶事6.生活的意义7.甲流生活经验。
三、社会学习偏差1直接学习2间接学习
5.青少年问题的实证研究1.个人因素心理因素:指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能发生直接影响或与其他因素发生交互影响二搓成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心理变项;生理因素是指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情况2.家庭因素 a家庭规模与结构b家庭社会经济地位c管教态度d家庭关系、亲子关系3.学校因素 学校介于与家庭和社会之间负有教育及社会控制功能4.朋辈因素 同辈群体对未成年人成长发展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要消极的一面。5.一般社会因素
6.青少年犯罪的预防1宏观预防预防青少年犯罪时全社会的事情 全社会的每一部分,大到政府社区 小到团体 学校 家庭,还有传播媒介都有责任相互配合,共同行动,针对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趋势,不断加大防范力度,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全方位预防网络,政府预防,通过政府立法和采取一些行政措施来试试先2.中观预防社区预防:社区是青少年离开家庭和学校吼活动较多的场所,社区工作者的积极主动工作能将青少年犯罪扼杀在摇篮中,预防小犯法,杜绝大犯罪,达到减少和消灭社区犯罪的目的。社区是接受劳动教养,劳动改造释放的青少年回归社会的主要场所,它能协调社区内各种青少年矫直力量和青少年犯罪预防措施,并提供一定服务。3.微观预防学校预防:掌握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帮助有问题的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及时帮助他们纠正观念的偏差和行为偏差 家庭预防:在家庭教育中对还自带额法制教育是不可少的,对社会中的违法犯罪现象家长要给孩子分析和解释,让他们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家庭的和睦美满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十二1残疾人:指生理功能,解剖结构,心理状态的异常或丧失,部分或全部失去以正常方式从事活动的能力,在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中不便发挥正常作用的人。
3.残疾人问题的现实根源残疾人问题的凸显与一系列社会结构性因素的转变面且相关 a经济结构的转轨残疾人是社会弱势群体,在经济专柜和社会转型过程中,收到的冲击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大,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残疾人的处境更加艰难。
b人口结构的转变 我国人口老化的速度极快,残疾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老龄人口,全面的社会养老保险在短时期内无法建立。c产业结构的转变 1.我国残疾人就整体状况而言素质较低,远远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高科技产业的兴起更将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拒之门外2.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使大批劳动力被排挤出就业部门 首当其冲的就是残疾人4.解决残疾人问题的途径确立新的残疾人观只有用新的残疾人观来知道残疾人问题的解决,才有可能实现残疾人真正的全面的回归社会健全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规体系制定和完善保护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一套适用于国情的专门的残疾人法制体系是规范处理残疾人问题不可获缺的。5.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 a残疾人生活保障特殊情况和需求,应当考虑到残疾人的 生活状况定期进行调查和了解,适时给与帮助:最低生活保证线、b劳动保障劳动就业 对个人 对国家c医疗保障保健和康复d教育保障 加大教育投入 师资队伍 多方办学 多方筹资e残疾人服务保障。创造无障碍社会环境立法宣传力度
十三.1.失业是指在规定的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内无业并以某种方式需找工作的人员。
2、失业指标体系就业和失业的指标体系应该有三个层次的指标构成:第一层次的指标是对一个国家总人口中适合劳动的人口进行界定;第二层次的指标是劳动年龄人口进一步划分为劳动力人口和不在劳动力人口;第三层次指标是将劳动力人口划分为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3.失业的种类:
1、磨擦性失业。由于求职者与需要提供的岗位之间存在着时间滞差而形成的失业
2、季节性失业。由于某些行业受汽狗变化、风俗习惯等影响,是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的波动而形成的失业
3、技术性失业。由于使用新机器设备和材料,导致生产对劳动力节省而形成的失业
4、结构性失业。由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生产形式和规模的变化,劳动力结构不能与之相适应而导致的失业
5、周期性失业。有周期性经济危机对就业产生的影响而形成的就业。中国失业的类型还包括:下岗、农村剩余
经济社会稳定和谐与持续发展。3)提高贫困人口的生存与发展能力,矫正对贫困人口的社会排斥或歧视,保证其就业迁徙居住医疗和受教育等应有的权利,维护贫困者的人格尊严。2.贫困的类型(1).绝对贫困:也称生存贫困,是指缺乏维持生存必需的最低生活标准的能力,这些维持生存所需的的基本条件包括视频,住房和衣着消费等。(2)相对贫困:指一个人或家庭的收入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达一定程度是的生活状况主观贫困:指某些人根据他们自己的主观判断,认定他们自己处于贫困状态。(3)客观贫困:只按照某种划分贫困的标准某些人所处的贫困状态。(4)区域贫困:如果按照某种划分贫困的标准,某区域被认定处于贫困状态,则称该区域为贫困区域。(5)个体贫困:如果按照某种划分贫困的标准,某人被认定处于贫困状态,则称其为个体贫困(6)长期贫困:如果某种贫困状态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或经过长期仍不能摆脱,那这种贫困状态就是长期贫困。(7)暂时贫困:指由于自然灾害,疾病或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的贫困。3.农村贫困群体的状况1)贫困人口规模保持在相当大的数量2)返贫率较高3)特困的顽固性4)贫困地区人口普遍营养不良4.我国城市贫困发生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城市贫困人口规模急剧增加2)城市贫困人口结构呈多元化3)从就业结构看,贫困人口所从事的职业多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型工作,多源于传统的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5,国际反贫困的战略1)人力资本投资 2)减少贫困的经济增长方式3)人口控制、资源与环境保护 4)社会稳定与持续发展6.我国政治家论贫困1)中国反贫困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2)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首要的就是解决吃饭问题3)反贫困的手段和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4)反贫困必须坚持长期作战的思想7.农村反贫困措施:我国反贫困战略的五项原则1)直接面向贫困者的原则2)分类援助的原则3)多种反贫困计划相结合的原则4)综合治理的原则5)加强国际合作的原则
8、现阶段城市反贫困措施的构建 政府a推动经济增长 吸收更多劳动力
1、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
2、增加投入,大规模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3、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开辟第三产业的就业渠道。
4、提倡发展非公有制经济。b建立完善的失业保险机制,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安全功能9.反贫困中社会工作者的任务1)心理辅导:针对贫困者依赖性较强等心理,社工要了解其无力无助无望的心情,给予辅导,使它们能够从宿命论中走出,引导他们走向自助和自立。2)就业辅导。为贫困人员制定合适他们能力的就业辅导计划,知道他们进行职业训练,提供与挖掘就业机会。3)协调和调动社会资源,帮助他们解决具体困难,提供个案 小组等专业化服务,帮助贫困者解决婚姻问题,亲子关系万体,接受专业化的个案辅导。
十五。1.婚姻是为社会所认可的,主要涉及男女双方关系的制度化安排。有如下含义:一对男女配偶的关系式为社会所认可的,即合乎社会习惯法或成文法律,同时这对配偶关系具有排他性1)同居,并具有简历家庭和生育后代的意向;2)具有共同的劳务和经济权益3)生儿育女有积蓄,子女有社会公认的家庭财产继承权。2.我国婚姻家庭问题的特点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家庭最多的国家;大概率现象和大概率价值观。大概率现象是指人们的行为相当整齐划一,呈现出一种大多数对极少数的不均匀分布;大概率价值观指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对同一事物持高度一致的观点和态度;我国的婚姻家庭问题表现出很大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3家庭社会工作对婚姻家庭问题的介入(1)社会工作在协调家庭关系,增强婚姻家庭关系的调节功能方面可以采取个案和团体工作的方法。就团体工作而言,可以针对各种家庭开设有关夫妻关系、性关系、家政以及家庭的教育与培训,向家庭传授增强自我调节功能的知识和技巧;在个案工作方面,主要是利用结构家庭治疗方法以及联合家庭治疗方法的技术。(2)家庭社会工作要对青少年进行婚前的婚姻家庭辅导,针对青少年以及婚前的婚姻家庭的教育主要集中在婚前学校,家长学校,家政学校中。(3)在社会上建立转么的妇女援助机构,在社工的指导下建立由社区,妇联,新闻机构以及司法部门共同组成的援助网络,及时了解并掌握家庭离异,家庭暴力的情况,为受害妇女提供法律和经济援助,并开通专门的热线。(4)社工要推进保护妇女的立法工作。一方面推动政府重视并完善对家暴,家庭离异的专门法律法规的立法,另一方面加强对妇女的素质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增强其反对家暴,家庭离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