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问题及其相关分析
社会问题及其相关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中国也是不甘落后,迈着大步追随着世界的步伐,然而在前进的同时,社会安全、社会食品安全等问题。在最近几次课上观看的视频中就凸显了这几方面的问题,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全能教邪教成员随意砍人事件的食品报道,在看视频过程中我们首先是觉得这名男子应该就是想要搭讪,但是最后的结果确实让人胆寒。还记得视频中噶男子被审讯时他说的话:“给电话号码的人就是我们自己的人,不给电话号码的人就是恶魔,应该被打死消灭。”还有就是他说打人时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法律和人伦道德,因为他们只相信全能神,相信神的指引。或许在今天大多数的我们看来,这很可笑,怎么还会有人去相信神仙,不过反过来思考,他们之所以去相信,之所以全能教能够让正常人去相信它,这些都是因为什么?我们有想过吗?在我看来还是社会对部分人民的关心力度不够或者是说部分人民没有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给他们的关爱和关心,这事件有待我们进行自我反思,同时也要加以警惕。
在这就是食品安全的问题,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人们活不长久,然而没有健康安全的粮食,我们却也是活不长久还可能时刻身处病体当中,食品安全俨然是很重要的。在视频学习中我们看到几位嘉宾对于食品添加剂合法以及用量问题的讨论,我们了解到所谓食品添加剂是合法的,然而对于其所能用于的食物及用量则都是有相关的规定的,例如柠檬黄就不能用于馒头,更加不能用于过期的馒头。通过以上例子再结合以前发生的案例,例如三聚氰胺等,这些都在告诫着我,警醒着我们。
社会问题还有很多,但是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这个社会将会越来越美好。
第二篇:社会问题分析
社会问题期末作业 题目:社会腐败问题分析
年级:11级汉语授课班专业:社会学学号:20111106025姓名:马小龙
社会腐败问题分析
——以刘志军案为参考
人物简介: 刘志军(1953.01—),男,汉族,湖北鄂州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工程师。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部长。2011年2月,因涉嫌严重违纪,被免去其党组书记职务。2月1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免去其铁道部部长职务。2011年12月28日上午,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了对“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的处理决定: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负主要责任,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问题,另案一并处理。2012年11月4日,十七届七中全会审议通过中纪委关于刘志军严重违纪问题的审查报告,确认中央政治局作出的给予、刘志军开除党籍的处分。2013年6月9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刘志军涉嫌受贿、滥用职权案;7月份,法院作出一审宣判,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严重违纪:2011年2月以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中央纪委对中共中央委员、铁道部原部长、党组书记刘志军严重违纪问题进行了立案检查。
经查,刘志军滥用职权帮助北京博宥投资管理集团公司董事长丁羽心获取巨额非法利益,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恶劣社会影响;收受他人巨额贿赂和贵重物品;道德败坏;对铁路系统出现的严重腐败问题负有主要领导责任。
刘志军的上述行为已构成严重违纪,有的问题已涉嫌犯罪。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规定,经中央纪委常委会议研究并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决定给予刘志军开除党籍处分,待召开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时予以追认;给予刘志军开除的行政处分由监察部按程序报国务院审批后,另行作出;收缴其违纪所得;将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2012年11月4日,十七届七中全会审议通过中纪委关于刘志军严重违纪问题的审查报告,确认中央政治局作出的给予刘志军开除党籍的处分。
犯罪事实: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1986年至2011年,刘志军在担任郑州铁路局武汉铁路分局党委书记、分局长、郑州铁路局副局长、沈阳铁路局局长、原铁道部运输总调度长、副部长、部长期间,利用职务便利,为邵力平、丁羽心等11人在职务晋升、承揽工程、获取铁路货物运输计划等方面提供帮助,先后非法收受上述人员给予的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6460万余元;刘志军在担任铁道部部长期间,违反规定,徇私舞弊,为丁羽心及其与亲属实际控制的公司获得铁路货物运输计划、获取经营动车组轮对项目公司的股权、运作铁路建设工程项目中标、解决企业经营资金困难提供帮助,使丁羽心及其亲属获得巨额经济利益。[
腐败破坏国家与政府公信力.在政治领域,它涉及到行政运行和管理体制中最具可变性也是最可贵的资源—人和权力。国家和政府通过对人的任命和委派,以及赋予他们基于他们职能的公共职权,对社会进行统筹管理。人事相对于国家,就好比枝叶相对于树干,虽不至牵一发而动全身,但细枝末节的损伤如不能及时发现和整修,也会危及整体,因腐败案而倒阁的政府及公权数不胜数。此当以之为戒,戒之以早,戒之以严。腐败不利于行政体制的发展和改革.行政体制中最能保证政治秩序良性发展和社会管理有效实施的环节,在于人事体制以及部门结构的构建。合适而有效的人员流动是组织,尤其是公共职能部门,健康良性运行的保障。合理的组织结构和权力、资源、信息的配置能保证公共管理的稳定性、资源分配的权威性如果人事晋升、流动、调配权掌握在腐败分子手中,势必出现任人唯亲不唯贤,唯财不唯才的现象,如果公职部门出现了大量的不称职者、不作为者,极易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效果不佳同时,腐败分子通过人事权构建关系网络,又极易形成权力体系的个人化、团体化腐败.二、从经济的角度看
腐败的实质是一种寻租行为,是公共权力行使者为了牟取私人利益而进行的权力与利益的交易。从这个意义上说,腐败与经济领域的联系密不可分,对经济的危害也极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腐败干预和破坏正常经济运行秩序,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的巩固期,由于经济利益的诱使,权力和公共职能主体违背初衷和本质,利用政府能量干预经济,长此以往会导致市场经济发展过程的受阻甚至倒退。
(二)腐败扰乱资源合理分配和流动。市场主体从事经济活动的基础是各种资源,包括天然的和人造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充足的和稀缺的等。腐败主体为了权益而利用职权进行寻租行为,直接或间接的破坏了资源分配,尤其是权威性分配的行为,导致“稀而不得,缺而不补,富至过剩等资源匮乏、浪费”现象将大量存在,严重干扰经济体正常运作。腐败将经济沦为进一步腐败的手段和工具,当获得了一定的资源、资本后,腐败分子便有更大的能力和动机使自身或诱使、逼迫他人进一步腐败,进而形成恶性循环.腐败侵害公共利益,破坏社会公平.当公众共有的资源操纵在少数人、个别人手里时;当人事、权利体制被权力私有者所把持时;当利益供给成为权力动用的前提时,受到利益损失的,只有社会最广大层面的公众。正当的人事晋升,通过努力发家致富,积极的社会竞争,当这些遭遇腐败时,一切都显得异常渺小。“有钱鬼才给推磨”是一种无奈,且如不接受这一现实,理想和愿望都是空谈,社会公平无从谈起。
四、如何防腐反腐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伴随深刻转型的背景下,腐败也会自我演化出新的形态。在新的反腐败形势下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与新矛盾,要求反腐败机构及工作人员面向社会发展需要、针对腐败的社会根源与具体形式,创造性地提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一)从源头处预防腐败
从源头处预防腐败,其要点在于尽量消除权力行使主体的腐败动机,具体而说应让其感到不敢腐败,不必腐败。首先应从思想教育处着手,还需要立法、司法、行政的紧密配合。单纯的理论说教,呆板的课堂教育也许已经不如从前那般有效了,但这些是最基本的,不能停止和放弃的。即使是灌输,也要将反腐的思想倾注在人们的心中。但在此基础上,方式可以有极大的拓展空间。同时也需要加大对于公务员制度及其他人事制度的改革和构建力度。近年来人事体制的不合理之处衍生了社会上官员思想上认为回报不足,服务动力不强甚至自行谋道捞取“外快”的想法。其次社会上的高薪养廉与防腐也不断被提及,然而“高薪”是否真能“养廉”?廉确实需要“养”,但“养廉”不能靠高薪,而只能靠扎扎实实的惩防机制。否则不但治不好腐败病,而且更会使反腐败走进死胡同。国际反腐经验方面,“高压反腐”反映了社会对打击腐败的急迫情绪,新加坡以高薪养廉和严厉的惩戒措施而闻名于世;“制度反腐”的努力试图寻找更为根本的反腐败策略
(二)在过程中遏制腐败
在腐败可能正在发生的过程中及时有效地予以发现和制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腐败现象的产生和蔓延。这主要应依靠政府、各类事业机构及公民三个角度相互之间的配合。首先,政府应加大巡检力度。使其范围更广,频率更繁,时间更久,力度更强,从心理上威慑住腐败分子,打消其侥幸心理。同时这种制度
也可有机与人事制度中的考核部分相结合。其次,加强对行政人员的财产监督,较可行的方式有加强审计力度,积极推行并推广行政人员家庭财产申报制、金融实名制、公民信用保障号码制等经济社会管理制度。再次,发挥舆论及公民力量,建立完善的举报制度,做到有情敢报,报而有效,并做到保护举报人权益甚至予以嘉奖等,使全民的注意力能更多地集中在公共领域。
(三)对腐败结果的追究与处理
如果前期的措施不力,产生了腐败现象甚至犯罪情节,对腐败的惩处便应毫不手软,如有违反,坚决打击。第一重典完善政府责任问责制。虽然一味地提高惩罚强度并不意味着腐败现象的消除,但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巨大的心理威慑作用,或可考虑将腐败的犯罪级别和惩罚上限提高;第二,建立上下级责任制。所说“上”,即指腐败分子升迁,上任等人事行为的推荐、负责人等,惩之以用人不当,监管不力,迫其用人谨慎,用后不放任,避免关系网结织;所说“下”,要追究向腐败分子行贿送礼,诱使其走向犯罪的人员,尤其是导致官员初犯的人员,惩之以重,管之以严。同时应对官员的监督部门问责,监督力度不足和职责不当也纵容了腐败的产生;第三,改革绩效考评方法,“积极”的乱作为和消极的不作为,都是变相腐败的重要形式,通过科学、合理,既有量化又有质化,短期和长期结合的绩效考核,防止不作为、乱作为,防止形象工程,劳民工程和豆腐渣工程的出现,进而抑制腐败; 第四,当一切打击手段都没有起到应有效用,导致腐败事实出现,腐败分子外逃时,防止外逃的检查,户籍管理,出入境手续监查等措施便派上了用场。
综上所述只有以上各个环节都把好了,政府才会廉洁,社会才能良性运行,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第三篇:热点社会问题分析
当前社会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分析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框架最初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进入21世纪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把社会建设纳入四大建设之中,而且摆在突出的位置。社会建设要是从大处着眼来讲,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经济基础、政治保证、文化支撑;要是由小处入手,就是从四位一体的扁度重点加强社会建设。这样一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形成了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这四大理论。
党的十七大提出六大民生任务: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和社会管理。社会管理是针对经济管理、行政管理、文化管理之外的整个社会的管理。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民生建设概念和社会建设概念在进一步扩展,除了前面提到的那六大任务,还把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以及人口方面的工作也纳入进来。为什么在新世纪要如此鲜明、如此高调的把社会建设摆在这么重要的位置?我认为主要是中国发展出现了阶段性特征的重大变化,这个重大变化还不仅仅是和改革开放前相比。进入新世纪以后,我们发现中国发展出现的很多阶段性特征不仅不同干改革开放前,也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可以大体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从短缺经济到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改革开放初期什么都短缺,所以对经济实行规模性扩张,迅速生产大量生活必需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到现在为止,国家统计局统计的300多种产品基本上都供求平衡,一部分供大于求,还有一部分生产其剩·但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新的短缺一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短缺。我们今天所说的民生问题,已经不是温饱层次上的民生问题了,上学难、就医难、出行难等都涉及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理论上讲不是完全靠市场机制就能满足供求的,这需要政府建立公共财政,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由于这一重大变化,党和政府才提出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
二是从平均主义到收入差距扩大。改革开放初期,党的十二大、十三大报告都在讲打破平均主义,当时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障碍是大锅饭,所以提出打破大锅饭,拉开收入差距,引进竞争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收入差距的扩大逐步跨越了合理的区间。最近几年党和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但到目前为止,这一趋势还在朝巷继续扩大的方向发展,所以任务不再是拉开差距,而是控制差距.三是从低成本劳动到产业结构升级。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能够快速发展的一个比较优势就是劳动力,我国在资本和技术上并没有多大优势,靠着劳动力的无限低成本供给,我国的产品走向了全世界,我国成为了世界工厂。现在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理论上计算,农村还有2亿剩余劳动力,但能够转移出来的多数在30岁以下,而现在农村里剩下的已经没有多少年轻人了,农业已经成为老年人的产业。现在南方乃至全国都出现了民工荒的问题,这种趋势会推动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这就迫使我们必须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十二五”规划建议中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基本内容就是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
四是经济增长从依赖投资和出口转向扩大国内消费。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发展的特点是高投入、高出口、高增长,外贸顺差一直被发达国家当作问题来向我国发难。通过这次金融危机我们也看到,这种模式是很不稳定的,一碰到国际**的冲击就会出现巨大波动。
在金融危机期间我国出口曾连续11个月负增长,为了保持中国经济在今后二三十年还能够持续稳定的增长,在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必须扩大国内消费。一个大国不能像东南亚那些小国一样,把增长的筹码押在出口上,像美国、日本这些人口大国的外贸依存度只有30%左右,而我国一直高达将近60%,所以扩大国内消费和解决一系列的民生问题都是密切相关的。
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分配问题、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解决劳动关系问题、扩大国内消费等有一个共同的指向一一公共产品,这些都和当前的民生问题联系在一起,所以民生问题非常重要。
当然,社会管理提出的不只是民生问题,还有一个社会安全稳定问题,大家也知道最近中东和北非出现了新的革命,这对我们是一个警示,社会问题解决不好整个社会稳定都将很难保证。
就业和劳动关系
失业率过高往往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我国进行了这么多年的改革,在经济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在社会管理方面还有很多漏洞,比如对失业人员的管理。现在城镇登记失业率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监测市场变化的需要,因为它只统计城镇户籍人员的失业状况,农民工的就业情况这个数据就无法反映。金融危机以后这个问题更加突出,就业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没有什么变动,2007年是4.0%,2008年是
4.2%,2009年是4.3%,2010年是4.1%,我们的目标是控制在4.6%以下。
现在国际上通用的是调查失业率,调查失业率包括了所有的从业人员。在农民工没进城以前,城镇登记失业率还是比较准确约,失业的第一个高峰在改革开放初期,是由知识青年返城造成的。失业,的第二次高峰是1997年到2003年,当时国有企业改制出现了大规模的职工失业下岗,在5年中全国将近有3000万职工失业下岗,今天垄断国企能够获得发展的优势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外学者不理解什么叫下岗,后来他们明白了那是中国一种特殊的无工作状态。
有些学者通过自己的调查和研究绘制出我国的调查失业率曲线,用于描绘市场就业的变化,但这些数据不是国家统计局连续调查得来的,只是不同的学者通过不同的调查得出来的,所以也不太准确。一个大体的趋势是调查失业率始终是高于登记失业率的,而且越是市场就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这两个数据之间的差距就越大,失业问题不是那么显著的时候这两个指标就比较接近。
最近我国就业市场出现一些变化。
一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在农民工就业形势好转甚至出现民工荒的时候,大学生就业形势在不断变得更加严竣。这个问题一方面和大学扩招有关,2001年到2010年,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600多万,就业率也从90%下降到68%。
大学生就业严峻主要是因为大学生都想从事白领工作,但现阶段我国的经济结构以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为主,技工特别是高级技工大学生不屑于做,农民工做不了,全国短缺几+万人。国家现在在调整大学的教育政策,把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并重,另外增加职业硕士的培养。
二是劳动关系问题。比如2010年的富士康连续跳楼自杀事件,对这一事件各种评价都有,有人说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问题,有人说是企业管理问题。实际上这个事件有一个深刻的背景,就是劳动力成本在逐步提高,这些民工有了新的要求,因为农民的生活也在提高,出来打工起码要比在家乡生活好一点,而我国这些出口企业大都是利润很薄的企业,人民币的升值又抵销了一部分企业利润。如果中国按照美国的要求把人民币升值50%的话,那我国所有的出口产业几乎都要破产。所以老板利益和工人利益的冲突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罢工,有的媒体在报道时编了一个新词叫集体停工事件,现在很多省份都要求在这方面应该明确立法,允许工人有这方面的权力,否则这个事情就会出现无序的状态。广东省总工会正在制订相关的条例,在不伤害他人、不扰乱公共秩序、不堵塞交通、不砸毁机器等条件的前提下可以给工人一定的权力,进行有序罢工,对这方面的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快创新和推进。
收入分配与扩大消费
我国的改革进行到今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从内部讲,收入分配问题是没有解决好的最大的问题,现在群众的很多不满以及造成很多问题的深层原因都是源于这个问题。收入分配问题解决起来难度很大,但我们一定要解决好这个问题。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到人均国民产出倍增的时期,比如从1978年到2000年,人均GDP从300多美元增加到800多美元,但最近几年每两三年人均GDP就增加1000美元,2003年是1000美元,2006年是2000美元,2008年是3000美元,2010年达到将近4000美元,但与此同时人均收入没有出现倍增。
收入增长慢于产出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政府和企业拿的多,居民拿的少,所以居民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在持续下降。这个问题带来了一个结果,就是农民的收入过低二按照学者的测量,全国的收入差距中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可以解释整体差距的40%-60%,就是说绝大多数差距是城乡差距,而城乡差距主要是农民的收入太低。
在发达国家,从事农业的只有2%、3%的.人,而且收入一般都能达到中等收入水平,而我国的农民还给大家的是穷人的感觉,这是因为我国农民还是过多。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农业产出增加值占整个GDP的10%左右,但是从事农业劳动的、主要收入靠农业产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8%。现在我国城镇化水平是48%,这已经把那些进城打工半年以上的农民工计算在城市人口里了,也就是说这48%并不是完全的城市化水平,里边有一部分人是半城市化的,.户籍、生活还没有完全在城市里。这么多的农村人口分享的GDP蛋糕只有10%左右,所以现在需要大量的反哺。我们必须发展现代农业,把更多的劳动力转移到传统农业以外,使人地比进一步提高,才能够解决农民收入问题,但这需要快速的城镇化能够提供更多的非农就业岗位。
现在,从宏观指标看出现了国内消费不振的现象。从1985年到2008年,居民消费率从52%下降到了35.4%,这个数字不但低于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也属偏低。美国的消费率占70%,日本占65%。为什么我国不敢和美国撕破脸皮,因为我国的出口要依赖美国的市场,中国生产那么多产品自己消费不了,如果没有美国这个大市场的话中国也不可能持续发展。美国3亿人一年消费10万多亿产品,我国13亿人一年才消费1万多亿。
我国居民的消费倾向即居民消费占其收入的比重也在下降,原因是由于生活预期不稳定,大家越来越倾向于存钱。在国外看来,中国国内消费水平低是一个悖论,中国不是没有钱,现在是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再者,政府也不是没钱,从1994年到2010年我国税收总量从0.5万亿增加到7.3万亿,年均增长18%以上,而同期我国GDP每年增长10%左右。不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也不一样,有人这样形容:“上边喜气洋洋,下边哭爹喊娘”,基层财政比较弱,现在乡镇特别是农业区域的财政,在取消农业税以后,基本上没有进项,要靠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另外,老百姓手里也比较有钱,从1994年到2009年底,全国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从2万多亿元增加到26万多亿元,年均增长也是18%以上,就是说整个储蓄增长也是远远快于GDP增长的。对于老百姓手里有钱的说法还得具体分析,这个钱虽然总量在增加,但是不是平均分配呢?储蓄的增长多数还是掌握在富人手里,大概20%的富人掌握了全国60%的储蓄。
收入差距扩大是引起很多社会问题的一个深层原因,它和经济持续发展联系在一起,必须扩大消费,经济发展才能够维持。为什么解决收入问题与消费有关系呢?这是因为一个家庭的消费率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要提高全国的消费水平,就要合理合法地把新增收入转移到中低收入家庭,这样才能把消费带动起来。
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都是和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相关的。
一是教育。越是低收入家庭,教育支出所占家庭消费的比例就越高。现在家庭对教育的投入简直是不计成本,在北京入托费就要几万块钱,小学择校费又是几万块钱。教育投入在家庭收入中普遍占比太高,政府应该考虑如何在这方面做更多更好的工作,比如公共教育是否可以从9年增加到12年,让农民工、农民子弟能够免费读完高中,这会对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素质有很大帮助。
二是医疗。近几年我国医疗改革推进很快,但医疗费用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还是太高,在居民消费结构中,医药费支出的增加比食品支出的增加还要快。
三是住房。越是高收入家庭的住房支出占比越高,这是不正常的,应该是低收入家庭买房子花钱多、占比高。这个现象说明有很多房子集中在富人手里,不是作为消费存在的,而是作为投资存在的:现在控制房价主要有两个阀门:资金阀门和土地阀门,要想使房价快速降下来需要放松土地阀门,拧紧资金阀门,但现在两个都得拧紧,资金要拧紧,由于“18亿亩耕地红线”土地也得拧紧。土地收入和政府财政、地方GDP增长都是联系着的,我相信具体到每一个省市都不希望本地的房价降,但是这种预期造成了大家都觉得房价早晚还要涨,甚至还要涨好几倍,所以普遍认为买房最安全,大家都去买房的结果造成房价继续上涨。现在调整收入分配还有一个主观认同的问题,就是国民对收入分配秩序的认同问题,我认为目前这个问题是比较严重的。我们调查、测量阶层认同时,把社会分成上、中上、中层、中下、下五层,然后让被调查者选自己属于哪一层,他们选的结果和他们实际的情况不太一致。其他国家的调查结果也是如此,认为自己属于中层的都占将近60%,这和客观状况不是完全吻合。
日本在所有发达国家中,收入分配差距一直是比较小的,基尼系数一直比较低,日本有将近60%的人认为自己属于中层。巴西的收入差距比我国还大,但也有将近60%的人认为自己是中层。当一个制度长期实行的时候,人们对这个制度就会慢慢产生一种认同。香港的收入差距和北京差不多,但香港人对他们的收入分配状况基本认同,而北京人对收入差距的不满情绪要比香港人高很多。
我们2008年的调查显示,我国认为自己属于中层的还不到40%,认为自己属于中下层、下层的占了将近55%,全世界都没有像我国这样的调查结果。当时我们把这种现象概括为阶层认同偏下。比如现在印度收入差距也很大,去过印度孟买、新德里的人都知道,如同纸糊的贫民窟和高高矗立的玻璃大楼并存,即便如此还有60%的人认为自己是中层。
而在我国,上至机关干部、下至普通群众有很多人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收入分配问题的复杂性就在这里,不是中央不想解决,而是这个问题解决起来难度实在是很大。有些改革可以让所有人都受益,但随着改革的深入,要想使一部分人受益就必然会触动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这时候改革就难了,各种利益之间需要一个妥协。现在的问题是社会各阶层对现行的制度都不太满意,都认为现行制度对自己不公,出现这样的状况,政府再怎么使劲也不行。改革收入分配不是政府简单地加大转移支付,把一部分钱转移到穷人手里就能解决的,关键是要建立一个大家认同的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看病难与事业单位改革
事业单位改革是社会管理、社会建设中很重要的一块内容,改革这么多年,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很好破题。国有企业改革我们付出了沉重代价,但总的来说机制基本上建立了,但事
业单位到现在机制还没有理顺。
在教育、医疗方面出现很多问题,都跟机制有关系。比如我们在2006年调查发现大家把“看病难看病贵”排在社会重大问题之首,当时我们很奇怪,看病问题怎么会比失业、收入差距、腐败问题都严重呢?人民的消费支出里医疗占了11%,这个比重比发达国家高不少。现在社会保障制度里医疗率先实现了全覆盖,即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公费医疗制度、企业的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四种制度基本覆盖了全民。但报销比例是不一样的,机关事业单位的公费医疗和企业医疗保险平均报销70%,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报销50%,农村平均报销30%,医药费完全自理的在大量减少,报销比例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完全自理和只能报销少部分的加起来占60%多,就是相当多的人看病还是要自己花上不少的钱。
虽然现在大家议论食品价格上涨快,但实际上药品价格比食品涨得还要快,由于不是人人吃药,这个问题对大家生活的影R象食品问题那么大,但它对一些有病人家庭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这个问题是怎么来的呢?改革开放以后对事业单位进行了体制改革,允许事业单位通过创收来弥补其经费的不足,这样一来事业单位分成了四种体制: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所有的大学、医院等机构都是差额拨款。在2003年至2009年全国公立医院的收入来源中,40%靠药品收入,40%多靠医疗收入,政府拨款不足10%.医院为了维持发展和在职人员收入水平的提高,普遍采取创收办法。大家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到医院看病,医生会问公费还是自费,要是公费医疗,脑电图、心电图、CT能做的都做一遍,然后开一大堆药。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去医院看病,一个小小的感冒,在药店花2a,3a块钱就能解决的问题,医院却给开出几百块钱的药。我国是医疗预算类的国家,政府预算类的医疗支出比GDP的增长速度要快几倍,这就带来很大的浪费,而且老百姓越来越难以承担医药费的增加,医患关系变得紧张。
事业单位到底怎么改?这比企业改革还要困难,企业改革我们可以市场化,但事业单位是千差万别的,基本上分成三大类。
一是经营类事业单位,比如出版业,最近一两年所有的出版业都要改成企业,建立集团,等于是推向市场了。现在我们也在研究,是不是给这类企业取一个新名字,国外有一种企业叫社会企业,承担比一般企业还要多的社会责任,国家在税收方面给一些照顾。如果出版业可以这样的话,那旗纸等其他媒体是不是也可以呢?但是现在我们还不放心,作为舆论工具若是都想着挣钱,会不会在舆论导向方面出现问题啊?
二是管理类事业单位。很多事业单位直到现在还承担着政府管理职能,由于当时机构改革编制不够,用很多事业单位的编制执行政府的职能。对于这样的机构,学者们主张干脆让它们参公算了,由政府保障其支出,坚决不允许有政府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利.用管理职权再去“创收”,这是搞乱社会风气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但是事业单位,参公执行单位过多会导致政府的包袱变大。
三是公益类事业单位。医院、学校、文化团体等都属干公益类事业单位,现在政府对这些单位不是全额拨款。以后要建立一些非盈利组织的法律和法规,一方面要使它们能够维持运转,另一方面还要规范它们的行为,也就是说允许它们挣钱,但是挣来的钱怎么花要受约束。这比国有企业改革更难,既要保证公益性目标,又要使它们能够自’我发展,还要保障其业内人士的收入水平跟得上应该达到的社会地位,把这几个条件都综合起来找一个改革的方向是很困难的。
社会保障与杜会改革
社会保障在改革开放前叫单位保障,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才有的保障,现在要逐步扩展成全民的保障。社会保障不仅要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还和扩大消费、稳定人民的信心和预期有密切的联系。
各大银行进行的居民储蓄目的调查显示,排在前四位的是子女教育、看病、养老、住房。由此可见老百姓存钱是为了规避个人家庭生活风险,所以要稳定老百姓的预期,就要提供一套完整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让大家看到自己的未来是有保障的,所以现在大家手中的钱是可以花的。
现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其他国家相比出现了碎片化的现象,这与杜会分层有一定的联系。比如刚才讲的医疗保障制度其实是四种制度,不同的制度适用于不同的群体。碎片化容易缺乏效率,因为制度之间没法转移、流动,另外还可能造成不平等,很多国家因为这个问题发生过一些抗议、示威。国内也有学者对此意见很大,但我个人认为这是我们为了扩大保障范围不得已的一个选择,过去是少数人有保障,现在要覆盖全民,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在让所有人的保障水平都达到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保障水平,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现在我国的经济实力远远不能承受。
福利增长的规律和经济增长的规律不一样,经济增长是周期性波动,就是快速增长期也会出现低谷,中国也不可能指望以后永远是10%左右的增长速度。但从各国规律来看,福利增长从来没有下降的,都是一路上扬,谁要是把福利增长速度降下来,那他政治上就要遇到很大的挑战,很多政府下台都是由于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很多西方国家左派右派的政府也是在这个问题上互相较劲,右派主张削减福利促进经济增长,结果老百姓不满意,把他选下台;左派扩大福利但经济又不增长,老百姓还是不满意,又把他选下台,总是这样更替。中国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福利增长之间的关系,福利要小步走,要符合经济增长的规律。
社会管理与社区建设
现在社会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基层社区建设,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管理有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叫单位制度,就是把每一个人都纳入到一个单位,无论在机关、事业单位、企业还是在农村。一个人无论到哪里去,都要有一个单位的介绍信。我们通过单位制度、档案制度、户籍制度、身份制度等把全国人民全都严格地管理起来,把人定在一个点上不能随便流动。
以单位为基础的社会管理制度当然有优点,能够把问题解决在墓层,出现什么问题首先是单位来解决,问题都在单位内部化解了,整个社会看着好像没有什么问题。改革开放以后这个体制发生了变化,我们主动对它进行了改革,批评“企业办社会”,要求把社会职能从企业剥离出来,这样就实行了就业聘任制、保障社会化、房子自有化、社会服务和后勤市场化等。
这一系列改革造成的结果是单位原有的社会功能弱化,但新的机制又没有建立起来,在这个空档中,当我们生活中遇到问题谁向我们提供帮助?所以社会支持网络越来越偏重于家庭和个人关系。社会学研究消费时还列了一个人情支出,这个人情支出很多国家没有,而我国的人情支出比例很高,所以很多家长在孩子上学、就业、看病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找个熟人,认为这是最能解决问题的。
越来越多的人不相信正式的渠道,转而相信关系是万能的,在这种情况下上访等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多。我国从上世纪5。年代初建立了上访制度,设立了信访局,但改革开放以前有多少人知道.‘上访”这个词啊?改革开放后十几年也很少听说过,就是最近这十几年“上访”才成了家喻户晓的一个概念,而且问题越弄越严重。我在有的农村看到这样的标语:“一
次上访交流,二次上访逮捕,三次上访进监狱。”
改革开放以后,地方政府都想做出政绩,所以一届届的千部都是往前看,很少有人愿意去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地方干部都倾向于把问题留给后边的人去解决,所以问题越积累越多,越积累越难解决。我认为现在应该认真地清理清理,到底有多少问题,一年拿点钱来解决一两个,逐步把它们解决,不能只顾往前走把问题留给别J人,留给下一届领导班子。
在行政管理上,我们主张从单位向社区转变,过去人们以单位为基础,通过一个过渡阶段即单位和社区共同作为基础,然后逐步转移到以社区为基础的新管理体制。现在社会上除了社区没有任何一个组织网能够覆盖全民,过去人们按照工作地点来确定单位,现在是按照居住地来确定社区,社区就是我们的居委会、村委会,在法律上我们叫做居民的自治组织。现在居委会、村委会的数量在迅速减少,村委会从过去l}}多万减少到不到60万了,居委会从10万多减少到8万多,这主要是由于在城市化过程中以及新农村建设中,撤乡并镇或者几个居委会合并成一个社区,有的社区达上万人。针对这一变化,有学者提出要社区工作专业化。过去社区工作都是依靠离退休人员,今后要聘请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的专业人员专门来做这个工作,因为现在社区的任务很多,“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
我相信,再有20年我们就能把这些社会问题逐步解决,建立起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文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体制,到那个时候再说起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就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同。
第四篇:现代社会问题分析
当代社会问题分析
——关于单亲家庭孩子教育问题研究报告
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报告
正如作家托尔斯泰说的好,幸福家庭都一样的。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所以社会对单亲家庭的孩子的驾驭问题越来越关注。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主要有一下问题:
1、抑郁孤独,少言寡语。
由于父母之间婚姻的破裂,孩子由其中一方抚养,孩子感觉父母已经不爱自己,尤其是父母一方重组家庭后,表现出来的孤独感,很难融合。在学校甚至表现出:对同学冷谈,不主动与老师同学沟通的抑郁心理现象。
2、放任自我,叛逆粗暴。
离异家庭的孩子在学习上心理上存在很严重的问题,表现为:行为懒惰、放任自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家长斥喝其问题时还会出现叛逆粗暴的现象。
3、怯懦自卑、狭隘自私。
由于家庭的不健全,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缺陷,常常感觉自己不如别人,感到别人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一个人,甚至有觉得命运对a自己的不公平,致使他们不信任别人,不信任自己,生活中充满悲伤和自卑的色彩。
对于以上情况;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家庭原因。父母的争吵、打骂,在子女的供养、教育等问题上意见不一致,互相推委、扯皮造成养而不教、放任不管,或把孩子当成“出气筒”,稍不如意就谩骂斥责,甚至拳脚相加。孩子失去家庭的温暖,得不到完整的父母之爱。这样的家庭不但对孩子的教育无力,而且孩子精神上承受沉重的打击因而变得孤僻、性格忧郁、意志薄弱,破罐破摔、自由散漫、无进取心。
第二,社会原因。社会上极少数坏人的教唆、一些不健康文艺作品、封建愚昧落后的社会现象,对于单亲家庭子女心比一般家庭的子女更有吸引力,在他们孤独的心灵深处看来,社会上处处都有他们的“老师”:电视机、录像机、游戏机等“老师”,比讲台前的老师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有更大的影响和作用。只要社会上还存在一些消极的东西,而学校、家庭又缺乏及时地教育,学生就容易被这些消极的东西所影响和感染,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抵触学校的正确教育,在学习上、品行上越来越差,这是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单亲家庭子女心的社会原因。
第三,学校原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出现偏差,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与教师的名利挂钩,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教师又将这种压力迁移到学生身上,对部分单亲家庭子女不能一分为二,看不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对他们不能一视同仁。讲课不照顾水平,使他们失去信心,又得不到及时的关怀和帮助,反而使学生的缺点错误更加发展,最终成为“双差生”。有的教师动辄埋怨家长,使家长不愿接近老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各行其是,互相之间不配合,削弱了教育的力量。这是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的学校原因。
第四,自身原因。以上三方面是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而成为差生的外部原因。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学生自身。社会、家庭和学校是学生形成道德品质非常重要的教育因素,但它们必须通过学生心理的内部矛盾起作用。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原因,还在于单亲家庭子女心理由于受家庭影响,一般意志薄弱,缺乏毅力,害怕困难,不能用正确的观念战胜不合理的需求。在这
些学生中,有许多人实际上仍知道怎样做是正确的,怎样做是错误的,但由于意志力薄弱,正确的观念不能占上风,所以往往会产生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不良习惯又往往会使学生在采取不良行动时产生方便、自然,甚至舒适的情绪体验,因而又成为实现类似不良行为的内部动力。如抄作业、旷课、不做作业、打电子游戏、偷东西等。这些习惯一但多次重复巩固以后,要想一时来转变,困难是比较大的。
所以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经过调查,建议以下方法:
一、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单亲家庭子女父母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第一,调正自我情绪和心态。单亲家长因为夫妻恩怨总是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所以我们要做到的就是:调整自我情绪和心态,不要将夫妻之间的恩怨转移到孩子身上。一般情况独自带孩子的一方总是千方百计阻扰对方接近孩子,甚至诋毁对方,损害对方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有的孩子做错事情,单亲家长就会把怨恨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这些都是对孩子身心的伤害。也有个别单亲家长因为家庭离异的关系对于孩子负有内疚感。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愿望,甚至有“赎罪”的心理。这样无条件的迁就会培养出一个自私自利、不会体谅别人的孩子,甚至会导致他们走向另一个极端。
第二,在解决家庭内部的问题的同时,单亲家庭的家长还要帮助孩子处理好孩子与学校、同学之间的关系。单亲孩子比较不合群。所以家长可以求助孩子的班主任,请班主任对其进行心理辅导,或者鼓励孩子多与同学和老师进行沟通。多鼓励孩子参与学校活动。
第三,单亲家长,在关心孩子的同时也不能够过于溺爱。要让孩子学会独立,学会承担家庭责任,给机会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要用一个坚强的外表引导孩子接受父母离异的现实。
所以总的来说,父母离异是大家的选择。已为现实的情况下,更是希望各位家长能够多为孩子着想。不要把负面的情绪带给孩子。让孩子知道父母即使分开但还是很爱他的。单亲家庭子女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自尊心是一个人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一种表现。在学校,大部分单亲家庭的孩子都比较偏激,然而学校的关注度又不够高。所以学校教师在培养单亲家庭子女的自尊心时,为他们营造一个温馨的班集体是非常重要的。其中,第一,要引导健全家庭的学生嘲笑、挖苦单亲家庭的同学是不对的。让健全家庭的学生更多去关心关爱身边单亲家庭的同学,让班集体这个大家庭潜移默化的功能变大。那么单亲家庭子女感觉收到尊重后,学习能力也会相应变强,成绩也会提高!第二,针对单亲家庭的孩子制定阶段性的目标,或者安排一些任务,鼓励单亲家庭的孩子独自完成,让他们有目标激励,有荣誉感,看到自我存在的价值,逐渐建立自
己的梦想和理想。第三,针对单亲家庭的孩子要多家访、多联系。采取的方式、方法很重要。时机要选准,如可利用“家长开放日”、“劳动技能大赛”、“六·一儿童节”等活动邀请家长到校参与活动。不但让单亲家长与孩子共同比赛,增进家庭的团结协作氛围,还可共同了解孩子在学校、在校外的一些活动现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谈话一定要慎重,对孩子的评价要让家长充满信心、看到希望。争取家长最大限度的配合。也要正确引导家长,不要把自己负面的情绪带给孩子,启发家长为子女作表率。对那些子女不负责任,学习生活上不管理的家长,要通过学校发动居委会、当地行政机关给予帮助教育,让他们承担起子女抚养和教育的义务。
(二)、解决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指导单亲家庭子女正确认识自我认知自我就是不但在思想上可以正确的评估自己,同时可以准确的感受到自己。(1)、从他人看自我。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镜子,个体正是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态度评价中,从认识他人与他人比较来反观自己、了解认识自己的。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最初在很大程度上受他
人评价的影响,父母老师同伴等对个体的看法态度评价都会对个体的自我认知产生深刻的影响。
(2)、从自我看我。即通过分析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考察活动的成效来认识、评价自我。通过引导单亲家庭孩子客观地剖析自己的内心活动和言行,有助于修正完善自我认知。我们可以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谈心,让孩子吐露真心,积极鼓励青少年用写日记的方式经常反省自己,不断剖析和矫正自己的心理。
总的来说,社会环境中任何一个人都会从不同方面影响单亲家庭孩子。所以我们要从自身做起,让他们在我们身上能够看到自我的不足,自我的缺陷。也要通过一些心理活动启发孩子能够看清真正的自我,让他们知道自身错误的存在,从而改变自我,纠正错误的心理。激发单亲家庭子女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自卑是单亲家庭孩子自我意识在自我体验方面的偏差,所以矫正单亲家庭孩子自我体验的偏差,就要激发其适度的自尊心和自信性。第一,老师要正确评价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从心理学角度看,教师是学生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人,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对学生各项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一定的场合下。老师的一句话、一个鼓励的眼神,有时候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第二,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学习和生活当中成功的体验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求知欲和信心,如果屡次失败就会挫落他们的自信心。所以为单亲家庭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和条件非常重要!第三,营造和谐的环境氛围。要善于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能相互理解与信任彼此尊重与关心,这种和谐的环境氛围无疑有利于单亲家庭孩子自尊心的培养与激发。为此,我们组织开展自信心理训练活动。增强单亲家庭子女的自我调控能力
逆反、放纵、自我中心是单亲家庭孩子在自我调控方面表现出来的偏差,是他们缺乏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能力的反映。指导单亲孩子进行自我调控,加强自我修养是单亲孩子健全自我意识的有效途径。第一,加强自我监督与自我教育。个体通过不断的反省自己,发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一方面通过自我监督来克制约束自我服从既定目标;另一方面通过自我教育按社会要求对自我自觉实施教育,以实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积极统一,促进自我意识的健全发展。
第二,有效进行自我调节。让单亲孩子掌握自我调节的科学方法如补偿、宣泄、疏导、升华、积极的自我暗示法、自我激励法等等,有效调节由挫折引起的不良情绪,不因一时的挫折而高度自卑或拒绝接受自我,维持心理平衡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使自我意识朝着健康的轨道发展。第三,科学实施自我管理。让单亲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可以增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成人首先要教给单亲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具体方法,如怎样确定自我行动的目标、计划,怎样与干扰作斗争,怎样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等等;其次要针对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自我管理,因为每个人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尽相同,所以,自我管理的具体要求进度等允许有差别。
总的来说,家长有选择结束婚姻的自由和权利,但同时也有教育、呵护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单亲孩子的增加必将会导致新生一代的孩子心理问题缺陷的存在。所以在家长在选择婚姻的时候更要在乎孩子的想法。家庭和校园是孩子每天都接触到的地方,所以家长跟老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为了避免家庭不幸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伤害,我们更要从更多方面去关心呵护孩子。
第五篇: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分析
中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而进入人们的视野。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农民的生存理性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让更多的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由此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转型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落差的体现,也是我国发展战略演进与制度转轨的产物。正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洞察其产生的深刻动因,探寻问题的解决路径,对于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接下来,我查阅资料,对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1.学业方面。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根据网上的资料:四川省妇联2005年的调研结果,农村中14周岁的留守儿童在校率仅88%,在初中辍学学生中,留守学生所占比例较高。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60.4%(眉山市),91%(遂宁市),成绩优良的只有6%(遂宁市)。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成为流失学生中的新群体。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成绩不好。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正处于独立人格逐渐形成阶段、社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学习的自觉性还没有稳定地形成。因此,父母的关爱、监管以及必要条件的提供是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重要前提。2.品德方面。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3.心理方面。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现有的研究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孤僻内向。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此外,留守儿童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显性与隐性的现实差距,自己的想法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内心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二是冷漠乏信。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根据调查,有18%的孩子认为自己和父母的感情“淡薄了”,41%的孩子表示只是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主要内容是“要钱”,一些留守孩子甚至表示把父母当成了“提款机”。
留守儿童问题因其涉及范围广泛而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包括政府和学校。在政府的倡导下,很多城市学校已经竭尽全力地整合资源,让一些留守儿童享受了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但是,由于城市务工人员收入低微,根本无法缴纳城市学校高额的赞助费和学费。即使经济上有支付能力,也难以要求学校能敞开校门,因为许多学校考虑到这样或那样的因素,不愿意接受这些儿童。为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城市学校的行为,鼓励学校吸收农村儿童,让更多的孩子不再留守。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接下来是对其的分析。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的言行与观念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而明显的。有些父母在外面挣钱后,看到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形势,产生了读书无用的观念,觉得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与其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供孩子读书,还不如让他们早些走向社会。于是,“蠢孩”逻辑颇为盛行。这在客观上也加剧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而且我觉得在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学校、社会在这方面的责任是显然的。学校除了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外,还应该是社会的一分子,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多地担当起培养关爱孩子的责任。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和小学由于经费、编制和校舍
等因素的限制,往往爱莫能助。另外,社区本来是个熟人社会,在帮助、教育、关爱留守儿童方面,有很多可利用的资源,但是,社区在这方面的行动还是有限的,并没有充分发挥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的作用。
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根据网上的资料,我觉得可以有以下的解决方案:一,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我觉得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只有农村经济跟上去了,农民才不会到城里打工,好好在农村发展,教育孩子。二,建立、完善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社区是个小社会,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乡镇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由村委会负责,联合学校、关工委、妇联、派出所,充分利用老教师、老干部和青年志愿者,构建立体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监护体系。这个体系将有助于全面、动态、细致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情况,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和行为倾向。并且在发现问题之后可以采取联动措施,妥善处理。在这方面,很多地方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三,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若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父母是要有奉献精神的。因此,父母在这方面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该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至少应有一位家长留守,这对于孩子的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一方面,因为亲子关系直接影响着儿童的人格发展。无论是国外国外教育家的研究,还是国内教育家的研究,都印证了这一点:亲子关系和早期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因,对儿童的发展起决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亲子关系与儿童学业成绩存在明显联系。专家认为,除智力低下和受教育机会缺乏外,儿童由于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不良均可导致学习困难。四,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关爱留守儿童。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来抓,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首先,学校应健全和完善寄宿制,在此基础上,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的生活引导,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解决他们平时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其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以班级为单位,将留守儿童的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进行登记。再次,家长学校制度正常化、规范化。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会议形式,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了解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制定教育策略。最后,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学校和学生家长之间应建立畅通的定期联系渠道,以便于共同教育管理孩子,家长宜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两次,了解孩子的各方面情况并采取应对措施。班主任可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
以上就是我对中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