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中国社会问题分析
目前中国社会问题分析
导语——改革开放的30年,使中国经济迅速蓬勃发展!1978年至今,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已位列世界第二,据2009年4月底数据,中国大陆外汇储备排名世界经济体第一!不仅是经济,在科技方面也有着显著的发展,航天事业不断创新,使中国达到航天科技强国水平。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并已达到小康水平,人们的衣食住行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经济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深远而又进步的影响,但时至今日,改革发展进程中所带来的弊端和现有的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层出不穷。
一、我国政治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三大制度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无比优越性。但凡事都存在两面性,毕竟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又是对立统一的。所以我国的政治体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使之完美。我们就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例,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经民主选举产生,集中代表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志。根据这一点,我们应该可以得出选举人民代表不是一个人的权力而是大家即人民群众的权力。然而事与愿违,很多情况下,人民只是成为了当权者的傀儡,像木偶一样的被操纵在腐败政治的舞台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 民选出的人大代表我们根本素未蒙面,更别提进行深入了解和相互信赖。就这样,很多代表在本质上“被代表”了。要想改变这种代表不代民的现象,一场深入体制内部的改革无可避免。如果中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话,我们首先得推翻权贵资产者集团这一大山,那将会对权贵资产者集团的利益造成巨大的冲击,所以他们百般阻挠中国政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将发展民主放在首位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摆脱权贵资产集团的最好出路,只有将人民的权利充分体现出来,并最终压过国内所谓的利益集团,中国的政改才能走的越来越稳。
二、贫富两极化阻碍社会发展、影响稳定和谐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4000美元,但收入分配领域的矛盾却比较突出,基尼系数居高不下,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据世界银行的有关报告,中国社会的基尼系数已扩大至0.458。中国国家统计局前期公布的数据也表明,我国最富裕的10%人口占有了全国财富的45%,而最贫穷的10%的人口所占有的财富仅为1.4%。这些数字充分显示了中国贫富不均的严重程度,也显示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未能被社会各阶层共享,而是绝大部分聚集在少数人手中。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之后,由于贫富差距过大,出现两极分化,造成经济增长停滞、社会不稳定、政局动荡等问题,被称为“拉美现象”或“中等收入陷阱”。
“先富与共富”政策的实施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政策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于打破中国经济发展的桎梏,让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现在的问题是,这一政策没有得到完整的落实。先富起来的人并没有去带动其他人实现共同富裕。从而拉大了相互之间的贫富差距。与此同时,“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的执行,经济运行机制的不健全,税收制度的不合理,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也是造成贫富两极化的重要原因。
从当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现状来看,如果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甚至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所以应采取相关措施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具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就业机构的调整。(2)打破行业垄断,缩小行业收入差距。(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4)完善社会主义保障体系,保持社会稳定。(5)鼓励发展慈善事业,形成三次分配格局。
三、民生难题亟待解决
(一)看病难、看病贵
“看病难,难在医院”挂号难,划价交费难,找专家难,候床难,流程复杂。
“看病贵,贵在检查和药品”。一是医疗事故的“举证倒置”,医生为了证明自己在可能发生的医疗事故中没有责任,只有在诊断上全面地检查;二是贵在药品、治疗和检查费上,然而这些又是政府招标,物价部门定价,医院也不能少收;三是政府投入不足。医院要发展,就需要自筹资金,但这些钱都是要还的,政府投入不够,只能从医疗服务中收取,从药品加成里收取,这不可避免地把成本转嫁给了老百姓;四是社会保障、医疗保险都是以赢利为目的,不考虑患者的利益,失去了基本的诚信,规模效益和社会效益没有办法发挥出来。
“看病难,看病贵”的不良现状,影响了政府形象,离间了和谐医患关系。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力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并收到了一定效果。医院应为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探索出一些新的路子。要简化服务流程,开展“走进社区,走进乡村”的两走活动。组织离退休专家成立“专家义诊服务队”,每月到农村、社区义诊,让农村病友与老专家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消除了病痛、增进了友谊,找专家看病不再难。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设有社区卫生服务站;要严格执行国家物价政策,实行药品服务物价收费公示制度,门诊设立费用查询系统,住诊实行费用一日清单制,让患者明明白白消费;坚持执行国家物价政策,针对人民群众医疗需求,下调了常用药品、医疗服务和功能检查的收费价格;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打造一支文明医疗队伍。
(二)高房价
高房价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经济的顽疾,而不少专家屡屡抛出的“神论”更是刺激着国人的神经。“鸟有鸟巢,鸡有鸡棚”,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总得有个窝,房价再高,也得咬紧牙关,收紧裤带去买。这是当前许多工薪阶层买房的现状。房是买了,包袱也就由此背上了,使原来一个或两个,甚至更多的轻轻松松的自由人,从此变成了仅有”死资产”,没有消费力,身负重担的“房奴”。要到什么时候能够轻装上阵,少则十年、二十年,多则这就难说了,有的可能从此翻不了身。可见高房价,害人之苦。据有关部门分析,一个家庭合理的财产结构,房产一般只占其中三分之一,最多不能超过二分之一。而我国在高房价面前,一个工薪家庭的房产,一般要占全部财产的80%、甚至90%以上,而且这不是真的家产,是背负沉重包袱的债产,至使家庭消费结构严重失衡,不仅影响人们正常生活,而且影响人的全面发展。
极高的地价、极高的税费金融因素,长期的货币流动性过剩、资金不够,进出口顺差、银行存贷差,腐败,产权不清, 一个项目地块集中了多家产权单位的居民 拆迁难度相当高,投资渠道少,供求关系的影响 人口多, 耕地不足.,宏观经济的影响稳定增长的宏观预期等等方面,都是造成房价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1.加强住房需求的管理
为区别对待各类住房需求,对不同的对象要通过不同的手段进行管理,既对住房需求进行差异化的管理,做到不同收入的人选择不同新旧、不同价格的住房,避免盲目跟风购买新房、好房,从而也有效的遏制了住房的价格上涨。当前要做的是进一步完善这种住房供应体系,基于我国人多地少,人多房少的基本国情下,房价上涨是长期趋势,适度增加住房供给,鼓励正常需求;限制集团购房,抑制超前需求;控制城市房屋拆迁面积,减缓被动的住房需求;运用多种手段,打击投机需求。强化住房租赁管理,要建立和健全租赁市场的规章制度,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利益,规范租赁市场的健康、正常和有序发展。培育住房梯度消费,强化合理消费观念,倡导建设小户型住房、购买二手房、租赁住房等方式,让住房市场回归正常的供需状态。
2.加快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建设,进一步扩大城市化的空间
我国的城市化与房价的关系取决于城市化是以怎样的形势进行的,如果是采取农民进城的方式,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便会造成城市的拥挤和住房的紧张。而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必须要改变农村城市化的方式,通过对农村经济开发的建设来加快农村城市化的建设。
3.提高房地产开发中的土地使用效率,调整土地供应计划
当前我国不少城市的房地产开发中对土地使用存在着铺张浪费的情况,对房地产开发中溶剂率等问题应当作出相关的规定。许多地方都将新增将设用地中的绝大多数用于发展工业,压缩了住房用地的需求。
4.强化资金监控力度,合理引导资金流向 5.完善房地产税制
(三)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总体。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着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挑战,有许多体制性、制度性的重大问题亟待解决,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管理体制分割。城乡医疗保险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制度、机制间缺乏衔接和协调,存在重复参保和政府重复补贴、机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社会保险费征收体制不一,征收机构由省级政府各自确定,导致社会保险管理环节脱节。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仍不高,不利于在更大范围分散风险。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与社会保险之间需要统筹安排和搞好衔接。
待遇差别较大。城乡间、不同群体间社会保障待遇差距仍然较大,不同群体内部和之间相互攀比,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基金长期平衡及保值增值压力大。社会保险基金收大于支。但据测算,到2050年我国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影响巨大,将导致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缺口逐步扩大,制度运行有隐患。结余积累的社会保险基金只能存银行、买国债,投资渠道窄,保值增值困难。
管理服务体系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保障制度覆盖人群的快速扩大,特别是向农村的延伸,基础建设薄弱、人员配备不足、能力建设滞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存在覆盖范围窄、保障水平低、法律不够健全、监察执法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问题更加突出。中国养老保险长期实行现收现付制,没有留出积累资金。老龄化提前到来,意味着“未富先老”,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着养老负担重、筹集资金难和医疗费用大等诸多挑战。
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使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问题更为凸显。2000年以来,中国就业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全国职工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在非公有制企业工作,相当数量的非公有制职工没有享受社会保障。在当前情况下,如何把这些人纳入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是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城镇化进程加速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新问题。(2009年)失地农民有4000多万人,每年还有1亿多农民进城务工,他们已成为产业大军中的重要力量。而中国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针对城镇人口设计实施的,如何适应城镇化过程中数亿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需求,是一个重大课题。
目前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发展还很不平衡,农村地区明显滞后,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较窄。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迫切需要加强制度整合与衔接,加快实现管理服务一体化。“十二五”时期,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更加注重保障公平,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更加注重优质高效服务,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形成基本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的管理服务体系,并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基本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水平适度、持续稳定的社会保障网。
第二篇:中国当前的社会问题
中国当前城市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城市社会问题是指在城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的现象。他影响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阻碍城市的协调发展。但要声明一点的是并非所有的失调都构成社会问题。我们所说的城市问题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
1、城市社会问题的起源具有社会性。
2、城市社会问题的发展也必须具有社会性,少数人无法控制也无法解决。
3、城市社会问题的结果也得具有社会性,它影响的是城市的大多数成员。
4、还有就是它的解决手段也应该具有社会性。
一.城市社会问题的涵义和特征
城市社会问题它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普遍性。这个普遍性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从横向看,任何一个城市都存在社会问题;二是从纵向看,就是城市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社会问题。
2、特殊性。即指城市社会问题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世界和空间两个方面。
3、爆发性。这个特点它是相对农村社会问题而言的,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我国城市中开始出现的“农民工”问题。就具有爆发性这一特点。
4、复合性。它主要指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存在方式和表现形以及其引起的后果的多样化和复合化。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上的复合性,又称之为多因性,是指社会问题的形成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例如城市人口问题的出现,既有人口数量方面的原因,也有人口质量方面的原因,还有人口构成方面的原因。
二、城市人口问题
城市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规模迅速膨胀,引起“人口爆炸”。
2、人口素质参差不齐,文化水平较低和健康状况较差的人口偏多。
3、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口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结构等与城市发展不协调。
城市人口问题中,突出的是城市流动人口问题和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其城市人口流动规模也越来越大,速度也越来越快,频率也越来越高。城市人口流动的来源广泛,目的各异,分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从居住方式居住时间和居住目的来看,他们是一个人口众多的“新移民”群体。他们直接参与城市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是城市人口的一个组织部分。城市流动人口它具有以下特点:1:数量大,增长速度快。一些中心城市的流动人口数量在几十万甚至几百万,而且每年还在增长。2:流动的性质以从事经济活动为主。3:滞留时间延长,现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增强了对流动人口的容纳力。流动人口在城市的滞留时间延长,一的以成为城市的事实居民。他们在城市谋求长期的发展。流动人口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存在很大的影响。首先是积极的影响,城市流动人口增加,它促进了城乡人、财、物的交流。弥补了城市劳动力的不足,推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其次是它的消极影响:
1、加重了城市的负担,流动人口的增加加大了城市人口的密度,加剧城市“膨胀病”的症状,使城市的基础设施不堪重负。
2、增加了城市的管理难度。事实证明流动人口的犯罪率比常住人口高得多,而且逐年呈上升趋势。
3、流动人口还对城市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家庭婚姻等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消极影响是可以控制的,甚至可以消除。再者,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离退休职工迅速增加,相应的退休金、养老金、老年医疗保健费用以及老年福利事业的费用日益增多,这些费用在消费基金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将会影响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最后,社会需求发生变化,由于人口年龄结构老化,老年人的需求增加,满足老年人口需要的商品和生活服务设施相应增加,其中主要是老年人消费品、老年公寓、老年医疗保健、老年教育以及娱乐活动设施增加。
三、城市就业问题
城市就业问题涉及到每个人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城市生活中就业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种现象:一是劳动力供少于求,城市劳动人口不能满足城市就业的需求,出现“有事无人做”的现象;二是劳动力供过于求,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能满足城市人口的需求,导致部分劳动人口失业,这些都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城市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职业社会,其职业结构受社会经济结构的制约,当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引起劳动需求与劳动人口数量、质量不相一致时,就会出现就业问题。这些就业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是人口问题与就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总量上的不平衡导致就业问题;第二是生产发展与就业;第三是经济结构对就业的影响;第四是教育发展对就业的影响等等。就业问题还表现有不同的形式:一是显在劳动就业问题,是指劳动人口没有工作而形成的就业问题,即城市人口的显在失业问题;二是隐性就业问题,即隐性失业问题,是指就业者中实际工作量与实际工作人数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实际劳动者数量大大超过所需劳动者数量,从而导致劳动者与劳动资料无法实际有效的结合;三是结构性就业问题,即当企业技术进步、设备更新、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而生产规模尚未提高时,会有一部分劳动人口才现有岗位被排挤出来等等。
就业问题在发展中国家还有一种表现形式,即不充分就业。当劳动者具有的技术在市场中不属于需求之列,或缺乏技术时,劳动者被迫从事不适合他的技术或潜力的工作,如博士开出租车。这部分人成为不充分就业者。在发展中国家,不充分就业实质上是失业的一个滞后影响。为解决失业问题,过量人员为服务业所雇佣或自我就业。虽然这些人的就业属于被动行为,但雇拥超过需要的劳动力毕竟是解决失业的一个办法。在非正式部门的就业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了就业问题,但却带来一些新问题,而且不易纳入国家宏观经济轨道
四、城市贫困问题
城市贫困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城市贫困问题。城市贫困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的、技术上复杂的、高度分化的社会经济体系的产物。在这种复杂的社会中,报酬较高的工作要求过硬的技术,无技术或缺乏教育的人不易获得高报酬工作;技术需求和一般劳动力需求的波动使失业率和不充分就业率变化,这些社会经济条件产生了失业者、技术过时者、缺乏充分教育或熟练技术的贫民群体。偏见和歧视是城市贫困的另一个原因。贫民拮据的经济条件和不好的名声导致偏见和歧视。偏见和歧视使他们在教育和经济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城市贫困的第三个原因是规范。贫困问题与规范有关。由于贫民的规范与社会主流群体的规范不同,所以贫民常受到某些社会心理障碍的折磨,并在贫民生活方式中反映出来。而我国的城市贫困是指各级城镇中从事非农生产的人口其收入在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标准线以下。
第三篇:中国当前食品安全面临的社会问题
中国当前食品安全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食品安全的问题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本文将对食品安全的现状以及食品安全的特点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几点基本措施,应对现状备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
关键词:食品安全现状措施 中国食品安全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人们饮食文化日益多样化,食品卫生与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食品安全已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很多知名国内外公司近期曝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却令人大失所望。
肯德基、真功夫被曝冰块菌落超标,脏过马桶水。国外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是非常注重的,因此,洋品牌非常受中国消费者青睐。可近年来,肯德基等洋快餐企业频频出现食品安全问题,2013年7月,肯德基被曝冰块细菌严重超标,脏过马桶水,此事一出立即引起市民广泛关注。调查人员在崇文门的肯德基、真功夫和麦当劳3家快餐店中,取回可食用冰块进行抽样检测。检测结果发现,肯德基、真功夫的冰块菌落数量高于国家标准,且高于马桶水箱水样品的5倍至12倍,结果令人震惊。肯德基冰块事件,不仅凉了洋快餐市场,也凉了消费者的心。按照国家《冷冻饮品卫生标准》,在冷冻饮品中,每毫升可食用冰块的菌落总数不得超过100个,每100毫升样品不得超过6个大肠菌群,而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得检出。对此,肯德基21日表示,公司高度重视这一报道,对这样的情况深表歉意,并监督餐厅立即按照标准严格清洁消毒制冰机和相关设备,而相关人员21日上午探访三家门店发现,带冰块饮料仍在出售。肯德基等知名洋企业在中国频频爆出食品安全问题,看来在国内这种“九龙治水”“违法成本过低”的监管环境下,洋品牌也未必可信了!维C银翘片“含毒”,中成药安全引人忧。维C银翘片为中药片剂,是一般家庭常备的治流行性感冒药。广西盈康的维C银翘片更是伴随广西人“家庭药箱”近50年。2013年4月,广药子公司被曝违法使用硫磺熏蒸的山银花及其枝叶生产药品,其出产的维C银翘片可能涉“毒”,一时间消费者的“用药安全”成为关注焦点。砷、汞残留,该事件将严重影响消费者对维C银翘片的信任度。维C银翘片是广药自主研发的药物,有几家下属企业都生产此药。在维C银翘片事件后,有股东表示,作为专业的药企,主业尚且存在如此质量黑洞,凉茶方面质量频发就不难理解。4月9日,广西药监部门通报,经食品药品检验机构对广西盈康药业维C银翘片库存和已上市产品进行检验,重金属砷、汞、铅、镉、铜及二氧化硫的含量,均低于国家药典委员会公示的限量规定。而广西盈康药业在接受采访时,也回避了是否存在以山银花枝叶代替山银花的投料问题。4月9日,广西药监部门通报检验结果后,盈康药业承认,由于其上游企业宝山堂伪造生产记录和有关单据,公司未能及时发现,给消费者带来了用药安全隐患。处置“毒银翘片”不能弃卒保车,唯有如此,整个药品安全链条才能在彻骨的痛感下起到刮骨疗毒的功效。如果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小小的宝山堂制药,那么,下一次问题药品事件或将不远。
二、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特点
食品安全问题似有愈演愈烈之势,概括起来,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问题食品的涉及面越来越广。问题食品已从过去的粮油肉禽蛋菜豆制品、水产品等传统主副食品,扩展到水果、酒类、南北干货类、奶制品、炒货食品等,呈立体式、全方位态势。二是问题食品的危害程度越来越深,已从食品外部的卫生危害走向了食品内部的安全危害。过去只注意食品细菌总数,现在是深入食品内部的农药、化肥、化学品残留。三是制毒制劣手段越来越多样、越来越“深入”、手法越来越隐蔽,从食品外部的走向内部的、从物理的走向化学的。从曝光的有毒有害食品看,犯罪分子制毒制假手法花样翻新、五花八门。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1)政府部门缺位、监督不力。
中国的食品监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之间要么会出现争着监管、重复执法的现象,要么会出现争着不管、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这就给某些食品行业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负责食品安全的部门有工商、质检、卫生、农业、林业等10多个部门,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协作。主管部门缺位,执法力度不到位,对食品安全监督的薄弱等都让问题弄产品多躲过重重关卡进入市场。
(2)消费者安全意识薄弱。
许多消费者缺乏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识假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有些消费者在消费时,受个人收入低等原因的制约,首先考虑的是价格因素,不懂得购买和使用有生产许可和使用安全食品标志的食品,加上片面追求感观鲜亮,忽视产品的内在品质,即便是在自身的合法权益收到损害时,大多是吃出问题不维权。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较低,自我保护能力低下,间接造成了违法食品有市场需求、违法者有生存空间。(3)食品企业急功近利,不顾及安全问题。
一些食品生产企业、不法商贩也部分食品从业者急功近利、唯利是图,为谋取暴利置人民的生命健康于不顾,缺乏起码的诚信。在经营中存在短期行为,对生产原料、加工程序、生产标准及进货来源、商品质量缺少严格的要求,追求利益最大化,不计后果,有的存在侥幸的心理,认为一旦被抓住,不过是罚钱了事,不把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当回事,没有想到后果的严重性和要承担的法律责任。食品安全问题对策
(1)制定统一、完善的食品安全质量标准
目前,我国食品相关标准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4个等级构成,而且是强制性标准。总体来说,在标准化监管方面,近几年有较大的改进,企业食品安全水平明显提高。但由于我国的标准体系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食品卫生和安全标准普遍存在着交叉、重复和空白的问题,导致同一产品有几个标准,检验方法不同,含量限度不同。(2)、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是食品安全的基础,也是与国际接轨的依据和标准,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目标和依据。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分层次分级别进行全方位的完善。有条件的情况下,建立与国际标准一致的国家标准,努力做到一种产品只有一个标准,以便于标准的贯彻执行。(3)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通过“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的齐抓共管才能够得以实现。组建食品行业协会或专门的食品管理委员会,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知识行业培训,提高企业食品质量管理水平,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加强从农场到餐桌的整个食品链的每个环节的全过程监管。通过全程监管,对可能会给食品安全构成潜在危害的风险预先加以防范,避免重要环节的缺失,并以此为基础实行问题食品的追溯制度。加强对销售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同时对不合格的食品坚决不准销售,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一经发现食品安全的违法行为,对涉及的销售、生产企业实行严惩,大大提高食品安全的违法成本,从而更有效地确保食品安全。参考文献:
[1]、新浪新闻电子版 [2]、人民日报电子版数据库
第四篇:当前社会问题及对策分析调研报告
当前社会问题及对策分析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与此同时,社会矛盾凸显,社会问题频发,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及全社会高度关注。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加强社会建设、改进社会治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将其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要求。在社会转型期应对社会冲突,关键是要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依法参与管理,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一、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冲突
“社会转型”意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进行转变。社会转型的内涵主要包括了体制的转型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可以说,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一场全面的、整体性的社会结构的变革,是一个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结构同步转变的过程,是社会失衡和社会协调相伴的过程,是社会秩序重构与整合的过程。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社会转型期,是社会进步和社会代价并存、社会发展与转型风险并存的时期。
总体来看,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主要风险来自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经济结构已经是工业社会中期偏后阶段的结构,而社会结构还处在工业社会的初期阶段,存在着严重的“结构差”。这种“结构差”是导致社会冲突的根本原因。
一是利益冲突复杂化,主要是阶层结构更加复杂,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往往存在矛盾甚至对立,利益博弈十分明显,利益协调的难度越来越大。二是社会主体碎片化,即越来越多的人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而社会人是悬浮的、碎片化的,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组织性和凝聚力的降低。三是价值观念功利化,突出表现在一些应当遵从和奉行的价值理念发生了畸变与异化,呈现功利化的趋向,整个社会对道德滑坡的忧虑越来越深。四是资源分配两极化,越是处于社会阶层顶端的人们越是掌握着更为丰富的社会资源,越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却只拥有较少的社会资源,致使贫富两级分化加剧。五是社会心态焦虑化,主要是社会结构剧烈变革使得原先的“保护壳”被打碎,新的“安全阀”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人们内心里埋下了焦虑的“种子”,每个阶层都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
二、社会治理及在中国的发展
正是看到了传统社会管理的不适应性,中央把社会管理创新提上了重要日程。党的十八大将“四位一体”扩充为“五位一体”,明确提出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又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将社会治理体制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标志,从政策层面来讲,社会管理完成了到社会治理的蜕变。当然,从实践层面来讲,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么,什么是社会治理?社会治理和社会管理又有什么不同呢?罗西瑙将治理定义为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它们虽未得到正式授权,却能有效发挥作用。库伊曼和范·弗利艾特认为治理所要创造的结构或秩序不能由外部强加,它发挥作用,是要依靠多种进行统治的以及互相发生影响的行为者的互动。国内学者俞可平认为,治理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
全球治理委员会于x年对治理作出如下界定:治理是或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经营管理相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机构和规章制度,以及种种非正式安排。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概括来讲,治理理论的核心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强调多元主体参与的方式是互动、合作、协商,最终达成共识。一方面,强调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政府、非政府组织、公民个人等都可以成为公共服务管理的主体。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对政府、社会组织、社会公众等来说,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变革和行为变革。对党和政府而言,这是执政治国理念的重大转变,意味着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从管制政府到服务政府,从权力政府到责任政府。对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而言,则意味着参与的大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敞开。与“全能型”政府理念下的社会管理维持“静态稳定”不同,社会治理追求的是“动态稳定”,就是要把维持社会秩序和激发社会活力有机结合起来,既要保证社会安定有序、规范运行、调控有力,又要有利于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x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典型实践
x省委、省政府于x年启动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实施“六大行动计划”,即社会矛盾排查化解行动计划、人口服务管理行动计划、公共安全体系建设行动计划、固本强基行动计划、社会组织培育管理行动计划、信息网络综合管理行动计划。按照社会管理创新工程的总体部署,x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形成了一批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
(一)以民主促民生。X镇村坚持“民主促民生,幸福山泉人”的理念,村里设立了x人的村民代表团。在代表团全程参与下,制定了新的《村规民约》,通过了村企业污染管理、村民分红和粮差款等决议。事关村民的大小事情,都做到“干不干”让百姓定,“干什么”让百姓选,“怎么干”让百姓提,“干得好与坏”让百姓评。村通过有效实施村民民主自治来创新村级社会管理,不断破解农村工作中的矛盾和难题,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了村级收入大攀升、村风民风大改观、村容村貌大变样、村民福祉大增长、村官作风大转变的生动局面,荣获“x省管理民主示范村”称号。
(二)政社互动。“政社互动”起源于太仓,主要是界定乡镇(街道)基层政府与城乡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其做法可以概括为“两份清单、一份协议、双向评估”。所谓“两份清单”,就是梳理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履行职责事项》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协助政府工作事项》,划清“行政权力”与“自治权利”的界限。所谓“一份协议”,就是在明晰权责基础上,废止村居行政责任书,由乡镇(街道)政府与村居自治组织平等协商签订《协助管理协议书》,明确需要由村居自治组织协助管理的项目和要求,明确政府必须提供的行政指导和财政支付,明确双方的履约评估和违约责任。所谓“双向评估”,就是《协议书》双方对其履约情况进行相互评估,而不再是政府对村居自治组织的行政考核。目前,x全省x%的街道(乡镇)已经推广政社互动。
(三)邻里自理。X市区着力调动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在社区居委会以下,以居民小组为基础,以网格化为依托,以打通服务群众最后x米为目标,组建基础治理单元——邻里,推行“邻里自理”。按照“地域相近、楼幢相连、资源相通”原则,以x到x个楼幢、x户左右为单位设置邻里,构建区—街道—社区—邻里四级组织架构。每个邻里由居民选举产生“邻里和谐促进会”理事长、理事,社区为每个邻里配备x名专职社工担任干事,履行“服务、信息、自治”三项基本职能。这一模式将引导群众与依靠群众有机对接起来,大大激发了居民的参与热情。
分析这些典型实践,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哪种模式,强调的是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共同治理,并且把政府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群众个体放到平等的关系上,不同社会治理主体间的尊重得以实现,充分体现了社会治理的思想。
四、推进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思考与政策建议
从更广范围推进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和五大建设中的政治建设、社会建设都紧密相关,是涉及政府和社会两个方面变革的复杂系统工程。
(一)理顺政府与社会关系,拓展“政社互动”的广阔空间。创新社会治理,就要重新明晰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为社会力量参与管理和服务提供广阔空间。
一是理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政府应该充分尊重社会组织的民间性,不干预社会组织的具体业务活动。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性,不能把自己当成政府的“附属部门”。只有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才能使社会组织走上自主自立的道路,才能真正建立起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伙伴关系”。
二是理顺政府与群众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要改变政府把自治组织作为行政延伸的思维定势,两者真正建立互相尊重、平等协商的“伙伴”关系;要改变政府对自治组织发号施令的传统做法,促进政府的自律、权力的约束和基层的减负;改变自治组织习惯的“行政依赖”,增强自治的能力和信心,促进政府管理与群众自治的衔接互动。
三是理顺政府职能“转移”与“强化”的关系。在现代社会治理中,政府必须对权力进行自我约束,明晰确定自身的社会治理职责,从某些社会管理活动中退出来,保持社会生活具有一定自主性和社会组织力量的活力。但是,政府转移职能,不是说政府要“卸责”。相反,在社会保障、社会安全、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社会公共事务方面,政府应进一步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积极推动自身社会管理职能公共服务化的转型。
(二)助推社会力量成长,培养“政社互动”的多元主体。这里讨论的社会力量的成长,主要包括社区、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等实体性组织的发展,同时还应考虑公民意识的增长。社会力量的成长和政府职能转变一起,构成了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前提条件。
一是注重培育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权利和责任的一种自觉意识。只有在公民意识比较强烈的社会背景下,政社互动才具备发芽、成长的土壤。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让积极参与、遵守规则、权利与义务对等等观念深入人心,为政社互动奠定“意识基础”。要搭建好群众参与的平台,拓宽参与渠道,让群众在参与中强化公民意识。
二是注重培育社区平台。城乡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创新社会治理应该紧紧抓住这个基础平台。要树立“自治、互助、共建、分享”的理念,深化城乡和谐社区建设。所谓自治,就是要让居民直接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与决策,真正让居民群众当家作主。所谓互助,就是要畅通居民参与渠道,大力培育和发展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区社会组织,提高社区居民的组织化程度,形成“邻里守望、友情互助”的社区风尚。所谓共建,就是要整合社区资源,动员各方力量,推进共驻共建,形成各方共同推进社区建设管理的整体合力。所谓分享,就是要突出居民群众主体地位,让城乡和谐社区建设发展成果惠及全体社区居民,不断提高居民群众的归宿感、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三是注重培育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强化人与人之间组织性的重要载体,是社会实现再组织化的重要平台。从数量上来看,近年来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很快,尤其是深化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改革,已经显现出对社会组织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加快发展的同时,重点应放在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上。要加快推进政府与社会组织分开,强化社会组织主体的独立性,支持社会组织承担社会事务、参与社会治理,推进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与社会各界以及社会组织之间的广泛交流与合作。
(三)打通社会参与渠道,畅通“政社互动”的主要路径。政府职能转变的推进和社会力量的成长,为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在此基础上,还要解决其实现路径问题。
一是通过“购买服务”,政府向社会力量转移管理职能。科学有效的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可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改善社会治理结构,满足公众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要更多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凡适合社会力量承担的,都可以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交给社会力量承担。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也要逐步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力度。
二是通过“协商民主”,政府向群众让渡决策权力。在公共事务决策中引入协商民主机制,使决策得到群众的认同,既保证了决策的合法性,又增进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利益诉求和参与政府决策的热情,应当在总结近年来实行的听证会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协商民主的渠道,创新方式、规范程序、调动公众参与决策协商的热情,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三是通过基层自治,政府向村居组织归还管理空间。要使基层自治组织充满活力,党建必须加强,公权必须退让,将原本属于自治组织的管理空间归还给城乡居民。要充分保障基层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权利,政府对村居自治范围内的事,主要是进行政策指导和评估,减少不必要的干预,让村居组织彻底摆脱行政的束缚。
第五篇:基于矛盾观点分析中国社会问题
基于矛盾观点分析中国社会问题
摘要: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矛盾,其中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这对矛盾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阻力,又是和谐发展的动力。认识并分析好这对矛盾,立足我国特殊国情,掌握矛盾运动规律,运用矛盾分析法处理好各种矛盾,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社会问题矛盾分析法;和谐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点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汲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成分,认为矛盾即对立统一,系统地提出了对立统一规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矛盾的观点主要有:对立统一的观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次矛盾和矛盾分析法。
(一)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指的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斗争性是指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属性。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1] 这决定了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两者相互转化,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矛盾的特殊性表现为: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于共性与个性,相对与绝对的道理,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三)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在复杂事物的矛盾中,往往有这样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而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属于次要矛盾。事物的性质是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无论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二者的关系都是辩证的,二者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双方地位会发生转化。
这就要求我们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
二、社会问题矛盾分析法
(一)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这样一种情况无比困惑:持续的经济增长似乎使社会矛盾和冲突愈来愈多。由此,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固有的经验,并不是经济越发达社会越安定,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一些方面正在悄然发生转变,而我们必须把主要矛盾的新的主要方面辨识出来。今天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什么内容呢?我认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认识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我们要看到通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一部分人已经富裕起来,但是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目标还相去甚远,政府应当通过宏观调控增加社会公共品的供应,使原本利益分配的分化趋势得到控制,然而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在社会转型期显得尤为突出。
什么是公共品?公共品就是花费纳税人的税款,由公共权力部门提供的、服务于社会公 共利益的物品或服务。[3] 国家公园、国有道路、自然保护区等有形产品是公共品;公正的法律、政策和秩序等无形服务也是公共品。公共品供给的高效与公平,是保证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条件。
(二)中国社会问题具有特殊性,但受到主要矛盾的影响
在处于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着各种各样特殊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司法不公和法律白条问题,是合法法律权益得不到保障;MBO的国有资产分配问题,是公共资产没有公平地市场化;农民土地维权问题,是农民合法的土地权益得不到保障;村民委员会选举矛盾问题,是农民合法民主政治权利得不到保障;教育腐败问题,是受教育者不能公平分享到基本的公共教育资源;医疗腐败问题,是患者享受不到现代社会应有的医疗保障;住房压力问题,是社会低收入群体得不到基本住房财政资助;民营企业家抗议国资垄断权的问题,是企业家公平竞争的权利得不到保障;环保事件的出现,是民众合法的环境权益得不到保障;知识分子的许多不满,是由于《宪法》规定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得不到保障;律师们的不满,是司法不独立和判决被暗箱操纵等等。
(三)社会的问题具有普遍性,也都受主要矛盾的影响
将所有上述问题集中起来,我们可以看出今天中国的诸多矛盾,都是由于公共品问题促使,导致法定的权利得不到保障而引发的。例如,社会普遍痛恨的官员腐败,是公共品供给问题;社会普遍批评的行政低效,是公共品问题;社会普遍关注的财政支出黑洞,是公共品问题;社会普遍质疑的官商勾结,是公共品问题;社会普遍要求推进的官员问责制,是公共品问题;社会普遍要求的有更多的民主参与权,是公共品问题。总之,我们可以推断: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只要清理一下近年来引发舆论高度关注的种种社会矛盾,便会发现,今天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再是私人物品的普遍短缺,而是公共品的普遍短缺。社会上的各个阶层各个群体,都普遍感到公共品的短缺,因此也都埋怨不已公共品的主要提供者——政府。公众亟需一个高效廉洁、平等参与、公平透明的公共领域。
三、缓解我国社会问题的一些建议
(一)正视矛盾,不回避既有问题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差异和矛盾的和谐是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个过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集中凸现出来属于正常现象,这需要我们正视这些客观存在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各阶段的特点,来研究这些矛盾的实质及产生的根源,并且找出解决这些矛盾的具体途径。[4] 我们不应该片面地把这些问题仅仅当做是阻碍社会和谐发展的绊脚石,还应该看到对于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将更加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互相转化,共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二)集中力量解决社会的主要问题和问题的主要方面
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仍是社会生产力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所以需要继续大力发展经济,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其次应当主要的社会利益的分配不均、社会公共品的缺乏已成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需要政府增加公共产品的生产、供应,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创新与法律体系的健全、完善。抓住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分清主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全面牢固的基础。
此外,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应充分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吸收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优秀文化成果,养精蓄锐,增强综合国力。[5]
(三)兼顾社会的其他问题,促进和谐发展
“和而不同,同则不继”,和谐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处理好各种矛盾。“和谐社会是社会的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合的状态,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它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公民与政府、人与自然等多重关系,涵盖了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6] 我国发展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存在着诸多矛盾,矛盾和差异是和谐的前提,矛盾的解决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也是一个人、自然、社会相互矛盾又统一的过程。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和谐中实现发展,在发展中促进和谐,促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60 页.[2] 孙宜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方法论之维[J].岱宗学刊,2009,13(2):2.[3] 万军.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2.[4] 康伟.辩证思维视角下的社会管理及其创新[J].理论导刊,2009,(4):32.[5] 赵芳.马克思主义矛盾的观点和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8(2).76-77.[6] 俞和平.和谐社会面面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