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矛盾观点分析中国社会问题

时间:2019-05-14 07:45: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矛盾观点分析中国社会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矛盾观点分析中国社会问题》。

第一篇:基于矛盾观点分析中国社会问题

基于矛盾观点分析中国社会问题

摘要: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矛盾,其中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这对矛盾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阻力,又是和谐发展的动力。认识并分析好这对矛盾,立足我国特殊国情,掌握矛盾运动规律,运用矛盾分析法处理好各种矛盾,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社会问题矛盾分析法;和谐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点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汲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成分,认为矛盾即对立统一,系统地提出了对立统一规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矛盾的观点主要有:对立统一的观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次矛盾和矛盾分析法。

(一)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指的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斗争性是指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属性。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1] 这决定了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两者相互转化,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矛盾的特殊性表现为: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于共性与个性,相对与绝对的道理,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三)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在复杂事物的矛盾中,往往有这样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而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属于次要矛盾。事物的性质是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无论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二者的关系都是辩证的,二者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双方地位会发生转化。

这就要求我们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

二、社会问题矛盾分析法

(一)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这样一种情况无比困惑:持续的经济增长似乎使社会矛盾和冲突愈来愈多。由此,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固有的经验,并不是经济越发达社会越安定,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一些方面正在悄然发生转变,而我们必须把主要矛盾的新的主要方面辨识出来。今天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什么内容呢?我认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认识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我们要看到通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一部分人已经富裕起来,但是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目标还相去甚远,政府应当通过宏观调控增加社会公共品的供应,使原本利益分配的分化趋势得到控制,然而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在社会转型期显得尤为突出。

什么是公共品?公共品就是花费纳税人的税款,由公共权力部门提供的、服务于社会公 共利益的物品或服务。[3] 国家公园、国有道路、自然保护区等有形产品是公共品;公正的法律、政策和秩序等无形服务也是公共品。公共品供给的高效与公平,是保证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条件。

(二)中国社会问题具有特殊性,但受到主要矛盾的影响

在处于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着各种各样特殊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司法不公和法律白条问题,是合法法律权益得不到保障;MBO的国有资产分配问题,是公共资产没有公平地市场化;农民土地维权问题,是农民合法的土地权益得不到保障;村民委员会选举矛盾问题,是农民合法民主政治权利得不到保障;教育腐败问题,是受教育者不能公平分享到基本的公共教育资源;医疗腐败问题,是患者享受不到现代社会应有的医疗保障;住房压力问题,是社会低收入群体得不到基本住房财政资助;民营企业家抗议国资垄断权的问题,是企业家公平竞争的权利得不到保障;环保事件的出现,是民众合法的环境权益得不到保障;知识分子的许多不满,是由于《宪法》规定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得不到保障;律师们的不满,是司法不独立和判决被暗箱操纵等等。

(三)社会的问题具有普遍性,也都受主要矛盾的影响

将所有上述问题集中起来,我们可以看出今天中国的诸多矛盾,都是由于公共品问题促使,导致法定的权利得不到保障而引发的。例如,社会普遍痛恨的官员腐败,是公共品供给问题;社会普遍批评的行政低效,是公共品问题;社会普遍关注的财政支出黑洞,是公共品问题;社会普遍质疑的官商勾结,是公共品问题;社会普遍要求推进的官员问责制,是公共品问题;社会普遍要求的有更多的民主参与权,是公共品问题。总之,我们可以推断: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只要清理一下近年来引发舆论高度关注的种种社会矛盾,便会发现,今天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再是私人物品的普遍短缺,而是公共品的普遍短缺。社会上的各个阶层各个群体,都普遍感到公共品的短缺,因此也都埋怨不已公共品的主要提供者——政府。公众亟需一个高效廉洁、平等参与、公平透明的公共领域。

三、缓解我国社会问题的一些建议

(一)正视矛盾,不回避既有问题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差异和矛盾的和谐是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个过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集中凸现出来属于正常现象,这需要我们正视这些客观存在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各阶段的特点,来研究这些矛盾的实质及产生的根源,并且找出解决这些矛盾的具体途径。[4] 我们不应该片面地把这些问题仅仅当做是阻碍社会和谐发展的绊脚石,还应该看到对于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将更加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互相转化,共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二)集中力量解决社会的主要问题和问题的主要方面

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仍是社会生产力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所以需要继续大力发展经济,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其次应当主要的社会利益的分配不均、社会公共品的缺乏已成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需要政府增加公共产品的生产、供应,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创新与法律体系的健全、完善。抓住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分清主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全面牢固的基础。

此外,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应充分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吸收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优秀文化成果,养精蓄锐,增强综合国力。[5]

(三)兼顾社会的其他问题,促进和谐发展

“和而不同,同则不继”,和谐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处理好各种矛盾。“和谐社会是社会的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合的状态,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它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公民与政府、人与自然等多重关系,涵盖了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6] 我国发展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存在着诸多矛盾,矛盾和差异是和谐的前提,矛盾的解决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也是一个人、自然、社会相互矛盾又统一的过程。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和谐中实现发展,在发展中促进和谐,促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60 页.[2] 孙宜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方法论之维[J].岱宗学刊,2009,13(2):2.[3] 万军.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2.[4] 康伟.辩证思维视角下的社会管理及其创新[J].理论导刊,2009,(4):32.[5] 赵芳.马克思主义矛盾的观点和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8(2).76-77.[6] 俞和平.和谐社会面面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1).

第二篇:当前中国社会问题分析

目前中国社会问题分析

导语——改革开放的30年,使中国经济迅速蓬勃发展!1978年至今,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已位列世界第二,据2009年4月底数据,中国大陆外汇储备排名世界经济体第一!不仅是经济,在科技方面也有着显著的发展,航天事业不断创新,使中国达到航天科技强国水平。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并已达到小康水平,人们的衣食住行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经济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深远而又进步的影响,但时至今日,改革发展进程中所带来的弊端和现有的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层出不穷。

一、我国政治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三大制度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无比优越性。但凡事都存在两面性,毕竟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又是对立统一的。所以我国的政治体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使之完美。我们就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例,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经民主选举产生,集中代表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志。根据这一点,我们应该可以得出选举人民代表不是一个人的权力而是大家即人民群众的权力。然而事与愿违,很多情况下,人民只是成为了当权者的傀儡,像木偶一样的被操纵在腐败政治的舞台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 民选出的人大代表我们根本素未蒙面,更别提进行深入了解和相互信赖。就这样,很多代表在本质上“被代表”了。要想改变这种代表不代民的现象,一场深入体制内部的改革无可避免。如果中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话,我们首先得推翻权贵资产者集团这一大山,那将会对权贵资产者集团的利益造成巨大的冲击,所以他们百般阻挠中国政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将发展民主放在首位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摆脱权贵资产集团的最好出路,只有将人民的权利充分体现出来,并最终压过国内所谓的利益集团,中国的政改才能走的越来越稳。

二、贫富两极化阻碍社会发展、影响稳定和谐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4000美元,但收入分配领域的矛盾却比较突出,基尼系数居高不下,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据世界银行的有关报告,中国社会的基尼系数已扩大至0.458。中国国家统计局前期公布的数据也表明,我国最富裕的10%人口占有了全国财富的45%,而最贫穷的10%的人口所占有的财富仅为1.4%。这些数字充分显示了中国贫富不均的严重程度,也显示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未能被社会各阶层共享,而是绝大部分聚集在少数人手中。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之后,由于贫富差距过大,出现两极分化,造成经济增长停滞、社会不稳定、政局动荡等问题,被称为“拉美现象”或“中等收入陷阱”。

“先富与共富”政策的实施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政策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于打破中国经济发展的桎梏,让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现在的问题是,这一政策没有得到完整的落实。先富起来的人并没有去带动其他人实现共同富裕。从而拉大了相互之间的贫富差距。与此同时,“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的执行,经济运行机制的不健全,税收制度的不合理,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也是造成贫富两极化的重要原因。

从当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现状来看,如果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甚至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所以应采取相关措施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具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就业机构的调整。(2)打破行业垄断,缩小行业收入差距。(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4)完善社会主义保障体系,保持社会稳定。(5)鼓励发展慈善事业,形成三次分配格局。

三、民生难题亟待解决

(一)看病难、看病贵

“看病难,难在医院”挂号难,划价交费难,找专家难,候床难,流程复杂。

“看病贵,贵在检查和药品”。一是医疗事故的“举证倒置”,医生为了证明自己在可能发生的医疗事故中没有责任,只有在诊断上全面地检查;二是贵在药品、治疗和检查费上,然而这些又是政府招标,物价部门定价,医院也不能少收;三是政府投入不足。医院要发展,就需要自筹资金,但这些钱都是要还的,政府投入不够,只能从医疗服务中收取,从药品加成里收取,这不可避免地把成本转嫁给了老百姓;四是社会保障、医疗保险都是以赢利为目的,不考虑患者的利益,失去了基本的诚信,规模效益和社会效益没有办法发挥出来。

“看病难,看病贵”的不良现状,影响了政府形象,离间了和谐医患关系。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力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并收到了一定效果。医院应为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探索出一些新的路子。要简化服务流程,开展“走进社区,走进乡村”的两走活动。组织离退休专家成立“专家义诊服务队”,每月到农村、社区义诊,让农村病友与老专家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消除了病痛、增进了友谊,找专家看病不再难。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设有社区卫生服务站;要严格执行国家物价政策,实行药品服务物价收费公示制度,门诊设立费用查询系统,住诊实行费用一日清单制,让患者明明白白消费;坚持执行国家物价政策,针对人民群众医疗需求,下调了常用药品、医疗服务和功能检查的收费价格;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打造一支文明医疗队伍。

(二)高房价

高房价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经济的顽疾,而不少专家屡屡抛出的“神论”更是刺激着国人的神经。“鸟有鸟巢,鸡有鸡棚”,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总得有个窝,房价再高,也得咬紧牙关,收紧裤带去买。这是当前许多工薪阶层买房的现状。房是买了,包袱也就由此背上了,使原来一个或两个,甚至更多的轻轻松松的自由人,从此变成了仅有”死资产”,没有消费力,身负重担的“房奴”。要到什么时候能够轻装上阵,少则十年、二十年,多则这就难说了,有的可能从此翻不了身。可见高房价,害人之苦。据有关部门分析,一个家庭合理的财产结构,房产一般只占其中三分之一,最多不能超过二分之一。而我国在高房价面前,一个工薪家庭的房产,一般要占全部财产的80%、甚至90%以上,而且这不是真的家产,是背负沉重包袱的债产,至使家庭消费结构严重失衡,不仅影响人们正常生活,而且影响人的全面发展。

极高的地价、极高的税费金融因素,长期的货币流动性过剩、资金不够,进出口顺差、银行存贷差,腐败,产权不清, 一个项目地块集中了多家产权单位的居民 拆迁难度相当高,投资渠道少,供求关系的影响 人口多, 耕地不足.,宏观经济的影响稳定增长的宏观预期等等方面,都是造成房价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1.加强住房需求的管理

为区别对待各类住房需求,对不同的对象要通过不同的手段进行管理,既对住房需求进行差异化的管理,做到不同收入的人选择不同新旧、不同价格的住房,避免盲目跟风购买新房、好房,从而也有效的遏制了住房的价格上涨。当前要做的是进一步完善这种住房供应体系,基于我国人多地少,人多房少的基本国情下,房价上涨是长期趋势,适度增加住房供给,鼓励正常需求;限制集团购房,抑制超前需求;控制城市房屋拆迁面积,减缓被动的住房需求;运用多种手段,打击投机需求。强化住房租赁管理,要建立和健全租赁市场的规章制度,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利益,规范租赁市场的健康、正常和有序发展。培育住房梯度消费,强化合理消费观念,倡导建设小户型住房、购买二手房、租赁住房等方式,让住房市场回归正常的供需状态。

2.加快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建设,进一步扩大城市化的空间

我国的城市化与房价的关系取决于城市化是以怎样的形势进行的,如果是采取农民进城的方式,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便会造成城市的拥挤和住房的紧张。而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必须要改变农村城市化的方式,通过对农村经济开发的建设来加快农村城市化的建设。

3.提高房地产开发中的土地使用效率,调整土地供应计划

当前我国不少城市的房地产开发中对土地使用存在着铺张浪费的情况,对房地产开发中溶剂率等问题应当作出相关的规定。许多地方都将新增将设用地中的绝大多数用于发展工业,压缩了住房用地的需求。

4.强化资金监控力度,合理引导资金流向 5.完善房地产税制

(三)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总体。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着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挑战,有许多体制性、制度性的重大问题亟待解决,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管理体制分割。城乡医疗保险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制度、机制间缺乏衔接和协调,存在重复参保和政府重复补贴、机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社会保险费征收体制不一,征收机构由省级政府各自确定,导致社会保险管理环节脱节。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仍不高,不利于在更大范围分散风险。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与社会保险之间需要统筹安排和搞好衔接。

待遇差别较大。城乡间、不同群体间社会保障待遇差距仍然较大,不同群体内部和之间相互攀比,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基金长期平衡及保值增值压力大。社会保险基金收大于支。但据测算,到2050年我国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影响巨大,将导致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缺口逐步扩大,制度运行有隐患。结余积累的社会保险基金只能存银行、买国债,投资渠道窄,保值增值困难。

管理服务体系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保障制度覆盖人群的快速扩大,特别是向农村的延伸,基础建设薄弱、人员配备不足、能力建设滞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存在覆盖范围窄、保障水平低、法律不够健全、监察执法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问题更加突出。中国养老保险长期实行现收现付制,没有留出积累资金。老龄化提前到来,意味着“未富先老”,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着养老负担重、筹集资金难和医疗费用大等诸多挑战。

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使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问题更为凸显。2000年以来,中国就业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全国职工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在非公有制企业工作,相当数量的非公有制职工没有享受社会保障。在当前情况下,如何把这些人纳入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是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城镇化进程加速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新问题。(2009年)失地农民有4000多万人,每年还有1亿多农民进城务工,他们已成为产业大军中的重要力量。而中国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针对城镇人口设计实施的,如何适应城镇化过程中数亿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需求,是一个重大课题。

目前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发展还很不平衡,农村地区明显滞后,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较窄。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迫切需要加强制度整合与衔接,加快实现管理服务一体化。“十二五”时期,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更加注重保障公平,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更加注重优质高效服务,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形成基本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的管理服务体系,并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基本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水平适度、持续稳定的社会保障网。

第三篇:社会问题分析

社会问题期末作业 题目:社会腐败问题分析

年级:11级汉语授课班专业:社会学学号:20111106025姓名:马小龙

社会腐败问题分析

——以刘志军案为参考

人物简介: 刘志军(1953.01—),男,汉族,湖北鄂州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工程师。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部长。2011年2月,因涉嫌严重违纪,被免去其党组书记职务。2月1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免去其铁道部部长职务。2011年12月28日上午,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了对“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的处理决定: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负主要责任,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问题,另案一并处理。2012年11月4日,十七届七中全会审议通过中纪委关于刘志军严重违纪问题的审查报告,确认中央政治局作出的给予、刘志军开除党籍的处分。2013年6月9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刘志军涉嫌受贿、滥用职权案;7月份,法院作出一审宣判,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严重违纪:2011年2月以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中央纪委对中共中央委员、铁道部原部长、党组书记刘志军严重违纪问题进行了立案检查。

经查,刘志军滥用职权帮助北京博宥投资管理集团公司董事长丁羽心获取巨额非法利益,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恶劣社会影响;收受他人巨额贿赂和贵重物品;道德败坏;对铁路系统出现的严重腐败问题负有主要领导责任。

刘志军的上述行为已构成严重违纪,有的问题已涉嫌犯罪。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规定,经中央纪委常委会议研究并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决定给予刘志军开除党籍处分,待召开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时予以追认;给予刘志军开除的行政处分由监察部按程序报国务院审批后,另行作出;收缴其违纪所得;将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2012年11月4日,十七届七中全会审议通过中纪委关于刘志军严重违纪问题的审查报告,确认中央政治局作出的给予刘志军开除党籍的处分。

犯罪事实: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1986年至2011年,刘志军在担任郑州铁路局武汉铁路分局党委书记、分局长、郑州铁路局副局长、沈阳铁路局局长、原铁道部运输总调度长、副部长、部长期间,利用职务便利,为邵力平、丁羽心等11人在职务晋升、承揽工程、获取铁路货物运输计划等方面提供帮助,先后非法收受上述人员给予的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6460万余元;刘志军在担任铁道部部长期间,违反规定,徇私舞弊,为丁羽心及其与亲属实际控制的公司获得铁路货物运输计划、获取经营动车组轮对项目公司的股权、运作铁路建设工程项目中标、解决企业经营资金困难提供帮助,使丁羽心及其亲属获得巨额经济利益。[

腐败破坏国家与政府公信力.在政治领域,它涉及到行政运行和管理体制中最具可变性也是最可贵的资源—人和权力。国家和政府通过对人的任命和委派,以及赋予他们基于他们职能的公共职权,对社会进行统筹管理。人事相对于国家,就好比枝叶相对于树干,虽不至牵一发而动全身,但细枝末节的损伤如不能及时发现和整修,也会危及整体,因腐败案而倒阁的政府及公权数不胜数。此当以之为戒,戒之以早,戒之以严。腐败不利于行政体制的发展和改革.行政体制中最能保证政治秩序良性发展和社会管理有效实施的环节,在于人事体制以及部门结构的构建。合适而有效的人员流动是组织,尤其是公共职能部门,健康良性运行的保障。合理的组织结构和权力、资源、信息的配置能保证公共管理的稳定性、资源分配的权威性如果人事晋升、流动、调配权掌握在腐败分子手中,势必出现任人唯亲不唯贤,唯财不唯才的现象,如果公职部门出现了大量的不称职者、不作为者,极易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效果不佳同时,腐败分子通过人事权构建关系网络,又极易形成权力体系的个人化、团体化腐败.二、从经济的角度看

腐败的实质是一种寻租行为,是公共权力行使者为了牟取私人利益而进行的权力与利益的交易。从这个意义上说,腐败与经济领域的联系密不可分,对经济的危害也极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腐败干预和破坏正常经济运行秩序,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的巩固期,由于经济利益的诱使,权力和公共职能主体违背初衷和本质,利用政府能量干预经济,长此以往会导致市场经济发展过程的受阻甚至倒退。

(二)腐败扰乱资源合理分配和流动。市场主体从事经济活动的基础是各种资源,包括天然的和人造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充足的和稀缺的等。腐败主体为了权益而利用职权进行寻租行为,直接或间接的破坏了资源分配,尤其是权威性分配的行为,导致“稀而不得,缺而不补,富至过剩等资源匮乏、浪费”现象将大量存在,严重干扰经济体正常运作。腐败将经济沦为进一步腐败的手段和工具,当获得了一定的资源、资本后,腐败分子便有更大的能力和动机使自身或诱使、逼迫他人进一步腐败,进而形成恶性循环.腐败侵害公共利益,破坏社会公平.当公众共有的资源操纵在少数人、个别人手里时;当人事、权利体制被权力私有者所把持时;当利益供给成为权力动用的前提时,受到利益损失的,只有社会最广大层面的公众。正当的人事晋升,通过努力发家致富,积极的社会竞争,当这些遭遇腐败时,一切都显得异常渺小。“有钱鬼才给推磨”是一种无奈,且如不接受这一现实,理想和愿望都是空谈,社会公平无从谈起。

四、如何防腐反腐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伴随深刻转型的背景下,腐败也会自我演化出新的形态。在新的反腐败形势下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与新矛盾,要求反腐败机构及工作人员面向社会发展需要、针对腐败的社会根源与具体形式,创造性地提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一)从源头处预防腐败

从源头处预防腐败,其要点在于尽量消除权力行使主体的腐败动机,具体而说应让其感到不敢腐败,不必腐败。首先应从思想教育处着手,还需要立法、司法、行政的紧密配合。单纯的理论说教,呆板的课堂教育也许已经不如从前那般有效了,但这些是最基本的,不能停止和放弃的。即使是灌输,也要将反腐的思想倾注在人们的心中。但在此基础上,方式可以有极大的拓展空间。同时也需要加大对于公务员制度及其他人事制度的改革和构建力度。近年来人事体制的不合理之处衍生了社会上官员思想上认为回报不足,服务动力不强甚至自行谋道捞取“外快”的想法。其次社会上的高薪养廉与防腐也不断被提及,然而“高薪”是否真能“养廉”?廉确实需要“养”,但“养廉”不能靠高薪,而只能靠扎扎实实的惩防机制。否则不但治不好腐败病,而且更会使反腐败走进死胡同。国际反腐经验方面,“高压反腐”反映了社会对打击腐败的急迫情绪,新加坡以高薪养廉和严厉的惩戒措施而闻名于世;“制度反腐”的努力试图寻找更为根本的反腐败策略

(二)在过程中遏制腐败

在腐败可能正在发生的过程中及时有效地予以发现和制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腐败现象的产生和蔓延。这主要应依靠政府、各类事业机构及公民三个角度相互之间的配合。首先,政府应加大巡检力度。使其范围更广,频率更繁,时间更久,力度更强,从心理上威慑住腐败分子,打消其侥幸心理。同时这种制度

也可有机与人事制度中的考核部分相结合。其次,加强对行政人员的财产监督,较可行的方式有加强审计力度,积极推行并推广行政人员家庭财产申报制、金融实名制、公民信用保障号码制等经济社会管理制度。再次,发挥舆论及公民力量,建立完善的举报制度,做到有情敢报,报而有效,并做到保护举报人权益甚至予以嘉奖等,使全民的注意力能更多地集中在公共领域。

(三)对腐败结果的追究与处理

如果前期的措施不力,产生了腐败现象甚至犯罪情节,对腐败的惩处便应毫不手软,如有违反,坚决打击。第一重典完善政府责任问责制。虽然一味地提高惩罚强度并不意味着腐败现象的消除,但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巨大的心理威慑作用,或可考虑将腐败的犯罪级别和惩罚上限提高;第二,建立上下级责任制。所说“上”,即指腐败分子升迁,上任等人事行为的推荐、负责人等,惩之以用人不当,监管不力,迫其用人谨慎,用后不放任,避免关系网结织;所说“下”,要追究向腐败分子行贿送礼,诱使其走向犯罪的人员,尤其是导致官员初犯的人员,惩之以重,管之以严。同时应对官员的监督部门问责,监督力度不足和职责不当也纵容了腐败的产生;第三,改革绩效考评方法,“积极”的乱作为和消极的不作为,都是变相腐败的重要形式,通过科学、合理,既有量化又有质化,短期和长期结合的绩效考核,防止不作为、乱作为,防止形象工程,劳民工程和豆腐渣工程的出现,进而抑制腐败; 第四,当一切打击手段都没有起到应有效用,导致腐败事实出现,腐败分子外逃时,防止外逃的检查,户籍管理,出入境手续监查等措施便派上了用场。

综上所述只有以上各个环节都把好了,政府才会廉洁,社会才能良性运行,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第四篇:社会问题及其相关分析

社会问题及其相关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中国也是不甘落后,迈着大步追随着世界的步伐,然而在前进的同时,社会安全、社会食品安全等问题。在最近几次课上观看的视频中就凸显了这几方面的问题,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全能教邪教成员随意砍人事件的食品报道,在看视频过程中我们首先是觉得这名男子应该就是想要搭讪,但是最后的结果确实让人胆寒。还记得视频中噶男子被审讯时他说的话:“给电话号码的人就是我们自己的人,不给电话号码的人就是恶魔,应该被打死消灭。”还有就是他说打人时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法律和人伦道德,因为他们只相信全能神,相信神的指引。或许在今天大多数的我们看来,这很可笑,怎么还会有人去相信神仙,不过反过来思考,他们之所以去相信,之所以全能教能够让正常人去相信它,这些都是因为什么?我们有想过吗?在我看来还是社会对部分人民的关心力度不够或者是说部分人民没有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给他们的关爱和关心,这事件有待我们进行自我反思,同时也要加以警惕。

在这就是食品安全的问题,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人们活不长久,然而没有健康安全的粮食,我们却也是活不长久还可能时刻身处病体当中,食品安全俨然是很重要的。在视频学习中我们看到几位嘉宾对于食品添加剂合法以及用量问题的讨论,我们了解到所谓食品添加剂是合法的,然而对于其所能用于的食物及用量则都是有相关的规定的,例如柠檬黄就不能用于馒头,更加不能用于过期的馒头。通过以上例子再结合以前发生的案例,例如三聚氰胺等,这些都在告诫着我,警醒着我们。

社会问题还有很多,但是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这个社会将会越来越美好。

第五篇:矛盾分析法(矛盾的观点)

矛盾分析法(矛盾的观点)专题

一、研究的理由

1、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是科学思维方法的核心内容。矛盾的观点、矛盾分析法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了它在高考命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在唯物辩证法中,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都可以统一到矛盾的观点上来。

3、从学生情况来看,此专题是学生掌握和运用的难点,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特殊性的三个层次、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区别等。

二、知识的储备(基本原理及方法论)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坚持两分法、用矛盾(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矛盾具有特殊性(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把握不同事物的矛盾特点;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把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③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把握事物矛盾双方各自的特点。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两者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遵循认识秩序(特殊—普遍—特殊);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抓典型,解剖麻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

5、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又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要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

6、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7、矛盾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三、考查方式及答题方法

(一)单选题(略)

(二)主观题

【题型特点】先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要求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谈谈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

【设问方式】常见设问方式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评析)某一现象”、“如何认识和处理”等等。

【答题方法】

1、审题技巧

一是审答题范围。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矛盾分析法/一个原理或方法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是审答题类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比较而言,用矛盾分析法的知识来分析问题,“为什么”和“怎么办”的考查方式更普遍一些。

三是审动词,即“动词法”。“看”——如何看待、认识、评价?/“做”——如何处理、解决?/“看和做”——如何认识和处理?

四是审客体,即分析和评价的对象是什么,或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特别要注意“A”还是“A对

1B”的差异。

2.答题技巧

①用哲学知识/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矛盾分析法时,可以选择多个原理及方法论作答,答案宜“宽而浅”;用“×××原理”时,则只能选择指定的原理及方法论作答,答案宜“窄而深”。②答案的组织,要观点与材料相结合;分层表述;表述简洁、到位;原理内容与方法论要配套正确,不能张冠李戴。

③一般而言,“看”——可以考虑的原理有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等;“做”——可以考虑的原理有主次矛盾辩证关系、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具有特殊性、矛普与矛特辩证关系等。

四、相关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

【经济类】

1、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基本特征

6、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辩证关系

7、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

8、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9、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10、进口与出口的辩证关系

1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12、入世的利与弊、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

13、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辩证关系

14、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5、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6、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人民生活

17、对农业的“多予、少取、放活”政策

18、以工促农、城市反哺农村

19、“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20、股份制的性质

【政治类】

1、我国的国体与政体、国家结构形式

2、民主与专政的辩证关系

3、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4、“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5、宗教的作用

6、和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7、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8、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10、一国两制的作用

11、反腐形势分析

1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五、典型例题

1、综合类

【例一】(《5+3》P142第13题)你如何看待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对立统一关系?

①对立: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有区别的,在财政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支出一定的情况下,经济建设支出和社会建设支出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②统一: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相互依存的,前者为后者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后者是前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片面强调经济建设或者片面强调社会建设的重要性都是错误的。要全面地看待二者的关系,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例二】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企业追求利润与承担社会责任的关系。

①对立统一关系具有普遍性。企业追求利润与承担社会责任存在着既对立有统一的关系。

②一方面,二者是对立的。一定时期内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增加企业成本,减少企业利润;另一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增强职工主人翁责任感和企业凝聚力,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从而促进企业利润的增加,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③作为企业经营者,应坚持全面的观点,把追求利润与承担社会责任统一起来。

【总结】一个是直接给定答题范围“对立统一”,另一个是“矛盾分析法”,范围好像有大小,但实

际上一样。所以不能只看答题范围,还要看后面的答题对象。

【例三】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中国经济正在走上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国民经济实现连续5年高速增长,GDP总量超过21万亿元,位居世界第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5年新成就,道路不平坦:当我们通过宏观调控缓解煤电油运瓶颈的制约,又面临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增长过大,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等难题、、、、、、在跌宕起伏的5年中,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引导中国经济渡过急流险滩,闯造新的奇迹。特别是今年以来,党中央及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缓解“三过”,抑制“两高”(高耗能、高污染),支持农业,改善民生,推动国民经济转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

运用矛盾的观点,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经济近5年的发展状况。

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中国近5年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坚持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中国近5年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要学会抓住主流,分清支流。中国经济近5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④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中国经济近5年的发展,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结果。

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它决定了事物的发展过程必然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中国经济近5年的发展跌宕起伏,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

⑥矛盾具有不平衡性,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中国经济近5年的发展,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存在困难和问题;取得的巨大成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总结】此题也属于“看”类。但可以运用的原理和方法论很多,这主要是由所给材料的复杂性决定的。所以,原理和方法论的选用,归根到底由材料“决定”。

【例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构建和谐社会,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材料一改革开放前,平均主义分配体制严重制约了效率的提高,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针对这一状况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针对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适时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材料二效率可以给社会带来更多的财富,从而为促进公平创造条件;公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从而为提高效率奠定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大力发展生产力,在不放松效率的前提下,逐步缩小差距,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认识:①效率与公平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的,过分重视一方,另一方就会受到影响;效率与公平又是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一方的合理解决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创造条件。

处理:②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针对效率与公平在不同时期出现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③要全面地看问题。既要重视效率,也要注重公平,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例五】材料一 目前我国GDP增长速度居世界前茅,但中国资源绩效居世界倒数第六位,资源约束和高污染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经济发展和降耗减排是一对矛盾,GDP位居全国前列的某省2006年却做到了妥善解决。具体做法是:省、市政府针对企业的不同情况与企业签订节能降耗责任书,并对其加强监督,扶持关键节能技术的改造和高效节能产品的应用。加速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生产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材料二当前,中央强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一些地方政府仍然片面追求和盲目攀比GDP增长速度,纵容甚至支持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发展,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此,有关人士呼吁必须深化体制改革,运用法制有效制约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行为。

结合材料,试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说明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①事物的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全面分析矛盾。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好与快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快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好会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另一方面,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利于经济持续发展,经济的较快发展能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供物质条件。把经济发展的好与快对立起来是错误的。

②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也要注意解决次要矛盾。我国当前必须集中主要力量解决好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这一制约经济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同时也要统筹兼顾,保持经济较快发展,为推动降耗减排工作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创造条件,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总结】注意动词——认识(分析、评价、看待)、处理(解决、实现、保证)、认识和处理等区别,在原理和方法论的选取上也有细微的不同。

2.一个原理或方法论类

【例六】 2006年12月22日至23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会议强调,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会议要求中国各地方政府从当地实际出发,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着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防止搞单一模式,防止脱离实际、急于求成。

请结合上述材料,依据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对如何建设现代农业提出建议(至少三条)。①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坚持科学的工作方法,坚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把握矛盾的特殊性。

②解剖麻雀,抓好典型。选择实验点,总结现代化建设中的成功经验,进而推广到其他地区。③坚持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各地在建设现代化农业中,要以中央的方针为指导,同时要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

【总结】此题重在方法论的解读,并与材料有机结合。

【例七】 为让广大农民更好共享发展成果,党和政府根据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相继出台了系列惠民政策:一是在全国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二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是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从矛盾分析的角度,说明让广大农民更好共享发展成果对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重要意义。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集中力量抓好主要矛盾。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③让广大人民更好共享发展成果,可以使人民群众在已有的生产发展水平上更普遍地享受生产力发展的成果,逐步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总结】审好此题的关键是把握“A对B”的意义,所以答题要围绕“B”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去分析。

【例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而取得的。为了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江泽民同志指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按照这一精神,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展开了积极深入的反腐败斗争,有效地加强了党的建设,保证了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发展。

从哲学的角度,说明如何认识当前的反腐败斗争。

分析事物时应认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反腐败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和完善自身的重要措施。清醒地认识到腐败现象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大力开展反腐败斗争。

【例九】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不可阻挡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在网上发邮件、查询资料、下载软件、购物等,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有些人认为,网上出现了一些虚假信息、黄色内容,对人们精神世界带来消极影响。更严重的是,有些学生沉迷于网吧中,严重地影响了学业和健康。

运用辩证法知识对上述两种看法进行分析。

①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对互联网现象应做全面客观的分析,它有利有弊,不能片面地只言利,或只言弊。②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互联网出现的负面问题,是新生事物在发展中出现的支流问题,不能因噎废食。

【总结】可以只用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一个原理,有时也可以与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或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一起使用。

【例十】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党的农村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是怎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的。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要求我们在矛盾普遍性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②从30年前为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中央决定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30年后为解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中央决定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这体现了对我国农业生产发展不同阶段矛盾特殊性的把握,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③在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中央要求先试点,然后寻找适合各地实际的模式稳妥推进,这体现了对不同地区矛盾特殊性的把握,有助于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的顺利推进。

【总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矛盾特殊性的三个层次+材料分析。

3.“迷惑类”——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例十一】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近期有望获批,有关专家指出:成渝经济区与其他经济区相比,既有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等独特优势,也有产业结构趋同、人均GDP指标比较靠后等自己的一些短板。成渝经济区的开发应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让高新技术产业唱主角,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建立起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模式,为全国其它地区的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作出示范,提供借鉴。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在成渝经济区的开发中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①坚持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地分析成渝地区的优势和劣势,努力发挥比较优势。

②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在成渝经济区的开发中,着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以带动经济的全面发展。

③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在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指导下,借鉴其他地区区域发展的经验,从自身实际出发,推动成渝经济发展(涉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等知识可酌情给分)

【总结】此类题的设问具有迷惑性和欺骗性。解题的重点是审题,解题的方法是——先看答题范围,确定相关原理及方法论;再看分析对象,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切记:不可被后面的迷惑,抓住重点——前面的答题范围。

下载基于矛盾观点分析中国社会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矛盾观点分析中国社会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矛盾观点联系(5篇材料)

    《生活与哲学》矛盾的观点测试题 提示: 1、矛盾的观点包括: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客观性,承认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矛盾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坚持共性和个......

    热点社会问题分析

    当前社会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框架最初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进入21世纪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把......

    现代社会问题分析[最终定稿]

    当代社会问题分析——关于单亲家庭孩子教育问题研究报告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报告 正如作家托尔斯泰说的好,幸福家庭都一样的。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所以社会对单亲家......

    用矛盾观点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唯物辩证法视域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统一的社会 社会祥和、稳定、协调、宽容、理解固然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但这些并不意味......

    中国当前的社会问题

    中国当前城市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城市社会问题是指在城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的现象。他影响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阻碍城市的协......

    中国社会问题简析[范文]

    那个不可思议的年代&这个什么都不敢相信的年代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尤其是大跃进和文革时期,是一个令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的年代,一个令人觉得恐怖的时代,一个令我觉得......

    用矛盾的观点分析钓鱼岛问题(精选多篇)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作业 教育科学 学院 11级 2班 姓名任艳新 学号 2011205030得分题目及要求:结合矛盾观点谈一谈你对“钓鱼岛问题”的态度。(交......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分析

    中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而进入人们的视野。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农民的生存理性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