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案例
人生与哲学
教学案例展示
第六课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教案作者:田小锋 职 称:一级教师 工作单位:彬县职教中心
第六课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教学目标】
1、认知: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观点。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
3、运用: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教学重点】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教学难点】
1、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录像:
《猫和老鼠》片段
学生分析两者的关系,引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提问: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哪些这样的事例和现象? 学生小组竞赛活动:
1分钟之内,以列举的生活中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最多为胜。
我们身边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有: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
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 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
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等; 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新课讲授〉
一、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万物莫不有对”,是说事物之中或事物之间具有两面性。例如:网络对人们来说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通过它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 野,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会使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可以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同学们列举出了许多这样的事物和现象,哲学上把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幻灯片:讲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 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
(1)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不可分割。(2)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又指事物之间。(3)哲学上的矛盾不能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对立的双方力量是不均衡的,如漫画:“他敢剪吗?”这种力量的不均衡,引起事物的自身调整、变化和发展,事物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幻灯片:猫和老鼠的斗争
马克思曾说:“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这样精美吗?”在马克思看来,锁的制造日臻完善,钞票的印刷日臻精美,应该到事物的反面去寻找答案。为什么?因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3、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问题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要求我们 要坚持两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和全面地看问题。认清事物的两个方面,有利于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事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只有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正确方法,促进事物的发展。
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看上去有点傻,有点笨,但他脚踏实地,埋头工作,纯朴憨厚,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步,这正是他做人的聪明之处。从许三多身上,我们如何认识傻和聪明之间的对立统一呢?
二、矛盾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幻灯片:矛盾的许三多
小组讨论活动:人无完人,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自身的优缺点。
故事:胆小
我们用矛盾的观点来看我们自身,矛盾也是我们人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在解决矛盾中我们得到成长。
三、正确处理人生矛盾,积极促进自身发展 幻灯片:下雨好不好?好不好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活动:故事会。各组代表讲述积极面对人生中各种问题、正确处理人生中各种矛盾的故事。学生讨论交流感受。
对待人生中的各种矛盾,历来有不同的人生态度。从同学们讲述的各类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正视生活中的矛盾,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全面认识和协调处理矛盾的不同方面,积极化解矛盾,消除对立,在解决矛盾中推动人生发展。而消极的态度是害怕矛盾,掩盖矛盾,表现为两种极端相反的倾向:一种倾向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简单化和偏激,排斥不同,激化矛盾;另一种倾向是回避矛盾,把一切归结于命运,消极地听从命运的安排。所以,换一种态度,就会换一种人生。
四、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幻灯片:寓言故事 这个寓言说明什么呢?
事物的发展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部原因(外因),另一方面是内部原因(内因)。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即事物内部矛盾。
幻灯片:鸡蛋变小鸡
教师结合幻灯片讲解,内外因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合适的温度只有作用到种鸡蛋上才能孵出小鸡,作用到石头上则不能。
学习了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处理 自身努力与外部条件的关系,一方面要努力争取和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发展自己,把握机遇,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内,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活动:顺境、逆境之我见
刘默涵和她的默涵助学基金告诉我们:顺境和逆境都是外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你自己,无数成功的人生都在说明:人生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促进人生发展,创造出自己理想的人生。
〈课堂小结〉
1、幻灯片,师生一起进行课堂学习内容小结,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本课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篇: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的教案(本站推荐)
教学目标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教育《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学生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观点。
(2)能力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运用矛盾分析法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矛盾、不怕困难和挫折、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性。
(2)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依据:哲学概念比较抽象,对于刚接触哲学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较大难度;本部分内容针对性较强,贴近生活实际,对学生具有现实教育意义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教学难点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2)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依据:由于中职学学生的知识占有量少、理性思维能力不足,把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哲学命题与实践生活之间的联系较抽象,所以作为难点通过讨论法、举例、多媒体演示加以突破。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用时: 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4′)
多媒体播放歌曲《苦乐年华》,师生同唱,提醒学生注意歌词:“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根线,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呀。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的酸甜苦辣……”
思考:根据歌词简单说说歌名“苦乐年华”是什么意思?(学生各抒己见,特别是当学生说出“酸甜苦辣”、“悲喜交加”等相对或相反的状况时老师要及时鼓励和肯定)
探究(感悟生活):请大家举出一些自己生活中反映“苦乐年华”的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限时1分钟,看谁说得又快又多。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等;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二)讲授新课(35′)
一、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让学生默读教材P55中间内容,回答:什么是矛盾?)
(1)什么是矛盾
谈话:“万物莫不有对”,是说事物之中或事物之间具有两面性。例如:网络对人们来说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通过它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会使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可以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同学们列举出了许多这样的事物和现象,哲学上把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展示王籍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提问:这句诗描写的画面用了什么方法?(以动写静,以有声来写无声,以喧闹来写寂静)
多媒体展示磁铁两极、太极图、猫鼠图,学生观察分析特点,老师点拨,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
多媒体展示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提问:寓言中所说的“矛盾” 是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吗?
(寓言中所说的“矛盾”指的是逻辑矛盾,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2)矛盾的基本属性: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不可分割。
对立(斗争性):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和相互斗争
运用学生举出的生活实例: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等;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予以说明。
统一(同一性):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幻灯片展示老子语:“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及名言“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成语故事“福祸相随”、“吃一堑长一智”、予以说明。
谈话: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他既存在于事物之间,也存在于事物内部。那么,矛盾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呢?
讨论:马克思曾经说:“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的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有这样的精美吗?”这段包含着一个怎样的哲学道理呢?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对立的双方力量是不均衡的。
展示漫画:“他敢剪吗?”,提问:他为什么不敢剪?通过这个漫画你会得到什么结论?
师点拨:此漫画中,甲乙二人所处的状况是相互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剪断绳子的后果可想而知。所以说,矛盾的一方失去另一方自己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导入《猫和老鼠》视频片段,师生共同分析猫和老鼠这对“老冤家”竟能在相互竞争中生存下来,是因为在与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地完善自己。
再如:没有遗传就无所谓变异,没有化合就无所谓分解,没有哭就无所谓乐,没有穷就无所谓富,还有生与死,胖和瘦,高和矮等等均是如此。
结论:矛盾对立双方的力量是不均衡的,这种力量的不均衡引起事物的自身调整、变化和发展,矛盾双方可以因条件变化而发生地位的转化。事物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所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3、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问题
谈话:学习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和全面地看问题。认清事物的两个方面,有利于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事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只有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正确方法,促进事物的发展。
举例1: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看上去有点傻,有点笨,但他脚踏实地,埋头工作,纯朴憨厚,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步,这正是他做人的聪明之处。
举例
2、“千手观音”领舞邰丽华,于两岁时因在患麻疹发高烧时错误注射链霉素导致失聪,七岁时入读聋哑学校,通过学校专门开设的律动课利用鼓声感受到声音的节拍,从此爱上音乐,在十五岁那年开始接受正规的舞蹈训练。她虽然无法听到音乐的旋律,但坚毅的她凭著手语老师的手势指导及自己用心感觉节拍,一直百折不挠地努力练习舞蹈。于1992年10月在意大利举办的艺术盛会“无国界文明艺术节”,她在斯卡拉大剧院以舞蹈《敦煌彩塑》崭露头角,被誉为“美与人性的使者”。1999年,她进入湖北省残疾人联合会艺术团。于2000年9月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她以单人舞蹈《雀之灵》感动了美国上万观众,其后又参与了多场公开舞蹈表演,包括《黄土黄》等。2003年,她调至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2004年雅典残疾人奥运会闭幕式上,她与一队聋哑舞蹈员以舞蹈《千手观音》吸引了世界赞叹的目光,成功把中国文化的瑰丽与神秘传扬各地。迄今她已到过超过20个国家表演,包括澳大利亚、法国、日本、马来西亚、波兰等。
实战演练:同学们目前正处于选择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关键阶段,下面有这样三个企业,你准备选择哪个企业并说说理由?
A企业:工资较高,离家很远。
B企业:工资不高,但吃住条件好,离家近。
C企业:工资不很高,吃住一般,但专业对口,企业有较大发展潜力。
情感观念引导:学习了矛盾观点,就要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自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不能偏激或简单化,同时,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这样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方法,促进事物的不断发展。
如果你不喜欢目前这份工作,要么辞职不干,要么闭嘴不言。涉世之初,往往眼高手低,心高气傲,大事做不来,小事看不上,切记不要养成挑三拣四的习惯。不要雨天怕打伞,不打伞又怕淋雨,处处表现出不满情绪。忠告: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好。
二、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继续运用《士兵突击》中许三多及“千手观音”领舞邰丽华的事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人无完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自身优缺点,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1、人生矛盾是人生中各种关系、各种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2、人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3、人生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源泉。
情感观念引导:我们用矛盾的观点来看我们自身,矛盾也是我们人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在解决矛盾中我们得到成长。“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在困难面前,我们要不怕挫折,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进取,相信自己会有一个辉煌的未来!
(三)练习反馈(3′)
1、下列包含矛盾观点的有:(D)
①、失败是成功之母 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③、刻舟求剑
④、居安思危 ⑤、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2、“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是(C)
A 物质是运动的 B 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无条件的C 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D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四)课堂小结(2′)
根据幻灯片小结本节课重点内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人生发展的动力,正确对待矛盾。
(五)布置作业(1′)
1、案例分析:美国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来有许多鹿群和狼群。人们为了保护鹿群,把狼全部打死了。鹿群在尽享太平的十年里,由4000头猛增到4.2万头。但舒适的生活使它们运动量减少,体质下降,尔后大量死亡,剩下不足4000头。最后只得请回“狼医生”。狼又捕食鹿了,鹿群又恢复了生机。此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鹿群和狼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了鹿和狼之间矛盾的推动,鹿就会失去生机。)
2、比较你入学时与现在的不同,为什么会有改变?感受矛盾的存在推动自己的成长。
(六)板书设计
概念:对立统一
基本属性:斗争性(对立)、同一性(统一)什么是矛盾
矛盾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为什么用矛盾的观点
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看问题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问题——怎样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运用视频、案例、漫画等形式创设问题情境,给原本呆板教条的德育课增添了很大的趣味性和生动感,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的课堂反应也较积极,重难点得到了有效突破,基本上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但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孩纸停留在原理本身,结合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还需再继续培养,这点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第三篇:第六课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教案
第六课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教学设计
张掖市职教中心 王金花
【教学目标】
1.认知: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情感态度观念:用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道理,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活中的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
3.运用: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教学重点】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2.正确对待人生矛盾。【教学难点】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安排】 1学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提问1.这个故事是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2.寓言中所说的“矛盾” 是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吗?为什么?
学生简单讨论回答,教师点评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1.矛盾的概念及其基本属性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提问: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哪些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
学生竞赛活动:
1分钟之内,以列举的生活中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我们身边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有:
同学们列举出了许多这样的事物和现象,哲学上把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万物莫不有对”,是说事物之中或事物之间具有两面性。如:让学生观赏漫画《他敢剪吗?》,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1)拿剪刀的人叫甲,另一个叫乙。甲要剪乙头上的绳子说明什么?甲想剪乙头上的绳子,他敢吗?为什么?(2)假设乙战胜甲,夺了剪刀,乙敢剪吗?学生展开讨论,作出结论:甲手拿剪刀,处于强盛一方,但他不敢剪。因为他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离开其中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
在。甲不想让自己掉下去,就不能让乙掉下去。矛盾双方地位的相互转换并不否定双方的相互依存,乙战胜甲,也不敢剪,因为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观看成语故事“塞翁失马”分别论证了同一性的两个特点: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②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解释斗争性的特点时,训练同学们找反义词。
幻灯片:讲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
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
(1)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不可分割。
(2)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又指事物之间。
(3)哲学上的矛盾不能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创设情境:猫和老鼠图片,教师分析猫与老鼠这对“老冤家”,它们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同时让学生举相类似的例子。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马克思曾说:“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这样精美吗?”在马克思看来,锁的制造日臻完善,钞票的印刷日臻精美,应该到事物的反面去寻找答案。
以对“许三多”的讨论为契机,教师引导学生对自我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自我分析,然后在学生自我分析的基础上阐释矛盾是如何成为人生发展的动力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人生矛盾是人生中各种关系、各种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人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人生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小组讨论活动:人无完人,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自身的优缺点。
我们用矛盾的观点来看我们自身,矛盾也是我们人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在解决矛盾中我们得到成长。
3.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问题
以对“许三多”的讨论为契机,教师引导学生对自我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自我分析。学习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和全面地看问题。认清事物的两个方面,有利于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事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只有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正确方法,促进事物的发展。<课堂小结>
要求学生进行小结,教师强调正确对待人生的矛盾,积极解决矛盾促进自身发展.<布置课后作业>
完成学习指导的相关习题,并做好复习预习.
第四篇:矛盾分析法(矛盾的观点)
矛盾分析法(矛盾的观点)专题
一、研究的理由
1、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是科学思维方法的核心内容。矛盾的观点、矛盾分析法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了它在高考命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在唯物辩证法中,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都可以统一到矛盾的观点上来。
3、从学生情况来看,此专题是学生掌握和运用的难点,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特殊性的三个层次、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区别等。
二、知识的储备(基本原理及方法论)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坚持两分法、用矛盾(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矛盾具有特殊性(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把握不同事物的矛盾特点;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把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③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把握事物矛盾双方各自的特点。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两者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遵循认识秩序(特殊—普遍—特殊);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抓典型,解剖麻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
5、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又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要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
6、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7、矛盾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三、考查方式及答题方法
(一)单选题(略)
(二)主观题
【题型特点】先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要求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谈谈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
【设问方式】常见设问方式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评析)某一现象”、“如何认识和处理”等等。
【答题方法】
1、审题技巧
一是审答题范围。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矛盾分析法/一个原理或方法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是审答题类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比较而言,用矛盾分析法的知识来分析问题,“为什么”和“怎么办”的考查方式更普遍一些。
三是审动词,即“动词法”。“看”——如何看待、认识、评价?/“做”——如何处理、解决?/“看和做”——如何认识和处理?
四是审客体,即分析和评价的对象是什么,或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特别要注意“A”还是“A对
1B”的差异。
2.答题技巧
①用哲学知识/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矛盾分析法时,可以选择多个原理及方法论作答,答案宜“宽而浅”;用“×××原理”时,则只能选择指定的原理及方法论作答,答案宜“窄而深”。②答案的组织,要观点与材料相结合;分层表述;表述简洁、到位;原理内容与方法论要配套正确,不能张冠李戴。
③一般而言,“看”——可以考虑的原理有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等;“做”——可以考虑的原理有主次矛盾辩证关系、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具有特殊性、矛普与矛特辩证关系等。
四、相关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
【经济类】
1、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基本特征
6、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辩证关系
7、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
8、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9、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10、进口与出口的辩证关系
1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12、入世的利与弊、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
13、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辩证关系
14、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5、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6、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人民生活
17、对农业的“多予、少取、放活”政策
18、以工促农、城市反哺农村
19、“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20、股份制的性质
【政治类】
1、我国的国体与政体、国家结构形式
2、民主与专政的辩证关系
3、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4、“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5、宗教的作用
6、和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7、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8、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10、一国两制的作用
11、反腐形势分析
1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五、典型例题
1、综合类
【例一】(《5+3》P142第13题)你如何看待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对立统一关系?
①对立: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有区别的,在财政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支出一定的情况下,经济建设支出和社会建设支出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②统一: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相互依存的,前者为后者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后者是前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片面强调经济建设或者片面强调社会建设的重要性都是错误的。要全面地看待二者的关系,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例二】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企业追求利润与承担社会责任的关系。
①对立统一关系具有普遍性。企业追求利润与承担社会责任存在着既对立有统一的关系。
②一方面,二者是对立的。一定时期内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增加企业成本,减少企业利润;另一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增强职工主人翁责任感和企业凝聚力,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从而促进企业利润的增加,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③作为企业经营者,应坚持全面的观点,把追求利润与承担社会责任统一起来。
【总结】一个是直接给定答题范围“对立统一”,另一个是“矛盾分析法”,范围好像有大小,但实
际上一样。所以不能只看答题范围,还要看后面的答题对象。
【例三】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中国经济正在走上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国民经济实现连续5年高速增长,GDP总量超过21万亿元,位居世界第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5年新成就,道路不平坦:当我们通过宏观调控缓解煤电油运瓶颈的制约,又面临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增长过大,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等难题、、、、、、在跌宕起伏的5年中,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引导中国经济渡过急流险滩,闯造新的奇迹。特别是今年以来,党中央及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缓解“三过”,抑制“两高”(高耗能、高污染),支持农业,改善民生,推动国民经济转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
运用矛盾的观点,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经济近5年的发展状况。
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中国近5年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坚持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中国近5年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要学会抓住主流,分清支流。中国经济近5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④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中国经济近5年的发展,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结果。
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它决定了事物的发展过程必然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中国经济近5年的发展跌宕起伏,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
⑥矛盾具有不平衡性,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中国经济近5年的发展,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存在困难和问题;取得的巨大成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总结】此题也属于“看”类。但可以运用的原理和方法论很多,这主要是由所给材料的复杂性决定的。所以,原理和方法论的选用,归根到底由材料“决定”。
【例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构建和谐社会,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材料一改革开放前,平均主义分配体制严重制约了效率的提高,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针对这一状况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针对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适时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材料二效率可以给社会带来更多的财富,从而为促进公平创造条件;公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从而为提高效率奠定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大力发展生产力,在不放松效率的前提下,逐步缩小差距,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认识:①效率与公平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的,过分重视一方,另一方就会受到影响;效率与公平又是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一方的合理解决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创造条件。
处理:②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针对效率与公平在不同时期出现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③要全面地看问题。既要重视效率,也要注重公平,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例五】材料一 目前我国GDP增长速度居世界前茅,但中国资源绩效居世界倒数第六位,资源约束和高污染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经济发展和降耗减排是一对矛盾,GDP位居全国前列的某省2006年却做到了妥善解决。具体做法是:省、市政府针对企业的不同情况与企业签订节能降耗责任书,并对其加强监督,扶持关键节能技术的改造和高效节能产品的应用。加速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生产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材料二当前,中央强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一些地方政府仍然片面追求和盲目攀比GDP增长速度,纵容甚至支持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发展,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此,有关人士呼吁必须深化体制改革,运用法制有效制约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行为。
结合材料,试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说明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①事物的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全面分析矛盾。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好与快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快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好会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另一方面,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利于经济持续发展,经济的较快发展能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供物质条件。把经济发展的好与快对立起来是错误的。
②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也要注意解决次要矛盾。我国当前必须集中主要力量解决好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这一制约经济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同时也要统筹兼顾,保持经济较快发展,为推动降耗减排工作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创造条件,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总结】注意动词——认识(分析、评价、看待)、处理(解决、实现、保证)、认识和处理等区别,在原理和方法论的选取上也有细微的不同。
2.一个原理或方法论类
【例六】 2006年12月22日至23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会议强调,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会议要求中国各地方政府从当地实际出发,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着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防止搞单一模式,防止脱离实际、急于求成。
请结合上述材料,依据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对如何建设现代农业提出建议(至少三条)。①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坚持科学的工作方法,坚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把握矛盾的特殊性。
②解剖麻雀,抓好典型。选择实验点,总结现代化建设中的成功经验,进而推广到其他地区。③坚持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各地在建设现代化农业中,要以中央的方针为指导,同时要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
【总结】此题重在方法论的解读,并与材料有机结合。
【例七】 为让广大农民更好共享发展成果,党和政府根据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相继出台了系列惠民政策:一是在全国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二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是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从矛盾分析的角度,说明让广大农民更好共享发展成果对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重要意义。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集中力量抓好主要矛盾。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③让广大人民更好共享发展成果,可以使人民群众在已有的生产发展水平上更普遍地享受生产力发展的成果,逐步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总结】审好此题的关键是把握“A对B”的意义,所以答题要围绕“B”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去分析。
【例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而取得的。为了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江泽民同志指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按照这一精神,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展开了积极深入的反腐败斗争,有效地加强了党的建设,保证了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发展。
从哲学的角度,说明如何认识当前的反腐败斗争。
分析事物时应认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反腐败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和完善自身的重要措施。清醒地认识到腐败现象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大力开展反腐败斗争。
【例九】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不可阻挡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在网上发邮件、查询资料、下载软件、购物等,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有些人认为,网上出现了一些虚假信息、黄色内容,对人们精神世界带来消极影响。更严重的是,有些学生沉迷于网吧中,严重地影响了学业和健康。
运用辩证法知识对上述两种看法进行分析。
①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对互联网现象应做全面客观的分析,它有利有弊,不能片面地只言利,或只言弊。②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互联网出现的负面问题,是新生事物在发展中出现的支流问题,不能因噎废食。
【总结】可以只用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一个原理,有时也可以与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或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一起使用。
【例十】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党的农村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是怎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的。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要求我们在矛盾普遍性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②从30年前为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中央决定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30年后为解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中央决定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这体现了对我国农业生产发展不同阶段矛盾特殊性的把握,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③在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中央要求先试点,然后寻找适合各地实际的模式稳妥推进,这体现了对不同地区矛盾特殊性的把握,有助于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的顺利推进。
【总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矛盾特殊性的三个层次+材料分析。
3.“迷惑类”——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例十一】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近期有望获批,有关专家指出:成渝经济区与其他经济区相比,既有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等独特优势,也有产业结构趋同、人均GDP指标比较靠后等自己的一些短板。成渝经济区的开发应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让高新技术产业唱主角,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建立起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模式,为全国其它地区的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作出示范,提供借鉴。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在成渝经济区的开发中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①坚持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地分析成渝地区的优势和劣势,努力发挥比较优势。
②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在成渝经济区的开发中,着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以带动经济的全面发展。
③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在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指导下,借鉴其他地区区域发展的经验,从自身实际出发,推动成渝经济发展(涉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等知识可酌情给分)
【总结】此类题的设问具有迷惑性和欺骗性。解题的重点是审题,解题的方法是——先看答题范围,确定相关原理及方法论;再看分析对象,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切记:不可被后面的迷惑,抓住重点——前面的答题范围。
第五篇:哲学与人生观后感
哲学与人生观后感
鲁迅先生曾说,“不值得读两遍的书便一遍也不值得去读。”然而现在人们读的书多是只够读一遍的书,书虽然多却很能挑出一两本有品味的,值得读两遍的书来,但《哲学与人生》却是例外。
在拜读《哲学与人生》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在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学的定义:哲学的原意是“爱智”。哲学作为一种只是,只是一种人生态度。保持好奇的天性,探索万物的真相。
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因此,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
我相信读过这本书的人一定能看透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鄙视生活中的许多哲学课程。在这里,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哲学的精髓,更是人生的精髓、名利和挫折。
“人的经验有时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现内涵”。一个人假设碰到一种情况或一种经验,但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不知道这种情况和经验是什么,也无法去处理,没有体会也没有心得,更没有感知力,不久以后就忘了。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为对照,几十年的人生虽然经历很多,但用言语表达出来却很少,对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无视,仿佛一生都是很苍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乐和痛苦。
“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
”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
”在介绍道家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物质的进步和科学的迅速发展能证明社会的进步吗?即使在寝食无忧的生活里,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
有了1000万到20xx万,有了20xx万到5000万,人们的欲望是无穷的,追求永远不会在无尽的痛苦中回来。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堪其优,也不改其乐”也能更好地证明了即使在物质极为匮乏的社会里,人也是可以快乐的。显然,人是否快乐和物质没有关系。
经济和科学都属于器物层面,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样。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人比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人幸福。社会主义的人一定比封建社会的人幸福。我不这么认为。
对于作者的某些观点或许我不尽赞同,但由于此书谈论的是人生,对于人生,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可提供,正如作者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一个人对于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因为它充满了许多谜团,永远无法解释清楚。”既然是奥秘,那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互动,更何况傅先生说的许多东西又是那么正确呢?
书中有一段是我最喜欢的。这里也摘录了。这是我的鼓励,也是文章的结尾!“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