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教学过程中的矛盾与动力
教学过程的矛盾一般情形及其动力特征表现 矛盾:
(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动力特征表现:
(1)教学过程的两种动力:教学过程的内部动力、教学过程的外部动力
(2)教学过程的动力特征:方向性、动态性、转化性、强度性多样性、差异性
基层工作的经历,让我更多地了解了基层学校的工作及教师的工作生活情况,结合这些经历,我有以下思考:
加强过程性管理,加大督促随检力度。在管理的过程中,谁都会思考这样的问题:那就是结果和过程的关系。对于基层管理单位,大的结果不容易得到,所以,抓好过程不失为管理的一种好的措施。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一个人对外界条件的感知性。任何一个人,不论年龄大小,不论职位高低,他都需要上级的激励,就像现在素质教育提倡的一样。
教学体会:
小学数学知识结构单一,呈现方式灵活,许多数学思想、数学法则和数学规律往往依附于一定的感性材料而存在,许多数学问题都能够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甚至有一些数学问题实质上就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现象的翻版,直接显示出生活意义。小学数学也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可以促进人的思维的发展,并体现出时代的整体特征。这些因素正是形成数学素养的先决条件。
一、数学素养的内涵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数学素养与数学课程的 目标和内容直接相关,对于理解数学学科本质,设计数学教学,以及开展数学评价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一般认为,“素养与知识(或认知)、能力(或技 能)、态度(或情意)等概念的不同在于,它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强调了人的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
二、数学素养的教育价值
数学素养,就是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数学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得到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公民的数学素养,《标准(2011 年版)》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现代公民不可缺少的。所谓数学素养是通过数学的学习建立起来的一些思想、方法,以及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
数学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特别关注的问题,也可以说数学素养反映小学数学教学的魂,应有意识地在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时,体现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切实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第二篇:教学过程的矛盾与动力
教学过程的矛盾与动力
教学过程的矛盾
教学过程得以展开是由教学过程的矛盾和动力决定的,没有教学过程的矛盾存在,教学就不能称其为教学。教学过程的矛盾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人类所累积知识中的最基本内容。通常各科教材就是这些内容的反映。各科的教材对学生来说属于未知领域,掌握这些内容,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过程。当然学生也可以通过直接经验认识世界,但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获得间接经验来认识世界的。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人类所累积知识中的最基本内容。通常各科教材就是这些内容的反映。各科的教材对学生来说属于未知领域,掌握这些内容,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过程。当然学生也可以通过直接经验认识世界,但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获得间接经验来认识世界的。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教师和教材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表现在了解教材和掌握教材上;二是表现在对教材内容了解的数量上;三是表现在教师能否引导学生顺利进行学习上;四是表现在书本知识变成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成为他们自己的知识财富上。如果没有教学过程的动力,教学过程就难以维持。所以,我们可以依靠教学过程内、外部动力,比如教学主体的兴趣、需要,比如外部的奖励,来激发教学过程,化解相应的矛盾。
一 教学动力相关概念辨析
教学动力与教的动力、教学动力与学习动力是两对既紧密联系、又存在差异的概念。为了全面准确 地理解并揭示教学动力的本质,有必要予以辨析。(一)教学动力与教的动力按照通常的理解,教的动力就是教师的工作动力,它由教师的需要、兴趣、意志、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因素构成。根据其来源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外部动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总是受社会地位、经济待遇、工作条件的影响。如我们对四川省某中学175名教师的调查后发现,绝大多数教师认为,“缺少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收入低福利待遇差”、“教育经费不足”、“住房拥挤”是导致他们工作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其比例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8410%、9710%、8617%、7417%。因此,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加教育经费、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生活环境是形成教师工作动力的有效途径,能够调动教师执教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利用外界的积极因素,巩固教师的专业思想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能使他们具有献身于教育与教学工作的精神,并通过多种形式将其转化为具有能量的心理需要。其二,内部动力。它来自教师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和教育教学观、学生观。人生价值观、世界观是根本,既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教师个体的整个生活目标、道德理想与意志,也可以直接影响他的兴趣、爱好和情操,乃至影响他的全部个性品质。一般说来,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师,必然有远大理想,坚强的意志,进而拥有正确而持久的动力。在教学工作中,他们能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于教学活动,自觉做到教学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内部动力是教师工作积极性高的决定因素,外部动力只有转化为内部动力,才能对教师的执教行为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基于上述认识,可把教的动力表述为,由社会和教育工作向教师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与满足需要之间的矛盾。教学动力不等于教的动力,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教的动力与教学动力的关系用集合表示为:教的动力<教学动力。如果把教学动力视为一个整体,教的动力则是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它们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没有教的动力,便没有教学动力。教学活动始终是在教师主导下开展起来的,因而教师的工作动力是教学过程运行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教学动力和教的动力毕竟不是同义反复,而是各有各的侧重点。教学动力针对整个教学活动及其过程,重在剖析教学过程中诸因素所形成的矛盾及其运动,充分挖掘个性的教育力量。教的动力只涉及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因素———教师,着力研究教师工作动力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制约,怎样有效控制这些因素,使教师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
它来自教师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和教育教学观、学生观。人生价值观、世界观是根本,既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教师个体的整个生活目标、道德理想与意志,也可以直接影响他的兴趣、爱好和情操,乃至影响他的全部个性品质。一般说来,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师,必然有远大理想,坚强的意志,进而拥有正确而持久的动力。在教学工作中,他们能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于教学活动,自觉做到教学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内部动力是教师工作积极性高的决定因素,外部动力只有转化为内部动力,才能对教师的执教行为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基于上述认识,可把教的动力表述为,由社会和教育工作向教师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与满足需要之间的矛盾。教学动力不等于教的动力,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教的动力与教学动力的关系用集合表示为:教的动力<教学动力。如果把教学动力视为一个整体,教的动力则是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它们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没有教的动力,便没有教学动力。教学活动始终是在教师主导下开展起来的,因而教师的工作动力是教学过程运行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教学动力和教的动力毕竟不是同义反复,而是各有各的侧重点。教学动力针对整个教学活动及其过程,重在剖析教学过程中诸因素所形成的矛盾及其运动,充分挖掘个性的教育力量。教的动力只涉及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因素———教师,着力研究教师工作动力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制约,怎样有效控制这些因素,使教师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
(二)教学动力与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乃是推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力量,它由学生个体的人生价值观、各种非智力因素以及对其学习活动起促进作用的外部因素或情境等构成。人生价值观是人区分是非、好坏、美丑的观念系统,对学习行为起导向作用。各种非智力因素在学习动力中居于核心地位,而学习动机是核心之核心,因此,在学习动力中,学习动机是核心。这是因为,一方面动机是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其他非智力因素只有转化为动机,才能对人的行为起直接的推动作用。恩格斯曾经指出:“就个别人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可见,学习动机制约着其他非智力因素,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动机是由学生的学习需要所引起的直接推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具有起动、维持和参与功能。
以来源为标准,可把学习动力分成三类。第一,外部动力,即推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外部因素或情境。分数与文凭、奖励与惩罚、表扬与批评、竞争与合作以及人际关系、班级气氛等等,都是外部动力。第二,内部动力,即来自学生个体内在的促使学习行为产生的力量,如学生个体的兴趣、需要、态度、情绪情感、好奇心、自尊心、求知欲、性格、意志和动机等。第三,任务动力,这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动力,或称第三动力。学习活动既不直接受外力推动,也不完全受内心倾向的支配。学生个体既不同别人比输赢,也不自我表现,而是把学习看成一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完成任务就得到满足。这种动力一般是由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等形成的。理想是人对未来景象的设想和追求,它包括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等。信念是对理想和行为准则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仰。理想和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也是鼓舞人从事活动和创造的巨大力量。具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青少年学生,会自觉地把自己的学习与祖国的兴衰联系起来,产生为振兴中华而学习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理想和信念,是青少年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外部动力、内部动力、任务动力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外部动力和任务动力不断向内部动力转化,促使学生产生学习行为。
根据上述分析,教学动力也不等于学习动力,二者紧密相联,互为表面,同时又各有各的特点,存在差异,用集合表示为:学习动力<教学动力。
教学过程的矛盾与动力,这是教学过程得以展开的决定条件,没有教学过程的矛盾存在,教学就不能称其为教学,没有教学过程的动力,教学过程就难以维持。
那么教学过程的矛盾和动力指的是什么呢?学生已有水平(身心、知识技能)和期望他达到的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教学过程的矛盾包括三大方面--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而教学过程的动力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划分,不过我们主要是从教学过程的动力来源这一分类维度将教学过程的动力分为:内部动力外部动力。
最后要了解教学过程动力所具有的六个特征:方向性、动态性、转化性、强度性、多样性、差异性。我们要根据这些特点设计有助于学生发展、引起学生动机的教学活动。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的矛盾与动力
《语文教学中的矛盾与动力》
语文是一门知识综合性很高的学科,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着知识的深入,难度增大,加之心理上一些胆怯、害羞的因素等,往往在课堂上不愿举手发言。我个人认为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课堂气氛不活跃,从而使课本的知识显的枯燥;第二,没有把学生的兴趣和所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第三,教师的教学手段形式单一;第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在下降等原因。如何打破这种被动的局面,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事件)
在研究中我紧贴自身课堂教学的实际,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主线,总结了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能力提高的基本思路,即课前指导预习——课中创设情境激活课堂――课外进行阅读。通过研究增强了学生热爱学习,积极向上等良好素质,达到了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的目的,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受到了好评。这一课题的研究成功,让我体会到了科研的魅力所在,让我更有信心投入到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在全区课程改革的影响下,学校本着教学就是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一出发点,提出语文教学三步曲。(概念)事件上升为概念2 下面浅谈一下我实验语文教学三步曲的一些具体做法:构筑框架(结构性)4 经验命名(独特性)7 第一步博闻强记:即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效果。关键要素(有什么)3-1 基本程序(程序性)5-1 写作技巧(艺术性--标题、结构等)10-1成功之处
通过学生预习闯关、质疑来检验学生课前预习效果。这一环节大约10分钟。之前我班学生课堂参与率不是很高,举手的总是那么几个人,为了更好地了解预习对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是否有所提升,我进行了一次观察记录,(出示)观察学生预习和没有预习的同学上课发言的主动性,观察预习的学生中课堂发言的主动性是否有所提升,预习的学生中不主动发言的原因。在观察记录中我发现,课前预习对于学生主动投入课堂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唤起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有很大的帮助。理念引领(想什么)1-3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了,自然就有了学习效果。在指导中要重点加强学困生的督导,发挥好小组同学的互帮作用,这样学困生在课堂学习中才有发挥的空间。
为了不使学生的预习带有盲目性,我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指导,提出预习的内容,包括:预习字词,熟练地朗读课文,划自然段,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查找相关的人物资料,学习资料等。
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自学,通过记录和整理,完成好预习。有的孩子还是学习中的有心人,把每课的好词佳句都摘抄下来,把预习笔记变成了采集本,定期翻看,熟记于心,学生们很有成就感。这种学习方式不但让学生积累了知识,而且提升了学习语文的能力。
如在上《卢沟桥》一课时,学生通过预习,了解课文内容,通过上网等多种途径查阅资料,对卢沟桥的科学设计,美丽造型和石柱上的501个石狮很感兴趣,尤其对它的历史意义----卢沟桥事变了解更多,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这节课的课堂气氛非常好,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很高,达到了教学目的。验证了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学习质量的最好方法。
再有我刚上过一节语文课,题目是《明天更辉煌》这节课是为庆祝香港回归而作的,我们班的孩子是2001年出生的孩子,他们没有经历97香港回归那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无法感受到香港回归祖国作者那浓浓的爱国之情,但是,学生通过课前学案的学习,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了香港被英国殖民统治的历史及香港人顽强的奋斗精神,取得的辉煌成就,作为炎黄子孙的他们从心底产生了崇敬之情,课堂学习起来,学生自然就进入了情境,为深入学习课文起到了促进作用,可见学生通过预习,了解了课文内容,扫除了阅读障碍,才能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为下步的自主参与、自主质疑奠定基础。学生的预习有了规范,老师在检验学生预习时,也要下些功夫,形式要多样,如:字词大比拼、朗读擂台赛、课文内容我先知、查找资料我能行等,(这是我设计的学案)通过这样的闯关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教师通过对预习的检查还可以发现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了解课文的难易之处,提炼精讲的内容,避免教学的盲目性,从而教得更活。
另外,在这一环节中,我还让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质疑,培养学生多思、善思、大胆质疑的好习惯。学生能有所疑,就说明学生有所思,有所思就有所读,这为学生的合作探究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理念引领(想什么)1-4 第二步 化疑为知:进行课堂探究、交流展示关键要素(有什么)3-2 基本程序(程序性)5-2 写作技巧(艺术性--标题、结构等)10-2成功之处 这里的“疑” 可以产生于学生课前的预习中,也可以产生于课文理解的交流中,还可以产生于老师的质疑中,无论哪种方式,我觉得教师都要引导好学生,避免把简单的弄复杂,把完整的线索弄凌乱,教师要把握好度,操作细节(精细性)6-1疑从哪来
那就是能引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好比“一触即发”,思考的难度系数既不能过高,使学生思考半天却不能生成问题,也不能过低,让学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我们设置的问题应该处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如:《草船借箭》一课,我们班的学生通过预习产生质疑,题目为什么叫“草船借箭”而不叫“草船骗箭”?这一问题的生成我觉得高度适中,其一,对理解全文有帮助,其二,这里有学生讨论的兴奋点,对学生思维的碰撞有帮助,其三,对课文学习目标的达成有帮助,那就是在讨论中学生会发现诸葛亮善于动脑,从容不迫的聪明才智,这是本节课学生所要学习的重点所在。
问题产生后,学生先自读自悟,读议批画,找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课外资料,生活实际,自己解决问题,并将自读所得在书上作批注,同时记下自己还未懂的问题,之后在学习小组中讨论交流,合作学习,解决疑难。我把班级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数据支撑11设立组长,由组长带领组员讨论学习,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待汇报阶段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学生合作学习后,进行展示汇报,可以四人分工轮流发言,也可推荐1-2人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经常进行小组pk赛,每节课后进行评比,节节评,天天评,周周评,优秀团队上班级明星榜,优秀个人晋升为组长,在荣誉面前人人都有了表达的欲望,课堂气氛更活跃,更高效了。操作细节(精细性)6-2解疑过程
证的心理,都聚精会神地投入到实验中去,学习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直观形象的演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目的,并为学生的心里埋下了科学的种子。
第三步 显露头角:学生拓展运用关键要素(有什么)3-3 基本程序(程序性)5-3 写作技巧(艺术性--标题、结构等)10-3成功之处
组织学生对学习的新知识,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灵活应用练习,教师及时检测、反馈、评价,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知识内化,而且还能拓展升华。
1、在线检测(写作技巧10商榷之一:“在线”的提法意思明白,是在课上的意思,但后边的内容也是“在线”的,都没“下线”,而在此强调“在线”,略显不足—对理解有干扰作用)
课堂练习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要让课堂练习做到适度、高效,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就必须精心设计好每堂课的练习。
2、拓展练习
小练笔。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在研读课文时,从文中提炼出来,在读文、读词、写词的过程中,学生积累了很多好词,在小结课文后,布置小练笔,让学生写一段片断,学生学以致用,把积累的好词好句用在小练笔中,强化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如:在上《老人与海鸥》一课,我设计的小练笔是:如果你是海鸥,在老人的遗像前你会说什么呢?有的孩子从感恩的角度这样说:“谢谢您十几年如一日细心地照顾着我们,让我们无忧无虑地快乐生活,您就是我们的恩人,我们的亲人,我们永远爱您!”还有的孩子这样写:“十几年的快乐相伴,您的身影,您的笑容,您一如既往地对我们慈爱的呼唤,让我们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如今您的身影永远定格在了这里,您不要感到孤单,我们会常来看您的,我的亲人,您一路走好!”这一问题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3、品鉴赏析。
在许多的阅读教学公开课中,我们都能欣赏到美仑美奂的课外延伸,有推荐相关或类似作品阅读的,有开展思想内容探讨的,有进行人文价值引领的„„但无论哪种主题、哪种形式,它都应是课堂的升华与拓展,是点睛与生花的妙笔。如:上完《明天更辉煌》一课,我找了一篇散文诗《归家、归航》,沐过世纪的风雨,一个信念伴随一个民族走过了百年沧桑。长久的期待,苦苦的渴望,今夜紫荆花以一瞬的盛开凝聚了一个世纪的守望。
千紫万红是花,万紫千红是人。从南疆到北国,从东海至西域,延至五洲四洋,花千树,星如雨,狮龙舞。亿万颗心灵为这一时刻歌唱。
香江——长江——黄河,当归家的女儿带一路征尘,踏入家门时,迎接她的,是亲人最真的笑脸,最醇的问候。
火树银花,凤箫声动,狮龙竞舞。任何欢乐的字眼都无法尽述中国人那浓得化不开的激情。
1997.7.1,归家的日子,香江为温情亲情陶醉。1997.7.1,一个民族用无比的欢乐向世界宣告:香港回家了。学生听后声泪俱下,都被诗中的文字所感染,这就是对课文的情感再次表达。
4、盘点收获
总结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主要收获等,选不同类型的学生一两名单独总结,培养学生整合运用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做好了充分的教学准备,准确地钻研教材,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灵活地实施教学活动,就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高效率的语文课堂。理念引领(想什么)1-6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我发现孩子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课前预习和质疑化疑的好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主动学习能力。另外课堂学习情境的创设,教学方式的改变,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积极发言的学生占全班总人数的80%,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具体表现如下:关键要素(有什么)在总结部分也很好
1、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营造了一个自主学习的氛围。
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对所学内容成竹在胸,学习兴趣浓厚,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他们敢于表达,善于思考,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孩子们的动手,动脑能力不断提升。
(2)提高了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
一般课堂中,学生参与的时间占整节课时间的百分比为50%左右,而实施了三步教学法的研究后,学生参与程度均达到80%以上,可以说参与程度是比较高的。数据支撑11在课堂里,到处都是孩子们的用武之地,他们不仅主动参与,而且动口、动脑、动手,学生在合作中互进,在探究中提升。
(3)读好书习惯的培养,提高了学习效率,拓展了孩子的知识面。课堂变成了学堂,班级语文学习成绩在年组名列前茅。
2、提升了教师个人的教育智慧
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有大幅度的提升,能以科学的方式,方法,指导语文课堂教学。在研究中我能大量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自学,阅读语文课堂教学的书籍,积极参加区、校组织的科研培训活动,认真做好记录,遇到不懂的问题虚心向同年组的老师请教,能把研究的方式,方法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实践中,在学校上公开课,课后认真听取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反思。对于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精彩情景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教学随笔和案例分析,所撰写的科研论文《探索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主动性学习的研究》获国家级论文奖,被评为区科研先进个人,区课改先进个人,校科研型先进教师。我有信心坚持走教育、科研相结合的道路,一、坚持学习,勤字当头。勤于阅读,读专业书、理论书,注重在教育动态中不断获取新的教育理论,提高自身的研究修养。勤于积累,这是厚积薄发的需要。只有采集花粉才能酿出甜蜜,我将坚持做好摘记,勤于总结,主动积极地吸纳别人的成功经验,发觉自身的不足。
二、坚持科研,锲而不舍 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继续做好课题的研究、实验。如果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对学习而言,那么对于教学则应是“教而不研则退,研而不教则废”。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面前,珍惜时间、奋发努力,在获取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比较丰富的经验的基础上,力争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一流的工作。
三、坚持交流,持续发展
对教学的探索研究只是刚刚有了起步,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模式,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相信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将实现由教师到科研型教师的角色转变。
第四篇:矛盾_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
政国学院
2011级学科教学(思政)
邵志萍
2011302007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矛盾的含义;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运用:联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含义;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及方法论意义;结合现实生活,分析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二)能力目标
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教学重难点】
矛盾的概念;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教学方法】
1、讨论法、启发式教学
2、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教师:事先收集准备视频,flash小动画,材料
学生:预习教材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几个包含矛盾的事例如名言、成语、寓言或某一事件等。【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让他们凭空去理解矛盾这个深刻的哲学概念,还是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必须创建一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深刻的哲学道理。除此之外,教师在讲授本课时,为帮助学生理解矛盾的含义以及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采用新的顺序讲授,期望根据学生的思维习惯特点,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矛盾。【教学过程】
一、矛盾的含义(情境导入)
教师:同学们都到了吗?没来的请举手。
老师先出个题考考大家,南北朝诗人王藉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你认为哪句更贴切,为什么? 学生:(因学生还不理解哲学上的矛盾,所以学生对诗句的分析是从语文的角度进行的)此句诗用“鸣”更体现了山的“幽静”,生动的表现了夏日山林的意境。
教师:为什么老师抛出这两个疑问给大家,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两个疑问都体现了矛盾。但是这两种矛盾是不一样的。
第一种矛盾是生活中的矛盾,我们称之为逻辑矛盾。所谓逻辑矛盾,就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
一、互相“打架”的现象。
而王藉诗句中的“鸣”和“幽”体现的则是第二种矛盾——辩证矛盾。所谓辩证矛盾,是指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辩证矛盾属于哲学上的矛盾,即在哲学世界中,我们所说的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就是矛盾的概念。
教师:既然,王藉的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体现了矛盾,下面找同学从哲学上分析一下诗句是如何体现矛盾的对立和统一的。学生:“鸣”和“幽”是相互排斥的,它们是对立的。同时鸟的“鸣”更体现了山的“幽”,“幽”和“鸣”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夏日山林的意境,因此“鸣”和“幽”又是相互统一的。既对立又统一,这就是矛盾。
教师:同学们,前面几章我们学习过联系和发展,我们知道,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所以,我们说,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二、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及辩证关系(情境延伸)
多媒体播放动画视频:《汤姆和杰瑞》 探究:猫和老鼠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猫和老鼠自古以来就是“老冤家”,一个追、一个逃,二者是相互对立的关系。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就是矛盾的斗争性,它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学生活动:根据矛盾的“斗争性”含义填空。善一(恶)悲一(喜)攻一(守)深一(浅)强一(弱)
攻击一(守卫)吸引—(排斥)战争一(和平)高兴一(悲伤)民主一(专政)教师:以上知识中悲与喜、攻与守、吸引与排斥等都是对立斗争的具体表现,那么,日常生活中的斗争能否等同于哲学上所讲的“斗争”呢?如果不能,这两者是何关系?请同学们再举一此例子。学生:(讨论、举例)师总结: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二者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多媒体展示:一根木棒在不折断的情况卜,怎样才能使它变短呢? 学生讨论回答:找一根长的木棒与其相比。
师总结:问题说明矛盾双方一方面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同时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学生活动:根据矛盾的“同一性”填空: 教(学)相长
虚中见(实)唇寒(齿亡)小中见(大)乐极生(悲)居安思(危)祸(福)相依
教师:矛盾双方既有同一性,也有斗争性。同学们伸出右手,跟我一起体验“手就包含着矛盾,大拇指朝一个向,其余四个朝一个方向,这样才能握得紧,才能劳动。”请大家根据自己的感悟,归纳出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学生:(答案略)教师归纳总结“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三、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方法论(情境延伸)
教师:同学们都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章中描写了一个与外界隔绝、风景秀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和谐的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
从哲学角度看,这个世外桃源就真的一点矛盾也没有吗? 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从而得出矛盾的普遍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教师:那么,我们怎样来对待这些矛盾呢? 提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方法论)多媒体展示: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说的是家家都有矛盾,但每一家的矛盾各不相同,同一个家庭在不同的时期也会面对不同的矛盾。就某一家庭来说,有父母之间的矛盾,有子女之间的矛盾,有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矛盾等。在家庭的诸多矛盾中,每一种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在同一个矛盾中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也会有很大的差别。这就需要我们在面对和处理家庭矛盾时,注意区分各种不同的矛盾和同一个矛盾中的不同方面。探究:(1)上述事实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①“家家都有矛盾,但每一家的矛盾各不相同”,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个家庭区别于其他家庭的特殊本质。
②“同一个家庭在不同的时期也会面对不同的矛盾”,如:在孩子上学、走上工作岗位、结婚等不同阶段父母和孩子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家庭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
③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如“父母矛盾、子女矛盾、父子矛盾”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在家庭中,父母有对孩子的期望,孩子也有对父母的期望”,说明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都体现了针对矛盾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办法,你还知道那些类似的成语?
通过这个事例来讲解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兵来将挡”“水来土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都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
四、矛盾普遍性、特殊性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情感升华)
多媒体展示: 材料一: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谈到“相异律”时说,大地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国王不信,马上派卫士和宫女到御花园中去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总是被指出它们之间有不同的地方。后来,他讲“同一律”时又说,大地间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国王又派卫士宫女去找,结果找来的树叶总是被指出它们的共同性和一般性。
材料二:邓小平说,“不管白猫黑猫,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探究:(1)从材料一中,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2)材料二中,白猫、黑猫与猫是什么关系? 学生:(答案略)
师总结:大地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大地间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这是矛盾的普遍性。白猫、黑猫是特殊性,猫是普遍性。
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又离不开普遍性,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教师:想一想猫在什么范围内是普遍性的矛盾,在什么范围是特殊性的矛盾,为什么? 学生讨论分析。
黑猫、白猫 猫 动 物 生物(特殊性)(普遍性)(特殊性)(普遍性)(特殊性)(普遍性)师总结: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教师:同学们,你们还能举出实际生活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之间相互转化的例子么? 学生讨论回答。
多媒体播放视频:农村医疗改革试点、推广 背景资料:“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大方向的决议是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2006年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提出“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从2004年下半年起就已经开始探讨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并在2005年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方案研究设计工作。同时,一些由地方主导的试点也在陆续展开。2007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并明确2007年将在有条件的省份选择一两个市,进行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启动,2008年总结试点经验、继续推广,预计到2009 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开。探究:(1)试解释农村医疗改革试点推广体现了什么原理?
(2)请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抓好典型”的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农村医疗改革从试点到推广,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情感升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是完全正确的,就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这是普遍性、共性,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是特殊性、个性。我们做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它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因血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五、课后小结(总结提升)
【教后反思】
新课程倡导“以生为主”,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本课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结合学生身边的事例及典型事例创设了多种情境,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调动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但是,本课案例比较零散、多样,让学生有一点眼花缭乱的感觉。事实上,一节好的政治课应该是简约的,这将是我在今后教学中需要改进的。
第五篇: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案例
人生与哲学
教学案例展示
第六课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教案作者:田小锋 职 称:一级教师 工作单位:彬县职教中心
第六课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教学目标】
1、认知: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观点。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
3、运用: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教学重点】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教学难点】
1、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录像:
《猫和老鼠》片段
学生分析两者的关系,引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提问: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哪些这样的事例和现象? 学生小组竞赛活动:
1分钟之内,以列举的生活中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最多为胜。
我们身边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有: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
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 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
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等; 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新课讲授〉
一、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万物莫不有对”,是说事物之中或事物之间具有两面性。例如:网络对人们来说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通过它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 野,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会使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可以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同学们列举出了许多这样的事物和现象,哲学上把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幻灯片:讲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 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
(1)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不可分割。(2)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又指事物之间。(3)哲学上的矛盾不能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对立的双方力量是不均衡的,如漫画:“他敢剪吗?”这种力量的不均衡,引起事物的自身调整、变化和发展,事物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幻灯片:猫和老鼠的斗争
马克思曾说:“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这样精美吗?”在马克思看来,锁的制造日臻完善,钞票的印刷日臻精美,应该到事物的反面去寻找答案。为什么?因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3、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问题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要求我们 要坚持两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和全面地看问题。认清事物的两个方面,有利于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事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只有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正确方法,促进事物的发展。
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看上去有点傻,有点笨,但他脚踏实地,埋头工作,纯朴憨厚,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步,这正是他做人的聪明之处。从许三多身上,我们如何认识傻和聪明之间的对立统一呢?
二、矛盾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幻灯片:矛盾的许三多
小组讨论活动:人无完人,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自身的优缺点。
故事:胆小
我们用矛盾的观点来看我们自身,矛盾也是我们人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在解决矛盾中我们得到成长。
三、正确处理人生矛盾,积极促进自身发展 幻灯片:下雨好不好?好不好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活动:故事会。各组代表讲述积极面对人生中各种问题、正确处理人生中各种矛盾的故事。学生讨论交流感受。
对待人生中的各种矛盾,历来有不同的人生态度。从同学们讲述的各类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正视生活中的矛盾,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全面认识和协调处理矛盾的不同方面,积极化解矛盾,消除对立,在解决矛盾中推动人生发展。而消极的态度是害怕矛盾,掩盖矛盾,表现为两种极端相反的倾向:一种倾向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简单化和偏激,排斥不同,激化矛盾;另一种倾向是回避矛盾,把一切归结于命运,消极地听从命运的安排。所以,换一种态度,就会换一种人生。
四、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幻灯片:寓言故事 这个寓言说明什么呢?
事物的发展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部原因(外因),另一方面是内部原因(内因)。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即事物内部矛盾。
幻灯片:鸡蛋变小鸡
教师结合幻灯片讲解,内外因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合适的温度只有作用到种鸡蛋上才能孵出小鸡,作用到石头上则不能。
学习了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处理 自身努力与外部条件的关系,一方面要努力争取和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发展自己,把握机遇,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内,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活动:顺境、逆境之我见
刘默涵和她的默涵助学基金告诉我们:顺境和逆境都是外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你自己,无数成功的人生都在说明:人生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促进人生发展,创造出自己理想的人生。
〈课堂小结〉
1、幻灯片,师生一起进行课堂学习内容小结,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本课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