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概述教学过程的矛盾一般情形及其动力特征表现 矛盾:
概述教学过程的矛盾一般情形及其动力特征表现 矛盾:
(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动力特征表现:
(1)教学过程的两种动力:教学过程的内部动力、教学过程的外部动力(2)教学过程的动力特征:方向性、动态性、转化性、强度性多样性、差异性 2.从基层教学工作中,认识到此问题的重要意义。
答:基层工作的经历,让我更多地了解了最底下学校的工作及教师的工作生活情况,结合这些经历,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加强过程性管理,加大督促随检力度
在管理的过程中,谁都会思考这样的问题:那就是结果和过程的关系。对于级别越高的领导机关,他们不可能抓到过程,所以只有侧重于结果,即“我要的是葫芦”;但对于基层管理单位,大的结果不容易得到,所以,抓好过程不失为管理的一种好的措施。
而且,在惠阳淡水的时候,每次考核、检查结果下来,我们总是在最后一位,尽管,客观地说,我们也有努力了的地方,我们也在某些方面有了改进,但是,相对于全乡中优秀的学校,我们的确还差的很远,于是乎,所有人都开始泄气:干也是倒数第一,不干也是倒数第一,最终的结果是可想而知——永远抬不起头来。
其实,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一个人对外界条件的感知性。任何一个人,不论年龄大小,不论职位高低,他都需要上级的激励,就像现在素质教育提倡的一样。那么,要激励这些薄弱学校包含总结汇报、文档下载、旅游景点、考试资料、资格考试、外语学习、行业论文、出国留学以及结合基层教学经历等内容。教学:《平平搭积木》体会
经过几个月的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并结合用于实际教学中,我深知自己在识字教学这一块上较为薄弱,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花了较多的时间来集体交流识字方法。我鼓励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他们似乎有了兴致。当李俊铭说他记住了呢字,“口、尼 →呢”时,大家都想起了《日月明》中会意字的表述方法,很自然的,其他同学也快速采用了拆分的方法识字“门、日→ 间”;“此、二 →些”;“人、主 →住”。我不能和孩子们说这种方法没有和字本身的意思结合起来,和《日月明》中会意字的识记方法不同。大家能这样拆开来记已经不错了,甚至在将来还可以顺势引导他们对于形声字的认识,不是很意外的收获吗? 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自渎、选代表读、分角色朗读、小组赛读、师生比赛读??通过反复朗读,学生们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到:平平搭了四间房,一间给爷爷和他的书住;一间给奶奶和自己住;一间给爸爸妈妈住;一间给没有房子的人住;他还要搭许多的子,给大家住。此外在情境图的帮助下,在分角色朗读中学生又感悟除了奶奶的话要用亲切、疑问的语气来读。而多种形式地朗读后,学生还感悟出了平平是个心中有他人,善良聪明的好孩子。
当然,课堂中也有令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例如,在指导朗读时,我这样问:平常你的奶奶是怎样和你说话的?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课堂纪律一时难以控制。的确,每位学生对外婆奶奶的印象都不同,有的奶奶是快人快语的,有的奶奶的慢声细语的。所以这样的问题是没有什么可取性的。不如直接点明:奶奶通常都是和蔼的,因此读奶奶的话时应该慢一些,轻一些。这样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也大大节约了时间。课堂节奏自然也快了起来。所以教师学习要求更加明确,提出的问题更加准确。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我试图以“最后一间房子是给谁住”这个问题来引出孩子们对平平美好品质的认识和赞美,可当孩子们回答完“给没有房子的人住”后,有个学生没经我的允许就发问了: “那全世界有那么多没有房子的人,住得下吗?”我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不说话了。他吐吐舌头闭了嘴,可我知道孩子们其实是很想知道我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无奈我一时语塞,不知该怎么解释他们这个阶段孩子们思维中会有的简单和纯真。
第二篇:教学过程的矛盾一般情形及其动力特征表现矛盾
教学过程的矛盾一般情形及其动力特征表现矛盾:,动力特征表现:,(1)教学过程的两种动力:教学过程的内部动力、教学过程的外部动力,(2)教学过程的动力特征:方向性、动态性、转化性、强度性多样性、差异性2.从基层,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加强过程性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谁都会思考这样的问题:那就是结果和过程的关系,他们不可能抓到过程,抓好过程不失为管理的一种好的措施,要激励这些薄弱学校包含总结 教学过程的矛盾一般情形及其动力特征表现矛盾:(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动力特征表现:
(1)教学过程的两种动力:教学过程的内部动力、教学过程的外部动力
(2)教学过程的动力特征:方向性、动态性、转化性、强度性多样性、差异性 2.从基层教学工作中,认识到此问题的重要意义。
答:基层工作的经历,让我更多地了解了最底下学校的工作及教师的工作生活情况,结合这些经历,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加强过程性管理,加大督促随检力度
在管理的过程中,谁都会思考这样的问题:那就是结果和过程的关系。对于级别越高的领导机关,他们不可能抓到过程,所以只有侧重于结果,即“我要的是葫芦”;但对于基层管理单位,大的结果不容易得到,所以,抓好过程不失为管理的一种好的措施。
而且,在龚湾的时候,每次考核、检查结果下来,我们总是在最后一位,尽管,客观地说,我们也有努力了的地方,我们也在某些方面有了改进,但是,相对于全乡中优秀的学校,我们的确还差的很远,于是乎,所有人都开始泄气:干也是倒数第一,不干也是倒数第一,最终的结果是可想而知——永远抬不起头来。
其实,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一个人对外界条件的感知性。任何一个人,不论年龄大小,不论职位高低,他都需要上级的激励,就像现在素质教育提倡的一样。那么,要激励这些薄弱学校包含总结汇报、文档下载、旅游景点、考试资料、资格考试、外语学习、行业论文、出国留学以及结合基层教学经历等内容。教学体会:
经过几个月的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并结合用于实际教学中,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两点做起:
一、激发兴趣——乐意学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
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
题,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意学。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合群,爱交朋友。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将生字形象地称为“娃娃”或“小客人”,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过程。亲切自然的称呼自然唤起了学生的注意
力,学习的兴趣也随之调动。低年级学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去。
一、变换形式——“玩”中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给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开展游戏,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如在教学新课程“二年级册识字7”时,教师可穿插以下活动辅导教学:出示课文左上方插图,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 在理解“儿歌,”的含义。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注意特征,在教学中,要经常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巩固识字练习。复习生字笔顺时,可以用“对口令”的游戏。如“斗”字的笔顺,口令如下:“斗”字怎么写?“斗”字这样写:点点横竖。这就是“对口令”。复习组词可以用“找朋友”、“词语开花”、“摘苹果”等游戏。
我觉得,语文教学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工作,在今后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我还要不断努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更好的为语文教学服务。
第三篇:教学过程的矛盾与动力
教学过程的矛盾与动力
教学过程的矛盾
教学过程得以展开是由教学过程的矛盾和动力决定的,没有教学过程的矛盾存在,教学就不能称其为教学。教学过程的矛盾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人类所累积知识中的最基本内容。通常各科教材就是这些内容的反映。各科的教材对学生来说属于未知领域,掌握这些内容,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过程。当然学生也可以通过直接经验认识世界,但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获得间接经验来认识世界的。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人类所累积知识中的最基本内容。通常各科教材就是这些内容的反映。各科的教材对学生来说属于未知领域,掌握这些内容,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过程。当然学生也可以通过直接经验认识世界,但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获得间接经验来认识世界的。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教师和教材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表现在了解教材和掌握教材上;二是表现在对教材内容了解的数量上;三是表现在教师能否引导学生顺利进行学习上;四是表现在书本知识变成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成为他们自己的知识财富上。如果没有教学过程的动力,教学过程就难以维持。所以,我们可以依靠教学过程内、外部动力,比如教学主体的兴趣、需要,比如外部的奖励,来激发教学过程,化解相应的矛盾。
一 教学动力相关概念辨析
教学动力与教的动力、教学动力与学习动力是两对既紧密联系、又存在差异的概念。为了全面准确 地理解并揭示教学动力的本质,有必要予以辨析。(一)教学动力与教的动力按照通常的理解,教的动力就是教师的工作动力,它由教师的需要、兴趣、意志、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因素构成。根据其来源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外部动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总是受社会地位、经济待遇、工作条件的影响。如我们对四川省某中学175名教师的调查后发现,绝大多数教师认为,“缺少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收入低福利待遇差”、“教育经费不足”、“住房拥挤”是导致他们工作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其比例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8410%、9710%、8617%、7417%。因此,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加教育经费、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生活环境是形成教师工作动力的有效途径,能够调动教师执教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利用外界的积极因素,巩固教师的专业思想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能使他们具有献身于教育与教学工作的精神,并通过多种形式将其转化为具有能量的心理需要。其二,内部动力。它来自教师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和教育教学观、学生观。人生价值观、世界观是根本,既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教师个体的整个生活目标、道德理想与意志,也可以直接影响他的兴趣、爱好和情操,乃至影响他的全部个性品质。一般说来,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师,必然有远大理想,坚强的意志,进而拥有正确而持久的动力。在教学工作中,他们能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于教学活动,自觉做到教学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内部动力是教师工作积极性高的决定因素,外部动力只有转化为内部动力,才能对教师的执教行为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基于上述认识,可把教的动力表述为,由社会和教育工作向教师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与满足需要之间的矛盾。教学动力不等于教的动力,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教的动力与教学动力的关系用集合表示为:教的动力<教学动力。如果把教学动力视为一个整体,教的动力则是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它们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没有教的动力,便没有教学动力。教学活动始终是在教师主导下开展起来的,因而教师的工作动力是教学过程运行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教学动力和教的动力毕竟不是同义反复,而是各有各的侧重点。教学动力针对整个教学活动及其过程,重在剖析教学过程中诸因素所形成的矛盾及其运动,充分挖掘个性的教育力量。教的动力只涉及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因素———教师,着力研究教师工作动力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制约,怎样有效控制这些因素,使教师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
它来自教师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和教育教学观、学生观。人生价值观、世界观是根本,既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教师个体的整个生活目标、道德理想与意志,也可以直接影响他的兴趣、爱好和情操,乃至影响他的全部个性品质。一般说来,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师,必然有远大理想,坚强的意志,进而拥有正确而持久的动力。在教学工作中,他们能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于教学活动,自觉做到教学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内部动力是教师工作积极性高的决定因素,外部动力只有转化为内部动力,才能对教师的执教行为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基于上述认识,可把教的动力表述为,由社会和教育工作向教师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与满足需要之间的矛盾。教学动力不等于教的动力,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教的动力与教学动力的关系用集合表示为:教的动力<教学动力。如果把教学动力视为一个整体,教的动力则是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它们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没有教的动力,便没有教学动力。教学活动始终是在教师主导下开展起来的,因而教师的工作动力是教学过程运行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教学动力和教的动力毕竟不是同义反复,而是各有各的侧重点。教学动力针对整个教学活动及其过程,重在剖析教学过程中诸因素所形成的矛盾及其运动,充分挖掘个性的教育力量。教的动力只涉及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因素———教师,着力研究教师工作动力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制约,怎样有效控制这些因素,使教师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
(二)教学动力与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乃是推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力量,它由学生个体的人生价值观、各种非智力因素以及对其学习活动起促进作用的外部因素或情境等构成。人生价值观是人区分是非、好坏、美丑的观念系统,对学习行为起导向作用。各种非智力因素在学习动力中居于核心地位,而学习动机是核心之核心,因此,在学习动力中,学习动机是核心。这是因为,一方面动机是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其他非智力因素只有转化为动机,才能对人的行为起直接的推动作用。恩格斯曾经指出:“就个别人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可见,学习动机制约着其他非智力因素,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动机是由学生的学习需要所引起的直接推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具有起动、维持和参与功能。
以来源为标准,可把学习动力分成三类。第一,外部动力,即推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外部因素或情境。分数与文凭、奖励与惩罚、表扬与批评、竞争与合作以及人际关系、班级气氛等等,都是外部动力。第二,内部动力,即来自学生个体内在的促使学习行为产生的力量,如学生个体的兴趣、需要、态度、情绪情感、好奇心、自尊心、求知欲、性格、意志和动机等。第三,任务动力,这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动力,或称第三动力。学习活动既不直接受外力推动,也不完全受内心倾向的支配。学生个体既不同别人比输赢,也不自我表现,而是把学习看成一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完成任务就得到满足。这种动力一般是由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等形成的。理想是人对未来景象的设想和追求,它包括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等。信念是对理想和行为准则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仰。理想和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也是鼓舞人从事活动和创造的巨大力量。具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青少年学生,会自觉地把自己的学习与祖国的兴衰联系起来,产生为振兴中华而学习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理想和信念,是青少年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外部动力、内部动力、任务动力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外部动力和任务动力不断向内部动力转化,促使学生产生学习行为。
根据上述分析,教学动力也不等于学习动力,二者紧密相联,互为表面,同时又各有各的特点,存在差异,用集合表示为:学习动力<教学动力。
教学过程的矛盾与动力,这是教学过程得以展开的决定条件,没有教学过程的矛盾存在,教学就不能称其为教学,没有教学过程的动力,教学过程就难以维持。
那么教学过程的矛盾和动力指的是什么呢?学生已有水平(身心、知识技能)和期望他达到的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教学过程的矛盾包括三大方面--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而教学过程的动力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划分,不过我们主要是从教学过程的动力来源这一分类维度将教学过程的动力分为:内部动力外部动力。
最后要了解教学过程动力所具有的六个特征:方向性、动态性、转化性、强度性、多样性、差异性。我们要根据这些特点设计有助于学生发展、引起学生动机的教学活动。
第四篇:基层社区矛盾特征
基层社区矛盾特征、趋势和对策
当前基层社区矛盾特征主要表现为,涉及范围广,由于社会变革的加剧,利益格局的调整而导致基层矛盾与纠纷明显增长,突出表现在劳动用工、婚姻家庭、邻里关系、拆迁补偿、环境污染等多方面,还涉及到工人、农民、退伍军人等各类群体,人员异质性强,主要以个体或集体上访为主。矛盾纠纷复杂化,已经由过去的“一因一果”转向“一因多果”或“多因多果”,在矛盾纠纷中有些涉及到的已经不是个人的利益而是涉及到众多人的利益。调处疑难化,由于增加了当前矛盾纠纷的复杂性,因此也增加了解决矛盾纠纷的难度。另一方面,矛盾纠纷的当事人为维护自身的权益,在问题出现之初,一般都能通过正当的途径和手段寻求党、政组织和有关单位部门解决纷争,但是,一些重大复杂的矛盾纠纷往往很难及时在有关基层部门等到解决,导致纠纷久拖不决,增加了纠纷调解的难度。
矛盾的发展趋势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法治社会的发展进度、执政主体重视程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不可否认,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基层的各种矛盾纠纷有可能将不时出现,但是经过长期的努力,执政主体的重视以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各项制度的完善,这些基层矛盾纠纷终将解决。
面对当前基层矛盾纠纷不断凸显的情况下,应该建立健全立足于基层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
1、加强基层立法,坚持民主政治。必须切实加快基层民主和法制建设进程。基层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离不开政治提供保障,必须将政治文明建设摆在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不断加强基层政治民主建设,不断推进基层民主进程。必须不断建立健全基层法制体系,完善基层法律体系,使基层各项建设和矛盾纠纷的解决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拓宽诉求平台,及时释放怨气。必须建立诉求表达机制,搭建群众诉求表达平台。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基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建立畅通的诉求表达渠道和沟通反馈渠道,降低信访门槛,为群众反映问题、寻求援助、提供建议开通便捷渠道。改进接访方式方法。要继续推进“信访接待日”制度,做到有访必接、接必落实,促进信访问题得以依法妥善解决,坚持将基层矛盾纠纷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要不断改进接访的方式方法,可以采取“送法下乡”的形式,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及时了解群众所需,及早解决群众所急,引导群众依法依理表达需求。
3、建立政府对话机制,搭建群众信访投诉平台。畅通群众投诉渠道。通过各种媒体与群众直接对话或面对面座谈交流,基层干部也要多下基层了解民情,合法合理拓宽群众投诉渠道。
第五篇:谈教学过程中的矛盾与动力
教学过程的矛盾一般情形及其动力特征表现 矛盾:
(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动力特征表现:
(1)教学过程的两种动力:教学过程的内部动力、教学过程的外部动力
(2)教学过程的动力特征:方向性、动态性、转化性、强度性多样性、差异性
基层工作的经历,让我更多地了解了基层学校的工作及教师的工作生活情况,结合这些经历,我有以下思考:
加强过程性管理,加大督促随检力度。在管理的过程中,谁都会思考这样的问题:那就是结果和过程的关系。对于基层管理单位,大的结果不容易得到,所以,抓好过程不失为管理的一种好的措施。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一个人对外界条件的感知性。任何一个人,不论年龄大小,不论职位高低,他都需要上级的激励,就像现在素质教育提倡的一样。
教学体会:
小学数学知识结构单一,呈现方式灵活,许多数学思想、数学法则和数学规律往往依附于一定的感性材料而存在,许多数学问题都能够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甚至有一些数学问题实质上就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现象的翻版,直接显示出生活意义。小学数学也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可以促进人的思维的发展,并体现出时代的整体特征。这些因素正是形成数学素养的先决条件。
一、数学素养的内涵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数学素养与数学课程的 目标和内容直接相关,对于理解数学学科本质,设计数学教学,以及开展数学评价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一般认为,“素养与知识(或认知)、能力(或技 能)、态度(或情意)等概念的不同在于,它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强调了人的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
二、数学素养的教育价值
数学素养,就是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数学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得到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公民的数学素养,《标准(2011 年版)》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现代公民不可缺少的。所谓数学素养是通过数学的学习建立起来的一些思想、方法,以及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
数学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特别关注的问题,也可以说数学素养反映小学数学教学的魂,应有意识地在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时,体现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切实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