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2 23:31: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矛盾---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矛盾---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

第一篇:矛盾---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课堂,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课堂。本课时,本人运用“情境—探究”模式组织教学。通过教师组织构建各种情境,将知识情境化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以自主探究方式得出结论。

【教材分析】

本框题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个框题。从这一框开始学生学习唯物辩证法中最基本的概念——矛盾。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因而本框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接触这一概念的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容易将生活中某些矛盾与哲学上的矛盾相混淆,因此,教学中应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矛盾的含义;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运用:联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含义;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及方法论意义;结合现实生活,分析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二)能力目标

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重难点】

矛盾的概念;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启发式教学

2、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矛盾的含义(情境导入)

教师:我们开始上课了,同学们都到了吗?没来的请举手。呵呵,开个玩笑。老师先出个题考考大家,南北朝诗人王藉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你认为哪句更贴切,为什么?

学生:(因学生还不理解哲学上的矛盾,所以学生对诗句的分析是从语文的角度进行的)此句诗用“鸣”更体现了山的“幽静”,生动的表现了夏日山林的意境。

教师:为什么老师抛出这两个疑问给大家,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两个疑问都体现了矛盾。但是这两种矛盾是不一样的。

第一种矛盾是生活中的矛盾,我们称之为逻辑矛盾。所谓逻辑矛盾,就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

一、互相“打架”的现象。

而王藉诗句中的“鸣”和“幽”体现的则是第二种矛盾——辩证矛盾。所谓辩证矛盾,是指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辩证矛盾属于哲学上的矛盾,即在哲学世界中,我们所说的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就是矛盾的概念。教师:既然,王藉的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体现了矛盾,下面找同学从哲学上分析一下诗句是如何体现矛盾的对立和统一的。学生:“鸣”和“幽”是相互排斥的,它们是对立的。同时鸟的“鸣”更体现了山的“幽”,“幽”和“鸣”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夏日山林的意境,因此“鸣”和“幽”又是相互统一的。既对立又统一,这就是矛盾。

教师:同学回答得很好,前面几章我们学习过联系和发展,我们知道,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所以,我们说,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分析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及辩证关系。

二、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及辩证关系

1.斗争性

多媒体播放动画视频:《汤姆和杰瑞》

探究:猫和老鼠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猫和老鼠自古以来就是“老冤家”,一个追、一个逃,二者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可以随光线的阴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老鼠的听觉极为灵敏,稍有动静就藏得无影无踪,猫则在脚下生成了肉垫,走起路来无声无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就是矛盾的斗争性,它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教师:悲与喜、攻与守、吸引与排斥等都是对立斗争的具体表现,那么,日常生活中的斗争能否等同于哲学上所讲的“斗争”呢?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二者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课本68页专家点评)。同学们理解矛盾的斗争性了么?

2.同一性

师:在讲矛盾同一性的之前,我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成语故事——唇亡齿寒,春秋时,晋国的邻近有虢、虞两个小国。晋国想举兵攻打虢国,但要打虢国,晋国大军必须经过虞国。晋献公于是用美玉和名马作礼物,送给虞国国君虞公,请求借道让晋军攻打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谏劝虞公不要答应,但虞公贪图美玉和名马,还是答应给晋献公借道。宫之奇劝谏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依靠呀!虢国和虞国两国就好像嘴唇和牙齿一样,嘴唇没有了,牙齿岂能自保?一旦晋国灭掉虢国,虞国一定会跟着被灭亡。这”唇亡齿寒“的道理,您怎么就不明白?请您千万不要借道让晋军征伐虢国。”虞公不听谏劝。宫之奇见无法说服虞公,只得带着全家老小,逃到了曹国。这样,晋献公轻而易举地灭掉了虢国。晋军得胜归来,借口整顿兵马,驻扎在虞国,然后发动突然袭击,一下子又灭掉了虞国。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故事中的唇齿也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唇亡齿寒、唇齿相依,说明矛盾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是矛盾同一性的第一方面含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为同一性所制约。正如进攻和防守一样,没有进攻就没有必要防守,没有矛就不需要盾。在教学中,教和学也是一对矛盾,没有教就没有学,反之亦然。矛盾同一性的第二方面含义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进攻和防守是对立的矛盾双方两者可以相互贯通的,即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在战场上,往往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在教学中古人云教学相长也是这个道理。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教师:矛盾双方既有同一性,也有斗争性。那同学能归纳出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么。下面我们听过一个故事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

1、材料一: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直到船长去世,谜底才揭开。

问题一:你知识这个秘密是什么吗?

材料二:原来的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糟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外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欢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原来鲶鱼进入鱼糟,使沙丁鱼感到威胁而紧张起来,加速游动,于是沙丁鱼便活着到了港口。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问题二:“鲶鱼效应”是怎样体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的?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总结:在上面的这个案例中存在着两对矛盾关系,一是沙丁鱼的生与死的矛盾关系,一是沙丁鱼与鲶鱼的矛盾关系。生与死是对立的,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二者又是同一的,没有生就无所谓死,没有死也就无所谓生,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本案例中沙丁鱼之所以由死到生,是因为在沙丁鱼中放进了鲶鱼,由于外来的威胁反而促使沙丁鱼的生命活力得到激发,从而实现从死到生的转变,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个条件就是鲶鱼的加入。沙丁鱼与鲶鱼的对立的,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二者又是同一的,鲶鱼因为有弱小的沙丁鱼作为食物而存活下来,更多的沙丁鱼因为鲶鱼的存在而使生命活力得到激发,没有沙丁鱼作为食物鲶鱼无法生存,没有鲶鱼的存在沙丁鱼也同样会死亡,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正是由于两者的这种对立和斗争,促使双方活着回到了港口。可见,矛盾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三、课堂总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同学们要重点掌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对矛盾的含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的吸收和掌握。

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对立统一

2.矛盾的斗争性: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3.矛盾的同一性:相互吸引、相互联结 两个表现方面: A.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B.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对立的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4.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

A.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为同一性所制约。B.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

第二篇:矛盾_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

政国学院

2011级学科教学(思政)

邵志萍

2011302007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矛盾的含义;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运用:联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含义;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及方法论意义;结合现实生活,分析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二)能力目标

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教学重难点】

矛盾的概念;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教学方法】

1、讨论法、启发式教学

2、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教师:事先收集准备视频,flash小动画,材料

学生:预习教材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几个包含矛盾的事例如名言、成语、寓言或某一事件等。【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让他们凭空去理解矛盾这个深刻的哲学概念,还是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必须创建一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深刻的哲学道理。除此之外,教师在讲授本课时,为帮助学生理解矛盾的含义以及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采用新的顺序讲授,期望根据学生的思维习惯特点,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矛盾。【教学过程】

一、矛盾的含义(情境导入)

教师:同学们都到了吗?没来的请举手。

老师先出个题考考大家,南北朝诗人王藉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你认为哪句更贴切,为什么? 学生:(因学生还不理解哲学上的矛盾,所以学生对诗句的分析是从语文的角度进行的)此句诗用“鸣”更体现了山的“幽静”,生动的表现了夏日山林的意境。

教师:为什么老师抛出这两个疑问给大家,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两个疑问都体现了矛盾。但是这两种矛盾是不一样的。

第一种矛盾是生活中的矛盾,我们称之为逻辑矛盾。所谓逻辑矛盾,就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

一、互相“打架”的现象。

而王藉诗句中的“鸣”和“幽”体现的则是第二种矛盾——辩证矛盾。所谓辩证矛盾,是指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辩证矛盾属于哲学上的矛盾,即在哲学世界中,我们所说的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就是矛盾的概念。

教师:既然,王藉的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体现了矛盾,下面找同学从哲学上分析一下诗句是如何体现矛盾的对立和统一的。学生:“鸣”和“幽”是相互排斥的,它们是对立的。同时鸟的“鸣”更体现了山的“幽”,“幽”和“鸣”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夏日山林的意境,因此“鸣”和“幽”又是相互统一的。既对立又统一,这就是矛盾。

教师:同学们,前面几章我们学习过联系和发展,我们知道,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所以,我们说,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二、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及辩证关系(情境延伸)

多媒体播放动画视频:《汤姆和杰瑞》 探究:猫和老鼠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猫和老鼠自古以来就是“老冤家”,一个追、一个逃,二者是相互对立的关系。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就是矛盾的斗争性,它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学生活动:根据矛盾的“斗争性”含义填空。善一(恶)悲一(喜)攻一(守)深一(浅)强一(弱)

攻击一(守卫)吸引—(排斥)战争一(和平)高兴一(悲伤)民主一(专政)教师:以上知识中悲与喜、攻与守、吸引与排斥等都是对立斗争的具体表现,那么,日常生活中的斗争能否等同于哲学上所讲的“斗争”呢?如果不能,这两者是何关系?请同学们再举一此例子。学生:(讨论、举例)师总结: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二者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多媒体展示:一根木棒在不折断的情况卜,怎样才能使它变短呢? 学生讨论回答:找一根长的木棒与其相比。

师总结:问题说明矛盾双方一方面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同时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学生活动:根据矛盾的“同一性”填空: 教(学)相长

虚中见(实)唇寒(齿亡)小中见(大)乐极生(悲)居安思(危)祸(福)相依

教师:矛盾双方既有同一性,也有斗争性。同学们伸出右手,跟我一起体验“手就包含着矛盾,大拇指朝一个向,其余四个朝一个方向,这样才能握得紧,才能劳动。”请大家根据自己的感悟,归纳出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学生:(答案略)教师归纳总结“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三、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方法论(情境延伸)

教师:同学们都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章中描写了一个与外界隔绝、风景秀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和谐的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

从哲学角度看,这个世外桃源就真的一点矛盾也没有吗? 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从而得出矛盾的普遍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教师:那么,我们怎样来对待这些矛盾呢? 提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方法论)多媒体展示: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说的是家家都有矛盾,但每一家的矛盾各不相同,同一个家庭在不同的时期也会面对不同的矛盾。就某一家庭来说,有父母之间的矛盾,有子女之间的矛盾,有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矛盾等。在家庭的诸多矛盾中,每一种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在同一个矛盾中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也会有很大的差别。这就需要我们在面对和处理家庭矛盾时,注意区分各种不同的矛盾和同一个矛盾中的不同方面。探究:(1)上述事实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①“家家都有矛盾,但每一家的矛盾各不相同”,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个家庭区别于其他家庭的特殊本质。

②“同一个家庭在不同的时期也会面对不同的矛盾”,如:在孩子上学、走上工作岗位、结婚等不同阶段父母和孩子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家庭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

③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如“父母矛盾、子女矛盾、父子矛盾”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在家庭中,父母有对孩子的期望,孩子也有对父母的期望”,说明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都体现了针对矛盾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办法,你还知道那些类似的成语?

通过这个事例来讲解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兵来将挡”“水来土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都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

四、矛盾普遍性、特殊性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情感升华)

多媒体展示: 材料一: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谈到“相异律”时说,大地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国王不信,马上派卫士和宫女到御花园中去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总是被指出它们之间有不同的地方。后来,他讲“同一律”时又说,大地间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国王又派卫士宫女去找,结果找来的树叶总是被指出它们的共同性和一般性。

材料二:邓小平说,“不管白猫黑猫,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探究:(1)从材料一中,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2)材料二中,白猫、黑猫与猫是什么关系? 学生:(答案略)

师总结:大地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大地间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这是矛盾的普遍性。白猫、黑猫是特殊性,猫是普遍性。

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又离不开普遍性,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教师:想一想猫在什么范围内是普遍性的矛盾,在什么范围是特殊性的矛盾,为什么? 学生讨论分析。

黑猫、白猫 猫 动 物 生物(特殊性)(普遍性)(特殊性)(普遍性)(特殊性)(普遍性)师总结: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教师:同学们,你们还能举出实际生活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之间相互转化的例子么? 学生讨论回答。

多媒体播放视频:农村医疗改革试点、推广 背景资料:“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大方向的决议是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2006年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提出“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从2004年下半年起就已经开始探讨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并在2005年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方案研究设计工作。同时,一些由地方主导的试点也在陆续展开。2007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并明确2007年将在有条件的省份选择一两个市,进行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启动,2008年总结试点经验、继续推广,预计到2009 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开。探究:(1)试解释农村医疗改革试点推广体现了什么原理?

(2)请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抓好典型”的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农村医疗改革从试点到推广,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情感升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是完全正确的,就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这是普遍性、共性,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是特殊性、个性。我们做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它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因血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五、课后小结(总结提升)

【教后反思】

新课程倡导“以生为主”,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本课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结合学生身边的事例及典型事例创设了多种情境,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调动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但是,本课案例比较零散、多样,让学生有一点眼花缭乱的感觉。事实上,一节好的政治课应该是简约的,这将是我在今后教学中需要改进的。

第三篇: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课前准备: [学生分析]

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接触这一概念的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容易将生活中某些矛盾与哲学上的矛盾相混淆,因此,教学中应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学生任务]

布置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几个包含矛盾的事例,如名言、成语、寓言或某一事件等。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运用: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习惯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能力目标]

初步形成用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理解矛盾是一切现存事物自己运动的原因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 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反对形而上学对矛盾的抹杀和否定。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矛盾的存在,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通过分析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就不会有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教学方法:

1.讨论法、启发式教学

2.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重点、难点: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教学内容分析: 这一框共有两目。

第一目,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矛盾的定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前提——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层涵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设计: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这些内容怎么来理解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创设情境

教师:上节课下课的时候布置给大家的作业都准备了吧,下面我要请几位同学来向全班介绍说明自己找的关于矛盾的事例那些同学来说一下?(学生所讲内容对错与否,教师暂不评价,针对出现的问题,在随后的教学中点评纠正)

(学生可能回答的有: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教与学、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自由与纪律„„)

教师:好的,看来大家课后都很认真地预习了新课,并作了思考。大家先记下他们所说的事例,我们会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分析这些例子。现在给大家欣赏一首艾青的诗——光的赞歌,大家可以出声朗读,感悟这首诗的同时找出诗的当中矛盾的词语。

(ppt)光的赞歌(节选)﹨原著:艾 青﹨每个人的一生﹨ 不论聪明还是愚蠢﹨不论幸福还是不幸﹨ 只要他一离开母体﹨就睁着眼睛追求光明﹨我们从千万次的蒙蔽中觉醒我们从千万种的愚弄中学得了聪明﹨统一中有矛盾、前进中有逆转﹨运动中有阻力、革命中有背叛﹨甚至光中也有暗﹨甚至暗中也有光﹨不少丑恶与自私﹨隐藏在光的下面﹨ 学生讨论,老师引导总结如“聪明与愚蠢”“光与暗”等等,引出课题,导入新课。(老师:这些词语都是一一对应的,相互对立,如果少了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了)

二、讲授新课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教师: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的举例,试着概括出矛盾的含义。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注意:这里所说的“对立”与“统一”是指矛盾内部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不能把它具体化成就是“对立”和“统一”两个词,大家一定要明了这一点。就像是“物质”这个哲学范畴,不能把它具体成每个事物一样。(教师扣住“对立”、“统一”进行概念分析,并结合前面学生的举例及诗句中的词加以点评。)教师:为了更好地掌握矛盾这个概念,请大家把书翻开到课本67页,阅读课堂探究,并讨论思考下面的两个问题。

问题探究:

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略

老师提示: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的观点,“自然界喜欢矛盾”里的“矛盾”就是哲学上讲的矛盾的含义,不是逻辑矛盾。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

一、互相“打架”的现象;辩证矛盾是指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漫画《自相矛盾》的故事。《韩非子》中有一寓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矛盾之说也。”

请问:寓言中所说的“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韩非子》寓言中“矛盾之说也”,指的就是逻辑矛盾,是指语言之间相互对立,前后矛盾;但作为兵器的矛和盾,也确实有对立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教师:好了,理解了矛盾概念之后,我们再一起来探究矛盾的两个属性,首先来一起看漫画,并回答两个问题。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漫画“他敢剪吗?” 请问:

1、他为什么不敢剪?

2、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回答略。

老师总结:在图中,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结论是“不敢剪”。剪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再如:没有作用力就无所谓反作用力,没有化合就无所谓分解,没有遗传就无所谓变异,没有胖就无所谓瘦,没有进攻就无所谓防守,没有战争就无所谓和平,没有苦就无所谓乐,没有穷就无所谓富„„

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矛盾的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

运用:用矛盾的观点来分析上面的话。

老师提示: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同学们打开课本到68页,阅读相关链接,进一步理解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这一同一属性。在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时,要注意:

第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 “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依存。第二,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虚幻的,因而需要一定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就不能实现转化。

设计情境:猫和老鼠是一对“老冤家”,它们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可以随光线的阴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老鼠的听觉极为灵敏,稍有动静就藏得无影无踪,猫则在脚下生成了肉垫,走起路来无声无息。请问:(1)猫和老鼠是怎样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的?

(2)你还能举出生物界的其他事例吗?

教师引导:猫和老鼠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共同发展,猫和老鼠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从这点来看,矛盾是不是促成了事物的发展呢?很明显,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接下来学习矛盾的另一个属性,那就是矛盾的斗争性。

3、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创设情境,播放多媒体:图片“贫富”、“和平与战争”“胖瘦”

教师:大家看这几组图片,在加上前面让大家所举的认为是矛盾的例子,可以知道这些都是对立的具体表现。设问:那么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否等同于哲学上所讲的“斗争”?如果不能,那么这两者是何关系?请同学们再举一些例子

教师引导提示: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哲学上的“矛盾”和日常生活中的“矛盾”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分析学生所举的事例,引导学生总结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什么关系。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教师: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矛盾斗争性与矛盾同一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了解了两者的关系,大家把课本打开到69页,思考探究:(1)史伯和孔子的话中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2)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是为什么?(最关键的是联系自己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两者关系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用联系的观点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

教师:在刚上课的时候让大家记下的同学们举得例子,现在一起来分析一下,看看都涉及到哪些领域?引导学生总结出: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可以从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不同的矛盾来总结)。(如果不够丰富,教师可以再举例引导)从而得出矛盾的普遍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理解矛盾普遍性要注意几点:

第一,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各种事物之间都有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构成矛盾关系。例如,石头和鸡蛋,只有他们处在一个统一体中,相互有关系,才能构成矛盾关系)

第二,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其矛盾作出科学解析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不存在。第三、人们不易觉察的矛盾,不等于矛盾不存在。教师:那么,我们怎样来对待这些矛盾呢?

教师提示引导学生: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方法论)

2、矛盾特殊性的含义

情景导入:运用课本71页探究活动,莱布尼茨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与“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不相同的树叶”观点。

教师:看完这个故事,哪位同学愿意分享自己的感悟呢?(引导同学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并给予一定的肯定,引导学生从相同中把握“矛盾的普遍性”,从不同中把握“矛盾的特殊性”)设计情境:多媒体播放图片:不同的叶子、不同肤色的人、不同的花、一个人的成长照片、西部地区地大物博等图片。

教师:这几组图片反映出了什么哲学道理? 教师导入矛盾特殊性的概念: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特点)(1)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如图片中的不同的叶子、不同肤色的人、不同的花,农业、商业、工业矛盾不同,班里同学样子,爱好也不同(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如一个人的成长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点;生活和学习上所需要解决的矛盾也各不相同。教师:了解了矛盾的特殊性,大家现在把课本打开到70页,阅读探究活动,思考第二个问题,你还知道那些类似的成语?待会请同学来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入乡随俗”、“因材施教”、“兵来将挡”、“水来土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多媒体播放:公孙龙“白马非马”的故事(两千多年前,我国有个叫公孙龙的思想家牵着一匹马出关,把关的人对他说,法令规定不许带马出关。公孙龙说:“我牵的是白马,不是马!白马和马是两回事。”)

教师:请思考公孙龙的论断有无合理性?从哲学角度看它错在什么地方? 教师引导同学回答,“只看到了矛盾的特殊性,没有看到矛盾的普遍性,没有清楚的认识到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矛盾的普遍性”。漫画“吃水果”。(一个平时认为自己很聪明的人,生病后去看医生。医生要他多吃水果,他便让他的儿子去买。他儿子给他买来了苹果,他摇头不吃;买来了葡萄,他也摇头不吃;买来了香蕉,他还是不吃。买来了绦子、波罗、梨等他仍然不吃,并生气地对他的儿子说:“医生让我吃水果,你怎能给我买这些呢?”他的儿子无奈地说:“市场上就有这些水果,你到底要吃什么?”)

教师: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病人没有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没有清楚的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离不开矛盾的特殊性”。共同探究:阅读课本71页探究,讨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什么范围是普遍性的矛盾,在什么范围是特殊性的矛盾,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教师归纳: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场合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注意:“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理解的几个误区:

(1)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普遍现象和特殊现象(no)(2)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矛盾的特殊性(no)(3)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多数与少数、整体与局部的关系(no)(4)就具体事物而言,有的具有矛盾的普遍性,有的具有矛盾的特殊性(no)

4、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教师: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我们的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如“解剖麻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方法都是正确

学生运用:请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的道理。(学生能够回答到两者的辩证关系即可)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课堂练习1.材料:

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 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成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两大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问题一:江总书记讲到的这“两次历史性飞跃”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 问题二:“两大理论成果”产生过程的哲学基础或哲学依据是什么? 教师点拨: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因此,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第四篇: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教案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教案 课前准备: [学生分析]

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接触这一概念的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容易将生活中某些矛盾与哲学上的矛盾相混淆,因此,教学中应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学生任务]

布置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几个包含矛盾的事例,如名言、成语、寓言或某一事件等。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运用: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习惯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能力目标]

初步形成用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理解矛盾是一切现存事物自己运动的原因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

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反对形而上学对矛盾的抹杀和否定。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矛盾的存在,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通过分析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就不会有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教学方法:

1.讨论法、启发式教学

2.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重点、难点: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教学内容分析: 这一框共有两目。

第一目,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矛盾的定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前提——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层涵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设计: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这些内容怎么来理解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创设情境

教师:上节课下课的时候布置给大家的作业都准备了吧,下面我要请几位同学来向全班介绍说明自己找的关于矛盾的事例那些同学来说一下?(学生所讲内容对错与否,教师暂不评价,针对出现的问题,在随后的教学中点评纠正)(学生可能回答的有: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教与学、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自由与纪律……)

教师:好的,看来大家课后都很认真地预习了新课,并作了思考。大家先记下他们所说的事例,我们会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分析这些例子。现在给大家欣赏一首艾青的诗——光的赞歌,大家可以出声朗读,感悟这首诗的同时找出诗的当中矛盾的词语。

(PPT)光的赞歌(节选)﹨原著:艾 青﹨每个人的一生﹨ 不论聪明还是愚蠢﹨不论幸福还是不幸﹨ 只要他一离开母体﹨就睁着眼睛追求光明﹨我们从千万次的蒙蔽中觉醒我们从千万种的愚弄中学得了聪明﹨统一中有矛盾、前进中有逆转﹨运动中有阻力、革命中有背叛﹨甚至光中也有暗﹨甚至暗中也有光﹨不少丑恶与自私﹨隐藏在光的下面﹨

学生讨论,老师引导总结如“聪明与愚蠢”“光与暗”等等,引出课题,导入新课。

(老师:这些词语都是一一对应的,相互对立,如果少了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了)

二、讲授新课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教师: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的举例,试着概括出矛盾的含义。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注意:这里所说的“对立”与“统一”是指矛盾内部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不能把它具体化成就是“对立”和“统一”两个词,大家一定要明了这一点。就像是“物质”这个哲学范畴,不能把它具体成每个事物一样。(教师扣住“对立”、“统一”进行概念分析,并结合前面学生的举例及诗句中的词加以点评。)

教师:为了更好地掌握矛盾这个概念,请大家把书翻开到课本67页,阅读课堂探究,并讨论思考下面的两个问题。

问题探究:

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略

老师提示: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的观点,“自然界喜欢矛盾”里的“矛盾”就是哲学上讲的矛盾的含义,不是逻辑矛盾。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

一、互相“打架”的现象;辩证矛盾是指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漫画《自相矛盾》的故事。《韩非子》中有一寓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矛盾之说也。”

请问:寓言中所说的“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韩非子》寓言中“矛盾之说也”,指的就是逻辑矛盾,是指语言之间相互对立,前后矛盾;但作为兵器的矛和盾,也确实有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五篇: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本框题地位

本框题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个框题。从这一框开始学生学习唯物辩证法中最基本的概念——矛盾。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因而本框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内容分析

这一框共有两目。

第一目,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含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学生分析

“矛盾”一词对高二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矛盾”,并且时常要解决一些“矛盾”。陌生的是哲学上的矛盾是对日常生活中的矛盾的抽象、概括、总结,学生不容易理解、掌握。鉴于学情分析,在设计时力求贴近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贴近当前的形势,引导学生思考、感悟、理解并认同。同时,教学中应坚持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

三、设计思想

教育理念: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原则:遵循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的积累,将对矛盾的理解从生活常识的层次提高到哲学的层面,实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有机统一。

通过对生活、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帮助学生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运用:联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含义;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结合现实生活,分析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2.能力目标:

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矛盾的概念;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六、教学过程

在设计本课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赋予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以新时代内容,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

二、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教学中坚持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突破难点和重点。

三、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把握。运用多媒体手段,但又不拘泥多媒体,有板书、讨论等;对待教材也能科学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附板书设计: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

2、矛盾同一性的含义

3、矛盾斗争性的含义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3、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正确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有重要意义

下载矛盾---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矛盾---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导学案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 第一框题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 矛盾的含义、矛盾同一性及其两方面含义、矛盾动斗争性及其属性、......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5篇)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课前准备: [学生分析] 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接触这一概念的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容易将生活中某些矛盾与哲学上的矛盾相混淆,......

    第九课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目标:了解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明确矛盾普遍性的含义及要求;知道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和三种情形;理解矛盾普......

    第九课第二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一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学案 新课导入 美国有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来有许多鹿群和狼群。人们为了保护鹿群,把狼全打死了。鹿群在尽享......

    高二政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学案分析

    高二政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学案分析 【学习目标】 .识记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

    教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课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授课教师:唐煜班级:高三(7)班时间:2012年10月24日 一、 课时:6-1 二、 课题:第四课 分析矛盾 辩证思维 第一节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第一框 矛盾......

    第九课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导学案5篇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一框题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学习目标: 了解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识记并理解矛盾的含义。 (3)理解并运用矛盾的......

    高中政治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精品教案 新人教必修4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矛盾的含义 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 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 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