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时间:2019-05-14 14:09: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九课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九课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第一篇:第九课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教学目标:

了解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明确矛盾普遍性的含义及要求;知道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和三种情形;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初步懂得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道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进程 复习:看目录回忆: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普遍性——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实质——事物的前进或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途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状态——量变与质变

原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导入课:将学: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

(实质与核心)

矛盾

根本内容源泉动力

构成发展

(总特征)(总特征)

P67引言:矛盾观点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导入:比较:王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安石“一鸟不鸣山更幽”谁更好?为什么??包含什么哲理:爱因斯坦“光既是波,又是微粒”;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板书: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矛盾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含义: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注:①平常讲矛盾更指对立,但哲学中讲的矛盾既有对立又有统一,如波与粒统一于光,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统一于资本主义社会

②对立统一是指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而不是一方是对立另一方是统一

③哲学中讲的矛盾是辩证矛盾≠逻辑矛盾(如说话做事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无处不在)(可以避免)

④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存在于事物之间,或者说是更大范围的事物内部

如:

⑤这种对立统一关系是“事物内部”所具有的——表明矛盾是事物所固有的,不是外加,是客观的⑥矛盾是客观的,但并非任何事物之间都成构成矛盾

由含义可以看出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

板书:

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双方相互对立

探究理解:不见高山,不显平川——同一性;不是鱼死,就是网破——斗争性

相互依存:P67漫画《你敢吗》他真的敢吗?如果他点了会怎样?这说明什么哲理?

P67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相互转化:P67老子:“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失败乃成功之母;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苦尽甘来;居安思危为之、学之,则难者亦易;不为、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巴尔扎克: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相互排斥: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同化贮存能量,异化释放能量,两种相反的作用,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是剥削者、统治者,无产阶级是被剥削者、被统治者,两者地位和利益是相互对立、斗争的例:喜——悲;攻——守;强——弱;深——浅;

吸引——排斥;遗传——变异;民主——法制;战争——和平注意: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日常生活、政治生活所说的斗争

(共性、一般)(个性、个别)

(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

板书:

3、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1)区别:见

2(2)联系:①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

如:磁铁异性才相吸,同性相斥

P67赫拉克利特名言“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

P67探究2史伯名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意:不同的事物结合才能生成万物,否则不能存在和发展

强调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相反相成的事物才能形成统一体

P67探究2孔子名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意:君子和谐相处却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却不和谐相处

强调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

“寓于”即存在于。

如:教与学的矛盾存在于学校教育中

又如: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共同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两者之间是剥削与

被剥削的关系,其利益需求是相互排斥的;而无产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没有依存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他们之间的相互排斥与斗争。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如:正是由于同化与异化这对矛盾不断作用促使生物体不断成长

正是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推动社会由低到高,由原始社会、奴隶

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不断发展。

(4)方法论: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探究:从中国古代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到英国莫尔的“乌托邦”,他们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然而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他们的理想也只能是一种空想。

1、为什么“他们的理想只能是一种空想” ?

2、我们应如何对待现实生活存在的矛盾?

板书:

(二)矛盾的普遍性

1.含义: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空间、横向

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时间、纵向

(也可称“共性”或“一般”)

举例:事事有矛盾

时时有矛盾:

人,作为生命体,一生始终存在着同化与异化的矛盾运动,这种矛

盾运动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

幼年时期——生长发育——同化>异化(合成大于分解)

理解矛盾普遍性要注意几点:

第一,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各种事物之间

都有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构成矛盾关系)

第二,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其矛盾作出科学解析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第三、人们不易觉察的矛盾,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注意:矛盾的普遍性有两种含义

(1)第一种含义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第二种是指同类事物共同的状态本质和属性。简单理解就是同类事物的共性(共同点)

2.方法论: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方法解决矛盾。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

反例:蔡桓公讳疾忌医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日:“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反例:“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板书:

(三)矛盾的特殊性

1.含义: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也可称“个性”或“个别”。

含义包含两层意思:(1)矛盾着的事物各有其特点;(2)矛盾事物的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表现(三种情形)

①不同的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横向)

——世界上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区分不同事物

例:各有解释

一学生提出:“打人与被打有何不同”,请教老师。

历史老师:打人是侵略者,被打是受害者。

英语老师:打人是主动式,被打是被动式。

物理老师:打人是施力,被打是受力。

教导主任:各记大过一次。

上述事例告诉我们不同的学科研究的矛盾不同。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纵向)

——区分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的依据

例: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不同时代存在不同的矛盾

毛泽东:带领我们站起来;邓小平:带领我们富起来;江胡:带领我们强起来

例:植物:发芽——幼苗——发育——开花——结果——死亡

例:人类社会:(低——高)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③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例:同为人类为何肤色有区别?

例:猜猜他(她)们是谁?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骑坐赤兔马,提一口青龙偃月刀。

个子不高,面容黑瘦,短平头,头发根根竖立,胡须像隶体“一”字,穿着长衫,常咬着烟嘴。

3.方法论: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二篇:第九课第二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一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学案

新课导入

美国有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来有许多鹿群和狼群。人们为了保护鹿群,把狼全打死了。鹿群在尽享太平的十年里,由4千头猛增到4.2万头。但舒服的生活使它们运动量减少,体质下降,尔后大量死亡,剩下不足4千头。最后只得请回“狼医生”,狼又捕食鹿了,鹿群又恢复了生机。

1、狼与鹿之间有关系吗?这种关系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狼存在的时候,鹿的数量始终无法增加?

3、为什么狼被捕杀了,鹿的数量还会减少? 讲授新课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什么是矛盾(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 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矛盾的对立属性是,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区分生活中的矛盾和哲学上的矛盾,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

一、互相“打架”的现象;辩证矛盾是指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和,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2、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 的属性和趋势。(如P67漫画“他敢剪吗?” 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1)矛盾的双方,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双方共处于一个 中。(如:没有黑,就无所谓白;没有丑,也无所谓美;没有纪律,就没有自由;没有正确,就没有错误)

在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时,要注意:第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 “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依存。第二,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也需要一定的条件。(2)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如:“失败是成功之母”,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 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如新陈代谢过程中的同化与异化;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都是对立的具体表现。)

思考: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否等同于哲学上所讲的“斗争”?

提示: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凡是矛盾,必有斗争,否则,就不成其为对立面,就不成其为矛盾了(斗争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注意:“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 “斗争性”。请根据矛盾的“对立性”含义填空: 喜— 攻— 强—— 深——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1)区别:含义不同:矛盾的统一属性是 同一性;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特点不同: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2)联系:①同一性 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②斗争性 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③矛盾双方既,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1)含义: 有矛盾,有矛盾。(2)理解矛盾普遍性要注意几点:

第一,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各种事物之间都有矛盾。第二,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其矛盾作出科学解析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第三、人们不易觉察的矛盾,不等于矛盾不存在。(3)方法论(即我们怎样来对待这些矛盾)

提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坚持两分法。

2.矛盾的特殊性

(1)含义:即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2)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A、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如对于打人与被打的不同解释)

B、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如植物,人类社会)C、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如人类肤色不同)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漫画“吃水果”。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

水果 苹果、橘子、雪梨„„(共性)(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场合又是可以 的。

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有重要意义。

A、是事物矛盾问题的,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B、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鲜明地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

第三篇:第九课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导学案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一框题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学习目标:

(1)了解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2)识记并理解矛盾的含义。(3)理解并运用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4)记忆并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5)理解并掌握矛盾特殊性的原理、方法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矛盾含义,矛盾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矛盾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一、预习案

(一)教材助读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 和 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2)矛盾的 和 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3)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双方共处于一个 ;二是矛盾双方,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4)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 的倾向和趋势。(5)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同一性以 为前提,没有,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 同一性之中,并为 所制约,没有,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由此推动事物的、和。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即 ;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即。

(2)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 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我们都要,,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特殊性是指。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 ;二是 ; 三是。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 和、和 的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一方面,寓于 之中,并通过 表现出来,没有 就没有 ;另一方面,离不开。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可以相互。(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二)预习自测

判断题: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2.矛盾双方无条件转化。()

3.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4.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斗争性以同一性为前提。()5.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单项选择题:1.矛盾着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是()

A.有条件的 B.无条件的 C.多数情况下是有条件的 D.的多数情况下是无条件的 2.“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首唐诗所包含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矛盾具有同一性 B.矛盾具有斗争性 C.矛盾具有普遍性 D.矛盾具有特殊性 3.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矛盾同一性的是()

A.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B.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C.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D.不见高山,不显平川 “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二、探究案

(一)质疑探究

探究一:看课本67页课堂探究资料

问题探究:

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探究二: 问题探究:他为什么不敢?

探究三: 猫和老鼠是一对“老冤家”,它们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可以随光线的阴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老鼠的听觉极为灵敏,稍有动静就藏得无影无踪,猫则在脚下生成了肉垫,走起路来无声无息。问题探究:猫和老鼠是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了,这是为什么呢?

(二)我的知识网络图

(三)当堂检测

1、医生让一病人多吃水果,可病人拒绝吃苹果、桔子、香蕉,并且喊:“我要吃水果。”这一病人的错误在于()

A.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

C.夸大了共性与个性的联系

B.忽视了共性和个性的转化

D.不懂得矛盾的共性不能离开个性而存在

2、瓦斯作为威胁煤矿安全的“第一杀手”,令人不寒而栗。山西晋城煤业集团经过多年努力变害为宝,不仅降低了煤矿中瓦斯的含量,还将抽取出的瓦斯加以利用,使它成为清洁、方便的能源。这表明()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B.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

D.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能动作用

3、南北朝时的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的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王安石的错误在于()

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D.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排斥

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4、哲学上讲的“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体现了事物矛盾双方()A.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我的收获”(反思静悟,体验成功)

三、训练案

1、“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蕴涵的哲理是()A.对立统一的关系 B.质量互变的关系

C.肯定与否定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2、下列选项蕴涵了矛盾的同一性的是()

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②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③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④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在传统京剧表演中,同一类型角色的表演有大体一致的程式,就像唱歌、奏乐要遵循一定的乐谱一样。京剧演员在表演中要遵循一定的程式,又要努力创造富有特色的角色。这一艺术要求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普遍性是特殊性的前提

C.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B.矛盾普遍性是特殊性的表现 D.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4、右图是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的作品。画面上明明画了一只逼真的烟斗,而画上的法文写的却是“这不是一只烟斗”。在画面情境中,烟斗的形象与文字含义之间的关系属于()

A.自相矛盾的关系

B.辩证法的矛盾关系

C.诡辩的关系

D.辩证否定的关系

5、“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这体现的哲理是

()

A.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社会发展规律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6.2008年12月5日,面对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突出矛盾,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酝酿14年的燃油税方案征求意见稿终于出台。海南是燃油税改革的试点省份,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每年燃油附加费的收入有十亿多,而刚开始时只有两亿多。由于资金充裕,银行也愿意贷款修路,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专家指出,实行燃油税改革,有利于建立和完善既反映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变化和企业生产成本,又考虑国内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有利于抑制燃油的不合理消费,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推行燃油税改革先试点再在全国施行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第四篇: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课前准备: [学生分析]

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接触这一概念的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容易将生活中某些矛盾与哲学上的矛盾相混淆,因此,教学中应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学生任务]

布置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几个包含矛盾的事例,如名言、成语、寓言或某一事件等。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运用: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习惯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能力目标]

初步形成用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理解矛盾是一切现存事物自己运动的原因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 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反对形而上学对矛盾的抹杀和否定。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矛盾的存在,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通过分析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就不会有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教学方法:

1.讨论法、启发式教学

2.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重点、难点: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教学内容分析: 这一框共有两目。

第一目,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矛盾的定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前提——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层涵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设计: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这些内容怎么来理解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创设情境

教师:上节课下课的时候布置给大家的作业都准备了吧,下面我要请几位同学来向全班介绍说明自己找的关于矛盾的事例那些同学来说一下?(学生所讲内容对错与否,教师暂不评价,针对出现的问题,在随后的教学中点评纠正)

(学生可能回答的有: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教与学、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自由与纪律„„)

教师:好的,看来大家课后都很认真地预习了新课,并作了思考。大家先记下他们所说的事例,我们会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分析这些例子。现在给大家欣赏一首艾青的诗——光的赞歌,大家可以出声朗读,感悟这首诗的同时找出诗的当中矛盾的词语。

(ppt)光的赞歌(节选)﹨原著:艾 青﹨每个人的一生﹨ 不论聪明还是愚蠢﹨不论幸福还是不幸﹨ 只要他一离开母体﹨就睁着眼睛追求光明﹨我们从千万次的蒙蔽中觉醒我们从千万种的愚弄中学得了聪明﹨统一中有矛盾、前进中有逆转﹨运动中有阻力、革命中有背叛﹨甚至光中也有暗﹨甚至暗中也有光﹨不少丑恶与自私﹨隐藏在光的下面﹨ 学生讨论,老师引导总结如“聪明与愚蠢”“光与暗”等等,引出课题,导入新课。(老师:这些词语都是一一对应的,相互对立,如果少了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了)

二、讲授新课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教师: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的举例,试着概括出矛盾的含义。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注意:这里所说的“对立”与“统一”是指矛盾内部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不能把它具体化成就是“对立”和“统一”两个词,大家一定要明了这一点。就像是“物质”这个哲学范畴,不能把它具体成每个事物一样。(教师扣住“对立”、“统一”进行概念分析,并结合前面学生的举例及诗句中的词加以点评。)教师:为了更好地掌握矛盾这个概念,请大家把书翻开到课本67页,阅读课堂探究,并讨论思考下面的两个问题。

问题探究:

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略

老师提示: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的观点,“自然界喜欢矛盾”里的“矛盾”就是哲学上讲的矛盾的含义,不是逻辑矛盾。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

一、互相“打架”的现象;辩证矛盾是指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漫画《自相矛盾》的故事。《韩非子》中有一寓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矛盾之说也。”

请问:寓言中所说的“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韩非子》寓言中“矛盾之说也”,指的就是逻辑矛盾,是指语言之间相互对立,前后矛盾;但作为兵器的矛和盾,也确实有对立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教师:好了,理解了矛盾概念之后,我们再一起来探究矛盾的两个属性,首先来一起看漫画,并回答两个问题。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漫画“他敢剪吗?” 请问:

1、他为什么不敢剪?

2、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回答略。

老师总结:在图中,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结论是“不敢剪”。剪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再如:没有作用力就无所谓反作用力,没有化合就无所谓分解,没有遗传就无所谓变异,没有胖就无所谓瘦,没有进攻就无所谓防守,没有战争就无所谓和平,没有苦就无所谓乐,没有穷就无所谓富„„

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矛盾的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

运用:用矛盾的观点来分析上面的话。

老师提示: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同学们打开课本到68页,阅读相关链接,进一步理解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这一同一属性。在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时,要注意:

第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 “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依存。第二,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虚幻的,因而需要一定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就不能实现转化。

设计情境:猫和老鼠是一对“老冤家”,它们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可以随光线的阴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老鼠的听觉极为灵敏,稍有动静就藏得无影无踪,猫则在脚下生成了肉垫,走起路来无声无息。请问:(1)猫和老鼠是怎样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的?

(2)你还能举出生物界的其他事例吗?

教师引导:猫和老鼠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共同发展,猫和老鼠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从这点来看,矛盾是不是促成了事物的发展呢?很明显,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接下来学习矛盾的另一个属性,那就是矛盾的斗争性。

3、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创设情境,播放多媒体:图片“贫富”、“和平与战争”“胖瘦”

教师:大家看这几组图片,在加上前面让大家所举的认为是矛盾的例子,可以知道这些都是对立的具体表现。设问:那么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否等同于哲学上所讲的“斗争”?如果不能,那么这两者是何关系?请同学们再举一些例子

教师引导提示: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哲学上的“矛盾”和日常生活中的“矛盾”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分析学生所举的事例,引导学生总结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什么关系。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教师: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矛盾斗争性与矛盾同一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了解了两者的关系,大家把课本打开到69页,思考探究:(1)史伯和孔子的话中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2)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是为什么?(最关键的是联系自己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两者关系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用联系的观点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

教师:在刚上课的时候让大家记下的同学们举得例子,现在一起来分析一下,看看都涉及到哪些领域?引导学生总结出: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可以从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不同的矛盾来总结)。(如果不够丰富,教师可以再举例引导)从而得出矛盾的普遍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理解矛盾普遍性要注意几点:

第一,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各种事物之间都有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构成矛盾关系。例如,石头和鸡蛋,只有他们处在一个统一体中,相互有关系,才能构成矛盾关系)

第二,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其矛盾作出科学解析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不存在。第三、人们不易觉察的矛盾,不等于矛盾不存在。教师:那么,我们怎样来对待这些矛盾呢?

教师提示引导学生: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方法论)

2、矛盾特殊性的含义

情景导入:运用课本71页探究活动,莱布尼茨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与“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不相同的树叶”观点。

教师:看完这个故事,哪位同学愿意分享自己的感悟呢?(引导同学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并给予一定的肯定,引导学生从相同中把握“矛盾的普遍性”,从不同中把握“矛盾的特殊性”)设计情境:多媒体播放图片:不同的叶子、不同肤色的人、不同的花、一个人的成长照片、西部地区地大物博等图片。

教师:这几组图片反映出了什么哲学道理? 教师导入矛盾特殊性的概念: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特点)(1)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如图片中的不同的叶子、不同肤色的人、不同的花,农业、商业、工业矛盾不同,班里同学样子,爱好也不同(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如一个人的成长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点;生活和学习上所需要解决的矛盾也各不相同。教师:了解了矛盾的特殊性,大家现在把课本打开到70页,阅读探究活动,思考第二个问题,你还知道那些类似的成语?待会请同学来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入乡随俗”、“因材施教”、“兵来将挡”、“水来土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多媒体播放:公孙龙“白马非马”的故事(两千多年前,我国有个叫公孙龙的思想家牵着一匹马出关,把关的人对他说,法令规定不许带马出关。公孙龙说:“我牵的是白马,不是马!白马和马是两回事。”)

教师:请思考公孙龙的论断有无合理性?从哲学角度看它错在什么地方? 教师引导同学回答,“只看到了矛盾的特殊性,没有看到矛盾的普遍性,没有清楚的认识到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矛盾的普遍性”。漫画“吃水果”。(一个平时认为自己很聪明的人,生病后去看医生。医生要他多吃水果,他便让他的儿子去买。他儿子给他买来了苹果,他摇头不吃;买来了葡萄,他也摇头不吃;买来了香蕉,他还是不吃。买来了绦子、波罗、梨等他仍然不吃,并生气地对他的儿子说:“医生让我吃水果,你怎能给我买这些呢?”他的儿子无奈地说:“市场上就有这些水果,你到底要吃什么?”)

教师: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病人没有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没有清楚的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离不开矛盾的特殊性”。共同探究:阅读课本71页探究,讨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什么范围是普遍性的矛盾,在什么范围是特殊性的矛盾,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教师归纳: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场合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注意:“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理解的几个误区:

(1)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普遍现象和特殊现象(no)(2)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矛盾的特殊性(no)(3)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多数与少数、整体与局部的关系(no)(4)就具体事物而言,有的具有矛盾的普遍性,有的具有矛盾的特殊性(no)

4、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教师: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我们的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如“解剖麻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方法都是正确

学生运用:请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的道理。(学生能够回答到两者的辩证关系即可)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课堂练习1.材料:

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 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成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两大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问题一:江总书记讲到的这“两次历史性飞跃”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 问题二:“两大理论成果”产生过程的哲学基础或哲学依据是什么? 教师点拨: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因此,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第五篇: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教案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教案 课前准备: [学生分析]

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接触这一概念的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容易将生活中某些矛盾与哲学上的矛盾相混淆,因此,教学中应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学生任务]

布置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几个包含矛盾的事例,如名言、成语、寓言或某一事件等。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运用: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习惯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能力目标]

初步形成用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理解矛盾是一切现存事物自己运动的原因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

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反对形而上学对矛盾的抹杀和否定。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矛盾的存在,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通过分析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就不会有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教学方法:

1.讨论法、启发式教学

2.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重点、难点: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教学内容分析: 这一框共有两目。

第一目,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矛盾的定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前提——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层涵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设计: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这些内容怎么来理解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创设情境

教师:上节课下课的时候布置给大家的作业都准备了吧,下面我要请几位同学来向全班介绍说明自己找的关于矛盾的事例那些同学来说一下?(学生所讲内容对错与否,教师暂不评价,针对出现的问题,在随后的教学中点评纠正)(学生可能回答的有: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教与学、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自由与纪律……)

教师:好的,看来大家课后都很认真地预习了新课,并作了思考。大家先记下他们所说的事例,我们会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分析这些例子。现在给大家欣赏一首艾青的诗——光的赞歌,大家可以出声朗读,感悟这首诗的同时找出诗的当中矛盾的词语。

(PPT)光的赞歌(节选)﹨原著:艾 青﹨每个人的一生﹨ 不论聪明还是愚蠢﹨不论幸福还是不幸﹨ 只要他一离开母体﹨就睁着眼睛追求光明﹨我们从千万次的蒙蔽中觉醒我们从千万种的愚弄中学得了聪明﹨统一中有矛盾、前进中有逆转﹨运动中有阻力、革命中有背叛﹨甚至光中也有暗﹨甚至暗中也有光﹨不少丑恶与自私﹨隐藏在光的下面﹨

学生讨论,老师引导总结如“聪明与愚蠢”“光与暗”等等,引出课题,导入新课。

(老师:这些词语都是一一对应的,相互对立,如果少了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了)

二、讲授新课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教师: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的举例,试着概括出矛盾的含义。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注意:这里所说的“对立”与“统一”是指矛盾内部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不能把它具体化成就是“对立”和“统一”两个词,大家一定要明了这一点。就像是“物质”这个哲学范畴,不能把它具体成每个事物一样。(教师扣住“对立”、“统一”进行概念分析,并结合前面学生的举例及诗句中的词加以点评。)

教师:为了更好地掌握矛盾这个概念,请大家把书翻开到课本67页,阅读课堂探究,并讨论思考下面的两个问题。

问题探究:

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略

老师提示: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的观点,“自然界喜欢矛盾”里的“矛盾”就是哲学上讲的矛盾的含义,不是逻辑矛盾。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

一、互相“打架”的现象;辩证矛盾是指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漫画《自相矛盾》的故事。《韩非子》中有一寓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矛盾之说也。”

请问:寓言中所说的“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韩非子》寓言中“矛盾之说也”,指的就是逻辑矛盾,是指语言之间相互对立,前后矛盾;但作为兵器的矛和盾,也确实有对立统一的关系。

下载第九课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九课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