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的矛盾与动力[合集]

时间:2019-05-13 21:20: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过程的矛盾与动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过程的矛盾与动力》。

第一篇:教学过程的矛盾与动力

教学过程的矛盾与动力

教学过程的矛盾

教学过程得以展开是由教学过程的矛盾和动力决定的,没有教学过程的矛盾存在,教学就不能称其为教学。教学过程的矛盾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人类所累积知识中的最基本内容。通常各科教材就是这些内容的反映。各科的教材对学生来说属于未知领域,掌握这些内容,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过程。当然学生也可以通过直接经验认识世界,但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获得间接经验来认识世界的。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人类所累积知识中的最基本内容。通常各科教材就是这些内容的反映。各科的教材对学生来说属于未知领域,掌握这些内容,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过程。当然学生也可以通过直接经验认识世界,但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获得间接经验来认识世界的。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教师和教材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表现在了解教材和掌握教材上;二是表现在对教材内容了解的数量上;三是表现在教师能否引导学生顺利进行学习上;四是表现在书本知识变成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成为他们自己的知识财富上。如果没有教学过程的动力,教学过程就难以维持。所以,我们可以依靠教学过程内、外部动力,比如教学主体的兴趣、需要,比如外部的奖励,来激发教学过程,化解相应的矛盾。

一 教学动力相关概念辨析

教学动力与教的动力、教学动力与学习动力是两对既紧密联系、又存在差异的概念。为了全面准确 地理解并揭示教学动力的本质,有必要予以辨析。(一)教学动力与教的动力按照通常的理解,教的动力就是教师的工作动力,它由教师的需要、兴趣、意志、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因素构成。根据其来源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外部动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总是受社会地位、经济待遇、工作条件的影响。如我们对四川省某中学175名教师的调查后发现,绝大多数教师认为,“缺少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收入低福利待遇差”、“教育经费不足”、“住房拥挤”是导致他们工作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其比例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8410%、9710%、8617%、7417%。因此,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加教育经费、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生活环境是形成教师工作动力的有效途径,能够调动教师执教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利用外界的积极因素,巩固教师的专业思想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能使他们具有献身于教育与教学工作的精神,并通过多种形式将其转化为具有能量的心理需要。其二,内部动力。它来自教师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和教育教学观、学生观。人生价值观、世界观是根本,既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教师个体的整个生活目标、道德理想与意志,也可以直接影响他的兴趣、爱好和情操,乃至影响他的全部个性品质。一般说来,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师,必然有远大理想,坚强的意志,进而拥有正确而持久的动力。在教学工作中,他们能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于教学活动,自觉做到教学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内部动力是教师工作积极性高的决定因素,外部动力只有转化为内部动力,才能对教师的执教行为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基于上述认识,可把教的动力表述为,由社会和教育工作向教师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与满足需要之间的矛盾。教学动力不等于教的动力,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教的动力与教学动力的关系用集合表示为:教的动力<教学动力。如果把教学动力视为一个整体,教的动力则是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它们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没有教的动力,便没有教学动力。教学活动始终是在教师主导下开展起来的,因而教师的工作动力是教学过程运行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教学动力和教的动力毕竟不是同义反复,而是各有各的侧重点。教学动力针对整个教学活动及其过程,重在剖析教学过程中诸因素所形成的矛盾及其运动,充分挖掘个性的教育力量。教的动力只涉及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因素———教师,着力研究教师工作动力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制约,怎样有效控制这些因素,使教师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

它来自教师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和教育教学观、学生观。人生价值观、世界观是根本,既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教师个体的整个生活目标、道德理想与意志,也可以直接影响他的兴趣、爱好和情操,乃至影响他的全部个性品质。一般说来,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师,必然有远大理想,坚强的意志,进而拥有正确而持久的动力。在教学工作中,他们能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于教学活动,自觉做到教学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内部动力是教师工作积极性高的决定因素,外部动力只有转化为内部动力,才能对教师的执教行为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基于上述认识,可把教的动力表述为,由社会和教育工作向教师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与满足需要之间的矛盾。教学动力不等于教的动力,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教的动力与教学动力的关系用集合表示为:教的动力<教学动力。如果把教学动力视为一个整体,教的动力则是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它们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没有教的动力,便没有教学动力。教学活动始终是在教师主导下开展起来的,因而教师的工作动力是教学过程运行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教学动力和教的动力毕竟不是同义反复,而是各有各的侧重点。教学动力针对整个教学活动及其过程,重在剖析教学过程中诸因素所形成的矛盾及其运动,充分挖掘个性的教育力量。教的动力只涉及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因素———教师,着力研究教师工作动力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制约,怎样有效控制这些因素,使教师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

(二)教学动力与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乃是推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力量,它由学生个体的人生价值观、各种非智力因素以及对其学习活动起促进作用的外部因素或情境等构成。人生价值观是人区分是非、好坏、美丑的观念系统,对学习行为起导向作用。各种非智力因素在学习动力中居于核心地位,而学习动机是核心之核心,因此,在学习动力中,学习动机是核心。这是因为,一方面动机是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其他非智力因素只有转化为动机,才能对人的行为起直接的推动作用。恩格斯曾经指出:“就个别人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可见,学习动机制约着其他非智力因素,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动机是由学生的学习需要所引起的直接推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具有起动、维持和参与功能。

以来源为标准,可把学习动力分成三类。第一,外部动力,即推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外部因素或情境。分数与文凭、奖励与惩罚、表扬与批评、竞争与合作以及人际关系、班级气氛等等,都是外部动力。第二,内部动力,即来自学生个体内在的促使学习行为产生的力量,如学生个体的兴趣、需要、态度、情绪情感、好奇心、自尊心、求知欲、性格、意志和动机等。第三,任务动力,这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动力,或称第三动力。学习活动既不直接受外力推动,也不完全受内心倾向的支配。学生个体既不同别人比输赢,也不自我表现,而是把学习看成一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完成任务就得到满足。这种动力一般是由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等形成的。理想是人对未来景象的设想和追求,它包括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等。信念是对理想和行为准则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仰。理想和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也是鼓舞人从事活动和创造的巨大力量。具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青少年学生,会自觉地把自己的学习与祖国的兴衰联系起来,产生为振兴中华而学习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理想和信念,是青少年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外部动力、内部动力、任务动力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外部动力和任务动力不断向内部动力转化,促使学生产生学习行为。

根据上述分析,教学动力也不等于学习动力,二者紧密相联,互为表面,同时又各有各的特点,存在差异,用集合表示为:学习动力<教学动力。

教学过程的矛盾与动力,这是教学过程得以展开的决定条件,没有教学过程的矛盾存在,教学就不能称其为教学,没有教学过程的动力,教学过程就难以维持。

那么教学过程的矛盾和动力指的是什么呢?学生已有水平(身心、知识技能)和期望他达到的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教学过程的矛盾包括三大方面--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而教学过程的动力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划分,不过我们主要是从教学过程的动力来源这一分类维度将教学过程的动力分为:内部动力外部动力。

最后要了解教学过程动力所具有的六个特征:方向性、动态性、转化性、强度性、多样性、差异性。我们要根据这些特点设计有助于学生发展、引起学生动机的教学活动。

第二篇:教学过程的矛盾一般情形及其动力特征表现矛盾

教学过程的矛盾一般情形及其动力特征表现矛盾:,动力特征表现:,(1)教学过程的两种动力:教学过程的内部动力、教学过程的外部动力,(2)教学过程的动力特征:方向性、动态性、转化性、强度性多样性、差异性2.从基层,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加强过程性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谁都会思考这样的问题:那就是结果和过程的关系,他们不可能抓到过程,抓好过程不失为管理的一种好的措施,要激励这些薄弱学校包含总结 教学过程的矛盾一般情形及其动力特征表现矛盾:(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动力特征表现:

(1)教学过程的两种动力:教学过程的内部动力、教学过程的外部动力

(2)教学过程的动力特征:方向性、动态性、转化性、强度性多样性、差异性 2.从基层教学工作中,认识到此问题的重要意义。

答:基层工作的经历,让我更多地了解了最底下学校的工作及教师的工作生活情况,结合这些经历,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加强过程性管理,加大督促随检力度

在管理的过程中,谁都会思考这样的问题:那就是结果和过程的关系。对于级别越高的领导机关,他们不可能抓到过程,所以只有侧重于结果,即“我要的是葫芦”;但对于基层管理单位,大的结果不容易得到,所以,抓好过程不失为管理的一种好的措施。

而且,在龚湾的时候,每次考核、检查结果下来,我们总是在最后一位,尽管,客观地说,我们也有努力了的地方,我们也在某些方面有了改进,但是,相对于全乡中优秀的学校,我们的确还差的很远,于是乎,所有人都开始泄气:干也是倒数第一,不干也是倒数第一,最终的结果是可想而知——永远抬不起头来。

其实,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一个人对外界条件的感知性。任何一个人,不论年龄大小,不论职位高低,他都需要上级的激励,就像现在素质教育提倡的一样。那么,要激励这些薄弱学校包含总结汇报、文档下载、旅游景点、考试资料、资格考试、外语学习、行业论文、出国留学以及结合基层教学经历等内容。教学体会:

经过几个月的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并结合用于实际教学中,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两点做起:

一、激发兴趣——乐意学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

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

题,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意学。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合群,爱交朋友。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将生字形象地称为“娃娃”或“小客人”,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过程。亲切自然的称呼自然唤起了学生的注意

力,学习的兴趣也随之调动。低年级学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去。

一、变换形式——“玩”中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给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开展游戏,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如在教学新课程“二年级册识字7”时,教师可穿插以下活动辅导教学:出示课文左上方插图,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 在理解“儿歌,”的含义。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注意特征,在教学中,要经常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巩固识字练习。复习生字笔顺时,可以用“对口令”的游戏。如“斗”字的笔顺,口令如下:“斗”字怎么写?“斗”字这样写:点点横竖。这就是“对口令”。复习组词可以用“找朋友”、“词语开花”、“摘苹果”等游戏。

我觉得,语文教学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工作,在今后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我还要不断努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更好的为语文教学服务。

第三篇:概述教学过程的矛盾一般情形及其动力特征表现 矛盾:

概述教学过程的矛盾一般情形及其动力特征表现 矛盾:

(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动力特征表现:

(1)教学过程的两种动力:教学过程的内部动力、教学过程的外部动力(2)教学过程的动力特征:方向性、动态性、转化性、强度性多样性、差异性 2.从基层教学工作中,认识到此问题的重要意义。

答:基层工作的经历,让我更多地了解了最底下学校的工作及教师的工作生活情况,结合这些经历,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加强过程性管理,加大督促随检力度

在管理的过程中,谁都会思考这样的问题:那就是结果和过程的关系。对于级别越高的领导机关,他们不可能抓到过程,所以只有侧重于结果,即“我要的是葫芦”;但对于基层管理单位,大的结果不容易得到,所以,抓好过程不失为管理的一种好的措施。

而且,在惠阳淡水的时候,每次考核、检查结果下来,我们总是在最后一位,尽管,客观地说,我们也有努力了的地方,我们也在某些方面有了改进,但是,相对于全乡中优秀的学校,我们的确还差的很远,于是乎,所有人都开始泄气:干也是倒数第一,不干也是倒数第一,最终的结果是可想而知——永远抬不起头来。

其实,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一个人对外界条件的感知性。任何一个人,不论年龄大小,不论职位高低,他都需要上级的激励,就像现在素质教育提倡的一样。那么,要激励这些薄弱学校包含总结汇报、文档下载、旅游景点、考试资料、资格考试、外语学习、行业论文、出国留学以及结合基层教学经历等内容。教学:《平平搭积木》体会

经过几个月的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并结合用于实际教学中,我深知自己在识字教学这一块上较为薄弱,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花了较多的时间来集体交流识字方法。我鼓励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他们似乎有了兴致。当李俊铭说他记住了呢字,“口、尼 →呢”时,大家都想起了《日月明》中会意字的表述方法,很自然的,其他同学也快速采用了拆分的方法识字“门、日→ 间”;“此、二 →些”;“人、主 →住”。我不能和孩子们说这种方法没有和字本身的意思结合起来,和《日月明》中会意字的识记方法不同。大家能这样拆开来记已经不错了,甚至在将来还可以顺势引导他们对于形声字的认识,不是很意外的收获吗? 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自渎、选代表读、分角色朗读、小组赛读、师生比赛读??通过反复朗读,学生们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到:平平搭了四间房,一间给爷爷和他的书住;一间给奶奶和自己住;一间给爸爸妈妈住;一间给没有房子的人住;他还要搭许多的子,给大家住。此外在情境图的帮助下,在分角色朗读中学生又感悟除了奶奶的话要用亲切、疑问的语气来读。而多种形式地朗读后,学生还感悟出了平平是个心中有他人,善良聪明的好孩子。

当然,课堂中也有令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例如,在指导朗读时,我这样问:平常你的奶奶是怎样和你说话的?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课堂纪律一时难以控制。的确,每位学生对外婆奶奶的印象都不同,有的奶奶是快人快语的,有的奶奶的慢声细语的。所以这样的问题是没有什么可取性的。不如直接点明:奶奶通常都是和蔼的,因此读奶奶的话时应该慢一些,轻一些。这样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也大大节约了时间。课堂节奏自然也快了起来。所以教师学习要求更加明确,提出的问题更加准确。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我试图以“最后一间房子是给谁住”这个问题来引出孩子们对平平美好品质的认识和赞美,可当孩子们回答完“给没有房子的人住”后,有个学生没经我的允许就发问了: “那全世界有那么多没有房子的人,住得下吗?”我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不说话了。他吐吐舌头闭了嘴,可我知道孩子们其实是很想知道我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无奈我一时语塞,不知该怎么解释他们这个阶段孩子们思维中会有的简单和纯真。

第四篇:谈教学过程中的矛盾与动力

教学过程的矛盾一般情形及其动力特征表现 矛盾:

(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动力特征表现:

(1)教学过程的两种动力:教学过程的内部动力、教学过程的外部动力

(2)教学过程的动力特征:方向性、动态性、转化性、强度性多样性、差异性

基层工作的经历,让我更多地了解了基层学校的工作及教师的工作生活情况,结合这些经历,我有以下思考:

加强过程性管理,加大督促随检力度。在管理的过程中,谁都会思考这样的问题:那就是结果和过程的关系。对于基层管理单位,大的结果不容易得到,所以,抓好过程不失为管理的一种好的措施。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一个人对外界条件的感知性。任何一个人,不论年龄大小,不论职位高低,他都需要上级的激励,就像现在素质教育提倡的一样。

教学体会:

小学数学知识结构单一,呈现方式灵活,许多数学思想、数学法则和数学规律往往依附于一定的感性材料而存在,许多数学问题都能够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甚至有一些数学问题实质上就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现象的翻版,直接显示出生活意义。小学数学也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可以促进人的思维的发展,并体现出时代的整体特征。这些因素正是形成数学素养的先决条件。

一、数学素养的内涵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数学素养与数学课程的 目标和内容直接相关,对于理解数学学科本质,设计数学教学,以及开展数学评价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一般认为,“素养与知识(或认知)、能力(或技 能)、态度(或情意)等概念的不同在于,它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强调了人的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

二、数学素养的教育价值

数学素养,就是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数学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得到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公民的数学素养,《标准(2011 年版)》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现代公民不可缺少的。所谓数学素养是通过数学的学习建立起来的一些思想、方法,以及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

数学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特别关注的问题,也可以说数学素养反映小学数学教学的魂,应有意识地在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时,体现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切实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的矛盾与动力

《语文教学中的矛盾与动力》

语文是一门知识综合性很高的学科,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着知识的深入,难度增大,加之心理上一些胆怯、害羞的因素等,往往在课堂上不愿举手发言。我个人认为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课堂气氛不活跃,从而使课本的知识显的枯燥;第二,没有把学生的兴趣和所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第三,教师的教学手段形式单一;第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在下降等原因。如何打破这种被动的局面,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事件)

在研究中我紧贴自身课堂教学的实际,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主线,总结了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能力提高的基本思路,即课前指导预习——课中创设情境激活课堂――课外进行阅读。通过研究增强了学生热爱学习,积极向上等良好素质,达到了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的目的,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受到了好评。这一课题的研究成功,让我体会到了科研的魅力所在,让我更有信心投入到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在全区课程改革的影响下,学校本着教学就是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一出发点,提出语文教学三步曲。(概念)事件上升为概念2 下面浅谈一下我实验语文教学三步曲的一些具体做法:构筑框架(结构性)4 经验命名(独特性)7 第一步博闻强记:即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效果。关键要素(有什么)3-1 基本程序(程序性)5-1 写作技巧(艺术性--标题、结构等)10-1成功之处

通过学生预习闯关、质疑来检验学生课前预习效果。这一环节大约10分钟。之前我班学生课堂参与率不是很高,举手的总是那么几个人,为了更好地了解预习对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是否有所提升,我进行了一次观察记录,(出示)观察学生预习和没有预习的同学上课发言的主动性,观察预习的学生中课堂发言的主动性是否有所提升,预习的学生中不主动发言的原因。在观察记录中我发现,课前预习对于学生主动投入课堂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唤起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有很大的帮助。理念引领(想什么)1-3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了,自然就有了学习效果。在指导中要重点加强学困生的督导,发挥好小组同学的互帮作用,这样学困生在课堂学习中才有发挥的空间。

为了不使学生的预习带有盲目性,我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指导,提出预习的内容,包括:预习字词,熟练地朗读课文,划自然段,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查找相关的人物资料,学习资料等。

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自学,通过记录和整理,完成好预习。有的孩子还是学习中的有心人,把每课的好词佳句都摘抄下来,把预习笔记变成了采集本,定期翻看,熟记于心,学生们很有成就感。这种学习方式不但让学生积累了知识,而且提升了学习语文的能力。

如在上《卢沟桥》一课时,学生通过预习,了解课文内容,通过上网等多种途径查阅资料,对卢沟桥的科学设计,美丽造型和石柱上的501个石狮很感兴趣,尤其对它的历史意义----卢沟桥事变了解更多,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这节课的课堂气氛非常好,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很高,达到了教学目的。验证了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学习质量的最好方法。

再有我刚上过一节语文课,题目是《明天更辉煌》这节课是为庆祝香港回归而作的,我们班的孩子是2001年出生的孩子,他们没有经历97香港回归那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无法感受到香港回归祖国作者那浓浓的爱国之情,但是,学生通过课前学案的学习,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了香港被英国殖民统治的历史及香港人顽强的奋斗精神,取得的辉煌成就,作为炎黄子孙的他们从心底产生了崇敬之情,课堂学习起来,学生自然就进入了情境,为深入学习课文起到了促进作用,可见学生通过预习,了解了课文内容,扫除了阅读障碍,才能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为下步的自主参与、自主质疑奠定基础。学生的预习有了规范,老师在检验学生预习时,也要下些功夫,形式要多样,如:字词大比拼、朗读擂台赛、课文内容我先知、查找资料我能行等,(这是我设计的学案)通过这样的闯关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教师通过对预习的检查还可以发现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了解课文的难易之处,提炼精讲的内容,避免教学的盲目性,从而教得更活。

另外,在这一环节中,我还让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质疑,培养学生多思、善思、大胆质疑的好习惯。学生能有所疑,就说明学生有所思,有所思就有所读,这为学生的合作探究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理念引领(想什么)1-4 第二步 化疑为知:进行课堂探究、交流展示关键要素(有什么)3-2 基本程序(程序性)5-2 写作技巧(艺术性--标题、结构等)10-2成功之处 这里的“疑” 可以产生于学生课前的预习中,也可以产生于课文理解的交流中,还可以产生于老师的质疑中,无论哪种方式,我觉得教师都要引导好学生,避免把简单的弄复杂,把完整的线索弄凌乱,教师要把握好度,操作细节(精细性)6-1疑从哪来

那就是能引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好比“一触即发”,思考的难度系数既不能过高,使学生思考半天却不能生成问题,也不能过低,让学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我们设置的问题应该处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如:《草船借箭》一课,我们班的学生通过预习产生质疑,题目为什么叫“草船借箭”而不叫“草船骗箭”?这一问题的生成我觉得高度适中,其一,对理解全文有帮助,其二,这里有学生讨论的兴奋点,对学生思维的碰撞有帮助,其三,对课文学习目标的达成有帮助,那就是在讨论中学生会发现诸葛亮善于动脑,从容不迫的聪明才智,这是本节课学生所要学习的重点所在。

问题产生后,学生先自读自悟,读议批画,找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课外资料,生活实际,自己解决问题,并将自读所得在书上作批注,同时记下自己还未懂的问题,之后在学习小组中讨论交流,合作学习,解决疑难。我把班级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数据支撑11设立组长,由组长带领组员讨论学习,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待汇报阶段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学生合作学习后,进行展示汇报,可以四人分工轮流发言,也可推荐1-2人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经常进行小组pk赛,每节课后进行评比,节节评,天天评,周周评,优秀团队上班级明星榜,优秀个人晋升为组长,在荣誉面前人人都有了表达的欲望,课堂气氛更活跃,更高效了。操作细节(精细性)6-2解疑过程

证的心理,都聚精会神地投入到实验中去,学习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直观形象的演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目的,并为学生的心里埋下了科学的种子。

第三步 显露头角:学生拓展运用关键要素(有什么)3-3 基本程序(程序性)5-3 写作技巧(艺术性--标题、结构等)10-3成功之处

组织学生对学习的新知识,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灵活应用练习,教师及时检测、反馈、评价,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知识内化,而且还能拓展升华。

1、在线检测(写作技巧10商榷之一:“在线”的提法意思明白,是在课上的意思,但后边的内容也是“在线”的,都没“下线”,而在此强调“在线”,略显不足—对理解有干扰作用)

课堂练习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要让课堂练习做到适度、高效,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就必须精心设计好每堂课的练习。

2、拓展练习

小练笔。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在研读课文时,从文中提炼出来,在读文、读词、写词的过程中,学生积累了很多好词,在小结课文后,布置小练笔,让学生写一段片断,学生学以致用,把积累的好词好句用在小练笔中,强化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如:在上《老人与海鸥》一课,我设计的小练笔是:如果你是海鸥,在老人的遗像前你会说什么呢?有的孩子从感恩的角度这样说:“谢谢您十几年如一日细心地照顾着我们,让我们无忧无虑地快乐生活,您就是我们的恩人,我们的亲人,我们永远爱您!”还有的孩子这样写:“十几年的快乐相伴,您的身影,您的笑容,您一如既往地对我们慈爱的呼唤,让我们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如今您的身影永远定格在了这里,您不要感到孤单,我们会常来看您的,我的亲人,您一路走好!”这一问题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3、品鉴赏析。

在许多的阅读教学公开课中,我们都能欣赏到美仑美奂的课外延伸,有推荐相关或类似作品阅读的,有开展思想内容探讨的,有进行人文价值引领的„„但无论哪种主题、哪种形式,它都应是课堂的升华与拓展,是点睛与生花的妙笔。如:上完《明天更辉煌》一课,我找了一篇散文诗《归家、归航》,沐过世纪的风雨,一个信念伴随一个民族走过了百年沧桑。长久的期待,苦苦的渴望,今夜紫荆花以一瞬的盛开凝聚了一个世纪的守望。

千紫万红是花,万紫千红是人。从南疆到北国,从东海至西域,延至五洲四洋,花千树,星如雨,狮龙舞。亿万颗心灵为这一时刻歌唱。

香江——长江——黄河,当归家的女儿带一路征尘,踏入家门时,迎接她的,是亲人最真的笑脸,最醇的问候。

火树银花,凤箫声动,狮龙竞舞。任何欢乐的字眼都无法尽述中国人那浓得化不开的激情。

1997.7.1,归家的日子,香江为温情亲情陶醉。1997.7.1,一个民族用无比的欢乐向世界宣告:香港回家了。学生听后声泪俱下,都被诗中的文字所感染,这就是对课文的情感再次表达。

4、盘点收获

总结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主要收获等,选不同类型的学生一两名单独总结,培养学生整合运用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做好了充分的教学准备,准确地钻研教材,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灵活地实施教学活动,就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高效率的语文课堂。理念引领(想什么)1-6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我发现孩子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课前预习和质疑化疑的好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主动学习能力。另外课堂学习情境的创设,教学方式的改变,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积极发言的学生占全班总人数的80%,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具体表现如下:关键要素(有什么)在总结部分也很好

1、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营造了一个自主学习的氛围。

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对所学内容成竹在胸,学习兴趣浓厚,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他们敢于表达,善于思考,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孩子们的动手,动脑能力不断提升。

(2)提高了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

一般课堂中,学生参与的时间占整节课时间的百分比为50%左右,而实施了三步教学法的研究后,学生参与程度均达到80%以上,可以说参与程度是比较高的。数据支撑11在课堂里,到处都是孩子们的用武之地,他们不仅主动参与,而且动口、动脑、动手,学生在合作中互进,在探究中提升。

(3)读好书习惯的培养,提高了学习效率,拓展了孩子的知识面。课堂变成了学堂,班级语文学习成绩在年组名列前茅。

2、提升了教师个人的教育智慧

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有大幅度的提升,能以科学的方式,方法,指导语文课堂教学。在研究中我能大量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自学,阅读语文课堂教学的书籍,积极参加区、校组织的科研培训活动,认真做好记录,遇到不懂的问题虚心向同年组的老师请教,能把研究的方式,方法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实践中,在学校上公开课,课后认真听取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反思。对于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精彩情景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教学随笔和案例分析,所撰写的科研论文《探索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主动性学习的研究》获国家级论文奖,被评为区科研先进个人,区课改先进个人,校科研型先进教师。我有信心坚持走教育、科研相结合的道路,一、坚持学习,勤字当头。勤于阅读,读专业书、理论书,注重在教育动态中不断获取新的教育理论,提高自身的研究修养。勤于积累,这是厚积薄发的需要。只有采集花粉才能酿出甜蜜,我将坚持做好摘记,勤于总结,主动积极地吸纳别人的成功经验,发觉自身的不足。

二、坚持科研,锲而不舍 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继续做好课题的研究、实验。如果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对学习而言,那么对于教学则应是“教而不研则退,研而不教则废”。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面前,珍惜时间、奋发努力,在获取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比较丰富的经验的基础上,力争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一流的工作。

三、坚持交流,持续发展

对教学的探索研究只是刚刚有了起步,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模式,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相信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将实现由教师到科研型教师的角色转变。

下载教学过程的矛盾与动力[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过程的矛盾与动力[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矛盾_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 政国学院2011级学科教学(思政)邵志萍 2011302007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矛盾的含义;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矛盾普遍性、特......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教学过程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教学过程 导入“真相只有一个”,大家知道这是谁的台词吗?对,他就是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名侦探柯南!那么今天我们就与柯南一起踏上寻宝之路,学习新的知识《实践......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案例

    人生与哲学 教学案例展示 第六课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教案作者:田小锋 职 称:一级教师 工作单位:彬县职教中心 第六课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教学目标】 1、认知:通过教学,使......

    矛盾---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课堂,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课堂。本课时,本人运用“情境—探究”模式组织教学。......

    关于2012年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变化研究生暑期学校范文合集

    关于“2012年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变化研究生暑期学校 ——海洋中的涡旋与波动” 第三轮通知 各有关单位及各位专家、同学: “2012年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变化研究生暑期学校—......

    第六课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教案

    第六课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知: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情感态度观念......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的教案(本站推荐)

    教学目标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教育《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学生了解“矛盾” 、“对立” 、“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

    教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课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授课教师:唐煜班级:高三(7)班时间:2012年10月24日 一、 课时:6-1 二、 课题:第四课 分析矛盾 辩证思维 第一节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第一框 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