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目前中国面临的六大社会问题
目前中国面临的六大社会问题
[ 一] 腐败。中国官员腐败的人数之多举世无双,早在十年前在老百姓中就有这样的推断,中国的处级以上官员全部枪毙会有几个冤枉的,但如果隔一个枪毙一个就有一大批漏网的。这虽然可能是调侃的一句,但足以说明中国的贪官太多。数目之大触目惊心,据权威人士估算中国每年有上万亿被贪,还有上万亿被吃喝嫖赌。据南方某报透露,一个地级的付市长在澳门赌博一次就输掉4000万。国企营业额的百分之二被贪占挥霍。范围之广令人发指,腐败不仅存在于党,政,工,青,妇,团,人大,政协,公,检,法,国企,而且早已严重的渗透到部队,学校。[ 二]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实现充分就业的压力极大。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7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而2009年《社会蓝皮书》显示,中国城镇的实际失业率为9.4%。还有学者认为,“目前国家公布的失业率只统计了城镇失业状况,并没有包括现在农村的1.5亿富余劳动力。如果把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算入,我国失业率就要高达20%。”
有两个现象值得引起人们特别关注。一是农民工失业首当其冲。几个月当中,仅广东省就有几百万农民工失业返乡。而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当中,工资性收入所占比例越来越高,2007年接近39%。农民工的大量失业,必然会对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总体情况产生明显的影响。
另一个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突出。2007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到近500万人,到10月底尚有140多万大学毕业生未能找到工作。估计2008年和2009年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均在150万人左右。
同改革开放前以及改革开放初很不相同的是,如今未能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在学期间往往投入了大量的经济成本,许多大学毕业生的家长往往是倾其大部分收入供子女上大学,所以,这些人一旦失业,那么就很有可能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 三] 低收入群体生活状态急剧恶化。低收入者经不起经济萧条的打击。他们的收入水准本来就只是刚好温饱。在这样的情况下,整个国家的经济状况一旦恶化,就意味着低收入者基本购买力的降低,可能连温饱的日子都要受影响。
重要的是,同许多国家相比,中国对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存缺少一个兜底性的社会保护制度。在为时不短的一个时期当中,中国在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基本民生方面的公共投入在GDP当中所占的比例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一。大量的低收入者缺少起码的最低生活保障或者享受不到足额的、政策所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作为中国最大社会群体的农民从总体上来说甚至没有完整的社会保障。对大批的低收入者来说,由于缺少生存底线的保障,其基本生存恶化状况到什么地步,向下变化的空间有多大,没有限度,难以预期。[ 四]中等收入者发展受阻。正常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应当呈现出一种“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状态,即: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这样两极的人数比例较小,而中等收入群体人数的比例最大。基于这样一种社会阶层结构,社会才能实现安全与和谐的局面。有学者认为中国目前中等收入者的比例为15%~23%,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到2020年就会达到40%左右。
但是,这一轮经济波动会使中等收入者的发展受到明显阻碍。一方面,中等收入者的人数会减少。比如,经济效益降低和产品订单减少,使许多企业开始裁员,大量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失去岗位。另一方面,现有许多中等收入者的财富开始缩水。
中等收入者家庭财富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财产性收入的增加,而经济波动必然会造成房市和股市走低,甚至造成银行利率降低。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中等收入者的家庭财富包括房屋资产和金融资产无疑会明显甚至是大幅度地缩水。显然,在经济波动时期,中国中等收入者群体的发展将会出现一个停滞甚至是倒退的局面。[ 五]劳资纠纷和冲突加重。随着现代化和市场经济进程的推进,劳资关系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必然会越来越大,劳资关系是否公正与合理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社会能否安全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国的市场经济正处在一个初期阶段。在这样一个阶段,劳资双方在解决相互间矛盾时,“强资本弱劳工”的现象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就必然地会造成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被损害、劳动条件恶化等情形,进而必然会引发纠纷和冲突。
近年来,由不良劳资关系所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如农民工工资被严重拖欠、低工资、劳动超时、工伤事故、社会保险以及同工不同酬等等相继出现并有加重的趋势。从1997年到2006年,全国劳动争议受理的案件迅速增多,每年增幅在20%以上,短短10年当中,就从1997年的71524件增加到2006年的317162件,数量增加了3倍以上。在劳动争议受理的案件当中,绝大多数是由劳动者基础性基本权利如劳动报酬、保险福利、劳动合同和工伤等问题所引发的劳动争议。劳资纠纷和冲突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所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
比如,只是在2008年11月的一个月当中,广东东莞出现规模较大的劳资激烈冲突的事件,重庆市主城区、湖北省荆州市、海南省三亚市、甘肃省兰州市、云南省大理市和广东省汕头市相继出现由劳资纠纷所引发的出租司机系列罢运事件。[ 六] 群体性事件可能增多。中国近年来社会矛盾加重的标志之一是群体性事件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出现此种现象,在于中国改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从改革初期的凡是介入改革过程的人或群体一般来说均为获益者的增益型改革,逐渐过渡到利益结构调整型的改革。利益调整型改革是指对社会整体利益结构进行重大调整的改革,介入者在利益方面得失不一。
同时,由于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民生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社会不公现象比较突出,各个利益群体之间出现了某种零和博弈而不是互惠互利的局面。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官民之间、劳资之间、穷富之间种种纠纷和冲突不可避免地形成。这种纠纷和冲突达到一定地步,便形成了群体性事件现象。
从2008年9月至11月短短的几个月当中,中国群体性事件迅速增多,几乎是集中出现。如广东东莞劳资纠纷事件、多个地方的出租司机罢运事件、川渝9~10月教师罢课事件、湖南吉首93非法集资事件、重庆巫溪919车祸事件、河北廊坊1019铁路征地事件、江西铜鼓县1024山林纠纷事件、深圳宝安区117对讲机砸人事件、甘肃1117陇南事件、湖北武汉1118下岗职工上访事件、重庆开县1121村民煤矿冲突事件等一系列群体性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参与群体性事件的成员来源比较广泛,往往是来自社会的各个主要群体,如工人、农民、教师和复转军人,等等。
上述社会问题具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基础性,即:这些社会问题多集中在民众基本生存底线方面,多同基本民生问题息息相关;二是紧迫性,即:这些社会问题及其负面效应往往在短时间之内就会迅速加重或扩张;三是连带性,即:在某个特定的条件下,这些社会问题当中的某个问题有时甚至会由原本属于个案化的社会问题演变为整体化的社会问题。
第二篇:中国当前食品安全面临的社会问题
中国当前食品安全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食品安全的问题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本文将对食品安全的现状以及食品安全的特点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几点基本措施,应对现状备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
关键词:食品安全现状措施 中国食品安全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人们饮食文化日益多样化,食品卫生与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食品安全已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很多知名国内外公司近期曝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却令人大失所望。
肯德基、真功夫被曝冰块菌落超标,脏过马桶水。国外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是非常注重的,因此,洋品牌非常受中国消费者青睐。可近年来,肯德基等洋快餐企业频频出现食品安全问题,2013年7月,肯德基被曝冰块细菌严重超标,脏过马桶水,此事一出立即引起市民广泛关注。调查人员在崇文门的肯德基、真功夫和麦当劳3家快餐店中,取回可食用冰块进行抽样检测。检测结果发现,肯德基、真功夫的冰块菌落数量高于国家标准,且高于马桶水箱水样品的5倍至12倍,结果令人震惊。肯德基冰块事件,不仅凉了洋快餐市场,也凉了消费者的心。按照国家《冷冻饮品卫生标准》,在冷冻饮品中,每毫升可食用冰块的菌落总数不得超过100个,每100毫升样品不得超过6个大肠菌群,而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得检出。对此,肯德基21日表示,公司高度重视这一报道,对这样的情况深表歉意,并监督餐厅立即按照标准严格清洁消毒制冰机和相关设备,而相关人员21日上午探访三家门店发现,带冰块饮料仍在出售。肯德基等知名洋企业在中国频频爆出食品安全问题,看来在国内这种“九龙治水”“违法成本过低”的监管环境下,洋品牌也未必可信了!维C银翘片“含毒”,中成药安全引人忧。维C银翘片为中药片剂,是一般家庭常备的治流行性感冒药。广西盈康的维C银翘片更是伴随广西人“家庭药箱”近50年。2013年4月,广药子公司被曝违法使用硫磺熏蒸的山银花及其枝叶生产药品,其出产的维C银翘片可能涉“毒”,一时间消费者的“用药安全”成为关注焦点。砷、汞残留,该事件将严重影响消费者对维C银翘片的信任度。维C银翘片是广药自主研发的药物,有几家下属企业都生产此药。在维C银翘片事件后,有股东表示,作为专业的药企,主业尚且存在如此质量黑洞,凉茶方面质量频发就不难理解。4月9日,广西药监部门通报,经食品药品检验机构对广西盈康药业维C银翘片库存和已上市产品进行检验,重金属砷、汞、铅、镉、铜及二氧化硫的含量,均低于国家药典委员会公示的限量规定。而广西盈康药业在接受采访时,也回避了是否存在以山银花枝叶代替山银花的投料问题。4月9日,广西药监部门通报检验结果后,盈康药业承认,由于其上游企业宝山堂伪造生产记录和有关单据,公司未能及时发现,给消费者带来了用药安全隐患。处置“毒银翘片”不能弃卒保车,唯有如此,整个药品安全链条才能在彻骨的痛感下起到刮骨疗毒的功效。如果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小小的宝山堂制药,那么,下一次问题药品事件或将不远。
二、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特点
食品安全问题似有愈演愈烈之势,概括起来,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问题食品的涉及面越来越广。问题食品已从过去的粮油肉禽蛋菜豆制品、水产品等传统主副食品,扩展到水果、酒类、南北干货类、奶制品、炒货食品等,呈立体式、全方位态势。二是问题食品的危害程度越来越深,已从食品外部的卫生危害走向了食品内部的安全危害。过去只注意食品细菌总数,现在是深入食品内部的农药、化肥、化学品残留。三是制毒制劣手段越来越多样、越来越“深入”、手法越来越隐蔽,从食品外部的走向内部的、从物理的走向化学的。从曝光的有毒有害食品看,犯罪分子制毒制假手法花样翻新、五花八门。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1)政府部门缺位、监督不力。
中国的食品监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之间要么会出现争着监管、重复执法的现象,要么会出现争着不管、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这就给某些食品行业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负责食品安全的部门有工商、质检、卫生、农业、林业等10多个部门,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协作。主管部门缺位,执法力度不到位,对食品安全监督的薄弱等都让问题弄产品多躲过重重关卡进入市场。
(2)消费者安全意识薄弱。
许多消费者缺乏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识假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有些消费者在消费时,受个人收入低等原因的制约,首先考虑的是价格因素,不懂得购买和使用有生产许可和使用安全食品标志的食品,加上片面追求感观鲜亮,忽视产品的内在品质,即便是在自身的合法权益收到损害时,大多是吃出问题不维权。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较低,自我保护能力低下,间接造成了违法食品有市场需求、违法者有生存空间。(3)食品企业急功近利,不顾及安全问题。
一些食品生产企业、不法商贩也部分食品从业者急功近利、唯利是图,为谋取暴利置人民的生命健康于不顾,缺乏起码的诚信。在经营中存在短期行为,对生产原料、加工程序、生产标准及进货来源、商品质量缺少严格的要求,追求利益最大化,不计后果,有的存在侥幸的心理,认为一旦被抓住,不过是罚钱了事,不把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当回事,没有想到后果的严重性和要承担的法律责任。食品安全问题对策
(1)制定统一、完善的食品安全质量标准
目前,我国食品相关标准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4个等级构成,而且是强制性标准。总体来说,在标准化监管方面,近几年有较大的改进,企业食品安全水平明显提高。但由于我国的标准体系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食品卫生和安全标准普遍存在着交叉、重复和空白的问题,导致同一产品有几个标准,检验方法不同,含量限度不同。(2)、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是食品安全的基础,也是与国际接轨的依据和标准,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目标和依据。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分层次分级别进行全方位的完善。有条件的情况下,建立与国际标准一致的国家标准,努力做到一种产品只有一个标准,以便于标准的贯彻执行。(3)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通过“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的齐抓共管才能够得以实现。组建食品行业协会或专门的食品管理委员会,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知识行业培训,提高企业食品质量管理水平,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加强从农场到餐桌的整个食品链的每个环节的全过程监管。通过全程监管,对可能会给食品安全构成潜在危害的风险预先加以防范,避免重要环节的缺失,并以此为基础实行问题食品的追溯制度。加强对销售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同时对不合格的食品坚决不准销售,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一经发现食品安全的违法行为,对涉及的销售、生产企业实行严惩,大大提高食品安全的违法成本,从而更有效地确保食品安全。参考文献:
[1]、新浪新闻电子版 [2]、人民日报电子版数据库
第三篇:1中国当前面临的最大社会问题
中国当前面临的最大社会问题
应该说,毒奶粉事件发生之后,在网络上形成了普遍的社会舆论,为政府根治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社会氛围和群众基础,而政府有关部门也确实做了不少工作。但是,为什么毒奶粉问题会久拖未决,而不法分子为何仍为非作歹,利令智昏,置人民生命于惘然而不顾,继续不法勾当,危害民众,尤其是无辜儿童的生命健康。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何在呢?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政府软弱无能,社会管控能力下降所致。
不仅仅在毒奶粉问题上,而且在更多的社会问题上,都表现了政府的这一软肋。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近年来,涉及到社会的民生问题,如看病难,大学高学费问题,住房问题,有哪一个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的,几乎没有。尤其是房价问题,经过近两年的整治,反而比整治前更加混乱,一些房地产商更是有恃无恐,公开和政府叫板。在海南,甚至出现恶性炒房现象,有的楼盘房价竟然日涨几千甚至上万元㎡。试问,这是在政府管控机制健全之下,可能发生的情况么?只能说明,政府的管控可有可无,甚至失控,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由于政府软弱,更多的民生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最后的结果是让民众为政府的过错买单。作为历年来社会热点的官员贪腐问题,至今也没有一点好转,反而变本加厉,更加积重难返,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直到现在,政府对于官员的贪腐行为,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就连治标,也只能凭着一些偶发的事件发生,才可能发现官员的腐败问题。而在防范机制上的措施,几乎一无所为,基本上是听之任之。
在环保问题上,也是如此。不少地方政府环保执法相当软弱无力,以至于污染肆虐,百姓遭殃。根据法律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的环境质量负总质,实际上经常是不仅不负责,而且为了眼前利益,在使着法子糟蹋环境。所以,环保问题,涉及到政府领导的政绩观,也有群众的意识问题,以及企业谋利的良知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归根到底都是,因为政府的教育管控不到位所致。
政府管控的软弱无能,几乎表现在社会领域各个方面。谁都知道,中国的股市也是投机商兴风作浪的宝地,几乎是政府管控的真空;对教育的管理,也处在一种无作为,或少作为的状态;本来中国的体育事业的发展,举国体制创造出来的辉煌,是近年来中国政府和民众引以为傲的。但是,随着体育界不断爆出丑闻,先是游泳队出现奖金门事件,接着是足球界爆出愈演愈烈的赌球**,中国体育界的形象,已经被糟蹋的狼藉不堪,面目全非。
究其原因,无一不是因为政府管理不到位,管控措施不力造成的。还有人指出,在外交上,也显现了中国政府的软弱无能。无论在台湾问题上,还是中日领土争端,或者南海问题,藏-独、疆-独问题上,都无不打上政府处置软弱无能的烙印。从中国历史看,民族的沦亡,都是因为政府的软弱无能造成的,宋朝是这样,明朝是这样,而清朝也是这样。以我们现在的国力,不应该如此软弱,该出手时就出手,在维护民族尊严及国家安全上,不能有半点含糊。
关于造成中国政府软弱无能的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但归根到底是主观的。虽然中国正处在历史发展的转型时期,政府的管控机能有先天不足之虞,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关键的原因,就在于现在的政府本身。具体的原因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只想指出一点,那就是腐败的政府,必定是无能的政府。腐败是根本,其他原因几乎都是由于腐败派生出来的。比如比比皆是的执法不严,有法不依,执法无果等等,其根子就在于官员腐败。
可怕的是,政府这种软弱无能不是局部的,而是整体的,而且还是机能性缺陷所致。记得西藏平暴之后,一位自治区高级官员说过,执行力就是政府的生命力。没有执行力、执行力差的政府就是软弱涣散、难有作为的政府。应该承认,这些话是说到点子上的。说明政府不是没有一点自知之明,只是无法改变现状而已。
所以,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政府硬起来,树立或者重建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做到这一点,便将损害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几乎是社会关系和利益的大洗牌,谈何容易,而天又将降大任与谁们来完成呢?
第四篇:中国大学生就业面临六大突出问题
中国大学生就业面临六大突出问题
一项对2600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大学生就业面临六大突出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六方面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为了准确把握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就业心理,2009年新年伊始,我们组织对26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毕业生就业进展情况,金融危机对学生家庭经济、本人思想等方面造成的压力,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获得的帮助和期望获得的帮助,毕业生就业的去向选择,毕业生自主创业意向等多个方面。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归纳出六个方面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金融危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冲击严重
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与岗位数量之间的供需比降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在减少。国有大中型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小,用人需求减少相对较少;而小型非国有企业,高新企业、私企、外企以及制造业、IT行业、房地产行业等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相关用人需求明显降低,这将导致相关专业毕业生今年就业异常困难。此次调查与统计信息表明,包括大型招聘会、校园专场招聘会、网络需求信息等大学毕业生岗位需求数量,2009年3月初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20%,进入4月和5月后,预计这项降幅将更大。
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更加困难
长期以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一定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和女生一直是毕业生就业的困难群体。受金融危机影响,这部分群体的就业问题更是雪上加霜。
家庭经济困难造成就业压力加大。此次调查问卷显示,91%的学生认为受金融危机影响,自己的就业心理负担加重;55.17%的毕业生感到金融危机对自己的家庭收入产生影响;33.9%的学生有家人受本次金融危机影响而失业,或收入降低影响了生活;27%的学生认为金融危机对其家庭经济收入已构成较大影响;20%的学生认为金融危机给其带来了无法形容的思想压力;11%的学生认为金融危机使其对就业的前景更加迷茫。
有心理问题倾向的毕业生人数增多。以大学生心理普查作为参考,大学每年新生入学约有15%左右的学生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倾向。大学四年级毕业前夕是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就业形势的异常严峻导致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增大,出现就业心理问题倾向的毕业生人数增多。据调查和个别访问有心理问题的毕业生,他们有的迷失自我,对提供的就业信息置之不理,不出去找工作;有的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还有少部分毕业生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不愿与同学交往,不知道面对就业该如何去做;另外,还有些毕业生对自己期望值过高,理想与现实的较大差距让他们产生心理波动,难以面对现实。
女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减少,女性学生因此求职困难更大。有些用人单位甚至公开提出只要男生。今年女生报考研究生人数的急速增加,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女性学生面临的求职压力。
毕业生就业思想压力加大
调查显示,60%以上的毕业生认为金融危机对自己的就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近40%的同学感到思想压力较大,认为面对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表示比较焦虑。34.67%的毕业生认为金融危机给家庭经济造成明显影响,因此产生了较大的就业思想压力,希望尽快就业以解决家庭经济困难。这中间有22%的毕业生对就业前景的看法比较悲观。总之,金融危机对大学毕业生造成了较大的思想压力,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就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无疑给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毕业生对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期望值仍然很高
调查显示,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虽然大学毕业生普遍有降低就业工资收入期望值的趋向,但选择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人数仍然居多。毕业生就业地域选择的畸形聚集现象比较明显。由于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岗位减少最为明显,求职人数增加与岗位数量降低之间的矛盾导致在这些地区寻找工作更加困难。但是,仍然有不少毕业生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不到最后关头不愿放弃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想法,导致失去了很多求职机会,错过了不少好的工作岗位。同时,这也使高等学校的就业工作进展放缓。
毕业生对自主创业的政策支持缺少了解
此次调查显示,39.76%的被调查者愿意自主创业,而选择不愿意“自主创业”的同学则占到了60.24%。在导致不愿意自主创业的各种原因中,因缺乏启动资金和稳定政策支持的占到了57.08%。结果显示,毕业生对于自主创业的政策支持了解不够,从而导致信心不足。可见在引导和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引导和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方面还需要完善长效工作机制。
“等、靠、要”思想倾向危害较大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毕业生求职不够积极主动,存在等国家优惠政策、靠学校帮扶、要家长继续供养的“等、靠、要”思想。一些早些年“热门”专业的毕业生,高考进校时分数较高,但面对变化莫测的就业市场,他们不能及时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滑入“等、靠、要”的行列。这批毕业生虽然总量并不大,但他们对其他同学的就业选择容易造成不良的影响。这些同学往往声称要等待更好的就业岗位。如果不及时予以纠正,这种思想倾向一旦蔓延势必导致人力资源浪费、大城市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等一系列次生问题。
如何增强毕业生就业工作时效性
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必须高度重视。高等学校作为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义不容辞地肩负着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和就业观念教育的重任。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从更深层次上提醒我们,必须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教育教学质量的高度加以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经济和社会的服务和适应能力。
在当前形势下,切实增强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时效性尤为重要。按照中央和教育部的部署,我校迅速行动起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调查问卷反映出的毕业生的不同问题,学校逐一研究相应工作对策,一方面解决大学生对就业的思想认识问题,通过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教育,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岗位求职;另一方面积极采取措施,努力为学生创造就业条件。加大毕业生面向基层、西部和煤炭行业就业的引导力度,及时完善由就业指导、创业支持、困难帮扶和心理咨询四个方面组成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积极引导毕业生理性就业。
加强领导,多措并举,构筑高效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我校一是抓住中国矿业大学的特色专业优势,倾力与煤炭行业共建稳定的大学生就业合作平台。去年下半年以来,校领导分别带队,前往山西、河南、陕西、山东等地走访董事单位60余家,签订毕业生供需合作协议。同时,学校通过走访、电话采访等方式联系企事业单位,掌握人才需求的第一手信息;二是加强就业指导的基础性工作。为毕业生每人发放一本就业指导常识手册,定期出版就业工作简报,同时加大就业信息网建设,通过网络、短信等多种形式实现就业信息搜集和发布及时与高效;三是强化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指导作用,力争做到对就业困难群体的过程控制和指导帮扶。设立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区值班制度,及时与毕业生沟通;四是实行就业信息员制度。一方面让辅导员及时把握毕业生就业心态,同时反馈毕业生就业状况,确保就业工作安全稳定。
加强引导,转变观念,构筑务实的毕业生创业支持体系一是面对目前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我校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并通过创业课程设置与创业指导等手段着力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创业水平;二是学校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技能的培养。学校开设与创业相关的多种专题讲座,内容涉及如何把握商机、如何融资、如何承受压力等,同时开展模拟创业、实地考察企业运作等丰富多样的案例教学;三是为学生创业开辟绿色通道。积极探索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长效机制。鼓励学校后勤服务部门为毕业生创业提供可能的设
施服务。依托学校“中关村能源与安全科技园”的良好平台,为毕业生创业实践构建创业孵化基地。出台有力措施,推动学校的科研项目负责人和研究生导师为致力科研的毕业生提供助研岗位。
突出重点,强化责任,构筑快捷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体系,抓好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是破解今年毕业生就业难题的有力抓手。我校对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实施“一对一”就业援助。重点关注女生、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灾区毕业生、心理问题毕业生就业工作。同时,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给予资金补助,资助一定求职费用等。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跟踪统计,为其建立动态档案,重点向用人单位推荐。邀请校内外就业指导专家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系统培训。
释疑解惑,加强疏导,构筑科学的毕业生就业心理咨询体系调查显示,受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就业情绪波动较大,家庭经济和本人思想方面的压力导致一些毕业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心理问题倾向。我校认真研究这部分同学的心理特点,及时开通了毕业生心理短信沟通渠道,通过短信对毕业生产生的诸多心理问题给予帮扶,为毕业生开启心理减压之窗。对就业心理压力过重的毕业生,提供个性化就业咨询和帮助,挑选有经验的老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及时提供科学有效的就业心理咨询。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就业办公室
第五篇:中国科技体制改革面临六大突出问题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面临六大突出问题
黄涛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武汉430081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面临六大突出问题,理顺科技管理体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须全面分析科技体制改革中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1“多头交叉”的管理体制
制约中国科技生产力发展的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科技宏观管理体制,这些问题可概括为“机构重叠、多头交叉、封闭运转、条块分割、创新断裂、资源浪费”。“机构重叠”指科技宏观管理职能被分解在科技部、发改委、国防科工委、教育部等多个政府部门,各部门的政策不一定相容协调。“多头交叉”指政府科研经费往往由多部门同时发放。“封闭运转”指许多科研课题从立项、招标到完成、验收,在科研人员与政府机构间往返进行,基金单位最后拿到一份“专家鉴定”的结题报告就完事了[1]。“条块分割”指部门、行业和地区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缺乏科技资源投入的顶层设计和宏观协调管理。“创新断裂”指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匮乏,知识生产者和潜在使用者之间“人为”隔离,好像是“群岛”或大量“创新岛”,彼此之间仅有有限的沟通和协同[2]。研究、设计、教育、生产脱节,军民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研究机构和大学不了解产业的技术需求,产业也不知道研究机构和大学能提供什么[3]。“资源浪费”指科技资源分布在多个部门、行业、单位,众多经费申请渠道造成了国家科技经费的分散投资和重复投资。为此,应“整合资源,创新体系”。“整合资源”即加强部门、地方、军民之间多向统筹协调,切实提高整合科技资源、组织重大科技活动的能力。“创新体系”即形成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科技中介服务等相互促进、充满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科技体制改革在本质上是关联到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国家系统工程。以对科研院所的微观改革为基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应转向宏观尺度,即应超越传统的科技领域,不仅把科研院所,而且把政府、企业、大学作为科技体制的基本要素,全面整合社会科技力量,将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心[4]。
2“行政主导”的运行机制
中国的科技体制沿袭着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行政”驱动模式,产生了“官本位、潜规则、劣胜优汰、重量轻质”等问题。“官本位”和“潜规则”紧密纠缠在一起,导致“权力寻租”现象非常严重,这是中国科技体制的致命伤,极大地扼杀了创新型人才,阻碍创新型成果的涌现。科技组织的建立、科研机构运行机制的设计、科研人员的编制和薪酬、各类科学计划实施,都由政府事先确定和规划,忽略了科学界的多样化需求和科技活动自身的规律,消解了科学共同体的自主性,驱使研究者不专注于“科技”的研究和探索,而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消耗在“科技”之外的政治运作上[5]。中国科技管理目前仍停留在“人治”阶段,社会和科技界的人际政治在多个层面起重要或主导作用。而科技的专业优势在现有体系中不能发挥合适的作用。这种人治模式部分来自中国的历史传统,部分来自照搬苏联模式[6]。非竞争性、按权力和身份分配并获取科技资源的现象还存在,行政力量在课题划分、分配、报奖中的权重较大,课题从可行性研究、立项、考核、验收各个环节都充满了各种关系的交织缠绕[7]。在重大问题上专家的影响没有达到应有分量。中国重视的有些科研领域,不是科学家从专长或根据国际科学前沿发展提出的,而受到非科技因素很大影响[8]。行政主导的科研体制易诱发学术腐败问题,导致“劣胜优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查表明,科技工作者对科研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公正性存在质疑,认为财政资助项目评审过程不够公平透明。在申报过财政支持项目的科研活动人员中,41.8%认为申报过程中“拉关系、走后门严重”,38.4%认为“审批程序不透明”,12.3%认为“招标信息不公开”,有强烈的改进要求[9]。科技评价体系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方法不规范。重量轻质、论文至上的科研评价体制和“学而优则仕”的社会价值标准亟需改革。科技的管理运行由人治到法治,要“健全体制,政科分离,同行评议,竞争优胜”。首先要建立及完善制度。“制度大于技术”,在基本制度层面进行设计,给科技界提供更好的软、硬研究环境,建立更公平合理的资源分配机制。建立健全国家科技决策机制、国家科技宏观协调机制,改革科技评审与评估制度、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一定程度上实现“政科分离”。要界定政治领导、行政人员和专家的作用,政府部门可以决定或影响全局及高端科技政策,而具体问题应由各专业的专家来评审,以确定项目优劣及经费分配,一般行政人员应退出科技决策和影响[6]。精简行政管理机构,减少不必要的行政管理层次。完善科技人员的“同行评议”制度,政府职能部门要从国家科技计划的直接“项目管理”中解放出来,将行政权力彻底从科研立项、经费审批、成果评审中剥离,充分发挥科学基金制的作用,建立以专家为主导的科技体系。科技管理应采用“竞争优胜体制”,真正按照科技项目的专业水平及其意义进行竞争和选择,使优势课题胜出。
3“科学推动”的研发模式
中国原来的科技发展模式是“科学推动”,即研究单位开发出一种技术,再去找企业用于生产,生产出产品后再寻找市场。但这时往往出现问题。因为尽管有创新,但企业能不能用、要不要用是一个问题,企业用了之后生产出来的产品有没有市场又是一个问题[10]。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科研机构占支配地位,从创意提出到新产品最终使用,政府充当着核心协调者。国家一直把大学、科研院所放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科技人员的价值观以研究和发表论文为导向,而非以市场和申请专利为导向,未从“研究-市场”的计划模式转向“市场-研究”的市场模式,直接导致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主体的错位。研究和开发的模式应由“科学推动”转变为“需求拉动”。科研院所和大学要在科学创新中扮主角,在技术创新中则应甘当配角,为企业服务,“受制”于企业,不要凌驾于企业之上,更不要在市场充当企业的“替身”[11]。企业作为创新的组织者,题目的来源学术聚焦(Focus)118科技导报2010,28(2)不是文献,而是市场,应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科技资源的筹措、投入与配置将由政府主导型向企业主导型转变。
4“重微轻宏”的改革层次
科技体制改革层次上的问题可概括为“重微观、轻宏观”。1985年的科技体制改革,重点在科研机构特别是基层科研机构,主要是针对科研院所和大学的科技人员,对宏观科研管理体制直到1998年才被提到议事日程,且缺乏科技体制改革所必须的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国家对科技投入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国家科技计划来实现,一直没有大的变化。现有的科技预算和投入体制,使国家综合部门、产业部门和公共事业部门都有权独立提出国家科技计划。而计划从策划、出台、预算到实施、完成,带有很强的部门意识,互相联系和协调很少[12]。科技管理微观上有序、宏观上失序,整体结构和功能不够优化。政策制定者应注重“顶层设计,协调集成”。建立健全国家科技决策咨询机制,成立由政府、科技界、企业界及其他相关领域的战略专家组成的国家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为国家提供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方面的决策咨询。形成“大科技体制改革”理念,建立相关部门参加的国家联席会议制度、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和省部会商制度,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相关要素的协同。强化政府科技部门对科技工作总体规划、政策协调、指导监督的职能,形成科技工作联合、协作和集成的局面,科技部门统管体制应转化为科技部门协调体制。
5“市场导向”的改革取向
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有利有弊,可概括为“市场导向、政府缺位、重视技术、忽视科学”。“市场导向”指科技体制改革中,把经济界的一些改革政策搬到科技界,过分张扬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和市场导向,不顾科研活动的类型差异,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科研活动。“重视技术、忽视科学”主要在于认识上的误区,混淆了科学与技术的界限,把科学等同于技术,以管理技术的方式来管理科学。实际上,应用与开发研究应注重市场效应,基础研究尤其是纯基础研究需突出的是创造性和自由探索,不应以市场为导向。“政府缺位”指政府该管的不管或没有管好,政府在宏观科技管理中的缺位、错位、越位的现象同时存在。“稳住一头”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基础研究经费占三类研究经费的比例呈下降趋势,长期徘徊在6%左右,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国家对卫生健康等公共科技的投资严重不足,公益性科研成果远远无法满足全社会的基本需求,骨干科技人员特别是青年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在基础研究方面丧失科研原创力。市场化取向改革的积极意义在于,由过去计划经济背景下的政府包办科技,转变为政府计划指导与市场基础性作用相结合的科技运行机制,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突出,改变R&D部门、R&D活动单纯学术取向和依赖政府计划的弊病,面向国民经济需求、企业、市场成为R&D活动方向选择的主导影响因素。针对“市场失效”情况,在基础研究领域、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等领域应继续扶持国家科研机构,坚持“举国体制”;而在应用和开发领域,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双重效应,应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有为,弥补失灵”的原则。
6“初步结合”的改革效果
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是科技体制改革的总目标,经改革后,仍存在“面向热心,依靠淡薄,初步结合,供给不足”的问题。“面向”热心,指科技系统有面向经济主战场的积极性;“依靠”淡薄,指经济系统眼睛向外,采取“市场换技术”策略,依靠技术引进,企业形成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不但会导致对外技术依赖和技术安全的问题,而且对国内科研部门的要求会降低,影响科研部门的科研水平。“初步结合”指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初步结合,部分实现了科技体制改革目标。“供给不足”指中国的科技供给方面还存在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几乎所有主要的产业部门第一线生产所使用的主导技术和技术装备的供给都要依靠引进。中国科学尚未取得与大国相称的成就,高端科技人才匮乏。中国在世界知识链上仍然处于底端,知识产品的数量极其庞大,但是附加值非常低。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脱节导致经济实力与科技竞争力不对称,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四,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制造大国,被誉为“世界工厂”,但离创新大国还很远。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密切结合,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应注意做好“加强供给,企业主体,促进结合”等方面的工作。在科技层面上,科技界应大力供给科研成果,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在经济层面上,应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资源配置由以科研机构为主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通过经济科技政策导向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通过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研究开发任务,通过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通过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通过提供创新制度环境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在结合层面上,国家计划的制定中注意科技与经济的联系,对科研项目实行合同制,使课题来源和构成向有利于加强研究者同使用者联系的方向转变,科研院所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多种联系[13]。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科技体制改革反思与重构”(08CZX008)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杨曾宪.论中国行政科技体制弊端及改革的迫切性[J].社会科学论坛,2008(4):52-63.[2]OECD.Reviews of innovation policy:China[M].OECD Publishing,2008:47.[3]Chang Paolong,Shih Hsinyu.The innovation systems of Taiwanand China:A comparative analysis[J].Technovation,2004(24):529-539.[4]李正风.关于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39-44.[5]李建军.中国科技体制建设的基本历程及“路径依赖性”[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5(1):60-65.[6]Rao Yi,Lu Bai,Tsou Chenlu.A fundamental transition from rule-by-man to rule-by-merit———What will be the legacy of the Mid-to-Long Term Pla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J].Nature,2004,432(Suppl):A12-A17.[7]杨振寅.反思当今的中国科技体制改革[J].战略与管理,2003(3):101-107.[8]饶毅.中国在重要科学领域缺席所反映的科技体制和文化问题[N].南方周末,2002-10-17.[9]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研宣传部.2008年中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J].科技导报,2009,27(13):19-26.[10]成思危.创新型国家与学习型组织[J].中国软科学,2007(2):1-3.[11]马俊如.核心技术与核心竞争力———探讨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结合[J].中国软科学,2005(7):4-6.[12]方新,柳卸林.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回顾及展望[J].求是,2004(5):43-45.[13]方新.科技体制研究中的一个分析框架[J].科学学研究,1994(4):66-70.(责任编辑陈广仁)学术聚焦(Focus)科技导报2010,28(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