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面临六大难题

时间:2019-05-15 08:26: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村镇银行面临六大难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村镇银行面临六大难题》。

第一篇:村镇银行面临六大难题

村镇银行面临六大难题

作者: 张吉光 / 时间: 2010年 10月号

自2006年年底银监会开始村镇银行试点以来,在国家政策扶持和监管机构的大力推动下,村镇银行获得了快速发展。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末,已核准开业的村镇银行达到214家。而随着银监会《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的发布,大型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开始大规模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村镇银行的设立速度将进一步加快。毫无疑问,村镇银行的设立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不足,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在相关监管制度和管理模式尚不完善的情况下,短期内大规模设立村镇银行的潜在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概括来说,有以下六大难题:

大规模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引发的监管难题

鉴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特殊性质,各国均对商业银行实施严格的准入和日常监管。而此次爆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也显示,银行体系的运行状况不仅仅取决于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情况,还与监管机构的监管水平和监管体系的完善程度密切相关。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导向下,商业银行难以避免涉足高风险业务的冲动,如果监管存在缺陷或者监管不力,银行业出现风险也就在所难免。从我国的情况来看,银监会成立之后,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情况有了明显好转,尤其是资产质量逐年改善,盈利能力稳步提高,已达到国际优秀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与银监会成立之后银行业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监管水平的不断提高有着直接关系。

根据银监会发布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工作安排》,2009〜2011年全国总共将设立村镇银行1027家。而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有银行类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城乡信用社)3470家。换句话说,到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的数量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30%。显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增加如此之多的法人银行将给银行监管机构带来巨大压力,首当其冲的就是相应监管资源的投入。进一步来说,这1027家村镇银行中的绝大部分集中在县域,而从目前银行业监管机构的分支机构情况来看,县域机构是最为薄弱的,大多人手不足、监管资源缺乏,有些地方甚至没有直接的银监派出机构。如何做好对新成立的村镇银行的监管工作,既防控风险,又促进其稳步发展,是大规模设立村镇银行给银行业监管机构带来的一道难题。

地方政府大规模参与带来的风险隐患

从《村镇银行筹建审批指引》到《村镇银行管理暂行办法》,再到《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现有村镇银行管理制度并未明确各地政府在村镇银行发起设立和运行管理中的角色。但现实中地方政府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主发起人的选择到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甚至于村镇银行董事和行长人选的确定,地方政府都拥有不小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制度的真空,一方面造成不同地方政府的操作模式不同,在村镇银行发起设立过程中的作用也各异,没有明确、统一的流程和模式可循,使那些旨在大规模、标准化设立和管理村镇银行的商业银行增加操作成本;另一方面也为地方政府影响乃至于干预村镇银行的设立提供了机会。

从现实情况来看,地方政府可能在以下方面参与村镇银行的发起设立,并导致相应问题的产生:

第一,由于获得当地地方政府的首肯是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前提,从而使得地方政府拥有对村镇银行主发起行的选择权。出于招商引资和市场影响力的考虑,地方政府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作为村镇银行的主发起行,因为大银行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以发起较大注册资本的村镇银行。而就服务“三农”和小企业而言,小银行的优势更为明显,其与村镇银行的定位也更为相似。因此,这种由地方政府的选择权导致的“大银行驱逐小银行”现象,并不利于国家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政策意图的实现。

第二,参与村镇银行股东的选择,甚至于干预村镇银行股权结构的确定。这在那些经济较为发达、政府较为强势的地方尤为明显。造成的结果则是:除主发起人外,其他发起人多为当地政府控制的企业,挤压民营企业参与的空间,导致股权结构的不合理;股东数量较多,增加协调和管理成本,并影响日后村镇银行的公司治理运行效率;地方政府通过股东选择,进而参与村镇银行的董事和高管的选派,建立起对村镇银行日后运行的影响力,为地方政府融资提供某种便利。这很容易让人想到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因地方政府干预而造成大量不良贷款的历史。

第三,参与甚至于影响村镇银行注册资本的确定。鉴于地方政府的认可是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首要条件,主发起行往往会征求地方政府对拟设立村镇银行注册资本的意见。而出于招商、政绩、市场影响以及攀比等因素的考虑,地方政府往往有要求主发起行设立更大注册资本的村镇银行的冲动。较大的注册资本固然可以提高村镇银行单户贷款的比例,但注册资本过大也会对村镇银行设立初期的经营和营利带来压力,从而影响到主发起人对村镇银行的支持。换句话说,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应根据当地市场的潜力来设定,不应盲目求大。

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与分支机构准入挂钩产生的负面效果

为进一步鼓励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村镇银行,银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提出:“各银监局可将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与发起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施准入挂钩。”意思是说,如果中小银行需要在某省内设立异地分支机构,必须首先在该省内设立村镇银行。毫无疑问,各地出于尽快完成村镇银行三年发展目标的考虑,必然会严格实施这一挂钩政策,尤其是那些村镇银行发起设立进程较慢的地区。从这种意义上讲,村镇银行与分支机构准入挂钩政策有利于加快村镇银行的发起设立进程。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强制性的挂钩政策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果。这突出表现三个方面: 第一,造成中小银行与大型银行的不公平竞争,不利于村镇银行的整体发展。上述政策仅要求对中小银行设立分支机构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实施挂钩,并不包括大型银行,也未要求那些已经完成跨区域网络布局的大型银行回过头来补上这一任务。中小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正处于大规模跨区域布局阶段,出于网点扩张、加快布局的考虑,必然会大规模设立异地分支机构,在各地银监局实施准入挂钩政策的情况下,将不得不大规模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这极有可能超过中小银行自身的管理能力,从而导致所设立的村镇银行运行质量不高。而大型银行具有更多的资源、更高的管理能力,但因为其已完成全国网络布局,并不受上述准入挂钩政策的约束,从而可以不用承担强制性的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任务。在上述准入挂钩政策下,中小银行被强制参与,但整体资源和管理能力并不强;有实力和资源的大型银行反而被排除在外。显然,这并不利于村镇银行的整体发展。

第二,村镇银行演变为分支机构。在设立分支机构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挂钩的情况下,一些中小银行设立村镇银行的目的显然并不是为了村镇银行本身,而是为了满足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监管要求。也就是说,村镇银行只是附带产物。在此情况下,不排除一部分中小银行将村镇银行等同于分支机构来设立和管理,导致村镇银行的业务定位与主发起行的分支机构的业务定位趋同,甚至于将村镇银行作为开拓当地市场的平台,从而使设立村镇银行的政策初衷落空。

第三,强制性准入挂钩使得中小银行在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时缺乏科学规划,不利于统一管理,影响到村镇银行日后的发展。在准入挂钩政策下,中小银行失去了对村镇银行发起设立地点的选择权,只是被动的完成监管要求,从而难以形成统一的整体规划和科学布局。此外,由于各地银监局对村镇银行的具体要求不尽相同,使得中小银行难以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模式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也就难以对设立后的村镇银行进行统一管理,影响到所设立村镇银行的经营效果。

东西部挂钩造成的挤出效应

为确保村镇银行三年发展目标的完成,银监会发布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工作安排》提出了“准入挂钩”的规定,即主发起人在全国百强县或大中城市市辖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原则上与国定贫困县实行1∶1挂钩,或与中西部地区实行1∶2挂钩;在东部地区(全国百强县、国定贫困县和大中城市市辖区除外)规划地点设立村镇银行的,原则上与国定贫困县实行2∶1挂钩,或与中西部地区实行1∶1挂钩。显然,监管机构推出“准入挂钩”政策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捆绑,解决发起人不愿意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设立村镇银行的问题。但捆绑政策有可能打击发起人设立村镇银行的积极性,即使是发达地区也因此受到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挤出效应,从而有可能造成银监会发布的村镇银行三年设立计划落空。

这种挤出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东西部挂钩的情况下,那些实力雄厚的银行为了抢占更多的东部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必然需要同时占用更多的中西部地区的村镇银行设立指标,从而可能挤占中小部地区的中小银行在中西部设立村镇银行的机会,造成金融资源分配的不均;第二,在东西部挂钩的情况下,在东部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必须同时在中西部挂钩相应数量的村镇银行;换句话说,一家银行要在东部设立村镇银行,至少要设立两家村镇银行;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中小银行设立村镇银行的热情,因为其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这对于那些实力雄厚的大型银行反倒是利好,在中小银行参与程度降低的情况下,大型银行可以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和空间。

实际上,挂钩政策的负面影响和挤出效应已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从数据上来看,2007年底开业村镇银行19家,到2008年底这一数字达到了91家,而2009年底为148家。换句话说,2009年新增57家,这一数字远低于2008年的72家,村镇银行的设立速度似乎正在放缓。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

银行主导模式导致的同质弊病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要求:“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这使得截至目前已开业的村镇银行清一色为银行发起设立。虽然银监会今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允许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但商业银行在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中的主导地位和角色并不会有大的改变。更为重要的是,《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要求:“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这使得作为主发起人的银行在村镇银行的设立和管理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显然,银行主导模式对于确保村镇银行顺利开业并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而银行作为大股东,也有助于提升村镇银行的影响力,消化村镇银行一旦经营失败带来的风险。需要注意的是,千篇一律的银行主导模式将带来村镇银行的同质化弊病。这集中表现在:

第一,出于村镇银行筹建和日后管理的便利,主发起银行必然会将自身现有的体制机制、管理制度和运作模式复制到所设立的村镇银行,从而造成村镇银行与主发起银行经营管理的同质化、与现有银行体系的趋同,从而背离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国家设立村镇银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引入运作机制、业务定位等方面与现有银行不同的村镇银行,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真空和薄弱环节,并发挥其鲶鱼效应,提升农村金融服务。但在新设立的村镇银行的运作机制和业务定位与现有银行趋同的情况下,其鲶鱼效应也就无从谈起。

第二,在相关政策对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和其他发起人的股份比例分别设定最低和最高限制的情况下,造成的现实结果是大多数主发起银行对所设立村镇银行的持股比例在40%以上,甚至更高;而民间资本的参与程度受到限制,作用难以得到发挥。主发起银行起绝对主导作用的股权结构使得村镇银行的市场化和创新性不够,从公司治理到管理模式都难以有大的创新,造成全国所有村镇银行的千篇一律。

中小银行大规模设立村镇银行带来的内部管理难题 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并无最低资产规模或资本规模要求,只要满足“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连续两年盈利、公司治理良好、内部控制健全”等要求即可。这就为广大中小银行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打开闸门。而对于经营地域受到限制的中小银行来说,突破经营地域限制,实现跨区域经营是其长期以来的期望。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无疑为其提供了一条捷径。这也是截至目前中小银行成为全国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主力军的根本原因所在。而为了鼓励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银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提出,发起设立30家(含30家)以上的主发起银行,允许其探索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控股公司。这进一步激发了部分中小银行大规模设立村镇银行的热情。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中小银行为此制定了“宏伟”的村镇银行发展战略,计划在全国大规模设立村镇银行,以实现全国网络布局的最终目标。据媒体报道,包商银行计划到2011年底设立100家村镇银行,截至目前该行已开业的村镇银行有10家,获批在筹的有10家,该行已组建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管理总部。

值得注意的是,中小银行大规模设立村镇银行将带来后续管理难题。相比与大型银行,大多数中小银行人才缺乏、资源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特别是长期在单一城市开展业务,缺乏对异地分支机构的管理经验。在全国各地大规模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后,中小银行不仅难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以确保村镇银行快速步入正轨,同时,对村镇银行的日常管理和风险控制也需要投入大量人、财、物等资源,进一步加剧其管理状况与业务发展需要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特别是中小银行本身风险管理和信息系统较为薄弱,如何确保其设立的村镇银行能有效控制风险,对中小银行是个不小的考验。对此,监管机构和中小银行自身都需要有清醒的认识。

(作者单位:上海银行总行战略管理部)

第二篇:经销商面临的六大难题

经销商面临的六大难题

一、赊欠风险

赊欠,不仅是我也是大家在市场上听到经销商、零售商抱怨最多的一个词。特别是江西、湖南、湖北的经销商,赊欠比例太高,最多的达到70%以上了。

现在赊欠已经成为农资销售行业一个十分突出并且困扰大家的难题。很多经销商、零售商年终时候还收不齐帐,甚至有很多坏账、死账。一路上拜访的客户,一提到赊欠,大家都有说不完的委屈。不管是哪个层级的,都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赊欠经历。

但是越来越多的时候,这种赊欠变味了,厂家没有现款不发货,零售商不赊欠不发货。经销商夹在中间,两头不是人,有苦没处说。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提高农资销售的门槛,前几年那种谁都可以卖的局面只会加剧这种现象发生。目前国家政策的调整,农资销售进入难度逐步提高,对于这一现象有着根本的改善。其次,逐步提升服务水平及品牌意识,让零售商及消费者在思想上进行改变。

二、推广乏力

农资推广看似风风火火,全国各地一到销售旺季,电视广告、宣传车、站店推广搞得不亦乐乎。但是,在这风光的背后,又有几个人看到了我们农资推广的乏力和无奈。

推广乏力主要表现在虚假宣传、夸大宣传,而忽视产品本身。从会议宣传、海报宣传、广播宣传、电视广告宣传,农资行业已经慢慢走向了新时代,但是新形势下我们却发现越先进越乏力。原来农民会因为专家的一句话而跑去专门买这个产品,或者会因为一张海报而选择其他的产品。但是现在农民会农民不愿意去听,觉得是在卖狗皮膏药;广告不相信,觉得是在坑大家钱。想想,为什么会这样,这些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怨不得别人。很多经销商不愿意厂家去做推广,为什么?就怕你们夸大宣传。

所以,一切都要在诚信的基础上进行。其实我们的推广并不乏力,而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推广繁荣假象背后的乏力。只要我们做到实事求是,我相信,繁荣会再现。

三、库存积压

首先,要做好销售预测,适量进货。这需要厂家协同经销商一起来完成,这样,就不会导致厂家压货造成仓库转移。要根据农资产品的销售速度来决定农资产品的进货量,保证有一定量的库存,为销售储备充足的货源。库存积压的产品太多,要及时消化,减轻仓储和资金的压力。这就好像水库蓄水,一定库存量的水能满足航运、灌溉的需要,给人类带来益处,过量的、超过警戒水位的库存量,则会给人类带来莫大的灾难。

第三,要做好销售工作。农业生产受季节气候的影响比较大,农资分销就要紧跟农业生产的季节安排,适时推出相应的农资商品。要采取多种多样的销售手段。酒好也怕巷子深。应该宣传的,一定要宣传;应该促销的,一定要促销。同时还要做好从售前到售后的服务工作。做好服务,才会有更多的人回头再来。

最后,定期清点库存。做到心中有数,利用信息管理,及时了解库存动态,为销售提供有力支持。

四、管理粗放

由于农资行业的特性以及中国农村市场的个性导致现在大部分经销商还是处于粗放管理模式,零售商更是如此,根本谈不上管理好不好。但是随着市场的改变,农村土地流转的进一步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增长越来越缓慢,很多经销商意识到,粗放式管理的模式已经难以继续再发展下去,高成本高消耗不是谁都耗得起的。所以,很多经销商想要努力去改变,但是又有很多经销商不知道从何改变起。

其实这不怪我们经销商,农资经销商的转型是必须得,但是也要有一个过程。从粗放管理一下子转到系统化、细节管理,行业变革正在慢慢地一步一步进行着。我觉得要改变首先要从观念上来改变。夫妻店、家属店模式也需要公司化操作,将事情做精、做细。这就需要企业规范流程、强化管理,关注细节,从而使得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减少风险。

五、人才流失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人才不仅仅是一个行业的问题,尤其在农资经销商这里,人才问题更是让大家一筹莫展,这和行业性质以及所处环境有关。毕业生一般都会去厂家去企业,基本上没有人会到经销商这边来。好不容易招到几个人,做得好的又被挖走了。经销商怨声载道,其实,为什么大家不愿意来,为什么来了会走,这个问题也要好好分析一下。人才流失原因主要有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和组织因素。个人因素,主要是跟个人要求有关的因素,如收入、自我价值实现、住房、家庭、工作条件、人际关系和交通等。对大多数农资经销商而言,收入、住房、工作条件等方面不如人意的状况是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改观的。社会因素,主要指人才流动观念的更新和受功利价值观的影响,年轻人特别是刚从学校出来的人们都渴望个人价值的实现。我国农资经销商群体多处于原始积累之中,往往忽视员工(包括人才)的个人利益和事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多,给予的少,这种忽视必然造成人才的流失。组织因素,是指企业因自身存在不足而导致人才流失。农资经销商的自身不足,主要有下述几方面:一是目标不明确。二是随意选拔与配置人才。三是落后的人才观念。把人才仅看作是企业的成本或赚钱的机器,常对人才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如随意延长工作时间、增加工作量,而不知员工是一种有人性的再生资源。四是忽视员工培训和人才自身事业的发展。五是缺乏沟通与交流。六是低水平的管理模式。所以之前说的管理转型非常重要。

虽然现在情势不乐观,但是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人才将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还是体制问题。

关于在人才经营这一块,我觉得应该这样去做会取得效果:一是要适才适所,严格把好招聘关,最好能够本土化。二是建立共同的事业。记得有句话叫做,公司从小发展到大经历的阶段是:我的公司→我们的公司→大家的公司。三是建立内部沟通机制及渠道。四是建立激励机制。五是培训(这一点非常重要),告诉你的员工你在告诉他如何走向成功。六是与员工共同分享。

六、厂商博弈

厂商之间,永远都是处于一个博弈状态,两者之间平衡了,就是可持续发展。

这段时间走访市场,听到比较多的是,现在哪个哪个公司太强势了。但是和其他公司交流或者是凭我们自己的感觉,又会觉得客户现在好强势啊。

其实,说来说去,各自都是代表自己的利益在说话。利益平衡了,大家都开心。我们既不要姿态太高,也不能放低姿态。处理厂商关系要懂得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不同层次的经销商需求也不一样,处理厂商关系应该把经销商分出不同层次,省市区县的发展不一样,处理关系手法也不一样,不能搞“一刀切”!

我们应该牢记,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把握好之间的平衡,才是王道。

农资行业发展已到转型升级关键时期

2008年以来,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农资产业链整体进入低迷时期,产能过剩、价格波动、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给众多企业带来困惑和迷茫。中国的农资行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如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资产业链是摆在农资行业面前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很难依靠一个或者几个企业来改变,需要整个行业共同努力。结合一系列调研和深入思考,我们提出了用道德+科技+管理打造分工明确、合作共赢、稳定快捷、造福三农的现代农资产业链。

产业链的组成要素

农资产业链包括生产供应商、农资流通企业、农资经销商、农户。

生产供应商:农资产业链中,生产供应商占有优势地位:一是生产供应商具有资源优势,他可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而且具有一定的库存。二是经销商数量多竞争激烈,你不进货,别人进货。三是整体来讲,生产企业可以面向全国生产,不同地区的农资需求模式差别较大,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种植结构使得农资需求较为均衡连续,比如东北一般是一茬种植,而南方则是三季甚至是四季种植。四是一些生产企业具有自建的销售渠道,可以销售一些自己的产品。五是农资需求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过期则需要一个新的消费周期,期间的存储风险和价格风险都较大,成本急剧增加。六是农资制造企业在技术水平、资本规模等方面占有优势,而且形成了诸如磷肥4+2论坛等准联盟的组织,对于整个行业的把控力度更大。

农资流通企业:农资流通企业很明显处于中间地位,上游从生产商进货,下游向经销商供货。近年来,一些生产企业向终端延伸,实际上间接的压缩了生产企业的发展空间,而规模较大、中等的经销商则直接向生产企业进货,也间接压缩了流通企业的生产空间。因此,农资流通企业面临着多重压力。从生产规模和资金实力来讲,流通企业固定资产规模小,专用性资产少,难以和大型生产企业抗衡。从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来讲,大部分流通企业仍然停留在一购一销的传统经营模式,人员老化,管理落后,网络整合能力弱,亟待提升管理水平。近年来,一些流通企业开展连锁经营,但零售终端难以和夫妻店为主的传统零售商抗衡,管理成本急剧上升。一些流通企业尝试开展多元化经营,但是也面临着资金和人才的瓶颈。

农资经销商:中国的农资经销商数量多、规模小,大部分还兼具零售的功能,这实际上赋予了经销商更多的权利。经销商可以选择直接从厂家购买,也可以选择从流通企业购买,经销商可以选择买这些品种和品牌,也可以选择那种品种和品牌。而且大部分经销商是兼业的夫妻店。对于农户的农资销售具有引导性,可以向农民推荐产品。因此,经销商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也就有了一定的市场势力。但是无论从规模、资金、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远远落后于流通企业和生产企业,因此,仍然处于农资产业链的下游。

农户:中国的小农经济是整个农资产业链的基础,中国农村幅员辽阔,农民人多地少,兼业农户较多,实际上就产生了现代化农资大生产和传统小农户的有效对接问题,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农资产业链的现状,农户是整个农资供应链的最后购买者,农户最后购买了整个农资产业链就可以实现价值,如果农户没有购买,整个农资产业链就等于失去了基础。但农户购买与否取决于农民的收获,取决于庄稼的长势,取决于最后的收成。农资是典型的后验商品,用过之后才能决定最终的效果。然而由于最后的收成取决于种子、土地、气候、水利、农药、肥料、田间管理等各个因素的复杂作用,因此农资的质量很难量化,加之,中国农民长期的施肥习惯导致土地营养过程,即便是化肥出现偷含量等问题,也很难倒退出肥料的问题。因此,农户的施肥受到厂家、流通企业和经销商的影响,成为整个农资产业链的买单者,也成为最弱势的地位。作为农户,既是最终的买单者,但也是信息最不顺畅者。

在整个产业链的政府监管中,中国农资依然是各管一段,分段监管的模式。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农业部、工商局、质监局等均是农资监管的主体,供销社作为农资流通的主渠道,也是农资监管的一个重要环节和主体。2009年8月24日,国务院发出《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取消了化肥经营企业所有制性质的限制,允许具备条件的各种所有制及组织类型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进入化肥流通领域,参与经营,公平竞争。以化肥为主的流通主体迅速增加,监管难度不断增大。

道德+科技+管理

农资行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不是某一个企业或者某一个人可以改变的,需要产业链上的各种利益相关主体共同努力,打造现代农资产业链。

一、道德是现代农资产业链的基本保障。农药化肥是粮食的粮食,是典型的后验商品,农资产业是良心行业,生产良心农资、销售良心农资。诚信大于天,无信不立,在市场紊乱,价格波动的行业背景下,出现周期波动在所难免,但这不能成为频繁违约,甚至欺诈的理由,反而应该更加恪守合约,更加诚信经营。农资行业最终的服务客户是农业和农民,作为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需要农资行业更多的农化服务。农资产业链主体众多,环节复杂,涉及范围广泛,监督薄弱。因此,农资行业更需要敬畏,敬畏法律,敬畏三农。

二、科技是现代农资产业链的有力支撑。农资行业是成熟的传统行业,我国是农资大国,但不是农资强国,要想在农资行业的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科技创新将成为我国农资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目前国家加大了对农资创新工作的支持力度,在创新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从总体上看,当前农资行业仍然存在着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结构落后、自主创新能力弱、污染治理任务重等长期积累的问题,尤其在当前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提高的背景下,国内农资企业面临严峻挑战。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测土配方技术、物流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开发更加先进工艺,先进配方,积极推进现代物流技术、信息技术,不断将农资产业链推向新的高度。

三、管理是现代农资产业链的核心保证。近年来,农资行业整体发展形式低迷,利润率不断下降。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任何一个行业必然经历一定的周期,今天的低迷是明天勃发的前奏,更要认识到,行业低迷不是坐以待毙,要抓住机遇,苦练内功,狠抓管理,等待下一个快速发展周期的到来。首先,要有明确的战略思想,面对行业的不景气,很多企业选择了多元化,这无可厚非,但毋庸置疑的是这必将分散企业的资源,甚至丧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管理战略的重要思想是坚持相关多元化和产业链整合战略,既可保持农资流通的主渠道,也可拓展企业的新的利润增长点,更可以在下一个快速发展周期内迅速抓住机遇,快速成长,做大做强。其次,要不断加大人才储备力度,吸收更多的行业精英加入企业的人才储备,通过培训、考察等形式提升人员的素质,为下一轮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最后,要加大风险管理、企业文化、市场营销等企业的咨询、诊断,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总之,农资行业正在经受着行业低迷的煎熬,这里面既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有行业监管的失当的原因,其根本原因则是中国小农经济本身决定的。因此,必须通过道德+科技+管理打造分工明确、合作共赢、稳定快捷、造福三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资产业链。

电商:撬动农资营销转型升级

2014年,农资行业可谓是“冰火两重天”,一边是严重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产品高度同质化、成本加大风险增高、各环节利润逐渐降低,整个行业持续低迷,一边是买肥网、农一网等一批农资电商平台纷纷建立,成为行业的一大看点。当农资遇上电商,是拥抱还是无奈放弃?这中间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应对?近日,记者就农资电商问题进行了调查采访。

现状:发展迅猛 处于探索阶段

一直以来,传统的农资企业销售模式是经销商层层批发,各个环节都有利润,最终产品到消费者手中价格过高。再加上产能的严重过剩,农资行业持续低迷。在这种情况下,电商的交易透明便捷、信息公开等优势,是各大农资企业涉足电商的重要原因。

记者调查了解到,从2014年的2月份到11月份,共有云农场、农一网、农佳乐电商平台等11家电商落地,这还不包括些小的电商平台。总体来看,发展很快数量很大。面对这一现象,中国农资流通协会秘书长符纯华指出,农资涉足电商,这是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这是行业的进步。当前应该积极探索创新电商的发展模式,摸索出符合行业发展要求的模式。

从事多年电商实战的农产品电商老邢工作室总经理、电商专家邢向阳分析,当前农资电商现在以门户类网站居多,真正产生交易的平台凤毛麟角。借助已有互联网平台销售的农资产品集中在小众化的种子、农药等方面,且成交率普遍不高。主要表现在:品种较少、农民互联网的普及不高,物流瓶颈需破解,技术指导难度大。

符纯华说:“农资企业对发展电商积极性高,都看好这个市场,每个省份几乎都有这种电商平台。这是好事情,应该鼓励农资行业积极发展电商。由于物流成本、后期的技术服务、安全性等因素制约着电商的发展,目前农资电商还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还没有成熟的可推广复制的发展模式。

优势:交易便捷 降低成本

易农优选网是一家涵盖农资、农产品网上销售等农业全产业链的网上商城,负责人范建华认为,拥有特定的消费人群是发展电商的前提条件。当前土地流转加速,合作社、种植基地逐渐取代分散农户成为经营主体,这些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合作社、种植基地、种植大户的经营管理者和农业技术服务者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对网络及电子商务很熟悉,而且他们对农资产品具有很高的认识和判断力,这类人群是农资电商的主体消费人群。范建华说:“发展电商最终目的就是便捷、节省。它一方面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又能为消费者减少购买成本,同时还能为生产者省去一部分销售成本。这样既能降低产品的流通成本,又能为消费者降低购买成本,市场优势非常明显。”据了解,易农优选通过在县一级建立县域服务中心、村一级建立服务站,打通物流配送和技术服务的瓶颈,以实现村村达物流快递的目标。

广东天禾农资公司副总经理邹宁分析了农资电商的三大优势:第一,打破了传统经营的瓶颈,使商品竞争更加充分,农户可以快速了解商品各种特性,对比价格,为他们带来实质性的优惠。第二,有助于产品质量追溯,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净化市场空间。第三,企业更专注于农技服务,改善农户用肥用药方法,提升作物产量,提升农资整体水平。

北京农一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一家农资网上销售的电商平台,农网总经理张福宽说:“当前农资销售主流方式是二次或多次分销,中间环节多成本增加,而电商平台能够缩短农资销售链条,只有厂家到消费者、厂家到中间商再到消费者2种模式,做到了让利于消费者,减少农资渠道成本。”

符纯华认为,电商所具有的开放性和全球性的特点,为农资产品的销售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增加了交易的时间范围和地域范围,增加产品交易的机会,大大提高交易的效率。

符纯华说:“随着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的经营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种植结构发生了差异化的改变,农民对农资产品必然会做出差异化和精准化的选择,而农资电商平台可以为农户提供丰富而全面的农资产品信息。” 并且由于电商平台提供的精准农资产品服务,降低了农业种植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进而稳定粮食生产,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同时,大数据的使用,合作社和种植大户能够根据精准施肥,有效地缓解了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也有积极的作用。

问题:物流配送是最大难题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发展农资电商存在众多瓶颈问题。在采访过程中,生产企业、流通企业还有农户都表示,物流配送是一个难题。广东天禾农资公司副总经理邹宁说,农资商品属于生产资料,其购买及使用过程区别于一般商品,需要专业的技术指导,而且地域性区分明显,大大提高了农资电商的复杂度。商品利润偏低,配送成本问题成为制约农资电商发展的一大瓶颈。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郑宇洁指出,农资电商的不利因素在于农村物流成本高以及互联网发展程度低等,像农药、化肥等直接运输存在较大的风险,需要监管部门的同意,这样增加了配送难度。

农资消费的一方河北省青龙县五指山板栗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韩文秀说,物流配送是农资电商绕不去的槛,像化肥这种商品,重量较大,就不适合快递运送。对于有毒有害的农药类农资产品,还不能快递运输,毫无疑问这就降低了交易的机会。

除了物流配送之外,技术服务也是农资电商的一个软肋。农资产品不仅仅只是销售产品,更重要的是提供技术服务,传统的经销模式下,农资经销商开展的测土配方施肥、农化服务等,帮助农户解决用肥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在电商环境下,技术服务能否及时跟进,这是检验农资电商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

在配送和技术服务的环节上,农一网总经理张福宽介绍了自己的“破解之道”。具体做法是和县域经销商、植保合作社、植保服务公司合作,将他们发展为农一网的县域工作站,依托他们成熟的物流配送网络体系,为农一网的县域订单用户开展物流配送、信息传播、技术支撑服务。农户在网上轻轻一点,订单就就近分配给县域工作站,由工作站配送到村。技术服务上,工作站还具体负责本县域农村植保信息化服务站的建设工作,并通过组织专家到村进行植保宣讲等形式,为广大农户、种植大户、合作社、农业公司等免费服务,这样不但解决了配送问题,同时可以解决了技术服务。

传统经营模式与电商平台交易的矛盾,也是农资电商的一个难题。邹宁分析,传统的农资行业都采用层层分销模式,产品区域存在明显经营分界,价格与利润体系较为固定,利用信息不对称赚取差额利润,而农资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却要打破这个体系:如果价格差别不大,那消费者基本不会冒风险购买,得罪原有的人情关系;如果价格较低,加上电商平台较强的宣传性,则必然快速冲击传统营销模式和盈利体系,这种盈利方式与电商经营冲突。

物流配送、新旧模式的冲突这仅仅是农资电商必须要面对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农户的消费习惯、企业与农户的信任机制,农业的季节性问题决定了农资行业存在赊销,电商如何解决赊销问题等这些困惑,都在制约着电商的发展。当然,这需要一个培育和发展的过程。

尽管困难很多,但是农资电商时代已经来临。“农资电商是农资行业升级转型的必然要求,整个行业都应该积极面对这一现实,接下来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发展过程中的好经验和发展模式。要通过电商这个手段,推动整个农资行业的转型升级,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符纯华说。

第三篇:设立村镇银行面临的问题

设立村镇银行的面临的问题一、一些想法:

1、交行在投资村镇银行方面还是相当积极的,它们拥有雄厚的资本,如果只是财务投资者,它们没有大兴趣的合作。考虑到全国各地设立村镇银行,它们合作的对象基本上是局限于在当地有影响力的投资者合作,它们想利用投资者的在地方上的资源优势,以期在设立村镇银行时获得有利优惠的条件。而且选择投资者的合作方面只是局限于某一当地的银行,而不是全面的性的战略投资合作。如果只是单一银行的合作对我们公司来说,投资的意义就不大了。

2、由于交行并没有资金的方面的压力,在投资村镇银行时,它们保持了高度的控股地位,在设立的村镇银行持股超过51%,高的超过60%。此外作为国有第五大银行,有着国有的惯性行为。这对于今后如果政策上开放民营资本控股村镇,造成三不利,一是接盘的资金量需要很大,二是由于控股地位过于明显、国有资产的公开竞拍原因容易引起非原股东的参与竞价,三是不利于通过股权的变动达到民营资本控股的地位。

3、国有大型银行由于原有的政府管道通畅和资金实力雄厚在设立村镇银行方面容易确立领先的地位,这对其它小型银行参与村镇造成压力。

4、由此想到的问题:

A、大型国有银行不是好的合作对象;有意介入村镇银行而资金实力略有不足的商业银行、农商行可能更加适合财务投资人的方式进行全面的合作。

B、如果有能力把首期的30家村镇银行在某一省内完成的银行,那么这种商业银行是最好的合作对象。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商业银行需要有省一级以上银监会良好的关系。

C、村镇银行的设立需要地方银监局和银监会两层审批,合作的对象商业银行在这两层面都要有较好的关系。

D、银行持股的比例不能太高,不利于以后民营资本的推进。

5、有控股公司作为中介咨询机构为福建、山东的民企(梳通银监会的关系)设立村镇银行(名义上地方银行控股),通过股权设计达到民营控股的目的,但是设立单一银行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由此想到:A、上次所提到的和多家银行合作设立村镇银行后,然后再进行合并设立村镇银行控股集团,理论上可以达到我们公司持股10%就成为第一大股东的目的,但因为目前还没有出现村镇银行控股集团(村镇银行总行),银监会的《村镇银行控股公司管理办法》尚未出台,它是否形成限制还不能了解清楚。

B、通过非关联方的代持股,达到控股的目的。

6、除了商业银行外,还需要有7-10个较好的合作伙伴(或很好的代持股者),才有限制商业银行的持股比率的可能。

7、西部地区除省会城市以外的地级市可设立总行,应该有经济实力较强的第二城市中心作为村镇银行控股集团的总部。

8、村镇银行设立方面逐渐进入快速设立的时间段,据报导:今明年总共可能会设立近千家的村镇银行。银监会会指出大量的村镇银行牌照,到2012后会有所控制。作为银行板块的最后一块板早期能够介入的时间也就在近期的时间段。2012年后市场对村镇银行会有洗牌的情况出现。

二、有关参考资料剪辑:

1、村镇银行扩容爆发

2007年3月1日,首家村镇银行在四川仪陇县成立,随后吉林、甘肃等试点省份也相继成立了村镇银行和合作信贷机构。

银监会合作金融监管部主任臧景范表示:相配套的创新管理模式--“村镇银行集团公司”将率先由中国银行、民生银行试运行。导致村镇银行的建设速度在2010年将会“爆发式”增长。2010年将再增至少二三百家。“按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3年发展规划,到2011年底村镇银行达到1027家,但到2009年底全国才110多家,距离还很大,今年肯定会加大力度推进这项工作。”

2、“成网”才有商业价值

银监会4月末的有关文件已经明确,发起设立30家(含)以上村镇银行的银行可以申请组建控股公司。尽管《村镇银行控股公司管理办法》尚未出台,将赋予控股公司哪些职能尚不得而知,村镇银行的一些后台业务,比如IT系统建设、汇兑结算等,可以集中到控股公司统一处理。

“村镇银行控股公司做好了,其价值甚至超过城商行自身,可以单独上市。”他指出,控股公司逐步变身为一家全国性的银行的路径已经显现。

汇丰在中国的村镇银行布局,建行提出的200家村镇银行计划,都是认识到村镇银行“成网”之后的巨大商业价值。

5月份银监会下发的有关通知表示,允许村镇银行在西部地区除省会城市以外的地级市,以及中部边穷地区,以总行的架构设立村镇银行,但总行不可以做贷款业务,而是由其所在地级市管辖的县级区域内设立的支行发放贷款。接受采访的多家村镇银行认为,设立的总部在地级市吸收存款,放到村镇银行内,或一定程度上缓解中西部地区村镇银行的存款来源。

3、村镇银行一些经营难题。

“科技支持、人力支持不到位,资金来源短缺,地方政府政策扶持较弱是限制村镇银行业务发展的主要问题。” 北京延庆村镇银行董事会主席刘万芳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主要还是吸储能力弱,刘万芳指出:“一方面村镇银行认知度较低、网点只有一家,个人存款吸收较难;另一方面由于结算能力、科技支持、大小额支付系统这些硬件不完善,企业存款做起来也比较难。”

在解决资金来源问题上,银监会允许村镇银行进行同业拆借,但较高的拆借成本使得这个方法并不太受欢迎。“拆借都是有期限的,最长也不超过3个月,而且拆借成本较高,超过了我们营销存款的成本,所以我们基本上不考虑这种方式。”刘万芳告诉记者。

“开业以来我们基本没怎么拆借过,只有唯一一次大额支付出于流动性风险考虑,我们才紧急拆借了二三百万元的资金。”他说道。

事实上,全国早期成立的一些资本金较低的村镇银行,多采用说服股东增资扩股的方式壮大资本。例如,延庆村镇银行最近获批增资扩股到1亿元,新增股本7000万元。

“村镇银行的发展前景和盈利能力还是比较看好的,现在属于起步期不可能马上盈利,一般而言,2~3年可以实现盈利。”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但他也指出,“村镇银行目前的业务处理系统还是基于简单的内部网络,结算系统不通畅,如通存通兑、代收代付、信用卡及电子银行等业务难以开办,影响了业务的正常开展。”

村镇银行在发展初期还需要更大政策扶持力度。“村镇银行真正立足本地金融,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当地资金的‘蓄水池’,地方政府应给其更多政策倾斜,例如把财政资金、支农资金更多的地向村镇银行倾斜,在村镇银行申请建立财政账户,结合税收优惠、费用补贴等,这些都可以有效解决资金问题,村镇银行的业务就能很快发展起来。”刘万芳建议道。

因为村镇银行目前尚未纳入人民银行的结算系统,汇款要通过其他银行代理进行,他们为求方便,主要存款还是放在当地工行、农行和农信社。

“汇款给客户时,收款人不是客户的名字,是我们银行的名字,再在附言栏上说明收款人的账号户名信息。附言栏经常会丢失或者不全,我们经常要去其他银行查询,对客户来说不方便。此外,如果是开增值税票,税票和汇款的途径规定要一致,这里也存在问题。”

由于吸储难是各地村镇银行最大的通病。而基于此,又派生出了存贷比居高不下、难以扩张分支机构等问题,影响业务发展和支农力度。

村镇银行有营业执照,但不具备现代银行结算功能:不能发行个人银联卡,吸存外来的款项困难。

从浙江银监局获得的数据显示,浙江村镇银行中只有长兴村镇银行规模最大,约有14亿元存款;有些村镇银行半年只吸收3000多万元存款,稍微好些的有2亿~3亿元存款

按照监管层的要求,银行类金融机构存贷比不得突破75%的红线。但出于对“三农”的支持,监管层对村镇银行有所放宽,要求其5年内逐步达标。但显然,如此快速的存贷比下降绝非易事。而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村镇地区都很认同国有银行和农信社,对村镇银行缺乏认知,会担心村镇银行是否安全,背景是否可靠等。目前除中农工建交五大行外,还有农业发展银行、商业银行、农信社和邮储银行,村镇银行的市场占比目前只有1%。

村镇银行“缺血”的一个重要原因为当地农信社的竞争。这主要是因为农信社的资金雄厚、网点多,村镇银行无以抗衡。

“我们这里一家专门养鸡的企业,贷款规模要一两千万元,我们提供的贷款上限是200万元,如果别的银行提出一次性将这一两千万元都贷给他,我们村镇银行就不在这些企业的考虑之内了。”刘语安表示。

村镇银行向单一借款人发放贷款比例有上限:不超过净资本的10%。也就是说,一家注册4000万元资本金的村镇银行,向单一客户的贷款不得超过400万元。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面临的难题与对策分析

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面临的难题与对策分析

[2006-03-13] ·来源:新华社

据新华社信息合肥3月10日电(记者杨玉华 姜涛)由于缺乏规划,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着布局散乱差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相继开始意识到科学开展村镇规划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资金不足和相关政策不完善,农村规划还面临着不少难题亟待解决。记者在安徽、江苏农村采访时感受到,必须注重实效、循序渐进地推进村镇规划工作。

--新一轮村镇规划面临三大难题

在安徽、江苏两省农村采访时发现,长期以来,不少农民受农村传统的风俗习惯影响,“单门独院”、“风水宝地”意识浓厚,请风水先生“看门相、选宅基”的现象十分普遍,建房随心所欲,布局杂乱无章。这也造成村庄建房各盖各的,缺乏统一规划,村庄布局乱,规模小。

严重滞后的村镇规划给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户均占地面积较大,土地浪费严重;交通不便,基础设施难以配套;各项基础设施也很难配套;居住分散零乱,人气难以集聚,还不利于农村市场的培育和农村消费的挖掘。在安徽省霍山县与儿街镇,记者了解到,规划未实施前,全镇1834个自然村庄,10户以下高达1631个,其中仅有一户居住的“单庄”396个。农村集镇大多沿公路 “一字长蛇”排开;村庄布局如“天女散花”,遍布山上山下、冲内冲外;房屋住宅“横七竖八”。

在新一轮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农户和基层干部都意识到村镇规划的重要意义,各地陆续开始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村镇规划工作。但是,由于规划工作普遍起步较晚,因此还存在着三大难题:

一是认识冷热不一的问题。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合肥市于近日在所辖县区启动了8个农村改造试点工程,试点改造旨在对农村建设用地进行复垦整理以改善农村面貌,加强集约用地。同时把原先分散的农户集中到统一规划的新居民点,形成中心村镇,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谈到目前的村庄规划工作,合肥市建委村镇规划科的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村庄规划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部门,需要大家相互协调,齐心合力才能抓好。”这位负责人说,现在村镇规划中部门和地方间的配合不尽

如人意,不少地方出现了“两头热,中间冷”的情况。即上头主管部门急、底下农民急,可中间的乡镇却不急,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前村庄规划工作的推进。因此,亟需由政府牵头成立一个总协调部门。

记者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了解到,全区160个行政村,3572个村民小组,近33万人口,共有自然村庄6500多个,有的自然村庄甚至只有几户居住,布局分散、建设凌乱。不少村镇干部都反映,受传统文化和习惯的影响,绝大多数农民喜爱单门独院、前庭后院的居住环境和模式,很难接受进社区集中居住,守故土,恋旧家的传统思想制约了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进程。二是政策完善问题。据介绍,当前村庄规划中涉及的土地征用和置换问题最令人疼,亟需细化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特别是对集中居住区建设所需土地在不同村组之间的置换、原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后新增土地指标的分配使用等问题还要研究制定相应的细化政策。许多基层干部表示,由于目前土地流转机制还不完善,如何利用村庄规划置换出来的土地、进一步简化报批手续等问题亟待在政策上加以明确和规范。虽然《安徽省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已明确规定:“因实施村镇规划需调整农户宅基地,经依法批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承包地的承包方应当服从”,但实际操作中却有很多的限制。因此,一旦遇到规划用地与农户利益相冲突,仍缺少调整宅基地的有效手段。而且村庄规划征用土地没有明确政策指导和相应的指导价,特别是小城镇公用设施土地占用没有明确法律保护,如果要实施只能靠基层干部动嘴皮子,做思想政治工作。

安徽省岳西县店前镇从2003年规划建设了一个120户的农民康居工程,该镇建设所的负责人陈正学举例说,如果一个规划点有300户建房,假设有90%不需协调,仅有10%需要协调,那就是30户了。“这30户要一户一户跑,一户一户说服。我们就那几个人,你想想要牵扯多大的精力?更关键的是,我们的协调找不到可操作的政策法律依据,对于土地征用置换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不知道该如何把握。”

三是人力资源和资金筹措问题。进行农村集中居住区规划建设,需要一定的人力投入和大量的资金,特别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而目前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人力不足,缺乏稳定的项目、资金支持。安徽省霍山县建设局负责人说,村庄规划按要求需专业规划设计单位来做,但是这些单位的设计费用往往很高。而且一个乡镇100多平方公里,让规划设计院全跑遍不现实,规划要反映农民问题,听取百姓意见,完全靠理论解决不了问题。所以这就需要本地建设部门的技术人员和基层乡镇的工作人员来做。而以该局来讲,只有五、六个技术人员,要做全县村镇规划线的人手紧张;而基层工

作人员技术素质也跟不上,因此,要科学编制村庄规划还需要尽快加强队伍建设。不少基层干部还无奈地表示,即使规划好了,实施还需要一定的投入,但目前还缺乏稳定的项目、资金支持,光靠乡镇的吃饭财政有些力不从心。他们希望国家给予相应的配套项目或资金支持,结合地方力量,使村庄规划不至于因为资金缺乏而停留在图纸上,只开花不结果。

--科学规划关键是引导农民参与使农民受益

采访中记者发现,村庄规划要避免以往“建一片,荒一片”的老问题,离不开尊重农民,让农民参与。2004年,结合全县村级规模调整,安徽省霍山县与儿街镇通过编制村庄规划,将1834个原始自然村庄合并为670个,农户宅基地占地面积由户均460平方米调整为220平方米(该镇地处低山丘陵区),规划全部实施后,可退宅还耕新增耕地3300亩。该镇党委书记高若愚说,让农民参与使农民得益是搞好村庄规划的根本。

在村庄规划编制中,该镇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把维护好农民的权益,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规划编制分三步走:第一步,草案形成后,征求群众意见;第二步,各村的规划草案交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第三步,各村的编制方案汇总后,提交镇人代会表决通过。在规划编制之初,该镇通过村民代表会、群众座谈会、村广播会,利用宣传栏、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将村庄规划的意义向每户农民宣讲,征求意见。在编制草案形成后,对所有村民公布,征求意见,并加以修改,之后再交村民大会讨论表决。这种做法使得村民对规划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纷纷提出大量的修改意见。

记者在该镇山五河村关于规划方案的决议书上看到,上面清楚地写着同意30人,不同意0人,弃权2人,决议书上还有村民代表的签字。据了解,在规划过程中,该镇共召开群众座谈会86次,村民代表会11次,镇人代会1次,使规划方案既符合民意,又符合规划的技术要求。

村庄规划编制实施以来,截至2005年6月底,全镇共有175户依照规划新建了楼房。这些集中连片,样式美观,功能齐全,交通、电力、供水、通讯、有线电视等配套设施完善,村容村貌显著改善,群众十分满意。

而在江苏省张家港市,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就有一些经济强村开展了农村宅基地归并试点,拆除零星小村庄,像南丰的永联村、金港的长江村、东山村等,都建设了早期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使村庄变社区,农民变市民。1998年以后,张家港市又进一步加大了城乡发展资源的整合力度,连续三次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全市城镇数由26个减至8个,行政村从原来的436个减至183个。

张家港市规划局副局长徐晓立说,张家港市每一次行政区划调整和零星小村庄规划都十分注重吸引群众参与,通过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反复比较、多次调整和完善,确定全市村镇布局规划。1990年以来,张家港市已有6.3万户农户通过自然过渡和拆迁,进入城镇和农村集中居住区的公寓房或联体房内,共腾出宅基地面积4.7万亩,扣除新建集中居住区用地2.4万亩,实际节约宅基地面积达2.3万亩。

安徽省建设厅村镇处处长陈东明说,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因此村庄规划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村庄规划中的任何决策都需要建立在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多听群众的不同意见,使决策更符合农民意愿,最终让农民受益、让农民满意。

--推行规划应注重实效循序渐进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张伯达告诉记者,该区164个行政村,2004年村级集体收入在30万元以上的有51个村,20万-30万元的有14个村,10万-20万元的有47个村,10万元以下的有52个村,其中5万元以下的就有20个村。由于村级经济薄弱,新一轮村镇规划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

当前,邗江区农民住房楼房率已达80%左右。同时,随着近几年的农村实事建设,通村通组公路硬质化比重明显提高,水、电、有线电视改造等也基本结束,农民现有的居住条件和质量明显改善,今后实施社区集中居住,搬迁难度极大,建设成本无法估量。

张伯达表示,推行规划应注重实效循序渐进,以统筹城乡规划为先导,不断集聚农村发展资源。按照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致富农民、城镇化繁荣农村的思路进行规划,科学安排农业种植区、农民居住区、二三产业集中区,积极推行工业向集中区集中、农民向中心村或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种植集中,合理确定路网、线网、管网。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把城镇与农村融为一体。同时,要衔接好城乡全面小康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城乡工业化发展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规划和城乡社会保障规划要相衔接。

张家港市在推进农民集中居住过程中,按照“以点带面、逐步深入、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择了

15个小区作为全市农村集中居住区规划建设示范和试点区,高标准建设农民拆迁安置小区进行示范,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提高农户进入集中居住区的积极性。

在推行农村集中居住的过程中,张家港市坚持“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刮风运动,不损害农民利益”,规定今后新建农民居住区内一律以联体住宅、公寓房为主。农民拆建房屋完全按照城市的设施标准,面积基本不减,拆迁后每户可以拿到两套房子。

为确保农民平稳拆迁,张家港市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一是对因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中涉及到的规费,全部给予减免;二是对符合使用宅基地条件的农村居民,入住集中居住区公寓房,拆除农村原有住房后,按每人4000元的标准给予奖励,奖励资金由市、镇两级财政各承担3000元、1000元;三是对入住国有土地上新建集中居住区公寓房的农村居民,待其农村住宅拆除后,由镇财政按4万元/亩的标准,对其进行宅基地补贴;四是对在城镇另有住房的农村居民或城镇居民,如在农村有住房但已不再居住的,鼓励其拆除农村住房,政府予以补贴,补贴标准为房屋重置价的50%,资金由市、镇财政各承担50%,同时对符合享受宅基地条件的,按同样标准给予宅基地补偿。

张家港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陆新玉告诉记者,为解决集中居住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从2003年起,张家港市推出全新的纯农民养老保险,将全市18周岁以上的纯农民全部纳入农村保险范畴,保险费由市、镇和个人三方承担,实行个人帐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目前,全市已有15.8万名农民参加了新的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7.5%。

第五篇: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摘要】村镇银行的设立,对增加农村金融供给、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多元化、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作为新生事物,村镇银行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在市场准入制度、盈利能力、市场竞争力及政府扶植力度等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应该从设立模式、提高盈利水平、金融同业合作及加大政府扶植力度等方面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以促进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村镇银行 市场准入制度 同业竞争

一、引言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2.77,0.00,0.00%)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军,其设立和发展无疑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村镇银行发展的步伐加快,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对村镇银行的研究逐渐增多,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意义的观点。

对于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具备的优势,杨晓东、常文利(2010)认为村镇银行在运营方面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以服务“三农”为初衷,得到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另外制度设计上产权明晰、机制灵活,有助于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章芳芳(2009)认为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基金会、村镇银行各具特色,村镇银行的主要优势在于能为农民、农业、农村经济提供更便利、更充分、更有效的金融服务。对于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唐晓旺(2008)认为,由于村镇银行组织创新能力不足、存在较高的市场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村镇银行在进行组织创新过程中要逐步建立创新扶持机制、可持续发展运营机制、风险转移机制、合理的监管机制,村镇银行的创新机制要在探索中不断前进。

对于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的定位,阮勇(2009)认为村镇银行在产权制度、法人治理结构、经营目标三个方面的定位不够明确,从而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朱海城(2010)认为金融监管部门应支持业绩优良的村镇银行扩大股东人数,防止一股独大,这样既能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实现资本构成多元化,又可以改善村镇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应注重维护村镇银行作为独立法人的经营管理的自主权和决策权,推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邹力宏、姚滢(2008)认为应从产品、客户、主要竞争地三个方面对村镇银行进行合理定位,减少政府的不当干预、建立科学合理的村镇银行管理制度。

目前虽然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对村镇银行的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和市场定位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讨,但是现有研究成果还存在许多遗憾和不足,有待在理论上进一步深化,尤其是在村镇银行的市场准入制度、盈利能力、金融同业合作及政府扶植力度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为缺乏。基于此,本文拟在对我国村镇

银行发展的现状分析基础上,着重对我国村镇银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以促进我国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二、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

为解决部分农村地区“金融真空”和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等问题,2006年12月20日,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按照“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调整和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村镇银行的设立首先从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湖北等6省(自治区)开始试点。2007 年1 月,银监会制定并发布《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为村镇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以及合法地位提供了法律依据。我国村镇银行从2007 年3 月1 日开始试点,全国首家村镇银行———惠民村镇银行成立,2007年5月,银监会发布《关于加强村镇银行监管的意见》,进一步加强了对村镇银行的监管。2007 年10月,中国银监会决定扩大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范围,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范围由先期6 省(区)扩大到全国31 个省(区、市)。截至2011 年末,共有726 家村镇银行成立。

目前,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地位稳步上升。首先,村镇银行业务品种创新较多,除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中长期贷款、结算、贴现等银行金融机构的传统业务外,各地村镇银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相关业务,如土地流转质押贷款、林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业务品种。其次,村镇银行运营效率较高,由于村镇银行层级简单,决策链条短,使得村镇银行提供贷款程序便捷、时间短,这使得村镇银行在金融市场竞争中逐步建立了坚实的客户基础。最后,村镇银行的设立在增加农村地区金融供给的同时,推动竞争有序的农村金融市场的形成,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整体运行效率。与农村社相比,大部分村镇银行贷款年利率都较低,且借款和还款时间更为自由,如湖北汉川农信社一年前贷款利率在7%~12%左右,民间借贷利率在18%左右,而村镇银行平均利率为7%~8%左右。较低的贷款利率降低了农户的融资成本,扩大了农户的融资需求,同时有利于农村地区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服务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的构建。总之,村镇银行的设立标志着农村金融改革由存量改革进入到增量改革阶段,为艰难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我国“三农”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是农村金融改革重要的里程碑。

三、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市场准入制度存在缺陷

村镇银行的大规模推广进展受到抑制的根源在于村镇银行的市场准入制度存在缺陷。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虽然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 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 万元人民币。但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最大股东必须是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且单一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持股比例不得低于20%,单个自然人股东持股比例、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合计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总股本的10%。这样的规定,一方面将市场上一些积极想进

入金融市场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拒之门外,致使市场准入门槛抬高,发起人选择面过窄,限制了村镇银行的普及推广;另一方面大型商业银行从自身利益角度考虑,村镇银行盈利能力低、运营风险大、员工素质低、投资回报慢,如果发生破产风险还会影响发起行的信誉,所以主要商业银行设立村镇银行的态度很不积极,村镇银行的推广进展相对比较缓慢[1]。另外,村镇银行大多是作为独立法人机构设立的,这样的银行经营规模小,综合服务水平低,发挥的功能不到位并且发起行设立独立的村镇银行管理成本较高,经济效率较低,不具有规模效应,而且新设银行经营管理易受发起行干预严重,丧失自主性,逐渐沦为发起行的分支机构。

(二)盈利能力受到限制

由于农村市场的特殊性及客户群体的局限性,村镇银行主要的业务以向农户和微小企业发放小额贷款为主。目前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额度一般为2~10 万元,其中二万元一下的小额农户贷款无需实物抵押担保,只需根据农户的信用状况来决定是否贷款,且贷款的期限较灵活,利率也可以在国家基准利率的基础上略作上浮自行商议决定,通常较农信社低。这种小额贷款限制了村镇银行的盈利能力。首先,村镇银行作为独立的法人机构应该追求利润最大化,和其他商业银行一样,客户结构以大客户为主,但是,村镇银行为了服务三农,业务必须符合农户和中小企业需要,也就是必须经营适合农村市场需要的小额贷款为主。村镇镇银行因为其出身的特殊性,限制了其在更广阔的市场上攫取利润。其次,与一般的贷款业务不同,小额贷款业务考察的并非商业信用而是个人信用。因此,贷款的风险难以量化评估,通常的办法是派专门人员实地调查。但是每个客户的贷款数量少,而贷款的人数又非常多,如果村镇银行想在小额贷款业务上取得成绩,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经营成本很高。最后,小额贷款因其发风险大,成本高,应采用更高的利率来维持经营的高成本,但是在中国农村市场推动高利率非常艰难,社会上普遍认为村镇银行如果要为“三农”服务,利率越低支农效果才越明显,现在村镇银行的小额贷款利率甚至比农信社还要低,这严重制约了村镇银行的盈利水平。

(三)市场竞争实力弱

在原有的农村金融市场上,高端的较富裕客户业务规模较大,是大中型商业银行的稳定客户,中层客户市场长期被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占领,低端客户往往金融需求较小。

村镇银行在这种环境下拓展业务、抢占市场,势必加剧竞争。第一,大型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本来就具有很多优势,如结算系统完善、公信度较高、服务质量较好等。许多农村企业及经济状况较好的农户一直是大银行的固定客户。为了攫取市场利润,很多大银行开始关注中小客户需求,甚至推出了一些专门的支农产品(5.55,-0.05,-0.89%)和业务[2]。

第二,县级以下的金融机构竞争日益激烈。农村信用合作社虽然在制度和经营上存在一些缺陷,但是因为其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时间较长,经营与农村相关的业务经验较为丰富。此外,近几年,小额贷款公司在农村市场比较活跃,争夺了

部分贷款业务。部分农户也通过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解决了部分金融需求。第三,一些外资金融机构,也参加到竞争的队伍当中,相对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对设立村镇银行的热情更高[3]。

(四)政策扶植力度不够

村镇银行自成立伊始,就肩负着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社会责任,而支农贷款的特殊性使得村镇银行的发展受到很多限制,但村镇银行在政策优惠上却并未获得与农村信用社同等的待遇。村镇银行在营业税、所得税方面,比照其他商业银行的标准,但农信社不仅在税收上享受优惠政策,财政还对农信社发放农业贷款进行贴息,由于村镇银行在履行支农使命时的负担较之农信社更为沉重,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村镇银行则逐步放弃支农目标,而像盈利目标倾斜。

四、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村镇银行设立的新模式

显而易见,村镇银行设立的条件过于苛刻制约了村镇银行的推广进程,但是由于银行业风险的特殊性和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有限,短期内设立村镇银行的条件放宽可能性较小。而规模化、批量化的成立村镇银行更有利于发起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为推进村镇银行发展,2010 年5 月,中国银监会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为村镇银行提供了三种发展模式

———“总分行制”、“管理总部制”、“控股公司制”。这三种模式各自的优势和劣势都很明显,因此,在今后设立村镇银行的过程中,选择何种模式应该因地制宜,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发展模式。比如,总分行模式适合发起行在一个地区内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而如果发起行想将网点铺设至全国各地,管理总部制和控股公司制应该更符合要求[4]。

以上三种发展模式至今都还处于尝试阶段,并没有大规模扩张,也没有任何一种模式对村镇银行的设立表现出强大的推动或促进效应,因此仍需对村镇银行设立的新的模式不断探索,不能拘泥于现有模式,对于那些可行性强、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确实有推动作用的模式都可以积极大胆的尝试,争取早日帮助村镇银行走出发展困境,推动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扩张。

(二)提高业务盈利水平

首先,小额的贷款业务因其具有支农的社会效应,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目标之间存在矛盾,所以村镇银行应该在盈利也服务社会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如果村镇银行业务不能做强做大,就将小额贷款业务持续经营下去,逐渐培养自己优秀的稳定的客户群,在这种长期的流动中获得相对稳定的收益。

其次,推进村镇银行利率市场化进程,这样村镇银行经营的小额贷款可以根据市场的供求决定而提高利率水平,银行经营小额贷款的高成本才能收回,利润空间才能扩大。

最后,村镇银行应该学习吸收外国社区银行经营小额贷款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例如农行在推行小额贷款时,曾借鉴格莱珉银行经验推出一套“五”字客户调法———看、摸、查、访、网。这个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要注意因为中国农村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环境与国外差异较大,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研究符合自身特色的小额贷款经营方式,提高村镇银行的盈利能力,推动村镇银行持续发展。

(三)加强与金融同业合作

村镇银行以现在的实力与其他金融机构竞争不具备优势,但为了在农村站稳脚跟,就必须面对来自其他金融机构的压力。村镇银行不能以价格战略等“硬碰硬”的手段竞争,而应争取在竞争中求得共赢。首先,可以积极与大银行展开合作,如面对金额过大的贷款,村镇银行可以与大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合作完成,这样既不损失客户,又有效的分散了风险。其次,村镇银行要学习其他金融机构在农村开展业务成功的经验,吸取教训,少走弯路,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强大起来。由于金融产品具有易复制性的特点,不同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严重趋同。村镇银行作为未来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凸显自己的特色与优势,争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村镇银行要充分发挥自己机制灵活、决策链条短等优势,积极开发符合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要根据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产品创新。例如,在种植业为主的地区开发适合种植业的贷款、在养殖业为主的地区为农户提供适于养殖的金融产品[5]。

(四)加大政策扶植力度

首先,政策上应该政策上应该给予村镇银行贷款性利差补贴,并允许村镇银行申请央行在贷款,提高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其次,使村镇银行享受与农信社相同的税收优惠政策,并对村镇银行发放涉农贷款进行风险补偿或奖励,降低村镇银行提供涉农贷款的经营成本,促使村镇银行坚持服务“三农”的目标不动摇;最后,应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存款保险制度,提高村镇银行的风险抵抗能力,增强存款人对村镇银行的信心,同时,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发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保险品种,增强农户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下载村镇银行面临六大难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村镇银行面临六大难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村镇银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村镇银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面临的问题 (一)业务拓展难。吸收存款有限而贷款需求无法满足。一方面,公众认可度低,认为村镇银行是私人银行、没有保障,加之营业网点较少,办......

    村镇银行

    村镇银行 村镇银行 所谓村镇银行就是指为当地农户或企业提供服务的银行机构。区别于银行的分支机构,村镇银行属一级法人机构。目前农村只有两种金融主体,一是信用社,二是只存不......

    村镇银行

    贴近三农需求 贴心服务农民 湖北汉川农银村镇银行成立一周年业绩斐然 2009年08月18日18:14来源:人民网-经济频道 记者8月18日从湖北汉川农银村镇银行成立一周年新闻发布会上......

    村镇银行

    村镇银行 所谓村镇银行就是指为当地农户或企业提供服务的银行机构。区别于银行的分支机构,村镇银行属一级法人机构。目前农村只有三种金融主体,一是信用社,二是只存不贷的邮政......

    家族企业面临传承难题

    (基层反映)家族企业传承面临问题亟需关注 近年来,我国家族企业创一代完成资本积累后,创二代中,愿意接班的占到60—70%,但是符合接班条件的,比例仅为20~30%。截至2013年底,宁波家族企......

    榆林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面临的难题与对策分析

    榆林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面临的难题与对策分析摘要我市地处陕西最北部,矿产资源富集,属能源重化工基地。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促进了我市农村经济社会的......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过程面临的问题分析5篇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过程面临的问题分析 2011-1-11 10:26:31中国金融网综合村镇银行由于身处农村发展面临着很多制约因素,如经营风险很大,抵押物不足,结算系统较为落后等,村镇银行......

    学生作文的六大难题

    学生作文的六大难题1.立意难—作文偏题、跑题,内容平庸俗套。2.下笔难—根本不知道作文写什么,无从下手。 3.思路难—不知从何写起,写了上句没下句。 4.语言难—想到了写不出,辞......